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治疗

2024-11-14

变应性鼻炎/治疗(精选10篇)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1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 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 E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近年来AR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呈流行增长趋势[1],其病情反复发作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窦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根据2008 年公布的数据,全世界有超过5 亿的AR患者[2]。“十五”期间,我国西安、长春、北京、杭州、上海、南京、长沙、广州、沈阳、武汉和乌鲁木齐11 个中心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AR的患病率经性别校正后达8. 5% ~ 21. 3% ,经年龄校正后为8. 7% ~ 24. 1%[3]。国内外研究表明,AR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QOL) 。

目前已有的AR治疗方法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抗Ig E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等[4],长期的临床应用显示,效果并不理想[5]。近年来中医药在AR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本院采用自制鼻炎口罩治疗AR患者,并采用生活质量SF - 36 量表对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 观察组) 、口服中药汤剂组( 对照组I) 、西药组( 对照组Ⅱ) 的AR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血清学数据和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AR的诊断标准[6]。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伴眼痒、结膜充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见畏寒喜暖、舌淡苔薄,脉弱或沉;检查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1)鼻中隔偏曲者、鼻窦炎鼻息肉者,以及伴有哮喘、药物过敏者;2)合并严重的心血管及肝脏疾病、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和感染、妊娠,以及无法合作者;3)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正在进行脱敏治疗及服用抗过敏中草药者。

1.3终止标准

1 ) 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2 ) 出现严重合并症; 3) 严重违反试验方案用药; 4) 失访或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

1.4一般资料

150 例AR患者随机分成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 观察组) 、中药汤剂组( 对照组I) 、西药组( 对照组Ⅱ)各50 例。其中观察组失访2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8 例; 男32 例,女16 例; 年龄15 ~ 65 岁,平均年龄( 35. 2 ± 7. 9) 岁; 病程( 5. 8 ± 3. 1) 年。对照组I中失访2例,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1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7 例,男27 例,女20 例,年龄17 ~ 62 岁,平均年龄( 36. 9 ± 7. 3) 岁; 病程( 6. 1 ± 3. 0) 年。对照组Ⅱ自行退出课题研究者1 例,实际完成疗效观察和生活质量评估49 例,其中男31 例,女18 例; 年龄16 ~ 64 岁,平均年龄( 34. 9 ±6. 9) ; 病程( 5. 9 ± 3. 2) 年。3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观察组: 佩戴自制鼻炎口罩,连用4 W为1个疗程。对照组I给予中药方剂[7],基本组方如下: 黄芪20g、淫羊藿10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苍耳子10 g、白术12g、赤芍12 g、防风10 g、乌梅10 g、五味子6 g、辛夷10 g、北柴胡10 g、桔梗10 g,每日1 剂加水煎服,连用4 W为1 个疗程。对照组Ⅱ: 给予地氯雷他定片10 mg,qd,po; 孟鲁司特钠片10 mg,qd,po,连用4 W为1 个疗程。用药期间以清淡饮食为主,治疗前后进行相关评价。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中相关标准。

2.3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IgE检测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 L,于普通凝胶分离管内室温凝血60min后,离心机以3 500 r/min转速离心5 min,取血清置- 20 ℃ 冰箱冻存待测。使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 CLIA) 进行测定,试剂盒由美国贝克曼公司提供,仪器为贝克曼自动监测仪。

2.3.2 IL-4检测

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室温静置60 min后以转速为3 500 r / min离心5 min,将血清置- 20 ℃冰箱冻存待测。检测使用ELISA法,由上海川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盒,仪器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3.3生活质量观察

2.3.3.1量表选择

采用浙江大学社会医学教研室李鲁教授汉化版的生活质量量表( SF - 36)[8],对3 组患者生理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活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和心理健康( MH) 8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

2.3.3.2量表填写

在课题组成员的协助下,由受试者自评该量表的每个问题,于治疗前给予详尽的调查记录( 因病或文化程度等原因无法自评者,由课题组成员逐条询问记录) ; 用药4 周后,患者复查时再行调查记录。

2.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 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经自然对数转换正态化分析。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 < 0. 05 为差异性显著。

3 结果

3.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例(%)]

组间两两Ridit比较分析P=0.2934,P=0.3536,P=0.0987;3组间疗效比较的Ridit分析P=0.0549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IL-4水平的比较

见表2。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3 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结果见表3。

(±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4 讨论

AR是特应性体质者接触到变应原引发的 Ⅰ 型变态反应,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为发病的根本原因。AR患者的血清总Ig E以及特异性Ig E比一般人群明显增高,由于Ig E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表面的Ig E受体结合,使这两种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9]。作为多反应性免疫调控因子的IL - 4,对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增殖、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能诱导B细胞产生Ig E。目前已知IL - 4 是Ig E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对启动B淋巴细胞合成Ig E起关键作用[10],故IL - 4 的降低可使Ig E合成减少。本文观察结果表明,3 组治疗后血清Ig E、IL - 4 水平明显降低,与本组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AR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王建波[11]、王向东等[12]、刘光辉等[13]、Bunnag等[14]对AR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时发现,AR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严重性远非传统客观评估指标包含的信息所能体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临床疗效判断指标如治愈率、生存率等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而QOL是一种能更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SF - 36 量表有8 个维度,每个维度含2 ~ 10 个问题共36 题,前4 个维度代表生理健康方面,后4 个维度代表心理健康方面,其内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能更全面评价生活质量的优劣。3 组AR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口服中药组( 对照组I) 以补气固本为基础,可调整患者敏感体质,兼具祛风通窍的作用,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方中黄芪固表,防风散风走表,淫羊藿益肾温阳,白术燥湿健脾,五味子、乌梅敛肺固肾,赤芍散结消肿,苍耳子、辛夷宣窍通鼻,白芷、石菖蒲通利九窍,桔梗载药上行,以达病所[7],对AR患者治疗有效率达78. 72% 。口服西药组( 对照组Ⅱ)选择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选择性地拮抗外周H1受体,抑制组胺从肥大细胞的释放,缓解AR的相关症状。高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D4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炎药物,对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可以通过阻断白三烯与相应受体结合进而抑制其介导的局部炎性反应,对AR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83. 67% 。

