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庆

2024-07-27

传统节庆(共10篇)

传统节庆 篇1

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 绚丽多姿, 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等, 蕴涵了厚重真切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农耕时代, 传统节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特性及至民族精神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建设作用

1. 传统文化价值

中国是个民俗节庆众多的国度。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礼俗蕴涵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真善美以及和谐的精髓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美德, 散发着爱家、爱国的浓厚气息。这些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 也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2. 文化传承作用

传统节庆文化本身既是一种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顺利传承中国文化的一种有效模式和途径。几千年来, 在形成传统节庆的过程中, 有形内涵丰富, 无形内涵多样。所有的内涵, 都深蕴着中华文化的某段历程、某个片段, 将其升华和折射, 是无数前朝圣人巧思佳构的创造转化。

传统节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高度浓缩的有效载体, 在历代祖先们的精心拱卫和呵护之下日渐形成, 最终成为一个“文化链”。于此同时, 它又肩负着引领文化传承、凝聚民族智慧的历史使命。中国文化中强调亲情的团圆, 家庭的安定, 对一切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在传统节庆中, 刻意制造合家团聚、普天同庆的气氛以及着力营造祥和的氛围,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宣泄。也正是在这种人与人、人与节庆之间的反复交流之中, 中国文化在整个民族的每个角落得到了生存繁衍, 时代相因而生生不息。

二、经济建设作用

1. 传统节庆文化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我国农村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 合理的开发利用民俗节庆文化将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其原因在于:民俗节庆文化中的群众性可以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加深入人心;周期性可以弥补乡村旅游中由单纯依赖农业自然资源而出现的淡季;而差异性则可以让乡村旅游的开发因地而异, 各具特色, 相得益彰。

乡村是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发源地, 现代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的表层, 它更需要文化元素来充实。发展乡村旅游, 是因为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了乡村旅游受吸引的本源和城乡之间的文化势差。喧嚣繁杂和宁静悠然、钢筋水泥与砖瓦木房、快速节奏与悠然自得, 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多么渴望能远离喧嚣, 返璞归真, 享受这乡村的一片宁静。古老而厚重的乡村文化积聚着数千年之文化精髓, 经过历史的冲刷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村落民居, 承载了丰富的人文信息。这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本源。

2. 如何挖掘和开发传统节庆的价值

(1) “传统节庆”的内容涉及到民间传说、特色小吃、传统手工技艺等, 通过挖掘, 将传统节庆与时代特点相结合, 推出旅游新产品, 丰富旅游市场。

(2) 发展以文化为依托的节庆旅游, 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还可以使身心得到更好地放松、愉悦。这样既深厚旅游形式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还更有利于对生态环境和乡村性的保护。

(3) 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是这个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志, 更是该民族凝聚人心的永久粘合剂。因此, 发展节庆旅游, 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三、社会建设作用

1. 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

我国传统节庆中, 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和谐对称、淑世精神和乐观自信。这种文化精神由传统节庆所负载和传播, 并起到了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作用。

(1) 和谐对称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在倡导和谐方面, 从节庆的时间、娱乐形式与饮食内容等方面的活动安排, 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在我国, 很多传统节庆都是在农耕生活中产生, 因此就出现了忙闲有致的特点。从流传至今的传统节庆来看, 基本上是冬天农闲期间安排的节庆活动相对较多, 而夏秋农忙时节, 则相对较少。这种与自然的和谐配合, 同样能够表现出其一贯的和谐精神。

(2) 淑世情怀

在我国的传统节庆中, 大多围绕着老人、孩子、恋人等而设的节日, 更是将长寿、健康、平安、团圆的淑世情怀, 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如中秋祝福全家团圆, 七夕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等, 对联也一种是以文字来表达淑世情怀的形式。春节亲友间互相拜年时的祝福, 更是对淑世情怀的直接表现和诠释。传统饮食中的汤圆、粽子、月饼等, 亦是以团圆之形, 传递着淑世情怀。

(3) 乐观自信

中国人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 总是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的眺望未来。也正是这份乐观自信, 支撑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着朝代更替、风雨变迁, 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传统节庆以一种独特的模式和思路, 无所不在的特有形式, 塑造、拓展和民族精神。

2. 弘扬传统文化是现实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猛烈碰撞的时代, 传统节日的逐渐衰败和“西风东渐”的潮流不可阻挡。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带有祭祀祈祷、避邪求福的宗教色彩, 这些节日习俗在某个时间段里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 遭到了批判和抨击, 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意识观念。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 使年轻一代的对传统观念越来越薄弱, 科技给生活带来了多元化, 使群众的文化享受品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致使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下降, 失去了原本独特的历史性和人文魅力。而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颇有“兴味”的洋节接踵而至时, 得到了部分国人的盲目追求, 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 从而漠视中国的传统节庆。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遗的成功, 无疑使在警示我们, 更应该理性地思考如何拯救、发展、宣传、创新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 使之“薪火相传”。

