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2024-07-18

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精选8篇)

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篇1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2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发展与问题始终相伴存在: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开始,逐渐完成了从民间推动前进向政府主导的转化,其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也都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可以堪比起步较早、理论和方法都较为成熟的欧美等国;另一方面,许多潜隐在认知、研究和操作三大领域中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经常导致许多预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无法实现。因此,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能够沿着健康与高效的轨道发展,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审慎的态度,对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分析。认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立法机构应该既是各类教育法规的制定者,又是贯彻执行法规的监督者,然而,由于立法机构至今仍没有出台任何敦促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出现“高校不急,主管部门急”的反常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主体的高校,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行者和实施者,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实施素质教育的粉饰品和应付上级检查及汇报工作的美妙装饰物”[1],甚至一些追求短期内出政绩的高校领导主观上不愿意把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向看不出“名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2]。

1.2 部分高校及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概念 有研究表明,高校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对象、终极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统一性的同时,两者在各自所遵循的理论、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3]。因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具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辩证关系。许多学者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认为两者同属于德育的范畴,具有平等的地位[4],但是习惯于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高校,仍坚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甚至主张把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地、完全地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使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咨询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体制中来[5]。如下的事实依据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得到肯定: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及省(市)级行政机构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行政部门,而是由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及省(市)教育厅的思想政治教育处负责;其次,在高校校级领导的分工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分管;再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也是由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拟定。鉴于上述事实,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能够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范围,没有能够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产生与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

1.3 高校内的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所涉领域的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单单表示一种教育方法或一种教育技术,更多的时候已经代表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与其他部门和人员并无密切关联。事实上,高校除了与外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校园内部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生活在高校内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必然受到校园的空间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影响,而营造校园心理和谐氛围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内的全体教职员工。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员,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从事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确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心态正常[6]。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文章唯数据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学科,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使其摆脱了伪科学的嫌疑。但是,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不管获得的测量数据有多么高的信、效度,始终应该为科学和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为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服务。如果某些数据经过处理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参考价值,那么为获取这些数据所付出的各种人力和财力都可视为浪费。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卫生类核心期刊,过分追求心理测量的数据,对一些观点创新但尚没有统计数据支持的临床研究不屑一顾而不予录用,导致唯数据论的思想在心理学界特别是应用心理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也导致该领域的一些学者甚至权威为了自己的学术位置,不得不制造或修改实验数据或者把小样本获得的数据肆意扩大为大样本数据。

2.2 研究内容单一化 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如外国的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构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培训与督导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调节手段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等,都亟需研究。而目前的许多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大学生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 研究样本范围狭窄 首先,部分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对象的取样仅是某地区的某几个高校(跨校)、或某校的几个院系(跨系)、或某院系的几个专业(跨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但其标题与样本相比却显得很大、很宽,出现“帽子大,脑袋小”的现象。其次,由于少数异常心理学生所制造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足以使整个学校的运转处于瘫痪状态,所以许多研究总是集中于某些特殊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某些方面,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研究[7]。但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同时兼顾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和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心理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需要研究如何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功能;而对于少数处于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则要研究如何矫治他们的心理障碍。再次,高校内的教职员工很少作为样本成为被研究的对象,而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4 研究重点偏离现实 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交友、恋爱、性以及接触网络等活动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信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目前的许多研究一味追求学术性含量,没有抓住当前高校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不能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其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缺乏推广应用价值。操作领域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专职心理咨询师不能专心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人员组成应该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2种,管理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管理、各类活动的组织协调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与软件的支撑,而技术人员则应竭尽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工作,但由于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许多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既要进行面对求助者的心理辅导工作,又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心理咨询室的各种管理工作,出现“校长兼教工,上课带打钟”的现象。第二,心理咨询室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鉴于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和心身问题,咨询室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背景的心理咨询师,也需要配备具有医学知识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以便及时识别和转介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但由于未能吸纳复合型特别是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有些心理咨询师竟然把求助者已经表现出来的精神疾病症状作为讨论的话题,严重地延误了这类求助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最佳时机[8]。第三,专职心理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师生比例较低。美国有关行会的专业标准是每1 000~1 200名学生配1名专业人员[9],香港为1∶2 000[10],而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一般在1∶3 000~1∶5000,如湖南省优秀等级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中规定专职人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为1∶3 000。杂志《柳叶刀》一项对中国4省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成年人群30 d患病率高达17.5%。大学生属于成年人,按此推算,每3 000名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数会高达525名。

