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学习

2024-10-18

过度学习(精选12篇)

过度学习 篇1

1 前言

练习量对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连贯的、快速的专项动作技能, 练习数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过度学习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很早以前就对练习量与实现特定操作目标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过度学习是指超过实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过度学习”对武术套路学习效果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了解有过度学习法的内容, 查阅了相关的文献, 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过度学习对武术套路学习的影响研究。

2.2.2 实验法

实验对象:河南大学武术公修课男学生45名。

2.2.3 数理统计法

回收所有的实验的数据在SPSSll.0和Excel统计软件上建立数据库。采用软件SPSS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将数据文件进行分组处理和预分析, 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实验评判标准

武术套路技术动作评分按照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评定, 本实验选取三位武术教师通过参考国家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技评标准制定评分表如下表1。

2.4 实验因素的控制

第一, 对三组进行变码A、B、C三组, 在实验前确保分组的标准化, 三组均为没有学习过24式简化太极拳的。三组都进行正常状态下对学生的武术技能进行传授。

第二, 对A组的学生进行过度的练习, B和C组进行正常的教学练习, 其余时间不干预, 进行三个月的训练和练习

3 结果与分析

3.1 过度学习法对武术套路的连贯性有积极影响

通过对ABC三组的一个月的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 将三组进行第一轮的测试打分, 第一个月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一致, 说明三组在学习武术套路在连贯性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通过对A施加额外的两个月的练习, B组进行正常的练习量, A组的练习量是B组两倍, 是C组4倍。A组通过过度学习, 可以从表2中看出, 在武术套路的连贯性上, A组得分最高, BC组差异比较小。

通过对ABC三组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ABC三组的套路连贯平均得分有差异, P<0.01, 这说明通过对A组进行过度练习是有效果的, 而BC两组效果不明显, 说明了在正常的教学时数对24式简化太极拳的学习时间是不够的。每周一节和每周两节的效果不明显。通过实验证明, 过度学法对武术套路的连贯性有积极影响。

3.2 过度学习法对武术套路的正确性有积极影响

本实验对武术套路学习后的练习上, 采用的范围内的练习量, 实验初期一个月对三组进行了初步的测试。三组的武术套路的测试结果在正确性上基本一致, 然后再通过两个月的学习。ABC三组进行两个月的练习, 然后再进行了单独的测试, 武术专家只针对学生在完成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上进行打分, 可以看出, 过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学习的准确性。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说明, 在不同的练习量上, 练习量越多其差距就越明显。A组得分要高于B组和C组, 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组的平均得分也要高于C组的平均得分, 这说明, 在提高训练量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这一点也说明, 教学的时数应该稍微加长, 才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3.3 过度学习法对武术套路的整体学习有积极作用

上文对武术的一个月学习的情况已经阐述, ABC三组在一个月的学习期时, 武术套路的整体学习效果基本一致。如表4所示, 指的是在经过两个月的练习后的效果, 可以看出, 整体效果上A组的得分比较明显, 在整体学习的效果评分上可以达到88.4分, 且没有不及格的现象。这说明在一定的训练情况下, 学生们都可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对C组的解释, 基本上可以满足正常的教学大纲,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的成绩不是很好, 在相应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可是数, 以确保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武术套路时可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掌握更扎实的武术技术动作。

3.4 过度学习法对迁移测试有消极影响

在实践中, 有些学者对过度学习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实验的结果表明, 在一定练习量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练习量会导致练习者在迁移测试中产生较差的操作成绩。本研究, 就ABC三组中进行了五步拳的教学, 在同24式太极拳同时进行学习和练习, 结果发现, 在学习五步拳的过程中, 由于五步拳相对简单, 基本上ABC三组在学习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 在对五步拳的反向学习中, A组的学生明显不如BC组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技能学习规律理论了解到, 在过量练习和适量练习相比, 学习者会在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出现厌倦, 这样就造成, 过于简单的技能动作, 使得学习者不愿意用太多的注意力在上边。

4 总结

通过对过度学习法的认识以及对武术套路学习效果的研究, 可以看出过度学习对过度学习法对武术套路的连贯性有积极影响;过度学习法对武术套路的正确性有积极影响;过度学习法对武术套路的整体学习有积极作用;然而过度学习法对迁移测试有消极影响。从实验结果看, 学校在组织武术套路的教学时, 应该适当的增加教学时数,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武术套路时产生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武术实践教学中, 学生的练习的量是对武术套路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武术的快速套路的学习。本文就通过对“过度学习”对武术套路学习效果进行实验性研究。

关键词:过度学习,武术套路,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霞, 王佳.浅谈武术动作技术教学特征及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 2006.7.

[2]高同进.浅析武术动作与形态[J].体育教学与研究, 2008.19.

[3]垄明波, 黄武胜.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武术动作[J].中国学校体育, 2010.27.

