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合作

2024-10-03

领域合作(精选12篇)

领域合作 篇1

越南与日本两国在经济、社会、国防安全等多领域合作关系有着40多年的历史。今年10月下旬, 越南总理阮春福会见日本商工会会议所 (JCCI) 下属湄公河-日本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小林洋一及他率领的企业代表团时强调, 越南与日本已建立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深广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在共同关心的领域上推进合作。日本是越南的首要经济合作伙伴, 也是越南最大的双边官方开发援助资金援助方。

2016年上半年, 越南政府共批准1145个新设外国投资项目, 协议资金总额为75亿美元, 分别同比增长51%和95%;其中, 日本企业以4.96亿美元的投资额成为越南第四大投资来源国。日本企业进行的有关东盟市场调查结果也显示, 越南成为最受日本企业青睐的投资目的地。另外, 双方都认同:越南民众对日本有着良好感情。

越南-日本因保持长期积极的友好合作关系, 因此, 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密切交流互动已成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最显著的事例。

经济、企业合作

越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日本投资额在对越南投资的6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

近日, 越南总理表示, 越南继续完善经济开放政策, 加入多项新一代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其中包括日本作为成员国之一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 为两国开辟新的合作之门。越南政府将责成越南职能部门解决日本企业所提出的有关税务、海关、零售、分销、二手机械进口等问题, 为推进两国合作关系提供便利条件。

资料来源:越南人民报

越方提议日本企业利用越日友好关系、越南的便利投资经营环境来越南投资。JCCI将开展系列行动计划, 推动越南工业化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领域以及落实好《越日共同倡议》第六个阶段和后续阶段的计划;为日本中小企业赴越开展投资, 尤其是在电力、电子、农业机械、农水产品加工、造船、环境、能源节省、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等优先领域提供协助。日本政府在增加越南进修生招生专业和名额的方面也将向越南提供优先政策。

在越从事贸易、服务和航空等领域的日本企业希望寻找在越的投资商机。越来越多日本企业重视投入越南。日本企业对越投资浪潮不仅来自日本大型企业, 且还来自中小型企业。

金融领域

越南投资与发展银行和日本八千代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在越日本客户提供相关业务服务, 包括为日本企业提供有关越南经营投资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等信息并加强协调。八千代银行成为日本第26家同越南投资与发展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的银行。根据这份备忘录, 越南投资与发展银行和八千代银行将配合, 为正在越南生产经营的八千代银行客户 (大部分是日本企业) 提供服务, 其中包括银行账户开立和管理、存款、贷款和担保、国内和国际支付、外汇交易等服务业务。

城市交通

日本驻越大使大岛浩称, 河内市在越南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火车头”作用, 河内市也将成为宜居城市以及吸引大量外国人前来工作与生活的城市。日本将协助河内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本已制定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多项政策并愿意向河内分享成功经验与措施。

河内市人民委员会主席阮德钟强调, 河内市把日本给予的官方开发援助 (ODA) 资金用于开展各重要项目,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与确保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等。

建设领域

在建设领域, 越南-日本举行了各级代表团互访和越日例会等活动, 旨在加强建筑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供应、污水和废物处理、生态城市发展、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的互相交流学习活动。

日方向越方分享《日本建筑师法》的制定、实施过程以及其在外籍人力资源雇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经验, 也介绍城市地下工程技术等新建筑技术。双方共同讨论有关投资、建设和管理政策及机制的制定和实施、了解国家机构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建设费用等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就建筑技术、建筑标准、可持续发展城市和高素质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探讨和交换意见。

日本专家提供咨询

日本以多领域专家为投资目的地国家提供咨询, 是其他投资国少有的情况, 日本在越南即是如此:

为了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特别是日本投资的力度, 近段时间, 越南广宁省同步实施了许多措施, 包括用好日本许多领域专家提供的咨询。日本专家们认为, 广宁省目前具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明显优势和潜力。即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投资营商环境、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努力, 特别是省领导的决心和意志。

日本投资咨询中心负责人认为, 广宁省应建立本省交通互联互通版图, 以便投资商了解和掌握投资位置对他们的便利所在;明确希望引进的企业对象, 从而出台有效的服务扶持政策。在人力培训方面, 应分成具体的三大层次:首先是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 然后是对中层管理人员 (即工程师) 的培训, 最后是对熟练工人培训。对于前两者, 应增加外语, 主要是英语培训。

日本工营公司驻越首席代表建议广宁省应注重建设确保环保因素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促进绿色、清洁工业等环境问题改善是日本投资商高度关注的方面。

自2013年至今, 广宁省受到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文化交流中心、日本投资咨询中心、日本工营公司的顾问委员会专家、成员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关心、协助、咨询和意见建议。该省承诺将继续紧密配合由日本相关组织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协助。日本在广宁投资主要集中于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

农业合作

越媒称, 在农业领域, 日本对越投资呈猛增态势, 尤其是在高技术农业方面。越南土壤和气候条件符合农业产业发展, 拥有进军东盟、中国等主要市场的地理位置优势, 加上越南高技术农业发展需求和高科技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今年9月29日,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同日本农林水产省联合举办越南-日本农业企业家论坛。越南已出台诸多农业农村引资政策。日企不仅可赴越投资农用物资生产业 (机械、农药、化肥等) 、辅助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以及农业科技研发等领域, 也可单独投资基础设施工程以供两国企业租用或同越南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联合投资水利、林业、渔场等领域的基础设施。

为有效挖掘农业优势, 越南需建立食品行业价值链并针对不同地区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越南-日本中长期农业合作展望 (2015-2019年) 》的顺利展开将为越南农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迄今, 日企在越农林水产领域投资项目为41个, 投资总额为2.11亿美元, 主要投资目的地为林同、岘港、山萝、平顺、广宁、富安等省市。日本投资界趋于投入大米、蔬菜、水果种植及水产养殖等领域, 并确保产品质量及安全卫生, 打造良好商标, 然后将其重返日本市场或出口到其他国家。

日本还深入越南的不同省份, 了解适合当地的农林水产需求和发展前景, 与地方省份建立相应投资合作。例如, 与越南林同省开展高科技蔬菜种植、与同塔省合作芒果出口、与平定省合作金枪鱼捕捞加工、与九龙江三角洲地区合作农水产品出口等, 并建立起相应模式和项目。

领域合作 篇2

一、学情说明

大班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主要年龄特点是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大班(上),社会领域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本教学活动就是针对幼儿这一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友好合作并初步掌握合作的技巧,体验与别人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设计

1、活动名称大班社会领域――人际关系《合作力量大》

2、活动领域主要领域:社会渗透领域:语言

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

(2)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学会与人友好合作并初步掌握合伙的技巧。

(3)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

4、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难点:学会与人友好合作并初步掌握合作的技巧。

5、活动准备

故事《猴子和鹿》的视频,足球比赛视频,ppt。

6、活动过程

(1)导入

谈话“足球”,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足球)?

师:小朋友都会踢足球吗(请一位小朋友演示),那你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

师:杨老师可是很喜欢看足球比赛,而且老师还是山东鲁能泰山队的球迷。我们一起来看山东队对阵北京队的精彩的足球比赛视频。

请小朋友数一数比赛场上一共有多少名球员呢?他们是怎样赢得足球比赛的?播放足球比赛视频。

师:山东队进球啦!山东队的球员踢得棒不棒啊,那请小朋友们为他们鼓鼓掌吧!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一下,球场上一共有多少名球员?老师这有一张他们合影的照片,小朋友可以看着照片来数一数。

师:他们是怎样进球的?

师:山东队取得了比赛的胜利,11个人中谁得功劳最大呀?

师:那进球的时候,只有这一个本领大的人能行吗?为什么呢?

