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朗读者心得体会800字

2024-05-30

看朗读者心得体会800字(精选9篇)

看朗读者心得体会800字 篇1

看《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

最近,在中央一台上,有一档很火的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触动了我的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记得我看的那期节目,主题是眼泪,感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成功的眼泪……这期的朗读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导演陆川。他在拍摄电影《可可西里》时,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理解了眼泪的含义,他让读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谨此献给可可西里里还在奔跑着的生灵。第二位是演员斯琴高娃。她在生活里很坚强,但对于母亲,就会流泪。她朗读的是贾平凹的文章——《献给母亲》。谨此献给挚爱的母亲。第三位是张家敏,一个癌症患者。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赶走了病魔,还用热线电话,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她朗读的是泰戈尔的不朽诗篇——《生如夏花》。献给还在为病痛折磨的患者们,早日康复。最后一位,是一个民族英雄,冻土科学家,张鲁新。他和无数科学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铁路上的山洞。他朗读的是美国诗人塞缪尔的《青春》。献给为祖国事业尔牺牲的同事们。

在节目的开头,陆川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假眼泪的太多了,根本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假,这是在经历了这起车祸后,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经常哭,现在看来,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班里的小娜,经常一言不合就哭起来。某同学多说了几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错了事,非但不改正,还是哭,因自己的缺点朋友疏远了,还是哭,真是受够了她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会劝她几句,安慰一下,但到现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见,掩盖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学受了伤,是真的哭,可大家以为是虚假的,不去关怀,那个同学的思想就会被改变。我们现在该尽力去做的,就是打击虚假,不能让世风继续败坏下去。这个节目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做社会的小主人,要为社会做贡献。并且,朗读者们的朗读,非常有感情,我们在读书时要向他们学习,读出感情。

这个节目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我觉得,我应该多看看这样的节目,让脑袋里多装些处世之道,让我们开始学习并体会节目中的道理吧!

看《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现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非常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后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电视节目的关键,常在人的魅力。第一期播出后,《朗读者》的豆瓣评分达到了9.4。节目抓人的秘诀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论文字,而是借着朗读,把朗读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带到人前,引发共鸣和一点思考。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节目还体现出了层次感和丰富的细节,因此简单的节目模式看着并不单调。朗读者的出场顺序是有讲究的,前后的故事与文本有联结与呼应。“遇见”的既有大爱,无国界医疗互助之爱、文化艺术永恒追求之爱,也有小爱,亲情与爱情。节目以李云迪的钢琴曲开场,以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气氛圆融、统一。涉及到需要专家解读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时出来点评一二,没有给节目添染太多学究气。

总之,这是一档有着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电视节目。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重新来关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电视节目在把自己从曲高和寡处拉下来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捧和热情,节目播毕后并不能多少化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文类节目的最大局限性。以各种维度而言,《朗读者》等高分节目的热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预兆着文化春天的彻底到来。

看《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

朗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方式,学生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在校园朗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于当时人生阅历尚浅,朗读显得较为功利,学生们更习惯用背诵一词,来替换“朗读”这一概念。其实,朗读是一种和文字的互动,更是一种读书人和作者的内心交流,朗读若到情深处,时时刻刻会牵引情感,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朗读过程中放缓速度,甚至干脆停下来,用心品味作者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而背诵更像是一种走马观花的体验,即便耗费了时间,却无法让人产生足够共鸣。

我们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烟台机械工程学校技工教育处组织学生利用晚自习第一节课的时间,观看央视再度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观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普通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自己最为真挚的情感。

《朗读者》就像 “一股清流”,它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它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同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在这些《朗读者》的故事分享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真实人生故事的魅力。我们通过这些故事去发现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爱情,告别稚嫩和执拗,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感情,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体验。让我们行动起来,开始朗读吧!

