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2024-05-18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共12篇)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1

内部控制制度 ——业务外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某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外包业务的内部控制,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公司(以下又称发包方)为实现战略经营目标,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将业务职能的部分或全部交由外部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承包方)提供的一种管理行为。

第三条 公司在规范业务外包行为过程中,至少应关注下列涉及业务外包的风险:

(一)业务外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二)业务外包未经适当审核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三)业务外包策略不科学、承包方选择不合理,可能导致公司核心资产遭受损失。

(四)业务外包流程未恰当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公司外包战略失败或经营效率低下。

(五)业务外包信息保护措施不当,可能导致公司商业秘密泄露。

(六)业务外包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

第四条 公司在建立与实施业务外包内部控制中,至少应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

(一)职责分工应合理明确,授权审核制度和外包业务归口管理制度应规范。

(二)外包策略应科学合理,承包方的选择依据应充分,外包合同协议应规范。

(三)外包业务流程应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使用应有授权,外部存货管理应规范,外包业务会计处理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第五条 公司应建立业务外包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业务外包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业务外包的不相容岗位(或职责)至少包括:

(一)业务外包的申请与审批。

(二)业务外包的审批与执行。

(三)外包合同协议的订立与审核。

(四)业务外包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五)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第六条 公司应建立业务外包的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明确公司内部各单位、各部门授权范围、授权内容、授权期间和被授权人条件等。

公司重大或核心业务外包,提交公司总经理室审议,报董事长批准。非核心业务或涉及金额较小的业务外包,应由相关部门在授权范围内提出申请,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核通过后实施。

第七条 公司应实行业务外包归口管理制度。公司应根据外包业务职能的不同,指定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外包业务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第三章 外包策略及承包方选择

第八条 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外包策略,根据外部环境要求和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合理确定业务外包内容,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常见的外包业务包括:采购、设计、加工、销售、营销、物流、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

第九条 公司应指定相关职能部门编制外包项目计划书,具体阐述业务外包背景、外包内容、实施程序、主要风险和预期收益等信息,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提交公司总经理室审议,报董事长批准。必要时,还应提交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讨论审议。

第十条 公司应建立承包方资质审核和遴选制度,确保引入合格的外包合作伙伴。承包方的遴选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承包方的服务能力、资格认证和信誉。

(二)承包方与本公司是否存在直接竞争或潜在竞争关系。

(三)承包方就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和效果。

第十一条 公司应引入承包方竞争机制。发包方可以选择多家公司作为业务承包方,以促进承包方不断改进服务能力,并降低一方服务失败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第十二条 公司应建立规范的外包合同协议管理制度。公司应根据外包业务性质的不同,及时与承包方签订不同形式的合同协议文本,包括:技术协议书、外包加工协议、规划试验大纲、咨询合同协议等。外包合同协议的订立、履行流程及其控制应符合《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协议》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公司应在外包合同协议中具体约定下列事项:

(一)对于涉及本公司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

(二)公司有权获得和评估业务外包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获得具体的数据和信息,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

(三)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度,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公司,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第十四条 除合同协议约定的保密事项外,公司应根据业务外包项目实施情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修正保密条款,必要时可与承包方补签保密协议。

第四章 外包业务流程控制

第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参与人员主要职责、资产管理政策、流程中断应急措施等内容,报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审批通过后执行。

第十六条 公司应对所有涉及外包业务流程的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正确理解和掌握外包业务管理制度。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跟踪监督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 公司应将本单位与承包方在外包业务执行过程中有关利益冲突、商务往来等方面的政策及时以明确方式告知承包方。外包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和评价与承包方的关系,确保外包业务流程顺利执行。

第十八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公司所有或有优先购买权的固定资产,如因业务需要交由承包方使用,公司有权要求承包方按照发包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公司应定期审查承包方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情况。交由承包方使用但所有权在本公司的资产,只能用于外包业务活动。未经发包方书面同意,承包方不得将固定资产用作其他用途。

第十九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流动资产管理制度。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原材料、产成品等流动资产,公司应建立明确的防火、防盗、防未经授权接触和未经批准转移等政策,并有权要求承包方遵循。对承包方责任造成的流动资产损失,公司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如有关咨询材料)等,承包方有责任保密,并防止公司竞争对手获取同样信息。

第二十条 公司应建立外购存货授权管理制度。对于因业务外包需要由承包方购进的存货,承包方只能接受经发包方授权批准的存货订单,并代表发包方检验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外购存货信息应准确、及时地在公司存货系统中加以记录和反映。

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建立自销存货管理制度。因业务外包需要由发包方销售给承包方的存货,承包方只能将其用于外包活动,不得另作他用。存货销售收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加以确认和计量。

第二十二条 公司应加强对公司所有、交由承包方使用的存货的管理。公司应定期对承包方处的存货进行盘点,盘点频率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盘盈盘亏的存货,应经公司财务总监审批后方可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十三条 公司应建立外部存货库存管理制度。对于公司所有的、在承包方(或分包方)储存的存货,承包方(或分包方)应按照发包方存货库存管理制度要求对库存存货进行管理。公司应指定专人定期对库存存货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的次品、损坏品或过期存货,应及时予以确认、分离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司应建立存货补偿制度。公司应指定专人追踪、调查外部存货的一切变动,查明原因,报存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后处理。对于承包方无正当原因过度使用存货,造成公司生产成本的上升,公司有权要求承包方进行补偿。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建立外包业务产品验收制度。承包方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与外包合同协议约定一致。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应对所有产品差异予以确认,并及时告知承包方进行调整。无法达成一致,应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合同协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承包方提供附加产品等原因需要额外交费的,应在公司授权范围内提交审议。公司财会人员应准确计算业务外包中的退款和折扣金额,报财会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予以确认和计量。

第二十六条 公司应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索赔管理。对于因承包方原因导致的外包合同协议未完整履行,公司有权向承包方索赔。对于承包方认可的赔款事项,公司应指定专人进行跟踪、报告,及时收回赔款,并追究责任人责任。对于长期未决赔款,公司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终止对承包方的索赔,应由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详细说明终止索赔理由,报公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并备案。

第二十七条 业务外包过程中所有涉及公司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动,应保有其书面凭证,财会部门据此作适当的会计处理。相关会计处理应及时报财会部门负责人审核。

第二十八条 公司应设置承包方使用本公司数据的访问权限。数据的授权和访问流程及其控制应符合《内部控制制度——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公司应制定合理的业务可持续计划,避免外包业务失败造成公司商业活动的中断。公司应定期对所有重要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据此确定业务可持续能力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业务可持续计划评估报告应及时提交公司总经理审阅。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公司,包括公司总部、各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

第三十一条 公司及所属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或具体执行办法,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不得违反本制度相关规定。实施细则或执行办法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执行,并上报公司备案。

