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实验室

2024-08-08

结核病实验室(通用6篇)

结核病实验室 篇1

结核病实验室是结核病专科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 在患者的发现、疗效监测及耐药状况调查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结核病实验室游离于综合医院与疾控系统实验室等级评审体系之外,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满足不了实验室质量、安全和服务的需求。因此, 以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疾控中心组织的湖北省结核病实验室等级评审为契机, 来促进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就非常必要。根据湖北省结核病实验室等级评审的分级标准[1], 我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 并对实验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试运行, 积累了许多经验, 提升了实验室质量和管理水平, 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促进结核实验室建设的措施

1.1 改造实验设施, 添置实验设备, 充实培训人员

(1) 争取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根据实验室相邻场所不应有干扰, 人流物流合理并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原则, 对实验室进行分区改造, 各功能区均有效隔离, 生物安全、消防等标识清楚, 整齐统一。 (2) 按照结核病实验室设备配备的有关要求[2], 根据本单位财力及临床需求添加了相应的检验设备, 建立了仪器设备档案, 制定了检定或校准计划, 每台仪器都实行状态标识管理。 (3) 选派多名实验室人员轮番到上级医疗机构学习;科室内部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对不同职称人员采取传帮带、定期考核等多种方法, 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实时开展相关检测项目并通过验收, 提高了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1.2 建立实验室管理组织架构, 加强法规和制度管理

(1)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及质量管理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 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人事部门和后勤部门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医务科负责对整个实验室的质量监督,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的备案和验收。 (2) 认真学习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室的实际情况,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考核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并与年度考核薪级工资调整挂钩, 使遵守制度, 规范行为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1.3 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1) 组织有经验的实验室人员编写适合本室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完善各种质量和技术记录表格。制定了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 明确实验室各岗位的管理职责, 建立为保证实现质量目标的工作程序, 规范各项操作的标准流程, 加强了实验室的痕迹管理。 (2) 积极开展各检测项目的室内质控, 同时还参加省级临检中心和结核病参比室组织的室间质评工作。认真分析室内室间质控存在不足的原因, 总结经验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1.4 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1) 编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可能引起本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的因素和医源性感染途径[3], 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并掌握意外事故应急处理的程序。 (2) 严格执行实验室消毒制度及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规定, 确保实验室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对负压实验室、生物安全柜、高压消毒锅、紫外线灯等设施或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 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对结核样本和危险化学物品实行双人双锁、严格记录的管理, 也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措施之一。 (3) 防火、防爆、防盗、信息安全常抓不懈, 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1.5 建立各种考核机制, 提高全员工作绩效

建立了痰阳及耐多药患者检出率、患者和临床满意率、能力验证结果符合率、业务水平考核成绩、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内容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制度, 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5.1 加强各县级疾控中心痰标本的运输, 加大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查痰力度, 及时做好痰阳患者的耐药监测, 以提高痰阳患者发现率、耐多药患者的检出率。

1.5.2 建立实验室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机制, 采取以黑板报、发放宣传册介绍新项目、检验前质控的注意事项、解释检验结果;适时参加临床会诊, 定期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患者和临床的沟通, 积极了解他们的诉求, 不断改进实验室各项工作, 以降低投诉率提高满意率。

1.5.3 加强本室质量控制, 同时加大对各县痰检室的督导力度, 提高本室和各县级痰检室能力验证结果符合率。

1.5.4 按计划组织科内、外业务学习, 定期进行业务考核;鼓励科室人员总结经验, 撰写论文;积极创造条件, 在科室内或与临床科室合作开展科研选题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组织攻关。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及医院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次评审的准备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2.1 医院管理层对评审对象的覆盖范围及核心内涵认识不足

(1) 实验室管理是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评审不仅是对检验科的评审, 而是涵盖了医院有关实验室管理的组织、从事结核病防治督导和为实验室质量安全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各种保障的有关部门和人员。 (2) 等级评审权重最高的部分是实验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这一目标除加强实验室自身的管理外, 还要得到医院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而从未参加过医院等级评审的独立结防院,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管理措施未具体落实, 医院管理层也未能及时有效的组织有关科室人员学习领会等级评审的精神实质, 使等级评审变成了除后勤部门参与实验室的硬件改造外, 其余工作都由实验室承担的不利局面。

