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精选12篇)
美术课堂 篇1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 力图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平静沉闷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 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促进主体性、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什么是活动教学?本文研究的活动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小组活动教学从表现形式来讲, 更强调积极主动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成分;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着重于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活动教学,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小组活动教学的组成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 学习小组以4人为宜, 由前后排两大张座位组成, 每组推选一名美术成绩比较好、性格开朗、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组长产生后, 每节美术课上课前, 都要提醒组员带好美术工具, 并做好上课准备, 组员有困难, 可以向组长寻求帮助。课堂中, 组长要积极“领导”组员参加课堂活动, 遇到困难,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为小组争光夺彩。这种组成形式, 可以较好地创设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机制, 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融入了新课程理念, 更具有时代气息。
二、小组活动教学的活动形式
1. 小组合作使活动教学层层深入
民主、宽松的小组合作学习,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开放, 从而迸发创造性灵感。教学过程变成了组内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的过程, 学习内容层层深入的过程。
如小学美术四年级《染纸》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折纸法的探究, 特地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实验:一张小小的白色宣纸如何变成美丽的染纸图案呢?教师边讲边指导一个小组做实验:拿出一张生宣纸, 直接浸在染色水中, 生宣纸本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所以颜色顺着宣纸的纹路很快就吸上来, 以此展示给大家看。另一小组先折叠宣纸再染。我问:哪种染纸比较漂亮?有什么不同?两分钟后每组组长汇报实验总结:第一种没有规律, 花纹不漂亮;第二种有规律, 花纹很漂亮。接着, 每组发一张有几种折法的示意图, 观察纸是怎么折出来的。我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折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米字格折法、折射状折法和井字格折法,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兴趣高涨, 在探索折法的过程中, 组长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分工, 共同活动, 这一步的难点往往是技术和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确保创造活动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们取长补短,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学生互相激励, 团结协作, 还发明了其他折法,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一张张色彩斑斓的作品把教室打扮得非常漂亮, 这其中当然体现了小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这就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独特优势。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只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 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 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高不可攀,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大。所以, 老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 可以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走下讲台, 积极地参加到学生热烈的讨论中, 还可以适时给予学生帮助。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大家学习上的朋友, 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还能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2. 小组游戏使活动教学有声有色
当前小学美术课程中, 部分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 转向强调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 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大多很强, 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机会又不多。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小组游戏, 合理安排游戏角色, 会使活动教学有声有色。如《有表情的面具》一课, 我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的教学方案, 学生围绕故事内容完成作业创作:画表情、做面具。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被调动起来, 在组长的带领下, 每组学生兴高采烈地带着有表情的面具表演自编自导的故事:狼和羊群、森林音乐会、武松打虎新传……千奇百怪的面具, 生龙活虎的表演, 幽默风趣的台词, 使台下学生无不伸颈侧目、拍手称快, 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 整堂课充满了笑声和掌声。
如果这堂课用传统的方法, 也可以完成教学计划, 但小组游戏激励着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作业效果特别突出:有的学生把风趣幽默的表情画在卡纸上, 挖两个孔当眼睛, 装上橡皮筋带在头上;有的学生用立体构成的形式做了立体的面具;更精彩的是废物利用 (树叶、毛线、瓜壳、盒子……) , 把有表情的面具装扮得栩栩如生。在安排游戏任务中, 教师要引导小组长尽量考虑本组组员的差异, 让不同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擅长的方面表现其优势。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 小组成员配合越来越有默契, 还懂得了谦让。这就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组竞赛使活动教学淋漓尽致
由于活动教学是以小组学习为主, 是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组与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利于开展竞赛。如在四年级《看新闻、画新闻》一课, 为了能使学生了解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为了能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了让学生在创作时能用美术特有的形式表现丰富的画面, 我在课前就布置了作业:让学生通过书报、网络等手段收集近日国外、国内的重大新闻, 校园重大新闻以及班级重大新闻, 组长可以合理分配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特地安排小组竞赛——小组新闻联播, 比一比谁的新闻最有实效、最全面?哪组可以评上“最佳播音员”?课上, 小组长带领组员上台进行“新闻联播”比赛, 个别调皮的男生也有种为组内争光夺彩的使命感;轻声细语的女生, 上台播报新闻的时候声音也特别响亮;令人惊讶的是有的学生竟然把新闻背了出来, 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新闻播音员”……对于表现突出、进步较大的学生, 我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并给小组加分, 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了!