第三十二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三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执行,修改时亦同。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2

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就是依据采购业务的业务发生频繁、工作量大、运行环节多、货物流动带动资金流动、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等工作特点, 设计出规范整个业务流程和每个关键控制点的规定、方法、措施等, 并规范执行, 严格监督, 认真考核, 使采购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采购业务流程一般包括:接受物资需求申请;编制物资采购计划;联系供应商;与供应商洽谈、成交、最后签订订货合同;到货验收、入库;支付货款;善后处理等工序, 以确保物资符合质量安全可靠、价格合情合理、数量符合要求, 及时准确到货, 供方资质齐全, 售后服务到位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采购业务内控制度就应包括:职务分离制度、物资采购的请购单控制制度、订货控制制度、货物验收控制制度、仓储管理控制制度、入帐付款或应付帐款控制制度、会计稽核与对帐制度等。

为了设计好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必须对公司采购业务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例如某公司属煤矿企业, 2004年由国企煤矿刚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 初步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 首次以独立法人资格直接面对市场,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公司制运作, 基本实现了职能和机制的转换, 构建起以“两井区、一中心”为主体的生产组织框架。年原煤产量300万吨左右, 年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入达3亿元左右。其生产用物资包括设备、备件、电力, 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工具等, 采购业务分别由机电部、供应部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 两个部门各自负责自己采购物资的保管。本人分别对两个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职务分离制度的测试、请购单制度的测试、订货控制制度的测试、货物验收制度的测试, 付款控制制度的测试, 并与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从表面上看, 两个单位本身的内部控制较好, 但是经过细心分析判断和进一步的访谈后, 本人发现内控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机构设置和主管领导的职责划分

(1) 采购分别由两个部门进行, 属多头采购, 增加了设立机构和人员的重置成本, 也增加了内控对采购业务的控制难度和在采购中存在舞弊行为的可能性;

(2) 采购物资的检验分别由两个采购部门自我验收, 使采购物资的质量高低难有保证;

(3) 两个采购部门分别将采购物资存放在自己的仓库内, 可能失去采购和仓储的相互制约, 如盘盈、盘亏时若两者合二为一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

(4) 两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分别由机电副总经理和经营副总经理分管, 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协调不畅的弊端。

2具体内控环节方面

(1) 采购部门只凭基层生产单位报送的物资申请计划和库存情况组织货源, 而多数生产队组所报材料申请计划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临时性的计划较多。这种物资需求计划没有扎实的生产实践基础, 缺少科学性;

(2) 采购部门虽搞一些电话业务联系, 但许多生产厂家为了唯护其代理商的利益, 报价比代理商的价格要高出几成, 使价格真相难以把握, 同时市场调研的产品范围较小, 而且市场调研报告由采购部门自己书写, 内容简单且无外部证据来证明其公证性;

(3) 到货验收入库上架的物资分不清哪家供货商的货, 一旦发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责任;

(4) 二、三类物资长期由几个老客户供应, 可能会失去应有的竞争, 如价格和质量;

(5) 对于大型设备的采购内控设计和执行都较好, 但对小批量临时性用料的采购则由计划员随意指派供货商送货, 价格的核定也只以过去的进货价作比较, 对超过规定金额额度须签订合同的也在事后再补办合同, 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针对这些情况, 本人对完善其内控制度提出个人的想法如下:

2.1机构重组与主管领导之间职责的重新划分

(1) 成立单独的仓储部门, 收回供应部、机电部仓库保管职能, 仓库保管的人员由新成立的仓储部门来管理, 并对这些仓库保管人员进行定期的轮换以减少串通舞弊行为。

(2) 合并机电部和供应部的采购职能, 成立专门的供应中心负责全公司的物资采购, 供应中心负责编制采购计划、调研市场和实施采购。

(3) 检验人员组成一个中立部门, 并赋予相应明确的权责。

(4) 对于主管经理人员的职责, 应根据不相容职务不能混岗的原则做出调整, 以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本人认为, 仓储部门、检验部门、供应中心、财务部门、监审部门应当归属于不同的主管经理领导。

2.2采购内控环节的完善

(1) 供应中心编制采购计划, 要站在生产的需要和整体效益最高的高度来制定, 要根据煤炭地质结构和每个采面的具体产量和进度来研究各类物资的需求规律, 做好采购决策。

(2) 对于形成批量或重要的A类物资, 采购员应亲自走出去到生产厂家核实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等情况, 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必要的话会同监督部门共同前往, 需经企管部门审核其真实性和全面性。

(3) 检验人员、财务人员不准和客户见面, 以减少舞弊和付款时的人情付款, 或者由使用部门、采购部门、检验部门及指定技术人员到场, 按计划单、合同书验收。

(4) 经验收合格入库后的物资, 仓库保管人员必须及时填制“收货单”一式数份, 分别传递给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

(5) 对进货业务涉及的所有原始凭证、记帐凭证, 都必须经过稽核人员或会计主管审核后方能记帐。

如对于采购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部门执行, 并由不同的经理负责这一提议, 可形成不同部门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牵制;此外, 对于一般采购业务的关键控制点问题, 归纳出五个控制点进行控制, 即申请、计划、合同、验收、入库。设立这五个控制点无疑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 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还应借鉴国外一些大企业集团的管理精髓, 结合自身实际予以补充和提高, 只要制度完善, 落实到位, 程序规范, 控制得力, 监督有效, 持续改进, 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能起到约束和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阻塞管理漏洞的作用, 成为真正意义的“阳光采购”, 也能促使采成本不断降低, 发挥成本领先战略优势, 最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 .

[2]企业物资管理与物资成本控制实务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2004, (1) .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3

一、业务外包的主要风险

(一)业务外包管理制度风险

目前,由于业务外包业务在很多企业刚刚起步,企业缺乏完善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对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等相关内容未明确规定,导致制订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无据可依或存在漏洞,可能会导致业务外包失败,甚至会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或丧失竞争优势。

(二)业务外包的范围界定风险

由于企业在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时,未能清楚界定企业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重大外包业务与一般外包业务的区别,将不宜外包的业务进行外包所引致的风险。

(三)业务外包的价格界定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未能有效权衡外包成本与预期效益,在对外包业务的价格进行界定时未能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导致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以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四)业务外包审核批准风险

由于企业未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而发生的风险。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有:由于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对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未能合理审核,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二、业务外包的企业内部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降低业务外包的决策风险

企业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这是业务外包风险管控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基础,综合考虑业务运营具体特点、外包市场成熟度、公司管控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同时明确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等相关内容。

其次,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等,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降低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风

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加大对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财务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重大的业务外包方案,提交董事会审批;对于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的,应当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

