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精选12篇)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1
一、问题提出
经过了高一一年的新课程学习, 多数学生都认为:高一教材内容多, 老师推进得快, 天天都学新知识, 如蜻蜓点水, 旧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 新的知识就接踵而来.一年学了必修1, 2, 3, 4四本书, 可谓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推进得快, 因为高中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大纲教材相比, 教学内容增多, 教学容量加大, 教学难度也大为提高, 而所提供的课时数却减少.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 数学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教学以外, 还要有一定量的习题课、单元复习课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但现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不得不每节赶着上新课, 难怪学生吃不消.虽然老师布置的有预习, 有学案, 但这些都要学生放学后自己完成.如果自学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如何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当务之急是让他们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二、几点尝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教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让学生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互帮互学, 共同成长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吗?我决定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面作些尝试.
1.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意义
首先, 我先让每一名学生明白:“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是在自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与同学交换彼此的想法, 在交流中反思, 在探讨中提高,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之间资源共享, 成果共有,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其次, 还要让学习好的学生打消“帮助别人会耽误自己的学习”这个顾虑.夸美纽斯说过:“会教导别人的学习者, 真正能够从教导过程中学到知识.”只有给别人讲明白, 讲透彻, 让别人口服心服, 才能证明你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别人并不“吃亏”, 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既能检验和巩固了所掌握的知识, 同时还能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岂不是一举两得.经验表明, 在同学合作的过程中, 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同学获益最大.因此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获益.
2.“合作学习”的灵活性
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第一种是平时关系要好的两名同学结成对子, 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每天和数学见见面”.完成这个任务只需要见缝插针, 例如在放学的路上, 在去上操的路上, 在去餐厅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可采取两人互相提问的形式:“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习了哪些通法通解的题型?”一问一答, 相互补充, 共同回忆今天数学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 时间不长只需十几分钟, 但它却起到了及时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第二种是以同桌前后两排结为课堂探讨学习小组, 民主推选学习小组组长.他们的任务是放学之后, 先独立写老师布置的学案, 有问题可先复习书或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如果还有疑问, 就可以同学之间打电话或网上探讨, 力求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画上标记符号, 放到明天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的知识记得更牢, 同时也为明天课堂上如何听课以及小组探讨哪些内容作好了准备.第三种是家住较近的四人组成课外学习小组, 也民主推选了学习小组组长.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周周末抽出固定的时间小组四人在一起学习.一是复习本周所学内容, 可相互提问, 并彼此补充完善.二是总结题型, 通过一人找题四人共做来检验学习效果.三是彼此交流得与失, 有哪些学习心得, 还有哪些疑惑.这个环节最为重要.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 让一名学生坚持每周复习也许很难做到, 但小组四人相互督促, 共同落实, 就能持之以恒.不可否认, 数学学习也是枯燥的, 遇到挫折一名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而小组四人相互探讨, 集思广益, 就能共同成长.
3.“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有讨论的这种表面形式的热闹.我曾听过几节观摩课, 授课老师一上课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就开始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发现有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看书就能回答, 根本就无须讨论.而有的问题又过于深奥, 学生在课前没有准备, 也是茫然不知所措.十几分钟过去了, 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就流于形式, 更谈不上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有所收获.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领作用, 布置学案时预习的内容要具体, 探讨的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 要让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才能有言可发, 有材料可交流, 真正做到成果共享, 共同成长.记得在学习等比数列之前, 我在学案上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类比等差数列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 并加以证明”.第二天课堂上, 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写好的学案交流对比, 补充完善.有的学生由等差数列的定义是用减法叙述但性质是用加法表述的特点, 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是用除法叙述而性质就要用乘法来表述.例如, 由等差中项, 类比得等比中项a2k=ak-m×ak+m.又由等差数列中若项的下标满足m+n=p+q, 则它们对应的项满足am+an=ap+aq, 类比得出等比数列中若项的下标满足m+n=p+q, 则它们对应的项就满足am×an=ap×aq等.也有的学生由从等差数列中抽出项的下标满足m, n, p, q, …成等差, 则它们对应的项am, an, ap, aq, …成等差, 类比得出从等比数列中抽出项的下标满足m, n, p, q, …成等差, 则它们对应的项am, an, ap, aq, …就成等比.又由两个等差数列的和或差还是等差数列, 类比得出两个等比数列的积或商还是等比数列等.还有的学生由等差数列的连续m项的和Sm, S2m-Sm, S3m-S2m, …还是等差数列, 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连续m项的积还是等比数列.但有的同学对此有异议, 他们从课本里的习题中找到的结论是等比数列的连续m项的和Sm, S2m-Sm, S3m-S2m, …还是等比数列.到底谁是谁非, 同学们各抒己见, 争着把自己的证明讲给对方, 都想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最终探讨的结果, 这两个结论都正确.这不正是成果共享, 共同成长吗?
