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领域

2024-09-11

农业领域(精选12篇)

农业领域 篇1

从2016 年2 月25 日召开的保险服务现代农业座谈会上获悉:农业保险将覆盖农业全领域, 从灾后补偿单一目标向服务农业现代化等多重目标转变。2015 年我国承保的主要农作物突破0.96亿公顷, 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 三大主粮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

今后, 农业保险发展在横向上, 会尽快覆盖农林牧渔各主要产业;纵向上, 要与农业产业链加速融合, 逐步建立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完全成本, 甚至基本收益的保险服务体系。对此,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农业保险在功能作用上要与政策目标的转变相适应, 从基础的经济补偿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扶贫开发等综合功能拓展。

据了解, “十二五”时期, 我国累计为10.4 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5万亿元, 向1.2亿户次农户支付赔款914亿元, 2015年我国承保农作物品种达189类。

来源:《人民日报》

农业领域 篇2

单选题

1.根据商标法规定,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都可以作为商标注册,但是有些标志在我国还不可以作为商标注册。下列哪种标志在我国不可以作为商标注册(5分)A.农产品的图形 B.三维标志 C.颜色的组合 D.水果独特的香气

2.一般来讲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一旦保护期限届满,权利即自行终止,以下哪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是不确定的,并没有明确的保护期限。(5分)A.商标 B.专利 C.著作权 D.商业秘密

3.某农民画家创作了一副画,在其50岁生日时,该画作发表在权威画刊上,并获得大奖,不幸的是该画家遭遇意外去世,请问该画作著作权保护期限从什么时间开始计算?(5分)A.画作创作完成之日起 B.画作发表之日起 C.画家去世之日起 D.画作获奖之日起

4.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年,自专利×之日起计算。(5分)A.10年,自专利授权之日起计算 B.10年,自专利申请之日起计算 C.20年,自专利授权之日起计算 D.20年,自专利申请之日起计算

5.某农业企业委托某大学研制出延长水果保鲜的技术,该技术获得了专利,但是双方没有就专利权的归属进行约定,那么农业企业可以?(5分)A.获得该专利的所有权 B.获得该专利独占使用权 C.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 D.可以支付费用使用该专利

6.按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注册采取自愿原则,即商标并不强制要求注册,但是也有例外,以下哪种商品是必须要注册的?(5分)A.农用化肥 B.农业种子 C.人用药品 D.转基因作物

7.违反商标法的规定,未经注册商标人的同意,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可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是否构成主要看非法经营额,个人非法经营额在多少万元以上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5分)A.5万元以上 B.10万元以上 C.20万元以上 D.50万元以上

多选题

1.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计算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以下哪些可以作为计算的依据?(5分)A.侵权人因为侵权获得的利益 B.侵权人获得的利益

C.被侵权人因为侵权而受到的损失 D.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失

2.销售假冒商标的商品罪构成该罪的前提条件是“明知”,下列情形被认定为明知?(5分)A.知道自己销售的商品上的注册商标被涂改、调换或者覆盖的

B.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受到过行政处罚或者承担过民事责任、又销售同一种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 C.伪造、涂改商标注册人授权文件或者知道该文件被伪造、涂改的 D.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情形

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行为之一为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5分)A.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

B.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

C.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 D.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4.根据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假冒授权品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进行哪些处罚?(5分)A.责令停止假冒行为

B.没收违法所得的植物品种繁殖材料 C.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D.对责任人行政拘留

5.知识产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5分)A.依法审查确认性 B.独占性 C.地域性 D.时间性

问答题 1.知识产权可以作为成立公司出资,也可以用来融资。请分别回答以下问题:(1)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其最高比例是多少?(2)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应当履行哪些手续?(3)知识产权融资,一般采取什么方式获得贷款?(20分)答:(1)2006年《公司法》第二十七条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此条法律说明股东用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入股,最高比例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七十。

(2)股东或者发起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股东或者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申请以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以下简称“技术成果”)出资设立企业或增加企业注册资本的,凡技术成果评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含)的,应要求评估机构在评估报告中附上评估对象(即委估技术成果)所属领域或行业的专家签署的参考意见,或者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或相关科研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并附专家名单。专家名单应包括以下详细内容:专家姓名、工作单位、所学专业、现从事研究的领域、职称职务、联系方式。

(3)一般采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押融资是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的一种融资形式。

从国内各地方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作模式来看,主要以北京、上海浦东、武汉三种模式为代表。北京模式是“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浦东模式是“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模式;武汉模式则是在借鉴北京和上海浦东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推出的“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混合模式。这几种模式主要涉及到银行、企业、政府、担保公司等多方主体。

2.知识产权包括哪些内容?其中哪些与农业关系密切(20分)

答: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切权利。狭义上的知识产权仅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合称为工业产权。

农业知识产权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涉农专利是产生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利。

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领域 篇3

(一)农地使用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下一步农地制度创新的目标应该是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充分释放土地制度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潜力。一是建立“两权分离”的农地制度。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既有利于稳定承包权,使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资本收益,也有利于流转经营权,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鼓励农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能应对务农劳动力不足、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的问题,也能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三是扶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推广先进科技,降低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二)组织制度创新。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有效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显著提高了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产出效率和规模收益。下一步,要重点抓好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一是将新增农业补贴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规模经营主体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今后新增农业补贴应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集中利用财政资金,避免“撒胡椒面”。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加快合作社发展速度,建立引导生产要素向合作社流动的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利用资金集聚带动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三是合理引导工商资本经营农业。随着务农劳动力日益减少,工商资本经营农业,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减少土地撂荒、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带来的弊病,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加以解决。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制度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务农劳动力短缺、规模经营比重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一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机构,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完成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二是突出社会化服务重点领域。发展社会化服务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突出当前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关键领域,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加以支持;充分发挥公益性和经营性组织的互补作用,公益性组织重点解决基础性、普惠性服务,经营性组织重点解决针对性、多样性、特色性服务。

