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业能力

2024-05-20

企业创业能力(精选12篇)

企业创业能力 篇1

0引言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而言,对各类创业相关知识、技能等资源的获取、整合及利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Bouncken( 2004)[1]就明确指出, 为打破差异化知识、技能、能力、资金以及关系等创业资源约束,在创业的各个阶段乃至创业全过程, 创业企业都必须学会如何依据动态环境变化,通过高效创业网络能力的构建来有效获取、整合并利用创业资源去创造并服务客户,藉由此来提升新创企业创业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另一方面,在较长时期内,具体围绕网络能力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多数研究均将创业网络能力视为一个孤立、整体的概念,对于其内部的作用机制始终不是很清楚,由此导致网络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结论。鉴于网络能力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且其作用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重要改进思路, 从嵌入创业网络角度来具体探讨企业资源获取进而创业资源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成为清晰展示上述“黑箱”作用机制的关键。Zahra and George( 2002 )[2]认为,网络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要弄清楚问题的全貌,有必要更多关注创业网络能力的结构特点。

更进一步而言,在既定的环境和资源条件下, 企业的成长壮大还离不开自身的动态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创业学习,企业才能更好地通过整合利用创业网络所能够提供的各种有价值资源和知识来构建自身动态比较优势。即创业学习决定了新创企业对蕴含在创业网络中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解释、转化和利用情况。从以上基本判断出发,本文基于江、浙、沪三地近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考察对象,并通过调查问卷和实证分析,研究重点考察了新创企业网络能力对其创业绩效的影响特点及创业学习在其中所扮演的调节作用。

1理论支撑与机理分析

1.1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

在有限资源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对于新进入市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其成长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然而,作为一个新加入者,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其更多时候还是表现为一个积极与外界联系的主体。根源就在于,创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快速弥补新创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新进入者的劣势。一方面,新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业者们可以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圈子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支撑; 通过这一关系网络,创业企业还可以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各类社会资源、商业资源等( Ritter,2003)[3]。另一方面,凭借创业网络下的各种情感支持,特别是创业网络所构建的良好交流与沟通平台,其能够更好促进各种隐性知识的快速溢出与共享,这同样有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绩效的提升( 杨俊等,2008)[4]。

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划分,创业网络可以区分为以组织为背景的正式网络和以血缘或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网络。由于所蕴含的信息差异,它们对新创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支持以及对新创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路径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 非正式网络更有利于成员之间情感和信任的增进, 同时也有利于更可靠信息和隐性知识的取得( 桑大伟等,2012)[5]。比较而言,较大背景差异决定了正式网络更多表现为内部成员间的弱连接性,但这也保证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多异质性信息的获取; 与正式网络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更多商业支持的获得,进而降低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Parker,2008)[6]。

1.2创业学习与企业绩效

大量理论和经验研究已证实,凭借创业学习这一手段,新进入者可以通过不断的知识累积、创新突破和科学合理决策,来更好促进初创企业的发展 ( Crosa et al. ,2002)[7]。同样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通过多渠道获取大量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类知识和信息,并将其高效转化为企业自身成长所亟需的、可利用的内部知识,不仅有利于创业者们决策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最终凭借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及其有效转化,新创企业的成长将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更进一步来看,实际的创业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按照Politis( 2005)[8]的理解,探索式学习主要表现为通过各种形式的试验、多渠道的搜索和可能的创新,以推动新产品研发和产品线延伸及市场领域拓展而展开的学习行为; 比较之下,利用式学习则主要是通过筛选、精炼和执行的方式,在对既有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挖掘基础上展开的学习,其更有利于企业现有技术能力的拓展。就两种创业学习方式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而言,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两种方式均有助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提升,但却不完全相同。相比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因为更体现了对新知识的追求和以创新、冒险为重要特征,因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更能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空间。

1.3网络能力、创业学习交互影响下的企业绩效

无论内部人员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抑或企业同外部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对新创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上述具体形式均构成企业网络能力的重要方面,良好网络能力的形成能够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显性、隐性知识。作为上述基本观点的有利支撑,Parker( 2008)[6]侧重从创业网络下的经验共享角度出发,指出其能大幅降低企业的试错。突出良好网络能力下信任巩固的重要性, Colombo and Gril ( 2005 )[9]认为这种强联结有助于降低企业间沟通过程中的冲突和误解,最终加强创业团队彼此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意愿,后者显然能更好促进企业创业绩效的提升。综合分析,最终可以得出以下基本推断,即创业学习在网络能力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绩效方面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2数据和指标衡量说明

2.1数据的收集

实证研究的展开方面,首先围绕调研对象的确定,研究通过借鉴于晓宇( 2013)[10]设计思路,以成立时间在六年内且所从事行业具有创新性、技术密集特点的中小企业为考察对象。在遵循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基础上, 为保证问卷内容的真实有效,在大规模调研之前, 研究以3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初步调研访谈对象, 通过对问卷结构和题项的不断调整、修改和补充, 使得最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借助李克特七级量表,围绕研究主旨展开的正式调研时间集中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参与调查问卷的企业主要是分布在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尤其是各地园区内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实际问卷发放主要采用各企业实地走访并发放纸质版问卷方式展开。期间共投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达到242份,回收率为80. 66% ,回收有效问卷数达到216份,有效回收率为70. 2%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特征是拥有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如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等,拥有关键性的科技人员和设备,重视通过科技投入推动研发活动的展开,这使得其最终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从基本统计情况可见,样本企业年龄多数集中在4 ~ 6年,按照人数体现的企业规模在60 ~ 140人区段占到了较大比重,企业投资规模则主要集中在300 ~ 1 000万之间。从所涉及到的行业情况来看,主要覆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高技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等七大技术领域。

2.2变量衡量

借鉴学者Man( 2002) 和Walter et al. ( 2006)[11,12]的定义,在区分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情况下,这里以创业者同亲朋好友或同事等的联系紧密度测量非正式网络能力情况; 以创业者同上下游供应商、政府、中介结构等联系的紧密度测量正式网络能力。

对创业学习 的测量,主要参考Zahra et al. ( 2005)[13]的研究,以新创企业对当前领域市场、信息、产品的搜寻、积累和涉入程度来测量利用式学习的情况; 以新创企业对新领域内知识或信息的搜寻、对新领域内产品或市场的兴趣、对新方法或实验等的涉入程度来测量探索式学习的情况。

鉴于新创企业一般较难获得比较客观财务数据,因此对其 创业绩效 的测量主 要参考Parker ( 2008) 的研究,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选取新创企业的销售额、市场份额、利润的增长情况以及产品种类的增长情况等主观性指标加以测量。最后,研究同时考虑了企业年龄和规模影响,将其作为主要控制变量( 见表1) 。

3实证结果分析

3.1信度和效度检验

调查问卷的建构信度和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量理论概念或特质的程度,特别是在基于理论基础进行必要的模型建构时,必须考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于信度分析( 或者叫可靠性分析) ,在实证研究中,目前学界普遍采用内部克龙巴赫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α 值) 检验数据的可靠性。本文使用SPSS17. 0版本计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一步, 克龙巴赫还曾提出信度判断标准,即 α < 0. 35代表低信度,0. 35 < α < 0. 7代表中信度,α > 0. 7代表高信度。当然在很多实务处理上,只要 α > 0. 6就认为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这里研究所关注网络能力、创业学习和创业绩效的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各分项指标的信度检验值均大于0. 8,表明各衡量指标还是具有较高测量信度的。

而在对模型拟合效度的整体评估中,从表2相关指标情况可见,大多数均达到了模型拟合的可接受标准,尤其是受样本数据影响较小的评价指标, 如表2中的比较适配指数CFI,增量适配指数IFI、 非标准适配指数NNFI、简约调整后规准适配指数PNFI、简约适配度指数PCFI,以及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3.2分析结果与解释

表3基于一般计量回归下的估计结果中,首先由方程Ⅰ、方程Ⅱ比较可见,在控制企业年龄和规模影响下,无论利用式学习还是探索式学习,正式网络能力边际影响均至少在5% 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检验,并且其表现出对探索式学习更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比较而言,非正式网络能力由于其包含的是大量低异质性但可靠性较高的知识,因此主要表现出对利用式学习的推动作用,对应系数在1% 水平上显著为正。

再关注不同创业网络能力和不同创业学习过程对新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绩效的作用情况,由方程 Ⅲ,无论正式网络能力还是非正式网络能力表现, 对应拟合系数均在1% 水平上显著为正; 而由方程 Ⅳ拟合情况可见,虽然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均表现出对新创企业绩效改善的促进作用,但仅探索式学习边际影响在1% 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进一步从影响的程度来看,正式网络能力边际作用要大于非正式网络能力,而探索式学习边际作用更是大于利用式学习。这很好说明,藉由正式网络能力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大量异质性创新知识和信息, 新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绩效水平将获得显著提升; 而从创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说,探索式学习能力的日益增强则更有助于创业绩效的进一步提升。

注:***、**和*分 表 在 1% 、5% 和 10% 水 上。

在表2结构方程整体拟合检验以及表3基于计量估计的初步考察基础上,表4重点给出了所关注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化影响关系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创业学习在网络能力对创业绩效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估计结果显示,非正式网络能力提升还是能够表现出对创业绩效提升较为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由于非正式网络能力提升或者没有表现出对探索式学习的显著促进作用,或者由于利用式学习并没有表现出对创业绩效提升的正向作用,最终导致非正式网络能力提升经由创业学习中介作用所表现出对创业绩效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这实际上进一步证实,尽管非正式网络更有利于情感沟通交流下的非异质性知识获取,进而通过利用式学习强化这些非异质性知识的利用水平,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异质性创新知识的获取和在此基础上的突破利用。

