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爱上生物课

2024-07-18

怎样让学生爱上生物课(通用12篇)

怎样让学生爱上生物课 篇1

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会是生物科技的世界,生物技术会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这样。事实上,生物学科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在21世纪,自人类诞生以来,生物技术就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然如此,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虽然生物知识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学生真正系统地接触生物知识还是要从初中阶段算起。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使得学生开始学会睁开双眼,从生物学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生物科学的奥秘和魅力,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为将来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如何上好这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程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缺乏足够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刚接触生物课程时,出于好奇心,往往对生物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原先的好奇心逐渐下降,伴随而来的是学习兴趣的降低。很多学生甚至一看到生物学科的各种循环系统、解剖图就头大。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教学,并且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呢?

一、把课堂上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工作就是看教师怎样来上这门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辞辛苦地讲授各种知识,传授各种技能,而学生则是在下面认真地听着教师的讲授。一堂课下来,除了偶尔的提问,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只能按照自己事先计划好的教学程序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跟得上教师进度的学生还好,而那些无法适应教师教学方式,无法跟上教师思路的学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以至于破罐子破摔。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最重要的就是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按照自己的进度展开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把课堂时间留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灌输各种知识的容器,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机会与教师多交流,有机会表

2.2生物学探究不仅仅是完成几个实验,还有很多的内容和问题可以进行探究,而且探究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选择合适的内容、问题和方法。我们要想做到这一点,在平时就要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竞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业务水平。

2.3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生物学探究更是如此。首先,在要求学生进行一项探究之前,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做铺垫;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该项探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4我们要根据学生当时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确定探究的难度。太易或太难,都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

2.5在生物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全权代办;既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又要及时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亮点及时表扬。

2.6每一次探究都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探现自己,自然会提升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师生良好的互动还可以及时接收到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尽可能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尽量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生物课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这门课程过于抽象复杂。并且很多教师在讲授生物知识的时候,并不注意采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自顾自地讲下去,时间一长,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就被抽象难懂的的生物知识给打败了。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一些直观教学方式,多利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地呈现到学生的眼前。而在一些没有相关直观教具可用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口头语言的艺术,在教学过程巧用比喻,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生物知识形成直观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显然比单纯的口头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生物知识,而且通过这种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刺激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利于记忆。

三、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生物知识都是通过不断地实验得出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上好生物实验课对于生物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可能对日常的生物教学不感兴趣,但是提到实验课,大部分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教师应该怎样上好实验课呢?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要在上实验课之前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相关知识作必要的讲解,为实验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二,要在实验之前教给学生一定的实验器材的操作技能,以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错误而出现失败甚至是危险;第三,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要从旁给予适当的指导;第四,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第五,要注意实验课后的总结。开展生物实验课程,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实验课程上好了,不但会对日常教学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很强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究所用的药品学校一定要有;至于器材,如果缺得少,可以用某些生活用品代替;校内没有,可以到校外去找,也可以让学生回家找。如果这些都办不到的话,该项探究就该取消。

2.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完成一项探究,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项探究有足够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完成的探究一定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要与学生身边的人、事、物有关系。

2.8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最好是当时、当月、当季度或者当年的热点问题。探究这样的问题,学生才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2.9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动植物最感兴趣,没见过的动植物也无从了解。再者,要教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遵守环境保护法和动植物保护法。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校道德建设中的角色

仇腾飞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信息工程学院,山东威海

摘要: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缺失、传统道德观念淡薄是高校道德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力求探讨利用传统文化服务道德的方法,旨在为高校道德教育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道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角色

高校德育工作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发生了新变化,道德建设面临重重挑战。而应对挑战,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有力阵地:中国传统文化。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呈现出的新特点

从思想道德状况来看,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不断寻找、选择、思考而变化,又在变化中寻找、选择、思考。从总体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静态观察比较乐观,动态分析有些问题值得忧虑;表面上趋向于务实,深层次陷入迷茫困惑。从另一个角度概括,当代大学生成才意识强,参与意识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公德弱,心理素质弱,自我控制弱。归结起来,道德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政治思想比较健康,能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

度、政治观点观察、分析、思考政治问题,政治评价比较积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政治选择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显得幼稚和不成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多数学生在政治上进步较快,能够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而且自发学习理论的意识日益增强;基本政治立场比较坚定,对加入党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是大学生政治觉悟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对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国家有关政策特别关注;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对中央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学生对于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中央的工作也是肯定的,对党的信任感也明显增强,看待问题也比以前要客观,能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

