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病药品

2024-08-03

抗结核病药品(通用7篇)

抗结核病药品 篇1

持续不断、高质量抗结核药品的供应和管理, 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主要素之一, 是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确定的重要防治措施, 也是治愈结核病患者的重要保障[1,2,3,4]。建立持续不断的药品供应系统最关键的环节是保证药品充足, 因为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药品短缺将患者导致耐药增加, 患者对结核病防治机构及治疗失去信心, 造成患者放弃治疗等多种不良后果[2,3,4,5,6]。笔者采用现场督导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药品报表数据相结合的方法, 对福建省9个地市项目单位免费抗结核药品管理现状进行调查, 了解免费抗结核药品供应管理情况, 以便进一步完善该省免费抗结核药品管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描述性方法, 结合现场督导方式, 对2012—2013年福建省8个季度全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药品报表及现场督导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2 指标定义

1.2.1 可使用月数

是根据一种药品的平均月消耗量、季度末库存情况, 而预计出该种药品能够使用的月份数。可使用月数=季度未某种药品的现有库存数量/该种药品的平均月消耗量。

1.2.2 过期/破损率

是指过期或破损药品总数量占该季度库存总数量的百分比。过期/破损百分比= (季度内药品库房中过期 (破损) 药品数量/该季度第一天库存数量+该季度入库量+其他入库量) ×100%。

1.2.3 账物相符率

账物相符率是指季度末所有抗结核药品的总体账物相符率。账物相符率=季度末药品库房中账物相符的药品种类数量/所有药品种类数量×100%。

1.2.4 缺货百分比

定义为每季度各种抗结核药品缺货时间的平均百分比。缺货百分比= (每季度所有药品缺货时间合计/所有药品种类数量×90d) ×100%。

1.2.5 季度末有库存率

有库存是指任何一种药品在库房 (含门诊药房) 中的可用数量 (即现在库存不为零) , 季度末有库存率被定义为, 每季度末药品库房中免费抗结核药品有库存的种类比率。季度末有库存率= (季度未库房中免费抗结核药品有库存的药品种类数量/所有药品的种类数量) ×100%。

2 结果

2.1 季度末库存情况

根据2012—2013年度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药品报表数据, 免费抗结核药品季度末库存量可使用时间:省级为HRZE 1.9~5.5个月、HRE 0.3~3.7个月、HR 2.3~5.4个月, 沿海地区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 为HRZE 0.6~5.6个月、HRE 0.0~8.9个月、HR 0.5~5.4个月, 山区 (其余5地市) 为HRZE 0.2~5.3个月、HRE 0.2~6.1个月、HR 0.2~12.4个月, 见表1、表2。

2.2 药品持续供应情况

调查发现2012—2013年HRE有库存量最低均为66.7%, 最高为100.0%, HRZE和HR有库存率两年均为100.0%。有1家单位两年均出现HRE药品缺货情况, 缺货率均为33.3%。2013年未出现药品过期/破损情况, 2012年有3家单位存在药品过期/破损情况, 过期/破损率最高为0.2%, 最低为0.1% (未过期/破损单位除外) 。两年账物相符率均为100.0%, 见表3。

2.3 现场督导情况

9个项目单位均有专用库房进行药品储存, 除1家单位未配备空调外, 其他单位的专用库房均能满足储存药品的各种条件, 如配有温、湿度计, 提供防火、防潮、防虫、防盗、避光等设施, 均使用药品出入库登记本和药品申请单。有3家单位使用计算机进行库存信息管理。在药品分发方面, 药品发放流程均按市级-县 (区) 级-患者进行发放, 市级根据县 (区) 级药品申请方式不同, 有季度发放和无固定时间发放两种方式。接收药品以单位自取为主, 也有市级下乡督导时, 由督导车一起运送到县 (区) 级。

2.4 药品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建设情况

调查的9个项目单位中, 均由专职人员进行药品管理, 其中有5人接受过国家级培训, 3人接受过省级培训, 1人未受过培训。

3 讨论

药品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库存控制, 为减少药品存储运输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各项目单位建立合适的库存控制尤其重要, 根据《抗结核药品管理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 要求, 季度末药品库存量控制在1.25~4.25个月较合理, 否则有可能出现过期失效、短缺现象。从全省范围来看, 9个地市均未实现药品合理库存控制, 有1个单位出现HRE库存为零, 有的单位库存量过高或过低。因此需要各级领导重视药品管理工作, 加强库存控制, 最大限度降低药品管理成本, 保证患者能得到有质量保证的免费抗结核药品, 避免出现药品过期或破损。