自制鼻炎口罩源于本院经验方,选择芳香挥发性中药辛夷、细辛、白芷、川芎、薄荷等中药组方,经过超微粉碎,并按一定比例过筛混合; 称取一定量粉末装入特制小袋,用九宫格或十六格均匀固定,平时密封保存于铝箔袋内,在鼻炎发作时取出药袋,通过双面黏胶或子母扣固定于口罩内侧之夹层中间部位,佩戴后有效成分通过鼻窍吸收,有效改善AR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达到治疗的目的。李峻川等[15]通过辛夷挥发油对小鼠 Ι 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发现辛夷具有明显的抗小鼠I型超敏发应的作用,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作用靶点涉及致敏和发敏两个阶段,通过抗组胺作用和降低Ig E的水平发挥抗小鼠I型超敏发应的作用; 川芎、白芷、辛夷对多种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薄荷有止痛消肿清除分泌物作用;川芎可减少Ig E的含量,抑制其合成,从而减轻AR的发病程度; 明显下调IL - 4 水平,并调节Th2与Th1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免疫平衡系统向Th1偏移,从而控制AR的发生[15],提高AR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总有效率为81. 25% 。3 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自制鼻炎口罩能够减少Ig E的合成、下调IL - 4 水平,纠正失衡的Th1/ Th2细胞因子网络,从而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对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提高AR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与口服中、西药相当。自制鼻炎口罩具有携带便捷,适合各类人群在各种公共场合即时使用; 结构简单巧妙,清洗、消毒快捷方便,口罩、药芯可随时拆卸、更换; 戴用舒适方便,透气性和滤尘性兼备等优点; 无论在疗效上、经济上、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上都有明显优势。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鼻炎口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自制鼻炎口罩治疗组(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组(对照组I)、西药组(对照组Ⅱ),每组50例。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 W后均进行Ig E、IL-4检测,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Ig E、IL-4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1.25%、78.72%、8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鼻炎口罩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Ig E、IL-4水平,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鼻炎口罩,IgE,IL-4,生活质量,人类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2

【关键词】三伏贴;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80-03

三伏贴又称三伏穴位贴敷、天灸,是冬病夏治疗法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冬病夏治是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原则的一种体现,针对某些在冬季容易高发或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缓解期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从而增加机体抵抗力,以期达到冬春季节减少或减轻发作乃至不再发病的目的。三伏贴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了传统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保健思想。笔者根据我院多年天灸治疗的经验总结,发现其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有较好疗效。为了更科学地、更客观地、更可靠地评价三伏贴对AR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生活质量量表(RQLQ)测定,观察三伏贴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92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耳鼻咽喉科医师确诊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征得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0~54岁,平均年龄(32.23±13.90)岁;症状评分(1.35±0.62)分;体征评分(1.43±0.45)分;平均病程(7.67±4.95)年。对照组4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12~62岁,平均年龄(29.41±15.70)岁;症状评分(1.28±0.81)分;体征评分(1.52±0.32)分;平均病程(6.10±4.51)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1.1诊断标准按2004年兰州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标准:常年性发作,具有鼻痒、打喷嚏(连续3月以上)、流涕、鼻塞临床4大症状中至少3项;1年内反复发作时间每日累计超过0.5h;病程≥1年;有明显吸入物和致敏原线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血清IgE>(62+12)U/ml;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EC)≥1%;血液EC(50~300)×106/L,均高出正常值。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自愿参加,能遵从医生安排。

1.1.3排除标准①严重基础疾病,高热或急性感染者、妊娠;②鼻出血或其他部位有出血者;③有皮肤溃烂、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④对天灸药物或胶布过敏者。

1.1.4症状评分标准[1]按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症状情况进行评分。详见表2。

1.1.5体征评分标准[1]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2分;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

1.2方法

将所选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预约在三伏天接受三伏贴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玉屏风颗粒1~3个月治疗。利用生活质量量表(RQLQ)[2]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和半年后随访生活质量的变化(两组患者均可给予对症治疗,但在进行问卷调查前9d禁用)。

1.2.1治疗时间治疗组治疗时间为三伏天的初伏(2015年7月13日),中伏(2015年7月23日),末伏(2015年8月12日)。

1.2.2治疗药物及敷料制备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采用洁净药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麻黄、半夏各一份,冰片1/5份),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制备姜汁,将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以50%调整,即通过加适量蒸馏水稀释调配而成。生药粉和生姜汁按10g∶[KG-*3/5]10ml的比例,贴敷当日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备用。订制特质脱敏胶布,中央有垫环,可把药膏固定在胶布中央,直接贴敷使用。

1.2.3选择穴位初伏有定喘(双)、大杼(双)、风门(双)、肺俞(双);中伏有天突、大椎、厥阴俞(双)、心俞(双)、脾俞(双);末伏有肾俞(双)、气海俞(双)、膏肓(双)、志室(双)。各八穴。

1.2.4注意事项①贴敷后局部皮肤发红或轻度色素沉着、瘙痒均为正常反应。②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刺痒、疼痛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尽量不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③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1.3观察指标使用RQLQ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和半年后随访生活质量的变化。RQLQ[2]评估的项目包括日常活动(根据列表中选择3项日常活动)、睡眠(入睡困难、夜间醒来和夜间睡眠欠佳)、非鼻-结膜炎症状(精力不足、口渴、工作能力下降、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和疲惫不堪)、鼻炎相关行为(携带手帕感到不便、需要揉鼻、眼和需要反复擦鼻涕)、鼻部症状(鼻堵、流鼻涕、喷嚏和鼻涕倒流)、眼部症状(眼痒、流泪、眼痛和眼肿)以及情感反应(沮丧、不耐烦、易怒和症状令人难堪)等7个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项目组成,共28项,每项由0~6分评估:0分表示过去1周内该项没有受到鼻眼症状影响;1分表示几乎不受影响;2分表示有点影响;3分表示轻度影响;4分表示中度影响;5分表示重度影响;6分表示极重度影响。记录并评估各项目分数和总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9天时,进行相关指标测评。

