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结核病实验室

2024-10-16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精选5篇)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 篇1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加快, 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 工业生产高度发达, 环境影响结核分枝杆菌变异因素越来越多, 病人的不规则治疗, 导致结核病耐药性的不断增多, 肺结核又死灰复燃呈流行趋势, 耐多药肺结核已成为超级癌症。各级政府开始加强对结核病的重视, 加大投入, 建立结核病实验室, 结核病实验室工作在结核病控制中显得非常重要, 它是对于发现传染源, 确定诊断和化疗方案, 考核疗效, 评价防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的肺结核病人都是到县级疾控中心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来进行治疗的。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时时与结核杆菌“打交道”, 个别地方工作人员感染时有发生, 所以加强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就非常重要,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感染, 才可能更好服务予结核病的现代控制工作[1,2,3]。

1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1 个别管理者意识未到位

个别管理者生物安全意识较为缺乏, 对《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和《病原微生物管理条例》不熟悉, 业务技能较弱, 对地方情况缺乏了解, 这就导致了有的地方虽然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比较好, 但布局也极其不科学。

1.2 设施设备问题

由于对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 一些基层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资金不足, 因此就缩减了实验室的投入, 这导致了实验室的空间不足, 用房紧张, 布局非常不合理, 所有的物品都杂乱堆放, 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其次, 实验室设施、设备简陋, 尤其是在安全防护设备方面, 很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是直接暴露在病菌污染环境中, 这样检验人员感染病菌的风险就非常大, 而且直接暴露的环境对痰涂片的检查结果也会产生影响。第三, 由于空间不足, 一些现有的实验室器材、设备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和利用, 如有的基层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购买了生物安全柜, 但是却放不进实验室, 浪费了资源, 工作人员不被保护。有的只有一间工作用房, 既是痰涂片工作用房, 也是痰培养用房, 也是库房, 结核病检验的流程设置也不注重科学性。

1.3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就目前各地区的普遍现状来讲,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再加上实验室的工作沉闷、单调, 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又不先进, 所以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调动频繁, 尤其是痰检人员, 流动性非常大, 这导致了管理困难。而这些新来的技术人员经验不足, 技术不熟练, 而且对结核病传播的认识也不够深, 因此就很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安全与防护意识非常淡薄, 这就给自身、他人的安全以及结核病实验室的整体环境安全带来了隐患。

2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建议

2.1 加强生物安全的组织领导

除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外, 还应该加强领导的生物安全意识, 应对基层疾控中心领导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使他们心中时刻有生物安全意识, 同事还应该加强基层的生物安全领导组织建设, 这样在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 选点, 布局, 到实验室领导才能足够重视, 这样才是真正做好生物安全工作的根本保障。

2.2 加大投入, 加强实验室硬件管理

要确保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达到标准, 首先就要从硬件方面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以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我国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类管理, 并且也对研究不同病原的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并颁布了实验室安全标准。在基层结核病实验室中, 结核病的痰涂片以及痰培养等检测活动一定要在生物安全的二级环境下进行, 所以结核病实验室要与其他的实验室区域分隔, 而且最起码分成3个区域, 即涂片制作染色 (污染区) 、镜检区 (半污染区) 以及登记报告区 (清洁区) 。其次, 实验室内的布局要合理, 有完善的单向通风系统, 尤其是分枝杆菌实验室, 其设计更是要采用单向的空气流通方式, 这样才能保证不会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扩散到其他的非实验区域, 感染他人。再次, 实验室排出的气体一定要紫外线消毒以后排出到外面去, 不能接近建筑物或者是建筑物的通风口。最后实验室的痰检室的入口地方要设立一个危险警示的标志, 并详细写清楚所检验的微生物的种类、危害等方面的特性。