假设1名专职人员在30 d内只对他们每人干预或辅导1次(每次为1 h),则需要525 h。即使该专职人员每天工作按8 h计算,30 d也只能完成160 h,与525 h的要求相距甚远。事实上,许多求助者需要每周辅导1~2次,而不是每月1次,长时间、高负荷的心理辅导工作使许多专职人员的身心得不到充分休息和及时修复,极易形成职业倦怠。

3.2 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从2个维度来构建,即时间维度和知识维度。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教育,如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时,可同时进行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并立即建立心理档案,对测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咨询与帮助[2];对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应放在人际关系、网络依赖及性心理方面;对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可转向打工、爱情、友谊等方面;而对大四学生则重点谈考研、创业与就业指导。在内容维度上,围绕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环境系统和人际环境系统,应选择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和心理健康实践课[6],如《心理诊断学》、《变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际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减压放松技巧训练、心理危机干预等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重在实践而非理论,无需大学生掌握太多心理学学科的专业术语,但却要求他们能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保持良好心态以及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而事实上,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

3.3 心理健康评估的工具选用不当和测评结果使用不当 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选用不当的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使用引进国外的量表较多[11],而本土化的测评软件却使用较少,如2005年编制出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就很少被使用,且由于这些引进量表的常模没有随着时间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相应的修订或更新,导致以陈旧常模比对产生的许多结果有悖于客观现实。第二,许多现有的心理健康评估多为消极性的测评,缺乏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适宜量表。

心理测评结果使用不当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新生入学后必须参加高校组织的体检,但由于体检项目中缺乏心理健康水平评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体检复查中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大学新生在大学阶段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其实是中学阶段心理问题的延迟表现[12]。由于高考体检缺乏心理健康检验的环节,导致部分中学时代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入高校,而入校后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结果只能作为学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材料,不能成为拒绝心理障碍患者入学的依据,给高校日后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带来巨大压力。第二,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仅仅是建立在对大一新生进行一二次心理测试的结果之上,并把这一二次的测评结果看成是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长期使用。然而,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各类数据都应该适时采集,不断更新。第三,完全地、单纯地依赖和迷信获得的测评数据,缺乏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诊断,导致临床上的误诊或漏诊。

3.4 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 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的机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管理人员要么惊慌失措,要么无动于衷;二是没有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高度关注并进行日常监控,导致惨案时有发生;三是缺乏畅通、快速、有效的转介渠道,不能使精神障碍患者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四是缺乏对危机当事人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

3.5 缺乏网络咨询的实践与研究 截止2009年6月,全国1 983所高校全部建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是其中部分高校却把心理咨询室当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使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心理咨询的单一活动。2009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为全省各类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模板与范式。然而,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8日通过网络登录这16所示范中心、调研它们的网络咨询功能时却发现,示范中心大多数缺乏网络咨询的实践与研究,其

中25%的中心没有自己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站; 56.25%的学校在其学校网站首页上没有心理健康网站的链接; 87.5%的中心没有在线实时咨询,而网上在线实时咨询却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让处于极端危机状态的大学生有可能获得及时的心理援助。

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篇2

我国的动画教育起步晚, 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政府为繁荣动画产业, 促进动画业的健康发展, 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客观上促进了动画教育的发展, 推动了动画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日益兴盛的动画业发展需求。

2004年底, 广电总局正式命名北京、上海、湖南等9个动画生产基地和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4个动画教育基地。为应对社会需求, 全国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截至2006年, 全国动画制作机构达5473家, 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 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画专业的院系。各类动画教育火热, 并持续升温。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成了中国动画教育的强大的原动力。目前, 中国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高, 而目前国内动画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这种现状对整个动画业来说, 起到了向前推动的作用, 是个可喜的现象。对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来说, 如何在热潮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动画教育的特殊性, 在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调整, 研究和探讨出最佳解决方案, 却是首要问题。

动画教育的迅速发展, 将在未来几年内为中国的动画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但在这种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 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师资力量不足、缺少科学系统的教材、学科机制和课程设置还未完善等, 这些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无法保证。

