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

2024-08-21

牛流行热(精选8篇)

牛流行热 篇1

牛流行热 (又名三日热) 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突然高热, 呼吸促迫, 流泪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炎症和运动障碍。感染本病的大部分病牛经2~3 d即恢复正常, 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本病病势迅猛, 但多为良性经过。本病能引起牛大群发病, 明显降低乳牛的产乳量。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牛、黄牛、乳牛、水牛均可感染发病。以3~5岁壮年牛、乳牛、黄牛易感染性最大。水牛和犊牛发病较少。病牛是本病的传染来源, 其自然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人工感染时, 静脉注射病牛能引起发病, 而其他途径接种的结果则不一致。一般认为, 本病多经呼吸道感染。此外, 吸血昆虫的叮咬, 以及与病畜接触的人和用具的机械传播也是可能的。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7~10月份。流行迅猛, 短期内可使大批牛只发病, 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性。流行上还有一定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1次。病牛多为良性经过, 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 死亡率为1%~3%。

2 症状

潜伏期为3~7 d。病初, 病畜震颤, 恶寒战粟, 接着体温升高到40 ℃以上, 稽留2~3 d后体温恢复正常。在体温升高的同时, 可见流泪, 有水样眼眵, 眼睑, 结膜充血, 水肿。呼吸促迫, 呼吸次数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 呼吸困难, 患畜发出呻吟声, 呈苦闷状。这是由于发生了间质性肺气肿, 有时可由窒息而死亡。食欲废绝, 反刍停止。第一胃蠕动停止, 出现鼓胀或者缺乏水分, 胃内容物干涸。粪便干燥, 有时下痢。四肢关节浮肿疼痛, 病牛呆立, 跛行, 以后起立困难而伏卧。皮温不整, 特别是角根、耳翼、肢端有冷感。另外, 颌下可见皮下气肿。流鼻涕, 口炎, 显著流涎。口角有泡沫。尿量减少, 尿浑浊。妊娠母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死胎。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本病大部分为良性经过, 病死率一般在1%以下, 部分病例可因四肢关节疼痛, 常期不能起立而被淘汰。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多因窒息所致。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和点状出血, 黏膜肿胀, 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液。肺显著肿大, 有程度不同的水肿和间质气肿, 压之有捻发音。全身淋巴结充血, 肿胀或出血。直胃、小肠和盲肠黏膜呈卡他性炎和出血。其他实质脏器可见混浊肿胀。

4 诊断要点

由牛流行热毒引起, 主要侵害黄牛和奶牛。有明显周期性, 约3~5年流行1次, 大流行之后, 常有1次小流行。多发于蚊蝇活动频繁的季节 ( 7~10月份) 。病牛突然出现高热 (40 ℃以上) , 一般维持2~3 d, 流泪, 眼睑和结膜充血, 水肿。呼吸急促, 发出哼哼声, 流鼻涕;食欲废绝, 反刍停止, 多量流涎, 粪干或下痢;四肢关节肿痛, 呆立不动, 呈现跛行;孕牛可流产;奶牛泌乳量下降或停止。发病率高, 病死率低, 常呈良性经过, 2~3 d即可恢复正常。剖检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 水肿和点状出血;间质性肺气肿以及肺充血, 肺水肿, 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 真胃、小肠和盲肠呈卡他性炎症和渗出性出血。发热初期采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或采取发热初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应与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恶性卡他热加以鉴别。

5 防 治

加强牛的卫生管理对本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管理不良时发病率高, 并容易成为重症, 增高死亡率。应立即隔离病牛并进行治疗, 对假定健康牛和受威胁牛, 可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高热时, 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40 mL, 或30%安乃近20~30 mL。重症病牛给予大剂量的抗生素, 常用青霉素、链霉素, 并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安纳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等药物, 静脉注射。2次/d。四肢关节疼痛, 牛可静脉注射水杨酸钠溶液。对于因高热而脱水和由此而引起的胃内容干涸, 可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4 L, 并向胃内灌入3%~5%的盐类溶液10~20 L。加强消毒, 搞好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工作, 应用牛流热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中药治疗:在病初可用柴胡、黄芩、葛根、荆芥、防风、秦艽、羌话各50 g, 知母40 g、甘草40 g、大葱3根为引。共为末冲服。亦可用板蓝根100 g, 紫苏150 g, 白菊花100 g。煎服, 疗效尚好。此外, 也可用清肺, 平喘, 止咳, 化痰, 解热和通便的中药, 辨证施治。如九味姜活汤;姜活40 g, 防风45 g, 苍术45 g, 细辛25 g, 川芎30 g, 白芷30 g, 生地30 g, 黄芩30 g, 甘草30 g、生姜30 g, 大葱1棵。水煎2次, 1次灌服。加减:寒热往来加柴胡;四肢跛行加年见、木瓜、牛膝;肚胀加青皮、来服籽;咳嗽加杏仁、全瓜蒌;大便干加大黄、芒硝。均可缩短病程, 促进康复。

