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存在问题(共12篇)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1
近几年来, 溧水县把农民创业作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带动农民就业, 优化农民收入结构,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抓手。通过围绕地方特色、优势和传统产业, 加强宣传培训, 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等举措, 使全县农民立足实际,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在创业致富路上各显身手, 创出“石湫刀具”、“和凤双蛋”、“沙塘庵粮油”、“傅家边农家乐”等特色品牌。2011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达10 836户, 从业人员23 107人, 私营企业4 719户, 从业人员79 692人, 二者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力的41%, 创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的份额越来越大。
1 溧水县农民创业的主要措施
1.1 深入调研, 理清发展思路, 打造创业基地
在总结前几年开展农民创业主体培育工程的基础上, 对全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农民创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提出了围绕特色产业建基地、以基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兴产业的思路,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 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机遇, 结合溧水县“石湫刀具”、“沙塘庵粮油”等特色品牌和溧水特色及一些传统产业, 引领农民积极创业。同时积极向市申报农民创业基地, 经过专家组评审和市批准, 2011年溧水县晶桥镇水晶村等11个村被认定为南京市首批农民创业基地, 居南京市各郊县之首, 扶持创业农民366户, 洪蓝镇傅家边村等4个村作为南京市主体培育工程重点创业村, 扶持创业农民140户, 使众多的农民做大做强了自己的创业实体, 全年农民创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012年溧水县申报的8个创业基地, 309户创业户, 在评审中有7个排在全市前11名, 其中傅家边村位列第1名。
1.2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
1.2.1 加强宣传, 提高农民创业意识。
针对农民中普遍存在“小富即安”、“不想创业、不敢创业”等思想,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开展了主题为“树勇气、敢创业、争致富”等系列宣传活动, 对创业户进行敢创业、创大业的教育和引导, 重点宣传创业致富的成功典型, 让农民争当创业致富榜样。同时对农民创业的政策进行说明和讲解, 针对群众关心的政策和现实问题, 解读惠农政策, 帮助农民根据各自特点, 理清发展思路, 制定发展规划, 开阔创业农民的眼界, 坚定他们创业的信心。
1.2.2 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创业技能。
缺少创业技能, 也是农民不敢创业或创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为此, 在积极组织有关创业农户参加市农工委举办的创业培训的同时, 县农工委还多次组织创业农户进行农民创业培训, 邀请市农工委有关领导对创业农户进行敢创业、创大业的教育和引导, 并对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讲解, 同时还请江苏省劳工组织创业高级培训师, 开展了“你创业、你成功”培训讲座, 针对创业户在创业过程中和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进行了讲解, 近年来还根据网上销售的特点, 专门对网络营销进行了培训。每个创业基地还根据各自的特点, 对创业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通过培训进一步开阔了创业农民的眼界, 提高了技能, 极大地鼓舞了农民, 坚定了他们创业的信心。
1.3 加强指导服务, 打好农民创业基础
1.3.1 做好政策服务。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通知》等政策, 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的基础上, 按照要求做好创业补贴和小额贷款的发放, 2011年县财政补贴创业户逾20万元, 帮助创业户解决贷款815万元, 贴息80万元以上, 2013年截至目前, 已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笔, 合计218万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创业户特别是初始创业农民的资金困难, 增强了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1.3.2 指导各创业基地组建服务组织。
为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服务, 指导各镇村成立农民创业服务小组, 同时加强对创业基地的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提高对农民创业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把农民创业与农民协会有机结合起来, 每个农民创业基地都成立了农民创业协会, 形成行政村搭台, 农民创业协会唱戏, 农民当老板的模式。农民创业的日常管理由协会承担, 主要组织创业户参加培训、学政策、学技术, 互通销售信息, 开展行业自律、自我服务等。如和凤镇沙塘庵粮油协会成立后, 注册了“石臼湖”大米商标, 制定了加工及产品标准, 建立了网站, 开设了网络销售, 36家粮食加工户, 年加工大米逾30万t, 销售额超过10亿元,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带动了溧水县及周边地区粮食生产。
1.3.3 拓展生产和销售, 延伸产业链。
针对农民创业基地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特点, 帮助和指导有创业意愿的农民, 向加工的上下游拓展、延伸, 寻找更多的创业机会, 如和凤镇蛋业加工基地, 主要从事咸蛋和皮蛋的加工, 其上游涉及鸭苗的孵化、蛋鸭的养殖、饲料的加工, 下游涉及运输和销售。积极引导农民从事蛋鸭养殖、开设炕房, 基地加工户虽只有50余户, 但养殖户却有近100户, 鸭蛋不仅完全能满足当地加工户的需求, 还使外地加工户慕名而来;鼓励加工户开设销售窗口, 使近1/3的加工户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窗口;为减少饲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的成本, 指导他们建起了网站、组建销售合作联社, 形成了一条从饲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拓展了创业渠道, 增加了农民收入。
2 存在的问题
溧水县农民创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增收长效机制、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对创业致富的理念认识差别较大, 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方, 很多农民缺乏创业意识或创业意识不强。同时受小农意识影响, 很多农民有较重的小富即安的思想, 缺乏创业的魄力和勇气。二是受到经济条件和环境影响, 很多农民担心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业中, 造成创业不成, 将极大地影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呈现出农民想创业的多, 真创业的少。三是制约因素多。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 不能满足农民创业的需要, 如在土地和用电、用水、资金等多方面限制还比较多, 特别是在初始创业阶段, 创业农民很难从金融部门贷款, 大都只能从亲戚朋友或民间进行借贷, 如和凤镇张家村一村民在本村创办了一个服装加工厂, 带动了周边20余个农村劳动力就业, 但由于资金有限, 又没有资产抵押, 无法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 每年只能从民间借贷, 2010年借贷1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 付利息1.8万元, 而同期银行10万元年利息还不到其1/2, 由于资金的缺乏, 民间借贷利息高, 使其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3 对策
3.1 继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加大对近几年涌现的成功创业农民的宣传力度, 每年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 对农民创业典型进行表彰, 加大其事迹的宣传报道, 利用农民身边的典型, 逐步改变其观点, 充分营造创业氛围, 同时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增设创业教育, 从源头上培养新增劳力的创业意识;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树立人人敢创业、争创业、创大业的观念和氛围, 培养农民自强不息, 勇于进取的精神, 提高创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培养其创业的信心[1,2]。
3.2 做好各项服务
不断完善农民创业数据库, 及时全面了解农民的创业意愿和农民的创业进展, 在扶持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创业的基础上, 继续做好各创业基地的跟踪服务, 帮助已创业农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4]。
3.3 加大对农民创业扶持力度
一是根据溧水县实际情况, 研究出台行之有效的《溧水县扶持农民创业实施意见》。二是抓住政策机遇, 充分利用各项惠农政策, 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支持, 切实帮助解决创业农民的资金难题, 大力发展农民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溧水县更多农民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摘要:介绍了溧水县农民创业的主要措施, 分析了溧水县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创业,主要措施,问题,对策,江苏溧水
参考文献
[1]牛静.农民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17) :146-150.
[2]徐华芳.农民创业存在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4) :326, 328.
[3]张梅.当前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决策导刊, 2009 (12) :18-20.
