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化疗

2024-12-18

抗结核化疗(精选7篇)

抗结核化疗 篇1

肺结核为呼吸道严重传染疾病, 可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 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传染病[1]。目前, 随着结核病控制措施的全面实施, 结核病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 但临床上复治涂阳肺结核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其具有极强传染性, 且耐多药率高, 治愈难度大[2,3], 为了探讨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3例进行分组对比, 对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价值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 (41例) 和左氧氟沙星组 (42例) 。所有患者均无本研究药物禁忌, 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无合并糖尿病或精神病。左氧氟沙星组患者男27例, 女15例;年龄30~74岁, 平均年龄 (45.34±9.56) 岁;病程0.5~7.5年, 平均病程 (3.51±1.34) 年。常规组患者男27例, 女14例;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 (45.18±8.99) 岁;病程0.5~7.5年, 平均病程 (3.71±1.27)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采取单纯抗结核化疗治疗, 治疗方案为:乙胺丁醇0.75 g, q.d.;异烟肼0.3 g, q.d.;利福平0.45 g, q.d.;吡嗪酰胺0.5 g, t.i.d.;利福平0.45 g, q.d.。上述药物治疗3个月后停用吡嗪酰胺, 其他药物继续使用, 共治疗8个月。

1.2.2 左氧氟沙星组采取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其中, 抗结核化疗治疗方案同常规组。左氧氟沙星剂量为0.2 g, b.i.d., 静脉滴注, 治疗15 d后改为左氧氟沙星片口服, 剂量为0.25 g, b.i.d., 共治疗8个月[4]。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患者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 (2) 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 (3) 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比较

左氧氟沙星组患者复治涂阳肺结核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0.48%、95.24%, 高于常规组的70.73%、75.61%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8个月两组均优于治疗前, 且左氧氟沙星组较常规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肺结核为我国常见疾病, 其常用乙胺丁醇片、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但长期用药可导致体内结核杆菌耐药性增加, 不利于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康复[5,6]。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 其可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旋转酶, 有效清除肺部结核杆菌。另外, 左氧氟沙星在进入人体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不高, 可更好渗透至细胞内对结核杆菌生长进行抑制。跟第二代抗菌药物相比, 左氧氟沙星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 且容易被胃肠吸收, 副作用少、安全性高[7,8]。

本研究中, 常规组采取单纯抗结核化疗治疗, 左氧氟沙星组采取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结果显示, 左氧氟沙星组较之常规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更高, 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8个月左氧氟沙星组较常规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价值高, 可有效促进痰菌转阴和病灶吸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价值。方法 83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 (41例) 和左氧氟沙星组 (42例) 。常规组采取单纯抗结核化疗治疗, 左氧氟沙星组采取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左氧氟沙星组患者复治涂阳肺结核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0.48%、95.24%, 高于常规组的70.73%、75.61% (P<0.05)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8个月两组均优于治疗前, 且左氧氟沙星组较常规组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 (P<0.05) 。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治疗价值高, 可有效促进痰菌转阴和病灶吸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抗结核化疗,复治涂阳肺结核,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春达, 郭建华.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8) :678-680.

[2]施亚平.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40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个月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4 (7) :1608-1609.

[3]陈妍.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4) :754-755.

[4]梁冰, 伍红, 苏静怡, 等.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5, 21 (18) :2981-2984.

[5]陈水平, 葛建祥.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抗感染药学, 2012, 9 (3) :208-211.

[6]李杰.复治涂阳肺结核应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 (12) :1310-1311.

[7]李静, 刘凤容.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在复治涂阳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大家健康, 2016, 16 (1) :11-12.

[8]张雪.抗结核化疗方案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效果观察.医学信息, 2015, 14 (37) :269-270.

