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瘤病毒(精选9篇)
乳头瘤病毒 篇1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 (HPV) 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 尤其是宫颈病变和肿瘤的主要原因, 因此, 生殖道HPV感染的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 对于生殖道HPV感染, 一些包括物理的、手术的、生物的、化学的、中药在内的治疗手段虽已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但都不确切和特效。近年相关药物和技术的开发应用, 拓展了生殖道HPV感染治疗的研究领域, 为最终清除HPV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殖道,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是引起生殖器官感染的最常见病毒之一, 与生殖器官肿瘤尤其是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 生殖道HPV感染的治疗成为人们不懈探索研究的课题。本文将近年来生殖道HPV感染治疗的情况综述介绍如下。
1HPV的研究概述
1.1 HPV的流行病学
生殖道HPV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感染, 其感染率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70%~80%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有1次HPV感染, 但绝大多数的HPV感染会因机体免疫而最终自愈。HPV可潜伏许多年, 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 病毒会恢复活动, 仅30%的生殖道HPV感染会出现临床症状。目前还不能判断HPV感染已自愈或处于潜伏期。
1.2 生殖道HPV的感染过程
生殖道HPV首先感染上皮的基底层细胞, 以整合或游离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内, 其DNA的复制与正常细胞分裂同步进行, 如果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或病毒侵袭力强, 被感染细胞可独立进行非宿主细胞周期依赖性复制, 产生大量子代病毒。这些病毒随着基底细胞的分化成熟逐渐向表层移动, 细胞内病毒衣壳蛋白也表达并包装病毒DNA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经修饰后释放到上皮表面, 以密切接触的途径播散。
2生殖道HPV感染的治疗现状
2.1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既有一定的杀灭病毒作用, 又可破坏HPV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加速病毒的清除。①激光 (lasers) :二氧化碳激光利用穿透力较深的聚焦红外线光能精确汽化组织, 清除感染因子;脉冲染料激光利用氧合血红蛋白选择性热辐射产生高温, 引起组织血管扩张充血杀灭对热敏感的HPV[1]。有报道35例皮肤疣用激光治疗后, 31例 (88.6%) 显示HPV完全消失, 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瘢痕或严重的疼痛[2]。激光治疗的最大缺点是可能有瘢痕的形成。②冷冻 (cryotherapy) :是一种较成熟的可靠技术, 利用超低温造成细胞内外冰晶形成, 细胞膜破裂, 直接损伤细胞;冷冻炎症引起组织内小血管栓塞, 冻后坏死组织释放抗原, 激发冷冻免疫。新一代的冷冻治疗机不需要特别的液态或固态气体, 更可靠、更方便、更低廉。有报道高危型HPV感染在冷冻治疗后HPV转阴率55.9%, 而未转阴者的HPV DNA含量亦明显降低, 说明冷冻对清除HPV有效[3,4]。冷冻时因降低神经敏感性, 有麻醉镇痛作用, 故无痛苦;同时因局部血管收缩而出血少[1]。不良反应是阴道排液和少量出血。③光动力治疗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利用光激活光敏剂后产生光化学效应选择性杀伤病原微生物。光敏剂通过静脉或外用进入体内后选择性聚集在代谢活跃的细胞中, 在光源作用下吸收光能, 经过光化学作用在细胞内产生多种活性氧直接杀伤生物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和细胞因子表达;激活补体系统[5]。Bodner等比较了PDT和冷刀锥切治疗后12个月检测HPV, 清除率分别为91%、100%,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si等[6]研究亦证实PDT对清除皮肤的HPV感染有效;PDT后不会因造成宫颈损伤而影响妊娠和宫颈癌的筛查[5]。局部使用PDT最常见烧灼感、阴道分泌物增多, 均在数天后自行缓解消失。④高强度聚焦超声 (high intensity focus ultrasound, HIFU) :是一种机械波, 对病毒有杀伤作用, 还可以破坏病变细胞消灭病毒依存的环境而清除病毒;同时被破坏的细胞和病毒可作为特异性抗原提高宿主的免疫应答。有研究用HIFU治疗宫颈HPV感染 (有或无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 , 结果治疗后宫颈上皮HPV含量明显下降[7]。HIFU治疗后除阴道排液增多外, 未见明显副反应。⑤热疗 (hyperthermia) :较高温度有助于动物包括人抵抗很多病毒的感染。高温可直接杀死细菌、病毒、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 如增强白细胞迁移和活动、刺激干扰素生成、活化T淋巴细胞[8]。HPV对热敏感, 一般在56℃下30分钟能被灭活。有报道局部热疗后, 被感染皮肤HPVDNA检测阴性[8]。
2.2 手术切除治疗
传统的手术如锥切或宫颈环型电切术 (LEEP) 虽不是直接消灭HPV, 但通过切除包含HPV感染的病灶, 以及术后的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功能的激活, 可使HPV转阴率明显升高[1], 具有较好的效果。kim等[9]应用LEEP治疗高危HPV相关的CIN 287例, 结果HPV持续阳性率在治疗后3、6、9、12、18和24个月时分别为45.6%、14.3%、6.3%、2.2%、1.5%和1.1%;HPV DNA载量高者, 病毒的清除明显降低及减慢。
2.3 生物学治疗
①治疗性疫苗:国外已有多种治疗性疫苗在临床前研究取得良好结果, 并在治疗HPV相关病变的临床研究阶段亦显示出很好的效果。它们是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清除受HPV感染细胞[10], 包括基因疫苗、载体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嵌合疫苗等。基因疫苗是将编码特定抗原蛋白的基因序列克隆到质粒上, 制成核酸表达载体, 直接接种于人体, 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载体疫苗以细菌载体或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机体, 通过翻译、修饰被感染细胞的目的基因, 刺激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多肽疫苗含有能被T细胞识别的HPV蛋白特异性抗原位点, 激发机体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蛋白疫苗是以E6、E7蛋白为抗原制成的融合蛋白, 无人白细胞抗原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限制, 安全性好;嵌合疫苗是HPV晚期蛋白L1和L2末端与早期E6、E7蛋白的结合, 激发机体对E6、E7蛋白的免疫, 引发特异性抗原免疫。虽然治疗性疫苗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如安全性、增强免疫原性、扩大适用范围等, 但因其安全、有效、稳定, 将会成为治疗HPV感染的最佳选择。②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白介素-12 (interleukin-12, IL-1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属免疫增强剂, 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DNA复制和HPV DNA阳性细胞的生长;增强NK细胞、T细胞的活性。通过病灶内注射和系统注射或局部霜剂涂抹, 可直接破坏病灶表面吸附的及残留的病毒, 主要用于减少HPV相关病损在手术或物理治疗后的复发[11,12]。近来有研究, 局部应用的双相囊泡释放系统封装IFNα, 可以透过完整的皮肤, 效果显著[13]。IFN已应用多年, 安全、有效。虽然后二者的临床应用还不多, 但已有抗HPV有效的报道, 在局部应用几乎没有副反应, 是有潜力、希望的治疗病毒感染制剂。③纳可佳[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制剂 (no-car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 N-CWS) ]:是一种糖肽类菌苗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搽剂, 可通过黏膜吸收, 引起机体释放免疫调节信号, 激活免疫系统, 调动机体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活性, 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及NK细胞杀灭病毒能力, 激活T细胞诱导IFN和IL的产生, 阻断HPV DNA复制合成, 逐步清除HPV。N-CWS的临床应用效果已得到肯定, 但价格较高、使用不方便的缺陷有待于解决。④抗菌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是从多种生物中发现的由基因编码的具有抵抗外源性微生物侵害、清除体内病变细胞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它抗菌谱广、无抗生素特性、免疫反应性低。AMPs与特异性细胞内受体结合或直接与病毒包膜糖蛋白作用, 阻断病毒吸附、输入、抑制病毒基因表达和病毒蛋白合成、抑制病毒复制;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促进IFN、趋化因子表达, 刺激宿主细胞抗病毒免疫。然而AMPs的开发应用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来源、作用机制、在体内代谢等, 所以它进入临床尚需时日。
