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领域理论

2024-06-04

道德领域理论(共4篇)

道德领域理论 篇1

目前对于道德认知的信息加工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思路的方法:一是从意识控制加工入手, 考察道德推理等抽象思维在道德判断中的运用;另一种则从归因滞后的启示入手, 提出要研究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但是对于两种方法的使用, 还有一个前提没有解决, 那就是什么样的问题算道德判断的问题, 或者道德判断主要考察的是什么样的知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位领军人物, 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将儿童看做是道德哲学家, 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 能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 强调认知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推导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是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领域一般性。但近来的新皮亚杰理论对先前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认为阶段论过于死板和僵化, 划分的阶段之间缺乏过渡和转化, 认知结构中的认知形式和内容具有相当范围的特殊性;儿童的道德发展并不仅仅是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提升, 而更多是通过道德行为倾向而表现。采用对偶故事法和两难情境测试仅仅是对道德判断的测试, 没有涉及到个体的道德行为倾向性。因此道德认知的普遍性开始受到了质疑和挑战。目前占主导的领域论观点认为, 由于每个领域都处在一些不同的限制条件下, 因而发展的时间和进程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生变化, 儿童道德认知是以领域特殊性的方式而发展的。

一、道德认知领域一般性的理论受到挑战

(一) 挑战一:情感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道德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理性主义传统, 非常强调认知在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的作用,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认为道德判断以认知作为一般的基础。科尔伯格强调推理和高级认知在道道判断中的作用, 指出道德判断是由高级认知加上若干混入其中的情感因素做出的。情感因素仅仅作为参与认知加工的一个偶然因素而发挥作用, 在道德情境测试中也会被当做是无关变量而加以控制。然而有不少实验证明,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测量中处于较高认知阶段的个体, 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并未做出更道德的行动。近来的一些研究者开始重视在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如Pizarro (2000) [1]提出了情绪性道德判断的理论模型, 认为情绪尤其是移情在道德判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Fataneh (2000) [2]根据情绪对认知加工影响的有关研究, 利用DIT (确定问题测验) 考察了录像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个体道德推理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心境、道德推理任务的性质都是影响道德推理的重要因素。情绪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 并与个体的道德发展紧密相连。李建华[3]书中提出“从道德理性到道德情感”的命题, 认为道德情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发、选择、评价、预测与教育上。

从理论上看, 道德情境理论及道德判断冲突处理理论都假设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做出贡献的系统, 一个是情感系统, 另一个是认知系统。并都对道德知识的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采用两难故事法和对偶故事情境都把道德问题看做确定性问题, 而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复杂的模糊情境, 这些情境是非结构性的、不确定的, 如道德判断冲突理论将道德困境区分为“个人的”和“非个人的”道德困境[4], 这些测试材料情境就不具备这样的复杂性和现实感。

(二) 挑战二:道德判断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由特定脑区控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我们对人脑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在不断地积累,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传统伦理学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 对道德判断机制和引发行为的动机给出直接的经验证据。Greene及其同事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考察情感和认知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他们对被试者进行f M-RI扫描[5], 数据显示当要求人们对道德困境做出道德判断时, 与情感和认知相关的脑区呈现不同的活跃状态, 并且不同的道德困境对与情感和认知相关的脑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他们分别考察了 (1) 脑损伤病人 (2) 精神病患者 (3) 正常个体中的道德判断的神经基础, 得出结论说道德判断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由促进情感和认知过程的脑区所形成的复杂的网络构成。

而且道德判断的脑区活动还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在Greene的道德情境实验中, “个人”道德情境下和情感相关的脑区———额中回、后扣带回和双侧颞上沟中的活动比思考“非个人”如电车之类的困境时要活跃得多。而“非个人”道德情境则更多和工作记忆有关的区域———右侧额中回以及双侧顶叶的活动相联系。亓奎言[6]进一步提出道德思想的形式高度依赖于人类大脑的结构, 人类道德思想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的大脑碰巧是怎样演化的所塑造, 我们的道德判断受到了我们大脑内部认知设计巧合的影响。

