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生猪生产(共12篇)
稳定生猪生产 篇1
2007年夏季以来, 受到食品、能源等价格上涨的影响, 国内的CPI指数居高不下。“粮猪安天下”猪肉的价格和供应问题, 不仅关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 也关系到产业自身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轮生猪价格的上涨, 实际上还是其它众多因素的集中表现。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包括实施能繁母猪补贴, 启动母猪政策性保险, 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给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生产正在逐步恢复, 生猪存栏量上升, 母猪补栏增加, 规模化养猪发展加快。
但是, 目前生猪生产仍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养殖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养殖户贷款难、防疫任务艰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对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 建立和完善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应进一步研究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1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散养户大幅减少
农民工外出打工, 散养户迅速大幅减少。由于农民人均耕地少、增收难, 很多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近几年, 政府出台了民工外出在工资、医疗、公伤等方面的各项保障措施, 外出打工工资高、收入相对稳定, 目前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已达1.2亿人。农活以妇女和老人为主, 现在妇女在家务农的也正在减少, 他们体力差、精力有限, 除非家庭困难, 一般不愿再搞养殖。
散养户技术水平低, 防病难度大。生猪死亡率高、市场波动大、收益低, 再加上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链球菌等疫情地发生, 有养殖习惯的散养户饲养量也大幅减少。转变传统饲养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以前散养户“小群体大规模”是生猪的主要供应者, 散养户的生猪饲养量短期内不可能由规模养殖场迅速补上,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还需要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
农民新的增收门路增多, 现金收入增加, 农村交易市场的发展, 很方便就能买到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富裕的农民不再靠养殖作为副业, 增加家庭收入, 也不需要自给自足。家家户户有一、两头猪的现象, 已经不复存在, 有的村生猪饲养户寥寥无几, 免疫检查时, 抽检10头猪几乎跑遍庄。城乡近郊散养户不足10%, 较贫困的村庄也不足50%的农户养猪, 大量农户不养猪, 已影响到生猪供应的稳定。
1.2 投资大, 风险高
玉米和豆粕价格同时大幅上涨, 因此猪肉的价格跟着上涨。近几年来, 我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 但是由于出口贸易以及工业使用等, 饲料的价格却大幅上涨。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 生猪成本的猪粮比价是1:5.5, 所以粮食价格的提高被生猪价格放大, 导致出栏生猪的保本价格也在大幅提高。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养殖户补栏积极, 仔猪价格上涨。养猪的其它各项成本也大幅增加, 例如土地成本、建筑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均大幅上涨。仔猪价格居高不下, 农户担心未来市场变化不敢高位补栏, 中小型养殖户也在减少。
疫情对生猪成活率依然构成威胁。由于投资大, 一旦出现死亡损失更大, 养殖户信心不足, 观望情绪严重。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 健全动物防疫员队伍, 继续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 增强养殖户靠养猪发家致富的信心。完善生猪保险制度, 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1.3 重发展不重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养猪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在1978年以前, 我国人均占有猪肉量9 kg以下, 人民生活温饱不足。2006年猪肉产量5 200万t, 占全球产量的52%, 人均猪肉占有量已达40 kg, 但猪肉进出口贸易不足0.5%, 对国内生猪价格影响很小, 不可能靠进口来满足国人的需求, 只能依靠稳定发展国内的生猪生产。
长久以来, 在人们的观念中, 畜牧生产是与环境污染结合在一起的,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 猪粪污染的紧迫性日趋严重。消除畜禽粪便污染, 已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污染问题不解决, 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 畜牧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1.4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农产品总体上仍是供需偏紧,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项目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业反哺农业”农民也切实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重视工业决不可以忽视农业, 农民得到实惠并不等于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般农业大县是财政困难县, 各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招商引资兴建工业项目。确实经济实力增强了, 马路多了、楼房高了、人民生活富裕了, 政绩突出、经济指标增长。但是不可在经济繁荣下掩盖农业发展的不足,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全国一盘棋,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2 发展思路及对策
2.1 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合理布局和适度发展大型养猪场。根据山东省泰安市2007年6月对规模养猪场抽样调查显示, 千头以上的规模场存栏量占规模饲养量的48%, 是生猪稳定供应的中坚力量。规模养殖场场主一般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一方致富带头人的村干部和打工回乡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 他们头脑灵活、善于管理、市场意识强, 资金雄厚、猪场占地多、猪舍建造标准高。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 饲养管理规范、养殖规模稳定, 一般是大城市的生猪供应基地或大型屠宰场的生猪基地, 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强。
但是,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一般需要前期投入高, 大量的资金用在硬件建设上, 后期生产投入不足。政府部门要在资金、服务上重点扶持, 使其做强做大。养殖企业要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建场, 大型养殖场不应靠近城镇近郊、交通干线、水源地、风景区等。在粪污处理上, 生猪养殖与建沼气池相结合, 可建大型沼气池向周边农户供气或用来发电。畜禽生产要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 饲养规模与土地承载能力相结合,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 养殖场应彻底改变只重生产不治理污染的局面。
2.2 帮扶中小型养殖场发展壮大