但也必须看到,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为:在政治选择上具有明显实

四、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

生物科学来自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我们在学习生物课程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大自然,然而,教学现状却是学生被束缚在狭窄的课堂上,这对于生性活泼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的场所,但并不是唯一的场所。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充斥着各种精彩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够创造条件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多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各种生物知识,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为学生喜爱和接受。

五、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飞机,它的

用、功利的特点。在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以自我发展为视点看待政治问题。部分学生把入党、评先进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一定程度上是想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利益;大学生在政治上还有幼稚、不成熟的一面,如思想容易受到煽动性宣传的干扰。一些小道消息在学生中有一定市场,给学生思想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把握得不好,就极有可能产生情绪波动甚至过激行为。

(二)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增强,关注自身发展,价值观念

趋向务实,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

大学生逐渐有了生存危机和生存竞争意识,从而重新评价自己、冷静地思索自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重新进行定位。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塑造自己,自立意识、成才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日益加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由原来的注重群体向注重个体转移,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他们追求独立人格,追求自身素质的完善,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不再好高骛远,重实效,重现实利益。但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是不成熟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用恰当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三)向往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但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着矛盾和困惑。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道德失范现象极为不满。多数大学生在道德上追求崇高,重视诚信,对社会上存在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少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是非、善恶、美丑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有力素材

传统文化是对人类在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虽然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它有着自己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初发明就是受到了自然界中鸟类的启发,又如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也是来自于对天然珍珠形成过程的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巨大的实用性,从而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总之,生物学科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还是生活中的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一旦兴趣有了,接下来的教学就会容易很多。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未来的生物科学还会朝着更加宽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怎样让学生爱上生物课 篇2

作业是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对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充分发挥作业在学习中的作用,本人对高年级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心态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明确做作业的目的,喜欢做作业,但单调的作业形式,过长的作业时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用新课程理念去荡涤传统语文作业观的尘埃,培养学生对于语文作业的兴趣,精心设计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自我策划、自我表现、自我提高的一个平台,从而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下面谈一谈本人在作业设计中的几点观点:

一、作业形式多样化

语文作业应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渗透,力求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学了《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等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上插图,变文字为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等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自编自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创作才能。学了《古诗词三首》一文,让学生为课文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

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学了《鲸》一文,让学生查找我们动物创造的人间奇迹,写一写它们的奇异景象,并以此为主题办手抄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多元化的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更具吸引力。

二、自主化作业

由于学生成长经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必须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作分层要求。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的形式,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层面上有所发展。使学生得到满足感和自信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如学了《窃读记》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5项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摘录文中描写月光的诗句;

3、你知道其他一些写月亮的诗句吗?看谁知道得多;

4、根据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月夜图;

5、如果你在江轮上,欣赏着美丽的月景,与别人进行了愉快的谈话,你会展开什么幻想?把你的幻想写下来。

以上五项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选择二三项完成。这种作业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有不同发展水平、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自主地、积极地参与作业。

三、个性化作业

放手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是一项大胆的尝试,教师不作任何刻板规定,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设计习题,形式不限,自由发挥,使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张扬个性。

如教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结果学生的作业五花八门:有收集现代新型玻璃的资料、图片的;有以形象直观的画面表现新型玻璃的;有用文字表达观新型玻璃、感受新型玻璃给人类带来有哪些好处;有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还有的四人小组合作,以现有和自创的方式来介绍新型玻璃„„

这种个性化作业,以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的形式来实现知识的内在生成,学生至始至终都带着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完成作业,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展示了学生的潜能和水平,促进了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

如何让学生爱上生物课 篇3

关键词:生物课;幽默;生活实例;课前三分钟

一、教师要营造充满爱的课堂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爱的教育,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爱也是学生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渴望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教师来说,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才能教好学生。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喜欢教师,那么教师首先要从心底里喜欢自己的学生,从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将自动对学生的爱于无意之中流露出来,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交流,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也就会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

二、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的语言,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在讲《病毒侵染细菌的过程》时,我这样总结该过程:“病毒DNA到了细胞中后,住在别人家,吃别人的,用别人的,最后还把别人的大房子给拆了,这真是一个没良心的家伙。”学生哈哈大笑,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病毒的侵染过程,也为学生在计算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百分比做好了铺垫。

