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2024-06-25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共10篇)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1

一、前言

美国是目前全球公认生物医疗行业发展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美国创业投资行业(包括生物医疗投资)也被认为是全球发展最好、最成熟的。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发展对我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通过观察研究美国的情况,对于我们理解中美两国乃至整个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规律及发展趋势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快速发展至今,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人累计向近5000多家创业阶段的生物医疗企业投资了约1300亿美金,这些投资直接促进了生物医疗产业的创新和增长。许多众所周知的重大医疗发明,是在创业投资的支持下实现的,比如:单克隆抗体、核磁共振MRI、超声等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最为成熟,以下分别从投资情况、基金募集情况和退出情况三个角度来了解其发展情况:

(一)投资情况

1. 行业占比情况。

2015年美国全年共计实现创业投资约为591亿美元,其中广义生物医疗(含医疗/健康/生物科技三个细分领域)行业投资总额约为112亿美金,占比约为18.9%,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软件行业。

本图来源:《2016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年度手册》,NVCA

再具体而言,生物医疗的三个细分领域投资情况如下:生物技术领域76.06亿美金,占比67.9%;医疗服务8.44亿美金,占比7.6%;医疗器械27.48亿美金,占比24.5%。

从生物医疗领域过往的投资数据上来看,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随着医药领域研发成本持续上升、周期变长及监管标准趋严等行业内部因素,以及新一轮互联网创业热潮兴起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生物医疗创业投资一度呈现衰退迹象:从2007年到2013年间,生物医疗领域在绝对金额方面甚至呈现下滑态势,且生物医疗领域占美国全行业创业投资的相对比重也从2009年高峰期的32.87%下滑到当前的20%左右。

本图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然而,随着2014、2015年全球创业投资行业整体复苏,以及生物医疗产业并购风潮的爆炸增长,2014、2015年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重回增长通道,相比于2013年的70.2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95.2亿美元和2015年的112亿美元。

将这种态势进一步细分,可以明显看出近2、3年来生物医疗创投的复苏主要是由生物技术细分领域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医疗器械部分较为平稳,医疗服务虽然也有较快增长,但是占比依然非常小。

本图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根据德勤和NVCA发布的全球创投信心调研显示,美国创投界对于生物医药板块的信心指数近两年连续且加速上升,2013年比2012年上升2%,2014相比2013年上升9%,2015年又相比2014年进一步上升13%,成为主要投资板块中增长最迅速的行业。

应该说这一势头,和此前几年美国业界的预期有较大不同。2、3年前,美国创投界曾一度由于研发周期变长、研发费用大增等不利因素,对生物医疗领域的创业投资充满悲观情绪。然而,随着近两年一系列涉及基因技术、新型诊断、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重大创新的出现,美国创投界对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由技术驱动的新发展阶段。

2. 投资机构数量情况。

在投资机构数量方面,2015年全美有718家活跃创投机构(指年投资金额超过500万美元的机构),其中有199家对生物医疗领域进行了投资,比例约占全部活跃机构的30%。

3. 投资区域分布情况。

从投资区域上看,全美排名靠前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区域依次是:旧金山湾区、波士顿、圣迭戈都会区、纽约都会区、西雅图等。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区域是旧金山湾区和波士顿,约占整体投资的80%。整体可看出,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区域集聚特征,与美国新兴生物医疗产业的集聚区相当吻合。

本图来源:普华永道,2015年第四季度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趋势

4. 投资阶段分布情况。

在投资阶段方面,可以看到:

本图来源:根据PWC&NVCA MoneyTree公开数据整理

以2015年全年为例,生物医疗领域的种子期投资占7%,早期投资占52%,扩张期投资占14%,后期投资占27%。从2015年的数据可看出,合计73%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聚焦在标的企业相对不成熟、投资风险偏高的早中期阶段。这可能是由于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领域对于优质标的企业的竞争较为激烈,也可能是由于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机构的行业专业能力强,能够在较早期辨别标的企业的潜在成长能力并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其快速发展。

(二)基金募集情况

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基金募集活动2014、2015年持续回暖,年度基金募集金额出现了连续快速上升。

本图来源:由硅谷银行、NVCA等数据综合而来。*2015年基金募集金额为硅谷银行估测数据。

年度募集基金金额与投资金额的缺口呈现整体收窄趋势,显示过去数年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的不景气正快速被打破,无论是投资金额和基金募集均逐渐向恢复次贷危机前的活跃水平恢复。

与此同时,仍需注意的是年度基金募集金额与投资额相比仍有较大的缺口,显示当前美国整体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的“蓄水池”仍在持续缩小,可投资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基金存量资金正在变小,但缺口规模正在快速缩小。

与之相对比的是美国创业投资全行业管理金额规模和投资规模的变化情况:美国2015年全行业创投机构所管理的金额为1565亿美元,相比2006年时期的2889亿美金下滑了45.8%,这主要是2008年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后遗症”效应尚未痊愈所造成的。近几年来,年度募资情况整体逐渐恢复,但随着2014、2015年投资的爆发式增长,投资和募资缺口正在快速放大。

本图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可看出生物医疗行业相比较于全行业总体而言,“蓄水池”减小的速度相对较慢,整体相对健康。但无论是生物医疗行业,还是全行业总体,在创业投资基金募集方面要恢复到次贷危机前超越投资金额的良性水平,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退出情况

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是IPO和并购两种方式。其中从金额来看,近年来并购的规模一直超越IPO,但近两年VC支持的生物医疗企业IPO实现了爆发式增长,IPO和并购两种退出渠道有收拢趋势。如下图所示,2014、2015年,VC支持的生物医疗—企业IPO金额处在前所未见的历史高位。

本图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由上图可以看到,一方面,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金额与退出(并购与IPO两大方式)有很强的相关性,退出金额对于经济金融形势的敏感度高,波动相对较大,且生物医疗创业投资金额的波动则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经济金融形势对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及退出的影响呈现不对称效应:当经济金融形势下滑时(如:2008年及2012年),退出及创业投资金额均同步快速下滑;而当经济金融形势复苏时,创业投资却比退出滞后1年左右才会从低谷复苏。这显示,投资市场相对于退出市场更为谨慎。

1. IPO情况。

首先看一下创业投资所支持的各细分行业生物医疗企业的IPO情况。

本表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普遍不振,进入周期性衰退通道。生物医疗作为典型的抗周期行业,在二级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由上表可看到,由创投支持的生物医疗企业IPO金额2014、2015年均处于高位。较高的IPO金额,为生物医疗创投的退出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本图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除了在绝对金额上生物医疗达到了高位以外,在相对比例方面也达到了较为惊人的水平:可以看到,2015年全行业口径由VC支持的企业IPO金额合计93.79亿美元,其中生物医疗(含生物技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合计50.73亿美元,占全行业比重高达54.09%,相比于2005年的27.56%大幅上涨。这一定上和美国二级市场近年来不断掀起“生物医疗产业热”有关,也与近年美国IPO市场不景气、互联网企业IPO窗口关闭有关。

从最新的数据可以看到,2016年第一季度全美仅有6家企业IPO,全部是生物医疗企业。并且业内普遍预期生物医疗IPO占据全行业较大比重这一趋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2. 并购情况。

