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结核药

2024-11-30

一线抗结核药(共8篇)

一线抗结核药 篇1

结核病 (tuberculosis, TB) 是临床上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呼吸道重大传染病, 是全球最主要的导致患者死亡的传染性疾病[1]。MDR-TB又称难治性结核病, 指同时耐异烟肼 (H) 和利福平 (R) 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2], 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3]。对于MDR-TB药物治疗无法达到良好疗效, MDR-TB患者存在病程长、疗效差、治疗难度大、复发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4]。因此, 研究MDR-TB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及给药途径, 将会提高此类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对结核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80例MDR-TB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通过对其采取莫西沙星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患者, 得出临床疗效、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80例MDR-TB患者, 其中初治涂阳23例, 复治涂阳57例;男68例, 占85%, 女12例, 占15%;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 (43.8±8.9) 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1年订) 》标准[5];痰结核杆菌涂片阳性、痰培养阳性 (+) ;药敏试验显示对2种或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以上患者接受治疗前, 血常规、肝肾功能、尿液分析、电解质均正常, 无肝肾等疾病。耐药情况:同时耐HR 37例、同时耐HRE 30例, 同时耐HRES 8例, 同时耐HRESZ 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1.2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与处理

耐药结核病的化疗常需要多种抗结核药联合应用, 所以常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尤其是第四、第五组抗结核药, 也常导致治疗中断或治疗失败, 甚至促使耐药加剧, 因此, 在用药前, 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既往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 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最大限度地保证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连续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皮肤病变、全身性过敏反应、视觉毒性、血液系统改变、精神及神经毒性、肌肉骨骼和内分泌等。处理方法:评估反应的程度, 了解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肝损伤如呕吐带血, 应检测血红蛋白指标等检查, 若有指征给予补充水分及纠正电解质紊乱, 给予止吐药或抗酸治疗, 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要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患者的耐受性;严重过敏反应的要停用所有治疗药物, 采用标准应急方案处理。消除其他潜在的可能皮肤过敏因素, 尽早对症处理, 如应用脱敏药物等。血液系统损伤, 如应用利奈唑胺, 若发生骨髓抑制则停此药, 严重贫血可输血;神经系统损伤可应用维生素B6、甲钴氨等。

1.3 治疗方法

化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4], 治疗方案为:3DELZ/15DLZ。治疗组采取原化疗方案同时全程加用莫西沙星, 即3MDELZ/15MDLZ;对照组在原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全程加用左氧氟沙星, 即3VDLZE/15VDLZ, 总疗程18个月。对全程化疗采用监督管理:住院期间给予单剂量摆药, 出院后继续家属监督, 并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 直至疗程结束。所有患者全疗程应用常规护肝药物。化疗药物剂量与用法情况见表1。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18个月痰培养转阴情况:每个月查痰1次, 每次3个标本, 均无阳性出现, 且痰结核菌培养阴性。治疗前、治疗中各检查1次胸部X线或CT观察病灶转阴情况。显著吸收:病灶吸收>1/2以上;吸收:病灶吸收达1/3~1/2;不变:病灶吸收<1/3;恶化: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病灶;病灶吸收率= (显著吸收+吸收) /总例数×100%。比较两组空洞变化情况:闭合:瘢痕、阻塞愈合或消失;缩小:空洞平均直径缩小≥1/2。不变:空洞直径缩小<1/2;增大:病灶增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痰菌转阴情况比较

治疗3、6、12、18个月后治疗组痰培养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病灶吸收情况比较

治疗组病灶吸收率为87.5%, 高于对照组的6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2.3两组空洞变化情况比较治疗组发生空洞变化21例, 空洞闭合率为61.9%;对照组发生空洞变化19例, 空洞闭合率为42.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组别例数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显著吸收吸收不变恶化病灶吸收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中国是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指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经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耐药或更多的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病。相关研究证实[6,7], 对结核杆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司帕沙星与莫西沙星, 最弱为环丙沙星。因加替沙星有致患者血糖异常的可能, 司帕沙星严重过敏反应率较高, 故而两种药物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有所减少。建议优先选择高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是治疗耐药结核病的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

莫西沙星是新一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主要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其化学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喹诺酮类药, 其引入8位碳甲氧基, 干扰Ⅱ、Ⅳ拓扑异构酶, 对细菌DNA复制、转录和修复进行阻止, 对G+杆菌、G-杆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具有广泛抗菌活性, 因而能较好的杀灭结核杆菌, 该药在对抗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方面已得到多方证实[6], 抗菌作用较左氧氟沙星高4~8倍, 并不完全交叉耐药。此外, 采取喹诺酮类单一长时间用药易导致耐药性, 治疗时选择与其他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可降低耐药风险[7]。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痰菌转阴率为90.0%, 空洞闭合率为61.9%, 病灶吸收率为87.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42.1%、6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莫西沙星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MDR-TB, 在患者症状改善、病灶吸收、空洞缩小或闭合、加速痰菌转阴等方面疗效显著, 若经济允许最好使用, 但要注意联合用药,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抗结核药物。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 (MDR-TB)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MDR-TB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采用莫西沙星 (M) 联合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 (D) 、利福喷丁 (L) 、吡嗪酰胺 (Z) 、乙胺丁醇 (E) 治疗, 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 (V) 联合D、L、Z、E治疗, 疗程均为18个月。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情况及空洞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痰菌转阴率为90.0%, 空洞闭合率为61.9%, 病灶吸收率为87.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42.1%、6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抗结核方案中联合莫西沙星较左氧氟沙星效果更好, 莫西沙星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MDR-TB能加速痰菌转阴、空洞闭合, 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莫西沙星,肺结核,耐多药