由此看来, 道德形成过程并非仅仅是外界环境和刺激的结果, 还受到一定的先天生物基础的约束和相互作用, 在对不同的道德情境判断和做出行为倾向时, 大脑的激活状态是不一致的。并且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根据测试任务的变化, 脑区激活也具有不同的变化。那么道德发展的领域特殊是否如Greene假设的一样, 对应于个人与非个人、困难与容易、功利与非功利的特定领域, 还是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领域模式?其次以个体为中心的道德发展缺乏内在协调性, 尤其表现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 有的儿童可以在道德认知上发展得很好, 但为何具体行为倾向和行为表现上却水平很低。再次品德测评中的故事材料性质由于缺乏不确定性受到批评,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情境可能比测验故事更加容易让儿童理解, 因此传统的道德测量可能低估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尤其是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水平。这些问题的展开, 使我们更加深入了对道德领域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二、道德领域理论的研究概况

(一) 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假设

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 “领域特殊性”由于Adriaan De Groot (1965) 和William Chase、Herber Simon (1973) 对特殊性知识在棋类游戏中的论证而兴起[7]。随后Caramazza和Shelton (1998) [8]提出领域特殊性知识假说, 即不同语义领域的知识由解剖上不同的皮层模块来实现。这种模块在进化压力下发展而来, 个体出生时就有。卡密洛夫—史密斯从儿童心理的观点提出领域是支撑某一特定范围知识的表征之集合。领域特殊性的研究在儿童生物理论、物理理论和心理理论等方面的认知都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的证实, 但在道德领域的认知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领域理论对道德认知的思考, 主要是考察儿童的社会道德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进入可划分的领域之中。它是对用来理解与这些领域相关的社会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的描述, 关注更多的是领域差异而不是个体差异, 目标是建立一个有说服力的标准化的心理结构模型[9]。与早期关于道德认知的发展模型不同的是, 强调人们对道德领域事件的思考不同于对其他领域社会事件的思考, 具有领域特殊性。假设存在三类重要的社会领域知识:与身体伤害、心理伤害、公平或正义有关的行为视为道德领域事件, 被描述为内在的、会对他人造成消极结果的;常规领域时间则关乎一致性或规则, 服务于社会和谐的功能;与冲突性伤害或公平和权利无关、不能由社会常规调控、属于个人权限之内的行为就是个人领域事件。这些领域事件的判断是不同的, 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 常规是一些建构的共同行为, 其意义由所在的建构系统决定, 常规的情境性可能因为社会建构意义的不同而变化。而道德不是由存在的社会构成来建构或定义的, 是无条件必须遵守的、普遍适用的以及非个人化的。

(二) 道德领域特殊性的实证研究

领域理论的实证研究中[10,11], 关于儿童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社会道德事件进行解释和分类, 要求儿童对社会道德事件中的行为做各种各样的判断, 行为发生的条件不断变化, 并对这些判断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早期实证研究的一个方向就是检验儿童如何对道德、常规和个人事件进行判断。通常研究会向儿童呈现一系列社会行为或者根据领域区别划分的侵犯行为, 要求儿童判断不同情况下行为的合理性。研究考察了两个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关于领域内思考的认同标准 (即领域标准判断) , 一个关于个体对行为过程的推理 (即领域推理原由) 。在第一个方面, 即便是儿童和青少年也认为道德判断与一般的社会事件判断不同, 来自东西方文化的60多项研究检验并证实了这种领域不同理论的有效性。从儿童早期开始, 道德、常规和个人的概念就有所不同, 2岁儿童不能区分领域, 3岁期间儿童对侵犯行为的道德判断通常是错误的, 3岁末儿童能够独立进行道德判断, 4~5岁对于道德侵犯和常规侵犯的区别逐渐趋于一致, 6~7岁的儿童能对熟悉事情进行领域区分, 到了9~10岁领域区分也能应用于不熟悉的事情。