2结果

治疗组同组比较,鼻炎相关行为、鼻部及眼部症状、生活质量总分在治疗后及随访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活动、情感反应在随访时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在治疗后及随访时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同组比较,日常活动、非鼻-结膜炎症状、鼻部及眼部症状、生活质量总分在治疗后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鼻炎相关行为、眼部症状、鼻部症状、情感反应、生活质量总体情况在治疗后和随访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变应性鼻炎[1],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学习、工作、社交和文娱活动),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1]。本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难治之病,属中医学“鼻鼽”范畴,为邪犯鼻窍所致,病位多责于肺、脾、肾,多虚证多寒证。

三伏天为全年气候最炎热的时候,三伏贴是“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理论的体现,此时人体“人血淖液,卫气浮于外,故血易泻,气易行”,人体内外阳气同气相求,可更好地扶助机体阳气,以祛除“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发挥疗效,达到治疗效果。有学者[3-5]研究表明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较好,在临床上广泛地被应用。

本研究通过RQLQ量表的测定,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从而探讨三伏贴对AR的疗效。结果提示:三伏贴可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长期效果较佳。但对睡眠或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亦可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及全身症状,但长期效果欠佳。考虑因三伏贴在初中末伏选择不同的穴位,分别注重肺、脾、肾三脏,以扶正为主,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并主纳气,均与鼻鼽的治疗密切相关,故效果较佳。玉屏风颗粒可以益气固表,侧重全身机能的调整,故对照组的全身症状改善明显。综上所述,三伏贴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但因病例不足,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 Juniper EF,Guyatt GH.Dolovich JD.Assessment of quailty of fife in adolescents with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questionnaire for clinical trials[J].Allergy Clin Immunol,1994,93:413-423.

[3]唐晓华,郑静,唐芹芳.三伏天穴位敷贴配合益气健鼻汤治疗过敏性鼻炎102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l2):52-53.

[4] 李国徽,胡雨华,陈凌,等.三伏天灸治疗变应性鼻炎600例[J].陕西中医,2009,30(7):885-886.

[5] 李郭梦寒.针刺结合“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临床观察[J].针灸推拿,2011,43(5):72-73.

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 篇3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门诊患者86例, 男49例, 女37例, 年龄 (35±10) 岁 (15~64) 岁。均有典型发病史及多种药物治疗史。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 (++~++++) 83例, 可疑 (+) 3例。鼻黏膜激发试验:3分40例, 2分31例, 1分15例 (记分标准参见文献[1])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1]确诊后,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 其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16~63岁 (35±11岁) 。病程1~10年 (4.9±2.0年) 。嗜酸粒细胞检查:血中阳性43例 (直接计数法[2], >0.3×109/L为阳性) , 鼻分泌物阳性39例 (瑞姬染色法[2]) 。病情分级 (症状分级加体征分级) [1]:重度24例, 中度17例, 轻度5例。对照组40例, 男性23例, 女17例;年龄15~64岁 (34±11岁) 。病程1~10年 (5.2±2.1年) 。嗜酸粒细胞检查:血中阳性37例, 鼻分泌物阳性34例。病情分级:重度20例, 中度15例, 轻度5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46例, 口服西替利嗪10 mg, 1次/d。对照组40例, 口服马来那敏4 mg, 3次/d。2组均连续治疗4周, 期间停用一切其他药物, 追踪观察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0年乌鲁木齐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评定。①显效: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2级以上;②有效: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1级;③无效:病情分级超过2级, 或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3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年内复发10例 (22%) 。血嗜酸粒细胞阳性9例, 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性5例。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20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1年内复发14例 (35%) 。血嗜酸粒细胞阳性17例, 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性14例。2组疗效比较, 西替利嗪明显优于马来那敏 (经χ2检验, P<0.05) 。治疗组血和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性率于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经χ2检验, P<0.05和<0.01) 。提示西替利嗪有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的作用。

治疗组在治疗前有5例伴支气管哮喘, 3例伴冷性荨麻疹, 用西替利嗪治疗4周后, 哮喘和荨麻疹停止发作, 症状消退。4例用药前有明显嗅觉减退, 用药后2例嗅觉有所恢复。

不良反应 应用西替利嗪治疗期间, 4例感轻度困倦, 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不需停药。另有轻度口干3例, 轻度头痛和失眠各1例, 均未停药, 3 d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西替利嗪对血脑屏障的渗透力弱, 没有某些抗组胺药物所出现的嗜睡和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 其近期疗效显著[3]。本文中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总有效率为98%, 1年的复发率为22%, 说明有显著长期疗效。用药后, 患者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症状消退时间比马来那敏治疗提前1周左右。血和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检测表明, 西替利嗪有明显抑制嗜酸粒细胞, 拮抗速发相中由组胺引起的变应性炎症细胞作用, 并减轻嗜酸粒细胞所致迟缓相变态反应, 且对荨麻疹和支气管哮喘亦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西替利嗪,变应性鼻炎,马来那敏,组胺H1受体阻滞剂,嗜酸细胞

参考文献

[1]顾之燕.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1;26 (3) :1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5-8.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4

【关键词】宣肺通窍;变应性鼻炎;宣肺解毒颗粒;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57-01

1.引言。

在医学上(Allergicrhinitis,AR)是变应性鼻炎的英文全称,医学上也称之为过敏性鼻炎,此类疾病的病因,很大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鼻粘膜受到易感个体的影响而导致了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也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此类疾病一般临床上表现为,打喷嚏、流清涕、鼻堵和鼻痒等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同时有可能会产生鼻窦炎等疾病。下面就通过宣肺解毒颗粒治疗60例病例进行研究及分析,并且得出相应的治疗效果分析报告。

