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抗凝治疗(精选4篇)
低强度抗凝治疗 篇1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 心肌病、心力衰竭、甲亢、肺病疾病均为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 除此之外, 长期的精神紧张、感染、代谢失衡以及长期饮酒也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1,2]。 本文选取我院80 例心房纤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对其中40 例患者实施了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的治疗手段,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3 月~2014 年4 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0 例心房纤颤患者。 所有患者的病情都经过临床评估, 均存在较高的脑卒中以及出血的风险[3,4]。 排除: (1)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 精神异常或者认知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 (3) 不接受此次试验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 研究组中男28 例, 女12 例;年龄45~79 (59.3±4.8) 岁。 对照组中男27 例, 女13 例; 年龄44~79 (58.4±5.2) 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051) 0.1g/次, 1 次/d。 研究组患者则使用低强度华法林 (生产厂家:齐鲁安替 (临邑) 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301) 治疗, 治疗初期, 2.5mg/d, 并对患者INR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 根据INR指标变化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 (每次增加或者减少1/4 至1/2 的剂量) , 直至INR指标恢复正常[5]。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服用华法林剂量情况在使用华法林治疗3d后, 18 例患者INR指标<1.5, 14 例患者指标处于1.5~2.0 之间, 6例患者在2.0~3.0 之间, 2 例患者>3.0。 在用药2 周后, 所有患者INR指标均达到了1.5~2.0。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出血现象比较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发生率为17.5% (5 例) ;对照组发生率为20.00% (8 例)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栓发生率的比较经过1 年的随访发现, 研究组发生5 例 (12.50%) 脑血栓, 对照组发生12 例 (30.00%) 脑血栓, 研究组患者脑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他症状的比较研究组仅1 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经治疗后, 肠胃功能恢复正常。 对照组则有5 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 3 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 经治疗后, 病情也得到缓解。 组间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心率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中老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 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患者一般会出现心悸、心绞痛以及眩晕等临床症状, 严重时还可导致患者休克, 出现心力衰竭的现象, 该病的死亡率极高,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6,7]。 本次研究组采用的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类抗凝药剂, 能有效的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 可有效的降低血液中的浓度, 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但同时也会因为抗凝治疗而增加出血的风险[8], 则研究组患者在出血现象则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此次研究患者脑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也仅1 例患者出现了食欲不振的现象, 本次研究表明, 使用华法林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治疗, 可将其脑血栓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安全可靠, 可长期服用。
综上所述, 本文采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的抗栓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起效时间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患者使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共计出现7例出血现象, 总发生率为17.5%;对照组共计发生8例出血现象, 总发生率20.00%, 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1年的随访发现, 研究组共计发生5例 (12.50%) 脑血栓, 对照组患者共计发生12例 (30.00%) 脑血栓, 研究组患者脑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文采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的抗栓疗效显著, 副作用小, 安全性高, 起效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抗栓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燃, 杨红敏, 王晓雪, 等.低强度抗凝合用洛伐他汀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研究[J].山东医药, 2007, 47 (1) :15-16.
[2]徐洪武, 何林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低强度华法林与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的对比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 (5) :584-585.
[3]吴军, 郭妍, 王俊宏, 等.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80岁及以上心房颤动患者的安全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0 (7) :540-543.
[4]黄桑, 林涛, 刘媛, 等.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抗栓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4) :4213-4214.
[5]吴平彬, 肖德明, 蔡文阳, 等.华法林预防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8) :597-599.
[6]黄维义, 李刚, 严丽, 等.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6, 22 (5) :276-278.
[7]吴梅芳, 方少红.非瓣膜病房颤的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 18 (1) :65-67.
[8]马云青, 郑泽琪.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抗栓的疗效和安全性[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7, 47 (5) :59-61, 64.
