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领域

2024-09-27

经营领域(精选8篇)

经营领域 篇1

0 引言

技术入股是指在技术交易过程中, 技术持有方将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出售给企业, 企业在支付权利金时, 不是以现金支付, 而是以相应金额折算的股权支付。技术入股的企业如果成长顺利, 未来股权的收益远远高于一次性转让所获得的收益, 因此, 高校、科研机构鼓励股份制形式转化科技成果, 技术入股已经取代权利金形式的技术转移方式, 而成为一种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1 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1 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突出

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不畅, 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障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趋活跃, 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相关管理制度不适应成果转化需要的情况, 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对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 影响了转化的时效性;成果处置收益上缴国库, 用于人员奖励的支出, 挤占了工资总额基数, 削弱了单位和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科技人员的创新价值缺少相对应的价值体现, 导致研究积极性下降。完善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政策, 开展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 就要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 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进一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添油加力。

1.2 国家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明确要求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中发[2012]6号) 提出, 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5]8号) 的出台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1.3 地方政府纷纷开展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试点

近年来, 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例如, 2014年6月, 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 (粤发[2014]12号) , 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将经营新领域技术入股列为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的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广东拟在全省科技高新区、金融试验区等有条件地区开展技术入股试点, 要求省科技厅在经营性领域开展技术入股试点, 制定出台技术入股系列配套文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4 技术入股有利于推动技术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同时将企业与技术转让方的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最牢固、最有效的技术、利益联盟。充分调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科研机构等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促进科技成果在粤转化, 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收益分配的政策体系, 推动技术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

技术入股最早出现在美国, 并随着鼓励科技成果商品化法律的出台, 迅速发展。1980-1987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多项法案以促使科研成果商业化, 其核心法案《拜杜法案》, 并相应出台了《史蒂文森-怀特勒技术创新法案》《小企业创新开发方案》《联邦技术转让法案》等辅助法案, 另外还颁布了相关的行政命令。随着美国联邦政府鼓励技术转移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 美国大学纷纷出台政策, 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 技术入股作为一种技术转移机制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

2.1 美国《拜杜法案》主要经验做法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经济遇到了来自日本和德国的严峻挑战。为了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采取了科技引导战略, 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促进科技进步, 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促进科技的商业化进程。美国制定的各种科技商业化法案,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科技商业化的进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拜杜法案》。该法案解决了科技商业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大大促进了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进程。其具体做法如下。

1) 政府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研究机构。《拜杜法案》的核心是将以政府财政资金资助为主的发明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 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与企业界合作转化这些科研成果, 以促使发明技术在美国的应用。该法案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允许小型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组织 (包括大学) 取得政府资助所获发明的专利权, 但不包括大型企业、外国人或者管理经营的合约人。 (2) 政府保留“介入权” (March-in Right) , 即大学如未能通过专利许可方式使某项发明商业化, 联邦政府将保留决定该项发明由谁来继续商业化的权利。但政府干预权限仅于此。 (3) 根据联邦政府资助的发明而进行的生产并销售的产品, 必须有相当比例是在美国制造完成的。 (4) 联邦政府取得世界性、非独占、不得转让、不得撤销、权利金已付的使用权。 (5) 有关发明的信息不得向公众公开, 在专利申请期间不受“信息自由法案”的拘束。 (6) 发明人应分享专利许可收入, 但具体应得份额未做规定。 (7) 大学应将技术转移所得、全部专利许可所得返还到教学和研究中去[1]。

2) 大学必须努力对科研成果进行开发转让, 否则政府将收回技术成果的所有权。《拜杜法案》的相关辅助法案规定, 大学必须努力对科研成果进行开发转让, 否则政府将收回技术成果的所有权;在进行技术转让中, 应当首先考虑向小企业转让;所进行的相关技术生产场地主要是美国;转让费必须有一部分给发明者本人, 其余部分要用于教育和科研开发上, 国家实验室的技术转让费至少要给发明者本人15%, 研究机构必须建立技术转让部门, 保障该部门的运作经费;联邦各机构要有专款辅助中小企业的科研发展;研究人员有责任进行技术成果转让, 各研究部门之间以及各大学要进行技术合作, 制定技术合作计划等。

2.2 美国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主要经验

《拜杜法案》施行至今已有30多年来, 这部法律让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形成了“333”分配, “即1/3收入归发明人, 1/3归科研单位, 1/3用来支付各种转化费用。”在《拜杜法案》的影响下, 美国的学术研究专利化, 成果转化率提升了超过10倍, 具体做法如下。

1) 多数大学给发明者个人的分成都在30%~40%之间, 有的分成高达50%。根据《拜杜法案》, 美国高校对利用政府资助而做出的发明拥有产权, 无论是全额资助还是部分资助。在实践中, 多数美国高校的立场是, 只要本校雇员和学生在发明过程中受到了资助, 或者使用了学校的设备和设施, 或者该发明是根据由学校进行管理的合同, 其产权均由学校所有。学校在占有发明产权的同时, 也积极寻找技术转化的途径, 并制定了积极的技术转让费分成政策。多数大学给发明者个人的分成都在30%~40%之间, 有的分成高达50%。其余还有相当一部分分给发明者所在院系或研究所。这样的分成政策也符合《拜杜法案》中有关将分成后剩余部分用于教学和研究目的的要求[2]。

2) 专利技术许可证提成转让成为技术成果转让主要模式。初始转让费为1~20多万不等, 外加2%~5%的销售提成, 特别的专利提成可能达到15%甚至更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进行专门化分工, 能够保障研究部门有一定的回报, 并使开发部门在一定范围内独家使用这种技术并享有与高校科研部门稳定合作的社会声誉。但是, 这种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 进行转让的专利技术多数尚不成熟, 投资方还需要进行大量投资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此外大学的研究更注重学术性, 很难对特定产品进行系列化的跟踪开发研究;另外的问题还包括大学要保留对专利的产权, 有的大学研究人员合作意识欠缺, 可能要发表有关专利的核心技术等, 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影响企业同大学的合作。

3) 技术入股方式逐步成为技术转让的一种重要趋势。股份制以前被人们视为是技术受让者不能支付初始转让金的无奈之举, 后来人们发现它比专利许可证方式有不少优势, 如它能够使高校与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能够促使高校进行产品全程跟踪, 使企业更多地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 为高校提供更为切合实际的社会问题与科研问题, 解决企业和高校在科研成果转让时由于对其潜力把握不定而造成的困惑, 使高校有更多的参与以实现从其它方式中难以获得的长远效益, 能够尽可能降低企业在新技术开发中所承担的风险等。一般技术转让单位的股权在10%-20%, 也有采用股权加提成的转让方式。另外, 依托高校技术而成立的新公司或衍生公司也愈来愈成为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这种公司融高校技术和校外创业资源 (或为现有企业, 或为有创业能力的个人, 或为社会融资机构等) 为一体, 为美国社会创造出众多的新技术产品和就业机会[3]。

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及技术入股政策

3.1《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 (草案) 》

今年3月5日, 全国人大在官网上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 (草案) 》 (以下简称《修正案》) , 相比于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原法规, 《修正案》突出点之一是更为明确地规定, 在科研单位未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情况下, 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要给予不低于转化收入或者许可收入总额20%的奖励。

《修订稿》第44条规定, 在事先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 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收入或者许可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 “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 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 “单位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 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 连续3~5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

同时, 在该条还规定,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本法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 但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今年3月13日, 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在“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条目下, 《意见》明确提出了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 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 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1) 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 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 纳入单位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 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2)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 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 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 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 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 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 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 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3)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 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 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 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 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4 地方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政策试点:以广东省为例

4.1《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 (粤12条)

