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人员

2024-10-23

就业人员(共12篇)

就业人员 篇1

一、当今社会主要劳动者的就业理念

(一) 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来看, “90后”就业理念都是与老一辈大相径庭。

1. 就业选择集中在发达地区, 并渴望高薪资。

随着近几年本科硕士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 人才市场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收入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优厚。但根据现代大学生对于薪资的期待, 收入下滑这一事实是不被接受的。很多的学生都需要在东部一线城市和中部较发达城市工作才能满足其对薪资的需求, 只有很少的学生分给西部城市和县城。这种供需的不匹配, 势必会造成很多大学生求职失败, 整体的求职成功率也会降低。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有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理念还是理智并务实的, 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 还是会努力接受现实。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示过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 这就表明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就业理念是不符合市场实际的。

2. 就业求稳定。

大学生在单位的选择上, 大都集中在国有企业, 政府机关上, 很明显, 选择国企就是希望可以获得“铁饭碗”, 也是希望工作稳定的一种就业理念。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大型国企, 这在大众的眼中都是薪资有保障, 待遇较优厚, 压力相比于一些外企要小很多, 工作稳定的“铁饭碗”。因此, 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国字号”, 这也不足为奇。

3. 从众观念。

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入学就从新闻和身边事例知道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但是能很快就确定自己今后目标的却很少。多数大学生没有做过系统详细的职业生涯设计, 缺乏长期的自我发展规划, 只是大家都参加公务员考试自己也参加, 很少考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 自己是否喜欢这一工作。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理念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不再像其父辈那样, 对于工作和生活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要求。他们更注重生活的享受, 他们对城市有着既向往又迷茫的矛盾感情。

1. 不愿从事重体力劳动, 择业时比老一辈农民工挑剔。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已与老一辈的农民工有了很大的差别, 其中显著表现在对工作耐受力和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的要求上。就工作经验而言, 新生代农民工不如老一辈农民工, 由于缺乏历练, 他们在工作中对压力的承受力较弱, 无法胜任, 同时也不能接受压力大的工作。而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 企业更倾向于招用那些吃苦耐劳, 并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要求与农民工的就业理念有向两个不同方向发簪的趋势, 这势必会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这样矛盾社会问题长时间的存在。

2. 薪注重薪资待遇的同时也看重职业发展。

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中, 薪资待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择业标准。但薪资高低是有不同的参照物的, 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 生活比原来好就可以, 但新生代农民工要提高生活质量, 那就会有更高的薪资要求。

新生代农民工在看中薪水高低的同时, 也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并不是只要薪资高就可以, 还需要是可以有长远发展的工作。

3. 渴望拥有技术。

大部分的农民工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等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说明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理念存在诸多问题, 但他们还是明白社会对于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他们自身缺少的需要提高的是什么。对文化水平、工作经验的都不占优势的新生代农民工, 掌握一门技术是扩大就业范围, 增加就业选择, 提高薪资待遇的有效途径。

二、当今主要社会劳动者就业理念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投入了巨大的教育成本, 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 刚毕业的大学是普遍期望找到好工作, 获得高工资, 都是情有可原, 但找工作需要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一味的追求高薪, 甚至为了高工资选择非对口专业的工作, 以至于职业发展的前景并非乐观。

(2) 就业理念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当代大学生的“精英就业观”还是比较常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 要求较高, 对一些薪水较低, 地位较低的工作岗位有心里排斥, 他们都希望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 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理念存在的问题。

(1) 就业要求较高, 但文化程度不足, 职业技能偏低且工作耐受力低。与大学生一样,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最低端的体力劳动, 他们既想赚钱又想轻松时尚, 与其父辈相比, 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工资要高, 工作环境要好等对客观条件的要求给他们的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偏低, 虽然他们希望的得到职业技能培训, 但企业毕竟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并不一定会愿意出资为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在选择职工时还是希望可以雇佣到有一定职业技术水平的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作为现代农民工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理念亟需转变。

(2)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工作不稳定。虽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并注意职业发展, 但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人数并不多。所以新生代农民工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并规划好提高自身那些方面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小结

当今很多就业者都存在着自我定位不准确, 诚信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等多种就业理念问题。而, 为解决当今就业难题, 有必要通过改善教育策略来端正就业者的就业理念, 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就业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琚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趋势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24) .

[2]朴之水, 蔡!, 都阳.中国能够应对就业挑战吗?[J].金融研究, 2009, (08) .

[3]毛越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初探[J].消费导刊, 2009 (10) .

就业人员 篇2

信息提供日期:2009-04-27为促进我市失业人员灵活就业,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深府〔2009〕26号)的精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发放补贴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贴对象

在本市范围内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办理灵活就业登记并在个人缴费窗口缴交社会保险费的,可以享受灵活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明确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已求职登记3个月经努力仍未找到工作的下列失业人员,均可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1.2.3.4.5.6.7.8.女40周岁(含40岁)、男50周岁(含50岁)以上失业人员; 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失业人员; 供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失业人员; 夫妻双方均失业且年龄都在35周岁(含35岁)以上的失业人员; 已进行失业登记的原基建工程兵及其配偶; 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随军家属; 以及经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二、补贴标准

灵活就业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

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按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当年最低缴交社会保险标准。

三、补贴程序

(一)补贴申请

已进行灵活就业登记的就业困难人员申请灵活就业补贴的,到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提交如下资料:

1、《灵活就业补贴申请表》;

2、身份证和户口本;

3、《灵活就业登记信息表》;

4、已缴交3个月社会保险费的清单;

5、申请人本人的社会保险银行账号。

以上资料均需查验原件,留存复印件。

(二)资料审核

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受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对相关情况进行查核,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符合申请条件的按照失业登记管辖权限,将申请表和相关资料分别上报市或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复核。

(三)补贴拨付

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收到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上报的资料后,在15个工作日内复核完毕。复核未通过的,将申请资料退还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复核通过的,向申请人银行帐户拨付补贴。

四、补贴期限

补贴每3个月发放一次;每领取补贴满12个月、本人继续灵活就业的,提前一个月向原申请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提出继续享受补贴的申请;补贴时间最长不超过36个月。

补贴发放时间从申请人办理灵活就业登记手续后、在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申请补贴之日前的3个月算起。

五、补贴终止

灵活就业人员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发放补贴:

(一)已正规就业的;

(二)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三)连续2个月(含2个月)不在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个人缴费窗口缴交社会保险的;

(四)补贴时间已满36个月的;

(五)本人自愿申请终止补贴的;

(六)其他不符合支付条件的。

六、监督与管理

(一)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对领取灵活就业补贴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走访。

(二)弄虚作假骗取灵活就业补贴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停止支付补贴并追回其骗领的补贴。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就业人员 篇3

【关键词】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

社保补贴是为了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支持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一项再就业优惠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其中灵活就业是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他们是下岗失业人员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想通过用人单位录用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但是对就业困难人员来说,他们的就业机率还是相对较少的,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自谋职业或者灵活就业,由于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不固定、岗位不固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固定也就造成了他们的生活来源不稳定。

根据国家、省、市就业再就业有关文件精神,更快地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我区自2006年以来,开始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给予所缴费用50%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还超过3年。

三年来,我区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277人增至2009年的3498人,补贴人数逐年增加,补贴金额由原来的16.6万元增至2009年的536.6万元。截止到2011年底共有7200多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了社会保险补贴这一政策。随着政策的深入人心和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就业困难人员都加入了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的范围。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由2006年的2.5%左右降至2.3%左右。灵活就业成了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2009年以来执行的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对于2009年和2010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限已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顺延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这对提高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积极性,推动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决心,降低了失业率。