过度学习 篇2

这次研修中印象最深刻的,仍是真人图书馆带来的“集体群像”,值得再次回味:

茅卫东,本次活动的召集人,教师——记者——教师——编辑;

邱华国,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校长;

林夕媛,做生意——开发网游——经营书屋——佰特公学——儿童性教育;

杨庆,“摇滚心”——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老师;

王胜,书店销售员——软件开发——博士生——教育在线——经济公民教育;

梶原修平,丹麦剑道国家队教练——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金霞,公办教师——开办网络学校;

孙媛媛,日本留学——职业学校校长——创办朝阳义塾日本国际高中。

这组群像有个共同的特点:人生之路变幻莫测。恰恰因为“多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饱满、丰盈,回味无穷。离开,不断去寻找自我,用茅卫东老师一句话大概可以概括他们“不安分”的原因——并非想折腾,只是爱自由。

2

人生的发展可以规划,但有时却不可预设。

很多的时候,不是规划好了前行方向,而是一直在前行,走下去,慢慢就有了方向。

曾经有人生规划方面的公司极力游说我,大谈职业规划对学生的益处,希望学校能够引进职业规划课程,据说这个很流行,受到很多大学和中学的欢迎。

但被我婉拒。

基础教育,立足于为人生扎根,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给人提供未来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至于将来那根枝、那片叶、那朵花成为哪片天空的风景,又有什么关系?

过早的给人划定一条道路,显然不可取。

有一个家长跟我交流,把儿子的未来规划得清清楚楚:读哪所高中,考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将来在哪里工作,甚至什么时候结婚,要娶的媳妇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是什么类型的女孩,都有非常细致的想法。

我听了瞠目结舌。

只在规定好的路上去走,能见到意料之外的风景吗?

3

不能否认,未来是变幻莫测的,没人能先知先觉。

1985年之前,我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而中考之后,人生却迅速定向:读师范,当老师。但这个定向不是源于理想,也不是出于热爱,非常简单,是贫穷的家境,让我选择了承担责任,尽快“自给自足”,就是这样一个理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之前,我以为我的人生已经定型,在一个狭窄逼仄的区域里,做着再熟悉不过的事,再无跌宕起伏,更无波澜壮阔。但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我却从那个北方的小城跳出来,来到了江南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这些,我又怎么可能规划得出来吗?

通用公司的执行董事理查德·瓦格纳在杜克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到:

从我的切身体验中,我能给出的最重要建议就是:不要过度规划你的生活。虽然规划未来很重要,但万事皆在变动,无法预料的各种机遇将不断出现在你面前。因此,现在你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并且在机会出现时保持一颗开放的心。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大智若愚。从通用公司的一名小职员发展成为执行董事,他也是历经挫折,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生活,一步步走了过来。这绝非理查德·瓦格纳认真规划的结果。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从来都是着眼于现在,不会有太多怨言,踏实做事,遇到困难就去一步步努力解决掉的人。就像这次培训“真人图书馆”中的人物,个个属于此列。这一点让我很敬佩。

没有人能够确定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人生因为变化而丰富多彩。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可以不断跳槽的社会,在职业上的“从一而终”未必现实和值得推崇。唯一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努力,一点点积淀,自然而然就会慢慢达到一定的高度,水道渠成。

为选择打好根基,才是关键。

4

当然,这里要强调“过度”二字。中短期计划,可以减少行事的盲目性,使人少走弯路,并且有助于自检、调整和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但凡事过犹不及。想起上学时的一个同学,太善于规划了,总拿个小本子,按照规定好的时间做事,一丝不苟。一开始,他让我们钦佩不已。但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们发现了一个奥秘:他连每天上厕所的时间都规定好并严格执行,顿时,大家哄堂大笑,崇拜感荡然无存。

过度学习 篇3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罗祖兵、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杨娥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过度学习是指在公共学习领域(一定群体内每个人都要学习的领域)对超量、超难的内容过多地进行反复学习,具体表现为对同样的学习内容过多地进行重复学习,学习的任务量远远超过其时间许可,学习内容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度学习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扼杀学生的天性,抑制学生的个性。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构建注重学生特长的考评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性的学习。例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决定是否在特定学科领域内进行深入的学习,允许学生选择使用何种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还要降低中小学的学习难度,减少必学内容的分量,降低考试难度。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学有余力,才有机会去发展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

生命化教学设计的构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曾佑来在《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关注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生命化教学设计。生命化教学设计在过程模式上具有独特的环节和结构,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体现学生生命的完整与终身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凸显生命化的特有内涵。构建生命化教学设计的做法是:首先,在准备分析阶段,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室的采光、噪音、课桌椅摆放及多媒体组合等课堂外在物质环境,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感受,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享受;其次,在过程设计阶段,生命化教学设计提倡简约的授课方案,教师只需在课前预设一个大致的授课思路,在容易生成意外的教学环节精心准备几套应对方案,并在头脑中进行演练,使授课方案更贴合学生的需要即可。

超越有效教学技术化倾向的路径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叶波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有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过分追逐教学目标精细化、教学过程程式化及学业成绩的提升,使“有效”的追求遮蔽了“教学”的本真,而成为一种技术性教学手段。教学作为一种价值性的实践活动,理应超越技术化教学倾向,着眼于完整生命的发展,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追寻本真的有效教学,重建教学智慧,重视师生课堂教学的交往性,从“存在交往”走向“我—你”对话。对于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预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变“单线型”教学为“多线型”教学,着眼于学科教育教学价值和学生发展的整体,在课程目标的整体框架中思考具体的教学目标,侧重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长效。

阅读教学中文本的解构与整合

江苏省苏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3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构是教师处理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点是把握文本结构(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文本形式,具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理解文本的意义;二是理解文本的形式,如文章的结构方式、文本的表现手法等;三是理解文本的语言,如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的具体句子,尤其是对关键句的认识和理解等。文本解构是选择教学文本内容的前提,教师除了对文本进行解构,还要在从文本中发现教学内容、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切入点的基础上,将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突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设计成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自如地进出文本。