在领域推理方面的研究发现, 个体的社会判断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包括公正、公平和真理为基础的对错理解, 也根据对社会价值的接受, 还有根据相对性和情境特殊性对社会规则与和谐的常规理解。研究者对人们如何将来自多种领域的元素进行综合推理的关注不断增加, 并且对于领域整合推理模式, Turiel和Smetana[12]提出领域从属、缺乏领域决策和领域协调。例如有一名儿童正在排队准备喝水, 而另一个明显很热很渴的儿童插到队伍前面去了, 因为他必须尽快返回到足球比赛当中去。如果儿童认为排队儿童正在插队, 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必须给予制止, 这个事件被简化为一个简单、易分的道德事件, 是一种领域从属模式;如果儿童注意到排队按顺序喝水与插队者非常口渴、需尽快返回比赛之间存在矛盾, 但不能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 那么这就是缺乏领域决策模式;如果儿童清楚这个事件中的矛盾, 并且能够进行一个顾全整体的反应, 即偶尔一次插队是可以的, 但大多数的插队都是不对的, 因为会导致饮水处的暴力行为, 这样的模式就是领域协调。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正常儿童的研究, 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少之又少。国内冯天荃、叶浩生[13]等对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耳聋学生对道德规则、非道德规则的认识进行考察, 发现聋生对由权威制定的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能够很好地接受, 但需要个人决定的安全规则的接受性就差得多。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 聋生对各种规则的认识不平衡, 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最差, 而对道德规则、习俗规则和个人时间的接受性都很接近并且较高, 并且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以违反的, 与正常儿童很好区分三者的特点有别。

三、启示和展望

道德领域理论对道德发展中的两大系统进行了整合, 并非绝对的理性主义也非情感主义, 而是认为认知和情感都是道德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它们的作用机制取决于具体的领域事件的判断。同时道德领域特殊性的认知突破了传统“数理逻辑结构”的唯一性, 儿童道德发展的固定阶段, 更强调了个体对于社会道德事件的建构意义和情境性。突出了社会领域事件的特殊性, 它的知识结构、获得和作用机制都是具有领域特殊的, 为今后道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如不同领域事件的神经生理机制还没有得到确定, 儿童道德领域特殊的发展水平是否仅仅限定在领域从属、缺乏领域决策和领域协调的几种水平?那么这些水平是否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明。

(一) 深化研究学龄前儿童的道德认知的特殊性

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是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 而且仍然限于使用故事测查的方法, 没有进一步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进行研究, 国内对儿童道德领域特殊的研究几乎没有, 仅有叶浩生等人对中学生的领域事件的研究。

(二) 对测试材料的情境性要结合个体生活实际

运用道德领域理论更好地理解个体在日常环境下道德行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发展阶段, 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变动的关键时期。幼年获得的一些道德知识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改变, 应侧重从情感上去引导和给予反馈, 而不再是幼年时的灌输教育为主。

(三) 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注意研究材料中的故事选择, 应是切合学生实际又符合道德领域的问题。与社会规范的问题相区分, 道德问题是涉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冲突并且以他人利益优先的问题, 而社会规范的问题则涉及一系列有关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等规则的大而空的问题, 尽管在广义上也属于道德问题, 但是不是与个人品德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测量中容易得到一些纯认识上的结果, 与个人的态度、道德行为相脱节。