随着市场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和完善,国有集体企业的固定就业形式已经淡化,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宣传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事例,使就业困难人员逐步认同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的就业形式,既达到宣传政策的效果,又促进了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连年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提升了就业困难人员自身素质。

就业困难人员本身家庭负担重,文化水平较低,又没有一技之长,自卑心里比较严重,,再次就业就成为了难题,为能顺利就业,他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现状,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国家通过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这一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机会和决心,他们纷纷通过再就业培训,掌握了一些技能知识,使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3)调动了就业困难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积极性。

由于灵活就业本身收入不稳定,工资水平底,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缴费标准又不断的增加,无疑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人员面临“断保的风险”。通过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减轻了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负担,调动了就业困难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补充了社会保险基金缺口。

(4)对稳定就业、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2001年新一轮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新分流的人员直接进入社会,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已经成为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就难上加难。为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国家、省、市实施积极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全面落实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多次对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促进作用,帮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我们区于2012年7月份,组织了一次“社会保险补贴满意率调查问卷”对我区享受社保补贴的就业困难人员2000多人进行了社保补贴满意率的调查,调查问卷共涉及7个问题:其中第3项,你认为社会保险补贴对你实现就业帮助大不大?第6项,按照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您是否希望社会保险政策能进一步延长?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被调查人员都认为对实现就业帮助很大,希望社会保险政策进一步延长。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灵活就业人员对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的依赖性较强。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一旦结束,社会保险费又会对他们造成比较大的生活压力,往往是政策享受结束就面临失业和社会保险断缴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社区管理。

在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的同时,也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增强再就业援助力度,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并为他们制定就业援助方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有什么样的技能,并为他们签订援助协议,建立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卡,每月进行走访一次,并根据他们个人的情况推荐就业。使就业困难人员能实现充分就业。

(2)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加强宣传力度,严把政策入口关,加大补贴申领管理,全面落实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税费减免政策,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经营场地等项服务,结合当在实际情况,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使就业困难人员从灵活就业不断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转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使他们从收入不固定逐步转向稳定。

(3)加大监察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灵活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措施。

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工作的不稳定以及流动性,社会保障覆盖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了城镇职工保障范围,但还不能很好的地适应灵活就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就业困难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不能一刀切,因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和比例与职工缴纳有所不同,按国家规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是“一刀切”,以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标准为缴费基数的20%,全部由个人承担,无论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是否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其缴费基数都是按照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这对于广大的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每月的负担较重,随时面临断保的可能。为此,要着眼于既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又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措施。

(4)完善和调整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进一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

就业人员 篇4

关键词:就业促进,就业困难,对策建议

1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扶持制度

我国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还不够健全,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1.1 法律扶持。

作为地方政府, 孟村县没有立法权。因此按照党中央治国总体要求, 孟村县应当在实际执行中灵活地运用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规定, 适时提供专门有效的司法救助, 通过法律形式为他们创造就业的平台, 用法治来促进其就业。

1.2 政策扶持。

就业问题不是孤立的, 要解决就业矛盾, 就要从宏观经济决策的多角度总体上把握, 通过产业政策和地区开发政策等克服结构性失业。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孟村县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 进一步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 把就业任务分解落实到政府制定的投资、金融、外贸和教育等各项经济和社会政策中去, 形成一个实施充分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

此外, 孟村县政府还应该做到:一是用足政策, 继续发挥失业保险预警防线前移的作用, 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失业人员的产生;二是用活政策, 千方百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尽可能将各类就业困难情况列入享受政策的范围;三是用好政策。确保对就业困难人员从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有专人负责指导。

2 加大经济调整力度, 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经济学家樊刚指出, 我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归根到底要从“创造就业”这个根本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各方面的经济政策。

2.1 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拓宽就业空间。

目前非正规部门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孟村县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关注非正规部门在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中的作用, 采取加强立法保护、提供必要财政支持和就业援助、高度重视并保护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劳动管理的法规政策, 规范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创造健康舆论等积极措施为非正规部门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 增加就业岗位。

根据国际共识, 第三产业越发达, 越能吸收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出的过剩劳动力, 同时, 就业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 大多数对从业者的要求不高, 这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再就业。例如, 开发国外称为非市场行为的“就业创造计划”的公共部门就业岗位, 即在公共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相对短期的工作岗位。孟村县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城市环卫保洁, 城市绿化, 治安联防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开发, 都值得政府大力支持。同时, 中小企业成为就业困难人员不错的选择。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性大, 进入出市场容易, 就业困难人员也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而进入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行列, 为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增添新的就业机会。

2.3 发展社区就业, 增加就业机会。

具有门槛低、投入少、成本低、需求大、形式活、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多层次性和高弹性的社区就业, 极其适合较易封闭在家中且技能相对不高的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孟村县随着经济发展, 对家政服务业的需求逐年加大, 为发展社区就业提供了很大可能。

3 建立健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就业困难人员状况复杂的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也应有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3.1 扩大覆盖范围。

孟村县要着力对社会保障制度中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平衡的因素进行持续关注和调研,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保障的范围, 从制度上防止城市就业困难人员的继续产生和扩大。另外, 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等因素及时调整低保等帮扶就困政策, 给予切实可行的政策扶持。

3.2 动员社会力量。

从长远来看, 政府应该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 即政府通过调动企业、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提供保障。

3.3 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制度。

就业困难人员保障制度, 是以政策的形式针对就业困难人员促就业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创业补贴、岗位补贴等帮扶措施。

4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就业资源应向就业困难人员倾斜。就业服务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4.1 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 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

打破壁垒, 消除一切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 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改革原有户籍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等劳动关系制度, 尊重法律许可的范围里企业选人、用人和辞退的权力, 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 削弱或取消政府对企业用人制度的自主权干预, 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4.2 完善就业联动服务体系, 畅通就业信息和渠道。

要发展城乡开放、运作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组织, 继续增加对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的公共投入, 建立劳动力市场场所和公共设施, 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积极做好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工作制度, 建立联网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库, 实现计算机管理网络化运作和岗位动态对接。特别是专门开展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专一”扶持, 结合就业困难人员的实际情况, 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

4.3 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

增加职业技能培训, 变“输血”为“造血”, 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岗位变换的能力。要适应市场需求, 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能培训, 适当情况下政府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财政收入开发一些企业派遣岗位, 使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获得实际操作机会, 也促使企业能够近距离接触就业困难人员, 消除双方歧视。对于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部分人员, 可以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 过组织专场招聘会、建立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开展“一对一”帮扶。

4.4 加大灵活就业扶持政策, 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孟村县可以把灵活就业的发展纳入到总体就业发展规划中, 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要在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方面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简化手续, 结合灵活就业方式特点, 抓紧制定配套办法, 实行“低门槛、广覆盖、低待遇”的社会保险制度,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创业宣传力度, 引导劳动者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大力向社会公开征集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 供创业人员选择, 不断增强创业项目承载能力。

5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观念转变

受传统文化、计划经济影响, 孟村县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面临自我观念偏差和外界歧视双重压力。因此, 要从根本上激发其就业动力, 就要从舆论宣传入手, 消除社会、就业困难人员自身、企业等落后观念。