教学内容设计的实施对策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元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标,认真分析学生、教学目标及教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的实施策略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内容选择的基础性,根据学生在先行知识、思维能力及兴趣上存在的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教学时做到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从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教学内容设计应从演绎方式转向归纳组织方式,即从直观呈现应学的概念和原理转向先呈现观察材料,后概括出概念和原理,做到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相关先行知识的回忆,促进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

(责编 欧孔群)

过度学习 篇4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1020) 》中, 强调当前要“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可见, 我国目前的教育质量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从总体上看,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不高, 并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一) 盲目的规模扩张是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 就当时教育环境而言, 进行大规模扩招是不合时宜的。其时我国中等教育仍停留在为高考进行准备的应试教育阶段, 教育和教学质量远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的大规模扩招, 直接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伴随着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办学的软件和硬件的发展跟不上扩张速度。马丁·特罗指出, 美国是先准备好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框架, 再接受众多学生的注册入学, 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就导致当大批量的学生涌入高校时, 高校感到应接不暇。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这种先天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从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二)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引入学校教育中, 但这些新的教育技术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 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理论灌输, 实践性教学被弃之角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相当严重。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对过度教育的影响

(一)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加凸显

“失业现象严重”是过度教育最明显的表现特征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并愈演愈烈。为何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增长得如此之快?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进入高校的“门槛”降低, 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激增, “穷国办大教育”逐渐变成现实。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但另一方面也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现实给了我们最直接、最真实的回答:自高校扩招至今, 或多或少地存在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培养出的部分毕业生配不上“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称呼,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引发了社会尤其是招聘单位的不信任, 因此, 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人才高消费”现象更为突出

筛选假设理论让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筛选作用, 也就是教育的信号作用。在当代社会, 教育的信号作用表现为通过教育所取得的文凭。市场中信息沟通的不顺畅, 招聘单位与应聘者的交流短暂而浅层次, 并不能在面试的过程中得到关于应聘者更多的信息,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而产生的不信任感, 致使招聘单位出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被迫以应聘者的学历和文凭作为其潜在发展能力的一个直观衡量标准。而招聘单位的要求作为就业者的一个指向标, 他们的这一招聘标准, 无疑会指引着就业者们盲目、片面地追求高学历, 以满足招聘单位的“隐要求”, 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为应聘的成功增加筹码。“考研热”就是这一思想在现实中活生生的体现。

(三)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造成了局部过度教育假象

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反映在工作上是指工作能力的下降。传统的“高文凭意味着高能力”在现今情况下已不再适用。尤其在高校扩招这一形势下, 鱼目混珠之辈大有人在。在大学期间真正认真学习、注重锻炼自身素质的毕业生, 毕业后是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 而那些在毕业后没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甚至是失业的毕业生, 他们虽然也取得了大学文凭, 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具有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或者他们的能力是否真的与所取得的学位相称, 这些是无法确定的。对于这一类毕业生, 我们是无法认为他们是过度教育了的, 实际上, 这是一种过度教育假象。

另外, 所谓的能力, 是内容多样化的一个概念。判断一个毕业生是否有能力, 不能单单从学业成绩上加以判断, 还要从其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加以认知。我国高校对于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的标准一般都是在政治思想、外语水平达标以及学校安排的科目达标上有所要求, 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要求虽然有“明文规定”,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得过且过。这些能力的缺失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导致了无论是个人还是毕业生总体在整体能力上的不足, 以致无法胜任某些工作的需求, 这一类现象也属于过度教育假象。

三提高教育质量, 缓解过度教育

(一) 稳定高等教育规模, 促进大学生就业

我国局部性过度教育的出现, 首要原因在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毕业数量跳跃式增长, 市场的吸纳能力增幅有限, 待就业人数增多, 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恶化。大学生就业难作为过度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它的恶化意味着过度教育的恶化, 因此, 要缓解过度教育问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 稳定高等教育规模。2009年,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在会议中指出:“2009年将继续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是一时之举, 而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教育政策。

(二)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消除过度教育假象

大学生能否走过通往就业的“桥”, 关键在于自身的过桥本领。如果过桥人的能力不足, 那就不能保证顺利通过。提高过桥本领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工作岗位需要工作者具有全面的、全方位的能力。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还需要具有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等等。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使大学生的文凭名符其实, 在应对工作时得心印手、游刃有余, 避免因大学生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工作, 消除过度教育假象。

(三)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 供不应求;而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很少, 大量剩余。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就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避免在某些社会需求较低的学科专业出现人才“扎堆”。高校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性、前瞻性的能力, 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专业设置的变动性和稳定性。保证培养出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 消除“人才高消费”, 缓解过度教育。

总之, 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对过度教育的各方面影响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过度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只有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才能解决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 才能理解过度教育的假象, 才能缓解弥补型过度教育的现象, 最终才有可能为过度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份力量。为此,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完善体系, 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联合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个人等各方面力量, 共同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献策献计, 从而有利于过度教育问题的缓解直至解决。

参考文献

[1]宁光杰.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信号功能及其失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J·毕晓普.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386.

[3]范皑皑.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意味着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11-09-12.

[4]李志仁.关注教育过度[J].高教探索, 2000 (4) :68-69.

