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2024-08-03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共9篇)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1

有效的评价是新课程背景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五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校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大胆地作了一些探索。

实施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其综合性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评价内容的全程性,包括目标的确立、过程中的努力与最后的评定;评价渠道的多元性,包括了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面评价的结果。

我校从2007年开始试行对部分年级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逐渐从一个年级推广至几个年级,目前已经发展到全校每个年级、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全员参与。

一、用评价项目的方式对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我校在必修课程这个板块,通过评价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强化新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我们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评价的同时,适当兼顾学生的差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们的评价方式也从单纯地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使用各种学习评价项目来检查。学习评价项目涉及各个学科。为了使项目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教师还开动脑筋,为每个评价项目设计了有趣的名字,如:“随机应变、巧手工坊、能说会道、机灵的一休、快乐小当家”等。我们设置的内容密切联系学科和生活,让学生手脑并用。例如,“我来当当小导游”是三年级的语文教师设计的一项测评项目。测评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幅画,调动自己掌握的关于这一著名建筑或是风景名胜的内容,用3至5句话来介绍一下。通过测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日常的阅读积累等相关能力都得以展示。

除了对学科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外,我们还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能干的小当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一项测评项目。测评中,学生可在系鞋带、理书包、叠衣服这三个项目中任选两项完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看似简单的内容要完成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测评中,评委教师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既不抹杀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大多数孩子完成测评项目,同时又让孩子体会到了掌握这些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二、调动家长、学生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完善综合评价

我们邀请家长志愿者一起来参加学生综合能力测评活动,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多元。

为了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加测评的学生以小队为单位,由小干部当领队,人人手拿测评表,以参加“游园会”的形式有序地到各个教室参加活动。每一个教室都按照评价项目的需要进行布置,活动名称、活动要求与评价方法清晰可见,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测评时,每个学生都和测评项目负责的教师、家长面对面,教师、家长用和蔼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鼓励孩子,那些平时胆小的孩子也能勇敢、快乐地参加测评活动,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各个学科的执教教师也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在测评时的表现,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活动结束后更好地进行分析、总结与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

上海二期课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评价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有效的学习评价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虽然这些测评项目的内容和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还需要完善,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活动的探索,给了我们一种改进教学的思路。教师们开始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教学问题,我们的学生也逐渐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2

2012.2

岗位能力等级评价实施细则

一、评价的目标:

1、以引导教师以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让教师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以利于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促进自身的发展。

3、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体验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学习型学校的形成和团队精神的树立。

二、评价的原则:

1、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在评价指标上表现为:教师工作的结果和过程兼顾;评价教师的教育水平、工作绩效,也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反映全面教育质量。在评价指标上体现为:不仅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每个个体的潜能的开发。

3、体现教师履行职责的绩效。包括教师承担工作量的多与少,完成工作的优与劣,工作成绩的大与小。

4、反映教师工作态度和专业进步。这可以说是一项很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引导教师不但要作横向比较,找到自己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更强调教师作自我的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专业进步。

5、做到公平公正。以教师各方面的表现情况为评价基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为依据,以各种量化指标为凭证,坚持实事求是。评价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做出与其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防止千人一面。考核工作不走过场。同时评价也是学校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成立教师评价工作小组。考核小组由校长、支部书记,成员由教导处、学科教研组长和工会主席共同参与。

三、评价的价值:

1、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奖惩性评价和管理性评价,侧重于对教师的甄别、鉴定、选拔和规范,一方面是为了鉴定教师是否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判断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并以评价对教师进行奖惩和评聘。这种评价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绩。虽然也具有促进教师改革的动力,但是由于这种评价是自上而下的,往往只能引起少部分人的共鸣,这种“以评促改”仅仅是在外部条件作用下的被动改进,难于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难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难于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

2、评价有利于开发教师的创造力。奖惩性和管理性的评价,主要考核教师的工作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一般不能给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新的收获,不能给教师主动探索、开拓创新留下足够的空间。基础教育的改革对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评价改革一定要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开发,有助于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可持续性发展。

3、评价有利于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无论是奖惩性评价、管理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都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教师的评价改革应该发挥这种导向作用,以评价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以评价引导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克服当前还较为普遍存在的应试倾向,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4、评价有利于学校的管理。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课程改革条件下,不应该抹煞它的管理功能。评价之所以能发挥其管理职能,必须有一种外显的手段,比如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师进行奖惩、评职、晋级、聘任等,这实质都是满足教师内在需要的一种手段,也是以外力来激发其发展内驱力的手段,是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保证。离开了这种外显的手段,那么评价的作用是苍白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发展性评价”。我们需要反对的是教师评价以教师鉴定为主要目的。

五、评价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积极进取、钻研业务、教书育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评定职称、奖惩和进修培训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组织与管理、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成果。

1、教师职业道德: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有一定的奉献精神。遵守宪法和法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依法从教,不搞有偿家教。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能健康成长。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优和补差同步进行,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能正常与家长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协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在工作中能学校的领导服从分工,顾大局,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班时间精力集中。能主动关心集体,节约能源,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2、教育教学能力:能认真专研教材,备好每节课,备课能为教学服务。课前能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无错批和漏批的现象,在批改中有明确的订正要求。能把自己的教学成果通过展示活动的形式,对校、区、市、省举行开放活动。能认真做好每个单元的质量分析,所任学科的教学质量好,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较高。

3、组织与管理:能正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班级学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任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班级文化氛围浓,能正常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组织班级学生定期更换板报,板报内容有一定的质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在班级学生能做到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正常

组织学生借阅图书,月人均借阅图书量达到4册。

4、校本培训:能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如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师例会等。认真参加活动和相互听课活动,学期中能完成所规定的听课次数。按时撰写教学反思,讲自己的教学故事。结合学科特点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能做好业务笔记,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科研成果:每学期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一篇专题总结或论文。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正常开展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包括教师在工作职责内取得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教学工作成效、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成效、后进学生辅导成效、指导学生参加重大活动和各项竞赛的成绩等。

六、评价的方法:

1、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教师工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工作,许多工作是不可以量化测评的。比如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并想采取打分的办法,以避免类似物理学中“测不准现象”的产生,而是由教导处和教研组给予建议性的评价。又如教师的专业态度和进步情况,我们月工作考核进行。在此基础上通过同事、家长(学生)进行评价,在同事、家长(学生)高满意度评价中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感。