但在小组竞赛中,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另外, 在小组竞赛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作业展评的形式开展比赛。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等进行评分。每次按评分的多少评选优秀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 以此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总之, 活动教学始终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中的“教”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起到导演的作用, 指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不是接受性的学习, 而是主动参与、亲自实践;活动教学还能营造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因此, 活动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又促使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其他各种应变能力的发展, 同时又注重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 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一个团队就像一幅美丽的拼图, 不管缺了谁都是不完整的。
美术课堂 篇2
应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
[摘要]:文章介绍了贵州民间美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其问题的方法即在学校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同时阐述了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的策略,民间美术的课堂教学承栽着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民间美术进入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 引进课堂 引进策略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10月
[2]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山学院学报3月
美术课堂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 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
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學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
[2]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美术课堂 篇4
一、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随着课改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活动方式来划分领域。 美术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 而欣赏又分为“ 欣赏评述”和“ 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的设计体现了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二、注重对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兴趣的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要体现课程标准评价的时代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注重评价的互动性与情感性。 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 他们不知道怎样画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什么都敢画,在这里我们评价的就不是“ 画的是什么”“ 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把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等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 在执教《 乘上列车去画画》 这一课时,我边让学生观看幻灯图片边做游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你们在乘车过程中见到了什么? 心情怎样? 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对学生这种积极参与意识,我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用画面进行表现,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用词语表达出来,并进行评述,让他们互相提出建议,使学生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游戏活动,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过程性、终结性和综合性评价
小学美术评价要体现整个学习过程,既要有课堂评价、短期评价、 中期评价及长期评价。 短期评价主要为单科评价和小单元评价,中期评价主要为大单元评价和学期评价,长期评价为学年评价和跨年级评价。 由于评价融合于小学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评价过程又不断变化,所以也就形成了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
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 作为老师要对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不同评价,即以激励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创造,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视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自我的动态性,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平时观察指导,学期进行总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美术作业的单一性评价变为多元性、多样性评价
1.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1) 体现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 为了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有必要对 学生的美 术活动表 现进行评 价 ,主要通过 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 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2) 要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与家长的评价 。 在评价情境中,不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是整个评价的共同建构者。 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用问卷的形式,还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成长记录档案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到日常化,让它能清晰、全面地记录学生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 家长参与评价体现课程标准所具有的时代性,也是新型评价的基本组成,它促进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 1) 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技能情况的评价 。 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这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四大领域。 在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 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动物形象,能否认识常用颜色等,作品的表现是否与众不同等;在设计应用活动中,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否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否选择材料进行造型制作等;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的活动中应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美术知识诠释作品技巧,能否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及自然的感受,能否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创作等。
