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2024-10-04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共8篇)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篇1

论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关系

内容提纲:本文从大众传媒和音乐艺术的发展深入,探讨论证了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键字:大众传媒 音乐艺术 高速发展 相辅相成 制约

正文

在音乐的产生、流通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一直与之有着联系,即使在最落后的的传播方式中,人们口头的价值判断和品评,也影响到音乐的产生、流通。随着传媒业在20世纪的发展,传媒与艺术的关系表现得越来越紧密,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提到传媒,我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是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电子音像出版物等。无论它们是无声的还是有声的,这些媒介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众媒介的发展依赖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则带动各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媒介,传播的内容方面也在发展,而这可以归于录音技术、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的传媒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出高度发达的状况。大众传媒的发达表现在数量品种上,从过去的报刊、广播,到现在的电视、网络,品种的增多和数量上的数十倍、上百倍的扩容,使我们身处于一个传媒高速发展的时代。传媒渗透到政治、经济、生活、艺术的各个方面,媒体主导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在此时,我们的音乐艺术显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繁荣景象。旧有的在发展,新生的层出不穷。艺术观念的变化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空中悄然地进行。所有这一切都有传媒的功绩。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给音乐艺术带来了一个具有众多成员的艺术的消闲群体,也潜藏着一个巨大的艺术消费市场。而艺术消费的增长,也刺激了音乐教育、音乐出版、艺术传媒、音乐会等各种音乐艺术产业的发展。

这些艺术现象的产生和艺术状况的存在,无疑都与大众传媒有着直接的联系。传媒自身的发展需要音乐艺术的内容和谈资,而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不尽吻合了大众传媒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增加了动力。这种相辅相成的格局,构筑了音乐艺术与大众传媒的特殊关系。大众传媒——音乐艺术的双刃剑

一百年多来,或者至少是在前几十年,音乐艺术还被称之为“文艺”的时代。其中传统艺术给予了大众传媒非常有力的支撑,它是大众传媒得以发展,得以吸引大众的最重要的理由。反过来说,大众传媒也使得音乐艺术通过不同的手段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爱好和喜欢,因此传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大众传媒。余叔岩老先生的例子就很具有典型性的,余老演出并不多,他之所以在京剧界获得非常之高的地位,主要原因就得益于百代等公司认真录制并隆重推出他的唱片,通过唱片的传播以及通过相关的大众传媒,余老才有超越实际剧场演出的影响;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帮助,他的影响力会小得多。

所以说,高速发达的大众媒体,不仅普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联系了音乐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而且推动了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大众媒体是一只无形的巨手,引导了大众的音乐欣赏水平,但是也可能左右音乐艺术市场价格的升降和市场行情。

由此就引申出大众传媒对于音乐艺术所表现出的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也势必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大众传媒与音乐艺术的关系,也表现为一种制约的关系,这种制约有时显现出来的破坏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的大众传媒与过去相比,报纸电视等仅仅是“升级”,录音带逐步“换代”成为mp3或CD,但是网络则是过去不曾拥有的,它是现代媒介中的新宠儿。互联网迅速发展取代其他传播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网络不仅起到了主导作用,还是一个资源库,基本上我们想要的音乐都可在其中搜索到,很多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但是这就使得唱片公司等的利益受到威胁,这也就涉及到了版权问题。

不仅网络上有版权问题,光盘也同样带来严重的盗版问题。光盘作为一种音像的载体已经广泛的进入家庭,它也不仅仅是单一的CD、VCD等使图像与音乐可以融为一体,使听众不仅获得听觉享受,而且享受视觉盛宴。但是大量的盗版光盘因其廉价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代替品质成了重要的选购标准。这些都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和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把双刃剑。大众传媒在影响我们音乐生活的同时,也受到它的反作用。大众传媒和音乐艺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这也促使大众传媒和音乐艺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所以,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大众传媒对于音乐艺术的重要性不仅丝毫没有降低,而恰恰相反,大众传媒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流传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篇2

一、印刷出版媒介传播手段

大众传媒音乐教育中的印刷出版媒介是指记载音乐文字符号的媒介, 包括乐谱、音乐书籍和评论文章等, 以乐谱最为重要。

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不同的乐谱记录方法, 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历史上,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特殊的音乐记载符号, 先后出现了诸如律吕字谱、文字谱、古琴减字谱、俗字谱、工尺谱及锣鼓谱等乐谱;在西方中世纪曾出现比较完美的“纽姆谱”, 后经长时期的音乐实践,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为五线谱式的乐谱。

