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领域检测

2024-05-18

化学领域检测(通用5篇)

化学领域检测 篇1

食品的安全关乎百姓的生活质量, 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从欧洲的疯牛病、二恶英到国内发生的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胺等事件让人对食品安全产生不少担忧。因此, 加强食品检测刻不容缓, 最重要的是不断加强食品检测技术。传统的检测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食品检测要求, 要将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应用到食品检测领域才能让食品的质量更安全, 使百姓的生活更有保障。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检测领域也已有一定成果, 本文围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进行介绍。

荧光定量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利用荧光信号积累,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 进而实时监测整个PCR反应进程, 以荧光信号的强弱及时获知特异性扩增产物的量, 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其化学原理,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分为非探针和探针两大类。非探针类一般是利用荧光染料实时监控扩增产物的增加, 而探针类则是利用与靶序列特异性结合的探针指示扩增产物的增加。该技术具有特异性高、定量准确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成本高, 易受酶活性影响等缺点。在今后的研究中, 如何更好地和其他技术相结合, 使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更加稳定和易操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物的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和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杂交, 形成双链, 可应用于待测核酸样品中特定基因序列的检测。每一种病原体都有其特异的核酸片段,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这些片段即可制备出探针, 可将这种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且灵敏度较高。在食品安全检测中,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致病性病原菌的检测, 为食品检测作出一定的贡献, 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对人体有伤害、技术复杂、成本高等, 因此核酸探针技术多在在实验室中作为诊断技术, 较少地真正应用于市场上的食品检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间、波长在780~2 526 nm范围的电磁波, 主要是含氢基团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不同食物的组成成分决定了其在近红外光谱区有相应的化学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肉制品、水果和蔬菜等领域的食品安全检测应用较为广泛, 在肉制品类的检测中, 主要检测其嫩度、各成分含量和其是否掺假, 在奶制品领域, 则主要检测其是否经过加工生产, 为奶制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愈发广泛,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对于此技术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改善, 如完善其数据处理方式、校正模型转移等方面的研究使其更能满足实际的要求, 更具有现实意义。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在一种载体的表面排列大量的生物识别分子, 生物分子可进行特异性亲和反应, 利用它的这种特点, 可分析各种生物分子是否存在及其含量, 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可在小面积上分析数量巨大的生物分子的技术, 可大大降低试剂的消耗量, 消耗成本较低, 检测的性价比较高。该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可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和蛋白质方面的检测。

免疫学方法

现代免疫学技术作为较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与其他技术相比, 其优势是操作起来较简单方便, 实用性较强, 在食品检测中的普及程度也较高。同时, 免疫学方法也可解决其他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如在对大肠杆菌等致命性病原菌方面的检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结语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更加关注食品方面的问题, 不仅要吃的好, 还要吃得安全, 食品的安全检测已成为各国人民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发展, 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可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但目前的生物技术并不完善, 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对于这些技术的深入研究, 科学人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应思考如何在利用好这些技术的优势的同时解决它的不足之处。

化学领域检测 篇2

雨量传感器,俗称:雨量计(ombrometer)。是用于检测降雨量的重要仪器设备。在我国铁路沿线,对降雨量的计量,目前普遍使用的还是基于机械原理设计的翻斗式雨量计,有些地方还在使用上个世纪40、50年代研制的虹吸式雨量计。

这些古老的雨量测量仪器,完全靠人工去观测,既原始又繁琐,加上这种老式雨量计是靠调节机械平衡来调节计量精度。由于机械构造所固有的、无法消除的惯性和阻力,使得这种雨量计的精确度和分辨率低下:对于细微的降雨它不能记录,而对于大雨、暴雨它又来不及翻转,出现降雨记录漏记或者少记。并且雨量越大、连续降雨的时间越长,记录就越不准确,所产生的计量偏差也就越大。使得铁路上对“降雨量”这个气象和水文上最重要的参数指标,一直停留在“不能真实反映降雨量数据”的低标准计量水平上。