在抗结核药品管理工作中, 为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各项目单位应提供标准的药品仓库, 一个合理的库房能够极大地减少因库存管理不当造成的药品损耗, 例如破损、被盗等。报表数据显示, 9个项目单位的药品过期/破损率均小于0.2%, 达到了《手册》低于2%的要求。同时, 现场督导发现各单位账物相符率均达到100.0%, 说明库房管理工作质量较高, 但库房条件及人力资源投入方面, 各单位存在差距, 如未给仓库配备空调、未参加培训等。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 通常情况下, 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储存在凉暗干燥处 (避光并不超过20℃) 。同样负责抗结核药品供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业务素质水平, 新任职人员须接受相关药品管理专业培训, 具有一定计划和沟通能力及良好团队精神, 熟练掌握电脑办公软件。为全面提高药品管理工作水平, 药品管理人员要多参加相关知识培训, 了解并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虽然福建省抗结核药品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 如药品管理人员频繁更换, 责任心不强, 认为药品管理工作简单, 只是单纯对药品进行发放, 未对下属单位药品使用情况及结核病信息系统中的药品报表数据进行核查、监测;领导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免费抗结核药品是无偿提供给患者的国有财产, 各结防机构应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好的人员充实到药品管理工作岗位中, 保证药品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品, 以提高患者治愈率, 减少耐药患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黎霞, 陈明亭.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系列抗结核药品管理手册[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3.

[2]王倪, 王林, 赖鈺基, 等.抗结核药品供应中断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9 (14) :33-34.

[3]万利亚, 周林, 成诗明, 等.抗结核药品合理化使用核查方法的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 2012, 12 (12) :808-812.

[4]杜成刚.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抗结核药品采购与管理的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4) :34-35.

[5]黄建业, 成咏, 何勇生.免费抗痨药品专项管理对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3 (25) :213-215.

[6]颜海斌, 翁海涌.抗结核药物的用药调查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3, 4 (18) :88-89.

抗结核病药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2010年各县 (市) 区药品监测信息季报和年度药品需求计划。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评价宁波市免费抗结核药品供应与使用现状。

1.3 标准短程化疗用药量计算

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规定, 初治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使用异烟肼 (H) + 利福平 (R) + 吡嗪酰胺 (Z) + 乙胺丁醇 (E) 方案。每人份的计算按强化期HREZ每日服需60次, 隔日服需30次;巩固期HR每日120次, 隔日60次。

2 结果

2.1 药品来源和种类

免费药品主要有国家、省级按计划调拨到市级的一线抗结核药品。据文献报道2002-2007 年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免费抗结核药品招标价格, 平均每例患者150元, 其中2007年平均每例患者219元 (包括初、复治肺结核) [2], 随着结核病控制项目专项经费的逐年增加, 市级根据需要采购少量的药品供应各县 (市) 区。使用的抗结核药有5 种, 分别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 (SM) 、利福喷丁 (RFT) 。药品剂型:有版式组合包装, 4种组合类型:HREZ、HRZ、HRE、HR;固定剂量复合制剂 (FDC) 3种混合剂型:FDC-HREZ、FDC-HRZ、FDC-HR。

2.2 药品的需求与发放

为保证抗结核药品持续供应和有效管理, 要求各县 (市) 区药品管理人员根据上年度发现的病人数和药品消耗数作为参考, 充分考虑药品现有库存量, 做到既能满足当地结核病人的需求, 又不能造成药品过剩失效浪费, 测算药品需求年报报市级。市级审核汇总后报省级, 省级按季度下拨所需药品。定点诊治肺结核的肺科医生根据病人症状选用免费药品, 病人按时领取免费抗结核药品。2006-2010年宁波市免费抗结核药品发放情况见表1。从表1见组合版式药逐年减少。

2.3 药品管理

根据国家《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要求, 宁波市及县 (市) 区均有专人、专帐、专库进行管理。药品出入库有《免费抗结核药品出入库登记本》, 患者领取药品用《免费抗结核药品发放登记本》。各级药品的领取、消耗和库存执行药品监测信息季报制度, 并逐级上报。市级利用结核病专报网络中《药品监测信息季报表》, 了解各县 (市) 区药品消耗和库存量, 结合病人发现数, 及时调整药品供应量。通过对季报的分析, 定期对基层督导检查帐物相符和库存情况, 防止药品缺货和过期现象发生。

2.4 药品使用的总体情况

2006-2010年药品预算、病人发现和药品发放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 药品预算人份数和病人发现数基本接近。强化期免费药品发放了17 475人份, 而巩固期只发放了11 830人份。药品发放人份数中强化期免费药品平均使用率为78.7%, 巩固期免费药品平均使用率为53.2%。

