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创业

2024-10-18

企业内创业(精选5篇)

企业内创业 篇1

企业内创业已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和风靡世界的创业潮流。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开始于西方大公司的改革重组风潮,在许多面对增长压力和低绩效困扰的大公司体内,再次注入创业精神。恢复小公司时代的活力和创业激情,增强公司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创业精神”这个仿佛已经是大公司记忆中遥远的话题,带着活力和希冀重新回到企业家们的视野中来。

一、企业内创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内创业的最广泛的定义也许是在现有企业中创业,在以往研究中,内创业已经有多种定义方式:Burgelman(1984)认为,内创业是通过内部进行的新的资源的组合来拓展公司竞争领域和发掘相应机会的过程,其中新的资源组合是指对资源的新组合的创造;Nielson,Peters和Hisrich(1985)把创业定义作是大组织中内部市场的发展,相对小的独立的事业单位的创建,以及组织中服务、技术的改善和创新,它不同于大组织为在外部市场发展而在现有组织外形成的事业单位;Zahra(1991)则认为,内创业是在现有的组织内创造新事业,以改造组织的获利能力和提高公司竞争地位,或者从战略的角度更新现有企业的过程;Sharma和Chrisman(1999)把内创业定义作一个现有的组织去创建一个新的组织,或者定义作在组织中对更新和创建的一种鼓动;Hisrich&Peters(2002)认为内创业是现有组织中的一种创业精神。

综合上述的定义,可以发现,以往在内创业定义上,既有基于个体层面的行为,如内创业是组织内个人不考虑掌控资源而追求机会的一个过程;也有基于组织层面的现象描述,如内创业是指公司层面的创业精神。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公司创业精神更多的是描述公司层面的创业变量,而内创业更多用来描述公司中的个体行为。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内创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内创业过程在一个现有的组织中继续,而不管它的规模如何;(2)内创业不仅指的是新事业单位的创建,也指其他的创新活动和意向,如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和新管理方式的发展,新战略和新竞争态势的形成;(3)内创业应该被看作是本质上基于行动或者是行动导向的概念,它在组织边界中运作并把当前组织的产品、服务、技术、规范、结构和操作往新的方向延伸;(4)内创业的规模不仅限于大公司,它强调的是在大、中、小各种规模企业中的创业动机和行为;(5)内创业具有打破常规追寻机会的特点。

综合以上定义,笔者把内创业定义作是与已建公司紧密联系的创业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它是建立在识别市场机会和资源新组合基础之上,以创新和战略变革为核心的组织特征和组织行为。

二、企业内创业机制的构建

内创业机制是企业合作系统中形成的推进内部创业的各因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所采用的制度等,具有系统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企业内创业活动的发生是内创业家个人特征、企业组织特征和外部突发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依赖于特定的组织机制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这种能持续催生内创业家及内创业活动的组织机制,就是企业内创业机制。结合企业内创业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对国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同时综合考虑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个催生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创业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是企业内创业发展及其实现企业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过程。在此,外部突发事件为内企业家开展企业内创业活动提供了初始动力。Zahra指出,企业内创业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可能有:新过程的开发、公司管理层的变更、兼并或收购、竞争者市场份额的增加、新技术的开发、成本降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经济变革等。突发事件的出现引发了内企业家变革现状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创业想法的诞生,内企业家进而做出内创业决策。之后,内企业家会在企业范围内,寻找志同道合且在技术上相互支持的合作者,形成非正式的创业团队,共同进行企业内创业活动。企业内创业活动的实施及其成功将带来企业在产品/市场、组织、战略或使命多种层次的变革与创新,从而形成“创造性破坏”,这一破旧立新过程同时也是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成长过程。

二是企业持续催生企业内创业的组织过程。组织创业氛围与创业精神/创造力的相互作用过程,所体现的是企业培育和塑造内企业家的过程。内企业家所具有的创业精神和创造力是企业内创业发生的关键因素,而要将员工培育和塑造成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内企业家,企业必须营造鼓励创业的组织氛围、倡导创业精神,而内企业家数量的增加和员工创业精神的形成,反过来会进一步深化组织的创业氛围,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循环。首先,配套制度与系统筛选/开发的相互作用,体现的是企业通过相关配套制度筛选和开发企业内创业活动的组织过程。其次,企业积累的经验教训反过来也会不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的是企业持续催生企业内创业的核心过程。第三,创业氛围的形成推动内创业家的不断涌现,内创业家在组织环境的支持下不断地发展创业想法、提出创业方案和组建创业团队,进而形成新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活动。

