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外包问题

2024-09-18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共12篇)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 篇1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和形式

1. 内部审计外包概念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来实施。简单地说, 就是企业聘请外部专业审计人员, 由外部专业人员来履行本企业全部或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地位, 企业需要尽可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 而那些经营管理中的非核心业务就需要委托外部专业机构来代理。

2. 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1) 部分外包。企业自身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由外部专业审计人员来进行那些技术难度高或者专业性强, 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胜任的内部审计工作, 通过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 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2) 全部外包。在这种外包形式下, 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与会计师事务所签约, 将其全部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事务所或专业人士, 由他们提供专业的内部审计服务。开展工作的是具有较高水准及丰富经验的专业审计人员, 这样对人员的安排、业务的了解、资源的分配都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 并且内部审计由企业外部人员进行, 实现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 审计管理咨询。这种外包形式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数量等内部审计机构问题请专业审计机构协助企业确定, 帮助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和改进。这种外包形式中, 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帮助管理层定义重要性水平, 以及主要的风险审计领域等项目都可以向外部专业机构进行咨询。

(4) 内外合作审计。这种形式的外包是指企业设立一个统一的审计项目组来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项目组成员中包含了有内部、外部专业审计师, 但是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个项目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二、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

1. 企业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核心业务, 这就决定了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就需要委托外部机构来代理。要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就要合理分配企业的有限资源, 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的非核心业务, 将这种非核心业务外包, 可以节省企业内部资源, 使企业有更多的资源放到企业核心业务上,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内部审计职能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和风险,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内部审计要起到查错防弊的作用, 还要进行风险审计, 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参考。这就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有拥有会计、审计、经济、财务、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熟悉行业标准和数据。而实际上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是不现实的, 培养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审计人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及成本, 内部审计外包就成为满足企业新的内部审计需求的一个途径。内部审计外包由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 而外部专业机构具有各个方面的专家, 他们有专业的技术, 并且有对大量的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经验。内部审计外包也可以使企业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新技能。

3. 成本节约

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对内部审计要求不断提高,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也越来越高。而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就必须对内部审计人员进地培训, 这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也需要支付高的薪酬, 这就加大了内部自我审计的成本。而外部的专业机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企业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优质的内审计。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者部分外包, 就能够达到降低审计成本的目的。

4.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一般是内部审计机构理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经理层的比较多, 这就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 将内部审计外包, 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使内部审计能更加独立、公证, 进而提高了审计质量。另外, 随着企业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 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那些有专业能力的事务所, 这些事务所有丰富的执业经验, 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能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 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选择何种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所处的环境结合不同外包形式的长处和短处来选择合适自身企业的外包形式。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需要设内部审计机构, 应该选择合作内审模式或者部分审计外部化模式;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设置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则不经济, 最好选择全部外包。

2. 对内审外包中的合作关系实施有效的管理

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外包机构的管理与控制:

工作开展前与外包机构沟通, 讨论公司设想、任务、审计目标, 以及审计原则等。

签订外包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明确审计范围、业绩标准、保密责任、报告制度、争议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合作中及时审核与反馈外包机构的工作进度, 一方面使外包机构了解自己与企业之间是否有误解,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了解进度, 及时纠正内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冯永梅.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分析[J].财会月刊, 2007, (9) .

[2]余涛, 赵栓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1) .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 篇2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监督,更是一种增值服务,可以给企业带来期望为正的价值,所以出于有用性原则,大型企业通常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保证对法律的遵守与对公司章程的践行,并能有效管理企业的各种风险,对企业的运营提出相对客观的建议与对策供决策层参考。然而,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与实施成本高昂,通常中小企业是无力消受的,而且中小企业对完善公司治理的需求也不迫切,“不产粮食”的管理部门往往被企业视作累赘,臃肿的“企业机关”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锐意进取的组织会竭尽所能削减管理部门的规模,内部审计部门的去留通常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快速显现井喷式发展的黄金年代似乎已经远去,普通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成为了企业应对新形势的一个选项,使得许多管理部门可能被精简、合并、裁撤。鉴于内部审计的独特作用,很多企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机构作为折中方案。

一、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

简单地说,企业要将内部审计外包无非是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但这也可以细分为许多方面:

决策层既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又有组织弹性方面的考虑,还有企业战略方面的考虑。当然,在分析外包动因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内部审计的作用,这才是企业不“裁掉”内部审计职能的根本原因,即所谓的职能动因。

(一)内部审计职能动因

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意在从企业内部创设相对独立的组织,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评价与管理风险,并从旁观者(客观)的角度提出改进营运管理的方法,为企业增加价值,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许多技术和特点是共通的,最明显的共通点就是独立性(尽管两者对独立性的要求大不相同),审计作为一项鉴证业务本身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鉴证报告才有意义,否则就不能让人信服,这也是内部审计只能对内的原因,因为它只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能够完全独立于组织本身。

企业通过内部审计,第一,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财务数据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的审计费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便管理层能够依据可靠的数据进行决策;第二,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这与财务活动也是相关联的,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显着降低企业的风险,尤其是重大的财务风险、合规性风险与法律风险,减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第三,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相对独立性,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审计,并且其活动通常不受限制,从而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向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报告;第四,内部审计可以监督企业各项决策的执行情况,包括对预算的执行和对原来内部审计所发现问题的整改状况,能够随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并将情况向上反映;第五,内部审计因为其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充当顾问角色,向管理层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这也属于增值服务的一种;第六,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能够为企业的形象加分,增加投资者、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对企业的信心,而这显然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好处”.

(二)对企业成本费用的考虑

企业属于营利组织,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从短期来看,企业一般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此来实现价值最大化。所谓利润,就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差额。所以,增加利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提高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这两种基本途径还可以结合成第三种途径,那就是同时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随着经济的下行和市场的饱和,企业想要提高收入已经越来越难,那就只有想方设法节约成本了。

企业自己实施内部审计的代价是高昂的,因为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保持其有效运转,聘请和培训专业人才,维持该部门的独立性,都需要高额成本,而且这看上去与企业主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自己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可能是不经济的。因此,很多企业选择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将该项职能委托给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来代理,专业机构通常拥有比较优势,能够在比企业本身更低的成本下实现类似的功能,其出价也较为经济,对双方都有利,符合经济学原理(有效的帕累托改进)。若选择外包,企业将节省一大笔日常营运的成本费用,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筹建和运行费用,专业人员和支持性人员的招募、聘用和持续培训费用,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和部门独立性所花的费用。而服务外包则只要支付事先约定好的业务服务费,可以有效控制企业成本,特别是对相关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所以,把企业不擅长的、成本高昂的职能和业务交给更加专业的外部机构去做,企业可以借此降低成本费用,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

(三)对组织弹性的考虑

当前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节奏也越来越快,我国的产业结构又处于深度转型中,这就要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否则就会因为落伍而被残酷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往往就成为了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弹性组织不同于集权化的正规组织,它追求组织灵活性,强调随机应变和“可收缩---扩展性”,一般适用于不稳定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尽可能地减少固定部门,只保留一个或几个核心团队,专注于增值率最高的业务,其他非核心部门则视情况而定,有条件就设立,没条件就忽略或者外包。而内部审计部门有一定的.特殊性,该部门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固定成本(公司章程的匹配、部门的建立和运行、专业人员的招募和培训、独立性的维持),可预见的开设成本会高于其他管理部门。所以,在遭遇危机时企业往往也很难狠心裁撤(虽然是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高门槛带来了低弹性,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企业希望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动的,这样才最具弹性,才能最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部门具有杠杆作用,因为其成本一般变化不大。然而其管理规模却是变化的。在业务扩张期,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效率就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当于车间的“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物尽其用”,有限成本提高的管理效率,能够放大企业的效益;在业务收缩期和经济不景气阶段,产能闲置,白白损失固定成本,对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杠杆作用是很明显的。杠杆越高,组织弹性越小。在调低杠杆的大背景下,企业往往会谨慎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杠杆效应。

(四)对企业战略的考虑

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了多元化经营浪潮,但到了90年代,这一潮流逐渐停止,因为企业发现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提高,甚至容易把企业带向深渊,把自己的主业都给搞砸了,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企业管理层意识到,只有把精力集中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才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只做自己擅长的事,这就是集中化战略。企业最擅长的领域,就是企业能够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相对低成本),一般企业显然不会擅长搞内部审计。

所以把自己不擅长的职能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也就有了理论基础,这是企业集中化战略的一部分。

内部审计也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企业在实施集中化战略以后,一般会将人才集中于主业上,而不再维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特殊关注,这可能会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在21世纪,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把能够招募到的最优秀人员投入到核心业务当中去,在其他方面只能寻找变通的方法,比如将部分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就是其中之一。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