3 讨论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不仅是重要的、有效的治疗武器,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 也是预防疾病、控制传染源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成功的化学治疗可促进结核病疫情的好转, 感染率、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可显著下降, 因此, 也是结核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策略之一。5年来免费的药品供应系统不仅从未出现过短缺, 为控制结核病疫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表1中可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和散装药的数量在逐年增多, 推广合格的固定剂量复合剂也是保证合理治疗、提高依从性、防止耐药性的有效措施[3]。通过增加药品经费的投入, 药品的选择范围在扩大, 使治疗更趋向于人性化, 提高了病人治疗的顺从性。

从表2数据中可见2006-2010年巩固期免费药品的发放比率偏低, 只有53.2%。据文献资料报道:90.12%耐多药结核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初治用药不规则或不满疗程[4]。提示有了持续不间断的药品供应后, 提高规则治疗率, 加强病人的治疗管理, 是防治耐药产生不容忽视的问题, 需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马王与, 朱莉贞, 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93-595.

[2]周林, 王倪, 陈磊.医疗机构结核病诊治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 (6) :420-423.

[3]马王与.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9, 31 (4) :389-392.

抗结核病药品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

研究对象为2001年~2010年在我院结核疗区住院治疗肺结核初治患者36例, 其中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对36例肺结核的患者 (均为初治患者) , 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给予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每日1次静点, 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

1.2 治疗过程及检测方法

A组给予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每日1次静点, 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抗结核治疗12周后, 拍胸片, 以胸片示病灶吸收程度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 分为好转、未愈、无效。

1.3 疗效参数

好转:胸片示条索状、结节状病灶经一定时间观察稳定不变;未愈:病灶有吸收, 不明显;无效:病变未吸收, 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进行描述性分析, 进行χ2检验, 观察结果相关性, 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证实结论是否能够成立。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36例肺结核患者, 女性患者17例, 男性患者19例, 年龄23~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2.5岁, 体质量45.5~96 kg。36例均为初治患者, 给予单纯性抗结核组18例, 给予胸腺五肽合并抗结核组18例, 抗结核治疗疗程12周。其中21例好转, 7例未愈, 8例无效。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其中8例好转, 3例未愈, 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 其中13例好转, 4例未愈, 1例无效。

2.2 治疗结果

应用胸腺五肽合并抗结核药物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应用抗结核药物组。进行一般χ2检验, χ2=6.12>χ20.05, 2=5.991, P<0.05, 按α=0.05, 拒绝H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二者有相关性。

3 讨论

胸腺五肽的作用之一是诱导T细胞分化。它可选择性地诱导Thy-1-的前胸腺细胞转化为Thy-1+的T细胞。其T细胞分化作用由胞内cAMP水平升高介导。胸腺五肽的另一基本作用是对成熟外周血T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使胞内cAMP水平上升, 从而诱发一系列胞内反应, 这也是它免疫调节功能的基础。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 自身免疫力下降, 应用胸腺五肽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再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 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36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完成了全程观察, 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其中8例好转, 3例未愈, 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 其中13例好转, 4例未愈, 1例无效。将结果进行一般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二者有相关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应用胸腺五肽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结核组。

摘要:目的 探讨肺结核的患者应用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组与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组疗效对照分析。方法 对36例合并肺结核的患者 (均为初治患者) , 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给予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每日1次静点, 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治疗12周后, 拍胸片, 以胸片示病灶吸收程度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根据资料不同采用χ2检验。结果 36例患者完成了全过程的观察, 其中21例好转, 7例未愈, 8例无效。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其中8例好转, 3例未愈, 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 其中13例好转, 4例未愈, 1例无效, 两组比较, χ2=6.12>χ20.05, 2=5.991,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者有相关性。结论 肺结核患者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纯性应用抗结核药物, 有较高的好转率, 治疗效果好。