[4]朱喜蔚, 朱晓妹.江西省农民创业的环境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 2009 (12) :200-202.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2
一、农民创业的基本特点
随着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民创业主体、领域、空间和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农民创业主体由传统能人向新型农民转变。农民创业起步阶段,村干部、能工巧匠和农村经纪人为创业主体。近几年,通过多种形式培训,一批新型农民走上创业道路,还有来自农村的大专院校和技校毕业生也加入农民创业队伍,使农民创业主体由传统能人向新型农民转变。经过多年培训和实践锻炼,多数创业者已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此基础上,又有一批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和技校毕业生加入创业的队伍。
二是农民创业领域由家庭副业向兴办产业转变。农民过去常说,“家有万贯带毛不算”。那时发展养殖业,仍然属于家庭副业的范畴。近几年,一些地方农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兴办畜牧业、养殖业,不断加快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三是农民创业空间由就地就近向城镇拓展转变。农民兴办种植、养殖等非粮产业,往往从就地就近起步。随着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的拉动,社会化服务的吸引,产业链条开始向城市城镇延伸。农民创办加工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及其他类型的第三产业,往往一开始就以城市城镇需求为目标,使产业在那里生根发展。
四是农民创业形式由自发为主向有序组织转变。过去,农民创业基本以自发为主,产业发展带有很大盲目性,甚至由此导致大起大落。为有效解决农民创业盲目性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注意加强组织引导和政策扶持,并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帮助农民创业主体进入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的组织化程度,部分农民创业个体积极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业规模化,有效增加创业收入和规避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
二、农民创业存在的问题
农民创业首先必须具有积极的创业意识、资金、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扶持,而且必须把这四个基本条件有机统一起来。当前,推进农民创业有利条件很多,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农民创业意识日益强烈,但存在诸多后顾之忧。许多农民认识到,要实现增收致富,光靠种粮收入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农民把增收致富的取向放在创业上。据调查统计,70%以上的农户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多数不重操旧业,重点围绕非粮、非农产业进行创业。一些大专院校、专业技校毕业生返乡后,基本都走自主创业的路子。尽管如此,农民对创业的认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原因是农民有后顾之忧。农民创业最大问题是怕担风险,在缺乏规避风险政策措施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风险农民怕血本无归。一些想离土离乡创业的农民担心政策补贴、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享受不到。还担心土地流转出现麻烦,怕到城镇创业生产生活困难没人帮助解决。
二是资金量小,缺乏金融服务。虽然农民工返乡时积累了一定资金,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所需资金额来说,这点积蓄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多数返乡民工根本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因为金融机构贷款约束变硬,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抓大放小”、或只收不贷,使之难以得到金融服务,流动资金短缺,是当前严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三是农民自身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创业本领仍然不强。不具有创业的文化基础,缺少专业技能和本领,难以适应创业的需要。
四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投资10-50万元的占大多数,其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三、制约农民创业的因素
一是资金量小,缺乏金融服务。对于农民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来说,资金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多数农民根本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能。
二是负担太重,创业服务不到位。农民创办小企业包括开办个体工商户,要辗转多个部门,办理包括场地证明,资金证明,环保评估,消防和安全许可,生产许可,卫生许可,建筑规划、设计,工商登记等多项手续,往往每道手续都要收费,增加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成本。在地方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越是贫困、税源少的地方,越容易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
三是盲目性大,指导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农民在创办企业时缺乏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办企业存在着盲目性。随着科技,信息,体制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如果创业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不能适应,就无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成立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来为企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四是经营不善,职业教育是重点环节。“管理落后,经营不善”是农村的个体、私营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是受经营者教育程度和知识的限制,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不少人营销观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眼光。二是家族式管理,决策不民主,机制不合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三是技术水平低,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缺乏竞争力。
四、推进农民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创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都应成立农民创业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并实施农民创业规划,协调解决农民创业中的重要问题。农民创业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民政、银行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委,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要加强农民创业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和综合服务的职能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创业组织化程度。要宣传和鼓励农民创业先进典型,对推进农民创业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要切实抓好农民创业组织服务工作,对进城创业的农民,由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农民创业服务平台,为农民进城创业提供多种服务;对进入口岸城市和境外创业的农民,农业、财政、民政、银行等相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为农民创办外向型产业提供综合服务。
二是改善农民创业信贷服务。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关金融部门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加强信贷担保服务,现有担保机构应开设农民创业担保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创业担保机构。完善农民创业贷款抵押办法,农民政策补贴可以用于创业贷款抵押。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资金互助社,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创业提供信贷服务。
三是强化农民创业培训功能。改进农民创业培训,选择重点学校申请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选准创业主体进行重点定向培训。培训内容应作适当调整,不仅要培训农民创业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培训企业管理知识,重点培训项目开发设计。强化农民创业培训服务。对农民创业实行跟踪服务,既要帮助农民选准项目,又要帮助农民抓好创业项目孵化,下功夫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四是优化农民创业整体环境。推进农民创业,必须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服务环境,切实帮助农民创业排忧解难。农民创业确保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土地流转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维护好离土离乡创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建立健全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实行扶持和鼓励政策,进一步增强农民创业服务功能。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民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葫芦峪;创新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农村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够对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扶植其在农村创业,以创业带动当地就业,不仅能够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会使新农村建设迸发新的活力。
一、农民创业教育培养的核心:企业家精神
(一)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创业”常用Enterprise(创业),指的是去从事冒险性的事情,相对应的Entrepreneur则翻译成“企业家”,因此创业精神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于是相对应的创业教育的重点也应该放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创新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开创性,熊彼特认为,这是天生具有打破静态均衡状态的能力。农民创业正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创新,运用了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者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的农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
(二)农民企业家精神:以平山县葫芦峪农民企业家为例
昔日,河北太行山区亘古以来土地零碎、土壤贫瘠、山多地少,大面积的片麻岩区,土地连年荒废,当地农村居民生活较为贫困,大多外出务工。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刘海涛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农民企业家,在外经商之后决心回到故里,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
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海涛用真诚和创业的决心打动了村民,刘海涛认为,土地闲置也是荒废了,不如大刀阔斧的平整改造。在土地承包整理之后,创业又遇到了新问题,在土地上实验的作物难以生长,农业需要科技支持。农作物有其生长期,农业创业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成效的。一年过后,葫芦峪的核桃种植终于有了些新的景象。但是刘海涛认为农业要形成规模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收益,于是他注册了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农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站在国际市场的眼光,对葫芦峪的开发有了新的定位。刘海涛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来帮着策划,邀请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培育新品种核桃,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高标准要求,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从土地流转、合同签订、配套设施,到开山造地、种植管护、员工管理、利益分配等等全部标准化。七年时间,刘海涛创新出他的“葫芦峪模式”,大规模开发荒山,先通过购买、入股、租赁、置换等方式,有偿的流转了土地使用权,再运用现代工程机械和配套技术,展开大规模集团作业,系统地改造太行山,最后形成生态的农业产业园区。2015年7月,联合河北省内四家全国知名农产品企业组建了河北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公司。集团化的公司将与知名电商合作,推进太行山绿色农业产业的崛起。
二、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目标:培育企业家精神
(一)以中短期培训为主,设置适应农民创业的培训课程
服务于农民的创业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民的生活作息是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因此应该避开农忙时节,灵活的安排教学培训,可以把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凸显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即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一方面要用于出击;另一方面要注意将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向创业领域渗透,农民的创业领域在农业,因此课程内容以及创新案例的选取要侧重于农业相关领域的创业。我国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一类是有一定的学术和理论背景的管理学院老师,一类是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培训也往往是照本宣科的知识讲授,教师自身严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师资队伍中需要有在农业领域已经取得创业成功的导师,同时还需要引入其他学科的成功创业人士来担任客座导师,学科融合才能更好的激发创业者的创造性。
(二)政府积极给予财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我国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一直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但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成本尚不在全国教育经费支持的范围之内,使得创业教育难以广泛有效地在农村开展。一方面经费需要用于课堂教学、聘用教师和学校基本花销等等。另一方面经费需要用于创业平台、创业实训基地、农业产业园等等教学实践项目的建设。农业领域的创业需要紧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企业家精神更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养成。
(三)在社会中营造适宜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创业文化氛围
农民创业教育培训在文化层面上就是要对农民进行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中有碍于发扬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民对于利益、金钱和成功的追逐很隐晦,但创业原始动力本身就是对利益的追逐,农民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处于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中。二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推崇“成功学”,创业路上如战场,这种思想使得创业者在实施创业之前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舆论应当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创业失败者。
参考文献:
[1]米松华,黄祖辉,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4(08).
[2]陈胜祥,刘雅晶.阐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2014(01).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4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特色产业农民工创业培训, 培养一批具备致富能力的创业带头人及星火科技实用人才是建设海西新农村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必然要求[1,2,3,4]。现对2年来开展的福建省特色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实践进行总结和讨论。
1 特色农民工创业培训涉及的产业
1.1 农业特色产业
一是茶产业。针对特色产业如安溪、漳平、福安、武夷山等茶产区, 开展无公害茶叶标准化栽培与加工技术培训, 品茶员 (品茶师) 、茶艺表演等茶文化培训。二是笋竹业。包括竹子新品种引种栽培与科学管护培训、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培训、笋竹制品加工技术培训。三是名优果蔬。针对闽南热带水果产业区, 闽西北早熟柑橘产业带以及全省城市周边蔬菜直控基地、大棚蔬菜基地为主要对象, 举办优质水果种植、储藏及加工技术, 无公害蔬菜、特菜生产加工保鲜技术培训。四是畜牧业。突出以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 按环保、优质、高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 按照现代畜牧养殖要求, 举办优质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 肉制品加工培训。五是食用菌业。以食用菌工厂化密集型区为主体, 突出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和粪草生菌生产, 培训熟练掌握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厂化设计、食用菌有机高产栽培技术、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六是水产养殖业。七是其他农业产业。以现有特色产品如地瓜干、生姜等, 突出一村一品开展重点培训。
1.2 非农特色产业
一是计算机应用。主要针对泉州、长汀等服装主产区, 开展服装CAD/CAM、平面设计、手工打版、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商用英语等实用技能培训, 培养可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产品新型创业农民, 或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优秀的员工。二是农业机械维修。开展常用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插秧机、茶叶机械、制冷机械、食用菌专用机械等机械维修培训, 基本解决农田耕作或企业日常生产故障。三是其他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举办电工培训、焊接、摩托车、汽车维修培训, 让学员熟练掌握各种生产操作要求与基本技能、机械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能够自主创业或符合上岗上线要求。
1.3 现代管理知识培训
一是农民企业家创业培训。围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企业领导力再造, 民营企业扶持政策, 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家如何积极应对, 成功农民企业家案例分析等, 培训一批农民企业家。二是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开展工商管理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分析、品牌运作、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应用等, 培训一批具有规模化、现代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三是农村信息员培训。普及互联网基本知识、星火科技12396信息、信息采编整理、“世纪之村”信息软件推广应用等。四是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培训。重点对食用菌企业或大户、笋竹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示范基地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一批有能力引导企业解决原料供应、物流等问题, 带动农户规范化、集约化经营新型专业农民。
2 主要创业培训模式
一是入村培训。入村培训, 主要是考虑到农民到乡镇距离较远及农忙时节, 为方便培训工作展开的一种模式。其是近几年福建省特色农民工创业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二是集中到乡镇政府开展会议培训。该模式主要是培训住在乡镇政府附近乡村的农民, 该模式参加的培训对象相对较多, 创业意识也较强。三是培训机构内培训。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人数相对比较集中、人数较多、时间较充裕的学员, 该模式培训效果相对较好。四是实践技能现场培训。组织部分农民工到示范农业企业进行实践, 该是近2年来培训的一个亮点。但该模式组织起来比较麻烦, 因为要和农业企业联系好, 时间较长, 吃住较困难。五是到初创业学员的企业参观。该种培训模式较能激发参加培训农民的创业热情。
3 创业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培训的知识技能单一
当前省内多数培训机构和培训单位举办的创业培训多数为一个培训周期培训一项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农民即使通过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只能成为技术专业人才, 对于创业者来说, 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一个创业者, 其所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技能, 还要掌握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创业前的准备、资金的筹措、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等相关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创业培训往往只培训其中的一项。因此, 创业培训的知识技能过于单一。
3.2 培训经费不足
当前省内开展的创业培训大多为政府或相关部门拨出一定的资金, 培训机构相配套一定的资金进行培训, 而政府或相关部门划拨的资金, 相对整个创业培训需求的资金来说, 经常是存在相当大的缺口。若承担的培训机构缺乏相当的实力, 则会导致培训的质量和内容大幅缩水。
3.3 应付式培训
由于培训经费不足, 一些小的培训机构为了生存, 不得不在培训支出方面节省经费, 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因此, 这些小培训机构主要以完成上级要检查的材料为主。
3.4 培训时间短
培训时间短的原因有4个:一是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二是培训经费有限;三是参加培训的农民缺乏积极性;四是部分农民确实无时间, 特别是在农忙时节。
4 对策
4.1 加强培训单位的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培训资源,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设, 把农业学校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农民工创业、就业并重的教育实践试验平台。加强农业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 以及农民工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如由学校创立建设一些小型企业由学校各专业教师经营, 对培训农民工创业培训起示范作用;另外建立一些小型企业由全日制学生和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经营。
4.2 改进目前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制度和模式
目前福建省农民工创业培训大多数由一些政府部门下达培训任务给相关业务部门和职能机构。任务式的创业培训并未激发农民的热情, 因为很多农民认为这对其好处不是很大, 参加此类培训很多是碍于组织者是乡、村干部的面子。因此, 农民对创业培训的态度也不太积极, 以致参加实际培训的农民和报名的人数往往有较大的出入。
倘若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 参加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农民经过指定的培训单位培训, 培训效果较好的农民按一定的比例可以获得政府创业基金扶持 (创业方向, 政府可以根据各乡村的具体情况而定) , 农民创业情况由培训单位申报, 经政府科技、经贸、农业、环保部门审核后, 下拨扶持创业资金, 这样由于有实际的经费发放至农民手中, 必然会激发农民的热情。同时又可宏观调控产业方向和规模, 并能把农业新技术尽快转化的现实的生产力。
4.3 改单一专家培训为多领域专家团队培训
目前很多创业培训只是专业技术培训, 管理培训, 是向上级单位负责的培训, 培训效果不太理想。以农业职业学校的培训单位, 可以充分发挥多领域专家的优势, 指导农民创业, 发展农业, 也让农民的事业发展培养自己的智囊团, 从而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满秀, 李春霞.农业培训需求优先序研究——以福建省茶农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0) :19017-19019.
