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激活美术课堂

2024-07-23

情境教学激活美术课堂(精选12篇)

情境教学激活美术课堂 篇1

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缺少美感的教学, 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没有情趣的机械活动。”我欣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 我羡慕她那些情境教学实验班的孩子们。要是我的学生能够像那些孩子喜欢语文一样的喜欢我的音乐课, 那该有多美啊!于是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孩子们也能够快乐、自信地学音乐。

一、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在表演情境当中“感悟”音乐

表演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并能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调动起来。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是7% 的文字加上38% 的声调再加上55% 的面部表情。”因此, 我们运用自然得体的动作、表情、姿势, 也就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 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 使得人与音乐、人与角色之间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大鹿》这一课, 这首是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儿童歌曲, 歌曲讲述了大鹿不顾危险勇敢搭救好朋友小兔的故事。第一乐段旋律明朗跳动性强, 讲述了小白兔来大鹿家的情景。第二乐段是小兔和大鹿的对话, 在高音区小兔的旋律声音得到发展, 显现出了小兔面对猎人的紧张害怕的心情, 而大鹿表现旋律在中低音区展现, 显得冷静勇敢, 表明了与小兔团结一致、不怕风险的决心, 刻画了勇敢助人的大鹿形象。旋律上的跳跃加上情绪上的波澜起伏, 以及极具故事情境的拟人化歌词, 让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整堂课可以在“激发兴趣”“充分体验”“拓展活动”等环节中, 来充分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演唱歌曲、表现歌曲。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两只小手来表现音乐中所描述的动物形象, 学习大鹿那勇于助人的精神, 学生们也会懂得同学之间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教授时随着音乐由舒缓到紧张的进行, 让孩子们以自己的两只小手分别扮演“大鹿”和“小兔”, 进行惟妙惟肖的, 问答呼应式的歌唱表演, 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准确地背唱了歌词, 同时还领悟到了音乐展现出的大鹿和小兔互相帮助、遇到危险能团结一致的好品质, 也让孩子在情境的驱动下设想故事结局时, 意识到了猎人不杀小动物是不环保的行为时应该禁止的行为。又如在《小白兔乖乖》的表演情境中, 为使学生更加入戏, 除了稍事布置教师的作为环境外, 还给大灰狼披上披肩、在头饰上戴上花头巾, 让兔妈妈提上花篮, 也戴上头巾。孩子们犹如身临其境, 积极踊跃地即兴表演着“大灰狼、兔妈妈”等角色, 入戏结合表演进行分角色的演唱, 更能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狼、兔、兔妈妈等不同的音乐形象及音色, 同时让孩子们悟出日常生活中更有安全意识, 要学会保护自己。

实践表明, 如果形象思维具有优势的的儿童来说, 直观、生动、形象的表演情境, 最容易触动他们的精神世界, 并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音乐中感悟“知、情、意、行”。

二、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 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音乐

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情境。音乐教学有时候不妨以问题为载体, 以音乐的方式呈现, 也可以直接以设问的方式提出,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也抓住了音乐教学的根本问题。

比如, 《这是什么》这节课一开始, “问”和“境”同时呈现:教师把歌曲部分内容当谜语唱出来, 并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两个疑惑问题的时候, 学生的小手都纷纷举起,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学生为什么积极?首先因为他们猜谜语, 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的谜语是唱出来的, 跟其他学科教师比起来特别的与众不同, 也就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他们愿意去猜、去想、去说、去做, 就这样通过问题去寻找各种钟表的节奏和律动, 在寻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听唱了歌曲, 感知了音乐形象。又如在《编钟》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却直接以设问的方式提出“看到这两个字, 你最想了解什么”这一类问题就是在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问题抛出立即让学生开启了智慧的思维之门, 有的想知道编钟的样子, 有的想知道它怎么演奏, 它的背景是什么, 还有的想了解编钟的声音, 当孩子们能够自主提出这么多问题的时候, 为了寻找答案, 他们一定会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激情。

三、保护好学生的兴奋点, 在游戏情境中“爱玩”音乐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但表现欲强, 兴趣不持久但可塑性强, 因此, 我常常会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生动形象的游戏情境, 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游戏情境既符合音乐学科寓教于乐的特点, 有适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如在《音乐小屋》的教学中, 我用“撘音乐房子”的游戏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游戏情境时隐时现。从协助教师搭建一个实体 (积木块) 的音乐小屋开始, 到通过自己的努力, 用旋律、节奏、歌词搭建一个虚拟 (卡片摆成) 的音乐小屋为止, 学生始终在玩中学, 乐中学。在二年级《这是什么》的歌词创编环节, 老师设计了一个“认时间”的小游戏, 既跟生活紧密相连, 又不失音乐性。教师自制颜色不同的两个指针, 比划成自己想要的时刻表, 神气地考问其他同学。在这样简单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同学们争先恐后, 有的大声抢答几点钟, 有的想上来当考官, 大家先说后编再对唱, 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四、保护好学生的仁爱心, 在生活情境中“思考”音乐