内部审计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优势,但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全面、综合地进行考虑。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外包内部审计职能有着众多优势,例如更高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是企业为了省钱省精力,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做出的权衡。外包能够让企业经营更加灵活,组织更有弹性,成本也能有效降低,还能节省人力资源。另外,还增强了企业与一些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往来,拓展了企业的人脉资源。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内部审计外包虽然可以大幅节约成本,但也有着许多劣势,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应当引起企业注意。

第一,内部审计外包使得内部审计业务的展开需要内外部进行协调,跨组织交流显然成本更高,效率更低,交流的不通畅会影响外包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反馈,内部控制五要素里的信息与沟通同样会受到损害。

第二,内部审计外包使得企业机密信息容易泄露,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和核心策略的泄露,往往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的事务所合作也会怀有戒心,不能完全坦诚,倾向于设立一些影响的障碍,妨碍外部承包者深入开展工作。

第三,内部审计外包使得企业没法培养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和内部控制人才,这对企业做大做强是不利的。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自然就不会系统性地培养内部审计人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复杂性和机构复杂性的增加,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将得到显现,缺乏熟悉企业环境的内控人才和内审人才将会困扰企业,而且会对固定的内部审计提供者产生依赖,从而在价格谈判时陷于不利地位。

第四,外包内部审计的策略更适用于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负担一定的内部审计成本,而外包内部审计取得的效果往往会差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复杂的经济业务和其他事项需要流畅的沟通和实时的监督,这一点交给内部机构反而能做得更好。

三、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建议

外包内部审计职能有优势也有劣势,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同时,竭力避免其劣势。

(一)有实力的企业应保留内部审计部门骨架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审计部门将显得越来越有价值,所以有实力的企业应该保留内部审计部门的骨架。企业不需要保留完整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应该留下“接口”,也就是基本骨架,方便随时扩容,也方便与外包的机构服务人员打交道,业务也能很容易地对接:一方面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扩充和缩减队伍,快速适应企业需求,使组织具备一定的弹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沟通,增加沟通效率(专业人士之间更好沟通),保证外包内部审计可以发挥其应有效果,审计结果能够被重视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还可以防止对会计师事务所造成过度依赖从而被漫天要价,甚至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中物色优秀的审计人才,通过“挖墙脚”,让他们跳槽来本企业工作。

(二)会计师事务所应做好的准备

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的业务是财务报表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和税收筹划,有时也包括验资。由此可知,会计师事务所更擅长外部审计而非内部审计,事务所可能还没有做好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的准备。当然,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事务所应该可以很快适应这一新形势。

目前这一块业务在我国尚处于早期摸索阶段,正是事务所大有可为的时期,事务所应该对企业外包的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充分研究,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建立自己的执业标准,力求将来在这一领域制定法律规范时为自身争取更大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即争取制定游戏规则。

另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流动性很强,这在人力资源比拼的竞争中是很不利的。事务所中具备丰富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一直是广大企业界“垂涎”的对象。大型企业的吸引力也足够高,待遇又好,很容易把优秀人才从事务所里挖走,尤其是那些在当事企业中从事外包审计业务、熟悉当事企业环境的从业者,更是客户抢夺的对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为保护自身的核心人才而制定相应对策,防止在外包业务中流失关键人才。可预见的防范措施,可以包括带有特别条款的业务约定书,与员工的劳动合同特别条款等;更主动的措施是事务所的激励政策和待遇,要能留得住人才。

(三)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外包的规范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展时间不长,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来评价和规范类似行为。这就需要相关行业协会(如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工商联),通过协会牵头和自愿协商,逐步形成执业标准,然后再提交人大或者国务院,将之升格为法律规范或行政规范。通过强制性的规范,可以对这一业务进行适当的约束,防止发生混乱而影响企业管理和损害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杜志远,任得贤。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1)。

[2]申斐。内部审计外部化程度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上海,.

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研究 篇3

[关键词]代理成本内部审计外包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成本,也是一种守约成本。作為守约成本,它的发生是由于高级经理为满足外部参与者、尤其是股东对委托责任的需求。Shere和Kent提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一种附属职能,“不同的是内部审计成本是直接由经理引起的”。就某一企业来说,如果内部和外部审计过程的总成本可低于只有外部审计时的成本,代理人就更愿意支付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之所以会节约成本,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内部并且具有专门的行业知识,比外部审计更有效率。而且,内部审计也是一种反馈机制,管理部门可借以弥补各种程序上的缺陷,以避免其对内部控制系统和公司的财务状况甚至对整个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内部审计成本也是委托人为了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监督费用。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责任报告”,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建立在组织内部、服务于该组织的独立评价活动”。早期内部审计是经理的“左膀右臂”,主要是用于协助管理当局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从而最大化公司的利益。

但是,近年来,从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案件”、“施乐公司案件”直至国内的“银广厦”、“麦科特”、“郑百文”等一系列事件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热点,人们在讨论会计诚信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审计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认真履行其职能,使其有效性大大削弱。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内部审计外部化最早是由安永、毕马威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提出来的。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internal audit outsouring),又被称为内部审计外包、代理内部审计,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完成。

谁能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呢?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Kusel等调查显示,国际上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专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都可提供外包服务。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是服务于内部管理的,它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通常,内部审计服务主要面向公司管理当局(监督下属机构及人员的行为)和公司董事会(监督公司最高管理当局的行为)。如果内部审计是因为代理问题而产生,其目的在于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推论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断,内部审计就有可能外部化,只有这种外部化能降低企业的总体成本。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代理成本构成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它降低了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为最大化企业价值,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必须要寻找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Jenson & Meckling认为,在搜寻最有效方式过程中,审计成为降低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一个有效选择:“既然外部和内部监督成本都是由所有者—经理人承担,那么,所有者—经理人将会为自身利益考虑,寻找一种成本最低的监督方式。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下,既然外部审计的成本是由代理人承担,当代理人发现让内部审计部门为外部审计服务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时,他当然乐意如此,让内部审计部门为外部审计服务,还具有较强的“信号传递”作用,让外部审计者感到潜在的审计风险较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审计签约过程的成本。

内部审计部门监督作用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高管理者的干预。即便公司明确规定公司最高管理者不得干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等,公司管理者还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以至干预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运作和审计结论。因此,将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专门的会计职业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将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样,公司管理者聘请独立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极强的“信号传递”作用,可以让公司的所有者相信,公司管理者将自己置于专业机构监督之下,管理者不会、也不准备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在美国,一些大型的保险或共同基金组织,已经将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专业人员。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

以上我们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内部审计究竟能否外部化?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并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企业只有在进一步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与弊之后,才能进行权衡和选择。

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其实际工作总和管理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内审部门不能公允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另外,在利益牵制下,内部审计部门也需要迎合管理层的要求,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失去独立性。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来完成,能站在一个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上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其结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大批专业化人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要求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外部注册会计师经验丰富,熟悉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色、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符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从而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3)利用外部优势。面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明显不足的现状,内审业务外包能使企业利用自身所没有的专业技能,引用外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理论,获得竞争优势。

(4)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必须设置相应的内审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其花费的支出也可能会大于产生的效益。而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将高额服务成本分摊给大量客户,实现等效服务下的成本最低或成本相同下的更高效服务。再者,传统以财务审计为主要目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职能逐渐向经营效益审计、风险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拓展。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会计、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培养满足这些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企业来说,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后,企业将节省相关培训费用,能够起到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

(5)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它们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企业完全可以将内部审计的相关业务交给相应的专业服务公司去做,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又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2.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局限性

(1)内审外包能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一项基本的职能是通过实施审计,对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监督和评价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的问题很重要。目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种是受公司最高管理层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等地位。一般来说,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由董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独立性较强,而由公司管理层领导的内审机构由于直接或间接受制于公司管理人员,独立性会受到削弱。也有人认为,内审外包后由于直接或间接受制于公司管理人员,独立性会受到削弱。有人认为,内审外包后由外部第三方对公司管理层进行审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我们认为,这样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如果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话,由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将其外部化就更是锦上添花。而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东会和董事会被内部人所控制,公司的审计往往由几个内部董事说了算,会计师事务所要想承揽业务必须和公司的当权者搞好关系,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当权者服务,此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外包也无法增强其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外包能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内审外包能否节约成本。这里所指的成本不仅包括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的经济支出,还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而耗费的体力和精力的人力支出,這一部分支出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企业设立内审部门的总支出是企业经济支出和人力支出两者之和。内部审计外包的支出主要是企业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的审计费。企业衡量是否外包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实施内部审计获取相同收益的情况下,当企业从外部购买审计服务的支出低于企业设置内审部门的总支出时,应当向外部购买审计服务;反之,则应当设立内审部门,以节约经济资源。因此,笼统地说内审外包能够节约企业成本,是不科学的。企业在做出内审外包决策时,应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算一笔账。

