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共11篇)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1
从德国经济核心的发展来看, 所依托的都是出自于中小企业, 其领域遍及手工业、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各个领域的个体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目前, 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 从业人员总数达2320万人, 提供了70.2%的就业和81.9%的培训机会, 他们创造了57%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4%的财税收入。中小企业的投资占到德国总投资的46%, 出口占到德国全部出口的40%, 专利技术中67%是由中小企业申请的。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概念、特点及做法
中小企业 (Mittelstand) 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雇员及营业额等规模较小的企业;二是指那些非资本市场取向的企业, 或者说是所有人个人对企业经营负全部责任的企业。从规模角度讲, 中小企业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 年营业额在1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9人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尚处于向较大规模方向发展过程, 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其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以地区和发展阶段来制约, 而是以市场需求走专业化生产, 在销售方面采取地域多元化, 从高度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领域进行研发, 到横向的产品销售的多元化相结合, 做到把市场与技术融合起来。据统计, 德国中小企业90%以上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或销售服务网点, 以制造业为例就有1200至1500家中小企业落户我国, 如曲靖、红塔、大理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卷烟厂都用其设备, 又如专营汽车天窗的伟巴斯特公司 (Webasto AG) , 其产品占世界市场65%的份额, 在中国市场就高达80%的份额。
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他们通常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集中起来, 从事专业化生产程度高, 规模小的产品, 力争在特定的市场缝隙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在销售方面采取地域多元化, 开展国际化的经营活动;二是他们坚持“服务至上, 质量第一”的营销理念。它们不单纯注重以顾客为导向的现代营销模式, 也不一门心思地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而是把市场与技术融合起来;三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新的市场, 解决生产和开发问题, 并借此加强和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他们的信条:“尽量去制造, 而不是去购买”。他们确信企业最终成功要靠质量, 为了在质量方面精益求精, 它们不惜在规模效益方面受到一些损失进行研发。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增强和保护自己的核心力量, 并最终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德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建起来的, 在德国中小企业以经营专业化与市场需求为生存法则。德国中小企业一般坐落在小城镇或大村子里, 乡镇的环境形成了雇主与雇员友好相处的氛围, 这些企业实行一种它们称之为“开明的家长式”的管理, 企业的领导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雇员及其家庭。比如有的雇主定期给在外工作的雇员写信, 雇员为公司作出特殊的贡献时, 雇主会亲自把奖品送到雇员的家中, 所以雇员对雇主十分忠诚。尽管在德国就业和晋升的机会很多, 但这些企业中工人的外流率很低, 仅为3.2%。在这些企业中, 罢工与劳资纠纷也非常少见, 管理者很少为内部问题花太多的精力。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德国在各个层面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支持氛围, 其做法:一是在大学建立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在莱比锡大学中小企业研究所, 根据市场态势导向, 教研相长, 组织教学、科学研发与实践。据统计, 德国有四分之一的重大科研成果均出自大学的教研, 这对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新技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新扶持是全德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扶持基础产业创新到扶持新型生态建设企业创新, 德国工商总会 (DIHK) 制订出一系列鼓励创新措施, 还强调在微观上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信心与能力。以地区为导向, 建立产业和企业创新体系, 从企业人才培养、融资方法、营销策略等具体方面都给予创新的扶持;三是用竞争流程扶持中小企业。为了扶持中小企业规范发展, 以总会牵头采取招标方式扶持建立示范区, 经过项目、讨论、评选、竞标、实施, 集中各中小企业参与, 营造一种透明、凝聚、团结的氛围, 以商会指导、监督、分期拨款的好方法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政府倡导扶持的结果
德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 从宏观调节入手, 精心构筑了一个庞大、系统而全面的扶持网络, 主要提供组织、法律、资金、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德国政府以构建中小企业运行的框架, 帮助中小企业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 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效率, 增强应付复杂形式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
(一) 设立专门政府机构
在政府的经济部、财政部、科技部下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机构;在各州政府、工业协会、工商会也都设有中小企业的促进部门。德国政府在建立联邦卡特尔局和托拉斯局外, 联邦政府的经济技术部、财政部还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机构, 经济部还在波恩设有中小企业研究所, 各州政府、德国行业协会、工商会也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部门, 主要任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信息和宣传材料, 负责制订各项低息贷款计划, 为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者提供10万欧元的启动资金等。此外, 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工业协会, 以及工商会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促进机构和部门。这里值得一提的, 德国在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相当关键的机构, 便是德国反垄断法规的直接实施者———联邦卡特尔局, 以此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裁决, 鼓励中小企业间的联合,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1958年成立以来主旨便在于“限大促小”, 即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压价或提价, 以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
(二) 从法律制度保驾护航
为贯彻落实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德国政府通过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实施, 保证依法履行职责, 先后出台《科学技术法》、《专利法》、《版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及在社会福利保障、劳资合同、税收贷款等方面, 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反对限制竞争法》 (也称《卡特尔法》) , 鼓励中小企业间的联合,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禁止厂商之间达成垄断市场的卡特尔协议;检查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 采取压价或提价等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限制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吞并等措施。在全球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大企业纷纷倒闭的状态下, 中小企业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 至使联邦政府强烈意识到, 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发展的重要性, 实行了经济上综合开发, 继续执行反对限制竞争的经济政策, 对《反限制竞争法》进行再次修订。从以下五个方面强化了卡特尔局的作用: (1) 建立备案制度:凡是法律允许的横向和纵向联合协定都必须在卡特尔局备案; (2) 建立登记制度:凡是雇用1万人以上或周转金5亿马克以上的企业都必须到卡特局登记, 大企业产品价格也要进行登记, 以防止垄断价格的形成; (3) 鼓励中小企业联合:放松对中小企业实行联合限制, 简化对中小企业申请联合的审批手续; (4) 限制托拉斯的成立与发展; (5) 强化卡特尔局的权利, 允许它对妨碍竟争的垄断机构及时采取限制措施。
(三) 在资金投放, 职业培训方面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保障外, 德国政府将每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联邦议会直接讨论审查通过后, 由部门组织实施。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全部资金中, 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占70%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实行贴息政策, 鼓励德国两大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平衡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二是拨放专款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展会,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寻求贸易机会。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德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在市场开发上的支持力度, 并重点支持出口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 拓展国外市场。政府每年拨专款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 其中99%的经费用在了中小企业上。德国财政预算资金专设的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主要是用于各种展览、咨询和信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实行一些特殊的政策, 从资金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补助, 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效率, 增强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德国政府制订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等有关文件, 并设立专项科技开发基金, 扩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开发的资助。企业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 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自身的财力。各级政府则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扶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德国的“复兴信贷银行”是国家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投资贷款的机构。德国每年以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2.3%以上, 投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财政预算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目前, 在德国已废除了对企业减免税的特权, 实行大中小型企业在税收上一视同仁, 同时将产品周转税改为商品增值税, 使以前在税收上较吃亏的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处于平等地位。年利润在200万马克以下的中小企业, 要比大企业少交50%的税金。
(四) 银行贷款方面
德国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通过两大政策性银行和各州的政策性银行、商会等组织, 作为与中小企业的融资代理机构, 以每年从国家获得50多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向中小企业贷款并提供银行贷款担保, 政府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各政策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技术创新、再投资, 以及培训、咨询、展览、出囗等, 提供资金贷款或担保的支持。再则, 德国清算银行的创业援助计划, 则是对自有资本援助计划的一种补充, 对开始创业与发展阶段的几年内所需资金提供贷款保障。政府还为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提供利息补贴, 幅度一般为2%-3%。政府还出资在不少地方建立了信用保证协会, 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提供信用担保。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
(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活力之源, 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部分地区的生产总值, 支撑着我国GDP的“半壁江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地位,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 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 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断增加, 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 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此外, 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 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80%以上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 大约安置了2亿~3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近几年,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态势, 也凸显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从发展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创业门槛高, 政策环境不完善, 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 融资难等;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范围、服务水平、服务市场有待提升和规范等。二是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市场行为不规范;资源利用率低,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发展差距大,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二) 借鉴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 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和发展模式
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政府要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们生活, 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和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从长远的角度, 设计好中小企业发展之路,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 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具有形式多样, 组织成本低廉, 转移进退便捷等特点。从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各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制度创新来看, 中小企业目前比较常见的形式, 主要有股份合作制改造, 公司制改造和联合结盟最为常见, 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小企业运行的首选, 也可以联合结盟, 以企业集团通过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控股、参股和契约合同等形式联合, 既壮大了公司的力量, 又促进了中小企业间的相互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规模经济。
3. 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化环境
进一步加强规范中小企业管理, 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极大范围内允许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变事前监督为事后监督, 简化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的审批程序, 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平等和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法治经济, 以法律手段管理中小型企业, 并不单纯是对中小型企业作为一般市场主体而发生的法律问题, 而是作为中小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依法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依法扶持和引导中小型企业。我们要从制度上制定与此相配的政策和扶持, 确保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形成全社会各方面都以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为己任的新局面, 从法制上明确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权利和义务的体现, 确保中小型企业在法制上得到保障就必须健全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我国也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 但还远远谈不上具备了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与德国等国家比起来, 在法律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各地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借鉴德国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 应进一步进行细化和完善, 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如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 分别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 如“资金支持法”、“创业扶持法”等, 增强可操作性, 采取有力的惩戒或奖励措施, 使各级各部门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4. 必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完善社会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如下: (1) 以扩大就业为导向调整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财税政策, 进一步突出扩大就业的取向。设立稳定就业财政专项资金, 按照企业提供岗位的新增数量给予相应的补助, 鼓励社会新设企业、稳定就业、增加岗位。 (2) 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有效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整合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和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发、试制、设备检验以及生产工艺改造提供技术支持;畅通中小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接渠道, 为新技术应用提供快捷的咨询、论证服务;进一步健全各类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咨询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收集、传递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信息,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商业化和技术转移, 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3) 以提升素质为导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 引导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采用现场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固定式培训和流动式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途径, 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创业技能、社会责任、国际市场开拓与合作等方面培训, 逐步形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形势需求的中小企业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5. 完善担保和融资配套的体系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督管理, 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于2009年2月决定, 由银监会牵头, 联合发改委等部门组成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因此, 应大力推进省市两级担保机构、省级再担保机构建设, 做大做强政府背景信用担保机构,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精神,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给予三年营业税减免, 继续推进有条件的省市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试点, 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增级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 按照《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精神, 建立部门间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担保监管机制, 合力完善担保体系建设。
6. 促进中小企业进行体制创新, 实行产权多元化。
必须引导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 走产权多元化的路子, 摆脱家族式企业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机制对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 仍然是家族式企业, 这一体制限制了企业对人才和资金的吸纳, 难以形成制度化管理, 其封闭性和局限性已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可以说家族式的落后体制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大障碍。因此, 必须引导中小企业打破产权封闭的模式, 积极进行股份合作或规范的股份制改造, 走产权多元化的路子。要解决好广大中小企业业主“不愿改”的问题, 通过教育引导, 使他们走出“肥水不流外人田”、“进行股份制运作会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等思想误区, 充分认识到股份制企业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有利于广泛吸纳资金扩大规模,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解决好“不会改”的问题, 针对有些业主想进行股份制改造但不知如何改造等问题, 对他们进行股份制知识培训, 树立股份制样板企业典型, 组织其它企业到样板企业进行参观考察, 通过树典型、带群体的方式, 使股份制中小企业遍地开花, 从体制上保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摘要:在全球年度出口之冠的主要力量之列, 德国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覆盖全世界, 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人们不禁要问, 这些中小企业为何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 为何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霸主地位。拟从德国中小企业框架基础上, 从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入手, 以及德国政府大力扶持等方面剖析其成功经验, 对促进中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政府扶持,启示
参考文献
[1]钟国铭.中小企业何以能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J].民营科技, 2003, (6) .