乐谱的发明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以欧洲的历史来说, 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 其信息源是由神父和牧师所垄断的。出版业兴起以后这种信息垄断被打破了, “民主”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它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一个相对标准的平台上进行音乐的交流和传承, 当乐谱传播借助于印刷技术后, 其传播规模空前扩大, 但其仅是音乐文本形态的传播, 传播范围很受限制, 通过演奏表演达到传播效果的听众范围小之又小, 只通过乐谱间接流传, 音乐的音响形态还无法记录和再现。

二、公共广播媒介传播手段

1873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随后, 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的无线电通讯获得成功, 标志着人类无线电技术史的开始。1920年在美国匹兹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 至此, 音乐通过公共广播媒介迅速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和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的公共广播电台不断涌现, 无线电收音机大大地普及, 无线电广播人口覆盖率逐步提高。

公共广播媒介传播范围广, 大众接受信息方便, 使用费用低廉, 但其单一地传播声音信息, 不能满足大众的视听同步的需求, 并且其交互性、保存性较差。公共广播媒介音乐教育颠覆了传统媒介音乐教育小范围的影响。其大范围的传播, 如暴风雨般席卷了整个人类, 开创了大众传媒音乐的新纪元, 它也开启了公共电视媒体的序幕。

三、公共电视 (电影) 媒介传播手段

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科夫发明旋转盘扫描式的传播首创建立电视台并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紧接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电视在各国迅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的电视事业飞速发展, 全国拥有各级电视台近千座, 同时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达数亿台。

音乐, 表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中, 与电视画面有机地统一, 并成为一种特殊的电视语言。目前, 在各种电视艺术片、商业广告节目、电视文艺晚会中, 音乐已成为这些节目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大量的文艺节目中独立的音乐唱奏表演可以直接通过电视频道进入家庭, 既扩大了影响, 又丰富了人们的体验。

公共电视媒介具有声像同步、视听兼备的特点, 可以实时传播音乐会的现场, 传播信息迅速、及时, 并具有极强的现场感。但其交互性和保存性不足。电影媒介的本质和电视媒介一样, 但电影传播要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传播范围有限。公共电视 (电影) 媒介音乐教育同公共广播音乐教育一样影响广泛, 可其又较后者更丰富和多彩。

四、互联网媒介传播手段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互联网, 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 已经连接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后, 音乐的传播服务开始应用网络, 因此当音乐作品的各个层面, 如音响层面、乐谱层面等转换为数据格式后, 也就成为互联网传递的信息之一。互联网上的全世界有关音乐的网址数量与日俱增, 它们时时刻刻参与音乐的全方位传播工作。这些音乐传播资源除了传统民间、古典音乐作品外, 也有原创、新创的大众音乐作品;除了传播音乐作品外, 也传播音乐的创作、演奏、制作技术;除了传播音乐技术外, 也传播音乐思想……这种全方位的网络音乐传播, 已把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出版、音乐评论研究纳入其中。

互联网媒介能传播文本符号、声音、影像、图像、数据等各种符号, 并且可以上传、下载;实时双向交互传播, 受众面广, 信息可以保存下来, 在音乐的传播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媒介音乐具有前面媒介所不具有的种种特征, 它既增进了整个世界人们的联系, 又加强了人们的主动参与性, 其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也将引领我们的未来。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篇3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篇4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控制被统治阶级冲突反抗的一种方式。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的行为基于一种人类定义的共识,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义多数同样的情境,在今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规范等。反观大众传媒,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其自身也是一种工具符号,也可以看做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识——大众传媒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也在不断的在人的生活中建立着新的共识。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篇5

一、从一首古诗谈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一首载于《诗经·小雅》中的诗,创作于至少两千五百年前,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周王朝时期天王、诸侯国国君和卿大夫们招待宾朋时那种大排筵宴、歌舞升平的情景。可以肯定的是,这既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歌的歌词。

翻开人类历史,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随处可见。据信经过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亲自整理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它那用以“言志”的“诗三百”,无一例外地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再现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还是泰番德尔、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诗歌,无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两种专业史学了。然而无论如何,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的和不可有丝毫轻视的。

二、诸般样式总关情

考证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史,笔者认为,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人类文明早期的音乐与文学相伴共生,另一类是贯穿于整个文学史和音乐史的音乐以文学为母体。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虽然同样可以肯定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却无法证明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在这方面,包括音乐理论家兼音乐教育家夏野、思想家兼文学家鲁迅先生等在内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的确,当涂山氏遥望远方发自内心地唱出“候人猗兮”的时候,当众多的早期人类在劳动中唱出“杭育杭育”的号子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判断作为文学作品的歌词和以节奏、音高等因素为组成的音乐作品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夏野先生正是据此才提出了音乐甚至早于文学产生的论点。

