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管理论文(通用12篇)
现代传媒管理论文 篇1
前言
现代传媒企业集团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现代企业的制度中, 科学的管理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所以加强对文化传媒企业的科学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传媒集团企业要想成功实现管理转型, 就要不断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建立有企业集团特色的管理模式, 能够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行政能力, 进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现代的传媒企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对这些不足进行相应的分析, 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而人力资源的而开发与管理成为建设现代传媒企业的关键, 这种管理制度能够把握住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 提升企业的传媒形象, 从而促进我国传媒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正如表面字义一样, 它是对人的管理与协调, 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进行科学的方法来实行。在进行企业管理时, 注重企业员工的意志, 建立民主科学的企业个管理方式, 研究人的动态变化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在这些变化中, 提高员工的协作意识, 让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企业的竞争中不仅仅要员工学会竞争, 还应该在竞争中学会团结协作, 要充分尊重员工人格与尊严, 尊重他们的选择, 从而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有目的进行人员招聘、人员管理、人员协调以及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效绩考核等,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员工的斗争, 从而更好的发挥人员的力量, 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现代传媒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一) 建立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在对现代传媒集团进行管理建设时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 要具备专业化的新闻素质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传媒企业集团作为主流的媒体企业, 在进行新闻宣传时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与党和国家的意志保持高度的一致, 进而促进我国主流媒体的健康发展, 这是新闻媒体人员必须遵循的原则。建立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 就要有准确的报道目标, 要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要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客观报道事件的真相, 维护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促进经济进步, 这是每个新闻人的责任也是每个新闻人义务,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 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提高的今天, 新闻媒体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工具, 更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机构, 这也就决定了建设高素质新闻队伍的必要性。所以要加强对传媒集团新闻人员的素质建设, 为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提供更好的环境, 奠定更好的基础。
(二) 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
在以往的传媒集团建设中, 因为存在着陈旧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 从而阻碍了我国传媒集团的发展,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种观念越来越不适应传媒企业的进步, 所以, 建设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能够更好的促进传媒业的发展。在进行改革时, 首先要解放传媒人员的思想, 要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不断创新传媒人的理念以及管理方式。树立人才观念, 要学会尊重人才, 使用人才, 发挥人才在传媒企业中的作用, 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念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媒体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管理人员参与到传媒集团现代化制度建设的队伍中来,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以及企业管理的民主化。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国的新闻媒体事业将会更好的发展下去, 能够更好的反映民生、反馈民意, 为我国国家政策的制定和传播提供依据。
(三)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职层
在现代媒体集团企业制度的建立中, 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基层采编人员, 还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所以一支专业的管理职层队伍可以为新闻集团的新闻业务传播、传媒决策工作的制定与实施, 传媒的运作等提供专业的指导, 在他们的管理下, 传媒集团企业可以站在更高的新闻角度来进行新闻的报道和信息的传播。有其是在与世界国际媒体进行交流时可以更好的发表自己的媒体见解, 增强我国媒体集团的世界影响力。在这样的管理队伍的管理下, 工作会更加合理科学, 也能够得到新闻工作人员的支持, 形成上下一致的新闻传播理念, 更好的促进我国新闻媒体的进步。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方案
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所以在进行媒体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时, 也要重视集团工作人员的想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传媒人的创造力以及他们的拼搏精神。这样的机制可以带动企业人员的竞争意识, 而且也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样的机制下, 员工容易形成荣誉感和归属感, 使媒体集团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 除此之外, 它还可以提高传媒人员的创新意识, 促进传媒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三、总结
通过对我国现代传媒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分析, 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基层传媒人员再到高层的管理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要与党和国家的意志保持高度意志, 从而更好的传播国家政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对于现代文化发展的排头兵传媒集团来说, 在建设这样的主流文化的同时要加强自身企业内部的管理。媒体多样化、信息传播迅速化、产业多元化等都为现代传媒集团的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 所以, 在这样的形势下, 加强传媒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够为企业的进步提供更好的环境。
关键词:现代传媒,企业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海波.现代传媒在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2, (3) :72-73
[2]张雪南.努力提升现代传媒集团的“软实力”——浙报集团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实践, 2012, (8) :108-109
现代传媒管理论文 篇2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3、繁荣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小结: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如《渔光曲》、《风云儿女》等。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3)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1924年8月交通部(中华民国)颁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无线电法规,其中规定老百姓可以使用广播收音机,并且准备成立中国自己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
纵观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广播业的宣传特征十分明显,产业化运作和市场经验相对薄弱,这和发达国家的广播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们当前最显著的形势和最大的任务,就是建立市场机制和国际接轨。
3、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长河》中的现代传媒符码 篇3
关键词:现代性;断裂;《申报》;“新生活”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为我们营造的一个不受现代文明影响的世外桃源。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审美性的文学想象世界在现代化强大的冲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边城》的结尾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的坍塌就隐约暗示出田园牧歌神话的结束,而在《长河》中这种寓意就更加明晰了,小说中写到了外部的变动对湘西人民生活的影响。
《长河》可以看作是《边城》的姊妹篇,但它是对湘西风情、人物的一曲挽歌。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主要是对和谐的自然美、淳朴的人性美、独特的风俗美的赞美和讴歌。而写于1938年的《长河》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对于现代文明对古老的乡村世界的侵染和冲击的叙述,沈从文曾说过:以他所熟悉的事情和人物为基础,写写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常’与‘变’”。“常”即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变”就是小说中的现代传媒符码和政治词汇的出现。在《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现代报刊的字样,以《申报》为代表,还有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新生活”一词,可见小说中的湘西社会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外面的新闻资讯所影响并且受到一种外在的强大的力量的支配,这就是“现代”。
吉登斯认为,断裂就是“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方面,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在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断裂”性就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一个时代的结束到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不仅表现在急迫地抛弃过去,追求变迁的速度大等社会变革方面,而且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新状态。这些断裂对于人们的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思想意识,一直处在现代性变迁的前列,中国的启蒙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从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学革命”开始,到采取激进的方式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革命文学”,为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中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社会现代性的过程中,文学承担着变革先驱者的角色,它反映了面对的社会激烈变动,人们出现的精神危机和对于现代性后果的焦虑。
这种困惑在三四十年代的乡土作家的笔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乡土派的文学与传统价值体系密切相关,面对现代性的冲击,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新与旧明显的分野,现代性的思想观念纳入了革新、进步、未来范畴的事物,而落后保守的传统思想必然会受到现代性的影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深刻影响了乡土作家的审美立场,他们对乡村社会表现出的“传统—现代”兼容的审美趋向持一种悖论性的双重态度。 在《长河》中,“现代性”对于湘西人民来说,具体到事物上是大量“奢侈品”进入这个乡村社会,文中提到的有广东的荔枝,南京杭州缎子宁绸,山西汾酒,上好贵重的香烟等等。除了这些非本土化的事物外,《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频繁出现了报刊的字样,文中提到的有《创造》、《解放》、《申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等,也还有一些涉及到省报、沅陵县报等地方性报纸。这些作为大众传媒符码的报刊对于我们理解《长河》中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断裂”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些报刊中,《申报》一共出现了16次,是当地最为流行的报刊。依据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申报》的读者大致可以分為两种,第一种就是当地的行政人员和士绅,代表人物是滕长顺,他们通过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把阅读报刊当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第二种是当地普通民众,如老水手,小说中写到他是“老《申报》间接读者,用耳朵从会长一类人口中读消息”,这说明同样都是《申报》的读者,但第一类可以看作是直接读者,第二类看作是间接读者,老水手一类的读者其实是从会长一类读者那里获取消息的。这说明了《申报》对于当地人民的重要影响,连普通民众都是《申报》的忠实读者,已经成为当地民众关注外界的重要媒介。
与具有现代性意象的《申报》相对应,湘西世界还有另外一个传统的公共舆论空间,而且同样作为传播消息的渠道,这种传统的舆论空间在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是当地人民的口耳相传消息。同样,这一渠道的领军人物甚至是“权威”的人物就是老水手。他可以说是传统传媒符码的代表,他自己就可以看做是一个消息的集散地。文中多处写到老水手消息的灵通和对消息的散播,如在《秋》中,老水手听到两个乡下的赶路人和一个妇人的谈话后,打算
“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中头目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
“他又想先到镇上去看看,或者还有些新消息,可从吃水上饭的人方面得到。”
老水手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他一边坐守祠堂,一边在祠堂前的树下摆摊子,顺便听闻各方消息。这种消息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小道消息散布的大众舆论空间,一种是以《申报》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符码,看似对立的两种传媒符码,却又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申报》正是在这种传统口耳相传的具体语境中登场。湘西底层民众关注外面世界是通过民间口头相传的一些小道消息,而这些消息其实是以谣言为主,不足以让人信服,当这些小道消息传到那些关心国家大事的当地士绅阶层耳里时,他们为了了解到的更真实可靠的消息时,就通过阅读代表现代传媒符码的《申报》获取有关外部世界的重要新闻。比如小说写到商会会长:
“会长原是个老《申报》读者,二十年来天下大事,都是从老《申报》知道的。”
当有人和他说“上面恐怕又要打仗了”,他不仅不相信还有点不服,因为他有更权威、更准确的消息来源:
“世界大战要民国三十年发生,现在才二十五年,早得很!天津《大公报》上就说起过!”
