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问题

2024-09-12

中国发展问题(精选12篇)

中国发展问题 篇1

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 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 中国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 目前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高度发展不仅扩展了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而且缩短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 而公众的直接参与又使得民主的形式向网络民主演进, 这将对现行民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根本性的变革。但是, 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 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网络民主及其发展现状

1. 网络民主。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 (Mark Slouka) 在1995年提出, 之后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所谓“网络民主”即在民主中加入网络因素, 也就是借助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新通道, 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使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世界各地, 让所有的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其快捷、全面、有效、廉价的优点也就决定了“网络民主”开放性、直接性、互动性、平等性、虚拟性的特性。虽然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民主”超乎传统民主形式的诸多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民主”已臻于完美, 至少在现阶段看来, “网络民主”在多方面的可操作性仍较低, 还很不完善。

2. 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

中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 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网民数量激增,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成为网民数量第一大国。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上升, 网民结构不断完善, 公众对互联网的使用也日趋理性, 网络民主的发展也将拥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自从中国政府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时起,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力量便不断加强。1997年1月1日, 随着《人民日报》网络版载入互联网, 标志着网络民主与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沟通平台正式建立。1999年5月8日, 就北约轰炸中国驻守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 人民日报建立起“抗议北约暴行论坛”, 引起了广大网友们心灵上的强烈的共鸣, 数百万的网民在网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 使之成为中国政府以网络为媒介平台表达民意进而形成舆论的标志性事件。2006年1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使网络民主表达成为政府公布信息、公众抒发民意的重要沟通渠道。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 众多网民利用互联网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同年, “3·14”西藏事件后, 面对西方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 网民利用互联网所展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 不仅震撼了西方世界, 更让多年来主导世界政治舆论的西方媒体黯然失色。还有, 2012年节假日高速免费通行政策的出台, 以及为缓解交通拥堵收费卡的停发, 这其中公众的网络舆论力量均功不可没。这一系列的实践表明, 中国已经初步具有了网络民主的形式, 网络民主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网络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数字鸿沟影响中国网络民主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 是中国数字鸿沟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公民的经济能力以及接受相关的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同, 加之公众在语言、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都直接影响着其网上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甚至部分贫困群体、底层弱势群体根本没有使用互联网的机会。可见, 网络民主只局限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能够行使网络民主权利的只占中国人口中的1/3。这种数字鸿沟的存在, 不仅拉大了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 更违背了民主最基本的原则与精神, 大大抑制了网络民主的在中国的发展。

2. 网络民主的无序化。

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虚拟化与数字化的特点, 使其具有遮蔽的作用, 能够把人的身份进行修饰或掩盖, 这也就使得网民自己放松了对伦理道德的要求, 再加上法律对虚拟空间规范的空缺, 使人们误认为网络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 从而导致某些网民网络行为的极度放纵, 甚至不惜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的限制, 使得政治参与的安全感大幅度下降。

3.“网络民主”降低了民主的稳定性。

网络民主虽然激发了广泛的政治参与, 但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理性不足。一方面, 随着“网络民主”的不断发展,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 参政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这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使用网络, 但这种快速扩张的公民政治参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这其中一部分网民能够审慎、文明地利用互联网, 较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 而另一方面必定有些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恶搞、网络欺诈、甚至进行网络犯罪。

总之, 网络民主虽然凭借网络的先天优势, 突破了传统民主在地理上、沟通方式上的诸多局限, 使民主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实现。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民主也不例外。然而目前人们对网络民主局限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主要是集中于有关网络用户的民主能力、网民自律与他律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 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给民主带来的风险及消极影响又是未知的, 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中国网路民主的路径思考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消除数字鸿沟。

为了保证网络民主的平等化, 缩小数字鸿沟, 我们要从经济建设入手, 不断深化改革, 推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 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 加强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使那些被信息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能够接触到网络, 能够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管理, 从根本上保障公民平等地参与网络民主的权利。

2. 建立健全网络民主制度, 促进网络民主法治化。

健全的制度是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中国目前还不存在独立的关于网络民主的法律法规, 网络民主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完善, 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网络立法进程, 构建完善的网络民主法律机制, 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 为中国网络民主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3. 提升网民政治素养, 培育网民的政治理性。

要保证网络民主发展的良好环境, 就要从培养合格的网民入手, 提升网民的政治素养, 提高其政治理性, 引导其通过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民意表达, 从而优化网络政治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280.

[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276.

[3]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765.

[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6]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8.

[7]刁雷.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8]唐丽萍.网络民主能重塑民主治理吗?[J].学习与探索, 2006, (3) .

[9]郭小安.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功能及限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10]涂晓燕.中国的网络民主及其对民主发展的影响[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1]徐勤萍.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探析及完善[J].才智, 2011, (7) .

[12]李驰.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8.

中国发展问题 篇2

第一,我们是在物质技术基础低下的条件下起步的。目前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基础比我们优越得多,它们的方向是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化、高新技术产业主导普遍化的态势发展,并且前二者基本解决,而我们则是在前二者才局部解决,后者相距尚远的条件下去发展的。

第二,我们是在劳动生产率落后的起点上赶追的。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左右”。再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民财富增长的71%来自科技进步。相同时期,日本科技进步因素占国民财富增长的65%。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30年问,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达25%左右。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已达80%,而我们才达到30%左右。如果我们不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难以达到制定的目标,而且还会加大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三,我国的资源禀赋差且利用率低,弥补不了我们其他方面的差距。从资源条件看,农牧业我们不占优势。从矿产资源上看,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计算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左右。这种能源现状仅能维持自给,靠其创汇来弥补经济发展之不足根本没有地。

第四,我国的富裕程度偏低,支撑国际竞争难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未来在吸收外资和技术方面,将处于竞争更加激烈的境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不能通过依靠科技使竞争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那么我们的发展环境将会恶化。

第五,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偏低,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科技现代化的需要。

第六,我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过快,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由于人口过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便被人口大国的分母效应所抵消

评价:①提高物质技术基础;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虽然我们国家的资源禀赋差,但应提高利用率;

④提高我们国家的富裕程度;

⑤提高我们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发展逆向物流的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逆向物流 企业 废弃物

一、逆向物流的涵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质量好又要款式新。于是,被人们淘汰、丢弃的物资日益增多。这些产生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的物质,由于变质、损坏,或使用寿命终结而失去了使用价值,形成了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这两者都属于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是指产品卖给消费者并配送给消费者后,从消费者端开始,通过逆向渠道(废弃物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流通的渠道)对使用过、损坏或过期的物品,从事回收与搬运储存的过程。

当前,我国逆向物流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落后的逆向物流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从外延式、粗放型向内涵式、集约型转变,从单纯地重视经济增长数量到重视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逆向物流也应获得足够重视,并取得新的发展。

二、中国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1.对逆向物流缺乏认识和重视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逆向物流的重要性,而是消极对待,回收责任意识淡薄,认为逆向物流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还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且不重视对逆向物流的管理,认为只要投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处理产品的逆向物流。

由于缺乏国家和地方投入,废旧物品回收利用行业技术十分落后。现在很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仍然以手工劳动为主;大件废钢铁解体仍采用的是氧割和锤砸;有色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中贵金属的回收,仍采用的是酸侵、火烧和人工拆卸,不但工艺流程落后,还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另外,中国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行业存在数量多而质量差的问题,且废旧物资零星分散,回收经济效益差。企业间更是缺乏信息交流,造成废旧物资回收的社会运输总成本居高不下。

2.企业传统的退货政策对开展逆向物流的不利影响

过去,企业针对产品的回收和退货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政策,对客户办理退货设置复杂的手续。延长退货的处理时间,降低退货效率,这些消极的退货政策阻碍着逆向物流的有效运作。企业严格的退货政策不仅不能降低居高不下的退货率,还会导致供应链系统中存货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

3.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约束

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直接影响到污染的治理,也影响到废弃物的回收。例如,1998~2000年北京收集的旧电池,由于缺乏较好的处理技术,只能堆放在3个大集装箱里。另外,近几年来,电脑、复印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销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淘汰时间越来越短,报废品数量将快速增长。回收跟不上,必然导致废弃物社会总量的堆积,给环境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中国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基本没有条件和能力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资源回收率低。