(三)谨慎选择外包服务商,合理规避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性风险

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择优选择承包方。

首先,加强外包服务商的资质审查。深入调查候选承包方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专业人员,是否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并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对承包方可能存在的选择性风险进行初步评估。

其次,引入承包方竞争机制。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四)签订合法有效的外包合同

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在订立外包合同前,要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在合同中,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范围、价格、违约责任、服务等级和服务标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加强业务外包的实施及过程管理风险控制

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业务外包,并采取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确保业务外包活动的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有效的业务外包实施管理模式,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化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采取措施调整改进。

其次,建立有效的承包方履约考评机制,提高实施风险控制能力。根据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及时了解承包方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信息,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

此外,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要求对从合同洽谈、签订、执行、运输、存储等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料要妥善保管,及时入档。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规范财政资金收付程序,明确资金收付管理责任,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及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财政所具有资金收付业务的岗位对以下财政性资金的收付管理:本级财政预算资金、上级财政部门和财政专项资金等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 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实行预算管理,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动支。各项资金的拨付,必须具有合法、合规、完整的预算指标或批准依据。不得办理无预算、无计划、无批准依据或批准手续不全的资金收付。

第四条 财政资金收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以及用款进度进行。

第五条 相关业务岗位应按照规定及时办理资金收入结算和支出审拨手续。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岗位职责

第六条 资金收付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制:

(一)镇长:负责财政性资金的全面收付审批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二)财政所长:负责各项财政性资金的调度、监管和审批。协助镇长组织并实施好全镇各项收入及支出安排。

(三)总预算及部门会计:负责岗位职能范围内有关部门或单位资金使用计划或拨款事项的全面初审,并按程序提出审核意见;根据审批权限报经批准;做好资金的分析及预测,及时将相关信息向领导报告。初审的主要事项为:1.资金拨付是否有预算计划,专项资金是否符合专款专用的规定; 2.相关资金账户余额不得透支;3.审批手续是否齐全;4.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四)业务经办人:负责岗位内资金初审,建立指标台账及收支台账;按照《会计法》及有关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负责相关账套的会计核算和凭证装订、保管,定期与相关部门对账;认真审核资金拨付凭证及附件,按银行及上级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对账结算;及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与银行对账,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印章及支票等有关票据。

第七条岗位职责

总预算会计1.负责指标管理,包括建立指标台账,本级预算的编制调整及与部门的核对;2.负责与上下级财政、税务部门、预算单位、对帐,负责全镇统发工资的汇总、审核;3.负责与上级财政部门结算;4.负责部门财政资金调度的审核工作;5.负责各类财政性资金支付凭证的审核并办理拨款手续;6.负责各类财政性资金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会计报表的编报及分析;7.负责各类财政票据管理;8.负责其他与财政性资金收付相关的工作。

部门会计1.负责归口管理部门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申请及收支,填列报批《镇财政资金拨款申请书》;2.负责各类财政性资金指标、资金收付的台帐登记;3.负责与总预算各类财政性资金的对帐;4.负责配合相关上级单位对归口管理部门各类财政配套资金的结算和考核工作;5.负责其他与财政性资金收付相关的工作。

第三章财政预算资金的收付

第八条 财政预算资金的审拨由经批准的年初部门预算作为资金拨付的控制依据之一。

第九条 财政预算资金拨付按以下程序办理:部门会计根据年初部门预算及实际需求,每月末分部门填写《镇财政资金拨款申请书》和《镇公务费拨款申请表》,经总预算会计复核,财政所长、镇长签署意见后,由总预算户拨付到单位户。各部门追减预算及调整预算,由各部门提出方案,报财政所长签署意见,经党委会通过后,总预算会计进行调整。

第十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拨:由上级下达的各种专款、转移支付资金,根据指标文及时到上级部门进行申请拨付,并做好指标登记。部门会计根据各类专项资金具体管理 办法,由业务科室根据资金结余和项目进展情况,填列《镇财政资金拨款申请表》,报财政所长、镇长审批后,由总预算拨付到部门。

第四章 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

第十一条 岗位设置。各项财政性资金的会计核算分岗、分账设立,设会计和复核岗位。会计负责拨款时的初审、会计核算及与各业务科室台帐的核对、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复核负责拨款复审及财务章保管工作。

第十二条 印鉴管理。印鉴必须分开保管,如相关人员离岗的,应办理书面的印鉴交接手续,指定专人保管并按规定使用;确因工作需要需将印鉴带出单位以外使用的,须经财务负责人同意并由两人以上监督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统管或代管全部印鉴。

第十三条 各类财政性资金审拨原则上每月只拨一次,急件及年末结算期间可及时进行。每月20-25日拨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月初月末(1-4 日、26-31 日)无特殊情况原则上不予拨款。对符合拨款手续的,原则上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资金划拨手续。

第十四条 各类财政性资金的对账由相关的核算会计负责。对账的内容包括:与预算单位的对账、与上下级财政部门的对账、与各部门的对账。对账的程序:首先总预算与上级财政对指标,然后再与部门对拨款。

第十五条 会计档案管理。按照规定要求,负责整理、装订成册,并存放于指定地点保管。同时,做好会计档案的保密工作,查阅会计档案、对外数据提供必须经所长长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任何人不得擅自向外提供会计档案资料或泄密。

第十六条 账户间资金调度要报经财政所长及镇长审批,业务人员不得随意划转。

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制度 篇5

一、目的

1、监督公司进出口业务经营政策、方针以及管理制度、纪律在公司及其分公司的贯彻执行,建立和完善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监察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2、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进出口业务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防范公司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公司的经济秩序,保护公司资金、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3、评价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为提高经济效益,规避公司进出口业务经营风险,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服务。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分公司有关一般贸易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工作。

三、内容

1、总则

1.1为适应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工作管理需要,健全进出口业务内部经济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分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2内部进出口业务审计工作目的

1.2.1监督公司进出口业务经营政策、方针以及管理制度、纪律在公司及其分公司、子公司的贯彻执行,建立和完善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监察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控制制度 1.2.2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进出口业务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

/ 6

公司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防范公司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公司的经济秩序,保护公司资金、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1.2.3评价公司进出口业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为提高经济效益,规避公司进出口业务经营风险,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服务。

1.3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1.3.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以及公司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1.3.2以公司经营目标为工作中心,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法律和公司制度为准绳,客观、公正地反映分析公司进出口业务经济活动,评价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2、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主要内容 2.1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数次

每年安排内部审计1-2次,建立内审书面或者电子档案。

2.2进出口业务内部审计主要内容如下

2.2.1组织机构方面:审计是否具备职责明确的进出口组织机构,如设立专门的进出口部门或岗位,进出口业务管理层职责分工明确;审计是否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如进出口授权批准、业务执行、财务会计、货物保管等部门岗位相互分离且监督制约;审计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报关事务,定期对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人员进行报关业务知识培训情况;审计进口业务人员海关知识培训情况。

