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2024-06-07

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精选6篇)

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篇1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节庆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城市的节庆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节庆文化产业的兴起,除可以吸纳大量人才资源外,对拉动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城市形象突现出来,如何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是现代城市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节庆文化与经营城市的互动作用

节庆文化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以某个主题为中心而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经贸文化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服务;商业文化为促进商品生产和指导市民消费服务;旅游文化为人们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考察历史、认识社会、比较环境、陶冶情操、收集信息服务;饮食文化为满足人们的健康和享受服务。

经营城市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把城市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城市基础、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在其上的名称、形象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以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经营城市要有品牌意识。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的风格与个性,就是城市的形象和实力,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和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树立品牌形象,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加资本的含金量,提高资本的利用率。节庆文化品牌的创立直接关系到节庆经济能否取得成功,也关系到举办节庆文化的城市在国内外的形象、地位。一个名牌的节庆文化会使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从而使国内外的各种有效资源,尤其是智力、商业资源为其所用,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大提高知名度。

(一)节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节庆文化是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加速器,文化与经济的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已成为现代城市的崭新特征。办节城市为了营造节庆气氛,展示城市而投重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和环境,城市环境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提高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从经济利益来看,首先表现在节庆文化能极大带动主办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尤其对交通、通讯、旅游、餐饮、会展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作用更大。其次,节庆文化将带动主办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长沙举办的金鹰节就是最成功的证明。通过办节可以整合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创立品牌,扩大办节城市的影响来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更新投资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开放水平。城市因办节而繁荣,办节其间国内外游客、商贾云集,促进了人员信息文化的国际交流,提升了主办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了对世界范围内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特别是所有的节庆活动都广邀四方宾客,在接待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客商之后,市民的视野开阔了,荣誉感和自豪感大为增强。他们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遵守交通秩序,有效地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的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水平,使市容、市貌整洁有序。

(二)经营城市对节庆文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和依存关系。首先,经营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它传承不息,无处不在地渗透和影响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城市靠文化彰显个性,名扬四方。中国的北京、法国的巴黎、奥地利的维也纳均以各自的独特文化与风格享誉世界。文化让历史凝固,让生命永存,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次,经营城市有利于盘活文化资源,弘扬文化精神。在当代世界,文化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文化本身也直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文化产业也已成为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挖掘节庆文化资源可以弘扬优秀文化精神,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再次,经营城市还有利于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先进文化起着导向作用并可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是城市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营城市就可以充分重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发扬先进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

二、发展节庆文化,为中国绿城打造最具特色的品牌

南宁市大型节庆始办于1998年,即第一届“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从社会效益来看,南宁市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打响了南宁绿城品牌。游“绿城”、“谈绿城”“唱绿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借助境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使“绿城”与“民歌”的美名迅速向全中国、全世界传播。向世人展示绿城南宁和民歌艺术的魅力,树立了南宁绿城形象,创立了“绿城”的无形资本,大大提高了南宁市的知名度;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的进一步畅通;带动了邮政、电信、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及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向全世界展示了壮族文化的底蕴。民歌节实现了让世界了解壮族、了解南宁的机会,打响了南宁的牌子。如果说学生用品交易会为南宁市打开了在全国的知名度,那民歌节作为特色的突破口,为南宁市树立了新的形象。民歌和绿城的标识成了南宁这张新名片最耀眼的风景。立足于以“绿”为南宁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突出绿城特色,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从经济效益看,南宁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已经凸现出显著的品牌效益。2000年,民歌艺术节在商业运作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经初步统计,总收达2975万元,其中广告集资总额1703万元,票证收入1262万元,与1999年500多万元的全部收相比,有大幅提高。广西经贸洽谈会借“双节”宾客云集的好时机,共签署合同总额200多亿,其中南宁市签订正式合同和商品交易额合同双双突破50个亿,而1999年民歌艺术节两项合同额都为30多亿元,相比之下有了明显提高。民歌节还给南宁市旅游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第四个“黄金周”,市内主要宾馆住房率达到90%以上。通过节庆活动,南宁做足了大文章,南宁影响日隆,人气渐旺。每届民歌节都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客商和游客,美国的摩托罗拉、德国的西门子及全球最大的快餐业麦当劳、肯德基等数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加盟为南宁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南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立足于民族性