2015年2月, 广东省政府重磅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 (粤府[2015]1号) , 完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分配制度, 给予科技人员股权奖励。广东省率先开展收益权改革事项, 赋予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 其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为避免单位用于人员奖励对单位工资总额基数的挤占, 1号文件提出用于这个支出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获奖人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 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方面, 可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的奖励约定, 进行股权分割确认, 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工商、监察等部门对于当事人之间约定的股权奖励和确认给予承认, 并有效落实国有资产确权、国有资产变更、知识产权、注册登记、税收优惠等相关事项。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院校以争取政府纵向课题、发表论文、科技奖励等作为评价科技人员的主要标准, 职称评审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突出。广东在该文件中提出: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科技人员参与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时, 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 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要求同等对待。这两个“同等对待”, 将打破以往科技人员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 有助于激发高校、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活力, 使其真正成为创新力量, 催化科技成果转化。

4.2《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我省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起草了《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作为粤府1号文的系列配置实施细则之一。

1) 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试点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技术入股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 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不再审批或备案。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技术入股, 按国家和我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2) 深化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收益分配改革。试点单位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 纳入单位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 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所获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支出部分, 暂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3)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的收益激励机制, 从科技成果技术入股股权或收益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奖励给发明人、共同发明人等在科技成果技术入股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奖励比例超过50%的, 由试点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科技人员所获科技成果技术入股奖励股权权属授予个人所有。

4) 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审政策, 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技术入股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科技人员参与职称评审与岗位考核时, 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 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课题指标均应同等对待。

5) 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工商、监察等部门股权奖励承认。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知识产权和监察等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点单位技术入股方案中明确给予个人奖励的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应当予以承认, 并全面落实国有资产确权、国有资产变更、知识产权作价量化奖励个人等相关事项。科技人员以所获奖励股权成为被投资公司股东或者发起人的, 在办理公司设立或者变更登记时, 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技术入股公司章程中的出资方式、出资额, 或相应的变更内容予以登记承认。

5 开展技术入股政策试点的主要难题

尽管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知识产权相关权益归申请人和权利人所有, 但在实践中, 对于科研院所财政经费投入的科技成果, 一直采取的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办法。目前, 我国院校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与国有资产处置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国有资产处置, 自主处置权限低, 审批管理过于严格。这成为成果转化的“绊脚石”, 无法调动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主要存在以下难题。

5.1 科研机构、高校所持股股权的归属问题

1) 把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视为国有持股, 不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从持股中合法地获取应有的收益。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 目的之一是通过获取股权收益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但是按照有关规定, 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的收入, 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如果高校和科研机构不能获取和自主使用股权处置收益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那么他们推动、组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2) 把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视为国有持股, 减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合法持股的数量。根据财政部等四部门的有关规定, 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时, 按照发行数量的10%, 将上市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保资金理事会持有。高校已经持股的企业, 在其发展中进行增资扩股时, 由于高校一般无力增加资本, 学校持股比例不断稀释, 到该企业上市时, 学校持股比例较少, 有时会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国有股权划转至社保基金, 这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持股, 降低了高校和科研机构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3) 把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视为国有持股, 助长了技术入股“地下”现象的发展。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原来是欢迎的, 因为这种持股有利于企业提升形象和声誉, 有利于建立对企业技术发展有益的战略技术联盟。但是国有股权需要履行的繁琐、复杂的审批程序, 使企业又害怕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 因而越来越希望由科技人员个人持股, 而不愿意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持股。有些企业甚至鼓动科技人员不通过学校, 自己带着职务技术成果入股, 形成了技术入股的“地下”现象。在这种“地下”现象中, 股权全归个人所有, 学校得不到一点股权, 学校不能从中获益。

5.2 股权激励的比例及分配问题

股权激励的比例及分配, 是目前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审核时很关注的问题, 也是高校、科研机构目前认为障碍较大的问题。目前国家的相关法规规定, 科技成果作价入股, 可以用不低于作价金额20%的股份奖励科技人员, 超过50%的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批准。目前资产管理部门在审核时掌握的标准是奖励给个人的比例不超过30%, 高校、科研机构认为这一比例偏低, 不利于调动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美国一些大学的技术转移政策看, 美国大学在股权激励中奖励给个人的股权一般不超过所获股权的50%, 其余的在学校、院、系和技术转移机构中分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 我国目前有不少大学在学校制定的政策中, 将奖励给个人的比例提高到70%, 但缺乏针对发明人所在院系或实验室的激励。但是, 即使这样高的比例有些科技人员也不满意, 落实起来也较难。

5.3 技术入股中的审批程序问题

由于我国通常把技术入股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处置, 因此在技术入股过程中, 需要履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审批程序。而目前这种审批程序仍沿用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批程序, 程序过多、过于复杂、不够清晰, 大大影响了技术入股发展的进程。目前审批程序的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入股初期, 需要履行国有资产使用审批和国有资产评估备案等程序, 而技术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目前仍然较难, 致使这些程序耗时较长, 入股企业较难接受。二是在入股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对企业增资扩股进行报批。技术入股企业大多数都是初创企业, 开始股本较小。企业为了发展, 特别是为了进入资本市场, 需要增资扩股。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经持有公司三分之二以上股权的股东通过, 企业就可增资扩股。而目前的资产管理政策却规定, 国有股权参股企业增资扩股须经报批, 评估备案等程序, 而且把技术入股企业作为国有股权参股企业对待, 使技术入股企业在增资扩股中需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 影响了入股企业的发展[4,5,6]。

6 推进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试点的政策建议

6.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立法进程

加快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工作, 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等, 通过立法途径真正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长期面临的出资入股难、国有资产处置约束、科技人员奖励落实难等瓶颈问题, 完善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法治环境。

6.2 推进地方科技政策法规修订完善

各地方政府要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 抓住国家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良好契机, 对原有的地方科技政策法规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进行修订, 探索科技成果处置权、所有权、收益权改革。例如, 以广东省为例, 广东应该加快修订《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条款, 按照国家政策的最新规定, 修订《条例》中关于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成果转化奖励力度、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创新成果转化等相关条款, 重点修订《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三条等法律条款。

6.3 试点开展高校科研机构成果所有权改革

积极制定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政策试点方案, 深化高校、科研机构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同时, 在各地试点选择一批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入股试点, 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形式的激励。

摘要: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不畅, 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障碍。技术入股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分析我国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总体情况, 结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借鉴美国《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经验, 梳理我国及地方出台的技术入股政策, 在全面把握开展技术入股政策试点主要难题基础上, 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立法进程, 推进地方科技政策法规修订完善, 试点开展高校科研机构成果所有权改革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

参考文献

[1]南佐民.《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8) :75-78.

[2]李晓秋.美国《拜杜法案》的重思与变革[J].知识产权, 2009 (3) :90-96.

[3]王瑞.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专利权归属——拜杜法案的启示[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43-45+60.

[4]邵霞, 房永征, 潘嘉祺, 张钰.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问题及对策[J].科技促进发展, 2013 (1) :49-54.

[5]罗涛.中西方大学技术入股方式比较[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 (5) :27-29.

[6]赵捷等.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入股问题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1, 29 (10) :1485-1489.

经营领域 篇2

尊敬的XX医院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业界同仁:

大家好!