5.1 完善政治参与, 强化服务意识。

我国是强势政府, 人治理念根深蒂固, 对就业困难人员倾向于基本生活救助, 而这一群体大多处于社会底层, 生存压力巨大, 没有能力也没有途径参与政治生活, 双方观点的同步性致使我国就业困难人员的救助体系呈现保姆式状态, 就业形势无法形成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意识, 要了解所服务对象的利益所在、需求所指, 这就要求疏通城市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 倾听他们的声音, 使其不至被强势群体的声音淹没, 让“为人民服务”意识渗入到政府工作人员心中;另一方面要广开言路, 保障民众的政治参与权。同时发挥新闻传媒的外部监督作用, 营造有助于保护就业困难人员合法权益的舆论氛围和监督机制、支持就业困难人员知道并敢于争取其合法权益和政府重视并善于维护其合法权益,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5.2 树立新观念, 摆正好心态。

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应该及时促使这一群体转变思想, 克服依赖, 及时调整心态, 不等不靠, 自强自立, 树立市场竞争就业观念, 促使本组应及时转变思想, 克服依赖, 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 树立竞争观念, 在就业市场上, 自我主动寻求技能提升, 参与社会竞争, 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就业困难人员促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孟村县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涵盖内容较为宽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促进其就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和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灵活就业人员 篇5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包括在各级档案寄存机构寄存档案的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档案寄存期间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退休人员,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未就业人员,从事个体劳动的人员,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含义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是指下岗失业人员个人或以街道、社区等组织形式,从事社区便民服务、家政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等各种临时性劳务人员。不包括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和建立劳动关系的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具体到社保来说,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在存档职介或人才以个体身份缴费参保。很多省份对灵活就业人员采取了社保补贴的形式,来减轻其社保负担。

形式

灵活就业人员具体形式包括在各级档案寄存机构寄存档案的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档案寄存期间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退休人员,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未就业人员,从事个体劳动的人员,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如在社区内从事家政服务、自行车修理、修鞋、配钥匙、再生资源回收、服装织补、早点、学生小饭桌等其他社区服务性工作的人员。[2]独立于单位之外的就业形式,包括:自雇型就业,有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主就业,如自由职业者,律师、自由撰稿人、歌手、模特、中介服务工作者等;临时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类型

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非正规部门就业,即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生产组织管理及劳动关系运作等均达不到一般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就业。

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自营劳动者:包括自我雇佣者(自谋职业)和以个人身份从事职业活动的自由职业者等。

2、家庭帮工:即那些帮助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

2001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提供政策支持。之后又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就缴费基数、参保方式、缴费比例上作出规定,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的社保项目包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中参保人数最多的是养老保险。但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值得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一、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状况

(一)缴费标准标准偏高

现行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以省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 2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8%划入个人账户。这样的缴费规定使得随着通货膨胀和平均工资的增长,保险缴费也快速上涨。但我们要明确的是,灵活就业人员中包含着大量的农民工、私企员工、自谋职业者,在整个经济市场中他们属于工资上涨较慢的一群人,缴费水平的增长大速度超出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他们中的很多人难以承受。过高的缴费标准使得很多有参保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望保兴叹”,也迫使很多人最终选择中断缴费。

(二)参保人员“逆向选择”现象突出

参保人员都按自己的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来进行自己的参保行为,而在灵活就业养老保险中这一情况尤为突出。有研究显示年纪较大、健康状况较好的人更愿意参加,而年轻的、身体状况较差的参保的意愿比较低。有数据显示,灵活就业人员平均开始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龄为 30 多岁,比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员起始平均参保年龄要迟 7至 8 年。并且,由于现有政策为了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对缴费年限、标准与基础养老金待遇基本不挂钩。按现有政策规定,参保人员缴费一旦达到 15 年的缴费最低年限,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因此很多参保人就在缴费年限满 15年就停止缴费。“逆向选择”缩小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直接降低了社会保障“安全网”的作用。

(三)尚未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全国转移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养老保险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通转。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各种困难和阻碍。一、手续烦琐,转移成本高。很多在外省就业的参保者为办理保险关系的转移要来奔波几次,其间交通等费用可能就已超过其转移的账户储存额。二、地方政策保护,由于各地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很低,各地为了维持当地养老基金的平衡,设置了较高的外地转入人员参保的门槛。

(四)制度严重碎片化

现行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按城乡、单位、就业状态设计的,相互不衔接,管理不到位。而养老保险制度和管理分割,导致了资源的分散,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也给老百姓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完善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原则

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一)权利和义务相结合原则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健康运行需要实现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合理的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缴费越高获得的保障水平就越高。

(二)尊重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

政府可运用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介和方式广泛宣传各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向大众说明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在了解制度的基础上主动、自愿参加养老保险。

(三)构建适合灵活就业人员要求的养老保险管理模式

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开设灵活就业人员业务处理的专门窗口,并运用银行、超市等网络系统进行缴费,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辐射性强、方便快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算系统和个人账户管理系统。做到管理专业、服务快捷。

三、完善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现行的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制度还无法满足参保人的需求,因此要结合灵活就业人员的特征,制定出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建立国家基础养老金制

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不高的很大原因是他们收入较低,且养老保险的缴费偏高,使他们难以在维持家庭开支的情况系支付养老保险缴费。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起国家基础养老金,使每一个参保的老百姓都享受到国家财政的补贴。另外,社会保障本身就有着社会财富在分配的作用,灵活就业人员中很多是弱势群体,他们更加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和帮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更多的补贴。

(二)设定合理的缴费规则

1.缴费标准

缴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费率普遍低于我国的保险费率,因此应该适当降低目前的养老金缴费水平,以降低参保人员的资金压力,扩大保险覆盖率。但是,灵活用工人员中也有个体商贩等收入较高的群体,他们有着更高的保险需求,因此要设定多档次并可以自由选择的缴费标准。

2.缴费年限

我国现行缴费年限为 15 年,使得很多年轻人由于“逆向选择”的原因推迟参加养老保险。因此应该将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延长到20年。通过延长缴费时间将15年的缴费总量分摊到20年里,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参保人每月的缴费数量,有利于吸纳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3.缴费方法

灵活就业人员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变动性大,而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方式又不够灵活,常常造成费用未能及时缴纳。因此应建立更加灵活的缴费方法,由参保人员自愿选择按月、季、年缴费,总的缴费额以年为单位进行累加计算。当参保者未能在退休年龄到达之前缴满缴费年限,可规定其一次性缴满费用,保障其及时退休。

(三)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度的建设

当前应加强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为灵活就业者参保提供保障。首先,要明确灵活就业人员的法律地位,建立明确的身份定位,明确各种就业方式的内涵和范围,严谨构建明确的构建劳动关系的构建标准,对灵活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其次,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四)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基本养老金采取多头管理,各机构之间职责不清,对于基金的管理相关机构授权不足、权责不清,而产生诸多弊端。在新闻报道中各种社保基金违规挪用的案件屡见报端。应当选择专门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集中授权,垂直管理,明确基金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要强化养老金运行的社会监督,基金管理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建立查询网站,方便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查询自身养老保险账户信息,核对其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账户记录。要建立专门的咨询部门,为参保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五)推进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

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参保服务,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管理信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省级统筹,各地区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相互分割,不利于人员流动;二、系统不够完善,效果尚未真正发挥,目前的信息系统尚未起到参保人可随时对自身账户的收支情况进行查询的效果。

养老保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应是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集成系统,使其成为一个拥有远程信息功能的网络平台。以适应灵活就业人数日益增多,岗位更换日益频繁的情况,通过提高信息系统的覆盖面和管理水平,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地区的联网与信息共享,以为灵活就业人员转移、接续社保关系通过便利。

(六)通过激励政策提高覆盖面

建立有限的奖励政策是激发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是,当参保者连续缴费到一定的年限后就给予一定的缴费上的优惠,如果参保人停止缴费超过一年就取消其享有的优惠,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参保人继续参保。另外在设定的15年缴费年限上,可制定在缴满15年后还继续缴费的参保人可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奖励,以鼓励参保人在缴费累计15年后继续缴费。

(七)维护灵活就业者权益、提高其收入水平

灵活就业者大多就业者中有很多是农民工和私企工作者,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常常被侵害。如私企老板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被拖薪、欠薪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首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对企业的雇佣行为进行检查,加强对企业用人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其次,要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让灵活就业者了解其相关规定,认识到用人单位有责任为自己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增强其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最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及时处理灵活就业人员的申诉,对于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惩不贷,督促企业依法履行法定义务,敦促其就灵活就业人员损失进行赔偿。

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该群体参保率的有效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灵活就业人员数量之庞大、增长速度之快都是世界之最的,这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董西明,罗微.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理论学刊,2010,(02):81-85.