( 2) 学生美术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材料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利用材料进行创造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对美术学习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等。
美术课堂 篇5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教学环节设计。而课堂组织教学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课堂教学环节实施的保障。可是,作为“副科”的我们,面对六十多人的大班额,在组织教学时,课堂管理跨度过大,老师就特别辛苦。尤其是我们的美术学科,因为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一直存在。
特别是由于美术课用具材料丰富,准备起来比较麻烦,学生不带工具材料是美术课堂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有的学生直接跟我说我爸妈不给我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材料就无事可做,课堂闹哄哄的,看别人做又想借,借不到就可能动手脚,甚至搞破坏、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没有工具就没有心思学习,久而久之磨灭了对美术的兴趣。
既要学生学好,又要学生纪律不乱,我想只有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认真研究、反思总结、收放自如、活而不乱,既不放纵也不压制,及时调整、纠正组织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材料是引发美术课堂纪律问题的最大因素。所以,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在组织学生使用美术材料方面的小妙招。
对于常规材料的使用(如每节课都会用到的彩笔、作业本),我要求每节课都带着。对“某一类型的课该带哪些材料、上课时应当怎样摆放材料、什么时候才允许使用材料”等细节,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一旦确定了操作规范需要在一个强化期内不断地提示、检查学生,直到养成习惯。在“ 带什么材料、怎样准备材料”的问题上老师必须事先有成熟的考虑 :某些材料是不是真的需要?有的材料准备起来是否有困难?如果一味要求学生“一定带齐”,那么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美术课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动起来的课堂,如果过分要求学生守纪,课堂就会显得沉闷而拘谨,而使学生丧失激情和创造力。所以,只要适度把握,松紧结合,既能营造活跃的气氛,又可以做到“活而不乱”。
为了强化学生带哪些材料的记忆,每一节课结束时我都让学生和我一起大声说下节课要带的工具材料,同时大声说还能引起一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的无意注意,间接的接收带工具材料的信息。课后我还会再给家长发一遍校讯通信息,来一个双保障。
其实不管你多么用心,强调多么死,每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不管怎么提醒就是不带工具材料的,有的是忘了,有的是家里根本没有或者直接说妈妈不给买,碰到这样令人尴尬的情况,作为家长眼中的“副科”老师的我们,不能轻视自己,我首先设立诚信借用制度,设置诚信借用记录本,允许适度借用美术工具,但要扣除个人的诚信分,并和小组整体评价挂钩。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给连续几次短信提醒关注之后依然不给孩子买材料的学生家长打电话核实情况,并耐心讲解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以及这样做会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期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这个电话我打得有理有节,不卑不亢,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继而改变 “副科”不是课的老观念。还有极个别的留守儿童,出现变故的问题家庭的孩子,他们本身就无人关爱,跟谈不上准备美术材料工具了。(举例:原来我教过一个孩子,长得又瘦又小,本身很喜欢美术,渴望画画。。。)对于这些特殊个例,我也会特殊对待,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力所能及的替他们准备好材料工具,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而不至于有被世界冷落的孤独感。反而是这样的孩子创作的热情更高,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美术课堂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能力;美术课程;幼师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62-01
作为基础教育幼师生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幼师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学生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结合本人对幼师生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幼师生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美术课中要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幼师生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幼师生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幼师生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幼师生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幼师生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幼师生自由表现,幼师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专业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
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幼师生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美术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幼师生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学生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幼师生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幼师生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幼师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幼师生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专业人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幼师生绘画作品。
美术课堂 篇7
第一步, 学生课前材料的准备和教师精心备好课是打造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美术课是利用一定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门艺术。大多要做较多的相关材料准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材料的准备包括一学期的准备和一节课的准备, 教师在上每一学期美术课时, 第一课就要利用5—10分钟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预习了解, 也就是教师学期教学计划, 让学生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同时上每一节课前都要事先让学生做好每一节课材料的准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做,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学生没有做好材料的准备, 那就很难保证他们这一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了。其次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只有课前精心备课, 做到从组织教学到课堂结束讲什么, 不讲什么、怎么讲, 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 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等, 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都要精心准备, 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思路才能更加清晰, 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让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发挥效率。