(3)内审外包能否提高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鉴证和审计业务,服务对象广泛,执业经验比较丰富,对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审业务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企业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文化融合的作用。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他们更加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情况,且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其利益和企业的前途紧密相连,他们更为关心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对企业的依赖度和忠诚度都比较高。与外部注册会计师相比,内审人员能从企业利益出发,提出一些更为适用、更为相关的建议和评价。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内审人员可能会和一些管理人员勾结,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些漏洞为个人谋取私利。那么,究竟谁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呢?我们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决策时考虑本企业具体情况。如果企业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审计师,才能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实施有效的监督。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内部审计外包可行性的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审计独立性、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及成本节余等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在决定是否采用内审外包的方式时,应着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特点、企业文化和现有内审部门的能力等多方因素权衡利弊。内部审计外包与否,最终要由管理层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的竞争来实现。内部审计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内审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作出内审外包的决策后,应仔细选择提供内审服务的外部审计机构,评价其专业胜任能力、执业信誉、运行控制情况、财务状况,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内审外包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建波蒋晨霞: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探讨.财会通讯, 2004,11

[2]张宇宁彭志平:浅谈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与弊.财会月刊(会计),2002,4

[3]刘长翠李翠霞: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新探.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3

[4]张先治孙文刚:论内部审计与管理控制的协调.审计研究,2003,3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 篇4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一直没有有效的执行和控制制度, 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差、执行效率低, 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正常运转等问题, 因此也使企业无法健康地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发展正好能够弥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缺陷。因为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我国企业很少应用, 所以, 我国企业应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和应用, 从根源上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弱等问题, 帮助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走出当前困境。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自身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进行独立的控制和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独立性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价促进企业能够尽快发现其内部管理的弊端, 以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相比于外部审计, 具有很多不同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同,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才能真正体现内部审计自身的独立性, 而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业务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而其目标也主要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 控制企业风险, 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1.2 内部审计外包理论概述

外包主要指企业将其经营业务中并非核心或专业的业务承交于其他的承包商进行管理, 而企业则专心于其核心业务, 以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外包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 提供其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能够将最为核心的资源用于最核心的业务。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是根据外包业务的发展, 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审计机构或人员对企业的内部经营业务和控制机制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业务能够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使企业内部审计能够保持其自身独立性, 并且能够促使外部审计机构从一个独立和客观的角度来保障对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企业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可以促使其更好地降低经营成本, 使企业尽可能地灵活利用资源。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还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层更好地进行核心业务的市场开拓, 同时, 能够尽可能保障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准确性。

2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具有独立性弱、执行效率低等特点, 所以, 企业如何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和条件, 且内部审计外包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下文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2.1 企业自身需求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激烈, 企业若想发展壮大, 必须加强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因为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并且促使企业价值递增的专业性活动。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会计、审计相关的知识, 还要求其具备管理、金融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都缺乏关于会计、审计之外的相关知识, 这样使得内部审计必然无法适应企业多方面的审计要求, 所以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急需进行根源性的改变。

此时, 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现状, 并寻找具有专业资格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 而专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于企业而言是极其缺稀的。而企业为了加强自身审计的独立性, 需要设立独立于经营管理活动之外的审计机构, 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 企业的一些审计工作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帮助企业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2.2 外部市场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 不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许多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纷纷进驻中国, 它们的人员专业技能高, 资金雄厚, 服务到位, 各方面的实力均高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 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形势下, 需要积极扩大自身的发展实力和市场业务。此时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正好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了新的盈利点, 它能够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占有率, 减少传统审计在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中所占的比例, 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已经成为世界的流行趋势,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 还可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质量。所以,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 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会面临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来着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同属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所以,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加强自身人员的培养等, 还需要根据市场调整自身的战略, 做好充分应对市场竞争的准备。所以说,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也是企业外部市场的发展需要。

3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可行性研究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具有独立性弱、执行效率低等特点, 所以, 企业如何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 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此时,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出现, 不仅能够弥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足, 还能够促使企业价值不断增加。所以,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各方面具有其可行性。

3.1 法律方面

我国在1994年已经颁布了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 法律规定无论政府还是各级的企事业单位都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1995年, 新颁布的法规中也规定大中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也需要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机制。所以, 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内部发展的需要, 建立内部审计业务已经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 此时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法律上具有其可行性。

3.2 理论支撑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也必须具有专业的理论支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专业知识如成本知识、资源知识等, 都是企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动因。所以, 这些企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也是企业在理论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基础。

3.3 环境方面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急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推动企业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资源不足的缺陷致使企业必须从外部寻求合适的资源, 此时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发展就正符合企业价值增长的需要,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质量, 还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

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后, 企业可以节省因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而负担的大笔费用, 只需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即可。并且,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后, 企业可以将节省后的费用投入自身的专业或核心的业务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另外, 外部会计师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大批国外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驻我国也导致该行业的竞争极度激烈, 形成了一个极为巨大的市场需求。此时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也为会计师行业激烈的市场提供了新的利润空间, 这对于我国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4 社会方面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发展必须得到外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帮助, 而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相比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外部机构更能出色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内部审计业务能够得到外部审计专家的协助,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还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外部审计专家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此时, 外部审计专家对企业进行的专业审查能够帮助企业突破经营瓶颈, 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帮助企业走上规范的发展道路。

4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4.1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存在质量问题。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资料和问询等手段来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在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时外部审计专家因为不了解企业的详细情况而极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2)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存在独立性问题。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一般直接由企业以签订合约的形式委托于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外包业务相比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 独立性已经提高了很多, 但是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负责企业的所有审计, 企业的传统审计和内部审计均由同一家审计机构负责, 届时企业的独立性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3)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存在泄密问题。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 企业必须将其财务、经营管理等资料全部交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此时企业就面临着极大的泄露内部资料的风险。

(4)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存在腐败问题。由于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与企业存在利益相关, 所以, 各利益相关者会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中进行博弈以使自身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此时, 企业内部审计的外包机构若掌握企业的权利过大, 企业内部较易产生腐败问题。

4.2 应对策略分析

(1) 加强自身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力量对自身进行内部审计, 还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企业应招聘更多的专业审计人才进行自身内部审计工作建设, 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 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观察、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2) 取消传统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联系。企业应将传统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承交于不同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样才能避免审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审计报告的质疑。

(3) 企业为了加强其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不仅需要严格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 还需要谨慎对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内部信息, 谨防企业内幕资料泄露。

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企业内部审计一直没有有效的执行和控制机制, 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差、执行效率低等问题。内部审计外包业务能够减少企业经营管理的总成本, 并且在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质量等方面产生非常巨大的作用。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在国外已经成为趋势。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经营业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独立性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价, 促进企业能够尽快发现其内部管理的弊端, 以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我国企业为了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弱等问题, 借鉴了国外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和应用, 以期能够帮助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走出当前困境。

参考文献

[1]吴飞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8) .

[2]刘建军, 张海燕.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及策略选择[J].财会通讯, 2009 (12) .

[3]冯永梅.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06.

[4]刘军.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动因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6.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 篇5

胡金燕

管理学院 班级:0904 指导老师:王英兰

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或单位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它是内部监督和控制的关键环节。我国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形象地把内部审计比喻为保健医生,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也在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责任声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有关检查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调本组织成员有效履行其职责”。鉴于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由于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的不合理造成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的事实,加以外部审计机构业务的不断拓展,使得内部审计外包成为可能。在国外内部设计外包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本身起步较晚,并且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对于内部审计的外包就有了更多的争议和质疑。基于此,本文想对内部审计外包做一些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外包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舞弊、腐败和浪费,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世通公司由内部审计牵出假账大案,内部审计作为公司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甚至公司治理主体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产生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内部审计外包作为内部审计的新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公司治理背景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发展新动向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我国公司内部审计外包问题,通过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对解决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推动作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研究,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一、调查概述

(一)公司概况

江苏保利轴承钢管有限公司于2005年6月筹建,位于盱眙县工业开发区,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本公司为专业生产轴承钢管的企业。产品销售于本工业开发区、常州、盐城、浙江、安徽等地,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汽车、摩托车、轴承、纺织、儿童玩具等各个行业。

(二)调查目的

因我公司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中存在不健全,不稳定的现状和原因。故选此题材来讨论研究以及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使之能得到更好的完善。

不难理解,内部审计外包就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这种举措,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从总体上提升竞争优势,但是,也给公司治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设计整份问卷时,我是按照这样的思路:1—3题反映的问题是有关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及经验情况,4-7题反应的问题是被调查者对内部审计的基本看法,比如对内部审计的总体了

解情况、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情况等。8—11题中反映的问题是被调查者对公司治理背景下内部审计的作用,12—15题中反映的问题是被调查者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途径和未来发展。

(四)问卷调查时间、对象和主要方法

我于2011年9月—10月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附近几家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个人小企业、私营企业等。共发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份,对于此次调查情况相对比较满意。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及经验情况

