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课堂艺术

2024-10-11

美术教学课堂艺术(共12篇)

美术教学课堂艺术 篇1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 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农村美术教育, 原来因为缺少教师等原因而开不了课, 而现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我从事农村美术教育已有15年, 在这15年里不管有什么困难, 我从没丢下过美术教育, 我想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 享受到艺术的熏陶。但期间有失败的泪水, 也有成功的喜悦。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一、向40分钟要质量

同样的一节美术课, 十个人有十种不同的上法, 但是上好一节课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知识要点。无论上什么课, 教师都应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 了解重难点。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如果只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见多识广, 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教师应具备的是一口源源不断的水井, 以备学生所需。因此, 教师要及时不断地充电, 尽可能掌握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如《有趣的汉字》一课, 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汉字的发展必须了解。汉字的产生, 有据可查的, 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 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详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简化等过程, 着实废了我好大的功夫, 咨询语文老师、查电脑、查阅书籍, 并举例说明几个字的由来。由于自己的努力, 学生在设计与创作中, 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构型, 运用巧妙, 构思独特, 设计出了精美的作品。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 充分了解学生, 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备学生”。小学生好动, 思维活跃, 如果一节课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 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符合他们的思路。既然是艺术, 不像语文、数学课那么死板, 就要上出美术课的新意, 上出美术课的精彩。

二、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

中国式的教育大部分是学生一排排坐在教室里, 按顺序排好, 教师站在讲台上,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然而在我的美术课中, 是更多的舍去桌椅, 走出课堂。中国教育的现状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生怕孩子出现一点问题, 所以一味地把孩子困在教室里。虽然有多媒体的出现, 但是“看”不如“走”, 走就要走到, 亲身体验是最好的课堂。美不仅仅在我们的课本中、课堂上, 更美的是我们的大自然,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哗哗流淌的小河……这些都是最美的艺术课堂。尤其是小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如果把课堂搬到室外, 就能激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比如第一册中《美丽的天空》一课,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 对他们来说室外比室内更有吸引力, 所以在讲授这一课时, 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 抬头看美丽的天空, 甚至有些孩子躺在草坪上。我就趁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天上的云像什么?有的说像狮子, 有的说像怪兽, 有的说像外星人。我把他们想象的物体连在一起编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几张彩色纸, 用手撕出他们想象的物体, 让孩子们把他们组合起来, 又让其他的孩子也来撕一撕, 结果令我大吃一惊, 孩子们想象的物体是我们意料之外的。不知不觉一节课就到时间了, 孩子们吵着下节课还要出来上。再如《中国龙》一课, 当讲解完毕、布置好任务后, 我让同学们把课桌椅挪到一边, 所有的同学围成一个圈, 打破同桌的界限, 可以自由组合。有的一组制作龙头, 有的一组制作龙身, 还有的一组制作龙尾。他们分工明确, 配合默契, 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制作出了一个精美的中国龙, 而且还表演了舞龙。所以我认为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还学生学习的时间, 给学生宽阔的舞台, 让学生体验生活、享受快乐, 让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游戏场”,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 而在这40分钟里, 既要讲解透彻,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作业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红色的画》一课, 在一班上课的时候讲解了三原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 出示色相环, 讲得有声有色, 自己都沉醉其中。一看时间, 呀, 20分钟过去了!欣赏图片, 布置作业, 收上来一看傻眼了, 乱七八糟, 而且还有很多半成品。意识到自己出现的错误, 于是重新备课。我发现讲得太深奥了, 太多了, 没抓住重难点, 学生根本听不懂, 而且十几分钟的时间画不出来。后来, 我改了教案, 先让学生认识三原色, 红色和相邻近的其他颜色, 并结合自然风光、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红色带给我们的感受, 讲完之后, 看看时间正好15分钟。布置完作业, 学生进入了作业时间, 二班的作业效果和一班截然相反。所以让学生在自由的黄金时间里静心作业, 这样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会感谢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而且教师也可以有时间个别辅导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立足生活, 更要超越课堂, 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焕发的地方。

美术教学课堂艺术 篇2

21:39:37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课堂教学艺术

要有效调控课堂,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精心准备课,精心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效调控课堂的基础。一堂课,设计教学环节张弛有度,起伏错落,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教师讲得顺心,学生学的舒心,教师运筹帷幄,课上起来得心应手。故要有效调控课堂,先把课备好。

