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成功经验(共8篇)
国外的成功经验 篇1
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反腐倡廉的成功做法
1、专门立法依法治腐
上述国家均为崇尚法制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它们在打击腐败时,首选的武器自然是法律。
早在20世纪初,北欧国家就开始制定反腐败法律,强调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瑞典于1919年、1962年、1978年制定和完善了《反行贿受贿法》。芬兰在20世纪20年代制定了《公务刑法》。丹麦则在其刑法的有关章节中明确规定了有关贪污受贿罪的罪刑规范,对贪污罪的刑罚大大高于其它经济犯罪的处罚标准。新加坡在1960年颁布了该国第一部《防止贪污法》,此后又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从而使其更加完善,且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推出了《公务员惩戒规则》,这是对《防止贪污法》的补充。1988年又出台一部专门惩治腐败犯罪程序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
2、独立机构专司反腐
为了治理腐败现象,这些国家都设立了高效、独立、专司反腐的机构,负责彻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
新加坡于1952年设立贪污调查局。2000年,该机构与专事查处非法交易的商业事务局合署办公。它不但拥有很大的权力而且直接隶属政府首长,还有独立而不受政府官员干扰的法庭作支援,其职能主要有三方面:接受举报和调查相关情况;调查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防止腐败法》第15条还授予调查专员可以在没有逮捕证的情况下逮捕违法人员;通过审查公共部门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发现存在的问题来预防腐败。
瑞典于1998年成立国家经济犯罪署,专门治理经济罪,主要管辖斯德哥尔摩、哥德堡等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则通过与地方检察机关的警局合作实现目标。203年,瑞典又成立国家反腐败办,专门负责调查政府腐败和各种贿赂案件。
加拿大于1878年成立了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审计署。它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内设一专门委员会负责向谇报告工作,委员长会主席一般由反对党代表担任,其职能主要是监督政府财政支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于1989年成立的独立反腐委员会是一个公共权威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具有重要权力;通过公正的调查,揭露腐败事件;向公共部门提供警示建设和预防措施,防止腐败事件发生;在公共部门和社会团体中,开展有关反腐败的教育,宣传新南威尔独立反腐委员会任务的活动。其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防止社会诚信破坏,指导公务员的行为,揭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潜藏于公共部门中、并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腐败现象。
3、透明政府阳光拒腐
在这引起国家,官员的财产都是公开的,人们对官员的财产有疑问可以投诉,有关部门应调查并向人们作出解释。
在瑞典,从1766年开始,公民就有权查阅官员直到首相的财产与纳税状况的国家
在芬兰,政府档安馆及共共部门的所有档案不仅专家学者开放,也对新闻媒体和公众开放,以接受公民和媒体的监督。此外,芬兰法律还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开设匿名账户,每个公民和团体的收入与财产每年都要在纳税表上予以公布,税收当局有权了解公布,税收当局有权了解全国所有账户的情况。
后来,北欧国家都实行了金融实名的存款制度和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制度,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和透明官员。
4、严格执法利剑惩腐
这些国家,在惩治腐败行为时,可以说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真正做到了“执法必严”。
在新加坡,事无巨细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严”字当头。公职人员哪怕接受一听中咖啡、一盒香烟、吃一顿饭都被视为违法,都要受到惩罚。《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对贪污受贿更是作出了严厉的惩罚规定。公职人员贪污受贿一经查实,不仅要处以5—7年的监禁,还要没收无法说明来源的一切财产,同时没收本人的公积和退休金。该国环境发展部前政务部长曾接受了印尼商人赠送的7张机票,携带家人旅游,被发现后不仅被撤职,还被判刑4年。原国家发展与建设部部长郑章远算得上是新加坡的开国元勋,曾为“政府组屋”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发现他两次受贿50万元,便他拒不承认,最终在铁证面前畏罪自杀。
在芬兰,公务员接受金钱、珠宝、家电、低息贷款、公费旅行均被视为受贿,甚至接受荣誉头衔和有关部门的推荐也不例外。公务员如果被指控受贿,罪名成立,将被立即免职。
5、倡行廉德文化御腐
长期以来,北欧国家塑造了较高的公民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们对通过旁门左道满足个人欲望的行为嗤之以鼻,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到的财富才是合理的。
芬兰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开设了社会学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便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因此,青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芬兰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务员体系后,最重要的就是弄清“腐败”界限,即接受礼品或受请吃饭的上限是什么。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热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但如果喝上葡萄酒那就危险了。”
新加坡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动了自上而下的“文化再生运动”,推动以儒家文化为核
心的东方价值观。1991年正式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确立了新加坡国民“国家至上,社会为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价值观,并提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其中,廉耻就是廉洁奉公,反对各种形式的腐败。
6、落实制度细节防腐
这些国家在预防和惩治腐败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制度:
(1)现代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克服了早年的恩赐官职制、政党分服制的种种弊端,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的现代文官制度。其中占职位少数的事务官由考试录用。政务官官职不得作为竞选的许诺;事务官不受政务官更迭的影响,其升迁实行考绩制,不犯过失即不得被解职。
(2)公务员日记制度。新加坡政府每年发给公务员一本日记本,公务员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将自己的活动记载下来。日记本定期接受检查,由主管官查毕签名后发还。如果发现有疑点,要交贪污调查局一旦从另外的渠道查明公务员有贪污腐败的行为,该主管官也将作为知情不报者予以相应的刑事处理。这种具有“连环保“特征的考核方式,不仅迫使公务员本人而且也包括其主管官员都必须对公务员品德负连带责任。
(3)财产早报公开制度。在新加坡,每个公务员在任职之初,必须详细申报个人财产,包括其担保人或家庭成员所拥有的投资和利息情况;若财产在任职有所变动,应自动填写变动财产申报清单,并注明变动原因;每年7月1日,各政府部门的职员必须填报个人财产申报表,申报财产如果说不清来源,特别是有关部门调查时,不能能以满意的答复,这部分财产就会被推定为贪污所得。
(4)高薪养廉制度。新加坡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PF),为公务员提供甚为丰厚的退休金。这一制度规定,所有参加社会工作的人员,包括政府公务员、企业职员、一般工人等,每月个人出资、政府出资,存入个人公积金账户,工龄越长,公积金越多。若任内没有出现贪污受贿或其它渎职违法行为,退休后就可提取这份公积金。据统计,高级公务员司局级到岁退休时,公积金总额大约有80—90万新元,相当于人民币400—500万元。因此,新加坡公务员是个非常令人羡慕职业,始终居于社会高收入阶层。高福利伴随着的是高要求,一生衣食无优的前提是一生勤政廉洁。
(5)集中采购制度。北欧国家解除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让资源充分地市场化、私有化,这样,从源头上断绝了钱权交易的机会;同时,政府对于办公用品、市场建设、公共服务等,都实行集中采购、招标投标的制度。
(6)举报人制度。新加坡政府实施举报人制度,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反腐倡廉,使贪赃枉法者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7)监督制度。在芬兰,监督包括议会监督、法院监督和政府内部监督。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政府机关中的最高检察官,其主要工作是依据宪法监督总统、内阁成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监察官员一般均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
巡视,倾听民众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与公务员的举报。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通过自主的新闻报道、转播、调查、评论等,发达国家的各级官员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言一行都得十分谨慎小心。在公众监督等方面,任何公民都可依法自由检举和揭发政府官员的违法行为。
(8)控权制度。以丹麦为例,以前,该国警察局内部没有纠察处,1995年,丹麦议员认为,警察不能自己监督自己,必须实行他律,所以在当年取消了纠察处,在全国各地警区设立了由议员、群众代表和律师组成的警察诉讼委员会,负责处理诉讼警察案,有权决定对警察渎职及其他违法行为进行调查。
国外的成功经验 篇2
近十年间, 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动漫产业强大的商业潜质和文化影响力, 鼓励动漫产业的发展,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近30年受日漫、美漫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动漫已经缺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品也往往粗制滥造缺乏创意, 就算在故事中加入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中国神话元素也显得不伦不类, 难以让人满意。国外有很多作品却将我国的文化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试问为什么在之前我们都可以制作出精良的动画作品, 而在如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技术的今天, 我们的作品却难以让受众买账?