低强度抗凝治疗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84例骨折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 年龄均≥6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62~81 (68.7±6.4) 岁。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64~82 (69.2±7.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尤尼舒低分子肝素注射液 (生产厂家: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10300) 5000IU, 皮下注射, 1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超声血流和凝血功能检查, 指导患者用药, 规范合理饮食等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综合护理, 主要包括: (1) 用药护理:注射药物前后要仔细检查患者的相关体征, 注射前了解患者的身高、体重以及有无冠心病等疾病史, 可根据患者体重酌情增减剂量, 观察有无口鼻腔、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症状和药物过敏反应。注射时避免皮肤结节、瘢痕部位, 观察患者注射点和手术切口出血状况, 有无明显的出血时间或血凝发生。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症状, 观察患者口鼻腔、皮肤黏膜等有无出血和有无恶心呕吐、头晕等颅脑出血症状, 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2) 心理护理:患者长时间卧床加上对病情的欠缺了解易出现紧张、孤独害怕等心理, 加上腹痛、腹胀等症状, 造成思想压力过大, 情绪低落, 甚至出血血尿等严重危险事件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或担心药物成本而不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导致消极配合接受治疗。医护人员要多和患者交流、沟通, 多听患者诉说心中的想法和顾虑, 可以邀请院内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确保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及时发现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等。 (3) 日常饮食、运动护理:鼓励患者做适当的康复锻炼, 如按摩、足疗、练习太极等方法通脉活、改善血流。鼓励患者多吃含高钙、维生素D的食物, 帮助改善骨折病情和恢复。 (4) 病情观察护理:每位患者设立一份详细的病历和治疗档案, 在低分子肝素治疗期间, 通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和与患者询问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 特别是当出现头晕呕吐时要立即检查是否发生颅脑出血事件, 有部分患者对出血事件欠缺了解要加大健康教育宣传, 指导患者做好自身病情监测, 出现不良反应和出血事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以便及时处理。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低分子肝素治疗护理期间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老年骨折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 而老人由于自身体质较差、多老年疾病等因素使得术后治疗难度较大[2]。据医学临床研究统计, 老年患者骨折术后若不采取相关抗凝药物预防治疗, 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率高达40~80%, 甚至出现严重的肺栓塞, 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和生命健康造成重大消极影响[3]。目前临床多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血栓抗凝治疗, 医学研究表明低分子钙素的抗凝血因子活性t1/2明显长于普通肝素, 平均分子量约为4~6KD, 且抗凝血因子xa活性的生物利用度是普通肝素的3倍, 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 但由于临床使用中剂量和强度较大, 患者耐受性较差, 易出现不良出血事件甚至严重出血事件, 因此采取系统综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
我院本次研究中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用药防治血栓, 医学上有研究认为低分子肝素药物的注射对其治疗效果和不良症状有直接影响, 不合理注射如注射剂量过大、患者药物过敏德国易增加皮下出血的风险, 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日常饮食及锻炼也是抗凝治疗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 患者的消极心理、不合理饮食等易增加治疗期间的不良症状风险[5]。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两组术后低分子钙素治疗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症状, 但和对照组结果相较, 观察组仅出现了5例并发症患者, 不良反应率11.90%明显较低,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和张孝静[6]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可见观察组患者低分子钙素治疗期间给予系统综合护理取得较好的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 老年骨折患者术后低分子钙素治疗应注意预防出血事件及其他不良症状, 系统综合护理能具有较好的干预预防效果、有利于改善预后和病情恢复。
摘要: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84例骨折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不良症状的预防效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1.90%, 低于对照组的30.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骨折手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易引起异常出血事件和其他不良反应症状, 给予系统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不良症状发生, 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关键词:骨折手术,低分子肝素,抗凝,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虎, 王健, 史占军, 等.骨科大手术应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及并发症[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 :97-100.
[2]杨爱玲, 陈燕, 陈丽君, 等.前瞻性干预对防治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作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1) :116-117.
[3]刘明辉, 王言青, 田学忠, 等.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J].天津医药, 2013, 24 (8) :823-824.
[4]余洁静, 鲁娟, 张中月, 等.长期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医正骨, 2015, 21 (3) :79-80.
[5]高丽艳, 王景成, 刘文英, 等.护理干预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5 (23) :2607-2608, 2609.