参考文献

[1]乔路.多耐药肺结核患者耐药性分析与治疗探讨.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9) :70-71.

[2]Kaneko M, Eguchi K, Ohmatsu H, et al.Peripheral lung cancer:screening and detection with low-dose spiral CT versus radiography.Radiology, 1996, 201 (3) :798-802.

[3]何小珊, 邓丽红, 朱辉超, 等.空洞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耐药性分析及治疗方案探索.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1-3.

[4]中国防痨协会.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 (2009)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2 (7) :181-198.

[5]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 2002, 24 (2) :65-108.

[6]Trampuz A, Laifer G, Wenk M, 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gatifloxacin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a granulocyte-rich exudate.Antimicrobial Agents&Chemotherapy, 2002, 46 (11) :3630-3633.

[7]赵伟杰, 李芃, 陆宇.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交叉耐药性研究.中国防痨杂志, 2009, 31 (8) :469-472.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篇2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12-02

结核病属于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很容易引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脑部、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严重的可造成患者死亡,对于结核病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但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在治疗结核病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高度重视,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分析如下:

1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中的发病机制方面主要存在着两种机制,分别是免疫机制以及非免疫机制,其中免疫机制认为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造成患者体内组胺的积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Ⅰ型变态反应,还有学者研究后显示这些药物可以形成半抗原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引起Ⅱ、Ⅲ、Ⅳ型的变态反应,进而造成了肝损害,而在非免疫机制方面主要是常用药物在肝内发生了三相反应,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理状态等均可影响到三相反应中的任何一相,任何一相发生变化后都会影响到整个三相反应,进而造成了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造成药物的毒性增强,造成了肝脏损害。在这两种不同的发病机制中,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1]。

2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掌握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对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预防有着重要影响。在高危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多,当前公认的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较多,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方面,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高龄患者多于低龄患者、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多于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除此之外,患者本身的肝脏疾病、长期大量饮酒、联合用药等均属于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有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那么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发生肝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在掌握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后,可对其中的可控因素实施控制,从而减少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肝损害的可能性[2]。

3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免疫机制的异质性分析

虽然抗结核药物属于小分子物质,患者在服用后不会直接导致免疫反应,但是药物作为半抗原和代谢酶结合之后可直接激活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中有多种因子的存在,这些因子会继续增加炎性细胞的数量,产生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对肝窦细胞、Kupffer细胞以及储脂细胞产生作用,进而造成了组织的纤维化、局部循环障碍以及肉芽肿等。在免疫机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Kupffer细胞相关肝损害

免疫反应发生过程中需要细胞因子、活性脂质、炎症介质以及其它中间产物的参与,而且这些物质也是发生免疫反应必须的。许多学者研究后显示,Kupffer细胞(KC)可以在内源性物质或者是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被激活,激活后可以释放出上述免疫反应所需的物质,当这些物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对细胞以及组织产生影响,使其出现损害甚至坏死。KC细胞在激活过程中髓样分化蛋白(MD2)、Toll受体4(TLR4)均作为内源性物质或者外源性物质的媒介,从而发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说上述的媒介物质中,任务一项物质的异质性都会直接影响到KC细胞的激活,同时这些物质也是造成肝损害的重要因素,当这些物质在患者体内的含量超过一定程度后会逐步的造成肝损害[3]。

3.2 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 相关的肝损伤

部分学者研究后显示PPAR-α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物质可以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免疫功能以及炎症反应的功能,许多肝脏疾病的发生均与PPAR-α有一定关系,有学者研究后显示,PPAR-α正常表达受到抑制或者是出现了缺失对于酒精性肝损伤具有重要影响,表达率较低的PPAR-α能够减弱对NF-kB的抑制,甚至直接不产生抑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NF-kB的活性增强,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将会增加,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会造成肝脏的损害。

4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的异质性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与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同时得出的研究结论也较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4.1 与Ⅰ相代谢酶P450-2E1相关的肝损害

Ⅰ相代谢酶P450-2E1属于以一种可以增加毒性的同工酶,由于其可增加毒性,因而在化学物质致癌变以及药物的毒性发挥方面有着较大影响,Ⅰ相P450-2E1可以直接参与到患者体内药物的代谢以及毒性代谢,而毒性代谢的强弱取决于P450-2E1的活性,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在患者体内通过P450-2E1的作用可以产生氧自由基,进而造成肝损害,大量学者研究后证实。P450-2E1基因具有多态性,而这也是造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重要原因[4]。