nlc202309020457
对于乡民的小道消息,会长一直是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他在看报,《申报》上没有提起的事情,就缺乏可信度。
通过人物的言行,不难发现,以《申报》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符码,为湘西人带来一种具有真实性的话语空间,这是不同于传统口头传闻的传媒符码,它使湘西人得以了解到“真实”的天下大事。而且,在这种现代性媒介的影响下,湘西民众越来越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长河》的叙事中,无论是乡间口头相传的舆论还是现代传媒带来的权威话语,都说明了湘西民众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而且不同的传播方式塑造了民众不同的想象方式,因为不同的舆论空间对外部消息的改造和变形不同,同样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长河》中还有一个出现了五十多次的词,就是“新生活”。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在当地的表现主要集中于民众对于“新生活”的讨论。对“新生活”运动传播的途径:一是民间传闻和道听途说这种传统方式,二是通过读《申报》所获得的信息。
在《秋》中,老水手听几个过路的乡下人谈论“新生活”运动,当地民众表现出的是如大难临头般的忧虑和恐慌。而那些《申报》的读者们,面对“新生活”运动却显得非常从容,尤其是商会商会,他所有的推测都是依据《申报》上的意见。
而商会会长之所以会作出如此肯定的判断实际上是由于现代传媒所具有的权威性。在小说中以《申报》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报刊上报道的新闻在当地被视为真理。报刊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主导了传统的口头相传。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湘西这样偏远保守的地区,在现代性传媒符码介入之后对当地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中对于吕家坪人来说,虽然他们不懂“新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但是通过民众对“新生活”运动反映,可以看出在当地人看来,这无异于是一场灾难。外面世界的变动会影响和波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外部变动必然会引起湘西人民的惶恐和慌乱,并且这些年来,当地的民众不仅要面对这样的社会,而且时刻被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威胁着。因此,即使湘西人民还生活在他们故有的土地上,但外面世界的變动必然会打破他们的宁静。《长河》中描述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已经逐渐开始和外面的天地发生着某种联系。换句话说,就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湘西的人民知道了外面的新闻资讯,并且对它产生信任,形成依赖。在《长河》中,以《申报》为代表的现代性传媒符码价值根基在于它具有的普遍意义,它不仅在上海等这样的大城市中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在湘西这种偏远山区也产生了重要意义,消解了与传统相关的话语权的建构,这足以能说明现代性变迁范围之广。现代性的意义对于主体而言在于它精神品格的反思性,而对于客体而言是其历史存在方式的“断裂性”。作为乡土作家,一方面,沈从文始终保持着一种传统的审美态度,对现代性产生的历史变革表示质疑,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精神家园的丧失进行了反思,他一直迷恋于历史的传统性;另一方面,在小说中他又把各种报刊作为表达先进思想的武器,直接表现了现代性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和对大众对于现代性的渴求,加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断裂的鸿沟。
通过《长河》,我们不难发现当传统与现代发生激烈碰撞时,沈从文却与现代性不谋而合,通过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媒介让湘西人民走出他们传统的生活世界,开始接触和了解外面的社会,并且对于外面的变动格外关心。而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这点也是《长河》与他其他作品如《边城》这类纯牧歌式小说的最大不同。在《边城》中,沈从文塑造的是一个景美、情美、人更美的纯碎唯美的世外桃源。当地的人民自给自足,他们生活安逸、稳定,完全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很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对于社会的变动无从知晓也毫不关心。而在《长河》中这种安定的生活已经被打扰,小说围绕着《申报》、《大公报》等各种报刊和“新生活”等新鲜词汇展开叙述。而民众的反映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现代”性的影响已经从社会上层波及到乡间底层。而且在面对这种“现代”大潮时,传统文化变得无能为力,逐渐丧失了其主导性地位。
注释: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P4.
② 沈从文著,《沈从文选集》(第四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P448.
③ 同上
④ 沈从文著,《沈从文选集》(第四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P482.