三、一点体会
优秀是一种习惯.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 他们的感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当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收获时, 他们就从一开始的机械执行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记得在学习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 第一节课我给出的例题都是不含参数求单调区间的基本题型.侧重点在于:定义域优先考虑, 即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两个单调增 (减) 区间之间不能取并集等.只是在课堂最后小结时我给出了一个含参数的求单调区间问题, 供同学们课下思考.令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有几个小组不仅探讨了原题, 还把原题做了变式训练.他们把参数变换不同的位置, 分别进行了讨论, 并作了归纳总结:对于三次多项式函数f (x) =ax3+bx2+cx+d而言, 当参数位于常数项时, 求导后不需讨论.当参数位于一次项系数或二次项系数时, 求导后需按是否有根或按根的大小分类讨论.当参数位于三次项系数时, 求导后先按是否有根或按根的大小分类讨论外还需考虑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形式是“两根之间”, 还是“两根之外”.是啊,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 他们就一定能释放出智慧的光芒!
当然,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改进, 使“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2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发展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方法.本文就谈谈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时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作 者:黄小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塘下第一中学,32520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19.2 关键词:新课程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及成因 策略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3
地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呢?我校实施的地理小组合作教学很有成效,特推荐给各位。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可以让小组成员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flash课件,之后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个平伸手臂当作太阳光线。一个斜伸手臂当作赤道,示范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然后让各小组讨论归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点,这样小组成员都能融入本节的学习活动中。
2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与学习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如:我们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天气观测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观测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方法与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如:学完“地图”这一节后,在充分考虑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范围较大的高校或野外,指定出发点和目的地,安排各小组利用提供的地图或平面图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对地图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
在尝试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也碰到了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躁、放弃都不是办法。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后,进行了探索。
1形成“学习合作小组”。根据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一般以两人同桌的形式,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此法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怎样组织好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此我们提出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小任务,也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是指把学生的学习环境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设计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通常也叫做“基于任务的学习”。如在学习中国政区图时,我们设计了各省区的轮廓像什么及拼图比赛等,学生在充分地想像及比赛中掌握了中国政区图。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老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地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本堂课更顺利的开展,也使得课堂教学连接有序。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如在学习完我国的水资源时,布置各小组按照下发的表格开展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活动,并要求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要求各小组要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标,可以适当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4)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
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两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如学完中周的铁路后,布置几个旅游目的地,让小组各成员安排适当的铁路线,经过比较,由小组负责人提出本小组的结论。
(5)小组汇报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6)小组学习成就表扬。这也是合作学习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表扬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7)点评总结。这是总结延伸阶段。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公布成果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周密计划,明确指导。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型教学的质量,指导教师应有周密的计划过程,使全体组员明确小组活动的目标、最后报告的提交形式(书面报告,推选代表口头报告……)、每个组员应承担的任务,以便充分做好准备。
2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组建4—6人为一组的合作小组,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选一些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同学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
3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学生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4要使得合作学习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结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每一名小组成员都对小组的成绩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的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否则,极有可能产生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同时,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5及时小结。讨论所得结果应给以重点强调,在各组汇报后进行小结,加深印象,有助于促进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效果。
新课程英语合作探究学习探析 篇4
1.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立良好的学习空间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就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合作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一般不应提倡学生自愿组合。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方面出发,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组中每个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从而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对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分工,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调查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