看《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段视频,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她想让我们看的。

第一段是从《朗读者》中节选的,是由斯琴高娃朗读的贾平凹的《母亲的信》。这是贾平凹先生在母亲去世三周年后的前几天写的。信写的很长,真的很长。写在母亲生前,他总爱打喷嚏,每当此时,他也总爱问:“这是谁想我呀?”这时母亲总会接到:“谁想哩,妈想哩!”之后,母亲走了,他依旧爱打喷嚏。一打喷嚏他便会想到母亲,同时,他也认定这时的母亲一定是牵挂着他的。母亲在世时,总喜欢坐在右边房间的床头看他写作,看他写的久了,就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而现在,母亲去世了,他却忽然似乎就能听见母亲叫他。每当此时,他都会站起来活动一下,站上半会儿,去右边那个房间,给那张照片上的母亲燃上一炷香,还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母亲,是爱他的,她想着他,念着他,牵挂着他。同时,他也爱母亲,想母亲的。他一直不愿相信母亲真的离他而去了,他总觉得母亲一直都在他身边。虽然右边的房子已经没有人了,只留下一张母亲的照片。可他还是喜欢去那里走走、看看。怕母亲担心,再说一声不累。

三年过去了,再去母亲坟前,才真的晓得了也相信了,母亲在地下,他在地上,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了。但他依旧相信母亲爱他、想他、念着他。因为他对母亲,也是那样爱着、想着、念着……

这第二段视频同样也是《朗读者》中的,是麦家写给他儿子的。虽也是一封信,却和第一段给人的感受不同。这段视频给人的感觉看似轻松,实则教人更沉重些了。看似轻松的原因,是较第一段视频而言的,这封信感情上不像前者那么悲痛,那么伤感。可论起沉重,这好似是一种负担了。在这封信中,麦家要求儿子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自己操心,自己当自己的父母。可在这条成长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更不会一路吉星高照,也没有人会为你遮风挡雨,一切都是自己的。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受到侮辱,且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的生命。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其次,一定也要懂得,人还要有一个善良、干净、充实、博爱的心灵。要爱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心中的那个敌人,以及你不喜欢的人。

其实,仔细品读,这并不是某一位父亲对一位儿子的要求。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要求!这封信里面的要求很多,把父母的对孩子的期盼全囊括在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在这封信中,还对父母为什么不庇护孩子成长做了解释,等等。

这封信很长,长到有些啰嗦。当然,我倒觉得,这种啰嗦其实就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常态——他们时常都是啰嗦的,一件事必要说上三遍、四遍、大事、小事……这是他们的要求,其实更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看《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

前不久,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着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

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着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

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董卿认为朗读应该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也发起了线上线下的活动让节目走近生活,活动的核心就是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爱。

在线上活动“为ta读”的展示中,现场记者被邀请上台,朗读他们写给最爱人的一段话。

一位记者读给退休后正在转变心态父亲的话打动了董卿,董卿说她的父亲退休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调整期,从报社退休的他现在仍然每周坚持写两篇稿子寄给报社,如果采纳了他就会特别高兴。

白岩松打趣说:“当面说出爱意很难,但用朗读的方式就变得简单,这也是《朗读者》的又一个功能”。

董卿在采访中曾回答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几乎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看《朗读者》节目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朗读者告别的观后感800字 篇2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朗读者告别的观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濮存昕带来的散文与故事,属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时候有绰号濮瘸子,直到小学三年级还踮着脚走路。”鲜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荣国威”的大夫,医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赎了一颗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当濮存昕从老舍散文里遇见那个改变作家的宗月大师,“便如同看见了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荣医生,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濮存昕”。墙外是炮火隆隆,围墙内有人生的初啼,这是无国界医生蒋励的真实经历。太多战争中降临的“生”给“死”带去希望,她朗读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永远被禁止……”

看朗读者心得体会800字 篇3

关于赞美逆行者的心得体会1

2月10日,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当前,随着假期结束、企业复工,人员出现大流动大聚集,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战“疫”吃劲之处,总书记再次发出动员令和冲锋令,彰显了我们党以坚强领导带领人民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的坚定决心。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广大党员干部就应当咬紧牙、铆住劲,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写好这张“疫考”答卷。