4.逆向物流缺乏规范化管理,安全隐患大

目前,中国废品的回收主要是一些农民工在做,他们自发地集中到中国各大城市从事废品收购、垃圾捡拾以及相关的分类整理、运输等工作。全国600多座城市,大约有200万拾荒者正在成为中国垃圾资源回收的主要力量。然而,无序的状态,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给资源回收带来不利影响。单纯的经济行为,一个个“垃圾村”,是人体健康和社会安全的隐患,也是拾荒者面临的艰难生活境遇。更有甚者,废品收购程序不规范,市场竞争无序,废品收购总体价格越来越低,一些不法分子将废品作为原料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低价进入市场流通,例如,地沟油、垃圾猪、黑心棉等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5.废弃物回收网络不健全。

回收网络不健全可能滋生犯罪行為,并会导致回收物进入小作坊式低级加工的行列,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由制造商负责废旧产品回收的制度,废旧产品仍然是由社会回收网络回收。由于回收网点少,且多处于偏远地区,如果将可回收物送进正规回收渠道,物流成本会大大增加。如在上海收进1吨废报纸要1250元,但在上海没有交易市场,加70元运费后运到浙江富阳交易市场,成本为1320元,卖价每吨只有1350元,利润较少。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回收企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逆向物流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地方亟需加强和完善。

三、组织逆向物流的对策

1.提高对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和决定因素,因此,要发展逆向物流,就必须解决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提高对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以推动企业对其制造的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目前,国家经贸委正在组织和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依法管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经营活动,明确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大处罚力度。

2.建立集中退货中心

建立集中退货中心是逆向物流高品质运作的基础和前提。零售商将回收品运送到一个或多个集中退货中心,收回产品后再进行进一步处理。集中退货中心一般会在零售商和制造商制定的政策基础上决定退货产品最为合适的处理方式,使废旧物资这匹“千里马”真正置于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的“伯乐”之下,实现废旧物资回收资源“能者居之”。

集中退货中心不仅能使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强化企业间的协作,使企业更合理地安排废旧物资回收路线,避免行业物资的迂回、重复运输,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对废旧物资进行规模处理,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近些年,许多国外的著名企业,如施乐公司、通用汽车、IBM、柯达、佳能、希尔斯、3M、强生等公司都通过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在逆向物流管理领域降低由退货造成的资源损失率。

3.创新产品设计和回收处置技术

优先利用便于回收复用和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污染小的材料,在产品结构上应尽量采用便于拆卸的连接和通用兼容的零部件等。国外知名企业十分注重社会逆向物流的技术创新,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做法,我国企业在进行逆向物流操作时,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尤其应注意回收量大的废旧物逆向物流技术的创新。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许多制造企业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产品回收体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橡胶生产者协会及其成员单位与立法机构一起制定了汽车、拖拉机等的旧轮胎净化规划,并促进废旧轮胎的最终使用市场发展。美国已有超过75%的汽车、拖拉机等的废旧轮胎被回收利用。废旧轮胎最大的用途是做再生燃料,约有40%的废旧轮胎用作水泥、造纸和电气工业的补充燃料,废旧轮胎制成粉末橡胶后可用于制作运动场地面、跑道和橡胶制品,还可与沥青混合铺设路面。目前,美国废旧轮胎的使用率已上升到77%,2001年一年中使用了近2.2亿个废旧轮胎。

4.发展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发展逆向物流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应用信息技术。由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正向物流中广泛应用的一维条码已远远不能满足逆向物流的信息需求量,二维条码的应用已成为一种需要。与一维条码相比,二维条码的信息量更大,更全,还可加入产品成分信息、产品批次生产数量信息、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二维条码可应用到单个产品上,甚至可以用到产品中的一个零部件,即使是电脑芯片。实时的产品状况和损害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清楚产品的退回比例,提高产品可靠性。

5.引入第三方逆向物流管理

一般来说,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专业技术、综合管理和信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把逆向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实现专业分工,提高运作效率。据悉,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已经进入逆向物流服务领域,第三方逆向物流将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国外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逆向物流活动是一个值得所有企业关注的、蕴藏着巨大商机的领域。逆向物流正成为优秀企业的竞争利器。尤其在全球化企业的经营战略中,逆向物流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张连富.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82-86.

[2] 王霞,黄培清.逆向物流[J].企业管理,2003,(7):42.

[3] 苏舍秋,邓云霞.企业逆向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J].物流科技,2006,(5):45-48.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4

(一)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生存困难

中小企业一般在发展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的入行门槛相对较低, 组织运行也更加灵活, 但这也也是由实力限制所制约而形成的无奈之举。企业在立项之初并没有经历过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充分的抗风险准备, 一旦对行业的预期出现偏差, 或者是在经营上出现较大失误, 它们就会陷入到生存的困境中去。主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 融资渠道狭窄, 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严重不足。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效益不高, 积累能力低, 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其次是银行借贷。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信用差, 经营不稳, 难以提供合格的担保和抵押, 提高了银行放贷风险, 银行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愿意给大企业放贷, 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再次是国家政策和制度的缺陷。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国家缺乏相应的保障政策, 同时在提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金融产品, 融资工具, 以及必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制度缺陷, 除去银行贷款以外, 缺少更多的融资渠道, 增加了融资的困难。

这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在非常时期, 充裕的融资是中小企业走过冬天的致命保障。但是, 企业要想获得银行充裕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资信上, 没有人愿意为企业担保, 企业联保风险又太大, 不易取得。国家虽然已经计划向企业融资进行偏向, 但是历史原因使它远未实现目的。最终逼迫企业通过抵押担保公司或者私人借贷艰难获取高利贷款,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其次是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不少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投资管理理念, 盲目投资固定资产, 致使资产组成成分不合理, 呆账坏账率高, 资金回收期长, 利用效率差。

2. 抗击外界风险能力弱。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全国2008年上半年6.7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 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造成这样的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实力薄弱, 在市场繁荣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发展, 一旦外界环境变化, 市场需求萎缩就会难以为继, 举步维艰。另外, 由于危机强度的空前规模, 缺少危机规避意识, 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3. 市场垄断的存在带来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目前我国市场中经济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并存。垄断的存在使原本就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只能在一些利润率低, 发展前景普通的领域苦苦经营, 而一旦和垄断企业起冲突, 则会因为政策限制, 强迫交易, 差别对待等因素处于不利地位。

4. 核心竞争力差, 生命周期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 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特殊的、明显的比较优势, 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有占领市场的特色产品, 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最大价值取向;二是企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不断推出新产品吸引消费者。三是企业有长期保持比较优势的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别人难以模仿。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表明, 样本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平均为0.5%, 大、中、小企业平均水平分别为0.78%、0.34%和0.37%。中小企业由于创新投入少,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 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都缺乏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拓展和延伸能力差, 生命周期不长。

(二)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规范化管理问题

生存下来之后考虑的才是发展的问题, 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有本土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长, 表面看来是中小企业品牌力难以与强势品牌抗衡使然, 其实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薄弱造成的, 不够规范是中小企业长不大症结的所在,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

1. 高速成长掩盖了管理缺陷。

相比大型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本应是最有活力的企业, 当局者常常会认为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积极开拓各项业务, 但是在内部管理上却有所轻视, 甚至认为内部管理无足轻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一是通过企业管理带来的效益很难量化, 而且由于行业快速成长等市场因素, 对企业的拉动力往往会掩盖管理带来的边际效益, 而致使经营者在潜意识里认为管理不重要。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知道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益方面的切入点在哪里。

2. 重管理理论轻管理工具。

中小企业家总是在就事论事地、不断思考更有效的管理办法, 很注重学习管理理论知识, 但是对于开发有效的管理工具则不重视, 以至于管理理念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 发挥不出其经济效益。在管理上, 导致这种原因的根源就是大家对管理理论的运用方法不对, 将管理理论贯彻落实, 需要科学的管理工具和工作流程分析。

3. 不重视制度。

在中小企业, 制度流程文件不系统、不健全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上有很多先天的不利条件。譬如, 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因为组织快速的成长而经常调整, 以及战略方向因为外在市场不确定因素太多, 对企业影响很大而经常调整, 以致企业的制度和流程的适用性经常发生变化。加上中小企业缺乏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人才, 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职员负责, 更加导致制度和流程的适用周期的缩短。如此种种, 从表面上让当局者感觉中小企业不需要制度和流程。事实上, 把管理和工作流程制作成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 缺少了这一部分, 企业永远不能形成自己的有效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

(三)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持续增强竞争力的问题

管理水平的提升或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是一个长期持续改善和优化过程的结果。企业在优越的市场环境中, 忽视管理, 无疑是将自己置人“温水煮青蛙”的陷阱当中, 一旦外在有利因素消失, 企业的处境不言而喻, 再恍然大悟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也必然为时已晚。

