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效率

2024-09-25

生猪生产效率(精选12篇)

生猪生产效率 篇1

生猪价格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下跌, 4月中旬国家启动第一批猪肉储备后, 生猪价格出现了小幅反弹, 维持两周后又继续下跌。随着冻猪肉收储力度加大, 6月份第2周开始生猪价格止跌回升。虽然生猪价格有所回升, 但仍比价格下跌前的12.26元/千克降低了15.5%。由于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而饲料玉米价格连续16个月呈涨势, 上半年全国生猪养殖出现严重亏损。猪粮比价从2月初开始连续23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 7月份第1周为5.39∶1。生猪养殖户亏损面从3月份开始明显扩大, 6月份为58.2%, 比5月份扩大1.2个百分点, 比元月份扩大了52.4个百分点。

7月2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消息:“生猪饲养重回盈亏平衡点之上”。按6∶1的盈亏平衡点计算, 生猪价格回升到12.6元/千克才能保本。这个消息令人松了一口气。上半年全国生猪生产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价格下降早且长时间低位运行, 生猪出栏显著增加, 养殖效益严重下滑。由于各方积极努力, 生猪产能在低谷期积极调整, 从6月中旬开始止跌回升, 存栏趋稳。

据分析, 这段时间猪肉价格仍属于恢复性上涨, 其主要原因, 一是今年春天, 受疫情影响, 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一直比较低迷, 曾下跌到4.50元/500克和7.00元/500克, 很多养猪户由于无利润甚至亏损, 开始淘汰、宰杀母猪, 一些散户甚至空圈不养, 导致生猪存栏减少, 造成后续猪源短缺, 推动生猪及猪肉价格上涨。二是养殖成本上升, 玉米价格自1月份的每500克0.85元上涨到6月份的0.95元, 上涨幅度达到11.8%, 与去年同期的0.76元相比上涨25%。玉米价格的上涨造成生猪养殖成本增加, 势必带动生猪及猪肉价格上涨。此外, 进入6月, 南方许多省份发生的水灾使大量生猪、母猪、仔猪被淹死, 加之水灾后高温天气引发的猪高热病, 造成生猪供应紧张,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价格上涨。

上半年, 全国生猪出栏3.27亿头, 同比增加了4%;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3670万头, 同比下降2.4%, 比去年底下降6.9%;能繁母猪存栏4680万头, 同比下降3.1%, 比去年底下降4.7%。

因为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猪肉价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按照以往的规律, 夏季属于猪肉消费淡季, 价格会略降。但是今夏猪肉市场自6月份以来却出现了一轮较为明显的上涨行情。蛰伏了半年多时间后再度上涨, 这是否意味着猪肉价格开始全面反弹?七八月份是猪肉消费淡季, 但并没有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近期全国不少地方出现洪涝灾情, 一部分生猪肉源被运往受灾地区, 导致非灾地区市场的供应量相对减少。这些都对肉价的坚挺发挥了作用。

对于未来猪肉价格走势, 业内人士认为, 随着秋季猪肉消费旺季逐渐到来, 猪肉价格还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但涨幅不会过大。生猪存栏量大幅下滑, 能繁母猪数量及占比持续下降, 是看涨猪肉价格到年底的主要依据。因为即使猪农在8月份开始大规模补栏, 3~4个月养殖周期, 今年11~12月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供应, 因此在2010年12月份之前, 国内猪价将维持在高位强势震荡。

2010年8月24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12.57元/千克, 最高地区外三元猪价:河南西华县、山东宁阳县、辽宁建平市14元/千克, 最低地区外三元猪价:黑龙江双城市9元/千克。

2010年8月25日全国猪肉 (白条肉) 平均价格为19.62元/千克, 其中最高地区猪肉价格:山东滕州市、大石桥市、湖南隆回县达到26元/千克。最低地区猪肉价格:山东诸城市11元/千克。

生猪生产效率 篇2

1莫靖川1,王鼎民2,覃志贵(1广西来宾市畜牧站;2广西黔江示范牧场)

2010年春节以来,生猪市场疲软,3-6月份生猪价格持续下滑到8元/公斤,养殖效益锐减,加上来宾市6.1特大洪灾以及近期复杂猪病的困扰,生猪生产形势严峻。但从7月起,生猪价格又开始反弹,目前生猪收购价已达到11.2-11.6元/千克。近期,就当前生猪生产形势问题开展了一些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当前养猪生产现状 1.1 当前生猪发展情况。

台帐统计显示:2010年1-6月,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猪场1033户,上半年出栏29.74万头,占全市45.84%;存栏26.48万头,占全市26.27%。100头以下的规模猪场5881户,上半年出栏14.13万头,占全市21.79%;存栏7.76万头,占全市7.7%。规模猪场最发达的是兴宾区、武宣县,规模养殖比重分别占全市42.4%、36.5%。2010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100.81万头,同比增长5.21 %,出栏64.85万头,同比增长6.02%。能繁母猪存栏10.52万头, 同比增长6.43 %。

1.2 当前生猪市场行情。

据定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仔猪价和猪粮价比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仔猪增幅较大。目前全市仔猪平均价格是13-15元/公斤,15公斤的三元杂仔猪430-440元,与4-5月份相比每头增加 1

160-170元;生猪平均收购价11.6元/公斤,至7月15日止,稍高的地方达12元/公斤。1.3 当前生猪生产效益情况。

根据我市当前多数养猪场反映,自繁自养的猪场生猪价格盈亏平衡点在11-12元/公斤,目前从7月1日起,全市生猪价格从9元/公斤一路攀升,至7月15日,生猪价格已涨到11.6元/公斤,生猪生产出现转亏为盈的迹象;非自繁自养的养猪户,从市场购买仔猪进行育肥,盈亏平衡点按猪粮价6:1计算,我市生猪价格达11.6元,玉米价格2.2元/公斤,猪粮平均比价为5.27∶1,还低于6∶1,每头猪还亏100元左右,形势不是十分的乐观。由于3-6月猪价下跌,散养户或小规模养猪户缺乏资金维持,加上近期内大部分地方受复杂猪病的影响,空栏较多,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还会走高,出现猪价反弹的预期状态。1.4 当前规模猪场生产情况。

由于3-6月份猪价下跌,4月份中下旬曾跌至8.4元/公斤,农村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没有资金挺住,出现停产或徘徊不前的现象,台帐统计表明:一季度全市2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8564个,二季度6914个,减少1650个,减幅19.27%;但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则稳中略升,一季度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猪场928个,二季度1033个,增加105个,增幅11.31%。7月份以来,由于猪价有所反弹,一些精明的规模养殖大户开始引种,扩大生产规模,蓄积力量,为明后年猪价回升奠好基础。如兴宾区兴泉猪场于7月中

旬从华中农大引进“中国瘦肉型猪”150头,是来宾市灾后恢复生产动作最快的猪场。1.5 规模猪场典型情况。

据兴宾区兴泉猪场业主介绍:如果从目前市场价来推测,他的猪场从3-6月份亏本几百万,但他压栏有几百头种猪,等几个月过后,猪价回暧,这批种猪的价值也有几百万元,亏本不怎么大,这两天肉猪售价现在是12元/公斤,养猪生产已出现微利。受洪灾影响的猪场就比较难办了,据忻城县古蓬水库猪场业主介绍,6.1特大洪灾淹没了他的猪场,全场兽药饲料及机械设备价值5万多元被洪水浸泡,大猪紧急销售被屠商压价到6元/公斤,仔猪更换环境造成应激最后也被抛售,每头售价100多元,重胎母猪搬迁又引起流产,母猪几经搬迁,折腾到最后还是被迫甩卖了,猪场停产了,全场亏损了17万元。没发生灾害的猪场如城厢乡泗贯养殖小区两个业主介绍,卖出一头猪平均亏本200元左右,3-6月份肉猪最便宜的卖8元/公斤,仔猪最便宜的卖300元/头,他们的猪场盈亏平衡点将近12元/公斤。上半年一起卖了600多头猪,亏10多万元,如果下半年保持12-13元/公斤价位,还是回不了本,主要是看明年市场了。当前养猪生产存在问题 2.1 养猪生产水平低。