4.2Ⅰ 相代谢酶2N-乙酰基转移酶 2(NAT2)相关肝损害

NAT2属于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代谢酶,本身具有多种活性,有快型和慢型之分,而快型与慢型都能影响到肝损害,有学者将NAT2以及CYP2E1基因多态性和抗结核药物肝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NAT2的基因多态性直接影响到肝损害,通过对NAT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可以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进行预测。

4.3 Ⅱ相代谢酶相关肝损害

GST属于Ⅱ相代谢酶,对于谷胱甘肽和药物毒性之间的代谢反应发挥催化作用,降低抗结核药物的毒性,同时还能将细胞内的自由基清除,在Ⅱ相代谢酶GST中包含了多种组织形态,比如:GSTM1以及GSTT1基因位点均含有多态性,但是在种族上存在着差异,在出现基因突变后,GST的活性会降低,能够发挥的作用减弱,此时,患者出现肝损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4 Ⅲ相转运蛋白MRP2相关肝损害

Ⅲ相转运蛋白MRP2可以将体内的毒性代谢产物向外排出,而这一过程对于肝损害而言属于保护过程,但是在Ⅲ相转运蛋白MRP2出现缺失或者是表达率较低,此时,毒性向外运输会受到影响,大量毒素的积累可造成肝损害[5]。

5 小结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机制主要包含免疫机制以及非免疫机制,在非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三相代谢酶对肝损害的影响,同时抗结核药物值肝损害存在着多种高危因素,在治疗中应尽量的避免,减少抗结核药物对肝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刘瑜,高瑞,陈昱,等.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与药物代谢酶等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01):91-95.

[2]李卫,钟洪兰,温秀珍,等.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5,15(09):9-12.

[3]杜伟,杨亚男,赵力,等.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药学监护[J].包头医学,2015,39(03):150-152.

[4]李盼盼,周伏喜.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药物相关性肝损害的产生及干预[J].医学综述,2014,20(06):1054-1056.

一线抗结核药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11年6月对痰培养阳性的标本做出菌型鉴定及6种抗结核药的药物敏感试验, 共2 657人, 初治患者1 998例, 复治患者659例。按年龄分组: (1) 少年组:<20岁, 322例; (2) 青年组:20~39岁, 951例; (3) 中年组:40~59岁, 879例; (4) 老年组:>60岁, 505例。

方法: (1) 菌种鉴定:使用对硝基苯甲酸 (PNP) 、噻吩-2-羧酸肼 (TCH) 等鉴别培养基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支杆菌鉴定。 (2) 药敏试验:采用无淀粉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 配制培养基及药敏试验的过程严格按照中国防痨协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的要求执行[1]。 (3) 试验药物: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乙胺丁醇 (EMB) 、吡嗪酰胺 (PZA) 、链霉素 (SM) 、对氨基水杨酸钠 (PAS) 。

相关定义: (1) 原发性耐药:先前从未服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 所感染耐药结核菌的现象; (2) 初始耐药:用药情况不详或用药时间不超过1个月而出现的结核菌耐药现象; (3) 获得性耐药:接触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发生耐药性, 持续用药1个月及以上发生耐药性的现象; (4) 耐药结核病:对于1种或1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耐药, 通常为肺结核患者; (5)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指结核菌对2种及以上的强力抗结核药物, 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 具有耐药性, 这是耐药结核的一种特定形式。

结果

总体耐药情况: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2 657例, 其中符合初治条件1 998例, 符合复治条件659例, 对1种或1种以上药物耐药1137例, 总体耐药率42.8%。对INH、RFP同时耐药, 即MDR-TB 374例, 耐药率10.3%。不同结核药耐药率从高到低为INH 24.3%、SM 17.5%、RFP 14.9%、EMB 13.1%、PZA 11.5%、PAS 8.2%。

不同年龄层患者耐药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中, 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耐药率分别为10.5%、49.2%、44.8%、35.2%, 耐多药率分别为2.8%、12.4%、11.2%、9.5%, 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以40~59岁年龄段最高, 见表1。

讨论

2000年各省关于结核病菌耐药性监测项目的结果显示,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普遍存在耐药率高、耐多药率高、耐药种类多的特点, 特别是同时对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的MDR-TB发生率高。但是结核菌耐药水平在不同省之间存在差异, 如浙江、广东、湖北等省的耐药水平相对较低, 而河南、辽宁、内蒙等省耐药率及耐多药率较高。根据《全球结核耐药性控制》的报告, 2002-2006年对全球81个国家共9万名结核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其中45个国家存在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广泛耐药结核 (XDR-TB) 。目前结核病耐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WHO 2008年度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920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 170万例死于结核病, 1440万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其中有50万耐多药结核病例。WHO与全球遏制结核病的伙伴制定了2015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50%, 但是由于结核菌耐药使得这一目标实现受到阻碍[2~5]。

