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化学总复习(共8篇)
初四化学总复习 篇1
初四年级数学中考总复习计划
初四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毕业班数学总复习教学,拟定本届初四毕业班的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复习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其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数与式;第二单元:方程与不等式;第三单元:函数;第四单元:基本图形及其性质;第五单元:图形的变化;第六单元:统计与概率。
配套练习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4:5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00分)的6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或说明与指导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7)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8)应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
(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四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讲评时间。
(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 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2)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13)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14)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最大。
四、复习内容及进度
第一轮复习:开学(2月25号——4月26日)第一单元:数与式;
1、实数的概念;
2、实数的运算;
3、整式的概念;
4、整式的运算;
5、因式分解;
6、分式的概念与运算;
7、二次根式 第二单元:方程与不等式;
1、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2、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3、一元二次方程;
4、分式方程
第三单元:函数;
1、函数的概念;
2、一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3、一次函数的运用与拓展;
4、反比例函数;
5、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6、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7、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第四单元:基本图形及其性质;
1、相交线与平行线;
2、角平分线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4、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5、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
6、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
7、全等三角形;
8、比例线段与相似三角形;
9、多边形;
10、平行四边形;
11、特殊平行四边形;
12、梯形;
13、中位线;
14、圆的认识(1);
15、圆的认识(2);
16、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17、切线与切线长;
18、与圆的有关计算;
19、尺规作图;20、命题与定理 第五单元:图形的变化;
1、几何体与三视图;
2、图形的位置与坐标;
3、图形的变化与坐标 第六单元:统计与概率
1、统计量的认识;
2、统计图标;
3、概率
初四化学总复习 篇2
复习课较常规课,应是少“点”上的知识,多“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要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零乱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制取,要从制取气体的名称、药品、装置、条件、操作、收集、检验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联合比较,但学生大多只是在表面上有所接受,远远不能在实践和答题中应对自如,还需补充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加以巩固。例题、习题的选择与布置也是需要精心加以准备的。它既要切合中考实际,又要在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教法比脱节明显有效。
二、把教师讲与学生读相结合
复习课应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要比上新课时还要多。教师讲是为了引出内容的主线和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可时常断开这条线,把连接的任务交给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一方面要让其感到自己在知识连接上的已掌握点和欠缺点,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读”教师可及时了解他们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何采取对策。教师提出问题要选题得当,或生动活泼,或易引起共鸣,对有的问题还应作出适当的牵引,应让学生有话已到嘴边或“读”起来欲罢难休的感觉,有的问题可设计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等方式来完成。这种讲、读结合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资料选择与课本的利用相结合
总复习要以省教科所下发的“中考说明”为主要依据,结合知识点合理精选一些资料,同时一定要让课本在复习中起重要作用,切不可舍本求末。现在常常会遇到一些浅显的问题或基本的概念在课本中应是信手拈来,但学生却常常不知道课本里有,或知道有也一时半会儿翻不出来,对教材内容很生疏。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翻阅本段知识在教材中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常读书、常翻书的乐趣,养成复习不离教材、用教材指导复习的习惯。
四、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基础和实际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和大纲认真备课、编制习题,而不能心中无数,无的放矢,随便拿一份现成的练习题让学生一堂课做到底。
五、不要面面俱到
化学总复习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和非重点的内容上不必多花时间,而应把精力集中在重点内容巩固深化,难点知识的突破,以及解题能力的训练上。
六、复习时习题和试卷的讲评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点问题
(一)缺乏重点,缺乏针对性。
在复习期间,习题讲评占了课堂教学相当大的份额。在习题讲评课中,一些教师整堂课下来只是根据学生的作业顺序一题接一题地加以分析讲解,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弄懂了每一道题,但最终不知掌握了什么,题目稍有变动就不知如何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整堂课缺乏重点和针对性。习题讲评时重点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疑难问题。对于重要而学生得分率低的题目,教师要精心设计讲评思路,并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开拓外延、分析归纳等,将零碎的知识得以升华,积少成多,结串成网,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通过练习的分析、讲解,最终要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此类题的一般思路。