[2]郭际.试论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J].企业经济, 2007, (12) .
[3]刘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经济, 2011, (6) .
[4]陈文武.企业文化营销有关问题的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2
中小企业是指那些经营规模比较小,作业人员比较少,资本额和销售额都不大的企业。从近几年来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美国、俄罗斯、英国、东欧,还是东南亚各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抑制这些国家经济衰退,维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他们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值得我国中小企业借鉴。
一、美国:完善立法,援助中小企业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
在市场竞争结构安排上,美国一直鼓励竞争,是世界上执行《反垄断法》最坚决的国家。自1890年以来,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反垄断法和小企业法规,为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并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如成立各种小企业领导和管理机构,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贷款担保、市场信息和各种技术与管理知识等。同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它主要通过立法,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硬性规定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用于援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主要是资助具有技术专长和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创建高科技企业,以促进他们的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中小企业在计算机、程控仪器、电子元件、工程和科学仪器等行业占有很大比例。
二、德国:政府资助,以社会力量为主导,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体现在对职工技术教育方面的帮助,各地都有政府部门开办的为当地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工、对中小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新改行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经费由政府拨款。政府也帮助一些中小企业就近到有条件的大企业培训职工,甚至在必要时提供资助。德国政府还规定企业必须从销售收入总额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后续教育。职工就业前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一定的职业技能认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
三、葡萄牙:政企共同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葡萄牙政府设立了一种名为PMEIAPMEI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共计3亿多欧元。该项基金交由葡萄牙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资本公司、葡萄牙商业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共同管理。葡政府希望利用该基金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日本:大集团在高新技术领域控制中小企业创新
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是在少数大企业集团的控制下来完成。日本70%的企业产权属于法人股东,以三井、三菱、住友等垄断财团为核心横向结合的企业集团基本上控制了日本经济的命脉,而多数中小企业进入这些大财团的系列化生产体系,对这些大企业存在较强的依附性和从属性。尽管近年来日本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禁止垄断和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垄断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掠夺,但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必须要靠大集团的帮衬才可完成,日本战后崛起的一些企业集团,如丰田、松下等,集中在高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业领域内,这些集团控制着大量的中小
企业创新。
五、东南亚国家: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资金融通
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看到了金融危机中大企业纷纷落马而小企业充满活力,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上来。马来西亚政府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机构,重点加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联系,以进行技术转让活动和拓展海外市场。它还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提供多方面的财务津贴,包括科研开发和开发工作耗费的资金、企业职工技术培训的学费(超过50%),以及参加国内外商品展销会的开销等。泰国政府除了向致力于科技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私人投资者发放长期、低息贷款外,还承担这类企业的部分科研咨询费用。印度政府近年来利用德国和丹麦的援助,在全国设立了5个新的培训中心,帮助其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帮助其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获得IS09000证书。
六、英国:营造公平、开放和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价格,对企业研发、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英国贸易投资署(UKTI)和12个地区发展署(RDA)负责实施地区扶助政策、管理欧洲地区基金的使用及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主要支持措施有:
1、英国政府科技创新资助
英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可给予以下四类资助:
(1)小型项目资助
对于雇员数少于10人的企业,实施期限在12个月以内的低成本
开发项目,最多可给予2万英镑的资助。
(2)创新型研究项目资助
对于雇员数少于50人的企业,实施期限在6~18个月的创新型研究项目,最多可给予7.5万英镑的资助。
(2)创新型开发项目资助
对于雇员数少于250人的企业为某一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或流程进行的开发项目,最多可给予20万英镑的资助。
(4)重大科研项目
对于雇员数少于250人的企业开展对行业有战略意义和广泛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项目,最多可给予50万英镑的资助。
2、优惠的减免研发税收措施
所有在英企业当研发投入超过1万英镑时,均可享受税收减免,但对中小企业制定了更为优惠的税收减免标准。按欧盟中小企业标准,对于雇员少于250人,年收入不超过5000万欧元或资产少于43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其应缴税额可在税前收入中按研发投入的150%扣除,而大企业仅按125%扣除。
3、尤里卡计划
英国参加了欧洲尤里卡计划,因此其中小企业也享受该计划对企业研发创新的资助。其资助项目的标准主要包括:①市场导向的高技术研发项目;②参与方至少来自2个有利卡计划成员;③研究开发领先的产品、流程或服务;④资金来自开发方或公共资助。资助项目的主要领域包括:医药、生物技术、工业流程、信息技术、交通、能源、环境、电信。
4、欧盟研发资助
欧盟将其2007年~2013年的研发预算增加至700亿欧元,增长了一倍。其主要资助领域包括:健康、食品、农业、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交通、能源、环境(包括气候变化)、电信、社会经济和人文科学等。如果英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符合相关条件,将可以享受欧盟资助。
5、中小企业培训
英国政府制定了培训与企业发展战略,在全国建立了80多个培训与企业局(TECs,Training and Enterprise Councils),主要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和科技创新实力。
6、发展科技孵化器
英国政府将发展科技园及企业孵化器(Science Parks and Business Incubators)视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英国有超过100个科技园,约3000家入园企业,其中有450家海外企业,所有园内雇员约6.8万人。
英国科技孵化器多依托研究机构和高校设立的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人力资源和商业支持,由地方政府、大学及工商界设立,受英国政府、欧盟和地区发展署的资助。主要机构为英国科技园协会(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主要科技孵化器包括:剑桥科技园、伯明翰科技园、曼彻斯特科技园、谢菲尔德科技园、牛津科技园、肯特科技园、爱丁堡科技园、卡地夫科技园等。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3
“以人为本”搞管理,构建凝聚力平台
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管理中引入人性化、亲情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构建凝聚力平台。充分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挖掘人的潜力,培养人的能力。制定出平等、公平的劳动合同制度,以使得员工在岗位中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做到评估与使用、评估与收入、评估与奖励、评估与晋升挂钩。公司对成绩突出的员工专门设立奖励项目,如董事长特别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选奖、有突出贡献专家评选奖等。对一些优秀人才公司在工资、住房、晋升、出国培训上予以政策倾斜。公司还针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得任何一位员工只要经过努力,达到上一级职位的要求,都有可能得到晋升。在分配制度上,建立起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制度。岗位技能工资由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年功工资三个单元组成,在此基础上对科研人员实行项目工资,对营销人员实行提成工资,对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工资。这套分配制度既吸收了国内外薪酬制度的优点,又充分结合公司的实际,既体现了公平效率,又兼顾人文关怀,既使能者、优者、贡献大者多得,又不导致收入差别悬殊。一线优秀工人工资高于一般管理人员,营销能手有时收入甚至高于高层管理人员。年功工资体现了对公司资深员工忠诚于公司的尊重和认可。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发了员工的潜力和热情,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
为了公司长远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公司规定对于新进公司的大中专毕业生,取消见习期,直接实行转正定级工资。对优秀本科生一次性给予安家费5000元,并安置住入公司配套设施齐全、装饰新颖的职工宿舍。
讲求经营之道,达到“共赢”效果
近几年,公司始终把用户放在首位,“用户第一,永远第一”是我们始终不渝的信条。1995年公司总经理、现任董事长高峰明确提出“用户,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工资奖金及一切福利待遇的提供者”,并制成标语竖立在公司广场上。当时社会整体氛围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和束缚,对这一提法,有些同志感到不适应。经过多年实践,人们确实感到这种提法是超前的,正确的。现在这一理念已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陕建人的共同价值观。
注重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效应,坚持以精品作为营销工作的坚强后盾。以“五千”精神为支柱即“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丝万缕”,以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质量,最合理的价格和最完备的服务来获得用户、取悦用户。在售后服务上,积极推行了“一个结果,两个快速,三个满意,四个准确”的服务承诺。一个结果:一个圆满的服务结果;两个快速:快速赶到现场(24小时内有满意的口头答复,72小时内必须赶到现场。),快速解决问题;三个满意:用户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服务结果100%的满意;四个准确:准确记录用户反映的问题,准确记录产品出现的问题,准确处理发生的问题,准确反馈记录的问题。通过主动服务、满意服务、亲情服务,真正把用户放在第一位。
现代企业发展必须具有广泛的合作关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公司通过深入扎实的诚信教育,把合作、诚信共赢的企业经营理念:“用我们的真诚和勤奋与用户和各方贤达合作共事,共筑未来。”渗透于员工的工作和思想中,贯穿于经营和管理中。公司1992年从德国ABG公司引进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生产制造技术,至今已达十多年之久。高董事长儒商的处事态度和风格,使ABG总裁钦佩不已,两人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和工作关系。十年坦诚相处,赢得了对方的尊重与信任,ABG公司的新技术源源不断无偿地转让给公司,使公司产品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这相当于我们在国外不花钱建立一个产品开发研制中心。在处理与代理商的关系中,始终坚持诚信共赢的原则,在公司赢利时,使供应商、客户、协作伙伴都有利可图,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长久,效益不断提高。
