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预警(精选12篇)
食品安全预警 篇1
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环节,对粮食安全由决定性的影响,而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是耕地安全,耕地安全受粮食产量波动和人居粮食占有量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讲,粮食产量波动和人居粮食占有量对粮食安全也有重要影响。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机制是一种针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预警机制,其目的就是在粮食生产达到警戒线以后,能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的粮食生产安全作出预测,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1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预警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抚顺市行政区划图、人口数据,以及抚顺市公布的最近今年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其他研究中的数据根据以上数据计算、统计所得。
1.2预警指标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有关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有很多,比如“四因素法”,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和人均粮食占有率,“五因素法”在上述四个因素的基础上加上了粮食表彰水平这一指标。考虑到本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及抚顺市的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粮食安全的指标, 在粮食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决定了该地区每个人可用于生存的粮食数量,其与粮食安全水平之间是正比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粮食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也就越低。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反应的是一定条件下,粮食总产偏离趋势产量的程度,其公式为:
在该公式当中,Vt表示在第t年的粮食波动系数,Yt表示的是第t年粮食实际总产量,yt表是第t年的趋势产量。|Vt|越大说明实际产量偏离趋势产量也就越远,粮食产生的稳定性比较差,粮食生产安全水平也就越低,反之则表明偏离趋势产量较小,粮食生产安全水平也就越高。
1.3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1.3.1粮食产量波动系数警限
在预警指标警限确定上,本文采用误差理论和3σ方法来处理,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是在正常的粮食生产单各种,系数偏离一个稳定数,这个数可以用 μ 表示,将其作为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划分的一个指标。由于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有粮食安全程度之间的反比关系, 假设[0,μ]为安全区域,将偏离 μ 1倍标准差区间[μ,μ+σ]作为轻警,将偏离 μ 2倍标准差区间[μ-σ,μ+2σ]作为中警,将偏离 μ 3倍标准差区间[μ+2σ,μ+3σ]作为重警,将偏离将偏离 μ 3倍以上的作为巨警,得到5个警度区间,作为预警指标警限的指标区间。 运用3σ 法,需要先确定一个安全与不安全的分界点,在这里可以将抚顺市多年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分界点(见表1),根据收集到的抚顺市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可以将抚顺市粮食产量波动系数(见表2)。
1.3.2人均粮食占有量警限
根据我国粮食产量的地区差异,以及粮食分配因素的影响, 我国将人均粮食占有量分为4个等级,也就是248.56 kg、300 kg、 360 kg和400 kg,其中248.56 kg是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标准, 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当中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最低下限,也就是最低警限。300 kg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减少粮食减产对人及粮食安全威胁的标准,简单的来说就是温饱标准,360 kg在温饱基础上的营养缓冲标准,400 kg以上为真正的营养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可以确定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警限(见表3)。
2预警模型构建
2.1粮食生产安全指数
粮食生产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上述两个因素之外, 影响一个城市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在某些环节上有很高的安全性,在某些环节上则表现出很低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不同环节上安全状况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很难对某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状况作出准确判断。从研究的情况来看,一些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引入粮食生产安全指数的概念,用 λ 来表示粮食生产安全指数,由一个地区各项粮食安全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后所得综合值,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粮食安全的总体水平。在计算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之前,先对抚顺市的粮食生产安全进行假设:
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可以由粮食产量波动指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两个指标完全解释,也就是完全由上述两个指标决定。
上述两个指标对粮食生产安全指数 λ 的影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可得:
在该公式当中,λj表示抚顺市j项指标的取值。
当 λ 取值范围在[0,1]之间的时候,λ 值无线接近于1,这表明抚顺市的粮食生产安全水平越高,当 λ 取值接近于0时,说明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水平较低。
根据前面计算的粮食产量波动系数警限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警限,以及本节当中提出的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计算方法,得到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警限(见表4)。
2.2GIS运算模型
根据前面计算的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计算方法及警限,将数值输入ARCGIS中,在Arc Toolbox下简历模型,并实现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警情确定。具体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在ARCGIS软件当中 打开Arc Toolbox,按照Conversion Tools → To Raster → Feature to Raster的功能和步骤,逐步将抚顺市的行政图从矢量转化为栅格,其中栅格值表示抚顺市的粮食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逐年变化情况。
(2)打开Arc Toolbox,按照Spatial Analyst Tools → Reclass → Reclass by Tabie的功能和顺序,对栅格值后的抚顺市的粮食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重新分类,以达到数据标准化的目的。
(3)根据前面 确定的指 标权重,在Arc Toolbox中,按照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Tools → Math → Plus → Divide的功能和顺序,对栅格内的数据进行运算,详细计算出每个栅格上的粮食生产安全指数。
(4)根据前面确定的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警情分类及其判断标准,运用重分类方法对完成粮食生产安全指数的各个栅格进行重新分类,确定每个栅格的实际警度。
(5)在Arc Toolbox当中,Spatial Analyst Tools → Local → Combine的功能和顺序,对所得每个栅格的精度及栅格值进行合并运算,得出与之对应的警度栅格值。
完成上述 步骤以后,将步骤(5)当中所得 的数据,输入EXPORT命令,并以DBF格式导出图片,再打开JOIN命令,将抚顺市的行政图与DBF结果进行多层覆盖,形成最终的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预警图。
3结果分析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从2006年到2013年,抚顺市共出现3次粮食轻警,没有出现1次中警、重警、巨警,这说明最近几年抚顺市的粮食安全整体水平比较高。这与抚顺市的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实际状况是相符的,抚顺市虽然处于东北粮仓,但是境内却以山地丘陵为主,是东三省最早的工业基地,粮食产量在整个东北地区并不靠近前列,2013年抚顺市粮食产量维持在5.1亿kg,与2009年相比下降约0.1亿kg,波动相对表较大,但是却好于2012年和2013年。抚顺市人口众多,除了本地居民之外,还有众多的外来打工者,这些无疑增加了粮食生产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当然,本文采用的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两个指数来分析抚顺市的粮食生产安全状况,这两项指标虽然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却不足以代表所有指标,并且研究建立在假设这两个指数能够对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完全解释的基础之上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但从研究结果来看,与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水平基本一致,说明以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两个指数建立起来的指数体系,以及以GIS运算模型建立起来的模型运算体系,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实际状况。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粮食产量波动和人居粮食占有量上。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中所使用的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模式,从区域粮食生产安全双重预警机制等角度出发,利用收集到的抚顺市相关资料,对抚顺市粮食生产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抚顺市2013年的粮食生产好于2012年和2011年,这与抚顺市公布的粮食生产数据基本一致,可见双重预警机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情况。同时,对抚顺市2016年以后的粮食生产安全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今后几年当中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形势良好。
关键词:双重预警,粮食安全,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预警 篇2
一、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许可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严格落实食品原料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经营使用来历不明、腐败变质、有毒有害、超过保质期限等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及食品原料。餐饮服务单位(含集体食堂)的餐饮具和直接盛放、直接入口的.食品容器必须洗净消毒,保持清洁;严禁采购、贮存和加工亚硝酸盐以及发芽土豆、野生蘑菇、河豚鱼等有毒动植物;不用或慎用四季豆、新鲜黄花菜等食物;严格遵守食品生熟分开存放的规定,盛放、加工生熟食品用具要严格分开,不得混用;开展大型聚餐活动时,必须做好供应食品的留样工作;不得超负荷、超范围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未经许可,不得供应凉拌、烧卤熟食等食品。
二、市民在购买食品时,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度高、经营环境卫生的市场、超市、商场(店)等,并索取发票或购物小票等凭证。选购预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标示,避免购买超过保质期或无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的食品。选购散装食品时,要注意看食品外观,进行色、香、味感官检查,选购表面干爽、色泽新鲜,没有霉变、酸败异味的食品。不要购买未经检疫的肉类制品和死因不明的禽、畜、水产动物及制品。
三、市民在聚餐或宴请时,应注意选择持有效许可证、卫生条件好、信誉度较高的餐饮单位。用餐时应注意分辨食品是否变质或有异味;少吃或不吃四季豆(面豆)、凉拌食品、生食水产品等,切勿食用河豚鱼、野生蘑菇等。饭菜应当餐加工、当餐食用,当餐未食用完的,应及时冷藏,隔餐、隔夜饭菜在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
夏季高温警报与食品安全预警齐鸣 篇3
那么夏季要防范哪些高危食品呢?