病例:1999年9月8日晋庙铺镇大山河村, 卫小立、卫前亮、卫社会饲养的 3~3.5岁牛同天突然发病, 体温均升高达40.0~41.5 ℃、病牛鼻镜干燥, 精神沉郁, 流泪、流鼻涕、流口水, 病牛发哼, 呈苦闷状。确诊为牛流行热病例, 相继在本镇十几天内的大池头村、范谷拖等村, 发生病牛40余头, 分别采用中、西药治疗, 除大池头村刘德红饲养的1头牛发病后 (卧地不起、丧失生产能力) 被淘汰外, 其余均获痊愈。

6 体 会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并在多雨、潮湿等不利因素可促使此病的流行, 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科学饲养管理, 方可取的满意的效果。实验证明, 在本病流行盛期发病的牛或症状较轻者, 只要加强护理, 常可不药而愈。

几例牛流行热病的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牛流行热病;治疗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势迅猛,呈地方性流行①。我县于1997年6~9月发生过牛流行热病,呈地方性流行。到2013年的6~9月又发生该病,主要见于喀斯特山区,呈零星散发。该次病主要在3~5岁的青、壮年黄牛发生较多,水牛与犊牛发病较少。笔者自2013年7~9月,共出诊牛流行热病1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收到良好效果。现将该病的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9月。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此外,吸血昆虫的叮咬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2 病理病因

夏末秋初,时雨时阳光,炎热与潮湿交替,昼夜温差明显,蚊蝇盛行,畜体易受到风寒暑热的刺激,加上蚊蝇叮咬,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导致该病容易发生。

3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皮温不整。病畜精神沉郁,鼻镜干燥,口角流长线状或泡沫样涎液。食欲减退或不食,反刍停止。鼻腔多见浆性分泌物,少数有咳嗽。病畜不愿行走,有的可见阵发性肌肉震颤。

4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和点状出血;肺肿大,间质性气肿明显,切面流出暗红色带泡沫状液体;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或出血。有的网见真胃、小肠黏膜呈卡他性炎或出血。

5 诊断

本病发生于6~9月,发病突然,病牛高热稽留,呼吸困难,流浆性鼻液,咳嗽,不愿行走,喜卧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为牛流行热病。

6 治疗方法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恢复胃肠功能为治则。

6.1 西药治疗

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

头孢噻呋钠0.4 g,黄芪多糖40 ml,反刍开胃针40 ml,20% 复方氨基比林30 ml,混合一次性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d。

6.2 中药治疗

制止瘤胃臌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灌服白糖蚯蚓水300 ml ,酸菜水或酸笋水250~400 ml ,一次灌腹,一剂即愈。

6.3 预防

该病无疫苗,预防主要采用药物对疫区同群牛进行注射,防止大面积扩散。使用的药物以抗菌消炎,解热镇痛為主,辅助用增强机体免疫力,益气固表的药物。

7 病例

(1)2013年8月16日,畜主黄某电话求诊,诉一头体重约300kg大黄牯牛,两天来草不吃水不喝,不愿走动,肚胀,不回嚼。要求兽医站派人来给病牛进行诊治。笔者接到电话后于2h内到场,经检查:病牛腹部臌胀,左腹较为明显,精神沉郁,头低耳耷,不愿行走;测量体温为40.2℃,触诊皮温不整,口流黏液,鼻镜干热,不反刍,食欲废绝。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牛流行热病。于是叫畜主挖来鲜蚯蚓150g,加入白糖70g,混合经半小时溶解后,加入清洁冷水150 ml、酸笋水400ml灌腹。同时用西药:头孢噻呋钠0.4 g,黄芪多糖40 ml,反刍开胃针40 ml,20% 复方氨基比林30 ml,混合一次性行肌肉注射。3h后,病牛精神有所好转,鼻镜潮湿,开始反刍,有食欲,吃些青草。第二天,再西药注射一次,痊愈。