[5]刘志业, 栾开政, 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 .

[6]夏在兴.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

[7]唐建兵.对我国高等教育中“过度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从高校扩招和人才市场约束谈起[J].继续教育研究, 2003 (6) :97-100.

[8]彭勃, 吴治兵.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文化解析与重构[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5) :46-48.

[9]李明忠.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过度教育产生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4) :95-98.

[10]张军利“.过度教育”: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 2010 (9) :81-84.

[11]孔钢城, 雷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4) :107-113.

过度学习 篇5

第一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

第二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文件,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医疗机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豫卫医[2004]74号)文件,《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于合理使用抗菌素的有关规定》(院发字[2004]46号)文件,《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应用管理办法》(院发字[2005]67号)文件规定,不得违反规定,超剂量、超标准、超时间、无指征滥用药物,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50%。

第三条? 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检查实施方案(暂行)》(院发字[2007]4号),综合医疗服务质量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与奖金挂钩。

第四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要坚持细心问诊、科学施治,对违反上述规定和要求,过度用药、过度检查,增加病人负担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1、给予经济处罚100—300元;

2、全院通报批评;

3、暂停处方权3—6个月;

4、低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6—12个月;

5、暂停执业活动6个月;

6、取消当年职称晋升和评先评优资格;

7、取消所在科室评先评优资格;

8、给予行政记过、党内警告处分。

过度学习 篇6

手术很成功,值得庆幸。全麻术后第一天,笔者神志朦胧,不知输了多少瓶水,只知道一个静脉通道没有输完当天的液体量。当天夜里拔掉呼吸机后饥饿难忍,于是每隔一两个小时就饮一顿流质食品。第二天在建立了第二个静脉通道后,共输入大小21瓶液体,总量达5 800毫升以上(不含其他各种针剂和流质食品),超过了心脏的负荷。当时笔者感到心慌闷气,十分难受。从心电监护上看到每分钟心率达130多次,呼吸达70余次,急促而表浅,两肋骨和肚皮都感到疼痛。忍无可忍之下,我急催护士:“叫主治医生来救我,要出危险了!”

医生过来后也大吃一惊,赶快给我静注了“速尿”和减轻肺水肿的药物,又注射了镇静、止痛药物。待小便几次后,又过了许久笔者才平静下来,庆幸又捡回一条性命。此后十几天,笔者的两肋骨和腹壁在呼吸时还是疼痛不适。因“过度输液”而险些危及生命,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真正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无助与后怕。

笔者此前身体健康。住院期间为预防术后感染,被安排三组顶尖级昂贵的抗生素联用,激化液、代血浆和脂肪乳等全营养液,每天都是满堂灌,甚至在饮食正常后脂肪乳仍在使用。却无人问津笔者每天的饮食量与排泄量,也不计算机体每天消耗量、出入量的平衡。

笔者体态较胖,血脂各项指标高得惊人,平时对高脂进餐望而生畏。医生查房时,笔者指着肚皮半开玩笑委婉地说:“我的这座脂肪山够高了,别再输脂肪乳吧!”医生轻描淡写道:“你吃进去的脂肪是油,给你输进去的是营养,不必多虑。”于是继续“被”治疗。

过度管理 篇7

湖北大学搞出了个“小天使计划”, 该校数学07级2班出台规定, 每名学生都会有一名“神秘同学”在暗中盯自己的一言一行。据悉, 此活动开展以来, 效果良好, 迟到的同学没有了, 提前到教室自习的人大大增加了。 (载2008年12月4日《武汉晚报》)

学生盯学生, 成本低廉, 又能让学生不迟到, 学习上进, 看起来很美。但“小天使计划”使人人自危, 颇有恐怖气氛;学生相互不能信任, 谈不上任何友情, 合作也就不可能, 于是老师、学校的“管理”目的达到了, 可谓典型的“无为而治”。不过, 告密盛行带来的却是学生之间没有了感情, 没有了信任, 没有了友谊。老师这样聪明省事地管理学生, 并在有人质疑时还百般辩驳, 恐怕已经枉为人师了。

我去参加2009年的学位英语成人考试巡考, 考场规定两个半小时内不得上厕所, 我以为这有点过分, 监考老师说:“现在考试都这样。”后来一了解, 还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河南三门峡一中就挂出这样的横幅:“尽快调节生理节律, 彻底杜绝上课入 (应为“如”) 厕。”生理节律真能如此调节?珠海市某中学规定, 学生一日两便, 早上和晚上在规定时间各大便一次。《大河报》2009年11月23日消息:河南太康县第三初级中学在厕所旁安装摄像头, 学生每次上厕所都觉得“很别扭”。该校已在校园里安装了30多个摄像头。校长称此举是为了便于管理。方便管理没看出来, 管理“方便”倒是真的, 可关键是, 你学校可以这样管理吗?你是否有权这样管理?让学生连“方便”的时候都觉得不方便的管理方式, 学校难道不该反思?

为了追求校园的“宁静”和“秩序”, 大连经济开发区某小学规定:下课时在教室里可以小声说话, 在走廊里不许说话, 同学们在楼道见面, 只能用手势或眼睛交流。这跟地下工作者在“白区”有何区别?课堂上都有口语交际课, 下课后咋就不能开口说话了?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为打造让学生唱主角的“生本”课堂, 规定一堂课老师原则上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让老师少说, 学生多“讲”。因此, 有老师质疑学生能否积极“自学”, 有家长担心此举会影响孩子成绩。 (载2009年10月29日《扬子晚报》) 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不超过15分钟, 这样的硬性规定是如何计算出来的?15分钟的规定科学吗?这难道就是“规范管理”?