三、内创业机制构建中的关键要素管理

从企业内创业机制来看,其架构主要包括了内创业精神培育、配套制度建立、创业团队等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内创业管理体系。

1.营造驱动企业内创业的有利氛围。良好的企业内创业氛围,有助于企业内创业的发生和顺利开展,有利于内创业家的不断涌现,是企业内创业的有效驱动力。(1)鼓励和支持创新。企业内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认为垄断利润是创业者实现其职能的动机;但除利润动机之外,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创业精神”,正是创业者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业精神”及其创新行动,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实现愿景共享。一个企业要成功地推进企业内创业,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企业内创业的地位和作用。先要确立企业管理者所希望达到的创新愿景,并形成员工对这一愿景的共享。企业内创业来源于员工的创造才能,一项被员工理解并广泛认同的愿景会产生极大的号召力,能够激发起员工为未来的憧憬而奋斗的强烈愿望。

2.内创业团队的组建。建立一种新型的创业工作团队是企业内开展创业活动的首选途径,这几乎是所有开展内部创业活动的企业的共识。在企业的内创业活动中,个人的技能被整合成一种组合,而这种集体创新能力要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群体成员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和方法,他们也学会了其他人的才能。他们学习如何互相帮助以更好地工作,学习每个人能够对某个项目贡献什么,学习如何最好地利用其他人的经验。每一个参与者都不断地注意进行小的调整,而这会加快整个群体的进化并使得进化过程平稳进行。许多这种遍及整个企业的小规模调整的综合结果,便会推动企业不断前进。

3.支持内创业的配套制度的建立。(1)制定内创业的评价办法,建立企业内部创业监控体系和约束机制。首先,要有多重的利益约束机制,要形成创业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制约关系,实现利益的均衡。其次,要有健全的财务约束机制,企业内创业投资也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投资活动,高风险的创业投资迫使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内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资金配置、运用和监管的机制。第三,要有权力约束机制,创业人员在创业活动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人员和创业团队就不受企业制度和权力的约束,而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集中的统一指挥,因此建立权力约束机制的重点在于,要在保证企业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对创业团队和创业人员保持必要的柔性,形成既有统一指挥,又相互制约的关系。(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在创业团队中,管理者希望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相互合作,成员有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和利益出发,投入到创业项目中的精力和努力方向与管理者期望的目标不一致,就会产生冲突,因此,管理者要推进企业内创业,必须实施多种激励措施,建立和健全企业内创业的激励制度。

家族创业如何避免内斗 篇2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种世俗的偏见。跟家人亲戚合作生意并不一定会把双方都逼疯。事实上,家族生意有其特殊优势。不信可以问问莉莉·法布尔(Lili Fable),她家的希腊面包店Poseidon Bakery已经是纽约的一个地标,而且至今已经传承了四代。她说:“跟自家人一起做事,可以获得其他人身上得不到的爱和信任。”

Poseidon的创始人是莉莉的丈夫安东尼的祖父德米特里,他在1923年开了这家面包店。如今,莉莉和她儿子保罗(Paul)共同拥有这家老字号,而且成为了家族生意的核心与灵魂。虽然一个家族的成功秘诀未必适合所有企业,但这个家族的经验让他们的Poseidon从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入主白宫时代一直经营到现在,当然值得关注。我们请莉莉总结关于家族企业合作的三个秘诀,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

第一,“尊重相互的个人空间”;第二,“尊重相互之间的不同”;第三,“相互之间要有清楚的沟通”。

每个人都能认同企业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企业继承专家建议,如果你打算将生意传给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尽早让他们参与经营,让他们感到即使你没有从经济上为他们投资,至少从精神上也帮他们做好了准备。保罗和他的两个哥哥就是例子,他们刚和Poseidon柜台一样高的时候就开始在店里打转。莉莉说:“他们在一个工作狂身边长大,都很清楚做生意有多难。”