小结:小朋友说的非常好,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这11个球员是一个团队,他们都有各自的本领,有负责进攻的,有负责助攻的,还有负责防守的,大家一起踢球传球,才能将球踢进对方球门而得分。这种做法就叫“合作”。

(2)展开

1、欣赏动画《猴子和鹿》,进一步认识合作的意义。

过渡:有两个小动物也在比一比谁的本领大,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动画《猴子和鹿》,我们来看一看究竟是谁的本领更大?

欣赏视频前半部分(1:42)。

师:看到这里,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小朋友们,梅花鹿能摘到桃子吗?为什么?

师:那小猴子能过河吗?

师:请小朋友仔细的`想一想,应该怎样才能摘到桃子呢?

师:我们来看看猴子和鹿是怎么摘到桃子的吧?

2、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都认真地看了吗?为什么梅花鹿和小猴子一开始没有摘到桃子呢?

师:那后来她们又是怎样成功地摘到了桃子的?她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啊?

师:那梅花鹿和小猴的这种方法是不是合作呀?

师:动画里的老熊说的很对,梅花鹿和小猴子虽然都很有本领,但两个动物也都有不擅长的事,如果他们能一起合作本领就会更大了。

3、联系生活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平时的生活中你们会合作吗?你们合作做了哪些事情呢?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照片,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自己平常是怎么合作的!

幼:欣赏并讨论。

(3)结束

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有一个游戏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请小朋友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展示幼儿玩儿游戏的照片。

师:小朋友都会玩儿毛毛虫的游戏吗?

师:那你们现在想玩儿吗?我们先来分组吧,(分四组),面向老师站好。玩游戏的时候,每组小朋友蹲在地上时,必须紧紧的贴在一起,不能让毛毛虫的身体断开,每组最后一个小朋友超过终点就完成比赛了,最先完成的一组就是第一名。

游戏结束总结:这次小朋友在游戏中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们合作的开心吗?

师:小朋友,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如果劲儿往一处使,学会合作,我们就更容易成功了。我们一起回到教室继续玩儿毛毛虫的游戏吧?

四、教学反思

1、教师的教态方面,动作和语言都比较具有表现力,但与幼儿的交流不够投入、集中,情绪没有与孩子融为一体,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上。

2、教学过程,大的教学环节过渡好,但细节遗忘的太多,由于教师自身的紧张,导致整节课的流程不够流畅。对于新手教师来说这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要熟练地导入、开展课程,必须多研多练。

浅析中蒙在矿产领域的合作 篇3

关键词:中蒙;矿产领域合作;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资源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人口数量过多导致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尤其是对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十几种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明显短缺。然而和我国相邻的蒙古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且很多矿产都是我国所缺少且没有被大规模开发的。因为近些年蒙古国政府实施了发展通过采矿业、招商引资来振兴经济的战略,为中蒙两国在开发蒙古国矿产资源上的合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一、中蒙在矿产领域合作的现状

作为一个拥有300万人口的内陆国家,蒙古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其煤炭储量占全球10%,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欠开发铜矿。近年来蒙古政府实施“矿业兴国”战略,矿业聚集了85%以上的外国对蒙投资。

中国是蒙古国煤炭的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国。2014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将在3亿吨左右,来自蒙古国的煤炭将占到我国进口量的1/10。从今年与蒙古国签订的煤炭出口及加工协议来看,未来20年内中国将从蒙古国进口10亿吨煤炭。另一方面,在矿业勘探、开发和矿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中蒙两国有较好合作,矿业投资占中国在蒙总投资比例高达51%。截至2014年1月,共计445家中资企业在蒙古国从事矿产领域投资经营。在矿产等能源领域,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电集团、中核集团、中国铝业、亿利能源等公司都有布局。其中,神华集团今年4月与蒙古签署跨境铁路协议,以连接蒙古境内的世界最大煤矿塔本陶勒盖煤矿。神华还一直在谋求塔本陶勒盖煤矿的开采权。中国石油去年也和蒙古签订协议,将牵头在蒙古东部进行石油勘探。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8月21日至22日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进一步明确了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经贸合作思路,以互联互通和矿能大项目合作为优先方向,推动两国务实合作取得新突破。

二、中蒙矿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许可证转让方面的问题。蒙古国的矿产资料绝大部分是由原苏联和蒙古地质工作者于20世纪50、60年代地质普查完成的,地质工作程度低,技术参数准确性差,真正搞过详勘的矿点较少。但由于按照蒙古国《矿产法》的规定,任何蒙古国公民、外国公民或法人均有权获得矿产的勘探许可证,并可以对其进行转让及抵押,因此,一些个人或者企业通过对许可证进行转让来从中牟利,对大量的勘探许可证进行登记,并寻找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进行转让,而我国有很多非专业性的企业以及个人,由于对情况不了解,便非常盲目的从蒙古人手中接受许可证的转让,从而导致了很多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蒙古的矿产资源归属国家,其矿权许可证只可转让,不允许买卖。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中国部分企业未认真研究蒙古国的《矿产法》、《民法》的有关条款,在商签许可证转让协议时,使用了“购买价格”、“一次性买断”等买卖性质的字句,当双方发生纠纷,经仲裁或法院判决时导致败诉。(2)环境和公共设施的保护问题。随着中国到蒙古国投资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越来越多,由于部分企业对蒙古国的有关法律了解不够,在实际工作未能按环保规定开展工作,不注意保护当地的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和矿区周围的植被,使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对勘查、开发工作设置障碍。(3)蒙古企业或个人违法强占矿区问题。中国部分转让或在矿产管理局矿山登记处登记的金矿项目,由于蒙古企业或个人违法强占开采,影响中国企业正常开发的事件有增多的趋势。同时,因历史原因,蒙古国还有一部分人对中国抱有防范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非经济因素。(4)因未得到地方政府支持而使工作受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在一些比较大型的矿产开发项目的起动中有所参与,然而当地政府依据蒙古共和国的《特需地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却将这些项目所归属的区域划分成特需保护区域,严禁开发和勘探的事件常有出现。而因为中央政府在协调上有所欠缺,导致投资的企业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

三、加强中蒙矿产领域合作的建议

(1)中国企业或个人应重视蒙古国许可证转让的程序。中国个人以及企业在从蒙古矿权的持有者手中进行许可证的转让时,首先应通过蒙古国矿产管理局矿山登记处对许可证的真实与否进行核实;并让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实地的考察,如果真的有被开发的价值,就要按照蒙古国的《矿产法》来对全部手续进行补办。其次,在许可证转让协议或合同的签订时,以及在矿山登记处办理转让手续和文件、资料的备案等全过程中,受让者法人代表应带自己的翻译(具有较高中、蒙文字水平)与转让者法人亲自签约、亲自履行所有手续,并做文字记录,留照片或影像资料。再次,双方签订许可证转让协议或合同时,要避免使用“买卖”字样的词语和条款。同时,关于“转让费用”的内容要清晰明确,并经公证处公证。最后,要聘用法律顾问予以指导。(2)对矿区以及矿区周边的环境做好保护。在对矿区进行开发和勘探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好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依照环保工作的计划对地表的原貌及时的做好恢复工作。此外,还要注重对当地的桥梁以及道路等公共设施的保护,如果出现了破坏就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复,结合项目的进展状况修建工程所需的专用公路,从而避免对公共的道路和桥梁带来的破坏。(3)中国企业与个人应与蒙古当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中国在蒙古国企业或个人应与当地政府和警察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保护,并雇用正式保安人员负责保护矿区安全。在发生问题后,应避免中方人员直接与对方发生冲突,及时寻求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制止对方的不法行为。(4)事先与蒙当地政府做好沟通工作。中国企业在办理许可证手续以前,要首先和项目所属的当地省政府进行沟通,获知其对此项目的开发态度,并获取支持。在办完了各种合法的手续之后,在对项目进行开发和勘探的过程中,应随时的将工作情况向当地的省、县两级政府报告,并与其进行及时的沟通,主动积极地做好公益性的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發展,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驻蒙古使馆经商处.开发蒙古矿产资源应注意的主要风险和问题[J/OL].http://www.ichtf.com,2009,5,2.