第二步, 精心抓好组织教学 (课前的组织教学和上课中的组织教学) 中课前组织教学这一环节。组织教学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把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来。美术课由于不是考试科目, 很多学生对美术课上课前不很积极, 上课不准备, 不够高度集中, 甚至还在做其它学科作业等。但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却忽略了这一环节 (只注意课中组织教学) 走进课堂就急匆匆的上课, 课中发现学生上课不准备、不集中、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时候才去组织教学, 使该课堂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课前的组织教学每节课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督促学生做好课本和学习用具, 然后回到讲台, 用目光扫视全班, 当学生准备好了学习用具, 精神集中, 端坐好, 老师在叫“上课”, 学生起立, 坐下。如学生仍为集中精神, 起立、坐下可反复多次进行, 直到所有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在开始上课。只有这样学生才集中精力转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教师下一步课中组织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第三步, 精心做好每堂新课创设情境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能顺利的从中获取知识并感受快乐。创设情境可以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 也可以运用音乐、故事、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诱发学生联想, 加强新旧知识的链接,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应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与学生耳熟能详, 要根据课程内容、类型不同, 设计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 我就联系实际把本校的学校标志、当地的道路的交通标志、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建设银行标志、农村信用合作社标志、各种车辆标志、学生穿的服装、鞋的商标等、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看到的作为情境创设, 很快的调动了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和设计标志的创作冲动。总之只有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才能激发起他们求知欲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创作的冲动。我感到在美术课的教学中, 我们只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导入课题它就能化枯燥为有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就能为课堂下一阶段顺利的开展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四步, 明确学习目标, 指示学法。在情景教学环节教师导入课题后, 直接在课堂上以板书和多媒体形式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讲解学习目标或学生默读、朗读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有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 提出相关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的指导后, 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如《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学生学习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标志的含义、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标志的类别、特点、设计标准和创意过程、学会标志的初步设计。而指示学法是标志的含义是什么?标志有什么作用?标志的类别有哪些?标志的设计应注意哪些?我们怎样去进行完成标志设计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去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事可做, 并且带着问题和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了, 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造了先决条件。
第五步, 让学生自学和互相研讨学习, 教师以学定教。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任务、目标、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就让学生转入这一环节, 学生自学和互相研讨学习按学教师的学法指导布置的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采取“独学”“群学”“对学”请教老师等学习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思想”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阶段教师要走下讲台在教室巡视, 通过“看、听、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每个学生都进入了学习状态;看提出的问题和指示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听学生在“对学”“群学”中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听学生谈独到的思路和方法;问学生对自学提纲问题的完成情况, 问有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答。总之在这一阶段教师尽量不说话或者少说话, 即使说也是与学生的个别交谈声音要低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会的, 哪些是学生不会的以便下一阶段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要做到精讲, 讲什么?怎么讲?讲学生不会的, 会的一律不讲;讲学生暴露出来的
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培养
谭顺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声乐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就是让学生如何去理解歌曲、处理歌曲和表现歌曲。那如何提高学生二度创作能力, 使学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达到“声情并茂”。这就需要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去探究、去实践。
关键词:二度创作;能力培养;情感把握
在笔者十多年的声乐教学中, 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歌曲二度创作, 成了每一个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一些声乐基础较差, 理论知识贫乏, 人文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 尤为重要。何谓“二度创作能力”, 也就是学生演唱者理解歌曲、处理歌曲、表现歌曲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二度创作能力, 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熟悉、理解歌词