好课常常有,但不会节节是。有些时候,调控课堂,教师也要耍点手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如通过设置悬念、问题讨论、谜语、故事、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产生学习的欲望或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知

探讨美术课堂教学艺术 篇3

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课上经过学生交流,学生脑中的印象深刻了,可以着手自己动手绘画或者制作了,这时,再进行小组合作。上《蔬菜的联想》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组内成员多,带的东西也就积少成多了,有的同学可能自己带的不够或是某一类多了,那就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蔬菜。另一方面,可以合作,大家出谋划策,进行添加,完善,使作品更加完美。让大家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结果用茄子做的企鹅,用油菜做的鱼,用菜花做的绵羊等等还真栩栩如生呢!之后,有不少学生还在课后写了一篇日记,介绍了制作过程,还在学生刊物发表了呢!这就是合作的作用和乐趣。我在上《纸品乐陶陶》、《有人脸的器物》、《衣架的联想》、《便签盒的设计》等彩纸作品、泥塑作品、综合材料作品时,也采用合作的方式,学生情绪高涨,制作出了比较大的或者组合作品,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不仅手工可以协作,绘画当然也行,根据课的需要,在一张大画纸上,几个同学一起通过分工,合作,也能绘出比平时更大更美的作品。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审美意识还很模糊,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通过上美术课,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还应该逐步的提高和具备发现艺术世界中的美的能力。 同一题材的美术作业由于每个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能力不同,所以画面无论从构图上,还是从色彩上,还是在想法上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他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评价的不一。学生的美术作业有可能画得“很好”,但不应有“最好”。教师不能用自己主观臆断去评价。扼杀孩子自身的想法。因此在美术课的最后几分钟组织小组讨论,进行互评、互议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评价较为客观细致,充分地让他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合作精神及敏锐的审美鉴赏力,也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这种让学生直接投身于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更能锻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主动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们说绘画来源于生活,跃然于纸上的作品往往是经过观察生活而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再现,或是高于生活的再创造。所以在美术课伊始,可以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获得自己未知,而其他同学所知道的知识,提高学生绘画思维的发展。

《剪纸的故事》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故事资料,他们兴趣很高,有的是拍的照片,有的是挂历,有的是科普读物,有的是画报,来源各不相同,收集到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但个 人收集到的毕竟是有限的,没有集体的力量大。于是我就让同学之间进行介绍交流,使他们尽量看到更多的故事,这对他们能表现本课剪纸故事打好基础。绘画来源于生活,只有有更多的生活储备,才能厚积而薄发,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美术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篇4

一、培养学生认识美的能力

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术教学的内容, 大都来源于大自然的事物。为使学生认识美, 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进行观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 让学生走出教室, 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去观察, 去分析, 去感受。春山艳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艳艳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笑, 此四时之美;风霜雨雪,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气候变化之美;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人与自然共融, 此自然和谐之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绝伦的形色之美。

在这些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体验、分析的过程中, 让学生去发现美, 感受美, 去锻炼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从而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二、学生预期培养目标

1.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 能够达到正确地看待人生, 规划发展目标,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能对事物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对美术的理解、欣赏能力与水平有所提高。

2.能够达到确立学习目标, 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及时调整学习计划的能力。具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我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让学生能达到认真上好每节美术课, 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 同时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意志坚定, 不怕挫折, 正确认识自我,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自信心, 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4.在审美与表现方面, 形成珍视自然、文学、艺术和科学之美, 热爱大自然, 领略大自然的色彩, 具有辨别美与丑的感觉和直觉的审美素养。具有创造美的欲望和思维, 具有应用艺术美化生活能力的审美表现。形成鲜明的美术教学风格, 提升教学品味,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而奋斗。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与需要

