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共6篇)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篇1
摘要: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也是提高生猪养殖质量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由此, 主要针对生猪无公害养殖前景、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要点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猪,无公害养殖,前景,技术要点
当前, 国内各地方猪种具有肉质精美、繁殖力强等优势, 能够满足青粗饲料的养殖要求, 但是也具有成长慢、屠宰率不高和肉质偏肥等缺点。目前, 制约生猪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未能严格按照无公害商品猪的标准进行养殖, 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导致生猪养殖业陷于低效益困境。开展生猪无公害养殖是突破这一困境, 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必由之路。
1 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各种负面影响事件频频发生的背景下, 猪肉安全也成为了重要的话题, 激素过多、采用违禁药品以及垃圾猪等负面事件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 推广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 能够在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有助于扭转生猪养殖行业的负面影响, 提高生猪质量与安全系数, 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同时, 也提高了养殖行业的效益,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技术要点
2.1 建设标准化合格猪舍
养殖企业或养殖户要保证猪舍的建设规范标准, 严格按照无公害养殖的设施与面积要求。首先, 要保证猪舍具有排污设备, 配备饮水器具和一定面积的运动场所。养殖户要建造化粪池与排水沟, 原则上化粪池应当超过3 m3的标准, 排水沟易于卫生清扫, 安装的饮水器具要配备自动饮水嘴, 便于生猪饮用卫生的自来水, 运动场地原则上不少于8 m2。
2.2 科学采购优质仔猪
在仔猪的选择与采购方面要下功夫, 原则上以采购杂交猪为宜, 因为杂交猪在整个养殖环节中生长周期较短, 抗病能力也较强, 对养殖饲料要求一般, 选用杂交猪能够增加经济产出效益。在仔猪采购中要对仔猪进行全身查看, 不得出现疾病症状, 要挑选体格较好、食欲较强、状态正常的仔猪。在仔猪的来源上一定要摸排清楚, 原则上在正规的猪场采购, 也可以在熟悉的农户家中采购, 避免不熟悉情况而购进带病仔猪。在仔猪的确定上应当选取同一窝中最重的, 研究资料显示, 仔猪初生体质量、断奶窝重与其最终出栏体质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因此应当尽可能在同窝中选择最重的仔猪。
2.3 按照无公害标准饲养
在饲养环节应当选用直线育肥为宜, 运用饲料生喂技术, 仔猪到圈后第1天喂食少量青料以及干净的自来水, 休息2 d确定仔猪没有其他特殊情况之后, 添加营养全面的稀料, 同时, 添加细作的青饲料。7 d以内, 原则上运用少食多餐的方式, 帮助仔猪逐步适应新的喂食方式, 逐步进入正常的饲养渠道。对生猪养殖的饲料应当进行阶段性配比, 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比应当体现差异性, 以满足生猪生长为目标, 饲料配比中要保持精青饲料的科学搭配, 保证生猪生长需要的同时控制养殖成本。生猪养殖中的水源供给也非常重要, 因为水对生猪体温调节以及营养消化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也有助于新陈代谢, 所以, 在养殖中一定要保证饮用水的充足与清洁卫生。养殖过程中, 养殖户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部门对生猪饲料、添加剂的相关规定, 严格禁止使用违禁药品, 高残留和违禁添加剂一律不得使用。在生猪饲喂方式的选择上则要根据养殖的具体目标方向确定, 限量喂养能够保持生猪较高的瘦肉率, 但是其生长速度不快, 对于追求瘦肉率的养殖方向可以选用这样的养殖方式。自由采食喂养能够较快地提高生猪体质量, 生长速度较快, 但是其瘦肉率相对偏低, 对于追求生长速度的养殖方向可以选用这样的养殖方式。
2.4 科学开展日常的管理
科学的管理对于生猪养殖效益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要做好卫生工作, 在仔猪进圈之前要对猪舍以及相关的器具实施全面的消毒与清理, 猪舍必须用生石灰水全面消毒, 其他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猪场要保持一定的绿化规模, 对于生猪日常产生的粪便要及时处理, 保持猪舍的通风与气味清爽, 及时消毒和清扫, 为生猪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控制好温度与光照, 尤其在冬季气温较低时, 要保持适宜的温度, 同时, 兼顾空气流通的需要, 温度过低则要采取加温措施。温度过高情况下可以采用淋水、搭凉棚以及增加青绿饲料、饮用水等措施,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日常管理中要保持空气流通、光照充足, 不同季节安排相应的光照时间与强度。第三要强化调教, 饲养过程中训练猪群分别在固定区域进食、休息与排泄。另外还要对猪群根据来源、体质量等因素实施分群管理, 同一批、同一舍的猪应在同一时间出栏, 便于下一批仔猪进场。整个饲养流程中必须保证无违禁药品与生物制剂使用, 为生猪肉质的安全、优质奠定基础。