抗结核病药品 篇4

1 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1 NRAMP1基因

天然抗性巨噬细胞蛋白1(natural-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1,NRAMP1)基因又称SLC11A1基因。1998年,在西非人口的调查中首次证明NRAMP基因的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有关。研究发现,NRAMP基因存在多态位点,不同的基因型会影响宿主对结核病的易感性,其中的4个多态性位点5′(GT)n、INT4、D543N、3′UTR是研究的热点。在日本,通过对100例多重耐药结核病患者和95例结核病患者的5′(GT)n、INT4、D543N、3′UTR多态性的研究表明,D543N和3′UTR的变异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还有研究表明,人类与小鼠对结核都有先天的抗性,感染结核菌后,天然的抗性在小鼠与人类身上分别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着,在小鼠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在人类则由一个与小鼠的NRAMP基因同源的SLC11A1基因控制,该基因通过编码对结核具有天然抗性的巨噬细胞蛋白1而起抗结核作用。其作用机理是NRAMP膜蛋白通过吞噬体膜泵出二价阳离子NRAMP1 Fe2+,而使Fe2+影响结核分枝杆菌在吞噬体内的生长,以此发挥对结核的易感性[4]。研究发现,NRAMP1具有影响巨噬细胞活性的多重效应,并且在宿主对疾病的先天性免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RAMP除具有吞噬作用外,还能通过有膜包裹的细菌吞噬体,间接地转运Fe2+和其他阳离子,在宿主的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生物学功能;因此,NRAMP1在决定宿主对其他胞内病原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易感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NRAMP1基因不仅控制宿主对卡介苗的易感性,还控制宿主对利什曼原虫和沙门杆菌的间接易感性。研究表明,NRAMP1基因与布鲁杆菌的抗性和卡介苗的抗性相关,NRAMP1基因具有结核抗性[5],但它的作用机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1.2 Ipr1基因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I.Kramnik等[6]鉴定出小鼠品系C3HeB的一段基因序列(sst1)与肺结核的易感性有关。2005年,H.Pan等[7]用对肺结核有抵抗性的小鼠品系C57BL/6J的sst1区域序列置换C3H.B6小鼠-sst1产生了对肺结核的抵抗性,并将其克隆获得了Ipr1(Intracellular pathogen resistance 1)基因,该基因具有体外调节巨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反应能力的作用。研究表明,同系交配的小鼠可以在sst1位点表达Ipr1基因,被结核分枝杆菌侵袭后,通过Ipr1基因的上调可以转换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死亡的路径。有人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证实宿主的遗传对结核的易感性起着决定作用。李娜等通过建立体外表达Ipr1基因的小鼠巨噬细胞株,证实了Ipr1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巨噬细胞杀伤、吞噬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并推测可能是Ipr1基因的表达增强了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也有研究表明,Ipr1是一个可诱导干扰素的核蛋白,同其他核蛋白一起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并参与了基因的转录、RNA的加工及细胞凋亡。Ipr1基因抗结核的作用已经明确,但是其抗病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这也是未来针对Ipr1抗结核病的研究重点。

1.3 Sp110基因

人类与Ipr1蛋白同源性最高的是核体蛋白Sp110,两者同源性达41%;因此,推测Sp110基因是与人类结核病易感性相关的一个新的候选基因。Sp110基因定位于人类2号染色体上,是核体蛋白(NBs)Sp100/Sp140家族中的一员,编码白细胞特异性核体蛋白,主要在外周血白细胞和脾脏中表达。研究表明,Sp110基因可转录、剪接成一个蛋白质家族,包括Sp110a、Sp110b和Sp110c 3种同型异构体,其中Sp110c分子质量最大,Sp110b蛋白是3种同型异构体中最小的,但其生物功能复杂多样,除了具有核体蛋白的一些生物学共性外,与Sp110基因转录激活因子不同的是,Sp110b蛋白是维甲酸受体(ARA)的转录辅助抑制因子;此外,Sp110b还能与一些细胞内病原体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细胞功能。研究发现,Sp110b在人类疱疹(EB)病毒的血清黏蛋白诱导下表达增加,与病毒蛋白结合后,使病毒RNA及其转录产物细胞溶解酶的稳定性增加[8]。据此推测,Sp110可能在细胞核激素受体、干扰素信号传输和病原体之间介导了一种相互交叉作用,从而影响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的发生、发展过程。 Sp110基因对于单核细胞的变异非常重要,可引起细胞对病原菌的反应,导致细胞凋亡和活化。Sp110可以抑制疱疹性口炎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复制,对人的泡沫病毒也有抵抗性。Sp110基因的多样性和突变与C型肝炎的易感性相关。有研究表明,Sp110基因的多态性和人类肺结核的发生没有关联[9],但对非洲西部人群所做的研究结果表明,Sp110基因的多态性与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Sp110的表达促进了细胞内病原菌的繁衍,在噬菌细胞内通过RNA干扰可使Sp110表达沉默,以此阻止疾病的发生。