2.2 岗位人员需要充实,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室检测能力尚需加强

(1) 独立结防机构一般规模不大, 编制所限, 人员不足, 日常工作繁杂, 人手紧张导致管理难以细化和提高。 (2) 人员素质与专业能力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关键[4]。虽然编写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 但在具体执行上如仪器的检定与校准、分析系统的性能验证、测量结果的量值溯源、质量体系的内审与管理评审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对检测前、后质控程序的重视不够, 未能与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有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措施, 但不善于总结失控的原因, 没有及时有效地提出较为完善的改进方案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而由于条件所限, 一般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未涉猎。

3 改进措施

3.1 组织学习, 提高认识, 深刻领会等级评审的精神实质

完善医院实验室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医院管理层特别是实验室质量与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作用,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作, 落实具体管理措施。

3.2 充实人力, 加强培训, 提高岗位人员素质

创造条件, 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岗位职责培训, 强调协同管理;制定业务学习计划,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专业能力;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科室人员生物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提高全员管理水平。

3.3 加强沟通, 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逐步开展新技术

加强与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沟通, 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做好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 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开展新的检测项目。

结核病实验室规模小、检测项目少, 与综合医院[5]及疾控中心[6]的实验室在等级评审评分标准上有一定差距, 但在质量管理及安全运行等方面, 结核病实验室的要求不比以上二者低, 在某些方面如生物安全防护等级[7]上甚至还要高。此次等级评审工作在推动结核病实验室的专科建设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如何完善医院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及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使结核病实验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客观、准确、及时、公正的实验结果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结核病实验室等级评审评分标准 (S) .2012.

[2]肖东楼, 赵明刚, 王宇, 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148, 150.

[3]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 (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2) :170, 179.

[4]张阳根, 郭健莲.医学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J) .临床检验杂志, 2012, 30 (9) :7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检验科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S) .2012.

[6]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评分标准 (S) .2011.

[7]祁国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

结核病实验室 篇2

材料与方法

标本:为患者晨起清洁口腔后深呼吸咳出干酷腔样痰3~5ml于无菌容器内送检。

材料:萋-尼氏抗酸染色液,改良罗氏培养基。

检测方法:①涂片镜检法:取脓样、干酪样部分0.05~0.1ml,涂于玻片上,作抗酸染色后油镜下观察100~300个视野,按标准化报告阴性或阳性结果。②培养法:痰标本均经10%NaOH液与等痰液消化前处理后取0.1ml接种铺满改良罗氏培养基面,37℃培养每周观察1次,2~8周报告结果。

结 果

痰涂片抗酸染色法:180例筛选对象,痰标本检出阳性者54例,阴性者126例。阳性率为30%。罗氏培养法:180例脓样痰,标本培养阳性者61例,培养阴性119例。阳性率为34.17%。

另对照组不合项目质控制要求的140例痰样,进行涂片检查和培养痰标本检出阳性2例,阳性率为1.43%;140例痰标本罗氏培养5例,阳性率3.57%,均明显低于合乎项目质控要求的180例痰标本阳性率。

讨 论

结核病实验室 篇3

1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1 个别管理者意识未到位

个别管理者生物安全意识较为缺乏, 对《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和《病原微生物管理条例》不熟悉, 业务技能较弱, 对地方情况缺乏了解, 这就导致了有的地方虽然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比较好, 但布局也极其不科学。

1.2 设施设备问题

由于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 一些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资金不足, 因此就缩减了实验室的投入, 这导致了实验室的空间不足, 用房紧张, 布局非常不合理, 所有的物品都杂乱堆放, 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其次, 实验室设施、设备简陋, 尤其是在安全防护设备方面, 很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是直接暴露在病菌污染环境中, 这样检验人员感染病菌的风险就非常大, 而且直接暴露的环境对痰涂片的检查结果也会产生影响。第三, 由于空间不足, 一些现有的实验室器材、设备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和利用, 如有的基层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购买了生物安全柜, 但是却放不进实验室, 浪费了资源, 工作人员不被保护。有的只有一间工作用房, 既是痰涂片工作用房, 也是痰培养用房, 也是库房, 结核病检验的流程设置也不注重科学性。