调查中百头至千头的中小型猪场占规模饲养量的38.2%, 是育肥猪供给的主力军。中小猪场一般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场主经营、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一肩挑。畜牧部门要在饲养管理新技术应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常见病的诊断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 解决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使他们稳定生产。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鼓励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提倡自繁自养, 减小疾病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 抵御市场风险。由于中小养殖户信息闭塞, 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 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差。物价、统计、畜牧等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 帮助养殖户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走势、减小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粪污处理可走“畜-沼-菜”、“畜-沼-果”、“畜-沼-农”等种养相结合的路子, 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 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改善农田土壤结构, 循环利用资源, 达到无公害排放、清洁生产的目的。
2.3 发挥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生猪生产的过程中, 大量小养殖户分散在村内或村边, 设施简陋、环境差, 易发病。影响人居环境, 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 尽快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 更新养殖观念, 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 向农民推行科学、健康、生态饲养方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生猪生产要逐步退村庄进入园区、实行人畜分离。
养殖户-购销商-屠宰场-销售商这个生猪产销链条中, 其它环节利润相对较稳定, 风险最大的是处在最始端的养殖户。小养殖户饲养规模小, 在生猪销售、饲料、兽药购入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 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社积极开展行业统计和信息收集工作, 定期发布行业预报, 正确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生猪生产,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提高养殖效益。同时, 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服务意识, 对饲养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采取有效的担保方式, 充分利用农户联保贷款、合作社担保贷款等形式, 争取银行的大力支持, 增加养殖户的贷款投入, 为发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户贷款方便了, 发展规模扩大了, 这将直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壮大合作社的规模。合作社可采取“龙头企业+饲养小区+农户”“村集体+饲养小区+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2.4 发挥政府调控的重要作用
稳定科技推广队伍, 做好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近几年, 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得到了很大发展, 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经费、人员都有所增加, 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 经费偏紧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外扩不可避免。城市周边耕地少, 土地对畜禽排泄物的承载消化能力有限。现在交通便利, 大型养殖场宜在农区发展, 发展畜牧-农业循环经济, 即符合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大城市宜与农区结对子, 城市宜在农业地区设立生猪供应基地, 互惠互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加强猪肉产销区衔接工作, 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调控机制, 减小生产波动, 保持市场稳定。
加强粮食储备, 确保粮食安全。生猪价格不仅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与玉米、豆粕价格的变动也有密切关系。生猪价格升高拉动粮价提高, 粮价上升又促进猪价进一步提高。在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的形势下, 促进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供给更为重要。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控饲料粮供给, 严格控制工业用粮, 取消部分粮食产品出口退税, 主要是为了调节粮食的进出口量, 以达到国内的供求平衡。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粮食生产大户, 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落实, 生猪生产将能稳定健康发展。
稳定生猪生产 篇2
及价格的工作方案
为促进生猪生产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根据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实施意见》(酒政办发〔2011〕30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明确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政策措施以及市政府的要求,鼓励发展大型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逐步减少生猪养殖场户总数,稳定生猪生产,“十二五”期间全县生猪年出栏量维持2010年水平,并力争达到8千头,生猪自给率维持在95%左右;鼓励我县生猪养殖大户在周边县市建立供应我市的生猪基地,加强与产地的产销对接;加大冻肉储备,提高生猪市场调控能力,防止生猪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保障市民食肉安全。
二、落实工作措施
(一)继续大力扶持生猪生产。
1、大力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对大型生猪养殖场的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万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并视情况适当增加投资。重点扶持年出栏千头以上大型生猪养殖场的养殖设施、环保设施、防疫条件建设和标准化改造,着力建设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型现
代化生猪养殖场,推进生猪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现代化发展,确保我县生猪生产能力稳定。
2、保障必要的生猪养殖用地。在加大环境保护和生猪环保处理力度的同时,合理规划生猪养殖区建设,将大型生猪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落实年出栏千头以上大型生猪养殖用地(包括生猪栏舍用地和附属配套设施用地),确保生猪年出栏量。
3、加强生猪产销对接工作,加快对生猪市场的监管工作,扩大供应渠道,适时帮助生猪批发市场等扩展业务,组织外地生猪供应我县,保障我县生猪市场稳定供应,切实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猪肉价格过度上涨。
4、落实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继续实施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制度,研究确定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发放标准。
5、积极推进种猪产业发展。落实生猪良种繁育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种猪产业发展,增强育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良种猪供种能力,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品种改良。
6、加大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推广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环保、防疫等技术的推广、培训力度,提高生猪安全养殖的综合技术水平。
7、加大对生猪养殖扶持政策。对生猪规模养殖户给予信贷政策资金支持,重点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贷
款贴息和保费补助等。
(二)进一步加强生猪疫病公共防控体系建设。