“过度绿色”潜藏风险 篇8

自去年以来,国内许多地方纷纷推出了打造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基地的计划,并大干快上,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风电、太阳能等行业的过度投资。同时,各地都在加快对当地风场资源的开发,在对资源开发论证规划不充分的情况下便匆忙上马,或者“以资源换项目”,追求眼前的所谓“绿色”增长。产业发展缺乏明确指导,地区间缺乏统筹规划,一哄而起的风险引发许多业内人士的担忧。

中国风电增长速度迅速,但在12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当中仅有800多万千瓦实现了正常发电,1/3处于不发电或者是发电不能上网的闲置状态。目前已经建成的风电厂大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会出现预期增长还很难说。

这其中, 除了并网瓶颈外, 国内一些风电场比预期少发电的现象比比皆是, 资源勘探不充分, 技术路线、设备选择不慎重, 加之“盲目圈风”、“炒买炒卖”等现象, 使得许多风电场的项目投资收益低下, 有限的风电资源被白白浪费。

我国的风能发展规划基础不牢,对产业的发展缺乏明确指导;而相关投资商为抢资源“跑马圈风”,自身也没有在科学规划上补课,甚至未考虑电网接入条件就盲目上马项目。例如风电场选址,所必需的可靠的风资源数据匮乏,而掌握风资源数据并保证其准确性是确保风电场投资成功的关键。而且,未经科学规划而建的风电项目,也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对风电的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电网系统的接收、消纳能力和市场。这对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环保产业同样面临类似困境,尽管从1997年到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从459亿元增加到7900亿元,但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缺乏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等,未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造成对其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不力。

过度学习 篇9

一、文献回顾

自Roll (1986) 把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引入到公司财务的研究之后, Heaton (2002) 以及Hackbarth (2009) 等为代表的学者也开展了理论研究;直到2005年, Malmendie和Tate首次提出采用CEO持股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 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随后吸引了国内外的学者, 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与投资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起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比较较典型研究有Ben、John 、Campbell (2007) , Glaser、Schers 、 Weber (2008) , 郝颖、刘星和林朝南 (2005) , 王霞、张敏和于富生 (2008) , 于富生、张胜和李岩 (2011) 等的研究。

二、研究假设

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时, 会倾向于高估投资活动的控制能力, 低估项目风险, 使其容易实施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 导致公司出现过度投资行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虽同为市场主体, 但两者表现却存在差异性。国企具有政府背景, 存在资源优势, 可能使得国企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活动时, 更容易产生由于过度自信偏差引发的过度投资行为。然而, 民营企业管理者绝大部分是公司股东, 没有资源优势, 将由自己承担投资损失, 可能会减弱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 因此相对于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为此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设1:

假设1:与民营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在企业有充裕现金流时, 国企和民企表现可能不一样, 国企可能会利用国家资本进行大量投资, 可能引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而民企在进行投资决策活动可能会相对谨慎, 因为投资失败会损害个人利益, 因此在现金流充裕时, 与民营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为此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设2:

假设2:在现金流充裕时, 与民营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魏杰 (2002) 认为董事会负责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 总经理只是公司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宋德舜 (2004) 也认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是董事长。因此, 本文以董事长的性别、年龄、学历、教育背景、横向社会资本, 纵向社会资本等个人特征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的替代变量, 研究管理者国企和民企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为此, 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设3:

假设3: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差异性会导致对过度投资的差异性, 且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性。其中:

假设3a: 相对于女性管理者, 男性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且在民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假设3b: 相对于年龄较大的管理者, 年龄较小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且在民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假设3c:相对于低学历的管理者, 高学历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且在国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假设3d:相对于非经济类背景的管理者, 经济类背景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且在民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假设3e:相对于横向社会资本较少的管理者, 横向社会资本较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且在国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假设3f:相对于纵向社会资本较少的管理者, 纵向社会资本较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且在国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11-2014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制造业公司, 其中对过度投资模型的衡量需要用到2010年的数据, 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 剔除了以下公司: (1) ST、*ST标识的公司; (2) 最终控制人性质不是国有和民营的公司; (3) 最终控制人性质在样本观察期内发生变化的公司; (4) 净资产为负或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最终选择50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共2036个研究样本。其中:国有325家, 共1300个样本;民营184家, 共736个样本。

(二)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1) 过度投资。

本文借鉴Richardson (2006) 模型来衡量过度投资, 建立以下模型Ⅰ。

其中, I*newt为企业的新增投资支出, 用总投资支出与维持性生产投资支出之差除以t年期初总资产表示;Growt-1代表企业成长性, 用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Casht-1代表企业的现金持有量, 用t-1年的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之和除以t年期初总资产表示;Levt-1代表企业的负债水平, 用t-1年的资产负债率表示;Size t-1代表企业规模, 用t-1年总资产的对数表示;Inewt-1表示t-1年的新增投资。α0表示常数项, α1α5为线性回归系数, ζ为回归方程的残差, 正值表示过度投资, 负值表示投资不足。