二、国外漫画成功经验启发
从漫画作品的角度看, 原因有两点, 一是我国目前没有经过多年沉淀与传承而来的成熟漫画风格, 二是我国目前动漫作品的故事单调乏味且没有迎合这个时代背景。
(一) 老一辈的创作经验对漫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作品为什么可以把中国神话文化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动漫作品中且运用的很好?因为他们每一代的漫画创作者都是站在前辈的经验基石上进行创新的。以日本的“超级机器人”漫画为例, 1970年以前的日本, 人们还没有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来, 因为核武器所带来的巨大毁灭性打击, 当时犹如末日的景象对他们造成的阴影是难以忘却的, 在他们内心深处, 希望有一个同样巨大的, 如救世主一样能拯救他们的事物出现。因此第一部超级机器人漫画《无敌铁金刚》诞生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级巨大机器人漫画, 推出后震撼了当时的日本人民, 从心理上大大的慰藉了他们的创伤。自此超级机器人漫画在日本一炮而红, 开创了超级机器人漫画的辉煌。自此一代代漫画家开始专注于这个主题, 日本超级机器人漫画在不知不觉中前进并发展了起来了。时至今日, 日本在“超级机器人”动漫文化上的辉煌, 并不是巧合, 这是经过他们40多年的传承和沉淀才成熟的。而对于现在的我们, 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基石让我们去借鉴, 去传承, 我们的水平还停留在地平线这个最初期阶段, 又能如何去驾驭如此丰富精彩的文化素材?
(二) 时代背景对动漫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 那就是我国目前动漫作品的故事单调乏味且没有迎合这个时代背景。弄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当代日本少年漫画《海贼王》, 用其充满激情, 热血, 极具感染性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群少年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堵上一切顽强拼搏的故事。这部作品的问世后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梦想”的浪潮。所有曾经拥有梦想但又被现实所压制的少年因此重新燃起了斗志。还如美国漫画《蝙蝠侠》可谓是家喻户晓。它讲述了一位嫉恶如仇, 与城市黑暗势力对抗的侠客故事。这部作品诞生在美国城市犯罪高发的时代。每个人都对犯罪充满了愤怒但又无从发泄。“蝙蝠侠”这个角色终于帮这些人们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使人们身心都得 到了莫大的满足。
反观国内, 现在我国出现的所谓“蕴含神话元素”的作品, 充其量就是炒冷饭, 伴随着抄袭的故事剧情老套乏味, 而且毫无内涵与思想可言!试问这样的作品就算含有再多的神话元素, 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呢?
三、对我国漫画发展的建议
近些年, 中国的网络小说流行, 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文化体系, 它每日更新与轻松的剧情使它受到读者们欢迎。仔细浏览过近些年一些人气颇高的网络小说后发现, 它们的剧情很多地方相似。如主角英俊潇洒 , 称霸世界。这情节都很俗套, 但这些充满幸运, 爽快的剧情满足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网络小说类似, 目前我国动漫同样出现高人气作品一味迎合受众的情况, 很多作品剧情虽然很受读者喜欢, 但而这些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内涵, 导致这种类型的作品泛滥。可见拥有深刻内涵并对当下时代有着独到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在动漫作品的风格方面, 需要几代人的智慧与心血才能实现。我国香港地区的动漫风格目前已经十分成熟, 而港漫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起步, 在香港一代代漫画家手中锤炼了近半个世纪才有今天的成就。港漫作家多年的积累固然是一点因素, 另一点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方向。港漫的画风集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写实为一体, 画面极具张力与表现力, 同时还把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港漫成功的原因。
四、结语
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经验 篇3
新加坡:
每戶只可以买一套组屋
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买得起住房,新加坡政府对居民购买“组屋”经济适用房实行免税优惠措施,如购买三室以下组屋,出售价格常低于半价,对购买四房组屋的价格约降15%,对购买五室的,则稍有优惠。对于那些实在买不起组屋的居民,政府将其分为困难户和特困户,这些人各占居民总量的10%。对困难户,政府将给予适当补贴,争取每户能够购买一套60平方米至70平方米的旧房居住。而对特困户则租给予旧的每套42平方米的廉租屋,每月只象征性收取房租。购买组屋者需先登记入册,列入政府的排队名单,一般等两年左右就可以购得。组屋起价较低,大概在几万新元左右。现在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组屋,价格一般在10万到20万新元之间,如果一家人凑钱来购买,并不困难。
新加坡政府规定:有房的居民不能购买组屋;无房居民每户只可以买一套组屋,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买新的组屋,旧的必须退还;居民购得组屋后,一般情况下5年之内不可以出租,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住满10年后,才可出租整套组屋;对于那些从2003年开始没再向建屋发展局贷款,也没有领取公积金购屋津贴的屋主,可在住满1年后出售在公开市场上所购买的组屋。
英国:
公费医疗模式
英国政府用财政资金,支付全体国民保健服务的开支,包括系统内所有社区诊所和医院的设备设施、医护用品、大夫和护士的薪水等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公费医疗”。英国、北欧和南欧以及众多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国民健康服务模式(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即为此,一般被称为“英国模式”。
英国医疗机构分为两种,即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和医院为基础的专门医师服务。一般的小病,可以预约社区医生,如果大夫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就转介给医院的专科大夫,作进一步的诊治。在英国,无论是穷是富,无论到社区看病、挂急诊,还是由社区大夫转介给专科大夫、甚至住院和生孩子,私人都无须付费就可得到医疗服务,这些费用全部由英国政府埋单。
英国实行“医药分家”制度,NHS覆盖全民医疗保健开支,但不含药费。大夫开了药方,患者要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购药,药费由个人负担,但低收入者、未成年人和老人的药费则由NHS支付。
正因为免费,NHS的需求很大,供给常常不足。特别是一些专科治疗,排队等候的时间很长,如果怕耽误,而且自己承担得起,很多人就自费另买一份保险。这些商业医疗保险,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几家保险公司彼此竞争,服务周到,价格也不贵。
韩国:
探索劳资政三方合作新模式
为扩大再就业,韩国政府除了采取创造工作岗位等传统措施外,还通过劳资政三方合作方式成立了“劳资共同再就业支援中心”,在解决再就业问题上进行有益尝试。它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与以盈利为目的的普通职业介绍所不同,中心提供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失业者和企业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提出入会申请。中心的经费由政府从劳动部管理的雇佣保险基金中支出。
第二,中心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信息来源更为广泛。失业者能够从工会各级组织获得所有信息,而中心则通过各经济团体遍布全国的会员企业获取更多、更详细的用人信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心为每位会员“量体裁衣”,制定为期3个月至6个月的服务计划,内容包括从心理咨询到回访的人性化服务“套餐”。据统计,中心成立至今,56%以上的会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表明很多失业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重新定位问题。因此,中心委托著名咨询公司专业人士与失业者进行类似心理咨询的面谈,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日本:
法定义务教育
日本的免费义务教育期限为9年,其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体系。
根据这个法律体系,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占了很大比例,中央负担国立学校所需全部经费和全部教科书经费;负担地方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经费的1/3,受灾校舍建设费的2/3,偏僻地区公立学校公用经费的一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费的一半。都道府县负担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费的1/3。市町村负担公立学校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费的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费的一半以及学校的公用经费。
在教育财政预算中,教师工资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大约占到80%。在日本,教师为公务员,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的工资必须高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标准。
为了保障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提高偏僻地区教育水平,日本1954年制定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该法规定,为振兴偏僻地区的教育,中央财政补助市町村下列项目所需经费的一半:完善学校的教材和教具,教员的进修;教职员的住宅建造及其他生活福利;体育和音乐教育设施的配置;师生的保健;为便利学生上学采取的措施。法律规定,对在偏僻地区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应发给地区津贴等。
为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日本还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七年更换一次学校。调换一般是在同一县或市内进行的,教师工资待遇不变。
日本为使适龄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对特殊需求的学生建立了扶助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
加拿大:
多层次福利体系
加拿大政府很关心国民的健康,将巨额经费用在社会保障、国民生活的安全与稳定上,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善。
加拿大国民福利体制是一个多层次较复杂的体系,既有公共性质,也有私营计划,其覆盖面很广,有面向全民,也有针对不同群体的。国民福利的内容大致包括养老保险、就业保险、医疗保险、残疾抚恤金等。加拿大社会保险体制总体结构分三层,有五种主要类型,内容为:
老年收入保障计划。这一层保险的来源是国家税收,它又包括老年保障金、保障收入补贴、配偶补助三个方面的内容。老年保障金的受益者是全体国民,但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年龄达65岁;二是年满18岁以后在加居住满10年以上。这项保险的金额标准因人而异。保障收入补贴顾名思义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保险,对象为一部分低收入的老年人。
养老金计划。这层保险来源是雇主和雇员的缴费。政府规定凡年满18岁已参加工作的雇员,必须缴纳工资的2.95%来作为将来退休后的福利,雇主出同样比例。自谋职业者全部个人缴纳。养老金也称退休金;加拿大政府允许每个人工作到自己想退休的年龄,但养老金数量有区别。
就业保险。这项保险在1998年以前被称为“失业保险”,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保险旨在通过一些具体形式来帮助那些失业而暂时还没找到工作的人,主要有收入福利补贴、培训协助、流动付款等。它的积累是雇主、雇员共同缴费,费率为个人缴纳工资的2.7%,雇主缴纳雇员费率的1.4倍。可以在失业后两周开始领取保险金,每次申请最多可领45周,基本能得到本人工资的55%。由于这项保险针对个人不同的情况,所以补贴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国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险的费用由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政府负担,主要来源为联邦政府和省政府所得税。其医疗保险是非盈利性的,此医疗保险体系的实施在于保证低收入家庭与个人也能得到较好的医疗。