虽然家族内也总会有些小矛盾,但法布尔家从未有过严重的争执。保罗说,这是因为信任。“在企业里,不管是不是一家人,你都必须能够信任这个人跟你有同样的目标。这样,当你需要离开的时候,才能真的放心离开。”

清楚每个家庭成员在经营中的角色也很重要。2000年,法布尔母子成为合伙人,两人根据自身特点做了分工。莉莉的长处在于制作Poseidon的主打产品——千层酥皮菠菜芝心饼、果仁蜜饼——和客户关系。(她天生就是个很快乐的人。)保罗负责采购、账目和烘焙过程中需要强体力劳动的工序。“你必须让人亲自从事某些工作,找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保罗说:“这在任何企业都很重要——不管是不是家族生意。”

对一家已经有近90年历史的老企业来说,变化速度通常很慢。保罗说,家族应该允许每一代经营者给企业加入一点自己的元素。比如在他成为合伙人之前,Poseidon甚至没有接受过信用卡付款。

不过,某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Poseidon被认为是目前美国境内唯一的一家仍然用纯手工制作千层饼皮的烘培店,店内大部分丰盛的美味点心都是用这种薄如蝉翼的酥皮为基础。莉莉说:“维持好品质是任何好产品的关键。” 译 | 金笙

企业内创业的特点及过程研究 篇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创业相关概念提出至今, 内创业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纵观这些研究, 主要在四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内创业涵义及结构框架的研究, 这类研究揭示内创业的含义、内容及基本框架。二是内创业者的研究, 即研究内创业主体的特征。三是内创业的环境条件研究, 即分析内创业活动进行的相关影响因素。四是内创业过程研究和特定方式的内创业研究。其中, 大多数文献集中在第一类研究中。

到目前为止, 对内创业的涵义的阐述还没有达成一致, 但从总体上说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窄范畴的界定, 二是宽范畴的界定。

内创业窄范畴的界定强调内创业是从事某类活动的过程, 而这类活动指“创造新业务”。Burgel mam (1983) , Pinchot (1985) , 以及Jenning和Young (1990) 都将内创业界定为利用现存组织内的创业资源和雇员进行新业务活动的建立过程。

内创业宽范畴界定强调内创业包含多类创造和创新活动的过程, 包括战略的更新、经营业务的拓展或者创造、技术上的创新、组织结构、文化及管理体制的创新等等。

本论文更同意对内创业的窄范畴界定, 即创造新业务。在现代汉语辞海中, “创”解释为开始, 开始做, 第一次做, 前所未有的 (现代汉语辞海, 1 1 2页) , 创业, 即创办事业, 内创业即在企业内部创办事业, 它的反义是守业。从中可以看出, “内创业”着重强调在企业内部第一次做某事, 因此, 将内创业解释为创造新业务更加切合一些。而对宽范畴的界定来说, 组织结构的调整, 技术的更新等行为, 可以界定为公司的一种变革, 而将之称为一种内创业会有些牵强。

二、内创业的特点

内创业是指在企业内部, 由内创业者进行创造新业务的过程, 所以内创业有别于创业, 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 内创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内创业是企业内部的创业, 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这便为内创业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内创业实践中, 如果内创业活动受到企业管理层的认可, 内创业的资源优势更加明显, 内创业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 在内创业之初, 最重要的是要争取领导的认同。资源的优势突出表现为:一是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二是构建内创业团队相对容易, 人才较易获得;三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先有的基础设施, 例如可以共享企业的价值链等等。

2. 内创业活动本身是风险性强的活动

内创业活动是在企业内开创新的业务。在原有企业中开辟新的业务板块, 环境的不确定性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使得内创业活动本身的风险加大。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经营性风险和资本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策或者法规的变化会使得新业务面临着可行或者非可行的风险。经营性风险指在内创业主题由于原来没有经营或者运营此类项目的经验, 对新公司的价值链整体把握不够准确, 由此带来的风险。