小组划分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小组可进行如下划分:(1)指令性划分。即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织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2)随机性划分。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即进行分组。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能给学生创造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3)自由性划分。即学生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活跃合作的氛围,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组合。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编排好小组后,还应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可采取轮换制,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进行合作,使教学富有生气和新意,充分发挥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2. 围绕英语学习任务组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动力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有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应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也可有一定的灵活性。什么任务应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首先,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语言交际技能,这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其次,当课堂上出现具有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的话题或任务时,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dialogue,play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并探讨如何表演,这样既可达到人人开口的目的,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注意小组成员搭配,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进步的机会
教学中应该注意小组成员的合理划分利用。教师应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作为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即“田字格”型。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
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一直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各司其职。例如,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可规定组内成员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4.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以分数看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活动的始终,评价要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行为主要目的,用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其积极性。课堂上的学生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在合作中,凡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使合作学习向深、广发展。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课程强调优化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提倡积极主动的参与;强调着眼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情感,强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这一需要。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2.合理分组是实现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别、能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因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利于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小组规模不宜过大,4~6人为宜。规模过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限。
(3)明确分工。每个学生都有明确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且不定期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3.有效的小组活动要求教师活化教材,创设情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活化”教材,把课本枯燥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参与并能接受的活生生的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吸引学生参与,以确保课堂的.交际化。
4.以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小组合作预习。新教材信息量大,涉及话题宽泛,以Book Ⅳ Unit 1 Freedom Fighters为例,涉及国内外很多自由战士(如Martin Luther King JR,Nelson Mandela)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剪报和借助其他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2)小组合作表演。如,在热身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对话;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角色表演。
(3)小组合作纠错。对于常规作业和考试中存在的错误,可由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修改,取长补短,避免共性的错误;学生无法解决的难题可留待全班学生共同探讨或教师指点。
(4)合作采访调查。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个角色,记者采访,记录员记录要点,主持人向全班汇报合作采访结果,检查员向其他成员小组提问。
5.将积极的情感注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教师要用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缩短师生距离,营造愉悦、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情感,在学生胆怯、含羞时鼓励,在学生犯错延误时谅解、宽容,在学生进步时不吝啬赞美和掌声,排除学生焦虑、沮丧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6.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不以“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可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评价。
7.小组合作学习依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完整的个体,在心理、生理、习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设置小组活动时,教师要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设计有梯度、有层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合作式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教师更应在实践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之路,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享快乐。
参考文献:
[1]沈弘耿。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教学与管理,(06)。
[2]吕美兰。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师生互动学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4)。
[3]张美玲。浅谈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7(07)。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 历史新课程 学生 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历史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文仅就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作一简要说明。
一、听课的方法
听课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心、听、思、问、记等相结合,主动地探求知识。“心”,就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专心;“听”,就是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尤要把握重要之处;“思”,就是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吸收有价值的信息;“问”,就是要求学生对于没有听明白的或产生不同看法的地方提出质疑,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解法等;“记”,就是要做标记、记笔记等。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必然会提高听课能力和水平。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