道德领域理论 篇2

一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文明委的部署,在全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公民道德宣传示范阵地建设活动、雷锋精神大讨论活动、“践行雷锋精神,争当道德模范”宣讲活动、“东莞好人”评选宣传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培养对象评选活动等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目前,全镇各中小学校已全面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茶山中心小学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美德校园”活动、“学习雷锋,争当美德少年”活动、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并印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倡议书;茶山中学开展了“孝敬父母,体验亲情”活动、中华经典朗诵比赛和青少年交警志愿体验实践活动等。开展公民道德宣传示范阵地建设活动,在镇茶兴中路创建了1条公民道德宣传“示范街区”,在茶山圩社区、南社村创建了2个公民道德宣传“示范社区(村)”,在茶山第三小学创建了“示范校区”,在圣心食品有限公司和东鸿兴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2间公民道德宣传“示范厂区”,实现道德宣传常态化,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开展了雷锋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各党支部围绕雷锋精神撰写文章。目前,我镇共收到各党支部上报的“雷锋精神大讨论”文章39篇,并摘优报送至东莞阳光网“雷锋精神大讨论”专题网页,激发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此外,我镇分别于5月25日和5月30日,在茶山中学和中心小学举办了2场主题为“践行雷锋精神争当道德模范”的宣讲活动,邀请东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刘建江讲述在新时期下如何学习雷锋精神。积极开展“东莞好人”评选宣传工作,目前我镇已推荐报送“东莞好人”5名,并通过镇有线电视、茶园报等大力宣传。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全市部署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后,茶山镇迅速启动,召开动员会议,动员全镇各村(社区)、单位和企业建立“道德讲堂”,并长期开展活动。各村(社区)、单位、企业以“五个一”(“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为参照流程,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目前,全镇各单位、村(社区)共举办各类道德讲堂25次。其中,茶山医院在严格按照“五个一”活动流程的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以辩论赛的方式开展“道德讲堂”活动。6月28日,茶山医院“道德讲堂”举办了主题为“道德在我心中”的辩论赛。活动中,参赛人员一起唱《公民道德歌》,观看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片,朗诵了《论语》中关于“仁”经典语录。随后,经过选拔出来的两支辩论队围绕“道德和利益是否存在矛盾”各自讲述了一个近期发生并广为关注的真实道德故事,并展开激烈的辩论。针对“道德水平的高低能否决定着利益的得失”这一论题,两支队伍分别用大量的事例进行争锋。经过台上嘉宾的精彩点评和观众的支持,最后坚持“美好的德行能带来利益,卑劣的德行令你丧失手中的利益”观点的代表队获胜。此外,茶山圩社区、茶山中学、下朗村和自来水公司等村(社区)和单位积极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唱“道德歌曲”弘扬文明、学“道德榜样”修身养德、讲“道德故事”传承文化。

三是开展镇内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做好迎接市对各镇(街)的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专门制定《茶山镇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施方案》,按照市文明办制定的测评标准,在每年的6月至12月,每月组织志愿者开展一次镇内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对公共环境、市场环境、创建宣传等进行打分。测评结果由镇文明办反馈给各职能部门。根据茶山镇文明义务监督员在6月期间窗口行业、道路设施、农贸市场、网吧等进行测评的反馈结果,我镇的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公共场合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四是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组织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纠正工作,6月18日,镇有关领导带领总工会、团委、妇联等评议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分别到自来水公司和供电分局等被评议单位,督导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自查自纠工作。茶山自来水公司把评议工作与读书征文活动和爱岗敬业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对工作人员,特别是窗口工作人员和上门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服务质量。自来水公司还采取内部电话暗访方式,重点对收费窗口的服务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及时发现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另外,自来水公司还对照《东莞市供水企业政风行风评议量化自评表》,进一步细化各评议项目中的评议内容,确保自评能取得高分数。供电分局把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岗位作为评议重点部位,采取问卷调查、公开监管投诉举报电话、邀请管电村委会和青年家、女企业家等重要客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部分外商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形式,认真听取并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分别从依法经营、诚信服务、事务公开、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等六方面进行重点自查自纠,促进下阶段自评工作开展。接下来,各评议单位将针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建立评议工作的长效机制,做好窗口前台服务和上门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五是开展评议活动。在全镇学校、旅游、殡葬、城市公交、银行、电信、供电、供水、供气、有线电视共10个公共服务行业54个单位部门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今年评议工作,镇成立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茶山镇关于在全镇公共服务行业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评议工作的指导思想、评议对象、评议内容、评议要求等。今年评议工作将分组织动员、自查自评、评议考核和整改提高,共四个阶段逐步有序推进。评议采取热线调查、明察暗访、网络测评和民意测评四种方法进行,评议结果将纳入考核评比。目前,全镇10个公共服务行业共54个单位已严格按照市、镇的工作要求,根据评议各阶段的时间安排,全面启动评议工作。

