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猪口蹄疫的防制

2024-09-26

春季猪口蹄疫的防制(精选3篇)

春季猪口蹄疫的防制 篇1

猪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 (FMDV) 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等处发生水泡和溃烂, 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使其死亡率升高。

1 猪口蹄疫的致病机理

口蹄疫病毒 (FMDV) 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中的口蹄疫病毒属 (aphthavirus) 的成员, 无囊膜的微RNA病毒。病毒侵入猪机体之后, 首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 引起浆液性渗出物而形成原发性水疱 (第一期水疱) , 通常不易发现。1~3天后病毒进入血液引起体温升高和全身症状, 病毒随血液到达所嗜好的部位, 如口腔黏膜和蹄部、乳房皮肤的表层组织继续繁殖, 形成继发性水疱 (第二期水疱) , 随着水疱的发展, 融合而破裂时, 体温即下降至正常, 病毒从血液中逐渐减少至消失, 此时病猪即进入恢复期, 多数病例逐渐好转。有的病例, 特别是吃奶的仔猪, 当血液感染时, 病毒产生的毒素危害心肌, 致使心脏变性或坏死而出现灰白色或淡灰色的斑点、条纹, 俗称“虎斑心”, 多以急性心肌炎而死亡。

2 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分为A、O、C、南非1、2、3、和亚洲1型等7个主型, 各型又分若干个亚型, 互相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但它们发病症状和流行方面的表现是相同的, 对猪危害的主要为O型, 其次是亚洲1型。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 在自然情况下, 含病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用具, 运输车辆、皮毛及土壤等, 可保持数周至数月的传染性, 低温不仅不使病毒减弱, 反而能保持毒力, 在冰冻情况下, 骨髓中的病毒能生存70天, 血液中的病毒能保持毒力4~5个月, 肉中的病毒能存30~40天, 粪中的病毒可存活156~168天, 高温和阳光 (紫外线) 对病毒有杀灭作用, 在直射阳光下, 经60min就可死亡, 加温85℃15min, 煮沸3min即可死亡。

口蹄疫病毒对乙醇、氯仿和其他脂溶性化学品抵抗力强, 但对酸碱作用敏感, 可选用过氧乙酸、烧碱、甲醛等作消毒用药。

该病主要侵害偶蹄兽, 猪的易感性仅次于牛,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猪传染性最高。该病是以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 主要通过消化道, 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而发病。

猪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没有严格的季节性, 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 尤以春季为流行盛期, 夏季较少发生, 但规模化养猪无明显季节性。

3 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的潜伏期为1~2天, 病猪以蹄部水泡和糜烂为主要特征, 病初体温40~41℃, 食欲减少或废绝。舌、唇、齿龈、咽及鼻镜等处发生水泡, 水泡液初呈淡黄色、透明, 之后变为粉红色, 疱内白细胞增多则混浊。疱破裂后形成溃疡, 流涎、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分出现局部发红、微热、触摸时表现敏感等症状, 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泡, 水泡破裂后表面出血, 形成糜烂, 若无继发感染, 一般一周左右可结痂自愈。若有继发感染, 常使炎症向深部发展, 侵害蹄部, 甚至造成蹄甲脱落, 患肢不能着地, 病猪不愿走动, 常卧地不起, 强迫行走时, 严重跛行, 蹄部出血。鼻盘、口腔粘膜、哺乳母猪的乳房等处也可见到水泡和烂斑。若护理得当, 大猪很少死亡, 只有哺乳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肺炎突然死亡, 死亡率达60~80%。

4 猪口蹄疫的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一般可以初步诊断, 但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 而其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相同, 其病毒属于哪一型, 需经有资质的实验室化验才能确定。另外, 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几乎无差别, 也有赖于实验室检查予以鉴别确诊。

5 猪口蹄疫的防控

猪口蹄疫的发病与其它传染病一样, 需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畜群三个要素构成, 如缺少其一要素, 猪口蹄疫就不会发生。所以根据这一原理和口蹄疫病原学特点, 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 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建立高免猪群, 从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发展。

5.1 平时的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抗病能力。

农户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不到有疫情猪场或地区引种及购猪, 严禁从疫区 (场) 买猪及其肉制品, 不用未经煮开的洗肉水、泔水喂猪。

5.1.2 加强市场检疫和监测工作。

加强市场检疫和定期普查相结全, 分工协作, 做好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农贸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 同时每年秋末、冬春季节对易感动物作重点监测, 了解和发现疫情, 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1.3 加强免疫接种, 建立高免猪群。

每年春秋季节用猪口蹄疫灭活疫苗或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进行两次高密度、高质量强化免疫, 提高猪体对该病的免疫力。

5.1.4 强化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和杀灭传染源的有效措施。应选用目前对猪口蹄疫敏感的消毒药, 环境、用具等, 用金维康1:1000喷雾消毒, 平时也可用草木灰或生石灰液对圈舍消毒。