1、散装熟食
据有关科研课题调查研究,上海地区2000~2004年散装熟食安全质量市场抽查平均合格率不到70%。而实际的情况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糟,散装熟食的细菌污染十分严重。每年夏季又是散装熟食销售的高峰季节,天气炎热使许多人远离厨房,图省事而购买熟食,不料却走近了危险,尤其是无证熟食摊,奉劝大家千万别光顾。另外一定要买熟食的话,最好买有品牌有包装有冷柜的熟食产品,尽量不要改刀,因为改刀后的熟食细菌污染几率大大增加,过不了几个小时,熟食的细菌指标已超过卫生标准了,而你可能还感觉不到变质。建议大家宁可麻烦点,买回熟食在食用前自己按卫生要求改刀。另外注意买回熟食尽可能在4小时内吃完,暂时不吃的先放入冰箱保存,食用前能复热的,尽量加热到食物中心温度75℃以上再食用。千万别买凉拌菜之类的熟食,因为这些加热不完全的食品危险很大,极易引起食物中毒。
2、高农残蔬菜
今年我国部分地区虫害严重,春天上海一些地区爆发粉蝶异常活跃的现象,为了控制蔬菜的虫害,尤其夏季病虫害高,菜农加大农药的投放,造成一些生长期短易受虫害的十字花科类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
根据2000~2005年上海地区6~8月份鸡毛菜、甜白菜的农残抽查统计,平均合格率在80%以下,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残留量超标。结合今年的抽查和上海地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等综合分析,2005年夏季鸡毛菜、甜白菜等蔬菜的危害程度达到高危,处理不当易发生农药中毒事件。为加强自我防护,除尽量少吃鸡毛菜、甜白菜等高农残蔬菜外,对一般蔬菜也要有科学加工方法:
在烹调蔬菜前一定要清洗干净,第一步要用流水将蔬菜彻底洗净,第二步是浸泡,浸泡时间最好在15~30分钟。如果浸泡时加入少量食用碱或者果蔬浸洗剂则有利于农残的去除,最后一步是烹调前再用流水清洗干净。
夏季烹调蔬菜可用开水漂烫的方法,先在锅中倒入蔬菜重量2~3倍的水煮沸,然后放入蔬菜漂烫2分钟以上,熟后取出,随后加入调味料和熟油,这种做法既安全又有饭店菜肴风味。
3、无证盒饭、桶饭
历年和今年的社会盒饭抽查安全质量不合格率超过50%,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指标超过参照标准,特别是无证盒饭易发生细菌污染,而且直接入口食用,人均摄入量较大,易发食源性疾病。无证饮食店的桶饭(菜)也有一定市场,存在问题一是加工不卫生,二是饭菜从烧熟到食用的间隔时间长,十分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危害程度评估达到高危。今年夏天上海已发生几起集体供餐的食物中毒事件,都与加工单位的加工食品安全控制不严有关,因此为了你的健康,务必远离无证盒饭和桶饭。
4、散装豆制品
上海地区豆制品2000~2004年的抽查全年合格率基本在70%以下,特别是每年夏季7~9月份,合格率不到50%,其中主要是散装豆制品的合格率相当低,在30%以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超标。豆制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都可能导致菌落总数超标,尤其是在6~9月的高温季节,缺乏冷链生产流通的散装产品,很难保证食品安全。今年上海市的标准化菜场正处在启动阶段,而目前市内大部分菜场和农贸市场不具备冷链条件,所以散装豆制品的安全质量无法保证。
由于豆制品在食用时都要经过加热烧煮,因此杀灭了大部分污染的细菌,这也许是较少发生食用熟制后的豆制品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但是污染严重的散装豆制品,尤其是非法加工窝点生产的豆制品以及加热不完全的豆制品危害因素不可忽视,因此评估危害程度定为中危。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篇4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以下简称风险预警)是通过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收集、评估和通报,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控制。有效的预警系统除了能够防止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外,还可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增强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增强公众对监管系统的信任,促进食品消费和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1.1 风险预警的意义
2008年中国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乳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重大健康和经济损失,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一项重大隐患:即传统的食品安全危害尚没有很好地解决,而由于社会诚信缺失、市场缺乏规范、监管能力欠缺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不规范应用等,给食品安全带来的非传统危害仍不断发生[1]。虽然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经过的阶段,只有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逐步得到改善。但如何降低或消除系统性风险,及早发现、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是监管部门和食品行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风险预警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手段,受到相关各方越来越多的重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纳入风险预警理念具有以下意义:(1)风险预警更加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健康。(2)风险预警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提前预防可以预见的危害。(3)以实施风险预警为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各部门监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利用能力。(4)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与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常规指标检测相比,风险预警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经济有效的方法。
1.2风险预警的特点
风险预警是“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其中,风险预警既是风险评估的结果产出之一,又成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的重要措施。中国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借鉴了国外“风险分析”的理念,在法律层面引用了“危害(hazard)、”隐患“hidden danger”以及“风险”(risk),对危害和风险的评估与甄别,势必会产生“较高风险”或“隐患”的判断。风险预警的基础是对危害的认知、监测和评估,风险预警的能力同时体现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综合管理和掌控的水平,在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相对不足,违法行为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加强风险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针对性,是一个比较经济和科学的方法。根据风险预警的特点,开展风险预警应当满足以下要求:(1)应当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2)必须在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综合分析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3)必须以健康保护为必要性前提,即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4)职责法定。即预警的公布是区别于日常监管信息,应由法律授权的部门发布。任何组织、个人和媒体不得自行制作发布预警信息。
由于风险预警的前提是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需要依据科学信息进行,因而,开展食品安全预警的条件是必须具备对相关危害的健康影响、监管信息和相关食源性疾病危害信息的系统把握基础上,并结合人群消费特点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国内外风险预警的实践,预警信息可分为三类进行:(1)对可能污染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及天然存在生物体内的有毒成分的含量水平进行预测。涉及的食品主要为食品原料、农产品等。(2)对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控,内容包括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信息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3)对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及食品危害控制失效的信息。
1.3 中国对风险预警的相关规定
2004年,在中国发生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系统反思了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对风险预警也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由于当时中国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文件还针对性提出了有关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等内容。
2009年,经多次论证后的《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对风险预警的规定。要求利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该法同时对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监管的进出口食品也规定了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的规定。还规定,风险警示信息可以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统一公布。对于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公布。
2 中国以往开展食品安全预警的经验
2.1 原卫生部建立的预警机制
建国以来,卫生系统长期承担全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霉变甘蔗、河豚鱼、甲醇、亚硝酸盐、毒蘑菇、食源性寄生虫病等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示广大消费者注意饮食安全,防范食源性疾病发生。2003年,为更好地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原卫生部印发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其中包括5项主要行动目标,其中行动目标之一就有要开展风险预警。主要工作内容有[2]:(1)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包括完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建立能够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的检验室网络。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加强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应急体系。(2)收集用于风险预警的信息。内容包括:收集国内外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信息,建立食源性疾病数据库;对新出现的食品污染物种类、新的食源性致病因素,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对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发布食源性致病因素预警信息。(3)按三类级别设定预警。根据危害发生的风险、危害的程度及影响的区域范围和人群资料,综合评估后,按提示性预警、警示性预警、措施性预警三级公布预警信息。预警内容有:预警食品的特征;潜在危害物的特征;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和人群;要求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对策。(4)建立预警风险评估程序方法。指定技术机构收集来自疾控部门、卫生监督部门、传播媒体和社会公众等方面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后,填写《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评估表》,并组织专家组对预警危害资料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是否发布预警以及预警的级别,对认为必须发布预警信息的,填写《预警信息格式表》,提请原卫生部发布预警信息。《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评估表》应提供危害级别的分项特征。预警级别根据预警食品的特征、潜在危害物的特征、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和人群、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特定实验室检验数据综合判定。(5)预警信息的发布与处理。由原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预警的评估和发布,决定发布的范围和方式。各省级卫生行政应相应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安全预警评估和发布机制,并采取加大预警效果的宣传和行动措施。
