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设计

2024-10-20

新媒体设计(精选12篇)

新媒体设计 篇1

时下, 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纷纷进行战略转型, 整个广电行业紧跟时代步伐, 就此, 实现网络电视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形成互为补充、互相联动的立体化、全方位新格局, 打造新媒体形势下的网络电视台, 已经成为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的重要发展战略。

集合当下较为主流的流媒体及视频编码技术, 新媒体网络电视平台的建设中应满足的功能如下:

1、构建网络视频的基本框架, 建立网络资源播出控制平台, 并为今后网站发展提供系统升级服务平台。2、系统能够满足流媒体的直播/点播/虚拟直播等视频的播出需求;3、整体的视频资源管理为主的多用户权限分别管理的媒体资源系统;4、结合现有电视信号资源, 定时自动收录省市频道的精彩节目;5、统一用户管理能够与现有社区管理系统对接。6、支持手机音视频内容发布和浏览功能。7、采用适当的编码技术, 使网络电视平台不仅支撑PC播出, 还可支持手机、IPTV等播出终端。

一、整体规划与业务流程

1.1总体业务架构

为网络电视台业务框架模型示意图, 主要分为统一内容支撑平台 (即媒体资源库) 、门户运营与展现层、用户体验层三部分。

统一内容支撑平台是网络电视平台内容发布及运营的基石, 为资源收集、内容处理和流媒体发布提供基础支撑。平台涵盖统一资源中心 (内容生产平台) 、流媒体发布支撑等。

门户业务展现层, 以统一内容支撑平台为依托, 进行各类业务形式的展现, 包括直播、点播、虚拟直播等。

用户体验层, 可以使用包括PC终端、手机终端、IP电视终端, 实现统一发布平台、三网合一的新媒体业务目标。

1.收录采集。内容生产的节目源, 包括直播编码器输出的IP流、各类介质和文件等, 通过上载工作台汇入内容平台。

收录采集的内容, 对于信号收录和全台接入素材, 由于其内容是值得信任的, 因此无需入库审核;但对于外来介质上载和文件导入、以及播客上传后挑选素材, 需要在入库时审核, 确保内容生产库的内容安全。

2.内容加工。内容加工包括简单节目拆条和精细制作, 对于日常收录等已经制作好素材, 在日常生产中主要通过节目拆条来完成, 后台自动拆条服务器会首选对收录内容进行自动转场识别, 形成标记点, 为前台人工拆条提供辅助, 在人工打点确认后, 提交后台合成自动合并, 并填写标题、关键字、正文登简单编目信息, 提交发布。

在发布前, 根据业务需要, 可由流程设置审核环节, 审核节目质量和内容。

3.转码发布。审核通过的成片节目, 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策略, 在日常生产中主动向前端流媒体发布系统推送。由于本项目在收录时可收录2Mbps生产码流、500Kbps和800Kbps等发布码流, 系统在合成时同时合成多个版本, 可使发布时无需转码, 直接迁移。迁移同时, 将成品节目保持在媒资库中, 便于将来再利用。

4.流媒体播出。流媒体播控系统通过门户Web服务器进行视频发布。

终端用户登录门户后, 挑选到点播内容, 点击节目触发后台流媒体服务器, 读取对应节目内容, 并通过点播组件向用户展现。

1.2轮播业务流程设计

1.准备素材, 包括节目素材库与直播信号注;2.通过节目编单工作站, 将直播源与节目库素材进行统一编排, 生成轮播节目单;3.将轮播任务发送给流媒体服务器, 将节目单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结合轮播频道生成播放组件, 通过WEB服务器进行统一展现。

轮播业务的核心是节目排单系统, 需支持实时流与素材库文件的混排, 流媒体节目排单系统遵循操作简单、快捷编单的原则进行设计。

播出节目单即定义网络直播频道播出的时间表。后台并不直接编排直播节目单, 后台只负责展现编排后的节目并提供接口供第三方系统调用。节目单编排统一由直播频道节目单编排控制工作站软件完成, 同时该软件还对编排后的节目单进行播出控制。

1.3网络拓扑设计

系统的部署设计分为内容生产平台与播出控制平台等部分。采集工作区主要负责电视节目的采集编码, 同时提供网络直播服务, 在直播的同时保存节目提供点播、编辑等二次应用;局域内网主要负责对自有节目的编辑, 主要通过非编工作站对已有视频的编辑、加字幕/水印、特效等操作;排单工作站负责网络电视台直播节目的的编排。

中心机房部署管理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WEB发布服务器、转码服务器、访谈服务器、磁盘存储以及网络设备等硬件, 考虑并发和排除单点故障灯问题因素, 全部采用主备方式进行集中部署, 提供视频页面及音视频服务。

新媒体设计 篇2

1.1 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

传统的展示设计采用陈列式将展品和展项信息机械地传播给观众,却忽视了观众的感受,使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和展项信息;而新媒体展示设计重视观众的感受,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使观展变得有趣,使观众愿意主动去了解展品和展项信息,并将自己的观展感受反馈给展览方,与之形成自然高效的互动。

1.2 从单向参与到双向互动

传统的展览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新媒体展示设计则更加重视观众的参与度,形成了以观众为核心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与展览方达成了共识。

1.3 从单一感官到多重体验

传统的展览以图片和文字叙述为主,通过视觉传达信息,缺乏互动性,较为枯燥,内容也不易理解;而新媒体展示设计应用了多种技术来拓宽了展示手段,通过声、光、电、影像、数字等元素在新媒体展示设备中的合理应用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观展空间,使观众得到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上的刺激,带来了全面立体的感官体验[1].纽约中央公园POLO 2015年春季 4D 女装秀见图 1(图片摘自《展示设计》),POLO2015 年春季女装秀采用了 4D 全息投影技术,用影像模特代替了真人模特。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特征

2.1 时间的自由性

现如今,大众文化成为主流,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持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要求展览活动在信息交流方面应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新媒体展示设计的时间自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网络虚拟展馆的出现,这使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展示现场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办网上世博会使观众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世博会信息;(2)临时性展览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使观众能够自己掌控参观时间[2].2.2 空间的拓展性

新媒体展示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活动那种固定、静态的空间模式,使交互空间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同时还能适应多变的活动和事件。与此同时,展示空间逐渐呈现出由室内向室外发展的趋势。阿迪达斯的 3D 楼体投影见图 2(图片摘自《新媒体与展馆展示设计》),阿迪达斯的商业展示活动以楼体为信息载体,通过 3D 数字技术向广场上的人群和过路人展示了视觉与立体音效结合的室外观展空间。