1、落实防疫责任。加大畜牧兽医站等防疫机构建设的投入,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落实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猪“瘦肉精”速测等质量安全工作正常开展;切实加强生猪监测和防控,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严防疫情扩散和病死猪流入市场。
2、落实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坚持预防为主、免疫与扑杀相结合,切实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继续落实好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免疫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队伍,按照中央及省、市要求落实基层防疫员工作经费的地方财政补助。
3、落实生猪防疫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政策。按规定落实好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生猪的补助,病死猪要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认真贯彻落实《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商务部财政部令2008年第9号)和《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08号),督促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认真做好屠宰环节病害生猪、病害生猪产品、待宰前死亡生猪无害化处理的台账登记,切实做好数据统计、核实、填报等工作,并按照规定及时做好补贴资金的审核、发放工作。要落实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地方财政
分担费用。
(三)继续强化信贷和保险对生猪生产的支持。
建立和完善生猪生产担保贷款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猪生产担保贷款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建立规模养殖企业联合体担保贷款机制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对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
(四)加强生猪市场调控和监管。
1、建立和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储备制度为基础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机制和保障市场供应机制,有效维护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根据我县实际,在现有储备规模上,适当增加冻肉储备和相应财政补贴,并根据生猪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合理把握猪肉储备吞吐的时间、节奏和力度。指导、支持冻肉经营企业落实采购和销售计划,确保全县猪肉储备量。
2、加强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切实加强生猪屠宰和生猪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监管,落实进货查验、台账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猪肉及其制品的检疫和检验,严禁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猪肉及其制品流入市场。严肃查处屠宰加工销售病死猪肉及注水肉等不法行为,规范生猪市场交易行为和流通秩序。加强生猪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3、完善生猪生产和市场统计监测工作。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做好生猪生产和市场统计监测工作。统计部门完善对生猪的抽样调查制度,尽快做到按月定产,及时发布生猪存栏、结构和出栏数量等信息。物价部门加强对生猪生产的成本调查和市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农业部门加强生猪生产动态跟踪监测分析以及价格监测工作,重点加强生猪存栏结构、变化和生猪疫情的调查分析预警。发改(物价)部门会同工商等部门继续做好生猪屠宰量和生猪产品市场销售量、价格的调查统计工作。财政部门安排资金,保证生猪等“菜篮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统计、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运行。
(五)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根据我县物价、特别是低收入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及时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同时,要采取定点供应储备食品、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等多种形式,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六)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有关单位要健全统一信息发布平台,按照职责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生猪等“菜篮子”商品的生产、市场和价格信息,客观分析价格变动的原因和影响,准确解读国家在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积极引导新闻媒体真实、客观、全面报道生猪市场变动的信息,平衡报道猪肉价格变动对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的影响,防止过度渲染,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政府责任。
要将发展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落实《甘肃省家畜屠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建立稳定的生猪生产发展长效机制。同时,要一并抓好牛羊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等其他“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工作。
(二)落实政策措施。
相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按照我县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及价格的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依据职责,尽快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及时上报我县生猪生产的相关信息。
稳定生猪生产 篇3
推行生猪保险,是有利于农民的好事,可以增加生猪供给,稳定市场预期,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可是,从长远看,仅靠生猪保险来稳定生猪价格是不够的。因为生猪保险作为一种农业保险,是为生猪养殖户在从事生猪养殖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引起这一轮猪肉价格大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猪肉价格偏低,国内养猪产业出现萎缩。有关调查显示,2005年底,离北京较近的河北省许多地区生猪收购价跌到了每市斤2.5元,与2004年同期生猪价格5元相比,下跌了50%;四川是生猪主产区,2005年底,资阳地区生猪价格在每市斤2.7元左右,与2004年同期相比,每市斤低了1.2元。到2006年6月下旬,全国重点生猪养殖企业生猪存栏量比2005年同期下降13.6%。两年前的猪肉价格大跌,迫使养殖户减少生猪存栏量,生猪供给减少是导致本轮猪肉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今年养猪成本提高,蓝耳病等发生率增加,使肉类供需缺口加大,对猪肉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受损的是猪肉消费者,生猪养殖户是最大的受益者。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觉得养猪有利可图,即便政府不推行生猪保险,养殖户也会增加生猪存栏量。随着生猪存栏量增加,猪肉供给也会不断增加,假如猪肉供给超过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猪肉价格就会下跌。如果猪肉价格下跌到养殖户觉得无利可图的地步,即便国家全面推行生猪保险,养殖户也会减少生猪存栏量。
