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企业

2024-10-02

农民创业企业(共11篇)

农民创业企业 篇1

一、引言

当前, 全国各地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浪潮”, 构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景象”, 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成长性不足问题, 探讨影响返乡创业企业成长的因素, 对于促进返乡创业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证来看, 虽然外部环境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只是其发展的外因, 返乡创业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关键还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能力, 否则没有办法解释为何在同一地区、相同产业和政策环境下, 不同返乡创业企业成长情况的巨大差异。因此, 在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问题时, 除了要探讨其外部因素外, 还应探索如何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成长机制;同时, 返乡创业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 既有一般经济组织 (例如企业) 的共同属性,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企业成长理论来研究和解释其成长, 而必须结合其特性进行研究。基于此,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尝试从返乡创业企业内部的视角对影响其成长的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 白南生 (2002) 、刘光明、宋洪远 (2002) 、林斐 (2002) 、黄建新 (2008) 等学者进行了大量探讨, 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林斐 (2002) 对安徽省百名“打工”农民回乡创办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和研究了打工农民回乡创业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刘光明、宋洪远 (2002) 通过对回乡创业案例的分析, 归纳出了影响回乡创业的因素, 并对回乡创业对输出地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阳立高 (2008) 等人在对湖南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如何科学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政策建议。黄建新 (2008) 利用结构化理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进行了解读, 并提出了支持这一群体创业、促进这一群体实现再结构化的具体对策。

关于企业成长的研究, 由于不同理论学派对企业、成长以及企业成长的内涵认识不同, 使得目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出现了“丛林现象”, 企业成长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Ardishvili, 1998) 。目前, 学者们主要围绕着企业成长因素和企业成长过程两条主线对企业成长问题展开研究, 逐步形成了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理论、企业成长周期理论以及企业成长阶段决定因素理论 (Weinzimmer, 1998;Adizes, 1989) 。我国学者对家族企业成长、中小企业成长、合作社成长等也进行了诸多探讨 (程书强, 2006;吕一博, 苏敬勤, 2008;郭红东, 楼栋, 2009) , 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综述当前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和企业成长作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 这些成果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但是, 这些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研究对象的缺位。从已有研究文献看, 绝大多数文献只是关注农民工个体返乡创业行为及一般性企业的成长, 缺乏基于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的实证分析。 (2) 研究内容的偏差。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宏观政策层面, 对返乡创业企业微观成长机理研究不够。 (3) 研究方法的不足。现有研究成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偏重于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成果不多, 尤其是有关返乡创业企业成长机理的定量研究成果更少。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是由Penrose (1959) 提出, 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在内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力量创造出新的资源以及增强利用新资源的能力,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组织内部拥有和控制的资源和能力 (Wernerfelt, 1984;Barney, 1991) , 并主张“内部审视”的重要性。因此, 诸如年龄、教育背景、创业强度、从业经验等企业家个人特征因素, 以及企业的物质资源和组织资源状况等企业层面因素, 成为企业内部成长机制的重要内容。

Barney (1991) 将企业资源分为三类, 即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物质资本资源包括企业使用的物质生产条件、企业地理位置及获取原材料的方式;人力资本资源包括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经验、所受的培训、智力以及个人思想理念等。组织资本资源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特性 (Tomer, 1987;Barney, 1991) , 一般不易形式化和不可言明的, 具有制度嵌入特征 (Uzzi, 1997) 。一般认为组织资本资源包括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制度资源 (如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制度) 和社会资源 (例如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与利益相关组织的关系) 等 (Barney, 1991;彭建刚, 2004) 。

我国学者依据资源基础理论, 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彭建刚 (2004) 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剖析, 阐述了运用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在内的资源基础理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想, 从而为企业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杨道箭等 (2008) 利用基于资源观的概念框架, 分析了企业IT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郭红东, 等 (2009)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实证探讨了影响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

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在上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同时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乡土”特征, 选择了企业物质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组织资本三个方面的资源因素, 作为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的待验证因素。

1.企业物质资本。

返乡创业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设施状况, 是其正常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基础条件, 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 返乡创业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越丰富, 越有利于其开展各项工作, 从而越有利于其实现高水平成长。本文用返乡创业企业初期投资规模、硬件条件、销售条件、宣传条件等指标, 反映合作社所拥有的物质资本情况。假设企业初期投资规模大、硬件条件良好、销售条件和宣传条件完善的返乡创业企业能够实现高水平成长。

2.企业家人力资本。

企业家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企业家经验、所受的培训、判断力、智力、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思想理念等, 返乡创业企业家拥有的人力资本是其正常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 也决定了企业其它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而对其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本文用企业创业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外出务工经历等指标来反映。假设文化程度高、年纪轻、外出务工经历丰富的创业者其创办的企业能够实现高水平成长。

3.企业组织资本。

返乡创业企业拥有的组织资本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创业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制度、会议频率、资金借贷难易程度、是否得到政府支持等指标, 反映返乡创业企业所拥有的组织资本情况, 假设经营形式先进、管理制度完善、会议召开正常、资金借贷容易及能得到政府支持的返乡创业企业, 能够实现高水平成长。

三、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课题合作单位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于2009年11-2010年3月期间, 对江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做的抽样调查, 调查涉及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所处行业、区域、经营绩效等) 及企业的物质资本 (初始资金、硬件条件、销售网络、广告宣传) 、企业家人力资本 (创业者年龄、文化程度、打工经历) 、企业的组织资本 (企业经营形式、管理制度、会议频率、资金借贷、政府支持) 等方面的信息。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课题组根据对全省各县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组, 在每组中随机抽取5个县市, 在每个县市分别选取10家返乡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共调查了江西省15个县市150家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 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6份, 问卷有效率达到了84.0%。在所调查的126家返乡创业企业当中, 大部分都是刚创立的企业, 其中创立时间在3年以内的有79家, 占62.70%, 只有16家创立时间在6年以上, 占12.70%。所调查企业所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 占65.87%, 其次是特色种植养殖业, 占16.67%, 这与返乡创业企业行业的实际分布是相吻合的。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7.0和Eviews5.0统计软件作为分析数据的工具, 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法;所使用的计量模型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1) 信度分析。由于企业物质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及企业组织资本等三个变量为潜变量, 它们各自包含一些显变量, 本研究首先对问卷的有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内容进行信度分析, 在信度分析方面, 使用内部一致性法, 衡量内部一致性是以Cronbach’α的值作为评估标准。 (2) 因子分析。本文对各个潜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分别将其归结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 (3) 应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法, 明确各个因素的显著性程度和相对作用的大小。

本文自变量的选取主要参照了资源基础理论及国内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 同时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乡土特征, 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水平变量为因变量。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时间还不长, 并且缺乏对返乡创业企业成长水平的考核数据, 所以作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以下问题以反映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水平, 即“你企业知名度如何”, 要求被访问者在“没有知名度”、“有一点知名度”、“有很大知名度”等三个选项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一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法作为检测问卷信度的工具, 以Cronbach’α的值来测定问卷项目。Guielford (1965) 认为Cronbach’α的值若大于0.7则表示信度很高, 若小于0.35则属于低信度, 应该予以删除。本文选择创业企业初期投资、硬件条件、销售条件、宣传条件等显变量, 以综合反映创业企业的物质资本;选择创业者年龄、文化程度及打工经历等显变量, 以综合反映创业者的人力资本;选择创业企业经营形式、管理制度、会议频率、融资难易及政府支持等显变量, 以综合反映创业企业的组织资本。分别对潜变量进行信度检测, 结果其信度Cronbach’α系数都达到了规定要求。为此, 本研究可将这些显变量分别用于综合反映返乡创业企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

