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通用3篇)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 篇1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
——物价上涨下的农民生存状态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5级国政专业丛日丽20050301010
内容摘要:从07年末开始,以猪肉涨价为标志的物价上涨正在持续进行。各种商品都进入涨价的行列。物价上涨也因此成为08年的热门话题。本文就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尤其是对农民的影响,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展开阐述。
关键词: 物价上涨原因农民生活影响政府措施
07年末到08年,我国物价普遍飞速上涨,随着猪肉涨价的开始,方便面、快餐、粮油用品也涨价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加入到涨价的行列,人们疑虑接下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商品涨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物价上涨?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性的还是全面性的?它对民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暑假中我们就本轮物价上涨之下的民生问题展开了调查。
暑假期间,我们团队到安徽省亳州市的蒙城县展开了关于物价上涨以及它对民生的影响的社会调查。众所周知,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玉米、稻类、高粱次之。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红麻、黄麻,其中茶叶产量常年居全国第三位。而我们此次调查的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91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它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我们此次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蒙城县物价局和统计局,蒙城县的牛群商贸城,板桥镇的农村地区。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对物价上涨的有关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
就目前情况来看,今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价格上涨较快,许多城市住房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物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物价何以涨的如此迅猛,经过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1、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带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
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据测算,今年前四个月,粮食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8%,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上涨3.5个百分点,从而影响到猪肉等一系列的产品价格一直往上涨。
3、08年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暴风雪等恶劣气候将会威胁粮食产量,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从灾情看,南方大部分地区灾情严重,对今年的农作物生长很不利,有可能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减产。正是因为粮价的上涨而开启了我国国内物价的较快上涨,因而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4、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占总消费商品较大比重、农村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价格大幅上涨造成农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了城市。
此外,物价上涨还受到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量上涨、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引发了这一轮的物价上涨。
二、物价上涨对农民的影响
物价上涨对于民众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有人认为,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同时在物价上涨的同时对农民进行补贴,而且粮价也上涨了。那么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应该也增加了,不会影响他们的消费水平,甚至会大幅提高消费水平。然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情况并非如此。物价上涨基本抵消了部分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表面上看,农产品价格上升了,农民的收入肯定上升,但是农民收入在上升的同时种地的成本也在上涨,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上涨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农民增收。
(一)农村物价上涨基本状况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今年前6个月农村物价涨幅始终高于城市2-3个百分点,1-6月农村物价上涨4.6%,城市上涨3%,农村高于城市1.6个百分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占总消费商品较大比重、农村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价格大幅上涨是造成农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
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达2.6个百分点。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是其消费需求没有较快
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的增长。
(二)农民的困境
在调查中,农民是大倒苦水。在调查中,一位农民朋友说:“大家都觉得国家的政策使农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可是实际上并没有。全国物价都在上涨,农资也在增长。农民投入的更多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远远跟不上物价增长的幅度。一亩地也只能收入700元左右。”据我们了解,在农资的投入中,主要是农药和化肥增长幅度较大,有的竟然增长了百分之百。这些农资增长都太快,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这些高价格的农资投入使得农民的负担加重(即使不交农业税),消费水平也难以提高。其实在物价上涨中,始终存在着个循环困境。粮价上涨了,农民收入较以前有了增长,然而物价的普遍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其他日用品上涨,农民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但这种消费支出的增加是由于高物价的消费支出而并非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
(三)农民的选择
在这种粮价普遍增长,农民收入和消费不见增长的情况下,农民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在蒙城县许多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或选择做个体生意来补贴家庭消费。在牛群商贸城我们就遇到许多家里有地,但仍出来做个体生意以补贴家用的“半农民”。许多受访者都说:“现在种地的月收入不超过千元,而外出务工月工资也超过千元,还不如打工赚钱呢。一亩地也补贴不了多少钱,还有谁愿意种地呢。”在我们调查的蒙城县板桥镇中,这种情况就很普遍。板桥镇大约有7.5万人,而外出务工人员就2万多,他们镇就是以劳务经济为主的,板桥镇也因此被评为 “劳务输出先进乡镇”。板桥镇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许多农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而把土地转租或闲置。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令人忧虑和深思。
原本粮价上涨,国家补贴,对农民来说是件好事。国家的目的在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然而有点事与愿违,农民并没有感到负担减轻,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选择对粮食生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粮食产量下降,粮食短缺又会进一步造成粮价的上涨。而且外出务工,剩下许多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也加重了社会的负担。有人认为,农民的目光都很短浅,只重眼前利益。可是不管对谁来说“自身利益”是最贴近的,如果眼前基本的需求都难以维持,又怎么会有长远的发展呢?农民对眼前物价的增长持可以理解的态度,但增长过快又让他们难以接受。有位农民朋友说:“这样的增长,还不如不增长呢。”这些都反映出了农民的苦恼和无奈。