清代著名声乐理论家李渔在《闻情偶寄》这篇著作中指出“欲唱好曲者, 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 师或不解, 不妨转询文人, 得其义而后唱”。[1]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 作为歌唱者首先要对歌词进行熟悉和理解。第一, 先必须准确把握歌词的拼读, 对于歌词中的生字、多音字。对易读错、读混的字、词, 特别是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等, 都要有意识的进行准确拼读, 对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日语等在歌曲演唱中要经常使用的语言,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 不说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至少要学会拼读, 这就是声乐专业术语中的“正音”。如果不进行正音, 就很难掌握语言的要素把字咬清晰。更谈不上把歌曲的意义直接、准确的传达给听众了。第二, 理解歌词的思想内容、情感。要善于从歌
问题, 困难之处, 疑难之处;讲过程、方法、原理、科学思想;对重点知识、重要知识要讲透讲清;“先学后教”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切实改变了课堂教师是“讲师”“话筒”, 学生是“观众”“哑巴”的低效、无效的课堂局面, 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第六步, 布置作业, 学生当场训练。当场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 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由理论回到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场训练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的巩固、运用,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全面落实学习目标。如课堂可以完成的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 当场训练就是当场考查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 教师先不辅导, 教师这时候是监考, 这样就逼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不得不主动地、紧张地、高效地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做事雷厉风行的作风等等。教师也真正看到学生美术作业不抄袭、不雷同、 (除教师布置临摹外) 的实际水平, 更有助于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进行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完成的同学, 教师及时可以当面批改, 当场给予反馈、辅导纠正、做到当堂清。这样也减轻了学生课外不必要花较多时间去完成了, 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 也能够及时的检测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第七步, 强化课堂小结。我们在常规教学中经常会出这样的像。听有些教师的课, 一种情形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下课铃响, 然后布置作业, 起立、下课。一种情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但是在下课时仍然没有一个词所交待的景、境、形和时间、地点、人物中, 发现歌曲所蕴含的情、意、神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艺术形象。如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 你咯移花别处栽”。对一般的人来说 (成年人) 应理解为丈夫去当兵去了, 写信回来告诉妻子, 别等他去找一个好人家。但如果同当时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这首歌曲就得到了升华,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九三五年, 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很多红军战士离别妻儿, 北上抗日, 由于对妻儿的愧疚, 写信回家, 告诉妻子, 自己或许会随时牺牲, 不要等他。好好嫁一个人家, 坚强活下去。第二段歌词“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 你二年不来我二年等, 春天不到花不开”。从第二段歌词中不难发现, 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第三, 有感情朗诵歌词, 激发情感。朗诵歌词, 将诗词的感情、形象、节奏、韵律和情景意境, 越是富有形象思维的歌词, 越是要细致体会刻画入骨。但对一些年级尚小的学生或文化程度低, 分析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则可进行类似分析《马桑树儿搭灯台》那样的方式进行分析、讲述, 提高他们理解歌词的能力。
二、声情并茂的范唱,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歌唱欲望
对于学生来说, 能倾听专业教师的范唱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学生进行歌词分析之后, 作为声乐教师要抓住时机予以范唱, 使学生在老师的范唱中去感受。随之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但范唱力求完美, 著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曾经说过:“会唱的不一定会教, 但会教的必须会唱”。[2]如果教师的范唱质量较差, 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 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这就需要
小结。其实这小结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并且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思绪, 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中情形教师课堂小结了, 但没有做到最好, 往往是教师自己总结, 自唱自演,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 效果不佳, 最好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 教师根据学生小结进行补充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可以归纳为“先学后教, 当场训练, 七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教无定法, 我们不能以教条主义模式化,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了。通过几年来实践证明, 以上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采取的“七步走”教育教学途径, 是很有必要的, 他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了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解决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不认真学习问题, 因为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当场训练, 还有当堂清的督促, 学生自然地认真专注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学习认真了,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从而也就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勇正主编.《美术课程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秦元培.《“先学后教, 当场训练”的成功实践》.
美术课堂 篇8
一、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做朋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造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而且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 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 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 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 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上课时望着一双双纯洁的眼睛, 我就有一种使命感, 一定要上好每一节课,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我都要让他有所提高, 让他对美术课有兴趣, 发挥美术课特有的作用, 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锻炼他们的性格特征,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 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 容易突发奇想, 有利于个性的发挥。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 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 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 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 尽量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给孩子们多些宽容和耐心, 多些呵护和关爱, 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创作时, 能力差的学生适当降低程度, 如写生可以让这样的学生进行临摹。不管画的水平怎么样, 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前面展览, 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让他们感受到美术课主要是参与美术活动, 从而喜欢美术课。通过和学生做朋友, 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不但愿意上美术课了, 而且在思想方面的问题, 也愿意给我讲, 我能及时纠正他们身上的小毛病, 让他们健康成长。