(二)缺乏解题、审题指导,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复习应强抓解题规范训练,突出提高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突出完整的解题训练,包括审题关—步骤关—反思关。
根据平时的考试来看,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往往存在下列几种情况:1.粗心大意,未注意到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等。2.不能全面捕捉题给信息,特别是隐性信息的挖掘。3.基础不过关或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理解题目中的一些句子含义。为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审题三读,具体包括:泛读,明确有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细读,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等;精读,深入思考,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
书面表达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详略得当、准确无误,力求会做的题不会出错。
解题后的反思应包括:反思知识点,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力求发现更简捷、更合理的解题途径。
教师通过上述三关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以减少解题的失误率,逐步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三)课堂枯燥乏味,忽视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复习课感兴趣,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而复习课上得不好,则容易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减弱学习兴趣。复习课不能由教师包讲,以讲代练,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决高难题的“绝活绝技”,教师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习题讲评课应与新课一样始终贯彻五个原则:1.“启发”,而不是“硬灌”;2.“精讲”,而不是“满灌”;3“活学”,而不是“绑死”;4.“引导”,而不是“代替”;5.“思考”,而不是“专讲”。教师要改“牵着走”为“放开走”,改“一人写”为“大家写”,改“一言堂”为“群言谈”,真正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审题、解题活动,启迪思维、点拨要害。
初中化学总复习探讨 篇3
一、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凭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复习时几乎一无所知,对于某些知识甚至还不如初学新课时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新教材对概念的要求有所降低,致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轻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为轻视双基,导致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准确,继而造成恶性循环;
2.因为是复习,课型单一乏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关注度有所降低;
3.因为有关新教材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能力,从表面来看试题内容与教材联系不大;
4.最主要的原因是化学学科在中招考试中所占分值较低。另外还有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特殊关照,等等。
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复习的效果。鉴于此,我认为复习应从教研、学生、习题三个方面入手。即:以集体教研为工作的切入点,以训练题设计为核心,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
首先,面对新教材、新课标以及新理念的中招考试,只有扎实开展集体教研,才能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所以我们要把集体教研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利用集体教研这个平台,实干、干实,开展以校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课堂结构,研究教法学法,研究习题设置。
其次,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学科对于生活、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巨大意义。复习中,教师要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拓展,统筹兼顾,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激趣,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并发展各项能力。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大胆地把新郑教研室推广的化学学科“导学式”教学引入化学课堂,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采用“四步复习法”,即快速知识回顾—辨析解疑—重点习题训练—检测反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的激情,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把复习课变为复习活动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个人认为,训练题的设计是复习工作的核心,一节复习课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设计的习题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消灭疑点、把握中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复习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招试题,做到精选习题,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把训练题当成调动学生思维的导火索,面对全体学生,既有双基应用,又有能力提高,要避免堆砌习题的现象,那样不仅耗费自己的精力,而且浪费学校的财产和学生的时间。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因此,总复习时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让学生练习,切忌照抄照搬。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能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的方法,又能使学生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5.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
(2)提高表达能力
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练、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4)注意心理训练