2007年8月1日,保监会出台了《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紧急通知》,通知规定“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定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担48元,保户自负12元。”“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责任应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这就是说,保险公司保的都是能繁母猪的自然风险和意外伤害,保的是成本,对母猪的市场风险没有多少作用。假如养殖户养猪过多,猪肉价格大跌,母猪不值钱了,但是只要这只猪健健康康的,保险公司一点责任都没有。当这只母猪的价格跌到1012元以下的时候,对养殖户来说,这只母猪活着还不如得蓝耳病死了,保险公司就得赔偿养殖户1000元,养殖户还省得饲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有效地稳定猪肉市场价格呢?笔者认为,除了此前采取的推行生猪保险等调控措施外,还应开放生猪期货品种,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期货是转移农业生产市场风险的不二之选。假设有生猪期货,当生猪市场处于低谷亏损时,购买生猪的合约看多利好,让养殖户看到养猪的希望,不至于大规模淘汰宰杀母猪,在进入盈利期时,即便生猪价格高也无猪可卖。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生猪期货的条件。首先,我国生猪短期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一般在-15%~+15%之间,高时达到45%甚至更高;我国猪肉市场的竞争比较充分,垄断程度低,除非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政府一般不会干预猪肉价格;我国生猪现货市场规模特别大,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三,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现货基础比较好;生猪产业链条比较长,附加值比较高,双汇、金锣等大型屠宰加工企业都是响当当的名牌,有可能成为生猪期货的市场主体,市场潜力巨大。另外,美国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在1966年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上市了生猪期货,开发了瘦肉猪、冷冻猪腩等品种,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也曾试点过冻白条肉、冻内销分割肉期货,这为我国开发生猪期货积累了经验。
发展生猪期货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和套期保值可锁定远期价格,引导和调节生猪现货市场的运行;二是可以增强生猪养殖户的市场意识,使广大养殖户及时了解生猪的未来价格走势,并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生产和销售决策,减少生猪养殖的盲目性;三是可以优化生猪的品种结构,体现优质优价,推动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可以为政府调节生猪市场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价格信号,提高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思考 篇4
近年来,我国生猪价格长期高位运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者的积极性,使生猪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快速发展又将进入波动周期,面对生猪生产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养猪业所面临的异常波动。由于市场行情频繁波动,使养猪业时刻存在着潜在的经营风险。2006年春季生猪价格严重下跌,导致生产大幅下滑,造成2007年生猪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影响了肉类市场的正常供应,影响了肉类产业的正常发展。在市场作用和政府采取扶持养猪政策推动下,2008年生猪生产快速发展,供需趋于平衡,价格回落,2009年养猪进入新一轮盈亏周期,而2011年春夏,生猪又出现异常波动。这样的自由养殖、自由购销、无序生产,生猪生产难以持续发展,肉类市场难以保持稳定。
我国是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大国,但由于长期以来生猪生产一直以传统散户及小规模饲养方式为主,规模饲养为辅。由于散养方式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疫病防控难,再加上散养规模小、势力单,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差,难以预测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跟随价格作出生产决定,在市场形势好,养猪效益高的时候,养殖规模快速膨胀;当养猪效益下滑,出现亏损时,又空栏罢养,缺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难以保持生猪生产的相对稳定,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生产水平的捉高。2006年生猪价格的大幅下滑、2007年、2011年生猪价格的大幅上升,2009年的波动,说明散养猪仍左右着整个生猪市场,不解决散养的问题,猪肉市场难以稳定。同时,小规模养猪也占很大比例,但是他们和散养猪户同样,发展快、退出饲养也快,他们和散养户数量庞大,是生猪生产的中坚力量。如何引导这部分传统养猪走向健康稳定发展是问题的关键。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生猪生产和销售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生猪买方市场的形成,肉类市场竞争激烈,生猪产、加、销的对接能力,已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发达国家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已完全形成。从生猪饲养、收购、运输,到生猪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实行一体化经营,不仅效率高、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而且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数量。但我国生猪产、加、销一体化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养殖业的依托关系尚未形成,一些企业自担风险,不愿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致使其在产业链中没有发挥纽带作用,养殖业就是养猪,屠宰企业就是杀猪,龙头和龙身分离,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常年不签订养猪收购合同,猪少了就抬价抢购,猪多了就压价收购,生猪产销没有形成产业链条。
二、生猪合作社、协会的现实意义
生猪合作社、协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是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各项服务为主的自愿联合、科学管理的经济合作组织。如果能在各生猪养殖基地所在市、县和乡镇推广成立生猪合作社、协会(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组织发动群众,通过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等方式,建立标准化的养殖场,实行专业化饲养,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对于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面对千家万户这一国情,当前在我国推广建立生猪合作社、协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资源共享、科技推广
合作社、协会可以利用网络等形式开展本行业的信息交流,实行信息的共享;可以组织本行业的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交流;可以联络本行业的资源交流,实行资源共享;可以用协助管理的形式搭建本行业的专业平台,实现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促进科技的推广与运用。
(二)组织化程度高、发挥群体优势
合作社、协会组织化程度高,可为大家排忧解难,解决分散单干办不了的事。具体在生产方面,可避免信息闭塞,盲目生产;在技术方面,可发挥优势,加强管理,减少疾病风险,提高生产水平;在销售方面,可避免分散经营,产销脱节而影响收益。
(三)有利于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竞争力
目前,我国生猪饲养标准化水平较低,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实行标准化生产,捉高质量安全水平,就能增强竞争力,得到持续发展。合作社、协会就是要通过社员、会员自律,行业管理,实行统一建舍、服务、防疫、购进、销售,搞好生猪饲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依靠质量占领市场。
(四)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社、会员增收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搞产业化就没有出路。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完善创新机制。合作社、协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连接产、供、销的纽带桥梁,承担服务功能的载体。通过合作组织形式,能够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社员、会员增收。