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况的历史更加悠久,现象更加常见。这无疑是人类对于其音乐活动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足够的反思和足够的总结的结果,而不管这种反思和总结是否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以我国而论,产生《诗经》(大体说来,《诗经》中的“风”是民间创作,而“雅”和“颂”则是文人的作品)的周朝决不是音乐的发源时期,它与产生了据信是有文字记载的、从侧面歌颂大禹治水的我国第一首民歌《涂山氏歌》的虞舜时代相距至少有千年之久,因而即使是《诗经》中的“风”,也毫无疑问地具有先词后曲的创作程序性。需要说明的是,就其主流而言,《诗经》时期的民间创作虽然称之为民间创作,但并不是说这些歌曲的作者们不具备音乐家的修养,只不过他们或身份卑微,或创作量小,加之记录的困难、历史的久远等原因,他们的姓名被埋没了。这丝毫不能抹杀他们是严格按照先词后曲的顺序进行创作的这一事实。而当音乐创作进入文人化时代后,起到今天,先词后曲的创作行为,或者说先进行理性与感性合一的形象思维、再诉诸声音材料的创作行为,无疑就更加普遍。在反映我国当代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人生断裂层》中,朋友拿来歌词、由他谱曲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方的音乐创作无疑跟我国走着同样的道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些声部比较单

一、伴奏比较简陋的史诗、戏剧、情歌等等,以及黑暗中世纪那比较怪异的圣咏之后,近代以来,欧洲音乐史上所有的大音乐家就几乎都最最直接地“拿来”过文学作品,进行再度的创作:莫扎特把英国诗人的长诗《唐璜》改编成歌剧,罗西尼把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和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戏剧改编成歌剧(前者为《塞维尔的理发师》,后者为《威廉·退尔》),柏辽兹把德国文学家歌德的戏剧《浮世德》改编成歌剧(《浮世德的责罚》),瓦格纳把北欧民间传说《尼伯龙根之歌》改编成系列歌剧,威尔第把法国作家雨果和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同名歌剧(前者为《哀那尼》,后者为《麦克白斯》),格林卡把“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柴可夫斯基把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改编成同名歌剧和同名交响乐„„所有这些事实,无不证明了音乐创作对于文学创作的深深依赖。

这里有件事需要加以说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重要时期——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在音乐作品的所有样式中,除开上述那些含有文学要素的特殊例子(如歌曲、歌剧等)外,即使在面对山川、事件、历史、现实等生活内容有感而发、激情澎湃,从而创作出器乐性音乐作品时,中外音乐家们也无不深受其所处时代的文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无不严格遵循着

先进行理性与感性合一的形象思维、再诉诸声音材料的创作规律。我们在中外音乐史上能够找到非常多的音乐家以文学家为友、其器乐作品从文学家的小说、诗歌、剧本等作品中获得启发或营养的事例。众所周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如果没有法国“启蒙运动”的变种“狂飙运动”的诞生,如果它没有席卷德国的思想界、文学界和科学界,没有孕育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和席勒,就不可能有德国音乐界的革命,不可能产生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而如果没有从密茨凯维兹等波兰文学家们的身上吸收大量的营养,世界上也就当然不可能有“钢琴诗人”肖邦。

三、“姐妹”情深

音乐为什么与文学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从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各自的特性当中寻找答案。

人们常常把文学(直接如歌词,间接如文学对音乐的影响)与包括音乐的艺术连在一起,称之为“文学艺术”或“文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学与艺术同属于人类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形象思维,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一点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但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文学和艺术到底是两个不同的精神劳动种类,它们一个诉诸于作为人类思想感情表达和信息传递工具的语言文字,一个诉诸于经过长期和严格筛选的声音材料。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首先是具体的和明确的,它虽然能够向人们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但也是在获得必要的具体、明确的信息之后,是受到具体、明确的信息的激发所致。音乐作品(除开歌曲、歌剧等样式之外)则不同,它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很多信息和情感不经过对具体音乐环境的分析、不经过相对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是绝对不可能明白的;换言之,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能像欣赏文学作品那样获得“一目了然”的思想感情和信息,而需要先听到按照某种规律组合的一连串乐声,然后把它“还原”成思想感情、信息等等。这也就是说,如果说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是直接性和形象性,所表达的东西更富有理性,那么,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就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所表达的东西就更富有感性、情绪性,二者完全不同。