2.3 展示内容的非物质性

传统的展会以物质实体为主要展品。随着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出现,展示主题逐渐向抽象概念转变,呈现出展示内容的非物质性的特征。日本着名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日本印象展》通过新媒体装置和媒体墙的运用、通过光影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将影像映射到反射面板和参观者的衣服上,将城市缩影展示给了观众。

2.4 展示形式的多媒体性

新媒体展示设计采用了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增强了展示形式的多媒体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新媒体展示设计实现了展示形式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应用壁垒,综合运用了图、文、声、光等多种表现方法,通过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带来了多层次的观展体验,实现了展示信息的立体式传播[3].2.5 交互设计成为展示设计重点

新媒体展示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观众与展方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并将其作为展示设计的重点。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和展品的信息交流,其最佳方式就是增加交互在展示设计中的比重、提高交互在展示设计中的位置。新媒体展示设计的交互设计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从展览主题的内容和形式出发,重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实现了展示信息的立体传播,使展览更加有趣、生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原则

3.1 契合展示的主题内容

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应选择与展示主题内容契合的交互形式,使展览能有效地表达主题,并使观众与展品产生交流。要想实现与展示主题内容相契合的交互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采用具象信息元素设计交互形式,这能使观众从感官上与展览产生联系;(2)采用抽象信息元素设计交互形式,这能使观众从心理上与展览产生联系。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见图3(图片摘自《展示设计》),它诠释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题。展项用灯光营造出了一种如沐真境的沉浸式展示空间,并将《清明上河图》放大了 25 倍,用全景式影像投放在长128 m,宽6.5 m的帷幕上。这样的交互设计不但能使观众从视觉上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精品的恢弘气势,而且从感知上使观众感到震撼[4].3.2 自然化

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自然化的展示设计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展品和展项,能自然、高效地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交互,能直接、便捷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使观众得到真实的观展体验。例如在新媒体展示中运用多媒体触摸屏,这使人们能通过手指触摸来获取信息,进行放大、拉伸、移动等操作[5].这些技术使人们仅通过日常行为习惯就能获取展品信息,增加了认知过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互动过程的认知负担,使观众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顺畅地获得了观展体验。

3.3 恰当运用情感化要素

新媒体展示设计将人作为情感化交互设计的核心对象,使人们便捷地获得展示信息成为了展示设计的重点。从设计要素角度看,情感化交互设计主要具有3类要素:(1)感官要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5种要素;(2)行为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声音、动作等要素;(3)环境要素,即人所处的空间环境[6].情感化交互设计要求其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与人们进行交互,这首先要通过与人们的感官交互来引发人们对展品的情感反应,其次要通过与人们的行为交互来引发人们对展品的感知体验,最后要通过为人们营造的展示环境来使人们对展览产生情感共鸣。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

4.1 交互对象的设计

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可以将交互对象的设计分为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人机交互设计和人际间的交互设计。

就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而言,由于展览中的信息传达需要以空间为依托,且新媒体展示设计具有空间的拓展性特征,因此,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人与空间的交互设计就格外重要。设计师应在展示设计中将展示空间、交互主体和交互行为作为整体,充分考虑观众与空间环境的联系,将新媒体展示空间作为集合物质空间和非物质虚拟空间的统一体,利用空间形态、材料、色彩、灯光的变化来准确传达展品信息,通过营造环境氛围为观众带来特殊的观展体验,使展示效果最大化。

就人机交互设计而言,新媒体展示设计是从数字媒体展示设施发展而来的,并能通过数字媒体展示设施与观众进行互动,为观众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缩短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使展品信息得到最高效地传播。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设计通过新媒体展示设施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展示设施只起到工具性作用,居于辅助地位,展示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展品本身及与观众的交互上,仍应以展览的信息是否得到高效传播为标准去判断展示效果。

就人际间的交互设计而言,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观众既是展示的服务对象,又是展示对象[7].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展示中,其中最能激发参与热情的就是展示活动的设计,比如角色扮演、亲子互动。人际间的交互设计鼓励观众与展品和观众互动,以增强展示效果,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和深度。例如神念科技在“中华世纪坛2013 智慧城市国际设计展”中展出的一款名为“意念球场”的游戏,它要求两个观众佩戴头箍,以头箍对脑电波进行检测,观众通过意念来控制小球运动、穿过各种障碍。这种强交互型的展示设计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乐在其中,增强了展览效果。

4.2 交互行为的设计

新媒体展示设计以人为核心,重视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在交互过程中,观众通过语言、声音、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位置移动等与展品产生互动、参与到展品的操作中[8].《圣地的险境》见图 4(图片摘自百度图库),它通过 3 块大型投影屏幕、微软 Kinect 体感监控探头和红外线探测器来捕捉观众的影像并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在观众的影像上生成一对翅膀,带领观众体会飞翔的感觉,展示了“诞生”、“死亡”、“超越”的理念,与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9].此外,交互行为还包括脑电波和肌肉活动产生电波等信息传达方式。《猫的秘密》见图 5(图片摘自《展示设计》),它通过内置的脑波侦测CPU来探测和分析脑电波,然后根据人的情绪起伏作出动作、实现互动。

4.3 交互反馈的设计

交互反馈的设计是由观众的行为触发的,它通过一定形式和效果将信息输出给观众,主要分为感官型反馈设计和物理型反馈设计两种[10].感官型反馈设计主要通过人的五感来呈现信息。2010 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互动展项《神奇之水》见图6(图片摘自《新媒体与展馆展示设计》)。水底的初始颜色为灰色,当观众将手浸入水中,水底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当观众用手拨动水,图像则随之发生变化。物理型反馈设计能使观众在参与展示活动的同时增强趣味。结语

中国的新媒体展示设计发展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但随着展会数量的不断增加,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实践成果会越来越好。新媒体展示设计能加强展品与观众的互动,推动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交互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交互设计来加强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可以促进产品销售,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值得人们深入探讨。这里研究了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方法,希望能为整个新媒体展示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意见,能在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中的汉字字体设计 篇3

【关键词】新媒体 社会属性 汉字设计 影响 研究

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中华民族交流的工具,也在千年的滋生演化中成为了一种艺术与文化语言。既然是一种艺术文化语言,必定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必定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因此这种时代精神也必然对汉字字体设计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社会属性所促成的当今时代精神更加强调文化多元性,反中心,反权威,交流的平等与互动性及大众的参与意识等。这些特点对新媒体中汉字设计艺术形式的影响总特征为:讲究字体个性化设计,求新求异,突出时间感受,多元文化反映等,其影响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意字体设计的破矩求变