我非常高兴出席XX医院医务人员廉洁行医、供应商诚信经营签约大会,也非常荣幸作为供应商代表做大会发言。

首先我代表各位业界同仁,对贵院多年来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敬意!对贵院多年来的友好业务协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这里我代表药品及医疗器械供应商向贵院庄严承诺:

1.严格遵守国家《药品管理法》及《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经营活动,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及《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核准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开展业务往来,绝不经营假冒伪劣药品及器械。

2.在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不在药械购销活动中以任何名义给予医疗机构负责人、药械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回扣、提成、临床费或其他利益;不在医院从事临床促销等违规经营活动;不进行、不参与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宣传。

3.严格按照河北省医药集中采购中标价给贵院供货,保证不出现价格欺诈行为。

4.自觉接收医院及社会各界监督、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经营领域 篇3

曾彤和是福建著名茶商,他虽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出身却不拘于经史子集的繁文缛节,也不固守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从小生活在万国租界鼓浪屿的曾彤和不仅能说流利的英语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他结交了许多来自西方世界的朋友,也打开了瞭望全球的目光。

光绪二十五年,洋务运动已在中国沉浮数年,由早期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转变为鼓励创办民族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福建作为中国东南门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便在此创立中国第一个现代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厦门由于通商多年,商业环境较为优越,许多洋商均在此贸易,当地的商业氛围异常浓厚。曾彤和便在当年开设“顺祥号”茶庄专营铁观音、武夷岩茶等福建茶叶。

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对于原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增加,为了保持稳定的供应量,曾彤和先后在泉州清源山买下面积达数千亩的茶山专门种植“顺祥号”的茶叶。另一方面,出口货物数量持续攀升也为曾彤和创立“闽暹轮船公司”提供了稳定的货源,该公司专门从事福建到泰国的定期客货运输。

当时没有“垂直经营”一说,但生意人都懂得“货畅其流”的道理。这里的“流”不仅包含了通俗意义上的“物流”概念,还有打造顺畅供应链的含义。我们现在知道企业控制的产品供应链越漫长则成本越低廉,利润越丰厚。在当时他们可能没有如此系统的商业理论,但是儒家思想中的“力行”与重商主义之“利益”的平衡一直是清末商人身上重要的闪光点。无论是正三品的伍秉鉴、从二品的胡雪岩还是一品顶戴的王炽,他们的商业生涯都充满着对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贪婪和未知领域的敬畏。

或许正是这种“量力而行”的思想缔造了数百年间中国商人世界首富的传奇,也正是这样的固步自封造就了华丽外表下千疮百孔的大清朝。但商人毕竟是依赖于政治环境生存的“二级职业”,清朝的腐朽使她的倒台没有耗费太大的社会成本便完成了政治上的过渡。除了在武昌打了几仗之外,许多地方的“革命”仅仅是揭掉衙门上的诺干瓦片即告完成。衰弱到无以附加的大清朝依旧梳着油光锃亮的辫子,却没有丝毫的挣扎便倒在了革命的枪声下,一个欣欣向荣的民国由此诞生,压抑了两千多年的民智为之洞开,追求“民主民权民生”的立国思想为商人们打开了更加自由、广阔的舞台。“顺祥号”也迎来了它的高速发展时期,传统的茶叶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终于乘着新兴的国运找到了“力所能及”的投资方向。

完整供应链造就的超级供应商

然而好景不长,日益强大的民国与野心不断膨胀的日本之间注定无法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各自的需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开动了他全面侵华的战争机器。

国难当头,曾彤和毫不犹豫地把大量家财捐予国家抵抗侵略,并参与组织闽商抵制对日贸易。东洋乃中国茶叶重要的出口国,此举让“顺祥号”每年损失营业额达300万银元,但曾彤和没有半点犹豫,他还作诗“倭寇入汉地,山河卧铁蹄。胸有平波志,愿效梓泽墟。”表达了心中有当年戚继光平倭之志(戚继光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即使耗尽万贯家财也在所不惜的志向(梓泽园为西晋富豪石崇之豪宅)。

但抗战毕竟对于商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源山的茶场由于盗匪横行渐渐无法正常种植,“闽暹轮船公司”的船只也在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后被日军强行征用。日本人知道,曾彤和在当地商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于是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出任“商会”主席一职。曾彤和因坚持不受而得罪日方当局,不得已举家逃离厦门辗转前往泰国避难。

然而,泰国的情况并不比国内好多少。日本强大的战争实力使原本就弱小的泰国选择了加入“大东亚共荣圈”以求自保。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和千疮百孔的事业,曾彤和只折不弯的性格终于让他抑郁成疾,在故土沦陷的悲切情怀和风烛残年的颠沛流离交相煎熬之下,这个年届花甲的老人在第二年含恨而终。

这时家庭生活的重担便落到大儿子曾晋用的肩上。曾晋用出生时父亲曾彤和正在南洋做生意,一个相命先生看完孩子的生辰八字后对曾彤和说:“孩子有贵气,但却不在中土。”于是,曾彤和根据《左传》中:“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章句将孩子取名曾晋用。并且从小带着他出入各种生意场合,让他磨练对于市场和人情的体察能力。16岁时,曾晋用已经掌管起“顺祥号”对南洋贸易的主要工作。从货物运输到钱银打理他都做得井井有条,深得曾彤和赞许。25岁的他已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现在父亲甫然离世虽令其悲愤交加但看着伤心的母亲,年幼的弟妹及三房低头啜泣的姨娘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曼谷很快也被日军占领,他们不得不拖家带口落脚于泰南偏僻的渔村,至此总算安定了下来。

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偏僻渔村中,曾晋用重新回到宣纸墨香之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自然科学和人物传记类的书籍。对国家、对生意、对家族都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那首“楼小能容膝,檐高志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的五言诗便是他身处僻静却心存高远的写照。寄人篱下的日子,曾晋用并不以客人自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面对侵略者,无论是华人、泰人皆是受害者,对于生活比他更加艰难的左邻右舍曾晋用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因此在外漂泊数年始终与当地人相处融洽。

5年后的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曾晋用便重新回到曼谷。大陆的家产在离开时已经变卖一空,于是他将事业的重心放在了泰国。万事开头难,曾经的家财万贯早已坐吃山空,现在身边仅有的就是仓库里的一些存货和身边的几千块钱而已。

曾晋用的存货是一些原来“顺祥号”泰国仓库内的陈茶。当时战争刚刚过去,许多战前随处可见的商品如今已是一货难求,茶叶就是其中一种。因此即使是陈茶,曾晋用也卖了好价钱。但茶叶生意已经断了来源,曾晋用便将所得投入到泰国物产相对丰富的大米贸易。

曾晋用从小接受中西结合的教育背景在这时起到了关键作用。自古以来华人在南洋都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当时南洋有句谚语:“土人上山下海,华人盘算记银,洋人开船收货。”用来形容那个时期市场上三种人之间的商业生态。曾晋用流利的英文令他在与洋商接触时得心应手,也获得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本来他可以仅仅根据客人的要求在市面上收购商品,然后转手卖给洋人。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经常亲自到农磨兰圃府的稻米产地收购粮食。由于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曾晋用可以给予农民更高的收购价格,因此深受农民拥护。endprint

从这点来看,曾晋用继承了父亲构造完整供应链的心诀。曾晋用还从中国和越南购进口优质的稻种,将这些种子贩卖给产区农民,统一采用记账的形式,待一季种植收获后再行结算。农民们得到良种又保证了售价,自然都乐得与曾晋用合作。一年后,曾晋用重新挂出了“顺祥号”的招牌,并在年底开出了顺祥碾米厂,直接在产地对收购来的稻米进行加工。这样一来,“顺祥号”的产品从简单的农产品贸易延展到了附加值更高的工贸领域。

二战的结束也使滞留在东南亚的美军急于处理大量军用设备,懂英文的曾晋用便在投标中占了便宜。他把投标买下的东西再高价转让给当地人,因此发了笔小财。最后,他利用手头盈余的资金加上银行贷款购买了两艘“自由轮”,成立“顺暹轮船公司”正式涉足航运业。