三、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中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想象的内容可通过生活实例化解疑难。如将细胞膜的结构想象成甑糕,大枣像蛋白质分子,米像磷脂分子,大枣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在讲到无氧呼吸时,让学生联系长跑后总感觉到腰酸背疼,并分析是由于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再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我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即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即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即主动运输。这样,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吸引学生注意听讲,且过耳不忘。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觉到生物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选修三《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时,我给学生放映《子宫日记》,尽管并不会和考试直接联系,但当学生看到在母亲体内胎儿的发育过程时,我就告诉学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时都是一个优胜者”,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在看到分娩过程中母亲的巨大痛苦时,学生都受到了震撼,反思自己对家长的态度及生活的态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不是简单用分数就能完全体现的。

四、利用好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指在每一节课正式讲授新课之前,应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或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向同学们演讲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生物知识的活动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所演讲的生物知识可以是生物学的尖端技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生物趣闻、生物学进展等与教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内容。

现在的科普节目,如《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学生都比较喜欢看,课堂上可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展示有关知识。由于学生处在同一个层次,让他们讲解,学生更易懂,兴趣更浓。这样做,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識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以一代十,以点带面,很好地带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地开展。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当然,要使学生爱上生物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多加尝试,高中生物课就一定会生动有趣。

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4

学据统计资料显示, 本人多年教学实践也探知:惧怕习作可说是中学生的通病。但习作是学生语生◇垒, 那么文学习的, 综合展示如何提高学, 生习作兴趣是我们语文教, 提高习作水平学绕不开的堡爱张云舟呢?一、扮好“形象大使”

上对于还处于非常感性的中学生来讲, 较强的专业知识, 较高的教学艺术, 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写康的生活情趣师, 才是受学生, 欢迎的老师情感的正确。实际上传达—, 在一定程度—这样的教作上欢讲这, 个学老科师教, 师往就往是就这会个努学力科学的习形这象个大学使, 科学, 所生喜谓

“亲老师”才“信其道”。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我在教学实践中, 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做好语文形象代言,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他们充满热情, 充满期待, 让他们感知到我的公平, 激情与活

力, 我的学生与我可以说没有情感的距离, 他们觉得学起来我教的学科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二、做足课上功夫

爱迪生说过:“有许多天资很好, 很有希望的人, 只因为得不到有利的鼓励。竟然失败下来。”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始终要坚持赏识教育。

一是多鼓励。在教学中, 我常常是在学生主动回答时, 加以表扬;思维受阻时, 相机诱导。对于那些习作有些困难, 不够自信的学生, 尽量抓住他们习作中的一些优点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 这样的结果, 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 让他们享受到了努力后的甘甜, 成功的快乐.这也让我赢得了学生对我这个人及对我所教学科的喜爱, 他们在课后对我说, 在课上, 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 不像有的课那样“长夜漫漫”。这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点是努力帮助他建立自信, 获得成功, 得到别人的赏识。

二是多指导。学生习作, 更多的学生需要老师充当“引路人”。

写前思维导向, 培养构思能力。如组织学生讨论习作题目或题材, 相当于给东西他们写。让学生动笔前胸中有数, 以此降低坡度, 为他们的习作成功搭建平台, 以此调动写作的兴趣。

写中修改导向, 教会修改习作。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习作评改中, 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 又是被评价者,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 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长处, 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写后评语激励, 鼓足习作的风帆。哪怕是再差的习作, 只要他肯交上来, 说明他还是想作业, 至少态度不错, 因此, 我不会简单粗暴的“不认真, 重作”而了之, 我会细心地去发现他的进步, 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让他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

三、拓宽习作外延

多读, 才能善写。阅读是“米”, 写作是“炊”。没材料可写的人, 多是书读得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量变引起质变, 持之以恒地读, 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下笔如有神”。但课内时间及条件是有限的, 必须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积累, 走出课堂, 走向课外阅读, 以便他们在将后的习作中“读以致用”。不过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 但读后因此, 我在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外, 引导他们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 包括圈画、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段意等, 借此来控制阅读的注意力, 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课外阅读的引导, 我概括为“四个一”:每天读一个小故事, 每月读完一本中或长篇作品, 向别人推荐一篇好文章, 每读了一定的量就布置仿写。读写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了视野, 增强了语感,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习作水平。