每年,由于暴雨、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给我们铁道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损失。因此,准确、可靠的降雨量检测对于我们提前做好铁路的抗灾防范工作和救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自《高速铁路轨道的安全管理》异常情况下的处理对策

异常情况是指列车运行时,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其管理体制标准优先级别最高。

4.1 降暴雨时处理对策

在高速铁路沿线布置雨量计,收集沿线降雨情况,并将相关数据传输到管理室。当雨量超过限值时,一方面加强线路巡视,启动相应的救援体系,另一方面对列车进行限速。当降雨结束后,解除限速,逐级提速,恢复原有行车速度。

4.2 振动超限时处理对策

当司机报告有振动超限时,通过该区段的列车采取慢行措施,进行现场调查,以决定是否能解除慢行。此外,对轨道不平顺中高低、方向超限时,也采取慢行措施。

4.3 地震、强风、大雨雪时处理对策

微波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篇3

1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通过微波介电效应把某些固体或液体具有的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从而驱动化学反应。其原理是,极性化合物在与微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取向将与电场方向一致[3]。当电场由正到负或由负到正发生变化时,极性化合物则随着发生转向以满足取向与外场的一致性。由于分子在此条件下的来回转动滞后于电场的变化,产生了扭曲效应,从而使化合物温度上升, 达到加热的目的。微波除了有热效应还有非热效应,可以有选择性地加热,从而使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与传统方法对比的优势

传统加热方法是通过来自物质表面的热传送,热传导和热辐射方式将能量转移到原料上; 相反,微波能通过电磁场内原子相互作用直接作用于原料。在热转移方面,传统加热的能量由于热梯度而被转移,但是微波加热是电磁能量的传输和能量转换,而不是热转移,那么,在材料加工方面,根据能量转移的不同来使用微波法加热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比如,微波能穿透材料以及储蓄能量,热量可以在材料的各个部位产生,再比如,能量的转移不依赖于表面热得扩散,很有可能对于很厚的材料上实现快速的均匀加热等,对于合成低导热系数的聚合物和陶瓷材料,能够明显的缩短处理时间。在传统加热方法中,加热速率的选择是以减少能够导致过程中引起应力的陡峭温度梯度为主,处理时间和产品质量经常有一个平衡点,周期时间往往控制在很慢的加热速率[4],因此,利用微波能把能量传递在材料的各个部位等优点,潜在的存在缩短处理时间,提高产品质量。

除体积热之外,在分子水平上的能量转移还有更多的优点。微波可以被用作选择原料的加热设备,分子结构能够影响微波对于原料相互作用和能量转移的能力,当材料有不同的绝缘性时,微波会选择高透过率的材料,这种选择性有很多优势,在传统陶瓷工艺或是高分子材料方面,相当多的时间和能量被浪费在从外到内的传统加热上,而微波,可以同时加热样品内外,此外在多元物质中,微波的作用下一些物质可能更容易结合。因此,微波法可以通过选择性对不同分子结构的材料进行加工加热微波也可能通过选择反应物的热能而被用在一些传统不能实现的化学反应上,从而可以合成新的原料。

3微波的应用

3. 1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

微波技术由于其特殊热的传输方式以及诱导催化效应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有机药物化学合成领域,它可以大量的减少反应时间,并且不需要添加溶剂等优点,这大大降低了生产中所面临的成本的巨大问题。目前,微波技术已广泛用于酯化反应、醚合成反应、杂环化合物合成等领域[5]。如成丽等[6]以香兰醛、无水碳酸钾以及硫酸二甲酯为原料通过运用传统法及两种微波方法进行对比,对比发现两种微波法较传统法相比均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以及产率高等优点。吕维忠等[7]以多聚磷酸( PPA) 作为催化剂、邻苯二胺和苯甲酸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在280 W的功率下反应7 min便合成出了高产率的在医药、 农药以及材料等多方面重要应用的有机化合物2 - 苯基苯并咪唑。