考前要减压,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最后阶段是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的复习水平。
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 篇4
对复习的认识: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在此阶段要处理好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推动全体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又要照顾到部分学生,使他们更加出类拔萃。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3.14~4.29)
针对本届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第一阶段复习以课本为主,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来进行复习,尽可能让每个知识点都能过关。初三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本阶段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中考指要进行全面、扼要、系统地复习。本阶段主要以提高及格率为主要目标,尽可能的讲慢讲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把基础打好,因此本阶段花费的时间会较长,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也要适当的“加料”,适当补充一些较有深度的题目。
第二阶段:专项复习提高能力(5.2~5.27)
本阶段复习以提高为主,以专题复习为主,尽可能的提高优秀率。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结合化学中考复习指南进行练习。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自身薄弱环节更要加强。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①应用型问题:2011年应用类的试题仍将是热点,且题型背景将更加丰富多彩。市场经济、人文社会、环境保护、学科交融、方案设计、操作决策;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操作探究性试题等专题进行专项训练;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决战中考(5.30~6.17)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最后阶段是自我复习、自我完善阶段。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和综合训练却是必要的。而且在中考前做适当的模拟练习,有助于提高考试的心理适应能力。做法是:从市质检试卷、各个县的质检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几份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考前辅导:加强审题训练,审题要仔细,解题速度要适当,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要想得高分必须对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严格要求,力争不失分。同时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疏导,以期达到最佳的考试状态。
高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篇5
1.颜色状态 状态 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 H2O、H2O2、C6H6、C2H6O、Br2、Hg、等
有色气体: NO2(红棕色)、F2(浅 黄绿色)、Cl2(黄绿色);
无色刺激性气体: SO2、NH3、HX(F、Cl、Br、I)
无色无 味气体: H
2、N
2、O2、CO2、CO、CH4、C2H2、NO。
溶液中的有色离子: Cu2-(蓝色)、Fe2+(浅绿色)、Fe3 +(黄色)、MnO42-(紫红色)。
Br2 在水中显黄(橙)色,在有机溶剂中显橙(红)色,I2 在水中显黄(褐)色,在有机溶剂中显紫(红)色。有色固体:(淡)黄(棕)色 固 体 : Na2O2、S、FeS2、FeCl3; 黑色固体: MnO2、C、CuO、FeO、Fe3O4、CuS CuS2 ;
紫(黑)色固体: KMnO4、I2 ;(紫)红色固体: Cu Fe2O3Cu2O e(OH)3 Cu; 蓝(绿)色 固 体 : Cu(OH)2CuSO4· 5H2O。
有色沉淀: ①白色沉淀:H2SiO3、AgCl、BaSO4(不溶于酸)、BaSO3、Mg(OH)2、Fe(OH)2、Al(OH)3、BaCO3、CaCO3、CaSO3、MgCO3 等;
②(浅)黄色沉淀: AgBr、AgI、S; ③红褐 色沉淀:Fe(OH)3; ④蓝色沉淀: Cu(OH)2;
⑤黑 色沉淀:CuS、FeS(一般为S的化合物)。
2.物质的特征结构10电子微粒可能为18电子微粒可能为14电子微粒可能为常见的正四面体结构有 N3、O2、F、OH、NH2、Ne、CH4、NH3、H2O、HF 特征结构10电子微粒:Na +、Mg2+、Al3+、NH4-、H3O+
18电子微粒:K +、Ca2 +、Ar、F2、SiH4、PH3、H2S、HCl、H2O2、N2H
4CH3CH3 CH3F CH3OH HS-
S2-
Cl-
O2 等。3.四面体型有:甲烷、CCl4、白磷、NH4 ;
4.三角锥形有 NH3;
5.直线型的多原子分子为 CO2(注意CO2 结构式: O=C=O 电子式O::C::O)经常考,几率90%以上 6.H 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常见元素中半径最小的是 H。7.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 的元素有H、Be、Al、Ge 等。
8.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或3倍的元素一定在第二周期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是 金刚石和晶体硅
9.特殊的反应现象燃烧 H2+Cl2(苍白色火焰),C2H2(C6H6)+O2(明亮火焰,浓烈黑烟)。Na(黄色)、K(紫色)。淀粉遇 I2 变蓝,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使品红溶液褪色(注意考证很多考这个,将几种具有漂白性质的结合起来考:HClO,SO2,H2O2 等)
在空气中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NO→NO2 NH3 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Fe3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遇苯酚显紫色,遇 SCN-显红色。Fe2 遇 OH-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生成红褐色;Fe2 +遇 SCN-无明显变化,通入Cl2后溶液显红色(注意继续通入Cl2可能会使红色消失,原因是产生HClO--漂白)思考: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例如铝的三角转换量少生成沉淀,量多沉淀消失。
10.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含 NH4+
11.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一般可能含:CO32-、HCO3-、SO32-、HSO3-(S2-、HS-)等
4.特征反应(中学)(1)两 性 物 质 : 两 性 氧 化 物 如 Al2O3,两 性 氢 氧 化 物 如 Al(OH)
3、氨基酸等。
(2)弱酸弱碱盐:(NH4)2CO3、CH3COONH4 等。
(3)弱酸的酸式盐:如 NaHCO3、Ca(HCO3)
2、AaHSO3 等固体加热后不留残渣的物质常温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 I2、NH4Cl、(NH4)2CO3、NH4HCO3。Na、K、F2、Na2O2、CaC2。
(4)H2O2(MnO2催化剂)=H2O+O2↑ 有 MnO2 参与的化学反应(5)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 碱溶液反应的物质是:两性化合物(6)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K2mnO4 △= K2MnO4+MnO2+O2↑ 2NaHCO3 △ =Na2CO3+H2O+CO2↑ Ca(HCO3)2 △= CaCO3+H2O+CO2↑