1.3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就目前各地区的普遍现状来讲,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再加上实验室的工作沉闷、单调, 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又不先进, 所以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调动频繁, 尤其是痰检人员, 流动性非常大, 这导致了管理困难。而这些新来的技术人员经验不足, 技术不熟练, 而且对结核病传播的认识也不够深, 因此就很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安全与防护意识非常淡薄, 这就给自身、他人的安全以及结核病实验室的整体环境安全带来了隐患。

2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建议

2.1 加强生物安全的组织领导

除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外, 还应该加强领导的生物安全意识, 应对基层疾控中心领导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使他们心中时刻有生物安全意识, 同事还应该加强基层的生物安全领导组织建设, 这样在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 选点, 布局, 到实验室领导才能足够重视, 这样才是真正做好生物安全工作的根本保障。

2.2 加大投入, 加强实验室硬件管理

要确保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达到标准, 首先就要从硬件方面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以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我国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类管理, 并且也对研究不同病原的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并颁布了实验室安全标准。在基层结核病实验室中, 结核病的痰涂片以及痰培养等检测活动一定要在生物安全的二级环境下进行, 所以结核病实验室要与其他的实验室区域分隔, 而且最起码分成3个区域, 即涂片制作染色 (污染区) 、镜检区 (半污染区) 以及登记报告区 (清洁区) 。其次, 实验室内的布局要合理, 有完善的单向通风系统, 尤其是分枝杆菌实验室, 其设计更是要采用单向的空气流通方式, 这样才能保证不会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扩散到其他的非实验区域, 感染他人。再次, 实验室排出的气体一定要紫外线消毒以后排出到外面去, 不能接近建筑物或者是建筑物的通风口。最后实验室的痰检室的入口地方要设立一个危险警示的标志, 并详细写清楚所检验的微生物的种类、危害等方面的特性。

实验室内需要设有紫外线消毒灯、存放污物的容器以及上、下水管等安全设施。另外, 最重要的是设有生物安全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及相关的实验室安全手册, 凡生物实验室都要配备二级生物安全柜, 尤其是结核病实验室, 因为痰涂片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溶胶, 会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可以确保安全。现在大多数的结核病实验室都已经配有了生物安全柜, 但是实验室要加大空间, 确保生物安全柜能放入实验室的最佳位置, 发挥最好作用。谈涂片实验室应该与痰培养应该分开。科学设置结核病检验流程。

2.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防护与安全意识

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 提高工作人员工资及相关的福利待遇, 有的地方津贴都没有拿到。其次, 凡是新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经过考核后, 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例如痰检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有痰检工作的基本操作要领、规章制度等, 另外, 还要清楚地知道这些操作对自身或他人的重要性, 一旦操作不当, 就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所以任何实验室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确保安全。

2.4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制定工作制度、卫生与安全制度和安全防护等相关制度, 使管理有章可依。首先, 实验室应该有专人管理, 而且还要有安全监督人员, 这样就可以对实验室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工作人员的技术规范监督,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其次, 加强实验室人员及物品进出准入制度, 任何非实验的人员或者是物品, 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实验室。第三, 实验室的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 考试合格, 以及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可上岗。第四, 实验室的医疗废弃物一定要按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保证安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 一旦安全意识不到位, 防范意识薄弱, 就有被传染的危险。所以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基层的结核病实验室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加大投入, 合理布置实验室, 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规范其操作。从而减少实验室结核病感染的几率, 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梅.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6) :1770-1771.

[2]王丽.结核病实验室的安全防护[J].中国检验检疫, 2004 (1) :19-20.