低强度抗凝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 入选标准:入院时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参考第8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标准;伴有出血倾向;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排除标准:入院时已确诊医学死亡者;脑干出血、恶性肿瘤、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者;对本研究药品过敏者。随机分为25例研究组 (接受阿加曲班抗凝) 和25例对照组 (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抗凝) 。研究组平均年龄 (47.6±15.2) 岁, 男性16例, 女性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46.5±16.3) 岁,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8例, 两组人员性别,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 2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法:采用颈内静脉建立血管通道, 行CVVH治疗, 血流量200 m L/min。根据电解质水平, 调节加入氯化钾浓度, 置换液总量>15 L, 血流量200 m L/h, 置换液2 L/h, 超滤200~600 m L/h。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治疗方案。①对照组:治疗时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批准文号:H20010300, 生产企业:海南通用同盟药业) , 初始剂量15~20 U/kg, 追加剂量15~20 U/kg, 治疗结束前1 h停用。②研究组:使用阿加曲班注射液 (批准文号:H20020345, 生产企业:三菱制药株式会社) , 初始剂量60~120 μg/kg, 追加剂量20~60 μg/kg, 治疗前20 min停用。
1.3 观察指标: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4 h、8 h凝血活酶时间;研究组和对照组凝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法, 当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比较无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4 h、8 h凝血活酶时间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4 h、8 h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凝血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凝血发生率分别为12%、44%,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3。
3 讨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作为一种体外循环技术, 目前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可用于对多脏器衰竭、严重创伤、感染、急性肾衰等危重病的救治。在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时需要抗凝治疗。而且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患者基础疾病重, 多存在毒血症、凝血异常、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因此抗凝方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有学者提出抗凝的原则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减少血滤器膜和通路对机体凝血的影响。②减少全身出血的发生率。有研究[3]指出普通肝素用于血液净化时, 因出血而发生的病死率达到15%,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后, 管路、滤器凝血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是当治疗时间延长后, 管路、滤器凝血的发生率仍会上升, 而硫酸鱼精蛋白不能充分中和低分子肝素。
阿加曲班由日本三菱制药株式会社生产, 可直接与凝血酶催化活性位点可逆性结合, 灭活凝血酶, 抑制血纤维蛋白的形成[4]。阿加曲班的抗血栓作用不需要辅助因子抗凝血酶Ⅲ, 与肝素诱导的抗体间没有相互作用, 不会导致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药理学指出阿加曲班具有以下优点:①半衰期短, 作用时间仅为15分钟, 而且没有蓄积性[5];②使用结束后凝血活酶时间即可恢复正常水平。阿加曲班给药后1~3 h可达到稳定, 22.8%以原形药从尿中排泄, 13.1%以代谢产物在粪便中排泄。可以看出阿加曲班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克服低分子肝素的众多不足。同样本次研究中我们研究组治疗4 h、8 h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且治疗过程中滤器和管路的凝血发生率明显降低。
因此, 本次研究认为与低分子肝素钙相比, 阿加曲班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体外抗凝效果佳, 凝血发生率低。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加曲班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患者50例, 随机分为25例研究组 (接受阿加曲班抗凝) 和25例对照组 (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抗凝)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 治疗4 h、8 h凝血活酶时间以及两组凝血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结果比较无差异 (P>0.05) ;治疗4 h、8 h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凝血发生率分别为12%、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与低分子肝素钙相比, 阿加曲班用于连续性血液净化体外抗凝效果佳, 凝血发生率低。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阿加曲班,血液透析,抗凝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8-98.
[2]周鼎.抗凝药阿加曲班的合成方法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3.
[3]黄少华, 梁慧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防范[J].现代医院, 2009, 9 (5) :109-110.
[4]王彦云, 王珩.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 (8) :995-997.