残疾抚恤金问题。关于残疾人加拿大政府有一系列的保险项目,分别开设在不同的保险计划之中,对无工作者也有救济计划。其对象为残疾人和其未成年子女,18岁至65岁期间,工作中至少缴了4年保费的。这项金额需要申请,经批准才能得到。抚恤金最高每月为883加元。康复之后,主管部门会帮忙介绍工作,重回岗位后抚恤金停止。
国外的成功经验 篇4
美国燃气研究所研究的Cement-Lock再利用技术,是一种经济的、环境友好的处理有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建筑垃圾,还能处理城市污泥、化学垃圾、焚烧灰等。该技术是将不低于20%%的污染物质与改性剂混合,在1204℃~1399℃反应熔炉的氧化气氛中,有机物被完全破坏,转化为CO
2和水,Cl的化合物被分离,重金属被锁定在熔体中。熔体经淬冷、磨细,掺加外加剂后便制成高质量的水泥。Cement-Lock技术不要求对准备利用的污染原料进行预处理,对所有污染物全部清除,且不产生像传统水泥生产过程产生水泥烟粉尘、大量NOX等那样的二次污染。
另外,城市产生的渣土还可以用于人工造景、填巷道等。
东京都为了合理有效地处理、再利用建筑施工产生的渣土,制定了《建筑渣土处理指导方针》。《方针》规定,施工时产生的渣土必须自行处理(回收、利用)或交由专业机构处理,费用由施工方负责。该方针对建设渣土进行了分类:
1.非自硬型建筑渣土;
泥水状渣土,特点为含水量较高,可以使用机械式脱水法对渣土量进行消减;
泥土状渣土,特点为含水量较低,不适合使用机械式脱水法;
2.自硬型建筑渣土,由于其中混入了水泥,放置后可自动凝固。
处理建筑渣土要从渣土的产生环节进行控制。“渣土回收利用”理念首先应用于施工现场。根据施工中的各项工艺,如脱水、浓缩、干燥等,就地合理利用、处理渣土,从而达到抑制渣土总量的目的。
东京都建筑渣土处理中心在考虑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渣土的经济性、异地施工的便利性对渣土进行回收利用。渣土的回收利用分为直接利用和处理后再利用两种。
在渣土分类的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合理地回收及利用渣土,他们又根据土质将渣土分成几个等级。依照渣土的等级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对渣土进行回收利用:工地的回填、道路路床的用土、建筑物背后的充填、道路路体的用土、河湖堤坝、城市建筑、填海造地等。
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下列情况可处以罚款:
对渣土不及时申报登记,需缴纳罚款10万日元;
对渣土不进行回收利用,需缴纳罚款50万日元;
运输渣土时,必须实行苫盖;驶出施工现场时,车辆的轮胎要使用气泵或水枪进行清洁,严防对施工现场以外的环境造成污染。
国外的成功经验 篇5
叶利芳
一、国外社区矫正的经验
社区矫正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8世纪后半叶,英国进步的监狱改革家约翰〃霍华德就提出过反对监狱非人道化刑罚的监狱改革理论,促进了对罪犯的人道化待遇。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及西方国家犯罪现象的急剧增加,刑事近代学派的奠基人龙勃罗梭运用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深入探究了犯罪的深层个性原因,论证了教育、劳动等社会因素对于矫治罪犯心理及行为倾向的重要作用,引发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近代刑事学派的产生,以及缓刑、假释、不定期刑、保安处分等一系列现代刑法制度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类对战争期间各种不幸和灾难的清理和反思,对于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日益成为各国法律的主题。在欧洲大陆国家出现了强调保护社会免受犯罪侵害,主张对犯罪人进行再社会化并实行人道的刑事词法处遇的社会防卫学派。与此同时,美国受医疗模式、标签理论、以及中间刑法制裁措施等因素启发和影响,社区矫正制度也日趋完善。联合国及其有关下属组织,在总结各国非监禁性刑罚经验的基础上,于1955年举办的联合国待遇大会上通过了《因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在1966年第21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1980年第六届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减少关押矫正及其对剩余囚犯的影响》报告。在这些重要文献中,均强调了实行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区矫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词法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得到了多样的普及和发展。到2000年时,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纳入社区矫正的非监禁人数已大大超过监狱中的监禁人数,完成了由以监禁刑为主向非监禁刑为主的历史性转化。总体而言,这些国家的社区矫正有如下特点和经验。
(一)社区矫正种类的宽泛性和递进性
西方各国在社区矫正种类的设计上具有宽泛性和递进性的特点。所谓的宽泛性就是社区矫正种类繁多,对不同的社区矫正对象具有不同的矫正内容设计,因人而异。所谓的递进性就是根据矫正对象的年龄、犯罪性质以及主观恶性程度等设计严厉程度不同的矫正措施,并且互相衔接,对罪犯的自由限制和管理形成一个由宽到严的阶梯。宽泛而递进的复合型的立法设计,拓张了社区矫正的弹性,赋予法官较大的裁量空间,允许法官针对个案的具体情况,选择适用最适合犯罪人的某一种或若干社区矫正令,因人施刑,更加有利于罪犯的改造。
以英国为例:
英国的社区矫正不是一个单一型的刑种,是复合型的多元化的刑种群,由多种社区矫正令组成。这些矫正令是立法机关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刑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不同时期,逐步确立的。刑事司法机关在个案的审判中,对某个被告人可以适用一个或多个社区矫正令。根据2000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刑事法院量刑权限法案(Powers of Criminal Courts(sentencing)Act)的规定,英国社区矫正的种类由社区令、补偿令、缓刑(暂缓执行)和假释构成。第33条第l款的规定,“社区令”包括宵禁令、缓刑令、社区服务令、结合令、毒品治疗和测试令、管护中心令、监督令和行动计划令。其中,宵禁令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罪犯;缓刑令、社区服务令、结合令、毒品治疗和检测令仅适用于己满16
[1]
[2]
周岁的罪犯;管护中心令适用于未满2l周岁的罪犯和不履行责任者;监督令、行动计划令仅适用于未满18周岁的罪犯。补偿令适用于未成年人罪犯。缓刑(暂缓执行)适用于被判处2年以下监禁刑的罪犯。
英国的社区矫正在矫正种类体系设计上还具有严密的递进性,各个社区矫正令之间根据年龄和犯罪情况等,对罪犯的自由限制和管理形成一个由宽到严的阶梯。如2000年刑事法院量刑权限法案第60条第3款和第4款的规定就体现出递进性的特点。该条规定:“(3)管护中心令可能要求一个人参加一个中心的总计小时数,不得少于12小时,除非当:(a)他未满14周岁,并且(b)法院根据他的年龄或一些其他情况,认为12小时过多了。(4)总计的小时数不得超过12小时,除非当法院分析所有的情况后,认为12小时是不够的,并且在该案中:(a)当罪犯未满16周岁时,不得超过24小时;和(b)当罪犯已满16周岁但未满2l周岁或(上文(1)条(c)款的情况下)未满25周岁时不得超过36小时。”在2000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刑事法院量刑权限法案中,这样的规定比比皆是。
(二)社区矫正手段的多样性
西方各国在社区矫正手段的设计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与源自监狱矫正的传统型矫正手段单
一、技术含量低、现代化手段运用得极少不同,西方各国借助雄厚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研究成果,在社区矫正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有效手段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美国俄勒冈州为例
俄勒冈州社区矫正手段主要包括:(1)在制裁方面的手段:工作中心、电子监控、家中拘留、日报告中心、强化的特别的监督、社区服务、社区劳务小组等。(2)在服务和干预方面的手段:滥用酒精和毒品的门
[3]
诊矫治、居住的滥用酒精和毒品的治疗、精神健康的治疗、对发怒的控制、认知的重建、对性罪犯的治疗、就业、教育、解决在危机状态和过渡期的居住条件、过渡期的服务等。(3)其他措施:尿检、测谎器、对使用抗滥用毒品和酒精药物的罪犯提供资助、提供补助金等。
这些矫正手段有的是传统型的矫正手段,如社区服务;有的则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如电子监控;有的是制裁性的,也有许多是服务和干预性的。制裁性的矫正手段体现了社区矫正的刑罚制裁性,而服务和干预性的矫正手段则是对矫正对象的人文关怀,使矫正对象能够回归社会。经过长期社区矫正的实践,美国俄勒冈州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社区矫正手段,在社区矫正中采用许多不同形式的制裁、服务和干预的手段和措施,目的是使罪犯能够遵守法院和假释委员会确定的监督条件,使罪犯在社区承担刑事责任时尽可能减少其今后犯罪的可能性。这些形式丰富、内容各异的矫正手段充分考虑了矫正目标的实现,注重矫正对象个体化的差异,尊重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需要并在矫正过程中给予制度化的帮助。每个县可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制裁和服务能最好得满足社区和罪犯的需要,因此各县所采用的手段中有广泛的差异性。
(三)社区矫正运作的规范性
西方各国在社区矫正的运作上具有规范性特点,即立法上有明确的规范性文件,实践中形成统一有效的做法。实体上参与社区矫正的各方的权利义务非常明确;程序上运作有严格的规范保障。
以加拿大为例:
加拿大是世界上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之一,联邦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服刑期间的重犯率低于[4]
[5]
[6]
2%,反映了加拿大的社区矫正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加拿大《刑法典》对有关刑事犯罪、惩罚和相关的刑事程序有较为详尽的规定,其中包括了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1992年专门颁布的《矫正和有条件释放法》,是目前指导加拿大成人矫正的主要法规。该法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政府有关部门、律师、法官、警察、公众甚至被害人、罪犯的意见,使法律的出台能得到普遍的认可。加拿大比较健全的社区矫正法规为社区矫正运作的规范性提供了前提,而两级垂直管理体制和明确的专业化分工是社区矫正得以规范运作的保障和关键。加拿大联邦级的矫正局负责对联邦矫正机构(加拿大已将监狱统称为矫正机构)和联邦社区矫正的管理,省级矫正机关负责对省一级矫正机构和社区矫正的管理。联邦社区矫正除在首都渥太华设有总部外,并在全国设有五个分部(按地区管辖),就西部的太平洋地区而言,下面又分为四个假释区,四个区下设22个中途住所,65个假释官,200个社区志愿者,共管理1100个联邦社区矫正对象。与联邦矫正局平行的机构有国家假释委员会,在部分省一级也设有假释委员会。在垂直管理体制下,专业化分工明确是加拿大社区矫正的一大特色。如在联邦的假释办公室,设有高级假释官、行政经理、项目管理者、牧师、电脑技师、个案管理工作者等。假释官又分为监狱的假释官和社区假释官。垂直管理的好处是有利于加强业务方面的领导,减少地方的干预,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管理和素质的提高。而分工明确又使得各个部门、环节、人员能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一这对我国目前试点中分工模糊,社区矫正工作小组上级管理部门过多,造成“婆婆太多,媳妇难做”的事实是一个启示。
(四)社区矫正效果评价的相对科学性
近年来,我国一些监狱已开始了罪犯改造质量的标准和评估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这些研究和实践移植了ISO质量认证体系的形态。但没有构建完整、具体、量化的罪犯改造质量的科学标准。或者只在传统的定性的质量标准上打圈圈,不是社会化的客观标准。这种标准是建立在主观定性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这种定性的标准仅对罪犯改造的主要目标进行描述,无法对罪犯的改造方案以及矫正措施产生推动作用。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在客观上能有助于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但没有科学的罪犯改造质量标准,实际上就不可能使质量目标得到全面落实,不可能在质量目标的控制下,实现改造工作的持续改进。在社区矫正方面,对社区矫正效果评价一般还只是简单得以是否有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为衡量标准。但是对于什么是重新犯罪?时间期限为多少为合理?导致重新犯罪的因素是社区矫正的效果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各地在进行社区矫正效果评价时适用的标准表面上看一般都用重犯率来衡量,但事实上由于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不一,标准很不统一。至于其他效果衡量标准,只是停留在很粗浅的阶段,表现为矫正过程中和矫正期限满时对矫正对象的主观性评价。