(四)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一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考核力度。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都属于商业性金融,在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驱使下,对工业和城镇贷款的偏好要高于对农业贷款的偏好,对大中型龙头企业贷款的偏好要高于对普通农户贷款的偏好。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发展合作金融,培育具有内在支农动力的金融机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控制好风险;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运行原则,以此约束和规范资金互助行为,促使其健康运行。二要以硬性约束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强化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倾向。以硬性约束为主,对定位于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明确提出支农指标,作为监管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新型经营主体资金需求量大,通过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往往难以解决问题,需要依靠抵押贷款。在做好明晰产权、评估价值、交易产权及拍卖变现四个环节的基础上,不少地方已开始尝试放宽抵押担保范围,将农村产权抵押范围扩大到农业机械设备、多年生经济作物、农产品等。三是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给予保费补贴。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针对当地规模较大或符合政策扶持方向的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

(作者单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责任编辑:宗宇翔

2015年农业领域政策汇总 篇4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农业部:《关于扎实做好2015 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2015 年2 月4 日)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加强农业法治建设, 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支农。争取资金用于金融支农试点。

农业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档案局:《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 (2015 年2 月11 日)

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 用5 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5 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在2014 年进行3 个整省和27 个整县试点的基础上, 再选择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宁夏、吉林、贵州、河南等9 个省 (区) 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 (区、市) 根据本地情况, 扩大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整体试点。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 (2015 年3 月23 日)

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 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 (2015 年5 月22 日)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 年) 》 (2015 年5 月28 日)

规划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 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意见》 (2015 年6 月2 日)

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 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 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供销社的优势, 与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 搞好产销对接, 农社对接, 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

农业部:《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纲要》和《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5 年6 月17 日)

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相衔接;产地市场建设要与一二三产业发展相衔接;产地市场要着重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相衔接。重点是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三级市场体系 (全国性、区域性、田头) 的布局条件、布局依据和实现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 (2015 年6 月21 日)

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 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 可以促就业、增收入, 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 (2015 年6 月30 日)

产业化经营项目由省级农发机构组织项目申报和审核批复。经有权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 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单个财政补助项目的财政资金申请额度不高于自筹资金额度, 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额度一般不高于1 亿元人民币。

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2015 年8 月7日)

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 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 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 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

农机机械化管理司:《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 (2015 年8 月17 日)

到2020 年, 力争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 机械化植保防治、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内, 建设500 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在有条件的省份整省推进, 率先基本实现全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 (2015年8月24日)

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营权流转有关要求, 以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 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 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 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模式,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 (2015 年8 月28 日)

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商业网点的功能和布局, 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服务便利化水平。整合商务、供销、邮政等各方面资源, 加强农村地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市场建设的支持, 保障居民基本商业服务需要。

建设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以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 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 逐步增加可追溯商品品种。

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供销合作总社等10 部门:《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 (2015 年9 月1 日)

根据我国各地经济社会、交通区位、人口分布、农产品流通基础等因素,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和全国主要商业功能区、农产品优势产销区分布, 在全国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布局100 个左右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8 个市场集群, 依托市场集群形成“三纵三横”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与区域农产品流通网络相对接, 形成全国网与区域网相结合、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实体网与虚拟网相结合、批发网络与零售网络相结合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业部、共青团、人社部:《关于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的通知》 (2015 年10 月28 日)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业创新一系列方针政策, 以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 以农村青年为主体, 以县 (市) 乡 (镇) 为重点区域, 支持农村青年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 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养老家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强政策扶持、产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 让千千万万农村青年创业者活跃起来, 以产业促创业、创业促增收、创新促发展, 成为创业兴业、致富一方的新型农民, 为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2015 年11 月2 日)

到2020 年, 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 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 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农业领域 篇5

申报指南

(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

2019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分为产业链示范项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县域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项目、重点研发面上项目五类。

一、产业链示范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高端产品少、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育企业、建基地、创品牌、强产业、富农户”的思路,重点支持生猪、肉鸡、肉用山羊、肉兔、肉鸭、竹、花椒、核桃、蚕桑、四川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考核指标。

引进新品种2—3个,集成新技术、新模式5项以上,开发新产品2个以上,制定技术规程或技术标准2个以上,培育1个以上农业产业知名品牌或拳头产品。主要粮油作物基地核心区面积3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600亩以上;猪羊年出(存)栏20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500头以上,家禽、兔年出(存)栏10万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100亩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牵头申报单位须是在四川省内注册的相关产业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产业链示范项目”。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市),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

3.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针对“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少、前瞻性技术储备不够、解决瓶颈问题的核心技术不多等问题,围绕农业领域技术攻关清单,瞄准生物种业、农产品加工、智能农机、绿色农业、土壤污染防控等重点领域,聚焦有利基因鉴定与利用、优异育种材料高效创制、优质新品种高效选育、农业高效轻简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控、高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机械设施、农业高效用水、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土壤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持优势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天花板”技术、“卡脖子”技术,取得一批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性成果,提高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考核指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1项,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3个(项)以上,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示范生产线2个(条)以上,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登记成果、获奖成果等3项(个)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由在四川省内注册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省级及以上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2.每个市(州)申报不超过1项(含扩权县市),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3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3.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

三、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类型和经费。

按照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分类支持,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0万元,重点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0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产学研协同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重点在优质农畜新品种(配套系)引进与选育、绿色高效安全生产、主要病虫害防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产品开发及现代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构建技术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在园区中的应用,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搭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2.考核指标。

(1)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主导产业1个以上,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5项以上,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10项以上,建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以上,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打造区域品牌1个以上,形成知识产权20项以上,带动园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0%以上,园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较园区外提高20%以上。

(2)重点项目:培育优势特色产业1个,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3—5项,开发新产品2—3项,转化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5—8项,建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2家以上,打造区域品牌1个,形成知识产权10项以上,园区内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园区外提高15%以上,园区内农民年均增收较园区外提高10%以上。

(五)有关要求。

1.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园区内的产学研单位牵头申报,项目要按照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平台搭建及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统筹组织,每个园区申报项目不超过1项。园区管委会要出具正式推荐文件和不低于5:1的项目配套经费承诺函。申报项目经所在市(州)科技局推荐上报。