共铸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为使职工团结奋进,在公司的大旗下保持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要做到长盛不衰,不仅需要好的产品、技术和人才,还需要蕴底深厚的优秀文化为依托。为此,公司决策层经过系统思考,以“锲而不舍,创造卓越”的企业精神为理念,在切实抓好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首先,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精心培育公司特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大力推行5S为主的现场管理,促进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开展“爱厂敬业”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进行诚信教育,维护企业信誉。并将公司已提炼出来的企业精神(锲而不舍,创造卓越)、经营理念(用我们的真诚和勤奋与广大用户及各方贤达合作共事,同筑未来)、职业道德和企业作风(令行禁止,务期必克,疾劣如仇,视慢为耻)等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报、公司简讯、闭路电视等多种宣传形式贯彻执行,使之真正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公司开展“落实企业精神从我做起”的教育活动,发动广大职工自觉按照“企业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创造企业的辉煌,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以车间、处室为团队,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爱厂敬业教育活动,广大职工积极投入,形成了千人参与讨论,百人上台演讲的热烈场面。通过学习讨论对比,增强广大职工爱厂敬业、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使职工明白只有企业的大愿景达到目标,才能使自己的小愿景实现。三是以情感人,增强企业凝聚力。从1990年初开始公司每年八月十五都要举办单身职工聚餐会,董事长高峰无论多忙都要参加,为单身职工敬酒致意,感谢他们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为他们在外地的亲人祝福。开展“五必治”(本人病伤、家中婚丧、夫妻矛盾、邻里纠纷、岗位变动)是基层领导的“必修课”,使每位员工都能感受到作为企业这个大家庭一员的温暖。公司还设列“职工子女育才奖”,凡是职工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的一律在公司门前红榜表彰。考上大学奖500元、大专400元、中专300元、研究生600元。至今这项制度已坚持十几年,为此企业拿出了几十万元,数百位职工受到奖励。连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也没有忘记,逢年过节上门慰问,生病住院前去探望,去世后前往吊唁、送行。企业心中有职工,职工心中更有企业。有一年公司在资金上暂时遇到困难,职工闻讯纷纷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连许多离退休老同志都把“养老钱”取出来送到公司。短短3天职工集资600余万元,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另外,以生产单位和共同愿景爱好为基础,建有88个小“团队”,如职工小家、钓鱼协会、集邮协会、书法、绘画、棋类、社区共建及中老年健美体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塑造企业形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
产品质量是关乎企业形象的最重要环节。公司1997年7月通过了ISO9002一1994质量体系认证;在2002年11月又根据ISO9000—2000建立质量体系并在2003年5月通过了体系认证。根据体系要求,加大考核管理力度,确保质量零缺陷。投巨资改善产品外观形象。公司在取得赢利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积极主动做好社区工作,向贫困、受灾地区及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并和一些贫困乡镇结为扶贫对子。多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创造了和谐的经营环境,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企业形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企业要时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对客户。首先必须塑造人的形象。如:劳模人物宣传、优秀党员宣传及好人好事的宣传来充分体现企业精神,广泛开展“月评十件好事”活动,使先进人物报纸上有名,电视中有影,广播上有声。其次实施CI策划,公司把CI策划列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2002年确定了企业标志,成功注册了八个商标,实施了“公司视觉识别系统手册”,包括基本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品牌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象征图案、专用印刷书体)和应用要素(事物用品、室内装潢、建筑外观、标牌旗帜、产品外形、员工制服、交通工具等),如:办公用品、名片、信纸、信封、说明书等,拆除了不规范的标语,统一了车间设备的颜色,特别是公司多次参加国际展览会,其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形象,给客户留下了深刻印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第三,在重点工程重大活动中塑造企业形象,在公司开发新产品中,企业文化处做好公司小报和新闻节目,同时又与《中国工业报》等报刊记者共同策划了“名牌摊铺机在中国”栏目的宣传,先后刊登一系列文章,在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四,将企业文化融入各种活动中,2004年是公司成立50周年华诞,为此公司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举办了“风雨铸辉煌”文艺晚会,50周年回顾展,开展了征文,电视人物专访等活动。通过广大职工的参与,体现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发挥了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
公司多年来以文化促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保障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良性循环。10年来工业总产值取得了年均递增39?郾6%的高速增长;产值利税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企业的生产能力较十年前增长了近20倍;员工收入增长近5倍。并跻身于“中国机械500强。通过精心培育潜心塑造,使企业文化逐渐形成并渗透到陕建机股份员工的血液中,并转化成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引导企业向目标迈进;转化为约束力,规范员工的行为;转化为鼓动力,激励员工创造高效率;转化为调节力,创造企业温馨而高尚的氛围,从而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引领陕建机股份公司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4
航运业是一个相对古老、传统和高风险的行业,老牌的航运强国和大型航运企业占据着航运市场的主导地位,很多企业距今已100多年,如丹麦马士基A.P.Moller-Maersk(107年)、美国总统轮船APL(163年,1997年被NOL收购)、中国招商局集团(139年)、俄罗斯远东海洋轮船FESCO(131年)、日本邮船NYK(141年)、商船三井MOL(133年)、南美轮船CSAV(139年)、意大利邮船LT(178年,1998年被长荣收购)、德国赫伯罗特Hapag-Lloyd(164年)等,但近些年一些新的航运企业通过快速发展壮大向他们发起了有力的冲击,甚至兼并,如东方海皇NOL(43年)、长荣EVERGREEN(43年)、东方海外OOCL(64年)等。
2 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历程
纵观目前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历程,发现多数是从单船经营散货运输起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资本积累,逐步壮大船队规模,之后继续从事租船运输,或转型做班轮运输,或者二者都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将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从事多元化经营,例如马士基在经营海运的同时还经营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船舶制造、超市等;招商局集团经营房地产、银行、保险业务;长荣的经营领域也涉足了资产投资、制造业、航空、酒店及管理咨询等领域。之后,随着多元化发展,子公司数量逐渐增加,总公司的集权式管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经营积极性,将其从总公司分离开来,使企业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1,2]。
2.1 大型航运企业都是从小到大逐步成长起来的
航运企业从小发展到大会经历很长的过程,有的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当今世界大型航运企业中,许多都有悠久的历史,大部分都是由拥有一条或若干条船舶的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比如马士基、长荣、环球航运集团等。
2.2 大型航运企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很多航运企业经历过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如马士基、日本邮船、招商局等,经历了无数次市场竞争的考验,为了生存和发展,航运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并吞并小企业。航运联盟就是大企业在竞争中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而联合起来的;还有一种形式的联合,是通过参股、持股等方式控制其他企业,进一步增强实力,比如马士基和海陆、南美轮船和北欧亚。
2.3 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企业制度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史上,企业制度不断演进,组织结构从直线制、直线职能制到事业部制,企业制度从私人到合伙企业到公司制度,如马士基等,也有一些经历了从民营到公营再到民营的过程,如阳明海运。
2.4 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人才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
航运市场竞争激烈,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很多大型航运企业通过招聘、培养和淘汰,不断积累优秀人才,通过积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同时,企业发展又吸引和培养了更多人才。
3 大型航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1 企业领导人(企业家能力)
航运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企业家的能力。随着航运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扩大,子公司和员工数量的增多,要求企业家要具有战略眼光,注重长期发展,能统帅全局,审时度势,知人善用,敢于变革。
(1)发现市场机会的决断力,敢于担待市场风险的勇气
50年代中期,在包玉刚[3]拥有第一艘船舶时,没有介入具体的经营,而把船期租给日本的船公司,获得稳定而低风险的回报,而他本人则集中精力去关心世界航运业的走势,思考集团的未来发展,可以说,环球集团在面对世界航运危机的时候,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化险为夷,既拥有船队,又多元化经营,投入港口、仓储、金融等领域,使企业呈现集团化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着包玉刚的嗅觉和胆略,能够洞察世事,预测危机。
(2)识人、用人、带队伍的能力
长荣集团能够快速发展,并保持着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在很大程度上靠着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也是靠企业家识人、用人、培养出来的。
(3)塑造企业文化的能力
长荣集团为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进修的机会、升迁的前景,营造大家庭式的和睦、团结的集体,公司的盈余与员工一起分享,使员工扎根于公司,并把公司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而勤奋工作。长荣的和谐、分享、共荣的管理理念,使得长荣集团能够发展和兴盛。
3.2 与银行界和财团关系密切(融资能力)
航运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航运企业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才能扩大船队规模、调整船队结构、引进先进技术、更新改造船舶等,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否则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因此,航运企业的发展跟融资渠道有直接关系。
长荣海运创建之初,就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合作,并长期保持着良好关系。丸红曾借给长荣巨额资金,使得公司在存亡边缘时转危为安;环球集团与汇丰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也有密切的关系,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20多年中,环球集团共向日本订造200多艘船舶,总价值在70亿美元以上,订造这批船舶的资金,几乎全部是由日本兴业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80年代中,环球集团的两次极具战略意义的收购行动所动用的超过50亿港元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汇丰银行的贷款;OOCL与银行界的关系同样密切,大量贷款来自于美国和日本的银行,也有的来自于汇丰银行,即使在集团发生财政危机时,仍能得到一些银行的巨额贷款,使其度过难关。
3.3 兼并和收购,实行企业跳跃式的规模扩张
从长期来看,航运业平均回报率较低。航运企业以一个不足10%的年收益率经营,从单船公司发展成为拥有数十条船舶的航运集团,如果通过自身积累不断扩大规模至少也需要近百年的时间。但是,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的百年老店屈指可数,大多数的企业只有20余年,从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企业都经历过多次兼并和收购,实现了企业跳跃式的规模扩张。
3.4 经营多元化,企业集团化
大型航运企业集团巩固了航运的主业地位后,大多开展多元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目的是:(1)分散经营风险。许多航运企业都把开展多元化经营作为一项战略性决策,以确保遇到经济萧条,航运市场不景气时,通过多种经营,使各业的盈亏相互补充,以平衡和稳定航运企业的收益。(2)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拓市场。航运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企业的集团化,从而发生不同方位不同层次的经济联合,于是可更好地保证和扶持本业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发展和扩大企业规模,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3)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经营资源。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多余的资金和资源进行投资。(4)和航运主业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比如,集装箱班轮公司投资经营集装箱码头,航运企业集团拥有造船厂,这些业务对航运主业来说可起到支持保障功能,同时,船公司自身又为这些业务提供了需求。