三、物价上涨下的政府行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百姓对于中央政府是比较支持和理解的,但一说到地方政府,似乎就有许多怨言。大多数人表示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支持,认为中央的一些措施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表示不满,认为地方政府未能尽职尽责。
面对物价普遍增长的大趋势,如何保证物价不出现过快上涨,特别是保证农民在物价上涨中生活质量不下降,这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大部分物价上涨是由市场经济规律供求关系作用使然,但在一些物价上涨的背后我们仍可以看到某些政府部门的推波助澜。对垄断企业的支持或纵容,对政绩的饥渴与冲动,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寻租,这些都能成为某些商品与支出飙升的潜在理由。政府应该意识到,物价的上涨背后更多的是民生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利益与政绩问题;也应该尽力消除这种物价虚高现象,还物价一个真实的水平。
对政府方面而言:
一 建立促进“米袋子”和“菜篮子”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生猪蔬菜基地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落实对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促进生产的发展。
二 加大对涉农价格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认真组织开展化肥价格、成品油价格、惠农价格和收费政策落实情况等专项价格检查工作,以便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 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对物价上涨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在物价上涨中,又没有人给农民涨工资,因此,必须对农民提供一系列政策保护,比如:完善农村医保、低保、困难家庭孩子上学补助等;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等措施。
物价上涨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在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政府行为未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认为政府做得不够。所以政府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积极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应对物价上涨。唯有如此,才能稳固住民心,才能由一片“涨”声转而迎来一片掌声,才能在不寻常时期获得安稳的发展。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 篇2
所谓民生新闻最质朴的解释就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市民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 可以是市民身边的大小事情, 也可以是整个社会关心的“民生、民情、民意”。总之, 是与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各个领域的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 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晚报、都市报中的市井新闻, 让市民上下班途中就可以阅尽“天下事”。长期以来, 都市报和晚报都是关注民生新闻的主阵地, 党报涉足很少。
但近年来, 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 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 尤其是纸媒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党报也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 尤其是地市级党报, 想要在各类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一方面,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党报的办报宗旨办报;另一方面必须要跳出“党委机关报”传统定位的框框, 既要遵循新闻运作规则办报, 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新闻, 打造党报新面孔, 使得党报, 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成为一张既服务于党委政府, 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新型党报。这就对我们地市级党报如何办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头日报》是包头市委机关报。在新闻报道方面, 也存在几乎所有地市党报面临的境况——要闻版以时政新闻为主, 时政新闻以领导和会议以及成就性报道为主, 即便有民生新闻, 通常也是为某些比较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造势。例如, 逢年过节就要组织一批关于人民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稿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时候, 也要组织一批关于反映城市建设、文明成果之类的稿件。
但从2012年开始, 《包头日报》在改进时政报道之后, 开始逐步摸索民生新闻的改革实践。例如, 改版之后, 记述普通百姓的《好人365》《最美身边人》等便占据了要闻版黄金版面;民生新闻也更多关注房价、粮价、菜价、交通、旅游、城市生活等问题;涉及民生的新闻条数也从过去三、四条一下激增至七、八条, 如2014年7月15日的《证件照的烦恼:总是被自己丑哭》、同年9月5日的《月饼, 私人订制受追捧》, 2015年4月21日的《路怒症一族当中有你吗?》、同年4月22日的《IC卡vs优待证, 老人与公交如何实现双赢》等, 一下子拉近了党报与市民的距离。
到2015年, 《包头日报》要闻版通过积极的改版, 一批有影响、读者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涌上一版乃至头版、头条。把普通百姓“抬”头版上去, 头版涉及领导的时政新闻也越短越精, 小短论“市民小议”穿插于一版, 使版面顿显轻灵活泼, 从内容到编排都增强了可读性, 这些民生新闻和重大时政新闻在要闻版交相呼应, 新闻价值面前无小事、无小民, 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与重大决策并列, 让人耳目一新。
从各级报纸, 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来看, 民生新闻领域是除“时政新闻”外竞争最激烈的主战场, 但民生新闻报道也存在着缺陷, 主要表现在:重物质层面的需求, 轻精神层面的需求;重具体的民生难题, 轻政策层面的民生举措。例如, 某些民生新闻过分关注群众生活中的琐事, 如停水、停电、被盗、被骗等, 这些新闻来自民间, 通常短小浅白, 一段时间内可以让受众耳目一新, 倍感亲切, 但时间一长也难以吸引大众。因为随着新闻网络平台, 尤其是来自移动客户端自媒体的大面积无障碍普及, 人们希望在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中筛选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 每一项法规政策最后的落脚点一定都是老百姓的生活。正因如此, 读者不仅希望能从媒体看到社会发生了什么, 更希望看到为什么和怎么办, 这些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广度的探讨与普及能够使他们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用以来指导他们的生活决策, 小到菜价的起起落落, 大到房价的涨跌, 油价的升降等。
由此, 本土化的地市党报更应该加强贴近民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比如, 市民关心的医疗、住房、就业, 农民关心的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信息。总之, 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都可以从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中找到相对应的关系, 对各级党报的权威解读, 能够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使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 党报的民生新闻不仅要从市民的角度看问题, 还要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和审视问题, 找准党和政府与市民大众所制定的政策与事件本身的连接点、契合点。就《包头日报》和其他地市党报而言, 民生新闻努力寻求和捕捉的应该就是市委、市政府和百姓的关联点, 所以说党报在做民生新闻时, 所选的题材要在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在采访和报道方面尽量更有深度;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医疗、养老、就业等生活资讯;在情感上关注百姓的冷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总而言之, “民生”不是一种版面标签, 而是将自身放置在普通百姓当中的一种新闻职业态度;也不是一幅标语, 而是记者编辑的一种职业情怀, 是秉持这种情怀的行进方向, 这一方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总之, “宏观着眼, 微观着手”是民生新闻的生命力, 而民生新闻无疑也将是地市党报的生命力。