抗结核化疗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

研究对象为2001年~2010年在我院结核疗区住院治疗肺结核初治患者36例, 其中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对36例肺结核的患者 (均为初治患者) , 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给予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每日1次静点, 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

1.2 治疗过程及检测方法

A组给予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每日1次静点, 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抗结核治疗12周后, 拍胸片, 以胸片示病灶吸收程度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 分为好转、未愈、无效。

1.3 疗效参数

好转:胸片示条索状、结节状病灶经一定时间观察稳定不变;未愈:病灶有吸收, 不明显;无效:病变未吸收, 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进行描述性分析, 进行χ2检验, 观察结果相关性, 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证实结论是否能够成立。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36例肺结核患者, 女性患者17例, 男性患者19例, 年龄23~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2.5岁, 体质量45.5~96 kg。36例均为初治患者, 给予单纯性抗结核组18例, 给予胸腺五肽合并抗结核组18例, 抗结核治疗疗程12周。其中21例好转, 7例未愈, 8例无效。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其中8例好转, 3例未愈, 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 其中13例好转, 4例未愈, 1例无效。

2.2 治疗结果

应用胸腺五肽合并抗结核药物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性应用抗结核药物组。进行一般χ2检验, χ2=6.12>χ20.05, 2=5.991, P<0.05, 按α=0.05, 拒绝H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二者有相关性。

3 讨论

胸腺五肽的作用之一是诱导T细胞分化。它可选择性地诱导Thy-1-的前胸腺细胞转化为Thy-1+的T细胞。其T细胞分化作用由胞内cAMP水平升高介导。胸腺五肽的另一基本作用是对成熟外周血T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使胞内cAMP水平上升, 从而诱发一系列胞内反应, 这也是它免疫调节功能的基础。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 自身免疫力下降, 应用胸腺五肽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再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 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36例初治结核病患者完成了全程观察, 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其中8例好转, 3例未愈, 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 其中13例好转, 4例未愈, 1例无效。将结果进行一般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二者有相关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应用胸腺五肽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结核组。

摘要:目的 探讨肺结核的患者应用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组与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组疗效对照分析。方法 对36例合并肺结核的患者 (均为初治患者) , 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A组给予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胸腺五肽1 mg每日1次静点, 异烟肼0.3 g每日1次口服, 利福平0.45 g每日1次静点, 乙胺丁醇0.6 g每日1次口服, 吡嗪酰胺0.45 g每日1次口服。治疗12周后, 拍胸片, 以胸片示病灶吸收程度作为疗效的评判指标。根据资料不同采用χ2检验。结果 36例患者完成了全过程的观察, 其中21例好转, 7例未愈, 8例无效。给予单纯性抗结核药物组18例患者, 其中8例好转, 3例未愈, 7例无效;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组18例患者, 其中13例好转, 4例未愈, 1例无效, 两组比较, χ2=6.12>χ20.05, 2=5.991,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者有相关性。结论 肺结核患者给予胸腺五肽及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纯性应用抗结核药物, 有较高的好转率, 治疗效果好。

抗结核化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 将该时间段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抗结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有关肺结核病变诊断依据; (2) 经CT、X线、痰液细菌培养检查均确诊为肺结核病变; (3) 年龄20~80周岁; (4) 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 (1) 有血液病史; (2) 有合并肝病史; (3) 已接受肺结核相关治疗并可能对观测指标产生影响; (4) 年龄低于20周岁或高于80周岁; (5) 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6)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64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24~80周岁, 平均 (53.6±5.2) 周岁, 初治患者41例, 复治患者23例, 原发性肺结核患者5例, 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5例,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4例。