开展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 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形成主体性的人格。我在抓课堂教学的同时, 结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安排, 开展了很多的语文课外活动, 如故事会、辩论赛、办手抄报、情景对话等等。通过内容丰富, 生动有趣的活动为习作作准备。

留心观察, 体验生活。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作文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 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 就能成功。要让学生去了解和体验生活。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 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要做到以我手写我所见写我所思。即:用我手写我心。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古人云:功夫更在诗外。茅店社林、山川风物、农贸市场甚至网上空间, 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

片断不断, 多试牛刀。叶圣陶认为:学生阅读后“自己有了意思、情感, 便能动手写出来, 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阅读积累, 体验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 流畅表达。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写作能力训练。三天不练手生。不断的写, 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写些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 写日记, 写自己种种要写的, 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另外, 还可写读书心得;对所读文章进行仿写、缩写、续写、扩写、改写;荐书, 阐明推荐的理由。当然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自由写。鼓励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书写成文。绘画可以涂鸦, 习作为什么不可以?书法可以临摹, 习作为什么不可以跟着课例描摹?作文教学活动的一切, 就是要让学生爱表达, 其次才是善表达。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 多给他们习作尝试, 让他们在大量的课外时间里, 用自己的心体味生活。然后, 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心声。

熟能生巧, 练的多, 练得法, 写起习作来就驾轻就熟了。一般的应试习作, 用卖油翁的话说:无他, 惟手熟耳?

四、激励, 从成功走向成功

交流, 相互欣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产生碰撞,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 互改作文, 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出来。提示同学之间多下:“这样精彩的句子都从你笔下流泻出来了, 真的很不错耶!”“谁说你写不出好作文来?你看, 这段写得多好哇!继续努力, 你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彩来!”之类的评语。这样的评语也常由老师送给学生, 这样, 让学生觉得写作的过程是苦的, 但得到这样的夸奖去是甜在心里的, 让他们从苦根上摘到甜果, 那份快乐是旁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再则, 推荐发表。以点带面,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我常鼓励他们到刊物上去试着发表, 不行就到网上去发, 再则, 到我们班上讲台来念自己的习作, 算作是在班级的习作发表, 总之, 多给他们机会“表演”。相信他们, 用他们的成功来激励他们走向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叶澜

[2]、《现代教育思想》, 邢永富

[3]、《语文教学通讯》赵世金

[4]、《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苏之康

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篇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分享:全人格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一家长来信说:我儿子刚上学,他脑子不笨,我们对他也充满希望。可上学两个多月来,我们发现他不爱学习,上课不专心,回家作业不催不做,做作业磨磨蹭蹭,写字马马虎虎……怎么办呢?答:让孩子爱上学习不容易,可让孩子爱上学习很重要。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一、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你必须要做的事,就像爸爸妈妈工作一样,不可不做,这是义务,是责任。

二、告诉孩子,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上课就要专心听讲。家长最好取得老师的帮助,在一段时间里(比如三星期),大家一起来特别关注他的表现,让他感到这个问题确实重要,得好好听讲了。

三、让孩子看到父母也在学习或做事。孩子在家做作业,如果父母也能看看书报或做点事,而不是闲聊、看电视,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对学习自觉起来。

家长交流QQ群152230789全人格专家杨一波教授携专家团在线,协助您解决教育孩子的困惑!

四、要求孩子做作业要认真。做作业时,一笔一划都要写端正,不要急着完成作业,但也不能磨磨蹭蹭,养成拖拉习惯。孩子的家庭作业,要让他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里完成。