2、随机考评、学期考评两结合。在评价中我们更多地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教师行为规范、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适宜随机考评,而把工作绩效、突出贡献、教师进步情况作

为学期考评的主要内容。当然,考评内容并不是决然分开的,因为教师的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自评、考核组评、家长(学生)评和同事评相结合。上下、师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避免评价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力求公正、客观,力求评价教师的认可。

4、教师评价前要进行自我总结,将的成绩和不足写成总结,交学校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通过学生座谈、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评议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情况。评价结果分为四级:90分以上为示范,70分一89分为优秀60一69分为过关,60分以下为有待提高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3

2013年7月4日,我校教师申报的课题“提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获准立项为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根据该课题研究工作的安排,2013年6—9月为课题启动准备阶段,其目标为进一步调查分析中、高年级学生当前的朗读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并完成前测调查报告;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学报刊,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订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经过启动准备阶段的初步研究,我们对朗读评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的朗读训练并实施不同方式的评价,使学生亲近文本,感受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同时带动听、说、写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大致分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合作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应细心倾听,一般是在学生读完文段之后便及时给予评价,如“很好”“真棒”“你读得很有感情”“你读得真有气势”等,明确指出学生哪里读得好。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动力,使他们信心倍增。这样的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鼓舞读得好的学生再接再厉,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也起到示范作用。

如果学生读得不好,就不必急于评价。因为朗读的作用体现在读者对作品蕴含情感的体验,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升华,以及读者在朗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自我情感的流露。读不好的原因,或许是不能领会作者的情感,或许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若此时给予评价,效果必定不佳。因此,应先让学生在练读中体会、在听读中比较,等学生能把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体验融会,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段之后,再作评价,给予鼓励。

学生的自我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积极、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大胆地发挥想象,乐于赏识、善于评价、自信朗读,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人。

在朗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我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信心,进而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正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已的鞭策。

自我评价在朗读训练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对中等生颇为有效,能帮助他们在欣赏别人动情的朗读之后,反思自己的表现,从而调整、改善自己对文本的朗读处理,学会以正确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说说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指导他们结合朗读评价表中的各个项目进行练习,使他们逐步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努力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肯定意识和自学欲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往往比接受教师的评价更有效,更有利于充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修正,并从进步中获得成就感。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需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是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通过感受别人入情入境的朗读,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激发自己模仿与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还能在发现对方优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评价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不要过于单一和系统化。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要求一步到位。

还应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对着被评价的同学,应使用第二人称“你”,而不使用第三人称“他(她)”。这是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互动的主体,故而不能视其他同学为学习的第三者,只对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在被评价之后,学生应有所表示,如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中肯的评价,如先肯定,再提不足,最后建议如何做得更好等。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总是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平等”是增进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的调和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会感到新奇,产生优越感和愉悦感。这时学生必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在课堂上,教师绘声绘声的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激发他们进行模仿的欲望;有时,教师还可故意把优美的文句读得生硬,让学生去感受、对比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朗读的语速和语调。

通过对朗读评价指导策略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评价学生朗读的方式及方法,通过开展师生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评价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1. 社会需要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

随着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竞争的日益加剧, 心理疾病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 今后我国各类心理问题还将更加突出。人们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心理援助的专业活动, 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心理咨询师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职业, 社会需要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必将成为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热门职业之一。

2. 心理咨询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2年,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工作, 引起社会关注, 心理咨询师也迅速得到社会认可。在政府政策的大力倡导下, 三级甲等医院均要求成立心理科, 中小学校也都要求开设心理咨询室, 配备心理咨询师。2008年,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使心理咨询行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各类心理援助机构陆续建立, 政府或社会组织不断有针对性地开展震后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师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为心理咨询师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为相关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 能力测评要适应鉴定人数的逐年增加。

我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从业人员就业、上岗的能力证明。河南省从2003年开始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截止到2009年11月累计鉴定23571人, 其中二级以上占鉴定总人数的15%。从2003年~2009年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人数统计表和2008年~2009年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人数统计表可知, 河南省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的人数逐年增加, 2008年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往年, 2009年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人数高达11011人, 可谓空前。

二、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 国家职业标准是综合评审的依据。

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依据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主要有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工作责任和工作质量要求。

2. 专家面试是综合评审的主要方式。

在考生递交个人成长报告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 由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组对考生进行面试, 主要考核其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培训指导等综合能力素质。

3. 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是综合评审的核心。

判断考生是否具有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 是否有一定的个案积累, 是否有严重人格障碍、患有精神性疾病者, 个人基本素养及个人成长经历是否适合做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的重点是考核心理咨询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综合评审设计思路也是以此为准则。

4. 考核模块结构是综合评审设计的关键。

考核模块结构要从整体上反映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的主要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时间、配分要求、考核项目、项目组合方式以及是否有特别考核要求等, 要从整体上反映综合评审的全部内容。

5. 测量模块是综合评审的细则。

测量模块主要指具有相同性质、同一类型考核内容的试题组, 并且给出一个统一的配评分标准、相同的考核要求以及该模块所需的考核时间范围。测量模块的基本结构包括模块定义、模块的考核内容、配评分标准以及选择考核项目时应考虑的其他因素。其中在配评分标准中包括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配分、扣分、得分等情况。

6. 配分结构是综合评审的政策要求。

论文撰写部分占40分, 面试答辩部分占60分, 考生的总成绩为100分, 60分为合格。论文内容与论文答辩两部分的成绩均须达到60%及以上为合格。实际论文内容部分的成绩低于24分或论文答辩部分的成绩低于36分, 本次综合评审视为不合格。综合评审总成绩为论文内容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之和。

7. 综合评审统一的评分表。

综合评审每个考核项目都有统一的评分表, 统一的评分表包括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评分标准、配分、扣分、得分以及现场记录等。统一的评分表, 实际上是把所有考核项目测量模块中的考核要求及评分标准集中在一起, 加上统一的格式而形成。配分是实际考试所得分数, 无需折算。

8. 否定项是综合评审质量的具体体现。

为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设置否定项。综合评审实行否定项, 是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的一大改革, 其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具有否定项的项目在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中的重要性, 同时使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对考生成绩的评判更加合理。

9. 可操作性是综合评审的实施要求。

综合评审能力评价的设计, 要充分考虑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评审设计, 一要被社会广泛接受, 二要在考虑能力测评原则的同时具有可操作性, 综合评审的可操作性要体现在设计的方方面面。