相比较而言,正式网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绩效的提升则通过正式网络直接影响和经由探索式学习中介调节作用所表现出的间接影响,均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也更进一步表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绩效的提升而言,异质性创新知识的大量获取、利用及其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突破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注:***、**、*分 表 在 1% 、5% 、10% 水 显, “—”表示不显著。

4主要结论和启示

聚焦于网络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同时在综合考虑创业学习中介作用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重点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具体考察对象,通过合理计量回归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系统探讨了网络能力、创业学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主要结论性观点认为: 相比非正式网络, 正式网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同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处理异质性创新知识较优的探索式学习的正向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藉由大量异质性创新知识、信息的获取和突破性利用,正式网络能够更好推动新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而从创业企业自身角度来说,探索式学习能力的增强也更有助于创业绩效的提升。研究最后证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探索式学习,更主要是正式网络表现出对创业绩效水平提升的显著推动作用。围绕相关结论,研究得出以下启示。

无论正式网络还是非正式网络,其对创业企业绩效提升和创业企业的综合发展来说都是重要的。 当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正式网络所带来的异质性创新知识与信息具有更特殊意义,即在网络组织核心成员间联系比较紧密,网络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和交流已经相对稳固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并扩大组织间网络联系将在更高层面上决定企业绩效。当然,尽管非正式网络特点决定了其对探索性学习的吸引力还不够大,甚至还很不突出,但这并非完全不可能。事实上,对科技型创业企业来说, 通过创业个体在科技、学术圈子内联系的拓展及其所带来的异质性知识外溢,同样能够达到促进探索性学习能力提升的效果。

科技型企业对创新、知识以及信息的更高质量要求,决定了探索性学习更适宜该类企业成长。为此, 应努力做好网络能力与创业学习之间的适度匹配。 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言,尤其应强化探索性学习功能,并以此促进企业正式网络联系所蕴含的潜在异质性创新知识向新创企业成长绩效更高质量的转化。 当然另一方面,相比大企业,中小型企业正式网络构建的能力还是不强,且也不太可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此。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推进市场化制度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以及全方位平台的搭建方面,做出更多具体且实质性的改进。

企业创业能力 篇2

——柴河林业局威虎山饮品公司2012年创新工作汇报

饮品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立足于柴河林区的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的是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培育打造企业知名科技园区,不断为林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柴河林业局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为企业注入了恒久的动力与活力,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饮品技术已经成为柴河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是饮品工作的灵魂,是推进科技兴企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运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促进饮品的整体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一、明确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王敬先局长在2012年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我公司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积极探索完善机制,改进公司管理服务方式,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深化“三创一造”活动、促进饮品公司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饮品公司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加快建成总面积3000平方米、能够吸纳多种内容的创新创业企业,设施一流、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孵化基地,努力建设成为柴河林区最大、最具实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之一。

饮品公司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形成涵盖不同专业领域和产品层次、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成为区域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核心,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为柴河林区和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按照技术创新链做好四级载体的规划建设

根据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规律,按照技术创新链的构成形态,饮品公司提出四级载体的规划建设思路。在成果孵化期,建设适应不同专业领域和产品层次需求的孵化器为主体的创新孵化区;在孵化毕业企业成长期,建设以标准厂房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区;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建设基础和配套条件一流的产业园区;在企业发展到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扩张期,建设高水准的总部聚集区。根据园区功能定位,我们将第一、二、四级载体主要布局在位于局址的南部园区,将第三级载体布局在西部园区,适当配置第一、二级载体,并按照布局规划,加快建设进程。

一是重点突出加强创新孵化载体建设。通过林业局引导、社会参与,吸引600多万元社会资本建设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饮品公司技术创新服务为骨干中心的专业孵化器、多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到2012年底,使山上林场投入使用的入孵原料供应达多家,今年孵化器面积预计将超过产业基地、完成原料基地的聚集,为吸引国内较大企业的入住柴河林区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为山上原料供应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推进集中规划建设以工业标准厂房为主体、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产业园区,并以林业局管委会投资建设为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优惠出租或出售给孵化毕业企业,保证企业尽快投产,降低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逐步建成标准厂房将全面投入使用。

三是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饮品公司根据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定位,按照建成空间信息化、生产自动化、园区生活化、环境优美化、社会安全化、科技与人文协调统一的一流综合产业园区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今年将投资4000万元,加快厂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是产业承载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园区环境和形象将明显优化,产业聚集能力将明显增强。

四是积极推进总部聚集区的建设。为了适应企业规模扩张对产业和动力支撑的高质量需求,展示一流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公司厂区规划整体布局,重点聚集柴河林区山产品的经营结算中心。

三、完善和优化三大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饮品公司围绕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成本和风险,不断完善由基础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三个层面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了创新创业企业的成功率。

一是完善和优化基础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品牌、商标、条码等基础硬件,同时代办企业登记、企业代码、税务登记以及其他手续等服务,真正让创业者专注于成果研发和转化。

二是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体系。饮品公司积极与专业能力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包括税收、法律、财务、审计、战略策划、管理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中介服务。

三是完善和优化个性化服务体系。饮品公司不断提高服务的创新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专门组织新闻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专门与投资企业、银行专题推介会,获得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四、加快建设五大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建立科技创新的成果支撑体系。与大专院校合作,构筑了良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帮助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走向了市场,在柴河林区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聚集效应。

二是加大争取资金投入,建立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形成企业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支撑体系。促使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创新创业的智力支撑体。制定并实施《关于引进高级人才的政策规定(暂行)》001年,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高级人才居住园区,对部分创业者和高级人才购买住房给予了每套6万元的补贴;对到区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每年有计划的拿出经费作为研发经费补助,对企业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专项奖励。用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聚集。

四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建设冻干食品研发、设公共试验和评价平台,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降低企业的研发、测试等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水平。

五是积极培育市场,优化创新创业的市场支撑体系。积极建立和培育产权交易市场,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净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快建设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是一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事业,既需要从事科技创新人员的勇气,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宽容。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将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恒久的动力。饮品公司采取积极措施,按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从今年开始加快创新文化的建设。

一是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公司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积极在全社会培养和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创新的制度体系。成都高新区围绕让勇于创新的人得到尊重、让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积极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快形成支持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是形成支持创新的理念。创新理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公司将通过培育和形成创新理念,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飞跃,使“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成为每个高新人的自觉行为,让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热情充分涌流,让创新创业精神在成都高新区蔚然成风。

饮品公司将按照林业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为科技成果和成长型科技企业聚集地,加快建设成为我局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企业之一。

企业创业能力 篇3

一、我国高校就业创业能力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根源,与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有关,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笔者认为,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种:第一,因我国经济受到全球化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增长速率放缓,导致国内很多用人单位都出现了经济衰退,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却逐年递增,远远超出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二,很多用人单位认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他们往往不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第三,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不能很好地教授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也缺乏对其相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导致其在择业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高校而言,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我国高校关于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机制,环境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学生创业意识缺失、学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第一,综合素质,包括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一素质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与大学生的发展。第二,专业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为企业服务或者进行创业的最基本要求。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团队。第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个体工作经验与适应性的表现。对现代企业而言,往往喜欢招聘那种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培养时间短的员工,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其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第四,心理抗压能力。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员工如果没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抗压力强、能够吃苦耐劳的员工。

三、企业需求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形式上多采用宽松式教学,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自由空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致力于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忽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在人才招聘与评价的过程中,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趋势。这是由于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反应个体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等品质,这些都与企业运营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综合能力培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其该能力的匮乏,这与他们对就业创业能力的误解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学生在这一认识中的误区。

(二)以人为本,尊重差异

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个体的成长之路往往各不相同,教育模式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在高校中,应该注重全人教育理念的应用,充分发挥出个人潜能,从而培养出完全个体。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必须注重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个体之所以在成长道路上会出现不同,与其在发展之初的道路选择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发挥出指导作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充分激发个人潜能。对教育形式做出改革,可以班级分组形式开展教育,这种形式不仅操作方便,而且也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能极大提升教育效果。

(三)建立联动机制,协调好校内校外关系

对高校教育而言,为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必须注重对社会有利资源的开发与引进,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构建高校的就业创业平台,做好就业创业教育的后勤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为其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平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使该平台宽松化发展,这需要高校与社会及企业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从而保障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必须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尊重个体差异性,建立学校、社会和企业的联动机制,使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企业创业能力 篇4

2015年6月30日, 太原市中小微企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 230余名中小微企业管理者参加。太原市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心根据全市中小微企业布局, 调整培训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 力求“贴近实际、便于操作、能起作用”, 在全市确定了200余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培训对象, 通过一周的培训, 真正达到以点带面、共同创业、持续发展的目的。开班第一天, 多名国内专家学者紧紧围绕“适应新常态, 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小微企业发展趋势”“互联网+”等相关内容, 为参训学员作了全面详细的解读和辅导。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篇5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师范类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最为突出,为解决师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师专学校一方面要大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 者:韦国英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0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473.8关键词:师专学生 就业观念 创业能力