特色是城市的个性,节庆文化弘扬了民族性的特点,就能以此衍生出城市的吸引力、亲和力、整合力和辐射力。南宁市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古老的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壮族人民,壮族人民能歌善舞。而南宁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南宁的节庆文化就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城市,而必须凸现其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即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民族文化,亚热带园林城市的特点和市情来选择节庆文化的主题。就要以深厚的民俗底蕴彰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开展民俗旅游。组织民俗专家挖掘民族节日文化进行包装,使之成为南宁市民俗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建设富有南国特色的民俗城,在城内分别建造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城内经常性地表演各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文艺,凸现南宁城市的历史,增加南宁城市的厚重感,用好的形象去换取经济文化发展的更大空间。

(二)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交相辉映

首先是高雅艺术具有导向作用,节庆活动邀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与广西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歌手、乐手和舞蹈队来南宁壮乡,借助民歌节这个大舞台一起高歌。他们或在音响设备齐全的剧场演唱,或在行人经过的街头巷尾献艺,不拘一格、雅俗共赏,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习惯的观众的需要,增强民歌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广告效应,1999年民歌节宋祖英的一首《大地飞歌》使南宁成名于一夜之间,明星效应打造成了城市的记忆,《大地飞歌》成了民歌节的代名词。第三是推出了自己本土的明星。1999年的黄春燕、2001年的黑衣壮,通过民歌节这个载体让世界领略了壮族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广西还有许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如红、兰、黑、白布瑶;青衣侗……,民歌节为挖掘更多的民俗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贸、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最佳的经济环境,使节庆城市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

(三)在“绿”字做文章

南宁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创建“中国绿城”这一目标。因此,南宁国际民歌节在实际运作中都应立足于经营绿城品牌。在民歌节主题创意上、在节目内容上、在场景设计上,大力张扬“绿城绿、壮乡美、南国风”这一特色。如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五大晚会和六个系列活动的主题与舞美设计就很有特色。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以《大地飞歌》为主题,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以《美丽的壮锦》作引子,以广西民族风情歌舞为开篇,使壮民族的大气、雅气在盛大文化节会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民歌荟萃系列活动; “绿城欢歌” 的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的“绿城歌”歌咏活动,使每一位来邕游客感受到绿在眼中、绿在城中的意境和民歌是山、民歌是水、民歌是情的浓郁节庆氛围。

三、将节庆文化注入中国绿城建设中,在中国绿城建设中推动节庆文化发展

经营城市需要选择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管理的高潮,不断为城市塑型。南宁市选择民歌节作为经营绿城的重要载体,稳步推进“中国绿城”建设进程。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参加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自治区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等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全市人民营造绿色家园的信心与积极性,为节庆文化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城建基础。

(一)城市发展战略应体现文化建设的内涵

世纪的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经营一个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避免雷同,切忌人趋亦趋的赶时髦,必须塑造出魅力四射的城市形象。靠什么塑造?靠文化、靠确立科学的战略观。将城市历史文化的理念融合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之中。即对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精神动力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基于这一战略思维,许多城市都把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六朝古都名城的南京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中心战略;长沙也定位为文化型城市;南宁定位为民歌绿城。虽然各城市的定位不同,其目的是共同的,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让城市经营策略与文化建设内涵充分融合。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基础,坚持求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经济效益观、文化建设价值观、人力资源发展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家论证和广大市民参与的原则,增强城市的文化含量,把城市建设和发展抓好抓实,使城市经营出文化的品位,经营出节庆的品牌。

(二)在城市塑形的多维要素中重视对文化要素的投入

城市之美不仅仅在于外貌,还取决于丰富的内涵。城市形象不是单一性、局部性的,其整体形象是由城市市容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等多元形象组成的。城市塑形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维要素的优化组合,单一要素的激活发展,是城市塑形的依托、支撑和保证。经营好城市,首当其冲是抓好对文化要素的投入以此塑造好城市的文化形象。一是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造就现代文明人。要以大、中、小学校和文明市民学校为基地,加强市民的社会文化意识,文明意识,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二是经营好绿城的空间。文字、图案、音响、招牌、广告栏等广存于城市的空间,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示,让标志性建筑物和一个个文字、音符充满诗情画意,组成一幅幅亮丽的风景线,就宣扬了城市的美。三是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设以电视、广播、电影、音像、出版以及文化娱乐为支柱的、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提高节庆文化的扩张力。四是重视节庆文化的推介宣传。将节庆的主题活动扩展到大型公共场所、购物场所。如民族特色浓厚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可在朝阳广场、民族广场、南湖广场、民族学院等地开设歌墟,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提高辐射力。商场、宾馆的服务员身穿少数民族服饰,以特有的礼仪提供服务,以此营造节庆氛围。