药物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佳、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服药情况管理不严格导致患者间断用药等, 都是造成结核分支杆菌发生耐药性的原因, 病菌不能够被及时杀灭从而产生耐药性, 导致治疗失败, 结核病患者的病程延长, 增加死亡的风险。耐药率是结核病控制水平的一项综合评价指标。本研究提示了开展耐药监测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结防工作的迫切任务就是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积极地防控耐药结核病的流行[6,7]。现阶段三代奎诺酮类药物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 力克肺疾等新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效果较好, 并且耐药率也较低, 为复治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8]。

我们本次的调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调查中包括了部分痰培养阳性但是因死亡或缺乏药敏试验结果的病例, 影响了调查的准确性, 同时也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更换。另外, 有些病例关于患者用药历史记录不详。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进, 详细记录患者的既往用药史 (包括用药种类、剂量、用药时间长短、用药是否规律、既往药敏结果等) 。

鉴于以上结果, 我们建议对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如患者缺少药敏试验结果时, 依据患者治疗史以及该地区常见的耐药类型采取经验性给药方案。有药敏试验结果的患者, 应依据WHO的建议:MDR-TB治疗方案应至少包含有3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 治疗方案中最好联合使用1种注射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 ;当患者的痰培养转阴时, 可撤掉1种或1种以上的药物, 最好是药效较弱或存在不良反应的药物;在痰培养结果转阴后应持续使用这些较弱的方案治疗不少于18个月, 以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 基于目前耐药结核病增多的现况, 应该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以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学特征, 加强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的抗结核药物及新的疫苗的研发,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规范用药, 是彻底消灭结核病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J].中国防痨杂志, 1996, 18 (1) :28-3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ifty-eighth World Health Assembly[R].WHA58/2005/REC/1.Geneva:WHO, 200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R].WHO report 2008, WHO/HTM/TB/2008:393.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top TB Strategy[EB/OL]:http://whqlibdoc.WHO.int/hq/2006/WHO-HTM-STB-2006.3682eng.pdf.ed, 006.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MDR-TB&XDR-TB Response Plan 2007~2008[R].WHO, 2007.

[6] 端木宏谨.掌握结核病流行趋势指导结核病防治工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1-2.

[7] 张立兴, 屠德华.加强预防和合理治疗耐多药结核病[J].中国防痨杂志, 2003, 25 (1) :2-3.

一线抗结核药 篇4

关键词:肺结核,耐药,分析

耐药结核病为目前结核病防制工作的重点,因治愈率低,患者将成为耐药结核菌的长期传染源,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扩散,从而进一步影响结核病的控制。根据WHO的最新统计,2014年,有约5%的肺结核患者被确诊为耐多药肺结核病(MDR-TB)患者,全球约有48万MDR-TB患者,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5年WHO年报估算全球共有96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发病率约为133/10万,其中约有3.3%的新发患者和20%的复治患者为MDR-TB[1]。我国以93万的估算发病总数位于世界第3位。耐药性结核病是全球结核病控制规划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全国第5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结果[2],一线抗结核药品的耐药率为36.8%,耐多药率为6.8%;江苏省的耐药率为28.5%,耐多药率为13.1%[3]。为研究无锡市肺结核耐药的实际情况,我们现将2012—2015年耐药监测的数据加以整理,对无锡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特征进行分析,为本地肺结核的临床治疗和防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无锡市各市(县)、区2012—2015年期间送市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的肺结核患者的痰培养阳性菌株,并获得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结果者。初治患者指从未用过抗结核药物或用抗结核药物不超过28 d的患者,复治患者包括复发、初治失败和返回的患者。

1.2 试验方法

涂片、培养和菌种鉴定按照中国防痨协会《结核菌检验细菌学检验规程》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WHO/IUATLD《耐药检测指南》推荐的比例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检测。

1.3 耐药性结核病分类

相关定义根据《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5)》[4]中相关定义,将本研究中涉及的耐药性结核病分为单耐药结核病(MR-TB)、多耐药结核病(PR-TB)和MDR-TB。定义分别为:(1)MR-TB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证实对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2)PR-TB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对1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3)MDR-TB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

1.4 检测标准

质量控制负责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参比实验室接受省级和国家参比实验室的质控测试,以评价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Stata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2.1.1 菌株特征

本次研究共开展痰培养1 499例,痰培养阳性1 373例,阴性122例,污染4例;痰培养阳性1 373例,阳性率91.59%。1 373例痰培养阳性菌株经菌群鉴定试验,确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1 337例(97.38%),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NTM)36例(2.62%)。

2.1.2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1 337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中,初治病例1 046例,复治病例291例;男性1 026例,女性311例,男女性别比3.30∶1。1 337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97岁,平均年龄(54.07±19.74)岁。