四、实地案列:《张山寨七七庙会》

在缙云县城东南16公里的胡源乡,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 都会举行“张山寨七七会”。张山寨七七会始于明万历年间, 每年从七月初五至七月初七, 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及台湾等地的群众都聚集在这里祭祀朝拜陈十四娘娘。陈十四娘娘是浙、闽一带民间广为信奉、颇有影响的地方神, 被视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生育送子神, 祈求娶亲嫁夫, 昵称为“大亲娘”。平时香客到庙里上香, 还会夜宿献山庙“圆梦”。旧社会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得以联亲会友, 而“七七会”又与牛郎织女“鹊桥会”同期, 故又有双重意义。

当日, 周边村镇组成庞大的“迎案”队伍, 叠罗汉、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棍、大莲欢等, 参与人数多达4万人。庙会规模宏大, 内容丰富, 各种文化相互交融, 地方特色鲜明。涵盖了信仰、民俗、文化艺术等领域, 且世代相传, 虽历经了朝代的变更, 至今仍长久不衰。

张山寨七七会作为缙云民俗文化的缩影, 它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和文化生活, 其内容主要包涵人际交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表演艺术等诸多方面。它能极大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能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还能产生强烈的推动作用;发掘和保护张山寨七七会, 不仅能丰富和继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而且对研究民族信仰、文学艺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与自然风光吸引了周边市县众多的群众前来游览观光。因此, 张山寨七七会的成功案例, 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余论

传统节庆是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物, 虽然它“小而俗, ”但它却无处不在、通俗易懂的特点, 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面对着扑面而来的西洋节庆文化, 我们深入反省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 对于适时吸取异域文化的营养, 全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从而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时代文化,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有许多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互相作用、彼此依托, 保证了节庆文化的不断发展乃至流传至今。在当代社会, 我们祖先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间文化, 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着力阐述在如今的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 传统节庆文化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节庆,文化作用

传统节庆 篇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从祈祥纳福、娱乐狂欢、规约与整合社会等方面对民间节庆体育的传统结构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在当今社会节庆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农村体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郭传燕 李志清 GUO Chuan-yan LI Zhi-qing 作者单位:郭传燕,GUO Chuan-yan(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健系,广西,柳州,545004)

李志清,LI Zhi-qing(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系,广西,545004)

斗法节庆营销 篇3

友情协力:高铁传媒

打折返券、买一送一、大宗商品免运费……每到节庆日,商家便开始挖空心思、变着花样想方设法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碰上这样一个全球低迷的经济环境,即便是那些一直宣称不降价的奢侈品也死撑不住了,争先恐后向它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发起了促销攻势。《华尔街日报》在购物季到来之际警告说,对于那些购物狂而言,这样前所未有的营销攻势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抵挡。LV打折、欧米茄降价……这些可都是千年等一回的事情,购物狂们无论如何都会为之再次疯狂。

然而,颇富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的大众传媒在这个消费节庆来临之前,已做足了文章,准备了版面,没与商家合谋,而是破天荒地站在消费者一边,告诉他们一些抵挡诱惑、捂紧钱包理性消费的办法。面对钱包变得越来越瘪、出手越来越紧、购物心态健康的广大普通消费者,广告主这一次的节庆营销战役肯定不会轻松。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和消费心态下,如何穿透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免疫层,需要营销策略和媒介策略的创新。“伊利好牛奶,健康好牛年”这样毫无新意的沟通主题要是放在往年,它只要愿意在各类媒介上砸入重金,或许仍能获得不凡回报,但2009年可能是不行了,消费者切切实实地被骗了一次,害了一回,谁还愿意轻易相信与三聚氰胺丑闻事件有染的牛奶品牌?像伊利这样的品牌亟待营销传播策略上的改变。

传统节庆 篇4

一、“变”突出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任何民俗事象都有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以便适应社会符合民众的要求。作为重要民俗事象,传统节日遵循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传承演化过程中既有悄无声息的渐变又有火山爆发式的突变。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节日饮食、节日活动、节日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古老而时尚的端午主食——粽子

粽子既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又是端午节的形象代表。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古老的节日食品发生了某些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粽子的来源及制作。每逢端午,南方家庭妇女开始忙碌过节的食物,首先是包粽子。她们将刚收获的糯米洗净、备好,再把粽子里面的各种“馅子”备好,采新鲜的竹叶或将去年的竹叶取出洗净、备好。然后全家人(一般为女性)围着一起包粽子、聊天。制作粽子是亲人团聚的纽带,是亲情沟通的载体。现代人们不再为制作粽子而忙碌。端午节期间,南宁各大超市及蔬菜市场,突然间涌现出许多售卖粽子的专柜。根据现场调查,许多家庭已不再自已包粽子了,每逢端午都是在超市或市场上购买;而且许多年轻人已不会制作粽子。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粽子都是在现代化管理下进行机械化流水线作业中完成的。其次是粽子的品种繁多。传统的粽子主要是以猪肉为主各种肉粽子和以“狗子菜”为调料的粽子。现在,民众打破了陈规陋俗,追求一种爱好或口味。粽子品种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除传统的猪肉粽、凉粽外还有蜜枣、绿豆、板栗、叉烧、排骨、虾仁。商家在粽子的外形和包装上也是花样繁多,如立体三角形、菱形、长方形。除此之外商家还对粽子进行豪华美观的包装,使之成为一种礼尚往来的礼品。粽子的传统内涵逐渐淡薄了,而现实功利性在逐步深化。