三、完善生猪生产的建议
通过情况看,生猪生产除依靠国家对养猪业的政策引导、扶持,以及“龙头”加工企业的发挥作用外。重要的是,发展养猪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养猪模式,走产业化、标准化、合作化的新路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水平,保证产品质量,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生猪合作社、协会是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的新型模式,值得推广。
稳定生猪生产 篇5
【发布文号】农牧发[2007]11号 【发布日期】2007-08-03 【生效日期】2007-08-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
(农牧发[2007]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农业、农牧、农林)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近日,针对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下滑,猪肉供应偏紧,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以下简称《意见》),对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为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抓紧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落实《意见》的各项政策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把政策尽快落到实处。目前中央财政已将能繁母猪补贴资金拨付各地,要按照我部印发的《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母猪养殖户手中。要按照我部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做好生猪保险和防疫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配合各地保监局和保险公司做好生猪保险工作,增强生猪养殖户抵御重大疫病和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按照将要下发的生猪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申报要求,抓紧做好申报工作。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抓紧做好生猪大县奖励和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的有关准备工作。
进一步加大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力量,深入基层,进村到户到场,通过宣讲政策、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让农民充分了解各项政策的实施范围、扶持对象和补贴方式,做到家喻户晓,尽快发挥政策效应。要强化疫病可防可控的科学引导,消除农民增养补栏的顾虑,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
二、加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力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全力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发现重大生猪疫病要通过动物疫病报告网络立即报告。加快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建设,未佩戴耳标生猪不许调运。强化检疫监管,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对病死猪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旦发生重大生猪疫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切实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突出抓好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努力做到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覆盖,无空白。要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解决好注射疫苗、佩戴畜禽标识、建立养殖档案、报告动物疫情等防疫费用,保障基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进生猪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能力。要搞好生猪养殖的治污减排工作,支持规模场、养殖小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对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
要采取措施引导和扶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针对当前生猪生产中成本上升、仔猪成活率较低等突出问题,我部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的技术指导意见》。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等形式,帮助养殖户解决良种和防疫中的实际问题。推行科学饲养方法,提高母猪繁殖率、仔猪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生猪出栏率,增加养猪收益。要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支持散养户发展生猪生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良种是养猪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猪种资源,提高种猪质量,生产优质商品猪。要增加投入,加快原良种猪场、扩繁场和资源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加大良种猪的推广,选择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基础较好的重点县,按照政策公开、农民受益的原则,对使用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各地要加强对生猪人工授精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加速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和生猪养殖效益。
六、提高生猪饲料质量安全水平
各级畜牧兽医饲料主管部门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饲料,推广应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各地要结合当前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和将要开展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饲料市场准入,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和生猪饲料中掺杂使假、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养猪的饲料质量安全。要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要以打击“瘦肉精”为重点,严肃查处在猪饲料中违法添加违禁药品和化学物质的行为,保障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七、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和预警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以养猪大县和生猪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定点跟踪调查,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定期进行信息发布和预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要按照我部要求,及时准确上报生猪生产情况及相关数据。要加强生猪产区和销区供需信息通报,促进生猪产销衔接,引导合理出栏,促进均衡上市。
八、强化领导,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生猪生产的健康平稳发展
当前正处于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把抓好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千方百计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市场供给。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落实好《意见》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属于畜牧兽医部门职责范围的,要尽早把政策落实到场到户;属于与有关部门配合的,要主动沟通,共同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工作的督促与指导,充分发挥各级的职能作用,加强沟通,上下联动,努力实现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各地要将贯彻落实《意见》的情况于2007年8月24日前报我部畜牧业司和兽医局。