2.2 药敏试验结果

1 337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分离株中,对4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1 171株,占87.58%(95%CI为85.69%~89.31%);对1种或1种以上药物耐药菌株166株,总耐药率12.42%(95%CI为10.69%~14.30%。单耐药率6.13%(95%CI为18.72%~23.15%),耐多药率5.53%(95%CI为4.37%~6.90%),多耐药率1.27(95%CI为0.74%~2.03%)。4种抗结核药物耐药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R(9.65%)、H(6.96%)、S(2.92%)、E(1.35%)。见表1。

2.2.1 不同类型患者耐药情况分析

1 337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分离株中,初治患者耐药率为7.07%(95%CI为5.60%~8.80%),复治患者耐药率为31.62%(95%CI为26.31%~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8,P<0.05);初治患者中有3.82%单耐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95%CI为2.75%~5.17%),复治患者中有14.43%单耐一种一线抗结核药物(95%CI为10.60%~19.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1,P<0.01);初治患者耐多药率为2.20%(95%CI为1.40%~3.28%),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17.53%(95%CI为13.34%~22.39%),初、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9,P<0.01);初治患者中1.34%为多耐药病例(95%CI为0.73%-2.24%),复治患者中1.03%为多耐药病例(95%CI为0.21%-2.9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12—2015年无锡市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情况见表1。

2.2.2 耐药顺位情况

4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R(9.65%)、H(6.96%)、S(2.92%)、E(1.35%)。其中初治患者耐药率顺位为R(4.97%)、H(3.25%)、S(2.29%)、E(1.15%),复治患者耐药率顺位也为R(26.46%)、H(20.27%)、S(5.15%)、E(2.06%)。除E以外,复治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均高于初治组。

2.2.3不同年份间耐药情况比较

2012—2015年无锡市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分别为33.84%、9.18%、6.44%、6.30%,各年份间总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79,P<0.01);耐多药率分别为10.27%、3.61%、3.61%、3.94%,各年份间耐多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P<0.01)。2012年总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度。见表2。

2.2.4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耐药情况比较

对1 337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作进一步分析,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1 377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分为≤30岁、31~60岁、>60岁3个年龄组,总耐药率和各年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5 不同地区间耐药情况比较

按照定诊医疗机构管辖范围,将无锡市下辖的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新区分为6个耐药监测地区,其中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新区合并为城区监测地区。6个耐药监测地区的总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P<0.01),各监测地区间初治患者总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6,P<0.01),复治患者总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6个监测地区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滨湖区(20.93%)、锡山区(19.53%)、城区(13.83%)、惠山区(10.00%)、江阴市(8.82%)、宜兴市(6.98%)。各监测地区间耐多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但耐多药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的的滨湖区和惠山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见表4。

注: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S—链霉素。

3 讨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2012—2015年无锡市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12.42%,耐多药率为5.53%,原发性耐药率为7.07%,均显著低于2010年第5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所获得的全国及江苏省水平[2,3],也低于镇江[5]、南京[6]、苏州[7]等周边城市的耐药水平;获得性耐药率为31.62%,与全国第5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所得获得性耐药率(35.9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05),但低于江苏省2010年结核病耐药流行病学调查所得获得性耐药率(52.3%)[3],提示无锡市目前为耐药肺结核的低流行区,但获得性耐药肺结核应引起重点关注。获得性耐药率是反映过去结核病控制情况和治疗效果的综合指标[8],获得性耐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在既往的肺结核患者治疗和管理工作上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无锡市的初、复治组耐药顺位相同,均为R、H、S、E,利福平耐药居无锡市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首位,与全国以及江苏省耐药顺位有所不同,可结合临床开展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看是否与临床医生在对包括肺结核在内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利福平有关。复治组患者总耐药率、单耐药率、耐多药率均显著高于初治组,与文献[9,10]报道的一致。复治患者暴露于药物作用时间长,且疗程较长,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容易出现不规则服药和中断服药的情况,这些均可能导致耐药情况的出现。

2012年为无锡市耐药监测工作的起步年,监测对象主要为复治涂阳患者,这可能是造成总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度的原因。2013—2015年的耐药监测包括所有的耐药可疑者和初治涂阳病例,总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有所降低,并趋于平稳。

滨湖区、锡山区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都高于其他地区,进一步分析城区耐药情况,新区耐药率和耐多药率也较高,分别达到20.23%和6.36%,这3个区均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治愈率低有可能是造成耐药率增高的原因之一[11,12]。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无锡市肺结核耐药水平较低,但获得性耐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耐药顺位与全国情况有所不同,结核耐药流行株有地区特异性。应注意规范一线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加强耐药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全力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治愈率,从而减少患者发展为耐药结核病的可能。同时应大力发展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尽可能早地发现耐药肺结核患者。在今后工作中也应进一步分析无锡市耐药肺结核流行的相关危险因素,确定流动人口是否为造成部分地区耐药率较高的原因。虽然耐药水平较低,但无锡市的耐药监测工作必须在保证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基础上长期开展,以提高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WHO.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15[EB/OL].(2015-10)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en/.