在以上预警系统基础上,原卫生部先后向社会发布了蓖麻籽、霉变甘蔗、河豚鱼、生食水产品、毒蘑菇等10余项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信息,社会媒体积极报道,对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防范食源性疾病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2.2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设的预警系统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该局组织有关专家着手制定《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框架指南》。2007年完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属的349个地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建设,在此基础上建成全国食品安全分析预警系统。该系统由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报送系统、预警发布平台等组成。2007年12月28日正式宣布运行。
2.3 质检部门建立的预警系统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于2006年在系统启用全国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该系统通过动态采集15个国家食品质检中心日常检验检测数据,16个省级监督抽查数据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通报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利用该系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2007年先后发布了食品和化妆品中违法使用苏丹红以及食品中检出违法使用的碱性橙问题。另外,质检总局还建立了进出口食品预警系统,2010年向全系统和50多个国家发出了350多份风险预警通报,开展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和调整相关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措施。
但限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原几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未做到信息相互沟通,力量难以整合,以至于2008年在三鹿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对三聚氰胺污染奶粉问题还是后来引起的婴幼儿泌尿结石事件,各部门的预警系统都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
3 国际风险预警体系及特点
国际上比较系统和运转良好的风险预警系统分别为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INFOSAN)和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INFOSAN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全球食品安全战略(2003)》合作建立的连接世界各国食品安全当局的全球预警网络系统,由WHO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和食源性疾病司运行和管理。《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WHO应该通过其监测活动收集有关事件的信息,并评估事件引起疾病国际传播和干扰国际交通的可能性。RASFF是欧盟根据欧盟指令第178/2002号,于2002年建立的信息预警网络。它连接欧盟各成员国的食品与饲料安全主管机构、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等,主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食品和饲料危害。上述两个预警网络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3.1 以法定程序尽量收集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INFOSAN的信息来源于各成员国。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符合报告要求的公共卫生信息,应当在24小时内以最有效的通讯方式向INFOSAN报告。INFOSAN通过该系统发现事件、核实信息、分析和评估,从而避免重复工作并能进行有效的全球疫情预警。欧盟的RASFF则依据欧盟法令,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在发现与食品、饲料安全有关的信息后,都应由成员国主管部门通过RASFF报送。
3.2 通报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和一般食品信息
INFOSAN的宗旨包括:促进食品安全相关事件信息的快速交流;共享全球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增进各国、各网络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协作关系;帮助各国加强其处理食品安全紧急事件的能力。但INFOSAN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收集和评估,及时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与事件相关的主要内容有:监控引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各类信息资源;与网络成员合作,评估和核实食品安全事件;促进食品安全事件相关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共享紧急事件预警;与FAO和WHO的紧急行动小组合作,根据请求提供技术援助,以应对食品安全紧急事件。
RASFF通报的内容有:成员国为保护公众健康而对不安全食品、饲料采取控制措施的信息。需要对不安全食品、饲料采取紧急执行措施的信息。成员国拒绝进口某类不安全食品的信息。信息通报的类型包括预警通报、信息通报、禁止入境通报和新闻通报4种。
3.3及时向各利益相关方反馈,发挥信息预警的作用
INFOSAN应急网每月调查10~20起食品安全事件,每月通常向符合下列情况的国家发出1~2次警报:(1)经由国际分销而得到遭受污染的食品;(2)可能发生了与跨界疾病暴发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往INFOSAN应急网曾经预警通报的信息有:牡蛎含诺如病毒、菠菜中的大肠埃希杆菌、食品材料中的三聚氰胺及有关化合物、燕麦饼中的玻璃污染物等。
RASFF收到各成员的风险信息后,提交欧洲食品安全局进行风险评估,并将评估意见及时反馈各成员国,使RASFF真正发挥信息搜集、沟通和预警通报的作用,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4 对完善中国风险预警工作的建议
4.1 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系统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统一法规制度,明确食品安全信息的范围和收集范围。尽快改变中国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信息部门化、单位化、课题组化的状态,指定专门机构承担收集、汇总、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的作用,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从国家角度,应统一收集的食品安全信息至少应包括:(1)农产品、加工食品等的类别、产量和食品消费量。(2)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的农药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性质及用量,植物或肉用动物疫病流行的信息等。(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行政执法中发现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信息。(4)承担食品检验的检验机构发现的超出食品安全标准或新发现的有毒有害物信息。(5)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收集的污染物、食源性疾病、有毒有害物信息。(6)政府经费支持的食品专项调查等信息等。
4.2 加快建立食品污染信息预警系统
科学准确的风险预警应当建立在成功的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监管信息收集分析基础上,只有有效地落实监测、评估和信息沟通,才能实施有效预警,这需要依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分工合作机制。为了科学开展风险预警,应确保风险评估机构能够及时获得相应的食品风险信息。经过风险评估的结果还应当快速准确地传达至食品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应当及时客观予以公布,使食品企业和消费者及时了解风险信息,提高食品企业自身防控风险的能力。
4.3 加快创建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
通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建立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数据库,结合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建立食源性疾病危害预警与预测系统,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通过食源性疾病信息与危害物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还可以开展食源性疾病发生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和预报,指导监管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摘要:目的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以往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情况,并借鉴国际开展风险预警的成功经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结果 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是通过危害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信息通报,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控制。高效、准确实施风险预警,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虽然中国有多个部门曾经建立起了风险预警系统,但在以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论 总结国内以往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情况,并借鉴国际上开展风险预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食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李泰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读本[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2.