实验室内需要设有紫外线消毒灯、存放污物的容器以及上、下水管等安全设施。另外, 最重要的是设有生物安全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及相关的实验室安全手册, 凡生物实验室都要配备二级生物安全柜, 尤其是结核病实验室, 因为痰涂片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溶胶, 会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可以确保安全。现在大多数的结核病实验室都已经配有了生物安全柜, 但是实验室要加大空间, 确保生物安全柜能放入实验室的最佳位置, 发挥最好作用。谈涂片实验室应该与痰培养应该分开。科学设置结核病检验流程。

2.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防护与安全意识

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 提高工作人员工资及相关的福利待遇, 有的地方津贴都没有拿到。其次, 凡是新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经过考核后, 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例如痰检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主要有痰检工作的基本操作要领、规章制度等, 另外, 还要清楚地知道这些操作对自身或他人的重要性, 一旦操作不当, 就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所以任何实验室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确保安全。

2.4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制定工作制度、卫生与安全制度和安全防护等相关制度, 使管理有章可依。首先, 实验室应该有专人管理, 而且还要有安全监督人员, 这样就可以对实验室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工作人员的技术规范监督,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其次, 加强实验室人员及物品进出准入制度, 任何非实验的人员或者是物品, 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实验室。第三, 实验室的检验人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 考试合格, 以及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可上岗。第四, 实验室的医疗废弃物一定要按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保证安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 一旦安全意识不到位, 防范意识薄弱, 就有被传染的危险。所以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基层的结核病实验室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加大投入, 合理布置实验室, 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规范其操作。从而减少实验室结核病感染的几率, 提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梅.基层结核病实验室的防护与安全管理[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6) :1770-1771.

[2]王丽.结核病实验室的安全防护[J].中国检验检疫, 2004 (1) :19-20.

[3]邰平.痰涂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3) :5523-5524.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 篇2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结核病防治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 中央结核病防治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财政投入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由于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重、关注度低及待遇不高等多种因素, 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导致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甚至出现了断层现象。如寿光市疾控中心结防科承担着全市结核病的诊治、督导管理等工作, 科室现有工作人员9名, 其中包括2名退休返聘人员和2名临时工, 除退休人员外, 其余人员平均年龄28岁, 结防工龄不到一年的有4名。工作人员少、工龄短和经验不足, 与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无偿服务范围扩大、报表资料增多以及患者对诊疗服务要求增高的形势不相适应。此外, 科室除完成业务指标外, 还要承担本单位的经济指标, 不利于结防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县、乡 (镇) 及村三级网络督导机制流于形式, 患者配合程度低

目前, 基层三级网络督导机制已基本建立, 但运行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实际工作中, 三级督导员多为兼职, 县级诊治医生除担任繁重的诊治工作外, 还承担着督导管理工作, 而镇、村两级督导员也承担着繁重的诊治及社防工作, 影响了督导工作的落实。同时, 在督导工作中患者配合程度低, 多数病人因担心周围群众知道自己患有肺结核病, 只愿意接受县级结防医生的督导, 而不欢迎村医与乡医的督导, 担心他们向别人吐露其病情, 对镇村医生的督导存在抵触心理, 甚至极少数病人拒绝任何人督导。缺少专职工作人员、督导经费不足和病人抵触情绪等因素都给基层督导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级督导网络尤其是乡村两级不能发挥其作用, 使网络督导工作流于形式。

1.3 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结核病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的主要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 是肺结核患病的危险因素[2,3], 也是导致治疗延误、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3,4]。2000年结核病流调结果显示, 由于经济困难导致中断治疗的占44.5%, 是治疗中断的最主要原因[5]。老年人是肺结核病的高发人群[6], 他们大多数人家庭经济困难, 有的老年人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和哮喘等肺部疾病, 早已丧失劳动能力, 病情稍有缓解后, 便不听医生劝告, 自行中断用药, 中断后的治疗率、复发率较青壮年更高, 甚至有的老年病人病情严重却拒绝住院, 选择在家治疗, 因合并症多, 治疗效果不理想, 死亡率较高。据统计, 寿光市在1998—2008年10年间共有38例结核死亡病例, 65.0%为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结核病防治工作值得关注。