结核菌素实验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100例结核病患者,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28例, 年龄15~70岁, 平均49岁。

1.2 方法OT:

每支2 ml, 已稀释成1:2 000, 每0.1 ml含51U (结核菌素国际单位) ;或PPD:每0.1 ml溶液含0.1μg结核菌体蛋白。结核菌素注射器、4号针头、毫米刻度尺等。取1:2000稀释的OT 1支, 用1ml结核菌素注射器抽取适当药液, 轻轻注入OT 0.1ml, 使注射部位表皮隆起一明显丘疹[1]。在注射后48~72h用两脚规测量硬结的纵横直径 (周围红晕不计在内) , 取纵横直径的平均值。

2 结果

PPD反应分类, 阴性反应:注射部位无反应或注射部位的硬结平均直径<5 mm[平均直径= (横径+纵径) /2]。阳性反应注射部位硬结平均直径≥5 mm者为阳性反应, 其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般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为5~9 mm。中度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为10~19 mm。强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20 mm, 儿童为≥15 mm;或硬结平均直径在20 mm以下, 但有水泡、溃破或坏死、淋巴管炎等。肺结核80例,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1例, 肺外结核9例。

3 讨论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能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使用的结核菌素有两种, OT和PPD, 目前以PPD较常见。结核菌素 (OT) 或纯化蛋白衍生物 (PPD) 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菌体蛋白成分。敏感的受试者体内存在已致敏的T细胞, 接受注入皮内的OT或PPD刺激后可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过程, 于注射后48~72 h在注射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肿和硬结, 据此可判断机体的致敏情况和细胞免疫功能。

3.1 OT与PPD的差异在于它们的成分不同。

OT中除含结核蛋白外, 还存在多糖、核酸、脂类、结核菌的代谢产物及组成培养液的物质等一些非活性成分, 而PPD中结核蛋白纯度更高。并且OT因生产批号不同变异显著, 而PPD的生产为统一标准。WHO专家委员会认为:“PPD与OT成分不同, 并且已知具有不同剂量反应关系, 原则上它们在有效实验中是不能相比的。”OT效价不稳定, PPD效价十分稳定, 易于标准化。OT成分复杂, 非特异性成分抗原性广, 能引起非特异性反应, 呈现红晕, 红晕大于硬结, 边缘欠整齐, 硬结不易准确测量;而PPD则无此缺点, 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在反应敏感性上PPD也显著优于OT, 红晕与硬结大小基本一致。

3.3 判定皮试以硬结为准。

只有红晕而无硬结, 可能是注射部位较深所致, 必要时应予复试。如受试者正处于结核病活动阶段, 局部反应可十分剧烈 (+++或++++) , 甚至加重病灶活动, 故应十分注意[2]。诊断有无结核病时, 宜用1:10000或1∶100 000等较大稀释度的OT液, 以免引起全身反应及病灶扩散;确有活动性结核病者, 不宜作此试验。本试验检测的是受试者以往的自然状态, 不能完全排除有些受试者过去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未接种过BCG的可能性, 故本试验为阴性时, 不能一律视其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摘要: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结核菌素实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100例结核病患者结核菌素实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肺结核80例,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1例, 肺外结核9例。结论 测定是否感染结核菌的一种传统的免疫学方法 , 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诊断、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的监测、卡介苗接种质量的考核, 以及作为结核菌抗原应用于ELISA试验、放射免疫、免疫电泳等实验室免疫检查。

关键词:结核菌素实验,皮肤试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林.现代结核病监测.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26.

结核病实验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笔者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感染科以“咳嗽、咳痰或咯血”为主要症状的住院疑似结核患者1 450例的口痰标本涂片查结核分枝杆菌和血清标本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核抗体;年龄最小16岁, 最大54岁, 平均年龄30岁;男651例, 占44.9%, 女799例, 占55.1%。

1.2 试剂与仪器

抗酸染色试剂由云南省疾控中心提供;胶体金法: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上述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仪器主要有显微镜、酒精灯等相关仪器。