2.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治疗方法分析

2.1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病症表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零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三年之内来我院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这类患者共同的病症表现是,常年出现流鼻涕、打喷嚏、鼻噻等症状,并且每次打喷嚏会超过3个以上。这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每次病发的时间通常超过半年。这类患者根据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与诊断,依据1997年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指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最终将该病症诊断为“变应性鼻炎”。

2.2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相关资料

本院在这三年期间共有120名变应性鼻炎患者前来就诊。在对该病例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采取实验对比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的分析与研究,分组方式是随机的,共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每一组的患者人数均为60人。其中,治疗组60名变应性鼻炎患者中,与男性患者为32人,女性患者为28人,改组的患者年龄段在15岁至46岁之间,其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该组患者的患病时间在6年左右。对照组中的患者人数也是60人,其男性患27人,女性患者人数为33人,该组患者的年龄段在16至4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约为29岁,患病时间为5年半左右。根据两者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基本症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根据SPSS12.0中的T检测结果表明,P>0.05。

2.3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

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药物进行停用。在本次研究和治疗过程中,给治疗组的60名变应性鼻炎患者提供的药物是宣肺解毒颗粒,该药是由北京中醫药大学中医门诊部研制的,该药物是一种重要。要求患者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4至5粒,该药物每个疗程为一周,需要患者服用一个月(4周,即四个疗程)。对照组的患者在研究与治疗的过程中服用的是扑尔敏药物,服用的时间与治疗组患者是相同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相关的病情检测。同时,需要对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每周进行复查一次,对于用药期间发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最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4治疗结果分析观察症状及记分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级处理,其中分别对患者每一次打喷嚏的个数、每日流鼻涕的次数、是否有鼻噻和鼻痒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根据两者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基本症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根据SPSS12.0中的T检测结果表明,P>0.05。与此同时,还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安全性观测,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这120名临床患者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测,尤其是对患者进行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测,进一步断定该治疗方案对于患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并且在观测过程中,对这120名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此次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同时还需要记录患者是否依据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药物,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2.5治疗效果的最终评价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对这120名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病症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利用公式来评价本次治疗效果。具体公式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最终的结果值在51%以上,表示本次治疗效果为较为有效的;如果最终的结果在21%至50%之间,表明最终的治疗效果是有效的;如果最终的结果小于20%,表明治疗效果是无效的。本文在研究过程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实验前后进行样本检测,判断本次治疗的有效性。

3治疗结果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级处理,其中分别对患者每一次打喷嚏的个数、每日流鼻涕的次数、是否有鼻噻和鼻痒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根据1个月的治疗方案表明,对照组的60名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最终结果表明,宣肺解毒颗粒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其机制和各个环节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患者流鼻涕、打喷嚏和鼻噻鼻痒等情况进行有效地调节。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变应性鼻炎的现象与日俱增,临床表现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进行。为此,国家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力度十分大的。为此,很多专家针对于此类疾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及分析,最终发现宣肺解毒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十分显著,负作用小,治疗周期短等优势,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极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方朝义,李华.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与评述[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04)

[2]马志谦.二三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40例[J].四川中医.2005(03)

变应性鼻炎综合征临床治疗体会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变应性鼻炎患者221例, 男130例, 女91例;年龄18~51岁;病程0.5~12年。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的2009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 主要包括患者出现连续数天持续时间>1小时的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 (≥2项) , 严重者可在清晨起床时伴发眼部瘙痒、流泪不适;就诊时医生通过简单体格检查或是鼻内镜可窥见皮黏膜水肿苍白, 分泌物增多, 严重者甚至可见到扭曲的鼻中隔, 据此基本可诊断;但是对于不确定的患者仍然需要进行更为特异性的检查, 比如可做皮肤点刺试验, 最终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结果。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 缓解患者痛苦, 保证其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工作状态, 然后仔细询问患者相关变应原接触史, 试图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应原, 并告知患者立即终止接触并避免再次接触;治疗中如果发现患者同时伴有哮喘症状的应该立即按照哮喘的治疗原则给予相关的气管舒张剂改善通气情况, 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必要时可请呼吸科医师会诊;对于过敏反应较严重而且持久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滴鼻用的糖皮质激素制剂或是联合静脉使用少许地塞米松;待患者病情缓解后行变应原皮内试验, 找到相关变应原并对症行支持治疗;然后经鼻部CT或MRI检查, 对于提示鼻部存在解剖变异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本研究参照相关报告[2]制定如下评价标准。 (1) 显效:流涕、鼻塞、鼻痒、流泪等症状彻底缓解, 仅偶尔打喷嚏, 但是1天喷嚏<3个, 检查间双侧鼻通气功能良好, 鼻黏膜色泽红润无水肿; (2) 有效:1天喷嚏≤4个流涕、鼻塞、鼻痒、流泪等症状有所缓解, 不影响睡眠和工作, 下鼻甲与鼻中隔有一定距离, 黏膜色泽近正常; (3) 无效:1天喷嚏>10个, 流涕等症状仍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结果

221例患者中采用药物治疗172例 (77.83%) , 采用药物加手术治疗49例 (22.17%) ;总体治疗有效175例, 包括药物治疗130例和手术加药物治疗45例, 总体治疗有效率79.19%, 总体治疗效果满意。其中63例患者坚持脱敏疗法长达2年以上, 部分患者在无意中再次接触变应原时临床反应较前明显减轻, 这说明该治疗方式的效果值得期待。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 其在国内的发病率其实远远比国外低,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环境污染日趋严峻,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该病的确切发病率, 但从临床观察来看, 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攀升, 另外一方面, 临床上所遇见的病例较以往更为复杂, 很多变应性鼻炎发生年龄偏小, 并且过敏体质人群常常出现家族聚集性。