1.4 青壮年结核病发病有上升趋势, 将成为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据统计, 我市青壮年组 (18~34岁) 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从1993年的8.98/10万上升至2009年的45.59/10万, 增长了4.08倍, 平均年增长率为10.7%, 其中2008年、2009年青壮年 (18~34岁) 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5.93/10万、45.59/10万, 超过了60岁以上老年人报告发病率为30.15/10万、33.77/10万的水平, 成为我市结核病高发人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青壮年人群将成为今后结核病防治的又一重点群体, 见表1。

1.5 流动人口结核病治疗中断率高, 跨地区管理难度大

研究显示, 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正逐渐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使一些地区结核病疫情加重[1]。我市也不例外, 据统计, 寿光市在2004年之前每年流动人口肺结核发病数为20例以下, 2005年为23例, 2008年增加到41例, 较2005年上升了78.3%, 为本地病人数的15.9%, 低于浙江省2001年、2002年监测结果 (16.3%、21.6%) [7], 明显低于北京市2001年、2002年监测结果 (42.8%、48.8%) [1]。他们70.0%以上为青壮年人群, 年龄在20~39岁[7,8], 工作不固定, 住处变动性大, 部分病人在诊治2个月后中断治疗, 其中80.0%中断治疗者不告诉结防机构他们的去向, 导致管理难度大。甚至有的病人就诊时隐瞒其姓名、原籍和联系方式等, 也有的病人中断治疗后又流向第三地, 上述种种因素给跨区域督导管理造成了相当难度, 也造成了流动人口病人重复登记、重复报告的现象。

1.6 镇、村两级医生对结核病防治意识差, 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率较低

据统计, 寿光市2008年结防科就诊的疑似结核病人来源分析发现:58.3%的转诊来源于县级医院, 40.1%来源于镇级医院, 仅1.6%来源于村卫生室。镇医、村医结核病防治意识差, 对结核病报告意识淡薄, 个别镇级医院医生对疑似病人干脆不登记、不转诊和不报告。很多设痰检点的乡镇医院, 因痰检工作无经济效益, 医生痰检意识低, 积极性不高, 没有真正发挥出痰检点便民的作用。

2 对策

2.1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

基层政府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肺结核防治工作, 首先要加强政府领导,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立体式的防治网络;其次要增加经费投入, 将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计划, 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开展全方位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 营造全社会群防群治的积极氛围;四是增强结防工作力量, 设法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提高结防人员的待遇和地位, 取消经济指标, 使他们真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去。

2.2 加大优惠政策,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结核病人治愈率的高低。结核病治疗时间较长, 一般为6个月至1年, 患病后由于长期丧失劳动能力, 无经济来源, 有的患者病情好转后因从事重体力活动导致复发, 影响了结核病的治愈率。目前, 国家对肺结核免费政策的力度较以前明显增加, 但仍然是有限的。部分病人除服用抗结核药外, 还需要配合护肝药、抗生素等其他药物对副反应、合并症等进行治疗, 同时定期进行肝、肾功检查等, 这些费用仍然由病人自己承担。因此, 建议在国家继续增加免费检查项目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 将肺结核纳入慢性病范围, 或者加大肺结核病人住院报销比例等,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核病人的经济负担, 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2.3 探索切合实际的病人管理模式

现实工作中, 直接面视下的短程督导化疗操作性较差, 多数病人对目前国家实行的结核病治疗模式难以接受[9], 基层应进一步探索切合实际的结核病人管理模式。督导方式可灵活多样,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 如患者拒绝家访的情况下, 可采取电话或手机短信等患者易接受的方式, 让患者主动配合完成疗程, 以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2.4 做好结核病高发人群的健康体检工作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指出, 通过对高发人群的健康体检是结核病的一种发现方式[10]。针对青壮年结核病发病有上升的趋势, 成为我市高发人群这一流行特点, 要把好新生入学体检和中考、高考体检关, 从源头控制结核病[11], 以降低青壮年人群的发病率。

