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

2024-09-27

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精选6篇)

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 篇1

社会共治, 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基本思路, 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公共服务分散不均、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微观环境复杂多变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维护食品安全, 要着力推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消费维权,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机构、食品企业、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的协同共治;同时, 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实行严惩重处, 形成坚实的约束体系和道德底线, 建立起有力有效的多方主体参与、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先决条件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 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涉及农业、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商务等部门。这种“九龙治水”的监管体制容易形成边界不清、责任交叉等弊端, 客观上造成了管理上的弱点、盲点, 甚至形成死角死面。2010年以来, 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后, 在协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联动监管, 指导完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治活动和联合检查行动等方面, 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挥了应有作用, 但制约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新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推进了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和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 降低了监管和治理成本, 提升了监管效能, 更好地实现了监管目标。

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 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首要前提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只有食品企业牢固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一要建立并完善诚信体系。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食品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依法经营, 诚实守信, 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二要加强食品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行业协会要切实负起责任, 实现行业内部对每个成员的刚性制约, 进而形成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局面。

三要强化食品企业全员主体责任。每个企业都要向社会公开食品安全承诺,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食品生产区域、原辅材料、食品储存等安全, 确保生产运输过程及销售可追溯, 最终实现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社会监督, 做好有奖举报工作, 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有效手段

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大多是躲藏在城乡结合部、边远山区、废弃厂房或仓库中,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针对这些特点, 监管执法部门要做到:

一是在加大日常巡查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打掉各类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黑窝点”、“黑工厂”的同时, 要调动广大群众尤其是企业内部知情人员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的积极性, 使违法犯罪分子没有藏身之地。

二是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积极举报, 坚持有报必查、有案必接、有查必果、查实必奖。

三是严格保护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者依法依规予以奖励。全面调动群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主动性,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正确引导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 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大多由媒体披露, 有力推动了政府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科学决策及强化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一是媒体舆论的有效监督, 可加大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和管理力度, 促进质量安全, 做到对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同时, 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对大案要案公开揭露, 让意欲违法犯罪者心惊胆寒、望而却步, 形成震慑力, 对食品安全犯罪起到预防、警示和教育作用。

二是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杜绝恶意新闻炒作。虽然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切实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 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恶意炒作、追求“新闻”效应的不实报道。媒体的“揭黑打假”演变成“虚假的舆论监督”, 危害了合法生产经营企业的权益。例如, 2012年一些网络媒体对邯郸市“五得利”面粉集团的恶意炒作, 虽然经省、市政府及时有效的处置, 把对企业的危害降到了最低, 但是仍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必须牢记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 提高职业道德操守,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报道,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严惩重处食品安全犯罪, 是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坚强保障

实践表明, 执法不严、惩处乏力, 违法成本过低, 是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重典施治, 整肃不法, 是民之所望、民心所向。维护食品安全, 需要监管执法真正严起来、硬起来, 以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保障“零事故”;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实行严厉的惩戒, 以铁的手腕惩处“害群之马”, 震慑不良商家, 把食品安全责任与企业的“身家性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使不良商家“不敢犯法、犯不起法”, 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智慧城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篇2

所谓“生态 智慧”,是以信息 化为驱动 ,结合清洁 技术的深 入应用 ,推动城市生 态转型和 高效运转 的建设运 动 , 旨在通过 先进适用 技术应用 和开发建设 模式创新 ,综合运用 信息科学 和技术、生 态经济学 原理和系 统工程方 法去改变城 市的生产 和消费方 式、决策和 管理方法 ,建设生态 高效、信息 发达、经济 繁荣新型 现代化城 市。

一、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 是 智 慧 城 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今年8月27日,发改委等国家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多次提到了食品药品安全,把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体系列为主要目标,要求在食品药品领域建设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从百姓到最高领导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最近一些年来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发案数量居高不下,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社会反响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共治,是从根本上解 决食品安 全的一个 关键举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维持安定的政治局面,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无 锡 市 在 智 慧 城 市 建 设 和 物 联网用于食品安全的实践

在2012年中国智 慧城市发 展年会上,无锡凭借智慧产业与智慧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政府服务能力突出、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领先的优势,荣获全国智 慧城市第 一名。国 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倡导的全球智慧城市试点计划于2014年8月7日揭晓,无锡市与意大利特 伦托市从全球数百个申请城市中胜出,与最早入选的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一起,组成全球3个试点城市。。无锡市凭借在全球物 联网领域 的独特地 位和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显著成效,得以入选。