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来看, 该病的特点就是已经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而引起变态反应, 依然可以归为免疫性疾病, 因此治疗的目的在于急性期及时缓解症状, 恢复后找到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 当然临床上也有脱敏疗法, 最近也有关于免疫调节剂使用的研究报道。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目前利用药物来控制症状仍然是治疗中的主要方法, 基于变应性鼻炎的特殊病理生理变化, 治疗中主要以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为主, 其中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3], 特别是局部用药更能体现出药到病除的效果。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阶段, 流涕、鼻塞症状多为黏膜细胞肿胀及分泌增多所致, 作为抗组胺药, 可以在短时间内与组胺受体相结合, 但是不发挥作用, 从而使各种炎性细胞细胞膜稳定性提高, 通透性减小, 最终减轻炎症性鼻黏膜的水肿和血管扩张, 抑制炎性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 从而使组胺等过敏活性物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较为广泛, 其是一种药效极强的炎症反应抑制剂, 可以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 使局部微环境代谢得到改善, 减少渗出, 同时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反应, 更为有效地治疗疾病。在药物治疗中, 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特异性的免疫治疗值得推介使用, 在我们的研究中, 我们也做了初步尝试, 我们的经验是在遵循标准化治疗原则的同时更加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的安慰和鼓励, 因为此项治疗往往需要每天用药, 周期长, 很多患者无法坚持。

另外, 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相应的手术指征, 应该尽可能地与患者沟通, 从根本上去治疗疾病, 但是在选择外科治疗时依旧要遵循总的原则, 那就是必须是存在解剖的异常 (如鼻中隔肥大) , 同时是经过严格的内科用药而不能缓解症状的患者。常见的手术指征包括经药物或免疫治疗鼻塞症状无改善, 有明显体征, 影响生活质量, 即使在缓解期也觉得比同期有困难, 因为反复的病变容易造成鼻甲肥厚。

综上所述, 对于变应性鼻炎, 在目前看来有效的治疗原则需要遵循让患者尽量避开致敏原, 常见的有尘螨、花粉、动物皮毛及其制品, 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清扫, 保持环境通风通气, 特别对于小儿患者更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内科药物治疗, 以能够及时缓解症状的药物为主, 常见的可以用联合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 抗白三烯制剂以及其他一些抗炎性因子的药物;对于有条件的医院, 可以尝试使用免疫疗法。疗程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 总疗程≥2年, 应采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 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可建议其施行手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最后,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也有丰富经验, 可酌情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合群.变应性鼻炎行标准化脱敏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3, 26 (1) :157.

[2] 覃启才.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116例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7) :180-181.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0例患者, 男178例, 女142例, 平均年龄31岁, 病史5年以内128例 (40.0%) , 病史5~10年144例 (45.0%) , 10年以上48例 (15.0%) 。其中伴有鼻中隔偏曲共计104例, 男60例, 女44例。所有患者均有鼻塞, 阵发性鼻痒, 流清涕, 连续性喷嚏等症状, 检查见下鼻甲黏膜苍白水肿, 清水样分泌物, 符合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2]。大多数患者接受口服抗组胺药, 鼻内类固醇皮质激素, 抗白三烯药物, 减充血剂, 免疫脱敏等[3]治疗, 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1.2 手术方法

鼻腔内丁卡因喷雾表面麻醉, 双侧下鼻甲黏膜, 鼻中隔黏膜下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0°鼻内窥镜下采用CO2激光治疗仪, 在筛前神经鼻中隔支凝固切断, 输出功率120W, 每次两侧同时进行, 术后鼻腔不用填塞。对下鼻甲轻度肿胀, 鼻中隔、中鼻甲可见的患者, 在0°鼻内窥镜下选用CO2激光, 在下鼻甲下缘根据下鼻甲大小将下鼻甲分为前后两部分, 每部分大2~3个孔, 术后不需鼻腔填塞, 术后口服抗生素7天;对下鼻甲肿胀明显且与鼻腔底、鼻中隔紧靠, 见不到中鼻甲, 或下鼻甲与鼻中隔 (或鼻腔底) 紧靠, 下鼻甲与鼻腔底 (或鼻中隔) 之间尚有小缝隙的患者在0°鼻内窥镜下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或下鼻甲骨黏膜下切除术。对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104例, 患者均在局麻下进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术中切除偏曲较显著的软骨, 梨骨, 凿除部分上颌骨鼻嵴, 鼻腔油纱条填塞48小时取出, 术后全身抗生素治疗1周 (未服激素类及其他抗过敏药) 。

2 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2天5天7天清理鼻腔, 肿胀逐渐减轻, 分泌物减少, 打喷嚏, 流清涕症状改善。术后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各随访1次, 根据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 (2004年修订, 兰州) [4], 1年显效患者288例, 好转患者10例, 效果不明显患者22例, 总有效率93.1%, 未见手术并发症, 无其他不适其中效果显著288例中包括104例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

3 讨论

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已超出传统的殊导型, 变应原上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范畴[5], 集中到递质神经递质, 细胞因子内分泌, 从而为变应性鼻炎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变应性鼻炎治疗核心是在尽量避免与变应原接触的基础上, 采用免疫治疗或抗组胺药物, 肥大细胞稳定剂, 类固醇激素联合交替用药[6]。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的患者, 可进一步采用手术治疗。其原理是通过筛前神经切断术减低鼻腔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 使血管扩张减轻, 腺体分泌减少。下鼻甲黏膜下存在有丰富的胆碱能微神经节细胞, 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及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术后亦可改善鼻呼吸功能, 降低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 使血管舒张减轻, 腺体分泌减少[7]。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不但能矫正偏曲的鼻中隔, 或凿除骨嵴或棘, 改善鼻呼吸功能, 且通过手术, 可破坏鼻中隔前上方黏膜下副交感神经纤维, 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通过切除破环部分到交感神经纤维和下鼻甲神经节副交感上, 致乙酰胆碱分泌和P物质释放减少, 降低感觉神经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管通透性, 减少腺体分泌, 并使其对外界的物理化学不良的刺激敏感性降低[8], 血管活性肽的分泌减少, 抑制喷嚏反射, 减少鼻涕, 改善鼻腔通气, 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变应性鼻炎对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韩德民, 张罗, 黄丹, 等.我国11城市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调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42:378~384