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 NH4HCO3 △= NH3↑+H2O↑+CO2↑
(NH4)2CO3 △ =2NH3↑+H2O↑+CO2↑ 4HNO3(加热或光照)△= H O+4NO2↑+O2↑
铵盐与碱反应,如 NH4Cl 与 Ca(OH)2 Cu、C 等与浓 H2SO4 或硝酸的反应 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 Na2CO3、NaHCO3、Na2SO3、NaHSO3 等与强酸反应。电解饱和 NaCl 溶液、CuSO4 溶液、AgNO3 溶液等。Cl2 与 NaOH/Ca(OH)2反应 5.置换反应的类型
1.金属→金属 + 如 Fe +Cu2 +=Fe2 ++Cu,2Al+Fe2O3高温=Al2O3+2Fe(铝热反应的方程式,我不好编辑)实验室铝热反应的条件:镁条点燃加热或先撒碳粉再滴浓硫酸(产生巨大热量)3Fe+4H2O(g)△ =Fe3O4+4H2
2Mg+CO2点燃=2MgO+C(还有可能生成CO,具体方程式自己写出来吧)3.非金属→非金属(1)固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 如:(1)2C+SiO2高温=Si+2CO↑
(2)固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C+ H2O(g)高温=CO+ H2
(3)气态非金属→固态非金属 如:Cl2+2KI =2KCl+I2,Cl2+H2S =2HCl+S↓
O2+4HI =2I2+ H2O(4)气态非金属→气态非金属 如:2F2+2H2O =4HF+O2(5)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 如:Cl2+2HBr =2HCl+Br2 8.化合价变化 变价元素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是推断题的命题角度之一,常考到的元素有:Cl、S、N、C、Fe 等。
9.物质组成的特殊配比 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 2:1 或 1:1 的特殊化合物有:Na2O、Na2O2 类,H2O、H2O2 类,CaC2、C2H4、C2H2、C6H6 类。
*10.物质间的一些特殊转化关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解无机推断题的精髓,熟记一般的转化网络如 “铝三角”、“铁三角”
11.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主要反应 工业制漂白粉 工业合成氨 氨的催化氧化 电解饱和食盐水 电解制镁、铝 工业制玻璃(将工业制取与实验室制取区分开来)2Cl2+2Ca(OH)2 N2+3H2催化剂 高温、高压 催化剂 △ =电解CaCl2+Ca(ClO)2+2H2O+2NH3↑ 4NO+6H2O 电解=4NH3+5O2
2NaOH+H2↑+Cl2↑电解=2NaCl+2H2O MgCl2 高温 =Mg+Cl2↑; 2Al2O3高温=4Al+3O2↑
Na2CO3+SiO2 CaCO3+SiO2高温=Na2SiO3+2CO2↑+ CaSiO3 工业制硫酸
4FeS2+11O2 +2SO2点燃=2Fe2O3+10SO2(或 2S+3O2 =2SO3)SO3+H2O=H2SO4 工业制粗硅
SiO2+2C催化剂 △= 高温Si+2CO↑
二、常见的突破口: 抓住题目的突破口,是解决无机推断题的关键。题目中的突破口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显性的突破口通常是 指物质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以及一些特征的反应现象;而隐性的突破口则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或者物质 之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状态 液态单质:Br2、Hg;
2、液态化合物:H2O、H2O2、H2SO4、HNO3 等;
3、气态单质:H2、N2、O2、F2、Cl2 等;
4、气态化合物:氧化物:CO CO2 NO NO
2SO2
5、氢化物:C2H2 NH3 H2S HX(并从特殊颜色﹑气味﹑相互反应等方面总结)
2、反应现象或化学性质
(1)焰色反应:黄色-Na;紫色(钴玻璃)-K。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火焰颜色:苍白色:H2 在 Cl2 中燃烧;
(淡)蓝色:H2、CH4、CO 等在空气中燃烧;
黄色:Na 在 Cl2 或空气中燃烧;
烟、雾现象:棕(黄)色的烟:Cu 或 Fe 在 Cl2 中燃烧;
白烟:Na 在 Cl2 或 P 在空气中燃烧;
白雾:有 HX 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产生; 白色烟雾:P 在 Cl2 中燃烧。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白色沉淀变灰绿色再变红褐色:Fe(OH)2→Fe(OH)3; 白色沉淀迅速变棕褐色:AgOH→Ag2O。(4)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5)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复原的气体:SO2;(6)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气体:NO;(7)使淀粉溶液变蓝的物质:I2;
(8)能漂白有色物质的淡黄色固体:Na2O2;(9)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P4;
(10)遇 SCN 变红色、OH 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Fe3 ;(11)不溶于强酸和强碱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2)遇 Ag 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13)可溶于 NaOH 的白色沉淀:Al(OH)
3、H2SiO3;金属氧化物:Al2O3;(14)可溶于 HF 的酸性氧化物:SiO2;
(15)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SO2、H2S; 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CO32-、HCO3-;SO32-、HSO3- ;S2-、HS-;
(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N;(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Al、Al2O3、Al(OH)
3、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K、Na、NaH;Na2O2、CaC2 及 Mg3N2、Al2S3 等;(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Ba(OH)
2、Ca(OH)2 与 NH4HCO3、(NH4)2SO4 等(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Ca(OH)2+CO2、AgNO3 氨水、Al3 +OH、AlO2 +OH、Ba(OH)2+H3PO4 等;(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HClO、HNO3、AgCl、AgBr、AgI;
(25)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合成氨、三氧化硫的生成、氨的催化氧化、制氧气等。一.金属部分: [题眼归纳] 1.特征现象:(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
(2)浅黄色固体:S 或 Na2O2 或 AgBr
(3)有色溶液:Fe(浅绿色)、Fe(黄色)、Cu(蓝色)、MnO4(紫色)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
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4)特征反应现象:白色沉淀 [Fe(OH)2 ] 遇空气 变成 红褐色 [Fe(OH)3 ]
(5)既产生淡黄色沉淀又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2O3 +2H =S↓+SO2↑+H2O(Na2S2O3 + H2SO4)(6)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并产生淡黄色沉淀: 2FeCl3+H2S=2FeCl2+S↓+2HCl