三级安全预警机制 篇5
三级安全预警机制
为了提高一线执法工作的预警能力,增强执法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有效避免执法过错,政府红、黄牌警告,媒体曝光和恶性暴力抗法及群体性抗法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地铁优质、高效、安全运营,深圳市地铁三号线运营管理执法大队(以下简称执法大队)结合地铁运管执法工作实际,构建预警信息平台,制定三级安全预警机制。
第一章
预警的概念、信号及模式 一、三级安全预警机制的概念
三级安全预警机制是执法大队根据地铁运管执法工作的实际设定若干项考核指标,针对各部门的工作状态以及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等现场情况以及公司内保、安检等各项工作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对各部门发布相应的三级预警信号,有效指导各部门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执法工作的动态管理。
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等级。绿色表示工作形势平稳,工作状态正常,工作不需作大的调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压力不大;黄色表示工作形势趋于严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一定困难,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以及
公司内保、安检等各项工作存在安全隐患,有关工作措施和重点应作相应调整。红色表示工作形势严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困难较大,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以安全等级低,需要进一步调整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部门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三、预警模式
执法大队三级安全预警机制分为先预警后考核、先考核后预警两种模式。
1、先预警后考核模式。先预警后考核是根据自然灾害、大客流冲击、大型公共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预警模式。执法大队先根据气象指标、大客流冲击及大型公共事件等具体情况实时发布黄色或红色预警信号,再依据《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量化标准》的各项指标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考评。
(1)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大风、冰雹、雷电、干旱、火险等十一类。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标识。气象台发布红色和橙色预警信号时,执法大队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气象台发布黄色和蓝色预警信号时,执法大队发布黄色预警信号。
(2)大客流冲击及大型公共事件预警信号的发布 遇春节、国庆等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大客流冲击以及辖区内举办如大运会、广交会等大型公共活动时,执法大队根据具体的情况,直接将大队或者某部门、中队在一定时间内的预警信号定为黄色或红色;发生地震、火灾、爆炸、塌方、大面积停电等严重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或者恐怖袭击等大型公共事件时,大队直接发布红色预警信号。中队辖区内发生一般暴力抗法事件的,发布黄色预警信号;发生恶性暴力抗法事件的,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发生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的,发布红色预警信号。
2、先考核后预警模式。先考核后预警适用于先预警后考核模式以外的其他所有情况,一般每月进行一次。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的管理、公司内保、安检等各项日常工作,由执法大队根据《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量化标准》(详见附件1)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并通过发布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级信号来预警,及时警示各部门调整工作重心,解决存在问题,有效指导其下一步工作。
第二章 预警实施
一、信息汇总
案审督察部负责收集各部门月度工作信息。信息来源主要有上级委托机关及大队领导检查的情况、督察部门督察的情况、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抽查的情况以及其他信息来源。案
审督察部根据收集的信息完成《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评估表》(附件2),并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提交大队领导。
二、考核评分
三级安全预警的考评总分为100分,依据考核指标进行评分,得分在85-100分(含85分)的为最低级别的预警,信号色是绿色;得分在85分-70分(含70分)的为第二个等级的预警,信号色是黄色;得分在70分以下的为最高级别的预警信号,信号色为红色。
三、结果审定
大队领导审定评估报告并签署意见确定预警信号,下发《预警通知书》(附件3)至各部门。
四、结果公示
在各部门的办公室或值班室的指定位置悬挂代表三级预警的信号牌,同时将《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评估表》在综合楼6楼执法大队政务公示栏进行公示。
第三章 预警执行
受到黄色预警的部门必须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重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书面向大队领导汇报。
受到红色预警的部门,除执行以上措施外,部门需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同时由督察人员进行督办并加强检查,直至整改完毕。
第四章 奖惩办法
为切实贯彻落实三级安全预警机制的相关要求,实行三级安全预警与公司绩效考核挂钩的奖惩办法。
连续三个月受到绿色预警的部门,季度绩效考核每人加2分;连续六个月受到绿色预警的部门,绩效考核每人加3分,并以执法大队名义颁发“先进集体”奖牌作为奖励。在先预警后考核模式下,本月受到黄色或者红色预警的部门,次月考核受到同等级别或者更高级别预警的部门,季度和绩效考核每次每人扣3分。在先考核后预警模式下,连续两个月受到黄色或者更高级别预警的部门,季度绩效考核每人扣3分,绩效考核每人扣2分;受到红色预警的部门,季度绩效考核每人扣3分,绩效考核每人扣2分。
附件1:《执法大队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量化标准》 附件2: 《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评估表》 附件3:《预警通知书》
附件3
预 警 通 知 书
部:
根据《三级安全预警机制》的规定,依据相关考核指标综合评估,本月考核得分为 分,预警信号为 色。
请依据考核指标及得分情况,深刻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车站、安保区的安全预防工作,切实保障地铁优质、高效、安全运营。
食品安全预警 篇6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测预警 信息监测搜集系统 信息筛查系统 信息分析系统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1 引 言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苏丹红事件、丙烯酰胺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恶性食品事件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完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监测预警体系迫在眉睫。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它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等信息,围绕企业竞争战略,最终直接或间接支持决策。本文对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理论探讨,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奠定一定基础。
2 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已发生多起食品安全问题,波及面较广,受害者较多,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恐慌。
食品安全事件的高频发生和破坏性使得战略决策者日益关注运用预测技术对危机进行早期预警。竞争情报所具有的监测预警功能正好能满足该需要。竞争情报系统是以人的智能为主导、信息网络为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机结合的竞争战略决策支持和咨询系统,它与预警系统在特征上具有一些相似性,比如针对性、前瞻性、对抗性等,它在工作流程和内容上基本涵盖了预警系统[1]。它能利用传统媒体、数据库、互联网及人际情报网络等广谱的信息源,快速而广泛地搜集情报,并且它针对宏观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预警系统评估的准确性[2]。因此,竞争情报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所迫切需要的,是监测和预警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食品行业的产业链条上,主要分布着以下6个节点:①食品生产前期科研投入部门;②原材料供应部门(包括各种原材料的生产、种植、养殖部门);③食品各级生产加工部门(包括生产食品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④食品存储运输部门;⑤食品销售部门;⑥消费者。食品行业主要包括饮料、乳业、肉制品、酒类、保健品、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烘焙、冷冻食品、水产品、果蔬制品、食品机械、食品包装、清真食品、罐头食品、面制品等多个行业,我们为此设计了如下食品安全问题监测与预警方案,其中贯穿了竞争情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2.1 利用竞争情报实现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的绘制