⑤ 沈从文著,《沈从文选集》(第四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P484.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
[2]沈从文著,《沈从文选集》(第四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国家玮,《现代性:对抗与共谋——沈从文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篇4
在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的阐释方面, 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可堪借鉴。首先是学术专著, 如陈平原、山口守合编的论文集《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张邦卫《媒介诗学》等, 这些著作充分注意到传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新场域生成发挥的重要作用。孟繁华、黄发有在这方面也有大量论述, 即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研究者的学术思维和推动文学研究的转型。报人冯并先生的《中国文艺副刊史》 (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 完全按照传媒的发展逻辑来梳理。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则均以资料翔实而为学界所赞誉。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一书体现了历史记忆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
学位论文方面, 吕红伟的硕士论文《大众传媒的兴起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指出近代大众传媒促进了新文学的萌芽, 也带来了新文学的政治化与商品化, 造成新文学审美价值的缺席。周海波的博士论文《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认为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原创性的文学, 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也不是西方文学的简单移植, 是现代传媒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的新的文学创造, 是“大文学”。赵抗卫的博士论文《现代小说艺术的命运与大众文化和多种传播手段的挑战》, 考察20世纪小说命运及其变迁, 从而思考新的传媒时代的生存处境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现实, 提出文学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关于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还有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诸多论文值得参考。
陈平原在《〈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中指出, 阿英是最早关注到文学与报刊关系的学人, 对晚清以还的文艺报刊抱有极大的兴趣, 并努力将这一兴趣落实到文学史著述中。最典型的, 莫过于1937年初版、而后不断修订的《晚清小说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外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出现了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 布迪厄“文学场”学说,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说等理论。他在2004年2月发表于《书城》的论文《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 讨论了报章———尤其是文学副刊、杂志在晚清以还的“文学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吴福辉《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指出:报刊媒体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催生剂, 而具有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总是经由报刊进入读书市场的。先锋性的同人海派杂志有助于推动新潮, 但如不与流行结合便难以为继。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 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于品位的行销策略。郭群武《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2007年4月刊于《理论与现代化》) , 提出传媒催生了现代作家群, 引发了文学观念的变化, 产生了报载小说、报告文学等新文体, 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江淮论坛》2007年4月) 指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展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文艺副刊的出现也引发了创作主体、文学观念、文体等一系列变革。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散文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 (《中山大学学报》 (2008, 3) 认为:现代报刊促进通俗小说的繁荣, 而通俗小说则以商品的形式在现代文化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报纸副刊因其开拓更为自由的舆论空间, 促进了散文文体的变革。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 (《文学评论》2007年3月) 从近现代的“演说”入手, 着重讨论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的“演说”, 如何与“报章”、“学校”结盟, 促成了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并实现了近现代中国文章 (包括述学文体) 的变革。
2001年11月, 北京大学专门召开了“中日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研讨会, 会上的发言多是从报刊入手研究媒体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 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对现代雅俗小说的关系, 都提出了十分值得重视的意见。■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陈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张邦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李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李永东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泉州现代庆典文化传媒演艺公司 篇5
泉州现代文化艺术团是一支专业的演出团队,集策划、编导、演艺为一体,目前有自已生产的特色主打演艺产品:舞蹈类“闽南风韵、江南水乡、女儿花、摩登女郎、惠安女风情、金翅舞、康康舞、迈克LED激光舞、滑稽舞蹈等”和小品、相声、双簧等,及签约的部份艺人:中国杰克逊第一人(东南卫视、漳州卫视表演嘉宾、国内多项舞蹈赛事冠军)、林俊杰模仿秀、小沈阳模仿秀、凤凰传奇模仿秀等。我们的演艺产品时时都在创新更新,更多是为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演艺产品,切合企业的性质需求融合多元素艺术编制打造突出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展示企业产品的文化。
主营业务:大型演出策划与承办大型歌舞、综艺晚会演出;承接企业庆典(奠基、剪彩仪式、乔迁、楼盘开业、企业周年庆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婚庆、寿宴、周岁、五一五四活动、国庆晚会活动、中秋博饼活动、元旦、新春昨会、尾牙晚宴等活动演出);企业冠名、产品发布会订货会庆功宴、客户联谊答谢会、酒会品鉴会、公益性慈善义演、公益主题巡演等。
演艺资源:男女主持、司仪(电视台、电台、金牌专业商业主持司仪等)、歌手(明星,外籍,模仿秀,通俗,流行,民族美声,摇滚、英文、韩语、闽南语等风格歌手)。
舞蹈队(LED激光舞,街舞,爵士舞,机械舞、现代舞,康康舞,金翅舞,拉丁舞,民族舞,迈克舞、变脸舞蹈、滑稽舞、踢踏舞、肚皮舞,旱冰舞、惠安女舞蹈、桑巴舞、钢管舞、斗牛舞、裙之舞、椅子舞、拐仗舞等舞蹈)。
其他类别:民乐、电声乐、西洋乐器:萨克斯,钢琴、小提琴,葫芦丝、单簧、电声小提琴、电声竖琴、古筝,琵琶,二胡,杨琴,笛子等、提线木偶/小品、相声、小丑杂技/魔术、变脸、双簧、二人转、花式蓝球、花式调酒、女子乐坊、军乐队、舞狮舞龙、激光水鼓、牛皮鼓、摇滚乐队、人体彩绘、人体雕塑、冰雕、模特礼仪/造形化妆、调酒师、单车极限、沙画、水影画、影子舞、七彩变光舞、面具舞蹈、泡泡秀、各类特技、明星模仿秀、明星艺人等。
舞美设备工程:专业音频器材“调音台、功放、音箱、线阵系列,均衡器、效果器、分频器、压限器、笔记本、CD机、MD机、DVD机、有线话筒、无线话筒、对讲机、无线胸麦、话筒支架、监听设备等。”
视频设备: 投影机、投影幕、等离子、电视墙、背投、LED屏、彩幕等
舞台灯光: 电脑摇头灯、LED筒灯、AC灯、成像灯、数字灯控、电脑控台、调光台、效果灯、激光灯、面光灯、频闪灯、三基色柔光灯、追光灯、聚光灯、电脑扫描灯、电脑换色灯、电脑散光灯、图案灯、地排灯、数字硅箱等。
舞美效果: 各种冷焰火、彩虹炮、干冰机、气柱、舞台烟雾机、雪花机、泡泡机、烟花机、投影升降架、流动灯架、舞台背板、喷绘、地毯等。
各种舞台灯光、灯架设备租赁,投影机租赁,音响器材租赁等。
为企事业量身打造超值合适的演艺产品,做超星级的专业服务。
咨询热线:*** 江先生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已经进入了新的领域,在过去人们所欣赏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画面,缺少生动的配音,而现代媒体的传播已经实现了声画一体的特点,并且从大众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整体看,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传媒的相结合,促进了人们的生活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追求和期望,这是数字化技术价值的最终实现,其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意义,如何正确地发展大众语言艺术和现代视听传媒,是未来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语言;艺术;现代视听;传媒
0 前言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阶段,数字技术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喜悦,这种技术在视听传媒中的充分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像数字电视、互联网数字广播、视听媒介等都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互联网视听传媒更是发展火热,很多媒体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数字化技术水平骑虎相当,而着力发展大众语言艺术,才是媒体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
1 研究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已经步入了全新的科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项设施建设已相当完备,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者听众,很多现代传媒在组织节目上丰富多彩,且投资巨大,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党中央对媒体提出的指导性的建议,在不断完善媒体科技发展的同时,节目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应该向“三贴向”发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媒体开始了发展性转型,这次转型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例如齐鲁电视台播出的《么敢当》,主持人小么哥以风趣优雅的形式播报山东省内的新闻事件,替代了传统古板的新闻模式,这次的转型引发了群众的热情,一时间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收视率快速飙升。可见媒体向“三贴向”转型是正确的,另外齐鲁电视台这次成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语言亲民”, 在主持人主持《么敢当》整个节目中,所有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而且在语言表述上的艺术形式非常强,给人的感觉非常和蔼可亲,让人能够感受到温心和可接近性,这是节目成功的主要因素,以这种方式成功的节目很多,如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周立波一周秀》节目,全节目也是有特色语言及幽默性贯穿,还有浙江省播出的《爸爸去哪》和《奔跑吧兄弟》,两套节目类型是真人秀节目,朴实的画面及有趣的对话,增加了节目的客观性,从这些节目中不难发现,大众语言艺术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我国现代视听传媒的形成特点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媒体发展阶段主要的传媒存在形式是电视、电影等,其共同的特征是只有画面和形象塑造,并没有发挥语言的重要性,这个时期人们对这些媒体的喜好程度并不高,随后迎来了改革开发的新举措,传媒行业开始快速发展,从无声影片发展到有声影片,又从黑白电视发展到了彩色电视,直到当今科技时代,彩色电视逐步发展形成了数字电视,这些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目前我国在现代视听传媒发展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为三大类,即广播传媒、电视传媒及互联网传媒,其主要特点形式各具优势。
2.1 广播传媒的特点