2.5 及时进行防疫和驱虫
在生猪养殖中, 防疫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猪瘟等疾病只能通过预防的方式进行控制, 所以在防疫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仔猪进场时必须予以猪肺疫、猪丹毒、猪瘟等方面的免疫, 以及开展猪链球菌病和口蹄疫预防。养殖户应当按照免疫程序开展防疫接种, 还要定期开展驱虫, 在进场15 d和90 d应当各进行1次寄生虫驱虫, 运用体表驱虫与口服驱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体表驱虫以1.0%敌百虫液, 口服驱虫以丙硫咪 (5~40 mg/kg剂量) 、盐酸左旋咪唑 (8 mg/kg剂量) 。
2.6 确定合适的出栏时间
生猪在养殖到一定生长阶段时, 其营养中的部分就会用于生命维持方面的消耗。所以, 在此时安排出栏最具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 生猪以体质量90~120 kg出栏较为经济。
综上所述, 在生猪无公害养殖中, 广大养殖户一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 兼顾生长速度与产品质量, 为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篇2
1.前言
1.1项目摘要
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猪养殖,是发展畜牧业,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重要举措, 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生猪养殖一直是我省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生猪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差,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落后,规模效益、抗风险能力弱,附加值低,一直制约着我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为了尽快适应生猪养殖业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我省养殖业的传统优势,我们经过市场调研、论证,拟投资兴建无公害优质生产养殖基地。
本项目立足潘集区及周边广大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和饲料资源,在现代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引导农民走出传统养殖圈子,进行养殖业的“三元”结构调整,进行“粮、经、饲”种植养殖模式,发展养猪业。1.2项目计划
三年内在夹沟乡建成年出栏万头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场,以引导商品猪生产向优质养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使我区的肉食品能够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并逐步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
2.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1资源条件
夹沟乡位于淮南市北部,主要为平原地貌,气候湿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水源丰富,水质好,是适宜家禽家畜生长的好地方。2.2饲料来源
在农村耕地实施优质牧草种植,牧草可考虑使用粮食加工作物、黑麦草等优质草种,为饲养提供可靠条件。2.3劳动力条件
对于农村剩下的大批劳动力,他们对养猪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只要引进先进的喂养方法,进行简单培训,即可适应。2.4交通条件
夹沟乡位于淮南市北部,距淮南市区16km,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只要养猪成功,生猪运销全国各地都极为方便。3.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规划
3.1项目建设原则
3.1.1坚持面向现未来,面向现代农业,高起点原则。
3.1.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饲养适销对路的三元杂种猪,保证销售,;加工、饲养协调一致的原则;
3.1.3坚持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搞绿色、无公害、高品质的商品猪生产的原则;
3.1.4坚持多方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3.1.5坚持环境保护原则:基地养殖场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环境污染。3.2项目建设内容:成立无公害生猪养殖公司,公司自建1个规模养殖基地,拉动周边农村养殖户发展,使逐渐形成集饲养、饲料加工、环境保护、生猪繁殖多功能为一体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
3.3项目实施规划:本项目的实施年限为三年,2008年开始,2010年结束。
2008年,公司自建一个示范场,二元能繁母猪存栏150头,出栏商品猪3750头;
2009年,扩建示范场,二元能繁母猪存栏300头,出栏三元商品猪7000余头;