通 CO2 变白色浑浊:石灰水(过量变清)、Na2SiO3、饱和 Na2CO3、浓苯酚钠、NaAlO2 2.基本反应: 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①单质:Al、Si
②化合物:Al2O3、Al(OH)
3、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氨基酸。如: Al3+ ③Al(OH)3 AlO2-二.非金属部分: 2H2S+SO2=3S+2H2O 4N2+6H2O催化剂= 4NH3+6NO ?? ①Cl2+H2O=HCl+HClO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③ 还原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应时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氯水中正因为存在可逆反应 Cl2+H2O 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氯水中的 HClO 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溴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 化(如萃取),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还原法(如 Mg、SO2 等)、加成法(加不饱和的 有机物)等。值得一提的是有时虽然发生化学变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 Br2 与 Fe 或 KI 反应。
2.区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与其他物质分离方法不同。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众多方法之一。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定的前提。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 的两种液体,而萃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 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命题以选择何种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后呈何现象、上下层如何分离等形式出现。解题关键是抓住适宜萃 取剂的条件、液体是否分层及分层后上下层位置的决定因素。分液操作时注意“先下后上、下流上倒” 的顺序。为确保液体顺利流出,一定要打开上部塞子或使瓶塞与瓶颈处的小孔或小槽对齐,与大气相通。
【易错指津】 1.CO2 通入 NaOH 溶液的判别错误。CO2 通入 NaOH 溶液的反应与 CO2 气体通入量有关。当 CO2 通入少量时生成 Na2CO3,当 CO2 通入 过量时生成 NaHCO3,CO2 通入量介于两者之间,既有 Na2CO3 又有 NaHCO3。因此推断产物时一定要 注意 CO2 与 NaOH 间量的关系。
2.Na2CO3 溶液中滴加盐酸过程不清楚。在 Na2CO3 溶液中滴加 HCl,CO32-先转化为 HCO3-,再滴加盐酸 HCO3-转化为 H2CO3,不稳定分解 为 CO2。
3.CO2 通入 CaCl2 溶液中是否有沉淀的分析错误。可用反证法:如能产生沉淀,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Cl2+H2O=CaCO3↓+2HCl。因 CaCO3 溶于盐酸,故反应不能发生。因为 CO2 只有通入中性或碱性溶液才能产生 CO32-,并同时产生部分 H+,若原溶液无法消耗这部分 H+,则不利于 CO2 转化为 CO32-,也就无法与 Ca2+形成沉淀。若要使 CaCl2 与 CO2 反应生成沉淀,就必须加入部分碱溶液中和 CO2 与 H2O 反应而产生的 H+。同理,该思维方式适 用于 CO2、SO2 通入 CaCl2 或 BaCl2 溶液。(前面提到的物质的过量与不过量的问题)
4.不要把 Na2CO3+SiO2 ?? ?? Na2SiO3+CO2↑与 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相混。前者是工业制玻璃的反应式之一,是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而后者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若交换条件,两者均不发生反应。
硝化反应:C6H6 ①与金属反应:Cu 酯化反应:C3H5(OH)3 ②与非金属反应:C、S ③Fe、Al 在冷、浓 HNO3 钝化 ④ Pt、Au 能 溶 解 于 王 水(浓 HNO3: 浓 HCl=1:3)⑤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Fe2+、SO2、H2S、HI 1.氨水显弱碱性的理解: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少部分电离出 OH-、NH4+,所以氨水具有弱碱性(涉及可逆反应)。注意以下两点:(1)氨水遇 Al3+、Fe3+、Mg2+分别可以生成 Al(OH)
3、Fe(OH)
3、Mg(OH)2 沉淀,但氨水中滴加 Ag+ 溶液开始出现沉淀 AgOH,继续滴加沉淀即溶解生成银氨溶液;(2)氨水遇酸、酸性氧化物可以成盐,又根据氨水与酸的量关系分别得到正盐和酸式盐。如: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 NH3•H2O+SO2=NH4++HSO3-是错误的。2.NO、O2 被水吸收的分析错误。NO、O2 被水吸收实质上发生如下反应:2NO+O2=2NO2,3NO2+2H2O=2HNO3+NO。生成 NO 还可以继续氧化,生成 NO2 再溶于水,这是一个循环反应。如无任何气体剩余,最终产物应为 HNO3,恰好 反应的量的关系:4NO+3O2+2H2O=4HNO3,实际反应中可以有 NO 或 O2 剩余,但不能两者兼有之。3.氮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NO2 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但 NO2 不是硝酸的酸酐。掌握酸酐的判 断方法。NO2 与溴蒸气不能用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检验。4.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氧化性强弱表NO3-,ClO4-....等等,自己翻资料)可以将 Fe2+氧化为 Fe3+、SO32-氧化为 SO42-,将 I-、Br-、S2-氧化为 I2、Br2、S。5.检验 NH4+离子,可加入烧碱溶液后,必须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NH3,否则不一定有 NH3 放出。
四、硫和硫的化合物 【知识网络】 H2S=S+H2
2H2S+3O2(过量)=2H2O+2SO2 ①2H2S+O2=2H2O+2S↓ 强还原 性
②H2S+I2=2HI+S↓ ③H2S+2Fe3+=2Fe2++2H++S↓ ④ H2S+H2SO4(浓)=S ↓ +SO2+2H2O 氧化性
⑤ 3H2S+2HNO3=3S ↓ +2NO ↑ H2+S=H 2S +4H2O
S+O2=SO
2Fe+S=FeS 2Cu+S=Cu2S S+2H2SO4=3SO2 ↑+2H2O
3S+6KOH=2K2S+K2SO3+3H2O ①SiO32-+SO2+H2O=H2SiO3↓+SO32酸
②CO32-+ SO2=CO2+ SO32③HCO3-+SO2=CO2+HSO3-④SO32-+ SO2+H2O=2HSO3①2SO2+O2=2SO3 SO2+Cl2+2H2O=H2SO4+2HCl 使 KMnO4 溶液褪色 3Mg+SO2=MgS+2MgO ②2H2S+SO2=3S+ 2H2O ↓ 氧化性与还原 性 弱氧化 性 特性
③ 2S2-+3SO2=3S 漂白性: 使品红溶液褪色 浓硫酸:脱水性
HCOOH(酯化反应)
强氧化性
Fe、Al 钝化
催化剂 + 脱水剂