(三)实现城市文化创新,促进节庆文化的长效发展。

进入21世纪,创新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标志的城市文化,也要实现创新,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人文精神,塑造全新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实现城市文化创新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握好其功能特征。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城市经营中的核心地位,确立文化是城市之魂、文化是城市之能的观念。在实践中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好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城市文化建设既有整体性又有动态性,整体性反映出系统的复杂关系,整体性是多项子系统的综合和统一,它包含了经济、艺术、科学、教育等学科或行业之间的彼此影响、相互制约,表明了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文化行业的自身建设。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从宏观角度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研究与规划。制定出《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强化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会展业。根据绿城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修正城市的发展目标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现城市文化创新还要在把握文化建设的重点上下功夫。节庆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城市举办民族特色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必将对城市文化形象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对节庆主题进行精心策划,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推出新的文化项目,是节庆文化的生命力。坚持科学管理促发展也是文化创新的要求。因此,搞好文化制度建设,构建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文化发展投资机制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完善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体系,发展社会科学事业,为文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法规引导和智力支持。

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篇2

城市节庆是一项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复杂过程。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依赖于多方面的良好结合, 特别是对资源和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同时, 一旦开发付诸实施, 也将对各个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在全球人口压力和各种自然资源趋于短缺的时代, 树立可持续节庆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节庆的举办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都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举办者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影响, 减少其消极的影响, 追求节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促使节庆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节庆的概念, 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界定, 学术界对此争议较大, 但人们比较趋向于世界节庆组织 (WTO) 给出的定义。即“可持续节庆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 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这一定义, 既较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本来的思想, 又反映了节庆业本身的特质。

二、区域文化表达对节庆决策有重要影响

1. 文化是城市节庆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剧烈, 城市节庆活动的文化融合和经济拉动效应越来越突出,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走向深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从城市节庆活动的定义到功能再到具体的研究方向, 主要侧重的是城市节庆活动的经济层面的功能, 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去谈城市节庆及其成败的原因。事实上, 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通过适当的经济活动可以转化为资本。城市节庆既是经济性活动, 更是文化性活动。但是, 目前研究者少有涉及城市节庆文化性因素的, 仍是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背景来研究, 缺乏从节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

2. 独特文化特征是城市节庆的成功举办前提

在文化性竞争的节庆市场环境中, 人们除了追求自然秀丽的风景外, 更大的重心是放在对异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好奇或是强烈的文化介入的冲动上。城市节庆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或助推器与都市节庆的生力军, 同时城市中便捷的相关条件也成为城市节庆活动举办的前提条件。在城市节庆活动与举办地整体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下, 举办地的文化特色为城市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先决条件。

3. 文化主题鲜明创新是城市节庆活动的灵魂

文化是节庆参与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节庆文化吸引力的渊源, 是节庆活动的灵魂。城市节庆活动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的如果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贯穿始终的话, 那么就会使内容杂七杂八、效果平淡无奇, 进而导致城市节庆活动缺乏活力, 前景暗淡。突尼斯的沙漠节、哈尔滨的冰雪节、西班牙的奔牛节、中国云南的泼水节都是依靠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举办的具有鲜明特色与主题的城市节庆活动, 都是可以借鉴的成功典范。

4. 文化的多元性是城市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在动力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节庆行为动机的形成, 由于节庆者需求呈现不同特点, 节庆者希望达到的节庆目的也不尽相同。城市节庆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高层次的节庆产品, 其节庆参与者也不是追求简单的观光的, 他们想拥有的是一次城市节庆全过程的各种文化要素、节庆活动、社会氛围的整体文化“沐浴”的综合享受, 因而城市节庆活动不仅是一台耗资巨大的、旨在渲染主题的开幕式或晚会, 而且是举办地展现给节庆者的集各种主题文化和社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大餐”, 比如说饮食文化、语言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科技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5. 大众文化是城市节庆活动所要依托的主要内容

从节庆主体的发展来看, 古代节庆受到各种限制, 可以算是“被迫”节庆;近代节庆则是得利于欧洲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的改善, 成为少数人的奢侈活动;现代节庆中节庆大众消遣娱乐的需求空前高涨。在节庆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节庆已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城市节庆活动应适应大众消费时代文化的主旋律。其次, 要充分进行城市节庆文化市场的细分工作。目对于城市节庆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缜密的研究与策划, 对于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的节庆活动不能单调地一味地将文件简单的体现, 对于现代商业味道浓厚的城市节庆活动也不能总是赤裸裸地站在商家的立场进行。

三、区域文化与城市节庆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

城市节庆发展的内驱动力正是节庆参与者对富有特色的城市地域文化的探求和追寻, 城市节庆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城市节庆既可能促进城市文化的开发、保护与发展, 也可能造成对原有城市文化的冲击与破坏, 两种可能同时存在。究竟是哪一种情况, 那就要视城市节庆的开发规模、开发导向、价值取向, 城市节庆开发者的眼光与见识, 投入在城市文化保护上的资金与措施, 当地所采取的文化保护措施等而定。