二、适当改变教学环境, 让学生乐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我在教学中, 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开展“自主——创新——改变环境”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实践,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探求新知, 在应用中理解、巩固、掌握新知。在教学美术教材第一册《折飞机》一课时,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上课, 我先用谜语引入:“远看像只鹰, 近看像大蜻蜓, 几千只上上下下, 游遍祖国大江南北。”小朋友猜出是飞机。然后我用飞机模型试飞, 启发学生讲讲飞机的结构和用途, 学生的兴趣大增, 我再教学生折纸飞机, 学生很快就学会了。飞机折好后, 我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再稍变化一下, 能不能变成其他式样的飞机呢?我还鼓励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自由放飞, 看谁的小飞机飞得最高, 看谁的小飞机设计得最漂亮。这节课学生不但学会了折飞机, 知道了它的结构和用途, 在试飞中, 锻炼了身体, 提高了思考能力, 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 效果非常好。
在课堂实践中, 我感到根据课堂内容, 适当改变教学环境, 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把绘画和工艺制作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美术教材有四种课型:“造型表现”“工艺制作”“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其中“造型表现”“工艺制作”的比例占80%左右, 绘画和工艺制作联系密切, 如把绘画和工艺制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就能使美术创作做到画中有做, 做中有画, 画做融为一体, 就能使教材形式由平面到立体, 由立体到活动, 形成系列, 而且, 这样做还有利于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于是我采用“画画、想想、做做、玩玩”的教法, 试着把绘画与工艺制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如教学内容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等教材的技巧性都比较强, 绘制工艺复杂, 作业时间长, 当堂一般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所以学生一般都不喜欢这样的课。特别是在绘制过程中, 某一技术性的步骤若没能处理好 (如配色、涂色) , 往往会导致一张作业的失败, 这将大大地挫伤学生的兴趣。一旦失败一次, 对今后继续深入学习, 就会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假如采用工艺制作中的撕、剪、刻等工艺手段, 使复杂的图案设计绘画, 由繁变简, 学生就会一看就想学, 一学就会, 并从中尝到学习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 我还启发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做设计制作的实际应用练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低年级的涂色练习、线条练习的基础训练课, 我指导学生把画过的作业用来做立体造型“团纸金鱼”或“裁画布做新衣”等, 通过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学得上、用得活。在实践中, 我感到把绘画和工艺制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方便可行的, 上面所举的工艺制作的基本材料都是生活中各种废旧物品, 如牙膏盒、线绳、快餐用具等。由平面的绘画创作出立体的作品, 使作品由二维空间进入三维空间, 大大地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学生以后学习更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将来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术课堂 篇9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优化课堂教学, 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首先把教材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 并按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 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个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 归零为整。一个课题下来, 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
教学中我形成了以创作为主带动双基的新思路。每一节课都根据课时内容提出几个创作题目, 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展开想象。因为是几个而不是一个题目, 所以不同素质和能力的学生都有选择的方向。这样就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做法是:首先,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 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属于一类艺术形式, 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 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改革, 使课堂始终保持活泼生动的局面, 学生掌握知识量大, 表现技能提高得快, 美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我觉得, 普通美术课堂教学不能一手课本一手参考书加上一张嘴就事论事, 要本着改革发展、创新提高的思路去探讨、研究、实验,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和任务。
二、增设特色课, 提高教学效率
上好特色课是美术教学的突出特点, 特色课是本着普及与提高的原则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即在上好普及课的同时, 对划分好类别的整块内容不面面俱到, 而是突出一个重点来进行教学。这需要课前认真分析教材, 找出共同点, 也就是找出一条能把这一整块内容串起来的内在联系条件, 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
在上手工课《大家动手制条龙》一课时, 我运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 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 借助自制的优美精致、活泼生动的教具, 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制作方法,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萝卜、黄瓜、土豆、南瓜、苹果、桔子、饮料瓶、木棒等材料。在教师的指引下, 制作出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龙的作品, 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补充乡土课, 渗透思想教育