2.4 化学药物治疗
是最早用于临床并沿用至今的方便、有效、仍在不断研发的抗病毒制剂, 有望成为重要的抗HPV治疗手段。①咪喹莫特 (imiquimod) :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报道较多、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异环胺类局部免疫调节抗病毒制剂, 可诱导产生细胞激酶、IFN-α和γ、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 、IL1-6-8等细胞因子, 上调免疫细胞数量, 增强机体对HPV免疫应答, 减少或清除HPV病毒[14];也有直接的抗病毒活性[15]。Brandt等的临床应用显示, 咪喹莫特对治疗HPV感染及相关病变、降低HPV复发有效。副反应包括局部红斑、糜烂及脓疱样反应、瘙痒或烧灼感[1]。②鬼臼毒素 (podophyllotoxin) :是从含鬼臼毒素植物中提取或由化学方法合成的。它具有影响纺锤体的微管蛋白、抑制拓扑异构酶、抑制细胞DNA、RNA、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能破坏HPV的DNA。是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有一定效果的治疗HPV相关病变和杀灭HPV的药物[16]。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损害、潜在的上皮突变。③三氯醋酸 (trichloracetic acid) :通过腐蚀皮肤、黏膜破坏HPV赖以生存的组织, 最终清除HPV。在临床上早有相关的报道, 它对阴道和肛门部位的较小和湿润病灶效果较好[17]。缺点是局部疼痛、溃疡、痂皮形成。④西多福韦:属无环核酸类, 是胞嘧啶核苷膦酰基甲醚衍生物。有抵抗包括HPV在内的广谱抗DNA病毒活性, 局部应用能有效治疗HPV相关病损及清除HPV, 也是用于手术治疗后清除病毒的辅助手段。⑤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 5-FU) 是一种嘧啶类似物, 能抑制HPV DNA和RNA的合成, 多年来临床上以局部应用的方式治疗HPV所致病变和一些皮肤疾患。Richel等[18]报道46例HPV相关性肛门上皮内瘤变 (AIN) 患者, 局部应用5-FU每周2次, 16周后HPV DNA载量明显降低。⑥绿茶化合物 (sinecathechin) :是从绿茶叶提取的植物药, 体外研究能够影响HPV相关细胞株的生长、凋亡、细胞周期、基因表达。Tzellos等[19]的文献综述和Meta分析指出, 它具有抗氧化剂、抗病毒、抗肿瘤特性, 因安全、有效, 能降低复发率,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已批准用于HPV相关病损的治疗[1]。局部皮肤红斑、瘙痒、灼痛、溃疡是其可能的副反应。近来国外有用柠檬酸锌化合物、四氢-β-咔啉化合物治疗HPV感染的研究报道。
2.5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具有多成分、药理作用多效性、双向调节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的研究已证实, 一些中药具有直接杀灭病毒、抑制病毒复制、消炎、解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 对HPV感染有一定疗效, 而且价廉、不良反应很少。研究报道较多的有细辛、紫草、北豆根、龙胆、大青叶、败酱草等的提取物, 亦有一些临床应用有效的报道, 但还有待于系统的基础和实验研究。
3生殖道HPV感染治疗的前景
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生殖道HPV感染的药物和方法不少, 但都不确切和特效。上述药物和技术的开发应用拓展了抗HPV治疗的研究领域, 为最终清除HPV奠定了基础。单一治疗清除HPV及相关病变存在困难, 联合治疗可能获得理想效果。如局部物理治疗或病灶去除和局部中药制剂的联合应用、生物学治疗与局部中药制剂的联合应用、化学药物与中药制剂的联合应用、局部免疫调节剂和治疗性疫苗的联合应用、局部物理治疗或病灶去除与化学药物或局部免疫制剂或治疗性疫苗的联合应用等, 有待进一步研究。
乳头瘤病毒 篇2
人乳头瘤病毒是是乳头瘤病毒家族中的一种,简称HPV。目前已知有100多种不同类型的HPV,其中大部分HPV类型被视为“低风险”,与宫颈癌并无关联。但是,有14种HPV类型被列为“高风险”,因为已经证实它们会导致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其中,两种风险最高的病毒株HPV-16型和HPV-18型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病例。HPV感染现在国际上不论从流行病学还是临床数据方面均已达成共识,即HPV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条件。第一位阐明HPV是引起宫颈癌关键因素的德国科学家楚尔·豪森也于200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研发了HPV预防性疫苗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每个性活跃的女性都存在感染致癌性HPV的风险。此外,HPV的感染除了性行为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手接触了带有HPV的物品后,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等物品,都有可能被感染。HPV感染在女性中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每5个女性中就有4个会感染。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则有可能进展为高度的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为宫颈癌。
在疫苗问世前,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宫颈筛查,即通过检查宫颈的脱落细胞以及进一步的检查来发现早期宫颈病变并予以治疗来实现。疫苗的问世使宫颈癌的预防手段更加全面、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接种了宫颈癌疫苗仍然应定期筛查。HPV病毒有100多种亚型,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亚型有10多种,而疫苗针对的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乳头瘤病毒 篇3
关键词: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普查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具有种属特性的嗜上皮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宫颈人乳头瘤与宫颈癌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筛查和处理宫颈人乳头瘤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接受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开展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筛查,回顾性分析普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妇科疾病患者43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0~30岁组109例,未婚86例,已婚23例;30~40岁组242例,未婚87例,已婚155例;40~50岁组60例,未婚9例,已婚51例;>50岁组24例,未婚2例,已婚22例。所有受试者有性生活史,且认知能力良好,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子宫切除史、盆腔放射治疗史者,月经期、妊娠期妇女。
1.2 方法
采取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DNA进行检测,经宫颈人乳头瘤病毒专用拭子入到宫颈内,停留30s后顺时针旋转2~3次,而后取出,立即装入放有细胞保存液的专用试管内送检,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受试者检测结果,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知晓程度。
1.3 统计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病毒感染率
不同年龄段组宫颈人乳头瘤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20~30岁组检出率最高。见表1。
注:与20~30岁组相比,①P<0.05
2.2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知晓情况
不同年龄组受试者愿意接种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30~50岁组疫苗接种率最高。见表2。
注:与20~30岁组、>50岁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宫颈癌为妇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几年宫颈癌病因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宫颈癌的发生因素被确认为高危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性或反复性感染。研究证实[3],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生殖道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尖锐湿疣通过相应治疗后,若机体免疫功能较强,1~2年后病毒会自然消失;若机体免疫功能较弱,病毒会在细胞内潜伏若干年,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包括潜伏感染期、亚临床感染期、临床症状期以及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相关肿瘤期[4]。在一些自然或者是实验条件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乳头状瘤具有向鳞状上皮细胞癌转化的倾向,但并非所有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均会发展成癌症,大多数乳头状瘤患者向鳞状上皮细胞癌转化需要辅助因子,譬如宿主因素、化学物质、吸烟以及环境协同等因素均可以对乳头状瘤向恶性肿瘤转变产生启动作用,应引起重视。