广播传媒主要传播形式是收音机,这类传媒主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将音乐、语言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其主要特点分为广泛的覆盖性、传播速度快、伴随性、不稳定性、局限性、被动性。广播传媒具备覆盖面积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广播传媒以无线电波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无线电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覆盖面积广的优势,因此只要有无线电波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广播传媒的覆盖。广播传媒具备伴随性与不稳定性。广播传媒的节目形式通常为声音传播,这种情况下人们边听边做其他事情,这种特点便是伴随性;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广播传媒的传播是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传送的,很多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信号的强弱,因此广播传媒的传播具有不稳定性。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及被动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广播传媒的固定模式声音传播,广播传媒在广播时不具备画面,听众是无法观看到主持人的神态,只能从声音上来判别,虽然广播传媒具备局限性,但其语言的表达上丰富多彩,另外被动性也是广播传媒的特点,在广播时,人们只能接收信息而不能反馈信息,当然目前网络的发展,这个被动性逐步被改善了,很多平台互动、微信互动等改善了这个特性。
2.2 电视传媒的特点
电视传媒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体,其特点决定的它的发展地位,其具备声画并茂、现场感强、可信度高的特点,人类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单纯的通过图像或者声音是不能被轻易信服的,而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增加了人们的直观感受,也增加了人们对事物原貌的信任度;内容丰富且表现手法较多,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歌舞、音乐、杂技、相声、小品、探险、电影等等,在节目剪裁和制作上,表现手法也较为丰富,例如《奔跑吧兄弟》中,将人物的语言放大、将人物的头像放大等。从整体看,电视传媒的特点还有很多,但总体概括电视传媒能够更直观地将节目呈现给观众,更能够让观众从心灵上所接受。
2.3 互联网传媒的特点
互联网传媒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其特点分布广泛,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在现实中的差距感在互联网上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互联网传媒给每个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交流互动环境,其能够融合电视与广播的众多特点,还可以别具一格的形成新的传媒体系,例如电视传媒在互联网上已经实现了同步播出,而广播传媒同样也可以实现同步播出,在未来的发展中互联网传媒将逐步占据传媒的主体地位,另外互联网传媒正在向很趋势发展,例如商品视频介绍、网络游戏直播间、音乐K歌房、在线教育等等,网络传媒的发展结合了电视的声音与画面同步传送特点,让手机、电脑用户更直观的接受互联网传媒,同时互联网传媒还可以实现回放、快进、重复播放的功能,能够直接与主持人进行互动,这充分提高了传媒体系的价格,不过在互联网传媒监管力度尚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虚假、伪造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3 充分利用现代视听传媒的特点展现大众语言艺术
不同的传媒形式都具备自身的特点,而语言艺术是促进这些传媒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当今传媒体系的环境中,人们更喜欢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在传媒中应用,因此在不同传媒模式下,充分结合传媒特点,发挥大众语言艺术的观赏性,有利于推动传媒的快速发展,就像人们喜欢的脱口秀、相声、小品一样,人们欣赏的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以语言艺术形成的节目,其表达的目标更能够让人们所接纳,换而言之,传媒工作者应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满足大众心理的需求,以大众语言艺术来体现节目的价值,因此在传媒发展过程中大众语言艺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3.1 站在观众角度来定位自己
任何传媒的工作者在大众语言艺术的表达上都要贴近观众的心理,大众是传媒发展的根源,如果舞台主持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持,就会失去节目的亲和力,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要了解当今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我们没有资格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样的英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成为百姓的代言人,要以平民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平民所想的,我们的工作应该充分体现百姓的酸甜苦辣咸。
3.2 要擅长使用大众语言艺术
促进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就要促进观众的认可度和亲和度,众所周知,之所以相声、小品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其大众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不论什么形式的节目都应该充分发挥大众语言艺术,在节(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目中要充分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主持风格或者节目风格要干脆利落,节目中多运用幽默风趣、合辙押韵的语言,还要注意语言语调的亲切度,在形容事物上要形象具体,例如我们熟知的节目《非诚勿扰》,其本身是一个相亲节目,但在主持人孟非的主持下,整个节目的流程充满幽默感、亲切感,还不失目的性,这样类型的节目必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类似这类的节目还有很多,如《零距离》《宝宝来啦》等。
4 结语
大众语言艺术在现代视听传媒中的应用更亲民,它能够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还能够时刻抓住人们的心理,一场融合大众言语艺术的节目,既生动、风趣幽默,还不失目的性,一定会赢得更多的观众关注,这对现代视听传媒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在现代视听传媒中广泛应用大众语言艺术,将是未来各大传媒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曹莉.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交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三个平台[D].上海戏剧学院,2007.
[4]陈贝贝.从心理学角度谈人物专访类节目主持人的准备[D].上海戏剧学院,2005.
[5]韩洁.现代视听媒体动画的构思与艺术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
[6]岳丽.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媒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孙燕.科学教育影视作品中的动画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8]神伟.现代视听媒体语言艺术的亲和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9]高广元.现代电视视听教材的摄像创作思维[D].山东师范大学,2000.
作者简介:刘禹佳(1995—),女,湖南常德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现代传媒如何策划独特新闻 篇7
在这种信息趋同的情况下, 策划是做独特新闻的重要路径之一。“改变新闻素材形态并提升其价值就是新闻策划。”[1]相对于传统的等新闻、记录新闻而言, 新闻策划是“议题设置”。前者依靠记者个人的天赋、敏感、人脉, 后者凭借媒体的理性、远见、谋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后者已显现出日益重要的地位。[2]缺乏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的媒体已很难赢得受众、夺得市场优势。要使一个报道在海量信息中吸引受众眼球, 就必须要有独特之处。现代传媒如何策划独特新闻?独特的选题和独特的报道方式是策划的关键所在。
一、独特的新闻选题
选题策划是组织新闻报道的设想和规划, 是对已有的新闻资源进行筛选、组合与开发, 由于策划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因此策划者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在设置选题前, 要对大量相关信息综合分析, 对受众的需要、欲求和关注点, 社会热点和焦点有明晰的了解, 并对“议题设置”的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等等, 成功的选题策划能达到一般消息所达不到的效果。
1. 重视发展性报道
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增长或改善所作的报道。目前农村、农业、教育问题是最典型的发展新闻, 也是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南方周末》在有关农村问题的报道多集中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 通过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并最终成为社会焦点, 促进问题的解决。正如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所说“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目的应该有助于解决人类的问题, 而不是使人类的问题恶化。”[3]
2. 关注生活类报道
通过关注精神变化, 追踪物质感觉, 放大生活细节来报道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美国新闻学者曼切尔认为, 最持久的新闻报道依然是人们日常经历的绵绵无尽、平淡无奇的故事。[4]关注人和人的命运、动向是媒体最具质感的血肉之躯, 是新闻最重要的内容, 是最具感染力的报道, 这些报道真实地叙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及生活经历。虽然内容平常, 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选题的设置最能体现媒体的创新意识和竞争力高低。策划得当很容易出独家新闻。
二、独特的报道方式
好的选题还需有好的报道方式才可以做出好的新闻。有时, 一个内容并不算出色的报道也会因独特的方式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独特的视角
以有别于一般的角度处理重大新闻、趋同新闻。独特视角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 既能鉴别该信息是否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原貌;又能预测其社会效果, 是否为受众所欲知?还要反复掂量这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与其他同源新闻比有什么独到之处?从“一般”找“特殊”、从“共享”找“独享”, 最大限度地拓宽思路, 多维度分析思考, 全方位寻找契入点, 形成全新的观点和迥异的视角。新闻价值的判断因人而异, 策划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才有可能产生独家视角, 做出有个性的独特新闻。
如车祸报道是常见的共有新闻, 大多数报纸常用的标题是“小车撼大货四人亡”或“路人被撞司机逃逸”, 内容不会超出现场所见所闻, 行文轻描淡写缺少人文关怀。但是如果把视角放到这场事故背后, 报道这场车祸对于一个或几个家庭产生的影响, 这就是共享新闻中的“独享”, 凸显了策划者的独特视角。
2. 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现在的新闻竞争更多体现在拼原创、比深度上, 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基本不存在, 所谓独家新闻往往隐藏在同源新闻、“通稿”和已经报道过的事件中。这些新闻事件, 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 往往具有多方面价值, 人们迫切想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策划者要善于二次开发信息源, 通过深入发掘, 寻找信息的延伸点, 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剖析别人没有剖析的, 凸显别人没有凸显的, 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见解、思考, 在新闻深刻性上高出一筹, 也是独家新闻。
3. 优化编排手法
同样的新闻资源, 由于编排手法不同, 传播效果也大不一样。资源共享时代, 编辑缺的不是信息, 而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深度加工。媒介大师喻国明认为,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所谓强势媒体, 已经不再是看谁拥有更多更勤奋的编辑记者, 而是看谁对资讯分析整合能力更高。因此, 编辑要善于抓住那些最抢眼、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通过组合运用各种新闻手段, 如特写、评论、图片、图表, 数据、分析等, 多层次多侧面展示新闻事件, 形成版面或画面的语言张力, 使其具有强烈的新闻冲击力。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彰显出新闻报道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张立伟.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策动传媒》编委会.策动传媒[M].重庆出版社, 2011.