在并购方面,由于受到慢性病导致的全球性医疗需求上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快速崛起以及医疗产业整合需求提升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全球掀起了一场医疗产业并购热潮。2015年全球医疗产业并购金额达到了过去十年平均金额的2.5倍。从2012年到2015年,全球全行业并购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4%,而医疗行业并购复合年增长率达到50%,2倍于全行业水平。

本图来源:根据德勤《2016年全球生物医疗展望》整理

但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美国生物医疗创投支持的企业并购交易金额呈现波动趋势,这主要是受由VC支持的全行业企业并购下滑所拖累,但2015年与全行业并购相比的比重依然维持在20%~30%之间。

本图来源:根据美国全国创业投资协会NVCA公开数据整理

生物医疗领域的并购,近年来始终是以大型行业企业并购小型科技型企业,以及大型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始终是产业战略属性并购为主,由PE主导或者非行业企业主导的财务并购占非常小的比重。这是由于美国医疗改革、医保控费等因素促进生物医疗行业的产业整合加快、部分领先企业谋求细分领域绝对领导地位等等所导致的。

在可预期的5-10年内,相信VC支持的生物医疗企业并购仍将维持活跃状态,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退出渠道。

三、中美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发展简要比较

美国是目前全球公认生物医疗行业发展水平最高、行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发展对我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

包括生物医疗在内的广义生物产业,是国务院2012年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之一,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可能掀起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领导产业。当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发展水平有了较大进步,但距离全球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作为生物医疗产业重要的促进力量,我国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与美国相比同样有巨大的差距。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公开统计,2015年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金额合计约为147.73亿元,相比于美国的112亿美元,绝对金额相差巨大。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占总创业投资金额的比例约为10.5%,相比于2011年的仅占4.4%虽然已经有较大提高,但仍低于美国2015年的18.9%,更远低于高峰期的32.8%Á(2009年)。

本图来源:根据清科研究中心《中国股权投资市场2015全年回顾与展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美两国在每年全行业创业投资金额方面出现典型的“共涨共跌”特性,经计算2010-2015期间中美两国全行业创业投资金额数据显著相关(r=93.15,p<0.05)。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近年来持续增长,并没有出现类似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波动趋势。这说明,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37.1%,数倍于美国同期的10.8%),目前强劲的快速增长效应远超周期性波动因素。

四、对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发展的启示

我们认为,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行业的启示主要有:

首先,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是整个创业投资行业最重要的细分领域之一,参照其相对比例、绝对规模等并结合近年中国生物医疗创投发展的实际,可看出中国生物医疗创投行业发展的空间仍非常巨大,预期未来5-10年内仍会维持高速增长。

其次,虽然我国过去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有种种问题,近年来结合医疗体制改革和互联网的融合,有很大的模式驱动的发展机会。而从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来看,其对技术驱动商业机会(生物技术加上医疗器械)的投资占到绝对比重(超过90%),这提示我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从业者在关于模式驱动项目投资的同时,要重视对技术驱动项目的投资。

第三,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目前的主要退出通道是IPO以及新三板,目前在并购方面实现退出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考虑到全球近年掀起的生物医疗并购热潮,以及近年我国生物医疗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进步、IPO放缓等因素,预计一段时期,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将有越来越多的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机会,中国的生物医疗创业投资从业者应该提前做好相应布局和准备。

摘要:文章从投资、基金募集和退出三方面介绍了美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发展概况,梳理了美国该行业发展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简要对比了中国生物医疗创业投资的发展状况,浅析美国该行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并对中国该行业从业者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创业投资,生物医疗,行业概况,美国

参考文献

[1]ThomsonR euters,PricewaterhouseC oopers,NVCA.2016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Yearbook[R/OL].http://nvca.org/?ddownload=2963.

[2]Deloitte&Natio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2015 Global venture capital confidence survey results-How confident are investors[R/OL].September 15,2015.http://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 itte/us/Documents/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s/2015GlobalV en tureC apitalC onfidenceS urvey.pdf.

[3]Deloitte&Natio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2014 Global venture capital confidence survey results-How confident are investors[R/OL].August 13,2014.http://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us/Docu ments/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s/us-vc-survey-results.pdf.

[4]Deloitte&Natio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2013 Global venture capital confidence survey results-How confident are investors[R/OL].August 14,2013.http://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 tte/us/Documents/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ions/2013GlobalV entureC apitalC onfidenceS urvey.pdf.

[5]Nation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NVCA),the Medic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Med IC)Coalition.Patient Capital 3.0[R/OL].http://nvca.org/?ddownload=677.

[6]PWC.Life Sciences Venture Funding Trends 2015Q4[R/OL].http://www.pwc.com/us/en/health-industries/publications/assets/pwc-life-sciences-venture-funding-trends-2015-q4.pdf.

[7]硅谷银行,浦发硅谷银行.硅谷银行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于退出趋势报告(2015年回顾与2016年预测)[R/OL].2016年5月.http://www.spd-svbank.com/cn/assets/pdf/硅谷银行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与退出趋势报告(2015年回顾与2016年预测).pdf.

[8]Bain&Company.Global Healthcare Private Equity And Corporate M&A Report 2016[R/OL].http://bain.com/Images/BAIN_REPORT_G lobal_Healthcare_Private_Equity_2016.pdf.

[9]Deloitte,2016 Global life sciences outlook-Moving forward with cautious optimism[R/OL].http://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 tte/global/Documents/Life-Sciences-Health-Care/gx-lshc-2016-lifesciences-outlook.pdf.

[10]清科研究中心.中国股权投资市场2015全年回顾与展望[R/OL].2016年1月.http://free.pedata.cn/1440998436829778.html.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2

2) 小公司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活下来,挣钱。——马云

3) 一个人凭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最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李嘉诚

4) 想赢个三回两回,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牛根生

5) 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讲座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供工作效率。——李嘉诚

6) 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马云

7)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李嘉诚

8) 让认识你的人受益,还不能算好;让不认识你的人也受益,那才是真好。——牛根生

9) 为了保有竞争优势,不管你过去有多“风光”,你永远不要志得意满,一定要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並拥有永不停止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不管几岁,都要永远让脑袋保持成长,和市场接轨。——李嘉诚

10)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敏

11) 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点,便可赢得多一点。好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是跑第一的那个赢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胜出少许,只要快一点,便是赢。——李嘉诚

12) 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李嘉诚

13) 不吃苦要青春干嘛?——马云

14) 公关是个副产品,由于你解决了以后会逐渐传出去,这才是最好的公关。——马云

15)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李嘉诚

16) 宁可为真话负罪,决不为假话开脱。——牛根生

17) 作为一个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张瑞敏

18) 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要面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考虑失败。——李嘉诚

19)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李嘉诚

中国印刷企业百强更迭启示 篇3

总体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2011~2015印刷企业百强排行榜的门槛不断提升,从3亿元一直到3.7亿元,百强销售总收入从753.38亿元提升至943.55亿元,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从19家增加至27家。对2011~2015年榜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榜单整体较为稳定,有44家企业5年内都在百强榜中。5年里,百强榜换手率也不高,分别为22%、22%、25%、20%,仅2014年榜单换手率较高,这也与2013年经济状况、行业整体低迷的特点相符。