企业创业能力 篇6

2009年7月30—31日,江苏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在江苏省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召开。江苏省首届创业教育论坛以“创业教育在行动”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行动工程的意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实施创业教育“十个一”工程。

常熟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常熟又是一座生机勃发的创新之城。改革开放以来常熟成功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的经济发展之路;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走出了一条市场引领产业,产业提升市场的富民之路;积极倡导全民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走出了民众无阻碍自主创新、企业无障碍自主发展的经济腾飞之路。常熟是一座创业型城市,平均4户家庭就有一个老板,常熟招商城是创业经济的发源地,是成千上万老板的摇篮。创业经济是常熟富民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常熟不竭的内在动力。常熟的创业氛围,激发了常熟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热情,也为常熟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

早在几年前,常熟市教育局领导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要求各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创业激情,把被动就业者变成激情满怀的创业者。回顾近年来常熟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探索,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更有丰富的实践体验。

培养创业意识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将被动的就业转化为主动的创业,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地掌握创业知识,积极提升创业能力。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即使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大多数学生想的也只是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些基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而很少有学生梦想毕业以后从事经营、去创业,成为一个企业家、经营家。造成学生缺少创业意识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创业教育、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职业学校迫切需要重视和开展创业教育。为此,常熟职业教育多途径开展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如何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焕发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转变学生的就业方式,使他们成为“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创业者。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局要求全市各职业学校成立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要求各职业学校利用学校画廊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创业教育,宣讲创业知识,以全方位、立体型的宣传方式,向广大师生灌输先进的创业理念。有计划地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召开创业推进会议,召开创业先进交流会,开展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交流等活动,反复强化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技能的人固然不是时代的人才,而一个光有知识和技能但没有创业意识的人,在客观的现实环境和市场竞争面前,纵有满腹经纶也会束手无策。现代人才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应该是知识+能力+创业意识。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

走进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无论在“生活创业园”,还是在“文化创业园”都能看到“小老板成就大事业”的醒目标语;走近常熟滨江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楼的画廊,就能看到学校创业知识的宣传和创业成果的介绍。

2008年4月23日,常熟职教中心隆重召开了“学生创业实践工作大会”。在会上,校长金玉书对创业实践工作的开展作了明确指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精心设计创业计划,努力提高创业本领,并要求学校其他领导和老师实实在在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更多更好的指导和服务。

2009年2月17日,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召开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常熟市教育局领导、行业企业领导、毕业生代表、在校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对培养创业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一致认为职业学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应该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2009年3月3日,“我创业、我快乐”女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常熟职教中心拉开序幕。江苏月龙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月芬、千黛名媛女子美体美容连锁机构总经理杨淑意、太平洋财产保险常熟支公司总经理钱红、常熟好运来家居总汇总经理王梅、常熟华联宾馆董事长黄文华等十位女企业家通过演讲的形式,讲述了她们成功创业的故事,实实在在的事例不但吸引了与会的全体学生,更强化了他们的创业意识,点燃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开设创业课程

为有效推进常熟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各职业学校以课程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构建创业教育专门教师队伍;构建具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重视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创业教育教师的的培养和实践。通过举办企业家为主导的各种培训班,开设各种实用的创业知识培训课程,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创业知识;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高校等机构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工商、税务、劳动、法律等部门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让教师掌握更多、更系统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构建学校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保证了学校开展创业课程的教学。

各职业学校还联合组织骨干教师根据地方经济的特色编写创业教育市本教材。编写了《就业与创业指导》,将“创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税收与法律”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融入其中。编写了《公共职业素养教程》,其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篇》和《就业创业篇》就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形成了创业课程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做到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统一,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各学校在创业教育课程的安排上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所有专业一二年级利用班会课和选修课时间开设《公共职业素养教程》,所有毕业班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创业课纳入正常教学体系,着重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诠释和创业观念的培养。二是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着重创业能力的提高。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听取创业成功者的讲座、创业学生报告和交流,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一起体会创业成功者的创业历程和创业经验。三是将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真正的创业实践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着重创业实践的指导和扶持。

累积创业知识

各职业学校在开设好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也积极渗透创业教育。在传授知识锻炼技能的同时,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渗透到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各职业学校定期聘请劳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通过讲课、交流等形式讲解如“如何申请执照”、“如何纳税”、“如何申请贷款”等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讲座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创业优惠政策,让学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知识。

各职业学校在学生真正开始创业实践前,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创业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去,学习创业的经验和方法。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创业案例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让学生当一回“小老板”,让每个学生做创业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选择何种企业、企业的选址、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形象设计、企业的融资和理财、员工的聘用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如何运作自己的企业。还通过讨论、答辩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独立能力、社会能力。然后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分析、总结、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选择正确创业项目和正确创业程序、创业方法有一定了解。

各学校还通过组织“创业计划书设计大赛”、“创业大家谈”、“优秀创业成果展示评比”、“创业之星评比”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各学校还针对学生缺乏创业信心和勇气的实际,通过校报、画廊等媒介,一方面大力宣传学校内创业实践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职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创业艰辛经历和成功喜悦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创业成功者就在身边,创业不是高不可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激发内在潜能、开发创业思路。

搭建创业平台

学生的创业知识不断累积,学生的创业激情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否有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合适的创业土壤,有没有合适的创业平台。2009年5月至2010年初常熟职教中心依次建设了生活创业园、文化创业园和科技创业园。

生活创业园,是以学校师生生活需求为背景设立的,按照“个体户”的经营模式运作,经营和提供师生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面的服务,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型创业基地。旨在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市场、发现资源、结交朋友、锻炼自己,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友。在2009年5月21日开园后,“极度动漫”、“车辆养护中心”、“净馨洗衣店”、“5230理发店”、“芳草屋”等9家学生创业公司先后落户。目前12位学生成了创业实践的小老板和个体工商户,3位学生在超市当起了职业经营者,200多位学生成了这里的创业实践者。创业园管理模拟园区管理模式,创业园的工作人员全部由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担任。

文化创业园,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按照“公司化”的经营模式运作,专为校内外文化建设服务,构建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型创业基地。旨在鼓励学生策划设计各类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打造学校特色品牌,让学生学会经营,学会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如今已打造成功“四大中心一公司”:一是艺体中心,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开发区及周围企事业单位,承接艺体锻炼和比赛项目。二是特色文化中心,创作专题灯谜,主持灯谜赛事,策划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三是文印中心,承接学校各种印刷业务。四是广告中心,对内承接学校画廊的宣传、学生的胸卡、毕业照的拍摄,对外承接各种广告业务。五是创新园艺绿化养护有限公司,从事校园绿化养护及各办公室内盆栽花卉的摆放管理。

科技创业园,是一个以专业建设为背景,“项目孵化”为体验,创办“专业工厂(专业店)”,联办公司、合作企业,与地方社会实施对接,按照“集团化”经营模式,提升骨干专业示范能力,发挥立足东南、服务全市、面向社会对接、辐射与服务作用的创新型创业基地,又是学校加快专业建设、加强产教研合作模式,推动最具创新激情、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目的在于鼓励和吸引校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办经济实体提供人才、技术、项目支撑。让学生学习重用人才的营销策划,学习集团化的运作模式。

除了常熟职教中心的创业园已经成为展示创业实践的品牌窗口、成为吸引各界的亮丽风景外,常熟其他各职业学校的创业实践基地也正在不断成熟、日趋完善。

开展创业实践

学校的创业实践既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创业实践需要创业平台,更需要正确的组织领导、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各职业学校将创业工作放入重要议事日程,规划学校工作要考虑创业教育,部署年度工作要考虑创业教育,各校都组建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和协调全校力量,挖掘和发挥全校智慧,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学校各部门分工协作,明确任务、要求、职责,构建创业实践工作网络,建立创业实践工作责任制,强化目标考核,从制度上推进学生创业工作。

建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以“创新、高效、服务、协作”为理念开展工作,为创业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与指导。各创业园设管理委员会,下设安全保卫部、财务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各部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制定了《创业园管理办法》《创业园财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规定,实施有学校宏观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创业园管理模式。

创业实践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经营不善就会导致亏损,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控制风险,要求各校在开展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小步勤走、稳步推进”的原则,同时制定《创业工作条例》,对创业主体开发的创业项目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创业主体制定《创业实践方案》,包括组成成员、服务产品、经济核算、投资主体、管理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各部分,学校创业领导小组可以根据评估、招标等形式确立创业方案的可行性,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管理上加以指导,在工作上提供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尝试创业的积极性。

为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学校还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性政策。一是设立了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对部分创业项目学校不仅不收取房租等费用,还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二是为了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把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作为在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创业实践活动计入学生的学分。三是将参加创业教育、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在各级各类评优中优先考虑。

企业创业能力 篇7

近年来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近700万, 被称作“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我国, 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约一千二百万, 加之往年的未就业人员有约两千四百万人, 而高校应届毕业生占其中较大比重。

就会计专业来说, 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扩招或是新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院系, 导致社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小于供给, 加上会计工作对经验的要求, 引发会计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矛盾, 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往年,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选择尽快就业, 积累经验。然而近来就业压力迫使好多人投向考研或者考公务员的大军。在此, 还有一条路供大家选择———自己做老板, 把自己的激情用来创业, 创业过程中同样能积累经验。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大学生创业是顺应趋势。中国现阶段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在高精尖的科技创新领域与一些发达国家还相差很多, 中国想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因而亟需一批创新创业类人才, 而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 受到学校创业知识教育的影响较深, 接受知识能力相对较强, 是最合适的人选。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更是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 》的出台被上升到很高层面。