[3]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 1989
论现代传媒与高校德育 篇8
现代传媒的“双刃剑”效应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现代传媒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 是和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 它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其中, 网络是现代传媒中最先兴起、最为活跃的, 它涵盖互联网、局域网、博客、播客、电子邮箱、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 是经常使用的媒介形式。但是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 现代传媒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传媒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的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传播信息的海量化。毫不夸张地说, 现代传媒已经成为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庞大资源库, 其内容包罗万象, 涵盖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文本、动画、视频、音频和图片等, 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传播速度的快捷化。现代传媒可以在事件发生后非常短的时间内, 甚至同步用电子手段等传达给受众, 且更新速度快;很长时间以后, 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相关信息;只要具备上网条件,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 都可以通过网络等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料。这种便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传播受众的广泛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现代传媒受众的范围和层次更为广泛。现代传媒往往以图文并茂或视频、音频的形式出现, 所以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大大降低。不论其年龄、职业、性别和社会地位如何, 都可以通过现代传媒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
传播方式的互动化。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不同, 现代传媒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信箱和视频或音频连线等方式, 让受众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引发他们的讨论热情和表达欲望。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为现代传媒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同时, 现代传媒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复杂性。现代传媒拥有丰富多样的庞大资源库, 但由于信息的发布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过滤与监控机制, 很多不良信息充斥其中, 很容易混淆受众视听, 从而大大降低了现代传媒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虚拟性。现代传媒是以电子通信技术为基础的, 人类通过计算机电子技术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 给人一种仿真的体验和感受。这很容易导致人们认知和行为上的错觉、错位, 久而久之, 会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现代传媒语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 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 使社会价值取向的传播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 这给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创造了空前宽松的自由空间。一方面, 现代传媒给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 创造了异常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 现代传媒中的各种消极信息严重误导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而且, 这种负面影响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越发凸显。这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传统德育模式内容老样子、方法老套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传统德育内容老套。目前,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德育内容几乎一成不变, 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关内容, 只不过是学习内容深度逐渐加大。应当说, 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德育仍然是需要的, 而且是有用的, 但它应当与现实紧密结合, 加以选择, 并充实大量的新观念、新内容和新内涵。但是这些十几年循环重复的“老样子”内容, 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传统德育方法陈旧。传统德育方式片面强调灌输、限制, 忽视引导、塑造, 弱化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主动评价, 德育的双向互动不够。这种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已日渐陈旧, 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意识发展和德育要求。
传统德育效果弱化。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品格高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 由于市场经济、现代传媒的负面影响和传统德育方式的羁绊, 导致德育效果不断弱化, 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已成习惯, 严重背离了德育的初衷。
优化利用现代传媒,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
在现代传媒语境下, 高校应该积极调整德育工作策略, 优化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 构建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体现时代特点, 突出德育实效, 促进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要把握导向, 主动占领现代传媒阵地。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现代传媒的地位和影响, 准确把握其发展动向, 坚持用正面的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传播优势, 及时消除信息盲区和舆论误区, 关注校园热点和焦点, 排解学生不良情绪, 使现代传媒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为引领校园先进思潮、塑造美好心灵的有力阵地, 成为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要加强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现代传媒。大学生是求知欲、创新欲较强的群体, 推崇个性, 追求时尚。对于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 他们大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据调查, 在中国, 青少年网民已占上网人数的50%, 大学生的触网率高达90%以上。他们上网多是浏览新闻、查找学习资料, 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网时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QQ聊天和打电子游戏上, 少数同学还浏览不健康信息, 私下传播观看。这些不良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 以至于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 有的模仿现代传媒事件主人公的违法行为, 最终危害社会, 也害了自己。
因此, 高校在推进校园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中, 应对大学生给予德育关怀和正确引导。克服单纯技术观念, 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共性, 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现代传媒等信息资源和技术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现代传媒的两面性,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培养他们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重在管理, 不断净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 高校德育工作环境的形势更为复杂和严峻。因此, 高校要在管理上下工夫, 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监控格局。一方面, 对网络等现代传媒的运行状况进行严密监督和控制, 严密排查和防范各种可能存在的隐患, 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使它们始终处在健康运行的状态上。另一方面, 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调查大学生对现代传媒的态度、利用动机和使用困惑等, 并根据调查结果和学校实际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干预和规范学生利用现代传媒的行为。
此外, 要改变单纯的上对下的保姆式的管理模式, 强化服务意识, 养成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习惯, 在有关制度的保障下, 扩大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对于出现的典型事件要妥善处理, 注重引导, 起到最大限度的警示效应, 使高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德育环境。
要充实内容, 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完整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有了新变化, 如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同时, 在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已成了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新内容。高校要从学生德育的生命成长和心理需求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的特点, 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学生需求, 充实有利于大学生个体成长和个性展现的德育新内容, 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一些高校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赛, 使他们通过比赛了解相关知识, 正确认识自己, 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 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学生对这种集德育、智育和就业教育于一体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很感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创新载体, 积极延伸高校德育触角。传统的德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比较单调和枯燥。时代发展到今天, 面临现代传媒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创新性, 这种在以往发挥巨大作用的教育模式已大大失去了吸引力。因此, 高校要开拓德育空间, 创新德育载体, 在利用校报、橱窗、展板等传统载体的基础上, 积极发挥手机、网络、电子屏幕等现代传媒的优势, 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形式, 生动地表现德育内容, 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可在校园网络上开设专题论坛, 对一些社会和校园热点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校园;举行博客征文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专业技能, 又接受教育, 发现自我、矫正自我。