一头牛, 一棵树, 前人画的作品一样能够震惊于世。牛, 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不是很了解, 更不要说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了。在生活当中, 各种各样的树我们随处可见, 树在自然界中不可缺少, 它具有韧性, 呼唤春天, 在冬天与严寒共舞;在阳光下, 在夜里, 它美丽多情, 魅力无限, 树影婆娑, 随风起舞, 它姿态万千风情万种;树有坚强的意志, 它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 抵御风沙, 保护着自然环境, 为地球的绿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树平凡而伟大, 古往今来, 文人骚客, 吟诗作赋, 歌唱树、赞美树, 说到这里, 对我们中学的学生来说, 非常适宜, 因为书画同源, 画好一幅美术作品, 可以题一首小诗,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这都不是陌生的, 也不是非常之难;画树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界的情怀, 让学生进一步对树有所了解, 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艺术的追求兴趣。现在, 《苍松翠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学习世界, 提示了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意义, 为丰富绘画尝试以及进一步了解山水画提供了一种学习路径。

教师课堂教学艺术 篇5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教师职业,则更是一门表演性质特别突出的一门艺术。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犹如一场演出,教师处在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地位。一名教师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掌握这门艺术,并且还要培养于处理教学表演艺术和教师的教育机智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表演艺术

教师职业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这是由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的活动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示范、感染和熏陶作用。就拿传授知识来讲,并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而是要依靠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做出示范,运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感染、去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欲望,启迪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自觉而有效地去掌握知识。因此,一名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工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仅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教师本身的示范表演技巧以及教师的人格形象的感染力,这两方面都属于教育艺术的范畴。此外,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班学生,他们都各具不同的个性,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而且,教育环境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有随机应变地作出反应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总之,教师工作的实施,是由教师主持的一场即席表演,教师职业活动是教师的一种表演艺术。

教师职业活动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集中通过两方面反映出来。一是教师的表演技巧,包括教师以自己的语言、声调、动作、姿态、形象和心灵去影响、感染学生,同化学生。二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的场景所作的临场发挥的技巧,包括对突出事件作出迅速反映、妥善地进行应变处理的能力,也称作教育机智。这两方面构成了教师表演的教育艺术的全部。

影响教师教学表演艺术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的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和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一般地,具有很高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和教育科学水平的教师的教学表演艺术要强得多,所以说,教师的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纯技巧的问题。但是,教师的思想、学识水平、人格修养等同教师的表演艺术毕竟不是同一回事。具有很高学识水平和良好的教育科学知识修养的教师不一定就具有卓越的教学表演艺术水平,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对于这一点,许多教育理论书籍和教育家都有过论述。这正如对一个钢琴演奏家来说一样,掌握了识谱和乐理知识并且富有音乐知识修养,但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他的实际演奏水平。

任何一名表演出色的优秀教师的高超的表演水平,都是经过勤奋的专门训练的结果。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也是最自然的训练方法,就是从模仿开始。特别是青年教师,他首先要向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包括听老教师的课,观看公认的优秀教师的录相等。这个过程,在不同的情形中多次重复,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模仿和反复的实际练习,渐渐地融会贯通,就会逐渐脱颖而出,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表演风格。此外,组织公开课、观摩课以及开展课后评议等,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当然,在教师的表演艺术中,注意教态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面对着小学生的教师更是如此。教师要研究自己的外貌、体型特点、装束打扮等可能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效应;要研究自己的表情、声调、动作、姿态等对学生的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尤其是开始与新生接触的教师,更必须重视自己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为了确保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要永远不自满。在上每一节课前,尽管对所教的内容、方法等都已充分准备就绪,但仍要就一堂课的细节作精心设计,包括开场白应如何新奇而吸引学生,怎样形成高潮,课的结尾应如何巧妙安排等。而且,对于临场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事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具有卓越表演艺术才能的优秀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教师,无论他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渊博,思虑多么周密,都难免在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碰到偶然事件。教师如果不能灵活处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僵局,伤害学生感情,导致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纳波林所说:‚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

教育教学中预想不到的偶然事件,常常使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感到十分头痛和烦恼。因为这种事件,他们事前没有思索过,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所以,事到临头,不知所措,尴尬莫名。

对于偶然事件,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迅速采取恰当的措施,得到满意的效果,这就是机智。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稔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度教育艺术的表现。