2014年无锡市推出了《智慧无锡建设三 年行动纲 要 (2014年 -2016年)》,《纲要》明确通过“一中心、四平台”即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民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商贸、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一批应用的建设,将应用范围扩展到民生各个方面。

从2012年起到2014年,无锡启动“智慧城市”计划,在全市九大领域开展30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让物联网全面融合到市民生活当中。其中就包含了食品安全的内容。为保障市民菜篮子的安全,2011年下半年起,无锡一批超市 和农贸市 场开始试 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2012年底,已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 FID(射频识别技 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 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重点选取果蔬、畜禽、水产三个子项目分别实施。

然而,目前,无锡市依然存在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消费者与生产者、监管者———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当前无锡的监管模式中,食品经营者、消费者、其他社会力量如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中立的科学力量等并未有效调动起来,社会共治的局面有待建设。只有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行政监管、引导其他各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才能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不仅需要让物联网融合到市民生活中,还要注意发动整个社会协同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三、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 在 中 国 不 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显示,食品安全成为公众 最不满意 的前三大 事项之一,也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2013年12月23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再加上有的事件被舆论过 度炒作 , 不仅重创 一个产业,而且弄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三鹿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老百姓还是谈国产奶粉色变,出国出境四处采购婴幼儿奶粉,弄得一些地方对中国人限购。想到这些事,我心情就很沉重。”“能不能在食品安全 上给老百 姓一个满 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 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吸取福喜事件教训,食药行业实行全程监管。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举一反三,完善监管体制,切实管住管好,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国务院要求深刻吸取“上海福喜事件”的教训,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机构改革尚未到位的地方,要保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贯通,按原渠道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保证工作不断、运转顺畅。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发挥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社会合力共治。

因此在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四、由于 食品安全 问题的复 杂性、长期 性和艰巨 性 ,必须走社 会共治之路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复杂性来看,现代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时间跨度大、从业主体多、安全因素复杂”,还面临环境污染、非法和不当添加、运输贮存环节不完善等诸多传导性的安全问题。食品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变并互相作用,消费者希望一年四季都吃到干净、美观、可口、易于加工的高质量的食品,必然面对反季蔬菜以及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传统农业和食品工业面临向现代化转变,生产的规模化带来了更多化学制品的使用。此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由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诚信的道德困境,转型期不安全感带来的浮躁功利心态驱使一部分人采取赌博的、非理性的短期行为方式来牟取暴利。从长期性和艰巨性来看,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仍然面临“马肉风波”、“肉毒杆菌污染”、“粉红肉渣风暴”;我国食品量大面广的消费总量、“小、散、乱、低”的产业基础、尚不规范的产销秩序、相对缺失的诚信环境、滞后的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的监管能力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全面解决;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在进行改革,但真正整合、融合形成全力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正处于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处于易发、高发期。

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除 政府负有 主要的监 管职责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消费者运动的强大推动以及媒体的监督力量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更具有复杂性,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监督薄弱,信息不透明;食品的生产者分散,且部分生产者素质较低,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这导致政府监管难度极大。且政府监管中往往存在权力寻租和执法动力不足的问题。将这一问 题完全交 给政府一 方来监管,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国外的经验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范式,即是以多方力量为治理主体实行社会共治。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重典治乱“的整治思路,建立最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调整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最终形成市场、社会与政府共同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内外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

所谓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乃至社会成员个人,共同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格局。社会协同共治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基本思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公共服务分散不均、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和微观环境复杂多变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行社会共治,关键是落实各方责任。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机制。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社会要强化监督责任,形成人人监督食品安全的天网,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让生产经营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不法分子无处藏身。在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中,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五、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内容

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即是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监管部门,还应该包括食品的生产者、食品的消费者及消费者运动、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监督者———媒体、其他社会力量如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中立的科学力量等。其中,政府是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和媒体是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主体,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是保证公信力的一种中间力量,科学研究界是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技术力量 (见图1)。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达成上述力量的通力合作,才能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

1 、 首 先 , 保 障 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需 要 政 府 严 格 依 法 监 管

食品安全是一个公共品,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起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的治理中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监管体系和制度;监测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评估和分析食品安全整体风险;承担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无论是制定政策、制定标准还是市场监管,无论是审批许可还是执法监督,政府始终是食 品安全监 管权力者 和责任者。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履行其监管者的法定职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执法到场、有效处置,确保食品安全。