[2]余政.浅谈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和建议措施[J].科技向导,2010,(05):320-321.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体制探讨 篇7

一、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群体分化状况

以从业者原有身份和属性看,目前我国进入灵活就业的人员主要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还包括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构成了我国目前现阶段灵活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估计为5000万人,如果加上农民工和城镇退而不休的人员,其数量规模可能超过1.3亿,几乎相当于目前已经纳入养老统筹范围的职工总数。

灵活就业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根据劳动保障部门调查显示,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来源结构如下:

第一类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或从事个体经营。这类灵活就业人员以下岗人员为主,由于脱离原单位而中断保险,应通过政府补贴部分社会保险费的办法推动其参保。

第二类是知识阶层和大学毕业生等新增经济活动人口的部分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多为自由职业者;这类人员的灵活就业多属于主动型,他们工作的自由度大,收入高。应鼓励其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在缴费基数、费率、缴费年限上给其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

第三类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安装劳动,或保安、保洁、绿化管理、饮食摊点、家政服务及其他服务性职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类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灵活就业人员群体分化对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影响

(一)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多样性带来了养老保险需求的多层次性

由于不同灵活就业人员群体具有不同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未来的养老保障预期有所不同。对下岗、失业人员又重新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由于目前收入水平较低,这部分人属于低收入者,因此急需养老保障。对于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的大学毕业生,自由职业者或者个体工商户等人灵活就业人员来说,由于大多数总体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对未来的养老保障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而对于大部分农民工人员来说,由于子女教育、家庭建设和医疗等一些大额支出的存在,剩余储蓄并不足以养老。因此,在社会养老保险的账户设置中,在缴费率一致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筹资方式、缴费标准、给付水平有所差别,扩大养老保险的兼容性,吸引不同群体灵活就业人员参与,提高参保覆盖面。

(二)灵活就业形式的多样性要求突破与身份挂钩的账户制度

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性质、工作类别皆有不同,如果首先要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身份鉴定,然后将其归入某一类账户,按照一定的参数进行缴费,这种定格式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带来很多困难。当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发生转换时,需要从旧账户退出再加入另一个新账户,或者从一个账户折算到另一个账户,参保户要牺牲统筹账户的部分利益,降低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收益和参保意愿;而对养老保险举办机构来说,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频繁转换和重叠也带来了较多的管理成本。因此在未来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在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体制中建立完全个人储蓄型账户,在明确相关主体缴费义务的前提下,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个人账户采取不同的缴费方式。

(三)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不稳定性要求保费的缴纳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总体收入很不稳定。如果刻板地实行固定缴费时间和交费数额,当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着职业转换和收入变动时将无法保持账户的存续性。因此在保费的缴纳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参照商业保险中的万能险的特点,允许参保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选择多缴和少缴,也允许缴费主体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因为个人账户是储蓄性的,个人缴费的多少将完全反映在自己未来的养老金给付上,并不影响到其他参保成员的利益,并且这种弹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参保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其参保的积极性。

(四)灵活就业人员的频繁迁移要求养老账户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灵活就业人员群体中,相当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具有流动性。最典型的是进城农民工,他们需在不同地域之间找到有利的工作机会,而经营型灵活就业人员也在全国各地寻求有利的投资机会,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地点经常发生着变化。在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地区分割的现实情况下,参保对象的流动性势必带来养老保险账户的不断更替,要经常从一个地区的账户中退出再加入到另一个地区的养老账户中去,会给参保对象带来不必要的账户转换成本,而且还会损失统筹账户的利益。因此在新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使得流动型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账户能够低成本地在各个地域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进行转换和衔接。

三、资产个人账户的有关理论

所谓资产建设,是指政府有组织的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资产的福利效应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人们有了资产,可以从长计议,追求长期目标。更为重要的,积累资产本身对个人的心理促进、意识提升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均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资产建设理论最早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麦克尔·史乐山教授提出。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有许多潜在意义,它包括金融财富、有形财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治参与和影响、文化资本以及自然资源。资产为提高长期状况的投资提供了保障与资源。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使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从几乎完全关注维持转向关注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资产为基础的政策是以收入为基础的政策的一个明确的替代与补充。

根据这一理论,英国、美国等国家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资产社会的政策。美国的个人账户政策从1970年开始已经全部出现,并且一直有越来越多的变种。建立个人资产账户的社会政策转变正在世界许多国家开展,并且政策探讨也正在出现。“美国梦”示范工程被设计成为第一个对个人发展账户进行系统研究的项目。它的目的是发现个人发展账户能否成功,在哪些方面成功,以及对什么人有成效。“美国梦”示范工程最初的资金是由十一个私人基金会资助的,并由一个非赢利机构统一管理的,后来又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一个投标项目中中标,即个人发展账户通过全美十四个独立项目来管理。“美国梦”示范工程的主要结果显示,通过很多金融机构和非赢利社区组织管理资产政策示范项目,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

四、弹性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构想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4亿左右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由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有关情况设计的,已不能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人员流动化和单位淡薄化等新情况的要求。当前,急需打破原有制度框架。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念有可能成为破解我国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困局的重要思路。

(一)实行统一框架下的弹性双账户型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灵活就业人员要按照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缴纳。根据一般的社会保险的做法,为了体现社会基本保险的“互助共济”和“个人责任”的双重特性,一般采用双账户性质,即对每一个参加成员设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笔者认为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可以延续这种制度,但是在具体的账户设置上要区别对待,体现出不同的政策意图,具体思路是:以社会统筹账户来实现养老保障的社会共济性,体现养老保险政策一致性和公平性,而同时以个人账户来体现储蓄性、交费灵活性和保障水平的多层次性。这样更能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吸纳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二)在统筹账户部分实行财政补贴下的“双低型”制度

在统筹账户部分,养老金的给付要体现出社会互济的色彩,用来提供参保人的部分养老费用,所以要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在保费缴纳和保障水平方面,统筹账户应该采取“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双低型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在这种前提下,灵活就业人员交纳的保费负担较低,能够照顾到各阶层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缴费能力,养老金的给付也比较低,可以参照当地居民生活标准的下端,定位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作用。为了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统筹层面应该较高,尽可能以省为单位,并争取覆盖统筹区域内的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在保费的筹集上,国家应针对整个统筹账户适当地给予财政补贴。

(三)在个人账户部分实行完全积累制和万能缴费方式

在新型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体制的个人账户部分,应该参照商业保险中的做法,实行万能型的缴费方式。该帐户采取完全积累制,在规定了最低缴费额和最长缴费时间等基本前提下,允许参保人根据自己的收人情况选择多缴和少缴,也允许缴费来源的多元化,国家在个人账户方面给予优惠。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其他参保成员的利益,也不会损失到灵活就业人员个体享有的各项保费收入,可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种引入资产建设要素,让灵活就业人员直接参与个人帐户资产的管理与运营,有可能开启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新局面。