2.因子分析。

根据以上一致性检验, 创业企业初期投资、硬件条件、销售条件、宣传条件等变量, 可以用以反映创业企业的物质资本。因此, 通过对该变量项目进行因子分析, 将其归结为一个因子即物质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可以用创业者年龄、文化程度及打工经历等显变量综合反映, 并对该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将其归结为一个因子即人力资本。创业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制度、会议频率、融资难易及政府支持等变量, 可以用以综合反映创业企业的组织资本。因此, 可对该变量项目进行因子分析, 将其归结为一个因子即组织资本。在进行因子分析时,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并对相关变量做KMO测度和Bartlett检验, 进而得到系数矩阵, 用以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本文可把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的原始观测变量综合转化为企业物质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组织资本等变量, 把这三个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以确定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的大小, 另外, 将创业者性别、社会地位及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引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设计模型时将返乡创业企业的知名度设为因变量y, 当返乡创业企业没有知名度时视为低水平成长, 定义为“y=1”;当返乡创业企业有一点知名度时视为中等水平成长, 定义为“y=2”;当返乡创业企业有很大知名度时视为高水平成长, 定义为“y=3”。设F1, F2, F3分别代表企业物质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企业组织资本, Se, St分别代表返乡创业者性别、社会地位;As代表创业企业规模。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 其模型形式表示如下:

ln[Ρ (yj) 1-Ρ (yj) ]=αj+β1F1+β2F2+β3F3+β4Se+β5St+β6As+β7As*F1+β8As*F2+β9As*F3, j=2, 3

式中αj为截距参数;βj为回归系数。

本文运用Eviews5.0统计软件, 对数据进行了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处理, 得到表1所示的结果, 具体分析如下:

(1) 企业物质资本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 物质资本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 物质资本对当前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物质资本越丰富, 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就越容易高水平成长。进一步对物质资本与其各个显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物质资本与硬件条件和销售条件二个显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大, 分别达到了0.790和0.724, 表明硬件条件和销售条件是决定返乡创业企业物质资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2) 企业家人力资本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有显著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 人力资本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成长水平。也就是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力资本越丰富, 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就越容易高水平成长。进一步对人力资本与其各个显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二个显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大, 分别达到了0.858和0.662, 表明企业家的经验和文化水平是决定企业家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3) 企业组织资本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没有显著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 企业组织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对此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方面,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来自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横截面数据, 而当前绝大多数返乡创业企业处于创业或成长的初期, 组织资本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其影响也就没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得更快更显著;另一方面, 由于组织资本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扎根于“组织”之中, 一般不易形式化, 所以可能导致本文对组织资本衡量指标的选取不太精确, 其统计结果不显著。因此, 更加细化的对组织资本的分析是明确此问题的最好途径。

注:*、**、***分别表示通过10%、5%、1%水平以下的显著性检验。

(4) 创业者社会地位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有显著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 社会地位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担任一定社会职务的农民工其创办的企业更容易高水平成长。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 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创业者其交际范围和交际层次更广, 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期市场的发展动态, 能对竞争者行为做出快速反应, 增强企业的先动性 (吕一博, 2008) ;另一方面, 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创业者能给企业带来更丰富的社会网络, 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获取网络伙伴的资源和管理才能等互补性资源, 以更好地生产和营销产品, 进而加速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 这点与Baum et al (2000) 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5) 创业者性别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有显著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 性别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男性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相对于女性来讲更容易成功, 其创业企业越可能高水平成长。其原因在于男性创业者在社会交往、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比女性更强, 并且不容易受家庭的影响, 其投入创业企业的时间和精力比女性更多。

(6) 创业企业规模对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从模型结果来看, 创业企业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企业规模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交互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其系数符号为负, 表明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大, 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对此, 其可能原因在于农民工企业家现有的人力资本, 无论从质量还是存量上来说都还不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 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现有企业家人力资本还不适应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影响了管理效率, 对企业成长反而不利。这一结论的启示是:一方面, 在企业家现有人力资本状况下, 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规模化发展, 应当保持规模的适度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 在返乡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以适应和促进企业成长的需要。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江西省126家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为例, 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物质资本对其成长影响最大, 企业家人力资本也有较大影响, 而企业组织资本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中, 企业硬件条件和销售条件是决定企业物质资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创业者的经验和文化水平是决定企业家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另外, 创业者性别、社会地位对返乡创业企业成长也有显著影响, 而企业规模则是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对企业成长产生间接影响。因此,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 第一, 要高度重视企业物质资本、特别是办公场所等硬件条件的建设, 以及销售网络的构建和完善;第二, 要不断加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建设、投资和培训, 重点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 丰富其管理经验;第三, 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规模化发展, 应当保持规模的适度性和灵活性, 同时要重视企业家人力资本优化和提升, 从而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以适应和促进企业成长的需要;第四, 政府要适当赋予返乡创业农民工一定的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 从而丰富其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以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摘要:基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本文利用江西省126家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 以及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成长因素, 认为物质资本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影响最大, 人力资本也有较大影响, 而组织资本的影响并不明显。另外, 创业者性别、社会地位对返乡创业企业成长有显著影响, 而企业规模则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路径对企业成长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

农民创业企业 篇2

湖南省怀化市芦坪乡农民张松,今年33岁,2002年从外地打工回来,仅怀端1600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在大自然生物工业品开发、养殖、餐饮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他投入自己全部的积蓄,成立了新民生态养殖公司,在中方荆平开发了占地近200亩的生态养殖基地,为使创业者少走弯路、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早日走出贫困的道路,新民开设培训班,指导农民大力发展循环生态种养业。

2003年春天,张松利用满山遍野的花草制作花草蝴蝶工艺品,不仅成功解决了花草发霉、变色的难题,并先后制开发出书签、贺卡、压花画、真花项链、手镯、化妆镜等系列花草蝴蝶工艺品。2005年,中央电视台“致富经”采访了张松创业事迹,他的押花、原生态画等产品不仅走出了湖南,走向了全国,还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并注册了“爱情碟、亲亲大自然”商标,成立了专业的花草工艺品开发公司,被人们尊称为“花草艺术大师”。

在张松事业如日冲天时,他毅然放弃大自然生物产品开发,他选择了农业。他果断和曾凡鸿一道在中方荆坪村圈了近200亩地,目的是建一个集果蔬、垂钓、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农庄,并提供养鸡、养猪、水产技术。2006年,生态农庄建成了集养殖、示范、培训为一体的生态养殖基地。利用大自然以物养物的原理,将禽畜粪便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再生,大大增加了效益,有效的减低了成本。同时,将大量的禽畜粪便开发成价值翻番的生物有机肥,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民水产采用蝇蛆、蚯蚓或黄粉虫,饲养黄鳝、泥鳅、甲鱼等。首创鱼、藕、茭白立体种养模式。效益比单一的养鱼或种藕提高了好几倍。如今,新民生态养殖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一条有机生态农业链。2008,金融危机开始爆发,张松的“背篓人家”开业啦,本不指望“背篓人家”能为他赚多少钱,但餐厅开业后一直非常火爆,很多有钱人见了后找到他要求加盟。

新民生态养殖公司,因大胆改革创新,效益规模可观,有力的推动了农民致富,先后被创业杂志评为“创业英雄企业”、“最佳公众形象企业”、被全国千县工程办公室评为“全国千县示范项目推广基地”。并被当选为怀化鹤城区文联副主席,被怀化市委授予“怀化市乡土拔尖人才”称号。