2 相关细胞因子、效应分子及趋化因子的研究

2.1 Toll样受体(TLRs)

哺乳动物天然免疫分子Toll样受体的发现是源于对果蝇Toll(dToll)蛋白的研究。不具备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果蝇可以依赖Toll蛋白抵御外界真菌和细菌的感染,而哺乳动物的Toll样受体是果蝇Toll样受体的同源蛋白。这两类蛋白都属于模式识别受体,在识别和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中发挥作用。自1997年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第1个Toll样受体以来,很多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参与了结核杆菌的致病过程,尤其是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1和Toll样受体-6的协同作用;此外,Toll样受体-4已被证实作为受体参与结核抗原的识别及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活化过程。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1、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和Toll样受体-6在健康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表达mRNA,但在结核病人的肺泡灌洗液冲出的巨噬细胞中没有表达。Toll样受体-2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高表达是由于炎症细胞因子循环表达水平的增加,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大量表达Toll样受体-2的配体,脂甘露聚糖和磷脂酰-肌糖(PIM)都是Toll样受体-2的激动剂,与Toll样受体-2共同启动细胞的激活,其配体19 ku脂蛋白为结核分枝杆菌所分泌,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第一配体,已被证实与Toll样受体-2共同诱导鼠科动物和人类细胞中α干扰素和一氧化氮的产量,也是诱导白细胞介素12在人类单核细胞中表达的主要诱导物;此外,对巨噬细胞杀灭细胞内病原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0]。但是,对小鼠的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2 在宿主抵抗结核的感染方面不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缺乏Toll样受体-2表达的小鼠不能诱导Th1免疫;相反,它能产生强大的病理学免疫反应。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与结核杆菌配体作用不仅能诱导巨噬细胞主要组织相客复合体(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而且能阻止巨噬细胞对γ干扰素的一系列反应。

2.2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系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958年,人类的第一个白细胞抗原是由法国科学家从3个多次接受输血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的,当时命名为MAC,基因产物称为白细胞抗原。经典的白细胞抗原系统是迄今为止人类多态性最丰富的遗传系统,定位于6号染色体短壁区,长3 600 kb。白细胞抗原多态性保证了不同种群对各种病原体产生合适的免疫应答,在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宿主免疫反应的基本调节因子,白细胞抗原可将外源性抗原多肽呈递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不同国家进行的白细胞抗原与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HLA-DR及HLA-DQ的编码基因与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11]。

2.3 干扰素-γ(γ-IFN)

最初的研究发现,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可以干扰另一种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物质,从而将该物质命名为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结构,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ω和γ 4类,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淋巴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干扰素-γ是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早期分泌的一种主要的Th1型细胞因子,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干扰素-γ受体1结合活化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合酶(NOS),继而发挥胞内杀菌作用[12]。 牛分枝杆菌主要定居于单核巨噬细胞内,此菌利用其表面的多种细胞受体进入巨噬细胞,并且通过不同的战略,防止被巨噬细胞杀灭,巨噬细胞的凋亡作为一种先天性防御机制在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干扰素-γ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巨噬细胞激活和抗细胞内致病性分枝杆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编码干扰素-γ的基因敲除鼠一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由于不能限制细菌在细胞内生长而迅速死亡,因为干扰素-γ基因缺失的小鼠感染结核杆菌后,不能立即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的活性氮。研究表明,干扰素-γ受体完全或部分遗传缺陷者对非典型分枝杆菌高度易感。在南非,通过对235例健康带菌者与结核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干扰素-γ 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T基因型的序列为核因子NF-κB提供了结合位点,A基因型则破坏其与NF-κB的结合,由于NF-κB能够促进干扰素-γ的表达;因此,T、A基因型与干扰素-γ基因的高表达有关,低水平的干扰素-γ会影响巨噬细胞的激活,导致结核病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目前,关于结核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关于临床上针对基因及其相关因子治疗结核病的报道,对抗结核基因及相关因子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针对单个抗病基因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手段,但单基因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多数也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具体作用机理也不是十分清楚,关于其抗性机理及相关基因表达产物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多,对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研究则更少;因此,对其抗性基因的研究可作为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开展人类结核病防控、药物研发以及培育抗结核动物的重点,为人类有效控制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YE C,WILLIAMS B G.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tu-berculosis[J].Science,2010,328(5980):856-861.

[2] PACHECO A G,MORAES M O.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ase-control studies[J].Dis Markers,2009,27(3): 173-186.

[3] MOTSINGER A A,HAAS D W,HULGAN T,et al.Human genomic association studies: a primer for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pecialist[J]. J Infect Dis,2007,195(12):1737-1744.

[4]McDERMID J M,PRENTICE A M.Iron and infection:effects ofhost iron status and the iron-regulatory genes haptoglobin andNRAMP1(SLC11A1)on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in tuberculo-sis and HIV[J].Clin Sci(Lond),2006,110(5):503-524.

[5]Tuberculosis: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andmeasures for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Clinical Guidelin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2006.

[6]KRAMNIK I,DIETRICH W F,DEMANT P,et al.Genetic control ofresistance to experimental infection with virulent Mycobacteium tu-berculosi[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15):8560-8565.

[7]PAN H,YAN B S,ROJAS M,et al.Ipr1 gene mediates innate immu-nity to tuberculosis[J].Nature,2005,434:767-777.

[8]KEHRES D G,MAGUIRE M E.Emerging themes in manganesetransport,biochemistry and pathogenesis in bacteria[J].FEMS Mi-crobial Rev,2003,27(2/3):263-290.