这样,一条从产地到加工再到贸易运输的产业链条便初具规模。此后十年,“顺祥号”再也没有迈出这个圈子,而是专心将自己划定的圈内做细、做精。他们不断储备土地资源的同时持续改良种稻基因,将产品的质量由一个台阶提高到另一个台阶。大米加工业也是“顺祥号”很重视的一个领域,通过控制成品的含糠量提高大米口感,使之适合更多消费者的口味也卖出更高的价格。“顺暹轮船公司”的规模受益于战后经济的恢复迅速扩大,由原来的两艘“自由轮”增加到1958年的12艘大小轮船,总吨位接近8万吨。“顺祥号”成为了泰国举足轻重的成品粮食供应商,与包括新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关系。

循序渐进的成长轨迹使生意的风险性被严重削弱

虽然企业经营得顺风顺水,但曾晋用从来没有任何懈怠,他每周工作70个小时,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时间。然而1965年前后,公司的盈利水平却无法继续提高,他和两个儿子曾汉泉、曾华泉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曾晋用:“从1963年以来,农业公司的盈利水平一直没有增加,我们的规模在扩大,利润却保持不变,只能说明我们的利润率下降的非常快,你们俩怎么看?”

曾汉泉是大哥,马上接过父亲的话柄:“大米本来就是泰国传统产业,许多家族在这行根深蒂固,最近中部和南部的几个财团把米价压得很低,我们不得不跟着降价。另外有不少进口米也把市场打得更混乱,很多工厂进口低价的柬埔寨米生产,他们的成本比我们要低很多。去年我们就开始尝试进口农药,德国拜耳的产品,销售情况很好。一些小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好,我们就可以开始自己生产。泰国是个典型农业国,农药产品会是个很有前景的项目。”曾汉泉自信满满地回答,他和弟弟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要在提出问题时也给出答案。

“嗯!”曾晋用点点头,他将目光停留在小儿子曾华泉的身上。这两个儿子虽然一母同胞但却各有各的特点,大哥曾汉泉敢想敢干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很有些家乡闽南彪悍的遗传。而小儿子曾华泉却常常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反而示人以更加成熟的气质。不过,两人兄友弟恭相处得非常融洽。

看到父亲在看着自己,曾华泉也不急着回答,他做了一个手势伸开五个手指,然后扳着手指头一个个数到:“公司的产业涉及种植、加工、贸易、航运还有农药。”说到这里他把刚才数过的手指头拽成了拳头,然后拍着拳头说道:“我们公司十几年来始终围绕着‘粮食这个核心在发展,当这个行业没有充分竞争时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当行业竞争趋于密集时就应该先人一步走出去。我觉得大哥说的对,进入农药领域后首先受益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种植园,然后是全国各地的地主成为我们的客户,这样做能赚不少钱,但我觉得还不够!”曾华泉说完自信地看着期待答案的父兄。“农药的应用会提高亩产量,也就一定会促进农田丰收,那么可想而知‘丰年米贱的情形一定会上演。这么多粮食的出路在哪里呢?包括我们在内的米商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不会在一两年内出现,但以现在的发展速度,不出五年我们一定会碰上。如果我们能找到答案,那么就能快人一步,一大步!”

曾华泉坚定地看着父兄,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酿酒厂或者饲料厂才是我们应该着重发力的两个方面。吃得饱就想吃得好,副食品中的‘鸡、鸭、鱼、肉、蛋、奶全部都以饲料为根本,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离不开副食品供应量的增加,所以饲料一定是未来重要的产业方向。酿酒自古以来都是国家专营,但我听说政府最近有把牌照承包的消息,那时候或许我们也有机会介入呢。”听到曾华泉如此精密合理的分析以及深谋远虑的规划,曾晋用不禁点头赞许。公司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就此有了战略上的定论。

借助原来深耕的市场和渠道,在此后的20年里“顺祥集团”一跃成为东南亚航运、饲料和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先后在雅加达、联交所和台湾实现三地上市。曾晋用真的如当初那位算卦先生所描述的,“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在异国他乡创造出了一番骄人的业绩。然而,在这个古稀老人的心里那桑梓故园的鹭岛,桑榆晚景的涛声和叶落归根的思念时时刻刻都萦绕在灵魂的深处。

1985年,曾晋用回到故乡时受到当地政府的隆重接待,看到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曾晋用决定在大陆投资建厂,参与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中来。多年来,“顺祥集团”在取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在教育、医疗、公益、扶贫等领域对社会极大地反哺。

曾晋用常常坐在鼓浪屿的曾家故居里,凝视着重新焕发光彩的“顺祥号”牌匾。这块由父亲手书的招牌历经一个世纪的沉浮,终于再次骄傲地悬挂在了它出生的地方。他常常想,人生真有“注定”吗?如果当初那位算命先生真的铁口神算,是否也知道自己的成功要用父亲晚年的凄凉来交换呢?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对这位先生来说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再想想自己,常常有媒体将他形容为“商界先知,经营之神”,总能在变革来临前快人一步赢得先机。但曾晋用清楚,自己这种“力量”的来源在刚回到曼谷时是养家糊口的焦虑;在与洋商对答如流的背后是灯前影下的苦读;在调整经营规划时是勤奋的工作和不倦的思考。

退无可退近乎勇,力行积淀近乎仁,敏思善断近乎智。仁、智、勇兼备的人,他的未来一定不是靠占卜而来的。

老黄浅析:

商人在儒家的社会结构中被列为“士农工商”的末等,他们平时受歧视,失败被嘲笑,成功遭妒忌。但即便如此,商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支柱的追求。中国商人将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与“经世”融汇贯通,并不断以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套用在自己的商业规划中。不贪一时之功,不图朝夕之利,行商有信,做贾百年。对“名利双收”的追求,使商人们在看中“利润”的同时有了道德的忌惮和立世的梦想。他们开始放弃激进的方式和暴富的追求,转而寻找更保守、更长久的盈利模式。

这种循序渐进的成长轨迹使生意的风险性被严重削弱,像故事中的曾晋用一样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挖客户需求并时刻注意与业务匹配的现金流状况。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经营风险的发生还使垄断经营成为可能,而垄断的利润是无法想象的。“欲平天下先修其身”通过修筑良性的经营结构,夯实厚重的商业基础,达取得到无法想象的商业利润,不正是“修齐治平”思想的具体表现吗?看看我们现在还存在的那些“百年老店”同仁堂的药品、全聚德的烤鸭、黄则和花生汤哪个不是这样一步步走到天下无人能撼动的位置。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流星般闪过的风云人物,3年做到全国第一的爱多VCD、4年做到20亿规模的飞龙保健品、央视标王秦池白酒。他们的辉煌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凋零,是因为他们达到的高度不是“走”上去而是“跳”上去的。这种奋力一搏的快感终究挡不住地球巨大而持久的引力。他们缺乏的正是精神领域的指引,纯粹为赚钱而赚钱,往复循环不可自拔。人如果没有信仰将成为行尸走肉,而一个职业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指引就会沦为毫无是非观念的工具。近年爆发的三聚氰胺奶粉、豆腐渣楼房、问题疫苗等损人利己的商业事件正是我国商人群体急功近利,缺乏正确精神支柱的个体表现。

时过境迁,120年的轮回使甲午的骏马再度踏雪而来,我们的国家已经没有了科举、没有了进士也没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我们面对的是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全球经济体制,高速发展的新兴互联网经济和越来越紧密的世界经济联系。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寻求答案的脚步也绝不停歇,那些曾经激励过我们的祖先并让他们从衰弱中崛起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必将在未来引领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经营领域 篇4