普及全人格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怎样让学生爱上小学语文课 篇6

一、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过程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美妙的课堂中遨游是学生爱上语文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从不以长者自居,更不把自己当成知识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这样学生的情感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里,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他们就会愉快地、轻松地投入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我坐上了飞船》等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不同思维模式,与学生一起谈思想、论感情、说认识,和学生一起沉浸于作品情感之中,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发现、一起探索。试想,这样平等和谐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一首歌中唱到:一个呀和尚挑呀么挑水喝,两个呀和尚抬呀么抬水喝,三个呀和尚没呀么没水喝,也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单打独斗能力,却缺乏合作互助能力。这与新课改要求的平等、合作、互助、竞争等理念相背而驰,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取小组合作表演、合作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时,我让学生这样学习:第一步,学生自由读,选出自己喜欢的角色;第二步,分配角色,根据自己和小组需要定角色;第三步,展示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主动合作,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动性。试想,学生自己做主的课堂,他们能不喜欢吗?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三、采用激励评价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深入,教师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方法也有了很大变化,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激励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从不简单地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需要,给予学生激励与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当我讲到“小青蛙”成天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时,我班那个爱做小动作的赵冲(化名)一下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您经常批评我们上课坐不住,可是青蛙坐得住啊,它坐在井里很多天了,这点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啊?”听了他的话,我本想把作者的写作意图给他讲清楚,可是一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能看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于是,我这样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想得很对啊,青蛙能做得住,从这一方面来说值得我们学习,你是不是很佩服青蛙呀,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做一个守纪律的好孩子的。”从此以后,林佳颖(化名)同学在课堂上很少做小动作了,他的学习也越来越好,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能不高兴吗?能不爱上语文课吗?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我相信,只要教师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老师,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参考文献:

郑少秋.创设语境 还学生自主 让学生乐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4).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篇7

一、要创造看的机会, 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还应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把历史中的画面、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 给学生多创造看的机会,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 用心灵去体会。多媒体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 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参等资源多给学生创造看的机会, 使学生的眼睛“活”起来, 让学生在看的同时激发兴趣, 丰富知识, 增长见识。

二、要创造说的机会, 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有问题, 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 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 如此一来, 学生的口动起来了, 问题多起来了, 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问题,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要创造做的机会, 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 只有知识内化了, 才能使知识成为力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中的文字及图片, 自己动笔。比如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物、风景, 揣摩人物心理, 续写故事, 改写故事等,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互动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四、要创造想的机会, 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 从多方面探求, 多角度思考, 多情景描述, 多情节描写。去求异, 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 使思维聚合收敛, 以引发发散思维。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怎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篇8

因为古文的内容与背景与现代生活相隔的时代过于久远,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古文的共同感受是:难背诵,难理解,学了之后还感觉没有实际用处。于是他们就从心里排斥古文,不愿学习古文。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就成了语文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一、掬起生活的浪花,体味文言的精彩

生活与语文就像珍珠项链上相邻的珠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永不分开。虽然文言文有上千年历史,然而在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她依然在某个角落熠熠生辉。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第一句话就引用了《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不仅表达了对各国运动员和来宾的欢迎,而且显示了中国的渊源文化。又如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和尔康的爱情誓言是:“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句话出自汉代的《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上天啊!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等到大山变成为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想响起了雷声,夏天下起了雪,天和地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和你决裂!”诗歌用了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表达对爱人的忠心和对爱情的坚贞,堪称千古绝唱。当我们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到了知识,就会由衷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够洁身自好,就不禁会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于语文的学习,有这么一个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凡此种种,尽管初一的学生听得有些懵懂,但已能明显看到他们眼里对学习古文的欲望。

二、运用高科技手段,拉近古今的距离

多媒体走进课堂,早不是新鲜事。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让语文课堂的容量变大,而且变得更多彩。例如,在教授《论语》时,首先要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深远的孔子作介绍。在介绍孔子时,我并不仅仅局限于为学生阅读那些介绍孔子的枯燥文字,而是借助多媒体,有声有色地介绍孔子:孔子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孔庙中孔子的坟墓,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又提供了以下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已被孔子的魅力深深吸引,由衷地对孔子升起一股敬仰之情。所有这一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孔子不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名词,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站在我们面前,正在对我们谆谆教导。再来学习关于他言行的文章,聆听圣人的教导,学生当然非常乐意,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了。

三、诵读形式多样,探究人人参与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于古文的教读也完全可以形式多样化,打破以往学生一味“之乎者也”诵读的单一模式,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1)教师示范诵读。教师的标准范读让学生有了朗读的依据,看到老师可以将拗口的古文念得如此抑扬而熟练,学生也会觉得诵读古文也并不是难事。遇到长的古文,我还会示范背诵,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等,从而更增强学生的信心,激起他们和老师一比高低的斗志。(2)学生之间的赛读。学生之间的比赛朗读,可以是个体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进行。在比赛诵读中不仅加快了背诵古文的速度,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赛读,赛的是断句准确、语调抑扬顿挫、情感把握到位。(3)领读。主要是赛读优胜者的领读,从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中形成人人争当领读者的气氛。(4)循环朗读。通过循环往复的朗读再现当时的写作场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如《大道之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醉翁亭记》等按小组循环诵读直至烂熟于心,达到识记的目的。