其实罪犯改造质量和评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造工作是针对人的活动,对人的活动具有个别化和不可重复化的人文特点。犯罪学理论中也有一句名言:“犯罪原因如同一棵树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这就决定了一组满足要求的特性,要因人而异,具有个别化的特性,要在寻求个性化的一组特性的基础上,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合一般规律的一组特性。这实质上就是要构建起个别化的改造质量标准和群体罪犯的改造质量标准。这是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基础和依据。而要按科学和量化 的要求,构建个别化的和群体的罪犯改造质量标准的难点在于如何科学认识罪犯的问题、特性问题、程度问题、如何落实罪犯改造质量目标的问题、研究方法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尽管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但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加注重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社区矫正效果评价方面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美国总统任命的矫正工作调查组负责人罗伯特〃马丁森作出了“矫正无效”的结论后,美国的犯罪学、刑事司法、执法的学者和工作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对社区矫正项目的有效性进行了争论,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注意保持社区监督、制裁和治疗的平衡(Rand,1990;McM & che,1991);(2)对滥用酒精和毒品的治疗(Eisenborg,1992;McFarland,1991;Beebe,1991;Griffiths,1991):(3)对性罪犯的治疗(Coxe,1991;Eisenberg,1992):(4)假释过渡期的服务(Finegan,1993):(5)认知技能的增长(Hunter,1992);(6)采用及时反应的、有效的和实质性的干预(NCCD,1993);(7)对于有高度和中度危险的罪犯给予更多的关注(Andrews,1993);(8)社区的监督和服务需要有经过较好训练的工作人员来执行(Roming,1984;Ross,Gendreau l987);(9)社区监督和治疗的结合(Turner,Petersilia,1990;Field,1991);等等。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系统的量化的评估量表,并将矫正质量评估贯穿于整个矫正过程的始终,各个阶段的评估结果将用于指导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矫正方案,从而使得矫正更具有针对性。
二、国外社区矫正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的泛人道化倾向
[7]
社区矫正蕴涵了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的价值理念。行刑制度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体现在行刑的谦抑和宽和。社区矫正的出现,正是得益于行刑的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思想的深入人心。社区矫正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权保障思想,符合了现代司法理念的本质要求,不仅保护了罪犯的基本人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对罪犯的改造。然而,在当代西方社区矫正制度发展成熟的国家。由于过度地关注对罪犯人权的保护,有忽视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而将人道化的手段上升为目的的倾向。
尊重基本人权和尊重犯罪人的基本人权,并不是同一概念。剥夺犯罪人的人权,是以其侵犯他人基本权利为前提的,是基于他以非法手段侵犯甚至剥夺了他人人权。因此,犯罪人必须付出他的犯罪成本,要承受丧失某些基本人权的惩罚。社区矫正所蕴涵的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的价值理念,是始终服务于社区矫正惩罚和改造犯罪人,使其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的目的的。但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社区矫正的实践中,有一种人权概念被泛化,人权理念被滥用的倾向,混淆了社区矫正中打击与保护的界限,将体现人文关怀、推进法律人性化作为指导平时社区矫正工作的原则,结果导致执法尺度不清,罪犯犯罪成本降低、刑罚威慑力减弱,而被害人却被轻视与遗忘。社区矫正面临着陷入泛人道主义泥沼的危险。而且这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区矫正这种刑罚方式的公正性、正义性的质疑。在一些公众的眼中,包括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往往认为将罪犯安臵在社区中进行矫正不太公正合理,认为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方式是对罪犯的宽大和仁慈,社区矫正使罪犯脱离了惩罚。有人甚至认为与监狱相比,社区矫正项目似乎是以社区 的安全为代价来运作,而不能很好地代表社区的利益。这与社区矫正的泛人道化不无关系。
(二)社区矫正的非制裁化倾向
从刑罚史看,刑罚执行目标几度反复。当今国际社会,教育刑和惩罚刑两种刑罚执行思想在论战和刑事实践中趋向折中,在惩罚和教育罪犯之余,帮助罪犯复归社会的目标日益凸现,逐渐成为刑罚执行的重要目标。社区矫正更是强调帮助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但是这是在明确一个前提——社区矫正首先是对犯罪人的一种刑事制裁——的基础之上的。尽管社区矫正的目的和手段都突出强调以人道化的手段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但社区矫正仍然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在确认个人实施了犯罪之后,由审判机关和国家其他有关机关判处和采取的一种刑事制裁措施,是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法律后果。它首先是对犯罪人的一种惩罚,是要求犯罪人为其犯罪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仍然绝对不能忽视其所具有的刑事制裁的性质。
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实践中,社区矫正的泛人道化倾向使社区矫正的手段和目的发生错位之余,又出现了非制裁化倾向。泛人道化的原则倾向使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如何保证罪犯的权利,如何帮助罪犯解决困难,甚至如何为罪犯服务,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为福利的服务者,淡化了惩罚的性质与管理的色彩。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为矫正对象提供了很多的服务项目,诸如帮助酗酒者解除酒瘾、给吸毒者提供戒毒或者发放注射器等等。这种非制裁化的倾向一方面将会误导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同样也会引起人们对社区矫正这种刑罚制裁方式公正性、正义性的质疑。而且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个逻辑结果,那就是如美国作
家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所描述的一样,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想进监狱度过寒冬,屡次以身试法。因为当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的困境中时,不见得会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而犯了罪,却脱离困境,得到帮助和服务。可以想象,这种非制裁化倾向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变相鼓励罪犯从事犯罪。而此时,提供这些帮助与服务的初衷——矫正罪犯、改过自新的效果究竟如何却还有待于检验。
(三)社区矫正的技术化倾向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面同样坚持“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普遍运用实证手段研究社会问题,对罪犯进行社区矫正的实践中也秉承了这一原则和做法,大量运用实证手段。这种做法有其科学性和优点。由于对罪犯的评估和矫正效果的评价从模糊的经验式定性转为清晰的定量研究,从而使社区矫正的整个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但是,目-前对这种实证手段已经达到了一个迷信的程度。方法论上的机械主义、研究手段上的实验主义和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危险性评估就是采取量化的形式将罪犯的一些特点分解成若干因素,以打分的形式将罪犯分为三等。打分的依据是:在本次判刑的前5年是否被逮捕过(未被逮捕的是0分,被逮捕过是4分,逮捕不包括因交通违法的逮捕);过去在州或联邦的成人监狱中被关押的次数(没有的为0分,1~2次为3分,3次以上为6分):过去受到缓刑或假释被撤消而导致监禁的次数(没有为0分,1次以上为4分);在过去的12个月中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7个月以上为0分,5~7个月为1分,少于5个月为2分):过去犯重罪(判监禁1年以上的罪)的次数(没有为0
分,1次为2分,2次以上为4分);因逮捕而导致被判重罪时的年龄(24岁以上为O分,20~23岁为2分,19岁以下为4分);本次犯罪被决定给予监禁和缓刑的年龄(30岁以上为0分,18~29岁为3分,17岁以下为6分);使用酒精的情况(依程度为O~4分);使用毒品的情况(依程度为O~4分);交往的情况(很少与有犯罪倾向的人交往的为0分,较多与有犯罪倾向的人交往的为5分);逮捕的类型(没有被逮捕的为0分,技术违规逮捕为2分,轻微的犯罪逮捕为4分,重罪被逮捕为8分);态度(没有敌对的态度、希望转变的为O分,有一定的思想障碍、不能较好地与工作人员合作的为2分,经常处于敌对或消极态度、有犯罪倾向的为5分)。根据以上情况,分数在17分以上的为高度危险的罪犯,在9~16分范围的为中等程度危险的罪犯,在8分以下的为较低程度危险的罪犯。然后根据罪犯的危险等级进行针对性的社区矫正。这种做法固然便于操作,从表面看也有增加社区矫正针对性的效果。但是,如果完全依赖于这种技术化的手段,首先就面临着如果解决社会现象和人势心理极端复杂和变化多端的问题。无论是导致人行为的外在社会条件还是人本身内在的心理活动,都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要想以列举的形式穷尽导致罪犯犯罪的因素是不现实的,这就决定了定量研究的不可周全性,因此量化的方式在外在效果上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在进行量化研究时,只能选取其中部分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和参考。而这又同时引发了第二个问题:怎样能够保证所选取的因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第三个问题则是在进行量化研究时,有不少概念的界定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一致的,这就使得同样主题的量表由于设计者理解的不一致,在同一犯罪人身上
[8]
也许就会得出不一致的评估结果,如对重犯率的测定。在社区矫正效率的研究中,一般是以重犯率为标尺来衡量成功与失败(实际上,一般的项目难于作这种明确的划分)。但对重犯率的定义目前并不统一,怎样的行为是重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重犯是否应当考虑主观动机?多长时间内算是重犯?影响重犯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哪些?重犯的标志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存在者分歧。因此,把重犯率作为矫正效果的标尺存在着一些内在局限性。尽管有以上所说的局限性,但是目前,重犯率仍然作为对罪犯危险性测定的重要方法。当立法者和其他的政府官员询问社区矫正项目是否有效时,他们一般希望得到重犯率的情况,因此技术化手段是有其方法论上的优越性,但如果因此而依赖于通过该手段来实现对罪犯的社区矫正目标,则必然会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沼,虽然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主要的问题恰恰就是技术化手段的研究和在实践中的运用都还不够,但是也有必要理性认识技术化手段的局限性,防止重蹈西方国家从经验论的极端走向分析论极端的覆辙。
【作者简介】
陈和华,单位为华东政法学院;叶利芳,单位为华东政法学院。
【注释】 [1]范燕宁:《社区矫正的基本理念和适用意义》,《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2]参见刘强主编:《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