在自我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做到“九到位”:一是阅读课前“前言”,明确学史目的。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历史Ⅱ·必修》前言中明确指出:“经济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二是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同时,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三是阅读“单元”导言,把握背景线索。课程标准教材的“单元”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常读导言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四是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历史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五是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虽然小字往往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六是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课程标准教材每课都选插了一些材料,阅读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七是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八是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九是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三、识记历史知识的方法
学习历史最令人头痛之事,就是需要大量记忆历史知识。记忆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顺序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规律记忆法、隔年记忆法、重复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讨论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练习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推理记忆法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三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八十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四、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必须掌握一些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等等。
五、探究历史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与传统历史课程一个主要区别就是要求学习者要学会探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种关系。一是因果关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具体而复杂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种情况,具体的原因与结果也有近期的与长远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等,需要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二是内在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同类历史事物发展的纵向关联,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联系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探究,在问题确立之后,就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网络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历史学习?方法有五:一是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程序快速浏览、查阅文献资料,选取所需信息。学生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在“在线浏览”中学习历史。二是在线检索。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索标志——选定检索工具——输入检索途径——查找文献资料”的程序进行搜寻信息,在“在线检索”中学习历史。三是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储处理,便于进一步查阅。四是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功能,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通过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历史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五是在线登录。学生可以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开辟一个可供不同学习历史爱好者进行登录的区域,进行个别化交流与学习。
七、复习历史的方法
有学习就有复习。过目不忘,学习一遍就掌握所学全部内容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复习的方法很多,其中应主要注意:一是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二是每一遍复习都要有侧重点。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因此,要注重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三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注意提高历史练习的训练效率,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练习必须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二是要清楚练习要求。平时练习时,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双基,夯实基础,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不要选择偏难怪题,也不要选择太容易的题和已经熟练掌握了的题型;练习中不要仅限于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否,而要多在研究命题意图、剖析解题思路、分析成败得失上下工夫;要注重练后反思、方法归类、规律总结。三是落实练习目标。练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1)审题训练,要求学生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如时间、空间、中心问题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2)信息筛选的训练,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3)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解题的依托。(4)答题速度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规定训练时间,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会”,而且要注意“快”。(5)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③简列提纲,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遗漏要点。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⑤语言准确精炼。⑥不留“空白”。做题留“空白”无论如何是不会得分的,有的题不会做或没有把提,也不要空着,会多少答多少。⑦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合作学习 篇7
近年来我对高中英语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 以下就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合作小组的组织以及合作学习的模式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解决的问题
1.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 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3.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
1. 合理地划分小组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 小组可进行如下划分:指令性划分、随机性划分、自由性划分。
2. 合理分配角色
根据不同的合作任务由2~6人组成, 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 并负起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 即各司其职。
三、合作学习的模式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起点高、灵活性强、容量大、内容广、要求严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模式上也要随之改变, 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采用师生换位法, 让学生参与教的过程。
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在这一模式中, 学生充当小老师, 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2. 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
小组预习就是,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 并布置给各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
3. 角色扮演, 乐趣无穷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体会文章和对话的意境。
4. 延伸课堂, 创造英语天地
指导学生时刻关注有英文的事物, 成立一些英文收集小组, 是扩展知识面的一种活动。编辑英语小报就是一种总结、展示和拓展知识层面。小组合作在学习性和趣味性中快乐的进行。总之, 要尽量给学生营造多渠道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8
现象1:课堂中只要提出问题, 即使如芝麻绿豆小的问题, 学生立即叽叽喳喳, 七嘴八舌展开讨论.思维稍慢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从而养成了洗耳恭听的习惯, 由从前被动听老师讲转为被动听同学讲.学生学习自主性缺失, 仍旧为依赖式学习, 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 而没有什么效果, 仅能以此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活跃而已.
现象2:小组内合作讨论时, 气氛活跃.但在全班交流这个环节时, 各组成员就变得矜持, 不肯站出表述本组的见解.也有学生能主动站出来, 但反反复复就是那几张老面孔.讨论变成了少数人的发言.在小组轮流作答或上黑板板书时, 成绩差的学生会被自动筛选下来, 而由成绩突出的学生全权包办, 成绩差的学生成了合作中的冷眼旁观者.