汉字作为意义的载体借助字体样式及艺术形式传达一定的文化意义并成为一种意义的表述手段,创意字体主要指那些借助各种字体形式语言表述一定主题思想或字义之外意义的字体设计,如书法艺术从书体创作而言即是一种典型的创意字体设计形式。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每一书体和每一书家都在力求赋于文字本意之外的文化意义。但本文在这所论的创意字体是伴随新媒体的发展,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汉字字体设计时所引发的字体样式的变化,新媒体中创意字体在样式变化中最突出的变化特点为破矩求变。汉字从甲骨文至印刷体,伴随文字载体的发展其汉字外形骨架由长矩至横矩(隶属)再至印刷宋体的正矩字形的确立。由此,汉字的矩形特征已成为汉字自身造型的突出特点。外守方矩,内律经序已成为汉字艺术造型时必定遵循的形式造型原则之一。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光电技术已成为汉字媒体的主要技术之一,许多设计者从各自的社会立场及不同的文化角度借助日益普及便利的媒体技术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矩形框架,求新求变,体现了一种对汉字千年矩形固有思想的反思与反动。字体设计师围绕既定主题思想,大胆打破原有的字体笔画结构进行新的重构设计,力求透过字形、字色、质感来表达创意主题思想。

2 版式设计的“与境相宜”

“与境相宜”即是对设计的适应性原则的重新表述,境在这里既指汉字所处的物质载体环境,也指人与字相互作用的交流环境。信息时代在学界也被称为非物质时代,强调非物质的作用,非物质概念源于英国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的“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并给予它们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因而在非物质社会中人们强调体验,讲究感受,这也成为非物质时代设计的核心思想。体验与感受因人而议,所以在新媒体中的字体版式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适宜性,根据阅读受众的特点及文本的诉求来进行版式设计,如科普文本、娱乐期刊的版式设计,根据阅读者需求及文本诉求不同,科普文本的版式设计往往规范整齐,字体略大,字距行距略疏松以减轻读者长时间阅读的疲惫感。版式的条理清晰有助于读者阅读时逻辑的连贯性。相反,娱乐文本的版式设计往往跳跃灵动,图文并茂,予以轻松之态。这都反映版式设计对交流环境的适应性设计的重视。同样版式设计也注重与文字载体的物质环境相适宜的设计原则,中国的早期古文本版式设计中是无空格无标点断句的,后来为了阅读的方便顺畅及充分表述文本意义,文本有了空格与标点断句。信息时代,电子显示屏中的文本阅读通常使用滑条进行阅读的调节控制,这种设计往往造成换行换页时识别的混乱。所以在电子文本版式设计时往往设计一个浮标点,以助于在阅读电子文本换行换页时查找定位。

3 字体样式的丰富多彩

信息时代对文本字体的功用及审美要求已不再满足传统的宋、黑等常用文本字体,越来越多的各类文本字体纷纷产生,这些都是根据传播要求和文化及个性要求等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即使是传统的宋、黑二体也因字体公司自身设计诉求的不同,对宋、黑二体的局部进行微调使之产生新的气质。同是宋体字体,有的突出其秀丽之美,有的则充分展现其端庄理性之美各具特点。除了对传统字体的重新调整再设计外,新的文本字体也因设计之需纷纷出现。如体现手写个性的毛体字,古朴之韵的篆体字,这些新字体都极大丰富了文本汉字的艺术语言,有利于不同文本环境诉求的文字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社会属性对汉字字体设计的影响意义是全方面的,是使新媒体中汉字设计样式日益满足时代之需,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成因与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子凯.交互式多媒体中的艺术形态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0).

新媒体广播系统的设计构想 篇4

系统综述

1、业务概述

“新媒体广播系统”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 (包括电脑、3G手机、平板电脑等) 等设备收听广播节目的一种综合平台, 它包括直播间网络互动端、软件等, 可以为客户提供收听与实时互动的新型广播收听体验, 互动包括听众可以通过用户接入终端将声音、视频、图片、文字推送到直播间和主持人进行全媒体互动交流。

互动模式设计

网络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大的发展,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手段, 比如QQ聊天、论坛发贴跟贴和个人BLOG等。所以, 当电台给网友提供在互联网上进行收听在线直播或点播的时候, 也必须为他们提供互动交流的手段, 这种互动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普通电脑等通过“用户接入终端软件”进入系统。在选择了实时广播后, 用户通过软件导航功能选择不同的节目收听。

针对名品栏目、热点话题等及时地推出各种虚拟电台专题节目, 比如大兵笑话集、老林说旧闻等, 用户除了收听直播, 还可以按照栏目收听点播和追播。专题网络频率是针对某一专题感兴趣的人群设计, 具有显著的消费特征, 广告效力提升显著。当前互联网上采用的多种广告模式均可以平移到本平台中, 如推送广告等。

好友的随时互动, 网友们随着在平台上交流互动的增多, 渐渐的就找到了一批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网友, 那么他们可以通过客户端把这些网友加入到自己的好友列表, 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为3G网络运营商提供音频资源, 通过出租、出售或按流量分成等方式和运营商合作, 为广播电台开辟新的收入途径, 电台作为“内容和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加入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市场中来。

3、节目串接功能设计

(1) 系统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节目单, 通过本系统, 完成将不同频率、不同栏目、不同位置的音频进行串播, 形成新频道。

(2) 换广告, 即广告截流, 通过和英夫美迪工作站系统的对接, 取得精确电子节目单, 在广告时间段进行替换, 实现在网络上播出新广告时段。

(3) 换节目, 按时间点将各个频率、各个音频文件的内容进行“串编”, 将点播内容、时移内容、直播内容等串编成新节目, 可根据受众收听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 形成适合个人喜好的新频率, 以最小的代价完成“窄播”的播出方式。

(4) 品牌网络台, 搭建专题网络直播间, 全新网络频道, 如大兵笑话集等, 满足个性化广播需要。

系统建设构想

广播电台频率音频的输出进行编码通过流媒体的方式传输给网络受众;网络受众能直接通过其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终端和直播间进行包括声音、图片、视频及文字互动, 它包括云服务器 (业务) 和本地音频服务器两部分, 其中主持人通过操控直播间网络互动软件和受众进行互动, 也可以将受众的声音输出至调音台, 实现听众互动的声音传输给其他受众。

系统提供的流媒体播放和互动交流功能, 都需要通过终端软件展现给用户, 终端软件包括各种常见平台, 具体包括基于X86的windows平台、IPHONE或IPAD平台、Android平台等。

结束语

新媒体设计 篇5

一、关于复试资格

凡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专业的考生参加复试必须符合我校自行划定的复试分数基本要求。参加复试的考生必须经过学院的资格审查合格。凡未经学院统一组织的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推荐免试生在推荐阶段已进行复试,不再参加统考生复试。统考生按规定提交所需材料并缴纳复试费100元。