当然,食品安全监管也有其特殊性。与其它法律的执行不同,在食品安全执法中,执法机构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违法者使用非法添加物的过程瞬间可以完成,且成本极低,其它种类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也不易被发现;而执法机构 发现问题 则必须依 赖高科技,同时会产生巨额资源耗费。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改变这一不对称的模式,需要强调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对违法违规者的多元威慑,包括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政府执法活动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管。

2 、 第 二 , 实 行 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需 要 落 实 企 业 主 体 责 任

根据现代监管理论,监管可以使风险无限降低,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标准主要针对规范化生产的产品,几乎所有精确的检测都是“靶向性”的,首先需要知道可能有什么才能去检什么。现实中,技术手段无法涵盖所有基于利益驱动的违法添加或不法商贩的恶意隐瞒。换言之,监管部门在穷尽了突击抽检、原料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传统管理方法,以及使用标准、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等现代化监管手段后,客观上对潜在风险无能为力。

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是公权的责任,同时也是市场的责任。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一切都依靠政府监管是不现实的。食品企业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生产出来的,如果生产者不生产不安全的食品,如果销售者不销售不安全的食品,那整个社会就不会有食品安全之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主体责任。既然企业承担了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那么就必须从法律制度上落实其主体责任。例如,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应该提高,食品生产的加工环节、原料添加等一切与食品生产安全有关的过程,都应该可控和高度透明。又如,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应当承担更加严厉的法律责任。就民事赔偿责任而言,目前的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被追责的概率偏低,赔偿标准不高,使得企业违法生产的成本太低,不足以使企业有所忌怕。主体责任必须是让违规者忌怕的责任,是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甚至坐牢丢命的责任。所以,提高企业责任承担份额,加大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是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诚信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建立“黑名单”制度也是实行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

3 、 第 三 , 食 品 安 全 社 会 共 治 需 要行 业 自 律 与 社 会 他 律 共 同 生 效

企业责任扩展到全面,就是行业责任。所谓行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企业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必须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共同体的行业利益、共同利益。食品生产如果丢失了安全,当然危及整个食品企业的共同利益和最大利益。所以,食品生产的各种行业协会、组织,要切实承担其职责。一是要把所有食品企业组织起来;二是要制定和完善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对于食品企业履行其行业管理责任。相关的食品行业组织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的食品企业,不仅要用行规处置,甚至应当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对于食品行业组织要进行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评估,奖优罚劣,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于行业组织的活动以及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

当然,行业自律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其有限性,还需要靠社会监督。不受监督的企业和行业,也会危及食品安全。所以,社会监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社会监督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媒体监督;二是公众监督。广大群众要有安全消费意识,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语蒙住了双眼。一方面,要自觉抵制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食品;另一方面,还要坚决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只有让无视生命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我们的餐桌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可以以社区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进行治理,让每一个人———食品安全事件影响最大的群体即消费者、企业,整个食品消费链条上的供应链等与食品有关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活动中来。让这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的利 益群体参 与食品安 全的监管,构成一个社区或者建立一个产业链,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进行传播和验证。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必然会使下游企业对供货商的食品安全形成强大的倒逼,这有利于食品安全秩序的形成。因此,信息的畅通和透明,民众的执法参与、法律诉讼,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等,也是社会共治的重要路径。

食品领域的民众维权、公益诉讼,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促使经营者自律;而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法律实施中也具有独特功能。政府应从更广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力量,对他们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更大的生存空间。民众的执法参与,可以增加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政府有必要合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例如,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出台了专门针对食品领域的有奖举报制度,对食品安全法律的实施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这些制度在奖金设定、保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在福喜事件中,福喜方面承认违法行为已经存在数年。这种长期的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必然会涉及很多人。通过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内部举报人,本应能争取到这些人对违法事实的举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奖举报制度 并没有发 挥人们希 望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对有奖举报制度进行完善,摒弃立法过程中过度重视执法部门单方需求和没有能充分保护举报者的安全和奖励偏低的缺陷。