首先城市节庆离不开城市民俗、民间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同样需要借助城市节庆而被外界所认识。城市节庆的开展, 必然会对原有城市文化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改造, 如果这种改造是在允许范围之内, 没有对原有文化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那么它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这种改造是将原有城市文化弄得面目是非, 那它就是不能容许的。

其次, 城市文化是原生的、潜在的、日常的、分散的, 节庆则是集中的、强烈的、可展示的。这是一个矛盾, 而城市节庆所需要的城市节庆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 并且有所创新, 这样才能吸引人们参与节庆, 也才有助于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四、宁波节庆文化表达研究

(1) 宗教文化类: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节庆以宗教仪式或庆典为主题的节庆主要是指在节庆活动中安排跟宗教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天童寺中日佛教文化节、弥勒文化节等。

(2) 文化艺术类: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节庆这种节庆就是依托体现当地文脉的历史或现存的具有典型性、特质性的地域文化类型而开展的节庆活动。如王应鳞读书节、象山第三届沙滩影视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等。

(3) 商品经贸文化类:以地方特色商品文化、经贸文化为主题的节庆这类节庆活动是以地区性的工业产品、地方特色商品和著名土特产展销为主题, 辅以其他相关的参观活动、表演活动等开展的节庆活动。这类节庆一方面宣传了商品信息, 另一方面渲染了城市的文化气息, 是集文化、经贸、节庆于一体的国际性商旅文化节庆。如大桥国际经贸旅游节、中国国际港口文化节、宁波国际服装节等。

(4) 农事文化类。以地方以地方特色物产文化为主题, 这类节庆活动是以地区性的农业特产采摘、观赏、展销为主题, 辅以其他相关的参观活动、表演活动等开展的节庆活动。这类节庆一方面宣传了农事商品信息, 另一方面渲染了城市的文化气息, 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采, 是集文化、经贸、节庆于一体的农事文化节庆。

(5) 民俗风情文化类:以民俗风情的展现为主题的节庆这类节庆活动主要是展现当地的民俗、民风。如梁祝文化节庆充分利用梁祝爱情文化, 并已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促进文明进步的良好载体, 是梁祝文化的时代创新。

(6) 康体娱乐文化类:以体育比赛、娱乐文化为主题的节庆这类节庆主要是结合当地节庆资源, 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娱乐性活动。如象山国际海钓节、东钱湖龙舟赛、中国渔村沙滩露营文化节

(7) 饮食文化类:以地方饮食文化为主题, 这类节庆活动主要体现当地饮食文化, 并融入其他饮食文化, 辅以其他相关表演、比赛等活动乡村美食节、东钱湖湖鲜美食节、象山海鲜节。

应当说, 宁波多数文化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载体。而节庆文化的魅力何在, 如何才能使其持续发展, 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节庆文化的魅力在于本土文化特色, 在于文化挖掘与创新。有特色的富有个性化的节庆活动, 是大受群众欢迎的, 并且会得到良好的反响。反之, 就会得不偿失, 劳民伤财。

五、宁波城市节庆可持续发展文化机制的建立

1. 做好节庆活动中的文化的充分展示

许多文化被当作商品来开发, 文化难免要遭受商品化的过程, 但“商品化是必须建立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的”。许多地方为了经济目的, 一味的迎合市场的需求, 没有彻底地坚持传统文化, 致使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失去其真实性。当地的政府及人民应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后, 再进行文化的展示。在中国开渔节中, 主办方为了扩大影响, 举行了开渔, 其本意是要宣传当地的炮龙文化, 但是由于受邀演出的均是外地的表演团体, 对当地的炮龙文化没有深人的了解和强烈的情感, 使得整台晚会在整体的设计和表演上缺乏地方特色, 当地的文化因子没能在晚会上进行适时的展示, 当地的文化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真实性。

2. 促进宁波节庆文化整合, 创造城市节庆新的文化吸引物

节庆文化整合不是几种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城市节庆活动中, 节庆文化 (指吸引节庆参与者前来参与节庆的城市文化) 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和融合, 直到转变为节庆参与者所满意的节庆文化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一个结果, 节庆文化是否整合取决于节庆参与者最终所体验到的文化是否达到了节庆参与者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果达到了, 就说明节庆文化的整合是成功的。

3. 培养宁波市民的好客文化

好客文化是为节庆参与者和目的地居民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城市好客文化是城市文化在对一外来人员的态度、方式、内容等方面上的综合表现, 它包含城市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成分。城市好客文化的基木内容包括接待礼仪、社会风气。接待礼仪和社会风气是城市好客文化的人文载体, 是游客获得体验的最主要因素。