联系人:邓兴照 翁崇鹏
电话:010-64192823 010-64193307
传真:010-64192869 邮箱:xmc@caaa.cn
二
生猪养殖生产和效益情况运行分析 篇6
畜牧产业在合浦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猪生产作为畜牧产业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合浦县2012年生猪生产和效益情况运行动态,归纳有如下特征:上半年疫情风波影响生猪产品价格暴跌,养殖效益降至历史冰点;下半年生猪疫情趋向缓和,养殖生产逐步恢复,补栏积极性持续高涨;肥猪、仔猪价格双双大幅回升,猪肉产品消费回复常态,价格稳中回旺;商品肉猪价格增幅高于养殖成本增幅,出栏肥猪的猪粮比价超过盈亏平衡点,上下半年生猪生产状况与效益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现结合调查情况和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2012年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一)全县生猪生产概况
据统计,2012年全县生猪出栏70.68万头,同比增2.2%;生猪存栏60.22万头,同比增3.4%;能繁母猪8.23万头,同比增1%。
(二)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村生产情况
全县10个固定监测行政村户籍6462户,年末养猪户2917户,同比减少98户,减少3.3%;年末生猪存栏24713头,同比减少1748头,减6.6%,户均存栏猪8.47头,同比减少0.31头;能繁母猪存栏2717头,同比减178头,减6.1%;待育肥猪存栏16843头,同比减1199头,减6.6%,全年生猪出栏38192头,同比增1966头,增幅5.43%,出栏肉猪头均毛重107.4公斤,同比减7.2公斤。
(三)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户生产和效益情况
全县10个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村,固定监测户数30户。年末存栏1254头,季度环比减168头,剧减11.8%;第四季度有猪出栏27户累计出栏564头,环比减35头,减5.8%;期内出栏肥猪头均毛重121.25公斤,环比增4.28公斤,平均售价13.14元/公斤,同比增26.96%,环比增2.88元/公斤,剧增28%,实现销售收入89.87万元,头均收入1593.50元,环比增416.63元/头。全年有猪出栏30户累计出栏2638头,头均毛重115.62公斤,平均售价10.78元,同比增4.2%,实现销售收入328.85万元,头均收入1246.58元,养殖成本298.70万元;头均成本1132.28元,折算每千克单位养殖成本为9.8元(换算成盈亏点的猪粮比为4.38:1),实现盈利30.15万元,头均盈利114.30元。
二、监测结果原因分析
调查情况和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上下半年生猪生产与效益运行状况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究其原因:一是年初区内外生猪疫情蔓延远超预期,生猪发病率、死亡率,波及省份,疫情持续时间,都是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上半年严重的生猪疫情导致养猪产业一度跌入冰谷,一方面生猪价格低迷,养殖户普遍抛售中猪,提前出栏或清栏,其后生猪补栏不足,以致下半年第三季度区域生猪存栏量锐减,猪源比较紧缺;另一方面受疫病影响养猪效益奇差,上半年5-6月份养猪户普遍缩减规模,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且配种成功率低,以致下半年自繁数减少,适龄出栏肥猪数量较少,局部地区供求出现断档,因而造成第三季度全国性区域猪源紧缺。这是下半年生猪价格回暖的内因。二是下半年随着猪疫病减缓,猪肉产品消费回复常态,价格逐月回升。据市场调查,下半年猪肉产品消费量环比上半年回增2~3%,二元杂、三元杂肥猪平均售价,上半年分别为9.7、10.63元/千克,下半年分别为11.9、13.1元/千克(以下单位称为元),环比上半年分别上涨22.7% 、23.2%;二元杂、三元杂仔猪平均售价,上半年分别为9元、23.5元,下半年分别为11.7、27元,环比上半年分别上涨30%、14.9%;去骨带皮猪肉平均售价,下半年18元,环比上半年15.5元上涨16.1%。生猪产品价格上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三是饲料价格昂贵,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养殖效益持续承载高压。玉米价格坚挺。全年平均价格2.24元/千克(以下单位称为元),同比上涨14%,下半年2.3元,环比上半年2.17上升6%;进口鱼粉价格创历史新高。本年度12.9元,同比飚升40.2%;豆粕价格如股市波动难以捉摸。上半年3.34元,下半年3.45元,环比上升3.3%,本年度3.4元,同比减7.4%;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增幅较大。上半年2.84元,下半年2.94元,环比升3.5%,本年度2.89元 同比上涨8.3%;本年度我县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户养殖成本构成:防疫治疗费用头均18.2元,同比增4.8元;死亡损失头均推销10.3元,同比增5.8元;仔猪费用头均219.9元,同比减30.9元;饲料费用头均866.8元,同比增67元;水电及其他费用头均17元,同比增4.3元;综上各项计算,以二元杂肥猪为例,头均养殖成本1132.2元,同比增51元,头均每公斤养殖成本9.49元,同比增0.44元。本年度出栏肥猪头均收入1246.5元,头均盈利114.3元。按生猪与玉米价格换算盈亏点猪粮比价,本季度二元杂活猪为4.22:1,三元杂活猪为5.07:1,分别低于二元杂活猪4.78:1和三元杂活猪5.48:1销售环节的猪粮比价。表明本季度我县生猪养殖效益已扭亏为盈。生猪监测效益情况表明,3/4的养猪户有盈利,头均盈利113元,1/4养猪户小幅亏损39元/头。全县生猪散养户上季度头均亏损95元,本季度头均盈利90元,扭转亏盈差额185元/头。
三、对监测结果评估和预测
本季度,全县生猪散养户数环比回升2%,期末生猪存栏剧增12.6%,规模户、大型养殖场生猪饲养量环比上季小幅增长,但同比仍锐减2-3成,约3/4养殖场户实现扭亏为盈,,盈利区间80~150元/头。从调查情况和监测结果看,生猪生产恢复状况基本达到了预期。这是主观上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常抓不懈和客观上发挥市场经济规律调节作用产生共振的效应。历经数次疫情冲击波后,广大规模户场业主面对缺陷的生猪产销体制、疫控机制及养殖成本持续承载高压的困难,在养猪效益区间日益压缩的情况下,缩减养殖规模,对养殖出现周期性波动已具有心理准备,在价格低迷时不再盲目萌生大量宰杀母猪的冲动,而是采取暂停母猪配种等软着陆措施放缓增长,在价格上涨时适时适度补栏,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本季度生猪生产形势及其产品价格走势与上半年预测趋势基本相符。从畜禽产品饲料价格调查情况和监测数据看,第四季度在养猪效益不断回旺诱发下,生猪产销渠道将自调畅通,生猪养殖将进入全面恢复阶段,补栏养殖量必然持续增加,仔猪价格仍会适度上升。预计第四季度二元杂、三元杂仔猪价位线分别为11.6~13.6元/千克,25~29元/千克,出栏活猪价格二元杂10.8~13.4元/千克、三元杂12.4~14.8元/千克。头均毛重105~115公斤肥猪盈利可达到140~190元。
四、2013年走势分析
稳定生猪生产 篇7
一是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 优化种猪群结构, 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 对于商品猪生产场, 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 3~6胎母猪占60%, 7胎以上母猪占5%~10%。
二是加强管理与栏舍改造提高养猪效率。通过准确的发情检查、B超妊检、人工授精等技术应用, 可大大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 缩短分娩间距;通过改造猪舍, 提高猪舍的环境控制能力, 可缩短生猪达上市体重的天数。
当前, 尤其是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 是仔猪腹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应注意通过栏舍的合理通风、保温等综合措施, 保障仔猪健康成长。
三是采用科学饲喂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倡按照饲养猪种的生长发育规律, 采用多阶段的精准营养配方, 满足猪只最佳生长发育需要, 可节省每头猪的生产成本近20元;改造传统的铸铁、水泥料槽, 经验表明利用新型可调式料槽可减少生长育肥期饲料浪费30~50公斤;此外, 各地按照自身条件, 加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可部分抵消因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
四是强化健康管理保障母猪正常生产能力。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种猪更新前的驯化, 即使是来源于本场的种猪, 在与生产群并群前, 一定要进行驯化, 使新补充种猪的免疫水平与生产群保持一致。同时, 要特别重视饲料及其原料的管理, 防止饲料霉变。