2、传统而现代的端午活动——龙舟赛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中最富有节日气氛的一项集体竞技活动。传统的龙舟赛是以纪念或祭祀某一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的集体性、娱乐性赛事活动。龙舟下水前,先祭祀龙舟和水神;然后龙舟队员在龙头的带领下前往屈子庙(或屈原庙)举行严肃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上三牲供品,行叩拜大礼。最后是江边龙舟赛。江两岸站满了观看龙舟的民众,一条条龙舟如真龙一般在江面上来回穿梭,或是逆水而上,或是顺流而下,或是横渡江面。江中锣鼓喧天,两岸呐喊此起彼伏。无论是岸上的观众还是江中的龙舟队员,人们皆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中。而现代传统的龙舟竞渡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冲破了地域的限制,成为许多外国朋友喜欢的水上体育活动,并出现职业性龙舟队。2009年5月30日即端午节的第三天,在广西南宁市美丽的南湖公园举行了第六届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广东和广西的49支龙舟队共1342名队员参加了本次邀请赛。这次邀请赛继承了传统龙舟竞渡的有机成分,又符合了现代社会的要求。首先,它延长了端午节的节日时间,从5月28日端午节当天至5月30日。其次,龙舟赛突显了强烈的功利性,提高了南宁的知名度。

3、继承传统而又突出现代的节日文化内涵

端午节融合了南方龙舟竞渡风俗和北方恶月恶日驱避风俗,其中恶月恶日驱避习俗又与三代的夏至习俗有密切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屈原的纪念进入了端午节,并成为端午节风俗活动的主要内容。[1][P62]在各种民俗事项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不断地充实完善,由最初的恶月恶日驱避提升到强调民族团结意识、彰显爱国主义情操的高度,并以屈原的爱国主义人格固定下来。现在,端午节不仅保留了驱邪避恶以求健康、纪念屈原彰显爱国主义情操的传统;而且还融入了某些现代社会的元素,富有时代精神。端午节当天,南宁市各大公园及旅游景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狮山公园烧烤区竞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小至三口之家,大到一个单位,借端午节假期举办烧烤、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增进夫妻间、家庭成员间、朋友间、同事间的感情交流。传统的龙舟竞渡体现民众的娱乐性、竞争意识、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和团队精神,而具有国际性规模的端午龙舟赛体现了世界一体化背景下的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粽子本是端午节特有的食物,是家庭、宗族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家族文化。各家做一特大号粽子,祭祀完祖先后,像切蛋糕一样将粽子切开,每人一份。现在,尽管粽子在端午节期间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物,但它失去了作为宗族象征物的地位和那份神秘感,变成一种日常食物,是饮食文化的一分子。

二、传统节日嬗变的因素

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在文化内涵方面,传统节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重的发展变化过程。推动节日发展变化、传承变异的因素众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决定传统节日的演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快了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现在的端午节,人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耗时耗力地为包粽子而提前准备竹叶、糯米和各种馅子。因为端午节期间,各种各样的粽子铺天盖地般摆上各大超市的货架,或出现在菜市场的大小角落。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制作技术使粽子的整个生产过程实现现代化。这不仅节省了人们的时间,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不同口味的需求。然而,这种现代化制作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以致人们无法享受包粽子带来的乐趣,从而使民众逐渐淡忘了这种传统节日食物的制作工序。为了填补节日活动的某些空白,民众不得不将带有现代意味的烧烤聚会、旅游聚会等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产物纳入节日活动中,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延续节日的存在,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新解释节日文化意蕴。

2、社会进步扭转传统节日的内质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意味着社会向前推进一步、人类向高级迈进一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的夏商周三朝,形成于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步完善并固定下来。可以说,中华传统节日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体现着农耕时代的文化气息,“满足了广大世俗民众的一些基本生理和心理欲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从而成为历代国人世俗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容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2][P248]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跳跃式跨进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中国没有经历现代科技的兴起发展阶段而是直接接受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现在,人们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传统节日中某些活动的神秘面纱被无情地撕裂,节日中的祭祀成分逐渐淡化,节日内容、节日形式、节日文化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龙舟赛前的祭祀仅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形式,龙舟队员不再虔诚地祈祷神灵的保佑以取得好的成绩,而是依靠团队的集体精神和大家的齐心协力的奋斗。

