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饲养管理技术

2024-09-10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通用9篇)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 篇1

近几年, 生猪规模养殖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猪肉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 是猪肉生产的核心环节。

1 安全的饲养环境

1.1地理环境

猪场应建在地势较高且干燥、排水良好, 背风向阳的平坦场地, 或较为平坦、背风向阳的坡地。

1.2便利交通, 远离污染源

猪场既要满足饲料、猪只和粪污运输的需要, 又要与交通干线有一定的距离, 以利于防疫。周围2 000 m内, 没有排放污染物的工、矿, 离主要交通干道、公共场所、居民区1 000 m以上, 防止相互影响和人为的疾病传播。

1.3有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电力

要有足够的水源保障, 最好自打水井, 不含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汞、铅、铬、镉、砷、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附近有10 kW高压供电, 有充足的电力保障。

1.4合理划区、净污分流

从便于防疫、组织生产出发, 猪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 如防疫沟、防护林等。按常年主导风向和位置高低, 依次划分生活区、行政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 各区应严格分开。生产区内人员、动物和物资运转应按照生产流程, 分成繁殖区、仔猪保育区和肉猪生产区, 采用单一流向, 进料和出粪道严格分开, 防止交叉污染和疫病传播。

1.5创建科学管理的环境

猪场建立严格的饲养、防疫、兽药使用、技术培训、检疫申报、疫情报告、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养殖档案并做完整记录。

2 优秀的生产猪群

选择生产性能优秀、性成熟早、繁殖力相对较高的健康结实的猪群, 作为繁殖猪群。以经济杂交猪群作为商品猪生产的主渠道, 其中杜长大或杜大长洋“三元”杂交是当今公认的最佳三元杂交组合, 即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长白猪或大白猪作为第一母本、用大白猪或长白猪作为第一父本进行“二元”杂交, 将其后代作为“三元”杂交的第二母本, 与性能优秀的杜洛克猪作为第二父本进行杂交, 所得仔猪生活力强。

3 安全的全价饲料

3.1严把饲料原料关

如果购买全价料, 必须选择经过无公害论证的饲料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如果自配饲料, 原料产地环境要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原料选用要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 禁用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等, 慎用抗生素等, 不用高铜、高锌等, 应用微生态制剂等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尽量减少饲料原料中的毒性成份, 严禁使用和霉变饲料;了解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 控制抗营养因子的存在。

3.2强力搅拌、混合均匀

混合时, 最好先放部分玉米或麸皮, 再放入预处理过的添加剂、食盐等小额成分, 随后放入豆粕、鱼粉等重要成分, 最后再将余下的玉米或麸皮加入, 搅拌时间应严格按照设备性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搅拌, 既不能太短, 防止混合不均, 又不能太长, 防止发热变性。

3.3抓好成品检验关

在装量过程中, 要随机抽取成品样品进行成品检验, 感官达到色泽一致、混合一致、无异味异臭;化验室测定水分、粗蛋白、钙、总磷含量等项目。

4 科学的饲养管理

4.1保持公猪旺盛的精力

4.1.1饲料原料品种多样化

选择含多种氨基酸的动物蛋白质饲料, 以提高精液品质。

4.1.2单圈饲养

公猪舍要远离母猪舍和配种场。

4.1.3加强运动

每天运动1 h以上, 促进食欲、增强体质、提高繁殖机能。防暑降温, 防止精子活力降低。

4.1.4合理利用

青年公猪初配年龄:地方品种8~10月为宜, 培育品种与外来品种10~12月为宜。成年公猪每天配种不超过1次, 连续配种4~5 d, 应休息1~2 d。

4.2抓抓好好母母猪猪的的生生产产管管理理,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

4.2.1保持母猪群合理的年龄结构

以3~8胎为主, 保持20%~25%的年更新率。

4.2.2做好配种准备期饲养管理

对原饲养水平较低的青年母猪, 进行短期优饲, 视经产母猪体重减轻情况, 调整营养水平, 实现正常发情配种。

4.2.3掌握好适宜的配种年龄

做好准确的发情鉴定, 把握适宜的配种时间和配种方法, 如果外阴部出现红肿, 并逐渐消退呈皱褶状, 按压背部出现呆立反射, 则为适宜的配种期。

4.2.4缩短母猪繁育周期

抓好仔猪早期补饲, 保证仔猪21~28日龄断奶。

4.2.5做好妊娠期母猪的饲养管理

初产母猪妊娠初期以青粗饲料为主, 以后渐加精料比例, 并增加蛋白质和矿物饲料。断奶后, 体瘦的经产母猪, 配种前10 d及妊娠初期约1个月左右加倍精料, 特别是含高蛋白的饲料。待体况恢复后, 再以原有的饲养标准饲喂。直到妊娠80 d后, 再加倍精料, 以满足营养需要。