[2]李振永.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培训与成人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4) :11785-11786.
[3]陶海东.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机制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5396-5398.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5
摘要:通过对临桂县农民目前创业情况的研究,找出农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力求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创业活动有所启发。
关键词:临桂县;农民创业;创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7)12-0041-03
一、临桂县农民创业的现状
本文数据来自于国务院西部办“双新”计划广西临桂县“新农村、新农民”创业能力培训班的统计数据。该培训班的200名成员来自临桂县的各乡、镇、村,是临桂县农民中各行各业的代表。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9份。因此,实际受访者总人数为189人。其中,受访者担任村干部的有75人,占实际受访者总人数的39.68%;经济能人75人,占实际受访者总人数的39.68%;协会会长及成员39人,占实际受访者总人数的20.64%。
(一)创业总体情况。在收回的189份调查问卷中有137人正在进行创业或经历多次创业。其中第一次创业的有42人,第二次创业的有57人,第三次创业的有29人,第四次创业的有7人,第五次及五次以上创业的有2人。目前,临桂县约有72.49%的农民正进行创业或经历多次创业。其中第一次创业的农民占创业农民总人数的30.66%,而经历多次创业的农民占创业农民总数的69.34%。从创业人数比例及进行的创业次数看,目前临桂县农民创业的总体情况较好。
(二)创业者特征。在137位有创业经历的受访农民中,9位为女性,女性与男性创业者的比例为1:14.22。这说明临桂县农民创业主要以男性为主。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受访的农民创业者的年龄在23到62岁间,平均年龄为45岁。临桂县年轻农民创业者(20到29岁)人数很少,只占创业农民总人数的9.49%,而中年农民创业者(30到49岁)占大多数,为创业农民总人数的66.43%。临桂县农民创业者的学历普遍不高。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学文化程度,占受访创业农民总人数的91.98%,大专学历的农民只占农民创业者总数的2.92%,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农民创业者中有13.2%持有大学文凭。相比而言,临桂县农民创业者受教育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受访的农民创业者中有122人集中在种粮、养殖、经济作物种植行业,占受访创业农民总人数的89.05%;而只有10人在工厂行业创业,占受访创业农民总人数的7.30%。另外还有5人在各类服务行业创业(分别为:宾馆、农家乐、运输、中介、产品维修行业),占受访创业农民总人数的3.65%。上述数据表明,临桂县农民的创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行业。
在受访的189位农民中,137人正在进行创业或多次尝试创业,占受访总人数的72.47%,还有50人目前有创业打算,准备进行创业,占受访总人数的26.46%。只有2人完全没有想过创业,占实际受访总人数的1.06%。这表明,目前临桂县农民创业的积极性较高。
二、农民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宏观环境因素。在受访农民中,有106位农民认为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宏观环境,占受访总人数56.08%。宏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18.21%的受访农民反映,创业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不通水、不通电;排污设施差;交通不发达,产品运费高;报刊、杂志递送速度慢,信息闭塞。这些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给当地农民的创业带来很大不便,甚至遏制一大批农民的创业念头。二是农民创业政策不完善。48.15%的受访农民反映。目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的政策还不十分有利于农民创业,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创业的银行贷款政策依然没有放宽;当地还没有切实落实对农业补贴的有关政策;目前实施的政策只利于农村种植、养殖行业创业,而不利于农民在工厂、企业及各类服务行业的创业;对农民创业的执照发放政策太严格;得不到政府在市场引导与流通渠道方面的扶持。三是创业基金短缺。51.32%的受访农民反映,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缺少政府给予创业基金的扶持。没有创业基金的扶持,农民创业的融资平台就难以构建,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农民创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得到改善。
(二)农民个人因素,有83位农民即占受访总人数43.92%的农民表示,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来自于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知识水平不高。83.27%的受访农民认为,目前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很匮乏,急需进行进修、培训,以应对在创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或以此来把自己所进行的创业项目经营得更好。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95.54%的受访农民不会操作电脑,农民在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很欠缺,需要得到培训。二是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农民个人资金不足,农民难以进行投资创业;不能使创业规模扩大化;难以应对创业过程中资金周转困难问题,甚至由于资金不足而直接导致创业失败等。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创业的对策
(一)加大实行政策引导。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调整补贴结构,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千方百计增加种、养殖农民的收入,激发农民在种植、养殖行业的创业积极性。同时,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要重点照顾到农民创办企业的积极性,对农民创业要适当放低门槛、给予各种优惠等政策。此外,要通过各种政策的引导积极鼓励年轻农民在农村进行创业。另外,要大力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行银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更多高学历者返乡创业,改变目前农民创业者学历不高的局面。
(二)放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政策。允许社会资本在投资开发农业的基础上,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参与农村文化、旅游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大胆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的成功做法,依托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包装、运作农业项目,加大农村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前来投资,综合开发农村资源,嫁接改造农村企业,从而聚集各方面资金,为农村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后劲。
(三)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确保各项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和各项政策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积极整合现有的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财政专项贴息贷款等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对国家投资和补助的乡村建设项目,要加快实行公示制度,通过招投标、资金使用跟踪监督和项目投资评估等办法,确保管好用好资金,保证项目质量。农民自建或自用的小
型工程,可核发产权证。对业主开发建设和买断经营的农村基础设施要给予扶持,并规范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投融资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
(四)抓好创业区域布局,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发展规模化经营上下功夫、把地方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和一业为主、多业互补的格局。实践表明,组织农户的最好形式是通过协会来吸引。农协在联结农户、整合资源、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有巨大作用,可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农协+农户”等产业链,使看似分散的小农经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既为农民创业提供很好的平台,又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经济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为农民提供培训、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目前,农民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积极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实施人才战略,支持或帮助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活动,增加农民的知识储备,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电脑、网络知识的宣传工作,分批对各乡、镇、村农民进行电脑知识培训。此外,还应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改变农民陈旧的创业观念,鼓励更多女性农民进行创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创业行业的技术指导力度,从指导的内容、形式、效果上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农民创业的技术水平。此外,各级政府还应积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如,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农民创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加大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协调行业纠纷等方面的作用。
(六)加大对农民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1加快农民创业的金融改革。美国农业投资的40%来自银行贷款,政府为90%的农业贷款提供银行担保。而我国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撤销了县以下部分网点,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国家金融机构向农业领域发放的贷款不到15%,仅占贷款总量的5%,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无力实施,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从金融市场主体和资金规模上增加对“三农”的供给,加大对农村农民创业的贷款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进一步畅通农村投融资渠道,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民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增强支农服务能力。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乡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增强支农力度。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县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设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农业生产支持保护服务体系,使农业和农村发展投入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政府直接投入资金。政府要切实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开发力度,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能源建设。二是多种形式投资。允许、鼓励、支持个人、集体、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用资本运营理念,借用发展工业的融资方法,面向社会和市场引导各类民间资本进军农村领域,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而逐步解决国家投入有限、银行信贷不足、农民投资乏力的现状。同时,抓住国家增加“六小工程”投资机遇,争取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上给予资金扶持。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农村创业的各项政策补贴、扶贫开发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各路资金合力支持农民创业的良好格局。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6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补助救济,认为就业仍然是村和集体的事,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一是保障覆盖面窄。目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大多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保障数额偏低。目前我市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城边村已无土地,但这部分村的村民多数还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生活补助少。由于村集体企业少或效益不佳,许多村资金积累不多,仅靠有限集体积累来对村民或仅对60岁以上老人进行生活补助,且补助额度偏低。四是失业农民依然存在。农村无地后,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村民无业在家,仅依靠村积累或土地补偿金进行生活补助也难以维持长久。
由于上述现实问题的存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村负债大于资产,村里也没有集体企业,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如果参加农村社会保险,集体难以承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还有的村村民有愿望、集体也有愿望,村集体有部分积累,但是不愿一下子拿出很多的资金为村民缴纳保险费。村民的经济水平也不一样,有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经济收入较高,不在乎参不参加保险,甚至不愿参加。有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学,也无力参加保险,造成了两极分化的问题。
(二)就业安置困难。从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下岗职工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更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再就业困难重重。四是部分村办企业效益不佳,也使失地农民减少了就业机会。五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以上的妇女,50岁以上男子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用完了,生活将无着落。
(三)社会不安定因素多。失地农民中的青壮年由于无事可干,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报酬低,加上有一定补贴,就是在村里闲逛。他们因为年轻往往觉着生活无聊,于是或结伙闹事,或坑蒙拐骗干起违法勾当。此外,因土地出让或补偿金问题处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体上访因素增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又要考虑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相衔接。
在保障对象问题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为被征地时的在册农业人口,具体保障人员,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由街道核准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确定,并予以公示。
在保障形式上,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实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重点是劳动年龄段内和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
在资金筹集上,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落实保障资金。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同时,按照以上“三个一点”筹集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总额的5%,在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风险准备金,以应对未来的支付风险。上述四部分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及时足额转入财政局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中,并抄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到位。
在资金管理上,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含风险准备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不得转借、挪用或截留、挤占。要建立健全基金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安全运营和实现保值增值。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失地农民群体中,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占大多数,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是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总抓手,不断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行“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村办集体企业安置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1.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必须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的基础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安居乐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在资本积累阶段,尤其需要使用大量低成本的农村劳动力。因此,要继续依托失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有利的区位优势,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和发展适度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要加快市场建设,吸收更多的失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市场的集聚作用在解决就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要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并强调企业在征地办厂时就要与被征地村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最大限度地优先安置失地农民。