[9] KIM J H,LEE S Y,LEE S H,et al.NRAMP1 genetic polymorphisms as a risk factor of tuberculosis pleurisy[J]. Int J Tuberc Lung Dis,2003,7(4):370-373.

[10]BRIGHTBILL H D,LIBRATY D H,KRUTZIK S R,et al.Host de-fence mechanisms triggered by microbial lipoproteins through toll-like receptors[J].Science,1999,285(5428):732-736.

[11] LOMBARD Z,DALTON D L,VENTER P A,et al.Association of HLA-DR,-DQ and vitamin D receptor alleles and haplotypes with tuberculosis in the venda of south Africa[J].Hum Immunol,2006,67(8):643-654.

抗结核病药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 将该时间段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抗结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有关肺结核病变诊断依据; (2) 经CT、X线、痰液细菌培养检查均确诊为肺结核病变; (3) 年龄20~80周岁; (4) 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 (1) 有血液病史; (2) 有合并肝病史; (3) 已接受肺结核相关治疗并可能对观测指标产生影响; (4) 年龄低于20周岁或高于80周岁; (5) 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6)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64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24~80周岁, 平均 (53.6±5.2) 周岁, 初治患者41例, 复治患者23例, 原发性肺结核患者5例, 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5例,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4例。

1.2 方法

本组64例患者均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 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PCVTH/6-9Pa VTH、2-3HLEV/6-9HLE。用药标准为:H异烟肼用药剂量为0.3 g/d, R利福平用药剂量为0.45 g/d, Z比嗪酰胺用药剂量为1.5 g/d, S链霉素用药剂量为0.75 g/d, E乙胺丁醇用药剂量为0.75 g/d, AK阿米卡星用药剂量为0.4 g/d, C卷曲霉素用药剂量为0.75 g/d, V左氧氟沙星用药剂量为0.4 g/d, Pa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用药剂量为1.0 g/d, P对氨基水杨酸用药剂量为0.8 g/d, L利福喷丁用药剂量为0.6 g/d。化疗方案给药频率为2次/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上述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构成比、发生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记录的数据均采用SPSS 11.0专用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患者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4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56% (49/64) 。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类流行病学较为复杂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结核化疗治疗进行干预[4], 常用药物有链霉素、比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针对初治及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5]。本组64例患者均应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 其中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 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PCVTH/6-9Pa VTH、2-3HLEV/6-9HLE。但也有报道中认为, 目前临床所采取的化疗治疗方案需要联合多种药物进行干预, 加之抗结核治疗时间长, 多数患者由于耐受性不足导致不良反应频频发生, 甚至有部分患者因不良反应严重导致化学治疗效果受到不良影响。

本研究中观察数据显示:64例患者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 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是抗结核治疗用药过多, 对胃黏膜产生较大刺激,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表现以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为主, 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胆红素升高症状。肾功能损害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则为高尿酸血症。有相关报道中认为[6], 抗结核化疗治疗所致肝肾功能损害与药物使用剂量密切相关, 也可能因患者干细胞微粒体药代谢酶系统发育不良、先天性缺血、药物活性受到抑制等因素所致。如异烟肼服用后在肝脏细胞内经乙酰化分解产生乙酰肼与异烟酸成分, 对受体肝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除此以外, 对于合并使用异烟肼与利福平的肺结核患者而言, 由于上述两类药物均属于酶诱导剂类药物, 通过诱导微粒体作用的方式导致乙酰肼大量生成[7], 造成异烟肼化疗期间的毒副作用明显增加。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不良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听力下降, 另有少部分患者可见眩晕、耳鸣症状。既往报道中产生该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结核化疗方案中乙胺丁醇、链霉素等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患者对上述药物的耐受性差[8]。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与用药剂量不合理有关, 通过降低药物使用剂量的方式可促进症状缓解。

有同类报道指出[9], 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强化期内, 随着疗程周期的进行, 肝功能异常患者比例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直至强化期结束后比例减少, 这也提示有很大可能是强化期内药物造成的肝损伤, 特别在强化期多种药物联合服用的情况下, 应该密切注意患者肝功情况。首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较为频繁的时间段均集中于前8周, 可能是因为开始治疗的前两个月内是强化期联合用药, 服药方式为清晨空腹顿服, 药物浓度较大、半衰期长, 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不耐受而易产生不良反应。除此以外, 针对因用药方案所致不良反应, 除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及合理用药剂量以外, 无论因何种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均应当及时对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不良反应相关症状, 减轻损害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常见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肝肾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需通过加强对不良反应观察的方式, 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方法:本研究中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 将该时间段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抗结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本组64例患者均应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 对上述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构成比、发生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共4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56% (49/64) , 其中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结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常见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肝肾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需通过加强对不良反应观察的方式, 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罗丹, 黄敏莹, 刘飞鹰, 等.壮族人群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10) :613-617.