1. 发展思路缺位。

发展思路其实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宗旨, 但是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 几乎没有企业对市场进行研究, 如果问及为什么不进行市场研究时应答的理由比较集中, 一般会认为, 自己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很多年, 对行业情况非常熟悉, 对行业和市场的研究都在脑子里或者企业很小, 但是市场空间足够大, 哪怕几乎是微小的市场份额, 也足够自己发展。正是这种想法断送了企业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2. 人才观念淡薄, 缺少创新。

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还是从事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都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更新观念,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 要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 并要树立不为我有, 但为我用的人才观念。尤其是一般的小型企业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缺乏一个精通生产的生产主管, 结果导致次品频频出现, 效益连年低下, 叫苦不迭。于是又花重金去聘请相关人员, 但是聘来的人十有八九夸夸其谈, 水平虚假。事实上, 如果企业能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肯礼贤下士, 培养人才又怎么可能会缺少人才呢。有了一个实力强劲的人才储备库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必然能够在创新上迎头赶上, 积淀出真正的实力。

3. 缺乏管理优化机制。

在中小企业的管理改进和管理提升中, 几乎没有企业将它纳入到日常工作的议程当中来, 而这恰恰是ISO质量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究其根源, 除了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管理知识的欠缺, 以及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外, 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尚未从靠经验的作坊式运营向依靠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发展所造成的。

4. 现代商业观念的缺失。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没有自己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公司缺乏凝聚力, 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 管理成本过高, 始终制约着企业的壮大发展。又比如大部分企业在营销方面, 营销能力薄弱和营销意识淡漠, 而营销在企业的价值链上占据龙头地位, 这向我们说明了现代商业观念的缺失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多大的障碍。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一)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大部分企业直接融资的顺序是“内部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 原因之一是那些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业主不愿意轻易出售企业股权, 从而更愿意选择债券融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放债券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 因此只能在非公开的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行企业债券。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财务状况不佳, 但是其中也不乏成长性强、市场潜力大、资产结构合理并且信用良好的企业。对于这些优秀企业应该向它们开放证券市场, 增加它们的融资渠道允许这些企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和债券资信评级的基础上发行企业债券。当然, 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投资者风险大的特点, 可以采取担保发债制度, 就是由负连带责任的第三方如银行、基金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等为中小企业债券提供担保。担保主体应该负责加强监督筹资者的募集资金投向, 并对其投资效益做出评估, 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促进改善企业财务管理, 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 鼓励金融创新, 拓展传统银行业务。

随着政府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 国有商业银行都成立了中小企业部, 集中管理中小企业业务, 逐步将中小企业作为重。但是与国有银行的主力军地位相比, 做的还远远不够, 应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1)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情, 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 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 (2)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客户网络全、人才、信息等优势较为突出的特点,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 (3) 结合中间业务的发展从汇兑、担保、租赁、保险等多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 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市场机制是竞争机制,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活力都来自于竞争力的大小, 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就要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步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人才培训,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培训服务体系, 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现代经营意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没有这样的队伍就不会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还要大力培训技术人才, 对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和职工分期分批培训, 使之具备在现代条件下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产品开发, 企业要有必要的产品开发资金、设备及试制条件, 并实施品牌战略, 把产品由过去的那种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一般产品, 转变为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名优产品:

1. 从市场找出路, 寻求市场上的“空白点”。

这里所说的“空白点”, 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指大企业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产品市场;另一层是指其他企业尚未顾及的那部分市场。中小企业在整体上竞争不过大企业, 在大批量长线产品的生产方面不具备优势。但市场本身除了有长线产品外, 还有许多属于小批量的短线产品, 有许多“空白点”。

2. 从建立专业化协作关系找出路除了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外, 重点要搞好与大企业的分工和协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中小企业也是社会分工和协作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产物加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分工与协作, 实质上也是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国外许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们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其生产专业化程度很高。我国在这方面差距不小, 许多中小企业却在分散作战。这种情况, 一方面限制了大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说, 搞好与大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积极与大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应当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和主攻方向。

3. 从规模经营找出路, 使企业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收益。

一个企业要取得最大化的利润, 必须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生产规模。从中外企业的发展看, 规模经济并不是大企业的“专利”。大企业有大企业的规模经济, 小企业有小企业的规模经济。例如那些完全是由于投资量不足而达不到一定经济规模的中小企业, 只要符合市场需求, 符合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就可以加大投资, 使之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4. 从多角经营找出路, 适应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谓多角经营, 是指企业内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即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这些产品之间, 有的存在着某种联系, 有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联系。过去人们以为, 只有大企业才适宜搞多角经营, 中小企业不适宜搞多角经营。现在看, 这种看法并不全面, 一些中小企业也可以搞多角经营。国外有人将此称之为中小企业“经营构造上的革新”。现实也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企业, 把“宝”完全押在某一个方面、某一种产品上, 有时并不是长久之计, 大企业如此, 中小企业也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 实行多角经营, 其产品的跨度不宜过大。在具体形式上, 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要着眼于原有技术的利用;二是要着眼;三是要着眼于产品的成龙配套。

(三) 通过创新投入实现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只有选择了正确的途径, 才能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集中于专门领域。

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从事基础研究、大型技术和尖端技术的研究, 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中小企业不能把不多的人力与财力投入到周期长和投入大的项目中去。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分析自己的产品市场, 寻找大企业无暇顾及的某一细分市场, 开发专有技术, 在方便应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上下功夫, 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能力。

2. 中小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技术创新战略。

据研究技术创新的构思约50%源于用户的要求与建议。只有敏锐地掌握市场信息,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提高成功率, 获得先入者利益。大型企业能够通过巨大的投入开发、引导顾客的需求, 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太大, 成本也太高, 不适合中小企业去采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能够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3. 自主开发与合作创新相结合, 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自主开发是内生技术创新,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费用低, 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技术, 培养一支队伍。合作创新则可以实现企业和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这两者都不可忽视。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中小企业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合作创新可以分散风险, 缩短开发周期。

摘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给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的生机, 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正处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目前的发展也是十分艰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困难, 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困难, 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对促进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问题, 提出整改建议, 使其在经济中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玉丛.德意志银行为创业企业家和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援助[J].中国中小企业, 2007 (7) .

[2]于维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 .

[3]本刊编辑部.美国政府在小企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J].中国中小企业, 2008 (4) .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篇5

每当提起中国这一名字,都会让我们联想起她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古国,而她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为自己成长在一个文化大国而感到自豪。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国,呈现出生产、金融、投资经营、信息网络全球化的趋势。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对于文化而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促进了人类各种文明的融合和繁荣,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冲突,我们中国正正处于这么一个阶段,几千年的文化接受着严峻的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何为文化?关于文化的内涵,学者们众说不一,通常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然而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与传递过程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规范文化的接触、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如今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二是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对精英文化、经典文化的冲击。

首先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说起,文化冲突根源于文化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作为民族特性的东西往往源于一个民族漫长的文化积淀,并由于自身特定的文化实践,不断地从变化的生活中汲取一定的养料,使之得以巩固,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方法和文化价值。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久远的年代呈封闭式发展,因此能得以完好保存。但是到了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差异的文化不断频繁接触,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展开了一个博弈过程,如西方情人节vs中国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张灯结彩,端午中秋却低调带过。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被冷落、忽视的现象,如果不再纠正这种风气,本末倒置的话,一个国家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一样,空有躯壳。

再从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对经典文化影响说起,在这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这些草根文化的最好载体,因特网为它们的传播增添了翅膀。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型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从而出现许多相声、小品、滑稽戏、贺岁片、肥皂剧等等,还有网络上许许多多恶搞经典著作的视频、文章等。也许大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化精粹、优秀的作品应予以保护和尊重。应当相互发展,而不是取缔。我们应当具有批判精神,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论点,歪曲过去的说法应把它否定,而不是哗众取宠,使其助长蔓延;而优秀的,创新的思想就应当很好地发扬传承下来。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问题与对策 篇6

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元,同比增长25%;另据艾瑞咨询测算,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既成为提振内需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用户和消费者对于互联网和网上购物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电商行业,在线销售类活动不断增加,电子商务应用得到拓展和深化。除了从传统市场销售渠道转移到电子商务的消费需求之外,还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第二,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为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2.42亿人,2013年底达到3.02亿人,同比增长24.7%。

第三,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内容创新,移动电商、社交电商、微信电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兴重要领域。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预计,2015年中国移动电商市场交易额将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70%以上。

第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中国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环境和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随着国家监管体系的日益健全、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电商企业及消费者的日趋成熟,中国电子商务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