与 Ca3(PO4)2 制 H3PO4、过磷酸钙作干燥剂 C2H5OH浓 H2SO4 170℃ =C2H4 ↑ + H2O 【易错指津】 1.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组成、用途. 本章中出现的物质俗名比较多,有些名称之间又特别容易混淆,如冰晶石和重晶石、芒硝和硝石、大苏打和苏打或小苏打等,还有名目繁多的矾盐。这些虽属识记性的知识,但也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记忆,注意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记忆其化学组成有帮助。同时要及时归纳和比较,以便清楚地区 别它们。2.熟悉有关各种价态的硫元素性质及转化,以作推断题(主要是框图型)。牢固掌握各种代表物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网络和反应原理,就可避免死搬硬套。对于框图型等推 断题,也要善于找“题眼”,挖掘题中隐含的提示,注意对题设条件的充分应用,尽量缩小范围。推断 时不仅要关注网络的结构,还要注意题干提供的不起眼的信息,如颜色、状态、式量、用途等都可能成 为突破的切入口。3.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 SO2 和 Cl2 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有不同特点。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次氯 酸的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而 SO2 是由于它溶于水 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如:通入 SO2品 红 溶 液褪 色加热至沸腾又变红色
Cl2褪色加热至沸腾不显红色(不恢复)
紫色石蕊通入Cl2很快变成红色 继续通入变为无色(生成次氯酸)
4、特殊的反应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 A + 化合物 B → 单质 C + 化合物 D 即置换反应,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应)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该是还原产 物,而还原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故通常是 H2 或 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 质之间的置换或 F2 置换出 O2、当然卤素都能置换出 S,另外 C 可以置换出 Si、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 属必作还原剂,而常见的还原性非金属只有 C 和 H2)。
(2)A 的化合物 + A 的化合物 → A 的单质 + 化合物 B 该反应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应,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 S、Cl2、N2。
(3)单质 A + 强碱 →两种含 A 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应,单质 A 通常是 X2 或 S;
(4)单质 A + 单质 B → 化合物 C ;C + 单质 A → 化合物 D 综合以上两个反应,可知 A、B 两种元素可以形成 C、D 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 元素是金属,则必为 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 C、N、S 或 O 等,故以上 C、D 分别是 NO、NO2 或 CO、CO2、或 SO2、SO3 或 Na2O、Na2O2 等。(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 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 等的分解。
(6)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 NaCl 等。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 NH4Cl 溶液。
三、思维方法 可以是正向思维,即从前向后推导,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即根据特征先确定后面的物质;还可以从 中间开始向前向后推导,究竟按哪一种思维方式,应根据题干信息和框图信息找出的突破口的位置确定。具体归纳有如下几种 1.寻找特征反应和特殊现象法 能表现特殊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物质,往往具有特征反应,或在反应中产生特殊现象。例如,焰色 反应呈黄色是钠元素的特性;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铜;遇碘显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现象也常用于判断 NaOH 盐酸 置空气中 碘的存在);固体单质 溶液 白色沉淀 先灰绿色后变为红褐色,是铁及其化合物所特有 的现象;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是 SO2;NO 遇到氧气变红棕色;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等等。这些都是特殊的信息,都可以作为解推断题的突破口。2.利用转化关系尝试法 由于某些推断题的结论只有较少的可能性,因此可将每种可能的结论代入题内尝试,即可找出正确 答案。或记住一些重要的转化关系,答题时,将试题框图形式与记住的转化关系对比,寻找相似关系,常使复杂的推断变得轻而易举。3.利用层层推进法 根据题目的明显条件(突破口),先推出第一层的结论,利用所得结论和其他已知条件,逐一推导,将较深层的结论一一推导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的推断题。
4.小结: 无论推断题属于哪种物质形式,均遵循这样的推理思路:迅速浏览、整体扫描、产生印象、寻找突 破口、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正推或逆推)、验证确认。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依物质的特 性或转移特征来确定“突破口”,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借助推断题的形式表示如下)。结构特征 推 断 题
抓关键 隐蔽条件(突破口)明显条件
反应特征 现象特征 其他特征 推断 结论 检验
如何进行九年级化学总复习 篇6
1.将课堂还给学生,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
传统的复习课形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讲,教师一直在唱独角戏。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现在应以学生为主角展开复习课的教学活动。例如:各章节的复习,学生先做专题练习题,做完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先由学生互相讨论自行修改,然后请学生分析解答每道题。如做选择题,做对的学生不一定能把四个选项全正确地分析出来,这时他可以请其他同学来帮忙分析,然 后由老师作点评。将错误率较高的题拿出来,请一位做错的学生来做解题思想的分析,再请其他学生作评价与纠正,教师在一旁质疑和点拨。这样,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共同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使学生理解性的接受知识。这样的互动非常有意义,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知道学生已掌握了些什么,掌握了多少,还存在什么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课教学活动。最后依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解,梳理整章节的知识点,使知识再现和与整合更有合理性。这样的复习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释放疑惑,而且大胆质疑,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气氛热烈,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