4.2.6抓好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

泌乳母猪除维持消耗外, 每天要产5~8 kg乳汁, 所以, 产后日喂料量应逐步增加, 至5~7 d, 恢复正常喂料, 10 d后才开始加料, 至泌乳高峰后停止加料。

4.3重重视视仔仔猪猪培培育育环环节节, 提高仔猪成活率

4.3.1早吃初乳, 固定乳头

仔猪出生后2 h内吃上初乳可迅速获得被动免疫, 提高抗病能力, 人工帮助体弱仔猪固定在前部乳头, 以提高仔猪整齐度和成活率。

4.3.2加强保温, 防冻防压

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且行动不灵便, 所以要设立保温箱, 可用250 W的红外灯。

4.3.3尽早补铁, 防止贫血

母乳及仔猪体内铁含量较低, 仔猪生长发育需铁量又较大, 所以要做好补铁工作, 补铁方法很多, 一般是在仔猪出生后3~5 d内进行。

4.3.4抓好补料, 及早开食

仔猪出生后20 d左右, 母乳已不能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 需从5~7日龄开始诱料, 20日龄后逐步过渡到以饲料为主。

4.3.5减少断奶应激

断奶时保持仔猪在原圈7 d左右, 保育舍保持一窝一圈或两窝一栏, 继续做好保温工作, 减少环境变化的应激。饲料也要经过7~15 d的时间从哺乳仔猪料逐渐过渡到断奶仔猪料, 饲喂最好还是采用自由草食的方式, 保证仔猪的营养需要。

4.4养好生长育肥猪

4.4.1合理喂给适当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

生长发育前期和60 kg体重前, 骨骼肌肉生长快, 要给予高能、高蛋白的优质饲料, 饲料粗蛋白质合含量16%~17.5%, 消化能13.2 MJ/kg左右, 生长发育后期及60 kg以后, 在不影响增重的前提下, 适当限制饲料水平, 饲料粗蛋白质合含量13%~14%, 消化能12~13 MJ/kg为宜。

4.4.2适当的饲养密度

猪群过大造成的应激会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报酬, 最好小栏饲养, 每窝一栏, 每头需0.8~1 m2。有试验证明, 20头、30头和40头为一群的, 比10头为一群的平均日增重分别减少5%、8%和10%, 饲料消耗分别增加9%、8%和10%;体重达90 kg的天数, 增加6、8和12 d。

4.4.3提高管理水平

平时注意舍内通风, 排除舍内的污浊空气, 夏天要设法降温, 除开窗对流通风外, 可采用机械通风、喷雾降温、遮阴降温。及时打扫舍内粪便, 是改善卫生环境和降低空气污浊的有效方法。

5 高效的疫病防控

5.1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

与猪接触的管理员、技术员和饲养员, 都要定期体检, 发现传染病患者要立即隔离, 所有人员进入猪场, 要经严格的消毒程序, 门口通过消毒池进入更衣室, 更衣室以臭氧消毒为佳, 紫外灯消毒不理想, 经过洗浴、更衣、换鞋方可进入生产区, 进入猪舍还要双脚踩盆消毒。猪舍外、道路等每月1次大扫除, 并撒生石灰消毒, 拒绝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

5.2实行全进全出式生产管理

转群前应有5~7 d空舍、空栏时间进行消毒。清洗、消毒要按从屋顶到墙壁地面的顺序进行。常用的消毒方法和药物:消毒王、灭毒王、有机碘混合物、0.3%过氧乙酸、0.1%新吉尔灭等交替使用, 用于猪舍清洗完毕的消毒、带猪消毒、道路、车辆喷雾消毒;新吉尔灭、煤酚等用于器械、衣服、手臂浸液消毒等;生石灰或火碱用于猪舍周围、入口、道路、产床或培育床下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喷洒消毒;喷灯消毒猪栏、隔墙、地面等火焰消毒。

5.3科学免疫, 规范用药

猪场应制定免疫程序并认真执行, 药物使用要符合兽药使用准则, 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 必须治疗时, 应执行停药期, 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上市, 兽医人员认真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的记录。

5.4实行产地检疫和隔离制度

商品猪上市前, 要经兽医卫生部门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 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 每批出场的生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的记录, 各种记录最少保留一年, 以备查询。从外地引进的种猪, 应饲养在隔离场, 观察1个月后, 经检查确属健康, 方可进入生产猪舍。将猪场内患病的猪只, 转移到病猪隔离舍饲养、治疗, 防止交互感染。生猪生产区, 严禁饲养其他动物并积极防止鼠害。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 篇2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我省近年来屡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了极大损失。该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传播和发病迅速,死亡率较高,可达到40%。