2010年,扩建示范场和扶持10个示范户,二元能繁母猪存栏600头,年底出栏三元商品猪万头以上。
4.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约1000万元(详见投资预测表)。主要资金由企业自筹,中央、地方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
5.市场情况
猪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品,市场需求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国生猪生产发展较快,纵观整个生猪消费市场,那些无公害的,瘦肉率高,品质好的猪市场十分紧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以饲养三元杂交猪为代表的生猪饲养已成为生猪生产的亮点。该项目将按“基地+养户”的方式运作,按合同生产,市场较为稳定。6.投资效益分析
6.1社会效益分析:养猪基地建设能安置20多人,使他们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上小康生活,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农民的关怀,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养猪基地每年可生产数万立方米沼气,可用于居民生产生活。
6.2经济效益分析:
6.2.1成本:以年出栏10000头商品猪,共需引进纯种种公猪8头,纯种及二元母猪600头,每头平均体重100kg,价格按2008年市场价格13元/kg计。
饲料消耗费用,608头×800元/头+10000头×400元/头 =448.64万元
因饲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所以总成本约650万。合计:约650万元。
6.2.2销售收入:(13元/公斤)商品猪:10000头×100公斤/头×13元/公斤=1300万元;
6.2.3获利:销售收入-成本=1300-650=650万元。
7.风险防范
7.1市场风险。加强公司+养殖户合同管理,严格制定价格、数量、质量标准,确保全部回收。
7.2价格风险。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养猪的收益波动大,短期内风险较大。因此养殖要有五年以上的规划,研究降低饲养成本的方法,开发廉价饲料,例如:种植猪草。同时,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强管理等途径。
7.3病疫风险。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生疫情,争取国家补助;加强养猪保险意识,与保险公司合作,争取有效的化解风险的办法。
8.环境治理
拟新建大型沼气工程,采用“养猪—→猪粪—→沼气池 —→沼气—→取暖、做饭、发电—→废渣—→种菜、种草——养猪”的循环经济模式。小区外侧种值20米宽杨树,柳树,内侧进行种树,种草绿化。养殖场远离居民区,自成体系,经过科学设计和建设,无环境污染且有利于整个乡镇的生态环境整治,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9.结论
9.1项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好。
9.2符合现行国家政策政策要求。
附:投资预测表: 1.基本数据
1.1年出栏10000头商品猪,共需引进纯种种公猪8头,纯种及二元母猪600头
1.2正常生产所需全部人员:
配种员1人,种猪饲养员2人,分娩接产技术员2人,产床饲养员2人,保育饲养员2人,生长育肥饲养员6人,场长1人,防疫、治疗技术员2人,饲料加工2人,统计保管员1人,会计1人,门卫兼杂工1人 2.固定资产投入
2.1猪舍建筑(最低建筑面积:7504.74平方米,建筑款(工料合计)按需300元/平方米,共计:225.14万元。
2.1.1配种空怀舍(内饲养种公猪、选定后备母猪、断乳空怀母猪、待配母猪)1栋,建筑面积:452.4平方米。
2.1.2妊娠舍(内饲养妊娠期母猪)1栋,建筑面积:1099平方米2.1.3分娩哺乳舍(内饲养待产母猪、哺乳母猪、哺乳小猪)1栋,建筑面积:1058.4平方米
2.1.4保育舍(内饲养断乳小猪)1栋(或2栋),建筑面积:1016.39平方米(或1096.2平方米)
2.1.5生长育肥舍(内饲养生长育肥期猪群)3栋(6栋),建筑面积:3878.55平方米(或3993.3平方米)。2.2设备投入:175.7万元
投入设备含:限位栏、分娩床、保育床、生长猪水泥制双面4孔自 动料槽、妊娠栏及生长猪栏内铸铁漏粪板、饮水及排污设施、配种用设备、消毒设备、医用器械类、猪舍取暖及降温设备、电力设施、饲料加工及运输设备、职工宿舍、办公楼、生活设施类等。2.3沼气工程 该工程建设用地2150 m2,新建集水池100m3、厌氧消化器600m3、贮液池3000m3和干化场20m2,新建净化车间20 m2、操作间20 m2、锅炉房25 m2、有机肥车间600 m2、贮气柜100 m3,200户集中供气设施以及相应的配套工程;项目总投资322.24万元,建设投资313.08万元占投资97.13%;流动资金9.26万元,占投资2.87%。其313.08万项目建设投资主要资金来源有:中央财政拨款18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90万元、自筹资金43.08万元。3.流动资金投入:399.5万元 3.1引种款:104.75万元
3.2饲料消耗(从引种至第一批商品猪出栏期内消耗饲料款):210万元
3.3生产及生活费用(至第一批商品猪出栏期内员工工资、食宿费用、办公费用、电费、设备维修、防疫保健药物、消毒费用等)约:85万元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篇3