2.2.2进出口业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整性审计,主要审计是否建立健全进出口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报关员及报关作业管理、海关手册管理、合同管理、单证管理、印章管理、财务管理、仓库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管理、外汇收付及核销管理、出口退税管理等制度;审计进出口业务流程是否完整、进出口报关单证档案管理及合同备案流程等是否完整。

/ 6

2.2.3进出口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关键业务

2.2.3.1进口业务审计包括:签订进口合同、数量、单价、品质、租船订舱、收到全套单据后办理清关、提货、到银行付款并到外管局核销、接货、申请商检、报关等资料。

2.2.3.2出口业务审计包括:报价、订货、合同、数量、单价、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

2.2.3.3 出口货柜是否有做货柜检查,包括门的锁闭系统的可靠性,并做好相关登记。

2.2.4会计核算方面

是否建立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配备进出口业务专职会计从业人员;会计岗位是否分工明确且相互监督制约会计账簿单证资料是否按法定年限完整保存,会计核算、编制、报送等是否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记录和反映进出口活动的有关情况。

2.2.5进出口货物仓储管理审计

2.2.5.1是否建有完善的仓储管理制度,出口产品与内销产品是否有完全分开;是否有规范人员进出等。

2.2.5.2在货物关键交接环节有签名、盖章等。

2.2.5.3在出现货物溢、短装或者其他异常现象时是否有制度规定及时报告或者采取其他应对措施。

2.2.6进出口货物安全性审计方面

是否执行门禁制度;监控设备、厂房、围墙高度是否符合海关要求等。

2.2.7信息系统方面审计

是否具备真实、准确、完整记录进出口业务活动的信息系统,使用者是否只有经过授权才能存取资料;系统数据是否完整可查;系统数据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录入且按期限完整保存。

/ 6

3、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措施

对进出口业务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要求问题所属部门限期完成整改,主要应包括内容:问题整改方案、问题整改负责人、问题整改完成时间、问题整改具体方法措施目标等。

4、违反进出口业务责任追究

4.1违反本制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被审单位(部门)和个人,由公司董事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并由董事会进行执行处理。4.1.1 假借海关名义牟利,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委托人索要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其他财物、虚假报销私揽其他公司货物报关。

4.1.2 同时在2个或2个以上的单位就业。

4.1.3 向海关工作人员、执法人员行贿参与伪报、瞒报、夹藏等走私违法活动。

4.1.4 拒绝提供账簿、会计报表、资料和证明材料的;阻挠审计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破坏审计检查的。

4.1.5 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4.1.6 拒不执行审计意见书或审计结论和决定的。4.1.7 打击报复审计工作人员的。4.2处罚的审计决定种类

4.2.1警告、通报批评,视情节轻重作相应处罚; 4.2.2调职、降职、撤职,降级降薪。

4.2.3报关业务活动中违反相关海关法律法规,为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的,一律作解聘处理,构成犯罪的,公司将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依法将其移交司法机关。

4.3被审计单位的申诉

4.3.1被审计单位在收到经董事长批准后的审计处罚决定后,如有异议,可在10日内向审计委员会提出申诉。申诉期间,原审计决定照常执

/ 6

行。

4.3.2 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申诉。审计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10日内作出处理,对不适当的决定予以纠正。

4.4后续审计

4.4.1 审计工作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意见和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进行后续检查。

4.4.2 被审计单位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决定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应当做出书面解释。

4.4.3 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将审计结果以及被审计单位书面解释向管理层报告。

4.4.4审计资料归档。项目审计结束后,审计部应按照审计档案管理的规定,做好审计资料的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

5、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及工作纪律 5.1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5.1.1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公司制定的其他规定。

5.1.2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做到正直、独立、客观。5.1.3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保持廉洁。

5.1.4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只能开展那些在其专业胜任能力范围之内预期能合理完成的工作。

5.1.5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对他们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保密。

5.2审计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严格遵守以下纪律

5.2.1审计人员应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客观公正、廉洁奉公。

5.2.2到外地或有关单位调查研究时,食宿应执行公司规定的接待标准。5.2.3不受贿、索贿,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审计人员不得滥用职权、5 / 6

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泄露秘密。

5.2.4不得隐瞒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6

一、华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优点:

1.该公司的销售制度较好地运用了不相容职务分工控制。

2.该公司建立和健全了信用管制系统。信用管制系统的建立,保证了销售成果的有效性,避免了坏账的发生,实现了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3.该公司采用了电脑系统授信额度确认的权限控制。

小结:该公司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有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能够减少销售业务中可能出现的低效率和侵吞企业利益的不良行为。确立有效的信用控制体系,保证了销售收入的真实、准确,使资金回笼率得到有效控制。

二、华扬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分离制度的执行中还不够彻底。

2.销售合同审批程序不够完善。

3.应对订单实行控制制度。

4.对销售发票环节实行应有的控制制度。

5.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还应加强事后管理,应建立以询证函的形式,及时准确的与客户对账,以免给个别业务人员提供可乘之机,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准确和回笼。

小结:分离制度不够严谨,销售合同审批程序不够完善,容易使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过大,也使实施有效监控的力度不到位,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失。制定合理、有效的销售订单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各环节的实施工作,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完善,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保证华扬公司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促进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是严格有效执行内控制度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最重要的在于企业领导层能统一思想,力排干扰,敢于碰硬。

2.企业内部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了解、培养和选用。

3.强化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5.点面控制有机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资金;成本费用;权力使用。

公路经营业务财务核算制度探讨 篇7

1 资产的核算

公路经营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公路收费权和土地使用权。

(1) 公司有偿取得的已建成收费公路收费权, 应当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草案) 》等有关规定, 公路经营企业所拥有的, 只是有期限的公路收费权。所以, 无论是企业投资建造的, 是国家投入的, 还是企业投资购买的, 都应当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公路收费权) 而不是固定资产。《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赋予了收费公路收费权, 涉及公路资产的重要物权概念有3项。第一项是所有权;第二项是收费公路经营权;第三项是收费公路收费权。我国的收费公路, 不管是收费经营公路还是收费还贷公路, 其法律基础都是公路收费权而非公路资产。根据《公路法》的第六十条表述, 不管是转让收费权的公路, 还是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的公路, 所规定的都是收费经营, 既不是资产经营也不是经营权经营。但不管是经营型收费公路还是还贷型收费公路, 其收费权均不具有资产处置权、完全的产品定价 (收费标准确定) 权和产品销售 (谁可使用收费公路) 权的权能。