关键词:管理控制,管理会计,公司理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保证企业发展战略成功实施是企业长足发展之根本。但随着管理控制系统在企业的快速发展,管理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领域之间的交融摩擦也不可避免。本文分别剖析了管理控制与管理会计、公司理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一、管理控制与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一个以价值为基础,以战略为导向,以服务组织内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等活动为目的,全面、动态、综合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分为基本理论体系和应用理论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基本理论体系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职能、活动以及范畴等基本问题;应用理论体系则涵盖了管理会计工具、管理会计组织、管理会计系统等具体问题。

管理控制是促进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系统化过程,是以企业管理者为主的控制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各项控制活动的总和。管理控制的主体是以经理层为代表的企业各级管理者;管理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管理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落实企业的各项战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管理控制理论框架体系包括管理控制要素、管理控制程序和管理控制模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从管理和会计的辩证关系来看,管理会计的本质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具体而言就是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为对象,借助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手段,生产以管理会计报告为载体的信息;与之相对应,管理控制的本质则是基于会计的管理,企业为保证经营活动有效性实施的所有控制活动都需要会计这一信息系统源源不断地供给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基于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分别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生产者与使用者,管理会计为管理控制提供信息支撑,管理控制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导向。对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

1.管理会计报告是连接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两个领域的纽带。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管理会计报告视作企业内部的一种商品,由于这种商品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就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达成有效的契约是管理会计报告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关键。这要求企业理解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和控制过程中需要哪些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建立管理会计组织,完善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同时,也要求管理控制系统有效整合其要素系统、程序系统和模式系统,明确每一个环节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何种信息,并对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

2.管理控制的发展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首先,管理控制范畴的拓展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经营战略趋向多元化,对管理控制的需求从经营层面向战略层面和作业层面延伸。为了满足战略管理控制和作业管理控制的信息需求,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管理会计概念被提出,并不断被完善,进而相应地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畴。其次,管理控制程序的完善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控制基本程序整合完善之后,每一个程序的运行都离不开管理会计信息的支撑。为了满足管理控制程序所需要的信息,管理会计系统需要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完善管理会计组织,编制管理会计报告,这带动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完善。最后,管理控制方法的创新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随着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管理控制的方法也得到不断创新。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的理念一脉相承,两者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因此管理控制方法的创新对于管理会计技术变革具有协同效应。

3.管理会计的完善推动管理控制的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在建立和完善管理控制系统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管理控制程序的协调,还是管理控制要素的设计,都离不开信息。而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信息的主要载体,管理会计报告的基本属性是价值相关性,这种价值相关性更多地与企业的管理控制相关。管理会计报告的质量会影响管理控制的效率,管理会计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管理控制的发展程度。

二、管理控制与公司理财

广义的财务管理涉及公司理财、投资学和金融学三个领域。其中公司理财是广义财务管理最基本的内容,也称为狭义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进行资本运作的背景下,公司理财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以价值管理为导向,以会计报告与财务分析为基础,以资本经营与管理控制为两翼的理论体系与应用体系。公司理财的三个主要领域分别是处理与外部投资者的关系、评估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通过全面绩效管理创造价值。在价值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管理控制要服务于公司理财基本框架,公司理财需要借助于管理控制系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将价值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每一个环节。

1.战略目标分解环节。

在这一环节要明确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企业的一切战略选择都要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为了保证企业核心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责任中心的划分和价值创造的环节对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进行分解,形成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相互协调、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嵌套的战略目标分解体系。在目标分解过程中,企业应重视将管理层自上而下的分解和员工自下而上的反馈紧密结合,确保战略层的愿景不会脱离作业层的能力,使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建立在职工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最终使体系中所有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在为股东价值最大化服务。

2.控制标准确定环节。

这一环节要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体系和价值管理理念,选择控制变量并确定控制标准。首先,结合战略目标分解体系,确定各个责任中心的价值目标,如将经济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作为各个责任中心的核心评价指标。然后,根据企业价值创造的环节分析实现价值目标的驱动因素,确定影响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变量,并根据每个变量的不确定性程度筛选出风险变量。最后,结合风险变量的经验标准、行业标准与预算标准等因素,制定先进、可行的管理控制标准,最终形成以财务预算为中心和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控制报告分析环节。

这一环节可以分为管理控制报告的编制与分析两个过程。企业编制的管理控制报告要体现价值管理的特点,这要求企业的管理控制报告体系既要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又要包括管理会计报告,两者互相补充,充分反映企业价值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在对管理控制报告进行分析时,要将报告呈现的实际业绩与控制标准进行比对,明确控制变量实际业绩与控制标准之间的具体差异,对差异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差异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并归集到相应的责任中心,结合控制程序标准进行管理控制。

4.经营业绩评价环节。

在这一环节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对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整体评价要以价值量指标为主,以是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标准,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局部评价要结合局部承担的战略任务、适用的控制标准以及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局部的战略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局部评价主要采用包含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局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5.管理者报酬环节。

在这一环节要将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管理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量结合在一起。在管理控制的五个环节中,管理者报酬既是一个管控程序循环的终点,也是另一个管控程序循环的起点,对管理者激励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管理控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薪酬委员会将管理者的报酬与管理者创造的价值挂钩,对股东价值增加与管理者报酬进行配比,缓解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让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对管理者的一种内生激励,保证管理控制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

三、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

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渊源贯穿于内部控制发展的整个历程。194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最早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保护其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保证组织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这表明内部控制在诞生伊始就明确了内部控制包括三个层次的控制:第一个层次是法规控制,旨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合法、合规,这是一切控制活动的前提;第二个层次是会计控制,旨在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是一切控制活动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管理控制,旨在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效果,保证企业的战略得以实施、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一切控制的导向和目标。之后无论是审计程序委员会还是审计准则委员会,都认可了内部控制的会计控制(法规控制内嵌于会计控制之中)和管理控制的双重属性。

但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财务造假手段趋于复杂以及虚假财务报告的大量出现,会计控制职责上的缺位引来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诟病。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将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向会计控制倾斜,在其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会计控制的重视更是矫枉过正。随后的十几年中,围绕内部控制的研究基本上是立足于会计控制,从审计的视角出发,把内部控制作为外部审计的补充,强调其在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上的作用。在审计视角下,内部控制作为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准确性的一套机制,很少关注企业战略是否符合企业愿景,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存在会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有效性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这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内部控制的部分职能和外部审计职能重合,甚至被外部审计取代,挤压了内部控制发展空间。

审计视角的内控研究是必要的,但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中要认识到,会计控制是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主题,而内部控制的基本范畴是不变的,在会计控制完善之后,内部控制需要从审计视角转向管理视角,从财务报告导向向价值创造导向转型,回归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范畴。管理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次,自身又可划分为战略层控制、经营层控制和作业层控制,无论是哪一层级的控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战略目标。随着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发展和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有效性的需要,以会计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势必会过渡到以管理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管理控制理论体系的完善可以拓宽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范围,推动内部控制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管理控制与内部审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简言之,内部审计职责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控制包括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个层次。但由于财务造假案的大量出现引起了各方重视,法规控制和会计控制在一段时期成为内部控制研究的主题,这也导致内部审计长期处于财务审计的范畴。随着企业财务报告公允性和合法性逐渐得到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重新回到了法规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个层次高低搭配的格局,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也要应时而变,突破单一的财务审计范畴,由单一的财务审计向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过渡,深入到企业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之中,协助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管理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发展时间比较短,虽然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但在某些问题上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也未形成对管理审计的明确定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1975年发布的第19号研究报告中对管理审计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师对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的系统评价,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实现员工目标、项目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企业其他相关目标的实现。”“管理审计评价的内容包括对管理控制制度存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从这些阐述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在审计对象上,财务审计是对企业法规控制和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第二,在审计目的上,财务审计侧重审计的监督职能,目的在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和合法性,管理审计侧重审计的评价职能,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完善直接带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演进,除了受到内部控制框架日益完善的影响,也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普遍建立密切相关。对企业而言,管理控制系统运用一系列工具、方法和措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层层落实,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但管理控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否有了实质性提高?对于这些问题,管理控制系统本身难以自明。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独立性、了解企业价值创造流程、有一定管理控制基础的人员来评价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业务性质、工作流程以及人员素质上看,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评价管理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最佳人选。并且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够明显降低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审计的成本。可见,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直接推动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阶段向管理审计阶段过渡。