而养猪业作为畜禽养殖业的重要方面, 由于养殖过程中违禁药物的非法使用、抗菌素的滥用、微量无素的过量使用、猪场污染生态环境, 造成了我国的猪肉食品安全度达不到国际标准要求。因此, 我国的养猪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 发展无公害养猪, 推动我国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而在国际猪肉贸易中获得一席之地。
1 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有害气体 (恶臭) 、粪污、污水、畜禽尸体都是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由畜禽产生的污染, 部分粪污中还存在一些重金属, 这些元素在环境中日益累积和富集。如果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利用不当, 就会对大气、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 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1.1 畜禽养殖场对空气的影响
通过光化学分解和氧化、降水溶解、扩散和稀释、地面植被、沉降、土壤吸附等自净作用, 大气可以使畜牧场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得到净化, 但如果养殖场的规模过大、集约程度过高, 污染物排放量也会日益增加, 就会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 这些污染物将会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1.1.1 恶臭。
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腐败分解为氨、硫化氢、丙醇、甲烷、硫醚、吲哚、粪臭素等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和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 不但污染周边的环境, 同时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及动物的生长发育。恶臭气体均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和眼病,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 如果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 降低代谢机能和免疫功能。
1.1.2 尘埃和微生物。
众多的微生物腐殖在畜牧场排出的大量的粉尘上, 将粉尘作为其营养物质, 大大增强了活力和延长了生存时间, 在风的作用下, 微生物可以传播30 km以上, 这扩大了其污染和危害范围, 可引起众多疫病的传播, 给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尘埃污染同样恶化了猪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 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造成人和动物呼吸道疾病、眼病发病率提高。
1.2 畜禽养殖场对水源的污染
动物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尿、粪便、食物残渣、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水含有大量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等, 会污染养殖场周边的水资源[1]。当污染程度超过水的自净作用时, 水质逐步变坏。此外, 水中微生物在分解粪污中氮磷等有机营养素的同时促进低等水生物大量繁衍, 这2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DO) , 最后水生生物由于DO被耗尽而死亡, 生物降解过程变为厌氧腐解, 水体逐步变黑发臭, 不能恢复的水体“富营养化”[2]。
1.3 畜禽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当畜禽排泄物大大超过土壤微生物降解的能力时, 土地性状发生相应的改变, 而粪污中高浓度的抗生素、铁、锌、铜、磷等沉淀在土壤中, 造成土壤污染。此外, 如果畜禽粪污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 有部分土壤微生物会产生芽孢, 抑制微生物净化的进程[3]。
2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无公害养猪即是采用无公害饲料饲养无人畜共患病的生猪,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用药, 达到无污染、无残留或低污染、低残留, 且对人体健康无损害的养猪模式[4]。
2.1 猪场建设
2.1.1 场址选择。
养殖场地势应选择在平坦、高燥、背风向阳, 有缓坡、空气流通的地方, 猪舍总布局方位为坐北朝南为宜[5]。猪场为了自身防疫要求, 应距离铁路、公路等交通要道, 自然村、居民区、学校等公共场所, 河流, 畜产品加工厂, 化工厂, 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场2 000 m以上[6]。
2.1.2 布局。
猪场的建设布局应严格分区管理, 配备相应的生产区、生活区、行政管理区、隔离区等, 并注意各区的位置方向。生产区内各舍按地势从高到低依次为: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病猪隔离舍、污水、粪便处理区及死猪处理场地应建设在下风处距离猪舍50 m以上。猪舍建筑结构可设计为全封闭式、半开放式或开放式[7]。
2.1.3周围环境。
养殖场周围应设有围墙等有效防疫屏障, 严格分开设置猪场的净道与污道, 互不交叉。猪场大门口应设有可供机动车消毒的设备和水泥消毒池, 生产区门口应设有人员进出的消毒通道、消毒室、更衣换鞋室, 防止疫病传播, 配备有对啮齿类动物的防护设备, 并禁止饲养其他动物[8]。