三、综合评审设计方案

1. 考核模块结构表的设计。

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的考核模块结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能力;二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水平;三是综合能力水平。

2. 个人基本素质测量模块的设计。

这一部分要求评审专家在阅读考生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的同时, 结合面试进行操作。

3. 案例分析水平测量模块的设计。

对考生递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鉴定是评审专家进行面试的重要内容。要确定案例是考生亲自做的, 保证这个前提, 综合评审才有意义。

4. 综合评审面试答辩测量模块的设计。

这一部分是面试的核心内容, 也是综合评审考核的关键项目。根据考生递交的个人成长报告及案例分析报告, 面试中专家可以设计多个提问内容, 以考核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工作能力。

5. 专家签字模块的设计。

专家签字是综合评审的最后一个环节, 由于考生参加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是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 为了后期成绩查询时不出现不必要的争议, 在设计这个模块时, 增加了专家对综合评审不合格考生的简要评语这一内容。

四、综合评审的实施

1. 评审专家的组成。

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是由省级鉴定中心组织实施, 省级鉴定中心根据申请答辩人数组成若干个综合评审委员会, 所有综合评审委员会委员必须参加省级鉴定中心按照有关要求统一组织的考评员培训, 具备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专业副高级以上职称, 主考必须具备正高级职称,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2. 资料阅读。

由于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评审采用考生面试答辩的方式, 在考生人数多的情况下, 各方面组织相对复杂, 要在短时间内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就要求专家在进行面试之前详细阅读考生递交的个人成长报告及案例分析报告。

3. 否定项。

否定项是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重要环节。二级心理咨询综合评审否定项是指由于关键性的能力不符合要求, 综合评审成绩作零分处理, 与此同时综合评审的其他项目不再具有评审的实际意义, 凡符合否定项任意一项的考生, 本次综合评审成绩就不合格。

4. 提问设计。

评审专家对面试提问的问题可以不拘一格, 以成绩中等水平为基准进行确定, 在实际考核时间上可以有所放宽, 以便于考生对考核项目有思考余地。

5. 现场评分。

现场评分的原则以考核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综合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评分时, 评审专家要按评分标准逐项进行打分, 评分时要注意考核时间, 评审结果要得到评审小组的认可, 评审专家对不合格的考生要有简要评语, 考核项目结束后, 评审专家要在考核评分表上签字。

6. 面试答辩的考核时间。

面试考生简要报告文章的内容, 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评审专家进行提问, 考生当场作答, 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除特殊情况不得延时。考核时间均不包括准备时间, 但在具体考试中, 应该把准备时间考虑进去。在综合评审过程中, 评审专家对时间要进行合理分配。

7. 评审专家签字。

从历年组织情况来看, 考生在考试时经常会出现紧张和焦虑, 对考核成绩也很敏感, 对成绩的期望值比较高。由此, 要求评审专家要重视对综合评审不合格考生的简要评语和签字程序。其目的是, 一方面避免在后期成绩查询时出现不必要的争议, 另一方面对考生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8. 细节问题。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 细节也是综合评审应该考虑的问题, 是影响综合评审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综合评审设计应该考虑的细节问题包括:评审专家的组成、面试考场的安排、考生的面试顺序、专家提出的问题质量、考生对评审专家的评价和考试后的反馈信息等方面。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各行各业强大的工作压力容易使人心理失衡。作为一个社会人,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能积极求助与调试, 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 更加凸显了心理学的重要性。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对非职业工作者的工作绩效、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再就业资历的提高, 对从事职业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人员的规范操作和职业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都有着质的飞跃,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也在逐渐走向职业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5

一、学科育德氛围的开发背景

形式:微讲座 时间:7分钟 主讲人:刘世漪校长

育德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指培养德性。《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中指出君子应该接济、帮助人民,涵养自己的德性。育德在现代教育中是指教育工作者创造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通过一定教育内容,采取引导、体验、实践等方式,促进德育对象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最终实现个体德行成长、生命完善、社会和谐的教育活动。

1、什么是育德氛围

育德氛围,亦即育德的“软环境”,它分为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包括与德育有关的整体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水平,整体的思想精神面貌,校风、校纪、学风、班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2、育德氛围构建的重要性

教育的灵魂是育德,所以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积极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让育德回归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1)树立“育人为本,为人师表”的理念

教师是学校育德工作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因此,学校不但要把育德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还要把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放在育德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2)确立“德育渗透,实践体验”的理念

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育德氛围的创设应该进课堂、进课程、进活动,增强实践性体验教学的比重,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在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构建“德育网络,全员育人”的理念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家庭、社会是学生校外不可或缺的学习空间,家长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生德育的归属感,社会的舆论导向决定着学生对学校德育的认同感。因而,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联系起来,构建一体化的育德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德氛围。

二、营造育德氛围,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形式:微采访 时间:10分钟 主持人:倪云、嘉宾:刘世漪校长、陆晓华老师

主持人:如何创设育德氛围,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理性价值判断,而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那么我想采访一下刘校长,你们学校是如何在育德氛围的实践中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呢?

刘:我们通过学校的统领课题“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四个创设”全面营造学校育德氛围,有效开展了“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六个一’做法研究”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四个创设”的具体实施是:(PPT出示文字)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把创设育德氛围贯穿教师工作的全部实践中 把创设育德氛围渗透到多元学科课堂教育中 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主题教育设计中 “六个一”具体策略分别是:(PPT显示文字)给教师一次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挑战; 给教师一份关爱,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给教师一种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浸润; 给教师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 给教师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去设计; 给教师一群伙伴,让他们自己去合作。

我们知道教师潜能的开发,需要有内生动力和外界助力的共同作用。正视并尊重教师能力发展的差异,实施“六个一”的做法,是唤醒教师专业自觉、促进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方法。

案例:比如,我们让青年教师自主团队,通过“给教师一群伙伴,让他们自己去合作”、“给教师一个主题,让他们自己去设计”的策略研究,让他们参与《12个道德好习惯》的德育校本课程的编撰以及课程建设。通过好习惯课程的编撰学习,他们逐步发现,这些需要孩子们养成的好习惯,有些在自己身上也时有发生:比如编写“珍惜粮食”这一课,有的老师惭愧的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的地区粮食危机严重,可自己也没有做到珍惜粮食,吃饭光盘。有的老师的教导学生“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但是她们自己的办公桌也是乱七八糟,通过课程的编写,她们逐步也在修正自己的行为,她们督促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的同时自己不断以身作则,养成好习惯。这就是通过育德氛围的外力助推,让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由能力发展的消极被动者变为主动践行者,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使教师能力发展的主体责任意识得到不断强化。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校长的分享。陆老师,听说你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您能否为我们讲讲学校是如何实施育德氛围,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呢? 陆晓华:育德氛围的创设其实是个大命题,我重点讲讲如何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及把创设育德氛围贯穿教师工作的全部实践中。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倡导校训、建立制度、环境建设、研发课程”。