[2]王黎霞,成诗明,陈明亭,等.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3]杨丹丹,邵燕,虞浩,等.江苏省耐药结核病抽样调查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1007-1010.

[4]中国防痨协会.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5)[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5):421-469.

[5]蒋卫平,孙春红.镇江市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7):3457-3459.

[6]邵吉宝,王相栋,张文海,等.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3):42-43.

[7]王霞芳,吴妹英,沈兴华.苏州市住院肺结核患者耐药情况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74.

[8]么鸿雁,施侣元.我国结核病耐药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Meta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4):202-204.

[9]冯文海.邯郸市2013年初、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状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9):1129-1130.

[10]魏淑贞,梁庆福,林淑芳,等.福建省复治肺结核患者耐药现况与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3008-3011,3015.

[11]管红云,杨应周,谭卫国,等.深圳市流动人口肺结核耐药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8):557-561.

一线抗结核药 篇5

关键词:抗结核药,不规则服用,影响因素

1结核治疗及抗结核药服用态度对不规则服药的影响

结核治疗及抗结核药服用的积极性指患者自身对继续服药的自觉意识和对治疗的主动态度。结核治疗及抗结核药服用积极性高低对抗结核治疗不规则服用的影响力最大, 结核患者从家人、朋友和周围人得到结核治疗和抗结核药服用的支援、医务人员作为结核商谈者的存在等增加结核治疗和抗结核药服用的积极性, 能防止忘记和中断抗结核药服用。第一次被诊断为结核比有结核既往史的患者对结核重视程度高, 增加了结核治疗和抗结核药服用的积极性。

只要实行规范的抗结核药化学治疗就有可能治愈结核病, 标准化治疗方案最低需服药治疗6个月。为了一直到疗程结束为止坚持持续服药, 患者自己认识到结核治疗持续服药的重要性, 对治疗和持续服药有积极的作用。先行研究也有类似的报道, 指出患者自身服药管理比委托他人效果要好。我们认为对自己管理困难的患者, 不仅是医务人员, 家人和周围的人也都要给予支援协助, 这对防止服药中断是非常重要的。可实施家庭用药督导制度, 为肺结核患者提供详细说明服药剂量、方法和时间的卡片, 并把卡片放在患者可以经常看到的地方, 如床头、饭桌、刷牙杯旁等。

2结核患者心理对不规则服药的影响

结核患者不仅有对结核的否定情绪, 还有由于患有结核而对人际关系产生的畏惧感。患者对结核病持有否定情绪, 由于结核患者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畏惧感, 有导致忘记服药和中断服药的倾向, 对抗结核药的不规则服用产生影响。

另外, 合并结核以外的疾病增加了担心结核是否真的能治愈, 而结核是可怕的病等对结核的否定情绪。主治医生与患者人际关系融洽可缓解患者对结核的否定情绪, 患者通过对结核的否定情绪的消除带来对人际关系畏惧心理的变化, 可防止抗结核药忘记服用和服药中断。

关于肺结核患者心理侧面的研究不多, 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会对继续服药产生影响还不明确。富永等报道, 由于被诊断为结核的患者的心理有不安、担心, 不想让他人知道, 担心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自己被诊断为结核, 结核是令人羞耻的病, 是否真能治好等对结核的否定感情强化患者对周围人的距离感, 增加忘记服药的频度, 有中断服药的倾向。

3从事结核治疗与抗结核药服用支援的医务人员对改善抗结核药不规则服用的影响

结核病治疗人员的行为对于结核患者能否成功地完成治疗至关重要。患者信赖医疗保健人员, 认为其是可以商谈的对象, 将自己对患结核的不安、对结核治疗的疑问向医务人员倾诉, 对改善抗结核药的忘记服用, 防止服药中断有很大影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按照“引导—合作型”、“相互参与型”医患关系模式, 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加深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尊重程度, 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医务人员要评价患者是否有结核以外需要治疗的疾病、是否有症状, 和患者身边的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共同努力, 提高患者对结核治疗和抗结核药服用的积极性, 缓和对结核的否定情绪, 能防止抗结核药的忘记服用和服药中断。

白井等报道, 和医务人员的关系不好是导致治疗脱落、中断的直接关联因素。本研究明确显示和医务人员的关系对抗结核药的不规则服用有间接效果。和医务人员的关系好, 增加患者自身对治疗和继续服药的积极性, 能缓解对结核抱有的主观否定情绪;反之, 则削弱患者的积极性、强化其否定感情, 对抗结核药不规则服用产生影响。

关于结核的商谈者, 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保健师, 医务人员以外包括家人、朋友、病友等, 最终有统计学意义的是医务人员的存在。强化医疗保健人员的影响力, 进一步考虑医疗保健人员的作用, 对改善抗结核药不规则服用有重要意义。医疗保健人员不仅要成为结核患者的医疗者, 还要进一步成为商谈者、指导者。