(2) 公司为修建公路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 其价值摊销期应与该公路的收费经营期保持一致。在公司对外转让通过建造取得的公路收费经营权时, 应将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全部转出。《物权法 (草案) 》第五十五条只规定道路、电力、通讯、天然气等公共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才属于国家, 但到目前为止, 公路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的法律表述还没有明确。

2 成本费用的核算

成本核算是经济活动中的基础工作, 也是衡量一个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约束机制是否规范和科学的重要标尺。高速公路管理与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企业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在成本核算和定额管理上是一致的, 费用定额是建立内部财务控制和经济责任目标的依据, 是为成本核算和控制服务的, 成本核算是反对浪费、堵塞漏洞、强化经济责任的重要手段。比如, 对收费站的费用支出, 首先要按照有关定额计算确定其一个时期的费用总额, 作为内部主要经济责任指标;然后, 财务部门按费用项目, 分别进行核算, 按月或按季, 编制成本支出分析表, 对单位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增减的主要因素, 找出原因, 对盈亏平衡点、边际成本、边际利润等量化的变动的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完成阶段目标的建议;再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 寻找差距, 制定措施, 持续改进。对养护工程的成本管理比照施工企业的控制办法, 能够更加规范、准确核算成本费用等。

在具体的核算细节上, 有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 所有的通行养护成本都属于“公路经营成本”的范畴。所以, 有必要将《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公路经营成本”更名为“公路维护成本”。根据核算与管理的需要, 公路维护成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公路小修保养成本、公路大中修工程成本、公路改建成本等。

(2) 公路收费权资产和公路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资产是公路经营企业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公路收费权价值摊销和公路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价值摊销额应当作为公路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部分价值金额巨大, 如果将其列入管理费用, 既夸大了管理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又会导致公路经营成本数据失真, 对公路经营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非常不利。对此, 将公路经营成本划分为公路维护成本、公路收费权摊销成本、公路灾害预防及抢修成本、公路绿化成本、征收业务成本、其他成本等六类是必要的。

(3)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企业的财务开支标准应当由企业的董事会或财务决策机构明确;按照“财税分流”的改革思路, 属于税务上的规范, 不应当在财务制度或者会计制度中出现。对此, 我们建议, 公路经营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 不使用“应付福利费”科目;发生的福利费可以据实计入当期的损益。财税上的差异可依法进行纳税调整。实际上, 在“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已经明确了这种做法。我们希望在公路经营企业也实行这种做法。因此, 只有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会计行为规范了, 才能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3 加强财务核算就必须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 公路行业正处于转型期, 随着改革的深入, 单位性质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财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体系将逐渐与国际会计接轨。但是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公路系统会计工作接连出现不少问题, 财务人员违法、违纪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的是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 账务处理错误;有的是工作人员疏忽大意, 不负责任, 造成了错误;有的是会计人员意志力薄弱、素质差, 使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使单位蒙受损失等等。所以,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会计人员处于风险防范的前沿, 再好的会计制度如果没有一支素质高、队伍好的会计人员去执行, 也很难发挥作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会计秩序的好坏。在日常工作中, 会计人员是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的对象, 因为这些人要想达到他们的目的, 需要得到会计人员的配合, 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会计人员就会被他们的小恩小惠所诱惑, 从而走向犯罪的边缘。因而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培养会计人员的坚强意志, 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 深切体会到违法的危害和后果, 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明白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至关重要。

其次, 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随着公路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会计核算制度必将与国际会计接轨, 在新形势下, 公路会计核算也运用了现代化管理, 财务软件不断升级, 会计核算全面实行电算化, 手工记账逐渐被淘汰,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政策、新法规, 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增强财务工作的科学性, 提高财务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以便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作出反应,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最后,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当前, 财务监管方面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 凡是发生各类风险的地方, 与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财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提高自己防腐抗变的能力, 这都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只有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能, 才能经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

摘要:由于公路具有商品的属性, 这就要求公路经营管理需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及企业核心力的最优化。从资产和成本费用核算方面, 阐明了公路经营业务中的财务核算制度的相关问题。同时指出, 为了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纪律, 必须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公路经营,财务核算,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伟.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特殊要求及建议[J].交通财会, 2007, (1) .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业务外包 质量控制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背景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早已由单纯地收集文献信息资料转向根据不同读者的需要展开信息咨询服务。然而,要做好这项服务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规模偏小,馆员偏少,如果要把人力资源集中投入到专业的咨询服务当中,必然要减少采访、编目人员数量。但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藏书量不够的状况,为了达到“专科学校生均拥有图书80册,生均年进图书3册”的评估指标,图书馆不得不每年投入重金采购上万册图书,在这种条件下,采访编目的工作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如果此时大幅减少采编人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可能会陷入混乱。如何有效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各部门岗位,提高馆内文献储备能力、文献咨询能力是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市场需求的催生下,图书馆业务外包诞生,图书馆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书商,一方面节约了人力成本,将图书馆员工从枯燥的盖馆藏章、贴磁条、打条码等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节省了采购经费,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因为图书馆的业务外包都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合作书商,只有折扣率更低、服务更好的外包企业才能拿到项目订单,这也就有效地保证了图书馆的利益。

二、采编业务外包的类型

传统的图书馆采编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工作流程:制定本馆收藏方针、划定采购范围、确定采购书商、配置采购订单、拆包验收图书、完成物理加工(盖馆藏章、贴条码、贴磁条等)、完成馆藏编目数据加工等。为了减轻采编人员工作压力里,提高图书流转速度,各图书馆可以根据工作流程的重要程度、自身资金的充裕度,有选择性地开展部分工作环节外包。

(一)非核心工作外包

非核心工作外包主要指的是将诸如订购前的查重、订单的核实、采编场地的安保、打扫、图书的拆包、图书的物理加工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交由签约书商来完成的工作形式。实行此类外包,可以使图书馆工采访编目人员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员工集中精力做好图书的深层次加工。

(二)核心工作外包

1.采访外包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工作,采访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通常有纲目订购和清单订购两种形式。其中,纲目订购指的是,由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根据学校教学、科研需求制定图书采购方针,划分图书采购范围,再由外包书商根据图书馆提供的纲目范围配置图书的采购方式。而清单采购是指,书商事先提供书刊征订目录,图书馆组织采访人员及校内师生共同从中勾选出符合本馆藏书要求的图书,最后下达采购清单的选书模式。

2.编目外包

编目外包原来的含义是,图书馆将原编目部门的部分工作,譬如图书物理加工、数据加工交予外包书商承担。而本文所提到的编目外包特指核心层次的编目外包,即图书馆为外包书商开启图书馆管理系统远端端口,由外包工作人员直接套录国家图书馆全国编目中心或CALIS高校文献保障系统的数据进行编目,最后由馆内编目人员对编目完成的数据进行检查、审核的工作模式。