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废绝、精神沉郁,高热和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部分病猪耳部出现蓝紫色。妊娠母猪对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分娩出死胎、弱仔、木乃伊胎儿。本病病因复杂,病猪一般愈后不良,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前保健预防,加强消毒工作,对症治疗等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防治: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保温以及降低猪舍内的氨臭可有效地控制本病和呼吸道病。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较好的办法,但对发病猪和疑似感染猪不要接种任何疫苗,否则死亡率会更高。对未感染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应选择经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疫苗。

2、猪流感

该病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冬季为多发季节,传播迅速,当猪群中发现此病后数天内会波及全群,但死亡率低,一般会自行消失。

症状:常突然全群发病,体温可达40.5~41.5℃或更高。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卧地、厌动、跛行;呼吸急促、流鼻涕,眼结膜潮红肿胀、流泪;粪便干燥,病程3~7天。

防治:临床上很难防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可注射解热镇痛药物降热,注射抗菌素防治激发感染

3、猪气喘病

冬季是猪气喘病常发季节,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猪传染病。

症状:主要为咳嗽,初期次数少而轻,后期加剧,咳嗽时病猪站立不动,背弓起,颈伸直,头下垂至地,直至呼吸道的分泌物排除为止,当夜间寂静尤其是凌晨气温下降或冷空气刺激时,咳嗽更为明显。

防治: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做好猪舍保暖工作,保持舍内干燥的环境;其次可注射猪气喘病灭活苗,使用安全,效果较好。目前治疗猪气喘病的药物较多,如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疗程一般5~7天,可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预后良好。

仔猪水肿病综合防治技术

一、病因:致病微生物: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而大肠杆茵是仔猪肠道内的常在菌的条件性病原,水肿病的发生除肠道内必须存在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还要具备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固着、繁殖,毒素产生与吸收等一系列环境条件,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仔猪机体状态、营养条件、饲养管理、胃肠PH值,仔猪所处环境等。

其它原因:

(1)仔猪消化生理学特点与水肿病的关系,由于仔猪消化功能不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当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这时仔猪胃盐酸分泌很少,而饲料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PH值上升,蛋白酶朊不能激活,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内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完全的氨基酸,导致肠内菌群区系平衡变化,大肠杆菌大量增殖。

(2)仔猪水肿病与仔猪腹泻,消化不良的关系,仔猪水肿病发病前

一、两天常有消化不良和轻度腹泻,消化不良和腹泻与仔猪消肿病相关,断奶仔猪肠道遭到损伤后,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增殖,腹泻加剧,因此仔猪水肿病可能是消化不良和腹泻的继发。防止断奶仔猪消化不良和腹泻在防治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导致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非常复杂,除饲养管 理,环境应激等能导致发病外,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某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发病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3)应激反应与仔猪水肿病的关系:大量临床病例调查结果表明,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一些应激反应因素有关;如:断奶、环境变迁、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管理的改变,特别是中途更换饲料等,这些外界因素的变化和刺激的对仔猪是应激原,使仔猪产生应激反应而导致水肿病的发生。(4)管理与仔猪水肿病的关系:突然断奶过早,特别是暴食这些都是与水肿病的发生相关,暴食是导致农户仔猪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尤其是农忙季节和仔猪价格上涨时期,这种发病较多。

二、预防措施:

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实用的免疫预防方法,很多人非常迷信抗菌的药物,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因病十分复杂,对本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1)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单纯降低蛋白质水平即可能有效地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发病率,但也可能影响仔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而生长缓慢,因此,在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同时,必须平衡氨基酸。

(2)饲料酸化,添加有机酸,能使胃保持一定的酸碱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同时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又能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断奶仔猪饲料或水中添加食用醋,柠檬酸(1%的浓度)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3)适当提高日粮的纤维水平,日粮中含有一定的纤维可稀释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大肠杆菌的活动,有利于水肿病的预防,但太多又影响仔猪的生长,很多人认为,日粮中的纤维应该占5%。

三、管理措施:

(1)提前充分补饲:提前充分补饲可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能避免仔猪的过敏反应,降低水肿前几天的发生。

(2)断奶技术:仔猪断奶在35—45日龄为宜,要逐步进行,能降低仔猪应激反应。

(3)少食多餐:在仔猪日采食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少食多餐有利于避免消化不良及其他副作用,有人认为,最好每次只让仔猪吃八分饱,日喂5-6次,尤其杜绝暴食,这是防治断奶仔猪水肿病十分重要的的措施。