2.项目必须是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要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目标。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项目”。

3.企业牵头申报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须提供牵头申报单位2017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四、县域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项目(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项目。1.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2.支持经费。

一般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重大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

3.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4.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建设星创天地、专家大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站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2)考核指标。

一般项目:开发创新产品2—3个,研究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个,项目实施期内新产品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1个,新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1个以上,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2名以上。

重大项目:开发创新产品5—10个,研究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基地2-3个,项目实施期内新产品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1-2个,新签订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协议1-2个,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5名以上。

5.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县域内注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备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基础。申报重大项目,须是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申报。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创新能力培育”,提供相应附件。

(2)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重点支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运行良好的县(市、区)。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立项。

(3)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牵头申报单位提供2017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二)科技示范村项目。1.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2.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3.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2年,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4.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支持科技示范村围绕1—2个主导产业,开展产业发展和绿色宜居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突破性农林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病虫鼠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作物高效丰产栽培新技术、规模化健康养殖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新技术、草地生态畜牧业新技术、农机装备、生活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技术、节能民居新技术、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等,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构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考核指标。

①集成创新。示范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2—3项。②基地规模。科技示范村优质粮油作物基地核心区面积15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1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200亩以上;优质生猪、羊年出(存)栏5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100头以上,禽兔年出(存)栏10000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30亩以上。民族地区示范基地规模原则上可降低50%。

③技术服务。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等活动5次以上,培训技术骨干10名、新型农牧民100人次以上。

④示范带动。科技示范村直接带动50户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500户农户增产增收。

5.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县域内注册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申报。

(2)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牵头申报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应低于60%。

(3)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重点支持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健全、运行良好的县(市、区)。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的支持。

(5)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科技示范村”,提供相应附件。产学研联合申报,要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6)深度贫困地区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2,其他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1:1。牵头申报单位提供2017年度资产负债表和资金配套证明等附件。

五、重点研发面上项目(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二)支持经费。

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一次性拨付)。(三)实施周期。

项目执行期3年,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四)支持重点。

1.支持方向与重点。

(1)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优质健康新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隐患物质控制、自动化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产品品质在线检测、农产品保鲜贮藏与冷链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

(2)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重点支持区域特色明显,可望形成新产业的农林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发掘、评价和利用,以及相关新产品与配套生产、加工等深度开发利用技术、设施(设备)研发与利用。(3)主要农作物及畜禽高效安全生产。重点支持作物轻简高效种植、粮经复合模式、稻—渔共栖复合生态模式、肥水高效利用、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抗逆减灾,畜禽水产设施化养殖与环境控制、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综合防控,林木(竹)标准化栽培和轻简高效复合模式,优质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等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农林畜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高效用水、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及修复、工矿弃地及灾后创面生态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农业绿色安全投入品开发。重点支持安全高效、可降解、无残留的新型绿色投入品(农药、化肥、饲料、兽药、抗旱保水材料等)创制及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2.考核指标。

研发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2项以上,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基地2个,形成专利、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知识产权2个。

(五)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为在四川省内注册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研发条件和基础。申报时填写《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申报书》,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面上项目”。

2.每个县(市、区)申报不超过1项;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申报各不超过5项,其他中央在川、省属、市(州)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申报各不超过2项。适当平衡不同技术领域项目的支持。

农业领域 篇6

关键词:农业;学习对象;粒度;语义结构;分类法

中图分类号:TP311.52;S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57-03

作为一种可重用、易获取、适应性强的数字化教学内容构件,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正受到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日益关注,并已逐渐应用于高校、企事业单位的E-learning平台和知识管理系统等。学习对象的核心特性是可重用性[1],其理想状态是可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使用者出于各种目的而使用。但纵观当前各类E-learning平台,学习资源多以课程为单元进行整体设计,课程结构一般由篇或章节构成,在实际使用时缺乏可重用性和灵活性,往往造成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因此,本方案拟结合客户(某大型农业企业培训学校)的实际需求[2],改变传统的课程加工模式,尝试采用基于知识模块的学习对象模型,即按照一定的粒度和方式,将知识分解为内容相对完整的模块,同时,根据具体的学习和授课需求又可以将这些模块灵活组装,针对不同学习者呈现不同的学习路径和页面风格,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粒度的可重用知识体系(图1)。

1 研究背景

1.1 学习对象理论

学习对象是结合了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科学思想和有关教学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学习对象较典型的定义是任何具有可重用特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3]。根据该定义可知,学习对象可以是一个小程序、动画、文本块、视频流或其他形式,也可以是在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用到的多媒体内容、教学内容、学习图标、教学软件及软件工具,所涉及到的人、组织或事件等。

学习对象的核心特性是可重用性,其实现需要内容设计、技术手段和应用方法3个方面的因素保证[4]。内容设计因素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应该尽量独立完成知识点或知识块的教学目的,无需过多地求助于其他教学资源或学习对象;技术设计因素是指学习对象采用数字化设计,易被搜索获取到,能够跨平台使用,并具有兼容性技术构造;应用方法因素是指学习对象要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如能够适应学习者的特征、实现个性化定制、能够被灵活改制等。

1.2 需求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是对客户现有知识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制定基于知识模块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模型的设计原则,为实现课件模块的开发、重用和共享提供基本流程规范和设计层面的支持,从而建立具有独到竞争优势的高效在线培训体系,进而成为未来构建智能知识服务系统的数据基础。

通过分析结果可知,该农业企业培训学校知识资源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信息量大。从知识的领域范围来看,涵盖了农业系统、管理、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是一个跨领域综合的知识集合。(2)信息的表现形式多。信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教学及相关辅助资源在内的多种知识资源,如制度、案例、记录、报告、标准、规范等。(3)信息格式复杂。包括文本、音频、图片、PPT等多种格式的信息混杂在一起。(4)信息收集地点分散。信息来源丰富,如教师的课堂录音、课件PPT、相关管理部门、网络等。(5)使用信息的用户不同。用户类型包括企业普通员工、企业管理部门、普通企业客户等。每种类型的参与者都有各自的信息需求,需要的信息范围、侧重点都不一样。(6)资源数量和资源类型不断扩展,内容不断变化更新。