2.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是当前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社会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一是培训方式要采取定单培训和意向培训的方式进行。定单培训即针对用工企业所需用工条件,对征地农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意向培训即根据农民的技能需求和就业愿望有选择性地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后组织参加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二是资金筹集要采取从征地调节资金中留存一部分、村集体出一部分的办法解决,保证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三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由政府或有关部门设立专户统一管理。根据农民培训要求联系培训单位,与单位协商所需费用,并印制成培训券发放到农民手中,由农民持券参加培训。具体办法是:对现安置在村办企业中的劳动力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一次岗位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对现从事个体或失业农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必要条件。
3.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要在就业安置中,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适合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并建立使用失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规定进园区企业每使用一定亩数土地后,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失地农民在本企业就工,并签订三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对新办企业安置失地农民的并签订三年以上合同的,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村改居后的公益性岗位、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本村劳动力,尤其是4050人员,并同时享受国有、县以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失地农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民参照下岗失业职工的办法,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与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同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同时,享受新办企业和小额贷款担保的优惠政策。
4.健全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区、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在条件较好且闲散劳动力多的村定期举办劳动力市场,免费进行职业介绍。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异地就业。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热线和网络,为劳动力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总之,在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探究 篇7
一、“凤还巢”工程的实施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2000年, 安徽省启动“凤还巢”工程, 引导“打工潮”向“创业潮”发展, 建立起一套吸引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2007年, 安徽省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专项补助资金, 实施“创业扶持工程”, 通过政策、场地、培训、服务和维权等五大扶持措施, 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安徽省劳动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 目前安徽省外出劳动力突破1 000万人, 而返乡创业农民工已达70余万人, 占农民工总数的7%, 吸纳22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大大拓宽了农村就业增收的渠道, 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阜南县在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深入实施“凤还巢”工程中因势利导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 实现以商招商。鼓励阜南籍成功创业者不断向外地客商推介阜南以及项目, 成效显著。例如, 投资1 000多万元的伟晔机械,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进的。二是与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明确表示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 都对返乡创办的企业开放;凡是外商能享受的优惠政策, 返乡创业人员都能享受;对返乡创业人员, 在政治上给地位、事业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三是与项目结合起来。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帮助他们确定方向, 找准路子, 在选厂址、建厂房、办证、批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阜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共有40多万名外出农民工, 近几年返乡创业者正成倍递增, 他们创办的企业已经由2004年的50多家, 增加到2006年的230多家。2008年, 这一数字则达到500多家, 总投资近3亿元, 吸纳了3 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全年完成产值近6亿元。返乡创业的类型主要有:经商回归型, 即外出经营销售人员在积累一定的资本和市场拓展经验后回乡创办企业;有的是打工转为创业型, 他们在打工中往往经历从工人到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艰苦磨练, 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这正是创业所需要的;有的是创业拓展型, 他们已在城市创办了企业, 再到家乡办分厂、加工基地, 或迁回家乡办厂;有的是被外资企业派往家乡所在地, 做分厂负责人, 由帮助外商管理企业变为在家乡独立办厂;有的是群体返乡创业,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如王堰镇农民马士永带领在温州梅头镇从事洁具生产的几十名同乡和周边市县的朋友, 纷纷来到县工业园区投资办厂20余家, 形成了洁具生产产业集群。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 创业环境大为改观, 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 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1. 融资难。
资金短缺和贷款困难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而这个问题在返乡创业农民工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据调查, 88%的人认为回乡办企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 自有资金占52%, 向私人借款占18%, 银行贷款占28%, 政府资金占2%。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总计不足1/3。长期以来, 各大商业银行将信贷业务的重点投放在城市, 在农村开展的只是小额信贷业务, 由于整个金融系统对农村地区的还贷能力信心不足,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前景更是持怀疑态度, 再加上商业银行贷款要抵押, 而农民工新办企业大部分是租用场地, 抵押物少, 银行怕承担风险, 所以银行不愿意给回乡农民提供贷款。
2. 用地问题凸显。
目前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符合国情的, 但有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较多的土地, 这就制约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多农民工刚返乡创业时都是租用厂房或民房, 或用自家住房进行生产运营, 但这对正规化作业和日常管理非常不利, 当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 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问题。业主普遍反映当前用地存在严重困难, “地难批”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在征用农民土地的问题上, 存在政府部门没有处理好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关系, 导致企业虽然办好了全部用地手续, 但被征地农民依然来闹事的问题。农民普遍反映被征用土地价格定得偏低, 被征地成本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3. 创业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
返乡创业者对家乡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硬件”的改善评价较高, 而对政府提供的管理和服务这些“软件”却不是很满意。虽然优惠政策制定的好, 有些部门要求的也好, 但实际操作却不好, 很多事情比起沿海开放城市还是放不开手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跑的部门多, 各种证明、评估、许可、规划、设计、登记等手续繁多且都要收费, 增加了创业成本。税费制度简单划一, 执行起来过分僵硬, 也是返乡创业者反映较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根据经营状况的好坏适时调整税额, 就会使人感到税制不公平, 影响经营者的纳税积极性, 甚至导致企业倒闭。
4. 缺少管理人才。
一些返乡创业者虽然有创业精神、市场观念, 能找到发展方向, 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 缺乏长远眼光、管理不善、市场开拓能力差、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普遍存在。当创业处于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时候, 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经验和知识, 但是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返乡创业者这种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彰显。由于返乡创业者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水平有限, 加上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 容易产生独裁和专断, 决策的不民主和机制的不合理, 难于适应市场变化, 管理方面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可能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政府缺乏对创业的有效组织和指导。
返乡创业者主要是以分散的非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的, 大多是各自为战的小本经营, 规模小, 结构单一, 这些企业在本质上非常松散脆弱, 缺乏柔韧性和集体行动的协调机制。面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 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而降低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只有少数打工者在奋斗中走上管理岗位, 经历了职业层次的提高, 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 具备了返乡创业的要素。多数返乡创业者迫切需要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需要有成功的典型给他们示范, 传授经验, 达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
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政府要继续完善政策, 优化服务, 牢牢抓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 大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
1. 创新融资模式。
缺乏资金或资金不足是输出劳动力回归创办企业时遇到的首要问题, 地方政府应把解决资金问题作为引导和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突破口, 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 开拓多种融资渠道。一是开发性资金的合理倾斜。地方政府每年都有一定的开发资金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 在开发性资金的使用方面, 应注意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担保体系。在金融服务上探索建立“企业联保”+“财政注资担保”模式。若干户企业联合起来, 向信用社递交联合担保申请书, 每个企业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 这些企业出资总额作为担保基金;县财政可注入等量资金, 共同作为担保基金。信用社则根据担保基金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授信额度, 对各家企业所需资金随用随贷, 在第一时间满足需求。三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乡村银行是一种非政府组织, 是从事小额信贷的民间独立金融系统, 是以扶贫为宗旨的银行。乡村银行贷款的覆盖率大, 能真正有效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 河北省易县已进行试点。四是金融机构针对实际情况, 可尝试推出“果园、土地和树林承包权抵押贷款”、“诚信客户贷款”、“巾帼创业贷款”、“青年创业培训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水产业贷款”等信贷新品种。
2. 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
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决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 因地制宜, 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包括闲置土地、厂房, 调整合并的机构、学校用地, 村镇边角地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可直接用于农民工创业。二是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 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创业, 并适当减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规费。三是符合城乡规划、市 (镇、村) 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 返乡创业者家庭住宿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可视为经营场所。创业者兴办符合无污染、安全、不扰邻条件的小型加工项目, 经镇村同意, 允许在宅基地范围内搭建简易生产用房, 供电、供水等部门应给予支持。同时, 要防止借农民工返乡创业之名, 乱圈地搞返乡创业开发区。
3. 着力打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在优化创业环境, 切实维护和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1)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企业, 所得税要等到项目赢利、企业运转良好后方可征收, 并可适当延长开征时间;对经济效益不佳的企业实行降低税率或免征;对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应给予补贴。 (2) 提供人口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城镇创业的返乡农民工, 当地政府要适时地解决他们的城镇户口问题, 尽可能地提供城镇居民的待遇, 特别是其子女入学要免收“赞助费”, 逐步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 为他们创业解决后顾之优。 (3) 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对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或欺诈的行为, 政法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 重拳打击抢劫、绑架、勒索等严重危害人身安全以及以侵犯财产权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并有针对性地打击村霸乡霸, 地痞流氓。 (4) 要规范对企业的收费行为。严禁乱收费、乱摊派, 凡挂牌营业者, 由物价、财政部门制定并下发税费限额负担卡, 对负担卡以外的税费, 业主可以拒付。政府可借鉴河南省固始县的做法, 尝试成立督察局, 协助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 接待企业投诉, 处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关系。
4. 发展创业培训, 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不仅要重视和支持打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 更要重视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把对他们的创业培训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 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设计。培训的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 认真分析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状况, 结合农民工外出务工所从事的行业和积累的专业技术、经验, 确定相适宜、好发展的创业培训专业。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注意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市场调查相结合。可聘请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者来讲学, 以引导和帮助学员掌握创办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二是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以农广校为中心, 构建农民创业培训体系, 应包括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指导咨询服务中心、实训基地。这个体系围绕农民工创业提供服务, 分别完成不同的职能:培训中心负责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和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负责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研发, 进行农业科技推广, 同时为技术培训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师资力量;指导咨询服务中心负责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 并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实训基地可作为新科技实验基地、技术培训的实践场所、试办创业的基地。