一是目前全市养猪生产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为主,饲养规模普遍较小,较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的比重比较低。二是

饲料报酬低,多数猪场的料肉在3.0∶1以上,有的猪场甚至达到3.4∶1以上。2.2 动物疫病风险高。

规模小的猪场防疫基础条件差,少数养猪场(户)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随着动物疫病种类不断增加,动物疫病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一些常见疫病,如猪瘟、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在老猪场中时有发生,对养猪业的危害性较大。2.3 制约规模养猪业发展的问题突出。

用电难、用水难、贷款难、污染治理难等实际问题,仍然制约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养猪场的建立、运营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一旦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将使其难以为继。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多数猪场都存在用水、用电难的问题,因为养殖场远离居民区,水电供应就成了问题,象州县寺村镇有个猪场养猪十多年,水电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当然有内因也有外因。2.4 生猪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我市生猪生产主要是围绕城市鲜肉供应,为定点屠宰厂提供活猪和部分外销到柳州、南宁等周边市场,目前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猪肉加工龙头企业。2.5 猪场与市场衔接不好。

多数养猪户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单打独斗、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

一、流通不畅,且多数在本地销售。多数猪场与市场衔接不好,甚至脱节,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在利润分配上,猪场

与市场不对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论养猪户盈亏与否,屠商宰杀一头猪,都稳赚100元。3 推进生猪发展的措施 3.1 当前生猪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生猪养殖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10年上半年存栏能繁母猪10.52万头, 同比增长6.43 %。100头以上规模猪场增加105户,存栏24.68万头,比1季度末只增加1.53万头,表明了规模猪场生猪不存在压栏现象,大多数猪场淘汰老母猪,更新后备母猪,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激励生猪生产的一些措施,导致许多规模养猪户都理性地看待猪价起起伏伏,不存在宰杀生产母猪的现象。

3.1.2 生猪行情波动的规律看好 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看,生猪价格的波动一般是3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个阶段大约6-9个月时间。目前生猪低潮期从春节后到6月底,将过半年,逐步进入猪价回升期。不过据网络媒体介绍,年内生猪价格反弹不大,不会出现高价肉现象,猪肉市场基本上稳中有升。

3.1.3 金融危机基本上消退,国内CPI指数回升 2008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持续到2009年,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2010年国内经济得到恢复,据预测,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望到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预计下半年养猪生产会进入正轨。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带动下半年生猪价格小幅上升,这是当前养猪户补栏的最佳时机,如果要等猪价上来了才补栏那就来不及了。

3.2 当前应对措施

3.2.1 落实中央强基惠农政策 继续落实中央强农支农政策,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

3.2.1 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今年国家继续安排3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自治区也继续开展生猪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的认定,因此当前要加大“跑部进省”力度,争取更大的支持。日前,市水产畜牧兽医局2011年项目工作正在加紧申报,生猪标准化项目、饲料加工厂、畜禽交易批发市场、创建现代农业标兵、现代畜牧业园区、良种繁育体系等项目建设都十分重要。

3.2.3 指导规模养猪场(户)加快补栏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发挥来宾市水产畜牧信息网的作用,传递当前养猪业的前沿信息,组织有经济实力的规模猪场(户)从区内外引种,适时补栏,以稳定明年猪市。

3.2.4 增加资金投入,保护生猪生产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发展经济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正值生猪生产的困难时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生产,采取非常措施加强与银行、信贷、金融、保险、财政、妇联等部门协调,帮助规模养殖户协调信贷资金,支持生猪

生产,重点支持种猪生产企业或规模场(户),保护好母猪生产能力。同时,指导种猪场利用生猪市场疲软期调整、优化种猪结构,选留高质量的优质种猪,淘汰超龄和劣质种猪,保持适当种猪数量,提高能繁母猪生产性能,适当缩减商品猪存栏。引导养殖户暂不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待时机成熟,增加母猪补栏量,以迎接新一轮盈利期。

3.2.5 建立畜牧业长效保障机制,保护养殖户利益 在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养猪亏损严重时,建立最低保护价机制,收购生猪作为猪肉储备;建立肥猪补贴政策,与粮食、油料一样,交售一头肥猪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种猪补贴政策,对种猪场种猪给予补贴,保障猪源,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3.3 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3.3.1 落实水电问题 建议水电部门对规模养殖场用水用电问题继续优惠,调查中不少业主反映,因为养殖场远离居民区,解决了水电问题几乎解决养殖场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

3.3.2 加大疫病防治与监测问题 复杂猪病等烈性传染疾病对新老猪场的威胁巨大,加大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十分紧迫。3.3.3 培植养猪龙头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扶持兴区业泉猪场、黔江示范牧场、凤凰知青示范场、祥丰猪场、华邦猪场、鑫盛源猪场、武宣种畜场、武宣食品公司、武宣丰源猪场、武宣县富进猪场成为万头猪场,组建养猪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带动,到2011年建设500个规模养殖小区(场、户)。

3.3.4 着力培育产业基础 一是培育适度规模养殖,壮大规模养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加工型龙头企业。三是建设大型畜禽交易批发市场,以市场带生产,以生产带市场。四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健全生猪储备机制。实施冻肉储备、调整政府补贴等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同时建立市县级的活猪储备库,以增强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3.3.5 加大宣传,稳定信心,安抚民心 由于上半年毛猪价格低迷、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养殖户积极性低落严重伤害了养猪户积极性,致使生猪补栏积极性受挫,对养猪生产极为不利。因此要做好宣传和安抚工作,让规模养殖户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及时引种补栏,尽快恢复生产,以免明后两年吃高价猪肉的历史又会重演。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九日

生猪生产效率 篇3

据2007年前三季度统计,全区生猪存栏1116.7万口,同比增长11.1%;基础母猪存栏103.9万口,同比增长24.1%;猪肉产量72.2万吨,同比增长14.7%。可见,内蒙古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受全国市场影响,出栏增加主要是受市场拉动。

一、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人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按照生猪生产规律,预计这次猪肉高位运行将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

二是养殖成本增加。2006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目前已达到每公斤1.5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涨16%。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

四是2006年上半年南方生猪主产区受疫病影响,生猪死亡比例较高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

二、针对猪肉价格上涨采取的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十分关注,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并于7月31日召开了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市场猪肉等副食品供应。

(一)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有关政囊

关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国家核定我区2006年12月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为76.6万头。按照国家要求每头能繁母猪补助50元,其中地方负担的40%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各盟市财政共同承担。补贴资金共38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297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1307万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财政补贴226万元。自治区财政厅于2007年8月9日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拨付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的通知》,国家和自治区资金3604万元已全部下拨盟市,并要求及时全部拨付到养殖户。

关于能繁母猪保险资金。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按照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2007年6月末全区能繁母猪存栏94万头,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率6%,每头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我区生猪保费总金额5640万元。中央、地方和养猪户承担保费比例为5:4:1。

关于国家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我区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4800万元,其中原种场建设任务1个,中央投资200万元;扩繁场建设任务4个,中央投资4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4200万元。根据文件要求,我区已经完成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对项目进行批复。根据国家安排计划,自治区主席办公会议决定,自治区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关于国家生猪大县奖励资金。按照国家要求调出生猪60万口旗县才能列入生猪生产大县,我区只有科尔沁区列入国家生猪生产大县,奖励资金565万元,在争取国家生猪生猪大县奖励的同时,自治区决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猪出栏较大的旗县进行奖励。

(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生猪饲料监管力度,为生猪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生猪口蹄疫、猪瘟等一类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100%强制免疫要求。自治区农牧业厅已组织调拨和供应猪蓝耳病疫苗调拨2600万毫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100%强制免疫。同时为了加强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自治区财政已落实166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目前标识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完成。