●我国动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动画整体质量不高, 创作队伍的整体艺术修养下降, 归根到底是中国动画教育的落后, 教育没有给中国动画界提供急需人才。目前, 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并且存在着很多的实际问题, 这和我国的教育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动画教育落后是制约中国动画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问题, 及时纠正, 才能铺就振兴动画产业的道路。

1. 动画专业人才结构单一

人才匮乏, 是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动画产业是文化产业, 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 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重要任务。动画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 也要保持合理的人才结构。动画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带来岗位和技术的细分化, 作为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 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的精英, 又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制作人才。就目前中国动画的发展状况, 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动画教育模式。除了大专和本科层次的动画专业教育, 还应由几所重点院校建立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动画专业人才不只局限在一个层面, 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发挥重点院校的资源优势。

2. 高等教育动画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在各大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都没有弄清现在我国动画产业最缺的是哪方面的人才, 盲目跟从, 一味地增设相同的专业方向, 对于具体的培养目标是模糊的。到底是要培养原画师, 还是后期制作处理人员, 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量绘制人员, 还是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性、开创性的动画人才。可以说, 这些人才都要培养, 但在培养目标以及培养层次上都能有所区别甚至偏重, 任何人不可能成为通才、全才, 但并不是说没有通才或者全才, 而是应该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偏重, 就能有的放矢, 那么动画制作单位在选择动画专业人才时就能根据这些偏重来安排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

3. 动画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从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动画专业师资的实际情况来看, 普遍处于极其匮乏的状态。动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师资, 若师资队伍短缺, 动画教育就很难稳步地向前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关键问题, 如何建立和培养这种特殊的师资队伍, 是保证动画教育成功的前提。虽然中国动画教育发展迅速, 但毕竟绝大多数学校的动画系历史还太短, 师资、教材、教学体系上都不够完备。师资相对短缺, 现在全国有正高级职称或者说教授的动画院校少之又少, 一部分教授也大都是从其他专业或相关专业改行过来, 比如说美术、计算机专业, 甚至会有博士生导师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总体上讲, 真正做过动画片、研究动画理论, 又有动画教学经验或者对动画创造有深入了解的教师少之又少。有一部分具备动画专业相关学历和高职称的人员, 他们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理论素养匮乏, 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级动画人才。教师是教育的核心, 培育专业学生, 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这是学校发展与成败的关键所在。动画教育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动画教育的质量。

4. 动画教育培养模式不当

学习动画专业对于学生来讲, 最重要的是本身的素质加上能够接受教师指导的机会;老师的讲课应该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数量也应该有一定限制, 因为动画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需要教师能够时刻检验学生们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不能得到教师跟踪式的全面辅导, 就无法真正提高专业素质。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在每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既有艺术个性, 又有综合适应能力的人才。要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 而不能刻板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枯燥的指令和操作, 这样反而会抹杀学生学习动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画教育不仅应当从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入手, 还应当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动画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融入到“动画世界”。此外, 学校还要将课程与实训项目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又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保障。

5. 缺少科学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

当今中国动画界影响力较大的几本杂志, 除了《CG》、《CG WORLD》这样纯电脑动画技术的杂志外, 就没有什么别的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了, 全都是花花绿绿乱七八糟、大量图片的罗列很少的文字描述, 质量极其低下, 价格却一个比一个贵!好不容易出了本中国动画学会的会刊——《触动》, 还莫名其妙地停刊了, 大量的教材被电脑动画制作的书籍垄断了市场, 这种现象是一种畸形的治学态度——学生急于掌握制作技巧而忽略艺术理论的学习。比如动画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美学特征的纯理论性书籍却是少得可怜。动画制作非常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这门学科的历史的学习, 离不开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动画也是一样, 这就像是在盖房子, 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如同没有打地基的房子一样。

6. 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脱节

传统的动画艺术创作大都是计划任务的成果, 使得教育上往往过分强调动画作为艺术的属性而忽视在商业上的客观要求, 无法满足大众的需要。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想法虽多但能力弱, 且容易局限于创作设计某一个领域, 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而当代动画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媒体艺术的时候, 商业理念与市场规则却始终影响着它, 动画需要将“艺术性”与“商业性”很好地融合。因此, 现代动画教育应该将艺术与商业教育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看待, 走动画教学、研究和生产三方面相结合的道路是未来动画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结束语

综合以上问题, 动画教育的蓬勃发展, 是中国动画事业未来希望之所在, 但发展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应该积极引导动画教育事业在正确的方向上健康快速发展, 让动画教育成为中国动画发展的动力。