3.5 应付危机的能力
成功的大型航运企业集团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在遇到战争、大萧条、技术与政治变迁时,善于调整自己,因时制宜。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原因,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营危机。东方海外在1985年曾濒临破产,但其应付危机的能力强,度过了经营危机。一般而言,引起航运企业经营危机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战争、内乱和政治风波引起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恶化,如两次世界大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石油运输的影响,和平时期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世界贸易的限制等;(2)大的经济危机,如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3)企业内部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如80年代东方海外对航运危机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仍盲目大举订造新船,一方面使其在银行债台高筑,另一方面航运市场低迷,外国租户纷纷退租,濒临破产;(4)其他原因,如新技术的出现、消费需求变化、船舶大型化、集装箱的出现等。企业应付危机的能力强,就能化险为夷,顺利度过难关,实现持续发展。
3.6 创新
创新是航运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航运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以新取胜。
长荣创新开辟双向环球航线,解决了原先在一个往返航次中,在同一港口需要重复停靠以进行卸箱和装箱的弊端,还缓解了在多数航线上集装箱货源不平衡的问题。长荣在建造集装箱船时,创新性的分析了所建船舶的技术先进性和营运经济性,还将集装箱船设计成弹性承载量,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使长荣船队在世界海运市场中始终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
长荣还在用人机制上首创了“海陆轮调制”,通过角色互换,使船员和陆上工作人员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工作上相互合作、默契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3.7 把握航运周期,航运市场迅速崛起
在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中,航运高峰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季节,高的运费收入、二手船价格和期租租金水平使整个航运业无限繁荣。然而高峰期是璀璨而短暂的,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的航运企业才能快速发展。
环球集团是香港从事航运业起步最晚而发展最快、最大的船东,1967年,苏伊士运河因战争关闭,西方国家对油船需求高涨,带动市场运价攀升,环球航运成批大量造船,最初以每月一艘的速度订购,1970年之后则以每9天订购一艘的迅猛速度发展船队,到1978年,环球集团已拥有船舶160余艘,总吨位达1 800万载重吨。
纵观长荣海运的成长过程,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单船公司不到30年时间就成长为航运巨头,航运市场环境的准确把握可以说是其创造发展神化的最重要因素,从石油运输的介入到石油危机的规避再到集装箱运输的开展,每一次大的市场变故长荣都能提前预判并作出正确决策,可以说长荣的崛起是符合客观的历史必然。
3.8 企业文化
航运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塑造。成功的大型航运企业集团都注重培养企业精神,加强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激发员工为企业战略目标奋斗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企业知名度,打好品牌战略。
马士基在战争时期解救难民,日本邮船建海事博物馆等都为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知名度。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内展出了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创办招商局的奏折,开办之初的招商入股书,招商局股票,龙头印章,晚清漕运文献;李先念副总理批准建立蛇口工业区时圈画的香港明细全图及邓小平题写的“海上世界”等近400件珍贵文献、文物,真切反映了招商局130年的风云沧桑和我国民族工业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艰难历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经济意义,更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研究大型航运企业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总结出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我国航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提升我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航运企业,发展历程,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李琳琳.航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徐文涛.航运企业成长与航运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孙光圻,钱耀鹏.当代台湾航运[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
[4]赵刚.航运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当代香港航运编委会.当代香港航运[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
优秀企业成功经验高层研讨会方案 篇5
国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主席: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做出的指示,我公司作为协办,经公司领导班子研究讨论决定,于2014年5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香山会务中心召开优秀企业成功经验高层研讨会。现将会议方案报告如下:
会议名称:优秀企业成功经验高层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4年5月20日
会期:2014年5月20日至23日,会期为4天
会议地点:
参加会议的人员及人数:
1、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海尔公司的高层领导,一些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
2、预计到会场人数为40人左右
五、会议主持: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主席
六、会议组织负责人:丁小雅
七、会议议题、议程与时间安排:
1、共同探讨“企业管理本质,新经济与企业战略。”
2、分享海尔文化与管理理念;
3、详细了解中国铁路建筑、现代汽车等公司的车间管理、工作管理、资本管理、资源管理、市场管理、文化管理、物流管理、领导行为管理、员工班级管理等经验。
4、会议日程(附件)
八、会议宣传:
1、制作宣传海报、标语、横幅;
2、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
九、会议活动安排:参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并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十、会议后勤服务:
1、与会代表将统一安排在xx宾馆住宿。伙食标准:每人每天100元,自助餐形式。24日晚安排会餐。我们将会派出3辆交通车供会议使用。
2、向参加会议人员发放文件袋一个;
3、向参与会议人员赠送纪念品一份;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6
2008年中国出口面临严峻形势,世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外贸企业要成功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改变传统营销手段,文化营销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营销要素。本文基于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内涵和特点,揭示我国外贸企业利用文化营销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成功运用文化营销的有关策略,以期丰富有关的经贸实务研究。
一、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
1. 马斯洛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生活需求、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人们的对产品的需求将要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上升到尊重需求、精神需求。消费者从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慢慢向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转变,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越来越重视商品造型、包装、色彩等外观美,注重商品式样是否流行,是否有个性,是否有品味等文化内涵。文化经济时代,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一种标志,是消费者追求文化精神满足的重点,而不简单地满足于物美价廉。
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是文化营销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顾客让渡价值。其中,顾客总价值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决定了顾客满意度的高低,从而决定了顾客忠诚度的强弱。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企业必须构造完整的产品价值链,从整体顾客价值着手,在顾客心中实现准确定位。在顾客总成本不变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增加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 从而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 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正就是国际贸易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3. 产品理论
产品理论也为文化营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指出,产品分为5个层次, 分别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附加产品、期望产品和潜在产品。生产技术的迅速推广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迫使厂商的生产流程标准化、产品定型化,核心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少。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不能仅靠核心产品本身,而要提升产品层次,增加附加产品和心理产品,如品牌、形象和质量保证等,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所承载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面。同时,企业对于产品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与改造的成本, 并且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也很难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二、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内涵和特点
1.广义的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从广义来讲,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力进行营销,内塑文化营销理念,外塑文化营销形象,使两者在具体的市场运作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营销模式。它通过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缔造成为文化沟通的主体;通过与消费者与社会文化的价值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它不是通过优惠或让利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借助文化的力量达到营销的目的,在对消费者的文化引导中最终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使顾客在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完成购物过程。
文化营销的核心在于寻找为顾客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作为立业之本,从而促进顾客对整个企业包括其产品品牌的认同,它寻求的是顾客与企业价值的共鸣,使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与众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2.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内涵
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则重点强调,在开拓海外市场,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外贸企业以文化力作为营销利器,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特征,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符号并延伸出品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仓储、运输、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各个贸易环节进行有效地贯穿和体现。国际贸易文化营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当包括内外两个链条的同时发展和融合。