凡不能按时提交复试资格审查资料和参加复试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不予录取。

二、关于复试资格的审查

原则上按120%左右的比例进行差额复试。取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当提供下列材料:(1)复试通知书(网上下载);(2)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现役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生证);(3)非应届毕业生应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和一份复印件,并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供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复印件(应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4)应届毕业生须携带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加盖公章的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5)以同等学历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需提供符合其报考资格要求的各类证书、文件及一份复印件。

凡提交资料与本人报名时提供信息及实际不符合的,取消复试及拟录取资格。

三、关于复试形式、内容

1、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侧重考查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笔试(时间为180分钟,各卷总分为 200分)

(1)动画艺术创作及理论

考试对象:报考动画艺术创作及理论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多格漫画创作(总分200分);

(2)非架上应用绘画创作及理论

考试对象:报考非架上应用绘画创作及理论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插画创作(总分200分);

(3)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考试对象:报考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设计(总分200分);

(4)工业设计

考试对象:报考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命题设计(总分200分);

3、面试(时间为 20 分钟,总分为 100 分)

(1)专业知识及专业综合素质(60分)

(2)专业外语及口语能力(40分)

4、复试时间:2011年 3 月 29 日 上午9:00---12:00;下午2:00开始

5、复试地点: 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一楼西厅)

四、面试程序

第一,所有参加复试考生分别到所在复试组自我介绍1分钟;

第二,按公布的复试名单排序依次抽取试题准备做答;

第三,根据秘书安排进入考场后,回答所抽试题;

第四,考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提问,考生作相应答辩;

五、关于复试结果

复试总成绩为300分。复试结束第二天公布复试结果及录取名单。笔试或面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拟录取考生需领取协议书和政审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新媒体艺术在今天已被谈论得够多,也制作和展示得够多,但大多数人(包括一些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只有了解了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特征,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欣赏当今的新媒体艺术[1]。

新媒体艺术.就是以数字技术或网络手段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网络广播、数字录像艺术、网络电影、手机电视、网络动画等。有论者认为,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为新媒体艺术,只要看它的传播手段,而不在于它的创意与观念。这个看法是不确切的,只借助数字技术而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作品,我们只能称之为新媒体表现。而不能称之为艺术。如果把一张油画扫描到计算机里,再刻录入光盘中来发表,这是不是新媒体艺术?把拍的照片,放到网站上供人欣赏。那算不算网络艺术?因此新媒体艺术应是画家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将自己的创意和观念进行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2]。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Design)是指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设计,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及其他印刷宣传物、影视片、广告牌等大众媒体(Mass Media)均成为视觉传达的载体,这是一种通过上述载体把有关信息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世界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传达手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是一种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设计。

新媒体艺术具有连接性和互动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现在的艺术家在虚空中、网络中密切地合作联系;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关系能够参与其中[1]。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人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因此,沟通与互动,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家看来,只有观念驱使的媒体创作才称得上艺术性创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作品。借助新技术的手段表达思想和观念,这才是新媒体艺术家向我们传达的意义。新媒体艺术家们用新的媒介、艺术语言来阐述自我,或者把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哲理具象化。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趣味体验给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活力,融人互动的视觉传达设计使作品成为一个起点,引导受众参与,并解读新的信息内容,从而促成了信息的完整传达。例如许多录像艺术家刻意强调摄录事实的存在,组织起镜头与观众相互依存的关系,观者与镜头建立心理认同。部分以印刷和二维空间表现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受此启发创作出具突破性的作品:悉尼街头一则绝对伏特加酒的橱窗广告发扬了录像艺术的互动性魅力,在玻璃橱窗上设计了一个酒瓶形状的偷窥孔,下面的标题“绝对偷窥(ABSOLuT YOYEUR)”几个字引导路人参与偷窥,当路人发现从偷窥孔中看到的竟然是自己被藏好的摄像机拍摄到 的偷窥画面时,惊诧之余倍感有趣。

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互动设计形式是网络设计,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双向沟通。受众坐在电脑前浏览大量信息,屏幕上出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后,点击鼠标就能了解更详细的信息,通过进一步“体验”产品与服务形成对信息更深刻的认识。互动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呈现的是一个创造性的设计,而不再是设计师的独自告白。在整个环节里,设计师是信息的整合者,创造一种新的人际关系,链接不同背景下的人.他提供的是一个作品的“部分”,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完成品,脱离受众的参与设计作品就不能表达完整、精确的概念。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的互动性在理念上要求人和作品必须整合为一体,也就是受众以何种状态接触到作品,或是设计师期待受众如何参与,这些都是设计构想的内容[4]。(3)

正像艺术设计的风格历来深受绘画、雕塑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一样,新媒体艺术正对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照相技术、录影技术、电子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视觉图像资源的范围得到空前拓展。随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正走出“平面设计”的樊篱,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都离不开新科技、新媒体的发展,两者具有相关性。而新媒体艺术虽自成一派独立发展,但却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深刻影响,其连结性、互动性、趣味性、高科技等特点能启发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意思维,能深化和扩展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逐步向虚拟信息形象的多媒体传达、多维空间表现、动态交互式信息传达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燕燕,王秀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2):82.

[2]胡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4(23):1288-1292.

[3]何忠.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 [J].美术大观,2009(7):112.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篇7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创作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思维、新的美学、新的手法和形式。人们在重新审视和剖析传统的设计艺术的同时, 发现当今的设计艺术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实用加美术这个范畴之内了, 那么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设计艺术丰富了创作的形式与手段, 新的创作形式和手段转而就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 随着电视、广播、电子产品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 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在帮助人们拓展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 彻底改变了现有的艺术观念和形式。

有效地拓展了设计美学的新领域, 直接运用数字媒体进行创意和构思, 想象力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艺术作品, 其个人化的自由制作和传播方式, 启发和引导了人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设计艺术, 给大众的视觉艺术生活带来极大变化。

单一媒体的创作已不再是主流, 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将继续不断向多媒体方向发展。现在, 综合编排多种媒体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与其他如影像、报纸和书籍等形式的媒体差别就是因为它是交互式的, 而且是非线性的, 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反馈性。由于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人们不再受地域、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数字化艺术设计扮演的远不只是传统设计中被动的角色, 它使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更新, 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 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新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集合在同一文件中进行编辑处理的方式, 将大大丰富虚拟艺术设计的构成语言。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 创作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 而是多向反复。同时, 新媒体技术替代了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手工绘制, 使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设计艺术带来了众多的设计形式, 艺术创作的范围越来越大, 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二维、三维对象变化多端的艺术处理, 使设计活动变得轻松并使设计者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新媒体手段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 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个性和内涵。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表现手段, 广泛并深入地作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它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 同时也能够根据市场和自己的需要, 选择和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因此, 数字化技术要求围绕着创作的需要展开而展开, 摒弃远离市场需求而闭门造车的理念。