从总体上来说,近5年百强榜企业性质变化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百强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三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百强企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广东和香港地区)、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尽管这三大印刷产业带企业总数占榜单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但仍占7成左右,几乎能代表百强企业的状况。从企业数量和规模来看,尽管长三角地区的百强企业数量最多,但在规模上珠三角地区仍是最大,这也与这些老牌百强印刷企业多年来递增式发展所形成的巨型生产能力和面向国际市场有关。

随着面临企业转型、劳动成本提高以及如四川、重庆地区其他印刷产业带崛起等因素,三大印刷产业带的原有优势已不像原先那样明显,但对整个印刷行业来说却是好事,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带来行业的健康成长。

在对5年中榜单内企业的业务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如表2),单一从事出版印刷的企业平均仅占10%左右,而包装印刷企业占一半以上,且几乎每年所占比例都在增加,成为发展最快、业绩最稳定的群体。这表明中国印刷行业的业务构成,包装印刷占主导地位,而出版印刷的地位一直保持在低水平。随着产品竞争激烈,商家越来越重视产品包装,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制作出精美的包装,更优质的包装材料与各种繁杂工艺的使用将广泛流行。

具体变动情况分析

5年中榜单企业换手率及名次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导致榜单变动的原因较多,排除首次亮相新入榜单以及因筹备上市而保密未参与等原因,对各年榜单中企业更迭的具体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原因:经营管理、资本运营、转型,以及这三者的综合。

1.加强经营管理促使企业名次上升

当下印刷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严峻考验,在宏观经济环境增速放缓、用人成本上升及互联网的冲击下,订单数量不断减少,各项成本上涨,印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产流程和陈旧的管理理念更是让很多印刷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各企业必须不断压缩成本,推陈出新,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

在对榜单企业进行分析后发现,因加强经营管理导致企业名次上升的情况较为普遍。榜单名次较上年相比上升10~29名的企业,绝大多数都符合该项原因。如广博集团通过举办“内控管理”培训、与德国莱茵TUV咨询公司携手合作导入精益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弥补了管理中的不足,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2015中国印刷百强排行榜”中的名次较上年相比上升了18名。又如河北新华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实施ERP系统,不断强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名次较上年相比提升了12名。

印刷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如加强内部控制,推行数据化、流程化、精细化管理,能够弥补管理短板,降低运行成本。

2.进行资本运营促使企业名次上升

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操作,实现企业资本最大化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印刷企业运营是指将企业的可经营性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视为可价值增值的资本,通过合并、投资、收购、资本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本增值。

任何企业都会经历4个时期:初创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生存是企业的第一要义,一般来说企业都希望自己处在成熟期而不进入衰退期,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其生产经营战略,用以延长成熟期、减缓衰退期的到来。而通过资本运营,可以突破资本结构的限制,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对于印刷企业来说,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这二者存在区别,在经营对象、经营领域、目标、领域等方面二者都有所不同。但这二者又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作为印刷企业不可缺少的两种经营方式,资本运营是为了把企业做大,而生产经营是为了把企业做强,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促进企业发展。

作为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收购与兼并可以通过低成本实现大规模的资本扩张,往往出现以小吞大的现象。这样能够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生产集中和规模化经营,降低进入行业成本,减少行业过度竞争;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

在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结束以后,企业内部资产重组就成为资本运营的重点。并不是说企业在并购以后就能发挥“1+1>2”的协同作用,而是要对企业内部产权资源进行整合,避免所收购资产对企业负担较大,导致企业低效运作,影响企业整体业绩。相对于扩张型的并购活动,内部重组是收缩型的资本运营方式。内部重组通常有内部整合和股权转让、内部组织结构重组、内部债务重组等方式。

在对榜单中企业的更迭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较上年相比上升名次幅度较大的(如上升名次达20~29名及30名以上的),多数是因为企业采取了资本运营的方式。例如,鸿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华源包装股份有限公司等均采取上市的方式做大做强企业;又如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摆脱单一书刊印刷经营模式,走产业链型多元发展之路。在做书刊印刷主业的同时,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大胆进行改革,先后成立了合资企业江西新华包装有限公司、江西新华东方包装有限公司、江西新华报业印务有限公司,形成了书刊印刷、包装印刷、报业印刷、设计制作“四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江西省出版集团的部署和支持下,江西新华印刷厂、江西新华印刷二厂、江西新华九江印刷总厂实施优势资源整合,剥离不良资产,组建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后又将江西教育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收归麾下,打造书刊印刷航母。成为了江西最具实力、最具竞争力的书刊印刷企业。在实施资本运营之后,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在当年的榜单名次较上年相比提升了46位。

3.转型促使企业名次上升

近几年,尽管百强榜单的门槛越来越高,销售收入也不断提升,但增长幅度却越来越低,宏观环境、政策影响、互联网的冲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印刷企业实际上是处于艰难跋涉中。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型成为必须要走的路。新时代产生新的需求,需求的改变导致产业结构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则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

以内容印刷为主的出版印刷企业,更是在互联网时代举步维艰。榜单中的百强出版物企业的转型大体分为3种:一是向数字出版转型,二是向包装印刷转型,三是两者的综合。

根据对榜单的调查分析,将数字印刷技术引入的相关企业已达31家,占榜单的31%,而这31家企业大多数是在榜单前列。如表2所示,百强榜中包装印刷企业的数量也不断攀升,进一步证明向数字出版和包装印刷转型已经是作为出版印刷和混合印刷业务的重要转型方式。如出版印刷中的强者山东鸿杰印务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前几年实行转型,建立了独立核算的包装印刷企业,进行混合经营,之后每年在百强榜中的名次都有所提升。

以包装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在国家环保政策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的压力下,也谋求转型。榜单中的百强出版物企业的转型大体分为3种:一是向绿色印刷的转型,二是向包装印刷综合服务商转型,三是两者的综合。

如广州包装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2012年将转型升级作为集团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驱动力,提出以“重市场、高效益、轻资产”的经营理念,转变商业模式,将绿色包装作为增长点,由传统单一加工业转型升级为集造纸、设计、印刷、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式服务商,将企业从传统印刷企业向包装印刷综合服务商转型。由此,广州包装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2012年百强榜中的位置从73名猛增至2015年的16名。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转型升级”的口号在印刷行业内己经高呼了很久,而真正能够转型成功的企业却是不多。转型成功的企业高歌猛进,但多数企业仍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尽管如此,在转型升级中探索的脚步并无停歇,很多企业仍在坚持中勾画着自己的发展蓝图。

4.名次下降及退出情况

在对百强榜中企业名次下降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造成那些没有连续处于百强榜中的企业,以及排行名次下降的企业的原因较为复杂,多数是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对于那些永久退出百强榜的企业,有的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有的是因为被其他企业并购,有的是因为转型失败。对于在百强榜中“昙花一现”的企业,则是以上原因的综合。

总结

近两年对于印刷行业来说很艰难,但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尽管有市场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提高、互联网的冲击、环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印刷行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是也使得印刷企业快速成长,纷纷积极地面对市场变化。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4

一、创业型大学及其特征

20世纪70年代初,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经济危机, 各国政府普遍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有意识地缩减高等教育财政预算, 使得高校普遍陷入财政危机。