1.2 方法

本组64例患者均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 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PCVTH/6-9Pa VTH、2-3HLEV/6-9HLE。用药标准为:H异烟肼用药剂量为0.3 g/d, R利福平用药剂量为0.45 g/d, Z比嗪酰胺用药剂量为1.5 g/d, S链霉素用药剂量为0.75 g/d, E乙胺丁醇用药剂量为0.75 g/d, AK阿米卡星用药剂量为0.4 g/d, C卷曲霉素用药剂量为0.75 g/d, V左氧氟沙星用药剂量为0.4 g/d, Pa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用药剂量为1.0 g/d, P对氨基水杨酸用药剂量为0.8 g/d, L利福喷丁用药剂量为0.6 g/d。化疗方案给药频率为2次/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上述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构成比、发生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记录的数据均采用SPSS 11.0专用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患者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4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56% (49/64) 。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类流行病学较为复杂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结核化疗治疗进行干预[4], 常用药物有链霉素、比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针对初治及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5]。本组64例患者均应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 其中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 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PCVTH/6-9Pa VTH、2-3HLEV/6-9HLE。但也有报道中认为, 目前临床所采取的化疗治疗方案需要联合多种药物进行干预, 加之抗结核治疗时间长, 多数患者由于耐受性不足导致不良反应频频发生, 甚至有部分患者因不良反应严重导致化学治疗效果受到不良影响。

本研究中观察数据显示:64例患者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 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是抗结核治疗用药过多, 对胃黏膜产生较大刺激,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表现以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为主, 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胆红素升高症状。肾功能损害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则为高尿酸血症。有相关报道中认为[6], 抗结核化疗治疗所致肝肾功能损害与药物使用剂量密切相关, 也可能因患者干细胞微粒体药代谢酶系统发育不良、先天性缺血、药物活性受到抑制等因素所致。如异烟肼服用后在肝脏细胞内经乙酰化分解产生乙酰肼与异烟酸成分, 对受体肝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除此以外, 对于合并使用异烟肼与利福平的肺结核患者而言, 由于上述两类药物均属于酶诱导剂类药物, 通过诱导微粒体作用的方式导致乙酰肼大量生成[7], 造成异烟肼化疗期间的毒副作用明显增加。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不良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听力下降, 另有少部分患者可见眩晕、耳鸣症状。既往报道中产生该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结核化疗方案中乙胺丁醇、链霉素等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患者对上述药物的耐受性差[8]。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与用药剂量不合理有关, 通过降低药物使用剂量的方式可促进症状缓解。

有同类报道指出[9], 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强化期内, 随着疗程周期的进行, 肝功能异常患者比例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直至强化期结束后比例减少, 这也提示有很大可能是强化期内药物造成的肝损伤, 特别在强化期多种药物联合服用的情况下, 应该密切注意患者肝功情况。首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较为频繁的时间段均集中于前8周, 可能是因为开始治疗的前两个月内是强化期联合用药, 服药方式为清晨空腹顿服, 药物浓度较大、半衰期长, 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不耐受而易产生不良反应。除此以外, 针对因用药方案所致不良反应, 除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及合理用药剂量以外, 无论因何种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均应当及时对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不良反应相关症状, 减轻损害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常见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肝肾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需通过加强对不良反应观察的方式, 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方法:本研究中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 将该时间段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抗结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本组64例患者均应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 对上述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构成比、发生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共4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56% (49/64) , 其中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结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常见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肝肾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需通过加强对不良反应观察的方式, 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罗丹, 黄敏莹, 刘飞鹰, 等.壮族人群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10) :613-617.

[2]徐艳芳.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92-93.

[3]李春达, 郭建华.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8) :678-680.

[4]厉永强.美能片剂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6) :17-19.

[5]司果, 赵水蓉.联合胸腺肽抗结核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 :134-136.

[6]李廷.抗结核药物联合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2) :43-44.

[7]李运葵, 何金戈, 李婷, 等.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 (6) :465-470.

[8]谢靖, 丁守华, 刘林飞, 等.抗结核板式药物治疗肺结核不良反应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 (11) :1288-1291.