社会力量的参与,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促进公权对法律的实施。要形成两种不同机制的最佳合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权监管,以形成足够的威慑力。福喜事件表明,使潜在的违法者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一方面有赖于“使违法者倾 家荡产”的法 律责任,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法者应该有较强的发现违法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首先有赖于对食品企业抽检执法的安排严格保密,何时抽检、如何抽检应该成为执法机密。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维持公权的威慑力。其次,应尽可能提高对食品企业,尤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年度抽检率。抽检频率越高,抽检越规范,威慑力就越强,食品安全的法律也越会受到尊重和敬畏。

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所以,政府部门监管力量再大,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若发动群众参加监督,则容易发现问题。譬如那些黑加工窝点能骗过监管人员,却骗不过人民群众,因为就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再如:在出租屋内加工“三无”食品,附近居民马上就能发现;滥用农药种瓜果和用瘦肉精去养猪,瞒不住邻居和其他村民。加之监管人员不可能24小时不间断盯住,而老百姓监管则可以实现“全天候”。所以必须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必须发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组织和动员人群众参与监管,必须遵循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

六、无 锡 市 实 现 食 品 安 全 共 治 的 抓手和对策

无锡市属于中国大陆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不仅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处于前列,整体食品安全形势稳定,趋向向好,但仍然有待完善。无锡市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说无锡市也应该在实现食品安全共治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

当前,全国、全省正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理顺多头监管体制,整合监管力量,食品药品监管将迎来新的机遇。但是,要使改革真正取得预期成效,真正效有确保人民群众群众饮食健康安全,关键还在于走群众路线,转变食品监管职能,撬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一是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要设立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行责任,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监督责任,使各类主体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照构建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的要求,提高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新闻媒体的法律地位,明晰消费者的法律地位,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快对食品标准的整合、清理、修订,促进食品各类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标准数据库,提高标准透明度。

二是创新公众参与机制。从政策制定方面,更加广泛地征求公众意见,听取民意、吸收民智、维护民利;加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力度,及时公布工作动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推进有奖举报制度的落实,建立统一的全市食品举报投诉中心,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接受举报、投诉,并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让举报者能随时关注到自己的举报由谁在处理,处理到什么阶段,处理结果怎么样,如不满意,向上面哪个部门进行投诉。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奖励兑现流程,提高举报奖励的便利性,制定法规,切实保护企业内部举报人的安全和利益,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监管体系,充实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特别要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资源,真正让基层“兵强马壮”,让食品安全监管的“脚”有力前行。

三是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诚信信用系统,加快建设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公安、工商管理、证券监管等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实现食品诚信信用系统与银行征信系统的全面对接。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尤其是要发布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情节严重的要实行清退和行业禁入,从而实现对失信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信用惩戒,为诚信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推动责任强制保险。借鉴交通管理第三方强制责任保险的方式,建立全市范围内的食品企业责任强制性保险制度。对违法违规的食品企业,支持消费者通过法律渠道起诉,建立消费者诉讼支持制度,追偿经济和精神损失,逐步尝试以赔偿为主代替以经济罚款为主的法律责任,使违法违规企业真正付出“付不起的代价”,使保险公司发挥食品安全的监督责任,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维权。

五是加快建立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特别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等物联网用于农业和食品安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作用,逐步推广食品电子追溯体系。在白酒、乳制品、猪肉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加快建立电子追溯体系,通过追溯体系倒逼企业向上游进货等各环节层层审查,严把质量关口,为“问题产品”及时下架召回和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六是夯实基层监督力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构建“三网”,落实“四化”,形成“五机制”,即:构建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网络;落实好“监管格式规范化、责任精细化、监管社会化和方法程式化”;形成“宣传教育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常态监管机制、督 查考核机 制和社会 参与机制”。鼓励支持老百姓自行检测或者委托专业部门检测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对于群众自行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不合格食品应当立即核实,可通知生产经营单位暂停销售。经核实产品不合格的,检测费用由违法企业承担。

七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食品产业链条长 、业态复杂 ,政府监管 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汇聚起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合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共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解决好社会中间层组织在人力 、财力、物力 上长期依 附于政府部门问题,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组织。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边界 ,加快发展 行业组织 ,赋予行业组织一些权力和责任,特别要支持像无锡市 农商协会 和品牌农 产品联盟这 样的由企 业自主发 起的行业 组织,推动行业自律。支持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审等机构,为购买社会 服务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打下基础。建立统一、全面的食品质量 标准和检 验、检测标 准 ,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标准认证机构、风险评估机构、信用评价机构的许可制度,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优化检验检 测资源配 置 , 加大科研 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及时、准确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在确保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同时 ,及时、准确 地发布食 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的权益。