中国-东盟加强核电领域合作 篇4

活动开幕当天, 中广核还与东盟能源中心签署了关于核电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共同为东盟国家发展核电提供帮助, 并推动在中广核设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中心。该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核电及其他清洁能源领域深入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中广核官方网站

近年来, 为应对能源问题, 逐步降低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东盟国家纷纷制定了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的计划。中广核也在泰国、越南等地相继设立了办事处, 推进与东盟各国在核电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 中广核已累计接待东盟各国考察团愈4000人次, 为它们培训核电技术人员超过350名。中广核还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授权开发核电的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领域合作 篇5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国际区域合作”赴比利时培训团

一、欧盟的基本概况

欧洲联合进程已逾60年,先后经历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四个发展阶段。1993年,原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批准了《欧盟条约》(也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正式成立。2004 年5 月,欧盟吸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10 国入盟,使其成员国增至25 个。2007 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即将入盟;此外,土耳其、克罗地亚等国家的入盟问题也在讨论之中。这样,欧盟将成为拥有4.5亿人口、GDP总值逾10 万亿美元,西起大西洋,东与俄罗斯、独联体接壤,北到波罗地海,南与地中海比邻的“大欧盟”。

经过60年的努力,欧洲一体化建设在经济金融、外交安全、内政司法三大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目前,欧盟经济总量和国际贸易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元已成为了第二大国际货币。此外,欧盟在独立防务和共同外交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制定共同移民和难民政策、打击跨国犯罪上取得一致,并决定建立统一司法区,推动成员国的法律趋同。欧盟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联合体。欧洲一体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上述骄人成绩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欧洲各国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水平等方面差异不大,而且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角度看,又从来是分分合合,密切相联的。欧洲历史上战乱不断,使欧洲国家失去了昔日称雄世界的地位。为求和平、谋发展,恢复昔日的辉煌,欧洲各国理性地选择了一条捐弃前嫌、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欧洲一体化有其内在的驱动力。

欧盟的不断扩大给新、老成员国都带来了不小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考察,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欧盟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近年来,随着欧盟成员国数量的加大,成员国内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显现。按人均GDP和就业率划分,欧盟可以分为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中心区域是从英国北约克郡和伦敦,经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德国汉堡等地,是欧盟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形状像个香蕉,俗称“蓝香蕉带”。这一地带只占欧盟土地面积的1/7,欧盟人口的1/3,但将近一半的欧盟总收入产生于此。围绕这一中心地带的边缘区域则相对贫困,多数地区农业人口比例较大,竞争地位较弱。据统计,欧盟生活在最繁荣区域10%的人口,与生活在最贫困区域10%的人口比较,前者的人均GDP是后者的2.6倍。

就各成员国而言,欧盟25个成员国之间发展差距更大。卢森堡是欧盟中最富的国家,其人均GDP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0多倍,法国、德国、英国和丹麦等国家也均比欧盟平均水平高20%-60%。相对而言,新近入盟的原东欧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欧国家。据统计,已入盟和即将入盟的10个原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经济总量只相当于荷兰一国,占欧盟原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

经济贫富差距如此悬殊的国家入盟后,必然会成为相当沉重的负担,使得欧盟内部本已存在的利益分配矛盾更加尖锐。以农业补贴为例,最近这次的成员国扩大使欧盟农业人口从700 万增加到1000 多万,分配农业补贴就成了大问题。新成员国的农民在现阶段只能获得老成员国农民所获补贴的1/4。经济差距悬殊也导致移民压力增大,在老成员国的强烈要求下,新成员国不得不接受限制其向老成员国移民的几年“过渡期”。再加之这些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制而来的成员国,在各个方面还留有不少旧体制的烙印,在新老成员之间长期形成的隔阂绝非短期内能够化解。随着成员国多样性的增加,协调不同利益要求就显得更加困难、棘手。

欧盟每个成员国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同样存在,比如德国的人均GDP是欧盟的1.3倍左右,而德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GDP不足欧盟平均水平的60%;意大利南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北部地区,英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而我们主要考察的比利时,国家内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北部地区的商业意识强烈,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南部法语地区的商业意识要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

二、欧盟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 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以及各成员国内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多年来,欧盟一直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扶持计划,并安排了专项资金。

(一)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机构

欧盟在区域政策方面设置了职能机构与顾问机构。欧盟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起草政策、法规、报告和建议,并保证欧盟的政令在各成员国畅通。欧委会由20个委员组成,其中一个委员专门负责地区经济发展;下设一个地区政策总司,专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地区经济政策。通过专项拨款、税收优惠、项目引导等方式,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及行业的发展、工业企业转产等。此外,欧盟顾问机构还设有区域委员会,我们对区域委员会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区域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欧盟的区域政策和社会发展进行咨询和评价,提出协调区域发展等领域的政策建议,供欧委会和欧洲议会参考。

(二)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开始重视,通过规划安排资金和项目成为一种制度。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先后实施了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和2000-2006年的“七年规划”,明年开始,即将实施2007-2013年的“七年期支出计划”。

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中,把减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高落后地区的竞争力,作为实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任务,安排了1550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结构基金(占当时欧盟预算的1/3),并制定了七大目标:一是集中扶持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75%的地区(投入资金占基金的68%);二是支持工业衰落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投入资金占基金的11%);三是解决长期失业问题和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四是实行职业培训;五是促进农业和渔业地区的结构调整;六是帮助芬兰和瑞典人口稀少地区;七是支持欧盟共同倡议的用于跨国、跨边界的项目。据统计,此次计划中欧盟最落后的地区获得了约210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创造了80万个就业机会,修建高速公路4100公里,普通公路3.2万公里,有21万家中小企业和800万人得到帮助。

2000-2006年“七年规划”中,为提高政策效率,欧盟把原来的7大目标合并为三大有限发展目标:一是促进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75%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二是支持新目标以外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地区,同时包括一些经济需要多样化的地区;三是人力资源开发。该“七年规划”期间,基金规模加大到2130亿欧元。

即将实施的2007-2013年“七年期支出计划”,目的是寻求提升欧盟的竞争力,以帮助欧盟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该计划将进一步增加基金规模。据在欧盟委员会调研了解到,2007-2013年间,欧盟将其公共财政的1/3,约3360亿欧元投入到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方面。

(三)欧盟地区政策的主体内容

欧盟的地区政策发端于1973年欧共体委员会提交的地区发展报告,1978年基本框架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建设单一市场目标的促进下,地区政策趋于成熟。欧盟地区政策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界定“有问题地区”,这类地区包括: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需要对其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给予援助的不发达地区,通过短期和中期援助来扶持调整产业结构的地区,受世界经济波动或共同体政策负面影响以及预计要受影响的地区,边境地区;二是建立地区发展基金;三是协调成员国与欧盟关系的地区政策;四是制订判别“地区发展失调”指标。

欧盟区域政策的工具主要是基金工具和贷款工具,此外还附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

1、结构基金

结构基金是欧盟区域政策的主要支持工具,近年来额度一直占欧盟总预算的1/3,由各成员国按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缴纳,并纳入欧盟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结构基金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欧洲地区发展基金(简称ERDF),该基金主要用于缩小地区差距、支持工业地区的基金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实现欧盟所有地区均衡的社会基金发展提供资金援助。该基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以及为商业提供服务等领域。二是欧洲社会基金(简称ESF),主要用于职业培训和就业帮助。三是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简称EAGGF),主要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渔业指导性融资基金(简称FIFG),主要用于支持渔业和水产业的结构调整,鼓励渔产品的加工和市场化,并为渔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2、团结基金(也称聚合基金)该基金成立于1994年,主要为符合条件的环境和交通项目提供资金援助,支持力度可以达到项目总投资的85%,从而强化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基金覆盖的国家主要是欧盟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包括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3、金融手段