电子商务服务业包括三类:一是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代表性的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有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QQ网购、苏宁易购、当当网、易迅网、慧聪网、环球资源等;二是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包括第三方支付、物流配送、数据运营等;三是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包括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代运营、网络模特等。在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服务业自身也逐步发展壮大。目前,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商已经形成一个体积庞大的新兴群体。电子商务服务业所发挥的作用大大超出了商业本身,是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一个重要的资源配置途径。

(一)电子商务交易服务

近年来,中国B2B与B2C加速整合,并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变。C2C在网络零售购物中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占主导地位,但C2C的比重呈下降趋势,B2C的市场份额缓慢上升。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服务日趋走向平台化、规模化、集聚化,淘宝网、天猫商城等综合性、平台式大型电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显露出优势。京东商城、当当网、1号店、亚马逊等B2C商城逐渐向平台演变,允许第三方企业入驻开店。垂直电商企业普遍存在品牌认知度低、品牌美誉度不足的缺陷,一些垂直电商企业近几年已陷入发展困境。

1.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在线和移动电商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运营电子商务市场交易平台,为第三方服务,自身不直接在平台上售卖商品,也没有存库。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平台服务主要有三种形式:企业间电子商务(简称B2B)、个人对个人网络零售业务(简称C2C)和企业对个人零售电子商务(简称B2C)。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是中国最受欢迎的C2C交易平台,天猫商城是国内领先的平台式B2C购物网站。阿里巴巴交易平台上产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为商户提供的网络营销服务、交易佣金、在线服务费。

2.京东商城。京东商城早期主营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3C产品的网络零售,后来逐步转型成为综合型网络零售商,在线销售13大类商品,是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同时还为第三方卖家提供在线销售平台和物流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3.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近年来,依托产业集群的优势,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广东在钢铁、石化、粮食、电子等行业涌现出一些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

(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

1.电子商务助推快递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给快递业带来大量业务,促进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快递行业5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电子商务;70%以上的网络购物需要通过快递完成。2007—2012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订单量年均增长37.3%,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4.2%。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快递业务收入达到1 055.3亿元,同比增长39.2%,步入了千亿时代。2013年,中国快递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1.9亿件,同比增长61.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 441.7亿元,同比增长36.6%。

2.多种物流配送模式并存。中国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的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自营模式、半自营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第四方物流模式。电子商务企业根据自身交易规模、发展阶段、资金流等因素,选取不同的物流模式。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国美商城、凡客诚品等大型电商企业采用自营模式。京东商城积极投资建设物流配送网络和仓储设施。截至2014年2月底,京东商城已建立7个物流中心,在全国34个城市建立了82个仓库,拥有超过2万人的专业配送队伍。目前,京东商城自营的配送业务量已占总业务量的80%。易讯网、卓越网等电商企业采用半自营模式。半自营模式介于电商物流自营和外包之间,通常是选择核心地区自建物流配送体系,将非核心地区的物流配送业务外包给当地的落地配或第三方。绝大多数中小电商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依靠“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四方物流模式主要是指淘宝网采取的“推荐物流”,卖方可以在C2C平台上选择淘宝网推荐的快递公司。

nlc202309032207

3.快递企业通过直营和加盟两种方式拓展网点。目前,中国邮政、宅急送、顺丰等快递企业采用直营方式。这些快递企业服务运价较高,市场定位于商务和高附加值业务,在中国电商快递业务量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0%。以“四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百世汇通、韵达)为代表的多数快递企业通过加盟的方式拓展网点,积极在覆盖区域招募加盟分公司,以较低的成本扩大了网络覆盖面,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不过,这些快递企业的加盟网点存在着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客户投诉率高等方面的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三)第三方支付服务

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银联商务、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等为代表的独立于电子商务网站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用户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不具备担保功能;另一类是以支付宝、财付通、易付宝为代表的依托于电子商务网站并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第三方支付已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发展成为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第三方支付企业而非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

(四)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

受专业人才缺乏、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包括在淘宝、天猫商城、QQ网购等电商平台上开设官方网上商城和旗舰店,开展店铺装修、商品拍摄、客服运营等)外包给电商服务企业,形成了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业。兴长信达、杭州熙浪等几家企业能够提供全流程的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上海商派、五洲在线、同创未来等企业在代运营的细分市场上发展成为领军企业。中国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将会从目前的百亿元数量级逐步向千亿元数量级跨越。

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性因素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行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电子商务跨行业、跨领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许多业务在政策未明确的范围内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总局等部门均有相应的管理职能,但部级协调机制缺失,多头管理和监管真空并存。目前的行业管理体制还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难以及时应对和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商业规则和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子认证、网络购物、网上交易、支付服务等的政策、规章和标准规范,优化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不过,由于电子商务是新兴业态,目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商业规则尚不完善,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是空白,部分规章和标准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

3.网络交易纠纷明显增多。近年来,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网上售假和网下制假、网络欺诈、网络传销、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泄露用户信息、虚假宣传、虚假促销等行为明显增多。“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接到全国各地用户的电子商务投诉近97350起,同比增长4.0%。其中,网络购物投诉占52.38%,团购投诉占27.53%,移动电商投诉占10.09%,物流快递投诉占2.24%。网络交易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跨地域性的特点,处理网络交易纠纷的难度大、成本高。

4.大多数电商交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阿里巴巴、京东商城、QQ网购等电商交易企业在促进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价格战是电商交易企业快速扩张的主要手段。持续的价格战使大多数电商交易企业处于资金紧张的状态,盈利能力普遍不强。长期经营亏损或微利,不仅削弱了电商交易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削弱了电商平台对产业链的整合和带动作用。

5.物流配送效率低下。中国物流业发展基础较差,物流配送效率低下,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快递行业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中国快递企业的数量超过1万家,但市场集中度低,现有加盟制经营模式导致快递服务质量普遍不高;二是仓储设施少,且现代化程度低,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等现代化设备未普及;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快递公司主要为大中城市提供服务,中国邮政之外的快递公司几乎没有覆盖农村地区的快递网点。

此外,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落后、信用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中国电子商务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大,今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释放电子商务发展潜力,提高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质量,促进中国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1.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建设由原先的以应用推广为主要特征的外生信息化向内生信息化转变,信息化成为内生于各行各业业务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电子商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不仅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重要领域,而且日益与各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大量新型的现代服务业态。建议国家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有关加快电子商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2.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管理体制。基于“简化市场准入,强化业务监管”的思路,建立电子商务监管的部级协调机制,将各项监管职能有机衔接、深度整合,培育统一的电子交易管理体系。处理好政府市场监管职能与电商平台基于自身平台化优势而具备的公共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在规范电子交易市场方面的作用。监管部门与电商平台一起加强交易信用管理,全时监测并有效打击网上违法违规交易行为,及时处理网络交易纠纷,构建可信、安全、便利的网络购物环境。

3.加强电子商务立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法》等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保障与规范电子商务发展。针对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研究制订《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电子商务小额争议解决办法》等部门规章。建立与完善电子商务标准化工作组织与机制,开展电子商务标准化的系统研究,制订出台各细分领域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同时,加强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的试点验证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制定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相关工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加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尽早实现三网融合,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增强网络覆盖能力,提升宽带接入水平,尤其要提高无线网络、无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提高网络使用性价比的同时降低资费。逐步整合目前国内基于不同技术标准建立的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上网条件,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合采取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推进电商平台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电商交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对相关企业、产业创新发展的龙头牵引作用。

5.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和支持地方在城市规划、仓储设施建设等方面,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保障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仓储配送用地,完善跨区域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推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逐步形成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物流配送体系。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电商参与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智能物流信息网络,实现制造企业、电商、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信息中心)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私募基金,金融市场,风险投资

1 私募基金的概念及分类

私募基金, 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 面向少数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募资而设立的投资基金。由于基金份额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进行, 因此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私募基金是基金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盛行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 主要是为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和过剩资本谋取高利润的投资渠道, 也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融资平台。

私募基金的种类包罗万象, 私募基金依据投资对象的类别可分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一般是公开上市发行的证券类金融产品, 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投资于未公开上市的企业或某一产业。依据其设立的形式可以区分为公司形式的私募基金和契约形式的私募基金。

2 国内私募基金发展概况

我国的私募基金起源与美国较类似, 从风险投资的概念中孕育而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私募基金的概念也渐渐被国人所熟知。准确评价我国私募基金对资本市场的作用, 对于促进我国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和我国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1 国内私募基金规模现状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 截至2015年5月末, 已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2285家, 管理私募基金13663只, 管理规模2.69万亿元, 私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199097人。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中, 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有56家, 规模介于50-100亿元、20-50亿元、20亿元以下的机构依已备案私募基金中,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7487只, 规模11470亿元。