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教育的技巧性等几方面独特心理特征的结合。它同‚小聪明‛、‚机诈‛等,有着本质不同的区别。比如,一名教师在黑板上写错了字,不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粗心,而硬要狡黠地对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故意写错了一个字,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等等,这不是教育机智的表现,而裨上是一种教育机诈。教育机诈,实不可取。教师的教育机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教师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会不假思索地产生一些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行为。二是教师知识经验的丰富性。教育机智是在教师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一名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他在工作情境中提取各种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的可能性才会越大。永不停息地抓紧扩大知识领域,更新和充实经验的教师,他们在工作中总是挥洒自如,机智巧妙。三是教师的临场心理状态。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在教师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如果一遇事就慌慌张张,冲动不已,这就难免举措失度,谈不上什么‚机智‛了。沉着冷静,属于气质方面的特点,也与对情感的自控能力有关。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好些都是学生的‚智慧火花‛,对教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能推动教师深思。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提高学生对待各种问题的实际能力等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和培养起自己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集中表现在,能在任何情况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善于根据教育方针,有效地教育学生。

(一)善于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即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品德。如有的教师发现喜欢在墙上、桌上乱画的学生,不是采取简单的指责吓唬他们,也不是用惩罚压制他们,而是看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火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美术小组,让他们为学校或班级出壁板和板报,请美术老师给他们以指导。这样就把学生贪玩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引向浓厚的美术兴趣上去了。可见,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当成学生自己的意图提出并加以执行,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就是教育艺术,这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

(二)善于随机应变

这是指教师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教学情境中,能迅速判明情况,确定行为的方向,采取果断的措施,及时地解决矛盾,有效地影响学生。如在某班的一次英语课上,教师正在教‚Cock‛(公鸡)一词,突然一个学生怪腔怪调地问:‚英语里有没有鸡母?‛顿时,班上哄堂大笑,正常的课堂纪律给搅乱了。但这位教师不动声色,仍用平静的语调说:‚有。而且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他把这两上单词写在黑板上和公鸡一词对比着教,并带学生一起读。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完全被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了。那个发出怪声的学生看到他的行为受到了这无声的指责,不好意思起来。这时,教师的话锋一转,‚某同学不错,不但想学会‘公鸡’一词,还想知道‘母鸡’一词。现在全班同学多学了两个单词。但是,刚才你提问题的语调不好。‛接着,这位教师又讲了英语中的语调问题。这样的处理,既没有影响课时计划的顺利进行,又使学生多学习了知识,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充分表现了这位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的高度机智和随机应变能力。相反地,如果这位教师当时把课停下来,责令学生站起来,向学生大发一通牢骚,辟头盖脑地训一顿,其效果不仅会使问题蔓延,得不到解决,而且会使教师处于难堪的地步,耽误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善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的高度表现。

(三)善于‚对症下药‛

这是指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个学生平时好打闹,纪律性差,被称为‚害群之马‛。但这个学生体育运动好,有时放了学,还在操场练体操。这个长处被班主任发现了。恰好这时要举办全校体操比赛,班主任便指定该生担任班里的‚体操教练‛,并要求全班同学听从‚教练‛指挥,夺取比赛好成绩。这个学生心理乐滋滋的,每天一丝不苟地带领大家练体操,这个班果然取得全校第一。班主任立即抓住有利‚战机‛,趁热打铁启发这个学生:‚你在体育活动中做出了好榜样,你在纪律、学习上也有一有获得好成绩,全班同学都期待着你。‛这个学生果然信心百倍,很快改正了缺点,进步很大。

(四)善于掌握教育分寸

这是指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说话有份量,使学生口服心服。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能估计情势,考虑学生年龄、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生性格、脾气等,并选择恰如其分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分赞扬,会使他们骄傲自满;过度的批评,会使他们自卑失望;过分爱抚,会消磨他们的意志;过分严厉,会养成他们性格上的盲从或固执;过分迁就,会形成他们的松懈和放任;过分苛求,会因吹毛求疵而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过高要求,会使他们望而生畏;过低要求,会使他们失去教育意义……。因此,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一种重要标志。

艺术课堂教学 擢升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数学学习

当前教育在国力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高中数学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重任,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高中数学教育的研究和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锻炼的重要性。新课改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质疑、探索、尝试和进取中得到学习的真谛和喜悦。

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f(x)=kx+b的单调性时,教师可先给出当k>0时,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而后向学生提问:当k<0时,函数的单调性。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当k<0时,函数f(x)在R上是减函数。