欧洲投资银行是根据1957年关于成立欧洲基金共同体的罗马条约设立的,主要是为欧洲经济一体化提供资金支持。1993年以来,它的贷款额已经超过世界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边优惠信贷提供者。为提高信贷安全,欧洲投资银行对一个项目一般只提供项目投资额30%-40%的贷款,缺口部分由结构基金和其他方面解决。据介绍,2004年,有280亿欧元的资金被投入到援助地区,其中71%是对欧盟25国的融资。欧洲投资银行资金的投向主要是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健康和教育基础设施。

4、行政手段

欧盟注重发挥组织机构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把在落后地区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作为实施地区政策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强调政府、企业、工会和家庭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关系,强调树立服务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欧盟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从中央政府、大区政府、省政府到市政府都有负责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专 门机构和人员。一方面申请和实施欧盟援助项目,实施本级预算安排的项目;另一方面制定辖区内的发展政策,运用各种手段扶持辖区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政府为辖区内企业强烈的服务意识。

三、比利时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几个值得借鉴的典型

此次培训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比利时进行了调研,对几个地方发展经济的做法印象深刻,现将其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些组织机构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

1974年,比利时中央政府下发权力,全国分为了10个大区。此次培训,我们考察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有120名工作人员,主要由代表政府的官员和代表民间的业主同盟及工会代表组成。

20世纪70年代,因布鲁塞尔的土地成本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大量企业外迁。为避免企业大量流失,并更多地吸引外来企业,政府于1974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30多年来,该局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总结起来,该局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针对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开发了总面积为171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和研发园区。为吸引企业入园,工业园区厂房租金每平方米每年仅为8欧元,科研园区土地每平方米每年仅为6欧元,并允许企业可以30年、60年、90年的期限长期租用。同时,发展 局在城区内收购了一大批旧的楼房并将其改造成办公用房廉价租赁或卖给企业。上述措施,极大节约了企业的用地成本。

二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随着工作的开展,发展局意识到企业仅有土地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套相关服务设施,比如银行、邮局、幼儿园、小学等社会服务设施。为此,发展局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成立了7个企业商业服务中心,共同开发配套设施。布鲁塞尔大区下设19个市镇,任何企业到地方政府提出用地申请时,地区发展局都去一个专家帮企业向地方政府作解释说明工作。在一些企业(如区内的大众汽车组装厂)需要扩建时,都由发展局出面去和当地政府协商解决。对未能进入园区的企业,发展局对其无偿提供数据库信息,通过该数据库,企业可以找到布鲁塞尔的生产、生活的各类信息,并为企业无偿提供信息更新。

三是高度重视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和环保标准。为增强地区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局共开发了四个研发园区,结合当地的科研力量,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医药、汽车、信息等高新技术企业。布鲁塞尔作为首都,发展局在入园企业审核时高度重视环保标准,对污染型企业不予接纳。

四是高度关注当地民生和就业。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发展局对入园享受低廉地价企业除了环保方面的要求外,一个硬性的规定就是要求该项目必须解决多少就业。近年来,按照政府的要求,发展局还开展了中档住房的开发工作,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

(二)比利时爱诺省发展委员会 比利时爱诺省是比利时南部的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毗邻法国,是欧盟结构基金重点扶持的一个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原来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该省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门类不全,工业部门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联系不强;二是工人和职员的教育培训不够,就业教育和再培训欠缺;三是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差,大多数居民不愿意更换工作;四是旅游资源潜力大,但开发程度不够;五是对地区发展研究不够,区域开发的主导方向不明确。为解决上述问题,1994年爱诺省成立了发展委员会。近年来,爱诺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爱诺省发展委员会发展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培训期间考察了该委员会。

1994-2005年,爱诺省得到了欧盟总计30亿欧元的资助。在欧盟结构基金的支持下,该委员会近年来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拓展壮大本地的竞争性产业。经过充分调研,委员会确定了制药和卫生医疗行业、特色农业、机械工程业、运输物流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作为地区的主导发展产业,并力争将上述产业培育成在欧洲具有龙头竞争地位的主导产业。目前,一批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二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为鼓励人们创办公司,委员会支持成立了很多咨询服务公司,为人们创造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大力加强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整个欧洲市场和全球市场的信息咨询。委员会同时帮助广大中小企业了解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提高中小企业的中标率,并根据公司的要求为其员工提供无偿培训。三是制定了相关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爱诺省降低了当地企业上缴税收的比例,取消了所有上交省的税收;有效改善政府和公司间的关系,鼓励公司、大学、科研单位共创新公司。委员会开发了约20个科技园区,园区内的土地价格非常优惠,并为园区内所有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共同享用的秘书处,为企业提供日常服务。我们专门考察了爱诺省的CHARLEROI科技园区,该科技园区是上世纪90年代在欧盟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在信息传媒、生物、航空、艺术等技术研发和生产领域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中很多企业都是依托当地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形成的。

四是高度重视国际区域合作。爱诺省高度重视和法国的合作关系。为促进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实施了文凭的异国认可制度;鼓励边境两边公司的合作,鼓励环保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跨边境的旅游业,鼓励共同改善农业污染等问题。

(三)比利时林堡省地区发展局

林堡省位于比利时讲荷兰语的弗兰德斯大区,距离首都布鲁塞尔以东70至120公里,与荷兰东南部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和德国西部城市亚琛相邻,人口大约80万。1975年,林堡开发局作为比利时第一个区域性开发机构成立,1975年合并进入弗兰德斯公共行政机构。我们在比利时培训期间考察了该局。

1960年以前,林堡省的经济结构极为单一,主要以煤矿业和一些重金属生产业为主。1960年至1980年期间,由于海外资本的流 入,林堡的经济发展开始多元化。1987年,政府关闭了林堡所有的煤矿,该项决策导致了18000位雇员下岗失业,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十分紧张。比利时和弗兰德斯政府意识到关闭煤矿所引起的高度社会危机,两级政府承诺在尽短时间内降低失业率,以达到10年阶段内(1987-1997)与弗兰德斯大区相同的失业水平。从那时起,林堡省地区发展局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在欧盟的支持下,林堡省地区开发局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鼓励私营企业投资。1988-1992年,林堡实施了一项名为“转变公司”的财政计划,该计划规定在公司营运的前十年,提供以减少公司税为形式的津贴。此外,林堡对私营公司投资实施补助金政策,即对在林堡进行投资的公司进行补助金奖励,以扩大生产能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林堡省是一个工业转型地区,给投资方的补助金比率通常要高于弗兰德斯的其它地区。这些鼓励措施对提高林堡企业的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1992年,林堡在吸引外资方面工作取得巨大成绩。

二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支持中小企业,地区发展局制定了很多计划方案。比如为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依据ISO认证标准)、环境认证、出口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关系网络和交换经验,组成不同行业的智囊团为特定行业提供战略、策略咨询;帮助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通过多种多样的管理训练课程来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创业。

三是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地区发展局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包括三个 方面:必须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础研究及与企业合作研究。欧洲地区开发基金的资助加速了林堡科技园的建立,科技园内既包括高科技公司和一些公司的研发部门,也包括研究机构。目前,科技园已拥有500名雇员,被称作“弗兰德斯多媒体谷”。