(2)2013年9月18日,畜主姚某前来兽医站求诊。主诉家养的一头大黄牛不吃草有两天了,睡在地上赶不起来,请求派人治疗。笔者和一同事随畜主前往,见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卧地不起,清神沉郁,鼻镜干热,不反刍,强行站立后躯摇摆,肌肉阵发性震颤,体温升高达41.7℃。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诊断为牛流行热病。治疗方法与病例(1)相同,第二天痊愈。采用此方法治疗牛流行热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8 治疗体会

(1)西药头孢噻呋钠具有杀菌能力强、抗菌谱广,对无名高热、反复高热等具有独特疗效;黄芪多糖能抗毒杀菌,直接抑制病毒增殖并控制继发感染;反刍开胃针具有开胃健脾,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道蠕动,迅速恢复反刍功能之功效;复方氨基比林则有解热作用强而持久的功效。因此利用这4种药物配伍治疗牛流行热病,具有解热、解毒、恢复胃肠功能等独特疗效。

(2)中药白糖蚯蚓水方中的白糖能将鲜蚯蚓迅速溶为蚯蚓泥,以致蚯蚓中的药物成分游离出来,充分发挥其药理效果,蚯蚓泥中的脂肪酸类能迅速降低瘤胃内小气泡的表面张力,使气泡中的气体随气泡破裂而散出,另外脂肪酸类还具有较强的制酵作用,并能刺激瘤胃加速蠕动以排出气体。酸菜水能软化胃内容物,改善酸碱环境,增强瘤胃内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从而刺激瘤胃加速蠕动,促进反刍,恢复病牛食欲功能,以此增强病牛的抵抗能力,达到治病效果。

(3)做好牛流行热病的预防注射工作,确保本病流行时牛有足够的免疫力。

(4)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栏舍及周围环境卫生,驱杀蚊蝇,定期消毒。

牛流行热诊断与治疗 篇3

1 病原

牛流行热病毒为RNA型, 属于弹状病毒属。日本分离毒的大小平均为140nm×80nm。病毒的核酸为RNA型, 对氯仿、乙醚敏感。发热期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中。

分离牛流行热病毒时, 以母牛血毒脑内接种为宜, 适宜接种动物是初生乳鼠或仓鼠, 进行脑内接种时, 可分离出病毒。鼠化病毒还能在牛胚肾、犊肾和睾丸细胞上生长, 并能引起牛胚肾细胞产生病理变化。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病牛。主要经血液传播, 由吸血昆虫 (库蠓、蚊等) 叮咬传染。本病不能通过接触传染。本病主要侵害奶牛、黄牛和水牛。发病率以奶牛高于黄牛、水牛, 青壮牛高于老牛、犊牛。自然条件下, 绵羊、山羊、骆驼、鹿均不感染。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夏末秋初, 高温炎热、蚊虫多孳生季节高发。近年本病流行周期由过去10~20年缩短到6~8年或3~5年, 有的地方报道2年一小流行, 4年一大流行。本病传播迅速, 沿交通路线蔓延, 呈流行性, 且与风向一致, 有时呈跳跃式蔓延。发病率高, 但多取良性经过, 死亡率一般在1%。

3 临床症状

病初, 病畜震颤, 恶寒战栗, 接着体温升高到40℃以上, 稽留1d~3d后体温恢复正常, 发热期鼻镜干燥而热, 羞明流泪, 走路不稳, 常发生跛行和瘫痪, 呼吸加快, 头颈伸直, 张口吐舌, 有明显的鼾声。口腔大量流涎成线状。食欲废绝, 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停止, 出现臌胀或者缺乏水分, 胃内容物干涸。粪便干燥, 有时下痢。尿量减少, 尿浑浊。妊娠母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死胎。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病程一般一周左右。少数病牛因肺水肿和肺气肿, 或继发肺炎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见于呼吸系统, 大多数可见肺充血、水肿和肺间质性气肿。在肺的尖叶、心叶、膈叶前可见暗红色的小叶性肝变区。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或出血, 肝、肾等实质器官肿大, 真胃、小肠及盲肠呈卡他性、充血或出血变化。