通过信息监测搜集系统,可以使用网络雷达、人工采集等方式,分类采集、实时监测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6个节点(如前所述)的主要企业信息、技术工艺信息等,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址、企业官方网站、专业论坛、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SS)、食品学科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人际网络等。通过信息聚类技术,将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动按食品行业进行分门别类,最后汇总得到原始行业信息。
通过信息筛查系统,对原始行业信息中的企业、技术信息进行筛选、排重和验证,将筛查后的信息汇总到行业信息库。
通过信息分析系统,对行业信息库中的主要企业、技术工艺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加工和关联,最终绘制得到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
2.2 利用竞争情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溯源和预警
通过信息监测搜集系统,可以使用网络雷达、人工采集等方式,监测并收集消费者反馈信息。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感受者,消费者是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敏感的人群,食品安全问题的暴露往往最早发生在消费者的意见反馈中。因此,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中,消费者是竞争情报首要的监测对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监测食品安全问题:①建立食品消费者意见反馈的人际网络,组织相关情报人员定期与消费人群实际接触,收集他们反馈的信息。因为人际网络是重要的非公开情报源, 所以从对消费者进行监测的角度出发,人际网络是企业获取竞争情报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工具[3]。②从消费者向政府部门和食品生产销售部门等的投诉反馈中寻找信息。③依托网络,在一些主要的论坛里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除对消费者进行监测外,还需监测收集外部环境变化、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及苗头问题等危机征兆,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互联网址、企业官方网站、专业论坛、RSS、食品学科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其他数据源,并通过信息聚类技术,将搜集到的上述所有信息自动按食品行业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最后得到原始危机信息。
通过信息筛查系统,对原始危机信息中的消费者意见反馈信息、外部环境变化信息、食品安全潜在风险信息及苗头问题等进行筛选、排重和验证,将筛查后的危机信息汇总到危机信息库。
通过信息分析系统,对危机信息库里的危机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处理,最终提取到有效危机信息。针对有效危机信息,对其进行追踪,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分析及警情预测。具体流程如下:从提取到的有效危机信息开始,由政府出面,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问题食品进行检测,若发现食品中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超过国家有关标准,一方面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向公众发出预警,呼吁公众停止食用和购买该食品;另一方面针对检测出的有害成分,采用信息挖掘、信息整合的方法,沿着食品产业链往上追溯,首先检查食品的销售部门有没有安全隐患,其次检查食品存储、运输部门,然后是食品各级生产加工部门,最后是原材料供应部门,最终找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问题企业。针对问题企业,对其进行企业跟踪,通过调用分析该企业所在食品行业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找出产业链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然后再找出与之在原料供应、加工生产技术工艺、存储、运输等环节相同或相似的其他企业,汇总成潜在风险企业名录。针对各风险企业,根据其位于图谱中的位点及由此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程度的不同,在综合考虑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后,得出潜在风险判断(需谨慎稳妥地给出判断结论)。根据潜在风险判断,结合该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给出应对措施建议。最后将潜在风险判断、潜在风险企业名录、应对措施建议这三个方面汇总成预警报告。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依据食品安全分析、警情预测的结果,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出预警,根据预警情况的不同,将食品安全风险划分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级别[4]。根据警情内容及需求对象的不同,发布不同形式的竞争情报预警产品,指导企业进行预警应对。情报产品主要包括:预警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简报、竞争情报内参等。预警报告适用于潜在危害程度较大、需要引起食品行业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应对的警情。如前所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潜在风险判断、潜在风险企业名录、应对措施建议等。预警报告一经生成,将在第一时间向潜在风险企业发布,为其搜索排查风险因素、积极应对争取时间。专题研究报告适用于企业委托的针对食品安全的专项课题研究,整合其所在行业及竞争对手的数据分析资料,对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深度调研分析。竞争情报内参是专门针对政府机构的,向其提供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与预警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设计的食品安全问题监测预警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
3 结 语
本文针对竞争情报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监测预警作用,具体讨论了如何利用竞争情报绘制出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测、溯源和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单独依靠竞争情报绘制各食品行业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图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单位能联合起来,共同统计所辖地区食品产业中各行业内各种食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原材料清单、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等信息,并将信息关联、汇总,绘制成该地区甚至国家的食品产业内部行业、企业关系及技术工艺网状图或鱼骨图,并实时更新,将能够详尽地展现整个食品产业内的网络关系,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极大地推动食品安全的监测预警工作。
另外,由于目前自然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探讨的信息监测搜集系统、信息筛查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以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还不能自动提供情报搜集、分析和处理功能,而只能建立在人工信息识别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5]。
参考文献:
[1] 包昌火,谢新州.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素梅.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助推作用.竞争情报,2009,28(3):97-100.
[3] 陆伟,陆娜.人际网络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中的作用探讨.情报杂志,2004(5):18-20.
[4] 王翠玲,李兴.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设构想.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11-19712,19715.