低强度抗凝治疗 篇4
低强度电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LL-CBS)可以提高AF的诱发阈值[6]。房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主要由连接蛋白(Cx)构成,其中以Cx43为主。该蛋白表达或分布异常在AF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发现,AF动物和AF患者心房Cx43表达下降[7]。本研究将采用经典的AF模型来探索LL-CBS对AF的调控是否与Cx43相关。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准备
所有实验动物均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中心提供。14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体重7~9 kg,合格证号:No.4200020000021),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气管插管接呼吸机(MAO01746,Harvard,美国),室内空气持续正压通气,设定潮气量500 mL/min,呼吸频率20次/min。分离一侧股动静脉,并建立动静脉通道,股动脉连接压力换能器监测血压。实验过程中,静脉输生理盐水(50~100 mL/h)以补充手术创口及鞘管流失的液体。每小时股静脉追加戊巴比妥钠2 mg/kg。为维持正常体温,于犬下方放置一电热板,维持体内温度在(37.0±0.5)℃。皮下针刺电极持续监测体表心电图、心率。经第四肋间隙行双侧开胸术,剪开心包,将多电极导管缝于左右心房及肺静脉处,包括左心房(LA),左心耳(LAA),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心房(RA),右心耳(RAA),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电极另一端连接神经活性记录仪。所有电生理信号与血压信号均接入多导联生理记录仪(2000B,四川锦江)。
1.2 LL-CBS和实验分组
颈右侧作纵向切口,暴露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分叉处并与周围组织分离。将一枚特制的Ag-AgCl刺激电极缠绕于颈动脉窦外壁,电极另一端连与脉冲发生装置(SEN-7013,Nihon Kohden,东京,日本)。进行3~4次电刺激,每次持续3~5 min,若每次电刺激均能引起血压和心率明显降低,证实电极缠绕在正确部位。停止电刺激15 min后,血压和心率通常可恢复至刺激前水平,则进行下一次刺激。将能使血压降低10%的电压视为阈值。选择80%的阈电压进行LL-CBS,每隔30 min进行阈电压校正。脉冲转换器按以下参数设定:2.4~4.8 V,50 Hz,0.5 ms脉宽。
14只犬分为对照组(n=6)和LL-CBS组(n=8)。对照组行9小时快速心房起搏(9hRAP),LL-CBS组在快速起搏同时进行CBS。
1.3 建造AF模型
行9hRAP:按照Yu等[8]的实验方法,左侧第四肋间隙开胸暴露心脏后,将一刺激电极缝于左心耳处,刺激电极尾线连接Grass刺激仪(Grass-S88,AstroMed,West Warwich RI),测定起搏阈值,以2倍起搏阈值的强度进行快速心房起搏,起搏的频率为20 Hz(1200次/min),脉宽为0.1 ms,时间为9 h。在每小时末,重新测定起搏阈值以保证始终以2倍起搏阈值的强度起搏。
1.4 检测电生理指标
对缝制的8个位点分别进行测量。采用SIS2法测定有效不应期(ERP),先给予8个周期恒定的基数刺激(S1-S1=330 ms)后,给予一个期前刺激S2,S1-S2间期由150 ms开始,每次缩短10 ms,若遇到不应期,每减少1 ms。刺激电压选用10倍刺激阈值。记录到所有位点的变异系数即为ERP离散度,即标准差与均数之商。将诱发窗口(WOV)用于定量测量AF的诱发性。测量ERP时,在数次诱发出的AF中,最长和最短的S1-S2间期即为WOV。∑WOV是所有位点WOV之和。∑WOV越大,AF越容易诱发。分别在刺激前及9hRAP后测得上述各指标。
1.5 Cx43定量分析
从左右心房多位点获取心房组织,提取细胞RNA并用DNA酶处理,用凝胶电泳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9]。Cx43 RNA双向引物由上海泛亚生物技术公司提供。Cx43上游引物:5'-AGA AAG AGG AGG AGC TCA AAG TTG-3’,下游引物:5'-TTC AAT CTG CTT CAA GTG CAT GT-3'。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系统(Biosystems)检测荧光信号。该实验采用优化的PCR方案:PCR初期将混合物置于95℃温浴2 min,使之变性,随后进行40次PCR循环,95℃30 s,60℃30 s,72℃40 s。按2-ΔΔCT计算mRNA的相对表达量[10]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作为内参。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右侧LL-CBS对ERP的影响
在基础状态,两组各部位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实验9 h后,LL-CBS组动物心房8个位点ER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注:ERP:有效不应期;LL-CBS:低强度电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LSPV:左上肺静脉;RSPV:右上肺静脉;LIPV:左下肺静脉;RIPV:右下肺静脉;LA:左心房;R A:右心房;RA A:右心耳;LAA:左心耳