新媒体手段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性, 促使我们在艺术教育理念上必须具备创新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 科学技术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活动。新的视觉空间, 提供了无限多元的可能性, 艺术向网络延伸, 其所追求的是一个新的传播体系。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新思路、新内涵、新题材和由数字技术体系建构的诸多全新特征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 引导艺术家进行新的探索, 从而鼓励和加强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和创新。

新媒体技术已使艺术设计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 形成了大教育的概念。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技术, 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传统技法的训练, 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使设计表现方法越来越简便。数字化艺术设计为发挥人的艺术潜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是传统设计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例如:应用软件中的各种画笔以及外围设备, 通过数字绘画技法可随意涂鸦, 创作起来轻松自由。人们可以随时从各种预存的资料里随意调出所需要的形象, 在重新组合中表现新的感觉。这就使得更多的人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 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 亲身体验设计的乐趣, 艺术设计从此走进大众生活。在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 强调以人为中心、让设计者参与实践, 促进设计者的思考和创新, 这些理念将影响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 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 极大地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后, 教师要从主讲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辅导者, 并且他们的教育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 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新媒体数字技术由作为教师的传播知识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由于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 互联网带来互动式的教育形式。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全面融入全新的数字技术奠定了基础, 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 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授业自然倾向选择合作式的学习策略。这样, 新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

随着艺术领域的拓展, 当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袭, 更主要的是培养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及直面各种挑战的人格品质。我们必须明确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不仅是加强全民信息意识, 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重视环境对形成艺术能力的影响, 创造意念是艺术媒介和材料的出发点,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以及找到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新媒体手段使视觉信息更加丰富。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 只靠理论讲解在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较难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那么, 在运用新媒体手段后将会大大地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 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枯燥的理论演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文资料, 让学习者在愉悦的观察中迅速感受到事物发展的那些动态的本质特征,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终使艺术设计创作能够在技术和艺术上紧密结合, 满足新时期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质量要求。

新媒体手段使设计创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 主要是教师用有限的范图对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法进行讲解,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图来徒手绘制作业, 往往会忽略设计艺术的核心——创意。现代设计理念着重于培养设计者识别各种媒体的要素和技术, 以及分析这些要素和技术对主题和信息的作用能力。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强大功能, 更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手段, 它缩短了设计制作的时间, 可以使设计者拥有更多的时间对其作品进行科学、严谨的权衡。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丰富的创意方案和制作方法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新媒体手段使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多样化。数字化技术引进艺术教育中, 丰富和充实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创造了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 加强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同时启发学生制作不同媒体的艺术作品, 或是把某一媒体的观点、构思和主题改用另外两种相关的媒介来表达, 引导设计者如何进行创造, 培养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不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中, 艺术设计算是与其最有缘的艺术种类了。无论是艺术设计创作者、参与者还是观赏者, 艺术总是贯穿于人类基本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的。新媒体手段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 使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11) 。

新媒体设计 篇8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师生互动,设计

高校是整个社会知识繁衍和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 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将知识传播下去的教学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之下新媒体不断涌现, 出现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社交网站等多种信息载体模式。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1]。因此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创新, 为师生间课堂授课传统互动模式以及课下作业的互动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师生互动, 主要存在于课堂授课与课下答疑解惑。课堂互动大多以教师主讲, 学生听讲的传统课堂授课[2]形式进行。课下互动则多以布置作业与习题解答的形式存在。目前这两种互动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课堂授课是最直接的师生互动形式, 但是课堂授课时间集中, 时间间距较大, 同时一对多的师生关系, 导致一学期的师生有效互动时间不充分[3]。其二, 课下作业和习题解答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形式, 虽然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但是这种互动相比于课堂互动缺少即时性, 反馈周期较长。其三, 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下作业等互动方式, 仍然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互动形式, 无法与最新的技术, 最新的时事热点形成良性互动。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借助最新的新媒体技术, 比如新浪微博, 微信, 社交网站等, 增强、增加、拓展高校师生的有效互动时间和互动成效。

二、新媒体技术的特性

新媒体技术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 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 即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 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其本质是互联网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 因此其具有了以下特性[4]:一是具有即时性。新媒体技术借助于互联网, 可以实现技术, 知识, 图片, 新闻, 信息的无延时传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借助于新媒体技术, 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二是覆盖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出现影响和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目前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平台[5];三是互动性。借助于移动APP的发展, 可以便捷的实现不同新媒体技术受众之间的互动, 大大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四是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终端与应用方面, 即用户既可以用PC电脑接入, 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连接, 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借助于不同设备进行互动。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师生互动设计

基于新媒体技术具有的上述技术特点, 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目前的高校师生互动模式, 进而弱化传统互动模式的不足, 以增强新互动模式的有效性。

1. 借助微信公众号增强师生的互动

传统的高校师生互动模式下, 因为无法方便的提前发布授课要点和课后知识复习重点, 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授课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此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 并引导该门课程学生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借助此微信公众号, 教师可方便的在课前和课后, 提前发布课程授课要点和课后知识复习重点。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无延时传播, 学生可以及时的在课前和课后得到相关信息的推送。这样, 学生对于同样一份课堂知识, 相当于有了三次学习的交互过程, 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借助新浪微博将高校师生互动从课堂拓展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下, 知识的传播局限于课本教材, 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小, 知识面窄。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均是为了让知识的受众体能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如果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 那么将无法将目前最前沿的知识, 想法, 概念, 理论等实时在课堂授课中传输给学生。针对此问题, 教师可通过注册一个该门课程的专属新浪微博, 即时的将课堂授课内容, 课堂讨论等相关教学活动发布到互联网, 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课程学习学生和社会人士参与讨论, 广泛收集学生、社会人士对于相关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知识的看法和见解, 并选择其中的精华输入到教学活动中, 此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点, 辨证处理问题, 主动解决知识难点, 最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借助社交媒体网络增加高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传统的高校师生互动模式中, 师生的互动大多是通过课堂提问, 课后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这样会导致互动的时效性较差, 互动的覆盖面较少。针对此问题, 可借助于社交媒体网络, 学生可方便的针对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疑问向授课教师进行提问,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反馈, 即时的发现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赵林卫.新媒体视阈中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理念与模式创新[J].时代教育, 2016 (3) :114-114

[2]李凌雁.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6 (3) :30-33.