5 治疗方法

5.1 西药治疗

5%~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 内加四环素1~2g, 静脉注射, 以预防继发感染。配合应用解热镇痛药, 如肌肉注射百尔定10~15mL, 或复方氨基比林20~50mL, 或内服安乃近6~12g, 2次/d。

5.2 应用激素

地塞米松50~100mg/次, 配合5%~10%葡萄糖500~1000mL、生理盐水5m~1000mL, ) 静脉注射。或氟美松50~150mg, 加糖盐水500~1000mL, 混合一次缓慢静脉注射。疗效良好。

5.3 中药治疗

在病初可用柴胡、黄芩、葛根、荆芥、防风、秦苑、羌活各30g, 知母24g, 甘草24g, 大葱3根为引, 将药研末冲服。也可用板兰根60g, 紫苏90g, 白菊花60g, 煎服。疗效尚好。

5.4 对瘫痪和病程长病牛的治疗

对于瘫痪病牛, 可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100~300mL, 地塞米松50~80mg, 10%葡萄糖酸钙300~500mL。病程长的适当加维生素B、C和乌洛托品, 静脉注射, 或用硝酸士的宁穴位注射。

6 预防措施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牛流行热 篇4

1 流行病学

该病仅感染牛, 尤以3~5岁壮牛、乳牛、黄牛最易感, 水牛和犊牛发病较少, 不同性别、年龄和品种的牛都可感染, 重胎牛和高产乳牛症状较重。该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9月。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行性, 约3~5年大流行1次。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3~7 d, 患牛突然发病, 初期体温升高到40~42℃, 个别高达43℃, 稽留热, 持续2~3 d, 皮温不整。体温升高时, 患牛精神高度沉郁, 食欲减少或废绝, 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水肿, 眼角流泪, 有水样眼眵;患牛四肢关节浮肿疼痛, 呆立不愿走动, 不愿或不能站立, 强迫行走时步态不稳或见前后肢跛行, 以后肢居多, 部分患牛后肢麻痹。恶寒, 战栗, 鼻镜干热。病初便秘、排少量球状干燥粪便;发病2 d左右可见排少量稀粪, 并发肠炎时, 可出现腹泻。呼吸迫促 (每分钟80次以上) 或困难, 多见腹式呼吸, 咳嗽, 听诊肺泡音、支气管音粗厉, 个别患牛有痛苦的呻吟声。多数患牛呈良性经过, 轻症患牛用药1~2次, 重症患畜需用药2~3次才能恢复健康。

3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多为窒息所致。病死牛的主要病变表现在呼吸系统, 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点状出血;肺脏显著肿大和点状出血, 呈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肝、肾略肿大。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或出血;真胃、小肠、盲肠黏膜卡他性炎症和出血;有的膀胱积少量赤色尿液。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点、流行病学、病死率低和明显季节性 (如结合病理变化则更准确) , 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5 治疗措施

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方法施治。

5.1 西药治疗

(1) 体温升高、呼吸症状轻微的以解热镇痛为主:复方氨基比林25~30 mL、硫酸链霉素200~300万u和利巴韦林1.5~2.5 g分别肌注, 每天1次, 连用2~3 d。 (2) 体温过高、呼吸迫促或困难者还须在解热镇痛的同时强心补液, 可用安钠咖2~4 g (首选) 或樟脑磺酸钠1~2 g, 葡萄糖生理盐水1 500~2 500 mL静注, 每天1次, 连用2~3 d。

5.2 中药治疗

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各50 g、贝母、桔梗、白芍、当归、麦冬各25 g、甘草15 g, 加水6 000 mL煎至3 000 mL, 再取药渣加水5 000 mL煎至2 500 mL, 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 (间隔4~6 h) 灌服, 每天1剂, 连用3剂。方剂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0 g (后入) 、芒硝80 g, 咳嗽重者加杏仁、全蒌各30 g, 肚胀者加青皮30 g、枳壳40 g, 腰背僵硬及后肢不灵活者加木瓜、牛膝、续断各30 g。此方药量适合为中等体重牛。

5.3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优质干草或青草, 给予充足饮水, 保持牛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凉爽。及时隔离患畜, 对牛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扫及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