4. 宁波传统节庆文化创新模式与节庆可持续发展

宁波节庆活动应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集中体现宁波本土精神和风情, 现在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得到传承和开发, 日益热闹隆重。如, 每年正月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端午节赛龙舟这一历史久远传统节庆也得以传承发展, 东钱湖的龙舟节与中国龙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其植根于漂亮的东钱湖, 故又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与东钱湖山水相融合。宁波传统节庆活动虽然数量很多, 但与国内外著名的节庆相比, 在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高质量、高水平、品牌化的节庆活动还较少, 宁波传统节庆活动的旅游开发有待加强。与“洋节”和现代商业节庆相比, 传统节庆活动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传统节庆活动的旅游开发价值保留传统不仅仅是怀旧, 更是文化传承, 传统节庆的历史比较悠久, 有较长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而且活动范围较广, 有其特殊的历史传承意义。具体讲, 与现代新打造的节庆相比, 传统节庆的旅游开发还具有以下优势:传统节庆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大众喜爱。所以, 在节庆开发中, 首先应选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庆, 将主要节日的主会场和节期固定下来, 坚持长期办下去。因为节庆要上规模上档次需要年复一年的精心策划和运作。

摘要:目前宁波大多数节庆活动创办并没有立足本地文化, 而是带着盲目跟风、强行攀比的色彩, 对节庆市场缺乏持久吸引力, 节庆经济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深入研究节庆活动发展中文化内涵的挖掘问题, 尝试建立节庆活动发展的文化机制, 实现城市节庆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宁波,城市节庆,文化表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晓蔚.文化的诉求: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文化建设[M].四川:巴蜀书社, 2006年

[3]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4]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篇3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总规模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展会数量由1000多个增加到5000多个。2007年,全国展览总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展览项目,1997年我国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7年已接近4000个。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会展从业人员队伍,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会展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然而,自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 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会展业产生明显影响。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2008年底,实际举办的展览会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招商困难突出。参展商为了节约成本,有选择地参加展会,导致会展数量明显下降。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扶持会展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财政上的扶持。据香港贸发局有关负责人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对香港会展业给予财政支持:一方面,为组展企业进行整体宣传拨款,在国内和周边地区以及全球重要贸易国家开展香港展会宣传;另一方面,采取“1+1”的补助模式,即组展单位增加1元投入,政府配套补助1元。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还资助重要买家赴港参观采购。据悉,2008年香港贸发局拿出1.2亿港元扶持会展业,其中,8000万港

元用来资助那些发展中国家赴港参展商的交通、生活补助费,另外的4000万港元用来补助参展商展会期间的宣传。

为了帮助会展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京举行了会展业政策推介会。据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按照京地税营[2005]578号文件,可享受差额纳税。

同时,把现代会展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改革开放、服务全国”的会展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海会展业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会展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使会展业成为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关于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强势拉动作用,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其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达到9。2007年全国各类展览项目已接近4000个,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由此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近1300亿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休闲时代与旅游节庆策划 篇4

| [<<] [>>]

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中国将会面临真正意义上“休闲时代”,“休闲时代”的到来将给中国人节假日的需求心理和行为特征造成以下三种转变:

1、由物质追求到精神需求

休闲研究的核心观点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为生存而担忧,更多的则是把精力转向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大众化了,目前旅游业也正处在由观光参与到休闲度假质的提升的过程。

2、由传统责任到情感释放

休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人的情感、体悟、精神等方面来把握研究对象。作为节日休闲活动,人们的最主要目的是能够在节日里得到放松,让平常生活中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释放。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中国人更需要的是一种休闲放松式的节日,给自己找个机会去狂欢,或者是在节日的氛围中寻找浪漫。

3、由被动参与到自主调节

休闲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世界休闲组织预测: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是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它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o 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这种大众化的节日休闲正引领着休闲潮流在中国大地上涌动。

随着休假制度的不断调整和人性化,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将会由法定节假日的被动参与向多种形式的自主休闲调节的方式转变。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超过休闲需求的临界点,有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度假需求的门槛,度假式的高档休闲将与大众化的节日休闲构成我国新兴的休闲产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是2006年杭州休博会的主会场,它、将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旅游、度假、会展、人居为一体的休闲主题城,可以说是中国“休闲时代”即将到来的里程碑。

旅游节庆在目前的休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节庆是对以旅游为导向的节日和特殊事件的合称,一般多是借助民俗风情、地方特色、人文历史而开展的地域性活动。按照主题和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事件、体育事件、休闲事件等,它们在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和塑造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主题担纲欢乐开怀