二、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模式性(抽象化)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时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或是未从具体事物出发,脱离具体实践,违背了数学的本质。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抽象、猜想、分析、综合和概括;会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有条理地、有逻辑性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一是注重数学敏捷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定理等内容,提高掌握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二是注重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解题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做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将串聯的知识点剥离分解开。

例如:求解ax2-ax+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三、科学合理使用数学语言,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思维载体,是交流、沟通的重要环节,掌握科学、合理的数学语言是实现交流的重要前提。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和直观性语言,通常用文字、图形、符合和式子进行表达。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文字性语言是数学概念的基本表达形式,每个字和词都有确切意义。如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与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函数的概念应注重一是对应关系f,二是集合A中任意一个数x,三是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与它对应,特别是此概念强调唯一对应。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性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便于观察和联想,通过图形判断数量或是方程间的位置、范围等。符号语言是数学的独有语言,它以其集约性、抽象性和高度的内涵性表达数学,需要学生对其有相当的理解力,并善于使用符号性语言转化和处理问题。

数学语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尤其重要,然而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是数学语言的一大特色,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要难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数学语言的授学。

教学一定要将语义和句法的授学齐头并进,不然就会发现内容与形式发生脱离。还要注重强化学生数学语言转化的能力。数学语言按其外形特性可以划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相比较来说,数学的文字语言较浅显,容易让人理解,符号语言抽象、简明扼要;图形语言直观、形象。处理数学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首先按照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把文字语言转变成符号语言,随后再借助数学公式、定理、公理、法则,通过算术运算得到正确答案,而运算过程中最显著得特点是符号化,贯通整个运算过程。此外,在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变过程中,非等价转变是学生在解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留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间可以转化。

教师也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在书面作业中锻炼自己的数学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带头作用,运用严密的教学语言,规范的解题格式,写板书时字迹工整,严格要求学生的书面作业,做到及时批阅作业。除此之外,培育学生使用各种数学图表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四、复习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为班级授课,课堂教学时间基本上为45分钟,有些问题难于一时解决,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复习弥补,查漏补缺,此外还可将新知识通过复习环节融入旧知识。倘若没有做好复习环节,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使问题越来越多,学习起来越来越吃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相反,通过复习环节将所学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在学习新知识就会显得容易很多,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在复习中,一是忌“多而不精,顾此失彼”,许多学生总是购买大量复习资料和讲义,实行题海战术,但总是收效甚微。二是忌“学而不思,囫囵吞枣”,很多学生学习知识或是做题多是照着固定模式,但从未想过知识的由来。华罗庚:“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记忆和接受的过程。‘学并不到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所谓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东西来。”三是忌讳“好高骛远,忽视基础”,很多学生只重视难题、怪题、偏题,而忽视了对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四是忌讳“漫无目的,得过且过”,学习失去了目标,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上进心,很难促使其不断提高自我。

因此,一是教师应注重课后复习内容的安排,以章节或是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复习;二是教师合理布置复习课时间;三是建议学生建立错题本。一本好的错题集是一部优秀的教辅材料,可以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篇7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活动过程,它不是机械的、单向的传授知识,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流关系。这就使教学活动超出了“科学”的范畴,成为一门艺术。那么,什么是教学艺术呢?众说纷纭,目前尚无定论。

以往的研究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遵循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其神是教师内在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相对稳定、成熟发展,就逐渐形成了教学风格。

二、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

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性,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形象性。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教师有时要运用板书、画图、挂图以及幻灯、录像、微机等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有比直观性更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2、情感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在认知、学习上影响学生,而且通过思想交流影响学生的感情发展。教学具有像文学艺术一样的感染力,并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即谓之“以情感人”。

3、创造性。课堂教学是一泓“活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墨守成规,不断创新教法,闪烁着教师们的创造热忱和机智。教师的灵感,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充满了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使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

4、示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如有必要,都要先做示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示范性,特别是在课文朗读、例题分析、实验操作以及音、体、美和劳动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加重要。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无形当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另外,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

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示范性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形成了教学的艺术魅力。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纬度和侧面剖析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这些都具有启迪意义,也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三、课堂教学的艺术组织

卢梭曾言:“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要使学生乐学,就须将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并将教学艺术渗透其中。

(一)开讲“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对如何开讲多下工夫,认真琢磨,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力求体现出一个“精”字,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提高学习效率。