抗结核化疗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3年6月-2011年6月对痰培养阳性的标本做出菌型鉴定及6种抗结核药的药物敏感试验, 共2 657人, 初治患者1 998例, 复治患者659例。按年龄分组: (1) 少年组:<20岁, 322例; (2) 青年组:20~39岁, 951例; (3) 中年组:40~59岁, 879例; (4) 老年组:>60岁, 505例。

方法: (1) 菌种鉴定:使用对硝基苯甲酸 (PNP) 、噻吩-2-羧酸肼 (TCH) 等鉴别培养基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支杆菌鉴定。 (2) 药敏试验:采用无淀粉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 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 配制培养基及药敏试验的过程严格按照中国防痨协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的要求执行[1]。 (3) 试验药物:异烟肼 (INH) 、利福平 (RFP) 、乙胺丁醇 (EMB) 、吡嗪酰胺 (PZA) 、链霉素 (SM) 、对氨基水杨酸钠 (PAS) 。

相关定义: (1) 原发性耐药:先前从未服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 所感染耐药结核菌的现象; (2) 初始耐药:用药情况不详或用药时间不超过1个月而出现的结核菌耐药现象; (3) 获得性耐药:接触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发生耐药性, 持续用药1个月及以上发生耐药性的现象; (4) 耐药结核病:对于1种或1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耐药, 通常为肺结核患者; (5)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指结核菌对2种及以上的强力抗结核药物, 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 具有耐药性, 这是耐药结核的一种特定形式。

结果

总体耐药情况:2003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2 657例, 其中符合初治条件1 998例, 符合复治条件659例, 对1种或1种以上药物耐药1137例, 总体耐药率42.8%。对INH、RFP同时耐药, 即MDR-TB 374例, 耐药率10.3%。不同结核药耐药率从高到低为INH 24.3%、SM 17.5%、RFP 14.9%、EMB 13.1%、PZA 11.5%、PAS 8.2%。

不同年龄层患者耐药情况:在不同年龄组中, 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耐药率分别为10.5%、49.2%、44.8%、35.2%, 耐多药率分别为2.8%、12.4%、11.2%、9.5%, 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以40~59岁年龄段最高, 见表1。

讨论

2000年各省关于结核病菌耐药性监测项目的结果显示,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普遍存在耐药率高、耐多药率高、耐药种类多的特点, 特别是同时对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的MDR-TB发生率高。但是结核菌耐药水平在不同省之间存在差异, 如浙江、广东、湖北等省的耐药水平相对较低, 而河南、辽宁、内蒙等省耐药率及耐多药率较高。根据《全球结核耐药性控制》的报告, 2002-2006年对全球81个国家共9万名结核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其中45个国家存在目前尚无法治疗的广泛耐药结核 (XDR-TB) 。目前结核病耐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WHO 2008年度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920万例新发结核病患者, 170万例死于结核病, 1440万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其中有50万耐多药结核病例。WHO与全球遏制结核病的伙伴制定了2015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少50%, 但是由于结核菌耐药使得这一目标实现受到阻碍[2~5]。

药物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佳、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服药情况管理不严格导致患者间断用药等, 都是造成结核分支杆菌发生耐药性的原因, 病菌不能够被及时杀灭从而产生耐药性, 导致治疗失败, 结核病患者的病程延长, 增加死亡的风险。耐药率是结核病控制水平的一项综合评价指标。本研究提示了开展耐药监测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结防工作的迫切任务就是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积极地防控耐药结核病的流行[6,7]。现阶段三代奎诺酮类药物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 力克肺疾等新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效果较好, 并且耐药率也较低, 为复治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8]。

我们本次的调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调查中包括了部分痰培养阳性但是因死亡或缺乏药敏试验结果的病例, 影响了调查的准确性, 同时也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更换。另外, 有些病例关于患者用药历史记录不详。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进, 详细记录患者的既往用药史 (包括用药种类、剂量、用药时间长短、用药是否规律、既往药敏结果等) 。