3. 内创业活动易受到政策因素的限制

内创业活动限定于企业内部, 因此, 内创业活动要受到企业规则、政策和制度, 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公司的各种政策尤其是投资政策的变化对内创业影响最大。当内创业企业是风险规避型企业的时候, 内创业活动就会受到更大的约束, 因为内创业活动活动一般是风险很大的活动, 按照公司已有的项目筛选机制, 很多风险型的活动将被迫中断, 组织内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内创业主体具有很强的奉献性

内创业的主体——内企业家, 是企业的创业者和革新者, 他们的行为会经常挑战到现有组织的秩序和稳定性, 这很容易在组织内部造成一些摩擦, 成为企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也会阻碍内企业家个人能力的施展, 同时, 内企业家创业成功后得到的报酬是职业生涯的提升或者不提升, 以及很少的报酬, 这对内创业主体来说激励不够, 因此, 要求内创业主体要有很强的奉献性。

5. 内创业类别的多样性

内创业根据其创业源或创业活动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研究者们认为企业内创业及其产生的绩效水平不仅被组织本身的因素所培育, 而且被组织间关系所培育。Chang (1998) 也指出公司创业可以分为内源创新——内创业 (intrap reneurship) 和外源创新——外创业 (exop reneurship) 。内源创新是指在内部寻求创新源的创业活动, 也被称为内生型创业。外源创新是通过在现存企业边界之外寻求创新源的创业活动。这样, 我们可以根据内创业源而将内创业分为两类:内源内创业和外源内创业。内源内创业, 是指通过借助企业内部资源而进行的内创业, 如内生型创业。外源内创业是指通过借助企业边界之外的资源来进行的内创业, 如通过战略联盟、并购、分包、外部风险资本等方式进行创业活动。

三、内创业的过程

企业内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新业务或者新项目成长的过程, 一般按照如下过程进行。

首先是企业内部产生突发事件, Zahra (1991) 指出有许多影响企业内创业的突发事件, 具体包括:竞争者市场份额的增加, 新流程的出现, 消费需求的变化, 公司管理结构的变化等。突发事件引起企业内的内创业者产生内创业想法, 内创业想法需要历经几个阶段:首先内创业主体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内创业;其次, 内创业主要涉足哪些领域;再次, 内创业主要采取什么形式, 是建立分公司还是成立项目部, 是采用并购模式还是不采用并购模式;最后, 制作内创业计划可行性分析, 并通过管理层的审批。

然后是组建内创业团队, 组建内创业团队需要遵循一下七个原则:创新理念, 设计平台;确立原则, 超前规划;突出重点, 多方揽才;倡导学习, 强化培训;选贤任能, 优势互补;严格把关, 大胆任用;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按照以上原则, 组建一直能吃苦, 能奉献, 能战斗, 能胜利的团队, 要求内创业团队, 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筛选内创业项目, 再筛选内创业项目的时候, 基于内创业的特点, 一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概括来说, 这一项目筛选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抓住两头, 优化中间、强调优势、灵活进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两头都能控制, 技术成熟的项目优先做。所谓两头是指原料和市场。两头都能控制, 是指既有稳定的原料来源, 又有稳定的市场出路。所谓技术成熟, 是指具有公司能够获取的, 成熟可靠且在国际上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只能控制一头, 技术成熟, 且具备某种独特优势的项目可以做。

——资源和市场都不能落实控制的项目, 暂不考虑。

——规模由小到大, 积累经验, 化解风险。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在发展中调整, 在调整中执行。根据宏观政策、市场行情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对资源不落实、技术不成熟或市场有变化的项目采取及时退出的战略。

最后推动管理变革, 在公司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内创业组织要跟踪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 适时总结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经验,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贯穿在内创业始终的是内创业的文化建设, 因为内创业是企业内部的创业活动, 因此, 内创业组织首先应该传承原企业的文化, 吸收企业的好的文化建设成果, 并创造自己的亚文化。内创业过程中需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建设:内创业团队的学习能力, 内创业团队的吃苦精神, 内创业团队的创新精神。打造一支具有超强学习能力, 极强的吃苦精神, 极高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内创业团队。