开讲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本课特点以及自己的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或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入未知,使学生顺理成章;或启发谈话,步步诱导,使学生积极动脑,并感到轻松愉快;或故事铺叙,运用比兴,使学生兴趣盎然;或设疑布阵,引起悬念,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并积极探索;或晓以新知,提供信息,使学生急于求知;或布置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发现之乐趣,如此等等,巧妙不同,全在于教师的运用。例如,在讲述高一政治课《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引入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在讲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事先设疑,假如你中奖500万,怎么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精”的开讲,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创下良好的开端,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且自然。

(二)课中“实”

课中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仅仅具有引人入胜的开讲是不够的,还需要坚实紧凑的课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因此教师必须全力以赴,把课讲好,要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有条有理、生动形象,力求体现一个“实”字。

1.语言实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观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夸美纽斯说道:“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老师是温和而循循善诱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感人朴实、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会用简单粗暴、命令、呆板的言语,就会“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和教学目的。例如, 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练习:“你们必须好好地做,做不好的要重做重罚!”学生听了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理想。若换句话说:“同学们要大胆地做,只要认真,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好。”这种实用性的话语,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做,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2.问题实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写道:“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然而,只要我们走进课堂就不难发现,不善问者还真不少。有的老师提问过深,学生很难回答,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老师提问过浅,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答出;有的老师提问形式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等等,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提问应有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要力求“实”。这就要求:首先,提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那些多余的、不得要领的问题不提;其次,提问要准,突出重、难点。

3.板书实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是教学中最常用的辅助手段,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它最能反映教师的基本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板书的艺术。好的板书必须落在“实”处。第一,板书的内容要“实”,精选重、难点,分步骤、有条理、适时地板书,做到既精炼概括又体现教师的讲课思路和知识结构;第二,板书的形式要 “实”,尽力做到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形象直观、形式优美,力争既醒目又悦目,而不是倾盆大雨,一堂课下来满黑板全是字,甚至照搬教参,使得学生兴趣索然。

(三)结课“活”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结课艺术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过程是另一半,那好的结尾便是锦上添花。成功的结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拓展、延伸、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巧妙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名家常言: “好的‘结果’,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而结课也一样,在结课时,不要急于画上“句号”,更要抖擞精神,潜心运筹,画上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省略号”、 “卖关子”、“留关节”、“耐寻味”。

四、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成

课堂教学艺术牵涉面广,灵活性强,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因此教师要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作长期的、艰苦不懈的努力。

(一)爱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爱,即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对学生和教育事业有着长久和深厚的感情。爱, 首先意味着奉献,这种爱是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这种爱必然促使教师对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必然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种爱,是创造“教学美”的原动力,是教学艺术的灵魂。

(二)学习

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20倍,以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也曾指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的教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确实,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以丰厚的知识积累作后盾,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可见,课堂教学艺术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三)创造

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的创造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所谓“有法”是指教学有规律可循;所谓 “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情而定,教学的艺术性也正体现在这里。一堂课的最佳教法,只有教这堂课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来,而且严格说来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重复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命力,一旦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停止了,其教学的活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综合素质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洛克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德行的、持重、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教学规律,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艺术是教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

美术课堂导入艺术管窥 篇8

一、谈话导入法

学习新课之前, 师生通过“自由”交谈, 既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又使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产生学习动力。当然, 采用谈话导入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谈话内容, 不能因谈话不着边际而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 在教学制作《贺卡》一课时, 我和学生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师:“每当有亲人或朋友过节, 你准备送什么礼物给他呢?”生有的说送蛋糕, 有的说书, 也有学生说送贺卡。教师顺着这根导火索继续提问:“如果送贺卡, 就以送给妈妈为例子, 你认为可以写些什么祝福语呢?”生说了一些祝福母亲平安、幸福、美丽的祝福语。教师因势利导, 说:“如果我们参考市场上买的贺卡, 再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自己制作一张贺卡, 写上祝福语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 不是更有意义吗?你们愿意接受这一光荣而快乐的任务吗?”这样润物无声地导入新课, 可以使课堂学习气氛变得轻松,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谜语导入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用谜语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火花的设计》一课时, 我让学生猜两则谜语:“猛将百余人, 无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 引火自烧身。”“长方一座城, 城里兵一营。城门开一次, 兵就少一名。”通过思考, 学生猜出两个谜语的谜底是同一物:火柴。教师接着让学生说说对火柴及火花的认识, 从而导入新课。又如, 在教学《漂亮的钟》一课时, 我让学生猜这样一则谜语:“兄弟俩天天在赛跑, 弟弟长, 哥哥矮, 弟弟跑了十二圈, 哥哥刚刚跑一圈。”学生通过猜谜, 解谜, 不知不觉中就把钟的特征都说了出来, 课堂导入水到渠成。