三、采编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

将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有如下优点:其一,可以节约采购经费,提高资金利用率,保证了学校的利益;其二,可以优化馆内岗位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读者咨询服务当中,实现工作效能的提升;最后,还可以缩短图书加工周期,减少新书积压对读者借閱造成的影响。但是同时,采编外包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采编工作的好坏不但事关图书馆整体文献资源建设水平,也影响着后期的资源维护工作、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按照采编的业务流程严格把控外包的业务质量。

(一)严格挑选外包书商

随着国内图书外包市场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选择书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怎样才能从综合实力参差不齐的外包企业中选出既能够提供丰富书源,又能够承担大部分采编业务的代理书商呢?笔者认为要综合考虑以下影响因素:第一,书商的资质与公司规模;第二,书商的货物来源及订到率;第三,书商的外包加工队伍素质;第四,书商的行业风评与信誉;第五,图书折扣与售后服务。最后根据各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选出综合评分最高的书商。

(二)摆正图书馆员工心态,明确自身职责

将采编业务外包出去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原采编人员可以完全放权,撒手不管,事实上外包的全过程都需要图书馆方工作人员指导、配合与监督。以采访工作为例,图书馆员工必须与外包书商进行全方面的沟通,只有尽可能地阐明学校的学科发展及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错采、漏采。图书馆方只有明确各员工的职责范围,才能将外包加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三)明确外包协议,严格培训外包加工人员

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图书的加工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图书加工前期,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馆情与外包书商签订尽可能详尽的外包协议。通常协议中应包含:外包人员能力要求、图书加工数量、加工规格、各批次交货时间、责任划分、违约赔偿等。尤其针对外包人员加工能力这一项,图书馆更应该严格把关,避免书商让文化层次不高、缺乏专业知识的工人充当编目员。此外,图书馆采编人员还应对选定的外包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只有有效地传递了图书馆方的各项要求,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图书加工水准。

(四)实行多环节监控,保证图书加工质量

为了保障图书加工质量,不少高校图书馆要求外包书商实行到馆加工,由图书馆采编人员跟踪监督外包人员具体工作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沟通。笔者从事了四年的图书采访工作,深刻地认识到图书馆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及其重要,要做好图书的质量监控据,采编部、流通部的各个员工必须联合起来针对图书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控。首先,图书验收是质量监控的第一环、采访人员要严格比对到货清单与订货清单,防止不良书商夹带非本馆订书;其次,编目人员要对套录数据提出明确要求,并随时检查有没有录入错误、图书与数据是否匹配、套录数据是否准确等相关问题。最后,流通人员还要在剔除污损及疑似盗版书籍后,与采编部门核实总册数。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图书采购任务。

参考文献:

[1]冉文革.论图书馆业务外包[J].图书馆,2008(2).

[2]李晓兰.浅谈高校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

[3]王正兴.图书加工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J].图书馆建设,2007(1).

外包运输业务安全管理制度 篇9

第一条 为加强外包运输业务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结合我公司外部运输业务特点与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运营部门外包运输业务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 外包运输业务外包安全管理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运营部门负责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协议,明确承包商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加强对承包商的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

第四条 各运营部门的外包运输业务必须经公司“采购委员会”审核同意并进行供应商备案后方可进行业务委托操作,对外招商时,要认真做好承包商风险评估,严禁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合作,“采购委员会”要求承包商提交以下材料备案并进行严格审查:

1、投标单位的基本情况,营业执照、运输许可证等资质证书。

2、承包商法定代表人及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证件。

3、承运车辆车型、车号及车辆行驶证等相关合法证件。

4、承运车辆驾驶员身份证、驾驶证、从业资格证等合法证件。

5、车辆交强险、商业保险、货运险等能覆盖承包业务风险的保险单证。

6、承包车辆GPS等信息系统安装使用情况。

7、承包商安全安全资质证书

8、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及作业规范。

9、承包商安全例会制度及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10、安全管理人员名单及培训证书。

11、其他安全保障措施。

第五条 运输业务承包商应纳入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评估考核。

第六条 营运部门在运输业务操作前必须就业务操作安全事宜与安全保障部进行充分沟通,安全与保障部要参与业务操作风险评估和管控指导。

第七条 安全安全与保障部要协助运营部门加强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在运输业务操作前要对承包商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指引培训,要定期召开承包商安全工作会议,要做好承包商车辆动态跟踪和安全督导,要建立对承包商安全生产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下期合同参考依据,对安全管理有漏洞或事故率较高的单位要求整改或终止合作。

第八条 运营部门要严格控制承包商以任何形式将所承包的运输业务再进行转包,承包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将运输业务转包,运营部门必须按照第四条规定对最后承运商进行认真审核,同时确认最后承运商与承包商的合作关系与合同条款。

第九条 原则上外包运输业务的货运险应由承包商购买,营运单位在与承包商签订运输合作协议时应明确相关保险责任及货损赔付规定,如合同约定是我公司承担货运险责任的一切业务,运营部门必须按照公司保险申报规定及时向公司申请购买货运险,并按公司保险申报流程做好货物起运申报工作。设备内容包括车牌、车型、车号、起运地、目的地、货物品名及货物价值等信息。

第十条 外包运输业务事故报告规定。

1、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部门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2、根据公司事故处理制度规定,凡发生经济损失大于50000元的事故属重大事故,当事部门接报后应立即电话报告公司安全主任和公司总经理。

3、凡发生经济损失在10000万以上50000元以下的事故属较大事故,当事部门接报后24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司安全主任和主管领导。

4、凡发生损失2000以上10000元以下的事故属一般事故,当事部门接报后48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司安全主任和主管领导。

5、凡发生损失2000以下的事故属轻微事故,当事部门接报后一周内电话或邮件报告公司安全主任和主管领导。

6、如事故损失货物的保险投保责任由我公司承担,事故发生后当事部门除根据公司事故报告规定上报事故,同时要立即向保险公司报案。

7、发生事故单位应在3日内在OA系统向安全主任完成书面报告,安全主任根据政府部门事故处理进度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公司领导审批。

8、汇报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事故损失、现场处置情况、风险控措措施,保险索赔启动情况。

9、发生重大货损事故,公司24小时内成立专门事故处理小组并立即开展事故处理工作。处理小组由当事部门、安全与保障部、质控部组成。事故处理小组责任是:(1)指导承运单位做好货损搬运保护,防止发生二次伤害。

(2)提出事故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

(3)调查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4)指导运营部门做好货损理赔事宜。

(5)向公司领导提交事故调查处理意见等书面报告。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安全与保障部负责修订解释。第十二条 本制度2017年5月17日修订实施。

业务员薪资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 篇10

业务是公司的命脉,为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结合公司运营模式,特制定本制度,具体如下: 工资组成参数