2.以实验习题为背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经过大量综合练习,大多数学生对做题都已麻木了。审题不仔细、复习积极性不高,尤其对简答题的实验部分,答题更是缺乏信心,甚至有点消极,教师的讲解也几乎无效。于是改变复习策略,以实验习题为背景,动手做实验。如: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值时如何正确地操作?大多数学生语言描述不规范或不记得怎样操作。这时我们只要使用PH试纸正确操作一次,就可以很感性地描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多角度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实验法,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显示出化学学科的天生的魅力,提升了学生化学复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3.精讲习题,专题训练
化学题型新颖,但运用的还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首先应该理解溶质、溶剂、溶液、溶解度的概念,然后围绕“温度”“状态”“三个量(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这三步曲进行解题。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专题训练,进一步巩固、理解。
4.注重作业反馈与评价,关注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复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家庭作业在次**的第一时间收到,及时就学生的作业作出反馈。多年来我坚持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逐一加以点评、辅导。对于作业认真完成的学生给予肯定,作业中有创新之处,会在旁边写:“Good!”以示欣赏。对于正确率非常低的学生(后进生)的作业,会在作业上写“加油!”“不放弃,不抛弃”这样不断的鼓励他们。课后作业学生每天必做。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这一天学习中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教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资料等途径及时认真地逐一作出回答。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提出各种问题,而且抱着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这种途径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使查漏补缺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让学生觉得教师既可亲又可敬。
5.回归课本,梳理知识体系,升华课本
中考化学总复习策略之我见 篇7
一、采取“三步走”的复习策略
我们“三步走”的复习策略指的是自四月份开始, 整个复习阶段共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进行:
(1) 分单元复习阶段。预计用六周的时间对十二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复习。当然, 对于重点章节, 重点内容, 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适当调整进度, 适时进行反复的针对性讲解和专门的针对性学生练习, 以达到进一步的突破。为了及时检测复习效果, 每个阶段老师要精选精编一套阶段检测试卷, 为下一阶段的复习奠定基础。阶段检测一般以五次为宜。
(2) 分版块复习阶段。预计用三周的时间, 对五大版块的全部内容进行重点复习, 特别是在分单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的复习与讲解, 再配合老师精选的习题加以强化练习, 力争将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解决。
(3) 套题训练阶段。预计用两周的时间完成5~8套试题的学生独立完成和老师的集中讲解。5~8套题的选题应当是结合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仔细分析中考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后, 在备课组几位老师的共同商讨之下, 精选出来的题目编辑而成的套题。这虽然有老师猜题押宝的意味, 但这确实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套题训练方法和检测学生实际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实施专题讲座的策略
在进行分单元、分版块复习的基础上, 老师要在分析目前学生学习情况和在研究近几年中考题的同时, 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既属于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 又带有普遍性的知识点, 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和有针性地强化练习, 就能专项解决诸多问题。如三大气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拓展应用、化学用语的意义、酸和碱的通性的实验探究、表格问题、图像问题等, 要精讲精练, 深挖细究,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种专题讲座的复习策略, 应该放在前两轮复习的过程中, 适时穿插进行, 效果会比较好, 如果放在套题训练的阶段进行, 就会削弱专题讲座的效果。
三、抓两头, 促中间
好学生在经过了分单元和分版块的两轮复习后, 应对中考应该是很少存在知识性的问题, 有的只是知识点的熟练运用、试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技巧和应对中考考场的思想问题。对此, 我采取的是每次考试结束后, 对好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针对性试卷分析, 指出他们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是属于知识性错误、知识点存在漏洞, 还是分析题目的思维偏差、答题不细心、笔误等, 以此与他们进行单独交流, 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 指出下阶段的复习方法与策略和重点专注、重点解决的问题, 以便让他们在中考考场上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再次出现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对学困生则要采取重点帮扶的措施, 对他们不要求去深挖那个问题, 而是要面对中考的常考考点进行辅导。课堂上多在他们的面前停留, 多给予他们点拨与指导, 课后多找他们交流, 额外交给他们一些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习题。当他们完成这些习题后, 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面批,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明确下阶段的复习目标与努力的方向。当出现多数习题完成不好的情况, 但还有几道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 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不要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强化训练应考的方法和中考前的心理辅导
许多平时都不错的学生, 但是进入中考考场后, 还是会出现怯场的现象。对此, 我们一要平时就培养学生答题时的“书写规范、内容条理、表述科学、格式严谨”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填空和实验探究题中出现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和实验设计等问题的语言表述, 以及计算题中的解题格式等方面的训练。二要明确告诉学生遵循先易后难原则依次解答, 对简单题要力求做到一次成功, 对难题先不要纠缠不放, 而是待其他题做好后, 再返回来消灭“拦路虎”, 即使不能完全解出, 也要有一答一, 绝不放过每一分。三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在套题训练的阶段, 要注意指导学生克服粗心马虎的毛病, 把笔尖指在每个字上, 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努力做到不看错一字, 不审错一题。对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要认真阅读, 挖掘题目的关键字词和语句, 着力于找出解答题目的关键语句和解题的突破口。四要规范解题格式, 保持试卷的干净整洁。五要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放开思维, 学会整合知识等答题技巧, 不过这些答题技巧应在平时教学中落实到“堂堂训练”中。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应考。