摘要:讨论了中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指出了动画教育对动画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动画教育现状,动画教育特点,动画创作

参考文献

[1]常虹.中国动画教学现状及对策.美苑, 2004 (5)

[2]戎宁, 佟小娟.中国动画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电影评介, 2007 (17)

[3]王波.浅析我国动画教育的模式与弊端.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3)

[4]葛宗男.中国动画教育研究.吉林艺术学院, 2007

[5]贾否.中国动画专业教育的问题与策略.美术观察, 2004 (6)

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篇3

一、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将教育竞争力指标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教育竞争力的主观性指标来源于他们对世界各国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育体系、大学教育、经济知识普及、教育资金、合格工程师、知识转让六个方面。教育竞争力的客观性指标包括全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初等教师生师比、中等教育生师比、中等教育入学率等。

以IMD的教育竞争力客观性指标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组织的研究成果,我们构建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在范围上涵盖了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5个方面。

根据此次IMD数据调查,如表1所示,表中罗列部分国家2012年教育竞争力评分。

二、教育竞争力存在问题探讨

从上述分析数据可看出,我国的教育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存在较大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教育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在经济领域教育方面薄弱,金融教育不够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与教育发展地区不平衡引起,中国市场经济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相应的金融教育经验不足,同时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仍然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样就限制了国家教育整体发展。

2、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 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及问题分析可见,我国只有少数教育指标达到或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大多数指标偏低。我国教育资金投入在总量、比例和人均指标上,严重偏低,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称,也不适应教育扩张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教育产出的情况有喜有忧,一方面,义务教育的若干数量和质量的指标达到或略高于全世界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同类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我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因此劳动者素质亟待努力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中、高等教育的总量虽然已十分可观,但高中、大学入学率离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的转型,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时间性,教育成果转化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教育竞争力弱,短期来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会太明显,但长期来看影响巨大而深远。教育竞争力会从整体从长远上影响到综合国力,因此要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必须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 篇4

钱学森之问实质在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有德有学的文官)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而与人才的产生密切相关的就是教育了。

而大师的培养不仅仅在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把人的创新能力磨灭殆尽,在很多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名声好的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小升初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很多学校都将奥数纳入录取的标准。这导致那些操心的家长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奥数辅导班.教育乃国家之本。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考试作弊、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育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而由应试教育牵扯出来的一堆问题,考试作弊,高考移民,考试排名,高考状元,只注重成绩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至今为止高考状元辉煌过后就是默默无闻。还有教育系统化模式化,产业链。

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很复杂,我在这里大致分了五点,并且将学术腐败做了一下拓展。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样的形式利弊皆有,利的是能让学生接受所有的教育,弊的是忽视了特长,占用学生大量精力。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却取得很好的成效,事实上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达也得益于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国内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系列恶果: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缺腿”教育思想;让部分学生得高分的怪异名师;狠榨学生智慧之油的重点学校;“学生分数第一”的变态家长;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心理变态的教师(这里所说的心理变态是指只注重分数);中国技能人才紧缺、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世界范围内对中国学生的歧视;中国学生极高的近视率。

所谓学校教育的行政化,是指学校教育的进行以及组织建立在政府严格的行政掌管和控制中,一切以政府的行政意志为转移,而且为了应对外在的行政化,学校教育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行政化,也以行政指令来决定教育和教学。行政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新的控制方式,特别明显的是行政制定多种以行政为取向的学校评估,根本不顾学校教育内在的特殊性,对学校教育进行不合教育价值的强制性的规定、干预和约束。

教育的产业化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一种可以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资源、一种具有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像研究生扩招,教育部并不认真分析考研热的真正成因,只是看到在当前情况下,学生考研热情高涨,就不管什么专业一律扩招,这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我国科研实力不升反降的后果.而且在没有引入充分竞争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教育产业化,稀缺的教育资源使得高校收费节节攀升,许多贫寒子弟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只能面对高校大门望洋兴叹.教育资源的稀缺,也是导致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学生把非常美好的时光消耗在大量做题,死记硬背这类低效率的事情上,既没有使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又压抑了活泼的天性.在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中,政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少数学校,而忽略多数非重点学校(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更多),通过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实行学校分层,造成等级化的学校教育体制,这是不公正的。