调查显示[5],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发生率与年龄、性行为习惯等因素有关。诸多研究发现,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最高,且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妇科患者采取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开展宫颈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受试者的检出率,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组宫颈人乳头瘤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20~30岁组检出率最高(P<0.05);证实了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加,感染率逐渐降低[6]。通过调查受试者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知晓情况发现,30~50岁组疫苗接种率最高(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7];可见,不同年龄段受试者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认知程度不同。因此,加大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宣教力度对于提高患者知晓率、疫苗接种率,降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宫颈癌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君,周德平,陈凤娴,等.重庆地区2497例妇科就诊患者HPV感染状况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15(4):1109-1112.
[2]胡宏,刘晓丽,蔡军.河南地区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1(8):229-231.
[3]谢芳,李微微,李朝辉,等.福建闽东地区畲族妇女宫颈HPV感染的检测[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7(2):1765-1767.
[4]席维岳,周伟.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04):276-278.
[5]李博,黄河,赵瑛.人乳头瘤病毒16E6蛋白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22(17):1103-1105.
[6]郑敏亚,董梅娇,王军荣.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基因分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1(2):214-218.
乳头瘤病毒 篇4
【关键词】鼻内镜;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疗效;复发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01-01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具有恶变的可能,且常规治疗后复发率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均造成影响[1]。传统的治疗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为鼻侧切开术,尽管能够获得较为安全、可靠的临床疗效,但术后患者复发率仍较高[2]。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鼻内镜下经鼻肿瘤切除术在临床上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本文就鼻内镜经鼻肿瘤切除术对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共72例,其中男性共52例,女性共20例,年龄为28-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4.0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乳头状瘤侵及上颌窦口共20例,中鼻道共25例,全部筛窦共15例,蝶窦共12例。通过鼻内镜检查与鼻窦CT确定乳头状瘤的侵袭范围,并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与性状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措施。
1.2治疗方法本文72例患者中共65例接受鼻内镜经鼻肿瘤切除术,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采用鼻内镜对患者肿瘤的根基进行探查,对于肿瘤体积较大、侵袭面积较广的患者,使用吸引切割器将鼻腔中的肿瘤进行吸除,并于内窥镜下将钩突进行切除。对于筛窦内和中鼻道内的肿瘤,采用筛窦切除术,切除过程中注意剥离完全,直至根基部周围约5mm。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应保护鼻腔粘膜与鼻窦粘膜,以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各类并发症。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使用电凝止血。其余7例患者采用鼻内镜联合径路肿瘤切除术,具体方法如下:于内窥镜下将鼻腔与筛窦处的肿瘤切除,并采用Caldwell-Luc术式联合径路将患者鼻窦内的黏骨膜切除。所有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均对其鼻腔进行定期换药,在术后若发现鼻腔存在可疑肿瘤组织,应立即再次进行切除术,并将样本送入病理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
1.3疗效评价对本文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有效:患者肿瘤清除彻底,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肿瘤清除不完全,或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对患者术后进行6-12个月的随访,以了解患者的复发率与恢复情况。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72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可得,所有患者肿瘤均清除彻底,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有效率为100.0%。
2.2复发率对72例患者术后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其中复发共5例,复发率为6.9%,其余67例患者肿瘤未复发,均恢复良好。
3讨论
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为单侧发病,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双侧发病的现象。该病具有以下几点临床特点[3]:①复发率高;②有转化为恶性的潜质;③对于鼻解剖结构具有破坏性影响。鉴于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高复发率,采取适宜的手术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常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位置为上次手术部位,因此在进行手术切除时,应注意将瘤体切除彻底。鼻侧切开术是治疗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传统方式,具有术野清晰,切除肿瘤彻底等优点。但由于鼻外径路手术对于患者的面部美观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且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术后复发率高的问题,因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为鼻内镜经鼻肿瘤切除术。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鼻内镜经鼻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后,72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均良好,肿瘤清除彻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而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进行随访可得,除5例患者发生复发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现象。由此本文认为,经鼻内镜肿瘤切除术对于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需注意的是,对于肿瘤根基位于上颌窦前壁的患者,由于内窥镜视角有限,因此需联合其他术式,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罗,韩德民,张盛忠,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15(10):601-603.
[2]姜均芝,郭淑侠,张盛忠,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8,14(4):302-304.