[3]刘洪深, 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 2011, 2011 (1) :52-53.

[4]李冬梅.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办公自动化[J].电子制作, 2013 (14) :136-136.

浅谈新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传达,平面设计

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 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信息高速公路就是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 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近年来, 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冲击。

1 新媒体概念及特点

1.1 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包括人际媒体的“一对一”和大众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还包括“多对多”模式。有一个例子可为新媒体的典型案例:有一位帅GG、是超强即时通讯 (IM) 高手, 他同时打开N个IM对话窗口, 与N个MM同时“一对一”地探讨人生。这就是新媒体的个性化“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 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后者就是《连线》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1.2 新媒体与其它媒体比较

为了定义新媒体, 首先定义了两种媒体———个人间媒体或人际媒和大众媒体 (Mass Medium) 。人际媒体 (Interpersonal Medium) :人际对话是其最基础形式, 技术只是延展了它的速度和范围, 比如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大众媒体 (Mass Medium) :最原始的形式来自部落酋长、国王、神父的讲话和演说, 技术将它的速度和范围延展到全球的尺度。伴随技术发展, 大众媒体的工具和形式有讲演术、布道、布告/法令、手稿、剧本、书籍、报纸、布告板、杂志、电影院、广播、电视、BBS和万维网广播 (webcasting) 。

人际媒体 (Interpersonal Medium) 的特征为:交流参与者对交流的内容有对等的和相互的影响和控制;交流内容可以针对每个参与者的特定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人际媒体 (Interpersonal Medium) 的缺点是:对交流内容的对等控制和个性化, 随着参与者增加而蜕化成噪声。当越多的人参与对话, 每个人对内容的控制越差, 内容和参与者个人需求和兴趣的匹配也越差。 (有过聊天室体验的人可以很容易理解这点, 随着聊天室的人数增加, 聊天室越发热闹、也越发混乱。) 所以人际媒体多用于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一些学者因此称其为“一对一”的媒体。

大众媒体 (Mass Medium) 的特征为:完全相同的内容到达所有接受者;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大众媒体 (Mass Medium) 的缺点是:内容不能针对接受者的独特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 接受者对内容没有控制。 (这是一种“寡/众”范式或“阀/众”范式) 。

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势和劣势完全互补:际媒体可以递送个性化内容, 但是一般在任何时间只能对一个人。大众媒体可以向几乎无数人同时递送或显示, 但所送内容不能针对每个人个性化。人际媒体让每个参与者控制内容。大众媒体只让一个人控制内容。

1.3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将传统的有视觉传达效果功能的媒体结合网络, 也可以把报纸、印刷出版物、影视广告等作为载体, 把一些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表现性设计通过这些载体进行表达, 让接受信息的人能够接受和理解该信息。

2 媒体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经验,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不断扩大设计范围, 每一次媒体和技术的变革赋予其新的内涵。印刷术的发明在十八世纪, 技术被改进后, 促成了第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商业海报繁荣。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 它的兴起是在第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和欧洲艺术印刷设计与推广。在第二十个世纪二十或三十, 感光板开始使用在海报设计。在四十个或五十个, 电视在美国, 影像技术的革命, 极大地扩大了视觉艺术。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电脑艺术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视觉传达设计注入了新的内涵, 现代信息社会, 新技术, 新媒体的发展是影响传统的载体和形式的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体现了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 其面积随着科技的进步, 新媒体的出现和不断扩大, 与其他地区的相互交叉, 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和其他视觉媒体关系及共同合作设计新领域。

自1940年以来的数字化通讯技术, 使得这样一种新媒体成为可能。这样的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 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 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 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 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这种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 新媒体完全不可能。新媒体因为包容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而成为人类的第三种媒体形态。

新媒体艺术是与时俱进的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媒体技术在不断扩展其表现形式, 目前结合电路传输和计算机网络是目前的主流新媒体形式。未来新媒体会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硅晶计算机的发展, 成为“湿媒体”, 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艺术运动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所以未来新媒体技术势必会有形式上的大变化和质的飞跃。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刺激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神经, 启发了艺术家的思维, 更多的灵感和活力注入到设计创作当中。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视听觉中如投影、光纤、电子音乐和幻灯的组合, 照明板形成的映像, 音响的视觉化, 用激光进行传达等等, 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法大大丰富。

结语

传统媒体发展走媒介融合之路不可否认, 新媒体生机勃勃、前途无量, 但是新媒体替代旧媒体并非一蹴而就, 更何况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依然很深。作为传统媒体, 当务之急是在新媒体的围剿中调整发展战略, 依托自身的优势, 依靠新的科学技术, 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 尽快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融合中发展, 在发展中融合。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逐步向虚拟信息形象的多媒体传达、多维空间表现、动态交互式信息传达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石磊著.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页.

[2]张福昌著.视觉传达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3页.

[3]郭丽姿.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年.

[4]刘畅.试论:新媒体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与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

浅析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篇10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现代艺术领域出现了将新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它的出现标志着数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艺术设计的全新转变。简单来说, 所谓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指借助于数学科技的发展、将新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进行融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 它是现代艺术领域的新生事物, 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特点分析

(一) 技术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 它的存在需要依靠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当前, 科学技术在推进艺术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艺术设计在优越的科技条件下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不但设计效率大大提升, 传播速度也有了很大进步。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设计应该更加重视其技术性, 突出强调新媒体科技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二) 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十分强调数字化技术的重要作用, 它主张运用神奇的数字化技术软件来完成线条、色彩、图形设计等多项任务, 其艺术画面大多都比较夸张, 个性感十足。新媒体艺术设计对设计师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二维和三维虚拟技术的帮助下, 设计师应该使自己的作品, 最大可能地表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同时体现突出的超现实感和虚拟性, 这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是很难做到的。

(三) 互动性

由于受到设计材料、传播时间等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之初, 难以实现创作者同欣赏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即时沟通和交流。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这一问题上有了很大改进, 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即时双向互动, 有利于欣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设计理念, 也有助于设计者根据欣赏者的反馈进行及时的改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在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构建了全新的艺术交往模式, 使得即时沟通交流成为可能, 对加快实现文化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民主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的又一重要特点就是它形成了全新的媒介传播模式。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较为明显的传播学特征, 它在对传统艺术设计“一对多”公众传播和“一对一”个特传播进行改进的基础上, 形成了更具优越性的“多对多”模式, 从而使新媒体艺术设计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民主性。

三、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 对艺术设计的表现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新媒体技术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创作出了超越现实的作品, 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耗时、耗力、不可逆转的现象, 丰富和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内容。众所周知, 新媒体数字技术具备完备的撤销功能, 这意味着设计者不但能够实现创作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即时调整和修改, 还使得设计者能够更容易地创作出具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