中国农民式创业 篇3

他们遭遇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所能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他们也尝试过这一群体在创业中几乎所有能做的努力。

在中国2000万返乡农民工当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创业样本。

干旱还在持续,枯黄在蔓延。

目睹了自家麦田里的青绿色逐渐消失,安徽泗县墩集镇小孙庄37岁的农民孙保来心急如焚。

更令孙保来上火的,是他正在搭建的4亩西瓜大棚,这是他返乡创业的项目,而培育、种植瓜苗更需要充足的水。

“如果瓜苗不能在半个月内下地,就错过了种植的最好时机,再搞大棚种植就没有意义了。”2009年2月5日,孙保来忧心忡忡。此时,他领导的西瓜协会已轰轰烈烈地开始采料、施肥、建大棚、育苗了。

架电、打机井和修路,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在孙保来看来,这次创业实践,要想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水”阴影下的基础改良

孙保来对土地的新思考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如今要搞高效农业,收入应该会高。

在回村搞大棚西瓜之前,孙保来在江苏昆山的建筑工地打工。

他是个小工头,带了十多名民工,苦力出得少,日子过得也还滋润。

到2008年9月的时候,孙保来发现,许多建筑工程停工了,然后他注意到,制衣厂、鞋厂等工厂的工人开始失去工作,劳务市场的民工越来越多了,而活越来越难找。

随着活儿难找,工资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开始返乡。

一名在工厂务工多年的老乡告诉孙保来,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月后,他对这个崭新的名词有了切身感受———建筑工地的老板告诉他,工程没有资金了,只能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要遣散。

于是,10月的时候,孙保来回到了小孙庄。

他发现,已经有大批在外务工者回村了。而往年,打工的人都是春节将至了才回。

墩集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3.4万人口,有10万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镇。

回到村里的打工者,预料到来年的打工生活不会好过,于是重新开始了对土地种植的思考。

与从前不同的是,多数人手里有些积蓄,而外出打工又增长了见识。

一年的昆山打工生活,让孙保来手里有了8000元“资本”,他对土地的新思考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如今要搞高效农业,收入应该会高。

发展高效农业,孙保来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水。

小孙庄水资源匮乏,水井越打越深,水却越来越少,遇旱情听天由命,汛期时又受洪涝影响。

要想“土里淘金”,必须治水,这是老村长孙保良多年来就有的想法。村里有多年种植蔬果的传统,但因旱涝频繁而收成不定,另一方面,道路不畅,阴雨天根本不能走机动车,蔬菜水果运不出去。

2008年10月下旬,在外打工的人陆续返乡后,孙保来找到孙保良商量挖沟铺路的事。想沿着全村450亩耕地挖一条排水渠,再铺一条贯穿全村的石子路。

“解决了水和路的问题,种地也能赚钱。”孙保来和孙保良开始挨家游说。他们得到了村民的响应。

到2008年12月底,村里终于挖成了一条长数公里的排水渠,铺成了一条村级公路。“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村民自发完成了这两项工程。”孙保良称。

孙保来认为,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后,发展高效农业,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

他的思路是,规模化发展蔬果的大棚种植。

一个成功的样本

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孙保来决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规模来。

搞大棚种植,孙保来决定向搞了两年大棚西瓜的曹二永取经。

曹二永,是小孙庄的西瓜种植能手,也是该村第一家大棚西瓜种植户。

2002年,25岁的曹二永南下无锡打工,因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干小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月收入不足千元。

2006年,曹二永搭建了1亩西瓜大棚,投资2000元左右,他让在北京做教师的姐姐寄来西瓜大棚种植的一张光盘和几本书,当年产值便达1万多元。次年,他将西瓜大棚扩大为2亩。

孙保来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决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规模。

他联系村里的返乡农民工,想统一搞西瓜大棚种植。“规模种植,可以建立品牌,外地客商愿意上门订货,提高产出效率。”

在挖排水渠和修路两件事上,孙保来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小孙庄村民的认可。2008年11月,他联合曹二永和老村长,挨家找返乡的农民工,解释什么叫金融危机,分析来年打工的不易,建议大家一起搞大棚西瓜种植。

曹二永作为“成功人士”,愿无偿给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孙保来他们的“串联”得到热烈响应。很快,曹二永那张“西瓜大棚栽培技术”光盘在村子里流传开来,被村民借去反复播放。

“这张光盘彻底点燃了我们的创业激情,大家都想轰轰烈烈干一场。”孙保来称。

25个手印与西瓜协会

25户村民聚到孙保来家,按了手印,“小孙庄西瓜协会”就此成立。

有了创业的激情,也有了曹二永以及他那张光盘做技术保障,但小孙庄搞大棚西瓜,还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旱涝问题。

老村长孙保良说,以前也有人种西瓜,收获时经常西瓜漂在水里,要到水里捞,而旱时又没水,无法保证灌溉。

尽管村里已修了排水渠,但只能保证不受水淹,灌溉水却成问题,而搞大棚离不开水。挖一口机井约需4000元,有了机井后还需要电,以电抽取水。

挖井、架电都需要钱,架棚、育苗需要钱,而村民们没有充足的启动资金。

这是孙保来他们的大棚事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为此,孙保来去找了父母官,墩集镇党委书记卢书君。他说小孙庄二十多户农民想集体搞大棚西瓜种植,急需资金做好水、电、路的配套建设,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

基层水利官员出身的卢书君,对孙保来的想法大为赞赏,他承诺启动资金他去县政府跑,水、电、路的问题镇里解决。

卢书君建议,要大规模搞大棚种植,可成立一个协会,便于向政府申请贷款,能享受相关政策扶植,还可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008年11月底,被村民自发推荐为生产队长的孙保来,与孙保良、曹二永召集全村村民开会,通报了卢书君的承诺,并提出建“西瓜协会”。

12月14日,25户村民聚集到孙保来家,“墩集镇小孙庄西瓜协会”正式成立。孙保来是会长,曹二永任技术组长,孙保良任顾问。

25户村民都按了手印,表示自己搞大棚生产的决心,他们中22户是返乡农民工。

孙保来还让每个会员交了100元会费,作为学习经费。“搞大棚,不能没有技术,曹二永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们要买许多这方面的光盘和书籍,还会请一些农技师来给我们讲课。”

卢书君曾向孙保来他们说,春节后会帮忙请一个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给他们做技术指导。

2009年1月底,墩集镇政府还为小孙庄的大棚西瓜在工商局申请注册了商标———蜜恋牌西瓜。

孙保来说,协会一成立,他就联系了许多超市,他们都承诺会订协会的西瓜,这让他充满期待。“县长都来考察过,承诺一定为我们村修一条柏油路,用来向外运西瓜。”

启动“西瓜”的资金

有了政府的贷款,又经历了集体“采购”,孙保来充满信心:15天,瓜苗下地。

“去县里跑了十多趟,从财政局争取到一笔20万元的扶贫低息贷款。”镇书记卢书君说,这笔贷款将全部用于小孙庄大棚西瓜的种植。每亩贷款限额7000元,年利0.6%,还款期限1年。卢书君认为,这笔贷款可在小孙庄循环用于大棚西瓜的发展。

对于这笔贷款,卢书君要求孙保来他们成立了一个“互助资金项目领导小组”,职能是初步接受村民的贷款申请与筛选申报,监督村民的贷款使用,敦促贷款的回收。孙保来被镇政府任命为组长,小组还设立了会计、监督员。