八是形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三方面保障体系。风险交流非常重要。由于消费者普遍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容易形成食品恐慌,因此政府部门、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团体应该担当起责任,进行宣传。同时生产厂家在适当时候也要做类似的宣传,使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国产产品质量是值得信赖的。另外,可以让消费者走进食品企业,进行生产环节透明化的学习和透明化的风险交流。

九是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搭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公共平台。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公众的声音。政府要搭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信息沟通平台,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搭建协商听证平台,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决策,充分表达意见,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透明性;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发布食品监督抽检、认证审评、“黑名单”企业等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选择消费;搭建风险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能够科学理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在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架起桥梁,及时交换信息和意见,弥合各方风险认知的差异;搭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及时向消费者、交易方、监管部门提供确认食品真实可靠的信息,满足各方的知情权,减少食品安全的顾虑,放心消费;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科研力量和外部智力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食品业健康发展。

十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水平。社会共治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要加强与科协、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协作,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提高公众权益保护意识。支持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 等社会团 体积极开 展维护消费 者权益、促 进行业自 律、引导市场消费等方面工作,创新消费教育引导,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选择。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对问题产品的识别与防范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消费者良好的饮食习惯。

七、结语

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 篇3

6月10日,在湘潭市东方红广场,由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主办,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湘潭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湖南启动仪式”如期举行。活动主题是“尚德守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李友志出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友志副省长指出:第一,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因生产加工工艺不到位、流程不到位、技术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食品安全的首要责任者是企业。广大食品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负责。第二,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特别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管,保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食品药品安全。第三,食品安全是“共同管理”出来的。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部门、每个组织、每个社会成员都负有责任,都应该积极投身到食品安全工作中来,敢于举报、制止制售假劣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他强调,食品安全仍是我们的主题,食品安全工作还要经历很多的风雨,但要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一定会拨开云雾见晴天,政府一定会竭尽全力,保证老百姓的食品药品安全。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肖策群代表监管职能部门发言时指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目的在于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全省各地要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进程。食品安全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媒体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需要采取法治的、市场的、科技的、文化的系列方法来综合施策,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 篇4

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运行机制

1.1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风险交流在管理学属于沟通的范畴,沟通[2]是意思的传递和理解,其本质是双向的过程。然而连单向的信息公开都做不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对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公开情况很不理想,在对全国43个较大城市的调查后发现,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信息公开程度还不到四分之一,46.5% 的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至少一年没更新[3]。与此相对应的是,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仅为3.27%,消费者缺乏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渠道和机制,与生产者和监管者之间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弱势群体。

建议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打造成为相关利益方互联互通的多功能平台,实现:(1)监管部门之间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成为政府发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的平台。(2)作为官方向公众传播权威的食品安全知识,收集解答公众的需求疑问,提高公民素养和安全意识,减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隔阂,使之成为风险沟通与日常管理相融合的平台。(3)建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电子档案,引入红黑榜单,方便消费者查询,引导安全健康消费,成为社会公众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互动的平台。

1.2引入目标管理理念,加强执行力建设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不同于食品安全教育,但风险交流首先应该从教育抓起。沟通重要的内涵还包括对信息的理解,目前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低是交流不畅的基础性因素,但是政府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民素养则是政府失职,良好的风险交流只能是一场空想。虽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2015年年底前将社会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0% 以上,将中小学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但这些指标的制定有没有考虑到中国现有的公民素养现实,是否征集相关方意见,是否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措施执行有没有偏差,每年是否对实施的效果评估,是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一个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应当包括原则条款、执行程序和检查处置程序三部分,也就是质量管理所倡导的PDCA,其核心是后两个部分。风险交流应当引入目标管理[2](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的理念,强调目标具体、决策参与、明确的时间框架和绩效反馈。

2鼓励和支持企业界创新管理,提高风险沟通水平

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企业在风险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风险沟通融入日常管理,不断创新运作模式,例如通过企业开放日、“透明厨房”、参与公益事业等活动增进企业与其它利益方,特别是公众的沟通了解,取得不错的成效。在企业界,有两个领域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1)企业风险内部沟通。内部沟通重要内容就是员工培训,在美国的经验中,食品安全的教育和培训是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有效方法。有效培训越多,食品安全的事件就会越少。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食品安全是一种文化,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食品的不安全操作敏感,从而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3]。(2)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规范管理、传播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创新,成为业内业外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