1.3 方法

两种方法的相关要求:结核抗酸染色法: (1) 按照“合格痰标本”的相关要求进行标本的收集。 (2) “合格痰标本”的主要要求归纳:涂片见大量WBC和<10个鳞状上皮细胞、标本性状A、B、C (干酪痰、血痰、黏液痰) ;D唾液属于不合格痰标本等。 (3) 严格按照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编著的《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2]进行对标本的处理、涂片、固定、染色镜检观察。 (4) 读片方法及结核分枝杆菌基本形态的概括:选择良好的染色片, 按照正确顺序, 使用100×油镜观察“多数呈杆状或稍弯曲、少数呈螺旋状;宽度为0.3~0.6μm, 长度在0.5~8μm之间, 多数在1.5~3.5μm的红色菌体”, 注意与菌体呈“短且粗, 棒状、短棒状甚至颗粒状等”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区别或判定。 (5) 结果报告分级判定标准:抗酸杆菌阴性 (-) :连续300个不同视野未发现抗酸杆菌;报告抗酸杆菌菌数:1~8条/300视野;抗酸杆菌阳性 (1+) :3~9条抗酸杆菌/100视野;抗酸杆菌阳性 (2+) :1~9条抗酸杆菌/10视野;抗酸杆菌阳性 (3+) :1~9条抗酸杆菌/每视野;抗酸杆菌阳性 (4+) :≥10条抗酸杆菌/每视野。结核抗体胶体金法: (1) 患者血清标本要求:血清新鲜, 无溶血, 无混浊或沉淀等, 保证结核抗体检验血清标本的相关要求。 (2) 严格按照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3) 结果的判定:阳性 (+) :质控点显示红色, 反应孔中间有红色斑点出现;阴性 (-) :质控点显示红色, 反应孔中间无红色斑点或者仅为痕迹出现。无效:质控点不显红色。

2 统计结果

2.1 结果显示

表1显示是结核抗酸染色法1 450例痰标本涂片共检出196例, 检出率为13.5%, 结核抗体胶体金法共检出1 233例, 检出率为85.0%。表2显示是胶体金法1 233例阳性在涂片法中分布情况:在涂片法196例阳性中, 胶体金法阳性196例, 占100%;在涂片法阴性中, 胶体金法阳性1 037例, 占82.7%, 阴性217例, 占17.3%。表3显示涂片法196例阳性分布情况;按数量分布情况:<8条/300视野103例, 占52.6%;“1+”58例, 占29.6%;“2+”19例, 占9.7%;“3+”10例, 占5.1%;“4+”6例, 占3.0%;按标本性状分布情况:性状为A 15例, 占7.7%;性状为B 45例, 占23.0%;性状为C 124例, 占63.2%;性状为D 12例, 占6.1%;按时间分布情况:2011年9月-2011年12月检出46例, 占23.5%;2012年1月-2012年3月检出49例, 占25.0%;2012年4月-2012年6月检出50例, 占25.5%;2012年7月-2012年9月检出51例, 占26.0%。表4显示:标本性状类型 (1 450例标本性状分布及196例阳性标本性状分布) 检出率情况:A (31, 15, 48.4%) 、B (96, 45, 46.9%) 、C (1 134, 124, 10.9%) 、D (189, 12, 6.3%) 。

注:胶体金法患者血清标本;涂片法口痰标本。三份痰标本 (当日即时痰、夜间痰、次日晨痰) 中1次阳性计算为1例, 2次或3次阳性也只计算1例。

注:涂片“+”+涂片“-”=196+1 254=1 450;胶体金“+”=196+1 037=1 233;胶体金“+”+胶体金“-”=1 233+217=1 450。

注: (1) 标本性状描述:A:干酪痰、B:血痰、C:黏液痰、D:唾液。 (2) 结核抗酸染色法阳性例数的统计:三份痰标本 (当日即时痰、夜间痰、次日晨痰) 中1次阳性就为1例, 2次或3次阳性也只计算1例而且同一患者的三份痰标本中, 数量分布的统计以阳性级别最高的计算。 (3) 标本性状的统计以阳性级别最高的计算为1例。 (4) 阳性分布情况与标本性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必然性。