倡导校训:我们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它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秉承 “忠、爱、勤、毅”的百年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海纳百川,知行合一”的融合办学理念。学校也会组织学习,让每一位老师都要对学校的校风校训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从而通过自己的表率,更好的把校风校训传承给学生。

建立制度:学校需要建立制度,形成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系统,即德育部门具体抓,组织落实德育渗透、主题教育、实践体验等项目推进;以班主任队伍为骨干,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经费保证,通过表彰机制,提高广大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环境建设: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大环境,更要落实班级文化小环境,因为班级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细化落实和补充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能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通过环境建设来营造育德氛围,让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

研发课程:我们学校提出“教师的发展有多远,学校的平台就为他搭多远”的教育管理理念。我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搭建平台,让教师自主开发各类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提供机遇、给予关爱、营造环境、搭建平台等途径,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教育自信,把教师打造成所在学科领域的专家,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和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促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

下面,我们就有请我们学校青年教师课程研发团队的张琳琳老师,结合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的开发实施来谈谈,她们是如何在课程开发中,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的。

三、重视课程开发,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微报告:从《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感悟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数字故事)时间:10分钟 主讲人:张琳琳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使教师的能力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育德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提升。

1、课程介绍:

我校《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的校本课程,是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方面教育要求,围绕“忠、爱、勤、毅”校训,将内容具体化、儿童化。

我们在学生道德好习惯培育中,分年级细化实施,将每个道德好习惯细化成学生可以实际践行的具体要求,在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纬度,形成梯度发展系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程浸润。搜集传统典籍、故事、诗歌、名言和榜样人物事迹作为道德教育的资源,编撰形成了校本教材——《十二个道德好习惯》,依托传统文化实现当代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课程团队老师必须基于问卷调查,校情、学情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我校学生需养成的 “诚实友善、恭敬感恩、勤俭节约、知书达理” 四大品质,设计了与培养这四大品质相关的十二个道德好习惯。在工作中,她们不断把握总体谋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把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关系,把握以校为主和协调推进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

2、特色创建:

学校研发了校本德育课程《十二个道德好习惯》,课程编写团队的配置是专家引领,德育骨干教师领衔,青年教师为主为了让教材贴近孩子的生活,她们反复讨论,设计了孩子喜闻乐见的儿童形象,在教材编写中,总结了四个显著特色,提升了自己的育德能力。

1)一是凸显榜样元素: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具体、最生动、最形象的人物,让学生感到可学、乐学; 1)二是凸显艺术元素:让学生能参加古诗童谣、故事表演、手工制作、小报设计等原创活动; 2)三是凸显实践元素:通过小采访、小观察、小调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养成道德好习惯。3)四是凸显体验元素: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有“知、情、意、行”的体验,获得正向评价。

3、实施方式:

学校依托《十二个道德好习惯》校本教材开展日常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除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功能之外,还通过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和拓展德育资源,充分体现了“把创设育德氛围渗透到多元学科课堂教育中,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主题教育设计中,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学生评价的设计中”的实施理念。

1)把创设育德氛围渗透到多元学科课堂教育中

以“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为契机,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了主题为“川一小学童,知乎又者也”诵读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们利用课前两分钟诵读古诗名言,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吟唱中滋润心灵,在演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弘扬国之粹”殿堂,通过我校特色美育——中国传统扎染艺术实践活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音乐老师则以“美妙的韵味”为主题,把古诗词编在舞蹈中,带着学生进行穿越,在舞蹈中呈现传统古诗词的意境;体育老师在课堂中教学生练习中华武术。学生们通过多学科传统文化的浸润,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涵养了道德好品德。(附:2017年六一节照片)2)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主题教育设计中

在少先队活动课中,学校举行了“好少年学堂”活动,各班级参照《十二个道德好习惯》中的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各年级教育教学的重点,开展了少先队“中华文化我传承,红领巾在行动”系列活动,让学生争做“川一好少年”,(1)传统文化进校园,知书达理我能行

案例一:蚂蚁中队的微行动《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体育课后,学生随手脱下的外套;教室办公桌,无人认领的橡皮铅笔;这些现象引起了班主任的重视,在好少年学堂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开展“微行动”,改正小缺点:第一小组设计了“我是小小管衣员”,第二小组设计了把“文具宝宝带回家”的微行动,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案例二:感恩教育《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三年级“成长的足迹”十岁生日会,每个学生都要精心制作感恩成长卡,唱《感恩的心》,夸奖好父母……很多父母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学校以十岁生日会为感恩教育契机,让学生体验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中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

(2)传统文化进家庭,知理明行我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等途径,强调为人父母要以身示范。我们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共建温馨家庭”系列活动: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朗诵、亲子劳动、亲子旅行、亲子健身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锤炼良好品行

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所学的道德知识,实施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升自我价值。学校通过开展“红领巾启航中国梦”系列活动,如:讲述中国故事,争做热爱祖国、恭敬感恩的好少年;体验中国发展,争做开放包容、诚实友善的好少年;讨论中国现等等,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上海的历史风貌等。3)把创设育德氛围融合在学生评价的设计中

我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培养学生道德好习惯的实施过程中,遵循激励性、多元性、童趣化的评价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的评价分为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静态评价可以是《十二个道德好习惯》课程实施中的考核、也可以是各类实践活动中的好习惯积分卡及相互点评;动态的评价有家长对孩子的话、师生对话墙等。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参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努力的方向。(PPT出现学生好习惯评价表,简单说明就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视频来学习,如果通过主题活动设计,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四、主题活动设计,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微视频:《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珍惜粮食》川一书友会活动 10分钟 微说课:张君 7分钟

张君: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发自内心的警醒,教师育德能力,主要体现在他的课程建设与活动设计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重构,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风范,是课程建设无形的资产。