[5] 陈飔.构建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竞争情报,2008(4):20-22.
[作者简介] 尚朝秋,男,1970年生,研究员,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4部。
陈 茹,女,1980年生,助理研究员,博士,发表论文3篇。
XX市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研究 篇7
中国根据经济预警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预警机制进行了具体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使得大家对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更加关注, 但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 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和河北红心鸭蛋事件到2014年福喜腐肉事件和昆明毒米线事件, 都是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的过量问题导致大批的婴幼儿患上肾结石以及“大头娃娃”的怪病, 甚至导致死亡, 而红心鸭蛋中被查出有大量苏丹红, 苏丹红是国际上三大致癌物质, 是有毒的工业染料, 极度危害人们的健康。到2014年食品安全问题仍旧是人们极度关注不能被忽略的重大问题, 上海福喜公司为国内大规模快餐连锁店肯德基, 麦当劳等公司供应食品的原材料, 公司将过了保质期的腐肉重新进行包装, 并且延长了保质期来掩盖肉已过了保质期, 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问题;至于昆明的毒米线事件, 是昆明几家米线制作作坊利用大量的焦亚硫酸钠生产米线, 制作场地肮脏不堪, 污水横流, 米线还需经过有毒化学品的漂白, 此种米线极可能导致癌症。这些黑心的生产者只以营利为目的, 不关心消费者的安全行为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并被曝光,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也归咎于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 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事后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远远没有预防和前馈来的有用, 我国必须对供应链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与监督,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前馈控制, 保障食品的安全, 保护人民的消费权益, 同时降低生产的成本, 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供应链环境下食品安全预警状态识别的理论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供应链监管的不完善导致的, 供应链任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食品安全危机, 所以必须建立供应链环境下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也是前馈系统, 是对危机进行提前预测, 测出到危险后提前向相关部门发出正告, 之后根据警示的消息, 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此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并做出相应的措施应对危机的发生。而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就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前馈控制, 控制并监督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对食品危机进行提前预防, 发出正告, 在食品安全发生危机之前就做出措施, 阻止食品危机的发生。
(一) 供应链环境下食品安全
食品的安全问题涉及到食品原材料的采集、食品的生产、食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等,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食品的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以食品原材料的采集、食品的加工、食品的销售以及食品的质量监管等为关键因素, 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1、食品原材料的采集。
采集原材料是食品生产的第一环节, 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起始点。如果食品的原材料出现了安全问题, 那么之后的食品安全保障都是无用的。例如,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就是没有检测出原料中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缘故, 而引发多起婴幼儿得病事件, 甚至是死亡。所以食品原材料采购必须十分谨慎, 必须保证原材料不含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从而保障食品质量的安全。
2、食品的生产与流通。
食品的生产与流通是食品安全治理的核心环节, 这一环节最有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上的问题。食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科学、合理, 食品的包装必须严格要求, 食品的储藏也须安全, 需要预防食品的腐坏变质以及避免触及对食品有害的物质, 而食品的运输也必须注意食品的质量, 运输工具得复合卫生标准, 都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提供保障。
3、食品的销售。
食品销售环节是最接近消费者的环节, 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应该记录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理化指标的达标率, 以及食品标志的清晰度, 避免由于不同的销售主体和销售手段的不当而导致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4、食品的安全检测。
食品质量的监管是最后环节, 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政府作为食品质量监管的主力军, 应该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对食品安全进行有限的监督,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XX市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一) XX市食品预警系统的现状分析
1、XX市食品安全预警已基本建立。
目前, XX市在建设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从2010年的“某冠生园”陈陷月饼事件到2013年的“周黑鸭”造假事件, 某政府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 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的预警机制, 尽全力降低食品安全事故产生, 对XX市民的消费权益和健康安全负责。
如今, XX市就食品安全危机进行了大量的策略来确保食品的安全, 例如, 不合格品的召回、设立农村市场为监管的重点、县城以上的屠宰全部定点等。2007年10月24日, XX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XX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至2014年7月, 建立了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网络平台, 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在线上报、分析和评估预警功能, 这项举动有力地将XX市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又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
2、XX市食品安全相关指标的调查分析。
选择XX市作为样本, 为了了解XX市食品安全预警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获得了XX市市民对XX市食品安全预警的想法与感受。在此问卷调查中, 我一共准备了1500份问卷, 有效回收1398份, 发放区域:17%栖霞区、14%下关区、23%鼓楼区、33%玄武区、11%浦口区、2%其他地区, 有效回收率为93%,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势, 运用熵权法了解XX市民对未来XX市食品安全预警最关注的一些指标, 再运用可拓决策建立物元模型, 最终以权系数和可拓决策公式确定预警值, 确定XX市食品安全预警等级。从问卷调查来看, XX市市民对于某食品安全的现状呈现出较为不满的态度, 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人数也相对较多, 而市民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 大多数都不能够得到解决, 所以大家基本上都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进行事前控制, 也就是应该建立并进行食品安全的预警。
三、结论
本课题通过统计XX市蔬菜检测、畜产品所含“瘦肉精”、水产制品、加工设备、食品包装、食品运输、食品储藏、食品感官识别、食品理化指标以及食品质量抽检等10项指标的合格率, 来对XX市食品安全进行预警状态的识别, 得出XX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 食品安全处于I级状态, 即无警状态。从XX市食品安全预警的结果可以看出, 由此方法得出的XX市预警结果与XX市近5年的食品安全等级状况基本一致, 证明用此方法来对食品安全预警做出研究分析是可行的。论文数据也是从市场调查和年鉴查询中得出, 说明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
在食品原材料采集方面, 检测蔬菜检测农药残留, 肉制品检测“瘦肉精”的含量以及水产制品检测毒素含量来确定食品合格率, 在食品加工运输方面, 需要保证加工设备的卫生, 食品包装的卫生、食品运输过程中的卫生, 以及选择正确的储藏方式来保证食品的质量, 在食品销售和监督方面, 须确保食品的理化指标含量在安全范围之内, 并保证食品质量检测合格, 这些指标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检测并统计的数据。从XX市食品安全关联度及预警测算看出, 近五年XX市食品安全一直处于无警阶段, 总体呈现极好的发展势头, 说明某政府对于食品安全极为重视, 很好地控制了食品供应链各阶段的合格率, 尽全力降低食品安全事故产生, 对XX市民的消费权益和健康安全负责。
参考文献
浅谈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 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分析,危机应对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权限分配上,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 预警管理也较为复杂。管理职能较为分散, 并且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涉及诸多环节和领域, 其权限分属多个部门, 各个部门之间在信息共享和相互协调方面较差。对于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因此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尽职尽责, 出现问题后更是互相推诿, 逃避责任。
1.2 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 我国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完善, 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从农田到餐桌, 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食品质量造成影响, 然而当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进行全面的涵盖, 在执法的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 制定一部完整而统一的, 针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的法律势在必行。
1.3 技术装备手段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很多方面仍然与之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监测机构、设备、人员方法等,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发达国家拥有大型的精密仪器和检测技术, 而我国在污染物的检测方面则较为欠缺。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一部分地区的检测检验机构设备和仪器较为简陋, 功能单一, 对于突发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应对, 对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存在不足。
1.4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标准非常重视, 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广阔领域, 发达国家将食品安全标准作为了关注的重点, 并把健康保护作为发展的目标。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而且时间跨度较大, 与国际标准有很大的差距。而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 很多甚至高于国际标准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安全标准体系上的差距, 导致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上没有较高的可信度。
1.5 管理制度缺位或不规范
首先, 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通常以事后管理为主, 缺乏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机制。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采用产品抽查和事故调查等方式来实现, 然而这种管理方式过于简单, 现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趋向系统化、复杂化发展, 采用旧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其次,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不足, 相应的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国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建成, 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不能为生产者、消费者, 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 现有的信息不集中, 共享机制欠缺。