由这次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从被调查者工作年限特征上来看,56.4%的被调查者在目前的企业已工作2—4年,29.7%的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已达4—8年,13.2%的工作年限已在8年以上,工作年限在1年以内的被调查者仅占了8.3%。由此可以看出,本次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都比较长,对所在企业的会计实务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

(二)被调查者对内部审计的基本看法 1.对内部审计的总体了解情况

a.针对被调查者对内部审计的含义了解情况

图1 对内部审计的含义了解

对内部审计的总体了解情况对内部审计的总体了解情况非常了解基本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b.对内部审计的历史了解情况 图2 对内部审计的历史了解

对内部审计的历史了解非常了解基本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从图2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缺乏对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将这图

1、图2进行对比,作为会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总体了解的多并不够,也应该同时了解对内部审计的历史了解。要深入了解透彻。这一点也是需要改进的。

三、公司治理背景下内部审计的作用

根据统计总结出五条:

1.确保信息真实性,缓解“代理问题” 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补正公司治理结构 3.合理定位,增加企业价值

4.利用自身优势,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方面的不足 5.预防和矫正虚假财务报表

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常受干扰

在重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师职业实务标准》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条款中,要求内部审计活动是独立的。该标准更强调内部审计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现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合理,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太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企业甚至在财务部门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另一方面内审人员与本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使得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不能自主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也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审计业务的监督性与行政待遇的就地性,使得审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

(二)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首先,审计队伍中人才资源单一,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现阶段的内部审计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法律、外语等方面的技能不全面,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的现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应当多元化。

其次,审计人员个人素质不高。审计工作是专业性、政策性要求很高,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理论和实务,而且要掌握会计税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处事能力,才能通过审计查证,以口头和文字的形式正确反映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只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多数来源于企业财会部门,来源渠道单一,造成具体相关专业的内审人员数量减少,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专业知识面窄,不具备现代企业中内审要求的知识结构,严重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普遍存在对内审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内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现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为数不少的企业领导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对财务会计的监督,将财务与审计混淆,甚至在财务部门中设置审计岗位,没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企业管理与经营领域,使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很多中小型企业把内部审计当成是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 的机构,认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限制了他们的职权,从心理上排斥内部审计。企业领导不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削弱内部审计的力量,使内部审计制度发展缓慢。

五、推行内部审计外包在国内发展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企业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外部审计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消除担忧,增加信任感,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来弥补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的弊端。

2.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

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部审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3.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考虑是否开展外包以及外包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根据审计署规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职能完全外包会产生很多种后遗症。因此,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决策。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CPA或者其他的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可以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的形式,借助注册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等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管理咨询”的形式。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内审部门并配备内审人员将得不偿失,此时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当然,更多企业可选择合作内审。在此形式下,企业保留较少的内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费用。内审人员能够利用外审人员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并就审计方式、审计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部审计人员还可把握审计建议的可行性,确保审计工作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更具针对性。

公司正确选择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可以有效降低外包风险。首先,应选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构,避免选择资质较差的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其次,应考虑专业机构的的执业信誉,这是为公司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保证;第三,应了解专业机构在本行业审计的专业水平,必须具备相应专业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满足公司复杂而专业的审计工作要求;第四,是专业机构的收费标准,收费过高的外部专业机构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收费过低的外部专业机构可能达不到要求的内部审计目标,因而一般选择收费标准适中的外部专业机构。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成本将不再是企业管理层作出决定的唯一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4.要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控制

开展内部审计外包可以节约企业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要警惕其伴随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着重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机构选择、合同审查、监督控制等方面做好控制工作,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同时审计外包双方应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信息,以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的风险。

六、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着重成本与经济效益平衡以及风险管理的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风险控制成本也逐步增加,然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以最低或合理的成本有效地管理风险,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一大挑战。此外,如何执行风险评估?多久执行一次?如何确认企业该关注的风险都已被关注?风险容忍度是否合理?如何确保风险评估结论的关键风险正是企业应关注的关键所在?所辨识的关键风险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如消除、转嫁、降低或者直接承受),才能协助企业达成其目标?一连串让人应接不暇的问题,却是未来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并且必须以实实在在和稳扎稳打的态度来谨慎应对。国外审计实践清楚说明,风险治理已经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内;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也进一步明确了此项内容。

2.更为独立且多向发展的内部审计从业方式。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90年对内部审计定义进行修订,其中明确内部审计通过向机构成员“提供分析、评估、介绍、建议和有关被审查活动的信息”以达到内部审计目标。同时,对内部审计的从业方式也仅仅做了“系统的”和“合规的”两方面的规定;也就是说,任何从业方式,只要符合这两个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均可采取,以方便其将最新的技术运用于审计过程中,以便更为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内部审计将由原来的事后检查、比对、评价等职能,转变为以达成企业目标自上而下地评估企业整体经营流程出发,来辨识、管理、监督风险,以及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咨询的职能,因而,内部审计的范围变得更加宽广。

3.内部审计功能的成员背景向多元化发展。

面对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投资大众、企业管理层以及相关利益团体等对内部审计的期许,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协助企业在目标达成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平衡,还要适当地成为CEO和CFO的战略伙伴,为审计工作之目的整合协调各部门的意见,全面了解企业整体经营流程,并熟练运用最新技术执行审计工作。众多的期望和要求,都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强化审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多多涉猎和学习诸如财务会计、企业治理、专案管理以及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更多不同背景、学有专精的人员,例如财务会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专家、企业治理人员或者风险治理专家等将紧密协作,共同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内部审计和咨询服务。

4.分包或外包方式成为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功能的重要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对公司的重要性,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对广大的需求市场而言可谓供不应求;此外,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尚无成立内部审计职能的能力或资源;或者即便有,但也不足以满足眼前的需要;或者是培训的速度跟不上企业快速成长的速度。结束语

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都因受托经济责任产生而产生,又因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公司治理是企业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内部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其地位已经被提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的高度,它是治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石,有效的内部审计才能保证有效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化分工协作越来越细的结果。将内部审计外包,不但可以利用外包机构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经验为企业服务,而且可以节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内部审计外包,是公司理性选择的结果,正确看待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助于内审作用的最大发挥。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实际工作中还在着许多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分析研究我国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对于缓解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中的矛盾,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张巧良,杨蔚,邹伟.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评价功能研究[J] .商业时代,2006,(31):41-43.

[2]王琴,苑振前.试论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月刊,2007,(6):27-28. [3]冯永梅.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分析[J].财会月刊,2007,(9):61-62. [4]杨瑞龙.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国运,胡艳丽.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5,(5):49. [7]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经济,2006,(5):119. [8]曹亦云.内部审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 J ].会计之友,2010,(4):57-59.

内部审计外包问题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部审计 外包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92-03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所涉及的经济事项日益复杂,财务内部审计事项也在不断增加。内部审计外包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选择。本文试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SWOT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改进措施。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与其他部门合设了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单独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了专职的审计人员,承担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随着近几年国家在政策上、操作上对内部审计的持续强化,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力量不断加强,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内部审计人员人数少、专业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足,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等诸多现实问题,无法完全独自承担所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外包逐步成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选择。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指企业(或事业单位等)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补充,即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称职的第三方。例如,在综合财务审计、工程项目预结算审计等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等。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即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简写。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我们利用SWOT分析法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分析,就是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各种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各种组合战略得出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改进措施。

(一)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转移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内审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审计工作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有重要影响。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还十分欠缺,在实施内部审计时会产生较大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就会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形象。选择内部审计外包将能规避这些风险。同时,将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还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集中精力围绕学校的核心工作开展审计,使内审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社会中介机构拥有大量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专业人才,这是高职院校难以做到的。而采用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不需要改变内部审计的人员结构,就能取得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和高效的服务,不失为一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选择。采取内部审计外包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从宏观层面上看也节约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3.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上起到提高社会公正的作用。首先,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且是由副院长、副书记或纪委书记等其他领导主管,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并非完全独立。由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学校内部其他部门进行审计,势必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其次,高职院校的规模较小,职工互相之间非常熟悉,总会忌惮三分人情关系。更进一步说,内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本单位,审计起来也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客观。而社会中介机构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干预,以外部相对独立的视角开展审计,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供的审计结论会更让人信服,客观上起到提高社会公正的作用。

4.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随着内部审计任务的不断增加,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使内部审计能跟上发展的需求,则要求不断增加内审的人员数量,这在实际中往往很难做到。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以相对降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成本,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专业高效的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管理效率。

(二)劣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形成依赖,导致外包成本不断上升。从长期的发展上看,当审计外包项目超过一定数量和范围之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愈发依赖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有了外包的选择,很可能将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外包逐步增加到全部业务外包。由于外包业务的数量增加,为获得高效服务所付出的相对低价成本的现状将被打破,成本也将不断上升,甚至高于引进高水平审计人才所付出的成本。