注:9hRAP:9小时快速心房起搏;ERP:有效不应期;LL-CBS:低强度电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LSPV:左上肺静脉;RSPV:右上肺静脉;LIPV:左下肺静脉;RIPV:右下肺静脉;LA:左心房;RA:右心房;RAA:右心耳;LAA:左心耳
2.2 右侧LL-CBS对ERP离散度的影响
在基础状态,两组ERP离散度[(0.04±0.02)比(0.05±0.0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LL-CBS组动物进行起搏及电刺激后,9 h末ERP离散度为(0.06±0.03)ms,对照组在进行9hRAP后,ERP离散度为(0.16±0.05)ms,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2.3 右侧LL-CBS对∑WOV的影响
在基础状态,两组∑WOV间[(25±6)比(22±8)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行9hRAP后,∑WOV为(163±40)ms,对LL-CBS组动物进行起搏及电刺激后,9 h末∑WOV为(42±5) ms,LL-CBS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诱导性降低。见图2。
与对照组比较,*P<0.05;LL-CBS:低强度电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WOV:诱发窗口
2.4 右侧LL-CBS对Cx4基因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LL-CBS组Cx43相对mRNA水平显著增高(0.13±0.05比0.2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实验主要提出,LL-CBS阻止心房细胞Cx43丢失,从而降低AF诱导性。右侧LL-CBS延长心房ERP,降低AF诱导性,同时维持Cx43在正常表达水平,稳定了心房电生理活动。
压力感受器位于心脏和各大血管中,可以同时调节交感张力和迷走张力[11]。颈动脉压力反射主要产自于颈动脉窦中的压力感受器,该感受器可探测局部血压[12]。颈动脉压力反射通过调节交感张力,在调控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针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亚组的研究中发现,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CBS)使交感活动受到抑制,并能增加迷走神经活性,从而抑制全身交感神经[13]。CBS已被用于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和慢性心衰[14,15],其机制可能是调控自主神经活动。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AF发生的潜在机制,因此笔者推测,CBS可能具有抗AF的作用。本实验设定使血压降低10%的刺激为阈刺激,80%的阈刺激即为LL-CBS。而在本研究中发现,LL-CBS可以在RAP的AF模型中抑制心房电重构和AF的发生,从而证实了这一推测。CBS将信号传至背部脊髓,在腹外侧脊髓发生信号的转换和处理,并传出至心脏[13]。高强度的CBS显著增加AF诱导性[16],而低强度的CBS可抑制AF的诱发[12]。
心房缝隙连接蛋白主要为Cx43。Cx43的表达和分布发生改变可严重影响电偶联和电刺激的传播。电传导紊乱使得AF易于发生。连接蛋白表达降低,心房电传递速度减慢,促进微小电折返的发生,这是持续性AF发生的关键因素[17]。已有学者进行相关基因研究,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或基因删除,连接蛋白表达低于正常水平,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AF易诱发[18]。另有实验,在AF实验动物上进行Cx43基因转移,该措施显著加快心房传递速度,有效终止了AF发作[19]。本研究中,LL-CBS可抑制急性犬实验中RAP诱导的AF,延长心房ERP并保护心房细胞Cx43。LL-CBS抑制Cx丢失可能与多种机制相关:首先,Cx43是一种短寿蛋白,在心脏中其半衰期仅数小时[20],LL-CBS可能抑制Cx降解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其次,已有研究报道,NO经cGNP抑制PDE3活性,抑制Cx基因的表达[21]。LL-CBS可能通过激活NO合成酶,增加NO释放,使得Cx表达上调。第三,只有磷酸化的Cx才具有活件[22],LL-CBS能激活蛋白激酶引起Cx发生磷酸化。
本研究LL-CBS组中,LL-CBS能显著抑制9hRAP引起的ERP缩短、ERP离散度延长和∑WOV增加,证实LL-CBS能有效抑制心房急性电重构,与Liao等[6]的研究一致。但本实验只研究了LL-CBS的短期效应(9 h),其长期效应有待建立慢性AF模型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表明,LL-CBS通过抑制心脏神经节丛(GP)活性,降低AF诱导性[6]。本实验中,LL-CBS抑制心房细胞膜Cx43丢失与GP活性降低关系如何,低强度电刺激左侧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是否产生同样功效,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