—183页。关于社区矫正各个种类的定义可参见2000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刑事法院量刑权限法案(Powers of Criminal Courts(sentencing)Act)的规定,具体分别为:宵禁令参见第37条:缓刑令参见第4l条:社区服务令参见第46条:结合令参见第5l条:毒品治疗和检测令参见第52条;管护中心令参见第60条:监督令参见第63条:行动计划令参见第68条;补偿令参见第73条;缓刑(暂缓执行)参见第118条。
[3]参见刘强主编:《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9页。
[4]安排罪犯为政府和私人的非营利的机构从事劳务工作。如伐木、清扫马路、清理垃圾和保养公园、涂漆、收集路边的废物或其他类型的体力劳动。
[5]在罪犯的手腕或脚脖上附上一个电子传导器,矫正工作者为罪犯设定一个特别的日程表,要求罪犯大部分时间在家。当罪犯应该在某个位臵而没有在时,计算机将会给社区矫正官发出警报。
[6]参见社区矫正考察组:《加拿大社区矫正概况及评价》,《法治论丛》,2004年第3期。
[7]参见刘强主编:《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1页。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分析 篇6
近年来, 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食品安全事件也时常发生。相比而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本文简要概述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主要做法,并提出六个方面的共性特点。
一、发展历程
(一)美国。美国食品安全在一百多年以来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由乱而治,并且不断完善,成为世界上最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国之一。近年来,美国多次发生食品污染事件,奥巴马政府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的一次大变革,签署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二)欧盟。由于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病等疫情频频爆发,暴露了欧盟原有的食品法规和官方控制存在缺陷。为了应对这一新变化,欧盟发布《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成立欧盟食品安全局,并逐渐形成了以“食品全白皮书”为核心的各种法律、法令、指令等并存的食品安全体系新框架。
(三)日本。2001年发生疯牛病之后,由于民众的反应强烈,日本颁布了新的《食品安全基本法》,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负责风险评估,形成了目前农林水产省、劳动厚生省和食品安全委员会三方协同制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对原有风险管理机构内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能进一步独立强化。
二、主要做法
(一)美国。一是建立三级监管体系,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二是实施食品召回制度,企业得知产品存在缺陷,主动从市场上撤下食品;食品药监局等在紧急情况下可强制要求企业召回食品。三是强化第三方检验和认证,FDA有权对实验室认证机构和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查;四是强化风险控制,所有登记的食品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食品防护计划;五是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明知故犯的企业主管和个人,将被判处最高十年监禁和不封顶数量的罚款。
(二)欧盟。一是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统一负责欧盟境内所有食品的相关事宜,负责监督整个食品链安全运行,根据科学证据做出食品风险评估。二是建立快速反应的预警系统。对原有的预警系统做了大幅调整,实施了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它是一个连接欧盟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以及各成员国食品与饲料安全主管机构的网络。三是颁布实施了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要求满足食品可追溯性。新法规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问责制,强化了对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更加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四是积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建立了及时快捷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经过认真审核和合理评估,以诚实负责的态度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并告之欧盟所采取的与风险规模相适应的措施,提醒消费者注意加强自我保护。信息交流方面积极欢迎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的参与与互动。
(三)日本。一是实行可追溯管理,通过立法对牛肉实施从养殖场到零售的可追溯性,在其他产品上,日本食品生产企业都将自己的食品信息输入官方指定的信息管理系统,每一种食品都有对应的条形码,在产品的前端,主要通过农协对农户卖出的农产品建立电子档案,将电子号码与农产品上的条形码相对应,为农产品确定了身份,确保了产品的可追溯;二是信息交流机制,日本非常注重信息交流,专门有针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以及信息交流渠道,例如农林水产省主页专门增设了“消费者部屋”专栏,食品和农业投入品检查中心设置了食品安全放心信息交流专栏,分门别类向消费者公布检查信息和结果,并全面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三是严厉的处罚制度,日本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违规的处罚非常严厉,不仅有经济罚款和刑法处罚,更多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压力,一旦企业故意违法违规,就会进入社会道德体系黑名单,企业就会彻底垮台,这是日本食品安全得以维护的重要原因。
三、共性特点
(一)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发达国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二有健全的监管机构,三有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四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例如,美国的食品监管人员由政府的专业食品检查员、微生物学家、食品化学家、流行病学家及其它食品科学家承担,各方人员携手合作,使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欧盟食品安全局设有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小组,对汇总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分析,并做出评估,根据其危害程度向各成员国发出信息,以便各成员国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防控措施。
(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实行风险评估可以为制定标准、掌握食源性疾病变化趋势和形成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提供依据。在发达国家,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法规的必要手段,也是仲裁贸易纠纷的基本准则。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政府已基本达成共识,未来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是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预防性体系。
(三)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监测预警机制。发达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加强风险信息分析和应急处理能力,普遍采取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跟踪、采集和分析制度,对所收集到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预测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例如,1979年欧盟委员会开始实施风险评估通报制度,并正式启用了食品、饲料快速预警体系。
(四)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食品安全可追溯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可以通过记录或标识进行追溯,及时召回问题产品,降低危害程度。各国对食品可追溯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欧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欧盟国家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要具有可追溯功能;美国通过联邦立法来要求动物产品必须使用标识;日本通过立法要求牛肉产品必须可追溯。
(五)提高食品安全管理透明度。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管理措施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增强生产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进公众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避免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炒作和误导。例如,美国制定了“行政程序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信息公开法”,以法律的形式保证食品安全管理的公开和透明,让公众参与和了解食品安全管理过程。这不仅使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加有效,而且也使公众对食品安全更有信心。
国外的成功经验 篇7
各国合作社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及其经营机制不同, 各国合作社虽然有一定的差异, 但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各国合作社的共同点:
1、都是家庭生产基础上的专业合作;
2、农民完全自愿参与合作社的活动;
3、承认个人产权;
4、民有民营。
合作社是各国农民长期实践所选择的共同道路, 也就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在学习借鉴中, 有几方面内容值得深入思考: (一) 合作社与社会的关系。“合作社可以给你帮助, 你可以帮助合作社”, 简明扼要说明了合作社与社会的关系, 合作社既有唱主角的方面, 也有做补充、配角的方面。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不仅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多种服务, 而且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合作社既可以在国内, 又可以伸向世界, 它是社会的一分子, 社会需要它, 它也需要社会; (二) 合作社与社员的关系。合作社是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联合获得最大帮助, 是帮助比自己困难的人的一种方式, 是合作者一起合作、一起发展的过程。合作社在处理与社员的关系方面号召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以增加合作社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三) 合作社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合作社通过商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提供有效服务与合作, 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使合作社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相结合, 成为合作社成长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借鉴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 我国合作社正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