3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风险交流融合

学术界的专家不应该只在危机发生后才出现在公众面前,应当借助各类媒体将专家组团与消费者对话,把专业文件、科学论文转化为公众能够理解的、耳熟能详的语言,倾听并回应他们的忧虑。近年来媒体在揭露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中领跑于监管部门,成为公众心目中的“英雄”,在肯定媒体辛勤工作的同时建议要做好正面与负面新闻的相对平衡,加强与政府、学术界的沟通,以科学把关和透明公开的原则提高驾驭以碎片化和快速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的能力,公正客观地反映食品安全现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消费者中有一股力量值得关注,那就是学生群体。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从学校开始逐步形成共识,但托幼机构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的智力发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提前,通过在幼儿园开展符合其特点的食学教育,能从小普及食品营养和安全知识,又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延伸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社会共治理念,通过对风险交流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府应建立规划清晰,执行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界创新管理,提高风险沟通水平;加强目标管理和执行力建设,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风险交流大融合。

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 篇5

(一) 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健康、社会安宁;食品安全既是一种基本人权, 也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社会问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愈发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征。根据 (1)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八大城市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的调研报告数据, 有40.89%的公众认为我国当前食品总体状况不太安全, 还有29.26%公众认为很不安全, 也就是有将近70%的公众认为我国目前的食品是不安全的;而明确表示安全的公众只有5.31%。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民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并不乐观。

(二) 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组织, 主要是行政力量在发挥作用;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法律核心, 质监、工商、农业等行政部门多重管理的监管现状。总体来说, 稳定向好, 但问题多发。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政府监管资源不足

政府及质监、工商等行政部门掌握的监管资源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多发和日趋专业化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各部门的执法和监管队伍能够掌握的食品信息、能够实施的执法手段与食品生产企业掌握的信息和食品问题的繁杂根本不成正比。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食品企业也有难以避免的趋利性;单独依靠政府监管资源, 忽略其他市场经济主体发挥的自我调节作用, 也必然无法缓和资源有限性和问题多发性之间的矛盾。

2. 法律规制不完善

《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卫生法》等法律法律虽然对食品安全和食品监管做出了一些规定, 也很大程度上从法律层面来规避食品安全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法律文本对具体问题和操作并未做出规定, 国家也较少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或单行条例, 诸多法律的操作性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法规标准和风险监测方面, 缺少明确规定。

3. 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掌握着监管权的部门有质监、药监、农业、工商、进出口检验检疫等十余个部门;这些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和环节, 行使着自己的监督管理权利。一方面, 多头管理分散了权利, 减轻了管理集中带来的权利寻租和监管压力;但是另一方面, 长时间的多头管理造成了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和重复监管等严重问题。

4. 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流通的最后的环节, 也是商品实现使用价值的最关键的环节。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而言, 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食品安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所得到的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而这个影响甚至是关乎生命健康权的。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 消费者与食品企业相比, 掌握了极少的食品信息, 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此外, 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与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利益的对立, 这就必然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引发“道德危机”。而单个的消费者在面对庞大的组织体的企业时, 在利益受损后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

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与消费者参与

(一) 食品安全问题治理需要社会共治

如前所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社会化问题;所以单单凭借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监管资源, 无法完成对技术和产销日趋专业、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领域进行有效、及时的监管。

在公共治理理论中, 像食品安全这样的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化问题;不应是 (2) 政府是唯一的合法的管理主体;而强调的是民主与公众参与, 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也就是说, 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监管上, 应该形成政府协调或主导, 食品企业、媒体、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发挥社会积极力量, 共同参与治理的社会共治模式。

(二)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需要消费者参与

1. 社会共治的需求

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 其对食品安全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根据调查显示, (3) 只有10.75%的人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很少关注或不关注, 其余的受访者均对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关注的态度, 并且有39.2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所以,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 消费者维权意识和参与度的不断增强;必然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大框架下发挥其独特、重要的作用。

2. 食品安全监管自身的需求

食品安全监管总体上呈现“供不足需”的情况, 虽然我国已经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多种手段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仍然无法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发性。在食品安全问题中, 消费者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却往往在监管过程中被边缘化和弱化的一个独立群体。食品安全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买卖销售诸多环节, 政府的行政监管资源在庞杂的食品安全体系里显得极为短缺;而消费者作为利益相关者, 如果实现监管途径的畅通, 必然将成为缓解监管资源有限、促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力量。