乳头瘤病毒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健康检查的789例妇女, 纳入标准:年龄30~60岁, 未妊娠或计划于1年后妊娠, 在过去6个月内无宫颈疾病, 无宫颈手术史, 无其他疾病。排除标准:末次月经不详, 随访期间处于月经期, 随访期间妊娠, 产后月经未复潮, 绝经后妇女, 月经期<5天或>31天, 口服避孕药。
1.2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凯普公司:HHM-2型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HPV-DNA提取试剂盒、PCR反应试剂盒、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13种高危型HPV核酸扩增 (PCR) 荧光检测试剂盒;Sigma:蛋白酶K;上海博彩:Taq酶;Eppendorf公司:PCR仪。
1. 3 方法
1.3.1分组
根据不同取样时间分为4组:A组在卵泡期 (对照组, 月经周期5~9天) 取样, B组在月经中期 (月经周期10~15天) 取样, C组在黄体期 (月经周期16~22天) 取样, D组在黄体后期 (月经周期23~31天) 取样。
1.3.2取样
用棉拭子深入宫颈外口鳞柱交界部及宫颈阴道部取材, 轻轻旋转5周, 停留10秒, 收集宫颈脱落细胞后按无菌操作放入专用试管中。若不能立即检测, 将标本置于4℃保存, 2周内完成检测。
1.3.3 HPV检测
① DNA提取: 于放有拭子的试管中加入1 ml无菌0. 9% 氯化钠液, 漩涡震荡片刻, 拭子贴管壁挤干后取分泌物悬液200 μl置于离心管中, 13000 r / min离心10 分钟, 弃上清液, 加入细胞裂解液; ②PCR扩增: PCRMix 23. 25 μl、Taq酶0. 75 μl、DNA模板1 μl混合成25 μl反应体系。PCR仪扩增:95℃ 9 分钟, 95℃ 20 秒, 55℃ 30 秒, 72℃ 30 秒, 72℃5 分钟, 40 个循环; ③导流杂交: 采用杂交试剂盒和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进行杂交分型, 具体操作步骤见杂交试剂盒说明书。
1.3.4 HPV病毒载量测定
用13 种高危型HPV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FQ-PCR) 检测13 种高危型HPV (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 病毒载量,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根据CT值客观测定病毒载量的相对数值。
1.4随访
所有参与研究对象每4 个月随访1 次 ( 0月, 4 月, 8 月, 12 月) , 随访满1 年, 每次随访均进行HPV取样检查, 并收集月经周期信息。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 0 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 ( generalis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 ) 用于评估HPV感染 ( 任何亚型、单一、多重、高危HPV及HPV16、18 感染) 的比值比 ( OR) 值、95% 可信区间 ( CI) 及同一妇女多次检测结果之间的联系, P<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纳入和排除
在第1 年的随访中, 满足所有纳入排除标准后, 最终纳入研究对象703 例 ( 其中A组177 例, B组176 例, C组175 例, D组175 例) , 每个研究对象均提供了4 份样本, 共收集了2812 份供HPV检测的样本。排除86 例: ①HPV-DNA亚型不详 ( n =11) ; ②患者末次月经时间不详 ( n = 22 ) ; ③处于月经期 ( 月经周期1 ~ 4 天) 、产后月经未复潮、绝经期者 ( n= 36) ; ④随访期间意外妊娠者 ( n = 3) ; ⑤月经期<5 天 ( n =4) 及月经周期>31 天者 ( n =10) 。
2.2纳入研究人群基线比较
4 组人群年龄、体重指数、月经周期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具有可比性。
2.3不同月经周期HPV检测阳性率比较
见表1。
注: ref为设定的参照值
A组、B组、C组、D组的HPV阳性率分别为16. 7% 、18. 2% 、16. 1% 、16. 7% 。B组、C组、D组与A组 ( 对照组) 比较, 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同时在单一、多重、高危型HPV感染, 不同基因型别感染 ( HPV16、18) , B组、C组、D组与A组 ( 对照组) 比较, 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4整个月经周期中HPV-DNA检测阳性率对比
比较整个月经周期 ( 月经第5 ~ 31 天) 中HPV-DNA检测阳性率,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2. 5整个月经周期中HPV阳性病例病毒载量对比
比较整个月经周期中HPV阳性病例的病毒载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3 讨论
已有大量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感染HPV的宫颈细胞是否恶性转化主要取决于HPV的型别、病毒负荷、持续感染的时间、HPV病毒基因组在宿主染色体的整合状态及协同因子的存在等因素。目前发现可能存在的协同因子主要有: 免疫抑制、雌激素等, 特别是雌激素与宫颈癌的关系是目前存在争议的热门话题。因此, 国内外学者开始探讨自然周期中的雌孕激素是否对HPV检测产生影响。国外已有研究[1,2]报道了月经周期对HPV检测的影响, 他们均认为在不同月经周期内进行HPV检测无任何差别。而Van Ham等[3]却认为, 在卵泡期和黄体期进行HPV检测具有更高阳性率。Schmeink等[4]对比了在口服避孕药周期及自然月经周期中进行HPV检测取样的结果, 结果认为两者具有显著差别, 连续口服避孕药妇女在后半周期HPV阳性率更高。仅有一个研究[5]评估月经周期对HPV病毒载量测定的影响, 认为在月经中期测得的HPV病毒载量稍高, 但其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是与排卵前后黏膜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也可能是月经中期出现的雌激素高峰导致HPV病毒复制增加或由于降低细胞的黏附作用从而导致检测到更多的病毒量。但目前没有证据证实这些。
为了了解月经周期对HPV检测结果的影响, 我们应用低密度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不同月经周期时段分别对HPV基因型和病毒载量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 与在卵泡期取样病例相比, 在月经中期 ( OR 0. 900, 95% CI 0. 613 ~1. 322) 、黄体期 ( OR 1. 039, 95% CI 0. 703 ~ 1. 536 ) 、黄体后期 ( OR 0. 997, 95% CI 0. 674 ~ 1. 472) 进行HPV检测,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单独分析各组内高危型HPV及单一HPV16、18 感染与月经周期也并无显著关系 ( P>0. 05) , 且月经周期对于HPV检测阳性病例的病毒载量亦无影响 ( P >0. 05) 。由于我们需要依赖研究对象回忆末次月经, 因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因此, 我们的分类可能因此存在误差, 给研究带来局限性。考虑到在月经期取样可能会影响样本质量, 可能导致假阴性, 因此, 我们不选择在月经期进行取样。
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 内源性的雌孕激素改变对于HPV检测的阳性率、病毒载量均无显著影响, 即自然月经周期对HPV检测无明显影响, 这与部分国外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 如果为了提高HPV检测的精确度而设定特别的取样时间是不必要的, 但这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加以证实。了解自然月经周期对HPV检测的影响, 不仅有助于指导临床规范HPV检测取样时间, 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防治水平, 而且对于其他与HPV感染的相关妇科疾病如外阴阴道尖锐湿疣、外阴癌、卵巢上皮性癌等诊治过程中的HPV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Wheeler CM, Greer CE, Becker TM, et al.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the detection of cervical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J].Obstet Gynecol, 1996, 88 (2) :261-268.
[2]Harper DM, Longacre MR, Noll WW, 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detection rat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J].Ann Fam Med, 2003, 1 (4) :221-227.
[3]Van Ham MA, Melchers WJ, Hanselaar AJ, et al.Fluctuations in prevalence of cervic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women frequently sampled during a single menstrual cycle[J].Br J Cancer, 2002, 87 (4) :373-376.