3. 2在无机合成方面的应用

无机的合成大都是采用传导加热方式,利用内部热源,像油浴,加热套或用于水热或溶剂热反应实验室的电炉。这种方式的局限性: 慢,无效果,因为这种加热方式需要对流和各种材料和物质的热传导,常常是反应容器的温度比反应混合物高。而利用微波辐射技术提供有效的内部加热,使整体同时均匀的升高温度。微波技术在无机合成中的研究广泛,如Wang Rui等[4]通过对不同合成方法的对比,不同原料的选取发现, 采用微波技术以氢氧化钛和磷酸作为原料,仅在400 W的功率下5 min便得到了粒径小、分散好、结晶度高、形貌规则的单一相焦磷酸钛。 徐微等[8]以Li2CO3、 Fe C2O4· 2H2O和NH4H2PO4等为原料通过机械球磨方法进行前处理,后通过微波技术在560 W的功率下8 min合成出了C包覆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Fe PO4/ C。

3. 3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分析化学中有微波波谱分析、微波测湿、微波溶样、微波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等方法。例如在分析样品的预处理,却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显得极不协调。在分析方法和手段与样品制备之间有一个明显的 “时间差”。微波溶样技术以其高效、快速、温度不高、易于控制等独特优点,广泛应用于样品的处理。如徐伏秋等[9]通过采用传统加热方式以及微波辐射技术两种方法对硅酸盐矿石样品的烧失量测定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采用微波的方法不仅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还可以大大缩短测定时间,提高测定效率,节能效果也十分显著。 熊国华等[10]利用微波萃取技术对掺加PAHs标准液的合成土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大大的减少了其萃取时间。

4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景

化学领域检测 篇4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触目惊心的问题食品通过媒体被相继曝光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质疑达到了“望食却步”的程度。作为监管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工作的工商部门,如何开展对问题食品的围剿,整治餐桌污染,重新树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至2003年底,全省工商系统建成了“三位一体”的食品质量检测系统,从此步入了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新阶段。本文以岱山为例,就海岛地区检测工作开展以来的运行情况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一探讨。

一、检测工作开展情况

岱山县工商局食品质量检测点成立于2003年底,检测点设在城区中心的高亭农贸市场,配有专职检测人员2人。该局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起步虽晚,但起点较高,目前开展的检测内容有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水产品、水发产品中的甲醛、粮食制品中的吊白块及有关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共四项定性检测项目,检测范围为高亭农贸市场和高亭第二农贸市场,每天检测各类食品质量15批次左右。今年来,检测点通过每月制定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已开展对各类食品的检测共计5012批次,其中农药残

留项目3210批次、不合格87批次,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项目1802批次、不合格54批次,直接销毁不合格食品828公斤。同时,该局加强检测工作宣传力度,不仅每天在市场显要位置公告检测结果,还通过每二个月发布检测报告以及每周一晚在岱山电视台公告一周检测结果,警示违法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不断增强群众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极大地提高了食品质量检测点的社会知名度。

在此基础上,紧紧依托食品质量检测手段,在市场内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执法工作,先后查处了年糕加工中使用焦亚硫酸钠、豆芽中添加“保险粉”、用胡萝卜冒充蟹膏并添加“保险粉”欺诈销售蟹糊、用红色染色剂浸泡水产品、在熟肉制品加工中违法使用着色剂以及销售含有二氧化硫或甲醛的榨菜、泡菜、干黄花菜、腐竹、熟鱼片等一大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案件,有力地打击了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欺诈等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取得了整治餐桌污染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二、检测工作存在问题

1、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内容相对偏少。目前检测点开展的农药残留、甲醛、吊白块以及二氧化硫四项检测项目,均属低级的定性检测,设备比较简陋,主要依靠目测来定位,准确率不高,而且对目前食品质量问题中常见的化学品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双氧水,着色剂如日落黄、柠檬黄以及