(4)其它疾病及时治疗:当仔猪发生消化不良等疾病时要及时治病。

四、流行特点:

(1)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仔猪,生长快、肥胖的猪较易发生,曾患过黄痢的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2)地方流行:常限于某些猪场一般不广泛传播。发病率一般为10-35%,病死率可达80-100%

(3)多发于春、秋两节。

五、主要症状:突然发病,前期症状:眼发红、有的便秘、有的 拉稀,随后头部水肿,(如眼睑、粘膜、龄龈)有的波及颈部和胸腹部。也有的不出现水肿而死亡;神经症状:表现为不安,反应过敏、抽搐、四肢似游泳状划动(常发出嘶哑的叫声)共济失调,盲目运动或转圈运动,前肢和后肢麻痹等。体温一般正常,不吃、昏迷而死,病程数小时至2天,有的1周以上。

六、治疗方法:

由于本病是由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虽然市场上针对水肿病生产了许多新药,但单独使用的效果不好,必须采取综合治疗。

治疗的原则:抗菌消炎、消湿利水、排毒、改变胃肠内PH值。

(1)25%的葡萄糠20毫升、Vc毫升、高效畜宝康2--4毫升、2.5%海达2--4毫升、地塞米松2-4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

(2)猪肝宁,2--5毫升、速尿2毫升。庆大霉毒2毫升、卡那霉2毫升,混合肌注,每日2次。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篇3

本标准规定了生猪生产过程中环境、卫生防疫、生产管理、饲料、饲养管理各环节应遵循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适度规模场生猪的饲养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471猪的饲养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T 17823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

GB/T 178824.2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NY/T 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5032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

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净道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3.2 污道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

3.3 猪场废弃物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

3.4 全进全出制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

3.5 繁育体系

在配套系生产体系中可分为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根据种猪类群可分为育种群、繁殖群、生产群以及商品猪群。

3.6 免疫程序

根据各种疫(菌)苗的免疫特性及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制订预防接种的计划。

3.7 饲料添加剂

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3.8 休药期

猪只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肉、内脏)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4 环境要求

4.1 场址选择、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

参照GB/T17824.l和DB51/TXXXX (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的规定执行。

4.2 饮水

饮水水质量符合NY5027标准的规定。

4.3 空气

空气质量指标符合NY/T 388、GB/T17824的要求。

4.4 设施

猪舍应安装备保暖、通风、降温等设施。分娩哺乳猪舍和仔猪保育猪舍应配备高床饲养配套设施。各种设备配置、规格尺寸、安装及材质要求应符合GB/T 17824.1的要求。

5 卫生防疫

5.1 猪舍卫生

符合NY/T388标准要求。

5.2 消毒

符合GB/T 16569的规定。

5.3 猪场废弃物

参照DB51/TXXXX(猪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

6 生产管理

6.1 生产计划

根据猪场的条件、规模、生产方向,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按GB/T17824.2确定猪群存栏头数与结构,制定切合实际的周、月和年度生产计划以及目标任务。

6.2 人员管理

6.2.1 定编及责任分工。

根据目标任务确定岗位定编,落实责任分工,执行周生产例会和技术培训制度。

6.2.2 人员要求。

猪场人员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猪场人员不准出场对外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进入生产区时,应洗手或淋浴,穿工作服和胶靴,戴工作帽。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饲养员严禁相互串舍,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猪场食堂不得外购猪肉。

6.2.3 健康检查。

猪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6.2.4 外来人员。

外来参观者不得入内,如必需进入,须洗澡后,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严禁带入可能染疫的畜产品或其他物品,并遵守场内一切规章和防疫制度。

6.3 猪群管理

6.3.1 分群管理。

猪只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6.3.2工艺流程。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实行连续、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采用的工艺流程参见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6.3.3 日常管理。

每天打扫猪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和地面清洁,观察猪群健康状态。定期检查饮水设备。

6.3.4 消毒制度。

按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起环境消毒、人员消毒、猪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为主要内容的消毒制度。

6.3.5 兽药使用。

符合NY5030的要求。

6.3.6 灭鼠。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

6.4 物资与报表管理

6.4.1 物资管理。

建立猪场物质出入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物资凭单进出仓。生产必需品如药物、饲料、生产工具等要每月制定计划上报,根据实际需要领取。6.4.2猪场报表。做好各种生产记录,准确、如实地填写报表,内容包括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防疫、治疗等,最少保留2年。

7 饲料

7.1 饲料质量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7.2 贮存

饲料应贮存在温度、湿度适宜的专用仓库,库存谷类饲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14%,贮存期间应防止虫、鼠、微生物及有毒物的污染。