综观以上现象, 如何让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体会如下:
一、指导学生课前精心预习
兴趣源自成功, 在课前预习中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 学生就有了良好心理, 能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预习:课前读一读, 用笔把重点画出来, 对重点加以理解, 同时发现难点, 课堂上和其他学生交流;课前想一想,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 并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总之,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学科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所创设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 以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在边长为1的格点三角形中如何计算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3.在一般三角形中, 你能猜想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吗?三个问题层次分明, 由浅入深, 激起所有学生表达的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 学生个人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不展开讨论;组内能合作解决的问题不在全班展开讨论.对于个人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握最佳时机, 为学生创设交流机会, 加强生生、师生的沟通, 从而很好地突破难点, 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坚定信心.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呢?那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 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在课堂中引进激励机制, 各组间展开竞争, 由从前产生最佳个人, 变为现在产生最佳合作小组.针对回答问题都是几个老面孔的现象, 笔者进行如下设计:第一阶段, 由某组提问题, 并自主点名由另外某小组自由回答.在这一阶段, 各组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都是成绩佼佼者.第二阶段, 由某组提问题, 并点名由另一组某某同学回答, 鉴于组内存在竞争, 提问题组会私心地点另一组成绩差点的同学回答, 从而让各小组每位成员都有荣辱与共的意识, 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合作中来, 时间久矣, 学生自发养成合作学习, 畅所欲言的好习惯.在小组汇报时, 教师也应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 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 共同钻研.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 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在小组中的表现, 与组内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 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 各小组互相评一评, 体现出各小组各有所长, 各有进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
新课程下开展地理合作学习的探讨 篇9
一、创设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美国合作学习专家尼戴维森提出了合作七要点, 首要的就是“小组完成讨论、解决难题”, 即合作学习要解决的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为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界定合适的内容、确定讨论方向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展合作学习。确定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后, 教师要提前做好学习架构的设计工作, 问题设计力求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为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合作的情境,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思维的创新。
例如, 《欧洲西部》之“传统的畜牧业”, 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 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哪些不同?为何他们酷爱乳畜产品? (2) 为什么该地区畜牧业如此发达?以上提问立足于教材, 来源于生活,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合理构建小组,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的构建应该坚持“组内异质, 组内同质”原则, 保持各组之间的相对均衡。经过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构建小组时主要考虑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及性别等因素, 每组以4~6人为最佳, 并明确职责分工, 以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一般每组需要一名组长负责, 简要记录学习过程及成果, 还需要一名同学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向全班报告探究成果, 其他组员思考问题, 与组员交流意见。组长和发言人的角色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轮流担当,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展示和锻炼。
在具体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时, 笔者根据学生提出的几种自然因素, 将全班分为位置组、轮廓组、地形组、气候组和河流组, 要求各组组长进行分工, 带领本组成员查阅课本和地图册, 探究讨论本组因素对畜牧业的影响。个人任务的明确有利于避免学生守株待兔的行为, 同时也是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的一种促进。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也能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能, 实现高质量的合作, 达到共同进步。
三、调控学习过程, 辅助学生合作学习
要使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必须对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调控。一是调控合作讨论的进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相对分散, 组长对成员的约束力也较弱, 容易形成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教师要通过巡视检查、提出疑问、提示点拨等形式, 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的机会, 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大愿意开口的学生, 尽量让每个组员都能在学习中合作, 在合作中学习。三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学生合作中, 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情绪抵触的现象, 导致讨论过激或过分沉闷等情况。因此, 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 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 使学生的情绪保持稳定的状态。
例如, “地形”组经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得出结论:该地区平原面积广大, 海拔较低, 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深入。为了帮助他们往深处探究, 笔者适时提了一个问题: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中部阿尔卑斯山脉的走向差异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学生顿时变得兴奋起来, 因为这让他们发现了另一个“新大陆”, 增加了他们探究成果的含金量。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是旁观者, 而是学生合作的参与者。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 鼓励学生多开口, 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科学评价反馈, 升华学生合作学习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进取心, 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要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合作成果。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第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对成果评价, 也对学习过程评价;既对知识掌握情况评价, 也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评价, 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弱势”小组, 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第三评价形式多元化, 如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小组可口头评价, 可累计加分, 也可颁发奖状, 或者发些小礼物等, 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氛围。
合作学习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共同分享成果, 这些都在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激发学生相互帮助, 产生愉悦和成就感, 使地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地理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争取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共同促成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论, 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中学地理教师, 应根据学科特点创设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理构建小组,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调控学习过程, 辅助学生合作学习;科学评价反馈, 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地理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观, 更能使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合作学习,地理课堂,小组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翟立功, 闫仲伟.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 2009, (20) :592.