[4]Schmeink CE, Massuger LF, Lenselink CH, et al.Effect of the menstrual cycle and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on human papillomavirus detection in young, unscreened women[J].Obstet Gynecol, 2010, 116 (1) :67-75.
某地区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型分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松江妇幼保健医院宫颈门诊就诊患者接受HPV基因型分型检测1042例, 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 (37.8±2.5) 岁, 来自上海松江地区或常住该地区妇女。
1.2 方法HPV DNA基因分型决策
由广东凯普生物有限公司运用膜芯片导流杂交基因分型技术, 进行21种HPV分型检测 (6、42、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 HPV分型检测采用专用的HPV采样刷, 置于宫颈口逆时针方向旋转3~5圈, 并停留10秒以上, 立即浸入专用的标本储存管, 及时送检。检出16中高危亚型 (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及CP8304) , 另有HPV6、11、42、43和44等5中低危亚型。有2型或2型以上者为多重感染。实验步骤如下:①样本DNA提取。采用凯普生物化学科技公司的基因组抽屉试剂盒。②PCR扩增。
每一批同时扩增HPV18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各1份。反应条件为95℃, 9 min, 95℃, 20 s, 55℃, 30 s, 72℃, 30 s扩增40个循环, 72℃延伸5 min。③导流杂交 (采用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及配套试剂盒, 具体步骤参见杂交试剂盒说明书。④结果判断 (根据芯片上HPV基因型分布的相应位点判断为何种基因型)
2 结果
2.1 HPV DNA基因型检测
共检测到20种基因型, 未发现低危型亚种43型。
2.2 HPV DNA基因型分布
各亚型感染率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16型170例、58型110例、52型111例、33型58例、53型51例、31型49例、CP8304型47例、68型42例、66型34例、18型32例、6型23例、56型17例、39型17例、45型16例、11型16例、51型11例、35型10例、42型7例、59型5例、44型4例。
2.3 HPV的单一和多重感染
单一感染370例、二重感染133例、三重感染39例、四重感染15例、五重感染3例。
3 讨论
宫颈癌是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宫颈癌新发病例约46万, 每年宫颈癌的死亡病例约25万。在我国, 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数超过13万, 约占全球的1/4~1/3, 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位居第二, 并呈年轻化及上升趋势。高危型别HPV感染的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可发展成子宫颈癌前病变, 因此定期检查高危型HPV感染能有效地判断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我们采用的凯普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 既能确定感染的HPV亚型, 又能判断多重感染, 可以对CIN治疗后进行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该技术建立在基因芯片和导流杂交技术基础之上, 其特点就是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等[4,5]。我们对1042例标本的HPV分型检测, 有如下发现:
3.1 常见的HPV基因型存在地理差异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HPV基因型分布有地区差异, 与宫颈癌相关的型别也不尽相同。除16型居首位以外, 其余型别不同的地区略有差异[6]。在全球范围内, 前10位分别是HPV16、18、58、52、51、31、56、33、45、53。廖京平[7]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报道门诊人群中HPV16、58和52是这一人群中最常见的HPV型别, 本组调查与其相一致。毕蕙等[8]对CIN患者HPV亚型检测居前5位的依次为16、58、52、33和31。彭永排等[9]对广州市1285例志愿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调查显示前5位的HPV亚型是52、31、16、58和53型。蒋卫平等[10]对浙江丽水地区288例HPV感染检出居前5位的依次是16、58、52、33、53, 其余的感染率均低于10%。周杨杨[11]对江苏淮安门诊患者HPV感染调查为:HPV感染总阳性率55.6%, 亚型高低依次为16、58、52、53、33。我们的研究中, 病例均来源于上海松江地区, 检出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16、58、52、33、53, 其余的亚型感染率均低于10%。16型感染率最高, 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而其他型别的感染率存在较大的地理差异, 尤其是18和45型, 在国内的报道中感染率均不是很高, HPV18在欧美比较常见, 而HPV45在非洲常见, 除16型外我们得出58、52、33和53的感染率较高, 与毕蕙等[8]报道的基本一致, 尤其与蒋卫平等[10]报道的数据非常接近, 而其他研究者的结果相差较大, 可能与接诊患者不同有关。而上海松江地区与浙江地区较为临近, 从而进一步表明常见的HPV感染的基因型存在明显的人群和地域特点。
3.2 HPV多重感染
本研究HPV多重感染的比例为33.93%。根据美国已经公布的数据, 这些女性中约有1%将患有CIN2、3。多重HPV感染以HPV16/18亚型为主。不同地区的差异:亚洲国家HPV多重感染组合中16, 52, 58是最常见的亚型中以HPV16、45、58、18、31、33和52为主[12]。
乳头瘤病毒 篇7
大部分HPV感染无临床症状或为亚临床感染, 不能作为一个普通的临床疾病或通过常规筛查计划或性传播疾病调查得以发现, 只能通过HPV检测得知。由于HPV至今尚不能在体外培养, 又无合适的实验动物, 故不能用简便的血清血检测进行HPV诊断和分型, 对其检测主要依赖于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 HPV 检测方法主要有细胞学法、斑点印迹法、原位杂交法、Southern 杂交法、多聚合酶链反应 (PCR) 法和杂交捕获法等。
1 传统检测方法
1.1 细胞学检查
利用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或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目前改良的自动化细胞学检查方法) , 根据细胞外观形态的转变来加以诊断。宫颈HPV阳性细胞的特征性改变是出现了挖空细胞, 其变化表现为:核增大、扭曲, 染色质固缩状, 核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位, 常可见到双核或多核, 核周有一椭圆形宽阔区, 外围厚实胞浆。除此之外, 镜下还可见角化不良及湿疣外底层细胞。由于HPV感染所致的病变越重, 涂片中挖空细胞出现机会越少等原因, 细胞学诊断HPV感染敏感性较差。研究资料报道经细胞学诊断HPV感染的敏感性仅为30%。
1.2 病理学检查
HPV感染宿主的上皮组织从而导致形态学改变, 其病理学表现包括鳞状上皮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 常伴有上皮脚延长、增宽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表皮角化不全, 常伴角化不全层核肥大, 显示一定的非典型性;棘层不同程度增厚;基底细胞增生, 层次增加;高危HPV感染的宫颈上皮为中层挖空细胞核出现密集浓染的蓝紫色颗粒产物等。但是, 较多HPV感染患者的病理学表现并不典型, 需要联合应用其它方法 (如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 进一步检测HPV。
1.3 免疫学检查
主要包括免疫组化法通过抗HPV L1蛋白抗体与外壳蛋白反应或抗HPV早期蛋白E6、E7抗体与E6、E7蛋白反应检测HPV (阳性标志为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 、采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测定CIN组织和血清中的高危HPV 16抗体水平、用血清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的HPV E6、E7特异性抗体蛋白等。研究表明, 抗高危HPV L1、E6、E7抗体可直接定位于宫颈癌组织, 对宫颈癌有较好定向选择性, 有可能作为人宫颈癌放射免疫显影诊断的载体。但是, HPV感染必须要在HPV-DNA复制后才有病毒蛋白的表达, 阴性者也不能否定诊断, 故该方法敏感性较低。