四、结论

内创业是企业寻找利润增长点的一种新的途径, 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当内创业所在的企业是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大型企业的时候, 内创业的行动更容易成功。上文中对内创业内涵、特点以及过程的解释可以看做内创业的一种认识, 从一定范围上具有普遍意义。此外, 对于内创业的机理, 内创业的环境分析也是内创业理论研究的热点, 由于篇幅所限, 笔者将另行撰文解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进程的加快, 企业生存和发展难度加大, 企业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的定位及发展问题, 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创造新利润增长点的过程中, 企业的做法不一, 有的在战略上进行更新, 经营业务上拓展, 技术的创新, 组织结构的再造, 与此同时, 很多企业在企业内部拓展新的业务,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们将在企业内部开拓新业务的过程称为“内创业”。本文试图对内创业的含义, 内创业的特点, 以及对内创业的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创业,创业,内企业家

参考文献

[1]颜士梅, 王重鸣, 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J], 软科学, 2006 (1)

[2]Pichott, G, Intrapreneuring[M].NewYork:Harpar&row, 1985

[3]Buegelman, R.A.A process model of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Diversified Major firm[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3, 28 (2) ;223-244

草根创业逆袭:墙内开花内外香 篇4

为了拓展日本本土市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使出了非凡的招术。

1993年,为了研究微波应用制品,开发世界上最小的CCD相机,丸山次郎和他的太太在两室一厅的公寓里,创立了RF系统研究所,1998年成立株式会社RF(以下简称“RF(株)”)。

CCD相机是利用电荷耦合元件,将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传输、储存的特种相机。它体积小、重量轻、不受磁场影响,并且具有抗震动和撞击之特性而被广泛应用。

相比诸多百年以上的长寿企业,RF(株)在日本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新型创业企业。RF是英文Radio Frequency的简称,也就是“射频技术”的意思。显然,这一对创业夫妇是典型的技术痴迷者。

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创新

1996年,在美国的一位日籍牙医要求丸山次郎支持开发一种新产品:就当时来看,市场已经有口腔内使用的有线摄影机,但是很重,不便使用,而且存在镜片模糊、画像不清晰、亮度不足等缺陷,他希望丸山次郎开发出一款更好的小型无线相机。

一年之后的1997年,丸山次郎开发出了一款世界上最早的口腔用无线相机,一下子成为当时美国牙医界的热门产品,以致后来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

以此为开端,RF(株)为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创新,藉此获得了市场认可,拓展了市场空间。从无线相机得到启发,RF(株)陆续开发出数字无线传感器和胶囊内视镜等医疗用设备,之后又开发出工业用无线传感器和内视镜,成为在CCD相机领域拥有超强技术实力的企业,而其产品价格仅为大企业的1/10。

转战国内,障碍重重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日本创业,开发出的产品热销美国,却在日本国内无人知晓。RF(株)决定拓展日本本土市场。

可是RF(株)没有销售途径,分销渠道也不知道RF(株)的产品。

丸山次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在牙科杂志做广告、向牙医直接发送邮件(DM)进行市场宣传,开始对牙医诊所进行直接销售。这一举措受到了日本大型医疗器械公司的阻挠,给杂志社施加压力,致使牙科杂志被迫取消了RF(株)的产品广告。

有一家大型医疗器械公司找到RF(株),希望以70万日元的价格请RF(株)代为贴牌生产(OEM),结果被RF(株)拒绝了:丸山次郎认为,22万日元就能销售的产品,大公司凭什么要以超过70万日元的高价销售呢?!

自建渠道,打造快乐体验场

丸山次郎决定自建销售渠道进行直销。

随后,RF(株)在日本主要城市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体验场——不是直接销售的场所,而是好玩的地方,是家庭式的游乐场所:能够触摸产品、快乐体验的场所。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日本,铁道迷数量众多,这些铁道运输爱好者研究人类铁路历史和文化,关注世界铁道运输发展,收藏火车和铁路模型,组装迷你自动铁路系统并彼此竞赛。而RF(株)独具创意:将无线相机安装在模型火车头上方,将模型火车运行时的“路途”景色传输到大的显示屏上——这一做法当时在日本消费者当中掀起一股潮流,RF(株)制造并销售搭载摄影机的铁道模型热销,使其知名度大增。

让世界知道经营者的思想

虽然是小微企业,创业者丸山次郎却是个高调的人,是有别于传统日本企业家风格的明星式总经理:他喜欢对外宣传,做报告、发表文章、出书,他甚至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网页,宣传自己的经营主张。

“聚集了精英的大企业的研究所,实际上缺乏想法的人是很多的。因此,没有什么好可怕的。”

“大部分的人在决定胜负之前,就因抱有‘反正即使竞争也没有胜算’这样的想法而失败。”

“外行的想法最有效!”