2.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外包形成依赖,不仅会导致成本上升,还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不思进取,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和内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必然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失去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3.对于高职院校整体情况不够了解导致的偏差。内部审计人员的优势是对于高职院校内部情况十分了解,他们了解高职院校的特点,熟悉高职院校的运营管理、业务程序和人事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建议是否可行。而社会中介机构只能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来了解过去的经济运行状况,有时还有可能出现高职院校因保密的需要而不提供完整资料的情况。这势必影响到外部机构的判断,从而影响审计的质量。

(三)机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全球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层面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支持。国外的内部审计外包发展得如火如荼,据国外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和加拿大,内部审计外包的企业比例分别从1996年的21.5%和31.5%上升到2000年的38.0%和34.8%,这些企业遍布于各行各业。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这为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政策依据。

2.各级管理部门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乃至高职院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日益重视,高职院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内部审计外包也逐步了解和接受,这为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3.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引起的内部审计要求的提高。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所涉及的经济事项日益复杂,财务内部审计事项也在不断增加。经费大幅度增长,校企合作、院校间的合作不断拓展,后勤服务集团化和社会化,校办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学校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这在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的水平要不断提高。

(四)威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选择社会中介机构的风险。外部机构良莠不齐,社会中介机构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审计的效果。目前在高职院校,常常会采用询价、招投标的方式,以低价中标确定社会中介机构。由于价格较低,社会中介机构在提供审计服务时会进行评估,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则,这必然影响到审计服务的质量。

2.外部审计机构人员的信用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合作良好的社会中介机构作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长期合作对象,或者中间的某位审计人员作为长期审计顾问。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社会中介机构派出的审计人员不受高职院校的行政约束,道德素质也良莠不齐,很难做到像高校内审人员那样有责任心,因此极易引发舞弊问题。

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服务人员的相关规范和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监管。

三、构建SWOT分析模型

表1 SWOT分析模型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包的改进措施

(一)利用机遇,发挥优势,推动内部审计的良性发展。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利用社会发展的大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内部审计外包的政策支持,利用社会发展的大机遇,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外包。而不是因噎废食,担心外包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采取任何外包的形式。外包的优势已经显而易见,高职院校更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获得社会中介机构所拥有的丰富的实务经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重视加强内审人员的培养,建立内审与外审的配合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应重视并加强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内审人员更多的机会,通过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合作而接触到更前沿的审计知识和掌握更先进的审计技能,使得将来内部审计更具有独立审计的能力。同时,建立内审人员的参与机制、配合机制,要求内审人员全过程跟进,并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计划相协调,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于高职院校内部情况的熟悉,也能够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功能作用。加强内外审计人员的合作内审,将极大提高审计质量,也有利于以后内部审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宏观层面上推动内部审计外包立法,为内审保驾护航。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于内部审计外包的政策支持,已经肯定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合规合法性。但在操作层面,仍然没有内部审计外包相应的法律法规。未来应加强内部(下转第118页)(上接第93页)审计服务的监管,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使内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未来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市场,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外包立法,将是内部审计外包继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四)有选择地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在高职院校内部较少开展或者专业性较强的审计领域,不必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成本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而是从外部获得更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外包服务。但是,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是全部外包,而是特殊时期、特殊业务的外包。对于核心审计领域的业务,最好还是由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来承担。

(五)合理选择社会中介机构,提高内审独立性。对于社会中介机构的选择,应采取严格保密的原则,审计单位的选取、审计结果未公布前尽量控制知情的人数。尽量选取一定数量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服务,避免长期只与同一个中介机构合作。对于招投标选取的过程,应着重考虑社会中介机构的口碑、服务能力、质量等方面,不能只讲求低价。

(六)社会中介机构应主动采取措施规范服务,加强监管。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与服务单位签订严格的外包合同,规范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安全保密、相互责任、相互义务、费用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外包服务。其次,严格纪律规定,不允许外审人员私下与利益相关的部门或人员接触。事后所服务的单位进行评估,满意与否计入员工的考核。如员工发生舞弊行为,将进入行业黑名单。

(七)“高薪养廉”,提高外审人员的提成比例,降低舞弊的可能性。外审人员的基本工资收入往往较低,大部分的绩效收入都与承担项目的多少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审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大部分社会中介机构给予外审人员的提成费用还较低,当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私下给予一定的利益时,外审人员不一定能拒绝。这会逐渐影响外包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行业风气的逐渐败坏。因此,在宏观层面,应出台相关的法规规定给予外审人员最低的审核费用比例。同时,为了社会中介机构的长期发展和信誉,在审核费用方面,应根据外包业务的大小程度、难易程度,给予外审人员较高的审核提成。这有利于提高外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减小了舞弊的可能性。

总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具有机遇也面临着威胁。关键是高职院校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对内部审计有选择地进行外包,利用机遇,规避风险。总体来说,内部审计外包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将极大地促进内部审计的高效化、专业化和全面化,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蒋文定,宋媛媛.基于SWOT 分析的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4(12)

[2]原丽丽.基于SWOT分析的内部审计外包选择[J].审计月刊,2010(4)

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问题探讨 篇7

一、我国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必要性

(一)解决政府面临的巨大审计压力

当前,政府审计工作中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政府审计工作量巨大与审计人员的稀缺。

政府审计机关发现并查处不法经济活动,发挥政府审计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等职能。并且,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政府机构,也要发挥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职能。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主要领域包括政府行政部门、金融、公共投资机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财政收支等众多的部门,政府审计工作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政府审计力量以及审计资源的缺乏,政府审计部门很难做到对如此庞大的被审计对象一一监督,导致审计工作效率的低下。从整体素质上来说,也不能满足国家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审计要求,不能满足大量的效益审计等审计项目对审计的需求。政府审计工作量巨大已成为我国政府审计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

举例来说,我国现有中央一级预算单位一百多个,然而政府参与审计工作的单位只能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低于一级预算的其他单位被审计的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我国大约有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国税局,但是能够被政府全面审计的单位少之又少,仅仅占到全部单位的百分之五。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审计实际覆盖的范围只是冰山一角。剖析中央审计来看,被隶属于审计署的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大约有三万多个,这些被审计单位虽然仅仅占我国八十多万个国有单位的百分之四,但资金量却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因此,政府审计必须在这些重点领域加强监督。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审计力量的严重不足,每年实际被审计到的单位微乎其微,大约只有总量的10%。由此可以看出,审计任务繁重,审计资源缺乏,政府审计工作量已经超出政府可以负荷的工作能力。

同时,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是全方位的,审计人员主要以审计、会计知识为主体,缺乏熟知各行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

政府审计作为我国政府部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杠杆,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审计人员在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从体制上得到根本的改进。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

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政府转变办事方式,政府可以减少放在审计上的财力物力并转移政府工作的注意力,加强其他政府职能的发挥,有效控制审计机构人员的增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合理规划审计工作,保证政府审计目标的完成,同时促进政府职能改变。如此,不仅审计机关能够发挥法律赋予其应有的职能,也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审计工作实现创新的体现。使政府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以及长远工作的规划,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

二、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形式

(一)政府审计外包业务的形式分类

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形式可以借鉴内部审计外包的经验,只是采用的重点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不同于西方国家,在这里我们只是借鉴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外包经验,并予以讨论。

通过对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探讨,政府审计外包也可以内部审计外包所适用的形式:政府审计部分外包和政府审计全部外包。所谓的政府审计全部外包,即将所有属于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都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实施,政府不单独设立审计部门;政府审计部分外包,即政府审计部门留取适量的政府审计人员,设置政府审计部门,对于一些经常性的或者涉及政府的核心内容以及职能机密等相关的项目,由政府审计部门独立完成;对于一些涉及范围较广的、工作量巨大且重复性较高、需要较高专业技能以及足够专业知识的审计工作则由社会审计独立完成或者与政府合作完成。

(二)不同外包形式的优劣

1. 政府审计部分外包的优缺点。

政府审计部分外包的优点:政府通过购买审计服务,可以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均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①政府设置审计部门,保留适量的专业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节约了人工成本,在开展政府审计工作时,政府可以利用社会机构的强大的审计资源,为政府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②由于参加外包的都是专业素质较高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审计人员,可以提高政府审计服务水平,有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③政府购买审计服务,不仅仅有利于政府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对社会审计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机会,这有利于扩大其服务范围,并促使其规范行业竞争,提高整体行业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政府审计部分外包的缺点:①两者责任不同,在政府对审计结果负责的前提下,外部审计人员只是局限于完成审计工作,而政府审计人员则强调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审计目标的完成,两者责任的不同,使得社会审计人员不会以政府审计目标为先;②两者之间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可能由于两者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会使得合作出现分歧,并会影响政府审计工作的质量;③由于二者之间所拥有的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影响政府审计工作。