[2]张罗, 韩德民.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40:230~232

[3]Ciprandi G, Frati F, Marcucci F, et al.Nasal cytokine modulationby montelukast in allergic children:a pilot study[J].Allerg Immunol (Paris) , 2003;35:295~299

[4]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2004年, 兰州)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40:166~167

[5]Sahin-YilmazAA, Corey JP.Rhininitis in the elderly[J].Clin AIIergy I mmunol, 2007;19:209~219

[6]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55~264

[7]许庚, 史剑波.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核心技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44 (7) :529~531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7

1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断

儿童的主诉和临床症状往往由家长代述, 其主观感受常常不能准确描述, 易被漏诊或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以致不适当的应用抗生素治疗。因此正确诊断儿童AR十分关键。

1.1 临床分型

Bousquet和Van Cauwenberge[2]组织专家撰写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 从病程和症状的轻重对AR进行分类。从病程长短来看, 间歇性AR是指症状持续时间少于4 d/周或总病程少于4周;持续性AR是指症状持续时间多于4 d/周, 且总病程在4周以上。从症状的后果来看, 轻度AR其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特别是睡眠) ;反之为中重度AR。

1.2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涕、鼻塞是AR的四大症状。绝大部分的患者都具备上述3项或3项以上的症状, 但小婴儿的症状多不典型。鼻痒是过敏的特征性表现, 患儿经常抠鼻、揉搓鼻部, 常伴鼻出血。喷嚏多见于清晨起床后, 每次少则3~5个, 多则连续十几个。鼻分泌物多为清水样涕, 如果继发感染, 鼻分泌物可转变为黏性或脓性。鼻塞症状常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患儿常伴有张口呼吸。当鼻分泌物流向咽部, 咳嗽可成为儿童AR的主要临床症状[3]。

1.3 辅助检查

前鼻镜、鼻内镜进行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鼻腔内水样分泌物。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性试验包括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 (skin prick test, SPT) 和检测特异性血清Ig E抗体。SPT呈阳性, 至少1种过敏原为≥ (++) 。血清或鼻分泌物特异性Ig E升高, 年龄越小价值越大。以上两个诊断性试验对3~6个月以下婴儿的诊断意义不大。

确诊儿童AR需要临床表现与前鼻镜、鼻内镜检查以及SPT或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结果相符。

2 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

2.1 避免接触变应原

尽量避免明确的或可疑的变应原是有效的儿童AR治疗方法。加强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 有助于控制AR的症状和减少并发症。但由于AR的变应原大多是吸入性的, 一般很难避免接触。

2.2 药物治疗

2.2.1 抗组胺药

可以有效的缓解由组胺引起的症状 (鼻痒、喷嚏和流涕) , 但对于缓解鼻塞的作用较弱。第一代抗组胺药为竞争性结合H1受体, 如氯苯那敏 (扑尔敏) , 因可透过血脑屏障, 有明显的嗜睡作用, 而且可以引起尿潴留和口腔干燥, 临床不推荐常规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为非竞争性结合H1受体, 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几乎无嗜睡作用, 并且有较强的抗炎症作用, 可以明显改善AR患者的鼻塞症状[4], 因此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第三代抗组胺药 (地氯雷他定) , 具有镇静作用小、无心脏毒性的优点, 已应用于临床, 但其价格昂贵。口服抗组胺药的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 5岁以下患儿推荐使用糖浆制剂, 5岁以上可口服片剂。

2.2.2 鼻内糖皮质激素

可以明显减少或者控制所有的或绝大多数的变应性炎症介质在鼻黏膜的局部损伤作用, 全身反应低, 是目前治疗AR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特别是可作为中、重度间歇性或持续性AR患者抗炎症治疗的首选方法。Moller等[5]的双盲、随机、长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鼻内糖皮质激素不会影响正常的内源性皮质醇的分泌功能以及生长发育。目前鼻内糖皮质激素已被批准应用在2岁以上的儿童, 疗程至少4周。对于长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儿童应定期随访、并注意控制疗程。

2.2.3 减充血剂

属于α1受体协同剂。减充血剂对于缓解鼻塞症状极为有效, 但长期应用会引起药物反跳效应, 即所谓的药物性鼻炎。因此临床上使用时间应少于7 d, 并且儿童的使用浓度应降低, 为0.5%。

2.2.4 抗白三烯药物

特别适用于伴有下呼吸道症状的患儿 (如同时合并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等)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Montauks) 已有适合1岁或以上儿童服用的剂型, 但其疗效还有待证实。

2.3 特异性免疫治疗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

SIT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改变儿童AR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其主要包括传统的皮下免疫治疗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 和新近的舌下免疫治疗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 。

2.3.1 SCIT Noon[6]

在1911年首次应用SCIT治疗花粉症, 至今已经沿用了100多年, 而且通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选用标准化的抗原产品进行免疫治疗是安全的。Jacobsen等[7]对205例6~14岁季节性AR患儿进行3年的SCIT, 并随访7年, 其结果显示SCIT组的鼻部症状显著改善、哮喘发生率明显降低, 表明儿童季节性AR接受SCIT能获得远期疗效。但临床上SCIT仍有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的潜在风险。据文献报道[8], 常规方案使用SCIT的全身反应发生率占注射总次数的0.2%。由于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 5岁以下儿童一般不主张进行SCIT。