三、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时将学习内容融于故事中, 通过故事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进入佳境。该导入方法适用于各年级, 当然, 导入故事内容要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例如, 在教《元宵节里挂彩灯》这一课时, 我通过讲述民间故事《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导入) 。又如在教学认识颜色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七色花》的故事, 既激发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又有效地导入了新课。

四、音乐导入法

“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槌, 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 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美术与音乐在节奏意境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所以小学美术课堂采用音乐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中激发想象, 唤起所学内容蕴涵的生活美, 在美的熏陶中学习新课。例如, 教学《春天》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听有关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滴哩滴哩》, 再让学生说说你从歌曲中听出了关于春天的哪些特征?想想如果让你用具体的景物来描绘春天, 你会画哪些景物呢?从而导入新课。采用音乐导入法融洽了师生关系, 升华了学生情感。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和重视, 它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为一体, 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使美术课的导入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民居》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全国各地的民居图片、民居邮票, 学生通过观察会不断地追问这是哪一个民族的房屋, 各有什么特点, 并想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建造形式、装饰艺术, 学习兴趣被完全调动, 新课学习也就兴趣盎然了。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9

一、在探究过程中引领学生追寻发现的意义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普遍感觉到了地理知识点的多、散、难、乱等特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过分注重地理概念的讲解、名称的记忆, 甚至出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原理, 只要学生会做题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情况。布鲁纳说过:“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 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 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是让学生去思考“我该做什么?”“我可以怎么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时, 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类空间性很强的抽象知识, 学生就可能只知其然, 但不知其所以然, 而且遗忘率较高,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 就要替学生指明一条可以消除空间障碍的路。利用所处教室的三维空间找到模拟的赤道、北纬30°、北纬60°、北纬90°四条特殊纬线, 请两位学生分别站在赤道和北极的位置, 用肢体语言模拟出气流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从而真正理解“三圈环流”是地球近地面与高空之间的大气有规律的运动, 让学生能在参与的同时, 体会到“发现”的快乐。

二、用新鲜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

教师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优美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感到愉快, 更能使枯燥的知识具有灵动性。说到“环境问题”, 这是当今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 而谈起解决措施, 同学们只会想到“可持续发展”, 这已经渐渐地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认为学习就是生搬硬套, 不需要自己的体会、感知和觉悟。假如换些新鲜的语言, 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如说到抑制“三高”,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哪“三高”———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 更具形象性。在讲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 我把蒙牛的广告语“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带进了课堂, 为什么特仑苏的奶源质量如此之好?学生立刻活跃了, 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三、用导思式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评价和看法。对此,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案例, 让学生在一系列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案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 在讲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等人文地理的内容时, 我更偏向于选取家乡南通的发展案例, 将南通城区扩展图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们观察南通郊区城市化的实现过程;播放南通新闻, 让学生们感受南通市整体形象的提升。这些案例都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四、在爱的力量下让学生爱学乐学

“爱是教育的工作, 又是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 它是一种专业之爱, 这种爱体现在平时的细小点滴之处, 能够使学生爱学并且乐学。它不是简单的一堂课就能实现的, 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像展示, 让学生能欣赏到美的事物;利用背景材料、选择社会热点, 跨出教材的局限, 不让学生变成井底之蛙;利用网络等新的媒介, 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不搞题海战术, 分层布置作业, 肯定学生主人翁地位。这时, 地理课堂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态度。

美术教学课堂艺术 篇10

一、课堂语言要规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达, 是学生直接模仿和学习的“活样板”。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也像我们平时的口头谈话一样, 掺杂大量方言甚至一些粗俗口头语, 就不能准确表达思想, 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 对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一种语言误导。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可以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语音方面, 教师要发音准确, 口齿清晰, 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节奏等语言技巧, 使讲授富有吸引力。遣词造句要符合语言规范, 力求高度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争取形成一种“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 让学生喜闻乐听。