一是内部经营体系包括: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三个层次。其核心是企业根据长期的贸易和经营经验所确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或文化理念是在特定国外市场环境中,以企业文化、国外消费文化为根本,运用企业创新能力构制的一个复合体。企业通过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营销的各个环节,构筑一个企业整体形象,让国外消费者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到对企业的信赖再到对产品的忠诚,最终达到占领目标市场的目的。
二是外部贸易体系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包装、产品的仓储与运输、产品的市场推广与销售渠道三个层次。文化在上述主要贸易环节中成为创造价值并获得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要素,贯穿于整个国际贸易活动中。其中,不仅生动地体现着产品文化的创造力、品牌文化的吸引力以及企业文化的生产力,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与他国文化的融合力。内外部两种文化营销体系的有效结合和相互推动,将为外贸企业在国家贸易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以及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创造最大的动力。
3.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特点
(1)时代性。文化营销作为一种价值性活动总是反映和渗透着自己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只有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把握住社会需求和国际市场的商机,才会赢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2)地域性。 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营销实践应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文化营销模式。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长时间感受本土文化熏陶,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并在语言文字、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规范着消费者的行为。外贸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一定要考虑到跨文化的特点,做好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文化障碍,才能较好地推行文化营销的策略。
(3)互动性。文化营销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文化交流。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目的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沟通企业与消费者,降低二者文化冲突,达到价值共识。企业在传递某种价值观念影响消费者的同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与行为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营销的策划,即企业与消费者在文化层面上相互作用。所以,有效的文化营销能体现外贸企业、国外消费者、国际市场环境的三方诉求,实现外贸企业与国外消费者的“双赢”。
三、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在开拓海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自有品牌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外贸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营销有利于品牌的建立传播,帮助企业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营销离不开文化,品牌经营则更主要的是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递,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纽带,利用文化营销可以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人文联系,拉近品牌与公众的距离,强化品牌在国外消费者心理上的认同感并产生共鸣,使其能快速而持久地认可并接受企业的产品,从而赢得顾客群和提升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在不输产品功能品质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情感承载的品牌,才能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2.满足高端市场消费者需求
现代的产品观念已突破了传统的产品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质, 满足消费者物质上的需求,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无形产品,给予消费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越是高端市场中的国外消费者就越看重产品所赋予的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文化营销正是适应了这种产品概念和消费趋势, 使产品有可能超越其物质意义而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从精神方面充裕和丰富产品的价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3.实现贸易价值链拓展
所谓产品价值链,是指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前所经历的阶段或环节,多数产品的价值链通常包括研发、生产、营销三个阶段,一般来讲,越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生产环节,附加值通常越高,即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间部分的附加值较低。我国主要处于价值链中的生产阶段,缺乏创新和营销力度,被动接受海外加工订单,产品同质现象严重。我国玩具产业研究小组于07年1月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显示,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开展文化营销可以促使企业准确定位市场开发出具有差异性的特色产品,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遇。
综上所述, 实行文化营销可以给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带来价值增值,实现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营销是我国外贸企业的必由之路。具体理论概括如下表1所示:
四、国际贸易中成功文化营销的策略
1.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外贸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推广时,应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并对企业和企业产品文化内涵的发掘,找出企业及其产品与目标市场消费文化的契合点, 这个契合点决定了企业在文化营销中的文化定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识别文化差异,只有独树一帜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然后从企业的形象及企业产品的各个层次赋予企业产品消费者认同的文化价值, 这样的产品也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由于国外消费群体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充分的市场细分和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够帮助外贸企业针对不同的目标采用有针对性的、差异的文化营销渗透方式。
2.推行文化创意,提升进出口环节中的价值
产品是企业文化营销的终极载体,没有好的产品再好的宣传都将是徒劳的。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经营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早已成为涉及众多领域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进出口企业应注重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企业要充分发挥文化在贸易领域创造价值的作用力,包括商品储存运输、包装、渠道等等方面。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非常重要。包装设计是体现产品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文化营销的重要策略。如国内的“石头记”从字义、字形、商标设计、色彩选用等使消费者产生联想,把《红楼梦》的浪漫与古典融入现代饰品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较好的市场。
3.塑造传奇故事,让产品成为传说的主角
外贸企业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以及产品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塑造传奇故事,有时一则产品本身的小故事比硬性广告更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例如我国的名茶“雾里青”,它的名声大振与200多年前轰动欧洲的一起沉船事件密切相关。1738年,远洋商船“哥德堡号” 在欧洲瑞典哥德堡建成下水。每次返航,“哥德堡号”都会满载着来自东方的珍珠、香料、丝绸、茶叶归来,而茶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雾里青,其价与珠宝相当。1745年,满载着货物的“哥德堡号”在返航途中不幸触礁,沉入海底。200多年后,瑞典的海洋考古专家对这艘古商船进行打捞后发现,被海水淹没了200多年之后,这些用锡纸严密包装、在海底与空气隔绝的已经失传的茶叶仍然能饮用。随后瑞典人重造哥德堡号,再次踏上海上丝绸之路,而“雾里青”经专家的努力也终于重返人间,哥德堡号与雾里青得以续写历史传奇,让雾里青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名茶,更是历史的见证,从而轻松打入国际高端市场。
4.结合民族文化和传统,用品牌的历史积淀增强国外消费者的信赖感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而从未间断过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武术等在海外大受欢迎,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民族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外国人历来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这为中国民族文化通过文化营销推向世界提供了坚实而又庞大的市场基础。最有这方面优势的应当首推中华老字号,可是国内有一千多家老字号,却只有不到10%蓬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进行文化营销。
我国的老字号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同仁堂。如今同仁堂在其落户的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当地最大的中药店,装潢讲究,体现出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作为一个生产中药产品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将海外开店、中医药史展示、中医坐诊与售药相结合,通过给消费者一个直接了解中药的环境,增强其对中药的信任和用药习惯。它带给消费者的不只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 重义、爱人、厚生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强调历史传统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才是重点。国内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更要尊重目标市场文化传统,以同仁堂为例,若要进入欧美市场,除了要让患者药到病除,心服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威的国际认证(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从法律和科学的高度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扫清障碍,增强目标市场文化认同感。
5.加强品牌理念推广,用文化营销给中国产品注入灵魂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7
“小型巨人”企业是指在行业上具有小而全 (比重较高) 、小而特 (特色较明) 、小而大 (作用较大) 的企业, 是“专、精、特、新”四者的统一体。
从以上的定义看出, “小型巨人”企业具有两层含义和三个特征。两层含义:所谓“小型”, 就是它不是规模及规模以上的企业, 是中小企业;所谓“巨人”就是指经济总量在地方上举足轻重, 经济技术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三个特征:一是主导产品突出, 特色优势明显, 市场竞争力较强, 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前茅;二是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较好, 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 技术开发总支出在销售收人中占有较高比例;三是在企业规模、品牌、资本、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并有较好的潜力及发展空间。以下是浙江“小型巨人”企业成功的秘诀:
1. 目标明确。
“小型巨人”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夺取市场领导地位。市场领导地位并不仅仅是市场份额, 还包括了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它们认为, 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长远的眼光, 没有坚强的决心, 没有数十年孜孜不倦地追求, 想要取得市场领导地位是很困难的。
2. 专注利基。
利基市场是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 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 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 同时建立各种壁垒, 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不同的是, 浙江“小型巨人”企业既注重结构严谨可量化研究的大市场, 更注重相对零散的、产品分类不清的利基市场。
3. 客户管理。