二、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SWOT分析

创业内部优势 (strength) :会计专业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且学习能力很强, 包括各种会计专业知识、创业知识、电子商务知识, 领悟能力强, 好多知识一点就通;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充满活力, 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思维活跃, 敢想敢干, 有拼劲;随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日趋增强, 好多在校学生利用课余和放假时间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 其中也不乏创业者;没有成家, 无家庭负担, 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创业活动。

内部劣势 (weakness) :前面也提到, 会计工作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然而大学生在校主要任务是学习, 参加实习和实践不多, 创业实战经验不足, 好点子很多, 就是无的放矢, 好多创业点子经不起考验;缺乏基本创业能力, 包括融资能力、敏锐的市场触觉, 缺少核心竞争力, 缺少人际关系;心理素质不高, 承担压力能力欠缺, 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导致难以长期坚持, 甚至有的人还没有创业听说创业艰难就已经放弃;喜欢纸上谈兵, 眼高手低, 市场观念淡薄。

外部机会 (opportunity) :会计工作专业性强, 不论何种创业活动, 都需要会计人员;新时期,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新兴产业, 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政府还给予大学生各种创业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有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内的一些事务所给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实习机会, 在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和放假时间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 积累创业经验;各种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展开, 这些活动给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基础, 许多学生脱颖而出;作为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消费群体广泛, 消费潜力巨大, 只要你创意,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全球化下,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猛烈冲击, 当然, 另一方面也帮我们认清经济形势, 摸清市场, 再者金融危机也带来了很多机遇。

外部威胁 (threat) :受家庭观念的影响, , 很多大学生观念依然陈旧, 好多人都觉得会计越老越吃香, 觉得还是就业靠谱;金融危机使得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虽说, 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步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 但其中也不乏各种问题, 一方面,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 发展不是很成熟, 另一方面, 传统教育着重灌输理论知识,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三、成功创业者的能力

很大程度上, 创业者创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创业能否成功, 创业能力越是比较强的人越是能抓住各种创业机遇, 其成功的几率也越大。既然创业能力如此重要, 那所谓创业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发现创业机会, 即要能看到大多数人没有发现的商机, 并经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创业者还应该明势, 要研究政策、跟对形势, 顺着国家鼓励的领域, 顺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顺着大家的喜好才会有利于更好的创业;创业激情, 即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当然要有可行性每个创业者在开始的时候都会经历重重困难, 这个目标就是其不懈努力的源泉;所涉足行业所必备的专业技术和知识, 没有专业技术和知识, 仅仅凭借激情和努力一味蛮干结果也不得而知;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创业者要有思想准备, 只有面对困难愈挫愈勇的创业者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进步很快, 不想被无情的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 跟紧潮流;挑战风险, 不怕失败, 创业者十有八九都会经历失败, 不要被困难所击倒;团队整合能力 (即管理创业团队的能力) , 现实生活中, 很少有人凭借一己之力获得成功, 而组建一个优劣势互补的团队, 可以最大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甚至会取得1加1大于2的结果。

四、会计专业大学生如何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1. 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方面的知识, 法律、财政、金融、管理知识也是必须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也对大学生电脑操作能力提出要求。为此, 在校期间, 会计专业大学生要有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培养创新精神, 善于抓住机会。

有目的创新构成创业精神的基础, 创业之所以有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所谓的创业者并不明确他们在做什么。要培养创新精神, 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思考、多探索, 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因为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有利的创业项目, 对机会做出快速反应, 大多数创业机会都不是显而易见的, 显而易见的机会总有人去开发, 有利机会也就不存在了, 这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市场动态, 看清市场上缺少什么或者需要哪些改进, 这些正是创业者创新的落脚点。

3. 磨练自己的意志。

创业成功的几率十分小, 往往会多次失败, 这个过程一波三折, 失败者十之八九, 纵观我们知道的创业神话事例, 成功的创业者大多为创业殚精竭虑, 努力寻求机会将机会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有目标就要持之以恒, 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要知道那些为大家知悉的创业家好多都打拼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辉煌。

4. 增加自己的胆量。

创业活动需要冒险, 需要胆量, 这里所说的冒险不是一味的承担风险, 换句话说我所说的冒险不是冒进, 冒进会使事情变得一团糟。创业者们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适应动态变化的情况, 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必须要容忍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 对公司的未来要保持乐观, 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加以调整, 减少风险。

5. 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好多创业公司开始的时候运转的都还不错, 究其失败的原因就是公司管理不完善。要管理人首先要懂人, 合格的管理者能抓住其团队成员的需求, 调动每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成功领导者不需要凭借组织授予的正式权力对别人施加影响, 他们善于化解矛盾, 懂得在适当时间以理服人, 或是以情感人, 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做出妥协, 什么时候做出必要让步。

6. 目标和欲望。

不论我们做什么, 目标和欲望是行动的动力和源泉, 有目标的人内心的力量才有方向, 他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成功。不论你是希望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个人地位, 还是出于改善经济的考虑, 有了目标和欲望, 才能坚定信念, 才能坚持做下去获得成功。

7. 人际交往能力。

做事、做生意难免会与人打交道, 人际交往能力是创业者一个重要能力。人际交往过程中做到真诚待人, 尊重他人, 学会沟通, 以礼待人, 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就能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为自己的事业做铺垫。

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不必拘泥于就业或是考研考证, 好的创业点子加上较高水平的创业能力, 相信你一定能另辟蹊径, 创业顺利。

参考文献

企业创业能力 篇8

20世纪90年代后期,Teece等(1997)通过研究发现在“超竞争”环境中,市场上的胜利者的通常是这样一类企业:具备有效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并显示出及时、快速与灵活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1,2]。为了识别这类企业作为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企业特殊能力,Teece等学者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5]。自从Teece等人(1997)初步提出动态能力理论框架以后,众多学者致力于该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大多数研究主要以非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为研究对象,很少学者研究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建构以及对其经营绩效影响等问题[3,4]。

本文不严格区别新创型企业与创业期企业概念,一并归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阶段。

创业期企业无论是抵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还是其自身经营能力和筹资能力,与成熟期企业相比,都有自身不足。新创企业生命能力取决于其对社会需求(创业机会)的认识能力、满足社会需要能力、将创新活动和现有活动进行连接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论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提出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概念,并分析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条件;给出一个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模型,分析其对创业期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探讨,从而为创业期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内涵与能力发展时机分析

1.1 动态能力内涵

Teece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也就是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艾森哈特和马丁(Eisenhardt&Matin,2000)依据战略管理中对能力定义的一贯传统,从组织惯例(routines)和流程的角度给动态能力下了一个更加规范化的定义,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获取、整合、重置和释放资源的流程——应对或者创造市场变革。因此,动态能力也就是随着市场涌现、碰撞、分裂、演化和消亡的企业用以获取新的资源配置的组织或者战略性惯例”。[4,5]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中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整合或重置其资源、技能用以更新产品和流程的能力,其不仅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还决定企业能力的发展。

实际上,战略管理的经典模型SWOT模型表明,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匹配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新创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资金、人才、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必然影响企业的资源及能力配置[6],对企业现有资源和企业能力的进行整合变革的能力就有动态能力成分,动态能力的产生与否,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无关[3]。我们给出命题一:

命题一: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如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和企业能力的发展是存在的,而且动态能力发展与演化不仅与环境的动态性有关,同时要受到其他的一些变量(如企业战略变化和企业家才能)影响。

1.2 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前文给出的新创企业动态能力涵义,本文认为对新创企业来说,动态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即复制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业期企业的资源和经验相对匮乏,环境变化时,其适应变化的有效途径是复制其他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等知识和惯例。适应能力是新创企业鉴别外部机会和调整资源位势的能力,企业的适应能力越高其动态能力越强[2]。吸收能力是企业对外部知识复制后的消化能力,以及转化为企业内在隐性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7]。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意味着企业有创新意识,有能力进行战略创新、员工行为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革新[6]。

上述四要素是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企业整合或重置其资源、技能用以更新产品和流程能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企业资源和能力与产品市场的桥梁。

1.3 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时机分析

March(199l)注意到,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获得的收益比对新资源开发的收益要确定的多,组织往往会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已有资源的利用和改进上,从而损害了组织在面临环境变化所需要的新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由于创业期企业资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劣势,企业往往更热衷于使用其一般能力;而机械重复运用企业的一般能力,会增加企业未来改变该能力的成本。另外,维持一种动态能力却没有运用的场所,这种能力将成为企业的负担,对新创型企业更是如此,过分追求动态能力也是一种不恰当的[8]。基于上述的观点,企业必须找到发展或重构其一般能力的契机,建立发展企业一般能力的动态能力模式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资源和能力等方面比较匮乏,新创企业往往会把关键资源的筹措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作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使用和配置资源将加大企业选择能力发展的难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选择受到诸如综合技能、识别机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企业家才能影响。企业综合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克服其对环境变化的恐惧,减少企业行为不一致、确保企业战略的连贯性和为资源的配置和重构创造条件[9]。文章给出创业期企业能力发展契机的命题二:

命题二:创业期企业综合技能的提高会促进新创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创业期企业在过去取得了成功,自满的情绪在企业中蔓延,现有能力获得的即期回报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对现有能力的迷信。新创企业现有能力带来的成功越大,企业对其能力进行改变或变革的动机就越小。这种满足感会让企业继续按照当前的运作流程向前发展。相反,倘若企业业绩比竞争对手明显下滑,其变革的压力就会增大。不论企业的综合技能如何娴熟,企业目标的未实现会减少其对综合技能的信心,寻求对现有能力整合或重置的新方法以提高经营绩效。所以有命题三:

命题三:经营业绩的下滑和现有能力的业绩无改进,创业期企业会增强其动态能力的使用和发展。

本文还将证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将是新创企业使用或发展动态能力的时机。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较大,企业就很有可能修订其目标,更新知识,寻求企业新的机会和资源。虽然企业存在变革惰性,但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会使企业感觉其现有能力的不足,必然驱使企业整合、构建或重置其资源和一般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当环境中出现象“新技术更新或产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等事件,企业将努力发展其动态能力,转换或重置企业现有的一般能力。所以有:

命题四:外部环境主要变量持续发生变化会增强动态能力的发展与利用。

除上述的一些因素导致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外,战略方向的调整将引起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向变化、知识变革和能力扬弃[10]。创业期企业家才能“在适应、整合和重组企业内外的资源、技能和功能的能力,使之能与企业战略调整相匹配[11,12]”等方面得以体现。所以有:

命题五:经营战略等内生因素的变化会引发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与利用。

以上论证了创业期企业使用动态能力以发展其能力的必要性,初步给出了创业期企业使用动态能力的时机,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下文试图建立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并给出其重要意义。

2 创业型企业动态能力构成及理论框架

2.1 模型构建

近年来,有关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动态能力、战略柔性等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企业界的重视,已有的研究大多仅限于提到其中两两之间的关系,并且多是理论上的探讨,缺乏实证研究[13,5]。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动态能力演变过程和基本构成要素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系统揭示。因此,根据创业期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本文试图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企业战略、企业家才能和能力发展之间关系以及其对经营绩效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揭示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

2.2 作用机理分析

本文构建了如图1的研究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市场动态变化是新创型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的先导,环境不确定性越大,要求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见命题四)。企业资源是其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实现其目标的策略与技能,动态能力作为企业改变其竞争能力的能力,表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在一个动态复杂环境中,能力持续不断地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因此,市场动态机制和企业现有能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动态能力的基础条件[14]。

②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越强,企业建立独特能力可能性就越大。创业期企业能力的发展不仅受到动态能力的影响,也将受到企业战略和创业期企业家才能的影响。在创业阶段,企业重点是生产产品和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创业者将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生产技术活动和营销当中[15]。企业重点关注是满足客户价值主张的能力、筹措资源的能力和生产系统的效能。动态能力就是在动态环境下,企业以“组织与管理过程、位势和发展路径”对其能力进行整合和重构,动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能力的演变。但这并不意味企业的所有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企业能力发展的路径具有异质性,且同一个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其能力发展重点也不同。此外,企业能力发展应与企业所追寻的战略是一致的。如果企业追求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的动态能力就体现为降低成本的能力[16]。企业能力的发展还会受到企业家才能的影响,企业领导者识别机会能力、变革能力的胆识和未来预见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未来能力发展的选择。

③如果企业能力发展与其战略选择相匹配,动态能力对企业长期绩效就有正向的传导作用,而且动态能力的传导作用会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动态能力理论把重点研究企业绩效和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等方面,动态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使得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就更有意义[3]。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复制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新创型企业动态能力对其长期绩效有正传导作用。Woiceshyn和Daellenbach(2005)研究发现“现有能力发展可能是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风向标”。相关文献[4,6,16]也证实动态能力产生与发展和企业的资源位势有间接联系,最终也会决定企业长期的经营绩效。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3.1 研究结论

本文对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进行研究,认为动态能力同样存在于企业的创业阶段。创业期企业不仅培养企业的现有能力和突出其特殊能力,具备根据环境的变化重新在企业内分配和使用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绩效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同样关键。此外,还分析了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与长期绩效有着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间的关系是一种非直接关系。换句话说,企业的绩效改进是由企业现有能力决定的,现有能力的发展与演变受到企业动态能力、战略选择和创业期企业家才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动态能力对创业期企业绩效的提高有着长期的、非直接的传导作用。

3.2 对创业期企业的启示

长期以来,企业在创业期将它们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生产技术活动和营销当中,关注企业现有能力或独特能力的培养。然而,独特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核心刚性的存在,使得独特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必将增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从上文对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中看出,创业期企业培养动态能力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筑建创业期企业生存与发展和动态能力培育的基础——企业资源和能力。创业阶段,资源与能力不足将使创业成功的概率降低,但要有完全充分的资源也是不可能的。企业生存与发展和动态能力培育无法脱离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基础,如业务资源或盈利模式、声望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资源、经营管理资源、财务资源、行业经验资源等条件。创业期企业必须能够根据企业战略方向和能力发展方向预先规划、筹措和培育企业所需资源。

(2)注重创业期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从本文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出,企业只有提高学习力和创新力才能促使企业的复制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企业员工学习,技术、经验、技能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在员工头脑和组织流程中积累起来,构成了组织知识,而组织知识一个特殊属性体现在一种产生变革的能力,用以应对动荡的环境。在组织知识学习的变革、选择、复制和维持等四个阶段中[17],创业期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持续地拥有一种更新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能力维持的成本之间关系。创业阶段,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企业主在配置资源时可能追求短期利益的实现。而动态能力对提高企业绩效的影响长期和间接的。因此,新创企业不应为此而放弃动态能力的培育,以避免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危害。反之,如果企业很少关注动态能力的培育,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企业又必须及时面对,其整合或重构现有能力所耗费的成本是巨大的[9]。本文给出了创业期企业能力发展的契机,为其动态能力的使用提供参考意义。

④高度重视创业期企业家能力的培养。本文研究结论说明,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和能力发展都要受到企业家才能的影响,因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为此,创业阶段企业应积极探索以开拓创新能力、捕捉机会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企业家才能与企业能力发展转换机制模式,建立健全企业家才能激励制度。

摘要:首先对创业期企业动态能力进行研究,定义了新创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初步概括了创业期企业一般能力内容,给出了一般能力变革和动态能力发展的时机;提出创业型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动态能力的建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研究结论。

企业创业能力 篇9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创业资源与资源认知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独特集合体, 企业内部独特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1]。创业资源作为企业得以成功创建所依赖的重要资本,是企业创建过程中先后投入和利用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加总[2]。Alvarez等[3]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识别、获取和配置资源从而谋求机会价值实现的过程,那些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能使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

资源认知作为个体对资源客观存在及可获得性的主观感知,是一种心理过程[4]。Westhead指出, 由于企业家的任务是获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组织的一部分,主观感知研究的目的就是预测企业家获取关键资源的客观绩效表现。资源获得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第一步,而资源作为一种环境要素,在很多情况下创业者可能无法控制[5]。因此,必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非常重要[3]。现有对创业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创业资源的划分、 创业资源对企业创建的影响等,将研究视角放在资源使用者上的较少。创业者是最关键、最具能动性的创业要素,其对各种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与可用性认知会影响创业及企业能力的构建。

1.2资源认知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组合,以使原有的资源实现新的功能”。创新作为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非线性过程[6,7],强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最终形成体制、机制、产品以及技术上的竞争力。企业的成长、成功和生 存取决于 企业持续 不断的创 新能力[8],它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6,9]。

目前,学者们对创新能力还缺乏较为一致的界定,但许多人都强调了资源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李金明[10]认为,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地组合企业稀有资源的能力,它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重视对现有人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开发利用,通过持续更新企业系统和技术,实现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何建洪等[11]指出,创新能力是由企业中所有应用到创新过程的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最可能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

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对新企业来说, 资源约束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限制性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开发创业资源才能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构筑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5]。资源认知作为创业者对资源可获得性的一种能力感知,创业者认知到的资源越多,特别是具有价值性、 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越多,越有可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创业者不同的资源认知与企业现有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资源认知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1.3资源认知与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是用来衡量组织创业目标的达成程度,是有关创业活动最终结果的整体性概念[12]。正是由于创业绩效是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的根本体现[13],许多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都试图寻找影响企业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并设法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199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创业者人格特征转移到创业过程。创业资源作为创业企业续存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要素[14],其类型与数量的多少、识别与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创业者对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能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新企业的创建以及创业绩效。

创业资源对企业创建及成长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但现有关于创业资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创业资源的划分、创业资源对企业创建的影响等,忽视了创业者对资源的不同认知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建及成长。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人不仅具有计划和事前思考能力,而且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变化[15]。资源认知作为创业认知的重要环节[16],是个体对资源的类型与数量、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能力所做出一系列相应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和心理过程。因此,对资源可用性及可获得性的认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还有待验证。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2: 资源认识对企业创业绩效有积极影响。

1.4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1.4.1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

创新能力是企业有效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基础[9],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17]。李婧等[18]指出,创新是组织获取、转化资源以及塑造资源差异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影响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6]。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将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根本动力归结为技术进步[19]。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20],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关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绩效作为企业经营成果最直观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强弱。例如,Thornhill[21]通过对加拿大845家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无论在什么行业,创新型企业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增长,企业知识、行业活跃度以及企业的创新方式会影响公司绩效。虽然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或理论分析证明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成熟企业进行的,新创企业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3: 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有积极影响。