[2]徐艳芳.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92-93.

[3]李春达, 郭建华.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8) :678-680.

[4]厉永强.美能片剂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6) :17-19.

[5]司果, 赵水蓉.联合胸腺肽抗结核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 :134-136.

[6]李廷.抗结核药物联合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2) :43-44.

[7]李运葵, 何金戈, 李婷, 等.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 (6) :465-470.

[8]谢靖, 丁守华, 刘林飞, 等.抗结核板式药物治疗肺结核不良反应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 (11) :1288-1291.

抗结核病药品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11年6月对痰培养阳性的标本做出菌型鉴定及6种抗结核药的药物敏感试验, 共2 657人, 初治患者1 998例, 复治患者659例。按年龄分组: (1) 少年组:<20岁, 322例; (2) 青年组:20~39岁, 951例; (3) 中年组:40~59岁, 879例; (4) 老年组:>60岁, 505例。

方法: (1) 菌种鉴定:使用对硝基苯甲酸 (PNP) 、噻吩-2-羧酸肼 (TCH) 等鉴别培养基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支杆菌鉴定。 (2) 药敏试验:采用无淀粉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 配制培养基及药敏试验的过程严格按照中国防痨协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的要求执行[1]。 (3) 试验药物: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乙胺丁醇 (EMB) 、吡嗪酰胺 (PZA) 、链霉素 (SM) 、对氨基水杨酸钠 (PAS) 。

相关定义: (1) 原发性耐药:先前从未服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 所感染耐药结核菌的现象; (2) 初始耐药:用药情况不详或用药时间不超过1个月而出现的结核菌耐药现象; (3) 获得性耐药:接触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发生耐药性, 持续用药1个月及以上发生耐药性的现象; (4) 耐药结核病:对于1种或1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耐药, 通常为肺结核患者; (5)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指结核菌对2种及以上的强力抗结核药物, 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 具有耐药性, 这是耐药结核的一种特定形式。

结果

总体耐药情况: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2 657例, 其中符合初治条件1 998例, 符合复治条件659例, 对1种或1种以上药物耐药1137例, 总体耐药率42.8%。对INH、RFP同时耐药, 即MDR-TB 374例, 耐药率10.3%。不同结核药耐药率从高到低为INH 24.3%、SM 17.5%、RFP 14.9%、EMB 13.1%、PZA 11.5%、PAS 8.2%。

不同年龄层患者耐药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中, 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耐药率分别为10.5%、49.2%、44.8%、35.2%, 耐多药率分别为2.8%、12.4%、11.2%、9.5%, 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以40~59岁年龄段最高, 见表1。

讨论

2000年各省关于结核病菌耐药性监测项目的结果显示,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普遍存在耐药率高、耐多药率高、耐药种类多的特点, 特别是同时对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的MDR-TB发生率高。但是结核菌耐药水平在不同省之间存在差异, 如浙江、广东、湖北等省的耐药水平相对较低, 而河南、辽宁、内蒙等省耐药率及耐多药率较高。根据《全球结核耐药性控制》的报告, 2002-2006年对全球81个国家共9万名结核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其中45个国家存在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广泛耐药结核 (XDR-TB) 。目前结核病耐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WHO 2008年度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920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 170万例死于结核病, 1440万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其中有50万耐多药结核病例。WHO与全球遏制结核病的伙伴制定了2015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50%, 但是由于结核菌耐药使得这一目标实现受到阻碍[2~5]。

药物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佳、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服药情况管理不严格导致患者间断用药等, 都是造成结核分支杆菌发生耐药性的原因, 病菌不能够被及时杀灭从而产生耐药性, 导致治疗失败, 结核病患者的病程延长, 增加死亡的风险。耐药率是结核病控制水平的一项综合评价指标。本研究提示了开展耐药监测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结防工作的迫切任务就是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积极地防控耐药结核病的流行[6,7]。现阶段三代奎诺酮类药物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 力克肺疾等新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效果较好, 并且耐药率也较低, 为复治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8]。

我们本次的调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调查中包括了部分痰培养阳性但是因死亡或缺乏药敏试验结果的病例, 影响了调查的准确性, 同时也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更换。另外, 有些病例关于患者用药历史记录不详。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进, 详细记录患者的既往用药史 (包括用药种类、剂量、用药时间长短、用药是否规律、既往药敏结果等) 。