截止于2016年6月底, 基金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4094家, 备案私募基金32355只, 认缴6.83万亿元, 实缴5.58万亿元, 从业人员40.25万人;其中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67家, 管理规模在50-100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34家, 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17家。近年来, 中国私募基金认缴规模逐年稳定增长, 截止2016年6月, 认缴规模达6.83万亿元, 见图1。

2.2 私募基金管理团队现状

从2012年中国私募股权融资金排名前十的案例可见, 我国私募基金投资的主要力量也都是行业内的专业团队来完成的, 包括国外专业私募管理人外、国内投资行业的佼佼者, 以及政府参与的投资机构。见表1。

数据来源:VC Source

3 中国私募基金主要问题

3.1 私募基金规模薄弱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速度迅猛, 至今累计规模已逾5万亿, 仅次于IPO和银行借贷的融资规模。不过较之国际私募基金市场, 我国的私募基金规模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图2及图3中可以看出, 我国私募基金规模虽然在逐年增长, 可是与国际私募基金规模相比, 我们占比仍然微弱最高的私募基金规模占比依旧未突破12%。

数据来源:清科数据中心

数据来源:清科数据中心

3.2 行业人才稀缺

私募基金专业人才稀缺, 难以良好地规范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私募基金的投资过程非常复杂, 涉及了企业战略、投资策略、人才管理、以及各类财务问题。作为基金管理人, 必须是一个专业团队, 只有具备专业的基金管理能力的团队才能在基金经营过程中提供全面的管理, 减小私募基金投资的风险。

3.3 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

私募基金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而言具有以几大劣势, 首先私募基金的流动性不强, 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大型的项目, 但是大型项目的回报期都相对比较长, 将大笔金额投资下去, 可是却不能立刻见到回报, 较股票投资缺乏流动性。其次私募基金的体量过大。一般的私募基金投资都以百万计, 多为300万以上的投资, 而在经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 具有较强投资能力且有大规模投资意愿的在于少数。渠道紧缩, 门槛又高, 投资回报周期长, 这几点都是导致在强烈竞争下, 私募基金相比于其他金融产品处于劣势的原因。

4 中国私募基金的未来构想

私募基金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 其融资规模仅此于IPO和银行借贷, 大力发展私募基金, 提高私募基金的合理的法律地位, 促进私募基金结构优化与创新, 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市场的繁荣, 维稳金融市场。

4.1 取缔空壳公司

截止于2016年2月29日, 就基金协会报备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5979家, 但是据统计, 其中空壳公司以及不具备经营私募基金能力的小企业占到了60%以上。这些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现, 营造了私募基金行业繁荣的假象, 甚至滋生了许多看似为私募基金的非法集资案例。为促进私募基金健康发展, 应当取缔这些空壳公司, 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注册标准, 进而提高私募基金行业的整体水平。

4.2 提供合理的优惠政策

私募基金涉及各行各业, 且大部分私募基金同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这些私募基金投资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完善我国的民生建设, 为社会创造更为完备的福利资源。而这些关乎国家建设的项目投资, 应当享受到优惠的政策福利, 如税收的优惠等。

4.3 放宽外资引进的门槛

国外私募基金的发展相比我们国家要更为成熟, 私募基金管理团队的素质要更为专业。放宽国外私募基金进入门槛, 加大国外资本引进力度, 可以带动我国私募基金的进步, 刺激国内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慧.走进私募基金[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姚静.关于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及其监管探析[J].中国商贸, 2013 (21) .

中国“物联网”发展存在问题探索 篇8

物联网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待解的难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将严重制约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联网方面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健全

物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件产品, 它牵涉到各个行业, 各个产业, 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 它不仅需要技术, 更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 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另外, 随着物联网发展, 将会对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形成挑战, 例如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公民隐私权问题等等。这些情况需要政府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 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 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 物联网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否则, 它只能小有成就, 而不会大有作为。

二、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

物联网发展过程中, 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出现大量的技术, 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技术水平虽然不断提高, 但是技术标准不统一, 例如我国成立的RFID产业联盟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 (RFID) 技术政策白皮书》, 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 目前我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目前物联网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标准不统一, 各行各业各行其是, 那结果是大量规模小的专用网相互之间无法连通, 不能进行联网, 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 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

因此, 尽快统一技术标准, 形成一个管理机制, 这是物联网现在面对的问题, 如果现在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物联网就好更健康快速发展, 否则, 发展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个问题和第一问题又相关联, 如果政府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和协调, 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如何完成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三、没有建立与形成完善的安全体系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 产品植入芯片, 对于产品的用户而言, 建立这样的一个体系, 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 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隐患, 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 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 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 却不被别人所用, 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 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 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另一方面, 对于个人, 由于在物联网中, 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 可人们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 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 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也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就目前物联网发展而言, 会出现哪些安全问题?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技术屏蔽?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 甚至是不清晰的。安全问题解决不好, 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台, 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大量泄露, 那么物联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就不会有企业和用户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四、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尚未形成

提及物联网, 人们经常会说RFID, 其实这只是感知, 感知的技术目前未必成熟, 但是开发起来并不难。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 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 但是感知的信息, 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 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 那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 庞大的, 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 把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 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小企业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 开发出传感应用, 但是一个小企业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高效率的网络。没有这个平台, 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 成本高, 很难发展起来, 也很难起到效果。就当前情况而言, 这种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尚未形成, 严重制约了物联网发展。

五、物联网应用开发未形成规模

物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传感网络, 要求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 不同行业, 会有不同的应用, 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这些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 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这些应用开发不能依靠运营商, 也不能仅仅依靠物联网企业, 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需求和行业具体的特点。从应用层面来看, 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步, 需要一定时间来解决。目前, 物联网应用开发需要形成一个物联网应用的基本体系, 需要一些应用形成示范, 当更多的传统行业感受到物联网的价值, 才能有更多企业看清楚物联网的意义, 看清楚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 也会把自己的应用与业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

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正在逐步推广, 如远程防盗、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智能图书馆、远程电力抄表等, 只不过这些仅是物联网技术的雏形, 还尚未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物物相连的庞大网络——物联网, 只有从上述问题出发, 结合国家和行业实际情况, 不断探索, 才能为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基础教程》马静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2302445 2012年12月.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 篇9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消费需求和外界的竞争环境等的动态变化, 科学地确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一个城市只有当它不可替代时, 才能保持自己在整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城市竞争是多方面的, 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多个方面。

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重在挖掘城市的个性与潜能, 发扬不易为其他城市所模仿的特长, 也就是独特的竞争能力。而结合传统的城市职能定位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城市个性的认识。但是在当今这个形势朝夕变幻、机会转瞬即逝的时代, 希望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正确的策略, 就需要城市竞争力理论与城市职能定位方法的相互完善和补充, 以避免与时代的脱节和发展良机的错失, 尽量减少内耗和与其他竞争城市的不必要的摩擦。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中国的三大城市群现状

改革开放后, 中国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 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 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三大城市群, 它们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 (简称“长三角”) 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 以上海为中心, 包括江苏、浙江15个地级以上城市。长三角是中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体系完整, 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组成城镇系统, 区域内部城镇各类城市的数量呈现“金字塔型”特点, 形成了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 长三角创造出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浙江经济以放开民营经济准入, 形成以国际市场定单为主要指向的新型民营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江苏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起步较早的基础上, 迅速推进产权民营化改革, 使原来以政府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快速转向以民间自发力量推动的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节奏、体制政策差异和商务成本变化趋势, 以苏南经济为代表, 通过吸引外资, 迅速实现与世界产业对接,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成为全球制造业主要加工中心之一。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珠江三角洲城镇间连成一片的趋势十分明显, 如广州市与周围的佛山、东莞等城市, 深圳到广州的穗港经济走廊之间基本上由准城市化地区相连, 呈现出城市群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己呈现出市场化的经济联系, 城市间的开放度较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布局来看, 主要的城市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 客观上形成了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城市分布圈层。厚的

3、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地处中国北部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承德和张家口市, 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 人口3686万。2005年G D P为12585亿元, 占全国的7.6%。京津冀城市群因环渤海而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 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促进全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延伸的枢纽作用, 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诸多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该城市群的北京、天津的发展水平相当高, 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无法辐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扩散能力低的中小城市, 城镇网络体系发展程度不高, 城市群竞争力水平主要由京津发展水平决定, 而不是城市群的竞争水平, 整个城市群处于效率不高的状态。近年来,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滞后于长三角、珠三角, 区域合作进展低于期望值。