三、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法律思考

虽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消费者往往处于劣势;但是消费者却也是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主体。在实现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强化消费者保护、参与机构和法律保障, 二是确保消费者监督举报渠道的畅通, 三是降低消费者参与社会共治的监管成本。

(一) 强化消费者保护、参与机构和法律保障

1. 强化消费者保护协会

虽然我国消费者协会近年来不断强化自身职能和工作, 但是面对复杂、专业、精细的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协会对消费者的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显得过于单一。首先, 消费者协会是一个协会性组织, 不具有行政强制力;其次, 消费者协会的法律地位、法定职能不明确;再次, 对于消费者协会职能发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后, 对于消费者协会的失职、违法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

所以说, 要强化消费者保护协会。一是要明确消协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能, 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对消协作为一个协会组织的权利的保障;二是要建立对消协的监督机制, 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消协工作效率和质量, 也有利于强化消协保护消费者职能的发挥;三是明确消协的法律责任, 通过明确消协的法律责任, 以提高消协的工作效能。

2. 建立“消费者安全委员会”

目前, 消费者安全委员会 (CPSC) 是美国一个重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其主要职责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主要途径是参与标准化建立和实施CPSC认证;而消费者在CPSC中参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立法途径建立消费者安全委员会, 将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管制机构, 明确其法律地位、性质、职能和法律责任;通过在委员会的机构和人员组成、职能发挥和标准化制定中, 赋予消费者直接参与的权利;这样一方面, 更为直接有效的反映消费者的诉求, 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消费者更有力的监督地位和权利。

3. 食品安全问题的举证责任倒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 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 发生争议的, 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现行的举证责任倒置范围里, 并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在食品侵权诉讼中, (4) 消费者和食品经营者的信息占有、所处地位、经济实力等综合因素倒置消费者和食品经营者之间的举证能力差距悬殊, 消费者明显处于劣势, 属于“实质不平等”;此外, 实施食品安全问题的举证责任倒置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食品经营者掌握着生产、技术、仓储等关键环节的信息, 由其负责举证责任, 有利于尽快核查事实, 提高审判效率。

此外, 明确违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带责任、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设立对消费者的最低赔偿限额等, 均是值得推行的法律保障途径。

(二) 确保消费者监督举报渠道的畅通

目前消费者监督举报的途径主要是向行政直接投诉、消协投诉和12315举报电话等。而行政部门投诉 (卫生、质监、工商等) 、消协投诉和12315举报的途径都是综合性的途径, 只要是涉及质量安全、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问题, 均可投诉。但是往往这些投诉途径程序繁琐、周期冗长、效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接收的投诉数量大、品类杂, 另一方面是因为途径单一、资源不足。

所以, 是否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形成专门食品安全监督举报口径, 比如:在12315下面专设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举报窗口, 建立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发布、处理平台;并且就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失职投诉, 也由该口径负责;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下级对上级行政组织负责, 上级对下级行政组织的失职负连带责任。

(三) 降低消费者参与社会共治的监管成本

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除了前述参与标准制定的途径外, 另外一个主要途径就是监督举报、投诉诉讼等。而在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消费者并未采取消协投诉、仲裁调解、诉讼举报等途径来维护权益、参与食品安全问题治理;其主要原因就是, 这些途径程序繁琐、周期冗长且提起诉讼、仲裁的成本较高等, 因此, 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时, 在考虑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被打击报复的风险之后, 几乎都会选择自认倒霉。因此, 有必要减低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成本。

1. 简易诉讼程序的建立

通过简易诉讼, 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法律责任明晰的食品安全侵权案件;实行简易程序, 提高诉讼效率, 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时间成本。

2.公益诉讼的推广

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公益诉讼已经开始有概念上的明晰, 但是对于其适用范围、原被告主体资格的确定、管辖权、证据规则和审理规则等均为做出明确规定;而食品安全问题, 无疑是关乎公众利益的社会性问题, 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公益诉讼, 大有必要。

3.监督举报奖励机制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第十九条中明确表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经调查属实的, 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这表明, 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开始搭建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督举报奖励机制, 这也使得消费者在利益权衡上, 更加主动的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但是, 这一机制的具体实施、适用程序等细节问题, 并无明文规定。所以, 如何有效实行和推广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督举报奖励机制, 是实现降低消费者参与监管成本, 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健康、社会安宁;食品安全既是一种基本人权, 也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社会问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愈发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征。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向稳, 但问题多发;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也呈现资源不足、供不应需的尴尬情况。食品安全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社会化问题,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如何有效实现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是解决食品安全这一社会化问题的关键突破。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消费者,参与

参考文献

[1]谭志哲.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公众参与:借鉴与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2]高秦伟.科学民主化:食品安全规制中的公众参与[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 (5) .