(三)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自治区决定从2007年8月份开始对全区73.6万名城镇低保人员每月发放不低于15元的副食品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各地要保证补助资金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要切实做好大中专院校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和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2007年对全区28.8万名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补助7元,补贴期限2个月。目前已下拨城镇低保人员补贴经费5800万元,下拨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贴资金408万元。区内大中专院校正抓紧建立粮油副食品定点直供,加强对学生食堂管理,保障大中专院校食堂副食品供应,稳定饭菜价格。

(四)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搞好生猪生产工作

自治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要求各盟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并实行定期上报制度。要求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认真核实能繁母猪数量,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做到“见猪、见人、见标和见榜”。同时,自治区对全区范围内生猪养殖场(小区)以及登记注册的生猪原种场和扩繁殖场存栏、出栏以及供种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要求各地依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造工作,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求各地在加快推广良种猪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四良四改”模式化饲养。

(五)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自治区农牧业厅正在积极会同商务厅、卫生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全面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将开展集中专项执法检查,严防不合格农畜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加快完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今后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

(一)建立系统化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规模化养殖扶持政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户家庭的饲料来源逐步减少,一家一户养殖生猪的局面将逐步萎缩。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生猪规模化养殖也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强化疫病免疫的必然选择。应及时出台扶持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粪污处理)、种猪生产等方面分别给予专项投入,促进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2007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各地应合理安排养殖用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及时提供用地,通力合作,积极为生猪规模化发展做好服务。

2.建立健全保险、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生猪生产是一个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自然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价位高时养殖户(企业)纷纷上马,片面追求数量,养殖密度大,疫病难防难控。价位低时,养殖户(企业)亏损严重,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必须从保险、补贴、贷款等方面为生猪生产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以保障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3.建立健全促进生猪品种改良扶持政策。生猪品种直接关系到生猪的抗病能力、繁育能力、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影响着生猪的生产效益,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区种猪生产规模较小,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应设立专项资金对种猪生产予以扶持。结合我区实际,种猪生产和推广应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

4.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科研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区生猪生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分散经营、再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过程,饲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要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生猪产业科研和创新力度,研究促进生猪生产降本、省力、省工的养殖方式,在改良生猪品种结构、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降低养殖劳动强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生猪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生猪抵抗疫病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力度以及对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的补贴力度,拓宽免费强制免疫的实施范围,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以及扑杀补贴政策,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生猪生产不出现大的疫情。

(二)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1.培植现代化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要培植并逐步建立健全种猪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工业、疫病防控、收购屠宰、精深加工、储运物流等生猪相关产业链。建立各个产业链条之间有效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好各方利益,共同推进生猪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探索中小规模养殖户与大型养殖场及加工企业的有效合作方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户经营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推进生猪养殖业订单生产的发展步伐。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仅40%左右,自治区比例还要低一些,生猪散养户占主导地位,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大力培植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解决养殖户在生产、销售中的各类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积极扶持生猪产业协会,在生猪养殖户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养殖户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平台,增强养殖户适应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要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必须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制定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户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指导并督促生猪养殖小区及养殖户在猪场选址建设、粪污处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推进无公害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生猪品质,培植市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社会化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

1.建设完善的防疫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工作,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基层兽医机构及队伍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根据生猪产业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生猪交易市场,扶持专业化的生猪运销企业,开展冷库仓储、批发中转、生猪及生猪产品运输等配套服务。建设生猪期货市场及活体交割库,建立区域性的生猪价格形成中心,构建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3.开展培训交流。发展现代化生猪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化生猪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对养殖户,尤其是养殖大户和养殖能手的培训。通过各相关学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生猪产业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研究探讨疫病防控、科学养殖、市场信息等事关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先进实用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引起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养殖户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掌握不够。要避免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对生猪产业的不利影响,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对生猪存栏、出栏数、种猪数、饲料价格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监测及预警系统,及时提供科学、前瞻的信息服务。要健全生猪生产及市场信息进企业、进养殖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生猪及饲料产销、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

5.加强科技研发推广。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要应用社会化手段及时总结推广高产、高效、高质的生产模式,研究推广生猪产业相配套的饲料加工、营养配比、饲养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学化养殖水平的推广普及。要研究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及污水处理的有效办法,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吉林省生猪养殖生产效率分析 篇4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很多学者对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园园等[1]选择中国十大生猪主产省的不同规模养殖方式的时间序列———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DEA莫氏指数法对各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王明利等[2]基于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就我国15个生猪主产区的技术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并且进一步寻求不同投入要素对生猪生产的贡献情况。王琛等[3]运用中国生猪业散户养殖和中规模养殖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两种养殖类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廖翼等[4]选择我国东、中、西地区不同生猪养殖规模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对生猪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评价。可以看出,国内对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面向全国范围,而针对省际不同规模类型的生猪生产效率的比较分析相对缺乏。笔者试图以吉林省为例,对生猪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评价。

1 实证分析

1.1 指标的选取

DEA分析方法对于不需要设置权重的多指标投入、多指标产出的效率分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笔者选取2004—2013年度吉林省散户、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和客观数据的有限性,选取每年各养殖规模每头生猪总产值(元)为产出指标,每头生猪仔畜进价(元),饲料投入费用(元),医疗防疫成本(元),用工天数(d)为投入指标。文中饲料投入费用为精饲料费用和青粗饲料费用之和。为了避免价格因素的影响,选择2004年为基期价格,用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每头生猪总产值、仔畜进价、饲料投入费用、医疗防疫成本进行相应调整。

1.2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数据描述

从吉林省2004—2013年散养生猪投入产出的数据来看,每头生猪总产值平均为1 034.18元,最大值为2007年的散养生猪产值,每头达到1 202.70元,最小值为2005年的散养生猪产值,每头只有830.54元,标准差为106.31。其他描述性数据见表1。

1.3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静态效率对比分析

在参数的设置过程中,选用投入导向型的规模报酬不变的CRS模型。运用DEAP2.1纵向测算2004—2013年吉林省散户、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值,见276页彩图1。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14)。

由276页彩图1可见:2004—2013年度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指数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四种养殖规模基本都在0.89以上,仅有2005年各个养殖规模技术效率水平较低,10年间散养、小规模、中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达到完全有效的年份均有6年,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达到完全有效的年份有5年。从技术效率增长趋势上来看,2004—2013年吉林省中规模生猪养殖效率值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而吉林省散养、小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从技术效率指标的整体水平来讲,散户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指数在前5年的整体水平较高,而2009—2013年与其他养殖规模相比存在下降趋势,尤其是2013年的效率值有大幅下降。散户生猪养殖技术效率指标的下降对吉林省生猪养殖来说是一个信号,表明吉林省生猪养殖应向规模化方向转变,但就目前的阶段来讲,吉林省散户生猪养殖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积极性,应该还是散养和规模养殖共同进行,并且逐步实现由散养转变为规模养殖。

1.4 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动态效率对比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可以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因素。因此,选取2004—2013年吉林省4种生猪养殖规模为研究对象,选择其面板数据运用DEAP2.1测算这些样本的动态效率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4—2013年间吉林省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其中2004—200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仅为0.887,而2005—2006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则高达1.158,相差0.271。但从平均值来看,全要素生产率仅增长了0.013,说明吉林省生猪养殖过程中技术效率的提高、管理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2004—2013年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纯技术效率值均为1.000。因此,纯技术效率对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的提升贡献不大。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在2004—2013年有所波动,2004—2005年间,2006—2007年间,2010—2011年间效率值都是小于1的,说明相比于上一年这些年份的规模效率值是下降的,而规模效率值增幅最大的2005—2006年间仅增长0.7%,说明吉林省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值波动不大。因为技术效率值受到纯技术效率值以及规模效率值的影响,而10年间纯技术效率值保持不变,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与规模效率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同。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经历了2004—2005年间的低谷后,2005—2006年间达到了最大值,为1.150,2006—2013年,除了2008—2009年间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外,其余年份的技术进步均大于1。比较4个指数的平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和影响不难发现,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值高于其他3个指数的平均值,对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贡献最大,说明2004—2013年,吉林省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效率指数的贡献小于技术进步指数。