小组最后向镇里申报了11户29亩大棚,其中孙保来申报了4亩,曹二永申报了7亩。孙保来说,其实交贷款申请的特别多,但考虑了两点,一是贷款资金有限,只能先发展一批人,这样风险低些,另一点是,想贷款做他用的,不考虑,只能是用于大棚西瓜种植的。

为了不让大棚贷款被挪做他用,在孙保来的建议下,财政所从贷款中扣下了每户建大棚的设备钱,由小组统一购置材料。

近年关的时候,孙保来、曹二永一行人奔赴江苏、天津采购大棚设备。“为了省钱要找厂家磨价,我们买不起西瓜苗,只能买回种子,自己看着光盘学着育苗。”

孙保来认为,如果资金充足可以购买外地温床培育好的瓜苗直接下地。“每棵要5毛,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现在是各家都在曹二永的指导下,建起了瓜苗的温棚。”

“时间太紧了,钱发到小组都进入1月份了。搞大棚年前最合适,越晚越影响产值,跟普通的种植就没什么区别了。”曹二永有些忧心。

而孙保来担心的是,大家没搞过大棚,育苗也是第一次,一旦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本来想集中建一个大的育苗棚,但大家思想并不统一,也没这么大块的公共用地,最后还是决定各户自主经营。”

2月5日,孙保来在家搭建育苗棚。村里大棚修建需要将钢管弯曲并焊接,打工时学习到电焊技术的孙保来,设计了一个土制弯曲器,把废弃的车轮钢券用到大棚上,“仅此一项,每个大棚可节省500元左右”。

“顶多15天,瓜苗肯定能下地了。”孙保来充满信心。

只欠“东风”

“瓜苗下地就搞定水井。”

“没有水井怎么种苗。”

——政府与村民,僵持的逻辑。

2009年2月3日,大年初九,小孙庄29亩大棚已基本建好。

大棚和瓜苗都没问题了,村民的热情也已充分被调动。每天都有十多人到曹二永家的大棚现场学育苗、插秧、管理。

曹家那张光盘,已刮痕累累,还是被一遍遍借走学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水。

曹二永提醒孙保来,若没水,瓜苗没法下地,而若半月内瓜苗还没种下去,大棚就没意义了。

29亩大棚至少要6口机井,还要铺设电线。

孙保来和曹二永心急火燎去找镇书记和镇长,希望能尽快落实水、电的承诺。

镇里说,正向县里申报资金,瓜苗下地前,肯定会解决这些问题。而村民们在看到水之前却不敢将瓜苗种在地里,“井都没修,瓜苗下地肯定瞎了”。

孙保来他们又找镇供电所,希望先向大棚供电,所长说,已将小孙庄电网改造规划上报了,等待批复中。

孙保来说,自从29亩大棚建好,许多县领导都来视察过,并要在全县推广小孙庄经验,其他镇的干部也都来学习,称这是“民生工程”。

而在孙保来看来,“能尽快多给我们打两眼井、通上电,解决大棚种植的最现实困难,这才是重视‘民生’。”

对此,墩集镇书记卢书君承认,由于镇政府财力有限,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小孙庄大棚的水电问题,他说政府一定能够帮助解决,但需要一个走程序的过程。他称,年前镇里已向县财政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墩集并不只有一个小孙庄需要改善”。

他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后,墩集镇有大批在外的农民工返乡。这部分人面临“做什么”的问题,许多人再次将眼光投向农业。

卢书君说,能有钱办工厂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要小本经营,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高效农业生产是条现实的路子”。

小孙庄的西瓜协会,在卢书君看来是个好的思路。

“集约发展高效农业,便于统一管理、经营,能提高单位农业的产值,这次民工返乡可能是个机遇,但一定是个难题。”卢书君说,发展高效农业,势必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水利设施少而陈旧,道路也不通畅,无法保证农业发展。

卢书君称,就乡镇而言,软硬件的服务都亟待改善,例如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站,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缺乏技术人才,更缺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我们鼓励农民成立协会,进行高效农业的规模生产,是个明确的思路,现在的问题还是缺钱。”卢书君称,因财力有限,政府“只能做好服务工作”。

到2009年2月8日,干旱仍在继续。

农民创业企业 篇4

一、农民企业家精神:以葫芦峪农民企业家为例

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刘海涛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农民企业家, 在外经商经历了种种挫折与成功之后决心回到故里, 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穷山沟变为花果山。

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起初的土地流转问题上就与村民产生了争执, 刘海涛用真诚和创业的决心打动了村民, 刘海涛认为, 土地闲置也是荒废了, 不如大刀阔斧的平整改造, 说不定能有一番新的天地。正是他这种勇于冒险的精神, 给了山区农民一种新的致富可能。在土地承包整理之后, 创业又遇到了新问题, 在土地上实验的作物难以生长, 农业需要科技支持, 刘海涛用几年时间实现了他的科技农业梦。农作物有其生长期, 农业创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成效的, 几年过后, 葫芦峪的核桃种植终于有了些新的景象。但是刘海涛并不满足于此, 他认为农业要形成规模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收益, 于是他注册了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引进农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站在国际市场的眼光, 对葫芦峪的开发有了新的定位。刘海涛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来帮着策划, 邀请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培育新品种核桃, 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高标准要求, 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 从土地流转、合同签订、配套设施, 到开山造地、种植管护、员工管理、利益分配等等全部标准化。同时设计出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 让大家对公司发展目标一目了然。

几年时间, 刘海涛创新出他的“葫芦峪模式”, 大机械大规模地用开发公司的方式开发荒山, 先通过购买、入股、租赁、置换等方式, 有偿流转了土地使用权, 再运用现代工程机械和配套技术, 展开大规模集团作业, 系统地改造太行山, 最后形成生态的农业产业园区, 实行业主式经营管理模式, 统一销售, 分散承包, 带动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农民企业家刘海涛的脚步并不止于此, 2015年7月, 联合河北省内四家全国知名农产品企业, 前南峪邢台志成食品有限公司、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和河北制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组建了河北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公司。集团化的公司将与知名电商合作,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 推进太行山绿色农业产业的崛起。

二、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目标:培育企业家精神

(一) 授课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对农民的创业培育, 应在农民掌握农业相关技术和创业技能的基础之上, 通过深层次的创业教育培训, 培育出以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 不仅将会提升自身素质, 更会大大提高创业成功概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凸显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涵, 即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注意将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向创业领域渗透, 农民的创业领域在农业, 因此课程内容以及创新案例的选取要侧重于农业相关领域的创业, 创新是在于将多学科知识应用在农业生产经营之中, 在农民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发挥敢为人先, 勇于探索的农民首创精神。

(二) 聘用创业经验丰富的导师授课

师资队伍中需要有在农业领域已经取得创业成功的导师, 这一类导师不仅熟悉农业, 而且还能够体会农民创业的心理, 更能以自身的创业精神感染农民学员;同时还需要引入其他学科的成功创业人士来担任客座导师, 拓宽农民的创业视野, 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创业者的创造性。另外, 导师应当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变化。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不同于专业技能的培训, 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之中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企业家人格。

(三) 在社会中营造适宜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创业文化氛围

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在文化层面上就是要对农民进行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 社会中有碍于发扬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创业原始动力本身就是对利益的追逐, 农民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处于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中, 通过新闻媒体等舆论力量提升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要宣传守法诚信经营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创业是个富有挑战性的冒险事业, 除却自身实力以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社会舆论应当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创业失败者。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 (Schultz, T.W.) 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03:132-153.