3、传统节日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传统节日亦然。众所周知,目前中国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传统的农业社会将会因子逐步让位于都市化社会。与此同时,传统节日民俗将日益被人们所淡化乃至遗忘,从而逐渐退出节日的文化舞台。为了寻求生存的空间,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都市化、城镇化的强大压力下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勇敢地淘汰某些成分,大胆地吸收现代社会的积极元素,重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本是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成为培养团结意识、团队精神的节日活动;而现在成立了业余龙舟队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又锻炼身体实现了人们对健康身体的追求。扩充端午节的节日活动,如全家外出交游、朋友一起去烧烤、老乡聚会过节,举办包粽子比赛活动以增加节日气氛。传统节日必须汲取更加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从而能够从入自如地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冲击,真正在未来社会中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三、结论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顺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在保持基本内核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现代社会大浪潮下,认清传统节日在外延和内涵上的显著变化,以及造成种种变化的各方面因素,将有助于我们保护和传承节日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肩负起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的使命,实现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常天编.节日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

初夏六月,邂逅节庆 篇5

1

美国:电子音乐节

一年一度的“雏菊”电子音乐节已经成为欧洲以外最大的电音盛会。每逢6月底-7月初,在3天时间里,拉斯维加斯有狂欢游行、艺术展览,还有通宵达旦的劲爆乐曲,把赌城打造成了高科技声光和澎湃音浪的盛大派对。

2

秘鲁:太阳节

太阳节是秘鲁印第安人——克丘亚人最重大的节日,也是拉丁美洲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其举办时间为每年的6月24日,由克丘亚人在库斯科市近郊举行庆典祭奉太阳神,也叫“太阳祭”。

3

迪拜:夏日购物节

迪拜,从传统集市到购物中心、免税店……货品琳琅满目之余,因为免税,许多顶级品牌在迪拜的价格甚至比原产地还便宜,而今年的6月7日到7月7日将迎来新一届的迪拜夏日购物节,全城参与的购物折扣以及无所不在的抽奖,使得任何一家商店的任何一位购物者都有机会抽到“惊天”大奖。

4

芬兰:仲夏节

夏天的北欧告别了严寒,天气以晴好为主。为庆祝光明以及万物萌生日子的到来,通常在6月24日前后,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迎来自己的仲夏节。许多居民会在外出时点起火炬或篝火,与亲朋好友相约聚会,游客也可以投入其中感受欢欣。

5

英国:女王皇家卫队阅兵式

一年一度的皇家军队阅兵式是为庆祝英国女王生日而举行的盛大官方庆典。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生于1926年6月21日,她的官方生日被定在6月的某个星期六,这时基本上是伦敦气候最好的季节,可以保证在足够好的天气条件下举行阅兵仪式。

6

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嘉年华

普罗旺斯四个字,似乎早已成为薰衣草的代名词。欣赏普罗旺斯薰衣草的最佳季节是6-8月,此时,整个普罗旺斯沐浴在一片深紫色的光晕之中,大片的薰衣草迎风绽放,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着被晒焦的青草芬芳,编织成最绚烂迷人的画卷。

7

波兰:街头艺术节

每年华沙的街头艺术节是这个城市盛夏文化日历上的重头戏。届时,市中心的墙壁对所有的来客尤其是涂鸦爱好者开放,装置、戏剧、舞台艺术也纷纷上演。这是一个展现欧洲各国艺术魅力,体现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流动盛宴。

8

澳大利亚:蓝山白色圣诞节

品牌节庆传递城市魅力 篇6

跳出“青岛”, 审视“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意义。成长于青春之岛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其魅力已经辐射至青岛之外的地域以及啤酒之外的产业。历经20余年的努力与创新日渐成熟, 它以鲜明的主题诉求、浓郁的国际色彩和特有的狂欢气质, 成为国内现代节庆活动的典范, 代表“节庆产业”与“产业节庆”结合的最佳范例。产业需要节庆, 产业通过节庆先声夺人、美声引人、高声过人的方式包装、推介和发展自己;节庆则需要产业化, 仅靠一个创意、一个场地、几场活动来维持的节庆是得不到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产业化运作, 将市场的力量内化为节庆活动规模化、持续化发展的动力, 努力打造节庆活动的产业链, 与其它相关行业合作延伸产业链等都是节庆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青岛国际啤酒节”通过20余年市场化运作, 成功实现“啤酒产业节庆化”与“啤酒节庆产业化”的美妙结合, 真正代表了中国这样一个“节庆大国”与“产业大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青岛国际啤酒节以“青岛与世界干杯”为主题, 每年都吸引十多个国外啤酒品牌参与, 如今青岛啤酒已与国内外数十家知名啤酒品牌企业建立了紧密关系, 如美国百威、丹麦嘉仕伯、德国碧特伯格、比利时福佳白、新加坡虎牌等。每年诸多国内外知名啤酒品牌荟萃啤酒城, 使啤酒节国际化刚性十足。