注:数据由DEAP2.1运行所得。

2004—2013年吉林省各种规模生猪生产动态效率值见表3。

由表3可见:中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达到1.012,说明从2004—2013年平均来看,中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效率值年均增长1.2%,在4种生猪养殖规模中排在第2位。仔细分析中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各种规模中上游的原因是,中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指数相对较低,而技术进步指数相对较高。仅从技术进步上来看,小规模生猪养殖第一,为1.025,年均增长2.5%,散户生猪养殖最末,为1.005,年均增长0.5%,4种养殖规模从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幅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吉林省生猪养殖先进的技术投入、技术推广得到了落实。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排在第一位的小规模生猪养殖10年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增长幅度较大。中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10年间的年均值排在第二位,达到了1.2%,虽然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低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仔细分析仅有小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超过平均值的主要原因是,笔者研究的吉林省大规模生猪养殖以及中规模生猪养殖相比于小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起点高,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市场供求状况的要求相对较高,以及现阶段吉林省生猪规模养殖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是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成熟的规模养殖方式。并且吉林省散户生猪养殖正处于向规模化养殖转型的过程,导致散户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幅度不大,因而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平均水平。10年间,4种养殖规模年均纯技术效率值没有发生变化,并且规模效率值变动不大,导致技术效率值在4种养殖规模之间差异不大,最终导致全要素生产效率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未来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必须在保证大力提高技术效率的前提下,继续加快生猪养殖的技术进步。

注:数据由DEAP2.1运行所得。

2 研究结论

笔者运用DEA模型中的CRS和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分析了2004—2013年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报酬效率指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果表明,2004—2013年吉林省中规模生猪养殖效率值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而吉林省散户、小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散户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指数在前5年整体水平较高,而后5年存在下降趋势。由于2004—2013年吉林省生猪养殖的纯技术效率指数保持不变,对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贡献不大,生猪养殖技术进步指数对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贡献最大,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指数的贡献小于技术进步指数。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差异,小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居首,其次分别为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最差的为散户生猪养殖。

3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吉林省在散户生猪养殖的基础上,鼓励生猪养殖散户逐步向规模养殖方向转化。而在规模养殖方面,吉林省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应提高养殖的管理水平,优化投入产出要素的配置效率来达到本身规模应有的效益水平。此外,吉林省政府应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在实施生猪防疫补贴、生猪良种补贴之外,进一步给予合作社生猪饲料补贴、生猪收购补贴等。通过政府扶持的农民合作社,不但可以对散户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可以进一步落实新技术的投入和推广,把提高生猪生产效率需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观念,真正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还可以对市场的供求状况作出正确判断,有效地将个体农户的风险分散化,最终实现生猪生产效率的提高。

注:数据由DEAP2.1运行所得。

摘要:笔者以2004—2013年度吉林省散户以及小、中、大规模生猪养殖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吉林省生猪养殖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效率值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整体水平较高;生猪养殖的技术进步是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是小规模生猪养殖。据此提出,吉林省生猪养殖应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型,提高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管理水平,加快生猪养殖的科技进步,提高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生猪,生产效率,DEA模型,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吉林省

参考文献

[1]张园园,孙世民,张媛媛.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Malmquist-DEA模型的省际面板数据[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32(2):224-229.

[2]王明利,李威夷.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中国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32-39.

[3]王琛,何忠伟,高然,等.我国生猪生产技术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展望,2012(2):42-46.

[4]廖翼,周发明.中国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J].技术经济,2012,31(5):93-98.

[5]姜会明,王振华.生猪供给波动:短周期分解与经济学解释[J].中国畜牧业杂志,2012(18):17-20,24.

生猪生产情况及发展对策 篇5

一、生猪产业发展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养猪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生猪出栏量由1978年的403.7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2350万头,年均增长6.05%。2008年养猪实现产值392亿元,占畜牧业产值46.3%。养猪做为全省最大的养殖产业,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5年)。这一阶段,我省畜牧业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快速发展时期(1985—2000年)。我省生猪市场的放开是从1986年开始的,主要采取“管放结合,逐步放开”的方式,到1990年基本实现了省内猪肉自给。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在全省各地大力推广以“经济杂交、配合饲料、塑料棚暖舍、综合防疫”等四项为主要内容的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解决寒地养猪成本较高的问题,大幅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

3、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我省大力推行了生猪饲养技术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修订生猪标准化和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加强了种猪场的建设,在望奎、绥化、巴彦、双城等养猪重点市县推广良种猪鲜精大倍稀释配种技术。2003年前后,按照养猪标准化的要求,各市(地)进一步加强了猪舍的改造,对母猪、育肥猪分别了推行“平面养、不限位、半关闭”、和“全价料,生干拌、自由采食、自动引水”的饲养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同时生猪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突破,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名牌企业,初步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2005—2008年,针对全国性生猪产业波动,国家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生猪产业开始进入提质增效新的发展时期。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末,我省生猪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1788万头和2350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5.6%和24.0%。全省猪肉产量182.7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0.3%,产业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46.3%,居各畜种之首。全年屠宰生猪能力超过2000万头,其中,深加工企业20多家,年加工能力1600万头以上。规模饲养比重逐年提高,全省现有养猪专业户16.3万个,养猪大场、大户1.5万个,养猪小区946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场户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通过产业聚集,形成了巴彦、望奎、北林区、肇东等年出栏超过100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我省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丰富全国城乡市场,确保国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养殖效益不稳定。根据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省平均出栏一头肥猪总收入1439.5元、总成本1125.6元、净利润313.9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11元、147.73元、-146.6元。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仔畜和饲料成本增加,2008年,我省每头仔畜平均成本411.3元、饲料成本574.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4.5元和52.6元。目前,育肥猪收购价格持续回落,利润将继续下滑,由于全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不排除个别企业出现亏损的可能。

3、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根据省畜牧局价格信息监测结果,2003—2007年,我省活猪产品价格呈现波动性增长,受母猪存栏大幅上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饲料价位总体较高等因素影响,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活猪价格持续下降,至2006年2月份,活猪价格跌破6.0元/公斤的盈亏平衡点。2006年5月份,活猪价格降到4.9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3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价位,出栏1头猪平均亏损70—80元。从2006年6月开始,活猪收购价格逐步回升。2006年12月,活猪价格开始进入9.2元/公斤的高位区。2007年1—4月活猪价格在8—9元/公斤之间浮动,5月份价格开始快速上涨,至9月份活猪平均价格达到15.4元/公斤,猪粮比价突破10:1,创历史新高。

2008年1月开始,生猪产品价格呈现回落趋势,养殖效益有所下降,主要是玉米、豆粕、鱼粉等饲料价格上涨过快,造成养殖成本上升。预计2008年底以后,生猪存栏有望得到全面恢复,生猪产品价格将随之下降。

三、生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总体水平低。我省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散养户比重仍然很大。由于散养规模小,势力单,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力差,不能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跟随价格作出生产决定,在市场形势好、养猪效益高的时候,养殖规模快速膨胀;养猪效益下滑,出现亏损时,又空栏罢养,缺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难以保持生猪生产的相对稳定。2006年生猪价格大幅下滑、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上升,说明散养猪仍左右着整个生猪市场,不解决散养问题,猪肉市场难以稳定。

2、产销对接能力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肉类市场竞争激烈,生猪产、加、销的对接能力,已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肉类产、加、销一体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多以效益为中心,猪少了抬价抢购,猪多了压价收购,不愿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没有发挥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的纽带作用,没有与养殖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产销互补的利益联结机制。