6 病例介绍

龙海市港尾镇格林村苏某饲养的1头公黄牛, 3.5岁, 2006年7月3日畜主前来求诊。主诉:该牛昨天晚上未见异常, 今天早晨发现气喘、咳嗽、食欲废绝、跛行。检查:患牛精神沉郁、鼻镜无汗、被毛逆立、体温41.5℃、粪干而少、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水肿, 眼角流泪, 有水样眼眵。诊断:经分析, 初步诊断为牛流行热。治疗: (1) 复方氨基比林30 mL、硫酸链霉素300万u, 肌注;安钠咖3 g、葡萄糖生理盐水2 500 mL静注。 (2)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各50 g, 贝母、桔梗、白芍、当归、麦冬各25 g, 甘草15 g、大黄100 g (后入) 、芒硝80 g, 加水6 000 mL煎至3 000 mL, 再取药渣加水5 000 mL煎至2 500 mL, 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 (间隔4 h) 灌服。当天晚上患牛即恢复健康。

7 讨论与小结

1)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方法施治30多例牛流行热, 均在用药1~2 d后即告痊愈, 个别患牛当天就恢复健康, 效果良好。

2) 由于牛流行热病死率低, 较易治疗, 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因此要做到一旦发病, 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封锁疫区、积极治疗患牛等工作。

3) 该病发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因此, 可在每年6月份之前采取措施搞好牛舍的环境卫生, 保持通风干燥, 消灭蚊蝇及在流行区域用牛流行热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以减少发病率。

4) 患牛呼吸困难时, 勿强行灌药, 以防发生异物性肺炎。

5) 对卧地不起的病情严重患牛, 必须加强护理, 将患牛移至沙坑或阴凉的泥地, 如无可能, 则要多垫柔软褥草, 勤翻患牛, 预防褥疮。

火针治疗牛疑似流行热 篇5

1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 主要表现是高热, 体温升高到40~42 ℃, 稽留2~3天, 皮温不均, 结膜潮红;精神倦怠, 被毛逆立, 肌肉颤抖, 食欲减退和废绝, 呼吸困难, 反刍停止, 鼻镜干燥, 便秘或腹泻, 流鼻涕, 流涎, 四肢僵硬, 重者后躯不支而卧地。

2 治 疗

(1) 药械:火针1枚, 圆利针1枚, 中宽针1枚, 5%碘酒, 四环素软膏1支, 药棉, 桐油或菜油少量。 (2) 穴位:百会、尾根、大胯、尾尖、蹄头、鼻中、通关、山根。 (3) 方法:用碘酒消毒穴位。将棉花缠在火针上, 蘸油燃烧, 不断转动针体, 使之均匀受热, 待油燃尽后去掉棉花, 右手持针, 左手按压百会穴部皮肤, 刺入4 cm深, 然后捻转一下针体, 起针, 消毒针孔, 并以四环素软膏涂封针孔。再用同法针刺尾根2 cm深, 大胯 4 cm 深。针刺时应使患牛出现针感 (如肌肉震颤、卧地者欲起立) , 如无针感, 应稍留针, 或用圆利针刺尾尖穴1.5 cm深, 留针片刻, 使其产生针感。然后用中宽针放四蹄血。对呼吸困难、咳嗽者用中宽针刺山根穴或鼻中穴, 对饮食废绝者加刺通关穴。针后应以麻袋等覆盖火针部位皮肤, 圈养1~2天, 加强饲养管理, 以提高疗效。

3 结 果

在该病流行初期, 笔者曾用解热、镇痛、抗菌、强心、平喘等方法对症治疗几例, 一般3~5天才能治愈;呼吸道症状较重和有瘫痪症状者, 病期更长, 治疗费用也高。采用火针治疗16例 (其中2例卧地不起, 6例有跛行症状) , 均为一次治愈, 病牛恢复食欲, 症状基本消除, 其中针后6小时以内治愈的有4例, 6~24小时治愈的有9例。

4 典型病例

牛流行热的临床诊治措施 篇6

1 发生与流行

牛流行热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 特别是在7~9月, 如天气闷热多雨或昼夜温差较大, 更易发生流行。此病以高热、呼吸和消化器官发生严重卡他性炎症为特征。一旦在牛群中发生, 来势凶猛, 流行速度快。虽然患牛一般呈良性经过3d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故此病又称三日热、临时热) , 但重症患牛如治疗不及时, 极易发生并发症。如役用牛易并发瘫痪症, 丧失役用性能;哺乳母牛易并发缺乳症, 泌乳量下降;犊牛易并发痢疾等, 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足够重视。