以定力筑起坚强堡垒。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年,当先锋、打头阵,“我是党员我先上”已经深深融入了共产党人的血脉。疫情面前,各级党组织牢牢扛起属地防控责任,在各地,党员带头24小时在“劝返点”值守,开展排查、防控疫情输入;党员开展“一对一”服务,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去温暖和关爱;党员当起了“红色帮办员”“红色代跑员”,帮群众解决日常生活需求,以实之又实的工作作风和细之又细的工作举措筑起了一座坚实堡垒。这座堡垒,靠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需要全盘统筹,各级党组织要“疫”往无前,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战斗堡垒作用应持续发挥,既要不折不扣落实好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的各项举措,不给病毒魔鬼以任何藏匿之所,也要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其他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发展。

以斗志彰显初心使命。近日,近6000人组成的多支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据统计,目前在武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达到1.6万人。此外,还有无数专家、建设者、志愿者们告别亲人,加入应援小组,临危受命而不负使命。这些“最美逆行者”因为肩负责任,在危情时刻、生死关头,没有选择逃避;因为扛牢责任,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写满了担当和赤诚。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岗、在位、在一线、在状态,“疫”不容辞地争当“急先锋”和“排头兵”,了解群众的想法、群众的诉求、群众的困难、群众的情绪,为群众守护好“家门”,做好“后勤保障”,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在疫情防控一线诠释什么是初心,什么叫使命。

以务实凝聚防控力量。疫情发生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彰显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本色。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擅离职守、防控不力,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起了反作用。疫情防控,靠的就是务实务实再务实,越是紧要关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块“绊脚石”越要坚决整治。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考察识别和关心关爱党员干部作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内容,突出实干担当,强化正向激励,在战“疫”一线近距离考察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情况,树立起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同时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更要严肃查处在疫情阻击战中不作为的干部,把那些“人在心不在”“只挂帅不出征”“只吆喝没行动”的党员干部揪出来,驰而不息治顽疾,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将行之有效的举措落实于防疫抗疫每一步骤、每一细节,从而更好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打好这场人民战争。

关于赞美逆行者的心得体会2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处于关键时期,做好防控工作是检验我们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是对各级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大考验,全民战“疫”的号角已经吹响。

为充分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许多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等纷纷挺在前、冲在前,这已成为他们的鲜明特点。众所周知,在各个疫情防控劝导站都会有人负责检查车辆、测量体温、整车消毒、劝返可疑车辆等工作,并切是24小时全天候坚守,筑起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坚强“堡垒”,但依然有辱骂、殴打值守人员,强行闯杆现象发生。上千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分批向湖北武汉“逆行”,向急难险重的地方“逆行”,他们穿着纸尿裤连续奋战数小时,害怕浪费防护服而不吃饭、不喝水,也有害怕家人担心而“自作主张”请战到武汉的,当他们褪下防护服时满脸勒痕、全身疹子的样子着实令人心疼,尽管他们尽心尽力地付出但依然有向医生吐口水,甚至殴打医生的现象发生。连日来大街小巷都宣传不断、排查不断,这是党员干部志愿者们在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关怀问候每一户村(居)民,如有发烧、咳嗽等不适症状者将会有多名干部对其进行监管,随时掌握身体健康状况,但有人会将这种关心理解为打扰,每次排查都在反复强调要如实告知自己的行程,但依然有隐瞒事实真相且被确诊的人员出现,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类人群中还有党员干部存在。出门戴口罩已成为目前人们出行的“标配”,这个“标配”让有些人看起来很心酸,因为他们的口罩是用柚子皮、纸巾、塑料袋等自制而成,他们的口罩虽然起不到防护作用却在努力响应号召,再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这个“标配”也让有些人看起来很愤怒,他们不但不配合工作还振振有词、态度恶劣,手里拿着口罩不戴、身为医生外出不戴、声称亲戚是某某单位的不戴等现象均有发生。疫情发生后,很多爱心人士积极捐款捐物,很多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无私奉献。由此可见,目前“拾柴”者很多,但“泼水”者依然存在,请那些“泼水”者不再让“拾柴”者溜了汗水又流泪水。