主题系列活动设计是否切合实际、合乎时宜,是否具有教育性,关系到德育活动的实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寻找确定活动主题,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

1、未来人才素质需要出发寻找教育主题。

2、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寻找教育主题。

3、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寻找教育主题。

4、从当代学生的不足中来寻找教育主题。本次活动主题:珍惜粮食,争当光盘小达人

活动源起:我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条件的优越和长辈的宠爱,导致部分孩子出现了懒惰、娇气、奢侈等不良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去正确引导、教育,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高。因此,在“十二个道德好习惯”校本教材中,我根据“珍惜粮食”这一课的内容,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使孩子们克服弱点,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活动目标:

1、知:了解 “粮食危机”,知道浪费是可耻的行为

2、情:学习农耕,交流古诗名言,感悟粮食“来之不易”

3、意:懂得“珍惜食物”,要从“学会感恩”做起

4、行;家校合作,落实“节粮行动”,表彰“光盘小达人”活动对象:1-5年级家庭组。

活动组织:本次活动,我们以川一小荷书友会的亲子活动方式,融行规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一体,创造性地对学生和家长开展“珍惜粮食”的好习惯的教育。将道德好习惯的教育与时代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还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即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加强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活动设计:

1、开展现场调查,了解学生的午餐和晚餐的浪费情况: 小调查引出了“该不该根据自己的口味而浪费粮食”的话题。

2、故事介绍,了解 “粮食危机”,知道浪费是可耻的行为

三个时代的“粮食危机”:

1、课文《尝百草》,讲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挖野菜、吃树皮的故事。

2、奶奶讲述 “粮票的故事”:通过新旧时代对比,感知现在的幸福生活,3、视频“粮食危机”: 让学生看到当今世界,还有很多孩子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逐步理解了“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的含义。

3、学习农耕,交流古诗名言,感悟粮食“来之不易”

了解中国“粮食危机”,介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丁曼琪家庭讲述 “从一颗种子到一粒米” 的成长过程,同学们感悟到粮食“来之不易”。学生交流珍惜粮食的古诗名言和小故事。通过德国前总统科尔和三4班宁甫诚同学不浪费粮食的案例,让孩子看到身边的好榜样。

4、好书推荐,懂得“珍惜食物”,要从“学会感恩”做起

通过《水知道答案》的书籍介绍和诵读“饭前感恩词”,学生明白了对食物和他人的劳动报有感恩之心,不仅养身,还滋养自己的品德。王自遥家庭介绍了如何从餐桌礼仪中落实“尊老敬幼”好家风,启发更多家庭懂得 “珍惜粮食”,要从“学会感恩”做起。

5、家校合作,落实“节粮行动”,表彰“光盘小达人”

学习《日本小学生的午餐教育》后,同学们对学校午餐教育提出各种好建议,各家庭也交流了“避免浪费”的小妙招。最后,书友会表彰了上一批坚持21天光盘行动,养成节粮好习惯的“小达人”。活动点评:

教师是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索者和评价者;家长是教育活动的同路人和支持者,社会是提供教育功能场所的观察者,评判者。三位一体育人共同体,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的道德教育。广大教师也就是在这坚持不懈的创新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育德能力。

一个成功的活动设计,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活动的几个主要环节,即捕捉教育时机,选准教育主题,设计活动系列,创设教育情境,落实活动措施,注重教育过程,延伸教育效果。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6

一、评价方式的特色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其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又分为自评和互评。

2.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情况、最后作品展示四个方面。这四项内容构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包括问卷、量表、作业、投票等, 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 (下载地址是http://www.teta.com.cn) 完成。评价过程由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 (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操作界面) 共同完成。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评价时机体现了过程性, 教师和学生分别在第一模块开始时, 第三模块、第六模块、第八模块和第十模块结束时实施评价。其中既有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也有对“最后作品展示”的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的评价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完成, 涉及三类用户的操作, 其中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与评价主体中的教师、学生一一对应。因此, 评价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类用户在过程性评价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培训过程可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开展和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三类用户在三个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的操作及对应的过程性评价软件模块如表2所示。

下面对表2做两个补充说明。

第一, 关于教师用户的“分组”操作。小组规模要控制在4~6人的范围内。一旦分组结束, 小组成员就不能发生变化, 否则该小组成员的成绩将失效。要保证所有小组成员按时参与评价, 否则整个班级的评价也无法正常开展 (只要有一个成员没有完成“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 教师就无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操作, 最终导致所有学生的成绩无法生成) 。在这种评价约束下, 小组成员之间将会互相监督, 确保每位组员参加培训, 参与评价。班级成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 确保每位学生参加培训、参与评价。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参与率, 从而有力保障了培训质量。

第二, 关于教师用户的“查看成绩”操作。培训结束时, 教师用户还无法查看学生成绩, 需要管理员用户先完成“生成班级成绩列表”操作。

表2中, 在“培训开展”阶段, 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评价操作需要穿插进行。教师用户的操作有时需要以学生用户操作的完成情况为前提, 学生用户的操作有时也需以教师用户的操作为前提。这一顺序未能在表2中体现出来, 并且各类用户评价操作发生的具体时机也未能体现出来。因此, 笔者将对这一阶段两类用户的评价操作以时间顺序穿插呈现, 并标明每项评价操作对应的评价时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 以使读者对前面提及的评价特性如“主体多元”、“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在“培训开展”阶段的评价操作流程如表3所示。

下面对表3做三点补充说明。

第一, 关于平时作业的评价。教师用户需要在每个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用户提交的作业评分。这些作业的评分将成为“学生学习态度打分”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的部分依据。由于作业评价操作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做, 这里就没有在表3中列出。

第二, 关于教师用户“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学习态度”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项由教师用户在“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中进行评价, “出勤情况”则由培训平台根据学生的登录记录自动评价。这里的登录情况不是简单地要求足够多的登录次数, 而是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 即用户在哪些天登录了平台、参加了培训。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是考核学生能否最终通过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出勤时间, 无论其他评价成绩如何, 也是无法通过此次培训考核的。这一评价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采取集中登录来取得较好的出勤分数的现象。

第三, 关于学生用户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在第三、六、八模块结束时, 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打分, 不能延时, 否则就失去了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 自评和互评实际上是对全组成员在“教学设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两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排序, 全组成员的得分要有差异性, 而不能是一个分数, 如全部为“优”。实际上, 如果一个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均为“优”, 过程性评价软件会给出提示, 指出此次打分无效, 需要重新评分。

设计优良的评价方式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保障。此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方式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发展等功能, 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并有专门的过程性评价软件的支持, 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培训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能够认真实施培训评价的各个操作环节, 使此次全员培训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得到最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志波、何克抗.建设三维立体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11) :15-17.