四是大力扶持支柱产业。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交通和物流、工业转包、旅游、计算机研究、新型媒体和商业服务作为替代采煤业的“先锋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交通和物流业自1990年以来已创造就业机会4000个。旅游业已成为林堡当前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尤其是短期旅游和单日游,目前,林堡建立了1900公里的自行车道,旅游业创造了15000个就业机会。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新型媒体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点门类,技术实力比较雄厚。此外,商业服务在林堡也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林堡正准备实施一个“孪生城市”计划,即把根克和哈根两个城市联合起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是大力推进职业培训。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结构基金的支持下,林堡省对50000人进行了职业培训。在经济转型的第一阶段(1987-1992),林堡省把重点全部放在了失业矿工的再培训工作上,大量的人员在短期内完成了培训。在经济转型的第二阶段,在失业风险非常高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发现并联系到那些失业高风险目标人群,并激励他们参加培训课程并帮助其重新就业,组织方做了极为特殊的努力。在此期间,地方政府在现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建立了几个新的培训公司,特别针对生产自动化、新型媒体、仓储物流等方面进行职业培训。自1996-1997年,林堡的培训 重点已从为失业者培训的供应方转移到需求方,即根据公司要求,对其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目前,林堡大约有70%的欧洲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与工人有关的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

六是积极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在欧盟地区开发基金的协助下,林堡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煤矿路面的清理工作,原来空闲地面被开发成旅游度假区、商业街和游览区;其它地面恢复为自然景区和休闲区,这项工作意味着林堡从黑色空间向绿色地带的转变,绿色环境对投资者、游客和本地居民创造了积极的形象。与此同时,林堡省加大了对矿工居住区的重建力度。对原来的矿山居住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对矿工原来居住的10000所房子进行了改造,并以低廉的价格卖给矿工,从而有效保持了社会稳定。

经过上述努力,目前林堡失业矿工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林堡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与弗兰德斯富裕地区相接近,林堡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

四、欧盟地区政策对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欧盟区域政策是目前世界上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政策,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经济落后的成员国和地区进行援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果。我国当前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与欧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从区域政策的设计和实施角度来看却存在明显的差距。结合此次培训和调研活动,对我国区域政策的设计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尽快完善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

区域管理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政策的效应和效益。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政策的研究、实施、评价要依托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在中央政府(欧委会)要一个完备的职能机构和咨询机构统筹考虑欧盟区域发展的政策,并统筹协调有关区域发展的事务;在基层政府,都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或发展局来统筹考虑区域问题的协调及资金项目的安排。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统筹的区域政策研究和制定部门。因此,从提高协调区域发展的效率出发,亟待加强对区域政策研究、制定的统筹和协调工作,有必要根据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对目前存在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整合,建立权威的、统筹协调的区域政策管理机构。

(二)加快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的区域政策工具是残缺不全的,国家没有针对问题区域、用于解决区域问题的指向性的发展基金,也没有为问题地区提供服务的有针对性的贷款工具。这样就使得我国对问题地区的经济援助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为此,国家有必要在中央财政中建立区域发展基金,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问题性区域建立指向性更为明确的子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应改革其现有的贷款机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区域的扶持力度。同时,应逐步建立起区域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体系。对区域政策的执行效果定期评估,适时调整区域政策的方向和重点。

(三)积极开展区域发展类型的划分工作。实施明确的区域类 型划分,是为区域政策的实施设定合理指向空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主要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来实施区域政策是不妥的。国家应该选取特定的经济指标,按照功能区定位和区域发展阶段,尽早完成以经济特征为基础的标准区域和问题区域的划分工作。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保证区域政策有明确的针对性。

(四)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规划体系。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几个规划目标明确,手段措施完备,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保证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国家要考虑研究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同时,加快完善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着力点要放在明确发展思路、产业重点、空间布局、区域合作等重大问题,并明确规划的主体地位和法律地位,使区域发展在理性的指导下科学发展。

(五)高度重视提高地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调研,我们强烈感觉到欧洲各国和各个地区在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过程中,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高度重视。为此,在设计我国的地区政策时,要高度重视对地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视,对技术密集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提出相对优惠的财税政策,大力倡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六)突出强调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欧盟的地方政府对企业服务是全程式的、无微不至的,包括企业创立前的政策咨询、市场分析、办公选址,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配套设施建设、财税减免、战略咨询、员工培训、信息服务、财税优惠等等各个方面,即在强调企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政府完全置于提供服务的 角色。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时对企业经营行为干预过多,服务欠缺,为此,有必要强调尽快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七)高度重视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和培训工作。欧盟各国在建立开发区、设置诸多优惠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区域内的就业问题,解决就业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包括产前和产中的培训。而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职业培训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发展经济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突出,对人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往往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区域政策的设计中,要突出对提高就业容量和劳动力素质的相关内容。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国际区域合作”赴比利时培训团组成人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邹勇、杨荫凯,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王小莉,铁道部国际合作司的王连斌,吉林省政府发展中心梁占田、财政厅王长祥、开发办王铁虹、共青团延边州委张志刚,上海市合作办彭江,安徽省发改委耿冬木,江苏省发改委陆建康,云南省财政厅樊黎明、许薇、省投资开发公司刘海建、省铁路投资有限公司郭晓,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曹宗杰、省招商局康浩,新疆兵团发改委周霖、农九师发改委傅茂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符志平。

“中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 篇6

此次论坛由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机构共同主办,来自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10多家机构的代表。两国政府官员、职业学校校长和企业负责人共15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的目的在于展示中德丽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中德两国已有的成功合作模式,并探讨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另外,在此次论坛上,还安排了中德职教机构的对接沟通活动,以促进中国的职业学校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唐明峰先生在报告中指出,作为全球知名的高档汽车生产商,宝马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希望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中国,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作贡献,并进一步推动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合作。作为中德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建立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叉进行的“双元制”的职教体系,并通过全国性的培训网络为所在地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和系统培训机会。

会后,唐明峰先生接受记者采访并回答了关于双元制、课程改革、培训体系以及在合资企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当记者问及“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宝马公司如何应对”时,唐明峰先生充满信心,“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宝马集团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长期的承诺,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不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与计划会保持不变,将来也会保持不变。”

领域合作 篇7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概念,并于2009年1月向美国奥巴马政府正式建议投资建设新一代的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此后,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复兴计划中首次描述美国智慧城市概念,以爱荷华州为代表的50个州均先后启动智慧城市计划,在智慧照明、智慧电网、智慧家居、智慧交通和智慧能源等领域均取得世界性突破。

1中美政府与行业间智慧城市合作潜力分析

与其他同领域国际合作相比,中美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主要体现在适应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标准建设、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产城融合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

1.1中美省州城市间国际合作基础广泛

美国于1979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迄今已有30多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从外交层面分析,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建立了约244对友好省市,其中省州51对,城市193对,是中国与外国设立友好省市数量第二多的国家,总数接近与日本建立的友好省市。中美友好省州除新疆、西藏均覆盖;省会城市除南昌、西宁和银川,均覆盖,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1.2智慧城市总体水平与基础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有277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正在创建中,而提出创建要求的城市总数约在500个。目前,中国宽带排名世界75位,物联网传输刚起步,相关法律、标准规范相对滞后,技术创新与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些方面的建设都位居世界前列[1]。总体上,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重视硬件投入,缺少市民沟通参与;建设模式单一,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思考探索不足;将关联性不大的建设项目归为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质疑;工程建设和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关联得不够紧密,投资经济性思维不足;对于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和实施部署力度不够;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坚持信息安全,部门间信息孤岛局面改善水平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渠道、机制和水平有待提高;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的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有引领性的智库主体,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和提供智慧城市知识创新的能力相当薄弱等。

1.3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和拉动经济能力可观

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21。赛迪方略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截至2015年5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5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

2“十三五”中美智慧城市合作战略的初步建议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中美合作的战略元年。美国参与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坚实的基础。考虑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城市规模(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片区类型(新城、改造)和不同城市区位(内陆、滨水、交通枢纽)等,开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本研究提出下一个五年中美智慧城市合作的初步建议,从8大策略方向出发,通过中美合作将城市建设从平安城市升级到智慧城市。