由于浙江“小型巨人”企业依靠高度细分市场, 以及非凡的高度专注, 贴近客户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得它们更加容易成为卓越企业的合作伙伴。浙江“小型巨人”企业既重视自身表现, 又注重与客户互动交流, 在密切与客户关系方面, 它们比其他大公司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比较优势。
4. 核心能力。
浙江“小型巨人”企业并不总是高枕无忧的, 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面对残酷的竞争对手, 一般情况下, 它们都有意奉行一种目标明确的竞争战略, 把它们的优势放在产品差异上。虽然竞争优势体现在核心产品上, 但它们也不会忽视软件因素, 因为软件参数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二、浙江“小型巨人”企业的发展障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批有着鲜明产业特色的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开始崛起, 成为“小型巨人”企业诞生的沃土。然而浙江中小企业朝“小型巨人”发展还遇到很多阻碍, 主要体现在:
1. 多元化扩张。
浙江中小企业在创业和发展阶段, 为了求生存、谋发展, 集中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获得了成功。然而企业在市场上站稳脚后, 认为应“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以减少经营风险, 很多企业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生产大型活动看台的大丰集团, 选择了多元化道路, 进入房地产产业, 并将其作为企业支柱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的“小型巨人”企业把多元化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禁区, 认为从事任何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活动只会分散公司的精力。
2. 技术水平低。
浙江中小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国际上一般认为, 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 占2%的可以维持, 占5%的才有竞争力。浙江中小企业的R&D投入非常低, 技术升级周期很长。而国外的“小型巨人”企业一般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资本有机构成较高, 企业的发展大大受惠于科技进步。中小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增强竞争实力,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是关键。
三、对浙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 明确目标, 争做市场老大。
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具有典型的浙江特色, 从改革开放起, 浙江中小企业较少地受制于政府的行政命令, 随波逐流、放任自流, 其直接结果就是企业走一步算一步, 没有明确的目标, 当环境发生剧变时, 企业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只有中小企业确定了远大的目标, 拥有了争做市场老大的气魄, 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2. 专注利基, 避免盲目多元化。
随着中国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许多中小企业似乎发现一条赢利的捷径, 纷纷将企业重心由主导产品和服务转向资本市场。这种多元化的扩张模式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适应并获得成功的, 其直接后果不仅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重挫, 而且还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中小企业应该致力于成为行业的专家, 先成为小市场的主宰者, 再力图成为大市场的领军人。
3.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为了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浙江中小企业必须与客户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必须提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个性化增值服务, 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个性化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从而保持并加大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达到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 阻止竞争对手瓜分市场的目的。
4. 苦练内功, 培养核心能力。
可能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因素很多, 如独特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销售网络、品牌及信誉、客户信息等;先进的企业文化;健全的企业制度;先进的管理;永不停息的创新等。对于浙江中小企业而言, 可以从其灵活性高、产权明晰、与客户关系紧密等比较优势入手, 在综合考虑企业本身特点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等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施放胡琳萍: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探悉—“小型巨人”企业之路[J].商场现代化, 2007 (2)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8
(一) 成立高层领导机构, 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
综观表1, 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政府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使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各地区创造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环境,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领导的高层化、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专业化“三化建设”的推进, 不但使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切实的重视, 而且通过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制定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结合的政策, 努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保护高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中的各方正当权益, 建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园区集群经济
1951年,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 在这里集聚了世界各地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加之园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管理、创业文化、成熟的风险投资和美国政府的支持, 硅谷在50多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最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
从此, 世界各地把办好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培育和发展新兴科技企业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实现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和管理综合集成, 有利于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环境。日本筑波科学城、德国慕尼黑科学城和中国台湾新竹都是成功的典范。
(三) 培养和吸纳高新技术人才
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各国政府把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广泛吸纳各种智力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
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发挥知识和人才的作用, 才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揽人才传统的美国, 在加强培养国内人才的同时, 还在世界各地大力挖掘人才, 这对“硅谷”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四) 建立风险投资和投入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具有高投入、高效益和高风险的特性, 因此,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般经历三大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销售阶段和成熟阶段。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阶段, 由于风险大, 传统投资者不愿意进入, 而这个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单纯只靠创业者自身的资金无法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政府制定风险投入的战略目标, 鼓励企业多渠道扩大研究开发 (R&D) 阶段的投入;生产销售阶段和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 政府应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 提供市场融资的条件, 同时不断完善中介服务, 动员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领域。
(五) 实施多种优惠政策
在竞争利益的驱动下, 许多地区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第一、税收优惠, 税收政策是政府政策的风向标, 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优惠政策, 表明一个政府实行相应政策的严肃性, 这种以法律形式来体现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如韩国的《技术开发促进法》, 全面系统地介绍韩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贷款优惠, 许多国家地区通过银行或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如加拿大的“平衡资助”、法国的“工业发展基金”和北京中关村的“银团贷款”。
第三、房地产租售优惠, 一些政府采取了土地租售价优惠和办公用房、厂房租售价优惠的办法, 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对高新技术企业前期的研发生产作用明显。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9
1 客户化延迟
1.1 涵义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 对同一种产品在包装、颜色、图案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 产品生产者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产品。这个极具个性化的产品, 即指产品的客户化。而客户化延迟, 是指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将产品特定的、个性化的部分尽可能地延续到接近消费者的环节进行。
1.2 基本思想
客户化延迟所表达的基本思想, 是指将产品的流通过程分为“不变”和“变”两个阶段, 生产商先只提供通用的部件, 差异化、个性化的部分尽可能延迟到顾客端点进行。客户化延迟, 实质上是通过定制或个性化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 实现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反应速度的能力。
2 惠普公司客户化延迟方法的运用
2.1 惠普公司客户化需求
惠普公司的打印机市场遍布全球, 其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北美、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在全球不同的地点有负责打印机的生产、装配和运输工作的机构。打印机的生产、研发分布在10多个国家, 在北美、欧洲和亚洲有三个分销中心, 有大量的经销商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产品种类超过2万多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偏好、环境不同, 这就使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电源、键盘和说明书 (语言差别) 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客户化的需求, 对惠普公司的全球物流运营网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2 惠普公司全球运作模式的调整
2.2.1 惠普公司原有的运作模式
为了保证客户订单98%的及时满足率, 各成品配送中心需保持大量的、约7周左右的安全库存。而欧洲、亚洲、美洲对于打印机的电源、插件、语言 (操作手册) 等有不同的要求, 这些客户化的要求都在温哥华完成。即在原有的物流管理方式下, 温哥华惠普公司装配好通用打印机后直接进行客户化包装, 然后运输到全球不同的分销中心, 再由分销中心送货到各分销商进行销售。这种模式产生了较多的问题:
(1) 库存成本高。为了快速地满足客户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供货的及时性, 惠普公司不得不进行备货生产, 这使分销中心持有大量安全库存, 库存成本极高。
(2) 占用资金。产品从北美海运到欧洲或亚洲分销中心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过长的提前期, 使分销中心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迟缓。基于此, 全球各分销中心只能以大量的安全库存, 来应对用户需求的快速性。从而积压产品, 占用了大量资金。
(3) 浪费严重。全球化的销售网络, 会出现需求的不平衡性。如果某一地区缺货, 为了应急, 会将为其他地区准备的产品拆开重新包装。有时, 也会将发往欧洲的货物错误地发往亚洲。后果是重新回流运输, 或者拆开包装重新区域化包装, 造成严重浪费。
2.2.2 惠普公司客户化延迟的运作模式