其他防腐剂根本无法检测,以目前的检测手段将难以适应更高要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检测经费不足,检测范围比较狭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注重社会效应的“民心工程”,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维持正常运转,据测算仅试剂一项支出每年就需要2万元以上,按照目前的检测水平,不仅检测范围只限于高亭城区的高亭农贸市场和高亭第二农贸市场,每天的检测批次也只能维持在15批次左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配套制度不全,宏观的检测体系尚未形成。一是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网络的检测网络,仅靠一个小小的检测点来支撑食品监管大旗,显得势单力薄;二是与检测工作互相支持的市场巡查、市场准入、市场预警、信用记录等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种有效的监管机制还不能完全为检测所用。

4、检测不具权威,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工商部门目前的检测与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鉴定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检测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法定结论直接引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工商部门开展食品质量检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全县各职能部门在食品监管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往往是各管各的、各查各的,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监管体系,而且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配合也不够,我们曾经多

次碰到因复检难而舍近求远的事,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监管效率。

三、检测工作发展对策

1、明确发展目标,继续推进检测工作建设步伐。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守食品监管这块阵地不放松、不退缩,一方面,要根据实际,制订海岛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以县局检测点为中心、以各基层所为支撑的食品质量检测网络;另一方面,要把加快现有食品质量检测点的建设放在当前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通过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充实完善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

2、加大检测力度,不断提高检测工作知名度。检测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鉴于目前的检测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就必须在检测范围、检测品种、检测项目上下功夫,通过增添检测项目、扩大检测品种、增加检测批次,推动检测工作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对检测工作的宣传力度,在继续做好每日市场公示、每周电视台公告、每二个月通报的基础上,及时反馈检测工作信息,提供市场消费指导和警示,公布利用检测手段查处的典型案例,努力提高检测工作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信任感,真正做到“为民检测、检测为民”。

3、完善检测制度,加快形成食品质量监管体系。一是

要建立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通过信息报送、部门联系、食品退市等措施,把“问题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充分利用市场巡查、市场抽检、专项执法等有效手段,加强对上市各类食品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经销假冒伪劣、欺诈等情节恶劣的食品质量违法行为;三是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上市食品进货环节、来源的监管,严格执行上市食品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食品上市安全过滤机制,努力把监管关口前移到流通渠道之外。

化学领域检测 篇5

其中, 建设相关研究中心的第一步骤, 有七项重点工作:

建机构。东盟特检中心由广西质监局与中国特检院合作共建, 由广西特检院负责具体实施并实质运营。

资料来源:安邦咨询根据相关信息整理

对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盟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的建立, 广西特检院院长郭凯表示, 不仅广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对在广西建设质检、计量、特检、标准4个中国东盟检验检测研究中心也给予大力支持;并计划以四个东盟中心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广西打造建设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集聚区项目的建设对促进东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引领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

提能力。在原有的以国家工业锅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西)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柳州) 金属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为核心的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 新建广西机械装备及铝精深加工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广西轨道交通设备质量检验中心、广西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中心, 形成机械、铝产品、轨道交通设备、汽车等产品的检测能力且通过CNAS资质认定。

搭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活动, 双方联合申请、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在相关科研领域开展长期合作;积极与东盟国家相关检测机构合作, 共同开展东盟国家特种设备技术标准和法规研究工作。

促交流。建立东盟特检中心网上推介平台, 有效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特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区位优势, 双方积极邀请东盟各国领事馆人员到东盟特检中心参观交流, 举办认证、检测、标准等方面的研讨会, 促成常态化互访机制的建成。

保安全。高质量完成各类特种设备安全检验任务, 重大活动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把好检验质量关, 切实守住安全底线;通过战略合作介入东盟国家大型企业、重大项目的高端检验业务, 为服务东盟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优质的技术服务。

拓市场。以开拓生物质锅炉节能技术业务为突破口,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东盟市场。

服务广西重点产业。为糖业、汽车、石化、电力、节能环保等广西千亿元产业, 提供安全检测、质量分析、风险评估、工艺改进、技术标准研发等方面服务。

上一篇:跨文化建设下一篇:新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