3、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生猪疫情形势严峻给产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我省以病毒病为主的非典型猪瘟时有发生,进而发生细菌感染,给生猪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二是我省大部分养猪户采用老方法进行免疫,免疫病种和免疫剂量调整均不到位,导致免疫失败。三是活猪贩运器具消毒不够彻底,常引发猪病疫情。

4、金融服务滞后。生猪养殖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是投资较大、利润较低的产业。我省农民生猪养殖资金不足,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生猪规模养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出了农村,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开拓农村市场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大力拓展农贷业务,但覆盖范围有限,农村金融服务由农村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户贷款需求很难及时、方便、快捷地得到满足。二是贷款周期短,农村信用社一般要求一年一贷、一年一还,而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养殖行为,生猪出栏后又要立即补栏,“年初贷、年底还”的贷款方式不能适应这种持续的周期性养殖需要。

5、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为降低生猪生产面临着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疫病风险,以及规模经营风险,近年来,国家和省逐步实行了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肉品储备、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四、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生猪生产存在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在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引导扶持标准化饲养场(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贷款、用地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生猪经营进行减税、免税等,以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积极投入规模化养殖。积极引导散户、专业户加入联合体或合作社,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集约饲养来推动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着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通过产业的快速聚集,对龙头企业形成更强的支撑能力。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保证产销渠道畅通。一是对龙头企业采取扶持政策,支持基础好、信誉高的现代化肉类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使企业不断发展

壮大,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实施国家优惠政策与企业产加销一体化挂钩。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加工企业,需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努力扩大订单比重,用经济手段推进两者紧密结合,强化对基地农户的指导与扶持,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三是扶持和引导企业从长远发展出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反哺基地能力,防止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四是对实施保护价收购合同猪补贴政策,在猪多、价低时,减少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猪而造成的价差损失,调动龙头企业按合同收猪积极性。

3、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近几年,疫病已成为影响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充分认识疫病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大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一是强化补免工作,在做好重大疫病强化免疫的同时,认真做好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检查,对新补栏、漏免以及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畜禽,要及时进行补免,保证免疫效果。二是建立疫情监测制度,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消除疫情隐患。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屠宰、经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执行“严格程序、全程跟踪、双向隔离、双向检疫”的外引牲畜管理审批制度,严防外疫传入。四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努力建立起适应防控工作需要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立完善的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制度。

4、创新养殖信贷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仅靠农民自有资金困难很大。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

一、融资渠道狭窄,信贷规模小、门槛高、周期短和服务差等,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融资难问题。一是要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发放养殖业贷款,国家在利率浮动幅度、再贷款、贴息、补亏、税收等方面,对支农信贷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类金

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二是积极推广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要根据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规模确定,贷款利息要按实际使用贷款数量和时间计算,以减轻农民贷款负担。农民还款可以少量多次,分段还款,既促进农民的贷款使用和还款,又有利于小额信贷的贷款回收。三是创新贷款机制和信贷产品,应根据农村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扶持设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广完善农户联保制度,探索保单抵押和栏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创新。

5、建立更有效的风险制度。一是扩大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的覆盖面,生猪的重大动物疫病目前只确定了极少数几种,对生猪生产危害性大的其他疫病也要建立扑杀补偿政策,防止疫情扩散和疫病流行。提高扑杀补偿水平,使补偿标准提高接近生猪饲养成本,避免农民对扑杀抵触情绪大的问题。二是建立完善肉品储备制度,国家在肉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应采取收购方式储备猪肉;同时,在生猪供给短缺时,及时进行储备肉销售,以满足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全面推行生猪政策保险,养殖户既盼望推行母猪政策性保险,更盼望全面推行包括母猪在内的所有生猪政策性保险,既保自然灾害损失,也保动物疫病损失,从根本上化解生猪养殖风险。

生猪生产效率 篇6

河南南阳是农业大市,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这为生猪养殖饲料原料的供给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近年来南阳市生猪养殖规模发展较快,据南阳市畜牧局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南阳市生猪存栏500多万头,能繁母猪近60万头,猪肉产量达48万余吨。

当前规模化养殖正在逐步取代以往千家万户的散养方式,规模化养殖已成为生猪发展的主导方式。在“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行”活动中,记者发现,生猪企业在规模化养殖基础上,逐步走向生态循环养殖,以实现生猪养殖可持续、绿色发展。

“如果一家企业不把质量生产放在一定高度,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鸿旺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福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该公司位于方城县杨集乡,是一家以种猪生产为龙头,以生态养殖、无公害种植、观光农业、饲料生产为依托的新型农牧企业,建设标准化猪场3座,年可出栏生猪15万头,销售额达2.5亿元。

王福良告诉记者,该公司花费100多万元新建一座能源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污水能力100吨,日产沼气量约200立方米。将在高岗坡地种植林果,实现“猪—沼—果”良性循环。

“唐河作为我市畜牧业强县,长期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工作中心,狠抓养殖场源头监管,加强动物检疫和投入品监督管理,鼓励养殖企业发展循环养殖,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畜牧局局长冯明书说,该局坚持推广循环养殖,对有条件的养殖企业进行政策和资金扶助,力争在该县实现可持续、循环养殖全覆盖。

唐河县稳康种猪场和三宝牧业有限公司是该县生猪养殖大型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经验丰富。稳康种猪场位于昝岗乡八叉沟村,年出栏商品猪1万余头,建有500立方米新型软体沼气池并进行固液分离,年处理鲜猪粪及其废水2万余吨,年产优质有机肥1600多吨。

生猪生产效率 篇7

一、生猪偏高产能逐步得到消化,价格效益双下跌

(一)生猪生产情况。

据统计,2013年12月末,重庆市生猪存栏1502万头,同比下降1.45%;生猪累计出栏2104万头,同比增长2.26%;能繁母猪存栏149万头,同比增长0.43%;据重庆市200个生猪生产监测村显示,2013年末养猪户为58399户,同比减少12.06%,养猪户占农户的比例由42.4%下降致36.4%。2014年3月末生猪存栏同比下降1.12%,出栏同比下降11.46%。

(二)生猪价格情况。

据监测,3月份重庆猪肉价格、活猪价格与全国走势相同,呈持续下跌态势,跌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同时,仔猪价格也持续下跌,但跌幅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南地区,重庆猪肉、活猪价格低于贵州、云南、四川,仔猪价格低于云南、贵州,高于四川。详见表1所示。

(三)生猪生产效益情况。

今年1-3月份饲料及原料价格有涨有跌,饲料成本变化不大。重庆猪粮比价由2月的5.08:1进一步跌至4.76:1。猪料比也由2月的3.73:1下跌至3.50:1。猪粮比价已持续5周进入5.00:1的红色预警区域(价格重度下跌)。肥猪养殖继续亏损。目前,每出栏一头100公斤的商品肥猪亏损260元左右。

二、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生猪价格快速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消费比往年的正常水平低。从去年开始,很多餐馆、酒楼、饭店采购等集团消费量下降明显。据农业部对50家大型批发市场的统计,今年1-2月份白条猪交易量6.25万吨,同比下降3.5%。二是当前国内生猪产能依然偏高,供给总量虽然有缩减趋势,但短期仍然供大于求。1-2月份,农业部监测的4000个养猪村肥猪出栏量同比增加1.7%。三是储备冻猪肉向社会投放。去年猪价大幅下跌,政府紧急启动收储方案。收储的猪肉到了期限开始投放市场,进一步增大了供应量。四是进口猪肉、猪下水数量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市场供应压力。

三、后期走势预判

从后期走势看,预计短时间内猪肉供需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生猪价格将维持跌势,且随着市场预期踏空,可能会出现恐慌性抛售的情况,加大价格下行压力。4月份仍是猪肉消费淡季,需求不旺仍然是制约猪价反弹的重要因素。商务部已于近期开展冻猪肉收储,重庆也启动了猪肉的收储工作,意在平抑“跌跌不休”的猪价。从全国来看,受市场低迷影响,养猪户春季补栏积极性不高,产能调减速度加快,后期有可能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的情况,并影响重庆的猪价。因此,在收储政策的拉动和产能调减的双重因素下,4月份猪肉和活猪价格将继续维持低位运行,但振荡幅度可能减小。