六是树立先进典型。开展了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荐工作,根据茶山实际,我镇分别推荐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为诚实守信先进单位、刘建江先生为先进个人。东莞市华美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茶山南社工业区,是国内大型食品制造厂家之一。多年来,华美公司屡获殊荣,先后获东莞市工业龙头企业、广东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全国月饼龙头企业等数十种荣誉,在国内焙烤食品行业已具相当知名度。华美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财务法律及制度,近年来无偷、漏逃税行为,从未出现过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近年来,公司合同履约率100%(扣除对方违约情况),自2005年至今,每年都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同时,严格约束自己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无被他人警告、起诉或投诉的情况。先进个人刘建江先生曾获东莞市中心血站颁发的“爱心大使”称号、东莞市政府、红十字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广东省政府、红十字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茶山镇“文明家庭标兵”、东莞市读书节“学习之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07年,刘建江荣获“东莞城市精神杰出人物提名奖(志愿服务类)”;2009年,刘建江荣获“东莞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助人为乐)”。

七是结合“三打”行动加强管理。与我镇“三打两建”工作相结合,对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自省、市开展“三打”行动以来,我镇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多举并措,以全面整治出租屋为重要突破口,按照“边排边打,边打边建”的原则,整体推进“三打两建一整治”工作,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6月27日,全镇共收集“三打”线索560条,其中各成员单位排查发现358条,各村(社区)排查发现125条,群众举报54条,上级转办23条,核实查处460条。自市开展排名以来,在市面向镇街的14次排名通报中,先后7次被通报表扬,主要是我镇查办打假大要案1宗,根据“一票肯定”原则直接优先排名。在该大要案中,我镇查处超越鞋材加工厂侵犯“crocs”注册商标专用权案件,抓获包括工厂老板、法人代表、生产主管等人员,现场查扣假冒“crocs”品牌休闲鞋成品120762双,半成品31441双,包装袋15000个、标牌15000个、鞋模19个,市物价局估计市场价值5600多万元,被市列为打假大要案,被省列为“三打”典型案件,由市委副书记姚康包案。目前,工商部门已完成案件移交公安分局的手续,公安分局已立案侦查后,向检察院呈请逮捕书,并于6月25日在湖南拘捕涉案逃犯,逃犯现被扣留在派出所进行审问中。

道德领域理论 篇3

一、何谓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形态, 与现实的社会道德联系紧密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道德要以现实社会道德为基础, 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网上行为的道德与否, 根源上取决于其自身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观, 决定着它本身在网上行为的道德与否。网络道德也属于社会性活动的范畴。上网行为既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那么必然要遵守和履行相关的社会网络道德规范, 用以保证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我们将其定义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一般认为的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 调节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表象

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给其发展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首先, 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 未经筛选直接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其中包含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对大学生产生巨大诱惑, 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性成熟阶段, 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极易被网络中的色情信息诱惑, 甚至产生不良的现实行为。其次, 大学生追求刺激和新鲜, 网络游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行为, 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容易使大学生个人追求膨胀, 形成偏激的性格。再次, 电脑具有很大的辐射, 长时间暴露在电脑辐射之下, 不利于身体健康。

2、模糊的价值观

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网络充分体现了世界发展的特征。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网络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交融。网络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冲突交锋的主战场。知识结构尚未完善的大学生, 对网络中充溢的不同价值观念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导致价值观困惑, 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3、审美情趣的娱乐化

网络文化的大众化趋势在给人们带来文化消费极大繁荣的同时, 也对经典文化的审美意境和深度意义进行肆意解构网络文化多是以感性文化形态出现, 网络中的感官愉悦刺激成了审美的表现形态, 而价值理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却被拒之网外, 这种娱乐化倾向很容易使大学生在快餐化、平面化拷贝化、恶搞化的狂热追求中陷入盲目被动文化消费模式, 进而因感官的娱乐消遣而将思想的意义放逐。

4、人际关系的疏远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 把交往空间从现实社会扩大到虚拟的网络社会, 把人与人的现实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沟通, 把人与人的互动变成了键盘与键盘的对话。然而, 情感的维系是以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为基础的, 这种新式的交往方式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 影响了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许多大学生把网络交往当做主要的交往方式, 与同学和他人之间交流很少, 导致彼此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