[2]米松华, 黄祖辉, 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 2014 (08)

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篇5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前,下岗工人、待就业大学生在城市的数量已经较为庞大,面对或有技术或有文化的竞争对手,失地农民无论综合素质还是劳动技能抑或是思想意识,均处于社会的中下等水平。在这种社会现实中,自主创业就成为失地农民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一、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城市化早期,因为尚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各级政府主要把适龄失地农民以“占地工”的身份安排进国有或集体企业,实现其就业。进入市场经济后,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再就业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一些基础技能,再利用行政干预的形式让企业接纳他们。许多地方至今仍然沿用这种做法,不少政府部门让失地农民通过接受再就业培训,顺利进入到产业工人的行列中去。

由于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相对于再就业培训来讲,不便于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又需要更大的财力、人力投入,所以,不少政府部门更乐于选择开展再就业培训,以期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失地农民获得培训、得到安置。

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必需的知识储备,加之信息来源匮乏,抗风险能力有限,创业一旦失败容易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更多是给予口头支持,实际行动很少。

2.培训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政府支持的创业培训往往模式单一,失地农民的创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培训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财政,使用有严格限制,不利于吸引民间培训机构参与,因此社会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其次,培训工作开展时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很好地考虑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和地域等特点,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开展分层次教学。

再次,培训时间短,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真正需求。很多创业培训班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能力欠缺的失地农民很难牢固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

3.培训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到位

据不完全统计,社会上民间资本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 ,而失地农民的创业失败率则更高。因此,在培训过后,对农民进行后续服务,确保其创业成功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实际上,失地农民真正地、紧迫地创业培训需求往往是在创业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而且,一旦创业失败,往往会造成更多的失地农民对创业产生消极态度。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动态的创业培训,做好跟踪帮扶工作,才是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重点。但是,从目前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来看,政府更重视培训前选拔和计划内培训教学,而忽视动态培训、跟踪帮扶等工作,使得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缺乏持续性。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对策

1.提高认识,强化宣传,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对失地农民开展创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相信农民自身的创新精神,鼓励失地农民开展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失地农民破除“等、要、靠”的思想,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自谋职业的自觉性和能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帮助他们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部门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当地创业典型的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将各种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主动宣讲党和政府对失地农民在自主创业中的各项优惠措施,营造创业光荣、创业富民、创业有功和鼓励开拓者、支持创业者、帮助失败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2.健全创业培训机制,创新创业培训方式

以培养现代新农民为目标,按照“ 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丰富培训内容、活化培训形式、强化培训实效等方面着手把创业培训组织好。从政策和资金上,对民办培训机构予以支持,引入培训学员评价机制,以失地农民的切身需求去选择一批办学规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失地农民接受创业培训。逐步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科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有效提高失地农民的非农务工技能,提升他们的现代经营和管理水平。最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监督、民间资本运营管理的培训模式,保障每一位失地农民在开展创业活动前,均能接受可靠的创业培训。

各级培训机构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开展基层调研,掌握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真实需要, 在此基础上为失地农民设计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业项目培训。在开展培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除了必要的理论授课,还要加大观摩教学、实地考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课时量,尽量采用农民学员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形式开展教学。要高度重视创业的模拟教学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投资规模小、收益稳定的无风险或低风险项目作为实训内容, 让学员进行短期投资和运营,让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感知创业的各个环节,体验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从而获得创业经验。

3.增强创业培训的动态性,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要采用定期回访和随时回应的方式加强对参加培训学员的后续跟踪服务,增强创业培训的动态性。定期组织专家、教师及社会专业人士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等形式的回访活动,对学员创业活动中可以预见的问题,提前做出指导。开通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服务热线,针对学员创业中随时随地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以回应,让学员创业有路,求助有门。

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失地农民创业跟踪服务的专业平台,协调有关部门对自谋职业、开办私营企业的失地农民创业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咨询和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 切实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实现创业一户,稳定发展一户,带动一批人就业。

农民创业行为研究综述 篇6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对农民创业行为的研究较早, 理论较为成熟, 主要是从人力资本、农村社会文化以及女性农民创业者等方面展开的。

(一)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S.K.Kaushik (2006) 认为,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创业意向, 对农民成功创业及实现人权有重要影响。

Meccheri&Pelloni (2006) 强调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农民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将人力资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在农村地区, 人力资本往往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过程而获得的。

Fafchamps&Quisumbing (2003) 通过对巴基斯坦农村地区的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受教育越多的家庭成员更多从事于非农劳动, 更少从事于农田耕种和家务活动, 而且这样的分工使得这些人力资本较富足的人与市场活动更加接近。

(二) 基于农村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

Andreas Eckert (1999) 通过研究1880—1950年期间社会与文化体系对喀麦隆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 指出影响非洲农民创业及其劳动力联合能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文化和经济因素对农民创业轨道变迁的影响非常大。

Lafuente, Vaillant&Rialp (2006) 通过对泰罗尼亚农村地区的比较分析指出, 创业榜样的出现对个人的创业意图有着积极和显著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一个榜样的存在增加了3.413%的创业意向的概率。

Aidis, Mickiewicz&Sauka (2008) 通过对比俄罗斯维托利亚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创业者创办的企业, 发现不同民族创业者对创办企业及其业绩有显著的影响。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 农民的创业意识更强, 创业活动也更活跃。

(三) 对女性农民创业者的研究

Dasgupta, Roy&Chattopadhyay (2006) 认为, 摆脱生活的贫困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 是农村女性创业的最根本原因。在印度, 农村女性总体上营养不良、缺乏教育和技能培训, 合法权利和福利无法实现, 照顾家人和支撑家庭的重担促使农村女性寻找更有利的收入渠道, 从而走上了创业之路。

S.S.Weber (2007) 在一项对农村妇女微观创业主体的研究中指出, 在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妇女找工作相对难, 因而在诸如扩大养殖、租借土地、出售农业园产品、烧烤和家政等方面进行创业成为她们重要选择之一。

Xavier, Raja&Nandhini (2008) 通过路径分析模型验证了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鼓励是农村女性创业成功的基础, 但却不是农村女性创业的最初动机, 因为她们把家庭的支持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或者只是作为创业时权重较低的一个考虑因素。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 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创业问题,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农民创业主体、农民创业环境以及农民创业模式等方面。

(一) 农民创业影响因素

郭军盈 (2006) 将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解为体制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素质三大类:通过二元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农村制度, 分析了体制性因素对农民创业机会的影响;从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对农民创业的政策和支持, 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吴勇、蔡根女 (2010) 从宏观层面上考察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影响因素对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活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工业化程度对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有显著反向影响;城市化程度、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比重对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

王静等 (2011) 基于对常州市71名农民创业者的创业情况进行的实地调查, 运用Logit离散选择模型, 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因素、经济资本及人力资本培训都对农民创业有一定影响。

(二) 农民创业主体

钱晓燕 (2009) 构建了农民创业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包括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土地规模化经营、乡镇企业个数、收入水平。通过相关分析得出:中国农民创业能力水平整体不高, 东部地区农民创业能力较高, 中部地区一般, 西部地区较差。

黄德林等 (2007) 通过对2 571名全国创业农户样本调查, 从农民创业自身素质、农民创业心理素质、农民创业素质三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能力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农民创业能力自身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中国农民创业的心理素质趋向健全;中国农民创业素质的特点是优秀的农民创业家少。

(三) 农民创业环境

黄少安 (2003) 认为在“二元结构”下, 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农村社会经济制度, 首先是土地制度, 其次是户籍制度, 第三是教育制度, 产生了一系列对三农的不利影响。