5. 加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组织引导工作。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是当前农村急需的资源。但农民工对项目开发、资金运作不熟悉, 对家乡的资源状况和环境条件也较陌生,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这些资源就会逐渐浪费掉。政府要帮助他们选准发展的方向, 跟踪服务, 做好组织引导工作。一是强化资金投向的引导, 使打工积累的资金变成创业的原始资本, 进而引导打工者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 使其资金投向由“消费型”转向“扩大再生产型”。二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引导返乡人员从事特色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 集中资金、人力、物力重点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引导个体私营者增加科技投入、开发名特优产品, 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发展。针对个体私营企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模式, 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由“天女散花”型分散布局向集中规模型发展, 形成生产在一家一户, 规模在千家万户的个体私营企业群体。
摘要:从“凤还巢”工程的实施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融资难;二是用地问题凸显;三是创业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四是缺少管理人才;五是政府缺乏对创业的有效组织和指导。提出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一是创新融资模式;二是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三是着力打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四是发展创业培训, 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五是加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组织引导工作。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何聪.安徽:返乡创业潮正起[N].人民日报, 2008-04-27 (7) .
[2]沈艳, 余英国.阜南:农民工回乡创业显成效“凤还巢”激发创业潮[EB/OL].人民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民网看淮河两岸”专题, http//:www.people.com.cn.
[3]刘光明, 宋洪远.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特征、动因及其影响——对安徽、四川两省四县71位回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3) :67.
[4]邓卫初.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与科技, 2006, (5) .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综述 篇8
为了稳定就业,有关部门也出台了针对农民工的配套政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许多农民工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这一现象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政府部门以及学界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理论对于我国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笔者对近几年学术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大致来看,目前国内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乡创业原因与动机、返乡创业对城镇化、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等方面。通过总结与分析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为新形势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理论保障与政策支持。
一、农民工返乡原因的理论探讨
(一)农民工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使之具备了返乡创业条件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本包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金融资本的积累无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必要条件,因为在传统体制下,农民获得贷款的途径很少,打工的积蓄就成为创业投资的主要来源。同时,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农民工自身的人力资本也得以提升。李晓亮等(2005)认为回流民工经过都市文明的洗礼,形成了与传统农民有别的特点,在打工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逐渐学会了从社会的角度去全方位的认识自己,有了市场意识,有了民主法制观念,摆脱了旧传统的束缚,构建了新的观念体系,在人力资源方面呈现出优势。
(二)农民工在综合比较后的理性选择
根据托达罗模型理论及其延伸,决定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因素是:城市中的预期收入(包括实际收入和人力资本增值收入)乘上城市就业概率减去外出的成本(包括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后为正值。反过来说,一个已经外出就业多年的劳动力决定其是否返乡创业,是综合考虑了上述诸多因素后,认为继续在外务工比较利益会下降的结果。
从理性选择角度,周霞(2005)认为局外人“认为行动者的行动不够合理或非理性开不反映行动者的本意。用行动者的眼光衡量,才能真正理解行动者”。具体到农民工理性行动上,他们从农村迁入城市之后做出返乡还是继续留在城里的理性选择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制约农民工理性选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对自身拥有的资本值的认知、对城市的认知和对乡村的认知。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结构化解释
黄建新(2008)从结构化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的深层次因素,认为返乡创业并不只是简单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而是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的行动。根据结构化理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国家政策和农民工自身在特有的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民工的流动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性资源,改变了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其直接效果是实现了自身的结构化。
(四)政府政策的引导
王翌(2007)认为政府政策效应促使农民工主动回归。国家扶持农业的新政策不断出台,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农民工回流成为一种潮流。
另外,在政府对农民工创业条件与保障的政策方面。杨家栋(2010)提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农民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改善了创业环境。农村创业条件的改善增加了预期收入,使农民在进城打工与在回乡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
(五)农民工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协调性促使其返乡
覃扬庆(2009)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认为农民工回流现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
农民工劳动供给对劳动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性,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农民工人力资源之间的不适应促使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市场,返乡回流。这也是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劳动力结构自发调整的正常现象。
关于农民工返乡,除上述原因之外,学术界还提到诸如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制约、家庭的各种原因(如照顾父母、抚养生育小孩等)、外出地的就业歧视、劳动力素质低而导致无法长期稳定就业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为亿万农民谋福祉,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的经营要靠农民,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农民。然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异地流动,使谁来建设新农村、带头人怎样培养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一个新问题。因此,在我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学术界也高度关注农民工返乡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新联系。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返乡农民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外出就业造就了一批新型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回乡创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又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的骨干力量。褚颖(2010)提出,农民工具有在外的经历,见多识广,回乡后他们成为当地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成为当地农村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回乡农民除了农业开发、从事工商服务业以外,还有不少从事了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有的还担任村干部,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杨群红(2008)用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实例表明,返乡创业中一部分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担任了村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的困难,使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有了得力的领头人。
(二)为就地转移劳动力提供了门路
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改变了农业以农为主的传统局面,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开拓了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三)返乡农民工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带动农业生产向集约、高效模式发展
农民工回乡创业从加工、流通领域切入,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实体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推动城镇化建设
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办在小城镇和县城,这些企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发展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也是一条解决农业过剩人口的新路。
综上所述,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供给问题,带回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新技术,而且还能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管理理念带回家乡,引导当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能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后,留守子女教育和老人的照料等社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
一些学者通过对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返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研究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难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有70%的创业农民工认为资金困难是返乡创业的首要困难。只有不足25%的企业有贷款,而且贷款企业中,半数贷款仅几万元,超过10万元以上的只有一少部分。现在的部门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手续非常复杂,周期拉长,难以及时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之需。
2、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不够。
特别是金融、财政、技术、市场等各种政策配套不同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事业的提升和正常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到工商、税务、银行、劳动、农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创业本非易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要想创业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们极其渴望有关部门能够为其大开绿灯。然而,现在各级政府对于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却很少。
3、创业者自身素质偏低使其缺乏创业后劲。
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民工返乡创业还普遍存在着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应对创业的考验,导致了企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策建议
阳立高等(2008)对湖南省14个市(州)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政策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科学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政策建议。农民工基本上都是从内陆贫困落后地区外出到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文生活环境比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要想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安心创业、把业创好,国家就必须要加大对返乡创业的引导与扶助力度,充分体现出返乡创业的比较优势。如:改革个体经营工商登记制度、调整金融制度,多途径、多渠道解决创业融资困难问题、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一定时期的税费减免、改革土地制度等。
韩俊等(2008)提出由于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优惠政策、创业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融资和用地困难等问题存在。对此提出了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农民工回乡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优先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问题等对策。
李含琳(2008)认为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政府急需调整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有一定力度的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内容涵盖财政扶持、税收扶持、金融扶持、产业扶持、土地扶持、市场扶持及环境优化政策等方面。
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当前相关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探讨空间。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我国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
不少学者在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都提到,农民工返乡创业会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办在小城镇和县城,这些企业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发展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小城镇扩张之路,也是一条解决农业过剩人口的新路。
然而,究竟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科学的城市化战略,统筹兼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之路。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二)鼓励及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方面的研究
学术界普遍呼吁政府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及足够的保障,也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然而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种政策建议的具体实施方案缺少深入研究。另外,对政府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反馈也研究颇少,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促进政策的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与实际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亮,申覃,周霞.2005.回流民工: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11):16-17.