(二)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三大城市群的发展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 几乎是遵循一条路子:“作为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链低端的迁入地”, 做了“世界工厂”。中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 也很大程度上重现了这一弊病:大量发展工业, 不注意环境保护。在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下, 不少城市开始将这个问题提上日程, 但要根治这个弊病,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就业压力, 增加了税收、城市G D P (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而数年后, 这种自发的城市发展道路的许多弊病实现:污染严重, 城市发展缺乏远见, 产业布局不合理, 城市人居适宜度很低, 城市重复建设及与周边城市缺乏协调和互补, 使得城市间的协同效益很低, 大多城市都几乎一个模样, 缺乏特色, 各城市间差别大, 竞争力不明显。从国际竞争来看, 与国际大都市相比, 中国城市缺乏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虽然已经进入国际都市的舞台, 但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 还缺乏明显的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和优势。

三、国内外城市发展定位探讨与借鉴

新世纪, 中国城市要想在国际社会搏得一席之地, 甚至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性大都市, 需要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城市规划和定位案例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本土发展的经验教训, 寻找适合自身的城市发展道路。

(一) 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及其启示

苏黎世传统工业区位于苏黎世市区西部, 最初形成于18世纪末。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建成了一批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工业建筑。到20世纪60年代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区位价值的改变, 区内的工厂企业相继关闭或外迁, 使该区逐渐衰败。自20世纪90年代初苏黎世政府开始寻求西区复兴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天, 苏黎世西区已经重现生机, 工业化文明时代的历史印记与当今信息化的发展有机融合, 在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境中散发出独特魅力, 成为苏黎世最具吸引力的场所之一。这其中有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科学系统的论证与策划机制。西区的复兴由政府主导实施了合作规划:从最初的论坛阶段就一直是多方参与取得了各方在认识上的一致, 确保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续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当前的相关项目组织多是由开发商或其他个体出于商业利益或个人意趣的主导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 参与人群也很受限制。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对效率的片面追求常常使改造显得浮华, 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段文脉的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与提升。

2、城市建设具体实施规划的制定。城市建设具体实施规划是对规划的重要深化与补充, 为实际的建设开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是总体规划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从而避免了规划与建设实践的脱节, 尤其为工业区历史文脉特色的延续和公共空间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具体策略。

3、城市生活的复兴。这在西区复兴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强调混合适居城市的概念, 将其落实到每一个街区乃至每一幢建筑内;其次, 规划建设了完整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系统, 为人的各种活动提供支持;再次, 引入新的著名的产业机构, 确保人气, 更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4、建筑保护与改造方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地段、不同建筑, 结合新的发展要求, 采取针对性保护改造策略。西区复兴更注重对场地和建筑的历史进行原真性维护和保持, 保护原有的空间格局与文脉特征, 保留工业建筑的原有风格, 唤起人们对区域的历史记忆, 同时并不刻意强调所谓新老建筑的协调而是各自凸显其时代特色使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对比中彰显魅力。这与中国目前广泛采用的零星建筑个体保留使旧建筑焕然一新或新建筑模仿老建筑等方式不同。

(二) 无锡城市规划的回顾与思考

在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要发展时期, 无锡分别与1986年、1996年和2001年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

1986年版的无锡市总体规划提出以中心城为主体、小城市为两翼、城镇为纽带、乡镇企业为基点的城镇群体结构;1996版提出建设以大城市为主体、中等城市为两翼、中心镇为纽带, 一般镇为基点的城市群体;2001版提出建设“1个特大城市、2个大中城市、12个城镇组团”的三级城镇体系。上述规划内容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省市城市化战略调整的基本导向, 也反映出无锡城市规划从主动适应“苏南模式”, 倡导均衡发展、积极鼓励小城镇建设, 到充分认识土地、环境等地区发展资源的刚性约束, 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紧凑型都市与开敞型区域相结合”, 并提出集约、集聚发展理念和集中型城市化战略的思想演变过程。在三版总规划中, 都延续了“经济中心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 但是每次修编都有所侧重。

近几年来, 无锡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其市委、市政府就敏锐地把握新的历史机遇, 做出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决策, 突破性地摒弃G D P崇拜, 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为抓手, 强力推进整个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无锡人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 毫不犹豫地迎接以人为本的“绿色G D P时代”的到来。

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无锡很快跻身于全国现代化城市行列。无锡的发展与无锡的城市规划定位不无关系。同时, 无锡在发展中, 虚心地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的发展经验 (2006年市委书记杨卫泽要求, 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昆山市、华西村、尚德公司三个重大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 , 将之与本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 走出了具有“无锡本地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以上主要从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和20年来无锡城市发展规划两个案例, 分别简要介绍了两个典型的城市规划和定位的独到之处, 并且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定位的现状, 做简要的分析。

当然, 中国大多数城市目前所处的现状与苏黎世西区和无锡具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人口密度、工业结构、发展传统及政府决策偏好和政策指导方向的不同, 使得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别国或地区的城市化经验。这就要求各个城市在其城市化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该地区的特点和资源优劣势, 并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先进经验, 进行适当的具有远见而且有可行的定位, 以谋求本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走具有地区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摘要:文章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展开, 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分别以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和无锡城市规划的变迁为例, 简单介绍了各自规划的特色和独特定位, 并结合中国城市现状进行了探讨, 以期中国城市在“走出去, 引进来”之间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

关键词:城市发展,定位,苏黎世,无锡

参考文献

[1]、王彦辉, 顾威.苏黎世西部工业区复兴及其启示[J].规划师, 2007 (7) .

[2]、翁林敏.20年无锡城市规划的回顾与思考[J].城市规划, 2007 (7) .

[3]、向俊波.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 2007 (2) .

中国发展问题 篇10

20世纪20年代以来, 世界石油工业逐渐形成了以跨国石油公司为核心的私营石油公司与国有石油公司两大阵营。80多年来, 几经沧桑, 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是石油工业的发祥地, 其没有国家石油公司。但当时, 每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石油公司却有20-30家。在20世纪30-40年代, 由于控制了墨西哥、委内瑞拉, 特别是中东石油生产, 形成了埃克森、壳牌、美孚、BP、雪佛龙、德士古、海湾等7家石油巨头, 人称“石油七姐妹”。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除了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外, “石油七姐妹”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储量的82.8%, 石油产量的58.7%, 炼油能力的57.1%。

但这种情况没有保持多少年, 以伊朗的石油国有化为标志, 私有化的石油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以欧佩克为代表的生产/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 在20世纪70年代赢得政治独立后, 为取得经济独立, 保证石油权益而大力推行石油工业国有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障国内石油安全, 也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 使国有和私有两大阵营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1991年苏联解体后, 东欧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 绝大部分石油公司进行了私有化, 仅保留了俄罗斯石油公司, 但在规模上已经大不如从前。在这一时期, 一批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在国内积极同国外公司合作, 在国外参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比如俄罗斯的前尤科斯公司, 从该国石油公司中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 并且开始进军国外。中国3家国有石油公司也都开始积极向国外拓展, 不仅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行列, 而且在世界石油50强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6年度排序,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已经在销售额、资产总额和利润3个方面闯入前50名, 其中:中国石油综合排名位居第7位, 连续7年位居世界石油公司前十名;中国石化也排在第29位。

无论是私有石油公司还是国有石油公司, 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 在拥有了巨额的资本和强大的技术能力, 逐步积累了在世界不同地方勘探和开发的经验后, 都开始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第一个开始进行跨国经营的是壳牌公司, 20世纪初就把业务逐步向国外拓展, 目前壳牌集团在120多个国家经营着1700多个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石油公司开始效仿壳牌, 通过资产重组, 企业兼并, 不断壮大实力, 提高竞争力, 逐步形成跨国经营的石油公司。这期间, 最有影响力的是埃克森与美孚合并, 成为世界石油业的“龙头大哥”, 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英国的BP先后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阿科及本国的伯马, 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壳牌;美国的雪佛龙与德士古合并;法国的道达尔先后兼并了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埃尔夫。这就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康菲6家销售额10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石油巨头, 形成了世界石油工业的新格局。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 这些石油公司的重组兼并, 并非是各自企业经营不善, 而是通过重组给投资者带来资本的增值, 给新公司带来更强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轮重组兼并, 这些超级巨头已经全部开始实施跨国经营,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总体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特别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使中国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以及中国成功加入WTO, 使中国由全球潜在的大市场逐步变为现实的大市场, 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虽很早就在中国开展业务, 但真正取得进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其在华业务的进展情况与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 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2年至20世纪8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跨国石油公司主要是配合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技术的装置设备, 同时从事对我国市场的初步分析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建设中小型工贸企业,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设立代表处和办事处, 不断壮大业务范围。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中国入世前。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战略投资, 投资规模急剧扩大, 大中型项目增加, 使中国在跨国公司经营中的地位迅速升级。