(二) 思维外延得到了全面拓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 新媒体艺术设计拥有极具个性的设计理念, 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全面变革。当前, 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思维外延也得到了全面拓展, 科技元素和科技色彩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艺术设计思路更加开阔, 艺术作品更加人性化, 原本无法触及的设计领域也逐渐被新媒体艺术设计师发现并开启。

(三) 传统艺术设计的方式和手段得到了提升

传统艺术设计大多依赖手工完成, 不但耗时耗力, 而且修改十分困难。新媒体艺术设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进, 利用新媒体工具取代传统手工创作流程, 不但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使得设计更加规范、精美, 还能够运用相关技术保障作品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很大地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它促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领域。正确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其特征, 深入探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对进一步发展新型的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互联网通讯技术飞速发展, 艺术设计也在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嬗变,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 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们需要正视这一新事物, 准确把握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 分析研究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促进艺术设计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诚.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发展与影响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

[2]王磊.试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影响[J].雪莲, 2015 (6) .

新媒体时代下的招贴广告设计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招贴广告;设计一、 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的媒体形式。它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终端,区别于传统的书籍、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形式。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技术支持,并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的传播形态。

(二) 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流的传播形式到以电子终端为主流传播形式的全面跨越。而电子终端的应用和普及,不仅仅实现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要素从单一到全方面的传播,而且实现了受众群体的信息来源从大众化普及到个性化选择的转变。这些转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进步,一方面全方位的传播无疑是更加符合人类的记忆习惯,多感官的传达将会带来全方位的刺激,也令信息的传播更加全面、内容更加有趣;另一方面受众以往都是被动的去接收信息,这些信息多种多样,也许并非是自己感兴趣的,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可以自由的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有助于兴趣的发展。

(三) 新媒体时代的特色

新媒体时代是以新兴媒体为架构的时代,其不仅仅包括新媒体,还包括新技术、新工具、新思维等等一系列新要素。如摄影、摄像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Photoshop、Illustrater等和各种影视音频软件的应用与发展都为信息编辑制作等提供了极大地优势,使信息的传播能够更加丰富化;而利用互联网、无线电和数字技术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有效率;各种新型的媒体工具,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图、声、像具有的工具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些新的技术、工具、方式等等造就了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即技术特色、传播特色和媒体特色。

二、 招贴广告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一)“旧媒体”时代的表现

早期的招贴广告主要以纸质、布质或者是木板、墙面等为载体,表现手法也以手绘或者印刷、拓印等为主。世界上最早的一张招贴广告是英国军队在埃及古城底比斯遗址发现的一份3000年前的文字招贴。招贴文字表述的意思是:招贴主愿意悬赏一个金币捉拿“逃跑的奴隶”。而在在中国招贴是11世纪(宋朝)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物。还有更多的招贴广告则是由设计师手绘制作,一张色彩、形象俱佳的招贴尤其的考验设计师的画工,所以设计师一般都是画家出身。这个时期的招贴广告颜色朴实、形象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 新媒体时代的表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招贴广告的表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招贴广告不在仅仅停留于平面,逐渐变为可视的、可听的甚至是可触的。其由摄像、摄影等技术摄入画面,经过或者直接由软件设计成图文并茂或者是有配音乐、有解说的丰富的形式并通过互联网等技术传播到每个人的手中。LED显示屏的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招贴广告遍布在公共环境的角角落落,形成了车载广告、墙体广告等多种多样的广告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便于更新和调整。新时代的招贴广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方式多样,面临着发展和突破的巨大契机。

三、 招贴广告设计在新时期新特色下的发展方式

(一) 技术特色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技术特色,招贴广告设计必须对新技术加以应用,以技术手段去实现多方位的表现。首先,招贴广告设计可以打破常规的平面的静态的展示,利用新技术实现动态的或者两者结合的展示方式。如招贴主体图案可以是变化的甚至是活动的,而文字则是静态的;或者主体图案是不变的,而其背景图案则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动静结合的方式无疑更加容易吸引阅读者的眼球。其次,利用新技术招贴广告设计可以实现现实的改变和与虚拟的结合。设计师可以通过软件合成或加工等手段制作出夸张的或者是梦幻的效果及图案,因为其和现实迥异,具有新鲜感或者说是怪异感而与现实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从而增加吸引力。再者,加以色彩渲染或音乐配合,使得色彩、声音与画面主体相互结合,形成视觉、听觉的多感官结合式的展示方式。如一张中国画风格的招贴:有山、有水,再配合一曲古琴曲,毫无疑问的会使招贴由内到外浑然一体,不仅仅具有美的享受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还会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利用好这一特色并不断探索是实现招贴广告强有力的表现力的一大途径。

(二) 传播特色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色,招贴广告会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信息的丰富为设计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创作来源但同时设计师们应坚持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率与效率都非常迅速,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许多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一刻价值巨大而过几天甚至是下一刻便毫无价值可言。在信息的扩张下,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招贴广告便是典型的例子,为了传播信息,角角落落都在充斥着各种广告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中。无论是楼体的大型LED显示屏还是公交站台的滚动屏或者是个人电脑的显示器,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会吸引读者,反之只图效率粗制滥造的设计则会使读者烦恼,这就会造成信息传达不完善,甚至会失去受众的信任。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正确应对信息的时效性与传播的即时性,坚持高质量与高水平的设计,不能为了给自己创造利益而去损害公众的利益。

(三) 媒体特色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特色,招贴广告应加强个性化的发展。而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媒体终端不断从大众化往个人化方向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具有了选择性。如爱好文学的用户会去浏览文学网站,爱好音乐的会去下载音乐相关的APP(Application的缩写,意为应用程序,一般指手机软件),而爱好购物的人群则会去留意购物方面的信息等等。针对这样的原因,招贴广告也就成为了为特定人群设计的形式,招贴广告不在摆在遥远的楼体上或者是某个不可拥有的公共物体上,而是切切实实的放在每个人的面前甚至是手中。所以应该考虑的是怎样符合本网站或者APP的风格,怎样吸引特定的人群并且与之产生互动。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色彩,鲜明的形象,感人的文字,还需要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近者具有超链接,使感兴趣的人群能够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冲击着传统的招贴设计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增加了招贴广告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招贴广告设计的传达方式不在仅仅局限在静态的二维的表现方式,立体的、综合的表现方式也成为招贴广告设计的新宠。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的表现方式拓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方式,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到虚拟信息的传递等等。毫无疑问的是,招贴广告设计站在新媒体的基石上将会发展的更加的迅速和长远。

参考文献:

[1]韩露.全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特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258~332.