1.4.2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资源的异质性而不是产业环境的差异[22]。创新作为一系列企业活动,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和提高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对新获取的资源和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不断地利用和转化组织的资源,进一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18]。即资源自身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需要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高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企业能力,才能进一步影响企业绩效。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4: 企业创新能力在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本文构建了包括资源认知、创新能力和创业绩效3个变量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共有4个假设,箭头表示3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Barney[22]将企业资源划分为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3类,促进了企业资源的量化研究。本文借鉴Barney的研究成果,认为资源认知包括物质资源认知、人力资源认知和组织资源认知3类。曹洪军等[23]通过分析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发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活动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初创型企业对创新活动管理普遍不重视, 本文主要从创新投入能力与创新产出能力2个方面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关创业绩效,本文借鉴Tang等[24,25,26]的研究,从销售业绩、市场占有率、 利润水平、员工人数、利益相关者满意度5个维度衡量企业的创业绩效。

2.3量表设计

本文在Barney等[22,23]、张仁江等[25,26]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借鉴李克特7点量表。其中资源认知包括物资资源认知( PMR) 、人力资源认知( PHR) 和组织资源认知( POR) 3类11个测量指标;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8个测量指标; 创业绩效包括销售业绩、市场占有率等5个测量指标,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3.1样本来源与特征

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为成立7年以内的新创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样本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调查收集了有关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基本情况、资源认知情况及创业绩效等多方面的信息。调研起止日期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全部由研究者本人及其助手发放。期间,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3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5. 4% 和73. 2%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2数据质量分析

调查问卷是人为设置的,对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一步检验。为保证能够检验本文理论假设和模型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本文通过SPSS18. 0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3.2.1信度分析

本文在使用Cronbach’s α 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的 同时,采用测量 项目总体 相关系数 ( CITC) 净化、删除垃圾测量项目。一般来说CITC小于0. 4,就应将该测量项目删除; 当Cronbach’s α 系数达到0. 7以上,则表示量表具有相当的信度。所有潜变量的CITC值大于0. 4,且Cronbach’ s α 值也都大于0. 7 ,说明量表具有相当的信度,如表3所示。

3.2.2效度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检验观测变量的建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通过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判断测量项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3个变量的KMO测度均大于0. 8,且总体样本的KMO值为0. 896,Bartlett球体检验的 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样本可以做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

特征值是指每个变量在某一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负荷的平方总和。在所有的主成分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为4个,其总方差解释度累计值达到62. 154% ,大于60% 的常用标准。由此可知,观测变量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如表5所示。

3.3模型评价与估计

3.3.1模型整体适配度评价

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在对整体模型分析之前,本文用AMOS18. 0分别对资源认知、创新能力和创业绩效的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3个量表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输出结果修正指标对3个模型进行修正。根据修正指标,资源认知变量删除了PR4测量指标; 创新能力变量删除了CC4、CC7指标。另外,由于资源认知可以分为物资资源认知、 人力资源认知和组织资源认知3类,为分析简化,根据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对资源认知的测量指标进行了加权处理。最后,资源认知的测量指标变为物质资源认知、人力资源认知和组织资源认知。

同时,从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标和简约适配度指标3个方面衡量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假设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如表6所示。

可以看到,χ2的显著性水平P值、RMSEA、GFI和AGFI等都达到了适配标准值,说明样本数据与模型拟合度较高; NFI、IFI、TLI和CFI等指标都优于理想值,说明与基准模型比较本文的理论模型适配度较佳; PNFI、PCFI都远大于0. 5,卡方自由度比值 χ2/ df小于5,AIC、CAIC的值也不 大,模型较为 简约。

3.3.2模型估计

( 1) 假设检验及结果。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运用AMOS18. 0软件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在测量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拟合和比较,并根据相关理论和修正指标修改或删除不合理的影响路径对假设模型进行优化。参数估计模型显示了各个可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及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且系数大小表示了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力强弱。本文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基本上都大于0. 6,说明理论模型总体上符合基本拟合指数要求,影响路径的存在性基本上可得到验证,如图2所示。

在假设及显著性检验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或者说政策传导强度的参数估计结果。 由假设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资源认知与创新能力( 0. 583) 、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 0. 631) 之间的关系假设成立,而资源认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则不显著( t < 1. 96; P > 0. 05) ,如表7所示。

注: ***表示 0. 001 水平上显著。

( 2) 潜变量间影响效应分析。通过外因变量对内因变量影响的标准化效应值可以了解潜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创业绩效受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 0. 631) ,这意味着产品的新颖程度、产品开发过程的新奇性、产品的开发效率、新技术的使用及新技术的变化率等对创业绩效有重要影响; 资源认知虽然对创业绩效有影响( 0. 484) ,但其间接效应( 0. 368) 大于其直接效应( 0. 116) ,说明资源认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创新能力 ( 资源感知对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0. 583) 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假设4成立,如表8所示。

4结论及讨论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构建了资源认知、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SPSS18. 0和AMOS18. 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创业者的资源认知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新创企业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也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而创业者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则不显著,这也说明创新能力在创业者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不是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是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文聚焦于新创企业,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引入创业理论研究,探讨了资源认知、创新能力与新创企业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实证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 1创业者除了寻求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以应对新创企业生存压力外,更应重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能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创业绩效,帮助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 2正是由于能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具有异质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替代性等特征,创业者往往很难识别具有较高价值的创业资源,使得创业者的资源认知对创业绩效不能产生直接影响; 3虽然资源认知对创业绩效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在积极进行资源获取和开发的同时,应将创新作为新创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新途径,通过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摘要:对新创企业来说,充足的资源与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其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构建了资源认知、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理论研究框架,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创业者的资源认知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新创企业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也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创业者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则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创新能力在资源认知与创业绩效之间不是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是起完全中介作用。

企业创业能力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越来越快。在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下, 我国中小企业在寻求国外市场机会的同时, 大多以加工出口, 提供服务贸易等形式对外创业。学术界将企业跨国界的创业行为称为国际创业。McDougall和Oviatt认为国际创业就是跨国界发掘、实施、评估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以便为未来创造产品和服务[1]。Zahra和George从企业资源获取的角度出发, 认为国际创业是企业为寻求竞争优势, 创造性地在本土市场以外的地方发掘和利用机会[2]。天生国际化的企业或国际新创企业就是从产生开始就以在多个国家进行经营为目的, 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取竞争优势[3]。

毫无疑问, 企业的国际创业行为受企业家自身能力的影响。然而, 过去研究国际创业往往从企业自身的条件出发, 例如企业的资源、能力、股权结构、社会网络等[4,5,6,7]。即使从企业家的角度去研究国际创业, 也是从企业家自身的行为、性格如何影响企业的国际创业。本文从企业家自身的能力角度出发, 以我国中小企业为样本分析、实证研究企业家自身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 国际创业研究

相比于有些研究主题, 学者们对国际创业的理解更为全面。国际创业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 互联网背景下顾客也可以作为国际创业者[8]。现阶段有关国际创业的研究, 在公司层面的国际化主要指组织的技术发展和组织能力, 国际创业本身行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日益频繁。国际创业的研究促使了跨国创业的兴起。跨国创业从制度、代理、文化、权利关系、网络等都与国际创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国际新创企业从新兴经济体转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原因是最新研究的主要动向。Yamakawa和Peng.M.K (2008) 认为企业之所以到发到国家创业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源和制度基础都较新兴国家完善[9], 这促使更多的企业前往发达国家进行创业。在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国际创业的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国际种族创业、国际社会创业、国际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环境下促使企业的产生越发简单, 企业可以不需要厂房, 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性人才, 在家就可以成立一个网上虚拟企业。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网上虚拟企业的目标客户可以是全球客户。这时促生的国际创业行为主要以资源、互联网能力和品牌等作为创业资产, 这些是虚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主要方面。无论是实体的企业还是虚拟的互联网企业, 企业进行国际创业时都要面对不同的文化群体。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同一文化种族群体的国际创业面对的障碍较小。Autio和George (2011) 通过定性方法研究新创企业在国际化过程时能力的发展和认知过程, 以企业创业过程中资源的异质性和共享的经验为调解变量, 资源的异质性呈现正的调解作用, 经验的共享表现负的调解作用。研究认为企业情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创业过程组织能力的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作用[10]。Gabrielsson和Kirpalani (2008) 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定义天生国际化的企业, 认为天生国际化的企业产品有全球市场的潜力。企业的天生国际化要经历三个阶段:引导期、资源增长期以及突破发展期。国际化的企业只有在经历过突破发展期才可能称为跨国公司, 持续性的天生国际化企业在组织学习、资源发展、资本积累等方面有市场进入战略选择的优势[11]。国际创业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只存在于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创业, 影响国际创业绩效。企业创业过程中风险和不确定性如何动态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的热点问题。Liesch和Welch (2011) 发现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相互影响, 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断增长, 企业国际创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可能增长, 继而会阻碍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提高[12]。此外, 有学者还指出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企业的国际创业, 认为创业者的角色定位、创业态度与企业的跨国创业是正相关的关系 (Urbano, Toledano;2011) 。对于企业家而言, 要明白东道国的文化特征, 因为这有利于加速企业国际创业进程。特别在以移民为主要人群的国家, 对文化的认知将会以不同的方法影响跨国创业[13]。