2.2 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中严格贯彻无公害生产相关制度, 根据猪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 采取有效的饲养管理措施。
2.2.1 分群分圈,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不同生产阶段的生猪要分栋、分单元、分批次、分群、分圈饲养, 有效地利用饲料和圈舍,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不同猪舍之间的接触, 可避免疾病的垂直传播或横向传播, 并提供猪只适合生长需要的温度、通风等环境条件, 从而提高生产能力。转群时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 便于生产管理和彻底清扫消毒, 从而控制疾病的传播。
2.2.2 严格控制饲料质量和添加剂的使用。
配合饲料应符合猪的采食习性和营养需要, 做到营养全面化、种类多元化, 有效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减少粪尿的排放量, 并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成分在肉产品中的残留。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要求, 饲料原料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 无发霉、发酵、变质、结块及异味、异臭等, 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执行[9]。
2.2.3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营造安全舒适的舍内环境。
做好调教工作, 使猪养成在固定地点采食、排泄、睡觉的习惯, 每天打扫栏圈, 及时清除动物粪便, 提倡采用干粪单清模式, 粪尿分开收集, 减少冲栏用水, 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灭鼠、驱虫、防蚊工作,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保持栏舍清洁卫生, 做好圈舍夏季通风降温、冬季保暖工作, 保证猪只拥有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
2.2.4 做好猪群免疫, 防止疾病传播。
定期的疫病监测、科学的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预防注射是猪场生产管理的关键, 生产中做好猪群免疫工作, 严格兽药使用管理制度, 认真执行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 详细记录猪群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 以便备查。严格执行休药期, 药物和疫苗在生猪出栏前2个月内不能使用。
2.3 粪污处理
畜禽生产中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着人畜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废水中的重金属盐、磷、病原微生物严重污染水的处理和水体。因此, 在严峻的环保形势下, 猪场的粪污处理应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
2.3.1 合理设计畜牧场的排污工程。
在猪场设计时要科学规划, 合理设计畜牧场的排污工程, 猪粪、尿排放沟应采用防漏暗沟, 通过雨污分离可减轻养殖场处理污染物的压力。规模化猪场必须设有废水、污物处理系统, 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2.3.2 采用先进的清粪工艺。
近年来, 国内部分猪场开始采用干清粪工艺等新型治污工艺, 实现污水“干湿分离”。通过干粪与尿、冲水分离, 污染源处理的数量和难度得到降低, 有效控制冲栏用水量, 节约生产成本。干粪也可堆制成有机肥, 为猪场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经处理达标后的污水也可直接还田或排放。
2.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起来, 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养殖场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 然后将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应用于居民生活、农业种植及渔业, 建立种养、沼、气三者结合的物质循环系统, 形成种、养、加、沼四者相结合的生态工程[10]。
3 结语
无公害养殖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者放心的畜产品, 更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新的时期给无公害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未来的规模化养殖业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出发点, 实现一个废弃物、污染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高经济效益、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杨学海.无公害养猪措施的探讨[J].广西畜牧兽医, 2003 (19) :112-114.