四、对策建议

一是密切关注生猪基础生产能力的变化,加强生产指导和服务,以尽力避免出现能繁母猪过量淘汰危及基础生产能力的情况。

二是采取措施,确保总量稳定。加强规划布局引导,确保生猪养殖总量不出现大幅度下降。

三是落实政策,促进生产发展。对相关扶持政策及项目资金开展专项检查和评估,确保发挥应有作用。

四是加强协调,创建发展环境。农业、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协调,研究制定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的用地、环境控制、融资等政策措施,帮助养殖主体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实际困难。

谷城当前生猪生产情况 篇8

1 市场消费量和生猪价格的变化

(1) 县内活猪屠宰量锐减, 县外生猪调出量变化不明显。

据谷城县动物检疫站市场检疫统计数据, 全县元月活猪屠宰检疫4 639头, 其中城区市场2 310头;2月活猪屠宰检疫2 231头, 其中城区市场1 125头;3月1日至3月8日, 城区市场总检疫167头。2月份屠宰检疫的2 231头中, 2月13日 (除夕) 前检疫2 119头, 2月14日至28日检疫112头。上述数据分析结果, 元月, 城区市场日均屠宰量74.5头;2月份在除夕前的这一阶段, 日均屠宰量达到163头, 除夕至元宵节期间, 日均屠宰7头;3月1日至8日, 日均屠宰20.9头。结合地方消费习惯分析, 元月至除夕前, 居民储备年猪肉习俗拉动了活猪屠宰量地上升, 并在2月达到高峰。除夕至元宵节期间, 居民以消费储备肉为主, 对市场鲜猪肉消费需求低。进入3月后, 逐渐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经营秩序, 但是居民仍以储备肉为主, 餐饮企业是鲜猪肉的主要采购单位。

据对谷城冷集镇汉江村白老三、白老四等4位生猪调出经纪人调查结果, 县外生猪调出量变化不明显。元月至2月11日, 4位经纪人日均生猪调出量基本维持在700头左右。2月21日歇业结束后, 4位经纪人生猪调出量迅速恢复到正常地业务数量。

(2) 生猪价格持续下跌。

元月以来谷城生猪价格整体保持持续下跌态势, 从元月初的12.4元/kg一路下滑到目前的9.2元/kg, 跌幅25.8%。在下跌过程中, 出现了两个缓冲价, 一是元月中旬至2月底的11.2元/kg, 二是3月2日至今的9.2元/kg。与活猪价格持续下跌不同, 猪肉价格以除夕为分水岭, 除夕前保持18元/kg, 除夕至今保持了17元/kg。

(3) 近阶段出栏生猪出现不同程度亏损。

近阶段出栏的100公斤重的生猪生产成本推算约为1 050元/头 (仔猪300元、饲料660元、防疫药品等50元、人工摊销20元、水电费等摊销10元、死亡猪成本摊销10元) , 销售成本价10.5元/kg。这就意味着猪价跌至9.2元/kg后, 养殖户每出栏1头育肥猪, 将亏损100元。

2 生猪存栏结构和出栏情况

从谷城10个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村、30家固定监测户生产情况, 结合县内部分规模场户生产现状来分析, 谷城前一阶段生猪生产出栏量较大, 补栏不足。

2月份10个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村生猪存栏14 084头, 其中母猪2 170头、仔猪4 382头, 分别比上月减少4 493头、4头和1 245头;生猪出栏3 750头, 比上月减少5 978头。生猪存栏数量的大幅变化可以分析为春节前农村大量屠宰年猪和突击销售活猪, 这也与县动物检疫站统计的除夕前生猪日屠宰量较大相对应。从母猪存栏量基本没有变化来分析, 当前的生猪价格下跌, 还没有对谷城生猪养殖户造成较大的恐慌, 还没有出现急于调整母猪群的迹象。仔猪数量的减少可以分析为补栏不及时, 这与谷城农户习惯于春节过后适时补栏的习惯一致。

2月份30家生猪养殖固定监测户生猪存栏7 785头, 其中能繁母猪1 362头、仔猪1 997头、中猪794头、大猪3 361头;分别比上月下降1 084头、3头、618户中, 10家大户生猪存栏7 405头, 其中母猪1 269头, 仔猪1 881头, 分别比上月减少1 093头、2头、640头;出栏1 014头, 比上月减少1 978头。10家中等户生猪存栏346头, 其中母猪85头, 仔猪98头, 分别比上月增加2头、减少1头、增加13头;出栏35头, 比上月减少96头。10家小户生猪存栏34头, 其中母猪8头, 仔猪18头, 分别比上月增加7头、持平、9头;出栏0头, 比上月减少17头。空槽户3户, 比上月增加2户, 全部出现在小户。

从上列分析可以看出:

(1) 生猪规模大户已经凸显其生产主导地位, 其生产情况主导了固定监测村的生产情况。

(2) 生猪生产中等户和小户对价格下跌敏感性不如大户, 对维持生产稳定有积极作用。

(3) 当前的生猪价格下跌还在大户心理承受范围内, 还没有出现杀母猪等现象发生。

3 市场变化原因分析

(1) 供过于求是影响猪价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谷城来看, 春节前生猪大量抛售基本与猪价的快速下跌过程同步。节后虽然生猪上市量相对减少, 但是在外销量基本没有变化, 地方消费又以储备肉消费为主的环境下, 仍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

(2) 前期猪病发生引起的恐慌和省内外持续传递的猪价下滑信息, 激发了养殖户急于抛售的心理变化, 这个变化导致生猪价格一路下滑。

生猪生产节本增效综合技术 篇9

1 种猪选择与购买

提高生产效率, 优质种猪的选择至关重要。杜洛克猪:要求达100 kg体重日龄在155 d以内, 背膘厚在12 mm以下, 饲料转化率在2.40以下, 胴体瘦肉率在64%以上;长白和大白猪:要求有效乳头数在7对以上, 产活仔数在11头以上, 达100 kg体重日龄在160 d以内, 背膘厚在14 mm以下, 胴体瘦肉率大于63%;长大或大长二元父母代母猪:要求产仔数高, 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在20头以上, 后代一致性好, 母性好。所有引进的后备猪应实施隔离并进行健康检查。

2 营养与饲养管理

2.1 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配制日粮

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如棉籽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大米蛋白粉、血粉、羽毛粉等蛋白饲料以及大麦、小麦、柑橘渣等能量饲料。非常规饲料通过物理或化学脱毒技术、酶制剂应用技术、可消化氨基酸配制日粮等技术, 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另外, 适当添加青绿饲料, 也可以提高种猪饲养效果并降低饲料成本。

2.2 采用多阶段饲养方式

根据生猪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目标实行多阶段饲喂, 既可以实现最佳生产性能, 又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2.3 采用理想蛋白平衡氨基酸技术配制低蛋白日粮

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可降低价格昂贵的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添加量。在平衡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的条件下, 日粮蛋白质水平每降低1%, 每吨饲料原料成本可降低20元左右。

2.4 合理利用酶制剂添加剂

添加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提高20%~40%, 矿物元素和氨基酸利用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小麦型、大麦型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 能够明显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大大降低饲养成本。

2.5 采用恰当的饲料加工技术

日粮粉碎微粒的平均直径应控制在650~750μm, 微粒直径每增加100μm, 饲料转化率就会降低1.2%。采用蒸汽调制制粒工艺生产颗粒饲料, 能提高育肥猪的饲料转化效率。

2.6 加强母猪和仔猪饲养管理

2.6.1 母猪饲养管理。

一是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主要是蛋白质、能量和氨基酸水平;二是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三是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 自由采食、不限量饲喂或少喂勤添, 实行多餐制, 每天喂4~5次;四是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一头哺乳期母猪每天需要30~40 kg清洁水。