小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也最容易转变。情境教学正是利用这一点, 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 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情感纽带和驱动作用。音乐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创设出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之成为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爷爷过生日》一课的生日Party情境的创设, 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爷爷、尊进长辈。通过生日会上给爷爷送礼物的环节, 想一想爷爷最需要的礼物是什么, 再把它编进歌曲里面唱给爷爷听, 以此表达对爷爷的关心和爱护。《洗手绢》从歌曲欣赏入手直奔“劳动”主题, 在洗衣律动中巧妙引进新授歌曲中典型劳动衬词“哎啰哎罗哎”展开教学。歌曲表演教学完成后, 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劳动场景, 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中不同的情景动作, 找出与之匹配的劳动节奏, 再将音乐节奏与其他的劳动形象进行联想, 并在音乐声中享受劳动的快乐。让孩子在洗衣服的劳动场景中, 一边劳动一边联想音乐节奏, 发现劳动中有音乐, 教会他们要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做一个爱妈妈的好孩子。《大海》一课将“大海”搬进教室, 学生欣赏大海美景, 想着大海音乐深深懂得爱护大海、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在教学中创造生活环境, 不仅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在情境之中, 能主动地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探索、发现、理解并学会新知识, 又让学生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用情境教学, 不单单只是让学生觉得学得投入、学的高兴, 教师也会感觉教得轻松。要想我们的音乐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并散发出自身的魅力,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 巧设、趣设音乐教学情境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情境教学激活美术课堂 篇2

摘 要: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注重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全面考虑,才能找到适合每一节课的最佳教学方案,激活美术教学。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 课堂设计

理学家对学习过程分析过,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八大阶段,即引起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这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为审美为主线的美术教学,不仅有一般学习的共性,又有它的独特之处,美的欣赏的想象延伸,非画面表象所包揽,而美的创造又扩展了作业类内涵,变巩固为创造,变规律为多样化。如果说学是教的基础,那么,教就是学的主导方向,优化课堂设计,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术教学。

一、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

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二、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同学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

三、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了自己,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巧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擅于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在美术课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演绎情境,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着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如在《感悟绘画中的色彩》一课时,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较少,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还很有限,对绘画色彩的认识也很浅显,因此,要让学生感悟表现秋天的暖色调,最好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体味。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构想难以实现。而在电脑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创建大量的动画情境: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同时再配以大量表现秋景的色彩绘画作品。当这些大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动画和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学习情感处于极佳状态,再加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话语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并与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秋日色彩结合起来,感受到了绘画色彩的艺术魅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自然、有效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堂设计要注意语言情感和德育的渗透

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不断地所认知,它能塑造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一课,作为内容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客观现实生活,作者以典型的例子设计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利用地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的情景,从而引发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构想,依此作为本课的德育渗透,使之益智、启美,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知道抗日故事的学生很多,有的还记忆犹新地向大家讲述,可见思想教育应在寓美寓智之中,注重思想感情的融汇和感染,非口号说教所能取代。

总之,美术作品总是运用无声却机智闪光的艺术语言,去打开欣赏者的眼光,用它的生动形象来表达思想内涵,用情感哲理来品味作品的思想蕴含,触及感情世界,以情动人,以此征服人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毕可秉.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思考[J].山东教育,,(Z6)。

[2]王爱春.初中美术教学新四法[J].陕西教育,,(01)。

[3]凌华.初中美术教改路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13)。

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本文以初中化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承载着化学知识,蕴含着化学原理,通过实验呈现的化学知识,能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结合自己在原有的认识基础,在实验中合作,合作中交流,最终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时,我选用一个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然后迅速地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接着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慢慢鼓起,学生被这神奇的现象吸引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并认可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当老师提出:“你还能设计其他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学生跃跃欲试。通过实验,教师将实验结论的发现权放手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课堂实验的趣味,帮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又能培养他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巧讲化学轶事,创设趣味情境

通过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稀有气体时,教师可以介绍氩的发现故事:英国科学家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每升重1.2572g,而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2g,微小的差异引起了雷利的注意,后来他与雷姆赛合作,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稀有气体的发现被称为"第三位数字的胜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引领他们留心事物、善于观察,提高学习热情。这种利用化学史创设情境,能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尽享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实事求是、勇于发现的精神。又如在讲水的净化方法时,通过讲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孤岛上怎样获得饮用水的故事,并结合假如我们在探险时如果我们像鲁滨逊一样被困在野外,如何获得饮用水,引出水的净化方法,这样结合故事情节,就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愉快地探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水的净化方法。