当前的教育过分强调重点建设,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重点学校,而对大多数一般学校则很少照顾.这样做会使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心安理得地接受投资,而大多数没有得到重点照顾的学校则自暴自弃,积极性和热情也不能被充分地调动出来.这种不公平的投入会使效率大大降低.另外,越是贫穷的地区,教育投入越少,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投入越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大城市的小学教育设施可称奢侈,而有些乡村小学连基本的课桌都没有.学术腐败: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这些在大学里比较常见。在这里我将学术腐败含义扩大,不仅仅指向大学的抄袭剽窃、实验作假,将考试作弊,替考,也就是诚信道德的缺失也纳入其中,学生个人的学习也是一种学术。并且,在学术成果这点上,厦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个人的成就不是以他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作为标准,而是以他能申请的研究基金作为评判标准。而这是不是也该归入一种学术腐败呢?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改革开放前,中国有一句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

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个时候个人的出身几乎决定了一切,有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重新开始重视教育,慢慢地那句流行语变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有大学学历,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形势变化得很快,今天的情形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还得有个好爸爸”.没有大学文凭是肯定不行的,有了大学文凭也还得有个“好爸爸”才能找到好工作.如此看来,教育还是没好爸爸的必要强!

大学当前的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很不活跃.在课程设置上,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过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以及解题方法的精妙,却对逻辑思维不够重视,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的教育仍然是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另外,在校期间,学生所学课程设置过难.其难度明显超过了国外同龄学生的课程难度.我们曾经很得意,自认为比外国人聪明.殊不知,这正是我们的小聪明之处.因为在学校中,所学的课程设置过难,同时这些课程与实践过于脱节,这会使得只有少部分人能获得名次靠前的成就感,而大多数人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什么乐趣.从而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的压抑,以至于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长长出了口气“再也不必学习了”.现在的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设置也过早过难.学生在未接触社会前,志趣还没有相对稳定下来,未来从事什么行业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过

早地将学生纳入到某一专业领域,而很多学生日后未必会从事这一行业的工作,这会造成相当大的浪费.其实,如果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再来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并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可惜我们的教育无视教育规律,一心想尽快使学生成为可用之材.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拔苗助长的做法.由这些现象可以分析出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篇5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我国教育事业规模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进 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教育收费、应试教育、高考移民、择校风等问题反映强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突出,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等上学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价值评判、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双基”工作的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和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意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了很大发展,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资源、环境得到优化、丰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等。

从教育公平具有的相对性和情境性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 中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生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在:(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差距尤其是教育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3)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地域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4)义务的均衡发展问题中,涉及“择校”和“就近入学”原则的冲突,重点校(班)和薄弱校(班)的冲突。(5)高考制度与方式问题,包括高考中的作弊问题、录取的地区差异问题、高考方式问题等。(6)教育特权、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问题。(7)高等教育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收费、学生就业问题。(8)贫困学生与弱势群体问题。(9)女性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权被剥夺、就业受歧视、就业难等问题。(10)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上述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用国家意志规范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观,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素来追求。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到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腐败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

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2.阶层差距。随着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阶层差距逐渐拉大。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3.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4.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在教育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了腐败的滋生。教育腐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特长生”形式,让一些没有资格和能力上大学的学生首先获取“特长”资格,然后再通过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的特长过关。由于“特长生”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文化课过关就更容易“操作”了。当然这期间要交纳一定的“活动费”。二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准,通过花钱买分数获得入学资格。三是“学校利益集团”,个别老师靠拉关系、权钱交易,在学生干部的任命、评选先进乃至座位的安排上依权势、金钱、关系而定;在保送上大学方面,个别校领导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亲友,而非唯才而用。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

教育不公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公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大局上,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维护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2·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3·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4·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发展仍然不足。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有9亿农民,要将我国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就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决定性产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无论在教育规模方面,还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不足20%,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8%以上,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以下;农村教育经费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从1993年的224元、409元增加到2000年的536元、815元,增幅分别达140%和199%:农村小学和中学的校舍面积分别从1990年37450万平方米、19709万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50538万平方米、35359万平方米,增幅分别达35%和79%;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从1980年的50%,13%,36%上升到2000年的96%,87%,68%,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初中教育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4%。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还有约15%的人口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全国约一半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20%左右。