五、结论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企业抓住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创新红利的关键。在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都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各个领域的基本框架,划清各个领域的研究范围,理清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平衡、协调各个领域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实务发展水平都具有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经营领域 篇5

食药监局:

按照《关于开展药品流通领域质量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整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企业立即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和要求,对照自查项目认真解决存在的不足,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管理职责明确、制度完善,执行尚待近一步加强,在本单位负责人的带领下,能认真执行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的各项制度及各岗位质量责任,对药品的购进、验收、陈列、养护等环节的管理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考核,对人员服务质量方面也明确了由企业负责人对这些职责及管理规定考核,根据考核情况与制度落实共同采取了一定的奖惩手段,不断完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加强人员管理制度,组织参加各种安全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本企业药店现有员工均参加了上岗培训,质量负责人及药师在职在岗能较好地提供用药咨询和监督好药品质量控制,能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并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验收员、养护员能掌握好相应的知识,完成本职工作。能够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度)开展经营活动,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核、修订。

三、有较好地营业场所和良好的养护设施,确保药品质量,店堂内整洁明亮,标志醒目,分类清楚,企业服务公约一目了然。陈列架上、货柜里面,商品摆放洁净整齐,还设置了安全用药咨询台,处方审核处,拆零专柜。营业区、办公区、生活区、相互分开,并按照规定配备了一些必需的药品养护设备,给药品储存,养护提供了较好地条件。

四、严格控制进货渠道,认真做好药品验收。我们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药品购进时,先审核首营企业的资质,并核对采购合同,明确质量条款,按货验收时,首先做到票货相符,并核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然后签字验收,做好验收记录,保存好送货凭证,及时索取该批的检验报告,并做好记录存档,如在验收时发现有问题的药品能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报告并做好记录。

五、陈列的药品摆放整齐,分类清楚,先按OTC和处方药分开,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药品和非药品分开,易串味的分开,再按药品的作用和剂型细分,对重点养护的品种做到每月检查一次,其它药品定期检查,发现有质量可疑的能立即上报质量负责人,做好药品近效期催销表,做到先进先出。

六、做好药品销售工作,让服务更专业,让顾客更满意。营业时间,药师、员工一律佩戴胸卡,设立了用药咨询处和处方审核处,免费为顾客测量血压,对顾客的用药和使用进行指导,并对处方药的销售做到先审方再配药,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等重点药品的监测,同时建立了质量查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顾客投诉等一系列制度及台账,特别对顾客反应的药品质量问题,做到专人负责认真接待,及时处理。对一些扩大疗效的广告产品及一些不是药品而说是奇效的品种,我们一律不做,诚信为本,踏实经营,对群众的健康负责。

七、认真执行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措施,应急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配备的设施设备能够满足相关安全(防火、防爆等)标准要求、安全防护措施到位,企业库房及设施、设备能够满足药品的合理、安全储存需求。

经营领域 篇6

关键词:公共产品定价,公共产品经营,消费者权益,政府干预

按市场经济的原理, 公共产品具有部分人的享受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 也不能或很难排除部分人去享受的特点, 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然而在提供公共产品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市场存在着很多失灵的时候, 这就要求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进行适当干预, 对公共产品实行价格管理及经营管理。但是, 公共产品定价权及经营权并不是一种政府的行政权力, 也不是政府单方享有的经济管制权力或市场主体 (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 单方享有的经济权利, 而是应该界定为一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国家的经济权力与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交相融合的综合性权力 (利) 。在这一权力 (利的实现中, 政府、经营者、消费者三者不可或缺, 都应得到重视, 其中, 面对强大的垄断经营者与政府机构, 更应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一、消费者的公共产品定价参与权

1. 消费者公共品定价参与权的必要性

消费者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涵盖面大, 它既是市场的重要主体, 又是价格的最终承受者, 也是权益容易受到侵犯的群体。消费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定价, 可以使政府部门更贴切地了解百姓的价格承受能力及公共产品需求, 使政府决策更好地立足于扩大社会公共利益, 既能克服“市场失灵”, 又能防范“政府失灵”, 既是对私权滥用的规制, 又是对国家干预不当的遏制, 最终有益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2. 消费者公共产品定价参与权的保障

保障消费者的公共产品定价权, 首先, 要规范政府的经济权力, 按“一般性禁止”法理原则对政府权力的行使严格加以界定, 即凡法律无明文授权许可的就是禁止的, 并保证政府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与法治化。其次, 建立一种政府、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公共谈判机制, 如《价格法》中设立的价格听证制度, 以法律形式明确而详尽的规定机制运作的程序。

二、消费者的公共产品消费选择权

1. 公共产品垄断经营中消费者选择权的丧失

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缺乏竞争的公共产品垄断经营市场中, 垄断经营者极易产生减少成本支出、降低服务质量, 同时又定制虚高价格以加强垄断利益的倾向, 而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条件下, 消费者只能接受垄断经营者提出的垄断高价以及差强人意的产品服务, 消费者丧失了一项重要的权利——选择权, 即法律赋予消费者自主选择经营者, 自主选择消费时间、消费方式等的权利。

2. 公共产品垄断经营中消费者选择权的保障

在垄断经营这一特殊领域中要打破绝对垄断格局, 通过垄断经营中公共产品经营权的调整来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 在经营主体方面允许公有公营、公有民营或私有私营等多元主体经营方式存在, 在经营模式方面将自然垄断性环节与竞争性环节相分离。针对不同情况, 实行不同政策, 对于适宜竞争的领域, 引入竞争机制, 放开市场, 让更多的经营主体进入, 对于确实具有独占性、不易放开而应实行必要垄断的领域, 应由政府进行严格而适度的价格管制与市场准入管制。

3. 公共产品领域政府角色的转换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政府部门拥有强大的经济权力, 针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具有投资大、风险大、资金回收周期长这一特征, 理论上政府是有能力对公共产品领域进行有效干预的, 然而, 在实际运作中由行政主体充当经营者容易导致行政权力的强制实施, 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会对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权造成侵蚀, 并因垄断经营缺乏竞争压力与成本约束而产生浪费, 也阻碍了其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

因此, 在公共产品经营中, 对政府干预的方式与力度必须慎重, 政府不应再以行政主体的身份直接充当公共产品垄断经营主体和利益代言人, 应转换为间接调控机构, 保障经营主体的独立自主, 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相区别, 使社会公共利益, 尤其是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保障。

三、总结

在我国, 目前大多数的公共品提供行业都是由集行政权与垄断经营权于一体的政府部门充当行业利益代言人。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通过改革公共产品的定价方式, 使得消费者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说话权和参与权, 通过改革公共产品的经营方式, 使得消费者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拥有更多的比较权和选择权, 这样能调动消费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政府从具体进行经营管理转向制定市场体制规则、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与长期发展战略上, 促使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责权利相统一, 因此, 对公共产品的经营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并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单飞跃:经济法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郭道晖:权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J].《法学研究》.2001 (1)