——从计划型合作社向市场型合作社转变。市场型合作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型。而我国合作社正从计划经济中脱胎出来, 要建立市场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来, 我国的合作社长期运行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 农副产品收购, 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完全靠国家计划, 收购和供应所需大部分资金靠拨款, 脱离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加之几次把合作社升级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经济”, 在很大程度上疏远了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但是,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 离开农业, 国民经济基础就不稳固;离开农民, 农业就不可能得到较快发展。要使我国农业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国家的财力、物力无法充分满足需要, 要加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就必须重视合作社, 特别是供销合作社的力量。通过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 从计划型合作社转向市场型合作社, 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从集体所有制向合作制转变。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社, 一般是按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把农户和家庭农场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这种体制有利于农户和农场主关心科学技术进步, 不断增加科技投资, 采取先进技术发展农副业生产,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我国的合作社特别是供销合作社, 过去一般称为集体所有制经济, 但由于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农民对发展合作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情况下, 中央做出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 要求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以市场为导向, 组织农民发展商品生产,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按照合作制原则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可加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成为合作社的社员, 社员共有财产, 共同管理, 共同享受利益。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是多种所有制的合作与发展, 是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纽带的联合与合作。只有坚持合作制的合作社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单一门类向多样化转变。从行业门类上看, 国外合作社已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日本有中央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之分, 德国有流通类、加工类、服务类和专业联合社之分;在基层更是形形色色, 药剂师合作社、医生合作社、运输合作社、交通合作社、电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葡萄酒合作社、嫁接合作社、搭架合作社, 等等。巴西、加拿大合作社又有奶牛与乳品合作社。而我国合作社在组织和经营结构上基本是单一的, 像消费合作社、建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种各样的专业合作社仅仅是刚萌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供销合作社突破了经营范围的限制, 开始向综合经济体转变, 尤其是第三产业, 更应着重发展。
———从注重公共积累向实现共同致富转变。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合作社的直接目标是为社员群众谋利益, 合作社的社员能够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我国合作社长期以来注重增加集体积累, 较少注意社员群众的经济利益。结果, 不仅影响了社员对合作社的关切度, 而且降低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农民从中得到了好处, “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正是这个“剩下都是自己的”, 激发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供销合作社要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改革单纯注重集体积累, 而忽视社员群众利益的做法, 使社员从供销合作社获得直接的利益, 创造社员共同富裕的生活, 使社员拥护和支持供销合作社。
———从章程管理向法律治理转变。国外合作社大都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和治理合作社的。1852年英国最早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合作社法《勤勉节俭社团法》。随之, 各国合作社立法得到了广泛发展, 德国颁布合作社法《关于购进和经营合作社的私人合法地位法》, 日本有《农业协同组合法》, 法国有《农业共同经营组合法》, 美国有《农产品销售合作法》等, 规范和治理着各国合作社的发展。我国建国初期, 为使合作社尽快走上正轨, 曾起草《合作社法 (草案) 》,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颁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布的一系列有关集体企业的政策法规, 因其调整规范的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合作社, 所以这些立法难以归入合作社法之列, 至今仍然由供销合作社的章程规范管理着各级合作社行为, 在社会和法律上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为此应尽快颁布我国《合作社法》。
总之, 随着上述几个转变的加快, 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日趋成熟, 业务经营将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向系统化经营发展。不少商品的经营已经和正在形成纵横交错的一体化经营, 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二是向专业化经营发展。以主要产品为基础, 组织农民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有力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三是向对外贸易发展。为与世界贸易接轨, 向国际市场进军创造条件。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 如何推进我国供销合作社事业, 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型的合作经济。纵观世界合作社, 从产生、发展到目前, 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这些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但是, 我国的社会制度、基本国情与这些国家又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 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进行创新,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新框架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 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体制和机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体现合作社价值和原则;三是参与和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体现农民和社员根本利益;四是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 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借鉴国外合作社建设的经验, 总结我国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可以概括为:实现“根本目标”, 就是实现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个根本目标, 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兴办龙头企业, 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 同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坚持“三为宗旨”, 就是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办社宗旨, 在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发挥作用,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发展农业、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做出贡献;遵循“三自原则”:一是自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自治。社务民主管理、领导班子民主选举、重大决策民主协商;三是自助。盈余除必要的积累外, 按股分红、按交易量返还社员;落实“三项要求”:一是民有。入社农民在合作社中占有全部或部份产权;二是民管。由社员群众当家作主, 把合作社的管理真正交给社员管理;三是民享。合作社的利益由社员分享, 使社员真正成为重要受益者。
新阶段, 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新框架的构建, 是一个渐进过程,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 现阶段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发展专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改造基层社
以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改造基层社, 逐步把基层社建成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的联合社。联合社的职能:一是按出资额行使出资人职能, 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二是组织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三是按开放办社的原则, 搞好与农产品加工类乡镇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的合作, 协调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的关系,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改造基层社, 建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基层社要在系统内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充分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设施、经营等方面的优势, 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与农民共同创办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社有资产入股、组织农民入社等形式兴办;可以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引导农民自己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食品与日用工业品的连锁经营, 在基层社兴办连锁超市和消费合作社, 吸收城乡居民为社员, 建成合作经济组织。在食品与日用工业品消费领域变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单纯买卖关系为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发展化肥、农药的连锁经营在基层社兴办农资连锁超市和农资消费合作社。吸收农户入社, 建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农资消费领域变与农民的单纯买卖关系为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基层社兴办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中, 要尽量吸收农民参股, 把市场建成合作制或股份制企业, 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以发展龙头企业和企业制度创新改造社有企业