第四阶段:入世后至今。全世界各行业跨国公司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其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抢占发展先机, 开始对其在国内投资的领域、项目、地点及组织管理机构展开全方位的整合, 使其融入全球经营网络。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经过几十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 几乎都已在国内进行了投资布局。据统计, 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我国投资建厂设点, 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等世界石油巨头大多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在华拓展业务, 投入了巨额资金。BP是目前在我国油气领域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 累计投资总额已达45亿美元之巨。壳牌在我国石油勘探方面投资超过了6亿美元, 总投资达17亿美元, 拥有20家企业和40家加油站。巴斯夫已成为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国石化公司, 拜耳和杜邦已分别在华投资31亿美元和5亿美元, 各拥有12家和19家独资合资企业。

中国企业都应该铭记一个日子, 2001年12月11日。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中国真正被置入了国际化经营的大格局之中, 中国企业也迎来了世界的挑战。

三、“中国石油”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目标及措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实力。资产总额1.54万亿元, 营业收入上万亿元, 利润总额、上缴税费都在19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占中央企业全部利润的20%, 国内外油气总产量近1.9亿吨, 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亿吨/年, 在国内上游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是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企业, 也是国内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和供应企业之一, 并具有强大的工程服务能力和施工建设能力, 在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24位, 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7位。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2008年又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这就是2009年刚刚提出的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奋斗目标。

2008年,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河北廊坊召开2008年工作会议, 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同志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做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工作报告。提出了把中国石油建设成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既具有国际能源公司的一般特征, 又具有中国石油的特色。“能源”是产业特征定位, 即从事能源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主要是以油气业务为主, 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国际”是发展空间定位, 即立足国内、全球化经营的企业, 主要是资源国际化, 市场国际化, 资本、技术、人才能生产要素以及经营理念和企业管理的国际化;“综合性”是业务领域定位, 既包括油公司的业务, 也包括工程技术服务、生产生活矿区服务等业务。

对具体业务的定位, 提出要突出集中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务, 包括国内国际油气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天然气与管道、销售与贸易等业务;协调发展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 包括物探、钻井、测录试井、井下作业, 装置检维修等业务;积极发展石油工程建设业务, 包括油气田地面建设、炼化建设、管道建设和工程勘察设计等业务;有效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务;配套发展生活矿区服务业务;适度发展金融服务业务。

确定的目标是:经过5-8年努力, 到2015年, 形成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总体架构: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增长,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和谐企业建设全面推进, 企业软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 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从这次中国石油确定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思路和奋斗目标来看, 体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充分发挥了中国石油的整体优势。主要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 这是中国石油实现发展的战略高度;二是加快发展主营业务, 稳步发展相关业务, 这是中国石油推进发展的有效措施;三是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发展质量, 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提高发展效益,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与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与员工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这是中国石油在发展进程中认真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也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从以上战略目标和措施来看, 中国石油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也完全符合全球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具有建设国际一流石油公司的鲜明特征:

第一, 优化配置全球资源, 将中国石油各项业务拓展海外。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石油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的现实选择, 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在扩大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方面, 中国石油把其作为国际化经营的龙头的支柱业务, 加快发展和建设国外油气合作区, 新建一批千万吨级油气田, 实现规模化发展。立足现有资源基础,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已开发油田的稳定生产, 这种突出主营业务的特点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借鉴。

第二, 紧跟世界跨国石油公司步伐, 发展国际贸易抢占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是中国石油做大经营规模、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领域。中国石油以增强资源掌控能力和提高市场话语权为目标,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面向全球市场, 稳步发展成熟业务, 不断丰富贸易方式和手段, 提高国际化运营水平, 力争在全球资源集散地和金融中心, 形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区域性油气运营中心。就中国石油而言, 把发展国际贸易纳入公司主营业务之一, 彰显了建设国际能源公司的方向和决心。

第三, 推进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协调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是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业务。中国石油已经在物探、钻井、测录试井、工程建设等方面成功打入海外。大家熟知的铁人王进喜带领的大庆1205钻井队, 目前就在苏丹打井。大庆油田螺旋杆泵凭借着完备的技术水平和优质的服务, 抢占了印度尼西亚和苏丹一直被美国企业垄断的潜油泵市场, 这种以技术和服务打拼市场的战略, 必将成为中国石油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武器。

第四, 搞好国内外合作, 加强与石油巨头之间的合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对外合作长期处于被迫和不平等的状态。但即使这种不平等的合作, 也极大地促进了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国内企业与国际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 特别是加入WTO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实践证明, 加强对外合作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国石油在加强合作上, 一方面立足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开辟国际市场, 通过资源互换、战略联盟、技术转让等方式, 实现合作双赢。这种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 也越来越多被中国企业应用到国际发展战略中。

第五, 以国际能源巨头管理水平为榜样, 不断提高管理效力。战略决定方向, 细节决定成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管理水平必须要达到国际高水平。中国石油通过多年的建设,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强化过程管理, 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管理深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这一方面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调整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中国石油具备了加强管理的意识。特别是推行内控体系建设, 按照国际相关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定, 使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四、国内企业必须要参与国际竞争

据有关专家测算, 若美国经济年增长3%, 中国年增长8%, 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同;如果美国增长4%, 中国增长7%, 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在世界近代史上, 有3次成功的经济追赶。因此, 发展速度问题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 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实现跨越发展。

第一, 加强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推进国际化经营, 必须要对国内外经济环境, 特别是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环境做好调查研究, 在及时跟踪分析的基础上, 加强前瞻性研究预测, 深入剖析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 这样才能结合实际, 制定置身全球化经营之路。

第二, 加快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 向大型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二是企业的产品结构, 要依靠科技投入强化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功能性;三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国际惯例和各个国家经营法规运作, 实现依法经营。

第三, 积极加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首先, 国内企业要牢固国内终端用户之间的合作, 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避免互相过度竞争。其次, 要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加强与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 这样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 又可以促进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人最常讲的一句话是:“狼来了”。许多国人感到:中国企业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与优秀的跨国公司存在差距, 狼吃羊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必定会在中国的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是经过7年来的实践检验, “羊”没有被吃掉, 而加入WTO, 使国内的一些“羊”变成了“狼”。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 TCL收购汤姆逊彩电部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等等, 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领域连续上演收购好戏, 这些典型案例也拉开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序幕。“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种收购兼并的趋势必定会延续下去。

我们坚信, 只要中国企业站在全球化经营的高度上, 勇于应对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 坚定闯入国际市场的信心, 在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上, 中国企业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4.

[2]、萧金成等.企业重组理论与实物[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3]、张海韵.走向改革前沿[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4]、邓荣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中国住房发展的形势、问题和建议 篇11

对当前住房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1.住房市场结束单边上涨,进入阶段性调整期。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经历了十余年黄金发展期,这有其历史独特性:一是住房市场化释放了长期受抑制的住房需求;二是快速城镇化带来大量城市新增人口;三是各级政府将住房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内需的支柱产业;四是在货币宽松及其他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五是强调拥有住房所有权的独特文化氛围及住房租赁市场不发达的双重作用。2014年以来,住房市场总体上由“单边上涨”进入总量供需平衡的阶段性调整期。

2.住房发展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住房市场发展地域差异显著。中国住房市场体系已形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特大和大城市,如北上广深,住房仍然供不应求;第二类是中小城市,住房总体供过于求;第三类是县域镇村,住房总体大量闲置,其中农村住房至少有10%-15%闲置。

居住和非居住用地供应结构失衡。工、商业、行政等非住房用地占比高,花园式工厂和政府大院比比皆是,居民住房供地较少,住房用地供给总体不足成为推高住房价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住房租售结构失衡。产权住房市场较发达,租赁市场总体上长期不发达,是城镇低和中偏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原因,租售失衡成为一、二线城市住房供求矛盾的焦点。由于租赁住房供应少、租赁市场不规范,租房家庭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很多中低收入居民只能通过买房(尤其小产权房)而不是租房来满足居住需求。