5.1.5 药物保健。

银翘散1000g+妙立素125g+莫维欣每吨料500g, 每月一次, 连用7天, 可预防病毒侵害。

5.1.6 建立信息网, 互通疫情信息。

发现周边有疫情时,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实施有关疫情处理措施, 必要时再加强一次猪口蹄疫苗注射。

5.2 流行时的防治措施

5.2.1 怀疑为口蹄疫疫情, 应立即上报, 迅速确诊, 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对威胁区采取紧急接种, 同时对疫点、疫区采取消毒、隔离、封锁等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5.2.2 疫区内的猪、牛、羊, 应由兽医进行检疫, 病畜及其同栏畜立即扑杀, 尸体深埋或者焚烧, 环境立即消毒。

5.2.3 疫点周围及疫点内尚未感染的猪、牛、羊, 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疫苗。先注射疫区外围的牲畜, 后注射疫区内的牲畜。

5.2.4 对疫点 (包括猪圈、运动场、用具、垫料等) 用2%火碱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在口蹄疫流行期间, 每隔2-3天消毒1次。

5.2.5 疫点、疫区最后一头病猪和同群动物扑杀后, 经一个潜伏期以上的临床观察及动态监测, 未发生新病例的, 经严格消毒, 由县级行政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 报请县人民政府解除封锁。

5.2.6 搞好疫情监测, 加强对动物饲养、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等单位和个人的动物疫病防制知识宣传, 提高动物疫病的防制意识, 健全防疫制度, 落实防制措施, 努力营造群防群治的防制氛围。

6 结论

总之, 对猪口蹄疫的防制, 在防疫工作上, 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确保动物疫情稳定。按照“力争不发生、确保不蔓延、人畜不感染”“政府保密度, 部门保质量”的总体防控目标, 落实各级政府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要求, 层层落实签订责任状, 完善了防控责任体系和追究制度, 做到了任务到人、措施到位, 按照“村不漏组, 组不漏户, 户不漏畜, 畜不漏针”的要求严格执行, 才能有效的遏制猪口蹄疫的发生传染。

猪、牛口蹄疫病的防制措施探讨 篇2

1 口蹄疫发病症状

口蹄疫病毒遍布于世界各地, 是国际之间一种传播性强、不容易被控制和消灭的一种病毒, 我国与国际兽医局都将口蹄疫列为A类疫病中的第一位烈性传染疾病。当动物发病时, 就会产生发热的现状, 在其口唇部、舌部、蹄部、乳房这几个地方出现溃疡、水泡、蹄痛和跛行等症状。在喂养仔畜时, 由于受到感染, 会发生急性心肌炎, 最后导致死亡。近几年由于急性心肌炎死亡的动物解剖后, 都呈现出典型的“虎斑心”症状。

在流行病学方面, 这种病毒, 只有哺乳仔畜时, 致死亡率比较高。新生的仔畜最容易受到感染, 一般发病率在100%, 死亡率也达到80%以上。一般情况下, 患病的母畜以及携带病毒的牲畜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病畜身上的病毒水疱液、水疱皮、排泄物、淋巴液以及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并不断向外排放。在特定的条件下, 空气会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比较高, 而夏天和秋天发病率则比较低, 发病率呈现出周期性特点。

2 猪、牛口蹄疫发病特点

2.1 猪口蹄疫的发病特点

口蹄疫病毒的传播地, 一般都是集中饲养的猪场, 或者是生猪仓库, 散养的猪发病的几率一般都比较低。口蹄疫发病没有规律可循, 但一般秋末, 冬季和春季发病率比较高, 这种发病的情况, 在亚洲地区比较明显。曾经有过疑似猪流感、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以及其他病类的猪免疫力都普遍受到损伤, 它们总体的免疫能力降低了, 所以感染口蹄疫的可能就更大些。有些地方, 即使已经按照要求给猪打了2~3次的相应疫苗, 但是仍然无法抵抗口蹄疫的入侵。由这些发病的猪而生产的猪肉、其他的肉制品, 或者喂养一些没有煮沸的泔水, 这些都会成为其他地区感染口蹄疫的传染源。一旦口蹄疫病毒传染, 传染率都很快, 而且传播面很广, 但是死亡率很低, 一般为5%左右。

2.2 牛口蹄疫的发病特点

在感染初期, 牛的体温会逐渐升高, 并且明显可以看出牛的精神沉郁, 食量也慢慢降低, 直到废绝, 反刍速度降低或者直接停止, 不喜欢饮水, 呆木直立, 并且大量流涎。牛口腔内的粘膜、齿龈、舌部以及唇部、趾间和乳房等部都会出现糜烂和水泡。刚开始, 水泡类似于豌豆大和蚕豆大, 慢慢会增大, 连成片状, 破裂后就会呈现出红色的烂斑。牛在感染的初期, 水泡呈现条状物的隆起, 用手抓取时, 会大片的脱落。