8 饲养管理

8.1 饲养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按照GB 8471的要求,分别配制种公猪、后备种猪、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全价配合饲料。

8.2 管理

8.2.1 分群。

后备公猪的性成熟前可合群饲养,达到性成熟后应单圈饲养。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栏4头~6头。妊娠母猪妊娠前期可3头~5头群养,也可单圈饲养,妊娠后期单圈饲养。商品猪为群养,每栏8头~10头。

8.2.2 饲养方式。

种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后备种猪采用定量饲喂,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采用自由采食。

8.2.3 清洁卫生。

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扫圈舍一次,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和地面的清洁,定期对猪体清洁和消毒。

8.2.4 变换饲料。

变换饲料时逐渐增减新旧饲料,每天增减25%,4 d完成饲料变换。

8.2.5 猪场巡视。

每天上午、下午对猪只采食、精神状况、粪便进行观察,发现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报告。

8.2.6 饮水。

经常检查饮水设备通水情况,定期检测水质,保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8.2.7 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在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冬季进行防寒保暖工作。

8.2.8 驱虫和防疫。

生猪人工受精技术要点 篇4

一、采精前的准备工作

1、干燥箱的温度调至100度。

2、恒温电热板打开,温度调至36-38度。

3、电子秤调至0。

4、恒温电冰箱温度调至17度。

5、蒸馏水器打开,专用稀释粉和蒸馏水配制比例为50克:1000毫升,这样配好后就是稀释液。

6、水浴锅打开将温度调至35度,将稀释液、烧杯放入水浴锅中先预热。

7、冬季采精时,采精杯应放入37度的干燥箱预热5分钟。

二、采精过程中和输配时应注意的事项

1、为避免在采精过程中有杂质,应戴上多层生了手套,猪的阴茎龟头应高于包皮,以防止包皮中的杂质滴入精液中。

2、采精后先看精液质量,看是否有异味,正常的精液应为乳白色,微腥。

3、精液的稀释,一般原精液1克与稀释液9克的比例配制。

4、稀释好的精液用采精瓶装好后(冬天要用毛巾包好后)放入恒温电冰箱中,并每隔12小时均匀轻摇几次,稀释好的精液一般可以保存3-4天。

春季生猪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 篇5

1 改善生产环境

猪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 尤其是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善, 体表沉积脂肪少, 抗寒能力较差, 所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猪只生长发育的小环境尤为重要。

一是要防寒保暖。春季猪舍内的供热设备、门口上的草帘和窗户上的塑料薄膜等保温设施不要过早拆除, 至少应保留到舍外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 以备寒流来袭时取暖使用。平时要定期查堵猪舍漏洞, 防止贼风入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及时做好防御寒流袭击工作。二是要通风换气。进入春季气温逐渐回升, 粪便发酵速度加快, 猪舍内的甲烷、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产生量增多, 如不及时排出就会刺激猪的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 致使猪体抵抗力下降, 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所以, 养猪户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 以保持猪舍内的空气清新。

2 合理调配饲粮

冬季过后, 猪群的机体抵抗力普遍下降, 应根据不同阶段猪只的营养需要给猪饲喂营养全面的日粮。目前养猪盈利不多, 有些不良厂商乘机生产、销售低价低质饲料。养猪户千万不能贪图便宜使用这些饲料, 否则会导致饲养的猪营养不良、长势差、易生病。使用自配料的养猪户除应注意在饲粮里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增强猪体抵抗力, 促进猪只生长发育外, 还要特别注意所用饲料原料的质量, 不要使用霉变的玉米, 严防霉菌毒素的危害。有条件的养猪户可在正常饲喂的基础上, 适量搭配一些青菜叶和胡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 以补充营养、增进食欲。也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 以调节胃肠功能、防病促生长。

3 搞好防疫消毒

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措施

王伟任军

随着我国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养猪业也从传统的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养猪业发展。目前, 规模化养猪生产已占当地生猪出栏数的80%以上。这一转变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如何搞好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治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近年来, 疾病流行是制约养猪业持续发展和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新近发生的传染病, 危害更大。为了开创规模化猪场兽医工作的新局面, 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的新兽医防疫技术取代传统的陈旧的防治措施。现提出规模化猪场兽医防疫工作的思路, 与同业者商榷。

1做好防疫, 加强监测

由于传统兽医重治轻防, 往往把猪场办成病猪的“疗养院”和“福利院”, 甚至许多规模化猪场旧病未除新病又来, 疫情不断, 既花费了资金, 又浪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降低了猪场的经济效益。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提出“五不、三加强”原则, 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 治疗花费高的病猪不治, 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 病因不明且是新发病的病猪不治, 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加强以标准规范