与此同时, 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求得到足够多的入学机会, 政府、行业等劳动部门对多层次、多类型的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等都已远远超过了大学的资源供给能力。这种严重的不平衡导致西方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势在必行。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和研究, 是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通过对英格兰、苏格兰、荷兰、瑞典、芬兰五所各具特色的“自主创业型大学”进行系统研究, 并于1998年出版了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 提出了“创业型大学”, 归纳出创业型大学五个方面的特征, 阐明了创业型大学是如何建成的。与此同时,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深入剖析了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 在高等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创业型大学”的热潮。

1.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目前,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讨论中, 最具代表性的两条研究路径分别是伯顿·克拉克的开创性研究和亨利·埃兹科维茨的三螺旋理论。伯顿·克拉克以大学转型为主题, 探索新时期, 大学作为能动的组织主体如何像企业一样进行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伯顿·克拉克研究创业型大学而选定的五所大学, 既有前身为“技工讲习所”, 获得大学地位仅十五年, 却有着二百年办学历史的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 也有创办时间短但发展迅速的新型大学———英格兰沃里克大学。他展开深入的个案研究, 描述五所大学在面对艰难选择时, 寻求摆脱严密的政府控制和部门的标准化, 搜寻特殊组织上的个性, 勇敢尝试, 标新立异。从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寻求多元化资金来源、大学自主自治的角度, 探讨大学内部创业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的转型途径》强调, 创业型大学是“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 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 同时在创业的旗帜下“能够适度地改革他们自己”[1]。

亨利·埃兹科维茨的研究路径则是完全不同于克拉克的“欧洲创业型大学模式”, 他是在“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结构分析框架中提出创业型大学。其研究主题是大学利用知识和科技力量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并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例, 深入研究大学如何利用在知识科技和人才聚集等优势, 进行知识创造、学术创业等, 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重点强调的是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功能。亨利·埃兹科维茨教授在《三螺旋》一书中指明了美国模式的大学创业活动是作为研究的延伸, 是其创业原动力的自然延伸, 这种动力自一开始就被根植于研究型大学之中[2]。

2. 创业型大学的特征

伯顿·克拉克在总结五所大学取得创业转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 即创业型大学具备的五个特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1]。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的“三螺旋”结构的实质就在于大学需要加强与政府、产业界的合作。根据三螺旋原理, 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为创新的主体, 大学、企业和政府是以经济发展需求为连接纽带, 通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 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充分沟通、共享, 形成持续创新流, 共同发展, 达到各自效益的最大化。亨利·埃茨科维兹归纳出创业型大学的三个特征:大学自身具有创业性;大学成员一定程度能转变成创业者;大学及周围环境具有互动遵循的创业模式。

通过对两种不同研究路径的分析, 笔者认为两种理论的主要区别为:伯顿·克拉克的研究重点是大学自身的组织转型问题, 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变革组织运作方式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此获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而亨利·埃兹科维茨的研究重点是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创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概述

随着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的众多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层出不穷时, 中国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创业型大学进行关注和研究。但是创业型大学对于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而言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从现状看, 国内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献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水平都与国外的研究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 国内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翻译国外学者相关著作、介绍欧美创业型大学事迹以及分析创业型大学组织运行机制上。国内学者专门出书立说研究创业型大学的几乎没有, 多都以博士、硕士毕业论文或者期刊论文的形式进行探讨。洪成文在2001年的《比较教育研究》上发表的《企业家精神与沃里克大学的崛起》, 是较早介绍西方的企业文化与大学领域的革新的文章。2002年东南大学张苓发表的《关于欧洲创业型大学特点的讨论》是国内第一篇题目中包含“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方面, 2005年浙江大学王雁的博士论文《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成为中国国内高校第一篇以创业型大学为主题的学位论文。随后,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迅速升温, 发表文章数不断增加, 截至2012年3月31日, 在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中, 国内以创业型大学为研究主题的硕士论文9篇、博士论文3篇、博士后研究报告1篇、中文期刊300余篇 (包括会议、报纸等) 。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创业型大学的相关译著

创业型大学的相关译著方面, 主要有浙江大学的王承绪教授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伯顿·克拉克的《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 成为国内最早的有关创业型大学的文献;清华大学的王孙禺教授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 系统分析了创业型大学模式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起源和发展, 并对创业型大学生成及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周春彦翻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从社会视角、政治视角、科学视角提出了全新的管理理论, 指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正是促进新的创新组织安排的动力源泉, 成为研究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2. 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和特征

关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和特征的观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王雁认为, 创业型大学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型大学”, 其内涵为“它发展高科技, 催生新产业, 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为目标”;马志强认为创业型大学是“汲取了企业文化的打破自我依赖的大学”, 其特征有“积极发展应用知识和问题为导向的知识;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与政府、企业建立新型关系;资金来源多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等。”[3]冒澄归纳其特征为, “以研究型大学为基础、多元化的资金获得、项目研究和跨学科组织的构建、技术转移中的制度保证、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多元化的资金获得、创业文化的形成。”[4]

3. 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途径

对于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途径, 马志强对伯顿·克拉克的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加强驾驭核心;拓宽发展外围;扩展资金来源;激活学术心脏;整合创业文化”是创业型大学的转型途径的观点[5]。温正胞提出创业型大学的生存实践途径, 即品牌经营、市场开发与营销、质量认证与管理体系开发、利益相关者 (顾客群体) 分析、多元化的资金开发与成本控制等, 这是多数大学走向市场的具体做法的探索[6]。

在中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的探索实践上, 2008年4月,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笃彬、校长吴敏生联合发表《创建创业型大学服务海峡经济区》的文章, 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福州大学创办成为创业型大学, 并从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自身实际等情况出发, 分析了创业大学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福州大学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这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发展目标的高校。随后, 福州大学从大力开展“创业型大学”思想学习大讨论;积极推进创业教育, 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主动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探索福州大学的转型措施等多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通过分析福州大学的改革措施可见, 现阶段福州大学仍是对创业型大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解与学习, 而对创业型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特征、具体转型实践等核心问题并没有涉及。可以说, 福州大学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还处于理论学习的初步阶段。

总而言之, 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是一块崭新的领域, 认清和梳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特征以及目前教学型或研究型大学如何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 有助于促进中国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三、创业型大学对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创业型大学较之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等而言是一种新的大学发展形式, 与传统大学相比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丰富的创新研究成果, 具有更强的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 具有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 这些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更具有特色和优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 在社会转型期, 民办高校不仅要面对较公办院校更为稀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而且民办高校内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为中国民办高校建设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民办高校的可行性选择。