2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 精神极度萎顿, 被毛竖立, 不食, 反刍停止, 哺乳母牛发病, 泌乳量急剧下降, 患牛体温急剧升高至40~42℃, 眼睑肿胀, 眼结膜充血潮红, 畏光流泪。鼻镜干热, 鼻流清涕;口流清涎, 常成线状。患病初期粪便稍软, 表面常带有粘液, 以后则出现下痢, 有的患牛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发热期尿短而赤, 皮温不匀, 间有肌肉震颤, 甚至发生肌肉痉挛。四肢肌肉疼痛或僵硬, 关节肿胀, 喜卧, 不愿走动, 强行驱赶则步态蹒跚, 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和瘫痪, 严重病例甚至卧地不起。病程一般为3d左右, 患过此病的患牛可以获得免疫力。

3 病理变化

单纯性急性病例的高热期及体温恢复正常不久剖检的牛, 多无特征性病变。本病的剖检变化和病势的轻重有关, 主要病变在呼吸道, 显示明显的肺问质性气肿, 部分病例可见肺充血及水肿, 肺体积增大。严重病例全肺膨胀充满胸腔。在肺的心叶、尖叶、膈叶出现局限性暗红色乃至红褐色小叶肝变区。气管、细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液体。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水肿。实质器官多呈现明显的浑浊肿胀。此外, 还可发现关节、腱鞘、肌膜的炎症变化。

4 实验室检验

确诊本病, 一般应在发热初期采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同时在高热初期和恢复期的采集血清, 做病毒抗体检测, 以及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

5 防治措施

5.1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方法是饲喂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草料, 以增强牛的体质。经常保持牛栏清洁干燥、通风凉爽。役用牛不可使役过度, 役用后或放牧出汗时, 不让其暴饮冷水。

5.2对重症患牛特别是乳牛, 应在加强护理的同时, 采取相应的综合疗法: (1) 当病牛体温升高时, 应用解热镇痛药, 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 20~40m L, 肌肉注射。或用30%安乃近注射液, 20~30m L, 肌肉注射, 2次/d。 (2) 用强心利尿药, 如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 L, 20%安钠咖注射液10~20m L, 静脉注射。 (3) 制止继发性感染, 应用抗生素, 如青霉素200万~400万U, 以注射用水溶解成注射液, 或用链霉素lg, 以注射用水溶解成注射液, 分别肌内注射, 3次/d, 连用3~5d为一疗程。 (4) 对轻瘫病牛, 应用2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 L, 40%乌洛托品注射液50m L, 10%水杨酸钠注射液100~200m L, 20%安钠咖注射液10~20m L, 静脉注射, 1~2次/d, 连用3~5d。

中药治疗宜选用清肺、平喘、化痰、解热、通便的方剂进行辨证施治。

5.3预防应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 采用牛流行热亚单位疫苗或灭活疫苗预防注射, 均有较好的效果;在吸血昆虫孳生前1个月接种, 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次接种, 注苗后对部分牛有局部接种反应和少数牛有一过性反应, 奶牛注苗后3~5d产奶量会有轻微的下降。对于假定健康牛及附近受威胁地区牛群, 还可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6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传染性鼻气管炎、类蓝舌病 (茨城病) 、牛副流行性感冒等一些急性呼吸道病加以区别。

6.1 传染性鼻气管炎

病牛以发热、流鼻;漏;流泪、呼吸困难及咳嗽为主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但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流行热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活动盛期的6~10月份, 而且多呈流行性甚至大流行性。

6.2 牛副流行性感冒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除呼吸道症状外, 还可能发生乳房炎。本病能同居感染, 而且多发生在运输之后, 故又称为运输热。剖检可见肺病变部的细胞浆和核内的包涵体。病原为副流感病毒3型。

6.3 类蓝舌病

牛流行热的预防及治疗 篇7

1 症状

牛流行热潜伏期为3~7d, 发病初体温高达40℃以上, 2~3d后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牛突然发病, 不吃、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 瘤胃触诊坚实、不蠕动、心音亢进、心律不齐。少数病牛还表现为流涎, 呼吸急促乃至困难。个别病牛后期出现跛行、瘫痪或继发心肌炎等。