1.6 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财力不足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尚有不足。这就导致某些国家急需的检测项目, 在能力上较为欠缺, 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日益加大, 对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执法机构只注重罚款, 监督执法工作不够认真负责, 无法有效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1.7 科技实力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世界范围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管理已经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相对而言,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则起步较晚, 缺乏专业性人才, 基础较为薄弱, 危险性评估技术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需要积极追踪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动态, 分析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并在关键的技术领域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1.8 预警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 我国从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人员, 其专业背景较为单一, 因此知识面较为狭窄。此外, 我国对于从事预警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培训要求不高, 对于任职资格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
2 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具体对策
2.1 明确责任主体, 构建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采用多部门管理的方式, 因此应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中心负责人、辅助参谋部门组成的专职性机构, 对多部门的管理体系进行协调, 同时使每个机构的作用和职责都得以明确, 使之协调一致的工作。
2.2 构建合理的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不仅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而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应以创新、全面、及时和高效为原则, 形成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
2.3 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在危机发生前通常会有一定的预兆, 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同样如此。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 并了解、评价和预测引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因素, 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和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对于环境的细微变化能够及时发现, 做出合理分析。当不利因素出现时, 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防止事件的扩大, 减轻其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机构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 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2.4 加强职业队伍建设
专业性的人才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工作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推进人才的建设, 应加强国家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 设立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点,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 应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 在培训的过程中, 应注意根据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来决定培训的内容, 加强不同区域经验的交流, 并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
2.5 提高国家重视,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根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 应按照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强国家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确定新标准、包括改进检测方法、研究微生物抗性、病源的控制等预防技术标准。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强化训练, 使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技术达到国际标准化。
2.6 引进先进技术, 加快设备更新
改善检测设备, 要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 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监督检测硬件方面的差距。加强现有监督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 将一批高水平的监督检测技术机构联合起来, 发挥龙头作用。
2.7 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管作用
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 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形势, 引导社会消费, 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消费者更多的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 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 加大科普宣传, 增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6 (1) .
[2]赵淑昂, 林秀芝, 洪丹妮.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及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 2015 (21) .
[3]雷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探析[D].东北大学, 2008.
[4]顾加栋, 顾帮朝.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J].卫生软科学, 2006 (2) .
[5]杨艳涛.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曲阜:建立农机安全预警机制 篇9
一是深入分析近几年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绘制不同时段、不同作业区域事故隐患情况, 为建立预警机制打好基础。
二是认真研究近几年各类交通、农机事故的发生情况, 解析事故经过, 找出发生原因, 总结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机事故的发生特点。
三是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农机手是农机安全的主体。近年来, 监理外勤执法人员在做好纠正违章、开展安全检查的同时, 时刻注意倾听机手心声, 了解其内心想法和需求, 把握最基层农机安全动态。
军队油库安全预警模型研究 篇10
1. 油库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考虑影响油库安全的各因素, 根据对油库安全系统的综合分析, 得出影响油库安全主要有以下因素:人员 (身体状况和业务素质, 安全意识, 思想政治素质) ;设备设施 (储油系统、装卸油与输油系统、辅助作业系统、消防系统、防护抢救装备)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安全组织、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预案演练、安全检查) 。根据以上内容, 建立如图1的油库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2. 油库安全预警模型的建立
油库安全影响因素物元是由名称、特征、量值构成的, 因此, 每个指标可以看成分物元, 利用物元方法可建立多指标参数的油库安全预警模型, 以定量的数值表示预警结果, 从而能完整地反映油库安全的实际综合水平, 并且便于使用计算机进行规范化评定。
2.1 确定油库安全水平的物元集合
把油库安全预警等级分为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四个等级。由以往的经验资料 (数据库) 或专家意见给出各等级的数据范围, 再将待评油库的安全预警指标代入各等级的集合中进行多指标预警。预警结果按其与各等级集合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比较, 关联度越大, 与某等级集合的符合程度就越好。
(1) 确定经典域
式中, Moj表示所划分的j个油库安全预警等级, 因此, j=4, ci表示强弱等级N0j的特征;x0ji分别为N0i关于ci所规定的量值范围, 即各质量等级关于对应特征所取的数据范围———经典域。
(2) 确定节域
其中, p—表示油库安全预警等级的全体, Xpi—p关于ci所取的量值范围。
(3) 确定待评物元
2.2 确定待评对象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度令
对每个特征Ci, 取wi为权系数, 令
称Kj (p0) 为待评油库风险因素p0关于等级j的关联度。
2.3 油库安全预警等级评定
若Kj0=max Kj (p0) j∈{1, 2, ..., m} (公式3)
则评定油库安全p0的预警等级属于等级j0, 若对一切j, Ki (p0) ≤0表示p0的油库安全预警等级已不在所划分的各等级之内, 应舍去。
3. 油库安全预警模型应用
现对某油库的安全现状进行预警, 综合多位安全专家的意见, 对该油库的安全现状要素打分, 结果是人员因素75分, 设备设施因素78分, 安全管理因素71分 (文章篇幅有限, 仅对一级指标进行预警) 。试对该油库安全现状进行预警。
3.1 确定各等级物元矩阵量值, 建立各等级的经典域
采用德尔菲法, 确定各等级的量值范围, 可按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四个等级依次进行。建立经典域如下:
3.2确定油库安全的节域物元矩阵量值
根据确保油库安全的需要, 确定节域如下:
3.3建立待评对象物元矩阵
3.4 油库安全预警等级评定
同理可得
由层次分析法得到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别为w1=0.5, w2=0.3, w3=0.2则
因为Max Ki (p0) =K3 (p0) , 所以该油库安全现状预警等级为中警。需要在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方面进行提高和改进。
4. 结论
油库预警问题是具有多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本文构建了油库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了油库安全预警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模型具有动态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是一种可以对油库安全进行预警的有效方法。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油库安全的因素, 建立了油库安全综合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了基于物元理论的油库安全预警模型, 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食品安全预警 篇11
关键词: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
1前言: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址。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也不容忽视。
据统计,近年来,国家旅游局收到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上报数量呈上升趋势。在旅游景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趋势下,安全风险因素的增加使得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成为提升和保障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
2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现状分析
2.1我國旅游景区公共安全现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游客数量的激增促进了我国景区的发展。然而,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面前,由于经营者对于利益的片面追求,景区设施更新跟不上节奏,自然环境资源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我国景区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其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形态。这其中,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的缺失,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认识程度不够,景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薄弱是造成公共安全事件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来讲,景区设施常年缺少检修维护,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缺失,缺少安全急救设施,没有形成系统的景区管理制度,以及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保险保障制度不完善都是都是造成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因素。