2. 政府审计全部外包形式的优缺点。

政府可以转移放在审计部门上的时间和精力,将注意力集中于更加亟需解决的问题上,集中精力更好的规划政府的宏观目标。然而这种形式也有缺点,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活动比较复杂的审计业务,社会审计人员不如政府审计人员熟悉政府审计的具体情况,不能有效的围绕政府审计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很难满足政府的需要。而且,随着外包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政府可能会越来越依靠外部审计,致使政府职能的弱化。随着依赖性的提高,社会审计机构有可能会提高服务费用,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政府将所有的审计业务外包,有可能会导致政府核心机密的泄露。

不同形式的政府审计外包各有自己的优缺点,选取怎样的外包形式,取决于政府审计的需要。

三、我国政府审计业务外包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正确选择外包审计机构

选择正确的外包机构对政府审计外包成功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政府不能够正确的选择外包机构,将会影响政府的审计工作,因此必须慎重地审查并挑选外包机构。

首先要看外包机构对承包的审计项目的质量承诺。质量承诺能否达到政府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是否有效地解决政府的审计问题;

其次,技能和专业知识。选择政府审计外包,是为解决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外包机构的专业能力方面,政府应该将下面几个方面纳入考虑范围:评估社会审计机构提供政府审计服务的能力;可以的话,要在审计过程中进行监督,以此来了解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能力。社会审计机构的执业信誉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信誉是参与审计招标的基础;

再次,社会审计机构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应把社会审计机构在审计行业中的执业期长短、市场份额大小等纳入对审计机构的考核范围,这关系到社会审计机构承接政府审计业务的资质。应了解审计机构在本行业中审计的专业水平,必须具备相应专业水平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满足政府复杂而专业的审计工作要求;

最后,是关于支付给外部审计机构的报酬问题,如果支付的费用过高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费用过低则要考虑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是否能满足政府的标准和要求,因而政府应该在外部审计机构的报酬问题上仔细斟酌考虑。

(二)谨慎签订外包合同

国外政府审计外包的经验表明,部分审计工作外包是政府审计外包的最好方式。政府审计部门可以将涉及非核心性非机密性的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性强、专业能力强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社会审计机构,而对关系到政府机密性的重要业务则由政府审计自己来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外部审计和政府审计的独特优势,整合两者的审计资源,加强政府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力度。因此,政府必须谨慎地签订政府审计外包合同。对外包合同内容的有关规定进行深入研究,严格限制外包业务所涉及的范围,避免让外部审计机构掌握政府的机密信息,坚决避免欺诈行为的发生。其中,合同内容应该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且内容应该具体详细,切忌责任主体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效率、文件保密、服务范围、服务成本、合同的效力、责任主客体、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审计招标过程中规定实行所负责项目的终身负责制,从而明确中标审计机构的责任。

(三)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首先,在协议或者合同中明确审计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使是审计工作事后出现问题,也能依照合同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其次,要做好对审计工作结果的复核,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进行处理,及时追究彻查相应的责任。最后,要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对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考核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特别是要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资格审查和管理,对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从审计计划、人员资格、审计范围、审计结果、重大问题协商处理等环节进行审计质量控制,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减少政府审计外包工作的风险,加强审计安全性。

浅析内部审计外包 篇8

一、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

1. 对于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事业

单位, 从事专职内审的人员相对较少, 而单位的整体规模迅猛发展, 经济收入连创历史新高, 面对日益增长的审计任务, 审计力量存在明显不足, 处理常规审计事项常常捉襟见肘。

2. 缺乏专业性非常强的审计人员。

如缺乏工程造价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 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

3. 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在审计模式上, 仍以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审计为主, 较少涉及到管理层面和内部控制制度, 缺乏风险导向意识。因此, 就难以去深化履行其识别与评估风险、协助企业管理层制定风险防范策略等管理职能。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意义

1. 有利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

(1) 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有充足的资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要有专门人员定期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 开展内部审计业务活动过程中, 需花费较高的审计费用。

(2) 现代内部审计为适应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 正逐渐向风险管理领域拓展。而风险管理业务的开展需要具备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士来完成。此时, 企业将面临高额成本, 如需高额的招募费用、薪金和培训费用等来获取能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

2. 有利于保持核心竞争力, 提高经营效率

(1) 有助于保持核心竞争力。根据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就是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 处于这一核心以外的活动将在企业外部购入。亦即将企业价值活动集中于自己的优势方面, 而将非专长方面外包出去, 以保持企业动态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可以从企业外部购买将其外部化, 这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财务、物力于核心能力之上, 以保持和提供企业的竞争力。

(2)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日益增强。审计环境的复杂多变且充满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 审计难度加大。企业全部靠自己的审计力量来开展内部审计, 这已经很难更好地履行其监督、评价和管理咨询的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后, 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深厚且知识结构多样化、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 能够开展各种专项审计,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 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使企业高效率地运转。

三、内部审计外包的途径

1. 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指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

2. 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形式

(1) 部分外包。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共同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审计工作, 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

(2) 审计管理咨询。

审计管理咨询是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咨询或审计业务的延伸, 主要是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 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审计管理咨询服务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 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

(3) 内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

这种外包形式是指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 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经营性审计, 就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内审职能全部外包时, 企业可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 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4) 内外成员结合审计。

这种外包形式下, 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 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 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四、我单位内部审计外包的探索

我单位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是兵器集团公司下属成员单位, “十一五”期间, 在集团公司“建设高科技国际化兵器工业”的大时代背景下, 坚持“以科研为主体, 医疗为重点”的发展战略, 单位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迅猛发展。军品科研地位从弱到强, 不断巩固提升, 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医疗以重点专科建设为平台, 不断强化管理, 提升服务品质、医疗规模化效应不断凸显;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扩大,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单位整体规模、业务总量不断快速增长, 为合理保证单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审计处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部门,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1. 审计处人员紧缺, 审计工作难度不断增强

由于我单位事业编制人员数较紧, 审计处人员较少, 而近几年的业务量随着单位规模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 审计任务十分繁重。而且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不仅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审查, 而且从内部管理的层面要求监督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合理, 是否能有效地执行, 识别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提出需要采取的措施, 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

2. 审计外包的探索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部审计环境, 我单位尝试采取审计外包的模式, 将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审计工作外包给社会专业审计机构, 并同时保留对项目的全程跟踪、监控。

例如:我单位将XX工程主体项目送交中介机构陕西某会计师事务所审核, 工程造价送审总额753.9万元, 审定造价751.1万元, 核减金额2.8万元, 全部为土建工程核减。该工程项目事务所派出了专业的造价师分别负责审核:土建工程、安装工程、管网安装、电器等子项目。审计费用1万元。总体节省费用1.4万元。

我所在审计过程中派人全程跟踪, 既没有放松对项目的监控, 又提高了内审人员的专项审计能力, 提升了职业判断和专业知识技能, 为单位节省了工程造价总额, 又节约了内审人员培训费用, 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浅谈内部审计外包 篇9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一)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外部审计人员工作时, 独立于被审单位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与被审单位其他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 使之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委托事项进行审计, 并严格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要求实施审计, 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二) 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审计技巧, 而我们目前的内审人员队伍还不能满足这些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大批懂政策、精通财税银、熟练掌握计算机等服务领域多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主体, 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 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资金运行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委托者需要的建议。同时, 外部审计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 会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 审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三) 符合精简效能原则

行政机关的改革方向是小政府大服务。受机构编制等因素影响, 政府各部门一般没有单独设置内审机构, 一般与财务合署设立财务审计部门, 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很难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内部审计外包, 就可以解决内审人员和机构编制不足问题。一是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将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单位保留较少的内部审计人员, 从而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二是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 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 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这会给单位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包, 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三是降低雇佣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拓宽外部审计的市场, 从而也会加剧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竞争, 最终将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 单位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规模经济的实现, 使同样审计成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提高或同样内部审计质量的审计成本降低, 减轻了经济负担。

(四) 分配资源更具灵活性

内部审计外部化, 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 他们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认证, 并且在对不同类型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 这一点是内部审计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将一些单位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单位;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一) 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

内部审计职能是单位内部治理的一部分, 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政策, 了解单位文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特点, 可能提供更好的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活动。而外部咨询人事只能凭借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服务, 他们可能会把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一种程序化的工作, 不会像内部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单位考虑, 降低为管理层服务的忠诚度。

(二) 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

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难免让员工产生外部人控制内部人的感觉, 工作积极性下降, 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单位的发展, 缺少了为单位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平台。从长远来看, 可能会影响单位的竞争优势。

(三) 审计安全性与法律方面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 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 外包服务的安全问题让人担忧。由于外包减少了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控, 外包合作者掌握了大量的外包主体的信息和机密, 使外包主体陷入被动, 如果外露可能影响单位内部控制, 对单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 内部审计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