注:标本性状的统计以阳性级别最高的计算为1例。

2.2 结果分析

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执行两种方法的操作规程或流程, 因此本次调查统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表1可见结核抗酸染色法1 450例痰标本涂片共检出196例, 检出率为13.5%;结核抗体胶体金法共检出1 233例, 检出率为85.0%。结核抗体胶体金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结核抗酸染色法。表2显示是胶体金法1 233例阳性在涂片法中分布情况:在涂片法196例阳性中, 胶体金法阳性有196例, 所占百分比为100%;在涂片法阴性中, 胶体金法阳性有1 037例, 所占百分比为82.7%, 阴性有217例, 所占百分比为17.3%。表3显示是涂片法196例阳性的分布情况, 其中从数量分布的具体情况看:<8条/300视野103例, 占52.6%;“1+”58例, 占29.6%;“2+”19例, 占9.7%;“3+”10例, 占5.1%;“4+”6例, 占3.0%;说明结核抗酸染色法检出的结核杆菌数量主要分布在“<8条/300视野和1+”。这可能与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有关, 患者一旦出现结核病症状就积极就医;还可能与不合理使用药物, 导致结核杆菌形态不典型, 影响结核杆菌数量的检出等情形有关;而结核杆菌数量分布在“2+、3+、4+”, 主要为对结核病意识差, 免疫力低下, 距县城较远的农村患者。从标本性状分布的具体情况看:性状为A 15例, 占7.7%;性状为B 45例, 占23.0%;性状为C 124例, 占63.2%;性状为D 12例, 占6.1%。分布在“C类痰标本”, 即结核杆菌阳性分布的主要标本类型, 在工作实践中要认真对C类痰标本进行检验或研究, 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其次分布在“D类痰标本”, 亦占一定比例 (D有12例, 占6.1%) , 虽然按照结核痰标本的相关要求属于不合格标本, 但绝不能忽视, 原因可能:一是不认真按相关要求收集标本的情形;二是该类患者免疫力强, 表现为“结核杆菌带菌者”的情形 (对于结核易感人群, 该类患者的口痰通过适宜的传播途径将是“危险”的) ;三是可能与滥用药物导致痰标本性状的不典型等情形。再次分布在性状为B类45例, 占23.0%和A类15例, 占7.7% (B类标本在制片时应避免挑起含血部分, 方能提高阳性率, A类标本由肺部深处咳出, 对肺结核诊断最有价值, 且检出率较高) 。从时间分布的具体情况看:2011年9月-2011年12月检出46例, 占23.5%;2012年1月-2012年3月检出49例, 占25.0%;2012年4月-2012年6月检出50例, 占25.6%;2012年7月-2012年9月检出51例, 占26.0%, 说明本次调查结核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这可能与人口流动性大、人们对结核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卫生医疗机构的“查、治、管”相结合原则以及全社会的参与等有关。表4显示:标本性状类型检出率情况是A (31, 15, 48.4%) ;B (96, 45, 46.9%) ;C (1 134, 124, 10.9%) ;D (189, 12, 6.3%) 。可见检出率有高到低是A>B>C>D, 说明结核杆菌的检出率与标本性状类型密切相关即标本性状越典型检出率也越高, 这对于在实际工作中有指导作用。

2.3 分析结论

结核抗体胶体金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结核抗酸染色法。胶体金法1 233例阳性在涂片法中分布情况:在涂片法196例阳性中, 胶体金法阳性196例, 占100%;在涂片法阴性中, 胶体金法阳性1 037例, 占82.7%, 阴性217例, 占17.3%。分布在“C类痰标本”, 即结核杆菌阳性分布的主要标本类型, 在工作实践中要认真对C类痰标本进行检验或研究, 提高结核杆菌的检出率, 其次性状为“D类痰标本”, 亦占一定比例 (D有12例, 占6.1%) , 虽然按照结核痰标本的相关要求属于不合格标本, 但绝不能忽视。标本来源不同, 方法学的差异, 值得分析或探讨。