2.5 提高镇、村两级医疗单位疑似结核病人的转诊率

加强镇、村结核病防治知识与管理培训, 增强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 做到发现疑似病人及时转诊、报告, 降低结核病的漏报率, 提高镇、村两级疑似结核病人的转诊率, 使三级传染病报告网特别是镇、村两级报告网络真正发挥其作用。

2.6 加大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的管理力度, 探索并建立适宜跨区域结核病人管理机制

我市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实施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 对按时服药的流动人口每人每月发放一定的交通费和困难补贴, 要求病人就诊时提供其姓名、现住址、联系电话和原籍等真实资料, 并进行网上直报, 大大提高了全市的督导管理率, 治疗中断率明显下降, 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 跨区域肺结核病人管理机制, 需要全国各地结防机构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才能实现。全国各地也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尽快摸索并建立起跨区域流动人口结核病管理机制, 通过网上直报, 形成一个跨区域的网上信息平台, 加强交流与合作, 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 监管就跟到哪里, 建立起一个更加适宜的、可行的跨区域管理机制。

关键词:结核病防治,基层,三级网,流动人口,病人管理

参考文献

[1]安燕生, 张立华, 屠德华.流动人口对北京市结核病流行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 2004, 26 (6) :319-323.

[2]周美兰, 谢红, 么鸿雁, 等.武汉市老年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6, 19 (4) :19-20.

[3]赵大海, 徐飚.结核病与贫穷[J].中国防痨杂志, 2004, 26 (6) :177-179.

[4]张文龙, 李朝文.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802例农村肺结核病人就诊和确诊延迟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8, 30 (4) :373-375.

[5]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2002, 25 (1) :8-12.

[6]杨玉.老年肺结核[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6, 19 (4) :19-20.

[7]杨石波, 李群, 缪枝萍.浙江省2001—2002年外来人口中肺结核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4, 26 (6) :170-172.

[8]邱贵莲.流动暂住人口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1997, 19 (1) :11.

[9]林勇明, 陈求扬, 刘晓云, 等.福建省山区农村DOTS策略执行现状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6, 28 (6) :348-35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S].200203-20.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河南省某市206所村卫生室的206名村医。

1.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试卷测试、实地考察等形式,对206名村医培训前后进行测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统一发卷、答题、统一收回。问卷内容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以及结核病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防治知识和我省结核病减免费政策3个方面。

1.3 分析方法

将调查的数据收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方差检验,进行统一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206份,均为有效问卷;被调查者男142人,女64人,年龄<30岁44人,30~49岁126人,≥50岁36人;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181人,大专23人,无学历2人;全部参与当地组织结核病预防网络,参加县级以上结核病防治培训次数平均0.8次/人。

2.2 村卫生室的基本工作条件

均不具备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及值班室分离等条件。

2.3 村医答题情况分析

村医答题情况见表1~表3。

2.4 村医结核病防治知识得分比较

将问卷按60分及格计算,平均分数为70.8分。大于80分的为22.6%,不及格的为7.7%;结核病基本知识平均得分为74.6分,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68.8分,结核病减免费政策平均得分为69.0分。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的村医间结核病防治知识得分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知识得分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通过对206名村医的结核病理论和专业知识、政策了解的测试,评估村级医疗机构应对结核病能力,结果有以下特点:

3.1 对结核病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

本次对206名村医结核病理论和技能的调查显示,村医对结核病的感染途径、预防措施、一般症状方面知晓率高,与积极开展结核病基本知识培训、宣传有关,进一步证明了定期开展结核病知识培训和社会宣传的重要性。