2.1行业智库先行,建立长效机制,牵引交流合作

在智慧城市领域,与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美双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交流基础,但是交流的覆盖面、城市参与的深度与中美企业间的互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智慧城市作为融合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创新体,其理论基础、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都处于萌芽阶段,不是单项技术、管理和政策创新,而是系统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集成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展示出全面、统筹和集成的特征。加强知识创新传播,有助于加快城市发展节奏与需求的对接,形成有效的“问题一目标一对策一方案一验证”闭环回路。

当前,中美在智慧城市领域行业交流的推动主体主要是美国使馆(领事馆)、美方传统行业共同体和美国智慧城市相关的企业。与中国智慧城市行业的主要推动力量互动不足,2012年以来,全国性的智慧城市论坛超过20场次(专业参与人员2000人以上),美方参与的力度和水平较低。国家和地方省市为了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新建的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智慧城市联盟超过50个,美方参与能力建设的频次和重要性均待提高。《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发布和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十三五”期间中美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搭建了良好的顶层政策设计。

中美双方代表性的智慧城市行业主体应加快促进行业间的交流,提高频度、广度、深度和热度;探索在中美对话机制框架下围绕智慧城市形成新的机制和模式,如中美智慧城市智库论坛、中美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体制、中美智慧城市高级别行业峰会、中美智慧城市博览会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规模所繁衍的市场空间可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优势明显,行业交流的内涵设计有丰富的素材可挖掘,智慧城市市场推广和项目商洽的空间有保障。

2.2智慧产城融合,构建经济引擎,形成规模经济

结合我国新城进程中的教训,城区或园区的开发务必要有产业的导入,即便是居住型的片区开发,更需要扭转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粗放思路,要从城市运营和服务出发,构建楼宇体系下的生态智慧服务产业体系。将美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满足中国需要的高技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引入到试点示范区,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带动区域的成熟发展。鉴于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划分和协调边际成本,国际合作在融合促进部门协作方面有先天优势,有些中美项目从地级市上升到省一级,并得到国家重视,有助于部门之间统一认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

从城市经营出发,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注重智慧产业的开发和导入,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更新中,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和实践思维。截至2015年10月,我国提出要创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总量接近500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确定的试点城市(区、园、镇)约277座,但是对智慧产业的思考和开发较为有限,强调建数据库、建平台、建网络等运营较多,但从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和城市经济等角度着眼不足。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定位为智慧型战略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有机生长绿色低碳城市形态的合体。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软件园、服务外包园、职教城、新城(区)和内城重点商圈、居住区和城市更新单元等,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充分汲取市场创新的鲜活实践,设计与智慧城市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定位,编制有效的智慧城市产业专项规划和招商导则。将智慧城市作为经济引擎来打造,才可能避免智慧城市创建流于表面、成效不足和缺乏市场活力。2012年10月,中电华通携手IBM、三星等合作启动烟台智慧城产业园,总投资50亿(321亩)(见图1);2014年3月,韩国智慧城市融合集成协会与东莞东城区合作建设东城中韩智慧城市产业园,园区占地约80亩,总投资超过70亿;2014年11月,华讯中星与成都市郫县合作,总投资199亿,建设“华讯中星智慧产业园”,该公司与IBM在智慧城市领域有合作基础(见图2)。

当前地方智慧城市实践,多从城市尺度和单项应用展开,部分信息化程度高和起步早的城市已经初见成效,智慧城市的数据消费具有潜在市场,但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或政府融资平台。缩小空间尺度,模块化、单元化、精品化和系统化构建智慧城市生态体系,有利于实现城市运营高度的智慧化和数据的广泛交集、互动,特别是高价值量的信息消费。因此,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并从城市经济角度将其作为开发模式应用到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建设,将更加有助于智慧城市实践出新模式、新解决方案,并产生传统开发模式无法达到的成效。集合有限的财政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依靠规模经济来打造智慧城市,进而带动城市整体智慧化建设模式的展开。

2.3多元金融组合,配套政策激励,夯实合作根基

自国家施行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以来,尚未提供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但地方城市的创建得到了地方财政的有效支撑,并且,公私合营(PPP)模式下的社会资本也参与其中(上海、银川、重庆永川、安徽准南、安徽准北、山东诸城)。从全市整体创建分析,结合创建任务要求,总投资在几十亿到上百亿。与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相比,特别是在地方债务风险控制的背景下,地方城市创建智慧城市的资金保障存在短板。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公共性产品和盈利性产品,政府在优先保障公共性产品服务购买的前提下,设计配套政策激励金融业和投资界等参与盈利性产品的投资,如互联网金融、PPP融资模式等。

智慧城市由于集成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三化领域的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均为智慧城市融资提供了思路和跨界设计的可能。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有来自于消费群体的中长期稳定收益,属于稳健和安全型的投资行为,引导私营资本的注入,不仅利好私营投资者得到可持续的稳定收益,而且可有效降低在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投机。伴随城镇化的进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我国房地产业节奏的放缓,土地财政已经显现出政策优势不足,在存量建设用地上交易未来的信息消费接口和应用权限将在微观经济上有无限可挖掘的空间。建设用地的实物型使用权消费,复合上用地空间上的虚拟型接入权消费,衍生出的网格化的综合服务将可能催生出新的经济业态——第三产业中的智慧产业。资本的有效注入和合理流通,需要配套政策予以监管,防范资本的风险并维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以PPP模式为例,必须为公私双方设立有效的诚信保障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等,英国等国家较早开展PPP模式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政府、企业的信用直接决定多主体合作的成败。

2.4双边部际合作,推行试点示范,构建创新引擎

智慧城市推进,应当反映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上,并在服务中培育出新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8部委的智慧城市部际间合作的机制[3],地方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的主要政策均通过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厅来发布,国家和地方对智慧城市工作系统性和协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有良好的认知。美国商务部、能源部和美国使馆(领事馆)等美方单位正在开展与中方相关单位的交流。结合我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加强既有数据的集成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学习、经验总结和模式开发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部际间协作。城市片区级试点示范,融合多个职能部门,在部际层面形成协作机制,有助于推进地方的试点工作。公共卫生、医疗教育、旅游休闲和全民健身等公共服务性部门和行业,同期也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慧体育等领域开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要义之一,就是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围绕市民的多元化、非线性行为数据的交集才能够反演和解析人群的社会行为和经济活动。双边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宜改变以往单个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对接,为实现平台型经济发育提供顶层机制窗口;我国智慧城市部际间协调机制的开放程度宜加快,如当前推行的科研体制改革,要提高信息共享水平,提高原始性、原创性的智慧城市创新能力,降低重复低水平建设,在评估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开放对公众的数据接口,促进服务型、消费型智慧产品的设计和应用。通过部际协作,解决或有效处置接口的问题,对于试点示范创新改革有重大的政策启示,对于地方城市获取国际合作价值有良好的渠道契机。

我国在智慧城市技术培育、孵化和应用方面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3,4],美国的城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我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从中美合作型的技术科技创新入手,联合双方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力量,围绕中国城市的实际难题(城市规划、人口布局、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和建筑节能等),结合中美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开发适宜性技术,并予以集中集成示范,并在片区开发中充分引入外资、内资共同参与开发。

近年来,很多国家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委(科技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地方省市(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密切开展双边合作,通过多元方式参与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在生态智慧城市领域,世界多国(新加坡、瑞典、丹麦和英国等)均与我国开展过双边合作,但中美合作项目数量、合作深度和创新能力均较为突出。商务部在推进国际生态园合作中,专门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保障顶层设计运行中有机构支持和专家智库支撑,并聚焦开发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导性标准体系(于2014年制定《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同时适度超前,引导全国开发区的生态转型发展。