二、课堂语言要自然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 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究其原因, 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名师的课堂语言, 很难觅到刻意雕琢的痕迹。课堂上的语言, 应是随感而发, 充满真情实感, 富有感染力的。简而言之, 课堂语言美在于自然, 在于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对话。如果一味地展示教师自己的口才和词汇量, 一味地有意雕琢, 让课堂语言烙上矫揉造作的痕迹, 使学生觉得拘束与紧张, 到头来只落个“华而不实”的结果。只有朴实自然的课堂语言, 才能使学生消除紧张和压力, 摆脱逆水行舟的心理负担, 在轻松惬意中学知识、长才干。

三、课堂语言要适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说得过多, 令学生无开口机会;有些教师话又太少, 令学生不知所措, 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说话的数量和深度。有些教师, 他们在课堂上总能出口成章, 妙语如珠。他们似乎刻意想要带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但是,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真正的和谐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现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 需要的是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 让学生成为主体。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一切以学生为本, 留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四、课堂语言要条理清晰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严密地论证论点, 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 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语言要简洁明确,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重点,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要做到这一点, 备好课是非常关键的;讲课思路要清晰, 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合理;讲课内容层次分明, 过渡要自然。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如一堆散沙, 没有一点粘性, 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教师要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 只有这样, 课堂语言才能简练、准确,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从而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五、课堂语言要有启发性

讲究教学艺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篇11

一、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教学导向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有效的。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回报。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要善于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话、一个小小的玩笑话、一个对学生善意的揶揄、一次轻轻地抚摸,这样使紧张的空气得到缓和,使学生能直抒胸怀,感受不到压力,这样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有了这样的能力,课堂教学,何尝不会有效呢?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

教师是教学教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四、把握年龄特点,发展学生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

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 篇12

一、坚持普通话教学

我国民族众多, 幅员辽阔, 语言差异甚大。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 其差异不言而喻。即便同一民族, 就以人口最多的汉族为例, 广东话与北京话相去甚远, 上海话与四川又大相径庭, 即便是同一个市、县, 其语音也并不相同。

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 学会使用普通话不仅应当制度规定, 更应当是所有教师的自觉语言行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我们错误地以为使用普通话不合时宜, 讥讽学习普通话是“贵州骡子学马叫”。偏见替代了真理, 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入乡随俗”, 学生的语言得不到正确的发展。我认为, 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要破除偏见, 从娃娃抓起无疑是釜底抽薪之策。

二、精确与模糊

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系统性, 这就要求语言的精确。各科知识的专业术语不容混淆。数学课“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等词;物理课中有“质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词;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主语”、“主语部分”等词容易混淆。教师要能抓住其细微差别进行准确运用, 才不至于混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语文课中驳论文要严密, 有力度;抒情文要华丽, 有激情;说明文要朴实, 有条理。这些不同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语言。只有把握住了这些要求, 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借这个意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慎用结论性语言, 很多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里, 模糊性语言并非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词, 但也不都要板上钉钉。“竹筒倒豆子”并非教学上策,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当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说尽。“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应更多参与到学生的求知体验中, 以理解者心态关注其学习过程并适时恰切发表商榷性看法, 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思辨领悟。如此, 方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价值, 同时也实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功能。

三、富有趣味

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必然有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体验、领悟, 自然事半功倍。要语言生动形象。有时一个例子, 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鲁迅讲课, 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这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

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借重于教师谈吐的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缺乏幽默是悲哀的, 但幽默绝不是轻薄逗乐, 更不是低级趣味。它具有高雅性。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 更重要在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可借助词语巧用、比喻、反证、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

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老师问查理为什么迟到了, 查理说因为昨天晚上十一点才睡, 老师问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查理说我忘了做作业, 我是看英德两国足球赛电视了, 老师问哪个队赢了, 查理说:“太不像话了!德国队2:1赢了我们。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输了?”老师说:“大概他们头一天也晚睡觉了吧!”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 老师的话语应尽量避免生硬、冷淡, 不失巧妙而又自然、亲切。这样, 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又能让学生获得良好教益。

上一篇:策略保障措施下一篇:技术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