新媒体设计 篇12

在改造方案中,全部更新播出系统是一种选择,但是,由于既没有足够的可以停机建设的时间,也没有足够可以建设26套播出系统的场地,并且,全部更换设备的投入成本巨大,因此,不具备条件这样实施。改造应急子系统是另一种选择,可以显著提升播出系统面对故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具有安全、便捷、有效等优点。

一原有系统的分析

此系统(如图1)建设时间较早,最早是在2002年,后期经过2003年、2005年、2009年的几次扩容,形成现在的新媒体播出系统。

播出服务器、切换器、键控器、编码器、复用器等通路设备,虽老旧,但是故障率尚在可接受的范围。受到架构存在不足和早期技术不成熟的影响,此系统存在着以下四方面不足:

1.部分通路是单路,存在安全风险

由于早期缺乏流切换设备,编码复用传输部分初始架构是单路设计。虽然为了避免发生停播事故,后期以备件的形式补充了单点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在事故应急时只能依靠跳线盘接入系统,既不灵活便捷,也会浪费很多时间。

2.二选一设备存在无法应付难题

在播出实践中,我们遇到过节目内容出现无声静帧、播出服务器因码流故障假死机、因特殊情况导致播控系统紊乱等现象,此时主备路同时受到影响,二选一设备是无法应付的。

3.现有的流二选一设备性能不完善

流二选一设备由于采购时间较早,只能实现本地切换功能,没有远程遥控面板,远程控制只能依赖不十分可靠的控制软件,有时操作不成功。

4.故障状态下集中监看易受干扰

复用器一旦出现故障,不但汇集到此复用器的几路信号通路被阻断,而且这几路的监看也会失去,非常不利于事故的处理和解决。

二改造方案的设计

针对此系统存在的不足,我们主要从架构上重新打造应急子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整建设思路,使用主备辅播出机制

主备辅播出机制的好处是增加了除主备通路之外的第三条通路,以方便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操作。新媒体行业整体面临着频道数量较多、人员数量较少、技术体系较为复杂、设备档次普遍不高等现状。节目数量过多,一旦审看不严就会出现各类事故画面;大量的节目通过转码后进入播出服务器,不可避免存在个别节目的码流有问题,会导致播出服务器出现假死机的现象;播控系统受到诸如GPS时钟漂移、人工干预频繁等因素影响,会出现播出紊乱,形成空播。这些问题虽然是偶发事件,不会经常出现,但是,一旦发生,采用主备通路的技术系统是没有快速应急手段的,只能进入设备机房去手工改变线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利于事故的处理。而带有辅助通路的系统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合理设计的辅助通路会确保时刻有可以垫播的信号,为事故处理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手段。此外,主备辅播出机制有利于实现播出系统在故障状态下仍然安全和可靠的运行。播出系统的设备难免出现故障,如果某个重要或关键的设备损坏,最坏的情况是损失一条通路,而整个播出系统仍相当于两个通路运行,安全风险受到管控。

2.辅助通路的规划

辅助通路的作用就是为了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提供垫播节目信号。我们在SDI辅助通路里采用固态硬盘播放设备作为信号源,在TS流辅助通路里采用TS垫播服务器作为信号源。一般来讲,辅助通路的垫播节目应该与正式播出节目不同,以避免因节目内容出现同样的问题而丧失应急作用。新媒体播出没有要求节目必须按照精确时间播出,我们没有设计辅助通路与主备同路的节目一致的三播出方案。垫播节目是经过节目部门原先审核的,放到垫播服务器里循环播出。

3.三选一设备的选型

由于新媒体播出系统内部既有嵌入音频的SDI信号,又有MPEG-2 TS流信号,考虑到三选一设备需要同时兼容,并且,本身要具有掉电直通、掉电记忆、自动切换、可热插拔等功能,我们采用了大连捷成的数字视频三选一。这个设备是模块卡,使用标准的i-mode机箱,支持热插拔,可由专用面板远程控制。三选一有三路输出,其中一路是具有掉电直通功能的线路输出,另外两路是分配输出。机箱使用双路冗余电源供电,有网管接口卡,既可监测工作状态,也可集中控制。

三改造方案的实施

根据设计方案,我们改造了此系统的架构,建设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应急子系统,增加了辅助通路,部署了SDI和流垫播服务器(见图2)。

改造后,主备播出服务器的SDI信号经过切换器、键控器和主备分配器传输到主备SDI三选一。SDI三选一的第一路和第二路分别接主备通路送来的信号,第三路接SDI垫播服务器的信号。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主备通路中的某一路出现问题,可以切换到另外一路;而主备通路同时出现问题,可以切换到播出垫播节目的辅助通路,再到机房通过跳线盘甩掉有故障的设备。即使出现了因分配器故障而导致某一通路阻断的极端情况,经过应急处理,SDI播出部分仍然向下一环节输出正常的主备路信号,并且,自身仍有辅助通路作为备路,不必担心检修期间再发生严重的通路阻断事故。

主备路SDI信号进入编码复用系统,经过编码器和复用器传输到主备流三选一。流三选一的第一路和第二路分别接主备复用器送来的信号,第三路接流垫播服务器的信号。流三选一的作用与SDI三选一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以根据需要应急切换到某一通路。

由于传输出去线路是单路的,我们在流三选一的后面加入一个流二选一(考虑通用性,实际设备仍是三选一),选通一路来进行传输。如果未来传输线路改造成为主备通路,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相应调整。

集中监看环节也进行了完善。将二选一的分配输出送到监看网关,输出和监看是一致的。若主备通路因设备故障而阻断,只要人工手动切换,即可恢复正常输出和监看。

合理配备设备,消除应急切换设备本身可能出现的故障。我们配置了主备两个i-mode机箱,每个i-mode机箱配置了N+1块三选一切换卡,多出的一块卡插在机箱里面处于加电状态,还备份了一块不加电的卡。

经过近3个月的运行,整个新媒体播出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辅助通路正常运行,应急切换及时可靠,事故处置时间大为缩短,改造工作达到了设计要求。

四结束语

任何一个技术系统随着设备的老化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全面更新换代是一种相对彻底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具备这样的条件;改造关键设备是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哪种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系统升级,是需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辽宁电视台新媒体播出系统的改造提供了一种相对经济和简便的方法,可以为不具备全面更新条件的播出系统,尤其是新媒体播出系统的改造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摘要:介绍了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媒体播出系统应急子系统的改造方案。通过分析原有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应用主备辅播出机制来提高整个播出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方案,为不具备全面更新条件的播出系统,尤其是新媒体播出系统的改造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上一篇:超深灌注桩下一篇:供水工程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