1.4 电镜检查
电镜技术可用于直接观察HPV的病毒颗粒。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镜) 的分辨力可达0.1 nm,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镜) 的分辨力可达1 nm。但电镜检查诊断HPV感染的成本太高, 且敏感性较差, 仅30%~50%受HPV感染的病例可在电镜下检测到病毒颗粒。
由于以上传统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不够理想, 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 且不便于对HPV进行分型, 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2 HPV核酸检测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 HPV核酸的检测手段也日益多元化。
2.1 HPV-DNA杂交捕获技术
杂交捕获法 (hybrid capture) 是美国Digene公司开发的基于对抗体捕获信号放大和化学发光信号检测的HPV-DNA定性及半定量检测技术, 第2代杂交捕获法 (HCⅡ) 已被美国FDA批准可用于临床。其基本原理是应用高效的液相RNA-DNA杂交方法捕获样品中的HPV-DNA, 采用碱性磷酸酶标记抗RNA:DNA抗体-化学发光信号显示系统。HC-Ⅱ可同时检测13种高危型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 和5种低危型HPV (6、11、42、43、44) 。HC-Ⅱ的优势在于以基因全长为探针, 无需基因扩增;临床操作简便、效率高且标准化, 适于大量人群筛查, 具有较高的临床敏感度。其缺点在于对检测设备要求高, 试剂检测费用较贵, 且不能对HPV某一特定型别进行检测, 存在交叉杂交引起的假阳性, 使特异度降低。
2.2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 方法
PCR是基于核酸杂交的原理, 设计与HPV-DNA互补的一对特异性核苷酸引物, 以HPV-DNA为模板以指数增长的速率进行体外扩增, 提高诊断的敏感性。PCR法为HPV检测最敏感的技术, 包括常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 、PCR-ELISA检测及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等。不仅可以对HPV阳性感染进行确诊, 还可以对HPV进行分型, 测定病毒载量, 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新基因型等。但其缺点为样品间易交叉污染导致假阳性, 并且各种PCR方法由于引物、反应体系及产物检测方法等不同,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随之变化, 缺乏一致的诊断标准。在HPV分型检测方面, 由于HPV型别太多, 而上述常规PCR必须针对各型分别操作, 因此有相对的复杂性存在;部分研究显示, 有些HPV基因的变异会导致PCR无法检出;也有少数研究指出因HPV的基因融合于肿瘤细胞DNA中, 使得PCR反应也无法顺利检出。为了克服以上局限, 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新型HPV核酸分型检测方法逐渐开发应用, 主要包括:
CervistaTM HPV技术 (hologic) 运用了PCR扩增和荧光发光判读结果的原理, 包括两种HPV-DNA诊断方法。一种方法可同时检测14种HPV高危型别 (CervistaTM HPV HR) , 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和66型。与HC-Ⅱ一样, 该法不能对HPV某一特定型别进行鉴定;另一方法 (CervistaTM HPV 16/18) 用于检测HPV16和18型并可以进行分型。
低密度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 (flow-through hybridization technology, hybribio) 将PCR技术、导流杂交技术及传统基因芯片技术集合在一起, 结合了PCR技术的高灵敏性、导流杂交技术的高特异性以及基因芯片的高通量性。该技术可将未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别固定在尼龙膜上形成斑点, 再与经PCR扩增的样品DNA 序列杂交, 可一次性检测21种HPV感染并精确分型, 这些型别包含13种高危型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型) 、5种低危型 (HPV6、11、42、43、44) 和中国人常见的3种亚型 (HPV53、66、CP8304) , 并能够检测出混合型感染。
新型集成技术 (cobas 4800 HPV, Roche) 同样应用PCR的高灵敏性和导流杂交技术的高特异性, 并通过多重定性的检测方法提高了HPV检测和分型的准确性。该技术提供HPV16和18型及其他12型 (HPV 31、33、35、39、45、51、52、56、58、59、66 和 68b) 共14种高危HPV亚型汇总的结果, 并且将HPV16和18型这两种最高危型别单列出来, 将有助于宫颈癌初筛过程中的进一步分层分析和处理。除了检测HPV之外, 该技术亦同时检测β-球蛋白, 作为内部质控并确定样本是否含有抑制扩增的因素, 进一步避免了假性结果的干扰。
2.3 核酸印迹原位杂交 (Southern杂交)
Southern杂交是传统核酸杂交方法, 利用碱基互补原理, 将电泳分离的HPV DNA的酶解片断结合到固相支持物上,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检测HPV的核酸, 并对病毒DNA分型。该方法虽然灵敏度较高, 但需要新鲜组织标本, 操作繁琐、费时耗力, 故不适于大通量临床样品的筛查, 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2.4 原位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以HPV核酸探针 (DNA 或mRNA ) 进行原位杂交反应, 检测组织标本或宫颈涂片中的HPV。原位杂交最直接的诊断是于细胞中染出HPV, 也可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灶上的组织利用专一性抗体进行探针测试。该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定位可疑细胞, 同时兼具半定量的功能;不足之处为敏感性不高、样本质量要求高、劳动量大、花费较大, 而且每种类型HPV都需要相应的探针, 大大降低了临床应用价值。
2.5 斑点印迹
该方法测试程序繁琐, 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 其敏感度和特异性亦低于Southern杂交, 虽然经济实用, 但实验过程存在有放射性污染, 耗时长, 检测需要大量纯化DNA等缺点, 目前临床已很少使用。
3 HPV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宫颈癌的筛查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高危型HPV感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2年, NCCN公布的新版《宫颈癌筛查临床实践指南》中, 高危型HPV检测成为宫颈癌初筛 (与细胞学检查联合筛查) 及异常细胞学结果处理的组成部分。HPV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复细胞学检查, 减少阴道镜检查, 减少在随诊中高危人群的丢失。此外, 大量研究支持HPV-DNA检测可预测治疗后病变残存和复发的高危患者, 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后的病情监测的有效肿瘤标志物。因此, HPV检测的应用意义由作为宫颈癌筛查手段已逐渐向临床推广。
HPV的检测方法很多, 但因为功能定位不同, 如用于筛查、疗效评估或随访、科研等不同目的, 所采用的方法或顺序也有所区别。研究表明, 不同的HPV型别有不同的致病能力;相对于其他高危型HPV, HPV16和18型感染进展为宫颈高度病变和浸润癌的风险更高。因此, HPV分型检测将更有利于在临床上进一步分流管理高危型HPV检测阳性而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患者, 预测宫颈病变的进展和预后, 指导HPV疫苗的开发应用和效果评估。
乳头瘤病毒 篇8
1 目前HPV疫苗情况
HPV属小DNA病毒, 它的基因组为双链闭环, 近8000个碱基对。HPV基因组主要编码3个基因:①3个癌基因E5、E6和E7, 它们与癌细胞转化过程有关;②两个调节基因E1和E2, 与调节转录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有关;③两个结构蛋白L1和L2, 组成病毒颗粒。针对HPV的不同编码基因研制相关的疫苗。