4抗结核药来源及患者就诊医院级别对抗结核药不规则服用的影响

据报道,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者, 服药依从性较低。有研究结果显示自费购买抗结核药的患者较公费购买者服药依从性好, 可防止抗结核药忘记服用和服药中断。这与自费购买者抗结核药费占收入比例较大, 患者对结核治疗和抗结核药服用比较重视, 服药积极性高有关。

结核患者就诊医院有省级综合性医院、省级结核病专科医院、地市级综合医院、地市级结核病专科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所共6个选择项。先行研究里没有关于就诊医院级别对不规则服药产生影响的报道, 但有报道说非肺结核防治机构的医生由于不了解结核病全程治疗及督导的重要性, 治疗方法欠妥, 导致患者的不遵医行为。在地方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和医生的关系比较亲近, 就诊也方便, 可防止抗结核药忘记服用和中断。

参考文献

[1]曾启林.健康教育在门诊肺结核病人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 2008 (4) .

[2]赵丽华.肺结核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8 (2) .

一线抗结核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6月~2009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肺结核球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48岁,平均33岁;体重52~70 kg,平均59 kg;未合并肝肾疾病。40例均为初治患者,肺结核球直径<3 cm,均顺利完成1年抗结核病疗程,治疗过程中无中断治疗及出现需要停药的副反应。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乌体林斯针(成都金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别名:草分枝杆菌F.U.36混悬注射液,每支1.72μg),每周1次,每次1支肌注,总疗程半年,联合抗结核药进行治疗,抗结核方案为3HRZE/9HR。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方案治疗组相同。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肺结核球的吸收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开始治疗前应用抗炎治疗半个月病灶无吸收,排除炎症可能,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后复查提示肺结核球完全吸收消散,或者仅留下少许纤维条索状影;有效:肺结核球较治疗前有吸收,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肺结核球较治疗前无变化或者增大,增大者需取病检排除肿瘤性疾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见表1。

上述数据表明,在治疗早期,两组疗效相似;但是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病灶完全吸收例数明显增多,显效率为20%,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显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70%。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20例患者在应用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皮下硬结,但经过热敷处理后均好转,无一例中断治疗,没有出现发热、过敏、头昏等其他不适。

3 讨论

肺结核球或称结核瘤,在病理上是一个被纤维膜包裹的干酪病灶,直径2 cm左右,其形成原因有4种:(1)由干酪性肺炎局限纤维化而形成;(2)由结核肉芽组织发生干酪性坏死形成,往往由几个小病灶融合而成;(3)由阻塞性空洞充满干酪物质形成;(4)由靠近肺门的较大支气管结核向外发展形成。其中以第一种最多见。由于被纤维膜包裹,药物无法渗透进入病灶中,不能彻底杀灭其中的结核杆菌,成为疾病复发和恶化的根源。根据结核球的特点,林志新[2]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内外科辅助治疗方式,值得参考。

乌体林斯是一种多功能免疫增强剂,主要通过影响免疫应答反应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乌体林斯对肺结核球治疗有效的理论依据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乌体林斯的主要成分是灭活的草分枝杆菌,草分枝杆菌是耐酸分支杆菌中的一种,因此,它同结核菌存在生物亲缘关系。乌体林斯通过特殊的物质交换,可持久地介入人体的免疫过程,不断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杀灭和清除体内结核杆菌,达到治疗的目的。(2)乌体林斯能显著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3,4],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殖,促进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IFN-γ)等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还可显著增强NK细胞活性。结核病是一种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乌体林斯无疑是提高结核病患者包括肺结核球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的首选。(3)巨噬细胞是结核分枝杆菌的栖息地,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5];巨噬细胞也是宿主抗原提呈细胞和抗菌效应细胞[6]。乌体林斯能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释放巨噬细胞凝集因子(MA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F)、促有丝分裂因子(MMF)等,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代谢等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还可以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大量O2-,这与杀灭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在内的病原体有关。(4)乌体林斯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这是否能有效改善肺结核球的纤维包裹而使药物更容易渗透入病灶中,此点尚待进一步考证。

总之,乌体林斯联合联合抗结核药治疗直径<3 cm的肺结核球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而对于直径>3 cm的肺结核球是否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乌体林斯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球的疗效。方法:将40例肺结核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乌体林斯联合抗结核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抗结核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肺结核球的吸收情况。结果:治疗9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30%,总有效率达95%;而对照组显效率为5%,总有效率为75%。结论:与单纯采用抗结核药进行治疗相比,乌体林斯联合抗结核药治疗肺结核球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肺结核球,乌体林斯,抗结核药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

[2]林志新.肺结核球的临床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7):937-938.

[3]周世明,贾杰,杨建国.乌体林斯治疗肺结核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3,3(5):623-624.

[4]赵天军.结核抗体检测与临床用药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40.