跳出“啤酒”, 认识“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价值。青岛国际啤酒节推介的不仅是“啤酒”,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节庆将“青岛酿造 (啤酒) 、青岛制造 (海尔、双星等产品) 、青岛创造 (城市环境与文化) ”巧妙融合, 展示在世人面前, 以“青岛酿造”推出“青岛制造”, 以节庆活动这一限制性活动全面展示青岛这样一个全国城市化、国际化发展的典范与自豪之城。

节庆消费与经济增长 篇7

每逢节日, 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法定假期。这些节假日带来的, 不仅仅是喜庆的气息, 还有着突增的集中消费。例如每年春节出现的返乡大潮、中秋出现的月饼消费、国庆出现的旅游高峰、圣诞节、情人节各大商场的特卖活动等等, 都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商机。根据国家商务部新闻办公司公布的数字, 在2012年中秋和国庆双节假期中, 全国重点监测的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高达8006亿元, 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增长15%左右。其中黄金首饰、婚嫁用品、家用电器、儿童用品、秋冬服饰等等, 成为最热销、最抢手的商品。8天假期中, 广州各大百货商场消费持续走旺, 仅八大百货公司即吸金7.331亿元。而时下热门的网购电商也成为了不愿出门的消费者最为频繁光顾的网站。例如京东商城, 各类商品销量再创新高, 日用百货同比增长超200%, 服装同比增长超300%, 国产手机增长近200%, 母婴单日销量更是突破600万元, 同比增长250%。

近年来,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节庆消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购买礼品更加注重的是品质而不是价格, 度假方式更多的选择驾车出行而不是待在家中吃喝, 原来在家自己动手做饭招待客人的传统做法也慢慢变成频繁的下馆子等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于是, 在这种热点目标与消费方式带动下, 购物潮流带来的是高端消费品制造业的兴起和更多国外奢侈品的进口, 旅游出行带来的是交通、旅店、餐饮等花费的激增和众多旅游景点迎来数倍于平时的接待数量。今年恰逢中秋与国庆双节齐来回家探亲和外出旅游的人数大量增加。据全国假日办发布的旅游数据显示, 8天假期, 全国接待游客4.25亿人次, 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 增加44.4%。这无疑给仍处于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注入了信心与动力。有专业人士测算, 每年各大节日累计的节庆消费, 可以拉动当年GDP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 节庆消费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部消费市场、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部分。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公众假日、休息日等休息时间共115天,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节庆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的关系, 目前我国每年人均出游次数只有发达国家1/7左右。所以, 培育和壮大节庆消费市场, 前景十分广阔。国家旅游局预计, 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 2020年将达到50亿人次。当然, 在各大节日的消费中, 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与弱点。一是居民出游的时间与景点过分集中, 给交通客运和景点接待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潜伏着更多的安全隐患;二是消费热点过分集中在吃喝玩乐, 缺乏传统民族文化所拥有的内涵和节日特色, 显得有些单调之余也制约了节庆消费的持续扩大增长;三是部分商家与机构趁节庆集中消费之机, 利用假冒伪劣谋取不义之财, 使节庆消费的纠纷投诉更加突出。因此, 积极培育、正确引导和有效促进节庆消费, 已经成为培育内需市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节庆消费相关政策的研究和规划制定, 把节庆消费真正做成内需主题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要深入进行挖掘, 使之既形成消费热潮, 更成为爱国情怀、民族情感、社会和谐、弘扬优秀传统及融洽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例如春节举办祈福活动、元宵赏灯猜谜、端午龙舟竞赛、中秋赏月诗会、重阳登山敬老等等, 都极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中国特有的节日更具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 也可以吸引消费者和游客的眼球, 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携手商家举办一些节日促销活动, 持续提高国民和游客的消费热情

西方在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前后, 商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氛围营造, 如商业大片、烟花晚会、明星演唱会、灯饰景点、主题商品等, 随之举办折扣优惠较大的促销活动, 成为本土一种由节日所带来的消费文化。不仅刺激本土民众的消费热情, 更能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购物消费。这种在节前由政府联合众多商家举办节庆促销活动, 形成短期内产生大量内需的消费购物热潮的做法, 值得我国学习与效仿。

加强节日安全监管, 维护节庆消费安全

节庆期间出行车流和消费人群高度集中, 容易造成交通运输、旅游景点的安全事故。应该尽快出台国民带薪休假指导政策, 建立完善的出行信息平台, 实时指导游客错峰出游。在节庆产品和相关服务方面, 要严把质量和收费标准, 及时处理消费投诉, 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消费、开心消费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 应该制定各种应急预案, 保证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安全事件。

在节庆消费中, 商家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要通过提供优质产品, 提高服务质量来实现经营规模扩大、获取额外盈利的目的:

一是着意产品创新。正如中秋节月饼, 由单一的传统莲蓉月饼到近年来衍生出各类新品种水果月饼、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无疑新种类的月饼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既成为大家想要品尝的佳肴, 也成为送礼的佳品。满足了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 又开创自身品牌的蓝海策略, 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类特色消费品创新思路也可以应用在端午节粽子、春节喜庆摆设, 以及民族服装设计、节日主题商品等等。

二是营造消费热点。通常传统节日都处在一个季节变换的时间点, 春节是冬春交际, 端午是炎夏的开端, 中秋国庆后不久冬天就要来临, 新年则是年与年的更替等等。换季, 则带来新旧产品的更新。要善于营造节庆文化和消费氛围, 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 把过令产品甩卖与新产品促销同节庆文化融合起来, 营造出吸引更多顾客、实现更多收益的节庆商机。各种景点和餐饮企业, 也要给景区布置和菜肴品种注入节令内涵, 使新景新菜与节庆时令相得益彰。

三是把好质量关口。节庆消费, 是一个创立口碑、打响品牌的好时机。但新颖的功能与价格的便宜并不能替代优质的用户体验。企业在实现产品创新或价格促销的同时, 必须做好质量把关, 既要确保产品质量, 还要做到能够迅速及时地回应客户的回馈, 使节庆消费成为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竭动力。

四是整合消费业态。旅游业作为近年来节庆消费迅速发展的热点, 可以适时推出一些新的旅游计划以迎合大众新的口味。例如, 随着游客旅游品味的改变, 旅游已经不仅仅是游山玩水, 而是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兼顾休闲养生、了解民俗文化、品尝地方风味、融洽亲友情谊等的需要。景区要整合各种消费业态, 把相关产品和服务融入到旅游菜单之中, 以迎合顾客的口味,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必然是消费质量的更高要求和服务的多样性, 更优质的服务才是善用节庆商机的不二法门。

中国节庆旅游研究初探 篇8

节庆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参与性强、具有开放性的各种活动项目,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从本质上讲,它是旅游的一种形式。

2 节庆旅游的作用

2.1 形象宣传

旅游节庆的举办可以自然显示当地的文化、经济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因此它在宣传和传播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方面具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2.2 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2.2.1 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品牌节庆活动能够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以上海市为例,通过旅游节的举办,受益商家从商场延伸到宾馆、餐馆,商旅结合,带动了旅游销售的增长。据统计,2003年10月到11月旅游节期间,不夜城地区商业收入比上期上升12%,宾馆客房出租率较上期增长15%,自国庆黄金周出现的餐饮高峰一直延续至旅游节结束。[1]

2.2.2 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活力

举办大型的旅游节庆活动,能够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另外,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能够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来举办地,其消费可为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得到公众认可的旅游节庆活动,还可以带来大量本地居民的消费。

2.3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旅游节庆的举办,一方面使当地的文化对外传播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成功旅游节庆的举办,从初期国外游客的被动参观到成熟期的主动参与,其带来的国外的文化,在旅游节庆举办地形成多种文化的结合和互动,从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2.4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现象,尤其是民族和民俗文化有相当一部分由节庆活动来体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日趋淡化。有意识地开发旅游节庆资源,能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保存、认同和传播。

3 中国节庆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节庆资源丰富多彩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与此相应,各地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也异彩纷呈。以年节为例,北国冰城哈尔滨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人们便利用松花江上巨大的冰块制作成各式冰灯,为节日增光添彩;而岭南的羊城广州,则春暖花开、气候宜人,姹紫嫣红的花市,就成为独树一帜的年节节目。这种多样性,正好适应了旅游者旅游动机的求异性。

3.1.2 民族特色鲜明

与西方的节庆文化迥然不同,中华传统节庆文化自成体系、别具一格,成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大景观。如传统年节中的烟花、爆竹、门神、年画、对联和祭祖敬宗的理念及具体礼仪形式、元宵节的灯笼、七夕节的乞子习俗、重阳节的登高、除夕的守岁等,都是民族信仰和习俗的表现。此外,如寒食节纪念介之推、端午节纪念屈原和中秋节纪念反抗蒙古族腐朽统治等内容,则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在传统节庆文化上的直接投影。众所周之,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性。据报导,到我国旅游的西方人,有很多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而我国传统节庆所具有的独特民族性,恰好满足了旅游者探新求异的动机,是体现其旅游资源价值的首要因素。

3.1.3 群众广泛参与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着兴旺不衰的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起源于民间,散布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其所拥有的社会互动性和群众性自不待言。如元宵观灯、端午赛龙舟等,往往形成广场文化和行进文化,吸引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可以说群众的广泛参与使节庆旅游充满着生命力。

3.2 劣势分析

3.2.1 发展节庆旅游的物质载体缺乏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底蕴深厚,可物质载体缺乏,因为许多传统节日的产生和成长离今天太遥远,许多的节庆物质载体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消失了。