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疫情面前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义务。党组织要统筹协调把好方向盘,举好旗,定好调,统筹各方力量分工负责,发挥优势,全力以赴协同抗击疫情;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发挥驱动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关键时期党员干部就要发挥关键作用,要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锋在前,为群众筑牢疫情防控墙,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共产党员们亮明身份、冲锋在前,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好的印证,更是对共产党员身份最好的阐释;广大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好捍卫者,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如实告知个人相关情况,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相互约束,共同遵守,及时举报违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的行为,共同为疫情防控工作献计出力,共同捍卫大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会早日取得胜利。

关于赞美逆行者的心得体会3

近日,总台央视播放的《2020年元宵特别节目》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其中一个节目《你的样子》看得我湿了双眸,热泪盈眶。“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你的平凡举动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携手抗“疫”的样子,一定会打赢疫情阻击战,迎接春暖花开。

84岁的钟南山院士,本应该在家享受晚年生活,但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钟老的一次次行程和发言给亿万中华儿女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博弈的战争中,他身姿挺拔,目光坚毅,他叫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去武汉。平时他是白衣天使,此时他就是白衣战士。钟老逆行的背影,自带光环,温暖人心。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即使身患渐冻症,但仍率队“硬”扛,他说“身为共产党员,非常时期,必须坚决顶上去”。他与时间赛跑,且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中抢回更多的病人。无数的医护工作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随时等候调遣”,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医护人员们纷纷主动请缨,去前沿阵地。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家人牵挂,但是他们忠于职责,无畏向前,他们的样子就是医护工作者“守护生命,护佑健康”的职责和担当的最美模样,最好地诠释着“白衣天使”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样子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身上凝聚着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

连续奋战9天,倒在防控一线的村支书黄汉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请缨到一线的公安民警何建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无数的基层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当好党和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传声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自疫情防控的战争打响以来,基层干部在疫情监测,群防群控,排查疏导,管理方面占了重要角色,在疫情防控一线付出了艰苦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基层是联防联控的末端,也是排查疫情,严防严控的前端,广大基层干部只有将基层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落细,形成人人参与的大格局,才能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基层干部时刻保持着战时状态,值守一线,严格把关,织密网格,扛起肩负的责任并将其落实,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形成共同作战的强大合力,筑牢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基层干部严格防守的样子正是中国严格要求自己的样子。

到了武汉三天就减掉一头长发的肖思孟,90后的你引领着这个春天最时尚的发型,在这场战“疫”场上,有太多你的同龄人。原来,90后已经长大,变得成熟和稳重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青年志存高远,心系祖国,勤学苦练的样子就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样子。新时代的青年在疫情面前,勇挑重担,担起一份责任,撑起一片天地,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难越往前的刚健勇毅,攻克难关,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全力完成每一项任务,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战“疫”传播正能量,增加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在抗“疫”战场上,青年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战“疫”使命,在防控疫情阻击战中贡献青年力量,青年勇敢拼搏的那种闯劲正是中国蒸蒸日上发展的雄劲儿。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时间会过去,但你的精神永远铭记于心,且已深深印在脑海里。中华儿女顽强拼搏,不怕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内核将永远传承。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勇的中华儿女将一往无前,创造佳绩,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必将会打赢这场战“疫情”!