就多数地区的农村教育自身而言,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经济、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大多数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主要是希望通过接受教育,以升学的方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移民”,升学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较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如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弊端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应当认识到,我国农村教育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其超前指导作用,农村教育改革落后于农村经济改革。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处于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低→教育投入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教育是一个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更快的使其发展,必须采取深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单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树立“综合”的观念,才能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

其次,农村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到升学上来。农村教育部门要主动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参与社会生活的变革,使教育在农村 “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否则,农村教育自身不能健康发展,也不能发挥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再次,协调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 “三教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地区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篇7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中国政法大学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各个专业的本科生。

(二) 研究方法

通过概率比例抽样法, 根据各个专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年级、性别抽出样本500份, 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29份, 回收率为85.8%, 性别分配为男生246名, 女生181名;年级分配为大一115人, 大二126人, 大三114人, 大四72人。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 我们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填写。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一) 心理咨询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过心理咨询”时, 通过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的学生达到了19.4%, 说明我校学生已经逐步接受了心理咨询, 遇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进行过电话咨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校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不收费, 打电话需要花费电话费, 而且每个咨询持续的时间都在1个小时左右, 对学生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费用。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接线员是我校心理协会的学生, 咨询的学生对接线员的业务水平可能存在怀疑。

从咨询效果来看, 63%的学生对咨询感到满意, 说明我们的咨询确实起到了作用。

(二)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是否参加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团体辅导活动”时, 只有10.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 其余学生都没有参加过。参加过的学生中66%对团体效果感到满意, 说明我们的团体辅导活动得到了大部分参加过的学生的承认。

(三) 心理健康课程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是否选修过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时, 只有5.6%的学生参加过, 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每个学期规定的选修人数是有限的,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心理类课程来获得心理知识的, 而且56%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这门课程设为必修课。所以, 我们应该利用好心理类课程, 扩大上课的学生数量。

(四) 心理健康委员工作分析

在被问到“如果遇到心理问题时, 是否会主动向心理委员求助”时, 35%的学生选择了会。对于“心理委员主要开展的活动”, 目前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还是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为主 (67.8%) , 心理健康委员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从以上数据来看,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及面不够, 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应该面对广大的学生。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我们一定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表面化和热闹化, 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着手, 把工作做细, 提高工作质量, 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 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从调查数据来看, 高校学生正在逐步接受心理咨询, 遇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而且63%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效果感到满意, 但是我们看到还有30%多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因此, 高校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 更好地提高咨询效果。

1. 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

目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错在错误了解, 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同学才去做心理咨询。为了克服这部分学生的顾虑, 高校应该发挥各种宣传途径, 尤其是报纸和网络的作用。另外, 加大其他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的发放也有助于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2. 扩大心理咨询师的队伍, 提高咨询效果。

心理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顽固性等特点, 通过一两次咨询是无法真正解决的。有些心理问题需要长期咨询[1]。但是, 目前各个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人数有限, 无法对学生进行过多次的咨询, 导致咨询的效果下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 各个高校除了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齐专职咨询师外, 还应聘请适当的兼职咨询师, 最好能在精神科医院聘请有精神医学背景的专家。

(二) 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方式在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帮助学员个人增强素质和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又能帮助提高团体的整体协作性和创造性,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 提高团队绩效[2]。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手段。

在调查中, 只有10.3%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团体辅导活动, 这跟学校组织的活动过少有关系。因此, 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通过采取一下措施来增加辅导的次数。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带领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 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团体则交给心理协会与心理委员,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首先, 由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根据每个年级的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活动, 然后把开展这些团体辅导的具体技术传授给心理委员。这样每个心理委员就都可以在自己班级中开展活动, 并鼓励心理委员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三) 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覆盖面

从调查数据来看, 心理类课程是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说明了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但是, 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类课程设立为选修课程, 人数和规模都有一定限制, 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调查也显示, 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为必修课。2009年3月份在南京大学召开的教育部会议上, 教育部今年也把心理健康课程的推广设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调研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模式。该课程开设9周, 18个课时, 1个学分, 内容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情绪调节、珍爱生命、性格八个主题。大一第二学期开设, 9周为一轮, 共两轮。每个班180人左右, 三个老师各带3三个班级。此模式值得高校借鉴。

(四) 充分调动心理健康委员的积极性

为了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在高校的班干部队伍中应增添一个新角色———班级心理健康委员, 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危机干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心理健康委员属于新生“事物”, 我们在对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缺陷, 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和功能。为此, 对心理健康委员的管理需要我们边实践边总结,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以做到人尽其力, 力尽其责。我们可以采取举办心理委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机制来充分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政法大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从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工作等方面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缺陷, 并针对缺陷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成山.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及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3, 10.