三、联系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结合新旧知识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适中,既巩固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又如“元素”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一个抽象概念,对它的认识要经历从微观到宏观的分类研究过程。我先从复习原子结构中质子、中子、电子没区别,原子的区别是由质子数和电子数决定的,到让学生研究、讨论原子的分类方法。得出原子可以有按质子数分类、按中子数分类、按质子数和中子数分类三种方法,并指出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应用。这里的学习是按质子数分类的方法——引出元素的概念。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入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

四、联系生活,创设应用情景

化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生活环境或自然情景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受到启发,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明白了生活中除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景,通过观察标签说明书,来引导学生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创设了宽松、和谐、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五、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虚设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描述水电解的过程时,可以设计成动画描述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模拟分子怎样分割成原子的,原子又是怎样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由此使学生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化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微观知识时都可利用多媒体通过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本社,2012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化学/任宝华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春.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浅探.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73)

[5]汤敏敏.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化学课堂.文理导航.2013.(5)

[6]高翠玲.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的方法,大江周刊.2013.(2)

创设教学情境激活物理课堂 篇4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产生学习动机

例如,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不妨巧妙创设一教学情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吸管、瓶子和橡皮泥, 要求学生想办法将气球紧贴在瓶子内壁上。通过思考, 学生大多选择了将气球绑在吸管上置入瓶内, 再用力吹气, 气球就很自然地贴在瓶壁上了。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瓶口密封 (吸管除外) 后用力吹气, 观察能否将气球紧贴在内壁上。这一情境的创设,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形成了一种迫切探究的心理, 最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后, 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 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 在讲授“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认识电路”及“组装电路”等知识时,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收集废弃不用的音乐贺卡, 再用这些贺卡中的电子元件来做电学小实验。当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成功地探究出电路的连接方式, 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辨别方法时会兴奋不已, 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 优化了教学情境, 使原先的纯演示实验转变为台上教师演示台下学生实验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让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 使其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探求未知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联系情境, 让学生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优化情境, 更要帮助他们联系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地训练感觉, 培养直觉, 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 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两手空空地进入实验室 (不带课本) , 一开始就给他们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氛围, 让其摆脱书本的束缚, 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究性实验, 探求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方法, 并找出不同方法中包含的共同特征。实验过程中, 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 难免会面临失败。这时我再进行必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们重新探索。经过这样的体验, 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还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拓宽情境, 在认识自然的乐趣中巩固知识

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和美妙声响无不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不应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校园内, 而应拓宽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世界中, 使学生在认识自然中获得乐趣, 巩固知识。

例如, 在“物体的颜色”一课的教学中, 课堂上只能进行棱镜色散的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水珠的色散并能解释彩虹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将学生带出课堂, 在阳光下观赏喷泉。当学生发现高高的水柱中出现“人造彩虹”时, 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此时教师再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认真思考, 可以让他们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奥妙的同时, 还能巩固“光的色散”的知识。

情境的灵活运用, 为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 也带来了欢乐。它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 以“行”为手段, 以“情”为纽带, 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 促使学生合理使用大脑,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创设情境 激活英语课堂 篇5

上海市进才实验小学林 燕

布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英语。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可切身感知语言的方法。

情境教学的理论根据来自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方法、策略,自始至终应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这正反映了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提升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的1、创设情境是基于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实际教学中,英语小组活动盛行,合作教学备受青睐。情境教学除了与上述谈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相一致外,也与上海二期课改所力挺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相呼应,强调问题情景,突出学习过程,敦促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习语言角度来看,“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突出让学生思考、习得、认知、探索、体验等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间的对子活动、小组活动之中,而教师的讲解、辅导、评价等常常于这些活动之后来体现,教师不会喧宾夺主。

2、创设情境基于语言学习的本质需要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置身于语言的环境之中。而情境教学就是倡导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弥补我们缺乏语言环境的不足。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可以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3、创设情境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大家对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会陌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会产生极大的差别。因此,我们都会说教学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益。而情境教学恰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易巩固。

4、创设情境基于教材设计的需要

以牛津教材为例,外表图文并茂,编排连贯一体,设计巧妙有趣,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真实生动,拥有各类配套的音像制品和丰富多彩的课件,都极大反映出了实现有效教学需要形象直观生动具体,需要情境,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利于获得语言的技能。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

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做法

(一)以精彩的导语,引入情境

精彩有趣的课堂导语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新鲜的感受, 还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的愿望, 使学生进入“要学”的最佳状态。课前, 可根据教学内容, 由教师用学生听得懂和大致听得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 或由学生进行三分钟英语会话、自由演讲、自由谈, 或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 从而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而教师热情饱满的情感则是学生信心力量的所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既是知识的交流, 也是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课前, 教师就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轻松活泼的语调感染学生。一次轻抚学生头, 勾勾手指头, 击掌鼓励一下, 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从而迸发学好英语的热情和信心, 为创设情境铺好道路。