1. 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全球协调人克劳斯·哈弗腾顿教授认为, 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 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 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7]。实践证明, 在国外, 创业教育不单单是开设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 而应是一个包含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当前, 随着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趋势的不断发展, 大多数高校也相继增加了一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但这只是在实践中将创业教育与原有的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 还没有单独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因此, 中国民办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各类型的创业教育活动, 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要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原有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教育课程, 与专业课教学充分结合, 把创业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来,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 还可以与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共同开设创业类课程, 逐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创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培训, 不断更新观念、完善知识结构, 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高校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精英等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兼职教师, 并吸纳一些律师、医师、工程师、会计师等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充分实现课堂讲授创业知识, 课后开展创业实训指导的新局面。最后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民办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创业型大学理论和实践, 学习创业教育经验, 加强创业教育研究, 充分结合本校实际, 形成既有学校特色又切实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2. 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根据伯顿·克拉克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相关理论, “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是创业型大学具备的五个典型特征之一。伯顿·克拉克认为, 国外公立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分配, 即传统的按师生人数、校舍面积等进行分配的资金渠道;政府科学研究委员会的分配, 按照研究人员和科研群体在科研补助及合同的竞争中的成败进行划分:除上述之外的所有其他渠道, 如学校投资、培训等收入和校友捐赠等三种模式。相比之下, 中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己筹措, 大部分是依靠收取学费以实现滚动式发展, 政府的财政拨款少之甚少, 但在生源不断下降、生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这种以学养学的道路必将难以为继。因此, 民办高校若要实现持续发展, 必须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民办高校积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实行多元化的创收政策。首先, 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和合作, 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民间资本投资者等积极参与, 并将这些资源重新整合, 利用各种创业活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其次, 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同时, 民办高校要发挥在地方经济中技术转化和创业基地的重要角色, 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 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兴办新的产业, 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此外, 民办高校还应该充分重视校友群体的社会声望和创业贡献, 加强校友联谊, 鼓励校友把技术、资本和经验带回学校, 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3. 加强学校与企业、政府的密切结合

根据亨利·埃茨科维兹的三螺旋理论, 大学、企业和政府作为创新的主体, 是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而联结而成的相互影响的三种力量, 只有三方均发挥优势最大化, 才能形成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创新体系。目前, 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是创业型大学的标准之一, 即创业型大学与产业、政府三者之间是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中国民办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 必须既要相对于政府和产业而独立存在, 又要与其高度相互联系, 可以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产学研结合就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 力图将教育、科研、开发、中试、生产、销售集为一体, 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 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8]。民办高校要以“学校—企业—政府”三者的协调互动关系为主线, 建立研究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 加强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等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教学和研发实习基地, 与社会资源合力培养人才,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科技人才和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为重点, 扩大与技术型企业的实质性合作, 以提高民办高校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4. 营造有利于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构建有利于创新、产品开发、创业活动的大学运行规章制度, 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着力点所在, 也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措施之一[9]。但是, 由于创业型大学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数只是有关创业型大学相关讨论的理论研究, 实践落实不够, 民办高校更是少之甚少。

民办高校要大力推进政策创新, 逐步建立一系列鼓励创新、倡导创业的规章制度, 把服务创业视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积极制定激励学校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制度, 强化师生的创业意识;改变以科研成果为主的单一评价体系, 构建“科研价值”、“商业价值”和“创新价值”三种价值相结合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形成多样的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5-177.

[2]亨利.埃兹科维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40.

[4]马志强.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归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7) :48-51.

[5]冒澄, 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 :49-50.

[6]马志强.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和发展[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30-40.

[7]温正胞, 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5) :28-32.

[8]丁亚金.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10, (6) :55-58.

[9]张泳.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22-27.

GE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篇5

早在1906年,GE这家由发明家爱迪生创立的企业就已来到中国,是当时在中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公司之一。1908年,GE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1934年,GE买下了慎昌洋行,开始在中国提供进口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服务。1979年,GE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建贸易关系。1991年, 第一家合资企业GE航卫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如今,GE作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企业,在中国从火车头到巨型发电机无所不卖,交易额动辄上亿元人民币。

很多人知道杰克·韦尔奇,但可能不清楚GE到底是做什么的。对这样一个其产品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产品又如此多元化的公司而言,如何做品牌推广的确是一个挑战。

其实,一百多年以来,GE的品牌形象几经变化。20世纪30年代是“live better electrically”——电器让生活更美好。60年代,GE的口号是“progress is our most important product”——进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80年代之后则是“we bring good things to life”——GE带来美好生活,这个口号此后使用了20多年,成为了GE品牌和传统的一部分。

2003年1月GE终于推出了“梦想启动未来”的广告宣传运动。这个运动旨在凸显GE在各领域的广泛创新,从电器、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到航空和生命科学。

2004年10月,GE开始在北京机场及周边地区投放以支持奥运会为主题的户外广告。这是GE首次在中国推出品牌形象广告。GE品牌广告共有七幅图案,分别代表其下属的医疗、飞机发动机、机车、水处理、照明、能源发电和设备租赁业务。

那么,中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

应该从GE身上学什么呢?

和大众消费品企业不同,许多中国工业企业,总给人一种远离终端、埋头研发、被动配送、无休止的价格谈判、一个永远的配角的深刻印象。在短缺经济时代,工业产品可以没有品牌,但在过剩经济时代,工业产品也必须做品牌。工业品市场经历产品竞争、成本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之后,就会发现品牌竞争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熔炉必须要求中国的工业企业锤炼出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世上的万事万物的生长与灭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为什么许多著名的品牌能够成功?为什么许多大品牌会走向消亡?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快速成长?为什么有些品牌举步为艰?其真正的差异不是手段和策略,而是品牌战略系统的差异。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6

一、创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5) 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 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启了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如本科院校的中央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在全校跨专业组建创业班, 上海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等在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类专业下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等有针对性地实施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高职院校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选拔在校生组建电子商务班,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下设置创业管理方向,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 (专业代码分别为620598、620572) , 尝试开展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 2012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开设专门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为620508) , 并顺利招收了首届学生。从2013年公布的高职高专拟招生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来看, 黑龙江职业学院也开始了创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探索, 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授予创业管理类专业 (学位) , 培养自主创业者, 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适应时代需要的自主选择。

创业管理专业与在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类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来培养创业人才不同, 它更加重视创业者的可培养和可塑性, 更加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更加坚定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性[1]。然而, 在正统的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 创业管理类专业并未得到最广泛地认同, 甚至包括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们也难于对其专业、学科价值, 及其与现有企业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差异进行正确区分, 从而也就对创业管理专业的定位及建设探索带来困难。我们认为, 要解决这一困难, 引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管理阶段论与创业管理专业

(一)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管理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将企业的发展视为生物体生命周期现象的一种模拟, 存在着从出生到成长、成熟、衰老与死亡的周期性。马森·海尔瑞 (1959) 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的。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形成了不下20种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方法和依据。如Miller和Friesen (1980) 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成长、成熟、衰退和再生四个阶段;坎培里 (Kimberly, 1981) 、理查德 (Richard, 1983) 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和成熟四个阶段。国内较早进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学者陈佳贵 (1995) , 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求生存、高速成长、成熟、衰退和蜕变等六个阶段;李业 (2000) 根据企业销售额将企业发展分为初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王炳成 (2011) 为此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仔细梳理和分析。虽然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数及划分依据至今都未达成一致意见, 阶段数从最少三个到最多十个不等, 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 组织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以至死亡, 呈现出倒钟形的抛物线形状的周期性特征[2]。

在众多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者中, 明确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 (Ichak Adizes) , 他于1988出版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 由此奠定了在该领域的核心地位。爱迪思按照灵活性和可控性两大因素, 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阶段 (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 、成长阶段 (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 、老化阶段 (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 三个阶段、十个时期。笔者认为以爱迪思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 分析不同阶段的企业管理内容和企业管理工作特点, 从而进一步明确创业管理类专业与现有工商 (企业) 管理专业的差异, 仍是合理的选择。同时, 虽然也有学者试着通过建立量化模型来测定、识别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如康铁祥 (2007) 、苏志炯 (2008) 等, 但更多是提供了一种思路, 很难真正做到精确量化。因此, 虽然生命周期划分依据不同, 但笔者仍试着以爱迪思和陈佳贵 (1995) [3]的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基础, 粗线条地勾勒出企业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或三种管理类型, 分别是新创企业管理、成长/成熟企业管理、企业二次创业管理, 从而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和分析创业管理专业与现代工商 (企业) 管理类专业的差异, 如图1所示。