现实中,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与文学要素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普及程度和具有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歌曲是佼佼者。优秀的歌曲之所以比器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主要就是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因为它具有具体、明确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当然也必须是健康的),既不像器乐作品那么难懂,也不像其它音乐作品例如歌剧那样篇幅庞大,在这里,音乐要素所起到的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不能说人类几千年丝毫没有进步,但音乐作品因其文学要素中所具有的具体、明确的信息和含义而遭到封杀,其作者惨遭横祸或遭到不公待遇的事例俯拾皆是。器乐作品除开在极特殊情况下(例如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中国时期不允许中国人哼唱哪怕是无词的中国民间小调)之外,遭此祸患的就较少,分析原因,与没有文学要素和含义的非理性、不确切,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极尽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之能事的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反动行为堪称可圈可点,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的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谈戏曲音乐创作与导演的关系 篇6

如果说表演是戏曲导演有机综合创造的主体的话,那么音乐就是导演有机综合创造的血脉。“一台锣鼓半台戏”的戏曲谚语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戏曲音乐的重要地位。戏曲艺术就是音?酚胂肪缦嘟岷系牟?物,戏曲音乐的作用是戏曲艺术成熟与发展的必然,也是戏曲之所以为戏曲的重要标志,有人说“无曲不成戏”就是这个意思。

戏曲作曲在二度创作中,如何充分发挥戏曲音乐这一艺术要素的作用进行有机综合创造呢?我认为,要从抓戏曲音乐的共性入手,通过与导演的合作、对唱腔的处理的创造性劳动,完整的戏曲演出的活体要素使音乐既保持自身艺术个性,又为整个舞台演出增色,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具体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与导演合作的原则

作曲是戏曲音乐的导演,就一出戏而言,好的作曲家至少是半个导演。音乐创作是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是在导演总体构思框架内的、在剧本的总体结构制约下的创造性工作,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由于戏曲音乐创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作曲与导演的合作原则应该是多管宏观,少管微观,关节点要抓,一般处要放。

首先,多管宏观,少管微观。作曲要抓如下几条:一是音乐的风格与剧本的风格和导演风格是否相和谐。戏分悲、喜、正、闹,音乐创作必须与戏的风格协调一致。悲剧音乐一般要求强烈、凝重,喜剧音乐则要求轻快、鲜明。探索性剧目有特殊要求还要坐下来交流探讨达成默契;二是功路有无差异,有的戏以唱功为主,有的戏以做功为主。以唱功为主的戏应重点抓唱腔写作,以做功为主的戏重点则在音乐写作上。老戏新排还牵扯流派问题,更应处理好守与破的关系;三是音乐和唱腔好不好听。音乐唱腔是抒发人物感情的,悲也好,喜也好,哀也好,恨也好,都要建立在听觉美上,不美的唱腔再好也要慎用。戏曲有这样一个特点,有的戏本身不是很好,可唱腔好听,照样吸引人。这是由戏曲艺术追求美的特质决定的。在戏曲中,往往人物唱的是很悲哀、悲愤、悲戚的内容,因为唱腔好听,有剧种特色,仍能博得观众喝彩,产生出良好的剧场效果,而且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内容的传达,这是戏曲艺术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四是核心唱段能否提升人物形象刻画。戏曲演出没有几个重点唱段,在艺术上就很难立得住。戏曲最重抒情,重点唱段往往是抒发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节点,导演应多在此处着眼;五是看主题音乐是否鲜明优美。帮助说明和表现戏的主要思想和人物性格的音乐就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是戏曲音乐的神经中枢,它能艺术地传达出戏曲音乐的精神。

然后,关节点要抓,一般处要放。再有经验的导演,也不可能在合成前把音乐全部消化掉;再优秀的作曲,也不可能说自己写的音乐十全十美、严丝合缝,谱出来就不需要改动和调整。这就要求导演抓关节、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要保戏舍曲。不能因为曲子好而迁就,影响戏的节奏和情节的发展。要为戏设曲,不能为曲设戏;二是保戏添曲。唱腔段数、句数不够要加,音乐不够要延伸或增添。反过来说,如果对戏影响不大的,尽管导演并不十分满意也要放过,不必硬钻牛角尖。