基于原有运作方式的缺陷, 惠普公司重新规划了全球物流网络。在新的模式中, 温哥华的惠普公司只生产通用打印机, 通用打印机运输到欧洲、亚洲和北美后, 再由当地分销中心或代理商加上与当地客户需求一致的变压器、电源插头和说明书。即温哥华惠普公司只提供“通用”部分, 而“差异化”部分则延迟到接近消费者的分销中心或代理商的环节进行。在分销中心或代理商完成客户化整机包装后, 由当地经销商送到消费者手中。改变了以前由温哥华总机装配厂生产客户化的、不同型号的产品, 且持有大量库存的状况。
2.3 客户化延迟对惠普公司物流成本的影响
2.3.1 降低库存成本
为了满足98%的订货服务目标, 原来需要7周的成品库存, 现在只需要5周的库存量, 从而减少了库存总投资的18%。电路板组装和总装厂之间也基本实现了无库存生产, 打印机总装厂对分销中心实施JIT供应, 使分销中心仅保持目标库存量。仅这一项改进, 每年能节省3000万美元的存储费用。
2.3.2 节省运输、搬运等费用
惠普公司生产的打印机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运输与进出口是不可避免的环节。通用打印机的价格低于同类客户化的打印机, 从而节省了运输、搬运、存储、关税等费用。
2.3.3 减少逆向物流损失
没有运用客户化延迟方法之前, 如果由于决策失误, 造成某一地区缺货, 为了应急, 只有将原来为其他地区准备的产品拆开重新包装。有时由于物流信息管理失误, 会造成运往亚洲的产品运到了欧洲, 而亚洲、欧洲对操作手册、电源等有不同的需求, 这必然导致回运或重新运输。使用客户化延迟之后, 增强了产品对需求预测及外界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如发生失误, 能以较小的损失较快地加以纠正。
3 客户化延迟类型
3.1 物流式延迟
物流式延迟, 主要是指地域上的延迟, 即在最接近消费者的地方, 提供产品个性化的部分。产品在到达消费者之前, 要历经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中心、代理商、零售商等环节。在流通过程中, 有一个客户化延迟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 产品的通用部分从上游流向下游;在这个节点, 实现通用部分与个性化部分的结合;在这个节点之后, 个性化产品直接流向最终客户。如上述案例中惠普公司客户化延迟, 就是物流式延迟, 而延迟的节点是地区分销中心或各级代理商。
3.2 结构式延迟
结构式延迟, 主要是指工艺上的延迟。即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完全确定的时候, 先生产通用部分, 个性化工艺环节向后延迟。如, 香港利丰公司生产的服装畅销全球。有一份订单:欧洲经销商需100万件T恤, 只告诉了尺寸、样式, 但没有确定颜色, 而颜色在交单前2周才告知。这种国外订单, 涉及到长途运输, 时间紧急, 即在2周的时间里, 产品要完工、包装、运输、送达客户。在这个案例中, 个性化的部分可以理解成是颜色。因此, 在颜色确定之前, 先生产通用部分, 即白色T裇;个性化部分, 即颜色, 延迟到客户给定信息时再进行。
4 客户化延迟的实现途径
4.1 找准延迟化切入点
客户化延迟的实现, 关键是找准延迟化的切入点。首先, 要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分解, 即将产品分解成“通用”和“差异化”两部分。其次, 要明确“通用”和“差异化”两部分的结合点。如物流式延迟, 是在分销中心, 还是在经销商处进行两个部分的结合。
4.2 加强合作伙伴间协作
客户化延迟的实现, 离不开各方的协调合作。企业工作源于客户需求, 终于客户满意。如结构式延迟, 需要供应商按时准备好客户化的零部件或原材料;物流式延迟, 则需要配送中心或分销商完成个性化的步骤。只有合作伙伴紧密合作, 才能将顾客的心声贯穿于设计、加工、配送过程中, 实现信息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面临的是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的买方市场。为了满足“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企业必须开发多种产品种类, 这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不断增加、市场响应能力迟缓等症状。企业要想赢得市场, 既要快速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同时又要降低企业成本。物流成本的降低, 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 控制物流成本对企业尤其重要。惠普公司面对全球市场, 成功地运用客户化延迟方法, 既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又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客户化,延迟,物流成本,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阎子刚, 赵继新.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 (美) 柯金星.作业成本管理:完全操作手册[M].间接科学出版社, 2010.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篇10
百胜全球餐饮集团——世界最大的餐饮集团, 旗下拥有包括肯德基, 必胜客, 塔可钟, 艾德熊及LongJohnSilver’s五个全球著名餐饮品牌, 在全球多类连锁餐饮领域堪称典范, 其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稳居中国餐饮业之首, 在中国的第一品牌是肯德基。
1.“CHAMPS”冠军计划——肯德基全球推广的标准化服务方案
在肯德基,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随意的, 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标准。如此详尽且可操作性极强的细节让每位员工都感受到企业莫大的凝聚力和自己背负的责任感, 也正是这种严格的标准化服务造就了今天成功的肯德基世界。
(1) 整洁优雅的环境。从擅长烹饪的中国人手中攫取市场份额, 依靠的不仅仅是标准化或美式食品本身的品质, 更因为它那色调明快的装潢, 轻柔悦耳的音乐, 窗明几净的店堂和文明体贴的服务。在任何一家分店里让顾客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享受, 一种品位的象征。服务生要遵守标准化清洁制度——“随手清洁”及“四步清洗法”, 比如楼梯都是蹲下用小毛巾先放洗涤剂擦, 再用清水擦。
(2) 真诚友善的接待。以101%的顾客满意度为服务宗旨, 这1%就是要超出顾客期待接待和服务。比如:为给携带婴幼儿的父母提供儿童座椅, 开辟有儿童天地, 主动为看上去身体不适的顾客递上热水。
(3) 准确无误的供应。为了做到这一点, 在顾客点餐之后, 服务员会复诵顾客点餐内容, 并且在备齐餐品之后双手轻抬餐盘向顾客一一说明, 收款和找零时也会大声复诵确认。
(4) 维持优良的设备。所有网点的内外装修都按统一的七套图纸进行, 无论店开在哪里都有统一的装修形象, 餐厅设备呈系列化, 收银机价格比一般的要高出不止十倍, 因为它可以为经营者提供详细的销售信息, 以发现问题或提出改进。
(5) 保持稳定的质量。从对采购鸡的高要求, 到特别香料调配及独特工艺的烹制, 确实让人无可挑剔, 按科学计算进行拌粉和烹炸, 共有11种香料配方, 用特制的自动高速气压炸锅进行操作, 使产品独具风味。比如, 制成后超过一个半小时的炸鸡, 超过10分钟的汉堡包, 半个小时后的咖啡等都会被毫不犹豫地扔掉。
(6) 快速迅捷的服务。这个要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包括点餐, 交易和备餐三个环节, 要求在一分钟内完成, 并遵循“服务五步曲”。为了保证“快捷”的名副其实, 肯德基实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2. 非凡策略
促销有四大手段: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促销。在市场拓展方面, 肯德基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策划:广告攻势——肯德基体坛精英;在上海适时适势适地的推出首家“K-咖啡”;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早餐市场;设计“新年套餐”;举办“儿童生日餐会”;定义“白手套奖”的公共宣传;丰富多样的促销组合, 定期发放的优惠券多种形式的公益营销营运管理。
3. 营销管理
肯德基的营销管理倾向不带“个人主义”色彩的标准化, 它奉行:“就是这个味道, 想吃你就进来, 不想吃你就不进来”, 并重视开发儿童市场。加强技术研发, 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研发新菜单, 尝试引进新菜单, 菜单创新本土化。神秘顾客制度”——监督管理成为餐厅终端的重要武器。招募与肯德基无关的人员进行培训, 没有时间规律地随机抽调到各餐厅按总部的标准进行评分考核, 结果会定期从上一级部门向各餐厅传达。与众不同的管理特色昭示企业管理的成功。
4. 人本文化
餐饮企业也应有人本文化的管理。激励、培训, 共同的价值观是人本文化管理的重心。肯德基人本文化的管理从三方面着力: (1) 激励文化:方法各有千秋, “星光墙”用来表彰员工, “鼓励认同卡”用来传递同事之间的鼓励和感谢, 对增强团队合力及企业凝聚力非常有效。 (2) 群策群力共赴卓越:不仅企业要成长, 个人, 连同协作厂商, 合作合资伙伴都能有机会成长, 通过沟通, 彼此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达到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结果。 (3) 注重细节:以“不惜任何代价地把所有的工作标准化到每个微小的工作细节上”为原则, 以实际行动证明它做到了, 并在一如既往地继续。
二、创新国内餐饮企业的经营观念和连锁经营模式革新
1. 建立和发展餐饮集团是一个可取途径
西方快餐方兴未艾, 已经形成了强劲的内在潜力。我国也必然克服体制上的制约, 以直营连锁, 特许连锁, 加盟连锁或自愿连锁等形式, 形成品牌性强的连锁餐饮集团。
2. 科学化将引导餐饮业的主流
形成以电脑网络及计算机控制程序为生产和销售的科学化餐厅, 进行全方位服务以及增强厨房的透明度, 如“全聚德”烤鸭店, 上海“绿波廊”已经领先一步, 又如天津的“集贤”大酒店推出了“厨房实况监视”, 颇具成效。推销健康食品, 增添“合理改变菜单”或“增加健康食谱”的服务, 设计各具特色的营养餐。引进健康信息, 搭配原料, 借鉴西方理论, 进口“科学”产品;引进先进机械, 以机械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制作, 制作标准化产品, 尽量减少食品污染。
3. 进行差异化定位, 倡导错位经营
国内餐饮企业有必要在产品科学化基础上大力实行概念营销, 如健美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地提升, 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社会消费品的不同需求, 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这体现在餐饮行业市场上, 就是饮食消费已经从单纯的填饱肚皮、饱口福开始转变为吃口味、吃文化、吃营养、吃健康的多感官享受。人们这些餐饮消费习惯的改变, 必然要求企业差异化经营。而目前的“同质化”的现状显然与此背道而驰。餐饮业要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扰, 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将是一个明智之举。这就要求重新对所在餐饮市场需求进行调查, 对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 并对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强项, 在整个餐饮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不断对自身的经营进行扬弃和调整, 不断推出新的经营形象和产品特色, 密切关注消费需求的变动, 使之和市场脉搏一起跳动。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经营之路
4. 树立理念, 铸造品牌
麦当劳和肯德基作为快餐世界的两个“巨无霸”, 成功的秘诀并不仅仅在于统一的口味和标准化的服务, 打造品牌, 树立核心经营理念也同样重要。发展得好的餐饮业, 从题材选择、市场定位、形象包装到菜肴设计, 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比如:著名的“巴国布衣酒楼”从它开业伊始, 就确定了以川东民风民俗菜为主题, 并围绕着主题突出了川东农家大院及乡村风情的装修特色。菜肴则以干香、辛辣、味厚、朴实的特点, 去体现巴人粗犷、淳厚、豪爽、好客的民风。而“乡老坎酒家”却侧重倡导个性鲜明的川西乡土文化, 以“土”为特色, 从菜品到盛具都极力表现川西坝子浓郁的食风, 以其地道的川西乡土菜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名闻遐迩的成都“飘香川菜馆”以菜式精美、风味独特、盛具精致、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整体形象, 成了蜀都川菜的翘楚。而“少坤甲鱼馆”则因纯朴质美的川西农家风味菜而迅速走红, 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风味名店。同是以烹制螃蟹菜肴蜚声蓉城的“钟氏香辣蟹”和“老房子辣螃蟹”可称得上是各有特色。一个开创了海鲜川烹的先河, 这种滋味醇厚、韵味无穷的钟氏香辣蟹, 如今在成都几乎是家喻户晓;而“老房子”则是在汲取民间滋养、秉承川菜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这里用螃蟹为主料烹制的菜肴, 以其品种多、创意新、口感丰富而名传锦江。品牌意识增强还表现在同业相互竞争态势中。发展得好的餐饮业, 从题材选择、市场定位、形象包装到菜肴设计, 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5. 完善内部管理, 发挥连锁优势
(1) 苦练企业内部管理, 不断完善样板店运作模式。要解决企业规模和管理的矛盾, 首先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即注重练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起步时应稳扎稳打, 集中资源, 缩短战线, 待成熟后再拓展新的连锁区域。其次在企业发展阶段中要保证样板店的运作模式能够被成功的复制和推广。连锁企业建立自己企业的样板店是扩张的根本, 没有直营门店作为样板店, 企业的宣传必然会成为空中泡沫。将自己经营成熟的门店交给别人, 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传与别人, 才能在与许多中小型企业共赢的过程中获得快速成长。
(2) 中心厨房为保证连锁店原料质量稳定, 最佳方式是建立原料基地。首先要拥有自己的专业原料生产基地和厂家, 在原辅料达到规范的前提下, 分店的产品才有统一的保证, 产品质量才可能达到稳定一致。对于一些特殊产品, 可以指定厂家进行特殊加工。由于进货量大, 可以对原料的规格标准、质量要求、运送方式等做出全面规定, 保证原料新鲜优质。集中进货使原辅料的质量受到中心厨房和分店的双重验收、鉴定, 为生产制作统一优质的菜品提供前期保证。
(3) 产品组合中将标志化和多元化相结合。中餐特性决定连锁经营只走单打独斗的路子是不够的, 无法真正满足市场需求。餐饮连锁企业在设计产品组合时, 应将标志化和多元化相结合:除了必须经营总部推出的“招牌”菜外, 各连锁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各显神通。
(4) 完善技术保密控制机制。餐饮连锁企业总部既要传授给连锁店必需的技术, 又要避免连锁店在掌握了技术之后, 改头换面, 另起炉灶, 破坏连锁, 影响品牌的问题出现。为了避免技术流失, 餐饮连锁企业要向国际著名的快餐经营者肯德基认真学习技术保密控制手段, 不但要制定商业保密协议, 从制度、法规上逐步完善对技术的保护, 而且借鉴成功企业的控制经验, 将一些核心技术, 比如调料汁, 完全由连锁总部掌握。
6. 把握好业务发展速度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平衡点
餐饮连锁经营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人员培训体系, 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培训系统。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以及建立三级人才培训机制, 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化教育培训, 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较好地解决连锁业务拓展和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对于业务发展太快而人才培训相对滞后的企业, 则须把握好业务发展速度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平衡点;宁可牺牲一点经济效益, 也不能降低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7. 保持民族特色, 不断创新产品