2.3.2 SLIT

最早的研究开始于[9]1986年, 迄今不到30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大量的研究[7]已经肯定了SLIT对于3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AR的治疗效果。Penagos等[10]报道了多项关于3~18岁儿童AR患者SLIT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SLIT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药物的使用。研究数据表明SLIT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由于SLIT用药方便、无痛苦, 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儿童, 同时儿童AR应用SLIT有可能预防其以后发展为哮喘。

从目前的最新进展来看[11], 随着表皮免疫治疗 (epicutaneous immunotherapy) 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将会进一步提高儿童AR的治疗水平。

3 展望

目前, 对于儿童AR的药物治疗一般是针对症状, 而常规的免疫疗法不良反应较大、疗效不满意。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日益提高并且更为安全, 其已经成为AR治疗中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舌下免疫治疗 (SLIT) 的研究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开展了临床研究, 我国的临床研究才刚开始, 其前景相当可观, 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Kong WJ, Chen JJ, Zheng ZY, et al.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3-6-year-old children in Wuhan of China[J].Clin Exp Allergy, 2009, 39:869-874.

[2]Bousquet J, Van Cauwenberge P, Khaltaev N, 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 108:147-334.

[3]Moller C, Ahlstroom H, Henricson KA, et al.Safety of nasal budesonide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erennial rhinitis[J].Clin Exp Allergy, 2003, 33:816-822.

[4]Canonica GW, Tarantini F, Compalati E, et al.Efficacy of deslorata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s[J].Allergy, 2007, 62:359-366.

[5]Moller C, Ahlstroom H, Henricson KA, et al.Safety of nasal budesonide i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erennial rhinitis[J].Clin Exp Allergy, 2003, 33:816-822.

[6]Noon L.Prophylactic inoculation against hay fever[J].Lancet, 1911, 1:1572-1573.

[7]Jaclbsen L, Niggemann B, Dreborg, et al.Specific immunotherapy has ongternm preventive effect of seasonal and perennial asthma:-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J].Allergy, 2007, 62:943-948.

[8]Cox L, Larenas-Linnemann D, Lockey RF, et al.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ystemic reaction grading system[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0, 125 (3) :569-574.

[9]Scadding Gk, Brostoff J.Low dose sublingu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due to house dust mite[J].Clinical Allergy, 1986, 16 (5) :483-491.

[10]Penagos M, Compalati E, Tarantini F, et al.Efficac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pediatric patients 3to 18 years of age[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6, 97:141-148.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海口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 选择本院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98例, 其中男48例, 女50例, 年龄18~50岁, 平均36.4岁;病程1~13年, 平均 (4.1±2.7) 年,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 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用药前1个月内停用任何全身或局部类固醇激素, 1周内停用抗组胺药、细胞膜稳定剂及减充血剂等影响鼻通气的有关药物。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心脑疾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骨质疏松症, 有精神病史、癫痫病史以及青光眼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不入选。

1.2 方法

治疗组用伯克纳鼻喷剂 (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 每侧鼻腔喷2喷 (50μg/喷) , 2次/d, (总量400μg) , 对照组用内舒拿 (上海先灵葆雅公司生产) 鼻喷剂每次每侧鼻孔2喷 (50μg/喷) , 1次/d (总量200μg) , 疗程总共4周。

1.3 疗效计算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

2组患者每天晚上将当天的病情以记分的形式记录 (记分标准见表1) [3]。4周后回院检查随访并进行体征分级:3分为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 见不到中鼻甲, 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2分为下鼻甲与鼻中隔 (或鼻底) 紧靠, 下鼻甲与鼻底 (或鼻中隔) 之间尚有小缝隙, 1分为下鼻甲轻度肿胀, 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的记分计算疗效: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显效:疗效≥51%为;有效:21%<疗效<50%;无效:疗效≤20%。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组症状和体征记分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 2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8%,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总有效率χ2=0.024, P>0.05) , 见附表2。

2.2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 治疗组有3例鼻腔干燥感, 1例涕中有少量血丝。对照组有2例鼻腔刺激感, 上述患者经检查鼻粘膜均未见明显异常, 以上症状自行好转, 均未停药。2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 (主要是组胺) 释放为开端的、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糖皮质激素能增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 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 使组胺等过敏活性物质的释放减少和活性降低, 从而减轻或抑制炎性反应发生[4]。鼻内糖皮质激素制剂局部作用于鼻粘膜, 针对性强, 全身副作用低, 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5]。

内舒拿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高效鼻内用糖皮质激素[6], 本研究以“内舒拿”为对照, 观察伯克纳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伯克纳”活性成分为丙酸倍氯米松, 亦为强效鼻内用糖皮质激素, 在鼻腔内呈现强有力的抗炎作用。研究发现伯克纳用药后一般11~12h可起效, 亦可明显改善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等鼻部症状, 总有效率达92%,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治疗剂量下未见全身性副作用发生。考虑其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方便, 且价格较“内舒拿”低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为达到最佳疗效, 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规律用药。

摘要:目的观察伯克纳 (丙酸倍氯米松) 鼻喷剂对比内舒拿 (糠酸莫米松) 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变应性鼻炎的患者98例, 用随机对照分组试验, 其中治疗组50例, 对照组48例, 治疗组用伯克纳鼻喷剂, 总量400μg/d, 对照组用内舒拿鼻喷剂, 总量200μg/d, 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伯克纳组总有效率为92%, 内舒拿组总有效率为95.8%,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4, P>0.05) , 2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伯克纳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伯克纳,内舒拿

参考文献

[1]程雷, 韩德民.口服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63~67.

[2]赵长青, 周兵, 田勇泉.变应性鼻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3~68.

[3]项济生, 黄选兆, 汪吉宝.变应性鼻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55~264.

[4]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07~708.