[2]、周霞.2005.返乡,还是留城?——对影响农民工理性选择的因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4):68-71
[3]、林斐.2004.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50-54
[4]、黄建新.2008.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研究——结构化理论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4):15-17
[5]、叶长德.2008.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研究趋势析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6-8
[6]、熊桉.2009.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4):172-174
[7]、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婧,李伟舵.2008.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4):85-88
[8]、韩俊,崔传义.2008.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11):3-8
[9]、李家祥.2007.进城农民逆向回流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兼与拉美城市化相比较[J].求实(1):88-89
[10]、褚颖.2010.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5):188-189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9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 稳定并扩大外出农民工规模,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显然,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 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及时进行顶层设计, 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必将掀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基于这一背景,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应用研究必须整合创新“碎片化”的政策安排, 形成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体系, 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新热潮,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从国内外两个大方面进行分类, 国内从创业主体、创业动因、创业平台、创业风险、创业模式、制约因素、创业政策七个方面进行综述, 国外从创业特点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对于学术界的前期成果, 有待深化的问题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体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具体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之间联系的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等。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2 国内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 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也愈来愈多。本文根据学者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的相关研究, 将国内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归纳为创业主体、创业动因、创业平台、创业风险、创业模式、制约因素、创业政策七个方面。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体研究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男性中青年为主, 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专业技术 (张善余、杨晓勇, 1996) 。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 那些有文化、有技能、有市场头脑的中青年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创业 (董伟才, 2007) 。其中,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体主要为第一代农民工, 且大多数农民工从事个体和私营经营, 企业规模较小, 半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小城镇创业, 这些返乡农民工虽然从事非农产业, 但仍没有离开农业, 具有兼业经营的特点 (王西玉, 2003;韩俊、崔传义, 2007;谢韶光, 2011) 。近年来,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体开始分化, 出现代际差异 (张改清, 2011) 。
2.2 农民工返乡创业动因研究
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较多, 其中, 作为理性经济人,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根本原因。除此之外, 子女教育、照顾老人、服务家乡、城市就业形势险峻等都促使了农民工返乡创业 (刘光明、宋洪远, 2002;江立华、陈文超, 2011;段锦云、韦雪艳, 2012) 。近年来,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愈发突出, 三次产业呈现失衡发展,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增加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 (陈荣, 丁勇, 2011;张尚民, 2012;程业炳、周彬, 2014) 。农民工由“打工潮”向“创业潮”的转变, 打破了农民工进城的单向流动,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呈良好态势的发展, 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对输入地和输出地投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梁双伟、李博, 2013) 。
2.3 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研究
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规模的扩大, 为应对创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应促进农村教育与终身学习平台的融合 (王志军, 2015) 。在农村实施创业帮扶工程, 建立创业服务工作平台。同时开展创业前期培训、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服务专家指导、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模拟实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服务 (康彩霞, 2011;王艳霞、王新宅, 2013) 。为鼓励农民工创业, 发展农村经济, 从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就业服务平台、职业培训平台、社会保障平台“四个平台”来健全创业服务体系 (罗彩桂, 2010;申鹏、朱林, 2014)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搭建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能够极大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效率 (胡枫、史宇鹏, 2013;李敏, 2015) 。
2.4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研究
关于创业风险, 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五缺口理论, 赵光辉等 (2005) 认为创业风险来源于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源缺口、管理缺口。第二种观点为双缺口理论, 谢科范和赵湜 (2009) 认为创业风险来源于资源缺口和经验缺口, “双缺口”存在普遍性。农民工创业可能因缺乏对财政税收、合同、劳动用工等问题的科学认识而存在法律风险 (文川, 2012;王一帆, 2014) 。同时, 在创业实践中, 返乡农民工还面临着创业本身的风险, 生计、贫困与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发生、过程、结果存在着关联 (韩峥, 2004;张大维、郑永君, 2014) 。
2.5 农民工返乡创业模式研究
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 但并没有完全离开农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分布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 (谢韶光, 2011;王民强、潘锦云, 2010) 。且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兼业经营为主, 多行业分布为主要模式。创业模式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学技术带动型、集团开发带动型六种 (卞红兰, 2010) 。根据前人研究梳理, 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创业多是依托当地资源, 创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种养殖业、建筑、纺织、机械加工、餐饮、运输、服装加工、造纸等行业 (赵曼、刘鑫宏、顾永红, 2008;谭宇、王英, 2011;杨晓晗, 2013) 。
2.6 农民工返乡创业制约因素研究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制约因素方面, 金融支持、创业政策、政府创业项目、教育与培训、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环境、当地的创业文化等都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 (张秀娥、孙明海, 2011) 。其中, 政府服务思路不够清晰、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面临土地瓶颈、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是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 (杨群红, 2008;程新友、王芳, 2009;陈华彬, 2010) 。此外, 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创业素质、文化程度等也都对返乡创业有显著性影响 (史健, 2014) 。综上所述, 农民工返乡创业制约因素涵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实施惠农支农的一系列政策则有助于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 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
2.7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研究
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县域经济联动发展,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应在产业扶持、税收减免、金融保障、土地流转、市场调控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与优化 (韩俊, 2008;李含琳, 2008;郭志仪、金沙, 2009;徐晋、谭晶荣, 2010;扶桑, 2011;谭忠真、何红梅, 2012) 。目前, 资金匮乏、融资难等问题仍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困境 (刘唐宇, 2009;王亦明、周玉梅, 2010) 。因此, 对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金融政策支持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王玉帅、吴超, 2013) 。为农民工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刘文烈、王建, 2010;周园、张惠君, 2014) , 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仍有待研究。
3 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国外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业理论及实践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对回流劳动力及其创业活动的考察。
3.1 回流劳动力的创业特点及影响
Arif等 (1997) 利用1986年国际劳工组织对巴基斯坦1327户回流劳动力家庭调查数据, 研究发现44%的就业者从迁移前从事生产或服务性工作转为回流后从事企业创业活动。Dust mann等 (2002) 发现, 从德国回流的土耳其移民样本中, 超过一半的回流者在回流后4年内创办了小型企业。Gubert等 (2011) 基于2006年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回流劳动力问卷调查数据, 统计发现, 在992个回流者样本中, 296人从事创业活动, 占总量的29.8%。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餐饮酒店业和建筑业。Murphy (1999) 利用1990年代中期对我国赣南两县的调查研究发现, 回流劳动力的创业行为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多样化。Zhao (2002) 运用1999年六省农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 回流者比从未外出者更有可能进行农业机械等生产性投资。Demurger等 (2011) 利用2008年在安徽无为县的农户访谈数据, 通过Probit回归分析发现, 回流的劳动力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 与未外出者相比, 回流者从事创业活动的概率高10.4%。
3.2 回流劳动力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Stathopoulou (2004) 认为具有创业意识的农民在不断变化的农村市场经济环境中把握潜在的创业机会, 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是创业成功的关键。Fuller (2006) 认为农村环境对农民创业有直接影响, 改善农村环境有助于农民创业行为的顺利实施。Pieter de Wolf、Gerard Mcelwee (2007) 等通过对欧洲六国的农民创业者比较研究发现, 农民要想创业成功不仅要拥有生产技能、管理经验、资金, 还要拥有机会识别能力、危机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技能。Kalitanyi, Vivence (2010) 认为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支持体系、财政资金的分配都会影响移民创业的积极性。
4 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4.1 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
综上所述, 尽管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 但国外学者就回流劳动力及其创业活动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在机理阐释、分析方法应用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借鉴。
国内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研究, 在创业环境、创业动因、创业模式、创业政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在供给侧改革、新常态、“双创”新环境的背景下, 有关制约因素、创业风险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仍有待突破。新环境下,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和模式的选择也亟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因此, 在立足新常态及“双创”背景等现实条件、整合创新“碎片化”的政策安排, 形成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体系方面亟需开展综合性研究。
4.2 对相关研究进展的展望
近年来, 由于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大力支持,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业的道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此举必将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但经济新常态的社会环境复杂性使得现有的相关研究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实际中的应用仍十分有限, 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未来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还需从以下方面做更深一步的探讨:
(1)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体研究。与单纯外出务工者不同, 参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 实现了一定的资本积累, 返乡的同时带来了资金和人力资本、沟通了劳动力的输入与输出地, 因此,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无疑是撬动“三农”发展的核心创新要素资源。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体出现了代际差异, 逐渐由“农一代”向“农二代”演变, 但“农一代”如何向“农二代”演变, 返乡创业主体结构改变后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用是否增加等问题研究尚不成熟, 且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主体的研究较少, 且大多缺乏例证分析。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主体的研究关乎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势的发展, 有助于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 所以,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主体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与研究。
(2)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具体政策的研究。目前, 大多数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研究都是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下进行的, 而没有具体到县、乡、镇、村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各地政府应当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设计来优化农村的创业环境, 鼓励并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 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 使他们不仅敢创业, 而且能够创业成功。例如:从财政、税收、环境优化、金融、产业、土地、市场等几大方面着手, 因地制宜, 依托地区资源特色, 形成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全面的政策体系。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建立创业培训和引导机制, 积极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规避风险, 农民工返乡创业才会取得成效。
(3)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要素, 将推动当地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方式转变, 对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要素回流的过程, 通过返乡创业, 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并对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良好的“推-拉”作用。目前, 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风险、动因研究颇多, 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三化”之间的联系研究较少, 这仍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
(4)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劳动力转移关系的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劳动力转移“双向流动机制”中的回流机制, 对实现劳动力统筹转移将产生重要作用, 且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资本积累, 是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 更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农民工返乡创业必将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同时, 对外出务工农民工起着强大的吸引作用, 对解决当下劳动力转移不合理、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人口拥堵等问题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劳动力转移二者之间联系的研究较少, 且不够完善与具体。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如何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效用有哪些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后期对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的影响等, 这些都有待学术界给予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石智雷, 谭宇, 吴海涛.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0 (5) .
[2]梁双伟, 李博.农民工返乡创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科技, 2013, 28 (6) .
[3]李敏.大众创业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探究[J].中州学刊, 2015 (10) .