春季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圆环病毒病、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春季防控猪病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要按时做好猪瘟和口蹄疫等主要疫病的疫苗免疫工作, 提高猪只的自体免疫力。其次要经常对猪舍及周围环境用高效低毒的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 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病猪, 对病死猪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注:资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 (SXGC[2012]236)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岱动物卫生监督站137600

的模式饲养生猪, 加强防疫检疫措施, 加强监测诊断设施建设。猪场执行这一原则后带来了众多好处, 猪群的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危害大的传染病被有效控制, 医疗费用降低, 经济效益显著。猪场执行这一原则后对经营者要求更高了, 兽医的责任更大了。经营者必须加大对防疫、检疫、监测和诊断设施的投入, 必须按规范标准饲养生猪, 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兽医人员必须深入猪舍开展防疫检疫, 对场内每栋猪舍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一旦发现病猪就能及时做出准确诊断, 果断决定处理方法。规模化猪场的兽医必须认真工作, 不得有丝毫马虎, 不能忽视任何疑点, 倘若防检与诊断水平不高、处理不果断, 等到疾病暴发, 后果则不堪设想。

2科学免疫, 规范操作

秋季生猪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 篇6

1 调整饲料营养

秋冬多雨季节一方面要做好常规饲料管理, 控制成品料和青绿饲料的霉变、霉烂产生有毒物质, 另一方面要做好猪饲料的储备和育肥催肥工作, 调整饲料配方, 增加能量饲料, 提高猪采食量。饲料中玉米比例提高到60%以上, 加上2.5%的活性肽原, 有条件的加上1%的植物油, 更有利于猪的生长。红薯、花生秧、豆秸等粉碎发酵后也是很好的猪饲料。

2 平衡保温与通风

从炎热的夏天到凉爽的秋季, 气温下降较大, 昼夜温差达到10℃, 容易对猪只生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掌握好各阶段生猪生长的最适温度, 控制好舍内室温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秋季猪舍湿度大, 在对猪舍进行保温的同时, 还要加强舍内通风, 降低空气湿度, 改善猪舍空气质量。在天棚顶上开个通风孔是最有效的方法, 天晴暖和的时候多通风, 阴冷的天气少通风, 做到通风与保温协调。

3 加强防疫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秋季容易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病, 因此, 除了按照防疫规程做好基础防疫工作外, 还要加强猪舍的清扫、消毒工作, 避免细菌滋生, 重点防治红皮病、猪链球菌病, 同时还要注意预防猪胃溃疡、猪肺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炎、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疫病防控做到及时发现今早处理。使用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及时治疗处于潜伏期的疾病隐患。建议使用威远保健方案, 种猪群使用中威银翘散2kg+妙立素150g+莫维欣500g+中威聚能星500g, 拌料1t;育肥猪、保育猪使用中威银翘散2kg+妙立素150g+中威氟特500g+中威聚能星500g, 拌料1t, 每月使用7d。

4 驱虫

寄生虫的危害持续存在, 容易给养殖户带来损失, 彻底清除猪只体内外的寄生虫, 尤为关键。为了提高猪只多驱虫药物的吸收, 注意驱虫前洗胃, 并禁食12~18h, 使用恰当的选择驱虫药物和给药方法, 并对进行猪场严格消毒和清场, 以达到理想的驱虫效果。

无公害生猪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 篇7

1.1 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1.1.1 场址选择。

猪场选址应在干燥, 有缓坡、向阳、通风、靠山, 距公路不远, 且水源充足, 水质洁净的地方。

1.1.2 猪舍环境。

应加强猪场绿化工作, 多种树种草, 形成绿化带和人工草坪, 有利于吸尘灭菌, 消减噪音, 防暑防疫, 净化空气。

1.1.3 小气候调节。

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温度、湿度适宜。夏季可采用喷淋降温、湿帘一风机降温、一般机械通风降温等措施;冬季可采用红外线灯、电热板保温箱和热风炉升温等措施, 为猪的生长提供卫生舒适的小气候。

1.1.4 良好的粪污处理系统。

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粪污处理问题, 应根据投资节省、操作简便、运行有效、综合利用的原则建立粪污处理系统, 使猪场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粪污处理可结合畜禽水产养殖、蔬菜林果种植、沼气利用等进行综合考虑。

1.2 选择优良品种, 建立抗应激品系

现代养猪生产者大多追求瘦肉率高的品种。但瘦肉率高通常与PSE肉发生率的特点联系在一起。而影响肉质的主要基因是氟烷敏感基因。因此, 要改善肉质, 必须加大控制和淘汰这一有害基因的育种选种措施, 制定有效的应激敏感基因的消除方案和杂交模式。如选择杜洛克、长白猪等外来的品种或这些品种与我国优良猪种的二元、三元杂交猪种。