二、对唱腔的理解和把握

唱腔和唱词是一个统一体。唱腔是唱词的听觉形象展示,是唱词的舞台化、音乐化、戏曲化。离开了唱腔的唱词是文学,离开了唱词的唱腔是练声,没有戏曲审美意义。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演剧艺术的标志是什么?是用特有的诸剧种唱腔表达剧情、抒发人物的情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讲的“戏曲者,合歌舞以演故事也”中的“歌”即指唱腔。无曲不成戏构成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唱腔在戏曲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百多个戏曲剧种的划分,主要依据唱腔和音乐的区别而定。既然唱腔的作用如此重要,作曲者应如何进行艺术处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导演沟通,精心设计。

“曲乃戏魂”,离开了作曲者的协作,导演无法把握唱腔。演出形象的完整是以音乐形象的完整为基础的。作曲者对音乐和唱腔的布局设计得合理顺畅了,导演把握和处理唱腔才能得心应手。在创作唱腔时,应要求作曲者依据作曲法则选准板式声腔,既有所遵循,又敢于突破,使唱腔达到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记的境界。

(二)帮助演员“解明曲意”。

清代曲家李渔指出:“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观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帮助演员解明曲意就是指导演要与演员一起确定唱腔的主旨,是侧重抒情,还是侧重叙事?是表达思想,还是一般交待?

若抒情,则须婉转声腔、心唱口唱;若叙事,则须吐字清晰、适度抑扬;若表意,尚要手口相合、形致神显;若交待,便要自然顺畅、避免斧凿。唱词的内容不同,演唱的处理当然异样;潜隐的含意挖出,导演的手段便可丰富。

(三)合理调控演唱节奏。

所谓调控节奏,就是运用导演艺术手段调整、控制、设计演唱的节奏,以求达到抒发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调控节奏应以整体把握为主,局部、细节可以微调,使之不伤害总体节奏的顺畅,以便错落有致地突出词情的变化和情感的高潮。节奏的调控应建立在对剧本、角色、唱词的深刻分析基础上,摸准人物的思想线索和情感脉络,进而准确地加以处理。

调控节奏,首先要考虑这一段唱腔在这一出戏或这一场戏中位置的轻重、作用的大小及审美价值如何。然后,便可以此为依据对演唱的快与慢、声音的轻与重、情感的浓与淡、情绪的抑与扬进行合理的艺术处理。

(四)适当要求突出“伴字”。

突出“伴字”首先要突出演员,因为演员是演出的主体。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中心,离开演员表演的演奏,至多是音乐艺术,而绝不是戏曲艺术。然后,便要突出乐队。因为“伴字”突出了,演员就会借助伴奏进行演唱。演员唱好了,乐队就成功了,这本身就突出了“伴字”,突出了伴奏。要知道伴奏也是艺术创作。

导演要尊重乐队,尊重他们从作曲、教唱、练乐、合乐、响排、彩排等等一系列创造性劳动,虚心听取乐队的意见,耐心说明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迁就乐队。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篇7

据《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定义,时尚产业是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及文化等需求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推广、销售具有时代先进性并装饰、美化人们生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基于价值链,借鉴颜莉利用模块化理论研究时尚产业的思想,将时尚产业划分为设计、生产、品牌营销三个模块。

从发展阶段来看,传媒产业分为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产业以及互联网、移动等新媒体产业。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传媒产业主要分为原创设计、生产制作、提供服务传播内容、发行流通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模块化理论,将传媒产业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原创设计、生产制作和传播流通。而传媒产业主要创造内容产品和受众产品,从内容产品角度,“原创设计”即由创作者基于社会现实或自身灵感创作信息;“生产制作”则是将创作出的故事进行包装生产,使其成为一种内容产品(如电影等);“传播流通”即将该内容产品传递给大众,并由此得到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从而具备自身独特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并由此加强传播功能。从受众产品角度,当得到注意力资源后,传媒产业则可进行将传播功能售卖给广告主的二次售卖过程。在此过程中,“原创设计”变为由创作者以某一特定品牌或概念为标的,而发掘其内部信息或创作出与之相关的信息;“生产制作”则是将该信息进行包装生产,使其成为一种受众产品(比如广告等);“传播流通”就是利用传媒产业核心的“传播”概念,将该产品传递给大众,完成二次售卖。

二、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关系

关于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关系,袁琳指出“新媒体通过文化创意引领时尚产业的潮流趋势和设计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时尚产业生产效率;利用网络营销交互性的优势重构时尚产业的传统营销模式”。苏状、陈中雨则认为新媒体产业环境下,媒介除了作为时尚信息的承载者,更是“时尚符号的制造者、时尚趋向的引导者、时尚消费的推动者乃至时尚生产的批判者”。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新媒体对时尚产业作用的研究已成热点,但现有文献对其互动关系研究深度尚欠。因此,针对其不足,本文在对两产业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产业链各环节间的联结点,厘清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并以时尚新媒体为例探讨传媒产业对时尚产业带来的影响与机遇。