摘要:群众所关心的方方面面, 都可以从党和政府的宏观政策中找到对应关系, 对各级党报的权威解读, 能够帮助政策传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党报在做民生新闻时所选的题材要在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在采访和报道方面尽量更有深度。
关键词:地市党报,创新,深度报道,平民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涛.打造新型地市党报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界, 2004 (3) :19-20.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 篇3
摘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关键词:社会实践
大学生
正文:
一、调查对象及相关情况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专门调查了留守儿童这个部分,所以定好这个方向之后,我们来到了我们镇的几个留守儿童家中,来到这里我们首先是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我们的帮助能让他们感到开心,能给他们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这次的调查活动让我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留守家中。这些留手儿童平日相互来访较少,直接造成留守儿童的封闭心理。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父母关爱不够。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不能很好地和留守儿童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舞上进。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因为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产生“隔代亲”现象,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产生隔膜。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加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留守儿童上学的地方离家里都比较远,上下学要在路上占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家访。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4、监护人精力能力不够。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纪较大的人,这部分人或者由于忙于其它的事或者由于要同时监护几个小孩或者是年龄较大而精力不够,投在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距离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但是对于广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关爱仅是一种弥补,是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一种弥补而已。我们也觉得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是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内心对爱、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
的蓝天。政府要有所作为,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收获颇多。
1、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短短的七天里,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的内心交流。我们更多的是体验到了做为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难忘的经历是人生一笔财富。
2、此次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学会了用真诚和微笑去帮助和感谢他人。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快乐!
3、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我们坚信,爱心事业不会因为实践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将爱继续传承下去!
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了我启示。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得出的具体认识、观点
1、联系实际,我们应当积极树立正确的观念,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脚踏实地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行为观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完成本分工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严格要求自己,争先创优。
2、作为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自身实际,不但追求进步。
三、得到的结论
1、通过我们走访普通家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庭对十八大精神很了解,而且对中国共产党更加相信,依赖,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我们老百姓走向小康社会,走向幸福的人生。
2、通过我跟同学的宣传指导,对于我们宣传的人们对十八大精神已经十分了解,而且他们十分维护中共的十八精神,认为它是利于我们老百姓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必定会指导大家不断朝向发展的方向前进,早日完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依然还有老百姓不清楚十八大精神,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多了解有关十八大精神的内容,了解国家的一些利民政策,同时也对政府实行相关政策打通道路,不会遇到多大的困难。
四、得到的体会与感想
我在和同学在过年前组织去了留守儿童人家里送温暖的活动当中了解体会到我们中国当前还不是发达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认清事实,脚踏实地,认真干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我们的职业定位就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职业责任就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作为大学生,我们须明确,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生党员,怎样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认为除了思想表现好不好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学习成绩突不突出,生活是短暂和美丽的。我们不应虚度如此黄金岁月,不能让大学过得碌碌无为而遗憾一生。我们要明确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明确要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明确学习的计划步骤,明确自己对比的人群等等,逐项明确以后,并付诸行动中,才能使自己经过四年后有所得,有所长。
我将在学习和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为此,我要做到:
一、刻苦学习,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努力完成学生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
三、将十八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化为自身努力的前进动力,不懈努力;
四、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政治素养。立足现实,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虽然很自由,很精彩,但我们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大学生每做一件事都得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刻坚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知识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才能在更好的为国家做出杰出的贡献。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走进蒙城关注民生实践】推荐阅读:
蒙城县职教中心德育内容和方法改革07-20
将民生工程建设走进群众心里06-29
关于开展蒙城县国家税务局干部岗位能力等级07-23
蒙城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问答09-08
社会实践走进工地05-22
走进田园综合实践组05-29
走进乡村社会实践报告09-11
实践报告——走进百丽,走近百丽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