[3]钟雯彬:公共产品法律调整模式分析[J].《现代法学》.2004 (3)

[4]康亚通:加强价格规制, 促进铁路企业改革[J].《科学与管理》.2006 (5)

[5]王雪:公用企业改革, 价格规制是关键[J].《中国物价》.2006 (6)

经营领域 篇7

本次报导介绍了第六次塑料门窗企业走访活动的相关情况, 并将企业介绍、走访见闻、考察感受及思想认识等内容进行汇总, 与行业各企业、业内专家学习与交流, 相互促进提高, 共同推进我国塑料门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活动介绍

2011年7月,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塑料门窗委员会组织业内30家企业的45位代表组成访问团, 由委员会带队于2011年7月25日至28日对山东四家企业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企业走访。

访问团先后走访了国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山东百成工贸有限公司、东营大明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德佳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 在参观了几家公司的厂容厂貌、生产车间、产品展示厅的基础上;与几家公司的企业高层负责人就塑窗窗型的发展方向、高档塑窗的经营、门窗系统化技术、塑料门窗设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座谈;并就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市场运营、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生产环境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走访企业情况

通过对几家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情况的了解, 我们发现几家公司在产品定位、运作模式、产业联合的做法, 对国内塑料门窗行业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现将具体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1、国强公司

德州国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26日, 注册资本7000万元, 该公司现总资产3.23亿元, 是专业从事生产各类五金制品及门窗用配套件产品的国内龙头企业, 其产品通过了3C和CE认证, 该企业还通过了ISO9001、ISO14001及GB/T28001等认证。

国强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 及欧美、非洲、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曾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度中国十佳电镀加工企业”、建设部“中国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优势企业”,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山东省建委“建筑五金定点生产企业”、“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等称号。国强门窗五金件产品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评为“市场优选品牌”。

2010年12月份国强公司着手投资筹建目前国内最大的五金制造基地——国强五金工业园,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领先的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五金生产制造基地。

2、山东百成工贸有限公司

百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 主要生产高档塑料、铝、木等门窗系列, 通过10年的发展, 该企业已成为市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荣获山东省建设机械行业“骨干企业”、“百强企业”称号, 成为市内各招标工程的样榜企业。

百成公司的产品多次被省、市检测机构及各房地产合作企业评为优质产品, 其在智能门窗、出口门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多种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印尼等九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 拥有6000平方米的大型专业化厂房, 现有员工200多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2人, 专业安装队伍100余人。值得强调的是, 百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 并将门窗质量与职工利益结合, 既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 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最终促成了百成门窗的质量“零投诉”。

3、东营大明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大明建材公司是胜利油田大明集团有限公司隶属的专业化塑料异型材企业。该公司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 厂区占地面积200亩, 拥有1.8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 36条PVC型材生产线, 2条进口数控塑料门窗组装线。公司研制开发的整面彩色共挤型材获得国家设计专利, 其产品先后荣获“建设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家小康住宅建设推荐产品”、“绿色环保名牌产品”等多项称号。公司在行业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是国内生产和销售无铅型材、环保塑窗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大明公司主推的大明德科系列, 主要用于出口和高档门窗的制作。

4、济南德佳控股有限公司

德佳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从事塑料门窗及中空玻璃加工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下辖济南德佳机器有限公司、济南德佳玻璃机器有限公司、济南德佳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德佳机器公司拥有员工600余人, 其中30余人的研发团队致力于门窗工艺的研究和门窗设备的研发, 具有占地3万平方米的制造装备车间, 数十台套世界领先的数控加工设备, 采用与全球同步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

德佳用户遍及全国各地, 在国内拥有30余个服务办事处机构, 定期在客户密集地区举办培训班, 并率先开通网上“门诊”, 全面传授先进门窗的加工工艺和生产管理经验。同时, 该公司于2003年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的自营进出口权, 在国外设立办事处机构, 其产品批量进入欧美门窗制造的主流市场, 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74个国家及地区。

三、考察见闻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姚兵会长曾在多次行业会议发言中提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应该由“橄榄型企业”向“哑铃型企业”转型。所谓“橄榄型企业”和“哑铃型企业”主要是针对研发、生产、销售三者所占企业投入权重比例而言的一种形象性比喻。“橄榄型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只注重生产, 忽视研发和销售的企业经营模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优胜劣汰的市场行为准则, 企业只有转变为“研发和销售投入为主, 生产投入为辅”的“哑铃型企业”, 才成为市场博弈的根本。而我们这次走访的企业, 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在这方面的转变和成功之道。

1、技术创新方面

考察技术创新是我们本次活动比较注重的方面, 门窗技术创新发展与型材、五金、设备等各个环节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而且门窗技术创新与市场定位也有重要联系。在参观及座谈的过程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

(1) 五金配件是连接门窗框扇、实现门窗不同开启形式的核心部件, 五金系统的技术创新是门窗系统创新的关键。国强公司目前已完成十余项省、部级项目攻关计划, 是多项五金标准的起草单位, 申报专利100余项, 填补数十项国内技术空白。另外, 国强公司正在研究“五金承载曲线”, 其成果对于门窗企业选用受力五金件具有极大的帮助。

(2) 门窗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产品性能、开启形式、装饰性和整体配套技术等方面。百成公司采用新式框材、新式配件, 推出各式窗型及高性能门窗、智能门窗和出口门窗。

(3) 型材的技术创新主要在配方技术、型材断面技术、型材性能等方面。大明公司在型材及门窗制作方面的专利有11项, 产品配方采用有机锡配方体系, 出口产品执行美国和德国的检验标准, 在断面系统方面也开发了欧式三密封技术的“德科”系列PVC型材。

(4) 组装设备的技术创新体现在设备功能性、集成性、操作性及效率性等方面。从德佳公司在产品开发上与欧美销售商紧密合作, 按欧美的使用要求和质量要求开发出各类新式的塑料门窗及玻璃加工设备和集成生产线, 出口产品达到欧美市场要求, 同时, 德佳公司还积极参与多项塑料门窗委员会的技术工作项目, 承担建设部科研项目, 开发了塑料门窗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生产管理方面

高效的生产管理办法是实现“哑铃型”企业的关键所在。这些企业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到位。鉴于本次考察团的团员对于门窗企业的管理尤为关心, 着重介绍一下百成门窗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

首先, 厂容整洁有序。百成公司厂区内两个大型车间, 统一采用淡蓝色外墙, 安装塑料门窗。在车间内两侧墙醒目处设置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等标语栏。车间内淡蓝色的干净明亮的地面上画了黄色分界线, 将车间生产区域进行划分标识。按照生产流程, 分别设置原料区、加工区、半成品区、成品区等等。不同区域内的材料按照标准堆放的整齐有序, 身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内高效地工作着。

其次, 生产管理有序。从百成公司的质量标语看得出百成公司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在参观过程中, 我们着重观察了整套工序过程中, 从切割、钻铣到焊接、组装, 工人的现场操作都很到位, 并做好相应的质量记录和标识。而且工人都很专注于工作, 并未受到我们访问团的影响。通过百成公司总经理魏晓芳女士的介绍, 我们得知该公司控制生产质量的主要方式如下:

(1) 针对生产流程对各工件控制管理。

(2) 推出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控制质量。

(3) 经常性举办员工操作技术和理念提升培训。

通过以上高效的管理机制, 百成门窗既保证产品质量, 又控制了生产环节废品发生率, 更是获得了可喜的客户“零”投诉率。这几点极大地节约了其门窗的生产成本。

另外, 国强公司在环境治理方面也成绩优秀。电镀工序产生的废水问题是一般的五金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但是国强公司在电镀废水方面开发出分类处理循环再利用的技术, 该项目被山东省科技厅评为“2009年山东省十大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