2.6.2 仔猪饲养管理。

一是做好防寒保暖, 使用保温灯、保温箱等升温设备;二是固定乳头, 保证初生仔猪及时吃到母乳;三是适时补料, 仔猪出生6~7 d开始诱导补料, 10 d后逐渐补充全价混合料;四是补充铁盐, 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五是防止踏压, 科学断奶。

3 疫病防控

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强制免疫。规模养猪场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 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进行补免。

3.1 哺乳仔猪阶段 (21日龄左右断奶)

做好猪瘟免疫, 一般在22~25日龄进行首免。

3.2 保育猪阶段

此阶段的传染病主要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可以在断奶仔猪的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等对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敏感的药物, 连续使用3~5 d。仔猪断奶后易发球虫感染, 应及时使用抗球虫药物。

3.3 生长育肥阶段

主要预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支原体肺炎。75~80日龄左右使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三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使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或泰乐菌素预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支原体肺炎。

4 环境控制措施

4.1 创造适合仔猪生长的饲养环境

初生后6 h内的环境温度应为35℃, 1~3日龄为30~34℃, 4~7日龄为28~30℃, 8~30日龄为26~28℃, 31~60日龄为24~26℃。每立方米有害气体最高限量分别为氨气20 mg、硫化氢15 mg、粉尘1.5 mg。仔猪补料期间的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头为宜, 断奶转入保育舍后每平方米不超过3头。

4.2 降温措施

关注产业变化稳定生猪生产 篇10

但是, 目前生猪生产仍存在生产成本较高、养殖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养殖户贷款难、防疫任务艰巨、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对生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上述问题, 建立和完善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应进一步研究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1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散养户大幅减少

农民工外出打工, 散养户迅速大幅减少。由于农民人均耕地少、增收难, 很多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近几年, 政府出台了民工外出在工资、医疗、公伤等方面的各项保障措施, 外出打工工资高、收入相对稳定, 目前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已达1.2亿人。农活以妇女和老人为主, 现在妇女在家务农的也正在减少, 他们体力差、精力有限, 除非家庭困难, 一般不愿再搞养殖。

散养户技术水平低, 防病难度大。生猪死亡率高、市场波动大、收益低, 再加上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链球菌等疫情地发生, 有养殖习惯的散养户饲养量也大幅减少。转变传统饲养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以前散养户“小群体大规模”是生猪的主要供应者, 散养户的生猪饲养量短期内不可能由规模养殖场迅速补上,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还需要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

农民新的增收门路增多, 现金收入增加, 农村交易市场的发展, 很方便就能买到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富裕的农民不再靠养殖作为副业, 增加家庭收入, 也不需要自给自足。家家户户有一、两头猪的现象, 已经不复存在, 有的村生猪饲养户寥寥无几, 免疫检查时, 抽检10头猪几乎跑遍庄。城乡近郊散养户不足10%, 较贫困的村庄也不足50%的农户养猪, 大量农户不养猪, 已影响到生猪供应的稳定。

1.2 投资大, 风险高

玉米和豆粕价格同时大幅上涨, 因此猪肉的价格跟着上涨。近几年来, 我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 但是由于出口贸易以及工业使用等, 饲料的价格却大幅上涨。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 生猪成本的猪粮比价是1:5.5, 所以粮食价格的提高被生猪价格放大, 导致出栏生猪的保本价格也在大幅提高。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养殖户补栏积极, 仔猪价格上涨。养猪的其它各项成本也大幅增加, 例如土地成本、建筑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均大幅上涨。仔猪价格居高不下, 农户担心未来市场变化不敢高位补栏, 中小型养殖户也在减少。

疫情对生猪成活率依然构成威胁。由于投资大, 一旦出现死亡损失更大, 养殖户信心不足, 观望情绪严重。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 健全动物防疫员队伍, 继续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 增强养殖户靠养猪发家致富的信心。完善生猪保险制度, 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1.3 重发展不重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养猪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在1978年以前, 我国人均占有猪肉量9 kg以下, 人民生活温饱不足。2006年猪肉产量5 200万t, 占全球产量的52%, 人均猪肉占有量已达40 kg, 但猪肉进出口贸易不足0.5%, 对国内生猪价格影响很小, 不可能靠进口来满足国人的需求, 只能依靠稳定发展国内的生猪生产。

长久以来, 在人们的观念中, 畜牧生产是与环境污染结合在一起的,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 猪粪污染的紧迫性日趋严重。消除畜禽粪便污染, 已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污染问题不解决, 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 畜牧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1.4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农产品总体上仍是供需偏紧,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项目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业反哺农业”农民也切实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重视工业决不可以忽视农业, 农民得到实惠并不等于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般农业大县是财政困难县, 各地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招商引资兴建工业项目。确实经济实力增强了, 马路多了、楼房高了、人民生活富裕了, 政绩突出、经济指标增长。但是不可在经济繁荣下掩盖农业发展的不足,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全国一盘棋,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2 发展思路及对策

2.1 鼓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合理布局和适度发展大型养猪场。根据山东省泰安市2007年6月对规模养猪场抽样调查显示, 千头以上的规模场存栏量占规模饲养量的48%, 是生猪稳定供应的中坚力量。规模养殖场场主一般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一方致富带头人的村干部和打工回乡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 他们头脑灵活、善于管理、市场意识强, 资金雄厚、猪场占地多、猪舍建造标准高。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 饲养管理规范、养殖规模稳定, 一般是大城市的生猪供应基地或大型屠宰场的生猪基地, 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强。

但是,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一般需要前期投入高, 大量的资金用在硬件建设上, 后期生产投入不足。政府部门要在资金、服务上重点扶持, 使其做强做大。养殖企业要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建场, 大型养殖场不应靠近城镇近郊、交通干线、水源地、风景区等。在粪污处理上, 生猪养殖与建沼气池相结合, 可建大型沼气池向周边农户供气或用来发电。畜禽生产要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 饲养规模与土地承载能力相结合,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 养殖场应彻底改变只重生产不治理污染的局面。

2.2 帮扶中小型养殖场发展壮大

调查中百头至千头的中小型猪场占规模饲养量的38.2%, 是育肥猪供给的主力军。中小猪场一般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场主经营、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一肩挑。畜牧部门要在饲养管理新技术应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常见病的诊断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 解决他们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使他们稳定生产。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鼓励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提倡自繁自养, 减小疾病风险, 降低生产成本, 抵御市场风险。由于中小养殖户信息闭塞, 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 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差。物价、统计、畜牧等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 帮助养殖户了解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走势、减小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粪污处理可走“畜-沼-菜”、“畜-沼-果”、“畜-沼-农”等种养相结合的路子, 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 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改善农田土壤结构, 循环利用资源, 达到无公害排放、清洁生产的目的。

2.3 发挥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生猪生产的过程中, 大量小养殖户分散在村内或村边, 设施简陋、环境差, 易发病。影响人居环境, 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 尽快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 更新养殖观念, 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 向农民推行科学、健康、生态饲养方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生猪生产要逐步退村庄进入园区、实行人畜分离。

养殖户-购销商-屠宰场-销售商这个生猪产销链条中, 其它环节利润相对较稳定, 风险最大的是处在最始端的养殖户。小养殖户饲养规模小, 在生猪销售、饲料、兽药购入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把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 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社积极开展行业统计和信息收集工作, 定期发布行业预报, 正确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生猪生产,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提高养殖效益。同时, 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服务意识, 对饲养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采取有效的担保方式, 充分利用农户联保贷款、合作社担保贷款等形式, 争取银行的大力支持, 增加养殖户的贷款投入, 为发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户贷款方便了, 发展规模扩大了, 这将直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壮大合作社的规模。合作社可采取“龙头企业+饲养小区+农户”“村集体+饲养小区+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2.4 发挥政府调控的重要作用