大多数教师教授古文文意都以讲授法为主,根据我长期的教学经验,我以为合作探究效果更为明显。具体做法是:在疏通文意时,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借助古汉语字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可以猜读,猜的过程其实是领会整篇文意的过程。将无法疏通的字句圈画出来,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最后老师加以明确,强调重点字句。这样的形式就是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由原来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当然也不拘泥于这一种形式,当遇到特别拗口难于理解的语句时,老师可以直接讲解;当遇到特别浅显的语句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

怎样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 篇9

音乐欣赏课是满足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 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训练“音乐耳朵, ”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积累听觉经验, 发展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进而提高分析、描述、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水平。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加深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与文化和历史关系的理解。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呢?苏霍姆斯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的结晶, 传统常规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是, 初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讲解音乐表现内容—再复听音乐—结束。这样常规性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只能在初听的几分钟内感兴趣, 之后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 特别是讲分段、曲式结构、视唱主题等,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也感到“没劲”, 原因是教师备课、查找资料费了好大劲儿, 可是到了课堂上, 学生不买你的账, 根本不感兴趣, 久而久之, 教师也就把音乐欣赏课当成了“老大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音乐欣赏课应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多样、灵活的教学思路, 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浓厚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并将教学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有机融合其中。所以, 在研究欣赏课的创新教学中, 我总结出了几点做法供同行思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 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之中, 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认真的、主动的、积极的。情境的创设与渲染, 情感的体验与激发, 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如《苏珊娜》欣赏课中设计了带领学生到长白山旅游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学习兴趣浓厚, 音乐欣赏课便可顺利进行了

二、方法灵活、逐步深入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师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要研究方法的灵活应用, 恰如其分, 形象逼真, 是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教学方法。其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思考问题思维活跃, 讨论发言热烈, 然后逐步地深入下去, 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 多种渠道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苏珊娜》欣赏课中, 让学生听音乐, 用不同的颜色表现音乐, 很快意曲式结构就呈现出来, 然后, 还可以利用水果、花朵等多种形式表示, 让孩子们创造出许多的图谱, 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把喜悦挂在了脸上, 甜蜜藏在心里。

三、听、唱、跳融为一体

音乐欣赏课不仅仅是听音乐, 结合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他们需要的是静与动的结合, 在以听为主的欣赏课, 适当的插入唱一唱、跳一跳, 效果往往更好, 在唱的同时也在听音乐, 在跳的同时也是听音乐, 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体验音乐, 表现音乐。这种综合素质的训练, 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音乐促进了孩子的头脑、心理与形体的发展。

四、教师不断鼓励是使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课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 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 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 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 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 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 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 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 答非所问, 也要给予鼓励、谅解,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 宽容的态度处之, 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 得到认可, 充满自信, 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怎样提高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篇10

关键词:语文素养,重视阅读,拓宽视野,强化训练,多媒体教学,提供素材,激发兴趣,引领指导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和文字,写作就是把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存在不愿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的心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作文,轻松写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内阅读,抓住时机及时练笔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这些积累从哪里来?可以从平时对课文的学习中获得。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范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在精读、品读精美句段时,感悟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描写人物时,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描写的,表现人物特点的。在赏析课文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写作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让我们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教师都要进行引导。在每学期开始我都会推荐一些适合本学期学生阅读的优美文章或名家名篇,要求学生把其中的好的词句、好的段落摘抄下来,甚至把认为好的句段背诵下来,使它们成为学生头脑中自己的东西。在读的过程中把文中运用的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自己当时的想法,自己有哪些收获等都记录在读书笔记上。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掌握的语言、词汇、写作技巧越来越丰富,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了。鼓励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可以借鉴或模仿,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

三、强化口语训练,培养语言思维能力

“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写作是把想说的话写出来,所以要想学生轻松地写作文,首先得让他们把心理想说的话说出来。把想说的话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长期持久地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口语训练,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表达。

1.重视口语交际课。每单元的口语交际都让学生提前准备练习,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说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可以进行评价、争论,但教师要正确引导,多鼓励他们,存在不足及时指出并让学生自己纠正。