[4]谢韶光.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探析[J].经济纵横, 2011 (3) .
[5]韦星光, 孔德工, 林为兵.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统筹城乡发展[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6]张秀娥, 张梦琪, 王丽洋.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成长路径选择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 2015 (4) .
[7]韩俊, 崔传义.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N].中国经济时报, 2007-12-27.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创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失地农民由于自身年龄、学历、技能、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无法顺利实现再就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促进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的必经之路。[1]从国外经验来看, 通过引导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来促进就业是解决这部分群体可持续生计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国家大力倡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如何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走上创业路有着积极的社会、经济意义。
1失地农民创业的特征
1. 1失地农民创业类型多为生存型创业
生存性创业是指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动机出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得不通过参与创业来解决其面临的生存困境[2]。失地农民往往是在受到自身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自身生存问题,是一种被动选择,属于生存型创业。
1. 2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偏低
失地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时由于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关系简单、劳动技能单一。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失地农民总体上素质不高, 各地对于失地农民的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据江西省201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调查统计, 受调查对象中超过83% 的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87% 的人未掌握农业生产以外的生存技能。
1. 3创业物质与精神准备不足
多数失地农民征地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个人收入低; 家庭积蓄少,在思想上,征地前绝大部分农民没有创业意识,同时与创业有关的市场知识、投资理财观念、技能等方面的精神准备也不足。
1. 4创业活动创新性低,层次不高
失地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创业时往往是在周围亲朋好友从事某项活动取得收益之后,才模仿创业,属于尾随模仿型创业。创业范围一般局限于商业贸易或低层次的服务业,少量从事工业生产也基本上是作坊式的小加工业,总体上层次不高。
2失地农民创业存在的问题
2. 1创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缺乏是制约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失地农民创业的关键。失地农民收入低、家庭资产有限,创业经营所需的资金是树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高墙,许多人只有望而兴叹。一方面是创业自有资金不足,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于这类前景不明、风险大的创业项目往往不愿贷款,即使出于政策考量愿意发放贷款也往往手续繁杂,历史漫长。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失地农民创业只能是沦为纸上空谈。
2. 2失地农民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培训不到位
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失地农民通常素质不高,缺少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目前各级政府虽然也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一些创业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践的问题。另外培训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弱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 3失地农民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撑能力弱
创业服务水平和创业成功率密切相关,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未接受创业辅导的小企业4 ~ 6年的失败率高达80% ~ 85% ,而接受创业辅导的企业失败率仅为55% ~ 60% 。由此可见,成功的创业辅导可以有效降低创业失败率。目前我国创业服务机构数量少、水平低,而且大多属于赢利收费的机构,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公益性机构很少。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失地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
2. 4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 浓厚的创业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锤炼创业者的心理承受力。受传统农业文明思想的制约,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创业热情和开拓精神。同时,失地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风险意识落后,市场敏感性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也制约了他们的创业活动。
3扶持失地农民创业的政策举措
3. 1拓宽创业筹资渠道,打破创业资金瓶颈
资金约束是创业者创业活动普遍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而失地农民由于自身积累少,所以资金问题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个困难,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方式来增加失地农民的创业自有资金。我国目前征地补偿标准是征地前三年土地平均收益的6~10倍,这个标准相对于土地收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还是解决失地农民生计、扶持创业角度都应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其次,政府应该从征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成立失地农民创业扶持基金。政府是征地最大的受益者,拿走了征地的大部分收益,这部分收益应该也有必要用于失地农民的创业发展上[3]。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贴现扶持,帮助失地农民顺利获取信用资金并降低其资金成本。
3.2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升创业者个人素质
有效的创业技能培训能增强失地农民创业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率,促使更多的失地农民走向创业之路。做好创业培训首先是要通过电视、网络、上门宣讲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其次要通过筛选、培训、交流等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最后要加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政府应加大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投入,积极建立适应各地不同特点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进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3.3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创业热情
浓厚的创业氛围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创业文化和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培育和大力宣传,政府可以通过树立创业典型、宣讲创业事迹等方式积极在失地农民中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风尚。政府应大力倡导积极探索、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应积极调研,总结各地失地农民创业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向失地农民传播创业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一带十,以十传百”的群体创业效应。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使失地农民摆脱自身的生存困境,同时创业成功者还可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帮助其他人解决生计问题。因而大力倡导、鼓励、扶持失地农民创业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曲娥.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3):22-24.
[2]林添福.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2005(9):56-61.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11
摘 要 “十二五”期间是农村大变革时期,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发展农业、解决农村问题的明确思路。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市民化将是这一时期农村变革的主基调。生活环境的改变,生存方式的转变都迫使农民转变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而农民教育培训是帮助农民实现这种转变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2
在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十一项内容中,有关农村和农业的就占了两大项,一个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明确提出要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中央发展农业,解决农村问题明确思路。实现两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问题。通过对多年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梳理和对近年来城固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由于体制、制度、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农民教育培训这项关乎着农村改革成败的大事做好,才能顺利完成中央即将制定的“十二五”规划。
1 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组织构架混乱,缺乏统筹规划
近年来,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培养新型农民”的大前提下,政府很多部门,如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教育、组织、扶贫、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都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应该是好事,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大家各干各的,形成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时间冲突,培训效益低下。
1.2 教育培训主体不明,管理制度不健全
“十一五”期间,随着全社会对农业和农村问题重视和支持,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上也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农业、教育、劳动等多个部门都进入了农民教育培训市场,形成集团军作战态势,部门之间争投入,培训机构之间争任务,培训质量和效果千差万别。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不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阻碍了这项事业的进一个发展。
1.3 务农农民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能力差
据对10个村3 810个农户的调查,16~60岁法定年龄段劳动力15 870人,其中,长年外出打工转移的劳动力5 150人,占 32.5 %;采取宜工宜农“两栖”式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10 072 人,占63.5%。另有1 230名60~75岁的老人在家从事种植和养殖,而且在个别家庭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在长期或阶段性参与农业生产的11 302名(包括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劳动力中,16~40岁3 640人,占32.2%;40~60岁6 432人,占56.9%;60~75岁1 230人,占10.9%,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现象可见一斑。由于务农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主动学习的意识很差,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
2 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思考
2.1 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机构,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
针对现在培训机构分散,组织结构混乱,缺乏统筹规划的问题,县级应当成立农民教育培训行政领导机构,可考虑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组长可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农民教育培训协调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由财政、农业、教育、劳动等相关部门抽调组成,主要负责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全面领导协调工作,统筹管理农业、教育、劳动等有关农民培训教育各个项目。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明确责任、分头实施的原则,从培训专业和转移方向入手,制定统一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在培训机构、培训对象、培训师资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加强衔接和配合,充分发挥各培训机构的优势,使农民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覆盖的农民培训教育新模式。
2.2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鼓励教育、农业、劳动等多部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鼓励民间机构和个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兴办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农业部门所属培训机构拥有完善的基层培训网络,庞大的师资队伍和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农民培训经验,理应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实施涉农专业相关专业培训,就地转移农民。在阳光工程项目安排上,应避免把涉农专业安排到无培训能力的非专业培训机构的现象。各培训机构都要站在农民角度分析和研究不同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民培训,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传授技术,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和掌握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3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注重劳动力就地转移
长期有效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从构建农民培训领导机构,到制定组织管理措施,再到落实农民培训经费,要写入“十二五”规划,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农业部门应依托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作用,整合系统内两校五站培训能力,组建成立专家组、师资团。由农广校、农机校、农技站、植保站、茶果站、兽医站、农机管理站等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使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的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培训重点应放在满足农民希望能多学技术,多学本领的愿望上。更加注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注重向第三产业转移。更多的培养“两栖”式农村劳动力,防止出现务农农民的老龄化、低智化现象,为农业生产留下部分劳动力,确保农业发展后劲。
3 结语
只有通过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机构,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注重劳动力就地转移,才能充分发挥各培训机构的优势,使农民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覆盖的农民培训教育新模式。
农民创业存在问题 篇12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 不仅要从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地位的角度上去思考, 而且要从国家战略的意义上去理解。
(一) 返乡创业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
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 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过去的城镇化战略主要是靠“农民离农、农业离村”来实现的, 这也就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所说的“增大分母, 减少分子”。但是, 这中间也有问题, 就是这个分母如何才能真正增大?只靠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当中的收入确实能够增加部分农民的收入, 但是不能够增加所有农民的收入。而现在的“返乡经济”, 是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 这样的要素流动机制, 把城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 形成沿海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格局, 使得我国的城乡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 这样形成的城镇化是内生的本源的。
(二) 返乡创业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孵化器。
这是由于, 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一是在多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 经过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技能, 大部分打工农民实现了知识化和技能化;二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在回乡的同时, 还会将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城市、单位中看到、学到的先进生产方法、先进生产工艺、甚至是先进生产设备带回到自己的家乡;三是整合能力大大提高, 能够把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起来, 把打工时掌握的资源与家乡的资源整合起来。
(三) 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带头人和基层干部后备力量。