新课程下对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10
在我国实行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的合作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是笔者一直探索的一个课题。
1 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同时斯莱文教授也提出的小组分层计分法 (STAD) 和小组活动比赛法 (TGT) 、小组促进法 (TAI) 、合作性读写一体化法 (CIRC) 。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试图将学习小组置于某种合作程序中, 使学生在积极的相互交往中增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以确保学生协同活动顺利进行, 从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同时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情把每个小组的学生分成三类: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的英语的小组长;性格比较活跃但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设为副组长;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学生为组员。组长的职责主要是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对组员给予指导和帮助。副组长的职责是配合组长帮助学生学习。因为这类学生普遍对学习的兴趣比较高, 虽然成绩并不理想, 但是在组长的带动下, 会产生学习的动力。组员在这种情况下不由自主的会产生学习的氛围。
其次是组与组之间的模式。首先每个小组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目标, 在期中和期末时进行结果考核, 看看每个小组对自己的目标实现的百分比。同时, 在小组之间创造一种竞争的环境。每次活动比赛时, 对小组成绩进行记录, 作为对过程的考核。
2 合作学习的任务分配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 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如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小组的学情都不一样, 对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千篇一律, 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能重复累赘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每个小组根据其整体情况布置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其次在整体任务中划分A、B、C、D四个层次, 成绩最好的学生完成A层次, 依此类推。经过这种方式的推行, 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执行情况非常顺利。学生们普遍反映此种方式可执行性还比较强。
3 合作学习的教师角色和任务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对学情要充分了解, 以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课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对学习要点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课后督促学生对新课进行预习, 设置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
虽然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但是笔者认为教师批改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批改作业的过程就是发现学生问题过程。只有在批改作业后, 才能对教学过程、方法、进度进行及时调整,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好的把握难易程度。
4 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 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 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 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 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 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在创建合作机制的同时, 学生怎样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到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学生有合作学习的能力, 那他们的学习任务难度也会降低,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应该设置活动竞赛环节。在每一次活动竞赛中, 学生都应该对小组成果进行总结和对比。在多次的合作过程中, 小组成员会逐渐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5 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三年的过程中, 有了明显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考中全班59人参考, 有10人100分以上, 12人90分以上, 平均分78.6, 与高一同期相比多及格人数12人, 平均分上升7.4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继续探究合作学习, 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美) Thoms L Good, 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 (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1
一、合作学习的价值
1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阅读、思考、研讨、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荣誉关系到小组这个利益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对于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精神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发挥所长、互相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小组任务,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和成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焙献餮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交流和讨论,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
3焙献餮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决办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不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的程序
1苯立合作规则,并不断完善。没有规则,合作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并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
第一,分工明确。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工,明确组内各成员的责任和任务,过一段时间可以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组内协商分工;也可以实行责任和任务轮换制。
第二,善于倾听他人的表述。在合作学习中,需要每一个成员的表述和倾听。善于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如果组织不好,就可能各说各的,合作难以见效,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不能达成最终的集体认识和意见。
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进行组织、引导、点拨、更正、补充,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甭壑ず献餮习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教学目标当中,有的适合教师的精心讲授,有的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适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因此,在选择用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时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研究、分析,论证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必要和可行。