2.5支持市场主体,合理开放领域,促进信息消费

智慧城市产业涉及的市场主体包括“三化”涉及的企业,仅互联网企业的产值、数量和就业规模就相当可观。单以产值为例,互联网企业2014年产值占GDP约5.5%,同期房地产业比例为6%。因此,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力强劲,但目前市场主体参与的领域和空间有待逐步开放,而针对国际合作型的智慧城市项目开发,更加面临数据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而制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在安防领域已经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在信息安全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建设。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向的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和城市消费,因此,合理、有步骤和有条件开放与公众消费相关的领域(如民用建筑、交通、旅游、医疗和教育等),让市场主体有效参与,能够促进智慧城市应用型消费服务的成型。目前,全球已有10多个国家拥有开放政府数据的门户网站。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爱沙尼亚、挪威、英国、美国和新西兰都设有开放政府数据部门,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正在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包括社交媒体,来提高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力量,同时重建政治领导人和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5]。经验表明,开放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防护越有保障,从市场角度出发,开放和安防是有机互动的。智慧城市依托信息化,有效解决了物理空间的阻隔;现代工业化有效促进了技术手段的高度发达;新型城镇化让城市居民更加体验和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效。与市民紧密相关领域的有效适度开放,有助于市场主体将应用理念和技术路径充分地实践,有利于催生新型消费方式,同时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国企改革提供启示。此前互联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是在政策的边缘或非中心地带发育起来的,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智慧,满足的是现实需求。当前的政策设计更加积极和主动,部分城市主动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提升政府效能,让市场主体有更为主动的空间,参与创新创业。

2.6兼顾战略民生,开发适宜方案,实现智慧应用

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的稳步增长通道中,进程将持续10~20年。从建设领域来看,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超过20亿m2,既有建筑改造4~5亿m2。中国在实施城镇群、“一带一路”等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同时,聚焦大城市病(交通拥堵、城市灰霾、内涝洪灾)等民生问题。中国是美国开展智慧城市级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对华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自上至下全面展开,有各级政府间、企业间、高校间和社会组织行业间等。它们是推进中美合作的关键性主体单元。在实现智慧共享的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也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性症结,资源整合难度大。因此,应注重信息公开和资源整合,让更多的主体能够低综合成本地参与到中美合作之中。针对政府投资性项目,将可以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项目对外发布,支持和鼓励中美各方和合作方共同参与开发。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区的开发,需要集成性的有效方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美国技术推介和产品营销,应当通过中美咨询力量形成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于试点示范区域,针对不同开发主体需要,设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方案(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投资模式和收益分配等),并有效地考虑技术经济成本,构建有弹性和风险可控的一揽子决策工具。

与此同时,发挥中美合作的优势,着力从商贸合作和投资项目出发,在试点示范区域引进或合资建设中美企业群、孵化器和综合服务设施。必须有良好的产业配套,才能长期争取到美国政企的持续性关注和扶持,将项目试点做成多期,不断孵化培育,争取成为国际合作样板。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开发应坚持技术经济分析,从片区总体把握增量成本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建立增量成本可控、经济性、宜居宜业性相统一的智慧城市示范区,并致力于构建市场层面可持续的复制模式,成本层面业主接受的销售模式。2009年9月,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城市所有资源和信息消费(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数字化连同,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进而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提高迪比克市的宜居水平和经济活力。经验表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初期存在较高的技术成本,市场化之后,边际成本下降。如果在开发初期,就确立适宜性技术示范及量产扩散孵化的思路与计划,应用符合中国市场需要和接受能力的智慧技术,可以缩短边际成本降低的周期,快速实现互惠互利。

2.7锁定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改善城镇功能

全球城市面临的挑战日趋深刻,中国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能源供给转型、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内涝、公共卫生负担沉重和建筑更新等方面[6,7,8],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失当的城市政策,使得上述问题互相交织,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性。中美智慧城市合作应本着“一城一策”的原则,重点聚焦关键领域,而不是起步就求全、求大,充分研判资金筹措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和技术支撑能力等。坚持平台思维和开放思维,在城市局部关键领域搭建开放式接口,为所聚焦领域的智慧化二次开放和系统性整合提供条件。如交通,运用智慧技术,努力在示范区范围内根治交通拥堵,形成重大突破,催生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效仿的综合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改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2.8服务全球治理,构建智慧网络,增强城市韧性

中美两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两国的城市在全球对话中同样应支撑起先进治理的角色。麦肯锡研究报告预测,在2010-2025年间,世界的前600个大型城市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5%。截至2014年底,我国超特大城市约16座,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均在区域发展中成为决定性力量,尤其是人口千万以上的6座超大城市,它们在“十三五”期间,从区域走向世界,建设全球城市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9]。依托智慧产业的构建,来促进我国超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并深度参与全球城市治理,同时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往水平和全球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的水平。通过智慧体系的构建,提高我国超、特大城市以及重要节点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参与世界智慧城市体系的构建,将加快我国城市开放水平,更多地集聚国际资源来打造属地城市,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群的发展,形成智慧型的大都市连绵区,如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珠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10]。依托中美合作,增强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能力和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的同时,应深刻认识我国城市建设和运营质量存在的脆弱性问题[11,12],如城市内涝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等。因此,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应对风险冲击的弹性,是全球性智慧城市建设的根基。符合中国国情和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平安城市的建设,为增强城市韧性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而城市经济、内涝水患、热岛效应和卫生疫情等,将成为智慧城市韧性建设重点响应的方向[13,14]。

3结语

中美政府间、行业间应深化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合作。

1)为新型城镇化空间骨架建设提供智慧思维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启示性和借鉴性。在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鉴于我国新城建设和既有城区改造的规模体量,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如果能够较好地借鉴和引入美国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提高城镇功能和解决城市病的进程将势必加快,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将拥有丰富的经验基础。

2)为智慧产业培育提供营养基质将智慧城市当作产业形态来打造,将有助于城市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任务相结合,并依托互联网+、云存储和大数据等思维,重构出新的产业组织,催生新的产业方式,建构起智慧城市产业,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机制和操作示范,如空间战略层面规划设计的智慧化、微观层面的建设用地信息消费接入权限(依托“三网融合”等基础网络)等。

领域合作 篇8

8月30日, 由全球主要电信和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共同参加的信息通信领域“第15届全球标准合作大会” (GSC-15) 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共同推进有关固定和移动通信业务融合的下一代网络标准的创新与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参加开幕式并讲话。

全球标准合作大会 (GSC) 是一个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全球标准合作平台, 已经举办了14届。GSC大会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 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本次会议以“超越危机的标准化合作”为主题, GSC的成员包括国际电信联盟 (ITU)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 (ATIS) 、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 (TTC) 在内的8个伙伴标准化组织出席了这次大会。

美摩两公司开展磷肥工程领域合作 篇9

虽然协议的具体内容没有公布, 但是雅各布斯工程集团强调, 合作初级阶段, 合资公司将为摩洛哥50亿美元的项目投产提供规划、项目管理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协议正式达成后, 合资公司将给OCP磷矿开发战略带来巨大支撑, 尤其在工程建设与项目管理方面, OCP将依托合资公司继续拓展磷矿项目。同时, 协议双方期望合资公司能为OCP和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方提供磷肥工程服务。

新公司预期在2009年年底前运行。

对于合作协议, OCP集团CEO表示, 这次合作展示了集团未来的远景规划, 即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将双方的技术与工程管理优势结合在一起, 为摩洛哥涉外磷肥工程和西非磷肥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雅各布斯主席诺埃尔·沃森表示, 他们已经为摩洛哥和OCP提供了超过10年的服务, 非常愿意以建立合资公司的形势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 合资公司的成立将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 共同促进双方在肥料产业的发展。