3 讨论

3.1 结核抗酸染色法和结核抗体胶体金法检出率的评价

本次对来自我院感染科住院结核患者1 450例进行两种方法的检验或统计, 结果显示结核抗酸染色法共检出196例, 检出率为13.5%;结核抗体金标法共检出1 233例, 检出率为85.0%;与张明科等报道的略偏低[3]。原因可能是:一是此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 (县卫生局为了统一管理, 满足患者的需求, 于2011年9月由县疾控中心转设我院, 成立感染科) ,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还不足 (即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这两种方法的操作规程或流程掌握的深度不够以及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有关, 有待于加强学习和实践) ;二是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影响结核杆菌的形态发生变化, 导致结果的检出率偏低等。应加强与临床如感染科沟通或交流, 完善两种方法的检验工作, 确保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为诊断结核病提供有力依据。

3.2 结核抗酸染色法和结核抗体胶体金法推广运用的评价

结核抗酸染色法查抗原即结核分枝杆菌, 操作过程繁琐, 检验要求高, 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虽检出率低但特异性高等;结核抗体胶体金法查抗体, 操作简单, 快速出结果, 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与莫凤明等报道的应用价值一致[4], 值得推广运用。这两种方法因标本来源不同, 检测对象或内容不同, 方法学不同, 因此存在一定的差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这两种方法的分析探讨或研究, 掌握这两种方法对诊断结核病的价值规律性。临床医师应结合临床症状或体征, 辩证、全面、综合、正确地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 作出结核病的诊断。

3.3 结核抗酸染色法和结核抗体胶体金法检验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性和艰苦性

通过本次对来自我院感染科住院结核患者1 450例进行两种方法的检验或统计, 分析和探讨方法学涉及到各个方面。得到的启示是:一是只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遵循这两种方法的操作规程或流程, 关键在于确保两种方法标本的合格性;掌握方法的“全面性”和操作中的“关键环节”的要求;加强工作责任心, 树立“科学第一”的思想, 坚持长期性, 方能将这两种方法的检验工作做实;二是只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验的实践中发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 经常与临床如感染科加强沟通或交流, 完善两种方法的检验工作, 使检验结果真正符合患者的“疾病状态”, 方能确保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及为临床诊断结核病提供有力依据。成为“临床医师信赖, 患者满意”的实验室优秀医务工作者。

3.4 结核抗酸染色法和结核抗体胶体金法以及 (或者) 结核病诊断工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

近年来结核病不断上升,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WHO多次强调:“遏制结核病行动刻不容缓”[5];控制结核病的蔓延是医疗机构特别是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公民的共同责任或义务。结合我县地处云贵交界, 人口流动性大, 极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际情况, 做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必须坚持“四早”原则 (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特别是作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一定要按照两种结核检查方法的标准或要求, 认真学习结核病的“三基”内容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和充分发扬“三严”的工作作风 (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 , 认真做好结核病的诊断工作, 为结核的感染率降低, 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目的:评价两种方法对结核诊断的差异性和符合性。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结核抗酸染色法和结核抗体金标法, 试验时均遵循各自的操作规程。结果:对来自我院感染科住院的1 450例结核患者进行两种方法的检验, 结果显示结核抗酸染色法共检出196例, 检出率为13.5%;结核抗体金标法共检出1 233例, 检出率为85.0%;结论:两种方法对结核诊断存在差异性。与方法学的不同有关, 值得分析或探讨。

关键词:两种方法,结核诊断,差异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赵雁, 尚美.我国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现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 (7) :725-728.

[2]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 编著.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6.

[3]张明科, 关芬娇, 梁朝霞, 等.结核抗体与痰检验结果的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5) :436-437.

结核病实验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确诊及疑似为结核性疾病患者40例为结核组, 经CT、生化等检测确诊为结核性疾病的患者26例, 疑似病例14例, 年龄12~85岁, 平均年龄 (55±22) 岁, 17例活动性结核, 23例陈旧性结核;胸科13例、呼吸科10例、风湿科9例、骨科5例、消化道科3例。纳入标准: (1) 患有结核性相关疾病, 包括肯定的结核性疾病; (2) 非结核性疾病:临床表现明确系其他疾病所致, 或经其他治疗 (未经抗结核治疗) 病情改善。另选取30例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11~88岁, 平均年龄 (58±24) 岁;胸科12例、呼吸科10例、风湿科4例、骨科2例、消化道科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常规确诊方法