(二)利用直观教具, 虚拟情境

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教学挂图, 或自己动手绘制的图片进行教学。利用挂图, 形象直观, 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情景进行综合练习。如在教学问路和指路的时候, 老师根据教学挂图, 用教棒一边沿着不同的路线指引着, 一边用英语介绍,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而简笔画(the stick figure)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信息沟通作用, 寥寥数笔就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教师可以用粉笔将英语词汇、句型、课文中的事物、现象及其过程,以简练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心理学实验证明: 简笔画能使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利用一连串的简笔画,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情境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 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like some eggs.I ’dlike some milk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通过师生共演, 直现情境。

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在英语课上, 缺少应用英语环境和场所。我们应广泛联系教材、学生

生活, 把现实的整个教学环境, 组合成一个大的场景, 为学生提供表演操练的机会。如:让学生充当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句话用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如我在开学第一天我们互相认识时:Hello, I’m Rose.Are you Jane?时,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并演示,然后让学生逐个向老师自我介绍,并问好。I’m B,Are you A? 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 too.Welcome to China.(说后面名时可以相互握手,相互拥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自我介绍表演,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锻炼了口语,培养了胆量,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另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表演使学生学用结合, 在情境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情境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课堂教学就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但是情境教学过程也应注意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叫学生带实物要遵循学生的自有、自愿的原则。情境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材,做到难易适中,长短恰当,要尽力让学生的参与面大。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要让有学生操练句型,就要有观众在听,达到大家学,大家有所获的目的。情境教学要有创意,寓于启发,不能一个游戏多次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奇特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果创设的情境让学无动于衷,习以为常,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创设多样情境, 保持学习兴趣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处理重难点时,细而又细。尽量使语言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这也是一种情境。没有语言的诠释,动画将失去情感,情境将失去灵魂。所以,开头的导入、中间的点评与过渡,结尾的总结与展望,语言的设计都要恰到好处。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高涨的情绪,保证了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历史课堂 篇6

关键词:课堂导入;教学手段;角色扮演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同时也能诱导和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焕发强烈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获得改善与提高。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情境创设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探索火花

古代伟大学者孔子曾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由此可见,疑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在适当时机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以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我认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绝佳时机。因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它的好与坏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这个环节我们设计的新颖有趣、丰富生动,就能使学生纷杂的心迅速聚拢到教学课堂上,并且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相反,如果这个环节设计得苍白无力、呆板枯燥,就无法做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整节课他们都在开小差、走神,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以使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上来,并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这一内容时,我们不必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历史概念和理论要点,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期间,有很多动人和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传说和神话在民间流传,如人类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相信你们也都听说过女娲娘娘造人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但是,神话只能称之为神话,并不能变为现实。那么,我们人类的历史到底该从哪里说起,我们的祖先又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对这几个问题一探究竟,你们想不想学啊?”学生明显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表现出了强烈好奇心,纷纷答道:“想!”这样,我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传统初中历史课堂,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无论何种教学内容,教师都习惯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科书”的教学形式来进行,因此,本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排斥和厌烦心理,致使历史课堂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如今,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开始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舞台上,也因为其自身的教学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和青睐。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音、视频、动画、图像、图文等于一身,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且,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历史教材中所描述的情境与学生现在所处情境有着巨大差别,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适时地为学生展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音像制品等,再配上教师的合理讲解,就可以使历史知识以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而且,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官渡之战”这节内容时,我们可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一下这个战争的始末,让学生对官渡之战有个初步感知和认识,然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的视频片段,此时我们也要结合课文内容对战争经过加以详细分析和介绍。于是,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配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学生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沙场,从而对官渡之战产生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消逝的历史现象生动、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既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置于特定历史情境中去认识和分析历史,有利于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目的。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学、好动,善于表现自己且参与意识强烈,因此,我们可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让学生利用角色扮演来体验历史情境,这样,我们可让学生对距离他们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产生亲切感,加深他们内心对历史的认识。当然,要想使学生成功完成角色扮演这一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落实和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应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搜集相应材料,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将搜集到的材料编成小短剧,正式上课时,在班里找几个热情度较高的学生来对短剧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以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当学生对历史情境的体验逐渐深入时,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力,使自己对历史情境的认知由浅层深入到深层,从而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统一升华的教学目的。因此,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利用角色扮演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历史遥远而陌生,而是以轻松亲切的心态进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商鞅变法”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使商鞅与奴隶主旧贵族之间的宫廷辩论情景在课堂上得以再现。首先,我们要搜集、组织好这个情境中各个人物的语言材料,并选取几名学生对这几个人物进行分角色扮演,如商鞅、秦孝公、奴隶主贵族等,我们则在一旁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及时、合理的指导与点拨,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让学生真切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学生在自我发挥和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将这场宫廷争辩演绎得淋漓尽致,商鞅、秦孝公、奴隶主这几个角色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除了我们给出的固定语言材料,学生也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使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创造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和发挥。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课堂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如穿梭时空的历史体验中,得到了对历史知识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与认识。

综上所述,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根据历史教材创设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我们原本枯燥乏味、死板单调的历史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旷文雅.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2]刘金玲.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12).