内部审计外包后, 外包人员一般只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 尽量削减审计计划, 减少审计工作量, 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建议;并且外包人员不熟悉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 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 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对单位内部治理效率的提高, 对单位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内部审计在单位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 高层管理者和信息委员会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也可能使信息外泄, 影响单位管理有效性。此外, 外包人员可能消极工作, 缺乏忠诚度, 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 内部审计仍然是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外包的趋势, 可以精简内审机构, 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 实现内部审计的外包

三、内部审计外包关键环节的把握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 单位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单位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 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 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内部审计

单位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单位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 外部审计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 消除担忧, 增加信任感, 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 通过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来弥补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的弊端。

(二) 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

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 使内部审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 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 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 单位应根据情况, 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首先要结合单位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 考虑是否开展外包以及外包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 可以考虑采用作为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审计管理咨询以及合作内审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以参照国外单位的成功经验, 根据单位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决策。单位应该设置内审部门, 配备熟悉单位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 并根据单位需要, 聘请注册会计师或者其他的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 可以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的形式, 借助注册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单位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等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管理咨询”的形式。对于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单位, 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 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单位的最佳选择。

当然, 更多单位可选择合作内审。在此形式下, 单位保留较少的内审人员, 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 为单位节约了培训费用。内审人员能够利用外审人员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 并就审计方式、审计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 内部审计人员还可把握审计建议的可行性, 确保审计工作结果符合单位的特定情况, 更具针对性。

无论单位选择哪种方式, 都应结合单位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成本将不再是单位管理层作出决定的唯一依据, 审计服务的有效性, 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 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 要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控制

开展内部审计外包可以节约单位内部审计成本, 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但同时也要警惕其伴随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 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着重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机构选择、合同审查、监督控制等方面做好控制工作, 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 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同时审计外包双方应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信息, 以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 降低审计外包的风险。

研究内部审计外包是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更好地服务于管理的目标。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财务状况等作出外包的决策。内部审计将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因此, 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是大势所趋, 同时内部审计外包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摘要:外包是部门和单位建立起应变性组织的重要环节, 是单位组织的再造和管理战略的实施和拓展。内部审计外包能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符合精简效能原则, 分配资源更具灵活性。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内部审计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 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 应转变观念, 重新认识内部审计, 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 要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控制, 降低审计外包的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 篇10

随着“安然”、“世通”的破产与倒闭, 社会各界对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质疑, 而内部审计在“世通”案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令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寄予了厚望。内部审计作为公司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公司认识到由于成本的限制, 他们不能在业务范围的每个方面都保持一流水平。外聘专业人员为公司提供内审服务正成为一种趋势。

二、内部审计外包涵义及产生背景

(一) 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在其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公司增加价值并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方法, 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和改善, 从而帮助公司实现它的目标。”按此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 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其目的在于增加公司价值。

而内部审计外包, 指组织将其内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

(二) 产生背景

外包实践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专业化分工的产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了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的外包给公司带来的好处。当公司无法顾及业务经营所有方面时, 只有将主要精力、资源用于核心业务, 同时借助外界人才、技术优势发展非核心业务, 它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常, 公司在内部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来实施审计职能。但近年来, 国际上将内审职能外包的做法己经屡见不鲜。

三、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

(一) 外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指通过市场机制公司进行交易所支付的成本, 包括收集交易价格信息, 为了达成交易而进行谈判和签约, 及监督合约的履行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科斯认为, 公司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无论市场还是公司, 都是有成本的。采用公司还是采用市场配置资源, 主要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当一笔交易的公司运行成本低于市场运行成本时, 这笔交易将趋向采用公司, 实现公司对市场的替代;反之, 可以实现市场对公司的替代。据交易费用理论, 当公司外部存在内审服务供给时, 公司会将由自己完成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的内审业务推向外部, 寻求更好的服务, 包括等效低成本、等成本高效或者高效低成本。

(二) 外包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 而它成立的目的是力求契约成本的最小化。两权分离下, 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签订雇佣合同, 即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 负责使用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詹森和麦克林 (1976) 提出了代理成本的概念, 认为代理成本的存在是由于管理者与股东动机不完全一致, 双方将最大化各自财富, 这样就会发生契约成本。从委托人角度看, 为了让代理人行为与自己目标的偏离尽可能最小, 他必须花费矫正成本, 如财务报表经由外部审计而发生的成本。而代理人为了向委托人证明其有效履行了受托责任, 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 让股东充分了解其行为, 使股东其更加信任, 然而此举会产生内审费用。这样看来, 既然内部审计是因代理问题而生, 目的在于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而最大化企业价值, 那么就可以推断, 只要外包审计形式比内部审计能更降低成本, 内审就可外包。

(三) 关于外包“独立性”的讨论

独立性在审计界一直备受关注。越来越多因独立性缺失所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 引发了对有关“形式独立”和“实质独立”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形式上看, 内审不可能达到绝对独立, 只能追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如果企业自置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 其独立性程度虽然相对比较高, 但由于它始终是企业的内部组织, 不可能真正地完全独立于企业。因此当内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会计公司时, 由于外部公司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从形式上看, 其独立性提高了。这种形式独立性的提高, 可能会带来两大好处:其一, 公司管理者比过去更重视内审工作。当企业花了高昂成本去聘请外部机构为本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时, 出于成本的考虑以及外部公司带来的先进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理念, 管理层可能会比过去更加重视其内审工作。其二, 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信任度会提高。当企业外聘公司进行专门管理咨询等服务时, 将会给外界传递一个重视管理、重视监管的信息, 从而赢得更多支持和信任。

摘要:内部审计外包动因的研究, 对解决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公司价值增值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安德鲁.D.钱伯斯, 陈华等译:《内部审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年。[1]安德鲁.D.钱伯斯, 陈华等译:《内部审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年。

[2]徐政旦、谢荣:《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2]徐政旦、谢荣:《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 《审计研究》, 2005年第2期。[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 《审计研究》, 2005年第2期。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诸多变革,各国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国家政府为了提高治理效率、提振经济发展,纷纷开始了政府再造运动。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深化,政府逐渐放弃了公共产品直接提供的方式,而采取了将公共服务外包的方式。公共服务外包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鲜的事物,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放宽和政府职能转变进程的推进,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政府公共服務外包正蓬勃兴起。

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

1、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

广义而言政府服务外包是指政府把其后勤服务,与行政相关的技术服务,为公民、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提供的公共性服务等,通过外包给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主体,实现公共服务的提供。其中政府机关为发包方,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主体为承包方。

狭义上政府服务外包主要指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一部分为公民、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合同的方式让政府之外的主体来承担,并根据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的,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

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特殊类型,公共服务包括国防、安全、司法、行政、经济调控等非政府不能生产提供的服务,也包括医疗、教育、环境、广电、文化等政府和私人都能生产提供的服务。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狭义层面的政府服务外包即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2、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利弊分析

实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利于创新政府服务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品质,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符合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与市场接轨,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和公共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政府节省开支用于其他民生建设;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为政府调控经济提供了另一把抓手。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公共服务外包在为政府创造变革机会,创造一定价值的同时伴随着风险,并带来一定的损害。犹如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一样,公共服务外包中也存在代理问题。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和道德风险;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承包商很可能存在机会主义的动机,在服务质量上偷工减料,或在定价上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监管的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在不确定环境中偶发事件的发生,对外包价值产生重大影响。[1]

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呼声很大,改革的现实条件也业已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经济行为,发现服务外包中的问题,发挥其利而规避其害,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1、 合同招标问题

政府在采购和服务外包中经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其本来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竞标者最终选择出定价较为公允低廉,较有实力的竞标者来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公开招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后续合同定价、服务提供的质量、政府公信力等问题,所以整个招标过程应当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但有些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部门官员却利用手中职权以权谋私,为自己的权力寻租,通过收受贿赂帮助某些竞标者击败其他竞标者,有些则直接与竞标者达成秘密协定,整个合同招标过程只是走过场而已。合同招标过程中的漏洞会引入目的不良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势必会影响服务质量,由于公共服务的领域往往涉及国计民生,不具备条件的组织提供的服务可能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险,何谈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如果大量类似事件发生,国家财富的流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2、合同定价问题

公共服务成本的衡量是公共服务外包的重要内容,而合同定价的确定是公共服务外包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包括在承包方提供多少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政府支付多少服务费用等内容。这就要求政府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成本信息,包括政府独自承揽项目应产生的成本,承包方内部的经营成本,同时要确定该项服务的成本底线,即政府部门可接受的最低成本报价等。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隐性成本容易被政府部门在核算时所忽略,例如政府的常规预算中没有包括设备设施,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支出,更没有招标成本和监督成本。[2]而且企业组织的会计制度与政府组织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成本的精确性。

3、监管缺失问题

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经常会不一致。政府作为委托人,自然希望其代理人能提供优质而经济的服务,而其他组织作为代理人,其目标往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时在监管缺位时代理人很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或提高服务价格。这是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中,在与承包者签订合同之后,政府对于服务提供全过程往往没有相关的监管机制,尤其是政府往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服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监督,承包者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表面上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实则为自己谋求私利。