刍议初三化学总复习策略 篇8
一、消除学习化学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化学的兴趣
惧怕化学,对它敬而远之,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对化学这门功课的学习无疑是有害的。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化学的心理?第一、初三化学的学习,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比较难学,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第二、有些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基础不好,当然会影响到化学的学习。第三、进入初三后,经过一次或多次模拟考试的失败,从而产生恐惧化学的心理。消除这种心理,要有战之必胜的自信心,要有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与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常常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自信心和兴趣并非与生俱有,要靠平时的悉心培养。
1、从分析基础题着手,从解题成功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可以多关心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试着用学过化学知识加以理解,在应用中体检学习化学的价值。
3、把解化学题看成是一种享受,把解完每一道题(特别是难题)看成是一次自我超越,是一次人生价值的体验。坚持每天做一道综合题,既能锻炼思维又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快乐。
二、扎实搞好总复习
(1)认真听课
与教师同步。有些学生以为进入初三了,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搞单干,教师在台上一套,自己在台下搞另一套,这是初三总复习最忌讳的。教师是有备而来,初三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经验,课前已经深入研究过课标、考纲,研究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课上专心听讲可以少走弯路,少花胡乱摸索的时间。
积极思考。初三的课堂容量大,思维密度大,学生的思维必须紧跟教师的节拍,学生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系统,而是信息处理系统,要把接收的知识信息条理化、系统化,存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想到这样做,有没有其它做法等等。
(2)加强记录
初三化学总复习无记录绝对不行,但把黑板上什么都抄下也不行,这样会分散听课的精力,可采用三点式记录:重点(重点知识、重要方法)、疑点(疑惑之处、需整理消化之处)、闪光点(感觉特别巧妙,使自己豁然开朗之处)。
(3)有效作业
有些学生把作业看成任务,这种任务式作业是消极的,不同的学生做完同样多的作业后,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师布置的作业会考虑到复习哪些知识点,巩固哪些解题方法,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做完每道题后要认真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这里说的有效是指能通过作业达到预期目的,不动脑子仿效式的作业是收不到好的效果,做作业一定要做出效果来。
三、化學解题中的几种意识
1、守恒意识
(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意识。
(2)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或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且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的意识。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相等的意识。
(4)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的意识。
(5)在电解中,通过阴极的电量(电子数)与通过阳极的电量(电子数)相等的意识。
质量守恒是化学的主线,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简单的应用在普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还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电子守恒应用于配平,其实体现的都是这一守恒的基本定律。
所以,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培养自己的质量守恒意识,善于用质量守恒的观点简化解题。用守恒的观点思考问题是化学一种重要的方法,学生们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之成为解决化学问题的首选工具。
2、合理推测意识
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不难发现推理题可以采用推测的解法。因为有些学生不能直接从题干得出物质的化学式,但是却可以推出物质的类别,于是用常见的物质直接代入就成为一种好办法。这种方法经过我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得分率明显提高了。
3、实验意识
一些学生在解答实验题特别是综合性实验题时,不去认真分析题给信息,得出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他们往往不知道题中的实验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题目自然解答不出来。所以,在解答实验题时,应具有以下意识:
(1)分析题给信息,确定实验目的、原理的意识。
(2)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的意识。
(3)根据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步骤的意识。
(4)根据实验步骤,确定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的意识。若题中已给出装置或仪器,则要根据实验步骤,确定装置中各仪器的作用或各仪器的连接顺序的意识。若有气体生成或用气体进行反应的实验,则要根据实验步骤来确定气体流向的意识。
(5)实验规范操作的意识。
(6)实验废品处理的意识。
(7)分析实验误差以及实验成败因素的意识。
4、题后回顾意识
在化学解题过程中和解题以后,应及时做好归纳总结,对自己解题活动加以回顾、分析与研究。解题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这一目的主要是通过回顾解题过程来实现的。回顾过程是解题的最后阶段,也是解题的“最高阶段”。回顾时要做到“异中求同”,不同的习题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同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时做到“同中求异”,把“形同质异”的问题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本质的区别。通过回顾,能更好地发挥例题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带一片”的效果。
【初四化学总复习】推荐阅读:
初四化学实验计划02-15
初四化学第三单元质量检测12-17
初四英语作文复习10-19
最新2012初四中考语文 作文复习09-13
化学中考与化学总复习01-16
化学总复习11-03
初中化学总复习01-11
化学总复习方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