1.1 预防性疫苗
默克 (Merck) 公司和葛兰素史克 (GSK) 公司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将HPV预防性疫苗推上市, 目前这两家公司的疫苗比较成熟, 已进入市场。在疫苗生产方面, Merck公司采用酵母发酵和胞内提取技术, GSK公司采用甜菜夜蛾的细胞系昆虫表达系统, Merck公司的Gardasil疫苗为四价疫苗, 含HPV16、18、6和11 4个型别;GSK公司的Cervarix疫苗为二价疫苗, 含HPV16和18两个型别。Gardasil疫苗的使用时间为0个月、2个月后、6个月后;Cervarix疫苗的使用时间为0个月、1个月后、6个月后。两种疫苗都是肌内注射, 共3次, 每次0.5 ml, 接种对象为9~26岁女性。最新的Merck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预防性疫苗只需注射两次, 也可以达到3次注射的效果, 数据表明免疫持续时间为4到5年[3,4,5,6,7,8]。
目前, 除Merck和GSK两家公司外, Novavax/NCI公司也正进入临床2期试验, BTG International、Berna Bio和GSK/Powerjet公司也在开展预防性疫苗的
研发。
1.2 其他疫苗情况
1.2.1 治疗性疫苗
虽然有关于用L1来治疗宫颈癌的研究, 但其前景并不被多数学者看好。而使用HPV的L1以外基因作为治疗性疫苗的研发正成为热点。有关HPV早期的研究表明, 对于LSIL和HSIL疫苗设计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这是因为首先LSIL是同质性的, 它在损伤中发生HPV的复制, 其损伤部位的细胞的遗传背景比较稳定, LSIL患者的HPV和宿主细胞的免疫状态非常相似。而HSIL是异质性的, HPV的复制处于较低的水平, 细胞因子及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的表达紊乱, 在HSIL患者中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 HPV和宿主细胞的免疫状态差距都很大。
1.2.2 L2疫苗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次要衣壳蛋白L2具有与其他HPV型别交叉反应的中和抗原。来源于某一特定HPV型别的L2的一个表位可以作为对多个HPV型别中和保护。然而, 与L1疫苗相比, L2疫苗具有较低的中和保护作用, L2疫苗是否能作为预防性疫苗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1.2.3 E1、E2疫苗
在家犬的感染实验模型中, 除了在很高水平的E7的表达情况下, E7免疫并不能保护对应型别HPV的感染, 因而E7应该不是理想的抗原。LSIL和良性疣的治疗性疫苗主要选取E1和E2, 改造型的E1和E2在LSIL和良性疣的预防和治疗上都有效, 因而, 近年来有学者使用E1和E2与细胞因子或咪唑喹啉 (IQ) 的组合来进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
1.2.4 E6、E7疫苗
由于HSIL患者的共同点是致癌基因E6和E7的表达, 因而这两个基因是治疗的关键。我们知道即使是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 (CIN Ⅲ) 患者也可能发生HPV的转归, 因而此推测:CIN Ⅲ患者是由于HPV致癌基因的刺激所引起的自身免疫进而促进了HPV的消退。E6、E7及E6-E7融合基因的相关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上述两个基因免疫, 在CIN和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 患者中有一定成效, 但有关这两个基因的致癌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部分学者对于使用这两个基因进行免疫还持谨慎态度。到目前为止, 罗氏公司的几个E7疫苗已经进入临床2期和3期的试验, 这一进展也鼓舞了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HPV感染 (特别是肿瘤进展) 的免疫机制,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治疗性疫苗将会得到更大突破。
此外, 多肽疫苗可以覆盖更多型别的HPV, 也作为新型疫苗成为关注点。我国虽然还没有正式引入疫苗, 但有关疫苗的研制和开发也在逐步开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正在研制HPV L2多肽疫苗。
虽然已有两种疫苗成功上市, 但是疫苗本身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疫苗还不能覆盖所有型别, 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疫苗价格较高,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未必能承受得起全民注射疫苗。
2 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
HPV疫苗的研制成功和推广使用使预防宫颈癌及相关疾病成为可能,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为适龄女性注射HPV疫苗,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探讨HPV疫苗在人群免疫接种后的效益, 也为制定和完善HPV疫苗免疫策略及宫颈癌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我们根据现有资料, 对HPV疫苗的成本效益进行初步分析。
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的原理是根据疫苗所预防的疾病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疫苗接种费用等数据计算疫苗效益-成本比值 (benefit-cost ratio, BCR) 、净效益 (net benefit, NB) 等作为评价指标, 以BCR为例, 疫苗效益/疫苗成本=BCR, 如果BCR>1, 表示效益大于成本, 如果BCR<1, 表示效益小于成本。
迄今为止全球研制成功并上市的疫苗是HPV16和18型, 现在我们以这两种疫苗来分析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首先统计HPV 16和18型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 由Gary Clifford等[9,10,11,12,13,14]对HPV感染情况的meta分析发现, HPV 16型在ASCUS、LSIL、HSIL、宫颈癌这4类人群中所占比率分别6.5%~13%、16%~29%、34%~52%和40%~60%, 18型所占的比例是1.7%~6%、5%~12%、6%~12%、13%。我国还没有全面系统的H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仅有少部分地区做了相关调查, 孙小蓉等[15]对20000例武汉郊区农民进行了细胞学和HPV检测, 人群HPV阳性率为9.25%, ASCUS、LSIL、HSIL和宫颈癌等组占总人群的百分率分别为是5.59%、3.21%、0.41%和0.04%。
目前市场使用的HPV疫苗全程免疫需要注射3组针剂, 疫苗成本每人约需要4000元。HPV感染较为常见, 在普通人群中HPV总的感染率约10%, 而90%的HPV感染者都会转归, 只有约10%的人会持续感染并朝疾病方向发展, 继续发展成ASCUS、LSIL、HSIL, 甚至宫颈癌。关于宫颈疾病的治疗费用我们做了简单的调查, 在北京三级甲等医院治疗宫颈癌, 每位患者直接医疗费用约10万元;ASCUS和LSIL患者需要每年做2次门诊随访, 每次检查费用约为450元;HSIL患者一般需要做宫颈环形电切除术, 花费约1万元。另外, 还需计算一些间接费用, 例如误工费、劳动力损失、为社会创造价值损失等。
从上文我们得知, 这4种疾病的发病率和HPV 16/18型在这4种疾病中所占的比率, 我们取比率的平均估计值来计算疫苗的效益。在这里, 我们按照孙小蓉等的数据, 将ASCUS、LSIL、HSIL和宫颈癌的发病率的平均估计值为4%、3%、0.4%和0.04%;根据Clifford等的数据, HPV 16型在这4类人群中感染率平均估计值是10%、20%、40%和50%, HPV 18型所占的比例是4%、8%、9%、13%。假设有1000万名女性, HPV 16、18型疫苗所能保护的人群及所获得的效益见表1 (比例取平均估计值计算) 。
注:间接费用的计算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条例) , 其中:①ASCUS、LSIL的间接费用:每例每次检查的误工损失费为50元, 每年检查2次, 检查2年;②HSIL的间接费用:误工损失费, 劳动力损失费约每例2万元;③宫颈癌的间接费用:未死亡病例计算误工损失费、劳动力损失费等约每例估算为30万, 死亡病例每例为社会创造价值损失费每例30万。