3.2 抗结核药物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

村医对专业性较强的结核病理论知识、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及药物毒副作用、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偏低,平均为68.8分;提示由于基层人员基本素质、接受教育程度和培训的层次低,基层机构医疗卫生条件差,对疾病的综合知识、多学科知识掌握不够,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减免费抗结核治疗在县级以上的结防机构开展,使基层医务工作者缺少了主动了解治疗知识的积极性。而肺结核可疑症状者首诊为村医的比率为57.7%[3],因此村医对结核病知识的掌握在结核病发现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提高村医结核病防治知识,可有效地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

3.3 结核病政策了解情况

村医对结核病政策了解平均得为69分。按照卫生部《结核病防治工作指南》要求,村医承担一定的结核病防治任务,这就要求村医明确自身的职责,掌握化疗方案,以及国家的结核病防治政策。直接面视下的短程化疗(DOTS)策略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全球结核病控制策略,其中病人在监督人员的直接面视下服药(DOT)是DOTS策略的核心要素,其目的在于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村医生是执行DOT的主体[4],按国家规定,农村结核病人要在村医的直接面视下进行服药,因此村医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掌握,对执行DOTS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应对措施

3.4.1 加大培训力度。

每年对村医进行1~2次结核病预防和基础治疗理论知识培训,传授新的防治信息,不断提高村级医疗救治水平。从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的医务人员间知识得分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知识得分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村医的文化程度已经不能再次改变,但加强结核病专业知识的培训是可以提高整体水平的。

3.4.2 加强民众健康教育。

对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居民进行结核病基本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营造良好的预防结核病传播的社会氛围。

3.4.3 政策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改善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改善工作环境,不但为预防结核病传播锻炼基层队伍,同时也为农村地区锻炼一支水平较高的防病治病队伍。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村卫生室医疗设施配备情况;村医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认识、态度、需求以及对结核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及培训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结核病流行的政策、加强治疗工作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试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河南省某市206所村卫生室整体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着重对村医预防治疗结核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村医对结核病的感染途径、预防措施等一般知识方面知晓率高,对专业性强的结核病基础理论知识,如抗结核药物的规范治疗及药物毒副作用的处理方面的正确回答率偏低,对我省结核病免费治疗政策方面的知识缺乏。结论改善落后的医疗条件,加大基层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卫生工作者对结核病的预防知识和能力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结核病,村卫生室,农村地区

参考文献

[1]林定文.结核病现状与控制策略[J].广西预防医学,2003(9):8-11.

[2]全国结核病流行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00年全国结核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08.

[3]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社会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 篇4

1 促进结核实验室建设的措施

1.1 改造实验设施, 添置实验设备, 充实培训人员

(1) 争取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根据实验室相邻场所不应有干扰, 人流物流合理并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原则, 对实验室进行分区改造, 各功能区均有效隔离, 生物安全、消防等标识清楚, 整齐统一。 (2) 按照结核病实验室设备配备的有关要求[2], 根据本单位财力及临床需求添加了相应的检验设备, 建立了仪器设备档案, 制定了检定或校准计划, 每台仪器都实行状态标识管理。 (3) 选派多名实验室人员轮番到上级医疗机构学习;科室内部定期组织业务学习, 对不同职称人员采取传帮带、定期考核等多种方法, 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实时开展相关检测项目并通过验收, 提高了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1.2 建立实验室管理组织架构, 加强法规和制度管理

(1)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及质量管理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 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人事部门和后勤部门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医务科负责对整个实验室的质量监督,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的备案和验收。 (2) 认真学习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室的实际情况,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考核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并与年度考核薪级工资调整挂钩, 使遵守制度, 规范行为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1.3 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1) 组织有经验的实验室人员编写适合本室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完善各种质量和技术记录表格。制定了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 明确实验室各岗位的管理职责, 建立为保证实现质量目标的工作程序, 规范各项操作的标准流程, 加强了实验室的痕迹管理。 (2) 积极开展各检测项目的室内质控, 同时还参加省级临检中心和结核病参比室组织的室间质评工作。认真分析室内室间质控存在不足的原因, 总结经验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1.4 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1) 编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加强生物安全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可能引起本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的因素和医源性感染途径[3], 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并掌握意外事故应急处理的程序。 (2) 严格执行实验室消毒制度及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规定, 确保实验室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对负压实验室、生物安全柜、高压消毒锅、紫外线灯等设施或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 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对结核样本和危险化学物品实行双人双锁、严格记录的管理, 也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措施之一。 (3) 防火、防爆、防盗、信息安全常抓不懈, 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1.5 建立各种考核机制, 提高全员工作绩效