根据上述资源特点,可分析得出在该项目中学习对象的应用需求,具体包括:(1)支持微型学习。微型学习是指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可持续性地处理碎片化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要求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可再生性。有别于传统的以1节课为最小粒度的学习对象,学习者可能只需要学习知识体系中一个很小的片段。(2)支持个性化学习。该需求打破了传统固有的课程结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学习层次等实际需求,进行跳跃式或查漏补缺式的学习等,同时可以根据实际学习效果自主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路径。(3)支持自主组课。组课的过程是面向特定教学群体的知识重用过程。该需求要求对知识资源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梳理分类,同时能够对学习对象的语义结构进行准确描述。

1.3 研究重点

根据上述应用场景得出学习对象的分析流程(图2)。由图2可知,在学习对象的分析流程中需要考虑若干问题。其中,设计合理的知识粒度层次、对其语义结构属性进行准确表达,同时对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梳理,是本试验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具体研究重点如下:(1)粒度。学习对象的力度大小是决定学习对象重用共享的重要因素。目前对学习对象的粒度缺乏明确规定[5]。粒度划分过大,重用性会降低;粒度太小,知识体系结构的复杂度会增加;如何根据用户的实际教学需要,确定适宜的学习对象粒度是大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描述。应采用最本源的概念形式对学习对象进行简明清晰的描述,以准确表达学习对象的语义内容,对粒度划分进行指引,减少加工人员的主观性偏差,同时为教师组课提供辅助。(3)分类。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交换、共享和重用,需要对各类知识资源的逻辑关系、耦合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类目体系,以便对资源进行分类组织。

2 模型设计

2.1 学习对象粒度

当一个学习对象规模越大时,它的内容就能越完整,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所表现出的教学意义也就会越高;但同时,它的灵活性与可重用性却随着规模的增大而相应变小。在综合分析用户需求及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本项目提出以知识模块为最小教学单元的多粒度学习对象模型(图3)。其中,知识模块是模型中最小粒度层级;章节指若干知识模块的组合;课时为若干章节组合所得的一节课;课程是具有完整教学意义的多个课时组合;课程体系则指一门完整知识体系的教学结构集合。学习对象各个层次的聚合特性如表1所示。

nlc202309032002

从表1可以看出,当一个学习对象规模越大时,它所包含的教学信息越多、内容越完整,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所表现出的教学意义也就会越高;但同时其灵活性随着粒度的增大而相应变低。

本研究所提出的知识模块是学习对象模型的基础与核心。将原始文献拆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从而使知识点脱离原有的上下文语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模块组合成章节,在知识的表达和传递上更加灵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将知识模块的划分原则设定为:(1)知识模块相对独立。模块内容应表达单一的知识含义,即与语言中的“语素”含义近似,模块内容只包含一个单一的知识含义,不存在一个知识模块中多重表意的现象。(2)知识模块已是最小知识单元,不能再细分。

2.2 知识模块描述

根据上述粒度原则可知,知识模块是最小知识单元,每个模块都可以从若干角度对某个概念进行说明,大家将这些角度称为概念的属性[6]。每一概念的属性和包含的知识内容就是一个知识模块,它单独表意,没有再细分的必要。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点的粒度处于不可再拆分状态时,其内容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特定概念的某种属性而进行论述的,换句话说,一个概念加一个属性就可以完整表达一个基本的知识内涵,因此为了实现知识处理的简单化和关系描述的标准化,可以将每个知识单元的描述概念化,即定义一个2元组:知识模块=(概念|属性)。此外,一个知识模块还有可能同时描述多个概念,对于这种情况则将知识模块定义为:知识模块=(概念1,概念2,…,概念N|属性|概念间关系)(图4)。

一篇文献中可能有多个概念,一个概念也可能有多个属性,概念和属性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可以通过对现有知识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通用属性以作指引。例如,从知识阐述形式的角度可以总结出定义、背景、解释、分析、比较等属性;从知识约束内容的角度可以总结出条件、目的、范围、影响、优缺点等属性。此外,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文档都有其通用的层次结构,可以针对资源的不同类型总结其结构属性。知识模块的语义描述对用户的检索和精确定位、自主组课都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原始课程文档的拆分确定了依据和原则。

2.3 知识资源分类

为了有效地创建、组织和编列学习对象,有必要对各类知识资源的逻辑关系、耦合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类目体系[7]。目前常用的线性分类法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但其缺点在于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同时,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效率较低。分面组配分类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电子资源分类问题,而且本身建设成本较低,能够适应资源的变化,揭示细小专深的主题。但是绝对的组配也会带来类目及其不均匀,临时组合对标引要求较高的问题。因此,本方案采用半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结合线性分类法和分面组配法的优点,在有效控制分类法规模的同时,提高分类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降低标引难度。

笔者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图分类法》等为参考,首先从知识内容的角度切入,以学科脉络为主要依据,按照信息资源描述的主题内容建立分类主分表,以涵盖知识资源的全部领域范围(表2)。

3 总结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农业领域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模型,针对当前企业E-learning和知识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可重用性需求,重点对学习对象的粒度、知识模块描述、知识资源分类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为学习对象最大程度的重用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为下一步技术平台开发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 可重用学习对象的分类法[J]. 电化教育研究,2003(8):9-12,17.

[2]李建龙,李 鹤,刚成诚,等. 5S一体化集成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0(5):26-29.

[3]David A W. Connecting learning object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a definition,a metaphor,and a taxonomy[EB/OL]. [2013-05-08]. http://archive2.nmc.org/projects/lo/sap_pa_wiley.shtml.

[4]祝智庭,胡小勇. 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J]. 电化教育研究,2002(9):14-19.

[5]Reusable Learning-Glossary[EB/OL].(2010-10-08)[2013-05-08]. http://www.innovativelearning.ca/archive/resources/examples/glossary.htm.