[2]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生、何克抗、韩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7

自主创新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也不会有人类的未来发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讲更是如此。总体上看, 自主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 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文化创意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障 。

相对于传统企业, 文化创意企业的自主创新更为重要, 它是文化创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般来说, 文化创意企业最为重要的是企业核心产品的内容创新。核心产品的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意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代, 任何新技术、新创意、新制度很快都会被复制, 要想不断掌握市场先机, 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持续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文化创意企业最为根本的能力, 其他能力都只是创新能力所衍生的能力。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已有十余年的时间, 学术界为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在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面, 选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未涉及, 尚无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 对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其应用前景广阔。

二、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 创意研发能力

创意研发能力是指文化创意企业为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是人们不断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意研发能力是文化创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技术前提和基础。文化创意企业只有通过研究与开发才能产生新思想, 取得先进的技术, 创造出新装备、新产品。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而言, 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或者通过对引进技术的融合来攻破某些主导技术或核心技术的难关, 取得有价值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因此, 创意研发能力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度是非常大的, 没有较强的创意研发能力就谈不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

(二) 创意生产能力

体现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生产制造。在研究开发领域, 创意生产能力是指把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符合当初的设计理念的产品能力。在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 生产环节是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重要环节。研究开发活动的成果 (如新产品、新设备等) 只有进入到生产活动领域才可能把批量产品投入市场, 实现其自身价值。其中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是最重要的内容, 其它方面诸如创新人员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反映其自主创新的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的强弱体现于进行标准化作业、可进行批量生产的能力, 体现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积累能力, 可从三方面衡量:现代制造技术应用水平、工人标准化工作水平和设备水平的先进程度。

(三) 创意营销能力的

创意营销能力是文化创意企业最终把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使消费者接受的能力。创意营销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劣。较强的创意营销能力表现为文化创意企业根据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不同的市场扩张。文化创意企业要抓住这个关键环节, 通过强有力的营销能力确保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最终实现创新价值。

(四) 创意管理能力

自主创新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但所有这些条件的实施最终要靠人。一个具有良好创新管理能力的企业可以面对并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缺陷。这种能力并不是指每个创新项目从立项到完成的管理能力, 而是指文化创意企业从整体上和战略上安排自主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换言之, 创新管理能力是文化创意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 进行创新决策, 组织管理自主创新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就是文化创意企业各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能够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主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我国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与一般企业有较大不同。在传统企业中, 为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企业通过管理使企业成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提升器。而在文化创意企业中, 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对文化和精神产品的需求, 企业通过开发人类的智慧资源、集合人的创意价值、协同人的创意与切实发展要素, 使企业成为作用于发展资源的价值裂变器。根据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特点, 在进行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时, 选取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的18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 (见表1) 。所选择的单个评价指标虽然仅反映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侧面或某一方面, 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却能够系统反映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貌。按影响因素不同, 将这18要素分为四类:创意研发能力指标、创意生产能力指标、创意营销能力指标和创意管理能力指标。同时, 借鉴IMD国际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评分原则, 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

目前, 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管理层次较少, 内部运营不规范, 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领导人的管理作用发挥不足, 企业员工人数较少、高学历人员缺乏等。采用上述指标体系, 可以客观地衡量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我国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 评价方法的选择

综合考虑现有评价方法的特点及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 采用FAHP评价法进行评价。FAHP评价法是一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 和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体系评价、效能评估、系统优化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般先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因素集, 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判效果。两者相互融合, 对综合评价有着很好的可靠性。

(二) 评价过程

上面设计的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大多带有模糊性, 因此, 根据FUZZY理论, 把指标层对准则层的评判看成是第一级评判, 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评判看成是第三级评判, 从而构成一个二级三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中, 三级指标是评价的指标层, 二级指标是准则层, 一级指标作为评价的目标层。具体步骤如下:

1.请若干资深专家测定各指标权重。

undefined。

2.确定评语集。确定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语集V={优, 良, 中, 可, 差}。

3.评语集评判。按上述评语集对C11—C46中各指标进行评判, 得出如下模糊评判矩阵, 并进行第一级综合评价。

undefined

4.二级综合评价。对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进行第二级综合评价, 得出结论。

undefined

归一化后, 按最大隶属度的原则得:

T=max (t1, t2, t3, t4, t5) =max (0.187, 0.261, 0.224, 0.254, 0.075) =0.261=t2

所以评价结果对评语集中V2的隶属度最大。

(三)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 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为V2=良。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的综合评判系统。该评价系统具有适用性、简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但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 而且还能较好地评价出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价值水平, 为文化创意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该评价方法将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 更具操作性, 适用于我国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因此, 在我国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结论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创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从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研发能力、创意生产能力、创意营销能力以及创意管理能力等角度来衡量;2.在确定权重过程中, 操作时应选用资深的文化创意企业的部门领导和专家;3.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判断出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般水平;4.将FAHP应用于文化创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切实可行且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方珂, 张路, 程正中.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9) :33-35.

[2]Jouni Korhonen.Industrial Ecology in the Strateg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Strategic Applications of In-dustrial Ecolog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 (234) :809-823.

[3]吴慧香.智力资本对文化创意企业绩效贡献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17) :75-77.

[4]王恒胤.企业文化理念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探析[J].企业导报, 2012 (23) :144-145.

[5]Dolk, Dr.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or Model Man-agement System[J].IEEE.Tran.Software Engineering.2012 (6) :49-51.

[6]陈亚丽, 黄涛珍, 张燕.基于可拓物元法的创意企业创造力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 :167-171.

[7]宋春燕.以技术预见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J].河南科技, 2012 (12) :135-139.

[8]李政.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1) :105-110.