(2) 解释变量。本文分别选取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现金流量、管理者个人特征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其具体的定义详见表1。

(3) 控制变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本文引入公司成长性、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两职设置情况、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 具体的定义详见表1。

(三) 研究模型

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对国企和民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检验, 建立了以下Logistic回归模型。

四、回归分析

本文首先对过度投资的预期投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假设进行回归分析。

(一) 过度投资模型的回归结果

本文对预期投资模型进行了回归, 利用回归结果的残差衡量公司是否发生过度投资。模型的回归结果详见表2。

(二) 模型Ⅱ的实证检验

从表3可看出, 在国企样本中, 在1%的水平下,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 过度自信回归系数为0.5688。在民企样本中, 在10%的水平下,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正相关, 过度自信回归系数0.3984, 说明与民企相比, 国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 由此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

(三) 模型Ⅲ的实证检验

从表4可看出, 在国企样本中, 在1%的水平下, 管理者过度自信*现金流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 过度自信回归系数为5.1162。在民企样本中, 在10%的水平下,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正相关, 过度自信回归系数2.4453。这说明与民企相比, 国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现金流充裕时, 更容易进行过度投资, 由此验证了假设2。

(四) 模型Ⅳ的实证检验

从表5可看出, 假设3a、3c、3e、3f均得到验证, 假设3b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董事长经济类教育背景能显著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在民企中表现更加明显, 与本文假设3d不符, 可能的解释是经济类背景的民企管理者具有财务背景, 能够更客观评价投资项目, 而理工类教育背景的董事长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可能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直觉, 从而更容易导致公司过度投资行为。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管理者比民营企业管理更加容易产生由于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导致过度投资行为, 在现金流充裕时, 国企表现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国企和民企的监管力度, 尤其是加大对其现金流的关注力度, 知晓所投资金的实际用途, 避免公司非效率投资带来的损失。同时企业自身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和评估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尤其更应确保民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此外, 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等因素会引起或加重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 进而引发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并且在国企和民企表现程度不一样, 因此还应当了解上市公司高管的行为特征等信息, 加强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偏差的管理, 弱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视角, 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国有企业管理比民营企业管理者更加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 并且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 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程度存在差异性, 对解释现实中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过度投资,过度自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Malmendier, Tate.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ion Investment[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12)

[2]Riehardson.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 (11)

[3]王霞, 张敏, 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2)

我们抗议过度了吗 篇10

9月2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发表文章分析了最近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抗议活动, 指出中国人的抗议并不过度。

文章认为, 9月18日是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纪念日, 中国人可能会为此进行大规模游行, 反对日本扣押中国渔民。事实上, 参加游行的人很少, 抗议是零星分散的。新华社正确评论了愤怒的中国网民, 却夸大了发生在街头的故事, 同时, 也回避了与2005年在北京、上海等地爆发的大规模反日活动的比较。文章指出, 9月18日的抗议者不多有几个原因:北京下雨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 事前官方也发出了不支持信号。中国现在有理由利用民意的力量对抗日本, 然而事实却令人气馁。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对此分析说, 官方对公众对外情绪的心理很矛盾, 即使有时情绪正好符合政府的策略也是如此。很多中国观察家认为, 遍及中国媒体的民族主义观点会限制政府的行动自由, 特别是在对日本和美国上。HK

过度学习 篇11

摘要:文章以我国沪深A股2003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治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外部监督者假说。

关键词:D&O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

一、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更高(Cooper et al.,1988;Landier et al.,2004)。管理者在过度自信心理特征驱使下,会做出有损于企业价值的并购或非效率投资决策(Roll,1986;Heaton,2002;Malmendier,2005)。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视角,研究发现股权制衡、独立董事、董事会治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发挥着积极的治理作用。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D&O责任保险)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的目的在于降低董事高管的职业风险。当董事高管受到第三方的法律诉讼时,可以将诉讼风险及诉讼成本转移给承保人,以此降低个人职业风险和赔偿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于D&O责任保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1)治理机制较好的公司会表现出对D&O责任保险的需求,更倾向于购买D&O责任保险;其次, 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会加强对公司、董事高管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Mayers & Smith,1982),有利于保护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Gutiérrez,2003);(2)另一种观点则依据保险理论,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视角,认为公司在购买D&O责任保险后,会引发董事高管的风险偏好或投机心理,从而增加公司及董事高管的决策风险,导致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受到限制(Zou et al.,2008)。本文基于D&O责任保险治理机制,探讨D&O责任保险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即便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他们仍是忠于股东的。但是,他们作出的决策可能是非理性的,以致损害企业或股东价值。Malmendier和Tate(2005)认为过度自信这种非理性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的行为,是企业管理者做出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当企业内部资金充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导致过度投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8)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确会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2.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根据D&O责任保险外部监督者假说,购买D&O责任保险可以保护股东和董事高管的利益;其次,在公司购买D&O保险后,保险公司为确保自身利益,会对公司进行监督。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外部监督者,可以对公司各项经营决策实施有效的监督。根据Grossman和Hart(1988)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当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时,单个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高于所能获得的收益,导致单个股东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因此,股东对公司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治理作用。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作为的第三方经营主体,会充分考虑被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等因素对诉讼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单个股东不同,保险公司具备能准确评估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并根据所需承担的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对D&O责任保险进行准确定价的能力。一旦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通过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对董事高管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综上所述,保险公司有能力并且有动机对购买D&O责任保险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