1、薪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业绩提成+项目提成,每月15日发放基本工资,业绩提成分月计提终了统一核算,项目提成成功签订项目后并货款收至60%核算发放。

2、基本工资=底薪+绩效工资

a、底薪:即基础底薪标准,2500元/月

b、绩效工资: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及岗位职责内容而设立的考核工资,标准基数为500元/月,具体考核办法依据公司绩效考核办法。

3、业绩提成:基数为1000元/月,根据销售额按照对应完成情况 a、额定任务:以公历为单位,公司年初年会制度每个月业务员任务为400万/年。

b、业绩提成核算:终了由财务部分别核算各业务员业绩完成情况,若100%完成额定任务,则将每月未发放的业绩提成全额发放(1000元*实际当年出勤月数)

若未完成本额定任务,完成额定任务的80%以下不发放业绩提成,完成额定任务的80%以上者按照完成百分比核算发放业绩提成。

若超额完成本额定任务,每月补发1000元的业绩提成之外按照实际超出部分的1%发放业绩提成奖励。

4、项目提成

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外包 篇11

【关键词】煤炭企业;矿井巷道;内部控制;业务管理流程;造价控制;资产核算;验收制度

一、煤炭企业矿井巷道大类划分

矿井巷道在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开拓巷道专门为整个矿井、某个开采水平或阶段提供服务,使用期限较长,一般超过一年或者一个生产周期,井底车场、井筒、阶段运输大巷、回风大巷等都属于开拓巷道;准备巷道的服务范围是某个采区,比如采区上下车场、采区上下山以及采区石门等;回采巷道是具体为工作面直接服务的巷道,比如区段上下平巷、开切眼等。与开拓巷道相比,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的使用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生产周期。

二、目前煤炭企业矿矿井巷道道业务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矿矿井巷道道业务管理流程不清晰

矿井巷道业务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建造、使用和维护、报废三个大阶段。日常生产运营中一般仅涉及建造、使用和维护,如果前期矿井巷道建造业务立项和设计管理不严出现较大偏差,势必造成后期使用运营维护支出费用虚增。建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往往扩大风险管控因素,进行超出安全生产需求的超强度支护;二是普遍存在过度超前建造巷道,巷道建成后长时间不投入使用,受自然压力或采动等因素影响会矿井巷道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护,实务过程中,甚至出现由于后期维护巷道费用超过巷道建造成本的现象。

(二)矿井巷道工程招投标和造价控制不规范

煤炭企业矿井巷道施工业务一般在地面以下进行,工程管理控制风险高,要求工程施工资质严格。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权力和利益博弈的种种因素,企业往往存在以各种名义不按规定进行招投标,人为指定施工队伍,或者高资质中标、低资质施工的普遍现象。矿井巷道造价管理中,预算控制措施执行不力,未区分巷道施工难易程度等,大多采取预算延米单价和工作量计算的可调价合同,但受矿井巷道地下生产作业环境等因素影响,往往难以准确计量控制工程量,许多巷道在编制结算时已处于被使用或报废状态。

(三)矿井巷道验收程序不够规范

验收矿井巷道时,从表面上看各种验收制度非常规范,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的实地查勘、测量,以及隐蔽工程的旁站、抽检等措施往往实施不到位,规范的验收制度形同虚设;组织验收部门大多依靠施工管理人员提供资料简单抽查,未能组织有关计划、财务等经营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的矿井巷道资产移交给使用方时未能填制由财务部门确认的固定资产移交使用单;更有甚者,有些煤矿企业以生产急需为由,对没有通过验收合格的矿井巷道提前投入生产运营。

(四)竣工决算缺失造成矿井巷道资产核算依据不足

目前,煤炭企业矿井巷道工程业务核算普遍存在竣工决算缺失的现象,常常误将造价管理部门的竣工结算作为决算。竣工决算是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用、财务情况和投资效果的总结性文件。竣工决算也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必要依据。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的性质、范围和程序是大不相同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五)矿井巷道工程项目基本没有后续评估

由于生产准备巷道一般服务期限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生产周期,施工单位在工程实际竣工验收后,因为技术、经济性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对矿井巷道工程项目做后续评估,导致部分大型矿井巷道施工业务的工程目标、执行过程、经济效益等缺乏既系统又客观地分析和总结。

三、进一步规范矿井巷道业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煤炭企业应规范矿井巷道建造业务管理流程

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预算管理等部门应加强矿井巷道建造维护的审批和过程管理,根据年度财务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认真开展矿井巷道建造和维护业务的必要性分析,履行严格的联签制度和授权审批程序,超过一定金额的工程项目提交上级单位进行审批,并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矿井巷道验收责任追查制度、矿井巷道运营维护管理评估办法等。

(二)煤炭企业应将矿井巷道业务按照巷道基本分类设置相关管理和结算程序

在生产准备巷道中积极推行固定总价合同,规范、控制矿井巷道业务造价,避免巷道已投入使用,工程尚未进行结算的管理控制风险以及造价失真无法核实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矿井巷道工程价款结算联合会签审批制度,对矿井巷道工程变更审批和变更价款的支付必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

(三)煤矿企业要建立规范、严密的矿井巷道验收制度

矿井巷道验收时,应组织工程、计划、财务等多个专业部门及人员进行联合验收,出具书面验收报告。验收合格的矿井巷道资产移交给使用方时,必须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单。没有通过验收合格的矿井巷道不得移交接收,杜绝尚未完成验收的巷道提前投入生产运营。

(四)在编制竣工结算的基础上及时编制竣工决算

煤炭企业造价管理部门完成竣工结算之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及时跟进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工作,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编制矿井巷道竣工决算报告,全面反映出竣工项目的建设费用、财务情况以及投资效果。煤矿企业应将矿井巷道竣工决算报告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保存,以后还可以作为工程项目评价和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煤矿企业应建立矿井巷道工程项目的后续评估程序

在大型矿井巷道工程项目完成并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之后,煤炭企业应组成有经验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联合小组,对矿井巷道工程项目的运行情况、经济效用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作出工程项目效益和过程的后续评价。

参考文献

[1]王辉.煤炭企业井巷业务的财税处理[J].会计之友,2012,(3):32-33.

[2]张延东.煤矿在建工程的计价与控制[J].商业文化,2014,(7):56-57.

[3]徐方方.浅析井巷工程的阶段性控制[J].現代经济信息,2013,(9):61-62.