鉴于以上结果, 我们建议对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如患者缺少药敏试验结果时, 依据患者治疗史以及该地区常见的耐药类型采取经验性给药方案。有药敏试验结果的患者, 应依据WHO的建议:MDR-TB治疗方案应至少包含有3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 治疗方案中最好联合使用1种注射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 ;当患者的痰培养转阴时, 可撤掉1种或1种以上的药物, 最好是药效较弱或存在不良反应的药物;在痰培养结果转阴后应持续使用这些较弱的方案治疗不少于18个月, 以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 基于目前耐药结核病增多的现况, 应该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以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学特征, 加强结核病快速诊断技术和新的抗结核药物及新的疫苗的研发,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规范用药, 是彻底消灭结核病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J].中国防痨杂志, 1996, 18 (1) :28-3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ifty-eighth World Health Assembly[R].WHA58/2005/REC/1.Geneva:WHO, 200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R].WHO report 2008, WHO/HTM/TB/2008:393.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top TB Strategy[EB/OL]:http://whqlibdoc.WHO.int/hq/2006/WHO-HTM-STB-2006.3682eng.pdf.ed, 006.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MDR-TB&XDR-TB Response Plan 2007~2008[R].WHO, 2007.

[6] 端木宏谨.掌握结核病流行趋势指导结核病防治工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1-2.

[7] 张立兴, 屠德华.加强预防和合理治疗耐多药结核病[J].中国防痨杂志, 2003, 25 (1) :2-3.

抗结核化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曾经收治的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4岁, 年龄最小的患者有38岁, 平均年龄62.8岁。两组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 与此同时, 观察组在其强化期阶段还要联合应用每天一次的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雾化吸入药物的配置需要根据本个人的情况将药液进行稀释后注入雾化器内, 患者可以在床上操作也可以下床在治疗室内使用, 初次使用时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教导其使用方法, 使用前需要先清洁口腔, 采取合适体位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中, 观察组在治疗第1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有缓解的患者有43例, 占86%, 对照组则有28例, 占56%;在头两个月结核病患者痰菌转阴的观察组有46例, 占92%, 对照组则有37例, 占74%;在强化期结核病患者空洞闭合的观察组有38例, 占76%, 对照组有26例, 占52%。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近几年来, 结核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几率都有回升迹象, 我国也属于结核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1]。肺结核已经对于全球的公共卫生呢过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但目前来讲, 诊断结核病的方法尚有些不够规范, 影响了许多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进程, 使患者遭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以及巨大的医疗费用的损失[2]。重症的肺结核患者一般会出现肺外的扩散, 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结核药物的方法治疗实际上属于局部治疗为主要的部分,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的促进结核病灶的吸收, 使患者的临床病症有所减轻,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辅助治疗方式。其原理在于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提高病灶区域的药物浓度以达到杀菌的效果, 而普通的常规剂量化疗之下全身的药物浓度很难使病灶区域的药物浓度达到理想的程度, 这就是使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病患之所以如此有效的原因。同时, 肺结核的防治工作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针对于高危人员的筛查工作[3]。我院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 与此同时, 观察组在其强化期阶段还要联合应用每天一次的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重症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法[4], 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并进行临床讨论分析, 发现全部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中, 观察组在治疗第一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有缓解的患者有43例, 占86%, 对照组则有28例, 占56%;在头两个月结核病患者痰菌转阴的观察组有46例, 占92%, 对照组则有37例, 占74%;在强化期结核病患者空洞闭合的观察组有38例, 占76%, 对照组有26例, 占52%。两组的比较具有差异性, 观察组的50例重者结核病患者在咳嗽的缓解、痰菌的转阴以及空洞的闭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病患。综上所述, 采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病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的减少痰菌阴转的时间, 加快空洞闭合的效率, 改善和缓解临床的系列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推官与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以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探讨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短程化疗方案, 与此同时, 观察组在其强化期阶段还要联合应用每天一次的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重症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法, 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并进行临床讨论分析。结果 全部100例重症结核病患者中, 观察组在治疗第一个月后咳嗽的症状有缓解的患者有43例, 占86%, 对照组则有28例, 占56%;在头两个月结核病患者痰菌转阴的观察组有46例, 占92%, 对照组则有37例, 占74%;在强化期结核病患者空洞闭合的观察组有38例, 占76%, 对照组有26例, 占52%。两组的比较具有差异性, 观察组的50例重者结核病患者在咳嗽的缓解、痰菌的转阴以及空洞的闭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病患。结论 采用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病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的减少痰菌阴转的时间, 加快空洞闭合的效率, 改善和缓解临床的系列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推官与应用。

关键词:重症结核病,雾化吸入抗结核颗粒,痰菌阴转

参考文献

[1]宁国强, 朱湘南, 蒋珂.雾化吸入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肺结核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1) :73-74.