稳定生猪生产 篇8
1 明确我国发展生猪生产的目的
我国所有的农业生产 (畜牧业生产包括在农业生产之内) 发展所追求的目的都是双重的, 既要追求一定的生产效率, 又要追求农户的收入增长。按照2010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我国城镇人口占46.59%, 乡村人口占53.41%, 城镇人口的就业可以分布在各行各业, 但乡村人口的就业绝大部分都离不开农业, 即使农民有其它的工作, 他也绝不愿意放弃农业, 因为那是农民现今生存于世的最后一点保障。也就是说, 我国有53.41%的人口其基本生存情况与农业直接相关。因此, 我国制定任何与农业相关的政策时, 都必须考虑到在适当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还必须有益于农民增收, 这是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的大事。我国发展养猪生产的目的就是要在适当提高养猪生产的效率的同时, 稳步提高农民通过养猪获得的收益。大企业介入养猪生产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猪的效率, 但却难以真正起到富裕农民的目的, 而且出于大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 如果大资本之间相互联手, 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猪肉的市场价格, 因此, 大企业介入养猪生产不可能起到我们所期undefined
望的稳定猪肉市场价格 (保持中低收入市民能够承受的价格) 的作用。
我国发展生猪生产的目的除了适当提高效率和实现农民增收之外, 还必须考虑保障市场的供应, 特别是那些占到40%的城市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市民的消费价格承受力, 这是关乎城市市民基本利益和实现城市稳定的大事。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最低收入的10%的城镇居民每年每人的消费支出只有4900.56元, 次低收入的10%的城镇居民每年每人的消费支出只有6743.09元, 中等偏下收入的20%的城镇居民每年每人的消费支出也只有8738.79元, 他们的每月人均消费指数分别为408元、562元、728元。按我国公布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最低收入人群是46.81%、次低收入人群是44.63%、中等偏低收入人群是41.66%计算, 这些最低收入、次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群 (占到城镇居民总数的40%) 每年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分别为191元、251元、303元。试问:以这样低的食品支出水平能买得起多少钱一斤的猪肉?是否有人考虑到他们可以承受什么样的猪肉价格?市场经济不能仅仅是相对富裕者竞逐金钱的“拼富游戏”, 市场经济也要考虑到这40%的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没有这些人的基本生活稳定, 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定。
这样, 我们就可以在秉持一个相对公益的立场之上, 确认我国发展养猪生产和稳定猪肉价格的基本目的:既要保障农民在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增收, 又要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市民能够买得起猪肉。当大多数农户都对养猪有一个合理收益的预期时 (生猪价格不要忽高忽低) , 我国的养猪生产就会稳定发展, 市民也会保持一个稳定的购买力 (不会因有时买得起、有时买不起而使消费大幅度波动) 。这样, 养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农民实现了预期的收益, 市民也能长期稳定地消费猪肉。这才是我们发展生猪生产的真正目的所在。
2 明确我国发展养猪生产的基本路径
经前面分析可知, 大企业介入养猪生产不可能实现我们期望的生猪价格的稳定。为此,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还应鼓励农户发展养猪生产。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人们开始意识到养猪生产不仅能够带来收益, 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养猪生产排出的粪污会污染环境, 同时为了清除这些粪污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 这些都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 而且养猪场的规模越大, 这种污染就越严重, 处理这些污染的代价也就越大。经调查, 即使是目前设备最先进的大规模工厂化养猪场, 其养猪能够赚到钱的前提也是对于这些粪污没有进行完备的处理投资, 如果真正实现了对于这些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那么介入大规模工厂化养猪业的投资门槛将会提高很多。因此, 从我国养猪业的现实考虑, 发展大规模工厂化养猪除了不能实现我们期望的猪肉价格稳定之外, 还会带来很严重的乡村环境污染, 而且未来治理这些污染的难度将会很大。这也正是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 养羊、养牛很多, 而养猪相对较少的原因 (国家对养猪的环境污染控制很严格, 而治理这种污染的投入很大) 。
我国农民一直有“养猪赚钱、猪粪肥田”的农耕传统, 但是近20几年随着“青年农民外出打工、中老年农民留守乡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田的农家肥施用量越来越少, 使得原本在乡村很有价值的猪粪变成了乡村环境的新的污染源。现在城市在倡导消费有机食品, 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价格可以几倍于普通农产品, 这实际上恰好是一个引导农民使用猪粪一类农家肥料的好机会。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会, 发展适度规模养猪业, 这样既能稳定养猪生产, 又能利用猪粪肥田并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提高市场价值, 还能避免发展大规模工厂化养猪场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果以我国农民每户拥有十几亩农田来计算的话, 饲养几十头生猪所排放的粪污刚好能满足农田施肥的需求, 其所需的人力也是家庭劳动力基本能够满足的 (基本不用雇工) , 这也就是我们期望的适度养猪规模。以这样的规模发展我国的养猪业, 投入不会过大, 污染基本可以避免, 大田和畜牧业结合发展, 基本可以实现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农户的收入也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水平上 (如果猪肉价格保持合理稳定的话) 。这就是我们期望的中国发展养猪生产的基本路径。
3 稳定养猪生产和猪肉价格的政策
2007年我国经历了一次猪肉价格暴涨, 政府甚至动用了国家猪肉储备来增加猪肉供给希望平抑猪肉价格, 但猪肉储备毕竟不是粮食储备, 一是储备量小, 二是储备成本高, 三是储备周期短, 因此依靠增加储备量来稳定猪肉价格是难以实现的。稳定养猪生产和猪肉价格的政策还需要从源头做起, 要针对我国的养猪主体——农户来制定各项政策, 只有稳定农户养殖生猪, 才是稳定猪肉价格的根本。
2007年猪肉价格暴涨之后, 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生猪生产, 有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比如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对于稳定生猪的存栏量有一定作用, 而有的政策现在看来是鼓励了某些非农资本介入养猪业套取补贴, 这些政策应该废止。实际上, 各级政府应该对于适度养猪农户 (不同地区根据每户农民拥有农田数量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适度规模) 实行类似种粮补贴的直补政策, 针对每户农民推出各种养猪补贴, 比如饲料价格上涨补贴、适度扩大养猪规模补贴、兴建猪舍补贴、猪病或疫情补贴、猪粪沤肥和有机肥施用补贴等, 要将政策扶植的对象直接锁定为农户, 这样才能避免大量套取补贴的投机行为, 也才能真正稳定我国的养猪生产, 进而稳定市场供给和猪肉价格。
同时, 为了营造农户发展养猪的良好氛围, 还应做好各种针对农户养猪的社会化服务工作, 比如科学养猪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做好农村家畜的防疫服务、宣传施用农家肥对于生产有机农产品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诸多好处等。
节后生猪市场基本稳定 篇9
节后生猪价格基本稳定,较节前有所回升。节前受集中出栏影响,导致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节日期间,我国消费市场异常活跃。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8日,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700亿元,日均零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18%左右。各地中秋家宴、结婚喜宴生意火爆,餐饮市场一片红火,河北、辽宁、河南、重庆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44.3%、26.5%、21.8%和18.2%。