2 预防措施

2.1 保持环境卫生

用三敌粉、赛斗呐、瑞得士等消毒药隔几天对牛场及周围环境彻底喷雾1次。

2.2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牛群防暑降温工作, 将病牛隔离, 避免阳光直射, 减少应激。

3 治疗方法

3.1 综合疗法

(1) 中药治疗:在病初可用柴胡、黄茶、葛根、荆芥、防风、秦苑、羌活各30g, 知母24g, 甘草24g, 大葱3根为引, 将药研末冲服。也可用板兰根60g, 紫苏90g, 白菊花60g, 煎服。

(2) 西药治疗:5%~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 L, 内加四环素1~2g, 静脉注射, 以预防继发感染。配合应用解热镇痛药, 如肌肉注射百尔定10~15m L, 或复方氨基比林20~50m L, 或内服安乃近6~12g, 2次/d。

(3) 激素疗法:地塞米松每次50~100mg, 配合5%~10%葡萄糖500~1000m L、生理盐水50~1000m L, 静脉注射。或氟美松50~150mg, 加糖盐水500~1000m L, 混合1次缓慢静脉注射。

3.2 对症疗法

(1) 体温低于40.5℃的病牛, 没有呼吸急促症状的病牛肌肉注射柴胡20~40m L, 或清热解毒液30~50m L、30%安乃近30~40m L, 病毒灵注射液2g或病毒唑注射液3g、青霉素钠400~600万U, 2~3次/d。

(2) 体温高于40.5℃的病牛、体温低于40.5℃但有急促呼吸症状的病牛和病程稍长的牛, 在肌肉注射上述药物时, 先放血100~200m L, 再静脉注射下列药物:葡萄糖盐水1000m L, 10%的维生素C50m L, 肌苷2g, 庆大霉素100~120万U, 对呼吸极度困难的牛可同时输氧。

(3) 对于骚动不安的病牛可肌注复方氯丙嗪250~500mg;对病程长的牛, 可灌服酵母粉200g, 人工盐70~100g、银翘解毒丸20~25丸。

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治 篇8

1 流行病学

本病以3~5岁的黄牛易感性强, 乳牛次之, 水牛和犊牛少见。在笔者收集的病例中, 黄牛占95%。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雨量较多和气候炎热的6—9月。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周期性强, 3~5年大流行1次。根据笔者收集调查户中养黄牛发病率10%~30%, 死亡率1%以下。

2 症状

该病有以下4个症候型。

2.1 高热继发支气管肺炎型

主要表现为无食欲, 发病急, 体温高达42℃, 病初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呼吸80次/min左右。重症者咳嗽, 鼻内纤维蛋白渗出物增多, 呼吸时多闻啃啃”声。站立时头颈伸直, 卧地时呼吸极度迫促。听诊呼吸音粗励。有干性或温性啰音, 心跳可达100次/min以上。

2.2 运动障碍型

患牛呆立不动, 行走时步态发直, 跛行明显, 后肢较重易跌倒。极个别的卧地达6~10 d, 肌肉厚实部位僵硬, 皮温不均, 类似风湿症状。有的呈现瘫痪, 跛行达半个月以上。多见于怀孕6个月以上和产后不满1个月的哺乳母牛。

2.3 胃肠炎型

病牛无食欲, 拉稀有血丝, 粪便恶臭, 有的时间较长, 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喜喝水, 但又反回, 后期拉痢。

2.4 便秘型

鼻镜干裂, 粪便干而小, 后期不见拉粪, 腹围增大, 有时排出1~2个算盘珠样粪球, 黑色并有浓性黏液, 有的2~3 d不见排粪。

以上4个症候型在发病时常见, 且以肺炎型多见, 死亡率较高, 在186头病牛中统计死亡8头, 因肺炎型死亡6头, 占死亡率的75%。

3 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病变是, 上呼吸道黏膜充血, 有点状出血, 肺肿大, 呈现不同程度的水肿, 小叶间结缔组织和肋膜下组织有气体, 极少数气肿蔓延至纵隔。剖检病牛4头, 有3头病牛的肺尖叶、心叶和肺叶前部发生灰红色肝变区。肺门淋巴肿大充血有出血点。发病突然死亡的只有少数的小叶出血病变, 病程时间较长死亡的剖检, 肺部形成大片感染区。病程短到长可呈棕红色或灰白色。触之有硬实感, 切面不呈颗粒状, 心外膜、膀胱、舌、肾皮质有轻度充血, 右心室扩张, 有凝血快, 真胃、小肠和盲肠呈卡他性炎和渗出性出血。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的特点, 流行有季节性, 大群突然发病, 蔓延迅速, 高热留, 呼吸困难, 流浆性鼻液, 喘咳, 羞明流泪, 运动障碍, 病程短,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良性经过可初步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措施