(四)建立基于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

打破必须以单位名义参保之限制,建立起基于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单位的按现行制度执行,无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应按新制度执行。如果基于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便覆盖了所有人员,弥补了现行制度只覆盖“单位人”的制度缺陷。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职业、收入和工作地域容易发生变化,应建立可携带的个人退休账户到其他统筹地区能够接续,否则,他们会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质疑,甚至会抵触参加养老保险。

(五)规范各类保费承担主体的缴费义务

不同身份的灵活就业人员群体所对应的养老保险的保费筹资来源不同,涉及到的保费承担主体也有所不同。对于灵活就业人员个体来说,统筹账户的个人应缴保费部分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因为这部分采取定额和具有社会共济的特性,个人随意少缴或不交会影响到其他参加成员的利益和统筹账户的公平性。而对于个人账户实行一定的弹性制,在一定的规定前提下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收入的多少灵活地缴纳保费。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工的雇主企业来说,其占有灵活就业人员工的主要剩余劳动价值,承担大部分的保费是其责任所在,必须参照一定的标准给灵活就业人员工缴纳保费。而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为特定对象所承担的保费是一种财政转移支付,应该在国家的统一规范和协调下根据相应政策来统一实施。

(六)养老保险基金应交由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来运营管理

在上述的养老保险体制中,由于个人账户部分实行万能缴费型,因此要求有较高的养老保险精算水平,需要由专业的保险经营队伍来完成。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是交由政府部门来运作的,事实证明,在此途径下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效果较差。因此在新的养老保险体制中,应明确政府主要起到政策引导、组织构建、运行监管和财政补贴的作用,而养老基金的具体运作则应该市场化,交给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地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保体系已具雏形。但是占人口很大比例的灵活就业人员基本还被排除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之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的分化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念有可能成为破解我国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工作困局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资产为本

参考文献

[1]亓名杰,朱海伦.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现状评述.嘉兴学院学报.2004

[2]埋克尔·谢若登,美国及世界各地的资产建设,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李军锋.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达尔默.D.霍斯金斯.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与社会出版社

[5]迈克尔·史乐山邹莉,个人发展账户——“美国梦”示范工程,江苏社会科学2005.2

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歧视问题调查 篇8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状况。

在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中,有90人为男性,8人为女性。其中,8名女性均有工作,就业率高达100%。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就业意愿可能更强一些,更愿意接受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就业岗位。

2、年龄状况。

18岁以下的有8人,18~25岁的有12人,26~35岁的有46人,36~45岁的有17人,45岁以上的有15人。调查问卷显示,26~35岁年龄段的人占到46.9%,就业意愿最强,但实际就业情况却不是很好。

3、学历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的学历集中于低端。初中以下学历有61人,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25人,两者比例合计高达87.8%。可见,被调查的刑满释放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从问卷结果也显示出学历低造成了一部分人就业困难,这说明在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中,学历歧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4、户口状况。

从回收的98份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户口有63人,城市户口有35人。

5、婚姻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一直单身的有25人,有对象但仍未婚的有12人,离异后单身的有21人,已婚并且正处于婚姻中的有40人。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处在婚姻中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情况更好。这说明家庭因素也是对刑满释放人员自身主动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

6、服刑或劳教原因。

犯有青少年犯罪的有8人,过失杀人罪的有4人,毒品犯罪的有15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有3人,性犯罪的有5人,抢劫盗窃罪的有32人,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的有17人,因敲诈勒索犯罪的有8人,高科技犯罪的有2人,其他罪行的有4人。其中,毒品犯罪的15人均没有就业,是上述人员中就业情况最糟糕的。

7、已回归社会生活的时间。

从调查结果显示中,被调查对象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生活已有一年至三年的有19人,三年以上的有56人,这两个时间段是所占比例较大的。而且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这两个时间段也是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这说明被释放后回归社会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二、被调查对象的就业主动性

1、服刑期规划。

在有效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中,表示曾在服刑期深刻反思自己,并对自己出狱后的生活有过规划的有65人,占66%。这说明大部分刑满释放人员曾经考虑过自己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对未来有所打算。

2、服刑期培训。

有78人希望在服刑期间得到有利于就业的相关培训,占80%。这说明绝大多数刑满释放人员为自己就业担忧过,并愿意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培训,增强回归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

3、主动乐观就业。

仅有30人会在刑满释放后,主动积极乐观的再寻找一份工作,占31%。而通过面谈,部分调查对象表示之所以这题选择否选项一是因为自己释放后的工作熟人会帮忙安排,自己不用费太多心力;二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就业情况并不怀有乐观的态度,与其寻找工作碰壁不如自己创业。

4、自主培训。

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主动愿意对自己进行再就业方面的相关培训的仅有15人,然而有高达85%的调查对象不愿意回归社会后主动自主培训。通过对调查问卷相关题目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使刑满释放人员更好的就业,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服刑期对他们安排培训,这样的培训在时间和主动性方面更具有优势,收效应该会较大。

三、被调查对象就业情况

调查问卷中有些题目主要是针对有工作的调查对象而设计的,没有就业的调查对象无须填写这几项。在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中,目前有工作的调查对象有64人,故只有64人回答了这几道题目。由此可见,在被调查对象中有工作的刑满释放人员占总人数的65%,就业情况还有待改善。

1、就业途径。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熟人介绍而就业的有16人,通过政府和居委会安置的有9人,通过招聘会等市场手段就业的有8人,自主创业的有28人,通过其他途径就业的有3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谓的自主创业并不包括自主创业的成败,仅指被调查对象的就业途径。这一结果显示,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多通过熟人介绍或自主创业的途径,而在面谈中有调查对象表示“之所以自主创业还不是因为这样比较自由,不用暴露自己的身份。”这也可以反映出在寻找工作方面,刑满释放人员遇到了较大的社会阻力。

2、单位性质。

在回收的有工作的这64份问卷里,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10人,在集体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13人,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有8人,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有17人,个体工商户有16人。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性质中私营企业、集体企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的总比例高达72%,而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工资福利较好的外资企业或国有企业中,被调查对象能够找到工作的比例并不高,而能够在此类行业中就业的,又绝大部分集中在部分高学历者中。

3、工作性质。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其中,从事保洁、保安、快递、超市等体力性劳动的有21人,从事维修、驾驶、理发等技术性服务劳动的有40人,从事行政技术工作、单位部门主管以及高层主管工作的有3人,比例是非常之低的。这也反映出刑满释放人员在就业中工作性质比例是非常不平衡的,虽说职业不分贵贱,但他们确实大多在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

4、劳动合同情况。

在已就业的64位被调查对象中仅有29人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55%。这说明即使在已就业的被调查对象中,仍有过一半的人处于工作不稳定的状态。

5、社会保险缴纳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现在所享有的社会保险中单位出钱承担的有9人,个人全部承担即自己购买的有10人,然而没有社会保险的竟高达45人。这说明刑满释放人员在就业后生活没有得到相应保障的风险。

6、工作满意度情况。

通过回收的问卷显示,对现有工作十分满意的调查对象有14人,满意程度一般的有42人,不满意的仅有8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高达66%的满意程度一般的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例如,在面谈中有调查对象就说“有过那事,能有个活干就不错了,哪能挑三拣四的”,这就反映出其实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还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有过服刑历史所以不得不安于现状罢了。