[6]Information mappin[EB/OL]. [2013-05-08]. http://www.namahn.com/resources/documents/note-IM.pdf.

[7]马张华. 信息组织[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4-130.

[8]陈洪澜. 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 科学学研究,2007,25(1):26-31.

农业领域 篇7

日前, 农民日报记者从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获悉, 为科学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 农业部将农业领域划分为“红、黄、蓝、绿”四大区域, 将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 对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引导。

据悉, 四类区域所涵盖的农业产业领域各有不同。“绿区”是国家鼓励扶持工商资本进入的领域, 承担部分公益性职能。“蓝区”是国家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的领域, 市场化程度较高。“黄区”是国家强化对工商资本监管的领域, 涉及农民利益较多, 属土地密集型产业。“红区”是国家限制工商资本进入的领域, 具有高污染、高消耗的特点。

从产业流程来看, 产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药肥、新饲料等基础性研发属于“绿区”, 商业性研发和生产销售属于“蓝区”;产中的农业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研发、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属于“绿区”, 设施农业、畜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属于“蓝区”;产后的农业废弃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属于“绿区”, 农产品检测、加工、储藏、物流、销售等属于“蓝区”。“黄区”主要涉及大田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红区”则主要包括高毒高残留农药制售、高污染的超大规模畜禽养殖、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湖泊和水库投饵网箱养殖等。

农业领域 篇8

1 强化惠农政策支持,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1.1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 温州市各级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农业机械, 加大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十二五”以来, 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 281.32万元, 其中中央11 974.09万元、省1 630.65万元、县1 676.58万元, 受益农户18 547户, 新增各类补贴农机具37 457台 (套) 。温州市政府在市、县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 安排1 493.48万元资金支持农机化发展, 扶持项目包括现代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镇) 、农机合作社、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农机安全村 (镇) 建设、机插作业环节等。2016年各地继续出台扶持农机化发展政策。如乐清市对购置植保无人机给予购机总额60%的财政补贴;平阳县对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飞防作业的补助600元/hm2;文成县对设施大棚分档累加补助, 对购买履带式和轨道式搬运机、自走式履带喷雾机的, 按购买价40%给予补助, 对新开办加工企业购买50万元以下 (含) 小型加工设备且手续完备、正式开工投产的给予40%补助, 建设保鲜储藏库的按造价40%给予补助。

1.2 出台全方位支持农机化发展政策

为支持农机化发展, 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 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扶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服务主体培育、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确定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中农机装备结构、农机作业水平、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安全监管4大领域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未来5年粮油、蔬菜瓜果等9大领域的设施装备发展重点,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等为重点推进区域,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企业、植保服务组织等主体在推进“机器换人”中的主体作用。

1.3 出台农机金融、保险扶持政策

为有效减轻农户购置大中型机具的补贴资金垫付压力, 瑞安市推出农机抵押贷款、农机购置补贴专项信用贷款和农商银行信用联保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 龙湾区出台《粮食生产省级贷款贴息管理实施细则》实行财政专项贴息。为解决农机使用操作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身安全问题, 提升抗风险保障能力, 出台农机综合保险补贴政策, 开展上门保险服务, 乐清、平阳、文成、经济开发区、永嘉保费补贴均在50%以上, 其中乐清达80%。2016年以来, 全市办理综合保险的机具514台, 总保费为38.426万元, 乐清市农机投保数量近300台, 名列全省前茅。

2 强化农机科技推广, 加快“机器换人”进程

2.1 开展新农机新技术推广

抓好粮油机械、山区小型农业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的推广, 加快农机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平阳、瑞安、乐清引进防治效果好、喷洒效率高、使用方便、安全系数高的植保无人机, 填补水稻空中植保方面的空白;苍南县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打捆机械化技术, 建立秸秆综合示范点,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平阳县计划引进占地空间小、爬坡性能好、无需人员跟车操控、安全耐用, 运输能力50 t/工作日, 相当于60个劳动力的山地轨道运输机, 用于果园作业运输环节。同时, 积极探索农机具管理新模式, 温州市与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合作, 首次引进“农机管家—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在乐清进行试验应用。

2.2 开展农机化促进工程建设

抓好以“一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示范 (农机科技示范和农机农艺牧艺融合示范) 三中心 (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维修服务中心) ”及平安农机建设 (平安农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合作社) 为内容的农机化促进工程建设。如在引进粮食烘干机械方面, 在龙湾创建批处理能力100 t的首家粮食烘干中心, 开全省先河。在打造“三强” (规范管理能力强、服务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能力强) 合作社示范典型方面, 乐清市“抱团取暖”, 以水稻专业化生产为平台, 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纽带, 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为基础, 实现生产资源整合, 开创专业化合作、农产品销售及农机 (农资) 供应合作、资金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模式, 成立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该联合社由23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成, 涉及到种粮大户130多家, 水稻种植面积达2 000多hm2, 成员单位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00多台套, 建有育秧中心5个、烘干中心10个, 购置植保无人机3架, 满足了全程机械化作业需求。瑞安市成立5个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也通过抱团经营的模式, 增强经营实力, 提升市场竞争力。瑞安市陶山粮油专业合作社联社获得浙江泰隆商业银行1 000万元贷款的资金扶持, 创瑞安市农业合作社大额贷款先河。目前温州全市建成农机专业合作社180个, 创建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64个, 其中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8个、市级示范社20个、县级规范社32个;建成农机科技示范镇12个、农机科技示范基地167个、农机化示范性家庭农场5个、农机农艺 (牧艺) 融合示范点14个、水稻育秧中心95个、粮食烘干中心140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4个;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 (市、区) 2个、示范乡镇26个、示范村296个、示范合作社60个。

2.3 开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应用示范样板, 带动全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提升, 在建示范县1个、示范镇 (园区) 12个、示范基地30个。

3 强化农机公共服务, 夯实农机发展基础

3.1 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抓好农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农机作业服务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农机科技人员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5 000多人次, 为全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2 开展农时农机化服务