“公司不需要没有热情的人!”

“年轻但思想老化的人不要!”

“研究成果不是投资金额的大小决定的,而是每位研究者的梦想和热情决定的。”

“技术者也要具备经营常识!”

……

丸山次郎尽管为人高调,说的却句句是大实话,见解独到、字字珠玑。因此CCD相机在日本和美国大行其道,其粉丝不计其数。

通过在互联网(尤其是丸山次郎的个人网页)上宣传,RF(株)改变了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方式,缩短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从而让企业自身的品牌建立,通过体验式营销和粉丝营销进行传播。

草根创业的有效路径

借助自创的销售模式和直销手法,加上创业者丸山次郎的粉丝营销,使源自日本血统的RF(株),成功由美国市场拓展到日本市场。

经过20多年耕耘,目前RF(株)在牙科用口腔相机领域占有全球80%的市场份额,其数字无线传感器在日本本土市场占有率为60%,口腔用无线相机在日本国内的普及率目前是20%左右——这其中90%使用的是RF(株)的产品。

丸山次郎身为草根创业者,却创造了一个不小的细分市场。

来自2012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RF(株)资本金为17.8亿日元(约合9千万人民币),年销售额为110亿日元(约合5.5亿人民币),员工仅有350人。虽是典型的小微企业,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隐形冠军。

这家新型创业企业的品牌实践,改变了人们对日本企业的传统印象。原来,日本企业并非都是传说中的循规蹈矩,创新经营也是其与时俱进的有效路径。

(本文第一作者系松下电器(中国)前总裁,第二作者系零牌顾问机构首席顾问)

企业内创业 篇5

长期以来, 创业一直被认为是驱动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极大动力。在早期的创业实践研究中发现, 创业环境上的短板效应使得各国创业企业没有办法得到正规的发展和合理的指导, 创业企业在缺乏竞争性资源的前提下, 迫切需要良好的创业系统来保护创业公司的知识产权与创新性、扶持创业企业真正走出成长困境, 以此有效突破创业发展的瓶颈期。

2 创业生态系统概述

Isenberg于2010年提出“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由一系列单个元素组成, 比如创业者的领导力、文化、资本市场和思想开明的顾客, 但是却是以复杂的方式互相集合、互相影响的。孤立的来看, 每一个元素对创业都非常有利, 但是仅仅维持一个或者两个元素是不够的, 只有将这些元素集成到一个整体系统中, 才会最终提高企业的创建和成长。

在生态学的领域内, 种间关系 ( Inter- specific interaction) 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是直接的, 即一个种群直接作用于另一个种群;而有的则是间接作用, 即一个种群对另一个种群产生或大或小, 或有或无的间接影响。在种间关系中, 竞争、寄生、共生、共栖则是种群间最为常见的互动关系。在创业生态系统中, 除去种间竞争之后, 另一类表现为种间协同, 如果将种间竞争等同于负相关作用的话, 那么种间协同就是创业生态系统中的正相关作用。现代种群系统理论特别是系统自组织理论, 都自觉地将竞争和协同的辩证作用即对立、统一对于系统发展演化的根本作用。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 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 整体同一性表现为协同因素, 个体差异性表现出竞争因素, 通过竞争和协同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推动整个系统的演化发展, 这就是系统论中的竞争协同律。