[2]岳建荣, 郑国琴, 顾美红, 等.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状况调查与随访[J].当代医学, 2012, 18 (15) :11-12.

[3]Dye C, Floyd K, Gunneberg C, et a1.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report, 2007[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12-15.

抗结核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或结核菌培养等结果,选取我院肺结核患者801例,抗结核治疗开始前,均行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HIV抗体等检查。肝功能正常患者有769例,男542例,女227例;年龄9~81岁;分为HBs Ag (+) 组98例,HCV抗体 (+) 组23例,HIV抗体 (+) 组46例,阴性对照组602例。治疗过程中应用了其他药物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者不列为研究对象。4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化疗方案

抗结核化疗方案主要有: (1) 2S (E) HRZ/4HR; (2) 2S (E) HRZ/7HRE; (3) 2HL2ZE/7HL2E (H:异烟肼;R:利福平;L:利福喷汀;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S:链霉素) 。

1.3 肝损害判断标准

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2×UIN (正常上限) 即为肝功能损害;ALT>2×UIN,伴ALT/ALP (血清碱性磷酸酶) >5时,提示肝细胞损害;ALP>2×UIN同时伴有ALT/ALP<2时,提示胆管损害;AST、ALT均>2×UIN,但2<ALT/ALP<5时,为混合性肝损害。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分布及肝功能异常的时间

769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112例,HBs Ag (+) 组、HCV (+) 组、HIV (+) 组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比率分别为46.9% (46例) 、34.8% (8例) 、52.2% (24例) ,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5.6% (34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时间上,HBs Ag (+) 组、HCV (+) 组和HIV (+) 组,在抗结核开始后2周内的发生率分别为63.0%、75.0%和66.7%,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肝功能损害类型

HBs Ag (+) 组、HCV (+) 组、HIV (+) 组出现胆管损害和混合性肝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HBs Ag (+) 组,HCV (+) 组、HIV (+) 组在抗结核治疗中其肝功能损害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本组资料显示,HBs Ag (+) 组、HCV (+) 组、HIV (+) 组发生药物性肝炎时,出现胆管损害和混合性肝损害的几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提示病毒检测阳性组发生药物性肝炎时比阴性对照组肝损害更严重,预后差。如今,我国HIV感染正处于快速增长期,HIV与结核双重感染者逐渐增多。本统计显示,HIV感染者使用抗结核药物以后更容易发生肝损害。病毒标志阳性患者用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在2周左右,而阴性对照组则发生在4周左右,提示对于上述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应尽早密切监测肝功能,注意保肝治疗。本次观察中,有79.1%的患者发生无临床症状的肝损害,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总之,入院时对患者做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初筛和肝功能的联合检查尤其必要。对上述检查异常的患者在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提高警觉,应特别慎重抑制素 (INH) 和红色荧光蛋白 (RFP) 的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春, 李大江, 张永辉.药物性肝损害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 (11) :692-693.

抗结核化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肺结核患者958例, 平均年龄 (50.2±21.7) 岁。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胸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3]。其中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345例 (36.01%) , 男186例 (53.91%) , 女159例 (46.09%) , 年龄13~84岁, 平均 (54.2±23.7) 岁;其中初治患者189例, 复治患者156例, 复治患者病程约0.5~4.0年, 平均 (2.5±0.9) 年;痰涂片检查196例为阳性, 149例为阴性。所有入选病例入院时均无血液病史、肝肾病史、皮肤疾病以及胃肠病史。上述病例均回访调查时间超过8个月。