抓好春耕备耕、“双夏”和秋收冬种重要农时农机化服务, 组织农机科技干部深入基层, 开展政策宣传、新农机新技术推广等。组织农机服务队, 为农民提供优质巡回服务。针对“春耕”及“秋收冬种”柴油供应紧张的情况, 市农机处联合中石化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下达保障农机用油的文件, 支持“春耕”及“秋收冬种”农机作业。

3.3 开展农机信息服务

农业领域 篇9

新形势下农业“突发事件”接连不断

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业问题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些传统的粮食净出口国正在变成粮食进口国, 粮食安全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一些国家的高度重视。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世界危机报告中, 粮食安全被列在仅次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位置。虽然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平稳, 但受市场波动等因素作用, 近年来, 我国农业领域的“突发事件”还是接连发生, 在社会上引发了较大反应。

所谓农业“突发事件”, 首先应指农业的具体领域或品种, 在某些特定内外因的作用下, 在一定时段内发生的跳跃性变化。以这一标准来看,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领域至少发生了三大“突发事件”。一是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卖粮难”。2007年秋粮食上市后, 黑龙江省的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价格一路走低, 农民产生“惜售”心理, 余粮销售迟缓, 黑龙江省一个农业县的干部说, 2004-2006三年农民种粮得到的实惠, 在2007年稻谷价格大幅下跌因素影响下, 几乎损失殆尽。至12月初, 为保护农民利益, 黑龙江省首次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购, 此后国家又采取了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增加玉米临时储备等措施, 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在国内外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作用下, 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春季再次大涨。据哈尔滨市农业部门了解的情况, 2008年春季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与2007年相比平均涨幅达到20%以上, 部分品种涨幅达到50%以上。例如, 尿素平均售价1976元/吨, 同比上涨10.9%;国产二铵4225元/吨, 上涨51%;复合肥3225元/吨, 上涨48.3%;农膜上涨19.1%;柴油上涨10%。另外, 由于农业贷款利率由2007年的月息0.874%上调至0.999%, 也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

三是产区大豆油和大米价格大幅波动。2008年2月末3月初, 随着黑龙江省产区大豆消耗殆尽, 省内各地大豆油价格迅速上涨。3月3日, 哈尔滨市一处粮店散装豆油的进货价格为8.15—8.25元/市斤, 零售价格为8.50元/市斤, 比2月23日上涨1.80元/市斤左右, 是2007年同期的2.6倍。大豆油价格的快速上涨引起群众大量采购, 一些农贸市场上的豆油供不应求。5月初, 由于部分超市的特价促销, 哈尔滨市部分市场上的大米价格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 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关自己生活的事件必定会高度关注, 而在此时, 担负传播信息、澄清情况的媒体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能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清楚, 社会舆论引导得好, 这类“突发事件”就会得到比较稳妥的处理, 反之则容易火上浇油, 影响社会的安定。

全面把握事件脉络, 及时准确引导舆论

2007年末, 在黑龙江省, 由于粮食企业很少收粮食, 加之玉米市场价格走低, 许多农民的玉米都卖不出去堆在家里, 意见较大。而在东部水稻主产区, 许多农民因为粮价低迷惜售, 大批水稻销售迟缓。黑龙江省自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 还没有出现过大面积的“卖粮难”问题。而与此同时, 国内许多地方粮食价格还在上涨。这一反常变化引起了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关注, 它们推出了《粮库无款收粮产区“憋粮”严重——黑龙江部分玉米产区农民卖粮难现象调查》、《黑龙江玉米销售近半专家详解农民卖粮难》、《粮农不愿再种水稻》、《农民为啥不买保护价的账》等报道, 从事件成因、农民心理、市场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反映了基层干部和专家提出的解决对策, 既起到了反映情况的作用, 又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最终推动了农民商品水稻的销售和种粮收益的提高, 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作用。

2008年进入备春耕阶段后,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成为一些媒体的报道主题。往年春节前就大量买化肥的农民, 这一年一直到过了春节还在观望化肥的价格, 主要原因是化肥价格高, 而且逐日看涨。一些农民表示, 只能少用化肥, 否则在收成差不多的情况下, 投入大幅增加, 秋后就有亏本的可能。针对这一情况, 一些媒体记者采写了《五大隐忧影响春耕生产四方面入手加强农资调控》、《我国粮食主产区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强调控”求解春耕险局》、《东北各地严控生资质量价格保障春耕生产》等报道, 这些报道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共同反映了生产资料价格向题, 其中有农民的直观感受, 有政府采取的措施, 有专家对生资价格形成的分析和应对生资价格高涨的对策建议, 给包括农民、基层干部在内的读者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 同时, 也将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穿插其间, 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2008年3月初, 哈尔滨市各大超市出现了“统一”的场景:大部分顾客都购买了一桶大豆色拉油, 有的人还不只买一桶。这一现象引起一些媒体的注意, 通过对市场、加工企业和大豆产区进行采访, 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 推出了《“五一”后涨价传言与事实不符食用油价格振荡偏弱》、《国际背景下食用油价格高涨的国内警示》等报道, 在市场价格迷人眼的情况下起到了疏导群众情绪、冷静市场的作用, 客观地表达了媒体的声音, 稳定了群众的购买热情, 支持了政府的工作。

虽然事件各不相同, 涉及的群体也不尽一致, 但从上面几次农业“突发事件”报道中, 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 就是媒体记者要深入地调研, 就能发现问题、了解问题, 进而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报道农业“突发事件”应坚持三个原则

农业报道专业性较强, 但与之关联的群体却特别庞大, 而“突发事件”又是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发生, 需要媒体做出迅速的反应。如何将专业性强的内容用比较浅显的道理、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直是笔者时常思考又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将其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原则, 仅供参考。