稳定科技推广队伍, 做好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近几年, 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得到了很大发展, 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经费、人员都有所增加, 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 经费偏紧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外扩不可避免。城市周边耕地少, 土地对畜禽排泄物的承载消化能力有限。现在交通便利, 大型养殖场宜在农区发展, 发展畜牧-农业循环经济, 即符合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大城市宜与农区结对子, 城市宜在农业地区设立生猪供应基地, 互惠互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加强猪肉产销区衔接工作, 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调控机制, 减小生产波动, 保持市场稳定。

生猪生产效率 篇11

一、两省生猪市场供应形势

两省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特别是江西省,每年调出省外的生猪在1000万头以上,猪肉价格从7月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一)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

两省认真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坚持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将“菜篮子”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项目,建立和健全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机制。由于“菜篮子”工作常抓不懈,加之近期国家出台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生产发展良好, 供应稳定。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每年生产生猪2200万头,由过去每年生猪净调入300万头为每年净调出生猪200万头以上。江西省2006年生猪出栏2350万头,其中1050万头调出省外,今年1—9月,生猪出栏1890万头,同比增长0.98%;生猪存栏1440万头,同比增长2.6%。

(二)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据两省有关部门监测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两省猪肉价格逐月回落,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福建省9月12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6.98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8.75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1.7元/斤,比7月份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12.6%、11.5%、8.2%。江西省9月18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7.19 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1.07 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68元/斤,比8月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6%、3.1%、3.9% 。

对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后期走势,预测生猪仍会呈现大型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还会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猪生产市场总体供应仍会保持增加,市场销售量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不断增加,但猪肉价格总体平稳。

二、两省认真落实政策有关规定,确保市场供应

(一)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江西省今年全省登记核查的能繁母猪数116.7万头,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养殖者手中,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35万元。福建省能繁母猪数量49.94万头,已发放补贴款2497万元。

2、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福建省于8月15日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截至9月13日已有8个乡镇2万多头母猪参保。江西省从9月8日开始,部分企业和农户签订保险协议,争取10月底前完成能繁母猪投保工作。

3、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西省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完成了母猪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24家供精单位和入选了781头种公猪。福建省认真落实生猪良种项目补贴,研究制定了新罗等6个县(市、区)项目实施方案,并已上报财政部、农业部,目前项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落实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资金。福建省通过综合评定,筛选出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资源场2个。江西省今年实施了生猪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0个生猪养殖基地。根据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全省共安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94个。

5、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福建省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逐步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动物标识管理网络,推行牲畜新型二维码耳标,已发放新型二维码耳标411万枚。江西省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省财政已落实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经费3623万元。

(三)保障市场供应

1、积极组织节日副食品供应。两省都属生猪调出省,本地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呈现量增价稳局面。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放粮油及主要副食品总额约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左右。江西省各地都制定两节生活必需品供应预案,落实了节日生猪供应基地,确保猪肉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充实猪肉地方储备。福建省级建立常年生猪活体储备5.54万头,超过国家规定4.8万头的任务要求。江西省将恢复省、市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3、积极组织副食品调运。一是畅通鲜活农产品促销通道。福建省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安全农产品进万家行动”,通过供需见面、自由洽谈、签订供货协议等形式,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江西省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大户、屠宰加工企业与产区和种养户签订产销合作意向书或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4、增加风险资金。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政府将省级副食品风险金从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对省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屠宰厂(场)建设,以及应对灾期、节日等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项目补助。

(三)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政策

1、对低保对象增加生活补贴。福建省对全省2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标准。江西省各级财政新增安排了1.1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水平,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30元。

2、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生活。一是对困难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福建、江西省对全省高校、中职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元。二是福建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落实学校食堂“零租赁”补贴政策。

(四)切实减轻生猪经营者负担

江西省全面清理涉及生猪产业的收费,取消了“定点屠宰许可证工本费”、“定点屠宰场(点)工商市场管理费、价格管理费、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办公室管理费”。经营性服务收费严格按照“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严禁对养猪户、经营户强行服务、强制收费。

(五)加强市场监管

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从8月上旬起开展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已出动2000多人次,重点对肉、蛋、离等主要食品价格及对生猪、牛、羊等屠宰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收费进行检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协会,召开“省市稳定市场价格座谈会”,各有关企业还共同发布了“价格自律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大,对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西省对一米粉经营者带头发起,并散发涨价传单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饲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增加

据福州市和盛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今年7月生猪平均生产成本每斤5.23元,8月5.4元,9月5.53元,其中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成本由7月3.67元升到8月的3.71元,9月3.85元。江西省樟树县一些养猪户反映,豆粕从6月的1.19元/斤涨到9月的1.71元,3个月增长43.7%。

(二)能繁母猪保险进度慢,农民仍在观望

按照现行政策,对每一头母猪保费是60元,其中农民交12元,每头死亡母猪赔偿1000元。据了解,能繁母猪的病死率大约在2—2.5%之间,按这个比例计算,100头母猪需交纳保费1200元,按最高2.5%病死率计算,农民得到赔偿是2500元,价差不是很大,加之保险公司赔付手续繁琐,一些大、中型养猪户对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性不高,而对商品猪能实施保险政策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三)疫苗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尤其近期出现的蓝耳病菌,对生猪危害非常大。一些养猪户反映其免费疫苗质量有问题,生猪得了蓝耳病,打完针后无作用,甚至给生猪打预防针还有副作用。

(四)生猪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

国家出台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养猪企业都提出扩大生产,但随着养猪规模增大,生猪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生猪生产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地对生猪污水排放不一,据一些养猪企业介绍,有的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到江河,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五)生猪生产信息体系不健全

有的地方反映,畜牧业信息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看好或行情低迷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不能准确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发展生产,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四、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

国家应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当猪粮比价下跌到一定比例时,政府部门委托商业企业进行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偿。

(二)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生产区和产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形成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要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养猪保险政策

为调动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鼓励养猪户积极参加保险,国家应降低能繁母猪保费标准,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建议研究开展对仔猪、种猪保险的补贴,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消除养猪户的顾虑。

(四)加大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污水排放要高度重视,提出治理生猪生产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对策,研究规模养殖行业环保标准。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排放;对养殖户要进行环保教育,减少生猪生产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积极扶持生猪生产规模化发展

在一些中西部省市,生猪散养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个体养猪成本高、疫病防治无保证、风险、管理难度大,制约着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应支持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到规范化养殖。鼓励养猪户加入牧业合作社形成的经营模式,及时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问题,达到统一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购进原料,防疫防病。

(六)继续清理生猪生产、销售中的各种乱收费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猪肉经营者向我们反映,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水平偏高,摊位租金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经营者成本。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流通和猪肉销售中涉及的税费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中央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成效明显 篇12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 2008年中央财政拨付19.57亿元继续实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100元。截至目前全国已补贴5 238.5万头, 占核实总数的84.1%。

去年中央财政安排3.6亿元对200个县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良种猪精液补贴。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北京、浙江等省市自行安排资金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 得到了广大养殖场户的普遍欢迎, 全国生猪人工授精率提高8%~10%。项目区仔猪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率明显改善, 种公猪利用率提高10倍, 人工授精改良的育肥猪出栏提前5~10 d。

去年中央财政还安排21亿元对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 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增加至332个。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的落实, 对于夯实生猪产业基础, 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生产积极性, 保障猪肉市场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 全国332个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出栏已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

生猪良种繁育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方面, 去年中央继续安排28亿元资金, 支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繁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生猪的供种能力, 辽宁、贵州和海南等省不仅改变了种猪依赖外省调入的状况, 确保了种猪的自给自足, 还实现了由种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的实施, 推进了生猪养殖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预计全国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此外, 去年国家还继续实施了能繁母猪保险, 全国共参保能繁母猪4 750万头, 今年1月新增参保能繁母猪24万头。能繁母猪保险政策的实施, 增强了母猪养殖场户抗风险能力, 提高了母猪养殖积极性。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广大母猪养殖户均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理赔。

上一篇: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下一篇:三坐标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