3.2.2 发展节庆旅游容易导致原有文化的变味

节庆本来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用组成部分,是当地文化的重用构成要素。可发展节庆旅游就是要把节庆变成旅游产品,甚至是要创造出原本并不存在的节庆。这使节庆失去本来的面目,也可能会使其吸引力降低。

3.2.3 传统节庆没有与时俱进

许多节庆仍然完全保持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面目,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就使它缺少一种亲和力,如果利用这些节庆来发展旅游可能对旅游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3 机遇分析

3.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良好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和特征之一。

3.3.2 国家高度重视传统节日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经过充分研究和大量调查,国家将增加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这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人对传统的回归,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节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3.3 新农村建设为节庆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的传统节庆多来源于农村。新农村建设可为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有利于广大农村地区将节庆中的优秀文化因素进行整理和挖掘,使其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使其发挥经济效益,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4 挑战分析

3.4.1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是美国强势经济在文化上的反映,这种文化充斥着世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难免受其冲击。在这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西方的一些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伴随而来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衰退和没落。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轻视本国文化,导致中国传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这对节庆旅游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3.4.2 文化的生命周期有限

文化的生命也有其周期性,作为旅游节庆重要来源的传统节日也有其生命周期。由于传统节日多半历史悠久,时至今日其生命力在弱化,这是节庆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4.3 现代人兴趣关注点的变化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对时尚的事物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传统事物关注度在下降。而节庆旅游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节日的挖掘和开发。因此,现代人兴趣关注点的变化是发展节庆旅游的一个制约因素。

4 中国发展节庆旅游的对策分析

4.1 设计开发植根于传统节庆文化的旅游项目

在当地人们的心里,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不是一种旅游节庆,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政府强迫进行的,而是人们自觉参与的,具有很强的民众参与性。在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传统节庆文化对旅游客源市场的招徕作用,设计开发能与传统节庆有效接轨的旅游项目。

4.2 根据市场需求,精选旅游节庆主题

许多旅游节庆由于缺乏市场需求和资源特色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一厢情愿地推出以土特产为名或干脆以“旅游文化”命名的节、会,开销不少,却收效甚微。作为一种综合性、大规模、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旅游节庆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适需对路的产品获取预期的效益。根据节庆文化的思想内涵,我国传统节庆的旅游开发应该紧扣五个主题:“福”、“圆”、“乐”、“丰”、“念”。

4.3 精心营造节庆氛围,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节庆活动项目的精心策划,营造气氛,集聚人气,这是任何一项节庆活动成功的前提。只有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才能吸引当地居民的参与,进而引起其它地区人们的关注。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必须大力倡导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密切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创建良好的节庆环境,塑造良好的节日氛围。

4.4 加强对外宣传营销

除了向新闻媒介发布消息外,还应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如在火车站、汽车站和交通集散地设置旅游节庆宣传牌、导游图和游览手册,还可以到周边地区开展花车巡游等宣传活动,尽可能吸引游客。杭州西湖博览会于2001年10月在苏州观前街新艺广场搭起舞台推销自己,表演相声、小品、越剧等多个节目。这种宣传自我、打造品牌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学习[2]。

4.5 重视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

旅游节庆活动具有影响大、参与群众多的优势,能在短时间内将人们聚拢在特定环境中,并使人们在心情舒畅之中释放较之平日更强的购买力。旅游购物的巨大潜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3]举办部门可紧扣节庆主题,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出能留给旅游者美好回忆的旅游纪念品,如节庆的标志物、会标以及所在地的微缩模型等。

5 结束语

节庆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节庆旅游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我国具有发展节庆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如缺乏物质载体的问题;既充满了发展节庆旅游的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运用合适的节庆旅游发展对策,把节庆旅游发展成为旅游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蔡梅良.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陈文君.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2002,(4).

中国魅力节庆世界生态之旅 篇9

顾名思义,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在对自然景观、对原始民生民俗的探索与保护之上,开展的一种特殊旅游。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如之前我们所示,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旅游项目。