[3]赵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2004.

[4]罗淑仪.有效情境创设,课堂活色生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5]赵琳霞.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初探.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

善用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篇7

一、展现“生活”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 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 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 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 对生活充满热望, 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童趣》时, 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小时候, 老师做过一件既快乐又内疚的事:夏天在老家院子里, 在枣树上找到三五个毛毛虫, 用小木棍把毛毛虫折磨的奄奄一息, 然后把毛毛虫放到蚂蚁洞前, 再耐心地等待蚂蚁家族把毛毛虫搬回家, 当看到毛毛虫被蚂蚁咬得不断翻身的时候, 我又快乐, 又内疚, 快乐的是我给蚂蚁送来食物, 内疚的是我残忍地伤害了毛毛虫。 (同学们听得很入神) 接下来我就和学生互动:你们小时候做过什么有趣又坏坏的事?大家畅所欲言, 说出了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有趣又坏坏的事。最后引出今天要讲的作者沈复的童趣, 这样孩子们既快乐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又很好奇作者有怎样的童趣。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又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 使其相互了解, 一举几得, 何乐而不为呢?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 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了起来,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再现“图画”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和绘景表情达意时, 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 这“境”就是画, 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在图画面前, 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 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 还可借以显示作者的为文之法。在学习《口技》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侧面描写的作用, 我简笔勾画了一幅“绿叶扶花图”, 并题以“绿叶扶得红花艳”, 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平常手法的非常效果。

借画为文, 依文绘画, 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 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

三、渲染“乐曲”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体会感情, 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 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 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 调动过往的经验, 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 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 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 有多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 大胆引进音乐, 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 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 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纳的音乐, 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在学习《论语》时, 我首先让学生看百家讲坛《论语》的视频, 当百家讲坛熟悉的前奏音乐声响起, 学生立即被吸引住, 于丹教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乐学, 爱学, 想知道《论语》究竟有多神秘, 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乃至人生道路上有什么温馨又哲理的启示。

四、体验“角色”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 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 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 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采用以下不同方式。

可一人扮多角。主要通过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 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 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 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 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可分角色朗读。根据课文的需要, 指定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朗读。如《皇帝的新装》中, 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 老大臣观察的动作, 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 学生们为了表演, 自然会首先对课文进行认真地研究, 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 自然会加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教学 篇8

情境即情况、环境, 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课堂教学情境, 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学生, 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实验的情境创设形式有:

一、文字材料情境

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 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事件经过、建设成就等, 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学以致用。以事实为依据创设材料情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设置材料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引出观点,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事实材料, 就如同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中, 向他们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让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 综合运用知识发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 有机地利用事实材料,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启迪智慧, 开拓他们的思维。

如在学习“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我举了一个广告求异创新的案例, 案例如下:英国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缝店, 裁缝个个手艺高超, 其中一家首先挂出广告:“本店有伦敦最有名的裁缝”。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本店有英国最好的裁缝”。人们认为, 第三家一定会打出“本店有世界上最好的裁缝”。然而第三家店却挂出了一条极为普通而又非常巧妙的广告“本店有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第三家店的广告体现了辩证法的胜利, 是思维求异创新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只介绍前两家店的广告语, 让学生设计第三条广告语并说明理由。通过自学设计, 学生思维被激活,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质疑创新。

二、语言描述情境

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 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 激起情感, 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师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过程。目前, 教学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 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具体形象的描述, 恰当巧妙的比喻, 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 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境, 用以适当的表情、姿态、语言等, 会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无尽的思索, 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些的积极性。如:许多古诗和新诗都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在高二的哲学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诗歌这种语言艺术, 加上教师或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诵,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又能化抽象的哲学道理为形象、直观。如:我在讲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之后, 用多媒体打出《母亲》这首诗并深情地朗诵, 同时提出问题:在这首诗里, 怎样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含义?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和青春给了我

妈妈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

……

同学们被诗中描写的那种伟大、圣洁、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 更加深了对矛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疑引思、设疑探究,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如, 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课时,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对国家政策不理解理, 财知识缺乏等现象以及教材本身的要求,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贷款消费与适度适度消费矛盾吗?既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为什么还要鼓励贷款消费呢?如果让你当家, 你会如何安排家庭消费?