国际研究基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资源能力观、交易费用理论、社会网络等。资源观认为企业是资源集的结合体,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必须使得企业拥有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价值的、稀少的、不可模仿以及没有替代品的[14]。虽然资源观可以解释企业之间的差异, 但企业的资源是很难测量的, 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研究国际创业的过程中, 往往从资源的外延提出相关的概念进行研究。Ripolles and Blesa (2012) 在研究国际新创企业时, 提出资源承诺的市场进入模式与早期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化企业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源承诺越高, 越以国际化市场为导向。国际创业的进入模式是选择并购还是合资, 是股权还是非股权等问题是现阶段学者门研究的主要问题。Chen.SF (2008) 指出企业完全并购要以获取能力为动机而部分并购主要出于其他战略动机考虑,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合资企业与完全所有附属公司的选择主导着绿地投资与并购之间的选择, 为企业长远考虑, 股权合资进入模式是最佳选择[15]。企业的社会网络是企业的无形资源,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获得资源、筹集资本、加速国际化进程。国际新创企业从产生之初至国际化的增长, 企业的社会网络密度、大小会随之扩宽和增大 (Coviello, 2006) 。Al-Laham (2008) 的研究也发现企业国际化的连接越频繁, 企业区域性的密度群越大, 越有利于增加国际化网络联盟形成的概率[16]。

(二) 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需要什么能力?Murray (1996) 研究认为真正的企业家需要具备商业经验、社会地位、商业敏锐感以及在市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对挫折的能力[17]。而Chandler和Hanks (1994) 认为在市场环境下, 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管理能力以及制定和实施战略计划的能力[18]。我国学者何潇 (2009) 提出我国民营企业家应该具备诚信、对环境的洞察和适应素质、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19]。李宝新 (2008) 研究得出企业家不同的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同, 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家的能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张根明 (2010) 认为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大, 而学习能力对其影响为负, 风险承担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不明显[21]。贺小刚、李新春 (2005) 则通过中国经验实证研究, 认为企业家的能力主要分为管理能力、战略能力、政府关系能力以及社会关系能力, 提出了各个能力的测量项目。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 因此本文借鉴贺小刚、李新春提出的企业家能力量表[22]。

企业家有效地领导和团结员工, 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在企业内部, 企业家控制着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 正确调控企业内部的资源, 可以提高资源利率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在不确定性环境下, 企业领导人或者经理人的管理能力、性格以及个人魅力影响着高层管理团队的效率和企业的绩效 (Waldman.D.A, , Ramírez.G.G, 2001) [23]。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家应该学会如何正确有效地给企业定位, 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企业家如果没有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自身的位置, 会使企业偏离原来的既定轨道, 这种情况往往不利于企业的成长。Man Thomas (2002) 等人提出受组织能力和企业的竞争范围调解影响, 创业者的战略能力和资源承诺能力与中小企业的长期绩效呈正相关。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家如不能适时地调整发展方向, 优胜劣汰, 最终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言的[24]。面对企业外部, 企业家应该处理好与政府、顾客以及相关业务者的关系, 处理好与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 可以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减轻许多障碍, 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优惠措施。Baron和Markman (2000) 研究得出对于起初阶段的企业, 企业家的社会技能可以促进企业的成功, 因为这有利于企业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资本, 接近潜在顾客。正确处理好与顾客的关系是企业的天生使命, 没有良好的顾客来源对企业绩效而言是致命的打击[25]。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上下游之间、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伙伴或者相关业务经营者可以给企业更多的实质性建议, 因为都处于同一个价值链中, 相互之间的来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 不管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的业务发展, 归根结底受影响的是企业的绩效。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模型, 企业家具备的四项能力 (管理能力、战略能力、政府关系能力、社会关系能力) 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起正面作用 (见图1) 。因此, 我们提出四个研究假设:

H1: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越高, 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越显著。

H2:企业家的战略能力越高, 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越显著。

H3:企业家的社会关系能力越高, 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越显著。

H4: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越高, 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越显著。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问卷发放的方法取得研究数据。发放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企业家。发放150份问卷, 回收100份, 有效问卷94份。调查样本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者经理等高层人员。样本收集的时间是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问卷的具体情况如表1。

我们采用贺小刚、李新春 (2005) 提出的企业家能力分类项目。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测量企业家能力的大小, 其中1分最低, 5分最高。企业家某项能力的大小由各个测量项目得分总和的平均值表示。因变量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衡量主要由企业在中国大陆之外产品的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衡量 (最近三年的数据, 不足三年由成立至今的数据) 。其中1代表很不满意, 5代表非常满意。企业家对国际创业绩效满意度的大小由企业国际创业销售额、利润以及市场占有率共同决定 (计算的方法与企业家能力的大小相一致) 。

(一) 信度和效度

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个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企业家能力和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主成分分析和信度检验, 其中各个项目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大于0.5, 信度系数都大于0.7。信度系数在0.7及以上被认为是合适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满足研究要求。

表2显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系数结果。影响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企业家能力中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的相关系数最高, 社会关系能力其次, 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系数最低。

(二) 回归分析

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验证企业家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影响。由表3第一步可知控制变量 (在位时间、企业家性别、企业所处的阶段和行业、企业家学历) 与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R2=0.036, Adjust R2=-0.018) 。但从第二步开始, 将企业家能力引入到线性关系模型时, R2得到显著改善。第二步至第三步, 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较显著, 拟合度也得到改善 (R2增加了0.03, Adjust R2增加了0.028) 。然而引入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之后, 模型的拟合度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政府关系能力对企业的国际创业绩效也没得到验证。最后一步将企业的社会关系能力引入模型, 模型的拟合度从第五步的0.658增加到0.682, Adjust R2也增加了0.022。从最后的结果可知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战略能力以及社会关系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其中社会关系能力的相关系数最小。

(三) 结果讨论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出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最显著且相关系数也较高。从测量的题目上看, 管理能力主要从企业内部企业家能否与员工之间形成有效的领导与被领导、激励与被激励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奖惩分明、合理集权与分权是任何一个企业家保证企业获得理想绩效的主要能力。内部混乱、员工工作效率低、企业家在企业内部得不到下级员工的支持等不良现象对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会构成巨大威胁。尤其在对外创业时, 面临的环境更为恶劣, 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内部如不能众志成城、团结一致, 企业绩效很难长期增加。国际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国际创业的企业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能力。制定合理且长远的战略计划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企业家敏锐地观察国际动态, 合理抓住国际市场的每个商机是企业获得绩效的前提。

企业家的社会关系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家与企业产品的上下游、顾客以及其他企业或企业家之间关系程度的优劣。企业国际创业面临的买家可能是国外相关企业、企业家或者顾客。获得与企业绩效相关人群的支持毫无疑问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然而, 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难以满足相关客户或企业的要求, 长远而言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社会关系能力的相关系数小于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

政府关系能力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得到显著的验证。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1) 文章研究的样本主要是中小企业, 在中国大环境下中小企业企业家在企业内部管理之外主要是与自己有业务联系的企业来往。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是陌生的。公众媒体、行业协会通常也只接受大型企业报道 (中小企业出资在公众媒体的营销行为另当别论, 此时中小企业家与公众媒体的关系更多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政府关系) 。 (2) 我们研究的企业多为私营性质的企业。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其几乎没有任何干预。在此等条件下很难说明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会产生直接影响。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下同。

四、结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学者关于国际创业研究的现状, 认为目前研究很少从企业家能力角度研究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之后在企业家能力的基础上推导出企业家能力能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最后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企业家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关系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社会关系能力相比于战略能力和管理能力影响程度较低。而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得到验证。

企业家管理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企业家管理能力主要从企业家管理企业内部流程角度分析。涉及到企业的职能部门包括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等关键部门。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协调各部门人力资源的运作依赖的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直接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工作, 因此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直接的。本文研究得出企业家管理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 (最后的相关系数为0.435, 显著性小于0.01) 。

企业家战略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企业战略的实施通常由高层管理者制定。在面对比国内更为复杂的国际创业环境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需要制定更为详细和明确的计划。企业家需要视国际环境而调整企业业务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说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决定企业国际创业的方向和速度。因此, 本文研究认为企业家战略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显著 (最后的相关系数为0.379, 显著性小于0.01) 。

企业家社会关系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企业的社会关系对象通常面对的是与企业有直接业务往来的客户或者其他企业。直接的上下游企业遏制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组成部分, 直接的客户来源决定了企业盈利或销售额的大小。因此, 本文研究认为企业家的社会关系能力对企业的国际创业绩效影响显著 (最后的相关系数为0.296, 显著性小于0.01) 。但相比于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 企业家的社会关系能力得到削弱。这与贺小刚、李新春 (2005) 研究结果相一致。

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与国际创业绩效:政府关系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并没有得到验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 文章的样本主要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家与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交往没有大企业频繁。在调查的同时, 中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难以衡量政府关系能力的大小。其次, 中小企业大多以私营为主, 政府等相关部门对私营性质的小企业关注度较少。在缺少企业家与政府互动的前提下, 很难验证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在对国内外国际创业行为和企业家能力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上,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家能力对中小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对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 社会关系能力虽然也有显著影响但相关系数较小。企业家的政府关系能力影响不显著。

企业创业能力 篇11

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动力,挖掘农村创业内在潜力,掀起农民创业高潮,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意义重大。

创业动力是一切创业活动的前提。一般来讲,与从业相比,创业能够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收益,更能够实现创业者的理想与抱负,但创业毕竟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经济行为,必须有较强的创业动力来驱动。那么,真正促使创业者勇于冒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去创业的动力是什么?我国农村创业的动力现状如何?今后应该如何克服影响创业动力的主要因素来构建增强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的新机制?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机制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登举。

《经济》:创业动力对于提升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创业的现实情况是:农民有旺盛的需求、强烈的创业欲望,但创业率却不高。请您具体谈谈农村的创业现状如何?