[2]江希流, 华小梅, 张胜田.我国畜禽业的环境污染状况、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J].环境整治, 2007 (4) :61-64.
[3]朱建立, 杨树敏.浅谈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J].新疆畜牧业, 2005 (2) :12-13.
[4]王恬.无公害猪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5]俞黎晓.无公害养猪的环境控制技术[J].新农村, 2008 (7) :20.
[6]赵书广.中国养猪大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7]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8]郑友民, 苏振环.中国养猪[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9]万孝康.无公害养猪及其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 2002 (3) :25-27.
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
本标准起草人:王立贤、赵克斌、欧阳喜辉、刘剑锋。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过程中引种、环境、饲养、消毒、免疫、废弃物处理等涉及到生猪饲养管理的各环节应遵循的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无公害生猪猪场的饲养与管理。也可供其他养猪场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l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猪场环境与工艺
4.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
4.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 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4.3 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4.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4.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
4.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4.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
4.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NY/T 388要求。4.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4.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引种
5.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l6567进行检疫。5.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5.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5.4 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饲养条件
6.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6.1.1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NY 5032的要求。
6.1.2 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GB 8471要求,不应给肥育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
6.1.3 禁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p—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
6.1.4 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6.1.5 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
6.2 饮水
6.2.1 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 5027的要求。6.2.2 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6.3 免疫
6.3.1 猪群的免疫符合NY 5031的要求。6.3.2 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
6.3.3 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6.4 兽药使用
6.4.1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6.4.2 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符合NY 5030的要求。
6.4.3 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根据所用药物执行停药期,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上市。
6.4.4 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卫生消毒 7.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 5030的规定。
7.2 消毒方法
7.2.1 喷雾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猪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猪消毒、猪场道路和周围、进入场区的车辆。
7.2.2 浸液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7.2.3 熏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42mL、高锰酸钾21g,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封闭熏蒸24h。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
7.2.4 紫外线消毒 在猪场人口、更衣室,用紫外线灯照射,可以起到杀菌效果。7.2.5 喷撒消毒 在猪舍周围、人口、产床和培育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可以杀死大量细菌或病毒。