问题提出后, 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之中, 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讨论, 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后指导学生总结, 明确经济学道理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

创设历史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篇9

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历史情境, 将历史“复原”, 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 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 营造情境, 寓教于“情”于“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依据

不久前, 我在高一学生中开展了一项“谈谈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看法”的调查问卷, 共调查学生205人, 调查结果表明,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 主要有: (1) 中学历史传统教学划划、抄抄、读读、背背, 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2) 历史传统教学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 历史传统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过程乏味、内容枯燥、课堂死气沉沉;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历史课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所以, 实施情境教学是适应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1. 模拟角色情境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模拟角色情境的心路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例如, 在执教第一次国共合作课题, 指导学生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再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学们为了熟悉情境, 主动查阅资料, 研究史料, 然后设计角色, 编写“剧本”。当这位同学扮演的蒋介石向国民党下达“宁可枉杀千人, 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命令时, 学生们锁眉、握拳、悲愤、感慨, 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锤炼, 心灵得到了震撼, 潜能得到了释放。

2. 创设现场情境

传统教学总是从书本到书本, 讲起课来难免会显得抽象而呆板, 不能使学生耳闻目睹。创设现场情境, 可使学生如有所见, 如有所感。我们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 尽管这些遗址、遗迹、遗物因年代久远遭到破坏而残缺不全, 但毕竟留下那个时代的特征, 为我们认知和理解前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情、风、物, 尽量与教材相结合, 努力创设现场情境教学。例如:在执教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的暴行时, 带学生来到当年的日军龙泉县司令部旧址实地上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可爱的浙江龙泉, 犯下了滔天罪行, 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日军暴行的罪证, 在日军拷打中国人民的牢房旧址前, 同学们个个都义愤填膺, 痛恨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于是, 我适时地布置了寻找当年见证人的任务, 用鲜活的见证人的事实再一次撞击同学们的心灵。同时, 借助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 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

3. 创设问题情境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课题, 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 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例,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近代荣氏企业发展最快的是哪个时期?促进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 荣宗敬曾论述“实业救国杜绝侵略”的思想, 你认为这种方案能成功吗?为什么? (3) 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中, 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 探讨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和作用。课堂上, 学生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 学生探究热情高涨。我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活起来了, 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了。

摘要:在课改形势下, 创设情境课堂无疑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 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从历史教学现状出发, 探讨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反思其经验和教训, 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新课程,策略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践行用情境教学激活英语课堂 篇10

一、突出英语特点,营造课堂英语氛围

传统的课堂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 堂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更不能突出英语特点,营造英语氛围。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向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的情境尤为重要,应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使学生产生交际的动机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每一节课,无论难易,都要精心设计,或联旧引 新,或制造悬念,或设疑问难,或引经据典,都应千方百计把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如在教授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Module 3 Hero时,课堂伊始,我先用一个谜语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I am a word.The first two letters of me is a man.The first three letters of me is a woman.The whole of me is a brave man.What am I?”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后接着问:“Who is your hero?Would you like to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hero?”进入文本内容时问:“Who is Daming’s hero?Why does he think she is a hero in his heart?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her?”环环相扣的问题,浓厚的英语课堂氛围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激励着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开口讲英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 设法引起学生的兴 趣,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 部的精力 去做事情。”皮亚杰也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中创设丰富多彩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向“志趣”升华。如在教授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Modu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时,借助于多媒体,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由家喻户晓的谚语“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hero.”引出the Great Wall,紧接着播放视频,伴随着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屏幕上出现长城的相关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 地感受到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onders of the world.”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如:Isit a natural wonder or a man-made wonder?Is it an ancient wonder or a modern wonder?How old is it?How long is it?How high is it?How wide is it at the top?等,使学生迅速走进“景观描述”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热烈讨论的氛围中顺理成章地学习了描述景观的目标用语。然后巧妙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视频观看如the Giant’s Causeway,Victoria Falls,the Terracotta Army,the Three Gorges Dam等一幅幅壮美的世界奇观,结合课文对话进一步操练及运用本课的目标语言,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诉求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兴趣在不断地被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让英语学习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学习外语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英语的教学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如设立班级 英语角,办英语板报、手抄报,收集名言妙语、寓言、笑话、名人轶事、歌词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如记单词比 赛、课文背诵比赛、日常用 语使用比 赛、英文歌曲 演唱比赛 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 综合能力,促进和丰 富课堂情 境的创设,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 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技巧和手段,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

摘要:传统的课堂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是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情境教学的宗旨是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其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桥梁,用生活引出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熟悉而有趣,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用。

巧设教学情境激活化学课堂 篇11

一、巧设趣味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他们憧憬未来、渴求知识,希望从中窥见自然界的奥秘。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一点,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向对知识的追求。