王登举:通过调查发现,我国90%以上的农民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不足10%的农户没有创业想法。东部地区94.3%的农户具有创业想法,中部地区90.3%的农户有创业想法,西部地区86.5%的农户有创业想法。东部地区没有创业想法的农户所占比例为5.7%,中部地区为9.7%,西部地区为13.5%。

我国农村目前有6.2%的农户已经或开始创业,东、中、西部地区现实创业比例差别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创业农户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9%;西部地区次之,为5.7%;中部地区最低,为5.6%。

没有创业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主观上不愿意创业,而主要是受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的限制。资金、技术、信息等限制因素只是事物的表象,归结为一点就是缺乏创业动力的激活机制。

《经济》:创业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经济行为,真正促使广大创业者勇于冒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去创业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王登举:关于创业动力的来源,比较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创业者自身的需求是创业的内在原动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创业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用“内在原动力”和“外部推动力”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创业动力的形成过程。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提出了“创业基本需求 → 潜在创业动力 → 现实创业动力”的创业动力形成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创业的原始动力同样来自于创业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想改变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想摆脱贫困、拥有更多的财富,想出人头地、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等,这是树立个人奋斗目标的根本出发点。

为了实现上述个人目标,人们就会产生创办产业或事业的冲动和欲望,我们将这种冲动和欲望称之为“创业潜在动力”。而事实上,有迫切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创业动力,有的人虽然很希望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却没有创业的欲望。也就是说,由基本需求转化为潜在创业动力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其中包括本人内在因素限制,如自信心、上进心等;同时,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当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

在潜在动力的驱动下,创业者就要寻求创业方向、创业方式,做出具体的创业计划并付诸实施。我们将在创业欲望上升为创业行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推动力,称之为“现实创业动力”。潜在创业动力转化为现实创业动力的过程中,同样要受到创业者自身能力和条件,如技术、技能等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外部创业环境在现实动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条市场信息、一项政策的变化、一个能人的带动、一个项目的示范都可能激活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形成现实的创业动力。

《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创业的原动力是什么?

王登举:按照以上的理论,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认为尽管各地区农民目前的生活水平有所不同,起点和期望值也不同,但他们都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可见这种对生活现状的不满足是农民创业最原始的动力。

在西部,解决温饱问题仍然是农户的主要需求之一,有近三分之一的西部农民仍然关注着吃穿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与此同时,看病、子女结婚和建房子也是西北地区农户的主要需求。中部地区多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农户第二位的需求;已经解决了温饱的东部地区农户,希望住上更大、更舒适的房子,希望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甚至出国深造,这是一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提高社会地位尚未成为农民的主要需求。提高社会地位的排序都在较后的位置,东部和中部地区为第七位,西北地区更是排在第八位。这一结果说明,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人们的需求层次仍然处于以物质需求为主的较低的层次,在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尚未解决的条件下,尚无暇顾及自身的社会地位。

《经济》:据了解,缺乏固定的融资渠道、稳定的风险保障、配套的支持政策和行政服务、畅通的信息渠道等是制约农民的创业动力的主要因素,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王登举:推动新农村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部门、一项技术、一个项目能够解决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激活机制。

构建新农村建设创业动力激活机制目的是要消除和克服影响农民创业动力形成的各种制约因素,使农民旺盛的需求转变为潜在动力,使强烈的潜在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创业行动。

激活广大农民的创业动力,对于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包括:

首先是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定期在农村举办创业知识与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增强创业能力;其次是加大政府资助的力度,设立专门预算,增加政策性融资,对创业农户给予低息贷款和小额贷款;重新恢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定位和职能,真正使其成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解决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各类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条块分割问题,整合各类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要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及时、准确的创业信息的新机制;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开通科技热线等,为农村创业者提供信息,使农民更容易获取信息和咨询帮助;同时还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创业农户自筹、各类项目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农民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对创业失败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要注重改善农民创业环境,要推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废除歧视与差别,避免政出多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打破行政性、行业性垄断,为农民创业者营造一个与其他公民平等竞争的环境;制定和落实鼓励创业的政策,如税收、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扶持等,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创业。

针对农民创业缺乏组织保障的问题,扶持建立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从组织上推动创业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合作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农民合作组织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明确其“公益+市场”的双重性质,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赋予金融业务职能。

要重视乡土技术、乡土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弘扬,培育土生土长的能人、领头人,特别是提高村干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能人、干部的示范和宣传,激发广大农民创业热情。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最后,大力培育“吃苦耐劳、诚信至上、尊重规则”的创业精神,树立积极对待创业、允许失败的态度,有助于营造“尊重创业、尊重创造”的创业文化氛围。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创业动力激活机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得到改善,都可以促进农户创业,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实现多管齐下,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消除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因素,激活农户创业的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创业的开展。

企业创业能力 篇12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

一是注重研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其必须时刻关注市场高科技产品的发展动向, 不断创新, 勇于革新。尤其是企业创业初期, 为了开拓市场, 必须在研发上大力投入,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创立自己的品牌。二是创新研发出的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能力欠佳, 宣传力度不够, 市场知名度低, 使得新产品研发出来后, 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消费者知之甚少, 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低, 市场占有率不高, 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首先, 融资难。融资困难是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困难之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 由于诸多不利因素和自身特征的困扰, 其所面临的失败风险性是很高的, 因此金融机构对向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供融资服务持相当谨慎的态度。资金困难就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偏低, 难以为高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其次, 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流失严重。人才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大型科研院所由于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优越的技术创新环境, 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而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和资金, 加之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第三, 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滞后。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所必要的技术信息和合作机遇, 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然而, 当前平台建设工作仍然相对滞后, 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扶持政策偏弱、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四、创新发展政策环境欠佳。政府的产业政策体系、创新成长激励政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建设对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影响重大。这些方面的不完善和建设的滞后会导致企业创新发展政策环境不佳, 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热情。

三、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首先, 拓展融资渠道。一是大力加强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出台加强创业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的系列配套政策, 成立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 定期组织银企合作座谈会, 强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打通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融资、金融服务渠道, 健全信贷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对接机制,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增强科技经费的帮扶作用。将科技经费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向促进创新主体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倾斜, 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帮助创业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科技项目, 让企业得到政府科技经费和优惠政策的扶持, 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三是利用“种子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创新。加大“种子基金”的数额和帮扶力度, 以短期贷款的形式支持企业创业创新;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通过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资金支持, 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 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 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

其次, 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开展送技术到企业活动, 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 帮助企业顺利申报科技项目;同时邀请企业家担任高校客座教授, 在企业设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 建立博士联系企业制度,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企业科技与人才智力资源, 探索建立创意设计产业联盟, 扩大企业的视野, 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

第三,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中介等公共服务平台, 创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企业融资担保、申请创新基金、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服务。二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 推动企业创新团队、专家教授咨询工作站、产业联盟等的建设, 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学研合作需求调研, 做好企业和教授专家的对接, 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资源支撑。

第四, 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适宜创业和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和相关支持服务, 从而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和风险, 使企业顺利走出创业初期的高风险区, 降低企业的死亡率。因此, 应当加强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 通过加强孵化器的专业化建设、对孵化器进行资源重组, 构建孵化器集团体系、推进孵化器资源共享、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使孵化器企业化运作、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孵化器管理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孵化服务能力, 满足企业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化需求, 为企业在创业初期提高创业创新水平保驾护航。

第五, 培养和引进高层创新技术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次的创新技术人才, 政府应当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与大学、研究所联合为企业员工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服务;同时, 建立高层次创新技术人才的激励、培养和引进机制, 为人才的成长、输送和才华的展示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技术人才, 化解企业的人才困境。

第六, 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营造创新性企业文化。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创新激励机制, 采用文化激励、培训激励、职位激励等激励方式, 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维护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员工科技创新精神的目的, 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打牢根基。同时, 在企业内部营造体现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使员工乐于创新、勇于创新, 使企业充满旺盛的活力和奋发向上科技创新氛围, 不断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有效解决企业创业初期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

第七,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这是一项专门用来帮助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 它主要以拨款、贷款贴息和资本投入等方式,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资助, 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速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基金对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意义重大, 它通过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进行技术创新以及研发高技术产品的支持, 明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方向, 使企业快速走上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勇攀技术高峰的良性发展道路。因此,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积极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 实现创新基金的市场化管理模式。让大量的中介机构 (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咨询机构、培训认证机构等) 参与到创新基金的管理中来, 形成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让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双向选择, 为企业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咨询服务;同时, 政府部门审查认可一批具有科技评估能力的中介机构, 为企业提供创新基金项目审理咨询, 使创新资金管理实现社会化、合理化和公正化。二是建立和完善项目评价机制。应当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制度, 明确创新基金的评价标准、发放比例和企业评价标准等, 使创新基金真正发挥作用, 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仔猪初生重下一篇:抗抑郁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