主题是节庆活动策划的核心理念。主题要能够结合并反映地方的特色,还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从而可以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中国的传统节日为开展旅游节庆提供了丰富的主题素材,只需要在开发过程中转化为合适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武汉的知音文化艺术节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演绎为亲情、友情和爱情,成功举办了“金秋浪漫十月婚典”,并围绕该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观赏休闲活动。快乐原则是旅游节庆活动永远不变的主题。在德国啤酒节16天的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畅饮啤酒,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在广场上狂欢游行,露天表演节目、唱歌、跳舞、购物„„

依托大众追求精晶

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大众参与,在活动组织中要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才可能达到宣传和营销的目的。而中国目前一些节庆活动的策划普遍存在着重观赏性而轻参与性和娱乐性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节庆难以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旅游市场营销。在没有充分调动本地居民参与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到外国人和外地人,因而也难以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策划一个旅游节庆活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走精品化的道路,跟其他节日产生差异化和个性化,逐渐提升在众多节庆活动中的品牌和影响力,如大连服装节、哈尔滨冰灯节、青岛啤酒节、洛阳牡丹节等,从而能够让节庆活动获得持续的生命力。文化支撑商业驱动

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篇5

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会展业成为一些城市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对于会展业的研究逐渐从定性的对策建议向定量研究分析发展。一套完备有效的会展业评价体系对于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以及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分类和内容分析,找出各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会展业 评价体系 研究综述 城市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会展业凭借其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且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使得我国众多大中型城市相继提出了打造知名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扶持会展经济并试图通过会展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也正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通过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与会展相关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产业影响及发展对策等定性研究领域,仅有小部分文章运用或涉及数理统计或建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对会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评价与指导效果。随着会展业定量研究的逐步发展,关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对于某一城市会展业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益于各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认清和把握城市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近5年内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分类和内容分析,试图找出各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进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5年至今的论文进行检索,分别以“会展、指标”,“会展、体系”,“会展、评价”,“会展、竞争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共209篇。剔除非学术类文章以及内容与会展业评价体系关联度较低的文章188篇,实际涉及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文献为21篇。根据既得文献,主要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内容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到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的一些研究态势和结论。

三、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学者们对于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多维的,以全面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体系建立为主,但也不乏着眼于会展业人员培训、顾客满意度以及场馆绩效等分支领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全面的评价体系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作为逻辑顺序对文献内容进行综述。

(一)评价体系的确立过程

目前,关于评价指标的确立方法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德尔菲法等较为多

见。多数学者选择在波特模型、SWO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的框架内,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工具结合专家决策咨询来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

王述珍等人在进行《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数学模型,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对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量化评价。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充分运用AHP法,针对会展业及会展旅游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李华敏等人在研究会展旅游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过程中,也选择了层次分析法来确立体系指标。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和体系研究中,赵体微提出了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体系,并大量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而综合建立具体指标。

此外,类似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学者们采用较为普遍的一套方法。李海霞将此方法与波特钻石模型结合,对会展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建模和指标体系制定。赵秀芳通过采用这一方法充分考虑影响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体系。李曼等人也在《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主要的指标确立方法,可见,当前我国城市会展业体系确立的理论框架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是对于通过层次分析法之后的指标处理过程。一部分学者选择结合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决策或打分来进一步筛选及确立指标,如李华敏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等:少部分学者则选取通过其他测评方法或经验判断来进行后续工作。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指标是其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指标的个体和整体特征差异将对体系的架构与评价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着重对现有文献已建成的体系指标进行分析。

1.指标数量。在现有的21篇文献中,通过初步汇总和计算共有9篇列举出了体系的全部细分指标,每一体系的指标数由35—50项不等,平均指标总数为41项。指标数量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会展业的较高关联度和较高产业融合度造成的。只有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于会展业的影响,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会展业的现实状况。

2.指标结构。文献中。几乎全部研究者均采用了多级指标的体系构建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层级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体系指标的针对性和数据收集的精准性。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该体系多采用两级结构。如程建林等人合著的《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功能提升》。李华敏等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吴开军关于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中采用的均为两级指标层级的体系结构。同时,也有进一步将体系细分为更多层次的。王述珍关于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由准则层、细分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三级构成。赵体微构建的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也为此结构。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以及指标层构建了完善的四级指标体系。李海霞在相关研究中同样采取了四级指标的体系构造方法。