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歧视表现形式

就业权包括自由选择获得特定职业、获得晋升机会、享受就业保障和基本工作条件、收益劳动报酬等,最重要的是平等的就业机会权。就业对每个个体都是极为重要的,它首先是人生存的根本条件,创造出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也是个体体面生活和获得尊严的基本条件。就业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我国《监狱法》第38条规定:刑满释放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1、就业困难。

受自身的文化素质缺陷和职业技能缺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刑满释放人员中大多数人学历较低,仅为初中或高中层次,而且监狱内的文化学习也无法像正常教育一样,出狱之后更是难以继续接受正规教育,所以,自身文化素质的缺陷是他们出狱之后寻求职业时的第一道屏障。同时,监禁作为一种刑罚,通常只会要求犯罪人员从事一些简单型、体力型的劳作,犯罪人员难以学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加上监狱是封闭式的管理,犯罪人员是与世隔绝的,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很少,根本感受不到时代的变迁,直至出狱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已跟不上时代需要。学历低下和技能落后,是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巨大障碍。

2、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障。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一些已经就业的刑满释放人员,他们的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工作,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累的体力活,而且他们大部分人的工资收入低,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生活非常艰辛。究其原因:一是歧视行为;二是无歧视行为的雇主为了留住有歧视倾向的雇员,可能被迫采取隔离的政策,甚至降低刑满释放人员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险待遇。

3、难以获得单位信任。

刑满释放人员出狱之后也往往会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在社会中遭遇人们的有色眼镜。雇主在缺乏对刑满释放人员平均状况及个体状况了解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刑满释放人员再盗窃”等见诸报端的极端性事件联系刑满释放人员特殊的人生经历,对刑满释放人员做出“危害性大和道德败坏”等不良评价。由于雇主、雇员以及消费者可能具有的歧视性偏好,不喜欢与刑满释放人员群体打交道。在面谈中就有调查对象表示“尽管和我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有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认为我们这种人是不可信的,一旦出了啥事,也往往会认定是我们干的。”同事对他们也避而远之,生怕自己沾上麻烦。

五、帮扶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举措

1、对服刑期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

服刑人员中有相当部分成员是无一技之长的,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成为大部分服刑人员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现代刑罚观念,监狱不单纯是关押犯罪人的场所,也是矫治犯罪人的场所,即“社会化应是徒刑判决执行的首要任务”。《监狱法》第64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监狱生产和罪犯释放后就业的需要,对罪犯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经考核合格的,由劳动部门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该法第66条规定:罪犯的职业技能教育,应列入所在地区的教育计划。有了技术就等于有了“饭碗”。在此次调查中也有80%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在服刑期受到有利于就业的相关培训。

监狱要优化劳动生产的产业结构,引进适宜罪犯改造的劳动生产项目,科学合理地组织罪犯劳动,使狱内劳动适应培养劳动技能的需要。要从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目标出发,以实用性为原则,使服刑人员在狱中能真正掌握一门谋生手段。可以探索监狱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班、外聘教员等途径,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来加快服刑人员技能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2、帮助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建立健康的心理,调整好刑释人员的就业心理

(1)劳动观念教育。

着重树立和增强刑释人员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凭劳动吃饭、靠劳动致富的劳动观念,引导他们遵守纪律,按规定参加劳动改造,在劳动中体悟艰辛,在劳动中感受不易,通过劳动赢得尊重和认可,通过劳动享受成功和快乐。

(2)心理健康教育。

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咨询,定期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治和个别教育工作,矫正服刑人员个体的人格缺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较快地转变角色,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克服自卑、恐惧、焦虑等消极心理,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尽快了解和熟悉社会的发展变化,消除陌生感,正确处理与社会、家庭、他人的关系,培养责任感,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与行为,尽快适应新环境与新角色,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为走向社会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3)教会刑满释放人员主动适应社会,坦然面对各种“歧视”及“另眼相看”。

对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进行社会适应性心理测试,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社会评价,正确设定期望值,优化需求心理,培养挫折耐力,使其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角色”意识的转变,以健全的心理回归社会并迅速适应社会生活。可以把服刑人员在狱中的服刑情况、心理健康评估意见寄送罪犯原户籍所在地的社会安置帮教部门,做好帮教安置的衔接工作,有效帮助刑释人员克服种种实际困难,使其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指导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激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树立起新的人生目标。

(4)帮助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做好就业准备。

在择业过程中,要了解社会需求,科学自我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从小事做起、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努力将自己转变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为刑释人员创造机会了解有关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做好就业面试准备;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可以建立监狱刑释就业介绍中心,协同地方劳动部门,通过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畅通咨询渠道,讲授择业创业技巧,提供服刑人员与用工单位的见面机会,向用工单位推荐表现突出的刑释人员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刑释人员准确定位,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提高就业成功率。

3、营造平等就业的制度环境。

犯罪的标签以及他们遭受社会的歧视,尤其是就业歧视,使得他们丧失了谋生的基本机会,他们因此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难以回归社会。保障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权利是促使他们回归社会,实现安居乐业,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的有效措施。在当前我国,规范前科报告制度,完善刑满释放人员的户籍管理制度,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对刑满释放人员歧视的规定,制定保护刑满释放人员的专门法律,建立准官办型的刑满释放人员保护机构等都是可以考虑借鉴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余红杨.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探究——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指导[J].就业与保障,2011.9.

[2]张丽芬等.社会工作介入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2.1.

就业人员 篇9

学者们对工资收入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Sylvie Démurger等 (2009) 分析了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对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 指出垄断与竞争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扩大明显[1]。柏培文 (2010) 对我国不同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分配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 其指出行业之间工资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高于10年前[2]。近年来, 学者们对黑龙江省工资收入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刘欣与马凤才 (2013) 指出, 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3]。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2) 指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黑龙江省资本所有者所得偏高, 劳动者所得持续下降, 并指出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占GDP增加值比重低于第三产业,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较差[4]。黑龙江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课题组 (2013) 分析了黑龙江省职工工资水平低的原因以及工资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应提高劳动报酬占GDP比例的建议[5]。金秀芝与罗华军 (2012) 分析了黑龙江省2011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情况, 计算了增长幅度, 并进行了地域与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比较[6]。本文基于学者们关于工资收入在产业与行业间存在差别这一前提对黑龙江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进行分析。

2 数据选择依据

依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13) 对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及各地区城镇非私营单位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的分析。

黑龙江省及各地区2008-201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分别如表1与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

一是, 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 (2009) 中“3-1人口和就业基本情况”的说明, 从2008年起黑龙江省“将城镇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口径做了调整, 将原有报表中的私营单位纳入私营统计制度另行统计, 故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人数与以前年份不可比。”按照这个说明工资发放对象也一定会按此标准进行调整, 所以论文对黑龙江省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从2008年开始分析。

二是, 在黑龙江统计年鉴中 (2013) 中统计的是“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这一指标, 而在2012年及以前的统计年鉴中统计的是“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这一指标。而表1中能获得2008-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指标数据的原因是在2013的统计年鉴中列出2008-2011年的“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即黑龙江省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仅有2008-2012年四年的数据。

三是在表2中对黑龙江省各地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析时, 在2013的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各地区城镇就业人员在2008-2011年的平均工资, 故无法与2011年前的数据进行比较, 仅分析了2012年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2013“3-1”人口和就业基本情况.