例如学习《绪言》时,教师要把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上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巧妙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趣味实验”:“一吹即燃的蜡烛”、“白糖变黑雪”、“小木炭跳舞”、“鸡蛋入瓶”等等。让学生在好奇、兴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成功地把学生领进神圣的化学殿堂。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出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突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学习的兴趣到达了高潮,激活了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适合于学生的趣味实验情境,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激活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探究时,由于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学生探讨后,通过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来证明。学生实验后,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于是有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教师提出问题:会不会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会不会是试液中的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会不会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认知发生了冲突,思维被激发了,经过讨论,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①向干燥的纸花(用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②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③直接将干燥的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④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轻松的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整个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整个课堂被激活了。

三、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化学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才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学生才学得更主动,课堂才被激活,课堂教学才有效。

例如学习《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洗洁精、洁厕净、洗发水与护发素。洗洁精与洁厕净、洗发水与护发素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是“清洁”其他物品,但学生并不清楚它们是酸碱性不一样的物质,不少同学还认为是一样的功效。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际测量它们的pH,既能认识生活物质的酸碱性质,又学习了测量生活物质酸碱性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学习就在身边,身边的事物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是遥远的事情,并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

巧妙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来激活课堂教学的途径有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总之充分调动有效因素,让学生乐学、乐思、进取、拼搏……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情境教学激活美术课堂 篇12

一、信息技术情境创设常见问题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创设教学情境毕竟只是教学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把手段当做目的来追求,往往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通常有以下三个问题:

1. 牵强的情境

【例1】“变!变!变!”—横幅广告管理器的使用

师:老师给学生表演一个橡皮筋魔术。

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师:这个魔术老师下次再教给你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如变魔术一样的网页banner,欣赏横幅广告“变”了的网页。

评:魔术情境是激发出了很高的学生兴趣,但这并不等于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内容上,而在于魔术解密上。看似魔术和横幅广告都有“变”这个特点,但实际上魔术的变不仅转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有点牵强,貌合神离。

2. 泛滥的情境

【例2】《信息及其特征》

师:在了解了信息的概念之后,信息有哪些特征呢?

师:教师通过7个情境分别来解释8个特征,如学生对“日本向伊拉克派兵”这条新闻有不同理解说明信息的不完全性,“传话游戏”说明信息的传递性,“观看欺骗人眼的图”说明信息的真伪性,“兰德公司向美国卖情报”说明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评:所举情境虽能说明信息的特征,但太多毫无关联的情景创设会使得知识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

3. 不科学的情境

【例3】虚拟现实初探

师:欣赏几幅优美的校园景色图,再展示利用这几幅图制作的两个全景图作品《校园》《河边》。同学们对比一下,两个全景图与前面几个单幅景色图相比,有什么效果?

生:逼真,视角宽。

师:一组静态的照片经过加工后,就成了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实场景,这就是虚拟现实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 (引出本课主题——虚拟现实)

评:全景图像实际上是空间中一个视点对周围环境的360o的视图。它可以理解为以节点为中心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圆柱形的平面,平面外部的景物投影在这个平面上,即为全景图像。用户可以在全景图像中360o的范围内任意切换视线,也可以在一个视线上改变视角,来取得接近或远离的效果。而本例中展示校园与河边的全景图却不具备360o范围内任意切换视线,这明显是一个不科学的情境,会让学生对于理解“虚拟现实”这个学习内容产生错误的

二、信息技术情境创设的原则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中,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 且情境创设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 它与后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所以, 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情境创设, 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率。

2.系统性原则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情境创设不应只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情境,让这个情境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不仅使得整个课堂能围绕这个情境展开,还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轻松完成。

3.科学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错误理解,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把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创设的情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指导性原则

情境学习主张学习与社会的联系, 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的发生, 同时也意味着学习可能会受到真实情境的负面影响。例如, 当学生沉浸在互联网的学习中时, 学生可能出现学习迷航甚至网络痴迷等问题, 因此, 情境学习的实施需要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境的教师指导。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情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及时准备一些相关资料来指导学生克服影响。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

教学情境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地进行创设,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程中情境创设常见方法有:

1. 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在有趣的故事中融入知识点是一个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将其关注的重点放在所学知识上的好方法。

【例4】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无所不在的信息》

师: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个酷男骑着摩托车在美国西部的大马路上飞驰,突然摩托车坏了,这时他掏出摩托罗拉手机向别人求救,不一会,一个农民赶了一辆骡车一声不吭地把他救走了,这时话外音传来,“摩托再好也要骡拉,摩托罗拉,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师:是什么使这个男子脱离了困境? (答案是信息,本节课重点)

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故事”选取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来确定,不能抛开教学目标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讲故事。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寻根究底。

【例5】网页的实质——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有上下滚动字幕的网页,左右滚动的字幕我们都已经会做了,请问如何做上下滚动的字幕?