乡土课主要是针对本地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 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 注意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 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 又容易被学生接受, 有着亲切感。所以, 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我引导学生利用泥土、石头、树枝、树根等材料上泥塑、雕刻、手工课等。农村的黄泥粘性好, 可塑性强, 石头可以雕刻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印章等。还有各种形状的树根进行根雕。让学生通过采集、制作、观赏, 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开发了智力, 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这样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延伸课堂教学, 搞好业余辅导
精彩美术课堂 篇10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投影从视觉上激发;课堂上配上古筝、笛子之类的音乐,从听觉上激发。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学也同其它科目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
美术课程大致可以分成欣赏和表现这两大块。如何激发学生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对美的感知,在新课程标准里,各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管是色彩、线描、手工制作、黑白画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大胆地去表现,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和自己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带着多方面情感去完成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
三、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是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的。
四、明确课堂教学领域,注意课堂量化的比例
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应具有可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美术教学过程的比例要恰当,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
五、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热闹的街心公闶、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大自然中玩一玩小风车,用自己制作的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教师应大胆突破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家乡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己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亲切美好的情感来画出自己的家园,这样做,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作品。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环保课堂 绿色美术 篇11
一、节约资源,一言一行皆环保
美术课不仅是美的课堂,更该是绿色环保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环境的现状,加深对绿色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与环保有益的事情,从小培养节约意识,将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想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1?郾引导班级垃圾分类化。针对教学中产生的废旧材料,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垃圾分类的方法,将其分成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再利用两种。每次美术课结束前的收拾整理环节,是教育学生节约资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好时机。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浪费行为,让学生将不能用的物品放到垃圾筒里,把还可以利用的边角材料、废纸放到自备的材料袋里,以备下次需要时再用,对于自己实在不想要,还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则放入教室的公共“百宝箱”中,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回收,同时也可解决一些同学的不时之需。
2?郾寻找生活里的可用之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如酒瓶、一次性杯子、各种包装盒等合理收集,不要随意丢弃,把这些材料带到课堂上用作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材料,不但解决了美术课中制作材料的问题,也能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个瓶子开始,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逐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二、废物利用,一事一物皆素材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废物”用得好它们还有价值,用得不好它们还是废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利用这些材料,为它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身之所,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素材。
教室里的“百宝箱”为那些忘带材料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让那些原本已被丢弃的物品重新有了利用价值,让学生懂得了废物利用的道理。比如棒冰中的小木棒,吃完棒冰之后便失去其价值,但在美术课堂上,在师生的巧妙设计和创作下,小木棒却变成了一个个富有个性小书签、手机小挂件,成了古时候的竹简。学生还将自己喜欢的古诗《三字经》、《弟子规》写在小竹简上面,颇有创意,学生们念着自己写在小竹简上的古诗词,不但忘却了背诵的枯燥与乏味,还盛行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又如一次性筷子,在学生的小手中,经过精心的设计,变成了小木屋、飞机模型、创意笔筒等;蛋壳变成了不倒翁、拼贴画等。这些被丢弃的物品,在活跃的美术课堂上,经过学生的巧妙创意,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三、变废为宝,一举一动皆创作
变废为宝,是在原本“废物”的基础上,经过一番精心的艺术加工,使之变成具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的物品,它的价值应是长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变废为宝,就应让他们学会一定的创作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具备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1?郾佳作欣赏。多关注、收集国内外各类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可让学生猜猜这些作品是用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还可以用这些材料做出哪些富有创新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如中央台热播的少儿节目《艺术创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大师们的创作灵感之上,进行学习与再创造。
2?郾教师示范。再好的作品,再好的创意,如果只出现在电视或投影仪上,都不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如果教师能亲自示范将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经过现场加工变成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的话,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看得见,想得到,学得会,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乐于创作的兴趣。如教学中将废酒瓶变身成美丽的沙瓶后,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他们看了教师的示范后,都觉着制作过程并没想象的那么复杂,觉得艺术创作也不是什么难事,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创意达人了。教师可以将各种废旧物品制成工艺品摆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直观地感受到“废物”在重组、改造、装饰、美化后的华丽变身,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与创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受到美的熏陶。