[5]Van Cauwenberge P, Bachert C, Passalacqua G, et al.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J].Allergy, 2000, 55 (2) :116.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9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复方徐长卿合剂;鼻腔冲洗

中图分类号:R7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45-02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变应性疾病,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为主症,严重者嗅觉减退或消失,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西药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大。近3年来,我院共收治40例患者,采用了自拟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组方作鼻腔冲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中药治疗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57岁,平均(27.8±11.6)岁,病程1~18年,平均(3.1±2.8)年;对照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8.6±11.3)岁,病程1~23年,平均(3.2±2.6)年;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0~45岁,平均(32.3±7.01)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甲肿大等症状和体征,症状、体征的分级计分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疗效标准执行。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20例患者用自拟组方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作鼻腔冲洗:徐长卿45g、细辛30g、百部30g、荆芥45g、苍耳子45g、辛夷花50g、黄芪100g,水煎1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每日取药液50ml,用生理盐水250ml稀释,置于鼻腔冲洗瓶中,早晚冲洗鼻腔各1次。对照组20例,口服酮替芬,每天2次,每次1mg。两组均观察1个月,用药及随诊期间停用其它一切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1.3 观察项目

(1)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2)治疗前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s,EOS)的测定。测定时以大小合适的棉拭子在直视下由下鼻甲后端向前至前端0.5cm处以旋转方式反复涂擦3次,然后将其以滚动方式把棉拭子上的分泌物涂在载玻片上吹干,滴95%酒精固定。采用瑞特-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法,光镜下根据形态学标准作细胞学分类,计算EOS所占百分比。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1次,健康组测定1次。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比较及相互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和q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体征的分级计分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疗效标准执行,所得积分按下列公式计算疗效:积分下降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显效:积分下降指数≥51%;有效:积分下降指数≥21%;无效:积分下降指数<20%。将显效和有效的百分率之和记为总有效率。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2例(60%),有效7例(35.0%),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0例(50%),有效6例(3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疗效见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 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情况(见表2)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据研究显示,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全球性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率占人口的5%~50%,虽然并非重大疾病,但会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社交及心理发展,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2]。过敏性鼻炎属于I型变态反应,在组胺和其它炎性介质的作用下,鼻粘膜发生变应性炎症反应。目前国内外对此病尚未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只是通过全身或局部治疗给予对症处理。口服药物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抗组胺药都有不少的副作用,如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等抗胆碱能作用,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我们采用了自拟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组方作鼻腔冲洗,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证明,组方中各中药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徐长卿为萝摩科草本植物又称对叶莲、对月莲,为常用中药,性味辛温,具有止咳、祛风化湿、行气通络、活血解毒、利水消肿、止痒止痛之功效,徐长卿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作用于免疫器官,又可作用于免疫细胞,还能拮抗炎症介质以及影响炎症介质的代谢,也可影响补体系统。黄芪,豆科植物,性味甘,微温。黄芪原生药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证明,在腹腔注射原生药2.5g/kg,在高剂量下对空斑形成细胞实验(抗体表成)和迟发超敏反应均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其有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功能,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能对抗组胺和5-HT引起的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辛夷[3],木兰科植物,味辛,性温,主含挥发油,具有抗组胺和抗慢反应物的作用。实验表明,给豚鼠皮下注射辛夷油200mg/kg,对卵白蛋白过敏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呼吸困难、咳嗽、休克明显减少。苍耳子[4]、细辛[5]等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本方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良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浸润和脱颗粒与变应性鼻炎密切相关,活化的EOS释放的毒性颗粒蛋白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最为重要,并且发现,鼻分泌物中EOS的多少与鼻分泌物和血清中ECP水平呈高度正相关。

研究还发现,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本药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还有调节体质的作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说明应用自拟组方中药复方徐长卿合剂作鼻腔冲洗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 殷明德.变应性鼻炎:全球性健康问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5):195.

[3] 张永忠,李小莉,牟光敏.辛夷二氯甲烷提取物抗炎抗过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1,32(9):811-813.

[4] 刘玉红,郝震峰.苍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1):22-23.

变应性鼻炎/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 诊断标准均符合耳鼻咽喉科诊疗常规。主要表现症状为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黏膜苍白水肿, 1年内发病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 病程至少1年。排除伴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哮喘病例及并发严重心、肝、肾、血液等系统疾病者;排除不能配合治疗者;排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25例, 女5例;年龄 (20.3±1.4) 岁;病程为1~3年。对照组男27例, 女3例;年龄 (20.4±1.5) 岁;病程1~3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口服, 每天1次;维生素C 200mg口服, 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千柏鼻炎片3~4片口服, 每天3次随证加减治疗, 2周为1个疗程, 共2~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鼻塞、流涕等症状消失, 鼻腔检查正常;好转:鼻塞、流涕等症状减轻, 局部体征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2]。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千柏鼻炎片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 是由千里光、卷柏、羌活、决明子、麻黄、川芎、白芷制成的复方制剂, 对风热犯肺, 内郁化火, 凝滞气血所致的伤风鼻塞, 时轻时重, 鼻痒气热, 流涕黄稠, 或鼻塞无歇, 嗅觉迟钝;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见上述证候者效果好。药理实验证明, 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卷柏为活血通经药;决明子味咸走血气寒治热;川芎主引气开郁, 祛风活血, 其性善散, 气中之血药也;白芷为之使, 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麻黄、羌活温散风寒, 并能散湿。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活血化瘀药物可作用于炎性反应的渗出和增生, 能改善血液循环 (包括微循环) , 抑制增生和变性的结缔组织, 对神经系统和增生性疾病也有作用。临床表明, 本品运用治则配合组方, 功能活血祛风、清热解毒, 可调整机体、改善血循环、促进症状改善,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本文应用西药盐酸西替利嗪片、维生素C片同时服用千柏鼻炎片, 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方面效果较好, 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60.00% (P<0.05) 。而且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 患者易于接受, 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药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与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千柏鼻炎片随证加减, 治疗2周为1个疗程, 共24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中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西替利嗪,千柏鼻炎片,中西药联合

参考文献

[1] 苏瑜.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55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2) :265.

[2] 杨茂森, 张晶.消风散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1) :88-89.

上一篇:排球专项课下一篇:固体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