从图1“管理类型”可见, “新创企业管理”对应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孕育阶段, 或陈佳贵 (1995) 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的孕育期和求生存期, 这个阶段是创业管理专业/学科所主要关注的内容, 也是我国管理学专业教育长期忽视或遗忘的部分;“成长/成熟企业管理”对应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成长阶段, 或陈佳贵 (1995) 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的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 这则是当前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所关注的内容;而“企业二次创业”则对应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老化阶段, 或陈佳贵 (1995) 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划分的衰退期和兑变/衰亡期, 这多被纳入到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范畴, 也可以成为创业管理专业对有家庭 (族) 企业背景学生的培养范畴。

(二)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管理重点

普遍认为, 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 管理思路与重点也应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对于孕育阶段的新创企业, 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以机会为导向, 处在不断摸索、学习和求得生存的阶段;对于成长阶段的企业, 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从弱到强, 从有到优的成长管理过程, 处于稳定增长、管理规范化的阶段;对于老化阶段的企业, 管理的重点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过程, 处于破除路径依赖, 形成新增长点的阶段。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及管理重点如表1所示。通过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将有助于对创业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不同要求进行有效分析。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创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根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管理类型、企业特征及管理重点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创业管理与工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特征、管理者知识与技能要求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创业管理专业不应游离于工商管理或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边缘, 即使在教学内容上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有重叠, 但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创业的本质特征, 强调主动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1]。

(一) 对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现代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专门管理人才, 强调专门技能的培养, 如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技能。学生的职业成长目标更多是职业经理人。而创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自主创业的企业主等更需要具备综合技能的复合人才。学生的成长目标是未来的企业家。当然, 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 创业管理专业也可以将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家庭 (族) 企业的接班人, 以帮助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腾飞, 作为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 对创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现代工商管理过程大多有着标准、规范的运作程序, 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实训等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 结果一般也可以预期。而创业管理过程理论上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化过程, 但在实践中却又很少有序或完全系统化, 更多的是一个有限理性的、非线性的、反复修正的实际过程。学生的创业过程也受到个人、环境、机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等是学生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具有不确定性。因此, 创业管理专业应更加强调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适应学生的创业过程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 实现边创边学、创学结合。

(三) 对创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启示

正如管理的特征差异一样, 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是针对已经成长或成熟的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帮助企业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以实现更大、更强和更优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将现代大公司的标准化管理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 并结合案例给学生讲授。而创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针对不确定性, 甚至还不存在的企业培养创业者, 要求他们在不成熟的组织体制下, 更多地依靠创新和理性冒险来实现新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强调商业机会识别、开发与管理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上, 更多的要根据新创企业小、弱、运作不规范的客观现实, 和创业者的创新意识、风险精神、商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四) 对创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的启示

现阶段针对创业者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课程、教材、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极度缺乏, 所以在实践中往往是将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所使用的关于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等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资源照搬过来, 用以培养创业者。因此, 开发适合创业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场地等教学资源, 将成为创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卢卓.高职院校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 :30-34.

[2]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4) :52-55.

[3]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兑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 1995 (11) :5-13.

[4]周伟.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和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9) :36-39.

[5]吴宏翔.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家行为方式关系探析[J].上海管理科学, 2005 (5) :21-22.

[6]苏志炯.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标准研究[J].企业经济, 2008 (8) :11-13.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7

1. 英国

为了支持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基金。比如1998年由政府、卫康基金、恶善基金会、各大学共同出资设立了“大学挑战基金”。这一基金设有种子基金5000万英镑, 其中政府出资2000万英镑。获得这一基金的支持, 有杰出表现的大学及其学生都可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

2001年, 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 该基金是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科学与创新办公室的联合项目, 专为加强校企合作而设立, 也是政府向高等教育提供资助的第三条路径。此种基金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 同时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师生的创业活动, 如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等活动, 不仅解决了师生创业资金短缺的难题, 也促进了高校智力财产的转化。除了以上各种类型的基金, 英国还设有专门为弱势青年和少数民族创业提供资金的新创业奖学金、王子基金和凤凰基金等等。

2. 美国

美国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的渠道广泛,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社会支持。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1951年成立的科尔曼基金会以及之后相继出现的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等都是为了支持创业而设。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奖学金等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基金。

其次是贷款援助。在美国, 小企业局以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 并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的担保, 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 对中小企业急需的少数“快速”贷款还可以提供50%额度比重的担保。

另外就是美国的风险投资, 美国的风险基金遍及全国500多个“小企业投资公司”, 美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风险投资扶植发展起来的。

最后一项是美国对创业大学生的经费扶持。联邦政府以资助和贷款方式为创业者们提供直接的帮助, 比如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元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 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

3. 英美两国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的异同点

英美两国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投入力度都很大, 这一点对学生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很有帮助的。但经过比较, 可以发现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私人和企业捐助;而英国的大学生创业资金虽也来源于企业和校友的捐助, 但80%的资金仍来自于公共资源。

4. 中国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为何难以筹集

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之时, 自有资金积累相对不足。但是, 来自于外部的资金投入也难以到位。首先, 大学自身的办学经费有限, 办学规模扩大、软硬件设备的增加等项目都迫使学校不会轻易拿出专项创业资金去资助他们。其次, 创业学生的信用等级不易评定, 对学生用于创业的贷款, 银行的态度极为谨慎。另外, 创业学生的自身经验不足, 已有资产规模有限, 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或其他较大额度资金的支持。

5. 启示

5.1 创业资金的筹集不能仅依赖于企业捐助和公益性基金会

的资助, 中国政府理应担任领头人的角色, 建立多元化的渠道来缓解学生创业筹资的压力。正如国家政策规定:银行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对从事微利项目的, 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

5.2 政府要为创业的大学生保驾护航, 但不能是创业资金的唯一提供者。

政府有必要积极号召社会各界 (企业、学校、公益组织) 共同出资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基金。如湖南省劳动部门近两年出资5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共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有了政府的支持, 在风险投资体制将日益完善的基础上, 投资商们自然也将青睐于大学生的创业投资项目。

5.3 不以钱“小”而不为, 不唯钱“多”而为之

在外部环境尚不能很好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的情况下, 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要从小处着手进行资金的积累。在校期间买卖旧书、代理化妆品、组装电脑, 这都是在赚取自己的“第一桶金”。万不能看不上这些“小”事业, 这也是在积累经验和客户资源, 为日后干好更大的事业而作准备、打基础。欲速则不达, 创业前期, 不妨寻找一个门槛较低的项目, 挣下开业资金的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与人脉。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调查发现, 创业资金的缺乏正是大学生创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英美两国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起步早、发展快, 对其创业资金的来源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从而探索出新的方法来解决我国大学生创业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英国,美国,异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祝秀.美国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考察及启示[J].工作研究, 2010:46-47.