陈琪等 (2008) 指出创业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发生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因此作者通过对调研所得的一手资料对浙江农民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其存在引导、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优化农民创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朱嘉蔚 (2010) 将影响农民创业的外在因素分解为政治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及自然环境, 然后按照这个分析框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外在因素进行现实分析, 最后指出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 农民创业模式

吴昌华等 (2006) 根据创业的阶段性特点和生产要素配置情况提出农民创业的三种模式:自主开发型创业模式、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型创业模式、“老板村官”带动型创业模式。

李建华、刘建宏 (2009) 对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在推动和引领农民创业实践中采用的主要模式, 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实体承包、自办企业4种模式。

刘爱梅、张国良 (2010) 对浙江省农民创业进行研究, 将其创业活动总结为六种模式:家庭工业模式、经商回归模式、打工转型模式、产业带动模式、企业裂变模式和家族孵等模式。

三、简要评述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农民创业”这个主题, 主要从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特定农民创业者以及农民创业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剖析, 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民创业理论,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着各地区农民的创业进程。但是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已有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对农民创业的微观绩效研究不够深入;第二, 即使在实证研究方面, 往往也着重于问卷调查基础上的描述统计分析, 缺乏更为科学、精确的研究方法, 而且也仅仅限于某一国家、区域、单一因素或者特定的创业者, 对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的总体把握不足;第三, 他们的研究主要适用于一般条件较优地区的农民创业, 对于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区域的农民如何创业研究不多, 构建指标体系分析该区域农民创业行为的研究更少。

摘要: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增加自身收入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独立创业, 对农民创业行为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人力资本、农村社会文化以及女性农民创业者等方面展开研究的;国内学者则主要从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创业主体、创业环境以及创业模式等方面对农民创业行为进行阐述。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农民创业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但也存在着对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总体把握不够、适应面较窄、微观绩效研究不够深入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创业,创业主体,创业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5) .

[2]吴勇, 蔡根女.农村微型企业创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宏观层次的视角[J].生态经济, 2010, (6) .

[3]王静, 韩冰宇, 韩宏华.影响农民创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常州市71名农民创业者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2) .

[4]黄德林, 宋维平, 王珍.新形势下农民创业能力来源的基本判断[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9) .

[5]黄少安.还有哪些制度性因素制约民营经济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6]陈琪, 金康伟.创业环境问题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7]朱嘉蔚.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外在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

[8]吴昌华.江西省农民创业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

[9]李建华, 刘建宏.科技特派员引领农民创业的模式选择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业学报, 2009, (4) .

农民创业绩效研究综述 篇7

农民创业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术界从农民创业教育、创业认知、创业环境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这一主题的剖析,研究思路大致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三类,具体介绍如下。

1.1现状调查类研究

2013年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农民创业这一主题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仅有的一些成果也多是针对农民职业化培养等方面。但是,2013年之后,关于农民创业的研究便如井喷式增长,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是农民创业的现状性调查研究,即针对某一具体地区现有农民创业情况进行调研,并针对实际调研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代表性成果如黑龙江省鹤岗市农业科技研究所的侯忠艳,针对鹤岗市现有创业农民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际调研,并针对农民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信息、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这一类研究通常不会运用复杂的模型,多是以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展开,展现出的问题也是比较现实的情况,研究成果中的发展建议也比较具体而细致。

1.2问题分析类研究

关于农民创业的第二类研究是问题分析类研究,即针对农民创业过程中的某一具体职能进行分析,如农民创业培训或创业教育、农民创业能力、农民创业融资、农民创业环境、农民创业意愿、农民创业动机、农民创业认知、农民创业绩效等。这一类研究在农民创业研究整体上的占比较高,学者们的研究思路多是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而后,针对问题给出问题完善体系,过程中会引入一些简单的计算模型。代表性成果如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李玉峰、童红兵、李斌共同完成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模式研究”,针对新型农民的发展需要设计出了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培训机构、扶植组织四个维度的农民创业培训体系。这一类研究的整体数量较多,但是结论均存在着过于主观性的问题,缺少效果的验证。

1.3关联推算类研究

关于农民创业的第三类研究是关联推算性研究,即利用专业的运算模型计算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农民创业的关联性影响,如“先前经验、创业警觉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关联性分析”、“人格特质、创业学习与农民创业绩效的关联性分析”、“创业氛围、社会网络和农民创业意识的关联性分析”、“社会网络、社会技能与农民创业资源获取的关联性分析”等。这一类研究的复杂性程度较高,学者们多是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式等专业的统计分析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推算,通过分析结果验证假设。代表性成果为长江大学张益丰基于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14个行政村的调研数据而进行的针对企业家才能、创业环境异质性与农民创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同时使用了Ordered Probit和Ordered Logit模型进行检验,并对假设进行了论证。这一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重点论证各个因素之间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及方向。

2农民创业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近几年,在数以万计的农民创业研究项目中有一个分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就是农民创业绩效研究,这一主题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它主要针对的是已经拥有了一些创业经验的创业农民,调查对象的确定以及数据的挖掘和整理都较为不易。目前,这个领域成型的成果不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单一因素与农民创业绩效的关联性分析

2014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知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农民创业绩效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多数都是研究某一个或是某两个具体的因素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的思路均为设置变量,包括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给出假设和实证检验。例如“农民创业培训、创业选择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人格特质对农民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农民创业能力及其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等。这些研究的整体结构和基本思路非常相似,区别只是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选择。代表性成果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明忠、陈明针对广东省广州、深圳、汕头、茂名、惠州、云浮、汕尾7个地级市创业农民进行的以创业学习为中介变量验证人格特质与创业绩效的研究。这一类研究的专业性非常强,学者们通常会采用至少两种模型进行推算,但多数注重假设的验证过程,对于发展建议的部分阐述的较少。

2.2具体地区的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创业绩效研究中第二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是针对具体地区所展开的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这一类研究多是先选定某一地区,再构建模型,模型中会包括大量的指标,通常指标的层级会达到三级,之后通过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反复修正,最后利用模型中各级指标的成分分析系数说明问题。例如西南大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张应良教授就针对我国东部地区284名创业农民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周菁华也基于366位创业农民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这一类研究都会涉及到大量的指标和数据,学者们通常都会设计多级结构方程式,并利用预调研、检验性调研和正式调研来修正模型,但是学者们选用的指标相似性很高,缺乏地区针对性。

2.3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创业绩效分析

农民创业绩效研究中的第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是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民所展开的创业绩效研究。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型阶段,农民正经历着职业化的蜕变,国家在同一时间出现了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失地农民和现代化农民四种不同身份的群体。而这四种农民都有可能成为创业的主体,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的创业研究便逐渐萌生出来。例如,江西农业大学的杨新萍基于潘阳湖区返乡农民进行了创业绩效的实证研究,针对返乡农民特点设置变量,验证假设。目前,这一类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碍于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数据的获取难度,使得现行成果多是调研类文章,对策建议均过于主观。

3现有农民创业绩效研究述评

目前,针对农民创业绩效的研究虽然相对有限,但是也逐渐展现出了一些共性的特点,现将关于现存农民创业绩效研究成果的实效和不足简述如下。

3.1现有研究的价值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民创业绩效的研究整体成绩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很多变量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得到统一结论,例如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经验开放性特质对农民的探索式学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民创业培训对创业选择具有正向因果关系,创业培训效果与创业绩效存在正向关系;金融服务环境对农民创业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经济环境对农民创业绩效具有直接正效应等。其次,学者们在不同地区的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中已经逐步构建出了相对比较稳定的模型结构,模型中基本都是包括五个维度,即市场条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性特征和知识经验。最后,学者们已经将影响农民创业绩效的关键问题一一整理了出来,例如,农民自身创业能力薄弱、创业意愿较低;农民社会资源有限;农民融资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的提炼都是学者们的研究所展现出的宝贵的价值。