3 黑龙江省全省城镇及各地区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析

3.1 全省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变化趋势分析

依据表1、图1和图2, 分析如下:

第一, 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呈现上涨趋势, 但是私营与非私营单位之间人均工资差距显著, 且有增大的趋势。黑龙江省2008-201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国有单位到私营单位均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但是城镇非私营单位 (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 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远高于城镇私营单位, 如图1所示。同时, 由表1可知, 非私营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额有增大的趋势, 即由2009年的两者相差9438元/年增加到2012年的14653元/年。

第二, 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 城镇国有单位与其他单位就业人员之间平均工资差距小, 而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而城镇集体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前两者的差距大, 但是从观察到的年份来看, 其差距也有缩小的趋势, 如图2所示。

3.2 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析

第一, 从黑龙江省各地区来看, 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远高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农垦总局除外) , 如表2所示。这一点与前述分析全省的总体情况一致。第二, 各地区的国有单位与其他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差距也较小, 如图3所示, 这一点与前述分析全省的情况一致。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 (2013) “3-20城镇各地区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22各地区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23各地区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24各地区城镇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25各地区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可见, 不但黑龙江城镇不同性质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存在差别, 而且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也存在差别, 但是国有与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别较小, 而集体单位与国有或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Sylvie Démurger, Martin Fournier, 李实, 魏众.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3) :55-71.

[2]柏培文.我国城镇不同行业职工工资分配公平性测度[J].统计研究, 2010, 27 (3) :4-11.

[3]刘欣, 马凤才.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特点及增收障碍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 25 (5) :99-103.

[4]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高黑龙江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 2012 (2) :10-11.

[5]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课题组.黑龙江省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J].统计与咨询, 2013 (1) :13-15.

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可跨省转移接续 篇1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出台《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接接续暂行办法》,这是基本养老关系跨省转移办法后的又一项惠及个人基本保障的政策,这一办法将于2010年7月1日起实行。

《暂行办法》规定,从2010年7月1日开始,流动人员跨省就业时可以转移自己的医保关系,个人账户可以跟随转移划转。除医保关系可跨省转移之外,随参保人身份的变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关系,也可互相转移。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可在就业地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回农村后可带回,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不会中断。

为保证转移接续信息顺畅简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卫生部设计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凭证,身份证号码是参保人员的唯一识别码。参保人转移医保关系时,只需要向社保机构出示,参保信息即可得到及时更新。

北京市女性失业人员就业援助研究 篇11

关键词:女性、失业、就业援助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劳动力在总体上过剩的国家,劳动力总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任务艰巨,尤其是转型期,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企的深化改革、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富余劳动力成为下岗工人,造成失业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失业下岗问题几乎成为中国城市中的最主要的贫困阶层,失业下岗问题几乎成为中国国内头号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2002年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及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开拓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但是在再就业出现新的发展前景的同时,相应地也产生了再就业层次低、月收入少、职业发展空间小等一些突出的问题。只有对于城市失业者,特别是失业女性群体的发展阶段的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才能有力地促进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和谐发展,加快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北京市失业人口现状分析

从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从2000至2003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呈逐步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20.32%,每年增长速度比较平均,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小幅下降,降至6.46万人。而从2005年起,我国城镇失业人员较前一年度年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度为163.47%,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市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发展速度比较平缓,但总体保持较高的状态,从2009年开始,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我市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了一个明显的降幅,降幅为20.62%,从2009年以后至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平均登记失业人数为8.025万人。

三、北京市女性失业人口数据分析

从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库的统计资料的分析来看,城镇女性登记失业人员人数从2004年至2012年呈现倒U型发展,其中2004年至2008年我市女性登记失业人数缓慢上升,平均发展速度为107.04%,这种趋势在2008年达到峰值,2008年女性登记失业人数为14.9万人;而2009至2012年间,城镇女性登记失业人数开始缓慢下降,至2012年,降至九年间的最低点10.6万人,从柱状图分析得出,2009-2012年间女性登记失业率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05.05%,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2004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城镇女性失业人员就业人数总体发展态势比较平稳,其中,2004年就业人数为九年间的最低值,为7.2万人。2008年受到经济形势特影响别是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女性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人数达到此九年的峰值,为9.7万人。2005年至2007年,就业人数的变化幅度较小,这三年的平均就业人数为8.76万人。2009年至2012年,女性失业人员的就业人数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此四年间,平均就业人数为8.38万人,平均发展速度为-104.46%。

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可知,2004年至2012年,这九年间,北京市失业女性的就业率分别为,2004年67.92%、2005年65.67%、2006年63.97%、 2007年62.76%、 2008年65.10%、 2009年67.79% 、2010年70.67%、 2011年70.95%、2012年71.70%,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北京市女性失业人员的就业率,在近几年中保持缓慢上升趋势。

四、女性失业人口再就业培训现状

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市的就业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形势严峻,压力巨大,是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特别是 4050 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成为上至市委、市政府,下至市民百姓广泛关注的一项热点问题。近几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次在全国进行经验介绍,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一些做法非常独到。

(一)就业服务进社区

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万户。就业与再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百姓的基本需求关联最为紧密的热点问题。由于体制转轨,“企业人”向“社会人”过渡,原有的依靠企业和行业开展服务和保障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应该说,在当前和今后就业工作的整体格局中,街道社区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对于女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由于街道社区连接着千家万户,能够直接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状况和就业需求,因此,街道社区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实现下岗失业人员由“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的转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开展就业服务

全面、准确掌握女性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全市街道社区普遍通过协管员对女性失业人员开展了入户调查,逐人核对,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明确了重点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就业愿望清、技能特长清、家庭状况清、收入水平清;同时,他们根据帮扶对象的困难程度,制订援助和安置方案,真正做到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社区,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许多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开展了就业援助的“四送”活动,即把政策送上门、岗位送到人、服务送到家、技能送到手,积极为就业困难群体办实事、送温暖。对女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岗位信息服务。

五、问题与分析

(一)主观原因

失业女性在选择工作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依次有:收入、福利、工作稳不稳定、单位人际关系、离家远近、工作条件和环境、工作劳动强度、单位所有制性质、合不合自己兴趣、能否发挥专长、工作的社会地位等。过高的择业期望与自身素质的不相适应、竞争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是造成失业女性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二)客观因素

1.劳动力供大于求,再就业机制不够健全。

劳动力供人于求仍是制约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广州市平均每年约新增劳动力6万人,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在穗外来劳动力电有70多万人,今后还将呈攀升势头,我市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大批原属“城中村”和农场系统的农业户口人员转为城镇居民,这部分人员,绝大部分处于无业状态,逐渐成为失业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加上再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用工信息和渠道不够畅通,市场服务尚未形成总体网络,使一部分失业女性不能及时获得就业信息,错失了就业机会,导致她们在短期内难以再就业。

2.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失业女性有后顾之忧。

由于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尚在建设之中,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社会保障政策更是滞后,虽然随着个体、私营等新经济组织的崛起,女性在薪经济组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不能象国有和集体企业那样享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故动摇了失业女性向新经济组织谋求职业的信心,这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障碍。

3.用工制度不够规范,再就业的良好氛围仍较欠缺。

如有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性别歧视,随意提高招用女工的条件、不愿用生育年龄的女性、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男女同工不同酬、随意辞退女工,以招聘失业人员来博取知名度和优惠政策乃至廉价劳动力,待试用期过后,则以“不合格”为籍口,拒聘、拒签合同,这些情况表明,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被任意扩大,用工制度的执行随意性突出,又缺乏有力的监管制度和措施,使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严重挫伤了失业女性的自信心和尊严,使其再次丧失参与社会发展的机会。