关于赞美逆行者的心得体会4

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恰巧遇上鼠年春节,这个年过得十分紧张和凝重,江西上高也因疫情蔓延而显得格外寒冷与苍白。但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岗位就是“战”位,平凡的上高人民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一次次勇敢的逆行、一个个温情的瞬间,汇聚成共渡难关、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时代赞歌。

感动源自担当:“疫”战一线的夫妻档

徐志军、余杏是一对80后恩爱的小夫妻,也是翰堂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自1月23日以来,夫妻俩就一直奋战在防疫一线。徐志军负责卫生院医疗救治工作,协助做好湖北、武汉返乡人员的体温监测工作;余杏负责南港高速服务区疫情监测点的值守。半个多月来,他们夫妻档齐上阵,携手抗疫,坚守在农村防疫战一线。2月7日是大儿子的八岁生日,他们只是简单地通过视频为儿子唱生日歌。“儿子生日快乐,爸妈不能回来给你过生日了,等疫情过了,爸爸回来给你补礼物,你和妹妹在家要乖乖的,不能出去乱跑。”听到爸爸的声音,视频中儿子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却没吵没闹一直点头。像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夫妻档”还有很多……

感动源自坚守:防控一线的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爸,你等下到了设卡处一定要记得时刻戴好口罩,记得多消毒。”儿子袁凯明千叮咛万嘱咐地对父亲袁草生说道。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父子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疫情防控一线,父亲是泗溪镇水务站站长,被临危受命为路口劝返点的带班组长;儿子是泗溪镇曾家村代理村主任,负责村内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带班组长,袁草生总是提前到岗整理来往车辆的信息登记表,戴好袖章和党徽,以打满“鸡血”的精神面貌开始一天的工作。与此同时,袁凯明正趁着大部分村民还在睡梦中,带领着保洁员对全村喷洒消毒水。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值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袁草生的母亲在大年三十突然去世。为了疫情防控工作,父子俩来不及过多的悲痛,主动提出不发丧、不办酒,简单而凝重地送葬之后,父子俩又出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感动源自奉献:后勤一线的退伍兵

“他们医护人员在一线奋战,作为退伍老兵的我们,自然也不然拖后腿,用心做好每一顿饭,既满足营养需求,又让大家吃得满意,吃得放心,吃出‘战斗力’,全身心投入防疫工作中去,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上高县医学留观点(敖山镇卫生院)的厨师胡斌说。每日早上4点多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从菜品的采购、清洗、切菜,到入锅翻炒调味,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老胡都亲自操刀,细之又细。“作为一名普通的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参与到疫情的防控队伍中,为防疫抗疫尽一份力,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义务。”身为一名退伍老兵,老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质朴坚定的话语、默默无声的付出,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一股暖流,也生动地诠释了老胡“退伍不褪色”的初心和使命。

总书记指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铿锵有力的话语为全国人民注入“强心剂”、吃下“定心丸”,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平凡的人们给黑夜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待到春暖花开时节,我们再度欢聚镜山广场,漫步锦江河畔,共享盛世繁华!

关于赞美逆行者的心得体会5

前日,妈妈告诉我,她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就在我们村口站岗,负责检查外地车辆和人员出入。早已回归工作岗位的我又急又气,她解释道:“想为祖**亲尽点微薄之力。”我一时语塞,想起新闻上一个个暖人心窝的事迹。孺慕情深,正是对祖**亲的热爱,给予我们“疫”路前行的动力和攻克难关的勇气。

无论贫穷富贵、知名与否,此时我们皆助您渡难关。战“疫”一线的人们,谁没有父母亲人?谁真正无牵无挂?可是我们所有人都是祖国的孩子,在祖**亲艰难时刻,我们都担心着、牵挂着、盼望着、祝福着。这些天我看过很多热搜,有钟南山院士逆行奔赴武汉一线全程参加战“疫”、有黄朝林院长42天用6种身份与病毒较量、有全国各省市一万余名医护人员背井离乡驰援武汉、有7500余名建设者战斗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这样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他们中既有知名人士,也有无名英雄,但我们都一样,是祖国14亿子女中的一个,14亿的孩子在此刻众志成城,共同战“疫”,惟愿祖**亲早日渡过难关。