领域合作 篇10

其中, 建设相关研究中心的第一步骤, 有七项重点工作:

建机构。东盟特检中心由广西质监局与中国特检院合作共建, 由广西特检院负责具体实施并实质运营。

资料来源:安邦咨询根据相关信息整理

对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盟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的建立, 广西特检院院长郭凯表示, 不仅广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对在广西建设质检、计量、特检、标准4个中国东盟检验检测研究中心也给予大力支持;并计划以四个东盟中心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广西打造建设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集聚区项目的建设对促进东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引领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

提能力。在原有的以国家工业锅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西)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柳州) 金属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为核心的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基础上, 新建广西机械装备及铝精深加工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广西轨道交通设备质量检验中心、广西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中心, 形成机械、铝产品、轨道交通设备、汽车等产品的检测能力且通过CNAS资质认定。

搭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活动, 双方联合申请、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在相关科研领域开展长期合作;积极与东盟国家相关检测机构合作, 共同开展东盟国家特种设备技术标准和法规研究工作。

促交流。建立东盟特检中心网上推介平台, 有效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特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区位优势, 双方积极邀请东盟各国领事馆人员到东盟特检中心参观交流, 举办认证、检测、标准等方面的研讨会, 促成常态化互访机制的建成。

保安全。高质量完成各类特种设备安全检验任务, 重大活动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把好检验质量关, 切实守住安全底线;通过战略合作介入东盟国家大型企业、重大项目的高端检验业务, 为服务东盟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优质的技术服务。

拓市场。以开拓生物质锅炉节能技术业务为突破口,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东盟市场。

服务广西重点产业。为糖业、汽车、石化、电力、节能环保等广西千亿元产业, 提供安全检测、质量分析、风险评估、工艺改进、技术标准研发等方面服务。

领域合作 篇11

孙向丽:

中国参加国际核军控进程在改革开放这个时间点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单边控制,即在核发展方面自我克制;后一个阶段是积极融入。改革开放之前,核军控、核裁军主要是美苏两家主导,他们想对中、法核武器的发展进行限制。所以1968年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时,法国没有参加,我们也没参加。我们批评这个条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条约有不公平的地方:对无核国家的安全保证做得不够,核国家与无核国家的义务不平衡,有歧视性。二是条约没有禁止延伸核威慑,美国的核武器可以部署在其他国家的领土上,我们认为这跟核不扩散精神不相符。

在国家立场上我们是一直支持全球彻底核裁军、反对核扩散的。毛泽东在1957年会见日本来宾时说:“谁也没有原子弹是上策,他们有、我们也有是中策,只有它一个国家有是下策。”毛泽东也曾在1959年明确指出:“我们赞成用极大的努力来禁止原子战争,并且争取两个阵营签订互不侵犯协定。”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在核军控、核不扩散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80年代开始,我们参加裁谈会工作。1984年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同年我们明确提出防扩散的三不政策,即“不鼓励核扩散,不搞核扩散,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1992年3月正式加入了NPT。过去我们批评它,主要是从反对核垄断的角度看,但是冷战之后,我们发现核扩散形势太严峻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有必要跟国际社会一同抑制核扩散,所以我们选择加入,进去之后再以成员国的身份来完善这个机制。1996年我们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现在我们也在积极进行《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公约》的谈判准备。

滕建群: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国际核事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批判到现在接受、加入、积极发挥作用。我觉得这与领导观念、自信程度、发展状态等有很大关系。第一,中国政府最早以政府名义发表的白皮书是1995年的《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它涉及军控、裁军和防扩散等。第二,中国加入了除《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之外的所有涉及军控的国际条约和安排。中国之所以没有加入该制度,完全是美国从中做梗:美国对中国提出附加条件,不同意中国以发起国身份参加。需要明确说明的是,没有加入该机制,并不表示中国不遵守该机制的安排;相反,中国始终在导弹及其技术转让领域严格履行国际义务。

核透明——意图 VS 能力

滕建群:

西方国家一直纠缠中国的核透明。美国2010年4月发表的《核态势审议》报告中,“透明”一词反复出现17次,多与中国有关。应该看到,这几年我们在核力量透明上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比如说允许美国防长到二炮指挥所参观。而美国有时却躲躲闪闪,没有底气。

对任何国家来说,透明都是有限度的,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以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透明。美国也没有做到,他最多公布一下核武器使用经费、弹头型号等,到此为止;具体怎么部署、部署在哪里,他不可能告诉你。

在透明上,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意图上的透明。“不首先使用”告诉世界,中国不会随便动用核武器,特别是对无核武器国家,中国不可能使用这种武器。

而西方特别是美国,非要能力上的透明。当前围绕核透明争论得很厉害,我们可以更强调意图。我们处在比较弱的位置,保持最低水平的核力量,因而保持其有效性是前提。把数量和部署情况透明无疑是把看家本领告诉对方,会明显削弱用核武器遏制对中国核打击的能力。中国做不到,其他中等核国家也做不到。

孙向丽:

中国在参与国际核军控进程中遇到的挑战之一就是核透明。刚才建群已经谈到了,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在具体核力量的数量、规模、部署上,确实从来不透明,保持了必要的模糊性。这是因为我们的数量很少,如果把这些信息透露出去会直接影响到威慑的有效性。美国和其他国家透露了一些规模、数量,比如说部署了多少、非部署多少、裁减了多少等,但好多细节也没有透,并且美国在某些方面还保持“刻意的模糊”,但是人家透明的东西确实相对多一点。不过这并不说明我们不支持核裁军,我们的核政策和基本原则一直很透明。目前我们也积极参与中美核战略对话、国际交流等,积极宣传我们的核战略思想、核意图、核理论等。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透明。将来我们的核力量如果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国际上需要,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伍钧:

关于透明的问题,我很同意两位的说法。我们国家的透明和西方的透明不在一个层次上。西方核武库数量很大,他需要你知道、了解,以增加他的核威慑能力——他的核透明就是一种威慑。而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少,我们虽然积极支持透明,但是有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即不能损害国家的安全利益。

核安全——nuclear security(核安全/核安保)和nuclear safety(核安全/核能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滕建群:

近年来,核安全议题在国际核领域显得比较热闹,主要原因是美国等大国的极力推动。2009年奥巴马发表了“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倡议后,在国际核领域,除核裁军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核安全。

核安全包含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一是包括打击核恐怖在内的应对措施,即nuclear security(核安全/核安保);二是确保民用核设施、核材料以及放射物质的安全,即nuclear safety(核安全/核能安全)。根据面临的威胁不同,有关国家对核安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领域合作 篇12

陈建生说,目前美欧等国正在计划建造口径30—40米级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这些无一不是国际大合作的结果。中国没有参加其中任何一项国际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建设,也鲜有国际天文机构直接参加中国主导的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建设。今天,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在造价、制造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已经超过任何单独一个国家的力量。甚至建成后获得的海量科学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也不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家能完成的。

陈建生建议,目前国际上正在筹建口径30米级的地面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积极邀请中国参加。这是本世纪难得的一次机会。他认为,我国应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天文大型设备的建设和运行。除了参与其他国家主导的设备建设项目,我国也可以吸收国际科研机构参与以我国为主导的大型设备的建设。我国已在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昆仑站,很可能是地面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抓住这一机遇,我们将有可能发展以我国为主导的国际天文台。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介绍,在空间天文方面,我国正积极参与中法合作天文卫星“空间变源监视器”和中俄在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的研制和建设。

【领域合作】推荐阅读:

商务领域05-09

私人领域05-15

通信领域05-18

重点领域06-05

新闻领域06-05

延伸领域06-07

关键领域06-14

领域培训06-25

建材领域07-02

服装领域07-04

上一篇:校园宣讲会下一篇: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