3?郾集思广益。变废为宝不仅要学他人的经验,还要引导学生集思广益,进行发明和创造。平时的教学中以班为单位,开展主题式变废为宝探究活动。如三年级(1)班同学探究瓶子的再利用;(2)班探究各种包装盒的再利用方法;(3)班探究废作业纸的用途……在每个班中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小组提出各自不同的创新方案,并开展评选活动,评选最佳方案在全班推广,进行集体创作。有些创意还可以全校推广,编成校本课程。
4?郾大胆尝试。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作品,学生在尝试创作时可以大胆、随意地发挥自己的想法,不受各种限制,他们通过切割、雕刻、剪制、造型、粘贴等方法创作了许多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真可谓废物不废,合理利用,变废为宝。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今天我们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了绿色、文明、节约的种子,明天整个人类社会就会收获希望。”让我们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督促学生做一个环保小公民,让美术课堂成为绿色的环保的课堂。
环保课堂绿色美术 篇12
一、节约资源, 一言一行皆环保
美术课不仅是美的课堂, 更该是绿色环保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 了解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认识环境的现状, 加深对绿色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与环保有益的事情, 从小培养节约意识, 将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想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1. 引导班级垃圾分类化。
针对教学中产生的废旧材料,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垃圾分类的方法, 将其分成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再利用两种。每次美术课结束前的收拾整理环节, 是教育学生节约资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好时机。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浪费行为, 让学生将不能用的物品放到垃圾筒里, 把还可以利用的边角材料、废纸放到自备的材料袋里, 以备下次需要时再用, 对于自己实在不想要, 还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则放入教室的公共“百宝箱”中, 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回收, 同时也可解决一些同学的不时之需。
2. 寻找生活里的可用之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如酒瓶、一次性杯子、各种包装盒等合理收集, 不要随意丢弃, 把这些材料带到课堂上用作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材料, 不但解决了美术课中制作材料的问题, 也能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从节约一张纸、一个瓶子开始, 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 逐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 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二、废物利用, 一事一物皆素材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废物”用得好它们还有价值, 用得不好它们还是废物。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合理利用这些材料, 为它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身之所, 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素材。
教室里的“百宝箱”为那些忘带材料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也让那些原本已被丢弃的物品重新有了利用价值, 让学生懂得了废物利用的道理。比如棒冰中的小木棒, 吃完棒冰之后便失去其价值, 但在美术课堂上, 在师生的巧妙设计和创作下, 小木棒却变成了一个个富有个性小书签、手机小挂件, 成了古时候的竹简。学生还将自己喜欢的古诗《三字经》、《弟子规》写在小竹简上面, 颇有创意, 学生们念着自己写在小竹简上的古诗词, 不但忘却了背诵的枯燥与乏味, 还盛行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又如一次性筷子, 在学生的小手中, 经过精心的设计, 变成了小木屋、飞机模型、创意笔筒等;蛋壳变成了不倒翁、拼贴画等。这些被丢弃的物品, 在活跃的美术课堂上, 经过学生的巧妙创意, 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三、变废为宝, 一举一动皆创作
变废为宝, 是在原本“废物”的基础上, 经过一番精心的艺术加工, 使之变成具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的物品, 它的价值应是长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变废为宝, 就应让他们学会一定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让他们具备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1. 佳作欣赏。
多关注、收集国内外各类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 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可让学生猜猜这些作品是用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 说说还可以用这些材料做出哪些富有创新的艺术作品,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如中央台热播的少儿节目《艺术创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平台, 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大师们的创作灵感之上, 进行学习与再创造。
2. 教师示范。
再好的作品, 再好的创意, 如果只出现在电视或投影仪上, 都不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如果教师能亲自示范将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 经过现场加工变成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的话, 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 让学生看得见, 想得到, 学得会,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乐于创作的兴趣。如教学中将废酒瓶变身成美丽的沙瓶后, 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他们看了教师的示范后, 都觉着制作过程并没想象的那么复杂, 觉得艺术创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创意达人了。教师可以将各种废旧物品制成工艺品摆放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 直观地感受到“废物”在重组、改造、装饰、美化后的华丽变身, 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与创作兴趣, 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受到美的熏陶。
3. 集思广益。
变废为宝不仅要学他人的经验, 还要引导学生集思广益, 进行发明和创造。平时的教学中以班为单位, 开展主题式变废为宝探究活动。如三年级 (1) 班同学探究瓶子的再利用; (2) 班探究各种包装盒的再利用方法; (3) 班探究废作业纸的用途……在每个班中又将学生分成小组, 要求各小组提出各自不同的创新方案, 并开展评选活动, 评选最佳方案在全班推广, 进行集体创作。有些创意还可以全校推广, 编成校本课程。
4. 大胆尝试。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作品, 学生在尝试创作时可以大胆、随意地发挥自己的想法, 不受各种限制, 他们通过切割、雕刻、剪制、造型、粘贴等方法创作了许多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真可谓废物不废, 合理利用, 变废为宝。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创造了很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