7.2.6 火焰消毒 用酒精、汽油、柴油、液化气喷灯,在猪栏、猪床猪只经常接触的地方,用火焰依次瞬间喷射,对产房、培育舍使用效果更好。
7.3 消毒制度 7.3.1 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撤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人口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7.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7.3.3 猪舍消毒
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7.3.4 用具消毒
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o.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7.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饲养管理 8.1 人员
8.1.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猪工作。
8.1.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8.2 饲喂
8.2.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
8.2.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8.2.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
8.3 灭鼠、驱虫 8.3.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8.3.2 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控制程序符合NY 5031的要求。运输
9.1 商品猪上市前,应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根据GB 16549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
9.2 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使用后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9.3 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病、死猪处理
10.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按GB 16548进行处理。10.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10.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废弃物处理
11.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11.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11.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资料记录
12.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篇5
1 养殖环境要求
1.1 产地环境
无公害生猪的饲养场地要处于高地势且干燥的场所,最好处于郊区无污染地段,远离工业、医院等污染地。其次要保证洁净的饮水,减少生猪疾病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水源远离疫病源头,避免增加感染。再次相关猪舍的建造要保证能满足保温及通风条件,水泥地面需要安设排泄管道,方便后续的定期打扫及消毒工作。
1.2 建筑环境
要想生产无公害的生猪就要在建筑环境上预先规划好。关于生猪生产区、生猪管理区及生猪生活区要具体区分,并安排在高地势、上风口处。由于生猪隔离区容易通过空气传播病菌,所以要安排在低地势、下风口处。相关的进料通道及排泄通道要设置于下风处。对于疫病的生猪要尽早处理,避免疫病源的扩大。建筑设施周围环境的也要符合无公害养殖的环境要求,确保养殖空气的良好。
2 防疫管理要求
2.1 防疫
无公害生猪场地要设置门禁不可随意对外开放,在入口处要设置相关的消毒池或消毒间,消毒间供猪舍往来人员消毒,消毒池供外来人员及车辆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包括工人进场也需要进行淋浴后消毒才可开展工作。在猪舍四周要设置围墙,猪舍之间物品不掺杂使用,同时生猪环境内不允许有猫犬之类的其他动物,且要确保专业饲养人员健康上岗工作。只有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才能避免疫病从外来进入或在猪舍间传播。
2.2 消毒净化
生猪的环境场所要进行全方位的消毒,要重视猪舍及猪舍周围的卫生工作。定期清理猪舍,包括水泥地面的清理打扫、防寒防暑的措施处理等等。定期清理猪舍周围垃圾及杂草,对周围的鼠害、蚊虫要做好预防工作。对于病死猪不允许私自外售,要经过焚烧或深埋来进行无公害处理,杜绝疾病的传播途径。
2.3 接种
不论是种猪还是母猪都要进行各种疫病的免疫处理。专业人员要做好编号及相关档案的统计,对于生猪疫苗接种情况要及时跟进,保证有据可查。养殖的场所最好不要向其他养殖场所引种,如有必要需要外来引种,必须做好相关检疫情况的详细检查。按照国家检验标准进行生猪免疫接种工作,对相关疫苗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并做好后续的驱虫措施。
2.4 饲料管理
对于生猪的饲料管理要严格,拒绝非专业饲料或低成本的不合格饲料,这些饲料容易导致生猪营养不良,不利于生猪繁殖生长的长远发展,且容易导致生猪消瘦,寿命缩短,产生疾病。因此要谨防病从口入,注意饲料喂养的卫生及方法。所有的饲料要专人专管,并存放于通风干燥处,定期检查避免饲料变质或异味。
2.5 饲养管理
确立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并按照规范要求去操作管理,要保证猪舍、生猪档案记录等工作符合规范要求,也要确保相关饲养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3 结语
无公害生猪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措施 篇6