3 创业生态系统内种群间协同效应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参考国内外创业研究领域的成熟量表, 并结合中国创业实践的具体情况, 设计了调查问卷, 问卷采用利克特5份计量表的方法, 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 2表示不同意, 3表示不确定, 4表示同意, 5表示非常同意, 这5个级别来代表调查对象对问卷内容的同意程度。研究对象选取为某省的创业人士, 为了确保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不仅通过知名创业论坛等网络调查方式调查创业人士的情况, 同时还深入创业园区现场对创业人士进行访谈。

数据搜集时间由2014年5月~2014年7月, 为期两个月,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最终收集问卷382份, 剔除不完整问卷18份, 得到有效问卷364份, 问卷回收率为91%。使用SPSS19.0和AMOS17.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研究假设

政府机构对企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创业企业的发展同样受到政府机构的影响, 特别是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政府机构在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中仍发挥着中重要作用, 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了政府机构对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12年度全球报告》的数据中得知, 目前我国创业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位居世界第二位, 具有见效快、发展周期短的特点, 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政府机构通过创办产业园、保护创业企业产权、减免创业企业税收等政策鼓励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由此, 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

H1a:创业企业与政府的种间协同对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1b:创业企业与政府的种间协同对盈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创业企业与大学、产业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 也可以扶持创业企业, 最终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知识的创造和流转也可以转化为资本, 学者司尚奇认为, 高校和科研结构作为知识创新的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而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澳洲昆士兰大学通过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社会中, 为澳大利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

H2a: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种间协同对成长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2b: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种间协同对盈利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对于众多的创业企业主来说, 创业路上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资金周转的难题, 很多企业家把企业创立的前三年称为“死亡谷时期”, 这个阶段企业生命力弱、风险大, 若能成功获得资金帮助, 找到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就会得到发展的机遇, 相反若是创业企业无法得到资金支持, 很有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Hellmann和Puri (2000) 对硅谷新创企业的研究发现, 风险投资的参与能够缩短被投资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由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

H3a: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的种间协同对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3b: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的种间协同对盈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由此, 提出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间协同效应研究概念模型, 如图1所示。

3.3 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AMOS17.0软件对初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标准化后的拟合运算,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H1a、H1b、H2a、H2b及H3a、H3b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 假设H1b、H2a并未通过验证, 即“创业企业与政府间的种间协同”只是与成长绩效显著相关, 与盈利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的种间协同”只是与盈利绩效显著相关, 与成长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其余假设均通过了验证。根据路径系统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种间协同”对成长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76远大于对盈利绩效的路径系数0.52, 由此说明“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种间协同”对成长绩效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对盈利绩效的推动。

4 结语

通过对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以及创业企业要风险投资之间的实证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种间协同对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当企业建立后, 创业企业同政府之间的种间协同并不对企业的盈利产生影响, 也无法对企业的成长绩效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发展动力面临转换, 而大众创业是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政府为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我国庞大的要素资源也为创业提供了潜在的优势。

第二, 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种间协同对与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无显著影响, 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种间协同对创业企业的盈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来我国国家财政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 科技事业也一片繁荣, 但大量科技资源只在科技体系内部循环, 并未充分服务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研究结构对于市场参与度不够, 不敢在创业企业创立初期对企业成长进行大力扶持, 由此导致“创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间的种间协同”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第三, 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协同对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和盈利绩效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 且“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种间协同”对成长绩效的推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对盈利绩效的推动作用。风险投资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是一个以盈利为导向的资金和创业教育指导的提供者。风险投资家的专业性和对产品、服务的上下游关系探寻上, 皆具有较好的前期行业研究和从业经验。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 创业大军与创业服务机构不断涌现,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种间协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创业的成功可以促进风险投资的项目把控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以此孵化更多创业企业, 同时风险投资者经验和能力的双倍提升, 可以更好地加大对创业企业的指导和扶持。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市场间的竞争呈白热化趋势, 创业型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仅对实现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意义, 而且是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动力。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简答地概述, 探讨了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间协同效应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构建了创业生态系统内种间协同模型。

关键词:创业生态系统,种间协同,模型

参考文献

[1]姜翰, 金占明.企业间关系强度对关系价值机制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企业间相互依赖性视角[J].管理世界, 2008 (12) .

[2]宁亮.基于政府行为的创业环境改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 (1) .

上一篇:过度学习下一篇: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