纵然前路艰辛、时运多舛,每刻我们都与您共进退。沉淀5000年的中华民族史教会我们一个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祖国的疆土遭遇过深重危机,祖国的儿女曾经历经磨难,但无论是面对外来种族入侵,还是各种天灾的降临,我们总是能展现惊人的意志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这是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不屈与坚强、大爱与信任。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再次以行动践行这一准则,国家卫健委有条不紊地部署“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方式、曾经在汶川地震当中经历苦难的同胞们此刻纷纷向武汉伸出援助之手……一个个窝心的大小事件让我们心灵感到温暖。我们每个孩子都始终围绕祖国身边,与祖**亲共同进退。

看朗读者心得体会800字 篇4

我想赞美我们的“白衣天使”——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穿上厚厚的隔离服,英勇地站在前线与病魔作斗争,在没有对症药物的情况下努力从死神手中夺下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像“海报”护士刘丽,在父母、女儿最需要她的时候却毅然选择飞往武汉;像“最美”护士长金莉,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脱下时,脸上“伤痕累累”,但她还是我们眼中最美的;像“断发”护师徐月斐,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剪了她留了之久的长发,全力以赴地投入抗击疫情中去。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白衣天使”,你们真好,谢谢你们这么努力!

我想赞美我们的“人民卫士”——军警。他们告别亲人,在疫区执行隔离与防护任务。为了防止人们进出使疫情扩散,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像民警邵玉春,一位老人因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家属扶他下楼就医,可刚到2层半楼梯口,老人已瘫坐昏迷。危急时刻,闻讯赶到的邵警官挺身而出,将老人背下楼抬上警车,及时送医救治;像4级警长刘珉华一样,带着他的团队一家家、一户户查看是否有病情;正月初八,原本是安徽宁国90后民警王伟与当地救援队队员程琳华大喜的日子,但为了抗击肺炎而延迟了婚礼。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人民卫士”,你们真辛苦,谢谢你们这么努力!

我想赞美我们的科学家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想研究出治病毒的药物。像科学家刘文特别严格:“因为该药还没有完全经过人体实验,毒性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需要等评估都做完,证明确实有效后才能给病人使用。”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科学家们,你们真严谨,谢谢你们这么努力!

我想赞美为这次疫情捐献物资的无数人们。你们每次多一份捐赠,就是多一份贡献,也是多一份爱,给灾区的人们带去多一份帮助。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这么努力!

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 篇5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篇2: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3篇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篇3: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3篇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海北地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己的花园该多好,我只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一定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也有不少观众在观看时发现很有趣的细节,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时一直在说老舍(shè),原来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朗读者》影片观后感心得 篇6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经意中的遇见,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笔,描绘了一场又一场遇见。

这一期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这句话,激励着联想的老板柳传志。他原来可以成为飞行员的,但因为他的一个舅舅是右派,因此,他当飞行员的梦想破灭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爸爸对他说了这句话,他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了联想的总裁。

是啊,我们为什么在遇见挫折时不乐观面对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怀有一颗正直的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且坚持下去。长大以后才会成功。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抱着一颗正直的心,看见负能量要及时制止,这样下去,我们的心就永远是正的,就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朗读者》影片观后感心得8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越来越火爆荧屏,似乎标志着文化综艺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近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是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种多样,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山大”,观众不仅需要哈哈爆笑来解压,更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看。而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看似“百花齐放”,从音乐真人秀到明星玩游戏,热热闹闹,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备受观众诟病。电视输出的任何节目都应该是文化产品,至少是“三观”正确的节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个字“玩”,《中国式相亲》更有“三观”不正确的嫌疑。主持多档文化类节目的董卿说,“文化类节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设计。”想要把观众留住,关键在于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就是想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看。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每期节目将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来这类节目极为稀缺,这就是《朗读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实上,人们不是不稀罕文学,而是没有引起共鸣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就是一个窗口,就是一个突破口,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篇7

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引爆了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讨论,也让担任嘉宾的董卿再次火了。日前,央视推出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该节目本周六(2月18日)起将在CCTV-1、CCTV-3黄金时段联合播出。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从日前的发布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参与朗读,包括濮存昕、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比如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在节目中会给女儿读出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