3.指标类别。作为会展业的评价体系,其必定受到会展产业涉及面广、综合因素多的影响而导致指标涉及领域较为复杂,因此,在建立体系层级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进行分类尤为关键。常见的分类主要集中为按照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划分,对会展业直接或间接影响划分以及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类等几种基本归类方式,以李曼、赵体微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仍选取了基于钻石模型的六要素进行指标的分类,即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这几个相关领域予以指标划分。在涉及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上,采用现实竞争力、潜在竞

争力以及竞争环境支持力这一角度的分类较为多见,如李海霞等人。此外,赵秀芳等人选择直接从城市经济总量、商贸发展水平、会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及交通和旅游接待力6个方面直接建立指标。吴开军构建了从经济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环境和会展企业4个大类的评价体系。李华敏等人从产业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角度人手,进一步将指标分类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区位与会展需求、会展基础设施、会展政策与体制、会展企业及从业人员6个类别。程建林等也提出了按照基础设施、人才、会展业、环境、区位和结构几个方面的体系结构。

4.指标性质。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量化方式呈现出来,但对于产业边际宽泛的城市会展业来说,存在诸多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因素,因此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混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指标的数据处理和准确度。

关于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对论文中列出完整的指标及具体解释的7个体系进行指标的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体系的定性指标与总指标的比值,最终得到平均结果为定性指标占总指标的约1/3。从指标性质的比例可以看到,定性指标在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此,对于定性指标的具体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评价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效果。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定性指标的处理和评价主要有几类做法。

程建林等人采用了客观计分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于区位因素指标分为是否沿海、是否有航空中心等进行逐项打分。王述珍、李华敏等人均选择专家打分决策的考量方式,通过集中专家意见从而确定该定性指标的特征。但采用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将定性指标适当转化为可量化因素进行评价。吴开军在所建体系中将全部指标均以可量化标准予以解释,即选取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支进行定量评价:如自然环境指标通过人均绿地面积和空气质量等进行评价。李曼等人则在研究过程中将以上几种指标处理方式予以结合,最终确立定性指标的具体情况。

(三)实证研究及后续评价

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会展业的发展状态并针对现状做出利于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决策,因此实证研究是评价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在本文检索的21篇文献中,结合实证分析的论文为6篇,数量并不占多数。这些实证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检测和验证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而进行的实证研究,如戚能杰、程建林等人通过权重确定和整体评价等过程证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并得出一定结论:另一类为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而运用于检验某一城市的会展业发展状况,如李曼等人在《中国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以上海为实例,评价了上海会展业的竞争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王述珍等人通过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吴开军以广州为例的实证研究运用的是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后续评价过程中发现体系的部分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为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实证研究也可以作为体系建立的后续评价环节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评价体系的效果和局限性

对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局限性,鲜有论文对此予以研究和阐述,仅有王述珍等人在《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提及结合实证研究的评价效果。关于局限性,赵体微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研究中明确指出由于会展业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内在逻辑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具体的研究所依托技术的限制,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另外,作为定量研究基石的统计数据,即各指标的权重

还有待获得、应用和证实。

除此之外,纵观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和内容,本研究发现,对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问题普遍存在以下几处不足:首先,目前较多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忽略因素之间的关联,这使得对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会展业影响因素的评估准确性产生一定偏差:其次,定性指标的量化工作有待完善,通过专家群决策和抽取代表性因素进行指标量化的做法仍存在一定偏差:此外,体系建立与实证研究的关联度不够,这导致指标体系的后续效应发挥有所削弱。

四、结论

(一)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尽管受到了一定关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均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尤其是体系指标方面。对于指标分类、指标评价等过程和内涵都具有较为相似的特征,根本性差别不明显。另外,指标体系确立后的后续研究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深挖和推进。

(二)关于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索、梳理和内容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做了初步分析,但在此过程中也感到存在以下几类问题需要说明:

首先,研究样本数量不够齐全,在关键词符合条件的文献中仅有极少部分文章与本文研究重点相关,而其中还有部分是针对会展业分支进行的评价体系研究,因此,对于文献内容的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

其次,未充分归纳和比较全部样本文献内容。在对全部论文基本内容进行大致分类后,仅抽取部分代表性突出的文献予以综述,而部分文章并未纳入内容分析的范围,再次,对文献部分内容界定的模糊性和文献研究重点的不完全一致也是局限所在。在对文献体系确立方法和指标分类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时,对某些理论模型和指标解释归类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不同文献尽管出发点均为会展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但侧重点仍存在差异,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内容的比较工作。

(三)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发展展望

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篇6

一、黑龙江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认识不足。

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对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增长点这一观念普遍认识不足,尚未把会展业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的新兴产业。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已有近3500家主营展览公司,从业人员达15万人。除北京、上海和广州外,全国各个大中城市几乎也都把会展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期间还形成了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等。从黑龙江会展业的总体发展现状看,政府方面对会展业仍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对会展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引导、管理和监督。