BACTECMGIT 960全自动快速分枝杆菌快速培养阳性, 涂片抗酸杆菌为阳性;经病灶取活检, 病理见肉芽肿性改变及凝固性坏死, 考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抗结核治疗后2个月随访影像, 报告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符合结核的表现。结核组实验经过病灶取并做活检, 病理明确为肿瘤且排除合并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经相应的积极治疗2个月后, 影像学报告病灶已明显吸收, 临床上排除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其他疾病经激素及其免疫抑制剂治疗2个月后复查, 影像学报告表明病灶已明显吸收, 临床排除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1.2.2 T-SP0T.TB检测方法

实验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法进行实验。本次研究使用的T-SP0T.TB试剂盒购于英国公司 (Oxford Immunotec) , 检测时, 对入组人员抽取全血, 加入肝素进行抗凝, 全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依据T-SP0T.TB检测方法的阳性评定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的阳性率, 分析组间T细胞斑点实验检测阳性的差异性。计算结核组的敏感度、特异性。敏感度=[真阳性例数/ (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 ], 特异性=[真阴性例数/ (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 ]。其中T-SP0T.TB阳性判定方法[2]:当阴性对照斑点为≤5时, 若 (反应样本A/B抗原斑点个数-阴性斑点个数) 得数不小于6, 则诊断为阳性;当阴性对照斑点>5时, 反应样本A/B抗原斑点个数/阴性斑点个数≥2时则判定为阳性。其他结核抗体、菌素检测等抑制常规进行, 全程由同1名经验丰富的检验师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处理经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 计数使用%的方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常规结核结合T-SP0T.TB检查证实40例患者中, 有36例确诊为结核性疾病, 阳性率90.0%, 敏感度为97.2% (35/36) , 特异性为75.0% (3/4) 。对照组阳性率为20.0%, 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T-SP0T.TB阳性率与结核性疾病患病有明显关系, 诊断结核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有相关数据显示, 全球每年大约有900万新发结核感染病例, 而且近年来, 结核性疾病疫情还有明显上升趋势, 已成为传染病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因素[3]。所以对于结核性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也是控制结核性疾病播散的重要环节。目前, T-SPOT.TB实验技术因其特异性和敏感度高在结核性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 T-SPOT.TB实验具有简便易行、诊断结果快、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优点, 可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并且积极开展治疗, 有效避免误诊率, 减少了耐药性, 还为患者节省了医疗费用。在本次研究中, 结核组患者T-SP0T.TB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T-SP0T.TB检测阳性率与结核性疾病患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将T-SP0T.TB检测实验用于结核性疾病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经T-SP0T.TB检测结核组患者以确诊结果为参照, 该检测方法诊断结核类疾病的敏感度为97.2%, 特异性为75.0%, 由此可见, T-SP0T.TB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因此, 将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用于结核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 (T-SP0T.TB) 实验在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为临床结核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确诊及疑似为结核性疾病患者40例为结核组, 另选取30例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 使用T-SP0T.TB试剂盒方法检测所有入组人员的T-SP0T.TB阴性及阳性率, 经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差异。结果 经常规结核结合T-SP0T.TB检查证实40例患者中, 有36例确诊为结核性疾病, 阳性率为90.0%, 诊断的敏感性为97.2% (35/36) , 特异性为75.0% (3/4) 。对照组阳性率为20.0%, 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SP0T.TB阳性率与结核性疾病患病有明显关系, 诊断结核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因此, 将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用于结核性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 (T-SP0T.TB) ,结核性疾病,诊断价值,酶联免疫试验

参考文献

[1]GUO Hua, UIANG Ying.Clinical evaluation on interferon-y release assay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specific antigen[J].Mod Prevent Med, 2012, 39 (22) :5915-5917.

[2]魏娟.非血体液的γ-干扰素释放检测对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J].东南国防医药, 2012, 14 (1) :49-51.

上一篇:会展专业教育下一篇:BP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