3焙侠矸肿椤:献餮习的分组应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由于组内异质,差生容易看到同伴的成功。而组间同质保证了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能看到本小组的成功。这样可以时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相信成功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这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成就归因。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 篇12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构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学期我校推行了“三步两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 笔者主动参与, 积极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在就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好处一: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不想学, 不会学, 想学没人教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 不管这个学生是成绩好还是成绩不好, 他们的潜意识中都想成为英雄, 都想让自己站在舞台的中心。采取了这种模式后, 如果每个知识点, 每节课上,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 自己始终是被教的那个, 那不是很丢面子的问题吗?所以或多或少的要学一点, 只要他能够迈出第一步, 我想在这个舞台上他会走得更远。有的学生不会学, 那现在好办了, 每一节课前都会发下学案, 学案上就会有题纲, 有自主学习的内容, 也有小组讨论的内容, 只要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就完成了, 与以前相比, 想要预习却不知道看什么, 学什么相比, 现在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所加强。
好处二:这种模式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其一是指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双赢。在每个小组中, 都有小组长和其它组员, 当自己有不会的题目时, 就会有专人讲给自己听, 而且是自己的同学, 心理上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也好意思张口问了。这样, 优生更优了, 差生也不差了, 这就是优生和差生之间的一个双赢的局面。
其二是指优生和优生之间的双赢。以前的大部分优生在学习时, 都是固步自封, 闭门造车。这样的学习状态很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合作精神。由4人或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 就必须精诚合作, 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 发挥团队精神。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学习的合作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
其三是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双赢。在这样的模式下, 成绩差的, 听不懂的将会有很多的小老师去帮助他们, 就很难产生差生, 那老师的精力时间就得到了解放, 老师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钻研教材上, 设计质量更高的学案, 组织更有效的课堂, 获得课堂效益最大化。
好处三:这种模式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占有优势。
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与人主动交流的水平提高了,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亲和力提高了, 人变得开朗了, 性格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关键——如何划分小组
在教学实际中, 不管是哪一种小组分法都有其利弊。“异质小组”分组对于成绩差的同学来在讨论时基本不起作用, 对于好学生也是个负担。同质小组又没有好学生起带头作用。那到底什么样的分组才适合所有的同学呢?在分组时, 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 考虑成绩因素
分组的终极目地是让所有的学生想学, 会学, 能学, 学的好。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都能动起来, 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分小组时, 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因素, 因为学习成绩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一样的, 要想分好组, 一定要了解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学习目的。一个班级在成绩上大体可分为优, 中, 差, 这三类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学习好的学生的目标是考入一所理想的高中继续学习;中等成绩的学生想通过努力能考上一般的高中继续学习, 或者是走技术型人才这条路;而成绩差的学生面临的是能否毕业。针对他们的不同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分组形式, 成绩特别好的分成“同质分组”, 成绩特别差的也分成“同质分组”, 成绩在中间的, 分成“异质分组”。这样的话,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程度下得到最大的收获。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 除了课堂上的内容以外, 可以针对中考, 讨论一些比较难的或者灵活性大的、综合运用方面题目, 这样的话, 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这些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二) 考虑性别因素
在分组时, 其次要考虑性别因素。因为俗话说得好: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在一个小组中, 如果都是女孩子, 或者都是男孩子那么在讨论时讲废话的机会就可能增加, 而一个组内既有男孩子也有女孩子, 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潜意识中都想在大家面前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这样的话, 在学习和活动中, 就会互相竞争, 互相鼓励。还有男同学和女同学由于生理特点, 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 男同学较粗心, 女同学则细心认真的多;男同学善于理性思维, 女同学则感性思维较多;男同学在几何的学习上占有优势, 女同学在计算上优势较多。所以在分组时, 尽量让每个小组中男女比例适中, 不要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三) 考虑性格因素
在分组时, 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因素。有的人喜欢表现自己, 有的人不喜欢表现自己, 这都很正常, 但一个小组中, 都是爱表现自己的, 在讨论时,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到底听谁的, 哪一个都不愿意做听众, 吵吵闹闹, 达不到讨论的最佳效果;若一个小组中, 都是闷葫芦, 有了一个问题了, 叫谁谁也不说, 只做不说, 这样下去, 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相当于作废了, 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在分组时, 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因素, 让每个小组中, 既有喜欢表现自己的, 也有不爱说话不爱表现自己的, 这样才能互补, 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
【新课程需要合作学习】推荐阅读:
课程需要07-19
建设学生需要的课程08-14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需要强化课程调控论文08-13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07-27
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机制保障09-29
化学课程中的合作学习05-16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06-27
新课程学习方式07-11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05-12
高中新课程学习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