生: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可是在动手后发现现有的方法实现不了,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再给学生看一下制作好的上下滚动的字幕属性 (如图1所示) ,学生会发现,方向左右都没选,这时他们的好奇心达到最高点,非常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

师:大家试试先在“普通”视图下制作一个从左向右运动的字幕,选中字幕后打开“html”视图方式,在“html”视图下选中的一段代码有什么特点?

学生会发现,选中的代码中有他们熟悉的单词direction (方向) 和right (右边) (如图2所示) ,这时教师适时地提示学生,修改一下方向会出现什么效果。

学生开始探究,尝试后发现通过修改代码可以改变字幕滚动的方向,这样上下滚动也就可以实现了。学生这时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有成功的喜悦。但是他们也有疑问,这些代码到底是什么呢?这时教师再提出html的概念,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的讲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添加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

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高校的自然学科教授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时,为了增强趣味性总是愿意略微提一下这门学科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故事使教学变得更有趣味。在教学中加入科学史教育除了趣味性外,还有诸多好处。首先,科学史可以诱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提高对科学的热爱程度;其次,科学史包括大量的科学方法和创新、丰富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等,这些正是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6】初识人工智能

师:介绍人工智能概念和判断机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图灵测试。

师:图灵测试——人通过特殊的方式,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和机器进行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分辨不出与他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是有思维的。

师:思考图灵测试是否能验证机器具有思维。

生:与在线机器人聊天,感受人工智能。思考老师问题。

生:讨论图灵测试的可行性,少部分同学认为图灵测试存在缺陷。

师:请两位同学演绎塞尔的“中文屋子”实验 (中文屋子——一个名叫丹玛的人被关在一间只有一个窗户的屋子里,她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而看守她的人则只懂中文,不懂英文。丹玛面前有一张桌子和各式各样的纸条,以及一本英文写的规则书,规则书告诉她如何为中文字符配对。如看守递进的纸条上写有“甲”时,她应当送出“乙”。对于丹玛来说,“甲”和“乙”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图形,而对于看守,“甲”与“乙”都有其自身的含义,并且对于从窗口递进的问题,丹玛都已经将答案递出。因此,看守认为屋子里的丹玛是懂中文的,而丹玛则对中文一无所知,她所做的只不过是按照规则书进行图形匹配而已。)

生:感受以上实验,发现图灵测试的可行性值得探究。

师:介绍塞尔的“中文屋子”实验——1980年,当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的著名的中文屋子假想实验,用以回应图灵测试。

生: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辩论图灵测试验证机器是否具有思维的可行性。

4. 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手

任务驱动教学的展开,起始于有效任务情境的设计。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

【例7】视频的加工——穿越时空

师:欣赏成龙、邓丽君的MTV《我只在乎你》,介绍MTV制作于2002年。

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邓丽君于1995年逝世,MTV中出现成龙和邓丽君的画面不属于一个时代。

师:为了纪念这位歌后邓丽君,制作人黄名伟以特别的视频编辑技术,让邓丽君的好友成龙能和怀念的故人共同合唱《我只在乎你》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弥补成龙无法在邓丽君生前与她合唱的遗憾。我们也可以利用视频编辑技术感受一下时空穿越——制作本校的视频短片,以学校的过去和现在来展示学校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我们要在遵循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创设科学史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设任务驱动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点燃思考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学习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总评:本文对教学实践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剖析, 总结了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些原则, 并利用多个教学案例提出了一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文章思路清楚, 内容针对性强, 对一线教师改进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是本轮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 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建构主义理论滥用的倾向, 造成课堂教学只重形式, 忽视内涵, 需要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教学情境应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应该存在必然的联系, 教学情境应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只有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楚,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才能全面、深入, 形成体系。

过多、过散的情境会使学生摸不着学习的重点。

科学性是学科教学的底线要求。要保证课堂上无科学性错误, 还要教师深入、体系地学习并研究教学内容。

这一条也可以称作“目标性原则”。

也有一些教师把教学情境的创设等同于课堂引入环节的设计, 在引入环节上花费过多的精力, 虎头蛇尾, 限制了教学情境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更应强调教学内容自身内在的价值。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 哪一条也不可偏废。

这个事例不像故事, 更像笑话, 很风趣, 关键在于后面的问题设计得好。

一般情况下, 用真实的故事更有说服力。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广受推崇的教学方式。实践中, 探究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 只有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下, 学生才能充分探究。

充分了解历史, 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好的教学任务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

祝愿一线教师都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 让教学情境激活信息技术学科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教育技术通讯, 2006

[3]高文.情境学习的关键特征及其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1997

[4]李翠白.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9

[5]钟柏昌.例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5

[6]章璋明.把握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点[J].信息技术教育, 2007, 4

上一篇:主题班队活动下一篇:滚转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