3.2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农民创业绩效这一主题的研究在学者们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问题是研究的展现形式过于学术化,农民创业绩效的研究通常都会引入模型,而学者们也局限到了模型的研究模式之中,研究结构千篇一律的都是选取变量-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实证检验,最后的结论都是以检验假设的方式展现。但是,科研的作用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模型的支撑固然重要,但是学者们需要利用模型发现问题,利用智慧解决问题。因此,现有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者们只是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重视科研与实际的结合,而不单单是数据的反复推算。

参考文献

[1]周菁华.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66个创业农民的调查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

[2]张应良,汤莉.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东部地区284个创业农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廉江:强化创业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篇8

廉江市农业机械局局长黄存德在开班仪式上致辞。他希望参加学习的全体学员, 认真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积极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生产上, 让理论知识产生实际效益, 增加家庭收入, 带动更多农民通过发展效益农业走上致富之路。

本次培训班办班时间累计14天, 培训内容有集中培训、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创业发展等五个方面。在培训班上, 专家紧紧围绕萌发创业理念、产生创办企业的想法、如何办好企业以及创业技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相关农业专业技术等, 重点对学员进行分类指导和咨询, 帮助学员确定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 编制、论证和完善《创业计划书》。同时还解读了中央和地方对农民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品牌创建、循环经济等方面知识。

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思考 篇9

1 农民工回乡创业基本情况

当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为主要标志的初始阶段, 正在进入主要依靠提升转移质量、促进农民稳定就业, 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的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有关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在1.2亿人左右, 且大多从事比较艰苦的工作, 收入普遍偏低。但也有近500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 又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 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尽管目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人数还不算多, 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 代表着发展的方向,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 把打工时掌握的技术和信息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二是拓展了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门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数量大、范围广、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三是形成了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 有效地开拓了市场空间, 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四是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集中在乡镇和县城, 既增加了乡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 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因此, 必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民工回乡创业得到了政策支持, 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态势良好。但相比其它创业群体, 如:大学生、回国留学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等, 农民工回乡创业难度更大。

2.1 贷款难

虽然农民工返乡时积累了一定资金, 但流动资金和发展资金短缺, 贷款困难, 这已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需要。小额担保贷款未将回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范围, 金融机构贷款要求的标准高, 手续复杂, 周期长。新办企业多数是租用场地, 缺少有效的抵押物, 难以找到担保人, 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户贷款比例控制过严, 贷款额度小、利息高, 导致农民工回乡创业很难获得贷款。

2.2 人才缺

急需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招不到、留不住, 是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多数回乡创业代表反映管理、营销、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难招, 并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回乡创业农民工出身农民, 创业地大多在县或乡 (镇) 、村, 创办的企业通常是微利项目, 生产结构为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 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工资待遇难以提高、工作条件难以改善;并且, 创业地的生活水准、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等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导致外地人才和劳动力不愿来, 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则流向发达地区。

2.3 能力弱

当前, 农民工回乡创业还普遍存在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不适应的问题, 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后续发展面临难题。主要是因为, 一方面回乡创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不足的限制, 缺乏现代的思维方式, 缺乏超前的营销观念, 缺乏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的比重大, 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 多数地方农民工回乡创业处于自发状态, 政府和有关部门更重视劳务输出, 而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引导扶持。

2.4 缺信息

投资盲目性大。一些回乡创业人员在外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回乡后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 对产品的营销存在信息不畅, 手段缺乏。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投资, 达不到投资的理想效果。

3 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措施

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 要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解决好制约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阻碍。

3.1 资金支持

金融机构要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回乡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 改善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服务。在贷款额度、时限上适当放宽限制, 满足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支持保险公司为回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各类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

3.2 人才培训

通过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教育和科研优势资源, 形成合力开展联合培训创新。一是对创业者知识缺乏和技术积累不足方面, 可以有针对性地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机构和职业学校等处聘请一些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为创业农民工开设专题讲座, 现场指导解疑答难。二是开展好技能培训。劳动和市场服务部门对返乡的农民工要及时进行指导, 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的再培训,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中等职业技能教育, 培养后续人才。大力培养新型的有技能的实用人才, 为农村人才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3.3 统筹城乡发展

现代农业助推农民创业 篇10

广东德庆县的周富贵今年的柑桔又喜获丰收,三亩地纯收入3万元,“现在比傻种地日子好过多了。”周富贵乐不拢嘴。

通过选准柑桔作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行柑桔标准化生产,引领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德庆县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如今,德庆贡柑、砂糖桔已获得“中华名果”、“广东省名牌产品”等称号。

像这样的通过突出特色产业,着力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例子不胜枚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蒋和平告诉《经济》。

蒋和平是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

创新——现代农业核心

《经济》: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设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理念?

蒋和平:它突出了创新的理念。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题,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市场化的理念。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如农业机械、化肥、饲料等均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他部门。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因此,现代农业也突出了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由于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最大效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农业也突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

另外,标准化的理念也体现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经济》:您曾提出“现代农业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产业基础”,请您具体解释一下?

蒋和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制约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正在逐步消除、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良好环境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依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吸纳能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产业基础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农业能够参与社会平均利润分配,使农民能够获得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报酬收益,确保城乡共同发展。

农民创业新契机

《经济》: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创业有何重要意义?对那些准备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农民提出了什么更高要求?

蒋和平:发展现代农业给那些有商品意识、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懂技术、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想法的农民带来了创业希望,他们投资兴业,以法人身份进入市场,开始了农村经济社会大分工。

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广大的农民“个个都是企业家”,即要求他们成为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家型的现代农民,他们本质上是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得以高效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他们有市场经营的理念,懂得如何去寻找市场、如何把握市场信息如何去创造效益、增收;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理念、经营管理理念等,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产出;还要求他们懂技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等。当然,对于他们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近几年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大,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都在慢慢变成现实。

现代农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培育现代农民让他们尽快掌握这些本领成为了当务之急。首先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使农民从事专业化经营更为便利。其次是清除创业型农民成长的障碍并扶持其成长,最后还要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推动更多的农民成为从事规模经营的创业型农民。

《经济》:有一种观点认为,龙头企业对于农民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创业载体,但是农民创业不一定非要依赖龙头企业,您怎么看?

蒋和平: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不只是龙头企业,广大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的确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创业载体,它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民创业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6年,乡镇企业新增农民就业362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240元,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7%。

但是,龙头企业也好、普通企业也好,都只是农民创业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农民创业不一定要完全依靠企业,农户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作组织进行创业,也可以自己创办不同于个体工商户的“农户公司”等等。

《经济》: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农民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不足10%的农户没有创业想法,但是,目前仅有6.2%的农户已经或开始创业,您认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民创业的现实困难是什么?