此外, 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班会、政治课堂、社团活动上, 应渗透到各种课程教学、学校管理、社会生活中去, 构建全员德育工作体系。总之, 德育模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 要适应大学生的需求, 力求多样化、生动化和互动化, 把德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同时, 还要注重实效, 着力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获得有关道德的知识, 而是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 真正形成源自内心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进而外化为其行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品德高尚、德行一致的“四有”新人。高校在利用现代传媒进行道德教育时, 要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实际效果上, 避免走形式、走过场。对每一次教育活动都要精心安排, 突出思想内涵, 强化道德要求, 使学生每参加一次德育实践活动, 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参考文献
[1].吴沛东:《网络文化与学生网络道德》, 《思想理论教育》, 2004 (12) 。
[2].章颖颉:《试论新时期现代媒体在高校的优化利用》,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曹雨真:《现代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与作为》, 《理论探索》, 2006 (3) 。
[4].魏胤:《现代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德育》, 《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7 (2) 。
现代传媒时代文学传播主体新解 篇9
我们在撰写这篇论文时的第一个挑战, 就是尝试对文学传播主体角色做一个批判性的重新认识。在文学传播中, 到底谁是信息的发出者?作者?还是媒介组织?或者两者都是?这就是我们谈论文学传播主体的关键性和实质性问题。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 关于文学传播主体的角色问题不值得探讨, 它毋庸置疑就是作家, 或者叫文学创作者。但是在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中, 我们是将文学传播放在当下的传媒时代进行历史主义的辩证考量。以往的文学研究普遍的是对文学四要素的研究, 对于传媒, 至多把它看作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物质载体。但是, 现代传媒时代的到来, 传播媒介正在扮演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它已经不仅仅也不再安于做一个物质的信息载体, 而我们也正在运用它对于文化传播内容和方式的把关和守门, 通过对要采用的文学作品的前期把关、中期守门、后期编辑涵化, 起到了又一个文学作品选择、修改、装帧、再造的又一个传播者的角色。
口头传播时期的文学传播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作为口耳相传的诗歌民谣这种形式, 只存在传播者、作品和听者, 作为传播媒介的空气无法发挥像现代传媒这样能动积极地传播角色。然而到了大众媒介时代和网络媒介时代, 大众和网络传播媒介的控制欲望和力量越来越强, 它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力量介入到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中间, 经过媒介把关守门之后到达读者手中的文学作品, 已经不仅仅是作家初创出来的文学作品了, 而是受到文学媒介物理性质、媒介传播者共同影响和制约而成的文学作品。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搞清, 怎样来界定这个时期的文学传播主体?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 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实质生产者, 我们称它为初级传播主体;而当下文学传播的模式中, 传播媒介组织更是一个在文学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力量,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传统时期的传媒只是作为一个推动文学作品面世的物理载体和工具, 是一个文学传播的“无偿服务员”, 传媒自身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意识并未觉醒;到了市场体制阶段, 传媒在商业化的催生刺激下, 转身为一个强势的行动者, 一个自主参与分割者, 市场化的运作使得媒介不得不充分运用自己文学传播中的守门角色, 要利用它这个优势为自己也截留积累资本。到达读者手中的文学作品, 已是经过了作家的第一文本创作和媒体第二文本创作的集合体, 现代传媒也就成了文学传播过程中不亚于作家的传播主体, 我们称之为次级传播主体。如果只存在初级传播者, 没有媒介作为次级传播者的沟通与传播, 文学作品无法经由大众媒体进行大规模传播, 文学传播过程是无法完成的。当下的文学传播正是经过了初级传播主体、次级传播主体最后到达读者手中完成的。
那么, 同样作为传播主体的作家和媒介组织, 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维持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不同的关系模式下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又有哪些影响呢?这一关系模式可以用下面三幅模式图来叙述。
第一种关系模式:作家与媒介组织的分离关系模式, 如 (图一) 。
模式中A代表作家, B代表媒体 (下同) , A与B各自存在于自己的参照系中, 双方独立存在, 他们有各自独立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样式, 互不产生干扰, 唯一的联系就是中间的传播环节, 指的是作家将成稿的文学作品交到媒介组织手中。在这种模式下, 作家完成文学文本的创作, 然后交由出版社, 由出版社进行刊印出版, 这种模式下的作家是自主性很强的, 而媒体的作用也只是充当是一个文学传播的“无偿服务员”, 传媒自身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意识并未觉醒。这是传统媒介时期文学作家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模式。
第二种关系模式:作家与媒介组织的部分同化模式, 见图二。A与B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双方由分离模式时的独立关系变成共同拥有或者分享其中一部分, 即AB之间开始由原先的各自代表自己独立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样式转而变成了拥有一部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样式。而文学传播从初级传播者到次级传播者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共同的部分之内产生的。现代传媒语境中这种关系模式存在于这样几种情况中:第一种是作家基于多种考虑主动地积极地追求同传播媒介的部分同化。现代传媒时代, 市场化运作的媒介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和权力日益凸显, 媒介以这种“把关人”角色横亘在作家和读者之间, 是文学作品在面市之前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 成了完全掌握文学作品命运的闸门和甬道。一个出版机构、一个文学编辑可以帮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取得辉煌的文学作品发行成就, 但是也可以把一部优秀的作品大手一挥拒之门外。这里就出现了作家主动寻求与传播媒介同化的第一个动因:作家意识到了传媒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这种威力, 察觉到了它是掌控自己文学作品和文学道路生杀大权的权力者, 那么主动寻求同化再说难免。这就表现在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时刻考虑出版机构或者编辑的口味爱好和方向, 附庸传媒。能说明这种部分同化最好的例子就是‘拜伦主义’“‘拜伦主义’是一种因发表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首诗歌而产生的风尚, 这两首诗歌的特点是根据出版者约翰·默里的要求悉心迎合浪漫主义读者的需求。后来拜伦就再也无法摆脱这种风尚。默里推动他按同一路子写作, 并千方百计设法不发表有可能冒犯‘哈罗德’读者习惯的拜伦作品。”⑵
第二种是作家被动地、消极地被传播媒介部分同化。在这里, 作家完全不占主动, 甚至只是在文学传播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他的全部工作只是创作文学作品, 然后交给出版机构, 剩下的传播过程作家便不再参与。那么再接下来的传播环节里, 作家是怎么被传播媒介部分同化掉的呢?这种部分同化关系体现为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编辑修改和加入媒介审美元素, 如版面设计装帧、封面设计、美术编辑等。
在当代社会, 文学传播基本上不存在手稿传播的形式, 不经过传媒的选择过滤, 文学作品就不会到达读者手中, 那么作家被同化就发生在这个媒介的选择过滤环节, 编辑对所拿到的作家作品进行删节修正、装帧设计, 最后面世, 此时读者看到的这部文学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心血, 更是出版社编辑的倾心结晶。我们来看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一位著名编辑珀金斯的轶事:
珀金斯将沃尔夫装满三纸箱、数不清页数、足有40万字的堂堂巨著《光阴与流水》琢磨成器的编辑过程, 在美国的编辑史上, 激荡起无数的回响。沃尔夫在作品扉页上肯定了珀金斯的贡献, 他把书献给“一位伟大的编辑和一个勇敢而诚实的人, 当作者陷入极度的失望和怀疑时, 他不吝于给予坚定的支持, 不让作者在绝望中轻易放弃。”珀金斯自己不喜欢出名, 但是他在催生沃尔夫作品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后来愈来愈有名, 甚至引来评论家质疑, 作品中有多少部分真的出自沃尔夫手笔。⑶
珀金斯作为一名编辑, 他的影响和作用却远不止这样, 甚至有评论家怀疑珀金斯和他的出版社才是沃尔夫作品的真正创作者。“编辑是抓得住手稿灵魂的救世主, 编辑是能点石成金的炼金术士, 编辑还能先知, 能看出他人疏漏之处……编辑既像挖矿人和魔术师, 又像一位愉快的同伴, 综合起来, 就形成了20-30年代和40年代‘天才’编辑的典范形象——而这位编辑的典范就是珀金斯”⑷
第三种关系模式:作家与媒介组织同化模式, 见图三。在这种模式下, A和B已经完全同化, 或者说其中的一方把另一方吸纳进自己的参照系内。被吸纳的一方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行为体系, 而是全然按照吸纳方的价值行为体系进行文学传播活动。那么,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A和B, 作家和媒介组织, 到底谁是吸纳者?谁又是被吸纳者?在这种模式下, 是文学作家完全按照媒介组织的行为价值体系参与传播, 还是媒介组织完全按照作家的行为价值体系参与传播?在当下传播环境中, 考虑到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越来越显著地“媒介即讯息”作用和媒介对文学传播活动的制导作用, 媒介吸纳作家成为共同利益主体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现代传媒场中的行动者在各个层面和全过程参与大众文学生产时媒介参与创作向纵深发展突出的表现。大众文学生产的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为了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只有做到这一点, 作家和媒体才能到达双赢的目的……一个由编辑组成的媒体行动者队伍逐渐走向了大众文学生产场的中心。”⑸有的出版社更是雇佣一大批的专业写手, 他们就像工厂里车间里的工人一样为了一个生产目标辛勤劳动, 进行大规模的文学产品生产。
现代传媒时代, 由于媒介在市场化体制运作下自我意识的觉醒, 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作家已经降成了一个“可能的作家”, 而最终决定一个作品是否可以到读者手中, 又以怎样的面目到达读者手中的, 却是媒介。读者们最后阅读的文学作品, 大多数已经是作家的文学文本和媒介的审美编辑的集合体, 这是现代传媒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参考文献
[1]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2]罗贝尔·艾斯卡皮尔.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3]阿伦森.从拍卖会到电子盛会——编辑学在美国的演变.参见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齐若兰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22-23页.