1.2 抗结核治疗方法

1.2.1 初治方案

采用2HRZE+4HR, 强化期:利福平450 mg, 异烟肼300 mg, 乙胺丁醇750 mg, 吡嗪酰胺1250 mg, 1次/d, 治疗2个月;继续期:利福平450 mg, 异烟肼300 mg, 1次/d, 治疗4个月。

1.2.2 复治方案

采用2HRZES+6HRE, 强化期:利福平450 mg, 异烟肼300 mg, 吡嗪酰胺1250 mg, 乙胺丁醇750 mg, 链霉素750 mg (肌内注射) , 1次/d, 治疗2个月;继续期:利福平450 mg, 异烟肼300 mg, 乙胺丁醇750 mg, 1次/d, 治疗6个月。

1.3 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有明确记录的相关用药记录, 存在相应临床表现及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 再次使用同种药物又出现同样症状者, 视为“肯定”;停用后症状消失, 未在使用者视为“很可能”, 以此2项判定药物不良反应。

1.4 研究方法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 至少随访8个月以上。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相应的保肝、保护胃肠道、营养神经、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抗结核药物剂量, 必要时停止使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数据库, 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45例抗结核ADR年龄分布情况

各个年龄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 年龄段>60岁的比例最高, 达35.95%, 见表1。

2.2 345例抗结核ADR发生时间段分布情况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从用药开始到>46 d均有出现, 其中治疗16~30 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 88.11%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45 d内, 见表2。

2.3 345例抗结核ADR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构成比

肝胆系统受损最多见, 临床表现为肝功异常、黄疸等;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 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 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水疱疹等。这三种器官系统损害构成比共计约66.67%, 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年化、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 部分地区发展工业不注意环保导致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导致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仍十分严峻。由于抗结核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 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合理给药情况下, 发生ADR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 甚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所以通过对上报的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 尽可能优化治疗方案以减少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本组调查中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36.01%, 较以往文献[1]报道的12.6%明显增高。其中原因之一是笔者所在医院患者年龄偏大, 平均年龄 (50.2±21.7) 岁, 基础疾病多且病情重。根据表1结果, 60岁以上患者抗结核药物ADR的构成比最高, 达35.95% (124/345) 。其原因为年龄较大患者各脏器组织功能减退, 生理调节能力降低, 肝药酶活性降低, 使药代动力学发生某些变化, 如抗结核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清除率降低, 易产生药物积蓄[4]。而且由于抗结核的疗程较长, 服用种类和剂量较多, 如伴随原发脏器的病理损害, 抗结核药物会在原有基础上加重脏器的损害程度[5]。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 对于年龄偏大和存在基础性疾病的患者, 抗结核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当出现ADR时, 应及时调整使用剂量, 积极采取措施处理不良反应。

本研究发现, 治疗用药的16~30 d和31~45 d两个时间段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 合计达到62.32%。本文中约88.11%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45 d内。杨进孙等[6,7]报道用药2~30 d出现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1.29%,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近。因此治疗最初的1个半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非常重要, 应每半月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此后可改为每月复查一次。对于检查结果异常或伴有危险因素者应缩短复查时间, 并及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结核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由于肝脏是所有抗结核药物进行代谢的主要器官, 因此大部分抗结核可导致肝功能损害[8,9]。其中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是导致肝细胞受损的主要药物, 其机制是药物代谢物引起的中毒现象。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这是由于抗结核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剂量大、疗程长, 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 进而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皮肤附件损害多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反应, 临床表现为皮疹、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等[10,11]。由表3可见, 在本组资料中,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比例最高, 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皮肤附件损害和过敏反应。其原因: (1) 肝功能损害较易通过实验室检查定量诊断;医师及患者本人对胃肠道反应较易认识和观察。 (2) 皮肤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易观察和诊断。 (3) 其他器官或系统造成的损害较为隐匿, 诊断过程复杂;受患者住院时间的限制, 某些不良反应不能在病历资料中体现。因此在主观及客观上造成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皮肤附件损害等不良反应的上报率较高[12,13,14]。

上一篇:第30届奥运会下一篇:智能电网基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