过去我国大部分供销合作社的社有企业不具备合作企业的性质, 与一般企业没有大的区别。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一部分龙头企业按合作制原则运作, 已经建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少数吸收专业合作社入股, 建成了股份制企业, 也具备了有中国特色合作企业的性质。在近年发展的食品、日用工业品和化肥农药的连锁经营中, 由于把各级连锁超市建成了消费合作社, 具备了合作企业的性质。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有的为农民下订单, 有的为农民让利, 但多数还是买断制, 这样的企业不具备合作企业的性质。还需要大力推进调整与改革:一是对社有企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把社有企业调整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连锁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各类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二是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一部分建成合作制企业, 直接吸收农户入股, 按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运作。一部分建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合作社理事会和专业合作社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同时, 吸纳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入股, 实现产权多元化;三是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社有企业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社有企业单一的投资结构, 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不利于企业间的联合, 已不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社企不分, 权责不明, 既不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也不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彻底改变社有企业的现状, 必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也是合作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
1、社企职能分开。社企分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的需要, 也是理顺社企关系、促进各级联合社职能转变的需要。按照社企分开的思路改造联合社, 最根本的一条是社企职能分开, 联合社作为企业的投资者, 只行使社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 对投入企业的社有资产进行监管。监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明确到位的出资人代表, 行使出资人权利, 而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同时, 联合社作为投资者, 也要搞好社有资产的运营, 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调整和优化社有资产结构。
2、始终坚持开放办社。以开放办社来改造联合社,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扩大合作社发展领域。要打破行业、领域、城乡等各种界限, 凡是能为弱小者服务的领域, 如消费、住宅等, 都可以发展合作社。在改造联合社过程中, 各级联合社要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前提下, 吸纳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 农副产品加工型乡镇企业, 农村其他合作经济组织, 各类涉农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经纪人队伍, 加入联合社, 为其提供多种服务, 实现“双赢”。这是供销合作社打破封闭的组织体系, 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客观要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 客观上也需要有一个联合组织为他们提供服务, 这就为我们各级联合社充分发挥其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必须彻底改变多年来联合社把重要精力放在直属企业经营上的做法, 实现联合社职能的转变。
3、联合社职能在改革中加强。组织社有企业参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利用现代营销方式发展新兴流通业态, 在生产、流通、消费诸领域与农民和城乡居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对成员社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等。
四、以发展现代营销方式改造经营网络
计划经济体制给供销合作社留下了庞大的队伍、宽广的网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网点设施陈旧、经营方式落后, 传统供销合作社体制的弊端使网络成为潜在的优势。必须推进现代经营方式, 重构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优势, 在市场拓展中重铸“二次”辉煌。
1、在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经营中大力推进连锁经营, 发展消费合作社, 再造从中心城市到县城和小城镇的网络优势, 有条件的向大村镇延伸。
2、在化肥、农药经营中大力推进连锁经营, 发展农资专业合作社, 形成省总公司采配中心统一采购, 分公司配送中心配送, 基层农资连锁店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农资营销网络。
3、在农产品购销、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出口方面, 广泛推行代理制, 扩大农产品购销和商品出口规模, 规避经营风险。
国外企业教育的成功典范 篇8
关键词:农民保险公司企业教育培训战略
一、简介
农民保险公司创立于1928年,迄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公司是全美第三大的乘客旅行险和个人财产险的保险商,其业务范围涉及多种险种。经过全公司上下近2000名员工的不懈努力,公司已把业务拓展到全美41个州,客户人数达到15,000,000个。公司一直秉承着“至真至诚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尊贵般的服务”的服务理念。在2012年的美国《Training》公布的美国培训公司前125强中名列第二。而农民保险公司近两年在强手如林、竞争剧烈的金融保险业中始终保持着一股强劲发展的势头,总结其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人才培训的重视。每年公司都会拿出收入的5%左右作为企业教育的预算,2012年的企业教育预算达到121,000,000美元。公司有全职培训人员333人,兼职培训人员569人,此外还长期外聘外部培训人员。
高瞻远瞩的培训战略: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逐渐步入退休年龄,知识经验的继承和人才接任的培养是每个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农民保险公司也不例外,公司企业大学的副总裁兼首席学习官汤普森(Thompson)指出,未来的五到七年内,公司内有超过40%掌握核心知识的职工将会退休。除非我们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传承那些知识经验,否则,那些公司“无形的资产”将会随职工的离去一起消失。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下,公司的首先任务就是制定和实施“面向未来、立足长远、谋求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战略——面向2020的农民战略。此战略也被视为公司腾飞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保险公司而言,为将来制定一个保险策略这并不足为奇。但农夫保险公司把这个策略推进了一步,把目光放到2020年,它们制定了一个深远的战略目标,该战略的目标有三:一是促进收益的增长;二是提高公司的效率;三是发展领导能力。公司深知要想实现上述的目标,关键在于出色的业务团队,而业务团队的获得则需要不断的培训。为此公司采取了很多措施:无限的财政预算、建设企业大学、规划设计课程、运用高科技手段授课……。正如汤普森(Thompson)所言“我们没有时间仔细计算我们的培训费用到底花费了多少,我们也没有时间准确计算由培训带来的产出有多大,但我们知道,我们一直在本行业中快速前进,并不断给对手施加压力,促使我们的市场份额在节节上升。”“保险是人才的事业,人才是培训的事业”这句话用在农夫公司身上是其最好的体现。
二、他山之石理论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强的高校毕业生作助手,形成1名操作技师加1名高学历助手的技能人才团队,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形成1+1>2的效应。导师向助手传授实践经验,助手帮助导师提高理论知识,归纳整理操作经验、诀窍、心得等,编辑成文,汇编成册,作为操作工的辅助教材。
(四)实施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工程。根据新上工程要求,超前预订职业学院在校生,按专业需求新编“济钢班”,实行校企合作管理,单独制订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和实习,并按学习成绩分配工作岗位,为新建工程的快速达产达效提供有力保障。
(五)实施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工程。先后制定实施《济钢高级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操作技能拔尖人才、操作技能带头人和优秀操作技能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在公司范围内开展首席技师、技术能手、操作技能十百千人才的评选表彰活动,拓展了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激发了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多做贡献激情。
六、强化六项工作
(一)完善技能人才管理创新工作。为保持技能人才的不断提高和创新,2002年出台实施了《济钢高级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和《济钢高级技能人才考核管理办法》,组织技能人才的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坚持“严、高、细、实”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及高技能人才岗位实际,确定履行的职责和考核的内容及考核方法,做到人员、岗位、职责、权限、利益五明确,实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
(二)大力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工人先进操作法,是蕴藏在一线工人中的先进生产力,是工人聪明才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命名、推广先进操作法,对鼓励职工钻研技术,不断改进、提高操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降成本、增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公司范围内,编辑推广了“贾广顺炉前开铁口法”等235项先进操作法。
(三)山东省首席技师选拔工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创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2004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组织选拔,确保推荐质量。
(四)全员职业技能鉴定。鼓励职工人人参加资格鉴定、在岗职工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职工积极参加鉴定,提升技能与精准操作水平。
(五)努力打造“金蓝领”队伍。金蓝领项目是山东省人社厅、财政厅培养优秀青年技师的重要政策。为加速青年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济钢积极争取,多方努力,成为山东省“金蓝领”技師培训认定单位之一,加速了公司青年生产骨干成长成才。