[4]阿伦森.从拍卖会到电子盛会——编辑学在美国的演变.参见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齐若兰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18-19页.
企业新闻传媒现代化的思考 篇10
成绩已经镌刻在历史的阳光大道上, 放眼神州传媒业的发展, 尤其是兄弟企业新闻传媒的与时俱进, 我们有了创新发展、进一步实现传媒现代化的危机感。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企业新闻传媒现代化的思考。
一、从业者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企业新闻传媒现代化关键在于从业者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新闻传媒必须有现代化的新思维, 从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看, 最早由中外商人出资兴办的《申报》和《新闻报》在引领当时的现代化思潮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辉。新中国成立后, 以《开滦矿工报》和几家纺织行业报纸为代表的企业报开始兴起, 到目前全国企业报、行业报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目前, 中国企业报协会、全国各行业报企业报协会和各省市企业报协会成员, 无不在致力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办报思想。
《徐州矿工报》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 大胆进行改革, 发展迅速, 由四开小报发展为对开八版大报、彩报、日报, 报纸质量大幅度提高, 信息量大增, 企业安全生产、党建、经营、职工生活等方面宣传报道内容丰富多彩、迅速快捷, 同时还为广大矿工读者提供了煤炭行业发展动态、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影视、文艺体育等信息, 成为矿工读者的良师益友。《徐州矿工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企业报界产生很大影响, 该报多次在各种会议上介绍经验, 接待兄弟报社参观学习。去年, 他们还开始承办对开八版的彩色大报《江苏安全生产》。
《开滦矿工报》以更名为《开滦日报》为契机, 多年来开滦报人思想观念不断与时俱进, 博采众长, 办报风格独树一帜, 唐山市的读者在网上直言《开滦日报》的可读性优于《唐山晚报》。
实践中, 七煤报人也认识到:思想领先天地宽,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近年来, 七煤报人以企业为根, 学习《广州日报》的“三贴近”和“追求最出色新闻”的先进办报思想, 开辟了报纸版面和采掘工作面《面对面》、车间传真、服务一线三个新闻板块和专栏, 在消息写作、标题制作和深度报道中进行创新, 受到读者和领导的称赞, 引领着当地新闻写作创新的潮流。
二、要走产业化之路
中国的企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诞生的, 紧随其后应运而生的企业电视台和新闻网站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依赖企业、创新乏力的弊病, 对企业新闻传媒产业化、现代化认识不足。
今天, 企业已经成为按照市场规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为适应这一形势, 企业新闻传媒的“角色”就应在坚持企业党报原则、兼顾企业特色的同时向经济、大众类传媒转化, 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经济、文化动态展开报道。
企业新闻传媒要变原来的单纯宣传报道为报道与经营相结合, 走新闻传媒产业化路子。各大企业经长期经营和开拓, 大多已形成了功能较全的小社会, 并且从地域上看, 在其所在的大中小城市中举足轻重, 社会化功能较为突出明显, 企业报应当拓宽思路扩大视野, 充分利用并发挥地域优势开展和扩大经营, 通过富有成效的经营壮大自身实力, 并通过新闻传媒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回报企业, 造福企业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列如, 七台河矿工报社通过坚持政治家办报、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七台河矿工报》在社会上发行量逐年提高, 在全市印刷市场龙头高昂, 七台河市委市政府领导四次批示和多次表扬, 使《七台河矿工报》成为市矿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 为树立七煤品牌和形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企业新闻传媒产业化还有许多课题有待研究。企业报纸刊号、企业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许可证即是国家法规的确认, 也是企业新闻传媒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徐州矿工报社承办的《江苏安全生产》报在全省发行, 其创办的其它子报子刊在当地也深受读者欢迎。黑龙江省总工会主管的《黑龙江工人报》的《世界瞭望周刊》利用母报的刊号, 走向了全国报刊零售市场, 超过了母报的发行量。那么, 我们企业新闻传媒中的有志之士, 能否利用我们的刊号, 像当年的甘肃省文联创办《读者》、广西团区委创办《海外星云》一样, 从小处起步创新发展, 立志创办闻名全国的产业化传媒呢?
三、报、台、网互动促进传媒的现代化
企业新闻传媒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要通过“新、实、情、精”办出百姓爱看的报纸、电视节目和网站, 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以创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企业新闻传媒, 迎接新传媒时代。
现代社会, 信息传播多元化, 能否满足企业职工对各
现代传媒管理论文 篇11
成立于2006年3月的湖北广播电视台,旗下拥有湖北卫视等12个电视频道、湖北新闻综合等10个广播频率、省网络广播电视台等4家新媒体、19家直属单位及控股公司。
2011年9月底,原深圳广电集团总裁王茂亮走马上任湖北广播电视台台长,将其“深圳经验”从“特区”向“中部”转移。
同年10月,湖北广电启动制播分离改革,在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大局中引人瞩目,由台属、台管、台控的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隆重揭牌,总台旗下经营性资产、业务和团队逐步植入“市场主体”长江传媒。
11月初,湖北广电整合媒体广告资源,组建湖北广电火凤广告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实行全市场化运作。这标志着湖北广电正在从传统体制内走出来,与国际接轨,向市场看齐。
紧密依托湖北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和机遇,2012年,在王茂亮的带领下,湖北广播电视台积极开展“一流标准建设年”活动,推进“卫视核心制”。按观众类群来区分旗下12套电视节目、10套广播频率、4家新媒体和所属平面媒体的定位,为不同内容腾挪出更充分的试验空间,以卫视为核心来打造媒体的内容和产业,进而带动“广电鄂军”的快速崛起。
“宁做长江第一,不做凤凰第二”。 2012年,湖北卫视进行了整体改版。元月1日,频道摒弃了沿用多年的火凤凰台标,启用新台标。新台标邀请了以色列、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16家权威电视包装机构参与设计和竞标,她取材于长江、汉江的交汇形态,以长江为核心识别元素,通过两江融合以及跨越式的动态延伸,营造悠扬意境。色彩组合上,蓝白交融,时尚柔美富有力量。隐喻长江奔腾之势、两江汇流之意、跨越发展之姿。
在换标的同时,频道的理念也重新提炼为:“中国心,世界观”、“我在中国心,世界在我心”,以鲜明表达湖北广电人的价值理念和追求:中国心,表达湖北是中国地理上的中心,湖北卫视将致力成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窗口。世界观,表明湖北及湖北卫视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既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也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长江沿线的九个省市电视台,至今没有一家打出长江品牌,而长江在湖北段最长,湖北卫视启用长江台标,抢得第一的先机,并同步推出了“坐拥长江,纵论天下”的时事新闻评论栏目《长江新闻号》,开辟了以首轮、独播剧为主的晚间黄金档《长江剧场》。
以贴近百姓、满足受众市场需求为目的,2012年,湖北卫视强化节目自主创新,白天改造、提升财经新闻节目带,创新生活服务节目带;晚间全新打造人文节目带、高品质综合节目带 ,以此营造温暖、智慧的频道气质。从增进亲子感情的《今晚我当家》、全国首创情景式公共安全益智节目《冲出危机》、游戏节目《挑战女人帮》、社区服务节目《调解面对面》、生活节目《饮食养生汇》到人文纪录类栏目《大揭秘》、脱口秀节目《中国范儿》、纪录片文化栏目《中国No1》、明星互动励志节目《天下同名人》再到大型爱国主题明星互动节目《我爱我的祖国》,湖北卫视重点研发和改版推出了10多档新节目,其中都贯穿一条从家庭到国家的“家国”概念,努力用一种深入到百姓心里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国家意识和主流价值反复强化,体现了湖北卫视改版的更高的思想追求。国家广电总局两次发专报表扬了《我爱我的祖国》,称赞节目创意很好,是全国卫视娱乐节目的一大可喜创新。
湖北卫视的改版禁受住市场的检验,收视份额呈逐步增长趋势,3月中下旬以来,全国省级卫视收视排名已跃居第10位。
继4月份与中央电视台成功联合举办第22届星光奖颁奖典礼后,2012年,湖北卫视还将策划、实施一系列能够产生全国影响的大型活动,其中包括:与文化部合作的“放歌武当·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与中央文明办、中国音协合作的“中国形象”歌唱大赛;与韩国CBS电视台合作的中韩建交20周年文化项目——中韩流行歌手选拔赛;与台湾、北京团队合作的在全球“寻找小虎队”活动;还有与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合作,致力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的大型季播音乐综艺类电视节目《盖世群音》。