三、文化:时尚产业和传媒产业的共有基础与联系纽带

时尚产业不仅代表一种流行,更重要的是从文化中汲取灵感,顺应社会发展及人们的审美变化,创造出一种带深层文化内涵的流行趋势,进而从内而外地满足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因此可以说文化决定了时尚产业的内容。由于时尚产品承载着文化,受众又可以通过对时尚产品的消费体验,使文化得以宣传与发扬。

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也要依托文化来创造,所以传媒产业的每一内容产品必然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处在不断创造和形成的过程中。其创造形成过程中以及创造形成后,都不可避免地被具化成各种信息,有一个不断向大众传播的过程。传媒产业即主要的传播手段之一,通过这种传播,对大众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使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总的来讲,文化是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共有基础与联系纽带。两产业之间以文化的共性为基础,产生关联点,进行多个层次的互动。

四、时尚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互动表现

1、时尚产业对传媒产业的拉动作用

时尚产业为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提供创作素材。传媒产业可以通过对时尚相关元素的整合,向大众传达时尚概念与故事,一方面引领大众时尚,发挥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由此得到注意力资源,提高传播能力。电视媒体的时尚潮流趋势发布、时尚人物故事讲述等都属于此类。并且时尚产业也可作为传媒产业内容产品的故事、文化承载者,为其进行进一步传播。除了传媒产业的内容产品受时尚产业影响以外,传媒产业也可以以时尚产业某一特定的品牌或产品为标的,进行营销策划,从而生产出相关的推广文案、图片视频等受众产品,即广告。因此,时尚产业也可以对传媒产业的受众产品提供内容元素。

2、传媒产业对时尚产业的推动作用

首先,媒体是信息载体,传媒产业可以通过生产的内容产品为时尚产业提供概念元素,给予时尚设计师灵感,然后由设计师创新整合为新的时尚概念与样品,从而促进时尚产业设计模块功能的实现。其次,由于媒体是时尚样品的一种呈现方式,所以传媒产业既可以作为时尚概念的传播载体,成为时尚影响大众的一个主要渠道,也可以起到为时尚产品宣传营销的作用,从而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

五、以时尚新媒体为例分析传媒产业对时尚产业的作用

作为媒体,时尚新媒体向大众传播时尚产业相关信息仍是两产业最基础的互动。以此为根基,时尚新媒体可以得到受众资源、注意力资源,以帮助时尚产业传播时尚文化,引领时尚潮流,营销时尚产品,收集时尚消费者反馈等。更丰富的内容资源与更快的传播速度,使得新媒体的内容产品更加丰富且传递到时尚设计师的时间更短,从而增强了知识溢出效应。并且,作为时尚产业信息与顾客信息的传递中介,新媒体可以更快地向双方传递对方的更全面更精确的信息,使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缓解,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双方价值。具体而言,新媒体产业对时尚产业的设计、生产、品牌营销三个模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设计模块的影响

传统方式下是时尚产业设计师提供成型的产品设计,时尚消费者被动选择,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网络具备双向沟通的特点,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充分表达自身意见,进而通过新媒体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主动影响时尚产品的设计。比如时尚企业在汇集整理分析顾客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并了解其目标客户的个性特质与心理需求后,可以对产品风格、产品外观等的设计进行改进,从而真正实现客户导向的产品设计。另外,新媒体作为时尚概念和时尚样品的一种重要呈现载体,也可以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多形式地进行传播,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以及提升顾客价值。

2、对生产模块的影响

时尚企业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更加了解顾客的需求。而目标客户群体内部交流评价信息的传递也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等各方面的完善,从而大大提高时尚产业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制定生产计划的完善性。

3、对品牌营销模块的影响

时尚企业通过新媒体所传达的各类信息可以更好地对品牌进行定位,对营销手段和方式进行选择,以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并且,新媒体更多作为时尚产业的一种营销渠道,可以根据特定的时尚品牌或产品设计生产出特定的新媒体产业的受众产品,并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与多形式的特点,满足时尚消费者在审美、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时尚产品的情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而使消费者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