[2]胡伟国, 王晓程.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 2006, 6.

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国动画和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指出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办法。

关键词:动画 动画教育 对策 动画教学 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3-0073-03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朝阳产业,但我国每年符合播出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国产动画片只有几千分钟,这与一个拥有3.7亿少年儿童、上千个电视频道的文化市场很不协调。我国动漫市场几年才出产一部影片,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仅为日本的1%左右。[1]日本现人均拥有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我国动画片存在以下劣势:动画片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陈旧、粗糙,缺乏艺术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动画机构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整个动画市场比较僵滞,缺乏生气与活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社会制作机构的生产主业,普遍集中在承接境外动画片的简单加工上,缺乏自行研发与综合开发自主产品;尽管我国是动画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潜力很大,但国产动画片所占市场份额很少。在我国,仅京、沪、穗三市每年l4至25岁青少年的卡通消费就高达l3亿元人民币,但其中有80%被美、日产品占领,港、台、欧占10%,大陆不到10%,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2]

一、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外大量动画片涌入中国市场,这不仅是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冲击与挑战,同时更是一种“文化侵略”。中国动画从业人数不多,符合市场需要的动画产品不多。动画教育关系到动画产业的发展未来,动画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继承传统教育经验的同时,又要认识到专才教育的重大责任。中国高校开办动漫专业已经成燎原之势,各类动画教学研究机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从1999年只有两所学校设立动漫专业;2000年中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仅十几所;2003年,全国开办动漫类专业、院系或者二级学院的高等院校有93家,在校学生总计达7000人;2004年7月增加到124家;截至2005年底,全国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230家,在校学生总数1.5万余人;2007年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突破400所,在校学生有近4万人,动漫类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3]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动画招生十分火爆,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动画公司却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原因何在?

二、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匮乏

目前国内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而以前从事过动画专业接受过正规动漫培训的人才相当有限。据业内人士称,自1982年到2000年北影动画专业共毕业27人,目前仍从事动画创作的仅有13人,就此数据来看我国2000年战斗在教学一线上的科班出身的动画老师很少。[4]据估算,2004年以前,全国具有动画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不足10人,并且一部分是研究动画理论方面的。[5]那么如今全国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四处开花,动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历史比较长),其师资从何而来呢?很多教师是从艺术教育、技术教育或者是人文教育等领域转调过来的,真正做过动画片,或者对动画创造有深入了解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仅靠经验而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不能进行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

2.生源存在严重问题

近几年动画专业招生看似十分火爆,但仔细研究发现生源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动画专业升学考试要求考生的美术水平低于传统美术专业,文化课分数要求低于其他理工文科考生,这就造就了那些不“艺”,不“文”的人报考动画专业。原因是艺术教育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艺术专业考生文化分数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为求升入大学继续深造,临时调整方向改学艺术,但训练实践较短,基础艺术素养不够,学生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创造力。由于很多考生的错误认识和盲目投机,造成录取的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不仅基本功薄弱、艺术素质偏低,同时更加缺乏专业精神,混文凭的倾向较严重。另一方面美术招生考试本身存在缺陷,目前的美术类招生考试无论什么专业都只考素描、色彩,忽略速写、默写、创作等基本功训练,致使很多缺乏艺术素质和兴趣的学生加入艺术类考生队伍,这种考试不仅导致入学的学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还增强了考生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并且淹没了许多真正有才华的考生。

3.教学条件先天不足

动画专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专业,由于当前社会对动画产业发展前景的过度渲染和动画专业升学考试的特殊性,不少院校不管自身条件,仓促上马、盲目招生。自身软、硬件都不够,有的只有几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老师和一些电脑。连起码需要的动画训练的线拍动检设备、三维动画教学的相关软件、后期制作的录音设备和非编系统等都没有,无法保证日常教学的实践需要。