2.学习课文时练口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发言,多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

3.开展活动练口语。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我还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学生利用周六日从电视等媒体获取信息或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事情进行筛选、整理,周一向同学发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触发学生真情

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无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的图像,可以把零散的内容聚集在一起进行完整的再现。多媒体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

如四川发生大地震时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但作为小学生,他们对事件了解得未必清楚,从电视上面获得的信息未必完整,所以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当时的解放军战士、教师、妈妈等人物他们舍己为人的相关影像播放出来,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们观看时,表情凝重,还有的同学眼角挂着泪珠。看完后,同学们写了《深受感动的一件事》这篇作文,他们不仅能把被感动的事件用语言描写出来,还能把自己当时心理活动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五、举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充实写作材料

我所教班级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也为写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比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班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在讲台上,同学们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历数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倾诉着历尽的屈辱和践踏,使全体同学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富才能民强,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利用假期,学生收集并背诵古代诗词,开学后班上开展《我爱中华好诗词》经典诵读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知识,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我班还经常开展一些技能比赛,如吹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因为是亲身参与,所以他们乐于把当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怎样让小学生爱上美术课 篇11

关键词:美术课;生活实际;多媒体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审美观尤为重要,形成这样的审美观主要依赖美术教育。可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浮躁。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其实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生活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岭南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引导学生在母亲节来临时动手用绘画、拓印、拼贴等方法给母亲制作一张卡片,并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自己的妈妈,同学们在这暖暖温情中产生了浓厚的创作乐趣,他们明白了美术课不只是跟老师画画,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21世纪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的,要想达到这样的理念目标,就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多媒体利用它声情并茂的特点,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多媒体色彩丰富,有优美的音乐、动感的过程,可以说让学生大饱眼福。例如,在学习岭南版小学美术教材《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米老鼠与豌豆茎》中的片段,形象地给学生展现了巨人与小矮人的样子。

孩子不是装知识的容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参考文献:

[1]纪友丽.浅谈如何维持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2]曹德钦.对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的心理分析.小学教学研究,1986(1).

怎样让小学生在提问中爱上数学 篇12

一、采用“明知故问”法, 多提问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是很顺利地完成一些教学活动,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而对于学生有没有学会却不管不顾。在听了同事一节数学课后, 我有了启发。他在讲授“三角形”这一节内容的时候, 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都有什么样的三角形呢?他的问题一提出, 有学生的在比划, 有的学生在思考, 有的学生在讨论。他在没有传授新知识前, 先给学生一个悬念, 激发学生先去思考, 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而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这样教学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其知其然而后更知其所以然, 培养了学生爱问问题的意识。同时, 这其中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教师经常性地给学生制造“难题”, 明明知道答案, 却不告诉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故意“卖关子”, 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自己在探究疑问中掌握新知, 提升数学的综合素养。

二、和学生做朋友, 让学生爱上提问

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以说教的形式来上数学课, 就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 惧怕教师, 即使学生有问题, 也不也去问教师。学生总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一片沉寂的气氛中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不愿意疑问, 也不需要提问, 创新的意识从何谈起呢?意识到这一点后, 我在教学中开始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 经常采用“小明, 你真棒, 都学会抢答啦”“比较一下, 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呢”这样的口吻提问学生, 以激励学生勇于去质疑, 勇于去探索。我经常以旁观者的身份, 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努力在课堂中和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向教师、向同学挑战, 我把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都用小本子记下来, 以便总结梳理, 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提问, 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制造“陷阱”, 让学生爱问为什么

小学生年龄小, 求知欲比较强,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多制造一些“陷阱”, 让学生“防不胜防”。教师可以在备课时, 多想些小点子;在课件制作上, 多加入点精美的图片、感人的数学小故事;在正式讲新课前, 先提出一些跟授课内容有关的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迫使”学生追着问教师“为什么呢”“究竟等于几呢”。我的一个同事在讲授“认识直角”一课时, 先组织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 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水平线和与它垂直的一条射线构成的直角时, 他风趣地问道:“你的创意有特点哟, 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那位学生在他的启发下, 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 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看到学生出错后, 教师不应简单地说教、批评, 而是要正解地引导学生,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的规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其实, 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参与,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共同进步。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想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要让学生爱上提问, 爱问为什么。

上一篇: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研讨下一篇:计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