湖北卫视高歌猛进,地面频道也加快品牌升级改造步伐,频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国内最早成立的省级经济电视台——湖北经视,曾连续20次获得“全国十强地面频道”称号,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连续13年在武汉市所有能收看到的频道中排名第一。王牌节目《经视直播》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资讯栏目,深受本土观众喜爱,获得2011年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实现了湖北电视界零的突破。
2012年,围绕“大民生”定位,湖北经视相继推出民生法制栏目《法眼看天下》、生活服务栏目《经视爱生活》,与原有的《经视直播》、方言脱口秀节目《阿星笑长开讲》、午间新闻资讯节目《经视一锅鲜》、调解帮扶栏目《咵天》、本土方言栏目剧《经视故事会》、民生慈善节目《经视欢乐送》和求职帮扶栏目《天生我才》等,构建起本土地面频道中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品牌栏目集群,12档电视栏目中,有10档的收视排名能稳定在同时段首位,形成了中午和晚间两个收视高峰。
另一个强势地面频道湖北电视综合频道,作为湖北广电成立最早的电视频道,承载了湖北电视人50余年的光荣与梦想,收视率在全省所有能收看到的电视频道中一直稳居第一。综合频道在电视剧购买谈判中强化概念营销,以“首播”概念打造了中部地区电视剧收视的“样本频道”。2012年,综合频道将进一步凸显服务特色,升级《新闻360》、《调解现场》等传统优势栏目,打造新锐版相亲真人秀节目《转角遇到爱》、求爱真人秀《因为爱情》、才艺秀《幸福来欢唱》和《X档案》等三大节目带,再塑辉煌。
湖北卫视、经视和综合频道,成为湖北广电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主两翼”。2012年,湖北广播电视台还对影视频道进行重点打造,通过深挖影视剧资源,提升《影视喜乐汇》、《影视智斗星》等自办栏目带,影视频道省、市网收视增幅显著,正成为经视、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之间的地面中坚频道……
除了电视频道群,湖北广电旗下的10套广播频率也以绝对优势领跑本土收听市场,仅在武汉城市圈就占据近80%的市场份额。其中,湖北新闻综合广播、楚天交通广播、楚天音乐广播收听率占据全省收听率前三名……
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广告中心主任雷刚介绍说,湖北广电的12个电视频道、10套广播频率定位清晰,特色鲜明,正形成系列方阵,互补多赢,与客户的合作空间和领域将会更宽更广,合作的质量和前景将会更好更优。
现代大众传媒对受众心理的改变 篇12
关键词:现代大众传媒,受众心理,变化
一、由单方面的接受和信任变为双方的沟通交流
在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出现和普及之前, 各种重要的新闻事件通过报纸等印刷品及时报道, 这些报道都是严肃的具有权威性的, 不容怀疑, 而信息的接受者也都对此深信不疑。报纸和书籍上的其他方面的信息, 如科学文化知识、体育、生活常识和文学作品等内容更加准确、完整而且成体系, 容易被人接受和信任。但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出现和普及, 大众传播信息变得内容广泛, 信息量大, 且不拘泥于形式。这种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面广、多媒体信息、互动性强、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点的现代传播方式受到大众的亲睐, 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他们对于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所获得信息的态度并不是如其父辈一样一味的接受和信任, 更多的电视节目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或电话留言的方式鼓励受众参与其中, 相互交流探讨。网络的受众则可以通过qq、msn、bbs等网络交流平台与一个人交流, 也可以同时和许多人交流;既可以和熟悉的人交流, 也可以和陌生的人交流, 使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广泛。这些都使得受众并不仅仅满足于接受和信任信息而更渴望参与其中、寻找事实、发表自我看法、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
报纸等印刷品的传播媒介所要传播的信息都是传播者事先安排好的, 受众无法选择其所要接受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就不会象电视、网络受众那样去积极的选择参与, 传播者传播什么, 受众就接受什么。在这一过程中, 受众完全是被动的, 且接受的多是经过正规筛选的积极正面的官方信息。伴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以及新的媒体运作模式的产生, 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自主选择性使受众渐渐地由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体信息, 并且具有强烈的参与心理需求.受众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来观看、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网页去浏览, 而不必像其父辈一样只能被动接受报纸、广播等限定提供的信息。正因为受众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他们更加频繁地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由从众心理变为个性化心理
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是以点对面式的传播。大多数受众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类似的信息, 受众的个别需求是通过受众自己在“大众化”的信息产品中进行挑选而得以部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极具特色的个人观点不容易产生。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就会形成一个象螺旋似的过程, 最后使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趋于统一。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 由于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多方面压力, 受众们常常是谨言慎行, 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我们的父辈中, 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是统一而积极的, 并不像我们现在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他们也没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意识和权利。
四、由一味崇拜传播媒体变为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对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说, 假如想要追踪一件新闻事件, 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而电视、网络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最新的报道, 同时也可以了解该事件发展的详尽过程。同时, 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逐渐增强, 受众不再一味的信任、崇拜、仰视传播媒体, 而是在获取大量的传播信息之后强化了自己的思维与观点, 注重自我认知的塑造, 同时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体实现自我, 如现在电视节目上很火的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 网络中涌现出的大量的被人们所熟知的网络歌曲、网络歌手以及网络作家等, 都是在这种自我实现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
当然, 在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更新过程中受众心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仅是所列举的这些, 本文列举的仅是典型的心理变化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是单向的, 趋向于被动的、大众化的;而电视、网络信息传播受众的心理是双向互动的, 趋向于主动的、积极的、个性化的。传播只有做到以受众为中心, 才能更多的吸引受众, 使传播顺利的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我们的父辈对大众传播的崇敬感和大众心理不同, 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 向往个性化的生活, 不愿象以往一样随波逐流, 也不再一味的崇拜媒体而更加关注自我的想法。在这两个方面, 电视、网络传播所能做到的要远远多于传统的大众传媒所能做到的。所以电视、网络传播无疑是以后传播发展的主流方向, 也许它在一些方面无法取代传统的大众传媒, 但电视、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必将在最大的程度上走向融合, 对受众心理形成不小的冲击, 不断适应和改变着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张必隐:《读者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月11版。
【现代传媒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传媒论文12-22
现代传媒文化管理12-03
运用现代传媒08-18
现代大众传媒09-17
现代传媒与政治发展08-16
现代信息传媒对大学生影响05-10
传媒利用论文11-08
传媒类高职论文11-18
传媒公司管理11-13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