目前, 返乡农民工创业除了参加从事非农产业, 创办企业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直接参与竞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 他们都成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人, 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层干部, 成为党的方针路线有力的、忠实的执行者, 是连接党和群众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一) 回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据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组对3026位回乡创业者的调查, 回乡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 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占了63.9%。据调查, 回乡创业者中, 男性占90.9%, 妇性只占9.1%。仅看这组数据, 不足以发现女性在回乡创业中的作用。根据对配偶在创业中作用的调查, 共同创业的占38.8%, 协助创业的占35%。回乡创业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平均的文化程度。在回乡创业者中, 具有小学学历的占10.2%, 具有初中学历的占64.8%, 高中及以上学历占24.2%。这些回乡创业者平均累计外出务工5.8年, 他们在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外出前, 仅有28.5%的劳动力接受过技术培训, 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 几乎所有的回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 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 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回乡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 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 企业规模较小。从产业构成看, 农民工回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 如, 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据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资料显示, 从总体上看, 农民回乡创业在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是:第一产业占28.3%, 第二产业占30.7%, 第三产业占32.1%, 其他8.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 但根据调查发现, 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 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根据对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 回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 所占比例为68%, 其次是私营企业, 所占比例为20.2%, 股份制为6.5% (主要是在第二产业, 分别有12.2%的工业企业和13.5%的建筑业企业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运营) 。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 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
从企业规模看, 以中小企业 (包括微型企业) 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7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 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如, 有42.1%的农民工创业主要是解决个人和家庭就业问题。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型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三) 回乡农民工的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离农村较近的 (集) 镇。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百县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回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6%, 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 (集) 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 在 (集) 镇居住的创业者占48.9%。这说明大部分回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 (集) 镇。据调查, 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 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 约三分之一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大部分回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 但仍然没有实现举家迁移, 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四) 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力量。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部分农民在外打工大多从事市场营销、企业公关等方面的工作, 积累了一些经验, 掌握了一些市场。他们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 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 通过农产品的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发展服务。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白领”。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 改变落后的村面貌, 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号召下, 一部分在外创业有成, 拥有一定资本的成功农民怀着报效家乡的思想, 回到家乡创办实业, 担任村支书,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另外, 国家通过考试从村支书中选拔乡镇公务员, 这使一些年轻的具有高中文凭甚至一些大学文凭的农民工开始竞选村干部来锻炼自己, 以便走上仕途之路。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的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 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
据调查, 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集中于建筑、采矿、运输、餐饮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 加之主要依靠自有资金, 因此, 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一) 政府服务思想不够明确。
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仅占外出务工农民人数的3%左右, 比例甚少, 这与政府服务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思想不够明确关系很大。政府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到底想返什么乡”、“主要能创什么业”问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明确;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中大多数人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认识不够深入;对于怎样才能把他们的现实需求与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有些地方政府在思想认识上也是不明确。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以为农民工“返乡”, 就是返回到原来居住的乡村, 这与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去以统筹城乡发展相悖。二是总觉得农民工返乡“创业”, 就是要创办有相当规模的企业, 要创办大而强的企业而不是小企业, 这是与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经营管理能力与财力物力相去甚远的。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 即使是搞“农业产业化”的农民, 他们最希望返的“乡”, 也不是原来走出去的村庄, 而是当地的城镇;他们绝大多数人能够创的“业”, 也主要不是规模企业, 而是微型企业、个体企业, 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 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实质性的问题, 不从返乡创业农民工最大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就不会有大的起色。
(二) 优惠政策缺乏, 寻求支持难。
一是各级政府专门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较少, 缺乏有力地支持引导。二是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 投资规模小, 其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 项目科技含量偏低, 享受国家扶持政策较难。三是缺乏优惠的金融政策环境。从目前资金支持来看, 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支持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目前多数地区还没有出台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金融优惠政策, 不利于调动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积极性。
(三) 资金来源有限, 创业融资难。
对于广大回乡农民工来说, 缺乏资金是制约其创业的最主要问题。在调查中, 农民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融资难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依靠创业者打工积累自筹资金, 来源渠道有限, 因此固投资金、流动资金相对紧张困难。由于金融机构贷款约束变硬, 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抓大放小”或只存不贷, 对小企业的贷款前置条件较高等等, 使之难以得到金融服务。农民工银行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二是没有贷款担保和抵押;三是贷款利率太高;四是创业风险大, 银行不予贷款。目前, 全国大部分乡镇除拥有农村信用社外, 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几乎全部弃农进城, 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若需办理金融业务就要到县城办理, 不利于农民工创业。另一方面, 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 缺乏适应和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创新服务产品。农业保险尤其缺乏, 金融创新产品在乡村推广不足, 新兴服务发展不快。
(四) 文化素质偏低, 经营管理难, 管理人才短缺。
据以上资料显示, 返乡农民工中, 40岁及以上人员最多, 近80%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在外打工虽学到一定技能, 但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知识水平限制, 农民工营销观念落后, 市场开拓能力差, 短期行为较重, 缺乏长远眼光, 创办的企业一般都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同时技术水平低, 品种单一, 档次低, 缺乏竞争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回乡创业人员所创办的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另外, 大多数回乡创业人员反映管理、营销、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难招, 并已成为企业提升发展的障碍。回乡创业的人员出身农民, 创业地大多在乡 (镇) 、村, 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 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 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难以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加之, 创业地的生活水准、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等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导致外地人才和劳动力不愿来, 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则向外流失。
(五) 信息资源闭塞, 把握市场难。
一些返乡创业者缺乏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 对产品的营销存在信息不畅, 手段缺乏, 缺少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 办企业存在一定盲目性。创办的企业项目“孤独”, 产品单一, 没有嵌入产业链。加之产品流转因交通“瓶颈”等制约而增加了物流成本, 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要转变思想, 高度重视农民工创业工作。
农民工创业, 不仅是农民工自我致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解决社会就业, 特别是农村就业的重要渠道, 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性动力。政府要把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 将农民返乡创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融入发展的大格局, 并建立农民返乡创业目标考核体系, 把实施“返乡创业工程”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转变农民工返乡是就业“包袱”的落后思想, 牢固树立“输出劳动力, 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 引回创业者”的新理念, 将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作为从更高层次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做法。同时, 对尚未返乡、但已经在外地创业有成就、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帮助, 引导、鼓励他们返乡创业。
(二) 充分利用政策机遇。
要充分利用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国务院3号文件、各省市出台的促进农民工创业的的优惠政策, 将政策用好、用活、用到位, 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大力宣传返乡民工创业的典型事例, 争取“一人创业、带动一村、影响一镇、致富一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折不扣地坚决兑现各种惠民惠企的政策承诺, 坚定创业者信心。要按照中央规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民生工程建设, 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要鼓励一些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农民工参与当地的民生工程和小城镇建设。利用国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流通业的机遇, 鼓励一些资本较大的农民在县城或乡镇开办商贸流通公司;鼓励一些资本较小的农民开办农家店。不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民工, 都要抢抓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机遇, 不断创新创业模式, 扩大就业创业途径,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 调整金融制度, 多途径、多渠道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创业初级阶段, 在这一发展阶段基本上是利用自己所积累的资金和掌握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回乡租厂房、民房或是用自己的住房进行生产经营;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技术更加成熟后准备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阶段。政府在制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两个不同阶段的区别, 分类指导, 细化明确。不同行业中的创业者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具体情况与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各不一样的, 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 对不同行业中的创业者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不同的财政与信贷支持。要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 尽快发展乡村、集镇等社区银行, 扶植民间融资, 科学引导地下信贷的合法、规范经营, 同时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纳的存款“取之于农, 用之于农”的支农比例。可以考虑设立行业协会基金担保公司, 由政府牵头, 组织成立行业协会, 要求成员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 按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费用组成协会基金, 由协会用统一账号把基金存入开户银行, 再由政府或用基金做担保, 对符合要求、有发展前景的新进入企业, 以及进行规模扩张时遇到融资困难的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
(四)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行一定时期的税费减免。
一方面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 参照引进外资的税收减免政策, 实施等同于或是优越于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费减免。着眼现实, 立足长远, 先引导、鼓励和扶助企业发展起来, 做大做强, 再按照统一的税率征收税款。国家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和信贷的工具与手段来积极有效地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基本情况, 对不同区域的同一产业实行不同的税费、货币与财政政策。可以参照农业税减免、农业补贴、出口退税等办法来对社会弱势群体创业进行税收减免、提供财政扶助与补贴, 在信贷方面提供必须的担保以促进其发展壮大。
(五) 突出做好农民工创业培训。
建立多层次的创业培训教育体系, 推动各类普通高校、技术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创业课程, 开展创业观念教育和创业培训。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开展以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创业培训, 使其成为发展农村家庭产业、创办农业企业和推动农业产业的骨干。对掌握一定技能、积累一定资金的农民工开展以小型加工业、服务业等为主的创业培训,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要创新培训模式, 积极开展创业实训活动, 通过组织准备创业的人员参加模拟创业和见习活动, 提升其创业能力。
(六) 增强服务意识, 优化创业环境, 打造良好创业平台。
一是要尽快健全农民工创业组织机构, 建立返乡农民工信息档案和创业信息网络。按照农民工的工作类别、职业技能等详细分类, 归纳整理出人事档案资料, 建立创业农民工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创业民工代表座谈会, 了解其所思所想, 听取其意见建议, 加强沟通, 并就反映的问题同有关方面进行协调, 帮助解决返乡创业民工的困难。返乡创业的民工大部分在基层, 消息闭塞, 地方政府特别是乡 (镇) 政府要多方位收集市场信息, 及时为创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利用手机短息的方式发布创业信息和项目, 引导他们从农村和自身实际出发, 选好返乡创业项目。二是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以打造“零障碍”服务品牌为目标, 简化程序, 规范操作, 增强服务意识, 强化政府效能建设,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和创业扶持服务平台。同时要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 加强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建设, 对创业者投资区域范围内所涉及的村组居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制止破坏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行为。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让“草根型”的返乡创业,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发达地区商务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归属感的增强,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趋势将会加强。政府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 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回归平台, 使其在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摘要:当前经济形式下, 突出抓好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化解危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扩大融资渠道, 实行税费减免, 强化创业培训, 创造良好创业环境, 让“草根型”的返乡创业, 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经济形势,农民工,创业,对策
参考文献
[1].韩俊, 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N].经济纵横, 2008, 11
[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