[9]Mouritsen J P, Bukn N, Larsen H T, Johansen MR.Developing and Managing Knowledge Through IntellectualCapital Statement[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13, 3 (1) :10-29.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8

目前,对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中,Reisinger[2]认为文化旅游包括遗产旅游、艺术、信仰、习俗等,自然历史旅游,了解动植物的生态旅游,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旅游,农业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之列。Mckercher[3]认为产品、体验、市场营销、文化及领导是香港大众文化旅游的5种属性,产品、体验、市场营销对文化旅游地发展至关重要。崔杰[4]对西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表明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资源种类丰富、文化特色明显、品质高、资源价值结构呈“金字塔”状等特点。张陆、寇跃灵[5]认为文化旅游产品包括历史类、近现代类、民俗风情类、游乐体育类、宗教类、艺术类、科学类和附会等旅游产品。龚绍方[6]指出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解除产业观念、管理体制和立法缺失上的制约因素。

纵观文献,以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的研究居多,对文化旅游供给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文献偏少。本文以陕西省文化旅游供给能力为研究对象,以期在评价文化旅游供给能力方面有所创新,丰富文化旅游供给能力测评,为陕西省制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相关规划,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提供参考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查阅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旅游供给能力评价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本文在参照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的供给理论基础上,结合文化旅游相关文献[7,8,9,10],将文化旅游供给能力分为“资源、市场、设施、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五大维度,由40个指标组成。

资源维资源形成文化旅游吸引物,是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主要由数量、种类、等级、价值等属性决定,因此,指标选定上,以“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X1、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数量X2、都市娱乐文化旅游资源数量X3、市郊休憩文化旅游资源数量X4”反映不同文化旅游种类下的数量,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数X5、4A级景区及4A以上景区数X6、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X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X8、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9、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数X10”反映资源的等级。

市场维市场消费结构形成文化旅游的需求,需求是供给形成的前提。在指标选定上,以“接待国内旅游人数X1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X12、国内旅游总收入X13、旅游外汇收入X14、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X15、乡村旅游总收入X16”反映文化旅游的市场供给结构与范围。

设施维设施是为游客提供行、游、吃、住、娱、购的需要而专门建设的设施,构成文化旅游基本供给之一。本文以“旅客周转量X17、民用机场数X18、铁路营运里程X19,公路里程X20、公路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X21”反映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捷程度。食宿接待设施是为旅游在旅游目的地期间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相关设施,以“星级饭店总数X22”反应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供给数量。旅游娱乐设施是为丰富旅游者的旅游生活而提供的设施,同时这些设施也可起到旅游吸引物的作用,以“博物馆数X23;公共图书馆数X24;公园个数X25;艺术表演场馆数X26”反映游客旅游生活的丰富度。基础设施通常是为当地居民而建的,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需要使用这些设施,基础设施供给又分为公用事业设施,如排污、供电、供气等系统,另一种是基本服务设施,如厕所、医院等。本文以“供水总量X27、城市燃气普及率X28、生活垃圾清运量X29、医疗卫生机构数X30、公共厕所数量X31”反映基础设施供给。

服务维文化旅游服务是直接面向游客进行的。以“五星级饭店X32、四星级饭店X33、三星级饭店X34”表示旅游目的地食宿接待供给的服务质量,以“旅行社总数X35、百强旅行社X36”表示各地文化旅游服务供给的质量。

社会发展维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文化旅游供给的规模、品种、质量、数量。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实力雄厚,对文化旅游的支持力更突出。“生产总值GDP X37、人均GDP X38”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院校数X39、城市绿地覆盖率X40”反映当地对文化旅游事业的支持力。

在对比省份的选取上,根据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的区位条件以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在听取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以及高校老师的建议下,基于旅游需求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类,在历史文化上,选取北京市、江苏省;在民俗文化上,选取贵州省和云南省;在宗教文化上,选取湖北省、河南省;在红色文化上,选取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在都市娱乐类和视角休憩类文化上,选取四川省,从不同的文化类型角度与陕西的文化旅游供给进行比较。

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中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20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各省的统计局、旅游局官网发布的最新数据。由于各指标用不同的度量单位,在进行计算之前,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证结果的科学性。

2.2 评价方法

由于指标体系众多,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本文先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采集的定量指标原始数据和定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等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以上的原则选取最后的主成分。根据SPSS17.0的计算结果,选取前7个作为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96.047%,其中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16.572%、8.441%、5.481%、3.082%、2.238%、1.485%、1.119%,同时得到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并得到它们的特征向量,即7个主要成分表达式中每个指标的系数(如表1)。将7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进行标准化,得到综合评价函数(1):

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代入7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和综合评价函数,得到十一省(市)7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值,并进行排名,见表2。其中,F为文化旅游供给综合得分值,F1,F2,F3,F4,F5,F6,F7分别为公因子1、2、3、4、5、6、7的得分值。

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2得出:陕西省的文化旅游供给综合能力位列第八,排序结果依次为江苏(2.388 75)、四川(0.759 94)、河南(0.558 30)、湖北(0.156 71)、湖南(-0.023 41)、北京(-0.142 54)、云南(-0.216 55)、陕西(-0.532 83)、江西(-0.635 56)、山西(-1.036 34)、贵州(-1.276 46)。为进一步观察陕西省文化旅游业供给的分布与发展特征,并对陕西省文化旅游业供给能力做出综合判断,本文从运用多元统计的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梯度和等级划分[11],见图1至图5。

根据图1-图5,将11省(市)的文化旅游供给分为强供给区、较强供给区、一般供给区和较弱供给区四种类型,见表3。

表3结果显示:①文化旅游供给能力取决于各要素的综合作用,与资源、市场、设施、服务、社会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江苏、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文化旅游供给能力靠前的省份在区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强优势,能快速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陕西、江西、山西、贵州等文化旅游供给能力靠后的省份在区位、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上受限制,有待于完善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供给。②在文化旅游供给具体方面,陕西省文化旅游供给在资源、市场、设施、服务四方面均处于弱供给水平,社会发展处于一般供给区,说明陕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在供给上未充分发挥其资源等级高、种类多的优势;市场开发范围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设施配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使其形成竞争优势。

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上一节通过把陕西省的文化旅游供给能力与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河南省等十省市文化旅游供给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得出陕西省目前文化旅游供给综合能力较弱,文化旅游供给的各方面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研究的目的是促进陕西省文化旅游供给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建成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故本节在实证分析的结果上,对陕西省文化旅游供给能力的提升从资源、市场、设施、服务、社会发展五方面提出对策。