2.2目前国内外旅游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比较分析。把出境旅游和旅居国外的本国公民作为主要对象,以本国外事部门为信息发布主体,提供较为完整和详细的出境旅游安全预警,是目前多数西方国家建立和采取的出境旅游预警体系。我国的外交部也建立了类似的旅游预警体系,明显不同的是,我国所采取的预警话述较为温和,对预警的内容没有明显的划分级别。但是,国外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性的国内旅游的预警机制,这也正是我国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针对国内旅游,我国旅游局出台建立了红、橙、黃、蓝4级预警体系,然而,其中缺乏对预警机制及其发布方式的说明和规范。
2.3构建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安全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旅游业持续健康运作的基础。提升旅游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安全预警则是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安全突发事件的频发现状要求我国加速建立旅游安全预警体系。
3 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构建研究
3.1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结构组成。景区自然环境污染,接待容量超标,旅游业务违法违规操作和重大突发事件是构成我国旅游安全预警体系的四大预警模块。
3.2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方法
3.2.1.建立系统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系统严格的旅游景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涉及管理过程的各个层面,必定是一个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打破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局部化的模式,把涉及安全管理的所有部门,机构,人员融为一体,整合成为一个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2)机制灵活性。安全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应该能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针对出现的不同安全问题,可以灵活处理,根据实际对象进行调整,对未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预见,有效应对。(3)适应性。结合自身景区情况,把握好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把游客需求作为出发点,在安全管理体系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构建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体系。根据景区组织结构的现状,构建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宜过于宽泛。(4)可持续性。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是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实际因素的制约和局限性,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时俱进,日益完善。
3.2.2.明确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组织机构主体。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是一个系统性活动,这一过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多部门的参与,势必会导致出现问题时,责任认定不清晰,互相推诿,扯皮,因此,明确出一个责任主体,由这一责任主体牵头组织预警活动,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也由这一责任主体组织事件分析和责任认定,这样可以避免后续问责出现混乱。通常,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将旅游景区的主管部门列为预警组织机构的主体,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景区主管部门,对自己所辖景区情况掌握清晰,没有管理模糊地带存在。另一方面:属地管理接地气,沟通协调起来有明显优势,不存在衔接断层。
3.2.3.建立健全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中人为因素是导致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可以直接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安全意识,提高旅游企业的从业觉悟;另一方面,加强对旅游者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安全自救水平。以此为手段降低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率。
3.3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运作机制。政策的支持和科学的运作机制是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我国旅游景区公共安全机制一直存在预警范围小,发布渠道受限,预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政府行政体系运作方式来建立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体系是预警正常有序运行的保证。
结语: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目前我国旅游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通过建立系统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组织机构主体,建立健全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旅游景区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必将会推动我国旅游业更加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朝武. 我国旅游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8): 170-176.
[2]罗海英. 山西省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J]. 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32(3): 102-106..
[3] 郭宁. 冰雪旅游景区游客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华侨大学, 2013.
食品安全预警 篇12
一、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相关概念
食品质量安全的定义
食品质量安全主要是指食品及食物在自种植至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中, 均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及相关要求, 不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也不能含有过多的添加物质, 消费者在食用的过程中可以放心, 所以, 食品质量安全涵盖的范围非常得广泛, 而且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要通过对不同环节的约束。
预警管理的定义
预警管理是对食品问题作出正常警报的运作体系。可见, 预警管理在运作过程中是基于有效的监控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的, 科学合理、有效的预警管理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有效参与。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定义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指的是相关的部门对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 分析引起食品安全的相关的因素, 对食品中各类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 而且对食品生产的趋势进行分析, 分析食品质量问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对食品的生产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现状
目前, 我国已成分认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并就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实施办法做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已初步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体系, 并逐步步入发展和完善阶段。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管理还在逐步地完善阶段, 所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因素会制约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完善,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 还没有对食品质量安全引起高度的认识, 而且对食品质量的安全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认为食品只要是无毒, 就是安全的, 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始的层面上。其次,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缺少相关法律的支撑, 也没有采用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 其标准还不够明确, 预警机制在制定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纲领。再次,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管理之间的部门是相互独立的, 缺乏必要的联系, 同时各部门之间的职责缺乏规范和明确, 这就致使在各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有序性、这必然对工作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最后, 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监控管理环节的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系统监控和评价的资料缺失、技术及设备相对目前的时代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同时在检验检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
三、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改善方法
加大宣传
政府要加大力度, 确保社会的各个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在思想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参与。就政府的相关部门而言, 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将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建设提到应有的高度。就相关的工作人员而言, 要加强教育、培训,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以及业务技能, 提高工作能力。对于公众, 应该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普及相关的知识, 而且要对食品安全管理建立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的环境。
完善法律、标准
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过程中, 应该运用法律进行约束, 完善立法约束形式, 从而能够确定预警机制的标准, 能够确保预警机制与法律之间相互配合。安全标准的在制定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的同时应具有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眼光、切实以人为本、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涉及食品一些列环节的安全标准制定, 切实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标准的系统和完善, 为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切实依据。
加强部门协作
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工作进行中要建立专门、权威的政府职能部门, 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进行统一的指挥和领导。从而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同时建立责任机制、明确分工, 从而促使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沟通和协作, 从而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性、一致性。
做好风险监测
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 这需要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中监测环节进行规范, 切实做好对安全隐患的监测和排查。同时, 充分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 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例如利用现代的物联网技术, 实现对食品的追踪和溯源, 从而对食品的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管和控制, 从而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另外, 加大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 并将信息分析结果通报相关部门, 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的实效性、持续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