从上表合计数据可知, 假设以1000万名女性为基数, ASCUS、LSIL、HSIL和宫颈癌患者共同花费合计17.46亿元 (5.7+11.76亿元) , 即HPV疫苗能够创造的效益是17.46亿元 (A) , 疫苗免疫成本是400亿元 (B) , BCR=A/B=0.04365, 计算得出BCR远小于1, 表示成本远高于HPV疫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该疫苗的推广使用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衡量和评估。但是另一方面, 人们对HPV疫苗的应用除了关心其经济效益外, 还要从整个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人道主义精神的角度出发, 考虑保护妇女的健康、减少疾病负担等因素。从疫苗研究领域而言, 还有待于研制出能覆盖更多HPV型别、更经济实惠的多价疫苗。
3 HPV疫苗免疫策略及早期筛查
疫苗免疫虽然能够有效地预防HPV感染, 从我们上述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这样的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无疑需要考虑它的巨大成本。因而, 根据WHO有关文件的精神实施HPV的早期筛查, 特别是连续的HPV检测的筛查, 能够维持一个较低成本的疾病控制效果。
在中国,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之一。孙小蓉等调查的宫颈癌年发病率为40/10万, 另有资料显示, 北京市宫颈癌的年发病率接近20/10万, 2005年12月31日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农村人口比例为57.01%, 城市人口比例为42.99%, 全国女性人口总数为63319万, 如果以40/10万代表我国农村女性宫颈癌的年发病率, 以20/10万代表我国城市女性宫颈癌的年发病率, 可以推测我国每年女性宫颈癌患者约为19.9万。在这里特别指出, 前述对武汉郊区农民的研究对于我国农村的代表性稍显缺陷, 存在着低估农村人口发病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由于北京市的公共卫生状况, 也存在着低估城市人口发病率的可能性, 因而有理由相信我国实际的每年宫颈癌发病人数可能比我们这里的数字还要高。
早期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等疾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将疾病控制在早期, 早期筛查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目前推荐最佳筛查方案 (医生取材HPV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查) 和一般筛查方案 (医生取材HPV检测+传统巴氏涂片) , 并可结合阴道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组织检查取得更好效果, 早期筛查可以诊断出ASCUS、LSIL和HSIL等, 可使疾病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其预后都较宫颈癌好很多, 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 提高生命质量。
乳头瘤病毒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宫颈癌患者510例, 以自愿的方式参加本研究, 经HC2检测选取222例HPV阳性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取288例HPV阴性者作为对照组。接受本次调查的宫颈癌病变患者年龄20~74岁, 平均 (42.8±7.3) 岁。两组受检者在所调查项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该研究项目, 调查表由笔者设计, 共40题, 每题4~6个答案。调查工作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开展, 并根据受调查者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表。内容包括受调查者的营养条件状况、经济条件状况、卫生习惯及受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等。
判定标准:HPV感染诊断标准参考张小丽等所报道的标准[5];受调查者营养状况主要包括早餐习惯等, 其中若受调查者在1个月内有20天按时吃早餐则定义为有早餐习惯, 否者则定义为无早餐习惯。受调查者经济状况则按照其家庭收入 (年) 分为4个层次:<1万元;1~7万元;7~15万元;>20万元。受教育程度按照学历分为:文盲、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学历、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卫生习惯的评判以夫妻性生活前是否清洗为标准, 分为3个层次:双方性爱前都清洗、双方性爱前不彻底清洗、性爱前都不清洗。
统计学方法:将调查人员反馈的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者不易感染HPV, 而多次分娩则能够增加HPV感染的概率, 也即是感染HPV的危险因素, 见表1。
体质较好, 具有良好饮食习惯的受检者不容易感染HPV, 见表2。
良好的性卫生习惯及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HPV感染的概率, 见表3。
讨论
虽然宫颈癌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 但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HPV的感染。同样, 机体借助其本身的免疫力, 这种逆向过程也可发生, 也即感染后病毒被免疫清除, 病变消失。这是由于叶酸能够有助于HPV的清除, 但是这种清除过程的原因和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确定的, 除此之外, 其他社会因素如个人卫生状况、饮食习惯等会连同HPV共同导致宫颈癌的发生。根据研究数据可知宫颈HPV与受染者职业、受教育程度、饮食及卫生习惯等都具有很大的联系。受染者若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HPV的感染, 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这要求我们要加深对宫颈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远离这些危险因素, 提倡健康合理的饮食卫生习惯, 适量地补充叶酸或者维生素A。提倡健康卫生的性行为, 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加强免疫力。对于宫颈癌发病年轻化的现状只有有效地控制HPV感染, 对于已经感染HPV的患者要积极接受治疗, 将宫颈癌发病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AuhKA.Epidemiology and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fections in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J].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 2006, 14:40470-40474.
[2]Cai HB, Ding XH, Zhou YF, et al.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cancer in China:a case control study[J].Eur J Gynaecol Oncol, 2008, 29:72-75.
[3]Herbert J, Coffin J.Reducing patient risk for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fection andcervical cancer[J].J Am O steopath Assoc, 2008, 108:65-70.
[4]郝敏, 王静芳.宫颈癌流行病学研究与调查[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5, 16 (6) :405.
【乳头瘤病毒】推荐阅读:
人乳头瘤病毒检查10-18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05-18
人乳头瘤病毒亚型检测05-25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08-03
人乳头瘤病毒16亚型08-22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09-19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0-01
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08-11
人乳头瘤状病毒检测09-12
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