六、结论与启示

首先,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与传播时尚产业信息,相应地,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于广告、消费者购买,而时尚新媒体则可以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并打通时尚产业链。比如时尚新媒体企业可以通过实现时尚信息在不同终端的覆盖,积累用户量,并建立时尚垂直领域的互动平台,打通所有内容,成为一个时尚垂直领域的入口,而后增加与品牌电商的对接功能,向用户进行基于位置的各项服务,收集分析消费者数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时尚新媒体可以有诸如广告收入、用户服务费、与品牌电商的销售分成、向时尚企业提供数据或用户分析报告等多种盈利途径,而时尚产业同时在设计、生产、品牌营销各环节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由于知识溢出效应对时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提高全民的时尚意识,增加全民的时尚知识,可以为整个时尚产业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时尚媒体连接着时尚产业与大众,拥有着最丰富的时尚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提供,必然会大大提高其时尚的输出能力,增强社会效益,为时尚产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意义。

最后,时尚产业如今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努力通过与时尚媒体的互动,在产业链各环节提高文化内涵,并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决策,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颜莉、高长春:基于顾客认知价值的时尚产品定价模型[J].消费经济,2011(27).

[2]颜莉、高长春:时尚产业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要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五大时尚之都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3).

[3]袁琳:新媒体对时尚产业发展的推动性[J].出版广角,2014(4).

传媒与音乐的关系 篇8

[关键词]电视传媒人文奥运传播

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理念。“人文”旨在强调并表达一种思想态度、行为理念与文化精神。它致力于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种精神理念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予以传播,特别是需要借助电视传播来实现进一步突破。电视作为奥运传播的最重要媒介,在宣传北京人文奥运理念、构建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借助电视传播,奥运文化才得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中国电视媒体的现状以及“人文奥运”宣传工作的现实需求,探讨与分析如何借助电视媒体的强大力量,将“人文奥运”这一主题作最充分的传播,这对于加强北京08奥运的宣传,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电视的文化品格、推动中国电视体育传媒的变革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人文奥运”理念必须借助电视传播才能深入人心

当代社会,电视与奥运关系密切。在传媒影响研究中,电视一直是最重要的关注点,这不仅是因为电视在传媒产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更由于电视传播的快捷方便、视听结合、直观生动以及收视同步的个性特点,使得电视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电视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当代文化格局与动向,中国电视在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中。由于自身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文化格局由主流精英文化的主导逐渐改变为大众文化地位的提升。在奥运宣传中,电视传播更是举足轻重。萨马兰奇曾说:“能直接到比赛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人数有限,但是通过电视这种现代化的手段,近40亿的观众可以分享奥运会带来的欢乐。”从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进行电视转播以来,奥运会电视观众人数急剧攀升。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读图时代,人们对视觉图像的依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视觉文化,它不仅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正是借助电视传播。奥运会才真正走向了现代化、商业化、全球化,奥运文化也才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中富有魅力的构成部分。“人文奥运”是彰显北京奥运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在,其传播显然需要借助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介——电视来实现突破。

北京2008奥运会的举办,将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奥委会已正式设立了专项研究项目,来研究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乃至所在国家的环境、社会与文化、经济方面的综合影响。传媒影响作为其中的重要指标体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中国奥组委正从“人文奥运”的传播这一核心框架出发,紧密结合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以及北京“人文奥运”宣传工作的现实需求,探讨与分析如何借助电视媒体的强大力量,将“人文奥运”这一主题作最充分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形象。

2004年雅典奥运会,希腊人从“遗产、人本、参与、庆典(Hemage、Humanity、Participation、Celebration)”的举办理念出发,打出了“欢迎回家”的温情口号。借助电视,全球观众观看了雅典奥运精彩的开幕式与闭幕式,看到了古希腊文化与奥林匹克历史的水乳交融与完美展示,深刻认识到希腊对于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主办国在文化声誉和地位方面的收益也达到了最大化。北京奥运能否超越雅典奥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奥运”的理念能否真正深入人心。如何结合优秀民族文化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有效宣传,让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争取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并借此提高电视的文化品格。这是中国电视传媒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人文奥运”给中国电视传媒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奥运宣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电视媒体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报道奥运、宣传奥运的过程中完成自身“质”的飞跃。

1、人文奥运将全面提升我国电视的文化品位

电视文化被认为是继印刷文化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是这一文化的显著特点。但是,作为工业化社会中的一个文化产业,电视过于明显地表现出它的商业面目,而没有给予社会和公众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受经济利益所驱动.一些电视人一味追求大数法则和“眼球经济”,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的趋众和媚俗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应有的理性追求与人文关怀,其文化含量大大消解,文化深度也被削弱。电视文化呈现出一派典型的后现代景观,以至于受到理论界的一致批判,也遭到公众的质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视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泛娱乐化倾向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电视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正日益显露并不断加深。