4、争端与诉讼问题

争端与诉讼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惹上不必要“麻烦”,也会直接影响到接受公共服务的群体。其中,外包业务绩效的衡量问题就是引起法律争议与诉讼的一大因素,它与衡量标准的不明确,以及外包业务与政府自身业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有关;由于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承包商的责任,往往只有借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争议;外包中法律制度与政策的变更也通常带来双方的争议;双方对外包活动经验与专长的缺乏会导致合约很大程度上不完善,也容易增加政府的争议与诉讼可能。[3]

三、有效实施公共服务外包的策略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正蓬勃发展,但总的来说,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外包质量和水平都还不高,公共服务的旧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革,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具体地说,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外包化、社会化实施应着手在下列方面进行: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化

我们应建立新的政府管理体系,实现服务外包基础上的政府功能,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着重建立一种政策制定与服务提供相对分离的体制,即公共服务决策层与执行层各司其职的体制,使其各有各的使命和目标,各有各的行动范围和自主权限,从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数量,并在供给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4]引入市场机制,就是要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使政府将部分公共服务功能交给社会和企业,做到公私并举,政府和市场两种制度并存。

2、建立公共服务承包者一视同仁的准入制度和公开择优的采购招标制度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一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采购招标,形成充分竞争打破内幕交易和独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要真正做到不搞条条或块块保护主义,地不分南北,单位不分公私或事业企业,隶属关系不分市内市外,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待遇。要以公开求公平,公开求公正,公开求择优,公开保廉洁,公开求公众满意。对于招标过程中搞权力寻租收受贿赂的官员一定要严惩不贷,对承包商非法转包的行为要加以取缔。

3、建立标准科学的公共服务外包评价考核制度和动态激励机制

这是公共服务外包顺利实施和提升公众满意度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将公共服务外包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我国已于2003年实施了《政府采购法》,但时至今日,作为政府采购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服务外包仍然没有被正式纳入《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采购范围。而在国际上,公共服务早已成为政府采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范围、政府与其他组织的合作程度上均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5]其次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主持,专业社会统计评价机构负责评价,服务对象民意问卷调查补充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最后要建立与公开综合评价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包括承包合同内的激励和承包合同外的激励两部分。

参考文献

[1] 徐姝.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6):54

[2] 张秦、崔晓岗.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及完善[J],现代营销,2010:149

[3] 徐姝.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6):55

[4] 齐舒展.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基于14省市的调研数据分析[J],企业导报,2011(9):3

[5] 祝建兵.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行政与法,2011: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 篇12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影响因素

一、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一) 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第一, 有利于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于企业管理层可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 在这种利益牵制下, 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失去独立性;而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领导完成, 他们独立于所有者和经营者, 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委托事项进行审计, 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有利于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第二, 有利于运用专业资源来保证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娴熟的审计技巧, 而我国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收等领域的结构合理的多方面人才, 能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审计项目选用不同的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主体, 能够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切合委托者需要的建议。第三,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 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将一些单位的先进经验介绍给被审计单位。而且被审计单位实施内部审计外包, 可以解决本单位内审人员和机构编制不足问题。一方面可以节约本单位招募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的费用, 精简内审结构, 降低雇佣成本。另一方面, 还可以节约开发审计软件和开拓新方法的成本, 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 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第一, 放弃了企业自身的优势, 可能导致审计质量产生偏差。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的一部分,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企业的各种情况, 可能提供更好的符合管理层长期战略的咨询活动。而外部审计人员不如内部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能积极主动的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审计工作, 只能凭借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服务, 他们可能会把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一种程序化的工作, 不能有效的保证审计质量。第二, 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 导致对外包单位的依赖性过大。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单位的发展, 缺少了为单位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平台。从长远来看, 可能会削弱单位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当企业对该事务所的依赖性过大, 带来的可能只是短期的成本下降, 未来事务所可能会将价格提高, 或从外部审计中得到补偿, 从而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第三, 增大审计安全性与法律方面的风险, 不利于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减少了本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控, 外包中介机构掌握了大量本单位的信息和机密, 如果外包中介机构不小心或故意外泄可能影响单位内部控制, 对单位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 我国目前的法律在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规定尚不完善, 外包的风险相对较大。

二、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审计外包的状况, 本文拟建立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模型, 对影响审计外包各个因数进行评估, 从而得到内审外包的现状。

(一) 内部审计要素的选择。

根据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分析法, 本文首先应确定内部审计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为了充分征求专家意见, 笔者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 请熟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情况的各级管理层填写。问卷回收后进行整理, 得到78份有效问卷, 分析筛选出其中3个最重要方面作为内部审计的准则层, 在准则层里各选5个重要因素作为指标层。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将决策总体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在分层的基础之上, 将描述评价对象的多项指标信息加以汇集进而从整体上认识评价对象的优劣。

(二) 构造各层次指标成对比矩阵, 计算各级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

(三)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 确定评估的指标集。

A={B1, B2, B3}, 分别表示企业或组织内审、双方合同合作外包、外包单位审计等方面。确定评估指标子集为Bi={Bij}, (i, j=1, 2, 3) 。

2. 确定评语等级及其对应标准。

确定评语集为V={V1, V2, V3, V4, V5}={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差}。然后分别给评语赋值, 即赋值后的评语集合为H={95, 85, 70, 50, 30}, 并规定90分以上为优秀, 80-90分之间为良好, 60-80分之间为合格, 45-60分之间为不合格, 45分以下为差。

3. 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

准则层:WA= (0.286 0.143 0.571) ;指标层:WB1= (0.380 0.199 0.2110.1310.079) ;WB2= (0.380 0.188 0.188 0.1380.105) ;WB3= (0.235 0.301 0.271 0.1770.077) 。

4. 对单因素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本文请6位专家对内部审计各级指标进行评估打分, 但由于指标的主观性, 可以综合每个专家对该指标的打分次数, 取6位专家赞同该指标的评语等级的比重为隶属度, 从而建立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矩阵R。

5. 进行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

运用各个指标层的权重与专家的隶属度矩阵可以得到单因素评价如下:B1= (0.3115 0.2984 0.1998 0.1203 0.0702) ;B2= (0.3100 0.2383 0.1665 0.1665 0.1777) ;B3= (0.3142 0.2885 0.23650.14900.0128) 。然后用单因素评价与准则层指标的权重的乘积得到综合评价B= (0.3128 0.2842 0.21600.1473 0.0442) 。最后将综合评价与前面的评语VT进行乘积得到期望E=77.4824。

对照规定的评语等级标准, 可知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评语结果介于60-80之间, 为合格。

三、对内部审计的评价与建议

(一) 对内部审计的评价。

1.外包单位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占最重要的比例。由所得权重可知, 外包单位审计占据57.1%的地位, 这就表明外包单位审计已越来越重要, 外包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包单位审计中, 事务所资质、外审人员职业水平、事务所规模又分别占据了30.1%、27.1%、23.5%的地位, 即大部分企业都比较重视事务所的资质、从业人员职业水平及事务所的规模。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比较重视自身的内部审计。从以上实证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企业仍有28.6%选择了企业自身进行内部审计。从各因数的权重可以看出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及独立性。3.对于双方合同合作的关注力度不足。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企业对于双方的合同关注不是太高。其中事务所任期所占的比重为13.8%, 合同争议解决的比重更低为10.5%, 是相对被忽略的一个因素。

(二) 对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

目前情况下, 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也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企业可以适当的借助外部审计机构的资源, 进行恰当的内部审计外包, 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价值。结合以上实证研究, 我们认为, 企业内部审计的培养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方面, 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时, 应选择信誉高、专业知识强的中介机构, 而且企业应尽量选择与提供外部审计服务不同的机构作为审计机构, 才能保证其独立性、权威性及客观性, 只有在这种背景下, 内审外包才比较妥当。另一方面, 企业应加强与受托事务所的协调与沟通, 应当关注受托事务所派出的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审计的胜任能力。同时, 进一步外包非核心的审计工作, 特别是那些不涉及到企业机密和核心问题的业务, 使企业内部的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与规划。再次, 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之前, 要考虑外包的代理成本与外包后的审计效益。在效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 采用外包方式的同时, 学习别人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审计理念, 弥补审计知识和经验不足的缺陷。

四、结论

内部审计外包实现了内部审计机构与外部审计组织的有效结合, 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价值的四大基石之一, 仍然是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内部审计的部分外包, 可以精简内审机构, 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 实现内部审计的外包。总而言之, 企业应该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 同时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找出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机会以及潜在的威胁, 让企业的管理者明确, 内部审计不管是内置还是外包, 最重要的是企业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光远, 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J], 2005, (2) .

[2].黄溶冰.审计质量与外包策略: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C].审计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2011.

上一篇:生态信仰下一篇:让学生爱上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