首先, 要从宏观上把握农业“突发事件”, 力争使报道客观、全面。媒体不仅要对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还要清楚这个事件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处于什么位置, 对于农业内部上下游产业和外部相关领域会产生哪些联动。这绝非一时之功, 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而这些积累, 对于报道农业“突发事件”极其重要, 记者要能从事物发展脉络上搞清目前发生事件的位置, 进而从宏观上对事件进行把握。比如, 对春季黑龙江省部分农民“卖粮难”事件, 既要看到农民粮食销售进度缓慢的表象, 又要看到粮食物流不畅、农民种植品种不适销的问题, 再深一步还可探讨许多粮食流通企业上一年度粮食经营亏损、下一年度贷款融资困难等深层问题, 把握了这些, “卖粮难”就不简单是一个农民认为粮食价格低的问题, 而是整个粮食市场和流通领域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 要结合国内外形势报道农业“突发事件”, 以期准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中国农产品供给可以影响到世界市场的供给和价格, 反之亦然, 只是影响程度不尽相同而已。以2007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为例, 虽然反映在国内市场上的是某个城市或区域粮食价格在短期内迅速上升的“突发事件”, 但结合国内外因素分析就可看得更宏观。有关专家将全球粮价高涨归纳为5大因素:一是需求不断增加, 这种增加并不是指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 而是指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后对食物需求的升级;二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让近年来全球粮食减产;三是生物柴油政策, 美国推行的玉米制生物柴油的政策导致该国27%的玉米被用作生产汽油, 直接导致了2006年秋天以来玉米价格大涨;四是石油价格猛涨, 油价上涨对粮食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都有影响;五是国际投机行为, 粮食价格大涨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热钱。看清了国际因素, 再结合国内情况进行判断, 许多农业“突发事件”的脉络就会清晰起来。

投资农业装备领域的好时代 篇1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对食品结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剧, 耕地越来越紧张, 也让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这也使得我们的人工成本大大提高。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农业耕作面积逐渐变小, 同时提高农业耕作管理水平, 提高单产, 以保持原有的农产品供应量。以马铃薯为例, 我国几年前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平均每公顷产量大约16吨, 现在每年的产量都在提高, 未来的方向正是希望能通过使用良好的机械设备和田间管理技术达到欧洲每公顷50吨产量甚至更高的水平, 这样才是农业良性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 我国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前不久我一回国就有人警告我:到外面的餐馆吃饭要小心, 当心地沟油!面对极具战略投资意义的食品及农业资源,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 潜力大家都认识到了, 那么投资机会在哪里呢?

农业具有生产周期较长、易受天气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等特征, 所以管理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依赖性的农业产业更是如此。然而, 我国大多农业企业管理水平并不高, 除了缺少必要的资金设备, 经营者还较缺乏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这有其客观原因, 因为大多数农业企业地处偏僻, 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德国很多中小企业同样也有地域局限性, 但是德国毕竟不大, 而且德国的高速公路又能开快车上下班。此外大部分国内公司没有定价权, 没有转嫁成本的能力。加上农产品加工增值链短、附加值低,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农民的收入上升。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农业融资能力差, 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更别提农民了。

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如今国家对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比如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等。农业结构开始向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许多国外企业现在也希望能开拓中国市场, 我很多外国朋友问过应该如何在中国建立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 如何找到正确合适的合作伙伴———相对这样双边的需求, 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 大力发展我们的农业产业,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栽培管理技术, 包括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耕作、运输、包装、保鲜、储藏、加工等技术。同样, 在农业种植、畜牧生产以及其加工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也可以是将来发展投资的重要方向, 农机化发展进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那些拥有独特资源的公司, 那些在食品消费升级过程中受益的公司可能会有与国外企业合作的好机会, 并能拥有可以看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农业领域 篇11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英文缩写GPS)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GPS为用户提供时空信息,与专业GIS相结合,将成为有专业行为意义的动态实时信息系统。基于GPS技术并具有一定GIS功能的数据采集系统就是目前GPS与GIS相结合的应用之一。现在,在交通、森林、环保、灭害监测等领域中,都有许多成功的应用。

二、GPS的组成和功能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1)全天候;(2)全球覆盖;(3)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

GPS和GIS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精细农业,需要采集诸如土壤墒情、肥力、病虫草害分布及农作物产量等农田信息,而这些信息要有比较精确的位置数据。利用GPS能够提供快速定位测量、农业机械作业导航及量化信息管理,是实施精细农业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在GPS引导下采集农田空间信息,仍然是精细农业实践中定位信息采集的主要方式。

三、G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GPS技术,配合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做到监测农作物产量分布、土壤成分和性质分布、做到合理施肥、播种和喷洒农药,节约费用、降低成本、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目的。

1.土壤养分分布调查

在播种之前,可用一种适用于在农田中运行的采样车辆按一定的要求在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车辆上配置有 GPS接收机和计算机,计算机中配置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集样品时,GPS接收机把样品采集点的位置精确地测定出来,将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将采样点标定,绘出 一幅土壤样品点位分布图。

2. 监测作物产量

在联合收割机上配置计算机、产量监视器和GPS接收机,就构成了作物产量监视系统。对不同的农作物需配备不同的监视器。例如监视玉米产量的监视器,当收割玉米时,监视器记录下玉米所接穗数和产量,同时GPS接收机记录下收割该株玉米所处位置,通过计算机最终绘制出一幅关于每块土地产量的产量分布图。通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找出 影响作物产量的相关因素,从而进行具体的田间施肥等管理工作。

3.合理施肥,精确农业管理

依据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设置有GPS接收机的“受控应用”的喷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据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能够精确地给田地的各点施肥,施用的化肥种类和数量由计算机根据养分含量分布图控制。

在作物生长期的管理中,利用遥感图象并结合GPS可绘出作物色彩变化图。利用GPS定位采集一定数量的土壤及作物样品进行分析,可以绘制出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的土壤含量的系列分布图。这样可以做到精确地对作物生长进行管理。

GPS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是大面积种植,在小面积的农田,特别是在格网种植的小面积内,应用小型自动化设备,配合差分GPS导航设备、电子监测和控制电路,能够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作到精确管理。这种投资较低、安装方便、操作灵活。

总之,GPS技术在农业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尚需积极开展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以及相关设备的研制,特别在利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的地区,应当重视 GPS技术在农田作业和管理中的应用。