3、市场经营方面

塑料门窗市场的定位和开拓方向是本次走访活动众代表最为关注的问题。多年来, 受到塑料门窗低价竞争、普通加工门店的低水平制作以及误导性舆论等因素的影响, 塑料门窗被部分人定位为低档次的产品, 甚至有极端的还用“上山下乡”来讽刺塑料门窗的应用。

而在东营, 百成公司高档次、高质量的塑料门窗应用于各大优质楼盘以及别墅项目, 其价格高的达到1400元/平方米, 若采用国外型材和配件的话, 其价格更是高至2000元/平方米。如此高价, 对于多数门窗企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百成公司的董事长魏冬梅女士跟我们谈到, 百成公司成立之初, 就将产品定位于精品门窗。

首先, 百成公司选用的原材料及配件均严格把关, 绝不使用低质量低档次的产品。这点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随波逐流式的选用普通的原料不同, 百成公司主选的是双面覆膜或共挤的进口彩色型材, 或者大明型材公司的德科系列高档型材, 保证了产品的装饰性和功能性, 其次多选进口五金和国内优质配件, 也保证了产品的开启形式多样化以及长期质量保障。

其次, 百成公司生产管理上的严密控制, 更是保证了百成门窗品牌的价值。该公司的员工基本上十年没有出现跳槽。这体现出百成公司管理的人性化和公司在员工心中的重要性, 保证了百成公司的技术水平不随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

还有, 百成公司在东营地区十年的经营里, 在当地已经形成金字品牌的企业形象。在工程项目上, 百成也选择质量水平可靠的开发商合作, 不盲目接单, 也不盲目扩产。东营地区的工程招标项目基本上都将百成公司列为样榜企业。

4、门窗系统技术

门窗技术的系统化将成为未来几年里的技术发展方向。门窗系统技术是指为实现门窗需要的功能并达到标准或客户规定的性能指标而组合起来的各种与门窗相关联的技术元素。系统技术的概念在国外比较成熟, 包括国内的外企公司也相对比较完善。

这次考察中, 我们参观了大明公司的“德科”型材系统、百成公司的系统窗还有国强五金的系统化配套技术, 包括考察组成员中的实德“德博士”型材系统, 这些都是系统技术范畴内的亮点。

通过门窗系统技术, 企业将能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为客户挑选出一套最适合、最经济性、最佳质量的产品。而现在, 我们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储备好自身的系统技术。

5、联合与合作

在2011年塑料门窗行业年会上, 协会姚兵会长发言提出一个“竞合理论”, 竞合就是竞争与合作, 是一种合作双赢的理念。合作有多种形式:一是银企合作, 二是产学研合作, 三是产业链合作。其中产业链合作又包括了生产合作和市场合作。

在走访考察的过程中,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许多企业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有的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有的在产业间进行合作, 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其中有五金企业和门窗企业的合作竞争市场, 有型材企业和五金企业的合作开拓客户, 有型材企业和门窗企业联盟打造品牌门窗, 还有模具企业和型材企业的合作开发产品。

通过我们组织的走访活动, 更令人可喜的是促成诸多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彼此之间不甚了解的企业管理者们, 在走访活动期间充分地进行沟通, 加深对产品、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了解, 往往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寻找到结合点。通过委员会组织的六次走访活动, 最终促成了许多企业的合作。例如国强五金和门窗企业的合作, 东莞坚朗五金厂商和型材企业的战略性合作, 广东金富亮色母料厂商和型材企业的合作, 温州春光五金厂商和门窗企业的战略联盟, 铜陵三佳、耐科等模具厂商和型材企业的合作, 实德型材厂商和五金、门窗企业形成的战略合作联盟, 德佳机器公司与门窗企业的合作等等。

四、建议与总结

1、加大技术创新

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利润回报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 建筑节能是塑料门窗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全行业企业应该做好技术创新储备。德国2012年将执行新的节能标准, 许多国外型材企业早已开发出各种新型断面型材, 并且在2010年纽伦堡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上大量地展示出来。机会往往是给予有准备者。

其次, 行业企业应该痛下决心, 将低档次的产品淘汰出局。多年来, 受伪劣产品竞争的影响, 不少企业将产品质量也定位在标准的最低水平线上。正规产品和伪劣产品外形上的相似性, 最终使得正规产品推广更加困难。我们行业企业当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产品更新换代的决心。拖泥带水并不能解决问题, 那么快刀斩乱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全方位积极地去推广我们塑料门窗行业的新式产品如:多腔、大断面、多层密封、厚壁系列型材制作的优质塑料门窗, 拉大和其他门窗的性能差距, 让市场来认识并接受我们的新产品, 这才是塑料门窗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精品门窗模式推广

通过本次考察, 又一次证明塑料门窗是完全可以做成高档门窗的。塑料门窗本身就是非常优质且具有高节能性价比的产品, 在国外广泛用于各类节能工程和居住建筑中。本人认为塑料门窗要做成精品门窗并不难, 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去做精品门窗。在河北, 保定胜达公司推广的“特百特”精品门窗模式也比较成功。东营百成门窗十年历程里, 只要有一项稍大的错漏就可能将其精品门窗的光环抹去。这与百成门窗的经营者信守的理念和信心是分不开的。考察过程中, 有的成员认为百成公司的经营理念具有不可复制性。由此, 我想到国外的诸多百年企业, 虽然管理者发生更替, 不变的是它的品质和理念。我们国内的诸多门窗企业经营者们, 应该树立好做精品门窗的信心和决心, 抓牢质量和信誉, 把品质档次保持下去, 将理念通过有效机制传递给所有员工, 传达给所有用户。这样, 国内将出现更多的精品门窗。

经营领域 篇8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电子行业也在经历着严酷的考验。Intersil公司却在此时连连出手, 并购了业内三家知名企业。2 0 0 9年3月, 本刊采访了该公司的集团市场传讯总监Adam Latham、亚太区业务副总裁Kent Chon (照片左) 和中国区总经理陈宇 (右) 。

逆势而上, 进行抄底收购, 不仅令风险投资公司跃跃欲试, 也是一些中小半导体公司迅速成长的策略之一。A d a m说:“此时一些公司的价值被大大低估, 正是蓄势待发公司大肆扩张的机会。”Intersil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采取了大胆的收购行动, 把D2Audio、Kenet和Zilker Labs三家公司归于麾下, 使该公司把市场延伸到高品质D类音频放大器、高速低功耗A D C、数字电源领域。

如今, Intersil发展态势良好。在刚刚结束的2008财年, 该公司取得了7.7亿美元的营业额, 同比增长2%, 完成了连续四年超过模拟半导体总体市场增长率的计划。“这证明了Intersil业务模式的成功之处, 并且预示着Intersil将继续在模拟领域保持增长。”A d a m说, “相信这三个大胆的步骤, 将有力推动Intersil在2011年实现成为10亿美元公司的目标。”

据悉, Intersil花了不到4500万美元购买了上述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不仅给Intersil带来了能赢得这些市场份额的能力, 而且还为该公司现有的50个模拟和混合信号产品线带来了额外的支持机会。 (详情请看本刊网站博客:半导体业抄底收购迎来黄金时期, h t t p://wangying1.spaces.eepw.com.cn/articles/article/item/40486)

【经营领域】推荐阅读:

商务领域05-09

私人领域05-15

通信领域05-18

重点领域06-05

新闻领域06-05

延伸领域06-07

关键领域06-14

领域培训06-25

建材领域07-02

服装领域07-04

上一篇:食品安全要靠社会共治下一篇:结算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