鉴于以上结果, 我们建议对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如患者缺少药敏试验结果时, 依据患者治疗史以及该地区常见的耐药类型采取经验性给药方案。有药敏试验结果的患者, 应依据WHO的建议:MDR-TB治疗方案应至少包含有3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 治疗方案中最好联合使用1种注射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 ;当患者的痰培养转阴时, 可撤掉1种或1种以上的药物, 最好是药效较弱或存在不良反应的药物;在痰培养结果转阴后应持续使用这些较弱的方案治疗不少于18个月, 以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 基于目前耐药结核病增多的现况, 应该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以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学特征, 加强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的抗结核药物及新的疫苗的研发,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规范用药, 是彻底消灭结核病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J].中国防痨杂志, 1996, 18 (1) :28-3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ifty-eighth World Health Assembly[R].WHA58/2005/REC/1.Geneva:WHO, 200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R].WHO report 2008, WHO/HTM/TB/2008:393.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top TB Strategy[EB/OL]:http://whqlibdoc.WHO.int/hq/2006/WHO-HTM-STB-2006.3682eng.pdf.ed, 006.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MDR-TB&XDR-TB Response Plan 2007~2008[R].WHO, 2007.

[6] 端木宏谨.掌握结核病流行趋势指导结核病防治工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1-2.

[7] 张立兴, 屠德华.加强预防和合理治疗耐多药结核病[J].中国防痨杂志, 2003, 25 (1) :2-3.

抗结核病药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4岁, 年龄最小的患者有38岁, 平均年龄62.8岁。两组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 与此同时, 观察组在其强化期阶段还要联合应用每天一次的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雾化吸入药物的配置需要根据本个人的情况将药液进行稀释后注入雾化器内, 患者可以在床上操作也可以下床在治疗室内使用, 初次使用时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教导其使用方法, 使用前需要先清洁口腔, 采取合适体位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中, 观察组在治疗第1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有缓解的患者有43例, 占86%, 对照组则有28例, 占56%;在头两个月结核病患者痰菌转阴的观察组有46例, 占92%, 对照组则有37例, 占74%;在强化期结核病患者空洞闭合的观察组有38例, 占76%, 对照组有26例, 占52%。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近几年来, 结核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几率都有回升迹象, 我国也属于结核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1]。肺结核已经对于全球的公共卫生呢过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但目前来讲, 诊断结核病的方法尚有些不够规范, 影响了许多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进程, 使患者遭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以及巨大的医疗费用的损失[2]。重症的肺结核患者一般会出现肺外的扩散, 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结核药物的方法治疗实际上属于局部治疗为主要的部分,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的促进结核病灶的吸收, 使患者的临床病症有所减轻,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辅助治疗方式。其原理在于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病灶区域的药物浓度以达到杀菌的效果, 而普通的常规剂量化疗之下全身的药物浓度很难使病灶区域的药物浓度达到理想的程度, 这就是使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病患之所以如此有效的原因。同时, 肺结核的防治工作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针对于高危人员的筛查工作[3]。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 与此同时, 观察组在其强化期阶段还要联合应用每天一次的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重症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法[4], 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并进行临床讨论分析, 发现全部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中, 观察组在治疗第一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有缓解的患者有43例, 占86%, 对照组则有28例, 占56%;在头两个月结核病患者痰菌转阴的观察组有46例, 占92%, 对照组则有37例, 占74%;在强化期结核病患者空洞闭合的观察组有38例, 占76%, 对照组有26例, 占52%。两组的比较具有差异性, 观察组的50例重者结核病患者在咳嗽的缓解、痰菌的转阴以及空洞的闭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病患。综上所述, 采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病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的减少痰菌阴转的时间, 加快空洞闭合的效率, 改善和缓解临床的系列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推官与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以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探讨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 与此同时, 观察组在其强化期阶段还要联合应用每天一次的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重症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法, 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并进行临床讨论分析。结果 全部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中, 观察组在治疗第一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有缓解的患者有43例, 占86%, 对照组则有28例, 占56%;在头两个月结核病患者痰菌转阴的观察组有46例, 占92%, 对照组则有37例, 占74%;在强化期结核病患者空洞闭合的观察组有38例, 占76%, 对照组有26例, 占52%。两组的比较具有差异性, 观察组的50例重者结核病患者在咳嗽的缓解、痰菌的转阴以及空洞的闭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病患。结论 采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病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的减少痰菌阴转的时间, 加快空洞闭合的效率, 改善和缓解临床的系列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推官与应用。

关键词:重症结核病,雾化吸入抗结核颗粒,痰菌阴转

参考文献

[1]宁国强, 朱湘南, 蒋珂.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1) :73-74.

[2]岳建荣, 郑国琴, 顾美红, 等.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状况调查与随访[J].当代医学, 2012, 18 (15) :11-12.

[3]Dye C, Floyd K, Gunneberg C, et a1.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report, 2007[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12-15.

上一篇:高清视频监控下一篇: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