1.3 科学合理配制营养平衡的全价日粮

1.3.1

日粮配制时应避免蛋白质浪费和粪氮尿氮含量过高, 降低猪舍氨气浓度, 减少环境污染。

1.3.2 限制矿物元素的添加量。

很多猪场为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盲目使用高铜、高锌及砷制剂, 其结果是使猪肉组织中铜、锌、砷的含量过高, 同时, 使猪粪便中铜、锌、砷的排放量增大, 造成环境污染。

无公害产品生产, 应考虑降低上述元素的添加量。铜和锌的用量为100~300 mg/kg即可, 最大量不超过500 mg/kg, 或者采用有机铜、锌螯合物, 如赖氨酸铜, 蛋氨酸锌取代无机铜, 锌制剂, 更能达到高效, 安全生产的目的。

1.3.3 酌情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以下问题: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畜禽内源性二重感染;在畜产品和环境中造成残留。因此, 养猪生产者必须慎用抗生素。在确需使用时, 也应严格遵循我国《允许作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及使用规定》, 剂量要适当, 并严格执行停药期。

1.3.4 杜绝使用违禁药品。

猪场坚决杜绝使用激素类药物, 如含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精、镇静剂等, 这些药品会在猪肉及内脏中大量残留, 危及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1.3.5 积极使用无公害添加剂。

1.3.6严把原料质量关。慎重选择购货渠道, 详细了解饲料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情况以及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尽可能选购土质好、无污染、无农药化肥、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饲料原料。

1.3.7 合理加工调制日粮。

各种原料的粉碎粒度大小要适中, 应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膨化和制粒技术抑制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 杀灭有害微生物, 提高养分的消化利用率。

1.4 注重生猪防疫保健

1.4.1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兽医预防科学研究创新的最佳成果, 对生猪进行高密度、程序化免疫, 增强猪体特异免疫功能, 建立高抗体水平的健康猪群。

1.4.2 坚持有效的消毒措施。

对猪场环境、猪舍、饲具和猪体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消毒, 不留死角, 注意消毒药物的有效性。1.4.3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按照现代养猪工艺流程, 调控繁殖节律、实行早期断奶, 按周安排生产, 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有利于疫病的控制与净化。

1.4.4. 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开展经常性地灭鼠、灭虫、灭蚊、灭蝇活动, 减少疫病传播媒介。

1.4.5 按规定处理病死猪。

建立病猪隔离区、死猪集中处理区。对病死猪要作无公害处理, 防止污染环境。

1.4.6 加强生猪饲养管理。

通过合理喂料、充分饮水, 合理分群, 减少应激, 提高猪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降低疾病发生率。

2 无公害生猪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饲料生产经营的执法管理

饲料安全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生产监测体系, 加大对违禁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的查处打击力度, 大力促进无公害饲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为无公害猪肉的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2.2 加强疫病的防检体系建设

无公害生猪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 篇8

无公害产品是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农牧产品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的新概念, 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农牧产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 并使用无公害农牧产品标识的, 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牧产品。改革开放以来, 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日益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猪肉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猪肉生产大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趋势, 在冲破世界经济贸易壁垒, 加入WTO的新历史时期, 发展安全、高效、无公害生猪生产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保证身体健康的需要, 是保护生态环境, 使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猪肉品质档次,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 无公害生猪生产的技术措施

2.1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1) 场址选择

猪场选址应在干燥、有缓坡、向阳、通风、靠山, 距公路300-500m, 且水源充足、水质洁净的地方。

(2) 猪舍环境

应加强猪场绿化工作, 多种树种草, 形成绿化带和人工草坪, 有利于吸尘灭菌, 消减噪音, 防暑防疫, 净化空气。

(3) 小气候调节

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 温度、湿度适宜。夏季可采用喷淋降温、湿帘-风机降温和一般机械通风降温等措施, 冬季可采用红外线灯、电热板保温箱和热风炉升温等措施, 为猪的生长提供卫生舒适的小气候。

(4) 良好的粪污处理系统

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粪污处理问题, 应根据投资节省、操作简便、运行有效、综合利用的原则建立粪污处理系统, 使猪场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粪污处理可结合畜禽水产养殖、蔬菜林果种植、沼气利用等进行综合考虑。