[2]沈培芳.中英两国创业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7) .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8

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环境,提升开发区、孵化器对科技企业的服务功能,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结合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要措施。受宁波市政府邀请,风险中心、火炬中心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创业融资培训活动,活动从2002年开始,当时以面向宁波地区的科技企业为主,覆盖江浙及国内部分地区,随着几年来培训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受到科技企业、创业者、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的欢迎,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特别是近两年各地国家级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活动范围及影响力都有了迅速的扩大,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变化,从今年起将以往使用7年的“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更名为“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为了帮助更多的孵化器内科技企业参加培训活以及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今年共有全国2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几十位投资专家赴华南、华中、东北、西北、华东等地对,南宁、昆明、襄樊、芜湖、杨凌、郑州、邯郸、临沂、哈尔滨、吉林等1 0家国家级孵化器,就科技企业发展、商业计划书撰写、国家扶植科技企业的政策措施等科技创业企业最关心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对不能参加现场培训的创业者还通过网络进行了网上培训。风险投资专家们对科技企业提交的《商业计划书》逐一进行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并与创业者们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与交流,有针对性的解决科技创业者普遍存在的缺乏创业经验及融资知识、投融资双方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今年共有3152个科技企业及创业者参加了创业融资培训活动,共提交748份商业计划书,它们分别来自国内24个省市以及开发区、孵化器、中科院等系统,其中还有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海外留学生项目, 与往年相比参赛项目数量及质量均有较大提升。

为了解决培训活动的时限性, 利用网络优势使培训及投融资服务活动经常化、可持续化, 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 宁波市政府与风险中心、火炬中心今年共同设立了“中国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网站, 丰富并加强了中国科技创业大赛的的培训服务功能、辅导交流功能、融资推荐功能、项目评价及投融资服务等功能, 满足了投融资双方多方面的需求。

美国337调查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篇9

337调查源自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款, 该条款主要是调查进口产品中侵犯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一旦确定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本土产业现有或正在建立的合法有效的具有执行力的专利权、注册商标、著作权或外观设计、专有技术、不正当使用商业秘密等, 且争议双方无法和解的, ITC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将发布行政命令, 禁止侵权产品及相关下游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实质上正在演变为滥用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抢夺市场份额的行为。

二、我国频遭337调查的原因

美国本土强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美国在扩大内需、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 对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 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成为威胁美国本土生产上的源头, 因此利用337调查保护国内产业, 从21世纪开始, 美国与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逐渐加大, 甚至出现了较为关注的逆差记录, 逆差之大使得很多经济学家大为诧异, 此种贸易逆差的出现, 导致了中国与美国相互贸易的极大不平衡, 使中美两国产生了较大的贸易问题。

1990年开始, 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开始建立, 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在美国看来, 对于美国的知识产权并未有任何的积极保护, 这种无法积极保护美国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 直接导致了美国对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消极认识。中国出口产品已经向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过渡, 中国出口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上升, 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集中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因素, 加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制作基础上有着极大的争取市场的优势, 此种威胁的存在, 极大地影响到了美国的同种类产业。

三、我国面对337调查的应对措施

1. 加强市场调研工作

在美国消费者接受相关的产品时, 要调查清楚美国相关知识产权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的竞争对手, 与自己出口产品相关的行业都有哪些。积极了解到知识产权的引用、抄袭情况, 在避免自己知识产权被侵犯的同时, 要做好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各种工作。

2.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网

我国可以去除糟粕, 引荐国外的先进经验, 引入日本的知识产权战略, 在积极学习他国知识产权的同时, 以此为基础, 进行对应的创新研究, 此种主动性的研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出现, 与此同时, 我国要对自己积极研发的知识产权进行专利申请, 在逐步申请自己知识产权的同时, 进一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网。掌握主动权。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相互制约的局面, 在解决专利纠纷时, 外围专利可作为和解谈判的筹码, 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达成和解。对自身发明的技术和专利, 将技术发明详细记录到知识产权笔记本, 并用法律加以公证, 一旦牵涉到知识产权纠纷, 便可以此来作证增加胜诉的砝码。

3. 积极应对337调查

被诉企业要综合权衡答辩费用, 出口产品的价值, 胜诉的可能性, 拒绝答辩的直接损失和潜在损失等因素, 选择是积极应诉还是不予理睬。被诉企业要摸清起诉方的真实意图, 若他们手中只是握有专利, 并没有生产, 意图是索取高额和解费及专利授权费, 即我们所说的“专利蟑螂”, 被诉企业应直接找对方谈判, 支付一笔费用换取对方撤诉。不应对337调查持消极回避的态度。否则, 被诉企业几乎就没有胜诉的机会。很多案例表明中国被告企业没有出庭的, 都被美国贸易委员会做出了一般排除令的裁决。

4.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国家应根据世界知识产权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及国际条约, 双边条约等的签定, 及时制定、修改、调整有关法律。同时可仿照日本建立知识产权高等法院, 在知识产权司法建构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5. 制定中国式的337条款

我国在应对美国337调查时, 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 如日本就建立了与美国337机构同类的调查机构, 此种由政府组建的机构, 对国内外各种可能侵犯自身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调查, 积极、有效的维护了日本本国的知识产权, 给日本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树立了良好的保障。我国可以借鉴此种办法, 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 制定相关机构, 设置相应的组织, 以积极维护我国的知识产权。

6. 构建美国337条款综合应对体系

日本政府为鼓励中小企业申请专利, 针对弥补其资金短缺, 通过提供专利补贴, 设立专利特许厅, 对缺乏知识产权专业负责人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支援和指导等方式来扶持企业, 及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整个产品研发销售的过程。中国大多数企业对337调查缺乏了解, 涉案企业也很难承受巨额律师费用, 因此放弃应诉的十分普遍, 最终导致企业的产品被永远的拒之外国门外。依据实际情况, 政府征管部门应组织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训, 加强对337调查的预防。主管部门还应考虑设立应对美国337调查的法律援助基金, 当企业涉诉又无力应对时, 应由政府基金进行援助, 保证企业能够在美国聘请律师积极行使程序方面的权利。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 以美国337调查为代表的知识产权贸易摩擦频繁出现, 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战略策略。政府应该加强重视对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的研究, 企业也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内容, 形成全球知识产权意识。本文将着重阐述我国频繁遭受337调查的原因以及对应策略。

参考文献

中国企业家创业启示录 篇10

关键词:徽商,企业管理,启示

引言

徽商, 即徽州商人,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萌于东晋, 成长于唐宋, 明清达到鼎盛, 清末走向衰落。其活动范围十分广阔, 不仅在经济发达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乡镇, 而且人际稀少的沙漠和海岛, 都有徽商活动的足迹。徽商的兴衰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徽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却仍然值得我们总结回味, 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 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徽商的兴衰

徽州自古以来, 山多田少, 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 加之随着南北朝战乱以来一批批移民的迁入, 人口不断繁衍, 致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日益尖锐[1]。对穷, 历来都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一种是“穷则思变”, 奋发进取。徽商采取的是第二种态度, 走出深山去闯荡四海, 将经商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徽商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密切关系, 获得了对盐业的垄断经营权, 获利甚丰。在典当业, 徽商凭借着自己的精明和吃苦耐劳, 典当行遍及大半个中国。徽州地区盛产茶叶, 明清时期, 徽州茶叶的销售大增。于是茶叶贸易遂成徽商经营的“巨业”。而木材贸易也是徽商经营的一个传统项目。徽商所涉及的行业不仅仅限制在盐、典、茶、木, 在粮食、布匹、运输、医药、餐饮等行业均有大发展。