4.课程设计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的“动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指动画片制作,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其涵盖面已十分宽广,像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多媒体、影视动画特技、游戏软件、漫画创作等,都属动画范畴。因此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必须细化,各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本校优势,开设适合自身特点的动画专业(或专业方向),但事实上不少院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影视动画任意开设,一些院校一味增设相同的专业方向,对于具体的培养目标是模糊的:到底是要培养原画师,还是后期制作处理人员,还是八面玲珑的多面手?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大量绘制人员,还是研究性较强的实验性开创性的动画人才?可以说,这些人才都要培养,但在培养目标以及培养层次上都应有所区别,做到有的放矢。

5.理论储备不足

动画理论决定动画实践的形式,反过来动画实践又会促进和丰富动画理论。美国动画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革命性的发展:根据市场定位,摒弃了动画人物必须是喜剧化的固有观念,提倡用动画语言去直接表现剧情内容,从而使美国动画片中的人物及其性格都能得到多层次的塑造,显得丰满而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动画理论的发展,使美国在世界动画界的统治地位得以形成与加固。

而我国动画理论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像样的动画理论杂志,本土动画教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够,就整体而言数量少、质量差、结构不合理,和国际上的动漫教材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6.教学、制作与市场脱节

动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但不少院校动画教学仅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因素,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只有解决好教学与制作与市场之间的产业链接关系,才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中国动漫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三、具体办法与对策

1.多条腿走路,广开渠道,提高师资力量

(1)挖掘现有师资队伍,将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年青教师送去进修。其一可以送年轻教师出国培养,学习国外先进动画理论和动画创作经验;其二是送到国内条件比较好的大学,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或中国传媒大学,去短期进修提高教学水平,有条件的院校也应积极承担培养师资的任务。

(2)进行师资互助交流。单个学校的师资可能较为薄弱,但将一个地区的师资联合起来,那师资就会强大很多。高校之间不应该互相挖墙脚,而应该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促进动画教育共同繁荣,形成联合舰队,集团作战,同行之间不要进行恶性竞争,这样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才符合动画事业注重整体、强调协作的精神。

(3)广开渠道,引进人才。一方面聘用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作为动画教育的基本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聘用那些学历、职称不高但相当经验的动画创作人员到高校讲座或开设短期辅导。

(4)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将学生送入动画公司跟班学习。

2.严把招生关,千方百计提高生源素质

一方面完善考试课目,将只考素描、色彩,改为考上述课目的同时,增加速写、默写、创作等基本功的测试,把那些缺乏艺术素质和兴趣,基本功不扎实的考生剔除掉,从而为那些有真才实学、有才华的考生提供深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办学实力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提高文化课成绩,不给那些投机者机会。

3.严格专业审批程序,加强专业评估力度,逼迫学校增加投入,添置实验设备,改善实践条件

无论学校还是审批部门,对动画专业的设置都要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论证,特别要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性资源展开分析。这种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企业与经济状况)、管理资源(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资源(教学必备的软硬件设施)。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院校才准允开设,对不具备能力设置本专业的院校应待时机成熟后再作考虑。对那些已经审批、但又在软硬件等方面还不太合格的院校,可以在专业评估上加以补救,严格按学科要求评审,对于不合要求的,要求其缩小招生规模,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还不合要求的,可要求该专业停止招生。

4.调整课程设置,把握专业培养方向,制定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

社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人才的培养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而应该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安排上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而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的。社会上需要各方面的动画人才,各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

5.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我国的高校动画教育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是过分强调单一技术的培训,就是片面强调动画理论的传授,甚至有的学校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与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套用到动画教学上,培养出拿着动画文凭的绘画或者设计学生。这些毕业生要么技术单一,没有创造力,要么眼高手低,无法胜任实际工作。进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动画专业发展的重要出路。一些动画学院正筹备动画生产基地,直接扩大动画就业市场,并以高素质的动画队伍,开创动画产业。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学校的设备和场地进行经济利益的创造是他们发展生存的依赖。对于学校来说,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学直接接触最现实的知识和实践。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大纲计划等的制定和修改,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直接指导教学。

四、建议

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动画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层次的动画人才,需要高层次的动画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较为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培养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具备自身特点的高素质专业动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军,王静.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途径[J].电影评价,2007(5).

[2]刘小林.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宇.国内高校动画教育现状分析[J].剧作家,2008(2).

[4]习龙,余胜利.简论我国目前影视动画专业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0).

上一篇:《示儿》诗歌赏析下一篇:高一关于母爱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