建立了痰阳及耐多药患者检出率、患者和临床满意率、能力验证结果符合率、业务水平考核成绩、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内容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制度, 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5.1 加强各县级疾控中心痰标本的运输, 加大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查痰力度, 及时做好痰阳患者的耐药监测, 以提高痰阳患者发现率、耐多药患者的检出率。

1.5.2 建立实验室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机制, 采取以黑板报、发放宣传册介绍新项目、检验前质控的注意事项、解释检验结果;适时参加临床会诊, 定期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患者和临床的沟通, 积极了解他们的诉求, 不断改进实验室各项工作, 以降低投诉率提高满意率。

1.5.3 加强本室质量控制, 同时加大对各县痰检室的督导力度, 提高本室和各县级痰检室能力验证结果符合率。

1.5.4 按计划组织科内、外业务学习, 定期进行业务考核;鼓励科室人员总结经验, 撰写论文;积极创造条件, 在科室内或与临床科室合作开展科研选题的论证和申报工作, 组织攻关。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验室全体人员及医院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次评审的准备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2.1 医院管理层对评审对象的覆盖范围及核心内涵认识不足

(1) 实验室管理是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评审不仅是对检验科的评审, 而是涵盖了医院有关实验室管理的组织、从事结核病防治督导和为实验室质量安全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各种保障的有关部门和人员。 (2) 等级评审权重最高的部分是实验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这一目标除加强实验室自身的管理外, 还要得到医院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而从未参加过医院等级评审的独立结防院,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管理措施未具体落实, 医院管理层也未能及时有效的组织有关科室人员学习领会等级评审的精神实质, 使等级评审变成了除后勤部门参与实验室的硬件改造外, 其余工作都由实验室承担的不利局面。

2.2 岗位人员需要充实,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室检测能力尚需加强

(1) 独立结防机构一般规模不大, 编制所限, 人员不足, 日常工作繁杂, 人手紧张导致管理难以细化和提高。 (2) 人员素质与专业能力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关键[4]。虽然编写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 但在具体执行上如仪器的检定与校准、分析系统的性能验证、测量结果的量值溯源、质量体系的内审与管理评审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对检测前、后质控程序的重视不够, 未能与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有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措施, 但不善于总结失控的原因, 没有及时有效地提出较为完善的改进方案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而由于条件所限, 一般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未涉猎。

3 改进措施

3.1 组织学习, 提高认识, 深刻领会等级评审的精神实质

完善医院实验室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医院管理层特别是实验室质量与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作用,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作, 落实具体管理措施。

3.2 充实人力, 加强培训, 提高岗位人员素质

创造条件, 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岗位职责培训, 强调协同管理;制定业务学习计划,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专业能力;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科室人员生物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提高全员管理水平。

3.3 加强沟通, 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逐步开展新技术

加强与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沟通, 争取政策支持;逐步做好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 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开展新的检测项目。

结核病实验室规模小、检测项目少, 与综合医院[5]及疾控中心[6]的实验室在等级评审评分标准上有一定差距, 但在质量管理及安全运行等方面, 结核病实验室的要求不比以上二者低, 在某些方面如生物安全防护等级[7]上甚至还要高。此次等级评审工作在推动结核病实验室的专科建设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如何完善医院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及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 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使结核病实验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客观、准确、及时、公正的实验结果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结核病实验室等级评审评分标准 (S) .2012.

[2]肖东楼, 赵明刚, 王宇, 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148, 150.

[3]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 (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2) :170, 179.