三、网络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面对网络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 不同的学科专家从不同的侧面追根溯源, 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法学家认为目前网络立法缺失, 网吧和网络市场管理混乱。心理学家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侧重分析学生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的原因。社会学家则从网络虚拟社会特征出发, 探究学生道德失范的社会文化原因。德育专家和伦理学者则从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和学生道德水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其原因。全面综合研究者的成果, 可以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其中内因包括网络自身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因素, 外因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三个因素。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之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 以上网者为主体, 以虚拟空间为传播区域, 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 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法、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使世界任何角落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呈现在上网者眼前, 这些巨量的信息良莠不齐, 其中必然包含大量错误、虚假、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容易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失去理性, 可以说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和自我发现期, 自我控制能力和对事物的判别能力较差, 缺乏社会经验, 却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寻求刺激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网络迎合了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 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可能误导他们。另外, 大学阶段紧张的生活节奏、沉重的学业负担、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使大学生感到精神压抑, 他们急于寻求解脱, 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在网络面前完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 充分暴露了人类的劣根性, 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3、学校德育滞后

学校德育滞后表现为:德育内容落后、空洞、抽象, 忽视现实矛盾, 脱离实际;德育途径单一, 主要靠课堂说教, 没有很好地利用家长和社会力量;德育模式单调, 主要是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关教育的缺失和缺乏。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目标, 具体到学校开展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存在一定偏差。我们开设学生信息技术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而不是目前学生急需具备的信息素养, 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无从选择、不知所措, 误入歧途也不可避免。

4、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复杂

许多家长为孩子配置了电脑, 接入了网络, 网络也覆盖到了大学宿舍, 而家长自己却不了解网络甚至根本不懂网络, 孩子上网的情况无法了解, 也就无法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指导, 互联网已经变成某些网络犯罪形式的滋生地, 网络空间这个虚拟世界里隐藏着许多罪恶。同时我国网络立法不够,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力度不强, 网吧管理混乱;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缺失;社会上一些流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如一些媒体、公司对黑客的炒作宣传, 使相当多的学生对黒客充满了崇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问题, 它还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网络德育问题引发的行为必定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出现的网络道德行为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德育要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调整学校德育目标, 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为主, 培养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 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积极探索合理的德育模式, 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 如建立专门的学校德育网站, 班级、个人网页;再次, 不断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关心学生的个人利益;建立一支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 并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与技能的师资作为网络辅导员到专兼职德育队伍中来。

2、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德育

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正如前面的归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德育问题, 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网络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拓展了德育的渠道, 增强了德育的力量, 但也增加了德育的不确定性因素。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如呼吁家长采取措施控制学生上网, 帮助孩子选择上网的内容, 限制上网时间;要求社会从技术、法律和制度上提供援助, 制定网络的相应规范。

3、营造良好氛围, 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信息数码技术标识为精神“绝对值”的崭新生活方式, 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 具有导向性功能、传承性功能、渗透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 我们必须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才能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性功能。首先, 以校党委为中心, 开设宣传主流文化的网站。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一些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 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 积极利用微博、论坛、即时聊天等网上交流工具,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再次,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理。对校园网的管理, 要严把“入口关”, 利用技术手段控制不良信息的渗透, 努力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总之,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严耕, 陆俊, 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2]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建, 谢泽源.网络时代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对策[J].江西教育, 2004 (13-14) .

[5]吴秀珍.对倡导网络道德、构建和谐网络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2) .

[6]宋元林, 陈春萍, 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开展道德领域活动实施方案 篇4

紫凤小学开展道德领域

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我校师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根据开福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道德教育、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规范从教行为、加强学生教育、提升道德素养为重点,结合文明单位、文明城市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强化道德教育,解决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全体师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道德教育目标任务

这次教育治理活动主要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重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通过教育和有效治理,规范师生的言行,引导人们谦恭有礼、文明友善。1.倡导“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事、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奉献社会,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以及道德建设覆盖的目标。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学校道德建设工作机制。3.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三、道德教育工作原则

1.实践性与实效性原则。以学生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开设活动课、实践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整合与互补原则。要将学校道德建设与校外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相互补充,与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完善。

3.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促进学生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四、道德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 组

长: 江建(校长)陈立新(书记)副组长: 刘英

彭丽萍

范孟炎 胡佳 组

员:各教研组长

全体班主任

五、道德建设的工作要求

一)、开展、规范“学校道德讲堂”建设

(一)、围绕四项主要内容,开展“学校道德讲堂”建设 四项主要内容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2.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3.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4.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二)、对照标准,按照“五个一”规范学校道德的建设 对照道德建设的标准,具体要求做到“五个一”。