[3]丁煌, 孙文.从行政监管到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突破——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 .

[4]刘广明, 尤晓娜.论食品安全治理的消费者参与及其机制构建[J].消费经济, 2011.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Z], 2007.7.

[6]程乐.浅析新消法实施带来的进步与不足[J].法制与社会, 2014 (6) .

[7]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中国八大城市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Z], 2014.

[8]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

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 篇6

新法的修法精神与国际预防性原则、风险分析原则相契合, 更具有执行力, 体现了社会共治的精神。”近日, 参与食品安全法起草相关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罗云波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罗云波介绍,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新法”) 中增加了诸多的新元素, 是借鉴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以及针对我国出现的网络食品经营等新业态、新情况审慎修订的。

注重风险管理, 不再被食品安全事件“牵着鼻子”走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遵循了预防性原则、风险分析原则, 与国际接轨。立法大原则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防御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此打破了以往监管部门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使得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不发生或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借鉴了国外有经验国家先进的理念。“今后, 判断一个食品安全热点是否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 风险评估说了算。”罗云波表示。

罗云波介绍, 目前, 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监管通行的做法是:通过风险监测与评估后, 确定食品安全危害的大小, 再对不同程度的危害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即对危害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可加强管理;对危害小的食品安全问题, 可弱化管理。

新法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中增加了具体的可操作内容:如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 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并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监测方案的要求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食品安全监测工作人员有权进入相关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场所采集样品、收集相关数据。采集样品应当按照市场价格支付费用。”“第十七条中何种情况下应当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进行了详细界定。”

罗云波表示, 风险交流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如何规避食品安全风险, 就要主动进行交流沟通。应考虑如何有效地与各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而非过去不交流、不沟通, 从而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心理。风险交流形式多样, 包括培训、科普、应急信息发布等。新法中专门增设了有关风险交流的条款, 即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其技术机构, 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 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 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

第一次提出“首付责任制”概念, 食品安全责任方更加分工明确

新法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中, 不仅对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生产企业提出了更多、更细的要求, 而且根据目前食品经营出现的新业态, 增设了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网络食品经营等新的相关规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新法中提出了“首付责任制”概念, 即消费者在哪个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由哪儿“买单”, 即首先要有相关方为其负责, 再深入追究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方。

新增设的第六十一条中不仅对我国出现的新业态——网络食品经营提出了具体规定, 同时也明确了“首付责任制”的概念。第六十一条中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 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 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后, 有权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追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做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 应当履行承诺。”这一条款的制订, 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此外, 第四十二条中增设了“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相关内容。第四十一条中增设了“国家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 保证食品可追溯。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加大了惩戒力度, 使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违法望而却步。”罗云波说, 较之旧法中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新法加大了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的惩戒力度。新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明确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 初步建立食品监督责任制

罗云波谈到, 新法中对食品安全利益相关方均制订了明确的责任要求, 如强化了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责任, 建立了食品监督责任制。相应条款中还对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 也增加了很多相应的行政处置的内容, 从而使得监管食品安全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玩忽职守。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保护主义, 如遇到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而置之不理。新法第一章总则第六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总责, 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

“评议、考核第一次引入新法。”罗云波表示。总则第七条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实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罗云波介绍, 与旧法相比, 新法更加强化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及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以及资金的保障, 做到层层制约。例如, 新法总则部分第八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明确食品安全各利益相关方责任与处罚, 体现“社会共治”精神

新法对生产经营者、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媒体的职责与处罚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新法第一章“总则”中第十条规定了对新闻媒体有关食品安全报道的责任与处罚, 规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的相关内容。又如, 新法第一百三十七条中规定:“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罗云波介绍, 此次新法还对虚假广告的发布还增加了责任方, 即广告商有连带责任。新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中明确规定:“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虚假食品广告,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上一篇:南非经济发展下一篇:经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