[5]马玙.浅议结核病的免疫治疗[J].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10,(2):142-145.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共收治120例患有肝结核的患者, 包括男72例, 女48例;患者的年龄18~70岁, 其中有18例HBs Ag呈阳性, 5例HIV阳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经肝功能检测一切指标为正常。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确认对轻度肝损害患者要加强护肝治疗, 对于中、重度肝损害患者要逐渐减少使用抗结核药物, 再加强对护肝降酶方面的治疗:采用还原型甘草酸二胺、硫普罗宁 (凯西莱) 、谷胱甘肤、联苯双酯等药品;对于中、重度患者医护人员要适当经静脉注射给药, 经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1~2周时间, 对肝功能复查。

1.2.2 护理方法

由于门诊治疗的患者不能长时间的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治疗, 无法及时正确的判断治疗效果, 因而增大了治疗难度, 为此门诊督导员会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病情, 并准确掌握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时间, 正确的了解是治疗的最佳手段, 对患者要让他们了解肝损害的致病因素和机理, 从而能正确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使医生在治疗时了解患者的疾病程度, 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为肝脏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正确的回答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疑问, 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对其进行适当疏导, 轻柔、简洁的语言能让患者有安全感, 使其放下包袱, 消除后顾之忧。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要从心理上给予安慰, 使其解除防卫心理, 进而正确掌握病情, 要不厌其烦鼓励患者, 分散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 让患者正视疾病并站在患者角度与其交谈, 和患者成为朋友会在第一时间掌握病情的进展, 使医生全面准确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法[2]。

2 结果

对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 采用的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 有9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痊愈出院, 占81.7%, 18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占15.0%, 有4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恶化, 占3.3%, 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首先医护人员要对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登记造册, 建立患者档案, 并保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适当的家庭访视,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药物治疗的效果,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解决一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护理、消毒等方法。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 使其增加安全感。在为患者用药前, 应着重了解药物名称、种类和服药的方法、时间、剂量及药物能出现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和出现问题时及时的治疗方法。仔细讲解抗结核的规律以及全程用药的必要性和定期复查的效果。在患者治疗抗结核前, 重点检测血液和肝功能、乙肝两对半, 并在治疗结束后, 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肝功能。使医生正确掌握患者肝功能的情况、自身的治疗状况。对以往病情等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服用适当的剂量和保肝措施。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系统性的整体教育。让患者掌握第一手资料, 让患者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适度锻炼, 避免过度疲劳, 正确合理营养搭配, 戒烟戒酒。另外屋内保持通风, 应单独居住, 避免去公共场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吐痰要及时销毁, 需要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要遮挡, 不要正对他人。一旦出现厌食、无力、恶心、巩膜发黄等问题时, 要及时检查, 减少心理压力。由化学毒物、药物、酒精引起的非病毒肝损伤是不会传染的, 但是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合理调整饮食[3]。切勿过度饮酒和过度吃药, 当酒量和药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候, 就会引起质变。针对性药物性肝损伤, 首先就是要调整饮食, 还可适当的用些肝细胞保护剂, 促进有害药物的代谢。有一些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一过性的, 可逆的, 即停药后就可缓解, 若被诊断是药物性肝炎, 专家称只要及时治疗, 是可以恢复的。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十分普遍的毒副作用之一, 也是结核病患者停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葵.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60例临床分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27 (6) :485-486.

[2]王琪.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14, 35 (9) :1925.

一线抗结核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9例均符合DILD的诊断标准[1]。男21例,女28例;年龄21~77岁,平均49岁。

1.2 临床表现

黄疸11例(21.1%);消化道症状者25例(48.0%);腹胀者7例(13.5%);乏力者12例(24.4%),肝区疼痛5例(10.2%),发热3例(6.1%);瘙痒3例(6.1%);另少有皮疹、腹泻、肝性脑病、关节疼痛等症状。

1.3 治疗

本组予以停用致病药物,护肝、退黄、对症及积极的支持治疗。主要护肝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明显淤胆者短期应用激素治疗,严重病例应用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共3例(8.0%),治疗1~3次。

1.4 疗效标准

治愈:ALT、AST、总胆红素恢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好转:上述指标有所恢复,但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无变化:上述指标无改善或恶化,无新的并发症出现。

2 结果

本组治愈34例(69%);好转8例(16%);无变化7例(14%)。

3 讨论

该类药品发生肝损伤多由于联合用药,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预后差。本研究37例患者经护肝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肝功能在30 d内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出现肝损害,1例患者由于有基础性疾病及高龄,病情发展快,发展为重型肝炎,经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家属放弃治疗出院。由于抗结核药物有明确的肝毒性,所以临床医生要提高对抗结核治疗引起DIHD的认识,重视并注意监测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早期即采取预防性措施以减少其发生率,对已发生DIHD尤其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要及早停药保肝治疗。

参考文献

[1]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6):339-342.

[2]Huang YS,Chern HD,Su WJ,et al.Polymorphism of the N-acetyltransferase2gene as a susceptibility risk factor for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y,2002,35:883-889.

[3]Roy B,Chowdhury A,Kundu S,et al.Increased risk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ullimuta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1033-1037.

[4]刘维军.371例药物性肝损伤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11:30-32.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的育人策略下一篇: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