传统旅游项目更多的是参观人类文明的见证或展现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达,而往往在这种旅游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保护发生了疏忽,生态旅游则不同,生态旅游指的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需要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在人们最初提出生态旅游概念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这样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必须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人类或其他客观条件的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为人类生存环境做一场旅游形式颠覆性的变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全世界人类一起努力,保护自然给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才是最需要我们铭记的。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世界旅游的主题,成为了人们最追捧的旅游项目。近年来,不仅是一直以来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对旅游项目自然原生态化有了新的思路。世界各国尤其将森林生态定位作为评定国家公园的最高标准,像我国明确有5A、4A等国家公园评定标准。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造就了不少发展中国家掌握生态旅游大肆发展的契机。例如,近年来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了世界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我国某视屏企业曾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次地球生态之旅,影片中介绍了地球这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从中国的九寨沟到非洲的狂野大陆,生态旅游是体验其美妙的旅程,也是感受现在、思考未来的旅程。在这套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九寨沟和黄龙由水交织而成的美景;也可看到划皮艇沿湄公河南下,邂逅大河孕育的动物;尼泊尔的山村旅游;在广阔的大草原上,邂逅濒临绝种的野生郁金香;在急速干涸的咸海上,驾车穿越过去的湖底……这些东南亚的生态旅游让人们充满向往。环太平洋、印度洋的旅游似乎更为冒险更充满神秘,不仅可以邂逅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加拉帕戈斯群岛,观赏世界级珍稀动物;看看如今仍在喷发的夏威夷岛火山,新生大地上的生命;更可以乘坐大象旅游赤道附近;感受印尼的热带雨林,拜访濒临绝种的苏门答腊犀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原地带,与各种极乐鸟嬉戏……;驾驭非洲大陆的激情,游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乘坐骆驼前往游牧民的帐篷;在西非加纳享受野鸟的世界,在徒步越野中邂逅非洲象;在乌干达森林里,拜访珍稀的野生山地大猩猩和黑猩猩;在恩戈罗大撞击坑上近距离观察各种野生动物;拜访草原居民马赛人的村落;探索南北美洲,在加拿大北部丘吉尔观察每年10月份来到这里的北极熊;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接触海牛;在有名的大沼泽地邂逅濒临绝种的动物;在生态旅游起源国哥斯达黎加游览三种不同的热带森林,接触适应环境的生物;在委内瑞拉圭亚那高原看到壮丽的桌山和安赫尔瀑布……

地方官员的节庆聚会 篇10

每到过节前北京都要大堵车,据说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拜访和聚会。其实京城之地,规矩多,谁都不会惹人烦,主客两方都有自觉。哪怕已经是因为拜访而全城大堵,也只能说明基数太大,而未必是程序烦琐。

比如拜访各级官员,能在节庆前答应抽时间见面的,除了少数是主人必须要给个面子,多数还是觉得彼此算是朋友。没人真会在乎你送的礼物,而真要送礼的,也不会挑这个点去办公室。所以基本是客人见面问个好就走,主要是为了表达重视和敬意。至于饭,因为太耗时,则非至交好友不能吃了,就算是好友,也多安排在中午,以免时间太长。

要说过节时官员聚会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还是要数地方。

我曾在某年的节庆之前,在一个地级市采访。中间跟当地一位市长秘书相处的熟络,知道我有兴趣,他干脆带着我参加各种节前饭局_后来我才发现自己也在计算之中,秘书也想跟同僚传达“我也有北京媒体界朋友”的意思。

来饭局的多是各地区县的副处级干部和区县局的正职局长,用市长秘书的话说,正科级以下没有进入这个饭局圈子的资格,而县委书记、县长“他们都往上跑”。

这些基层官场精英们聚会多选一些当地的次高档餐厅,市长秘书会按照职位高低和亲疏详细地排列出自己节前聚会的次序:比如中午吃饭的多是市长秘书负责联系的各个部门的办公室主任,这属于各部门对秘书礼节性地问候,都是半公务性质了:晚上一起吃饭的则算是一般朋友,纯粹是为了联络感情,属于节前碰头问候型。晚上的饭局一般是一个主饭局,一两个次饭局,前者是开头和结尾都要在,后者则是中间去意思下就行。

场面不都是一团和气,也有彼此示威的——为了座次或者为了喝没喝酒。这种场合就是为了“造势”,面子绝不能丢。期间谈起过节前想尽办法给本单位职工发的福利,都是用漫不经心的口气透着淡淡的骄傲——至于收获一片赞扬还是酸酸的暗讽,看说话人的职位也看人缘。当然,如果当晚正好是说话人埋单,大家都会客气些。

饭局过后才是要紧的,几个真正关系好的,会选个包间继续喝茶。此时话题就放开了,市领导最近是否要调动,某次市委常委会上两个常委的冲突性对话,党政一把手某个批示的书写方式和会上的说话语气,新来的市委副书记喜欢什么,什么地方某个职位最近要有官员流动,都会事无巨细地被谈及。大家看起来都很放松,其实都在竖着耳朵。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要紧的,秘书说,喝茶完毕,各自回家,之后连夜打电话再详谈某问题的,才是最核心的朋友。只是具體谈话内容,我就听不到了。

我曾经问市长秘书,为什么这些聚会非要在节庆前才有?对方说,第一是大家都要找个借口才能聚,当然主要是为见领导找借口:第二是“得势”的要在大家面前继续“造势”,“失势”的要维持住场面证明自己还行,“地方上圈子小,很看重这个,虽然应酬很烦很累,但不让你参加,就不是烦而是没地位了。”第三是人多自然信息就多,大家都不愿意错过这个节前“信息场”。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那一周的混饭生活让我对基层官场大开眼界。稍有可惜的是,有两天我没能跟着去,因为秘书在忙着陪市长进行节前拜访。

上一篇:灵活巧妙下一篇:初中语文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