徽商曾在历史的舞台上独占鳌头长达三百余年, 在清朝末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败, 徽商的衰落有外在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 (1) 外在环境影响。明清政府赋税制度的变迁加重了徽商的负担。在货币税下, 银贵钱贱严重影响了徽州盐商的收益。不少经营食盐的徽商因银贵钱贱困境重重, 从而走向衰落。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徽商经营的主阵地战乱不断, 导致徽商的经营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使得徽商的钱财和人员大量流失。 (2) 自身因素。徽商曾借着“亦儒亦贾”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对徽商自身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它也是徽商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本身就是封建传统思想的产物, 徽商的经营理念和活动也就限制在封建思想的栅栏里, 这就影响了徽商向近代商人的转变。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 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上海成为新兴的工商业中心和进出口基地, 外国大量资本涌入中国, 而徽商仍是抱残守旧, 缺乏开拓性和适应性,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徽商适应不了新市场的需求, 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2]。徽商的衰败也和其过分依赖政府有莫大的关系, 徽商在享受封建政府的许多优惠的同时, 更受到封建政府的压榨勒索, 这就无疑使徽商资本大量流失。特别是在清末, 清政府逐渐走向没落, 而徽商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所以当清政府不存在了, 徽商只能也随之消亡。

二、徽商的兴衰对中国现代企业的启示

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思想一直很严重, 商人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打压, 地位低下。古人也只看到商人在流通领域高卖低买, 赚取中间差价, 便认为其奸黠狡诈, 不事生产而徒分其利, 认为商业本身不创造价值, 反害农桑, 故有重农抑商一说。而就在“重农轻商”的环境下, 徽商用“儒”来包装自己, 讲究诚信, 公平, 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企业文化, 迅速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和声誉。

在现代经济体制下, 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就一定要用企业文化“包装”自己, 树立自己的“招牌”, 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企业文化”[3]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 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 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 习惯成了自然, 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 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 又会反作用于 (约束) 大家的行为, 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行为规范”。所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徽商创业的成功告诫我们, 企业应以诚信、公平作为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摩托罗拉公司把“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 要求企业的每个经理人员和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 对人永远尊重”。福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中有一项是:让每一个人都用得起汽车。在这些公司看来, 你可以将你的成功建立在员工或用户暂时对金钱或权势的屈从上, 但是你不可能从屈从中得到真正的创造力和对企业远景的忠诚。

2. 善于把握商机。

徽商善于把握商机, 根据市场的特点, 做出最好的经营决策。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但知道机遇对于经商的重要性, 而且敢于创造机遇。比如创办钱庄的过程中他盯上了生丝生意, 而在做生丝生意的过程中, 他又盯上了药店、典当业, 甚至军火、粮食——对于胡雪岩这样一个眼界开阔, 头脑灵活且敢想敢干的人说, 实在能到处见到财源, 到处能开出财源[4]。这就是徽商经商的独到之处:善观时变, 根据市场环境的需求, 调整自己的经营。

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现代企业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对经商者而言, 时机就是财富。在商业活动中, 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 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 只要你抓住了它, 就意味着你的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同时, 还要善观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投资策略。

3.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徽商伙计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宗族的人为伙计, 谓之“宗族子弟”。二是以外姓其他人为伙计, 谓之“门下客”、“宾客”[5]。徽商对“门下客”的招聘非常严格, 要经过多番考察才能录用, 徽商比较注重伙计的内在品质:吃苦、忍耐、谦和、忠信等的品格。而知人善任也是徽商经营观的特色, 为了某些技术行业的需要, 徽商会不惜重金将一些能工巧匠招募到自己的麾下。徽商不仅注重选择人才, 还善于待人, 这就是“推心置腹, 体恤周到”, 正是因为徽商待人坦诚忠厚, 雇员都全心全意为雇主服务, 这样商业组织内部就形成了一种向心力, 推动经营的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今天,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 并实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在企业中充分发挥第一资源作用, 已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对于选拔的人才企业要“知人善任”, 认真考察、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把每个员工都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施展才干。企业不仅要对个人绩效比较优秀的员工给予丰厚的奖励, 还要合理解决员工家属就业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给予员工归属感。员工没有了后顾之忧,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上,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4. 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

古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区, 群山环抱, 称得上是一个万山环绕的四塞之地。许多徽商在创业之初资金匮乏, 为了筹集资金他们辛苦劳作, 省吃俭用。徽人经商不怕吃苦, 不择行业, 只要获利, 百业皆可。经商之路并非是一条康庄大道, 经营失败之后徽商并没有一蹶不振, 而是“一贾不利再贾, 再贾不利三贾, 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明代歙县商人江遂志, 经商之初, 历经千辛万苦才稍有积蓄, 后因得罪官吏, 钱财被搜刮一空, 回家途中又遭翻船事故。虽遭此挫折, 但他并不气馁, 向亲朋好友借了钱再次外出经商, 不料所乘商船遭遇狂风恶浪, 船翻货沉, 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命, 此时江遂志已年过半百, 他不听亲朋好友劝说, 不屈不挠, 抱定破釜沉舟的决心, 拿出家中所有资产作为本钱, 再次出门往来于金陵与扬州, 学习从事盐业经营, 最终成为著名的大盐商[6]。徽商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是在其成功之后, 仍能坚持勤劳不息和勤俭持家。正是这种不畏艰难以及勤俭节约的精神才促使徽商的成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一种创业精神———徽商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探究。学习徽商在创业过程中的不畏艰苦, 在经营过程中敢于面对失败和失败后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以及在其经商成功后“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的崇高修养。

5.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徽商从明清时期的鼎盛到清朝末期的衰败, 究其原因, 有自身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追其根本, 主要是自身原因。徽商受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思想守旧, 未能“与时俱进”。当大量的外国资本涌入中国, 上海成为新的商业中心时, 徽商未能“与时俱进”地改变其经营方针, 迅速适应新市场的需求, 而是把大部分资金用来置办土地, 或衣锦荣归。所以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徽商处于劣势, 最终在激烈变化的政治、社会、文化和国际商贸环境中走向衰落。

徽商的兴衰告诫我们, 企业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市场环境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方略。特别是当今信息科技比较发达, 市场瞬息万变, 企业更要加强自身的市场预测能力及对信息的掌握能力。加之未来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许多变革和不确定性因素, 敢于创新是时代对现代企业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 经济全球化, 大量的外国资本及更多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 中国企业必须适应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而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实力,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掌握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传统商人的代表, 徽商的经营管理在很多方面是值得现代企业学习的, 而对其带有封建糟粕的理念, 我们要取其所长, 补其所短, 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徽商的传统优势。

参考文献

[1]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J].安徽史学, 2004, (5) :57-58.

[2]李莉莉.徽商衰落原因的研究综述[J].学理论, 2010, (2) :48.

[3]奚从清.现代企业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8-19.

[4]史源.红顶商人胡雪岩经商智谋全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20.

[5]王廷元, 王世华.徽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195.

上一篇:税务内控管理下一篇:安全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