针对D&O保险是否能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Holderness(1990)认为只有在公司面对实际诉讼时,D&O责任保险转移风险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但是,D&O责任保险的监督机制则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1)事前调查。签订保险合同前对公司基本信息的尽职调查,全面掌握与公司、董事高管个人相关的信息;(2)事中监督。在承保期限内,保险公司将依据合同条款对公司,以及董事高管的行为进行监督;(3)事后监督。当公司面对发生诉讼时,保险公司将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O'Sullivan(1997)认为D&O责任保险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是对其他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补充,可以发挥长期有效的监督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H2:D&O保险能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水平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我国沪深A股2003年~2012 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了当年被证券交易所警示为ST,PT类财务异常类公司;(2)剔除了实际控制人不详的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院校以及外资企业;(3)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数据。最终得到3 942个观测值。同时,为避免极端值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运用Winsorize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数进行了处理。D&O责任保险数据由笔者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手动收集整理,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和万得数据库。

2. 变量定义。

(1)D&O保险。通过对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进行手工整理,公布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公司,均视为自公布年度开始有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公司购买D&O保险赋值为1,反之则为0。

(2)管理者过度自信。本文选取了高管的薪酬比例、持股比例、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股权集中度四个变量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通过以下步骤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1)四个变量依次与其中位数进行比较,当变量值大于中位数,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2)将四个变量的值进行加总,总分大于等于3的,就判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赋值为1,反之则为0。

(3)过度投资。根据Richardson模型估算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模型中,正残差表示实际投资超出预期的部分为过度投资。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估计模型如模型(1)所示:

NewInvit=λ0+λ1Growthit-1+λ2Levit-1+λ3Cashit-1+λ4Ageit-1+λ5Sizeit-1+λ6Retit-1+λ7NewInvit-1+ωYeari+ηIndustryi+γit(1)

其中,NewInvit为预估资本投资量;Growthit-1为公司期初的托宾Q值,表示公司增长机会;Levit-1为期初资产负债率;Cashit-1为期初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之比;Ageit-1上市公司上市年限;Sizeit-1为期初企业规模,以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Retit-1为上一年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Yeari和Industryi分别为年度和行业控制变量。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公司成长机会、企业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与成长机会的交乘项、资本结构代理变量、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集中度以及两权分离度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3. 模型设定。本文设定模型(2),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Ovinvit=α0+α1*OCit+α2*FCFit+α3*SOEit+α4*Levit+α5*Growthit+α6*SPRit+ωYeari+ηIndustryi+εit(2)

本文设定模型(3),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Ovinvit=γ0+γ1*OCit+γ2*Insit+γ3*Insit*OCit+γ4*FCFit+γ5*SOEit+γ6*Levit+γ7*Growthit+γ8*SPRit+ωYeari+ηIndustryi+μit(3)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3主要考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在3 942个观测样本中,有3 942个观测样本显示为过度投资,平均过度投资额为0.039 2。在研究区间内,仅有4.05%的上市公司购买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远低于北美洲国家接近100%的D&O保险投保率,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以及投资者维权意识薄弱等方面有关。实际控制人(SOE)的均值为53.6%,说明国有经济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主要构成内容。成长性指标(Growth)的均值约为1.68,但是极差与标准差适度,表明样本公司间的成长性差异不大。

2. 相关性分析。为了初步验证本文假设,同时考察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根据Spearman 和 Pearson检验方法,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分别检验了三个模型中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发现企业过度投资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购买D&O责任保险与企业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向显著负相关,且D&O责任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企业过度投资也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性,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从表2的(1)和(2)可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过度投资。

(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从表2的(3)可发现,购买D&O保险与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D&O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过度投资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的治理效应。

4. 稳健性检验。以下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以证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1)本文分别用管理者相对薪酬和管理者持股状况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替代指标,实证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仍与前文一致。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2003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治理效应,表明保险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确实能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选取2003年~2012年作为研究区间,仅仅考虑将尽可能多的样本纳入研究范围,没有充分考虑样本期间股权分置改革等重大事件对企业投资行为及管理者的影响。其次,受限于D&O保险信息的可获得性,本文仅设置了唯一的虚拟变量作为保险需求的替代变量,没有能够在研究模型中加入投保金额、保险费率等其他具体信息以充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Weinstein,N.D.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806-820.

[2] Cooper, Arnold C.,Carolyn W.Woo, and William C.Dunkelberg, Entrepeneurs' Perceived Chan- ces for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97-108.

[3] Landier A, David T.Financial Contracting with Optimistic Entrepreneu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17-150.

[4] 王霞,张敏,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2):77-83.

[5] Heaton.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33-45.

[6] O'Sullivan N.Insuring the Agents: the Role of Directors' and Officers' Insur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545-556.

[7]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142-148.