在中国, 洋快餐的经营者们, 面对中国人的传统的饮食习惯, 在热卖洋快餐的同时, 又卖起了中式快餐, 开始了洋餐饮的本土化拓展, 并且其产品款式的创新仍不断开发, 这种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吸收中国的饮食文化。而中国消费者民族性极强的消费心态, 使中国餐饮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个性。正如绝大多数人宴请亲朋好友, 都会选择中国风味的餐馆, 原因也就在于此。中国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更应在中国风味菜点的创新上下功夫, 保持民族饮食风格, 不断变化菜品款式, 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8. 争取当地政府足够支持
餐饮业崛起的原因还有很多, 比如近几年经济大环境变得宽松, 独特的人文环境, 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及面食烹饪的丰富内涵, 以及当地有一大批知名餐饮企业勇于探索和创新, 等等。不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域, 应该将餐饮业作为单独的支柱产业来对待和扶持, 这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历来餐饮服务业从属于其他部门的配角地位, 并使它成为了地方经济中的一支活跃的生力军。
摘要: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 这些差别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行为、饮食选择、对待饮食的要求。而这些要求的不同, 会造成经营中餐的连锁企业和经营西餐的连锁企业, 在企业战略选择、经营策略选择、具体餐饮内容选择、广告宣传上有着重大的不同。生搬硬套地挪用西方餐饮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方法, 一定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借鉴不是照搬, 需要创新发展。
关键词:连锁经营,模式,借鉴,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佩红:国外组合零售的成功经验及启示.《经济师》, -2005 (9) -185-185
成功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实施措施 篇11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世界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约翰·P·科特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 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 是指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 将企业文化定义为:所谓企业文化, 就是职工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还有些学者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也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机制。
从广义上看,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 狭义上讲,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企业的理念识别体系, 二是企业的行为识别体系, 三是企业视觉识别体系。
(一) 企业理念识别体系
企业理念识别体系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宗旨、企业使命等等。企业理念识别体系的形成通常是企业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反映, 也是企业发展指向、运行轨迹的前瞻性体现。企业理念识别体系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部分, 它属于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次, 被称为企业的“心”与“脑”, 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二) 企业行为识别体系
企业行为识别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对企业制度、企业风尚、员工行为规范进行设计和制定, 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 使各种企业行为有条不紊地开展, 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理念的贯彻落实和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企业行为识别体系分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的行为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建立与运作、生产管理、干部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生活福利、工作环境、生产技术设备、与股东的沟通等。对外的行为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公关活动、促销活动、流通政策、销售代理商对策、金融机构对策、股市对策、社会公益性活动、社会文化性活动等。
(三) 企业视觉识别体系
企业视觉识别体系的枢纽和核心要素是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企业吉祥物等。成功的视觉识别一般都能通过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视觉符号设计, 使公众对企业的经营风格和战略理念产生联想。
企业视觉识别体系有其自身的构成原理和符号特征, 强调引人注目, 寓意丰富, 简洁明快, 易识易记。在确定了企业理念识别体系后, 企业就要运用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电脑辅助设计等视觉设计的技能与方法, 根据媒体要求和竞争策略的需要, 设计企业识别体系的各种视觉符号, 鲜明地刻画企业个性, 突出企业理念, 使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可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 深化企业改革的客观需要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格局日益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改革过程必将对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切身利益产生一定影响, 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在凝心聚力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 切实用事业统一思想, 用工作统一行动。因此, 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 加快企业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作为国有企业, 普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宜, 束缚和影响着职工的观念更新, 影响着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当今国有企业在资产结构、组织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型企业文化, 对职工进行先进文化的灌输和引导, 从而更好地体现企业的目标追求和价值理念。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不断深入挖掘历史底蕴, 充分借鉴先进企业文化, 既要强调制度管理, 更要强调先进文化的引领, 在改革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 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必须淘汰落后、僵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 要有更强的文化力支撑, 以不断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 获得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成功推动企业文化的措施
(一) 发挥企业家精神
一是启示作用, 企业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精神, 需要经过企业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才能成为全体企业人共同遵守的思想和行动的精神准则。二是教育作用, 企业精神一旦确定, 如何变成全体企业人的共同行为准则, 要靠企业家对广大企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三是示范作用, 企业家既是企业精神的倡导者, 更是企业精神的实践者,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精神的落实。四是推动作用, 贯彻企业精神的过程, 会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干扰, 因此, 企业家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推动企业精神的传播和落实。
(二) 加强形势教育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 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形势教育, 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相连, 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 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网络, 在建立这个网络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企业内部的组织联系同外部联系起来, 发展企业对外的网络;二是把有计划的业务关系同无计划的信息沟通结合起来, 利用大众传媒、互联网等, 发展企业对外的形象宣传网络。
(四) 构筑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 存在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 但其深层次的内核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以价值观为内核, 因而具有隐形性的特征。如果忽视理论研讨和挖掘, 不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加以确定, 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 但这种伴生的企业文化往往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始终处于自发状态, 并不被所有经营管理者所重视。因此, 当前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讨, 最重要的是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 从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作全面、科学的规划, 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和可操作性, 构筑起一整套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五) 构建基于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视人的因素, 要努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 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管理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规划结合起来, 通过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 建立起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用人、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新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企业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 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的信赖, 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营造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 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来建设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环境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谁拥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应当把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纳入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 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加以重视和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抓得有声有色, 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峰.电力企业文化之认识与构建[J].长江论坛, 2006 (6) :91-93.
[2]王文玉.让文化为企业战略助跑[J].施工企业管理, 2007 (1) .
[3]王素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科学之友 (B版) , 2007 (1) .
[4]姚远, 林左鸣.士大夫情怀与企业家精神[J].国防科技工业, 2007 (2) :53-55.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材料05-19
企业文化建设经验谈11-02
企业文化经验交流会讲话材料05-14
创业企业的企业文化07-19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10-30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08-13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10-22
“企业文化”——优秀企业的灵魂10-23
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07-06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