六、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继续将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纳入决策主流,加大力度研究制订并落实有利于女性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如果用工单位优先招用符合条件的失业女性,应对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对自谋职业的失业女性提供优惠政策;对灵活就业人员,重点制定实施支持小型企业创办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临时工、小时工、劳务工和季节工,重点放在规范这些企业用工行为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上。通过调整和完善现行劳动法规制度,做到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建议政府部门积极开辟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拓宽妇女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项目,为失业女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调整促进社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蓑及资助办法,简化工商登记、安排场地、减免税收、提供信贷等措施,鼓励举办社区服务业,为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失业人员提供代缴养老保险费和必要的场地、资金的帮助和支持等。

(三)推行灵活、弹性的工作形式,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制度。

建议政府鼓励企业采取灵活的工作形式和弹性工作时间,帮助引导失业女性实现自主就业,如鼓励她们当钟点工、接送小孩等。结合妇女就业特点,加紧进行妇女就业形式的研究,可结合生产实际,开辟非全日制、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等就业形式,发展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问、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建议人大继续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的地方性法规,监督《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要建立健全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法规,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完善就业监督机制,指导、督促企业在招用工时遵循男女平等原则,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对不执行国家劳动安全规程和标准侵害妇女就业权利和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1] 姚洁敏、钟伟.“4050”人群再就业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13)

[2] 刘洋. 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的思考. 文化商业.2011(01)

就业人员 篇12

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现状

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目前,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有两大类群体:第一类是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以及部分城镇新增劳动力, 主要受雇于小规模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或从事临时工、季节工等劳务活动, 或从事个体经营。第二类是部分知识阶层和高校毕业生等, 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 多为自由职业者。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工作时间不固定, 工作时间依其从事的职业性质决定, 如小时工通常为一天中某个时段, 临时用工、季节工通常为一年内某几个月。二是工作岗位不固定, 劳动组织松散, 流动性强, 签定劳动合同的情况比较少。三是收入差异大, 时高时低, 总体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灵活就业的特性, 导致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理念和实际情况的多样化。一是年纪偏大、收入较低的人群。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 非常想参加养老保险, 但是即便马上开始缴纳养老保险, 也难以达到现行规定的缴费年限, 对养老保险只能望洋兴叹。二是年轻、收入较高的人群。或购买商业保险, 或进行投资积累财富, 暂时不予考虑缴纳养老保险, 因为养老尚早, 有等需要养老的前15年或20年再考虑缴纳养老保险的想法。三是年轻、收入偏低的人群。购买商业保险和缴纳养老保险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二者权衡放弃了商业保险, 可是, 缴纳养老保险得至少30年, 这30年养老保险费用年年涨, 还要养家糊口、买房、孩子上学、就医等等, 只能对养老保险持观望态度。四是正在缴纳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群。因为还不够规定的缴费年限, 面对每年上涨的养老保险费用只能咬牙坚持缴费, 达到规定年限的想停止缴费, 又担心断缴后, 政策会不会有所改变, 怕出了钱又养不了老, 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上述情况, 使灵活就业人员目前参加养老保险比例不高。据对某市的初步调查和不完全统计, 目前,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三成。

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难的原因

1. 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目前, 不论社会保险制度, 还是管理层面的费用征缴, 待遇支付等, 都是基于正规单位和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 还没有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专门规定, 只是有一些涉及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相关条款, 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这些规定仅仅将灵活就业人员作为一种类型, 纳入了养老保险参加范围, 但对于灵活就业的特殊性而形成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具体问题, 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2. 缴费比例较高, 实际全部由个人负担。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实行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缴费比例为20%, 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实际执行中, 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主要群体, 如企业下岗、离岗、失业人员以及部分刚毕业的学生, 急于寻找工作根本不敢提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合理的要求, 同时, 所供职的单位为减少成本, 也不愿意为其缴纳保险。在这种情况下, 若缴纳养老保险, 必须按20%的比例全部由个人负担, 但高比例交费后仅有8%划入个人账户。这样, 同样是缴纳养老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就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相应地承担的缴费负担也比较重。

3. 缴费基数逐年增加, 个人不堪重负。

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社会平均工资的确定由统计部门根据全部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进行统计。以山西省2005年至2009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 社平工资增长较快, 2005年公布的上年社平工资为12943元, 2006年公布为15645元, 2007年公布为18300元, 2008年公布为21525元, 2009年公布为25828元。据调查一个工作近十年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工资收入稳定, 2009年全年收入20784元, 未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显然, 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没有考虑占城镇很大比例的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下岗工人、失业人员、个体户、新生待业人员的收入达不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 加上在岗职工社平工资的连年上涨导致缴费金额的不断攀升, 使得很多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不起养老保险费。

4. 工资收入不稳定, 难以应对物价上涨及各种支出压力。

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是参保的经济保证, 而对于多数灵活就业者而言, 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且不稳定, 经济承受能力较低, 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 缴纳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每年却是稳定和递增的, 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和家庭开支的增加, 使得灵活就业人员难以持续缴费。

三、改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政策与建议

1. 制定政策确保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实施。

统一的政策、完善的制度, 是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因此, 国家要在通盘考虑全国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况下, 尽快制定一部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法规, 并在保障范围、筹资模式、给付水平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标准, 既考虑全国的统一性, 又考虑部分地区的灵活性。在保障范围上, 取消户籍制度的严格规定;在缴费基数的确定上, 应将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纳入统计范围;在缴费比例上, 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 逐渐增加个人账户的份额, 减少统筹账户比例,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积极性, 使灵活就业人员与有固定单位的职工享有同等或类似的劳保权益。

2.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收入微薄, 经济承受能力弱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千方百计增加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是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一个重要举措。现阶段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法律保障灵活就业者应有的权益。比如:进一步完善《劳动法》, 明确灵活就业的法律地位, 在就业合同、就业期限、工资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护、解雇限制等诸方面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各种权益, 特别是维护其经济权益。二是社会保障部门针对灵活就业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等, 使他们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就业者, 相应地收入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三是灵活就业人员要抓住政府提供的机会, 积极参加培训, 苦练内功, 知法懂法,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权益受到侵害时, 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政府要强化管理, 给予补助。

首先, 为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给付, 鼓励灵活就业者参保, 当地财政可以根据灵活就业者的收入状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参保补贴, 补贴资金直接充实到统筹基金, 享受优惠待遇的灵活就业者相应减少部分缴费。其次, 社保经办机构通过开展社会保险稽查和监察, 依法扩面, 督促私营企业主主动履行法律义务,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同时, 社保经办机构建立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保险的信息披露制度, 并对这类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再次, 完善社会保险政策, 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形式不稳定以及经济收入不稳定的具体情况, 可借鉴商业保险经验, 降低参保门槛, 缴费层次要多, 支付标准要细,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需求。

4. 继续加大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目前,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 除了与收入低有关外, 与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足也有相当关系, 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特点, 一方面要通过媒体的媒介作用,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灵活就业人员宣传有关养老保险的知识和政策;另一方面, 针对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文化水平低, 接触媒体报道的机会少的事实, 应该定期抽调专业人员, 印制宣传材料, 以社区为依托, 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听取专题宣传讲座。通过宣传, 以不断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和主动性, 促进全社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就业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 灵活就业人群不断扩大, 但是, 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却未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削弱了养老保险固有的互助互济功能。因此, 新形势下如何让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社平工资

参考文献

[1].柳清瑞.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及策略[J].党政干部学刊, 2005 (6)

[2].王积权.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讨论[J].财会研究, 2004 (3)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的体会论文下一篇:胫腓骨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