[8]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作者简介:刘向强(1987-),男,汉族,湖南省邵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康岚(1988-),女,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深圳科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表,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

过度投资的动因研究 篇12

企业价值的创造体现在企业以其自身所需的生产要素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 以提高企业价值。而企业的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也就是说, 企业价值的增值或是再创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投资活动是实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投资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 企业的投资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 国外学者对“最优投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进而引入了非效率投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的相关问题。

过度投资起源于Lang和Lizenberger提出的“过度投资假说”, 并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 即指由于公司拥有较大的自由现金流, 以使其依然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机会, 表现为托宾Q<1的公司。

近年来, 基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普遍现象, 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 企业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将资金投放到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并不理想的新项目上, 甚至是涉足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且企业并不熟知的领域, 从而进行过度投资;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形成的委托代理冲突, 管理层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从而选择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项目, 放弃对于企业来说最优的投资机会, 即使是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综上所述, 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 超出或偏离了自身的能力和成长机会, 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 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一种投资决策行为。但是要排除一点, 在制定投资决策时企业可能会以牺牲短期收益为代价, 而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但是该项目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这种情况不属于过度投资。

二、过度投资动因

(一) 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下, 企业在制定相关财务决策时, 尤其是投资决策, 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都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方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根源。

第一, 股东—管理层冲突。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 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 股东更倾向于股东权益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 而管理层可能更多的追求其自身的发展或是个人收益最大化, 股东、管理层间的代理冲突油然而生。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负责人, 会倾向于投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项目, 尽管这个项目的投资净现值为负或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 管理层也会利用其信息完全的优势, 提供股东有利于项目决策的相关信息, 促使企业投资于非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 造成企业过度投资。

第二, 股东—债权人冲突。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债务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但并未达成统一的结论。一般来说, 在企业负债较多的情况下, 股东和管理层将会统一战线, 与债权人形成对立面, 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将企业的资产投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若成功则会分取大部分的投资收益, 若失败大部分的投资损失将会由债权人承担。企业过度投资, 往往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这样会侵害债权人利益。但是, 当项目的投资净现值不足以偿还企业债务时, 股东无法分享投资收益, 尽管项目投资净现值大于零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股东也会放弃投资, 此时是投资不足的表现。债权人在企业治理中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企业按期偿还债权人本息, 同时债权人的监控使得管理层面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而短期债务更能够地降低代理成本。由于企业的举债程度、投资收益等因素的作用, 会引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导致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可能会造成投资过度, 也可能是投资不足, 但是由于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能够抑制企业过度投资。

第三, 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冲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但当企业股权集中到达一定程度后, 代理问题将会转移到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大股东往往会为获取私人控制权收益而牺牲中小股东利益, 控股股东可以通过低效率投资、过度多元化等方式谋取收益。相关专家研究表明, 基于现阶段的资本市场情况, 公司很难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往往被大股东所控制, 这样就会导致股东间冲突, 大股东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公司决策。

(二)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 由于参与市场经济中的各方对于信息的接收量是不一样的, 而且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信息传递过程中传递者有意隐瞒部分信息造成的信息丢失等客观的因素, 各经济主体或是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也是有变化的, 那么对于信息获取较多的一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不对称性导致了经济主体不能够获得最全面的信息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的发展是不够健全的, 相关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两权分离的制度增强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获取不对称性, 为企业管理层实行过度投资以增加个人收益提供契机, 从而促使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越发普遍。经营者会对企业经营活动、市场的投资环境和相关的有效信息、动态等等投入更多的关注, 因为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投资来获取利益, 然而所有者则很少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对一些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不强, 在不太了解实情的情况下, 所有者接收的都是经营者反馈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基本都是对管理层所期望投资的项目比较“有利”的信息, 如具有经济潜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 管理层往往会不顾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而有意向所有者隐瞒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不及时说明投资项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盲目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扩大企业规模以提高个人薪酬, 谋取私利。

(三)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以适应企业所处的动态环境, 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有效,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确保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公司治理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而投资决策占据着企业财务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公司治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体现在对公司投资行为的监督上。所以, 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规范是导致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治理有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之分, 针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独有的特征—股权集中度较高, 公司治理目标主要是解决各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外部竞争的市场体系、法律机制来实现公司治理, 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内部治理是指通过制度安排的形式在所有者 (主要是股东) 与管理层之间构建监督、制衡机制, 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实现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衡, 防范和约束企业过度投资。但是, 股权结构不同, 约束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公司被某大股东所控制, 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而忽视所有股东的利益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 一个公司的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也深受影响。

(四) 管理者特质及认知偏差

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等理论都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 即在假设企业管理层为理性经纪人的情况下, 管理层行使其权利制定相关决策。但是在实践中, 管理者往往不是完全理性人, 还会受到其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等等。

过度自信也可以说是自傲的一种表现, 是指人们因为高估自己的实力, 而认为其成功的可能性较高, 而忽视了失败带来的心理偏差。在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 由于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可能性会更大, 管理层过度自信通常会低估项目风险、高估项目收益, 对于项目的真实收益难以判断, 选择不科学、不合理。对于公司从众心理主要体现于人们常常提到的跟风行为, 在看到其他企业因投资某项目而获取丰厚的投资收益时, 企业管理层并未切实地针对企业自身实际的经营情况和竞争实力, 对投资项目进行相应的市场分析、合理策划, 而是盲目地追随和效仿, 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总之, 过度投资动因由以下四个因素构成。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 信息不对称,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管理者特质及认知偏差。通过对过度投资动因进行研究, 对过度投资动因进行研究, 人们对过度投资进一步加强认识。

参考文献

[1]李丽君, 马巧梅, 高桃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制约因素分析[J].管理学家, 2010, (6) :37-43.

[2]李锋.股改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结构差异及识别信号[J].财会通讯, 2011, (2) :33-34.

上一篇:药剂处理下一篇:企业内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