2. 对会展业管理方式、手段与会展发展形势不适应。

黑龙江省会展业基本上还处于政府审批、企业办展阶段,政出多门,调控乏力是会展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哈尔滨市在2003年成立了会展工作领导小组,黑龙江省会展行业协会也于2006年成立,但因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而一直未能真正进入角色,而省级层面尚无专门的会展行业领导管理机构,这使得政府部门对会展行业规范与管理比较弱。于是重复办展,不规范办展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展会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政府主导型展会大量资金投入,效果不佳等。

3. 缺少必要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支持,会展主体培育不充分。

目前黑龙江省没有设立会展发展专项基金,对会展组织者赴境外组织展会及中小企业为开拓国际市场,赴境外参加国际性展会给予的财政支持不够,未对会展企业举办的国际性高新技术展览会,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会展公司举办的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展会没有从资金上给予支持或奖励,这也是黑龙江省会展行业缺少强有力的企业、进而缺乏名牌展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会展业主体匮乏,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世界展览业巨头开始关注中国展览市场的发展,纷纷进驻中国,在中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成立合资公司,收购中国的成形展会。一时间,中国的展览会国际化程度在这些世界展览发达国家企业的带动下,迈出坚定的步伐。但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会展惯例并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十分缺乏,难以与国际同行进行无障碍地信息交流和沟通,会展策划运营与知名国际会展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目前,黑龙江会展市场需求专业人员1000人左右,但还没有一所大学设有本科会展专业,更没有开展“注册会展经理”等专业培训,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黑龙江会展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1. 展会将走向品牌化。

《2006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与2005年的展览市场运行态势相比,2006年在京沪穗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展览会数量减少、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满意度提高的发展态势,预期这种态势有望保持。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两个背景:一是随着近年来各种监管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到位,会展市场的运行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二是在国内展览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总体市场背景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将逐步淘汰低水平办展的企业,从而推动中国展览市场整体办展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的展会竞争的加剧,劣质展览项目将逐步被淘汰,展会的规模、品牌、质量将成为办展追求的目标。对此,黑龙江省应明确会展发展方向,培育品牌会展,突出黑龙江地方特色,围绕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经营思路和运营体制,重点培育品牌会展项目,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洽会”、“汽车展”、“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实施“大会展”战略。

2. 市场化专业化将成为主流。

现有政府主导型展会将向政府购买展会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向转变。政府由办展转向制定长远规划、规范展会市场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等。同时,行业协会举办专业展成为潮流。因而应行使协会功能,在规范行业市场行为,建立会展行业评估机制,维护会展业合法权益,提高展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充分发挥协会协调管理的作用。

3. 加快培育会展业主体。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会展市场的对外开放。(1)对各类分散的展览组织者和各类展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资源整合进行战略重组,创办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会展公司,加快培育会展主体的竞争实力;(2)对确有实力的承办者(公司或社会团体)发挥其主体作用,作为经营实体,行使对会展产业的经营权、承担相应的法人责任,让其名符其实地当好会展主角;(3)调动民营、合营经济投资会展业的积极性,吸引国外知名展览公司来哈建立分公司或合作办展,走出去请进来,加快我省会展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

4. 会展产业快速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业的发展与专业化的人才息息相关。在黑龙江省会展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人才问题尤为突出,其已成为会展业迈上新台阶的“瓶颈”。从黑龙江省目前会展人才的供给情况来看,大多是从其他领域或岗位调入的,多半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对此,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及从业单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在会展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面前,必须切实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三、着力加强会展人才培养是黑龙江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着力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会展知识或会展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黑龙江的会展业就无法真正发展壮大,就无法参与目前会展业发展的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所以,黑龙江的会展业能上一个新台阶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2. 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开发计划。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虽然黑龙江会展界开始意识并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但是仍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开发规划和实施措施,严格考核,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当前应对现有的会展从业人员加以系统培训,迅速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会展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 充分认识并发挥高校对会展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积极支持鼓励高校发挥特长,建设特色专业,开展错位竞争,确保有重点、高起点地培养会展人才。特别是黑龙江的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走与行业协会和会展公司协作办学之路,共同培养人才。具体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办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师生直接接触会展实践的机会。二是会展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就业取向结合,提前介入职业岗位,高校根据相关信息反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三是抓好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于会展管理理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会展专业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大可,陈刚,王起静.会展经济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2]易明.2006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状况及前景[M].北京:展览文苑,2007-07.

上一篇:王市长讲话下一篇:社区实习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