1.固定一个标准场所。利用学校电脑室,建立一个固定专门的“学校道德讲堂”场所。2.开展“五个一”活动。

(1)唱一首歌曲:每次道德讲堂开讲前,要唱一首红色歌曲。

(2)诵一段经典:组织诵读一段中华传统经典语录或公民道德“三字经”。

(3)看一部短片:围绕主题,组织观看一部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的短片。

(4)讲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

(5)作一点点评:评议身边好人好事,讲述心中感受,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

深化《道德讲堂》的效果,受教者要做到“六个我”形式。即“我听”:听取先进事迹宣讲;“我看”:观看短片、情景剧表演等;“我讲”:学生自我宣讲道德故事;“我议”:讨论现象,评议行为;“我选”:由学生推荐选树先进人物;“我行”:引导学生在认识、接受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后,效仿,转化行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

(三)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宣讲队伍

选择一批道德践行的先进人物,固定一批专业道德宣讲员,不断充实有讲述愿望的人员,营造一种神圣清正、融洽热烈的环境氛围。

形成一套内容详实的台帐(包括电子台帐及纸质台帐)规范有序地积累好资料,要有计划、有方案、有活动记载、有总结,活动中还要注意收集照片、录像等影像资料,以充实台帐内容,体现活动成效。二)、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安排表:

安排

学校道德教育常规工作

学校道德德育常规活动

年级道德德育特色活动

暑期

教师家访

“文明小公民”社区实践活动 暑期各类评优表彰

暑期特色活动交流

新生入学培训

期初

开学典礼

期 中

校主题班会展示

校园特色节

特色活动

少代会、队干部就职仪式 主题

第一学期

民族精神 爱国教育

第一学期

感恩节、读书节、科技节、国庆节

一年级入队

第二学期

生命教育

第二学期

学雷锋活动月、艺术节、六一节

二年级入队

期 末

结业典礼

毕业典礼

学校 少队 特色 活动

快乐中队红领巾文化窗(广播、队角橱窗等)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

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校园文明岗执勤中队

红领巾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街道、社区、敬老院等)

六、加强保障,建立学校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物质保障,我校要结合实际开辟“学校道德讲堂”场所,并确保物资、经费的落实。

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学校道德建设的各类制度。三是做到学校教育与班级教育活动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宣讲活动相结合,常规工作和“向雷锋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特色活动相结合。

四是加强评价保障,我校将积极迎接局党委开展的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年”考核评价,并把这个工作列入德育工作考核重要指标,及时检查、督促、反馈工作情况,不断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交流和介绍我校道德建设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促进我校道德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

七、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6月上旬)。

各单位制定活动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教育治理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扩大影响,营造氛围,使广大师生明确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同时抓好以下专项教育活动。

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道德讲座”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要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老宣讲员走进校园,讲述他们的事迹,对师生进行道德引导。对教师开展好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重申师德“八不准”规定,学习长沙市中小学教师从业行为“十不准”,并将师德教育、培训列为暑期培训的重点内容。要把教育作为专项活动的重点,贯穿全过程,切实引导广大师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是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学校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和“教育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2、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6月中旬—7月)。

认真做好师德师风自查自纠工作,重点围绕在职教师是否从事有偿家教,是否私自在校外办学机构兼课,是否强制向学生推销或动员学生到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并获取不正当利益,是否利用工作之便,动员、组织或强制、暗示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或到民办办学机构举办的补习班、兴趣班、提高班等方面进行排查,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并将治理结果向教职工通报。

组织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师德进行评议,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听取反映,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阶段性道德评估意见,用道德评议的方式形成有力的道德约束。同时按照市教育局、市政府纠风办和区教育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信访举报制度,畅通信访渠道,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设立师德举报投诉电话和师德信箱等,主动让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参与师德监督,逐步建立师德建设的群众评价机制。把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绩效考核、教师聘任、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3、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8月)。

在教育治理活动中,我区教委将选树一批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校要结合相关评选活动,及时发现身边的典型,并及时向局办公室推荐。

上一篇:企业集团总部下一篇:色彩规划寒地城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