本病目前尚未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一旦发病, 首先对症状明显的患畜原地隔离治疗, 专人护理, 闲杂人员禁止接近。其次对未发病的键畜严格隔离饲养, 限制其活动, 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2 封锁疫点

禁止易感动物出入本村, 不得向外地输出易感动物及其产品污染的用具、饲草料等。

5.3 严格消毒

在村口挖消毒坑, 洒上草木灰或生石灰等;圈棚场地用草木灰或石灰水喷洒, 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饲草料残渣、垫草垃圾焚烧。

5.4 药物治疗

健畜采集当地中草药, 用自拟贯众汤预防。贯众30 g、黄苓30 g、大青叶50 g、金银花30 g、薄荷30 g、板蓝根30 g、泽兰叶25 g、香菇20 g、甘草30 g、水煎候温, 1次灌服, 早晚各1次, 亦可数畜同饮。症状轻微的患畜可用银翘散随症加减治疗。金银花60 g、连翘50 g、桔梗30 g、大青叶30 g、韦根25 g、绿豆30 g、豆鼓30 g、菊花25 g、荆芥穗25 g、薄荷25 g、黄芩30 g、竹叶25 g、山桅子20 g、甘草20 g、水煎候湿灌服, 早晚各1次。症状严重高温不退, 食欲废绝, 呼吸困难的患畜, 用清瘟败毒散治疗, 石膏100 g、生地40 g、黄连30 g、黄芩30 g、连翘30 g、知母30 g、大青叶30 g、板兰根30 g、丹皮25 g、玄参25 g、竹叶25 g、桔梗25 g、水煎候温灌服, 早晚各1次, 连用2 d。

秋末冬初气候聚变, 散发流行性患畜多畏寒怕冷, 身鼻俱冷, 肌肉抖动, 行动不便着, 用荆防败毒散治疗。荆芥30 g、防风30 g、柴胡30 g、前胡30 g、羌活25 g、独活25 g、桔梗25 g、枳壳25 g、川穹25 g、甘草20 g、水煎1次灌服, 早晚各1次。也可以用解热症痛药, 如安乃近、穿心莲、鱼腥草、柴胡、病毒灵、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 每次30 m L肌肉注射, 3次/d。体温持续升高, 继续咽炎、异物性肺炎, 肺气肿时, 可肌肉注射青霉素300万~500万U或链霉素300万~400万U, 亦可肌注卡那霉素300万~500万U, 3次/d, 病情严重者可用四环素3 g、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 500~2 000 m L静脉注射, 2次/d, 也可用10%磺胺噻唑钠150 m L静脉注射。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5 加强护理

畜圈打扫干净, 患畜停止使役, 给予易消化, 富有营养的饲料草, 畜舍保持清洁卫生, 通风透阳。

6 治疗体会

6.1 本病症状明显, 不难作出诊断。

主要是大群牛突然同时发病, 高烧, 四肢僵硬, 消化道和呼吸道卡他性炎症。

6.2 该病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只要坚持“中西药结合”和“对症下药”的治疗原则, 就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患畜用民间偏方、验方, 采集当地中草药灌服就能痊愈。症状轻微的患畜, 只要加强护理可不用要而自愈;症状严重的患畜应立即到兽医站输液治疗, 防止继发异物性肺炎、肺气肿等疾病造成死亡。

6.3 加强护理是提高疗效和防止死亡的重要环节。

病畜要专人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多汁绿饲料, 食槽、水槽勤洗刷, 圈舍打扫干净, 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清爽通风, 使其尽快康复。

6.4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7—8月份为高发期, 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 主要是蚊蝇多的季节呈地方性流行。亦在秋末冬初的气候聚变而散发流行。故在此期间, 要加强饲养管理, 消灭蚊虫, 减轻使役, 提高家畜的抵抗能力。

上一篇:空调换热器下一篇:包装设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