3 猪、牛口蹄疫的防制措施

3.1 预防措施

健康猪群按照规定的时间, 例如每隔90~180 d (秋季时一般相隔90 d, 春节和夏季可以隔120~180 d) 做好疫苗接种。在口蹄疫的高发病地区, 都尽量使用口蹄疫O型灭活苗。

在平时, 猪场内的生产区与外界环境应有很好的隔离措施, 猪场中所产生的废物、污水要无害化处理, 灭蝇、灭鼠等工作都要做好, 保障猪场内的卫生。对于外来车辆, 要严格做好消毒, 外界人员一律禁止入场内。

3.2 做好鉴别诊断

临床上, 有一种“水泡病”常常被误诊为口蹄疫, 这时就需要做好鉴别诊断。如果猪群中发现了疑似口蹄疫的症状, 要从最小损失的角度来做处理, 例如尽快隔离, 减少猪群之间的传播机会;保持猪舍通风、干燥的同时, 还要注意猪舍的温度[1]。

3.3 疫苗免疫

很多口蹄疫流行比较频繁的国家都实施疫苗免疫, 但是不同的动物接种疫苗之后, 免疫力也有不同。例如猪的免疫力较低, 而牛的免疫力则很高。在接种疫苗的时候,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接种。为了使疫苗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疫苗的用量和接种方式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操作。

3.4 消毒

消毒是切断污染源与动物之间媒介的有效方法。要选择有效的消毒液, 并且要选择两种以上的消毒液[2]。

4 结语

口蹄疫病毒传播, 需要传播媒介、传染源和易感种群这三个要素, 只要切断其中一个要素, 口蹄疫传染就没有办法继续进行。根据这一特点, 就可以从根本上切断口蹄疫发生的可能, 控制它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安宏.浅谈猪口蹄疫的有效防治.科技向导, 2011 (25) :147.

春季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制措施 篇3

1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危害及病因

猪呼吸道综合征疾病是当前危害养猪业问题最大, 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经济损失最大传染病, 被称之为亚洲猪的“艾滋病”。猪呼吸道综合征主要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症候群。在临床上主要以保育猪、育肥猪在13周龄、18周龄最易感染发病, 称之为13周龄墙和18周龄墙。因该病病因复杂, 需选择有效药物综合治疗。

1.1 病毒性呼吸道疾病

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PRRS) 、猪圆环病毒-II型、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甲型流感病毒病等。

1.2 细菌性呼吸道疾病

主要有支原体肺炎 (气喘病) 、猪放线杆菌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猪巴氏杆菌肺炎等。

1.3 寄生虫性呼吸道疾病

主要有肺丝虫、蛔虫、食道口线虫等。

2 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养殖大户、规模场首先以预防为主,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2.1 保健措施

用泰万呼净500g/袋+给力米仙500g/袋, 混合拌料1t, 每月饲喂7~10d, 达到净化病毒、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2.2 做好疫苗接种

根据国家规定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做到应免尽免, 不留空档, 特别是支气管肺炎二联苗应尽早接种, 极早产生抗体保护肺脏功能免受病毒的功击。

2.3 定期消毒消灭传染源

养殖大户、规模场在注意排风保暖基础上做好消毒工作。应尽量避免用水冲刷圈舍和液体消毒剂消毒, 以免湿度过大引起负面影响, 要选择中草药带猪熏蒸消毒、走廊过道撒放生石灰用来消毒并吸潮减少圈舍湿度。

3 治疗措施

当猪场发生呼吸道疾病时, 即使发生细菌性也要考虑猪圆环病毒-II型与猪伪狂犬病病毒因素, 这两种病毒猪群普遍存在, 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3.1 当猪群发生咳嗽、气喘时应对猪群药物拌料紧急治疗。

咳喘呼毒康100g/袋+血红康100g/袋+免疫多肽100g/袋, 混合拌料100kg饲喂4~5d。

3.2 症状严重的选择有效药物注射治疗。

上午:肺炎急喘康100kg/10m L+土霉素100kg/10m L, 混合肌注。

下午:极品核酸100kg/6m L+高热风暴1+1.75kg/套, 分开肌注, 连用3d。

4 愈后保健

待病情稳定后在饲料中添加天盛源1kg/袋+畜禽通用多维1kg/袋, 混合拌1t饲料, 饲喂10d或天盛源长期添加, 达到保肝通肾、净化排毒、增加营养促进生长作用。

5 春季定期驱虫

春季的到来, 对于所有养猪户应不失时机对猪群进行驱虫、健胃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药物注射驱虫: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 (原驱虫先锋) 按0.003m L/kg·bw, 皮下注射一次即可见效。

上一篇:认知语用学下一篇:技工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