无公害产品是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农牧产品污染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的新概念, 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农牧产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 并使用无公害农牧产品标识的, 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牧产品。改革开放以来, 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日益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猪肉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猪肉生产大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趋势, 在冲破世界经济贸易壁垒, 加入WTO的新历史时期, 发展安全、高效、无公害生猪生产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是改善人民生活、保证身体健康的需要, 是保护生态环境, 使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猪肉品质档次,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 无公害生猪生产的技术措施
2.1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1) 场址选择
猪场选址应在干燥、有缓坡、向阳、通风、靠山, 距公路300-500m, 且水源充足、水质洁净的地方。
(2) 猪舍环境
应加强猪场绿化工作, 多种树种草, 形成绿化带和人工草坪, 有利于吸尘灭菌, 消减噪音, 防暑防疫, 净化空气。
(3) 小气候调节
猪舍要保持干燥、清洁、通风, 温度、湿度适宜。夏季可采用喷淋降温、湿帘-风机降温和一般机械通风降温等措施, 冬季可采用红外线灯、电热板保温箱和热风炉升温等措施, 为猪的生长提供卫生舒适的小气候。
(4) 良好的粪污处理系统
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粪污处理问题, 应根据投资节省、操作简便、运行有效、综合利用的原则建立粪污处理系统, 使猪场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粪污处理可结合畜禽水产养殖、蔬菜林果种植、沼气利用等进行综合考虑。
2.2 选择优良品种, 建立抗应缴品系
现代养猪生产者大多追求瘦肉率高的品种, 但瘦肉率高通常与PSE肉发生率的特点联系在一起, 而影响肉质的主要基因则是氟烷敏感基因。因此, 要改善肉质, 必须加大控制和淘汰这一有害基因的育种选种措施, 制定有效的应缴敏感基因的消除方案和杂交模式。如选择杜洛克、长白猪等抗应激外来的品种或这些品种与我国优良猪种的二元、三元杂交猪种。
2.3 合理满足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营养需要
参照国内外饲养标准, 结合无公害生猪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及本地饲料资源状况,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配制科学合理、营养平衡的全价日粮。
(1) 配制理想蛋白质日粮
避免蛋白质浪费和粪氮尿氮含量过高, 降低猪舍氨气浓度, 减少环境污染。
(2) 限制矿物元素的添加量
很多猪场为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 盲目使用高铜、高锌及砷制剂, 其结果是使猪肉组织中铜、锌、砷的含量过高, 同时使粪便中铜、锌、砷的排放量增大, 造成环境污染。为了生产无公害产品, 应考虑降低上述元素的添加量。铜和锌的用量为100-300mg/kg即可, 最大限量不超过500mg/kg。或者采用有机铜、锌螯合物, 如赖氨酸铜-蛋氨酸锌取代无机铜、锌制剂, 更能达到高效, 安全生产的目的。
(3) 酌情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使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 引起畜禽内源性二重感染, 在畜产品和环境中造成残留。因此, 养猪生产者必须慎用抗生素。在确需使用时, 也应严格遵循我国《允许做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及使用规定》, 剂量要适当, 并要执行停药期。
杜绝使用违禁药品。猪场坚决杜绝使用激素类药物, 如含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精、镇静剂等, 这些药品会在猪肉及内脏中大量残留, 危及人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积极使用无公害添加剂。
(4) 严把原料质量关
慎重选择购货渠道, 详细了解饲料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情况以及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尽可能选购土质好、无污染、不滥用农药化肥、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的饲料原料。
合理地加工调制日粮。各种原料的粉碎粒度大小要适中, 通过科学地配方组合, 应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膨化和制粒技术抑制饲料中的某些抗营养因子, 杀灭有害微生物, 提高养分的消化利用率。
2.4 注重生猪防疫保健
(1)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兽医预防科学研究创新的最佳成果, 对生猪进行高密度、程序化注射各种疫 (苗) 菌, 增强猪体特异免疫功能, 建立高抗体水平的健康猪群。
(2) 坚持有效的消毒措施
对猪场环境、猪舍、饲具和猪体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消毒, 不留死角, 注意消毒药物的有效性。
(3) 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按照现代养猪工艺流程, 调控繁殖节律, 实行早期断奶, 按周安排生产。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有利于疫病的控制与净化。
(4) 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开展经常性的灭鼠、灭虫、灭蚊和灭蝇活动, 减少疫病传播媒介。
(5) 实行隔离封闭或生产
按规定处理病死猪。建立病猪隔离区、死猪集中处理区。对病死猪要作无公害处理, 防止污染环境。
(6) 加强生猪饲养管理
通过合理喂料、充分饮水、合理分群、减少应缴、加强福利等措施, 提高猪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降低疾病发生率。
3 生产无公害生猪的管理措施
3.1 加强饲料生产经营的执法管理
饲料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 加大违禁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的查处打击力度, 大力促进无公害饲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 为无公害猪肉的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3.2 加强疫病的防检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