2.2 选择优良品种, 建立抗应缴品系

现代养猪生产者大多追求瘦肉率高的品种, 但瘦肉率高通常与PSE肉发生率的特点联系在一起, 而影响肉质的主要基因则是氟烷敏感基因。因此, 要改善肉质, 必须加大控制和淘汰这一有害基因的育种选种措施, 制定有效的应缴敏感基因的消除方案和杂交模式。如选择杜洛克、长白猪等抗应激外来的品种或这些品种与我国优良猪种的二元、三元杂交猪种。

2.3 合理满足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营养需要

参照国内外饲养标准, 结合无公害生猪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及本地饲料资源状况,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配制科学合理、营养平衡的全价日粮。

(1) 配制理想蛋白质日粮

避免蛋白质浪费和粪氮尿氮含量过高, 降低猪舍氨气浓度, 减少环境污染。

(2) 限制矿物元素的添加量

很多猪场为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 盲目使用高铜、高锌及砷制剂, 其结果是使猪肉组织中铜、锌、砷的含量过高, 同时使粪便中铜、锌、砷的排放量增大, 造成环境污染。为了生产无公害产品, 应考虑降低上述元素的添加量。铜和锌的用量为100-300mg/kg即可, 最大限量不超过500mg/kg。或者采用有机铜、锌螯合物, 如赖氨酸铜-蛋氨酸锌取代无机铜、锌制剂, 更能达到高效, 安全生产的目的。

(3) 酌情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使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 引起畜禽内源性二重感染, 在畜产品和环境中造成残留。因此, 养猪生产者必须慎用抗生素。在确需使用时, 也应严格遵循我国《允许做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及使用规定》, 剂量要适当, 并要执行停药期。

杜绝使用违禁药品。猪场坚决杜绝使用激素类药物, 如含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精、镇静剂等, 这些药品会在猪肉及内脏中大量残留, 危及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积极使用无公害添加剂。

(4) 严把原料质量关

慎重选择购货渠道, 详细了解饲料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情况以及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尽可能选购土质好、无污染、不滥用农药化肥、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的饲料原料。

合理地加工调制日粮。各种原料的粉碎粒度大小要适中, 通过科学地配方组合, 应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膨化和制粒技术抑制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 杀灭有害微生物, 提高养分的消化利用率。

2.4 注重生猪防疫保健

(1)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兽医预防科学研究创新的最佳成果, 对生猪进行高密度、程序化注射各种疫 (苗) 菌, 增强猪体特异免疫功能, 建立高抗体水平的健康猪群。

(2) 坚持有效的消毒措施

对猪场环境、猪舍、饲具和猪体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消毒, 不留死角, 注意消毒药物的有效性。

(3) 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按照现代养猪工艺流程, 调控繁殖节律, 实行早期断奶, 按周安排生产。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有利于疫病的控制与净化。

(4) 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开展经常性的灭鼠、灭虫、灭蚊和灭蝇活动, 减少疫病传播媒介。

(5) 实行隔离封闭或生产

按规定处理病死猪。建立病猪隔离区、死猪集中处理区。对病死猪要作无公害处理, 防止污染环境。

(6) 加强生猪饲养管理

通过合理喂料、充分饮水、合理分群、减少应缴、加强福利等措施, 提高猪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降低疾病发生率。

3 生产无公害生猪的管理措施

3.1 加强饲料生产经营的执法管理

饲料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 加大违禁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的查处打击力度, 大力促进无公害饲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为无公害猪肉的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3.2 加强疫病的防检体系建设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 篇9

一是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 优化种猪群结构, 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 对于商品猪生产场, 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 3~6胎母猪占60%, 7胎以上母猪占5%~10%。

二是加强管理与栏舍改造提高养猪效率。通过准确的发情检查、B超妊检、人工授精等技术应用, 可大大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 缩短分娩间距;通过改造猪舍, 提高猪舍的环境控制能力, 可缩短生猪达上市体重的天数。

当前, 尤其是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 是仔猪腹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应注意通过栏舍的合理通风、保温等综合措施, 保障仔猪健康成长。

三是采用科学饲喂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倡按照饲养猪种的生长发育规律, 采用多阶段的精准营养配方, 满足猪只最佳生长发育需要, 可节省每头猪的生产成本近20元;改造传统的铸铁、水泥料槽, 经验表明利用新型可调式料槽可减少生长育肥期饲料浪费30~50公斤;此外, 各地按照自身条件, 加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可部分抵消因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

四是强化健康管理保障母猪正常生产能力。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种猪更新前的驯化, 即使是来源于本场的种猪, 在与生产群并群前, 一定要进行驯化, 使新补充种猪的免疫水平与生产群保持一致。同时, 要特别重视饲料及其原料的管理, 防止饲料霉变。

上一篇:爱国卫生下一篇:调幅发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