对于中国电视而言,北京奥运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平台。人文奥运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唤起人类对自身的无限珍视。是“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一个完整的人”。人文奥运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将电视传媒与人文奥运紧密结合,用人文精神来改革电视,必将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电视的文化品格,同时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人文奥运必将加剧中国电视媒体与境外传媒的全面竞争

北京2008奥运会将不仅是体育运动竞技水平的较量,也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大碰撞,还将是一场中国电视媒体与境外传媒的全方位竞争。

近年来,中国电视媒体发展很快,但仍然缺乏国际影响力,与国际上一些知名广电媒体相比。差距巨大,在奥运宣传报道上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电视人成功地制作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现代五项一共三大项目的电视国际公用信号。而中国电视人为2008北京奥运制定的目标是为10-16项运动项目制作电视国际公用信号。争取国际公用信号的努力,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电视转播和电视报道。

相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之前的中国电视传播,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电视媒体还面

临着新的转变与任务。首先是话语权的转变,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中国电视人第一次在家门口报道奥运会,中文将首次作为奥运会报道的主要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能否有效利用汉语言的优势,实现中国电视在奥运会传播地位上的根本改变,中国电视人应该主动适应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中国电视人应该深入研究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层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重意义,惟有如此,中国电视媒体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宣传和对外传播中才能取得有针对性的效果,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传播。也只有如此,才能提升中国电视媒体的文化品格,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三、电视传媒如何做好人文奥运宣传

1、以人为本

人文奥运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人文奥运的深刻内涵还在于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拓展。奥林匹克主义精神的核心是健康快乐的生活哲学,强调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对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提倡人文关怀显得格外重要。当今中国因社会急剧变革转型而使得人文关怀日益缺失,许多人崇尚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因此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文关怀的渴求。把人和人性从金钱与物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

因此。电视要做好人文奥运宣传,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一是要实现从“以传者为本”到“以受众为本”的彻底转变,以观众为本.以运动员为本,以弘扬体育精神为本;二是要将这一理念以最好的形式贯穿于电视传播的实践之中。充分发挥电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现场为本,以细节为本。通过积极善意的关怀,具体形象的表现和深入、细腻的开掘,真正实现电视的人文传播。

令人欣喜的是,在雅典奥运报道中,央视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报道理念:“我们的奥运报道应当调整和纠偏”,提出要公正地看待胜负,不要把国家荣誉问题扩大化,“要通过弘扬奥运精神来张扬人性的美、力量的美、技巧的美、人情的美,而不能搞成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争金夺银。”并表示在报道中贯彻一致。在这场体育传播的超级盛典中,国人们惊喜地发现人文理念贯穿了CCTV奥运报道的全过程。体育人文精神的光芒闪耀在每一个精彩的奥运专题之中。

2、努力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是中国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人文奥运理念依托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展示了北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拓。中国辽阔的版图和多民族的文化结构,生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涵盖了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宫廷与民间、军事与娱乐、养生健身与竞技休闲等各个方面,其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块蕴集深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对于弘扬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人类所共有的体育事业的价值也是巨大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正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居高临下不断倾泻的“瀑布”式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危机。中国电视人应努力抓住北京奥运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电视的强大传播功能,将民族体育的活力和人文价值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让国人和整个世界充分感受到中华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营造出一个热爱民族体育,振兴民族体育的舆论氛围:同时。电视人还应该站在世界的立场上,为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注入与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新内容,推进我国民族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3、开放的视野与全球眼光

人文奥运是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多元创造、对话交往,是新世纪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2008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雄伟交汇。在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中国电视人应该具备开放的视野与全球眼光,展现出一个大国电视人的宽容气度、一个东方古老民族对奥运精神的全新回应。在与世界各地的新闻传媒的竞争与合作中,兼容并蓄,吐故纳新,扬长补短,对自己做一番理性的梳理,从而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著名学者郝勤指出:对于北京奥运会而言,中国媒体自身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变得十分关键。北京奥运会是否能真正成为“人文奥运”?是把北京奥运会变成中国运动员形象的一统天下还是成为传播奥林匹克主义、理想与和平宗旨的舞台?是将奥运报道定位在“夺金大战”还是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与文化?这些都有赖于中国媒体提高自身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4、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为传播“人文奥运”提供技术保障

著名电视人孙玉胜认为:“数字电视与其说是一种新科技,勿宁说是一种人性化的服务。”

数字电视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视,是传播奥运的最理想媒介,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象ESPN、TVSTAR等都属于数字付费,而且特别受欢迎。

上一篇:2103工作面检修计划下一篇:几何证明选讲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