[4]张阳根, 郭健莲.医学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J) .临床检验杂志, 2012, 30 (9) :7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检验科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S) .2012.

[6]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评分标准 (S) .2011.

基层结核病实验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2012年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对全省14个市(州)痰涂片镜检室间质量评估所抽查的县(区)实验室的痰涂片和相关资料。

1.2 方法

1.2.1 盲法复检:

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相关方法和标准进行。由省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督导员(第二复检者)按被督导实验室(初检)上一年度的痰涂片总数和涂片阳性率决定抽取涂片数量,根据实验室登记本核实痰涂片保存数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痰涂片。然后将痰涂片随机交叉派发到各市(州)结核病实验室(第一复检者),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双盲法镜检。对第一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不相符的痰涂片由第二复检者最终评判,并抽查10.00%痰涂片进行复检。

1.2.2 现场评价:

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省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对所评估实验室的布局、耗材、设备、生物安全、痰涂片标准化操作、工作量统计分析、污物处理、痰涂片保存以及实验记录等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实验室工作质量是否达到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

1.2.3 批量测试:

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进行,80分以上为合格。测试涂片为已染色,并经省级确定结果的涂片。

2 结果

2.1 痰涂片盲法复检结果

2004—2012年省级共复检痰涂片30 628张,其中阳性涂片2 726张,阳性符合率为86.9%;阴性涂片27 902张,阴性符合率为99.7%。低假阳性率、低假阴性率、高假阳性率和高假阴性率分别为1.8%、0.9%、1.0%和0.4%,见表1。

2.2 结核病实验室复检和现场评价结果

2004—2012年共对276个县(区)结核病实验室进行了盲法复检,出现高偏差的实验室69个,占25.0%。对268个(次)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价,实验室工作质量达到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的65个(24.3%),基本达到的193个(72.0%),不达标的10个(3.7%),见表2。

2.3 批量测试

2004—2011年共对307名实验室人员进行了分批测试,80分以上278人(90.6%),80分以下29人(9.5%),见表3。

3 讨论

2004年下半年国家结核病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新的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评价体系—室间质量评估(EQA),甘肃省每年EQA覆盖率均达到100.0%。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对全省1/3以上的县、区进行室间质量评估,评估形式包括盲法复检、现场评价和批量测试。2004—2012年我省结核病痰涂片省对县盲法复检结果显示,各年阴性片的符合率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阴性片符合率≥96.0%),各年阳性片的符合率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阳性片符合率≥98.0%)。共发现低假阳54张(1.8%),低假阴273张(0.9%),高假阳31张(1.0%),高假阴121张(0.4%)。盲法复检出现高偏差的实验室69个,占25.0%。可见结核病痰涂片镜检质量尚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有的县、区痰检人员不稳定和(或)痰检人员不是专人专职,有的痰检人员或多或少地兼任其他工作(如统计、取药和督导等),个别县、区痰检人员更换频繁、责任心不强、工作程序不规范、业务能力欠缺及镜检技术能力较差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质量。

现场评价中实验室工作质量达到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的实验室有65个(24.3%),未达标的10个(3.7%)。通过现场评价,及时发现被评价实验室的问题,并及时当场进行指导和纠正。批量测试中仍有29人(9.5%)未合格,提示我们还应继续加强痰检人员,特别是新进痰检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技术水平。

经现场评估和双盲法复检痰涂片等室间质量评估,使室间质量评估工作较以前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有利于同级实验室间的交流和学习,对提高痰检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4]。通过室间质量评估,我省各级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有待改进。建议加强痰检人员的业务培训,痰检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增强痰检人员的责任心,强化痰涂片的标准化操作,不断提高痰涂片检查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工作质量,从而使我省各级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甦民.我国痰涂片镜检质量控制状况分析与评价[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0,1(16):17-18.

[2]肖东楼,赵明刚,王宇.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2.

[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标准化操作及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24-42.

上一篇:消化功能下一篇:斜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