(六)打造技能人才成长平台。1.用创新模式培育人。采取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委外培训相结合、拓展与适应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厂级技能竞赛与公司技能竞赛相结合的8种培训模式,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交叉培训网络,满足公司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要求。2.用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根据公司各个时期发展阶段的不同,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断细化,使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转化为每名职工具体目标,建立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高级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高级技能人才考核标准与细则》、《济钢工人先进操作法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生产、服务岗位人员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培训管理制度,使人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职工培训的有序开展。3.强化劳务工技能提升。作为现代钢铁企业,工艺日趋复杂,工序之间结合日趋紧密,生产节奏日趋加快,使用外来务工者能降低人工成本,但外用工技能低、不适应生产节奏。随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推进,以引导、促进学习技术、提高技能,减少事故,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开展了劳务工职业资格鉴定。(1)通过教育培训塑造“学习型企业”、培育“企业文化”
农民保险公司建立了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培训和课程体系,实施了面向2020的公司战略,在总统领导力培训项目(PLP)中组织了内部的领导者和教学设计、视频、网络技术等行业的专家共同编写培训课程。农民保险公司还在密西西比州新建成了一个58000平方英尺的校园,成立了一个新的企业大学,这个新大学比原来西海岸的大学更大,组织体系更完善,设备设施更先进。企业大学不仅是农民保险公司的人才输出的地方,也是员工进一步进修学习的地方。按照其企业大学执行主任库萨克(Cusack)的说法“企业大学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平台。企业大学为员工营造学校的氛围,这就是在向员工传递一种进取的组织文化。同时企业大学的培训可集中企业高层和下级员工,使双方得到充分的交流,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融洽的氛围。”在2011年的企业宣传中,农民保险很好地利用了企业大学这一点,在所有的宣传中都树立一种“学习型企业”的形象,一种追求卓越的企业形象,同时也给人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形象。因为企业大学往往和优秀、先进、创新等名词联系在一起,企业大学也是伴随着一个个卓越的企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的。此外,在企业大学大学的培训体系中还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渗透。企业大学副总裁海伍德(Harwood)说道,虽然我们有着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充足的资源,但我们想要更上一个台阶的话,就要把学习根植于公司文化中。企业大学也是培养企业文化的最佳土壤。企业大学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学员虽然来自不同部门,但凡是在企业大学培训过的人,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大学为员工营造学校的氛围,这本身就是在向员工传递一种进取创新的组织文化。可以看出农民保险公司崇尚知识与技能,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领导者与员工双方不断提高素质,加强沟通,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还深刻意识到培训和学习是个人与公司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须条件,终身学习是个人和公司成长的重要部分。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培训体系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农民保险公司的最大特色之一,也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员工潜能,提升员工自身价值”的培训理念。首席学习官汤普森(Thompson)说:“在新拓展的州,我们实行了新入职的代理人和培训师同住的培训模式——一对一个性指导,这样他们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和沟通,不仅能获得培训的知识,还能获得比我们之前所提供的更多沉浸式体验。”这个模式还辅以其他一些个性化的培训项目,如:与高层对话,导师单独指导等等。农民保险公司也非常重视培训课程系统建设。在培训内容的确定上,公司非常重视调查研究,首先由员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培训需求,同时直接上级给以指导,确定每年的培训计划,培训部门在广泛收集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中,公司聘请了教学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和公司内部的高层领导共同开发而成,高层的参与可以使课程的目标更符合公司内员工的发展要求,也使课程的总目标符合公司的发展理念。“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最直接、最彻底地满足员工的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充分释放潜能,有效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减少员工的流动率和流失率。员工也会感激管理层为他们提供了使自己成长、发展和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的机会,自然有效地增强企业对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立体化、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模式
农民保险公司的培训模式是立体化和专业化的,它的培训模式既强调内部资源的整合,又强调与社会培训资源的結合。农民保险公司在内部资源的整合上,建立了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整合了公司的所有的培训项目,不论哪种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远程教学、虚拟课堂、在线学习……都是这个平台所兼备的。在当今时代,单一企业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只强调内部资源的整合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借鉴来丰富企业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和结合社会的优秀资源。农民保险公司的PLP(总统领导力培训)培训项目就是与罗纳德.里根图书馆结合在一起的。它的目标是利用里根总统图书馆天然独厚的资源来发展未来农民保险公司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情商、健康、保健。此外还要学习美国总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领导特质和情商,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讨,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建立一个个人领导力培训计划。按照该公司企业大学副总裁卡夫(Cuffe)的说法,PLP项目受到了400多位执行官、主任和经理的青睐。
(4)教育培训手段的高科技化
学习策略与表现艺术中心主任说道:“我们都意识到迅速发展的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和最近出现的平板电脑是一个大的转折,我们已经把两者运用到培训递送中了。在中期,我们看到了移动技术运用到学习的广阔前景,与其说是为了方便课程传送,倒不如说一种绩效支持的工具。”农民保险公司非常注重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善,在其公司的培训中,各种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的培训技术将被更多地采用。农民保险公司正在寻求建立一个以学习门户为依托的雇员驱动和能力本位的学习环境,把e-learning,远程学习,社会学习等各种学习整合在一起。在其企业大学中投入大量的先进化设施,教室可以360度视角呈现材料,教室里有三个投影面,这些投影面能够把教学的内容投射到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使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室前面有一块Polyvision Eno WhiteBoards(伊诺白板,大的智能平板电脑),通过它,讲师可以方便操控屏幕显示的内容以及随时登录需要的网站。农夫保险公司已经很快地进入了平板电脑世界,并作了一些适当的投资,使公司的学习团队能够很快适应这个技术。农夫公司使用iPad来传送指示和讲义,当技能实践研讨的时候需要重新放映和即时反馈的时候,也可以把iPad作为一种记录设备。在课堂上,iPad也被用作快速获得网络资源,提高学员反应能力的一种设备,而且使用iPad,也可以节省了大量的纸质材料,节约了培训成本。此外公司还通过博客为学员建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学员和讲师之间可以沟通和交流,而且通过博客也可以发布一些有关培训的信息。学习策略与表现艺术中心主任指出,培训的无限预算可以把钱投资在采购甚至更高质量的学习资产上。具备了丰富的听觉和视觉元素,在加上模拟的学习者驱动的交互模式可以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预算还可以用来聘请更专业的培训师,可以用来拓展公司的流媒体,拓宽学习空间,白板以及辅助设施。
三、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农民保险公司其教育培训经验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是美国保险行业的一个“缩影”。它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远景规划,建立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培训组织、培训制度建设,改善培训技术条件。也正是其通过重视企业员工培训,造就了大批一流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和销售人员,从而使自己的公司成为优秀的保险公司、世界驰名的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所以中国保险企业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其的成功经验,建设符合保险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教育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Training. Training magazine Ranks 2012 Top 125 Organizations.[EB/OL] http://www.trainingmag.com/article/training-magazine-ranks-2012-top-125-organizations,2013-02-14.
[2]雷蒙德·A·诺伊. 雇员培训与开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万万,杨凤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的员工培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
[4]马丁·所罗门.培训战略与实务[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9.
[5]谢晋宇.企业培训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国外的成功经验】推荐阅读:
国外十大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10-20
国外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成功作法07-17
揭秘国外婚礼策划公司的创业成功之道10-03
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借鉴09-01
国外治理经验05-23
国外先进经验05-24
国外发展经验06-08
国外合唱经验06-22
5国外经验对北京山区发展的启示07-0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