蒋和平:发展现代农业给农民创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首先,目前还没有一部扶植、鼓励、保障农民创业的政策。由于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手续繁琐、政出多门的情况,还有“吃、拿、卡、要”的现象,无形抬高了农民创业的门槛,影响了农民创业积极性。

很多创业农民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财务、经营意识等等,缺乏准确做出市场判断、抓住信息等能力,导致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束手无策,造成一些损失,有的甚至倾家荡产,打击了创业信心。因此,帮助创业农民走向市场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尽快的学会把握市场的能力。

农民的创业理念渗透策略研究 篇11

创业理念是指创业者用坚强的毅力, 克服各种困难,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创业理念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要有宏伟的志向。

中国有句俗话:“心有多大, 事做多大。”立志容易, 守志难。许多人创业初期, 壮志满怀, 过不了几年, 就消磨光了。所以, 守志的过程, 实际上是战胜自我的过程, 遇事一定要紧紧盯住确定的大目标。

2. 要有冒险精神。

中国人最不提倡的一种宝贵品质是“冒险”。中国普通百姓只能过平庸与无聊的生活, 卑微而绝望。只有生命中增加了冒险这个元素, 一个人才能有创业的激情。其实冒险是中国最最稀缺的一种优良品质。

3. 要有坚定的毅力。

创业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过程, 但是往往走到那里不一定美好, 你要告诉自己每天走过的路当中碰到的事情会很多, 困难会很多, 要准备好接受挫折和困难。所以说失败是绝大部分创业者一定会碰到的问题。

4. 要有乐观和主动的心态。

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 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乐观和主动的心态去拥抱。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 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5. 要有永远的激情。

创业初期容易产生激情, 但更容易因挫折而失去激情。短暂的激情只能带来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它不能形成巨大的能量;而永恒持久的激情会形成互动、对撞, 产生更强的激情氛围, 从而有助于创业成功。

二、农民创业理念的缺陷分析

1. 缺乏创新精神。

不仅仅是农民,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在家听父母的, 在学校听老师的, 在单位听领导的, 这样从小就形成了“唯上”“唯权威”的思想, 形成了“冰融化了只能是水, 而不能是春天”的思想。

2. 小农思想严重, 冒险精神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本位思想严重。即大多数农民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 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二是缺乏长远眼光。大多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没有长远打算, 他们只注重那些立竿见影的短期项目, 也很容易一哄而上。三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 缺乏冒险精神。

3. 独立性较差, 依赖性较强。

不少农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观念落后、依赖性较强, 不能够积极主动发家致富, 缺少自力更生的劲头。

三、农民创业理念的渗透研究

1. 通过对比研究分析, 培养创业激情。

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农民和四川农民都属于最早开始闯荡的人群, 温州农民闯荡中国的方式是修理雨伞、钢笔、铁锅, 或者倒卖点零用百货, 总之到处的流浪。四川农民闯荡的方式是直接去广东打工。80年代敢于出来闯荡的人都是用勇气的人, 因为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 交通不方便, 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抱以深深的恐惧。四川人和温州人都有勇气和魄力, 但是由于思路的不同, 走上了不同的发财致富道路。30年过去了, 温州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群, 他们掌握了足够先进的经商技能, 他们的财富甚至可以让他们的后代走出国门, 到欧洲去经商;而四川农民的第一代打工者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们大多在四川老家继续贫寒的生活, 而他们的晚辈循着父辈的足迹, 继续一窝蜂的拥挤到广州接受老板们的残酷剥削, 成为社会最贫穷的一类人。温州农民的艰苦创业让他们自己和后代彻底摆脱了贫穷, 而四川农民的辛苦打工换来的是子孙无穷无尽的悲哀和贫穷。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命运, 不同的理念决定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思路决定不同的出路。在培训过程中邀请温州在徐州的创业者徐州新世纪建材装饰城董事长叶晓武给学员们讲他自己的创业故事:1998年10月投资一个多亿创建新世纪建材装饰城, 装饰城占地1000亩, 自开业以来, 已吸引入驻经销商2400多户, 现在已成了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最大的装饰材料集散市场。叶晓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只是一个农民小商贩, 本钱不超过1000元, 就是凭着一股创业的精神和信念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2. 创业示范推动, 增强创业的可行性。

徐州睢宁的王正中, 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近年来, 大宗水果供过于求, 价格一直较低。与此相反, 近年杂果市场行情却非常好。如冬枣卖到20元/千克, 桑果5~6元/千克, 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大宗水果。他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对未来市场形势以及土壤情况进行分析, 专家认为今后8~10年, 杂果市场前景总体看好, 而且当地土壤也适合种植, 他于2006年果断承包了40亩荒地, 种植了冬枣。杂果中的枣是我国重要的果类食品资源之一, 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在日常食用的水果中, 维生素C的含量最为丰富, 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 长期食用, 具有养血安神、镇静、催眠、增强肝功等作用。枣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果品, 含有抗癌物质, 具有生物活性, 有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抑制癌细胞增殖功用, 既可以鲜食、干食, 又可入药, 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果品。王正中在2007年就收入近30万元, 2008年更是达到41万元。丰县的刘方云也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农民典型。他通过报纸介绍了解到树莓发展正当其时。果实为聚合浆果, 柔嫩多汁, 色泽宜人, 风味独特, 具有多种利用途径和很高的药用价值, 除鲜食外, 还可制造果酱、果汁、多种食品添加剂和保健药品等。自50年代以来, 树莓种植业在欧美发展很快, 尤其是美国在树莓品质改良, 果实保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树莓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但在国内无论是树莓生产还是产品加工基本上是空白, 市场缺口很大。为此, 2008年他通过熟人介绍专门到黑龙江省尚志市石头河子镇树莓种植地学习树莓种植技术。2009年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3. 技能培训推动。

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目前, 徐州生物理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采取了两条途径齐步走的方式对农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一是针对某一种技术进行到校集中培训, 截止到2009年底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50期, 培训农民48900人。通过培训绝大多数农民掌握了一、二项实用技术, 开拓了视野, 为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派有经验和技术的老师到县、乡镇、村蹲点, 手把手的进行帮扶, 向他们传授技术和技能。学校已和丰县结成“扶贫脱困、就业创业”对子, 学校从2008年开始派5位老师常驻乡镇、村, 为当地农民的创业插上了技术的翅膀。

四、政府应加大政策力度, 促使农民创业走上新的台阶

经过培训, 农民的视野开阔了, 创业激情高了, 但在创业时仍然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在考验着农民, 同时也考验着当地政府。根据我们调查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启动资金难、用地难以及创业环境依然较差。

1. 首先是创业初级阶段资金难。

创业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创业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很多农民没有办法筹集到资金, 如果贷款也只能是小额贷款, 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金额大点的就需要担保或者抵押, 而很多农民没有财产抵押, 也找不到人担保所以启动资金就成为农民创业最大的难题, 造成返乡创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是供给渠道少。目前乡镇以下吸收存款的机构有农行、农信社、邮储等, 而真正放贷的只有农信社。农行是全国性的大银行, 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邮政储蓄则只有存折质押贷款等业务, 服务种类少。二是贷款利息高。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月息为9.9厘, 加上贷款申请过程发生的交际费用, 月息实际超过1分, 年利息超过12%。当地应尽早成立农民创业担保公司, 为农民的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2. 其次是用地难。

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用地非常大度, 有些地方在土地上甚至要贴部分资金, 而农民创业用地就很难, 应将其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是在现有的各类园区中, 安排必要的场地, 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 支持农民创业。二是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各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直接用于农民创业用地。三是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 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创业用地。四是在不影响水土保持, 不损害农民权益, 不污染、不浪费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

3. 再次是创业环境差。

近年来, 各地为了发展经济, 纷纷出台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优化投资环境, 但农民创业却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对农民创业缺少具体明确的扶持政策。在些人甚至认为, 农民创业只需要按现有的政策办, 不需要有特别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农业经济管理, 2007年06期.

[2]Donald F Kuratko.Riehard M Hodgetts Entrepreneurship-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2004.

上一篇:技术型农民下一篇:东亚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