虽然节日消费活跃,但由于节日前出栏过于集中,猪肉供应相对充足,猪肉价格有所回落。据商务部监测,猪肉价格下跌0.3%、牛肉下跌0.1%、羊肉下跌0.03%。白条鸡价格与节前一周持平,鸡蛋价格下跌0.1%。蔬菜价格小幅回落,18种主要蔬菜平均价格较节前一周下跌1.3%。
关于稳定生猪价格的建议 篇10
1 扩大宣传
目前, 甲型H1N1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 人感染病例时有报道。此次疫情引起了各国高度重视, 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恐慌。5月3日,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发表声明, 食用经高温加热后猪肉和猪肉产品是安全无害的。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 食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猪肉和猪肉产品是安全的, 此次疫情的传播基本与生猪无关, 以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同时, 提醒人们要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 并要均衡饮食、合理营养;做好防寒保暖等个人防护措施;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勤洗手,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个人防范意识, 应尽量避免与禽、鸟类的接触, 特别是儿童, 应避免接触家禽和野禽;对于一些接触禽类的工作人员, 如养殖、销售、屠宰人员, 要做好个人防护, 戴口罩、穿防护服等。
2 调整政策
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对大型饲养场、标准化饲养小区、养猪大县的补贴力度, 养殖户为获得国家补贴, 积极补栏、增加饲养量、扩大生产规模,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 但也人为的打破了正常生猪的价格规律, 造成了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供求矛盾。建议国家调整产业政策, 在给予生产者补贴的同时, 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补贴消费者, 给消费者发放猪肉消费券, 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稳定生猪价格, 使生产和消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 还可以有效拉动内需,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3 合理生产
饲养业的高峰和低谷是正常的, 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广大养殖户要认清合理的市场变动, 不要盲目的屠杀母猪。建议饲养户要尽量减少商品猪的饲养, 淘汰生长期长和性能低下的母猪, 增加后备母猪的数量, 尽量规避风险。另外, 要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成活率;合理搭配日粮, 提高饲料报酬, 降低饲养成本。
4 控制疫情
当前是疫病的高发期, 各种畜禽疫病极易发生和流行, 养殖户需做好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的免疫工作, 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做到应免尽免, 保证免疫密度, 切实提高整个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对于其他常见病和多发病也要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有效防治。同时, 要做好消毒工作, 消灭各种传染源, 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5 加强检疫
严格检疫监管活猪及其产品, 出栏生猪要按检疫技术规程逐头进行产地检疫, 对屠宰的生猪严格查证验物, 无证或证物不符者不得入场屠宰, 屠宰环节要严格实施同步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 严厉打击加工、运输、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 保障人们的食肉安全, 增加市场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量, 促进生产。
6 扩大出口
稳定生猪生产 篇11
调查表明,危害生猪生产的体内寄生虫主要有蛔虫、肺线虫、胃圆线虫、棘头虫、姜片吸虫5种,体外寄生虫有疥螨、血虱2种。
1.蛔虫病。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其感染率高、繁殖力强、感染强度大。猪感染后的危害:一是幼虫移行可导致猪内脏器官机械性损伤,引发肺炎;二是夺取患猪营养,致使患猪贫血消瘦、体重下降;三是虫体寄生刺激造成肠炎下痢;四是虫毒素引起猪机体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疾病,最终导致死亡。本病是危害最重的猪体内寄生虫病。诊断:采取病猪粪便漂浮集卵法检查虫卵。
2.肺线虫病。是肺线虫寄生于猪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引起,轻度感染有强烈的阵发性咳嗽,可引发肺炎,运动采食后呼吸困难,病猪贫血消瘦,最后衰弱而死。诊断:用硫酸镁饱和溶液漂浮法检查病猪粪中虫卵,尸检取肺膈叶下垂部分检查肺气管内的虫体。
3.胃圆线虫病。是胃圆线虫寄生于猪胃黏膜内引起。当猪抵抗力强、虫寄生数量少时,未见异常;当猪体弱、抵抗力差或虫大量寄生时,虫体机械刺激可致胃炎,病猪精神较差,贫血、消瘦、发育不良,排混血黑便。诊断: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查出虫体和粪便漂浮法检查虫卵等综合分析确诊。
4.棘头虫病。棘头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引起,虫体吻突牢牢吸入小肠黏膜,吻突钩机械损伤可引起肠炎、坏死和溃疡,猪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下痢、排血便、腹痛等症状明显,可导致肠穿孔、腹膜炎、肠粘连。诊断:可用漂浮法粪检虫卵,也可在患猪小肠查虫体。
5.姜片吸虫病。是姜片吸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引起,主要是虫体吸附肠黏膜机械性损伤,夺取营养及毒素作用而致病。严重感染时可致病猪顽固性下痢、进行性消瘦、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诊断:可用粪便漂浮法和反复沉淀法检查虫卵。
6.疥螨病。疥螨寄生于猪的头、颈、肩、腿部皮肤内引起,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虫体在寄生处皮下开凿隧道,产卵繁殖,致使病猪奇痒,啃咬栏杆。可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7.血虱。多寄生于猪颈、耳、肋部、腿内侧和腹部皮肤皱褶中。血虱使猪烦躁不安,生长缓慢。
二、防治措施
1.种猪。每年驱虫2次。种母猪按胎次驱虫,即母猪分娩后24~26天(配种前10天)注射伊维菌素,按0.3毫克/公斤体重给药;或用阿苯达唑粉剂拌料饲喂,按5~10毫克/公斤体重给药。
2.断奶母猪。转入配种舍,用双甲脒乳剂兑水喷雾,重点防治体外寄生虫。
3.在配种舍、怀孕舍、分娩舍内的猪,可在有严重的疥螨部位涂擦凡士林(凡士林内可加入青霉素),3日后可将痂皮刮掉,再用双甲脒乳剂药浴,使药液渗透皮肤,提高疗效,有效率99%以上。
稳定生猪生产 篇12
目前情况看, 中秋、国庆生猪出栏较为集中, 加之4、5月份猪价低谷期间, 多数屠宰企业囤积了大量库存, 现已储存4个月左右, 可能也将在近期抛库存, 10月上旬猪价或震荡偏弱。但前期高温天气与洪涝灾害对后市生猪供应的影响, 将在10月中旬后显现:一是8月份以来, 全国大面积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 中国南方生猪主产区湖南、湖北、江浙、河南、四川、重庆等均受波及, 全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一方面影响生猪的生长速度, 另一方面生猪的死亡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局部地区猪场出现了高热病等疫情;二是近期东北洪水灾害严重, 农作物损害面积787.2千公顷, 东北主产区生猪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三是南方有9476万亩耕地受旱, 有892万人、2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预计秋冬季节, 江南大部和西南地区东部降水仍偏少, 上述地区可能出现夏秋连旱甚至夏秋冬三季连旱, 对3季度生猪出栏的影响不可忽视。而进入秋季, 猪肉消费增加, 预计10月中旬全国行情转稳, 部分地区甚至会有小幅上升。
【稳定生猪生产】推荐阅读:
稳定生猪价格11-12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指导意见09-04
生猪生产情况10-19
生猪生产效率09-25
生猪生产支持政策论文05-11
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09-25
安全稳定生产10-30
生猪产业07-30
生猪行业08-08
绿色生猪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