第一,加大陕西省文化旅游资源投入,加快十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速度,把陕西省大量隐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显性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陕版欢乐谷主题公园,加强都市娱乐类文化旅游建设;建设一批融观光、考察、采摘、休闲等为一体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示范基地,加强市郊休憩类文化旅游开发。申遗办公室应加快“茂陵、草堂寺、兴教寺、法门寺、大秦寺、昭陵、乾陵、西安清真寺”的申遗工作,加快对申遗文物点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第二,突破国外、国内、本土三个市场。驻外使领馆、各大航空公司驻外办事处等与航空公司及知名旅行社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介陕西旅游,主打“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之旅”,开拓国外市场;与周边省市(河南、山西、四川、重庆、湖北等)加强旅游合作促销,开拓国内市场;整合西安大都市圈、延安等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实施整合营销,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开拓陕西本土市场。

第三,完善设施供给。首先,陕西省加快干线公路、支线公路连接各城市和景区的道路建设,完善公路旅游标识系统;其次,文化旅游食宿接待、购物、娱乐等供给在现有数量上做好质量的提高,协调高中低三档水平的供给,同时在陕西省各市规划建设文化旅游购物一条街和文化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专业销售市场[12],旅游纪念品销售业严格自律,杜绝假冒伪劣产品[13],合理叫价,禁止强卖行为的发生。再次,加强陕西省各市、各旅游区域通信设施和水网建设和管理。最后,做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清理、废物回收等环境卫生工作。

第四,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标准。餐馆业服务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时根据游客需要向游客介绍本店的招牌菜、特色菜以及本地美食等,并向游客说明价位。住宿业服务人员要向游客提供并配备齐全的生活用品,并提供相关的咨询。同时,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加强服务诚信建设。未来五年间,力争陕西全省新建或提档升级为5星级酒店达35家,全省新建或提档升级为4星级酒店达到80家。

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实施 篇9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指文化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产品、新服务, 以创造和开发新需求的过程, 其实质是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和演进。新兴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 不仅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培育和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而且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 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 美国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立新的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 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 同样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影视都依赖于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科技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文化底蕴通过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挖掘与传播。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二次革命的重要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运用高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构建新的文化传播体系。2009年8月, 文化部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 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并认定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0年6月, 文化部印发《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 提出了文化产业重大战略导向项目、前沿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等培育计划。2012年6月科技部颁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 提出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等五项任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6, 412多亿元, 到2013年已经超过2.1万亿元左右,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 年均增长率达到21.87%。

二、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

(一)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作为文化产业创新的细胞, 文化企业是以文化、创意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作为投入要素, 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获取商业利益的组织。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而文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新的践行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不仅要推动创新环境、服务和平台建设, 更要推动创新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发展, 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从宏观来看, 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而科技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微观来看,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文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者。因此,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服务能力, 以文化企业为核心, 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 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二)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内涵。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是针对文化企业创新需求, 对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及其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有助于政府、行业及相关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了解, 并作为资助、合作、交易、贷款等的依据;其次, 有助于文化企业间进行创新能力的比较, 了解企业文化科技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帮助企业有针对性的改进技术创新;第三, 有助于企业衡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内涵, 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保护, 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主要从创新投入、运用和产出三个层面, 全面反映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但是, 国内文化企业受地域、企业规模、行区差异的影响, 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差异性较大, 因此,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兼顾可获得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代表性与可比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原则, 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创新投入指标。

创新投入包括文化企业对人才、技术、设备及研发的投入情况, 反映了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愿意和投入力度。

1、创新人力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投入情况, 包括对人才投入的数量与质量。数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高技术职称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高学历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等;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企业高技术职称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高学历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研发人员工资薪金占全体员工工资薪金的比例等。

2、创新技术、设备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创新技术及设备的投入情况, 是一种外源性的创新指标, 包括绝对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年投入额、设备的年技术改造支出额、专利技术的购买和使用的年支出额等;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新设备的年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设备的年技术改造支出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专利技术的购买和使用的年支出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技术投入比率等。

3、创新研发投入指标。

主要反映文化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研发投入情况, 是一种内源性的创新指标, 包括绝对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创新投入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研发投入额;相对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创新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年研发投入额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年人均研发费用等。

(二) 创新运用指标。

创新运用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运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指标。

1、合作创新指标。

用于反映企业与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新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数的比例、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占年度研发费用比例、新技术消化吸收费用占年度研发费用比例等。

2、自主创新指标。

用于反映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的能力。包括企业知识产权总量、企业发明专利占知识产权总量的比例、每万元研发费用投入的知识产权获取量、知识产权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知识产权保护费用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例等。

(三) 创新产出指标。

创新产出指标是用于反映文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增加市场份额, 提升竞争力的指标。

1、企业发展指标。

主要从财务角度反映文化科技创新后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资本积累率、可持续增长率, 上市公司还应考虑市盈率和每股收益等。

2、创新价值实现指标。

主要从企业和市场的角度, 反映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提升的指标。包括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份额、新产品和服务自主品牌数量及知名度、新产品和服务获得的荣誉称号和奖项数量。

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一) 明确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

文化企业与传统科技企业是有本质区别的, 文化企业是依托现代科技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 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文化企业创新模式一般分为“软件+硬件”、“平台+研发”、“服务+科技”三类。不同的企业及行业背景决定了文化企业创新模式的不同, 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对文化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创新模式的差异。

(二) 完善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评价文化企业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了解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科技, 改进和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持, 政府应用政策性和市场化双重引导的方式, 将技术研发、担保融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进行整合与共享, 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2014年由科技部发起建立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成都成立, 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集文化、科技、金融等资源的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 建设文化企业产权融资机制。

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 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是推动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首先, 政府要建立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用于鼓励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载体和装备创新等, 以项目化的方式择优支持;其次, 鼓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开展形式多样的产权融资, 拓宽企业的创新资金来源;第三, 鼓励其他企业围绕文化知识产权开展合作开发、授权使用、产权交易等, 在解决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人、财、物需求的同时, 促进产权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五、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是文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根据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国内文化企业的特征, 从投入、运用和产出三个角度, 构建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测度文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剖析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计算技术创新的成效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摘要: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手段。基于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 从创新投入、运用、产出三个角度, 构建财务和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并从创新模式、服务平台、产权融资, 分析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应用与举措。

关键词: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评价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 2005.23.

[2]Leidner E, Kayworth T.A Review of Cultur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Toward a Theo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ure Conflict[J].MIS Quarterly, 2006.30.2.

[3]毛牧然, 陈凡, 董雪林.论我国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现状、不足及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 2014.3.

上一篇:抗结核病药品下一篇:膨体聚四氟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