Gps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以及它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疑将让农业的发展日益机械化。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技术发展与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系列讲座,1999

[2]王凤花,张淑娟.精细农业田间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2008

农业领域 篇12

1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机器换人”政策保障给力

诸暨市政府历来重视农机化工作,先后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市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机作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偿等地方追加补贴政策,出台了诸暨市第一产业农机项目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要扶持政策包括:对水稻育插秧机械设备与粮食烘干机的购置在省定补贴标准基础上按购置价的10%追加补贴;对早稻机插作业环节补贴在省定补贴标准基础上,追加150元/hm2(10元/亩);对新建农机服务三中心(包括粮食烘干、水稻育秧、农机服务)每个补助20万元,新建多功能综合性智能化育秧中心每个补助60万元,新建粮油加工中心每个补助10万元,新建农机维修中心每个补助30万元;鼓励发展粮食、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公共植保服务组织,对服务面积超666.7 hm2(1万亩)的农机合作组织,给予6万元的奖励;购置农产品冷藏车辆给予购置价格30%的补助;建设钢架设施大棚、农产品冷藏保鲜库的给予50%以上的补助。“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用于发展农机化的地方财政扶持资金达到1 500万元以上。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诸暨市农机装备与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全面推进,政策保障给力。

2 农机装备与作业水平大幅提升,“机器换人”机械装备保障给力

2.1 粮食生产机械装备量增质提,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

诸暨是传统农业大市,粮食生产素来是诸暨农业生产的重头戏,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机器换人”是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诸暨市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等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机械装备量增质提,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各类耕作机械1 600余台,总量达5 000多台。新增水稻插秧机695台,总量达1 075台;新增水稻育秧播种成套设备59套,总量达215套;新增动力喷雾机1 210台,总量达1 646台;新增联合收割机221台,总量达650台;新增粮食烘干机械284台,总量达374台。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5.99万k W,每6.7 hm2(100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32 k W。在新增农业机械中,高性能农业机械占了较大比例。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数量大幅增加,装备结构全面优化,作业能力明显提升,水稻机械化栽植取得突破,粮食生产耕作、植保、排灌、收获、烘干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如今在诸暨的粮田上很难看到纯人力畜力劳作的场景,看到的却是高性能农业机械高效作业的场景。诸暨市陶朱街道种粮大户朱华灿利用完备的粮食生产及加工全程机械设施装备,实现了粮食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常年只雇用了3个劳工轻松地经营着66.7 hm2粮田。随着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机器换人”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劳动用工大幅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全面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2 主导特色产业机械装备发展突飞猛进,农机作业领域全面拓展

诸暨是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拥有珍珠、香榧、茶叶、生猪、果蔬、绍兴鸭、水产品、红高粱、竹(笋)和花卉苗木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来,诸暨市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特色精品农业大市为目标,在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机械化的发展,拓展农机发展领域。“十二五”期间,新增微耕机994台、茶叶加工机械2 368台、茶树修剪机745台、水产养殖机械1 804台、畜牧生猪饲养设备3 814台(套)、农产品冷藏车27辆,新建单栋钢架设施大棚635万m2、连栋大棚12万m2、玻璃温室1万m2,新建农产品冷藏保鲜库61 800 m3,新安装喷滴灌1 733.3 hm2。另外,诸暨市已建设水产、畜牧、果蔬类等主导特色产业类农机化示范基地20个,其中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4个。主导特色产业机械装备发展突飞猛进,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机作业领域全面拓展,主导特色产业“机器换人”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在诸暨市的大型养猪场内,几乎看不到饲养员提着饲料进行人工喂养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自动喂养系统定时定量地提供饲料和饮水,实现生猪自动化、智能化喂养,彻底解放了生猪饲养员。“十二五”期间,全市的大型养猪场配备了自动喂养系统226套,大幅度节省了饲养用工,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

3 农机服务能力日益提升,“机器换人”服务保障给力

“十二五”期间,诸暨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思路,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农机大户等服务主体,创建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机服务机制,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利用财政补助项目建设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粮油加工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及培训服务中心,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有农机专业合作社91家、农机合作联社5家、农机大户350户,其中,拥有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全市建有农机服务三中心34个、智能化育秧中心5个、粮油加工中心3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1个,拥有经审核发证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点110家,有持证农机修理工145人,农机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水稻季集中育秧能力达到3 333.3 hm2(5万亩)以上,全市粮食批烘干能力达到3 700 t以上,农机服务能力日益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承担起全市70%的农机作业量,农机作业社会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服务为“机器换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4 监管水平提升,“机器换人”安全高效作业保障给力

“十二五”期间,诸暨市坚持农机发展和农机安全齐抓共管,立足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为“机器换人”提供安全高效作业保障。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平安农机”建设,推进“平安农机”示范镇、村与示范社创建,已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13个,占全市镇乡(街道)的48%,示范村创建147个,示范合作社创建4个;二是扎实推进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严格监理人员培训考核,加大安全监理装备投入,强化安全检测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监理能力和水平;三是组织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强上道路拖拉机特别是外省籍拖拉机管理和田间作业巡查,创新开展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消除安全隐患;四是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监管,组织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及时掌握机具质量状况,适时发布质量调查报告,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五是扎实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处理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六是开展全市农机维修网点与辖区内补贴产品经销商专项检查活动,保障农机维修网点的健康发展,提升农机维修保障能力;七是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了粮食、茶叶、果蔬、畜牧、水产等领域的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班、演示(现场)会60多期,共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 000多人次,全面提高了全市农机人员的操作技能与经营管理水平;八是积极推行农机综合保险,降低安全作业风险。

5 规划引领,“十三五”“机器换人”后劲保障给力

【农业领域】推荐阅读:

商务领域05-09

私人领域05-15

通信领域05-18

重点领域06-05

新闻领域06-05

延伸领域06-07

关键领域06-14

领域培训06-25

建材领域07-02

服装领域07-04

上一篇:经济学基础下一篇:资料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