朗读者观后感 400字 篇8

汪国真曾说过“我不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像胡歌,时隔十二年回想自己的那次遭遇,当时的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认为他活下来了,就要有一些事情去做,有一些使命要去完成。重新面对镜头的时候,他有许多的负担,但是他坚持了,在导演宣布杀青的那一刻,他逃跑了,那一刻的胡歌觉得所有的压力、委屈全部都被释放了,胡歌边跑边哭,他尽情的释放着自己情绪。

生命,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像一位力量强大的巫师,让人思考,让人观察,让人倾听。这般热爱的力量带来的是求知,是奋斗。我们也许做不到“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但请记住:不需要飞得有多高,不需要走得有多远,只要给我一方落脚的净土,生命就将在这里绚烂成耀眼的霞光。

朗读者观后感不少200字 篇9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被誉为“当代孟小冬”,她就是王瑜。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瑜表示她是听孟小冬才领略了老生的美的。从老旦改学老生的时候,刚开始并没有体会到老生的美,直到有一次老师给了她《十八张半》和孟小冬《搜孤救孤》的磁带,虽然磁带的效果很差,但她一听到孟小冬的声音,如天籁般,从此爱上了老生的角色。同时,作为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王瑜在与董卿的对谈中,分享了自己在推广京剧时的经历和感受。她坦言,在北大举行公开课时,学生们对京剧从不了解到感兴趣的转变令她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瑜用独特的京剧韵白朗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送给她尊敬的京剧前辈孟小冬。如此非同一般的“京味儿”朗读,展现了别样京剧魅力,更有网友留言道“京韵朗读太有感觉了,令人心潮澎湃!”

在去年3月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最终以4:1战胜了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随后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曾经公开在微博喊话:“你(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但你赢不了我!”这样的表态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面对主持人董卿,他也解释了自己这番发言的初衷:“我希望通过一些很自信、很阳光的言论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也有很优秀的棋手。”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有些超出他想象,不过柯洁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棋手,他雄心壮志地说道:“我不会怕输给阿尔法狗而被大家嘲讽,怕就输了一辈子的东西。”

随后,柯洁朗读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最后一个节选,内容是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面对决,柯洁表示这段文章要“献给未来的对手”,其寓意不言自明。等到柯洁朗读完文章后,董卿“调侃”道:“你念‘伏地魔死了’感情不是很饱满。”柯洁马上加重语气,咬牙切齿地重读了一遍“伏地魔死了!”两人的互动也逗乐了不少的观众。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节目传递的正能量,同时为柯洁接下来与阿尔法狗的比赛打气加油。

中央卫视《朗读者》是董卿转型制作人后的首秀,她潜心一年,打磨了这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而她的初心,正是想,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打开”,让情感以及人生的历练走向文学。据悉,接下来节目还将邀请到斯琴高娃、陆川、潘晓婷等嘉宾,更多精彩尽在每周六、日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每一个朗读者都在用内心的感情在读,有温度,有共鸣,一笑一颦,一滴眼泪,都让我们动容!

董卿以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如果卢浮宫着火,你选择救哪幅画? 我刚想,如果是我,怎么救呢? 就看到了答案,选择最近的那幅。

我看了这期节目,我深思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理查德.西尔斯‘叔叔’。他不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还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数据库。为此,他倾尽所有,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汉字‘叔叔’。一位如此痴迷、如此热爱汉字的美国‘叔叔’,他会选择刘禹锡的《陋室铭》来朗读,让人感到很意外。他的中文水平,也让人膜拜,也让人深思。

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我们曾经都感受到过汉字之美,方正的形状当中,自有一番风骨,自有一番哲理。对汉字的热爱是浸透在我们血脉当中的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者写了《陋室铭》实际上是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而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在节目的尾声,董卿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 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 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

上一篇:国外的成功经验下一篇:2022上海春季开学弟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