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篇12

通过观察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我们不难发现, 采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制造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外购元件和原材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企业采购部门的绩效直接关系着制造企业的生死存亡。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 反映一个企业的诸多战略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采购业务流程控制问题却层出不穷, 例如徇私舞弊、以次充好, 甚至编制虚假的采购控制系统, 这些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平时疏于管理而导致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采购业务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内控问题、并引起企业管理者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企业采购业务存在的问题

1、采购及管理体系设置不严密。

在很多企业, 多个部门都有采购权很容易出现重复采购的现象, 为企业增加了不少的采购成本。并且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严密, 由于沟通不及时就导致了库存积压现象严重, 使得采购的物资浪费和损耗严重现象频繁发生。

2、采购部门不能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制定采购计划。

各个企业在进行采购之前必定制定采购计划, 而这些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往年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年份生产经营计划。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同样我们也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不断地调整销售以及生产计划, 这样就对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性要求很高, 但是往往在企业内部就缺乏沟通, 同时很多企业也忽视了对采购价格的控制, 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3、企业采购业务内部相互监督不力。

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都设立了采购部门, 主管采购业务并负责掌握供应商及供货信息等资料。每当企业需要进行采购时, 采购部门依据采购计划进行询价然后进行供货商之间从价格到质量的比较, 从而确定采购计划及候选供应商名单并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申请付款。然而, 上级主管部门、财务部门、质量检验仅限于对已经发生的采购业务进行质量、数量、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复核, 而对采购前期工作如物料供应的市场调研、供应商的选择、供货谈判及订立合同等不重视, 这导致了采购不合理。

4、采购业务在企业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复核审批制度不健全。

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相互支持和配合度不够, 询价、下单、验收等本应该相互独立的活动全部由采购人员完成, 极易产生舞弊, 甚至与供应商串通, 收受供应商的回扣, 损害公司利益;且由于采购人员专业能力不够全面, 容易导致采购物质量不高, 使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5、采购业务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制定执行系统。

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 一个合理的管理系统无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助推器, 然而企业往往忽略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单纯的依靠经验和成功的案例进行管理, 导致企业盲目地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 从而引起采购时的不合理、徇私舞弊、重复采购的现象频发。甚至很难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益。

三、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对于很多企业和传统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概念, 因此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是很到位, 导致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些就是企业采购业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即使有的企业设立了内控制度, 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进行执行, 让这些制度成为了摆设。

2、没有充分了解供应商, 并进行多元比较。

常言道:“货比三家”, 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采购时习惯在那些经常光顾的有合作经验的供应商处进行采购, 而没有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供应商进行一个合理的分析和比较, , 没有建立对供应商的采购评估体系, 对供应商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

3、采购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

现在企业内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 哪个部门都有采购权, 各部门虽然派指定人员进行采购, 但是却很少有专业的采购人员进行采购, 盲目压低采购价格, 采购是单纯的从价格方面下手, 一味追求低价是物资质量下降, 当值产品质量不合格。产生退换货现象降低了企业的信誉, 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

4、采购程序不够规范。

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当中, 企业采购流程的设计不科学, 没有对采购实施预算控制, 很多企业采购缺乏计划性及预算控制, 现在大多数我国的生产企业的生产部门没有利用科学的手段在生产年份初期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 和各个生产阶段的生产采购规划, 只有在缺少某种物资时才由采购部门进行采购, 导致生产过程衔接不好, 甚至严重的时候不得不暂停生产, 直到所需物资补齐, 或者有些企业不按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 盲目囤积大量物资, 导致物资浪费甚至过期积压, 为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耗。

四、相关建议

1、重新制定采购业务流程以及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以及发展状况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采购业务流程以及管理体系, 从自身出发, 结合其他企业相关的成功经验, 做到生产前做好预算, 生产中及时查验物资, 生产后及时补给, 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生产不断进行, 减少损失。

2、对采购业务进行预算控制。

采购预算控制是企业年度预算控制的重要部分。采购预算是采购计划的货币体现, 是根据销售预测或生产计划, 对所需物资的数量及成本等做出的详实计划。采购计划是指采购部门为了配合企业的销售和生产, 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生产能力和采购环境容量等制定的采购清单和采购工作日程表。制定采购计划是开展采购活动的第一步, 是对整个采购活动的整体安排。

3、加强对采购业务的监督力度。

加强采购业务流程控制, 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权限。在我看来将采购权从各个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采购管理部门是加强采购监督行之有效的一个措施, 将职责明确分离, 各司其职, 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及时报告物资情况, 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后, 进行合理的采购。其次采购的执行也要进行执行分离, 明确采购业务不同岗位的职责分工,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相互推诿, 也有利于绩效考核, 形成向上的进取精神。

4、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企业应建立完善而系统的供应商管理制度, 对供应商的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动态跟踪。首先, 采购部门应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评价供应商的评分系统, 应包括如供货能力、价格、质量、服务、违约的偿付能力和诚信度等评分维度。采购部门通过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维护, 使得选择供应商的流程更加有效和优化, 采购人员也能够对各个供应商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 生产技术部门要判断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订单的要求, 从生产部门的角度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再次, 质检部门也应参与对供应商的评价工作, 从质检部门的角度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最后, 财务部门应核查凭证的正确性, 除重点审查其数额、款项、种类等, 保证相互一致且手续完备之外, 还应该对供应商的偿付能力提出自己的判断。

5、企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重视, 任用专业人才进行采购业务管理。

很多企业虽然设立了采购部门, 但是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单纯的企业任务就是生产销售而把最基本的采购原材料给忽略了, 因此首先笔者建议企业应该加大对于采购的重视, 其次加强对于采购人员的培训, 因为采购原材料并不单纯的是买你没有的东西, 更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出计划, 怎么买、买多少、买谁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需要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技能来制定, 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也促进了企业生产的高效运转, 减少退换货现象的产生, 将企业的发展推向更大更广的平台。

五、结束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采购业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是生产经营的第一环节, 没有采购就没有接下来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进行, 一个合理的采购计划同样也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 因此采购部门的自身管理对于整个采购业务也是尤为重要的, 这是做好企业成本管理的先锋军, 做好监督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 防止企业内部人员贪污腐败现象, 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松散,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机制, 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能松懈。对较大的费用和重大开支加强监督和审核, 从而我们不难发现, 加强采购流程的内部控制是尤为重要的, 一方面应纵向完善流程, 横向健全控制制度, 形成由线到面的控制布局, 进行全面控制;另一方面抓住流程中关键控制点作为重点控制, 每一点都有相关控制人, 使采购控制能落到实处, 每一点上都有控制目标, 实现了目标控制, 相应就规避与减小了采购风险。同时, 建立采购监督和自我评价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对采购各个环节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地监督检查;通过专项监督对某些异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 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进行整改, 通过定期对采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以防范风险。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能局限于本生产年度的计划制定, 要在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孙丽艳.浅议加强企业存货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6.

[2]宗印凤主编.如何做好内部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蒋素英.浅谈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经济师, 2009.

上一篇:土建技术员年终个人总结下一篇:食品市场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