住房发展中长期趋势展望

1.中长期住房总量供给充裕,城镇住房总体水平较高。从主要指标来看,中国住房人均存量水平与同类国家相当,但住房资产占有不均等问题突出。城镇家庭拥有多套住房(二套及以上)的比率显著高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据本课题组预测,全国目前在建施工(部分已预售)加待售的商品住房面积为55.6亿平方米,而每年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可达12亿-14亿平方米,中长期来看商品住房总量供给充裕。

2.中长期住房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城镇化带来的住房需求趋向平稳。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测算,中国城镇化率2020年将在60%以上;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率2030年将达到66%-70%。城镇化仍将带来新的住房需求,但增速趋缓。据本课题组预测,“十三五”时期因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住房新增需求年均约为3.8亿平方米,2020-2030年新增住房需求年均约为3.0亿平方米。

收入增长带来持续的潜在改善性住房需求。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收入每增长1%,住房需求增长一般在1%以内,大多集中在0.5%左右,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降低。据本课题组预测,“十三五”期间与人均收入增加相适应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年均为7.4亿平方米,2020-2030年改善性住房需求年均约为7.8亿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潜在需求要依赖房价收入比下降和租赁房占比上升等因素才会完全成为现实需求。

折旧带来常规住房需求。据课题组预测,按1%的折旧率计算,“十三五”时期的总折旧需求为10亿平方米,年均约2亿平方米;2020-2030年年均折旧需求约为3.2亿平方米。

以上三项合计,“十三五”时期中国新增住房总需求估计年均约为13.2亿平方米,2020-2030年新增住房总需求估计年均约为14亿平方米。需指出的是,预测的总需求中包括低收入人群的新增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将要依赖增加保障性住房和商品租赁房的供应才能实现,加之新增年轻劳动人口下降因素,预计2015-2030年的实际需求年均为10亿-13亿平方米,与近几年的实际需求大体相当。

3.中长期住房发展新特点。住房开发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住房产业面临重大转型,将从以投资为主向存量消费为主转变,从“发动机”向“稳定器”转变。我们预测,2015-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平均增速将由2001-2013年的21.8%降至10%左右。

住房产业中服务比重将上升。过去十余年,中国住房发展以投资为重点,房地产服务业和建筑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和美国的水平。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可预见未来住房产业服务比重将随之上升,智慧城市、住房中介服务、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住房发展方向由量的扩张逐步转向量质并举。未来,住房发展方向主要在品质提升、功能环境改善和绿色低碳。产品类型也将从大众化、同质化住房转向定制化、差异化、精细化住房,以及对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的发展升级。

住房市场地域分化将更加明显。住房市场未来的地域分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完善的特大和大城市的住房需求仍将旺盛,而中小城市的住房需求仍将不足。第二阶段,中小城市在吸纳地域优势产业后,可能减少对特大城市的人口输出,并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接收农村剩余人口的主力,由此形成一个较长时间段的住房供求平衡;县域中的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作用也可能增强,从而减少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迁移的压力。

住房制度政策存在的问题

1.部分住房制度政策偏离住房基本属性和基本国情。住房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居住属性,居住为人类“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之一;二是资产属性,住房为不动产,使用价值耐久,但资产属性依附于居住属性。对住房基本属性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如下后果:一是出现大量无人居住的纯投资房,造成资源浪费;二是许多保障性住房功能、配套不完备,区位不合理,因无法满足老人看病、孩子上学、成人上班等家庭多元基本生活需求而难以入住,特大和大城市部分低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

此外,住房发展存在一些脱离基本国情的问题:富裕阶层占有过多住房,拉大了居民财产和分配差距;住房户型偏大、能耗偏高;为了政绩和面子工程大拆大建,加之规划也不够合理,导致资源巨大浪费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区位的边缘化;市镇政府缺乏住房发展规划和政策自主权,全国住房政策“一刀切”;供求结构失衡,住房供不应求与大量闲置并存。

2.政府市场界限不清,调控目标多重叠加。回顾十余年住房发展历程,政府对住房市场设定了控制房价、增加保障和拉动经济等多重目标,在发挥一定正面作用的同时,也造成如下后果:一是政府与市场角色和功能不清,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干了一些不该干也干不好的事,未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间有关部门共出台100多项房地产调控措施;二是过分地将商品住房开发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工具,强行“调节”住房市场;三是保障房目标、性质、分类及人群对象定位、分类不清,成为部分人投资、投机套利的工具,未能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受益,反而挤占了部分商品住房市场需求。

政府首先应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规范和监管住房市场的发展。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及地方财力对土地收益的依赖,使地方政府既有动力又有能力通过控制土地供给来操纵住房市场。有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开发商与银行三方结成利益链,助推了地价和房价的升高。

中国住房市场是高度地域化的市场,地方政府尤其是市镇政府更了解本地住房情况,应在住房供需引导和调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央政府包办了大部分本该由省和市镇政府负责的住房管理职能,包括下达指令性用地和保障房建设指标、规定刚性住房建设标准、制订刚性的住房市场调节措施、对区域住房市场下达直接的无差别行政管制措施等。同时,很多市镇政府过于重视住房市场对地方财政的增收作用,在住房发展中缺乏基本责任和作为,未能在保障房供给和商品住房市场监管与调节中发挥足够的作用,对本地住房发展规划指导不足,对基础数据重视不够。

3.住房发展的配套制度政策不完善。土地使用制度重增长、轻效率。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对工业用地实行低价供给政策,致使工业用地利用率低。据统计,低效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1%。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十分宽裕,农村居民点闲置用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公里左右,低效用地在6万平方公里以上,二者合计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8.58万平方公里)的总量。

住房财税制度不够合理。一是中国现有房地产领域的税费制度重流通、轻保有,开发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负较重,保有环节税负较轻,推高了住房交易成本,阻滞了存量住房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土地、房屋的闲置浪费;二是城市财政对土地出让金依赖过大,且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的政策严重助长了地方政府通过“寅吃卯粮”的办法追求当期业绩的短期行为;三是地方预算机制不健全,用于住房保障的资金支持不足且缺乏稳定性。

住房金融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住房建设融资结构单一,缺少直接融资渠道,过多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成本过高,导致开发商无力建设租赁住房。缺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政策性金融。

住房发展规划和基础信息薄弱。各地尚未摸清本地区存量住房使用情况和在建、已规划、在规划住房数量与结构,并未能掌握人房实际关联对应情况。住建、国土、公安、税务、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之间尚未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住房统计体系不完善,缺乏充分、准确、及时的基础信息,给政府科学决策和规划带来困难。

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住房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阶段,政府应着力于稳定市场、防范风险,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双功能住房发展体系和配套制度政策。

1.界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市场和政府保障双功能住房发展体系。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住房发展中的作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重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凡市场能做的,都交由市场来做,商品住房的建设、流通、管理全部市场化,市场主体在市场规则下有序交易,确保商品住房财产权利明晰和交易自由。市场做不到或者做不到位的,由政府介入。政府的主要职责如下:提供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维护住房市场规划和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引导调节住房供求总量和结构,科学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促进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健康、持续和协调发展。

建立人、房分类对应的市场和保障双功能住房发展体系。按照常规统计分类口径,可将人群等分为五类家庭:低收入家庭(20%)、中偏低收入家庭(20%)、中等收入家庭(20%)、中偏高收入家庭(20%)、高收入家庭(20%);同时,将住房分为低保公房、廉租公房、平租公房、商品租赁房、普通商品住房、中高档商品住房、高档商品住房七个层次(现行政策中的公共租赁房概念包含前三类住房,但未体现三者间居住水平质的差异,过于粗放)。

政府主要职责是保障低收入家庭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减轻中偏低收入家庭中住房困难户的住房负担,此两类家庭为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覆盖对象;中等收入家庭、中偏高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由市场供给。其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方式有“低保”公房和廉租公房两种;中偏低收入家庭以平租(成本租金)公房和政府给予货币补贴的商品租赁房予以保障;中等收入家庭的商品房,政府给予规划支持(选在交通、生活服务和工作便利的地点,较高容积率,较小户型)。住房供应遵循优先保障基本住房、充足供应一般住房、量力发展改善性住房、适当控制享受性住房、有效抑制奢侈性住房、严格控制纯投资性住房的原则。

2.发展多层次住房市场,分类调控、互补互利。在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和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域镇村”三类地域的人口流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应尊重并遵循住房市场三类七层的客观现状、规律及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对不同地域的住房市场实行差异化管理,分类统计、分类规划、分类保障、分类调节和引导。

特大和大城市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的龙头,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应以智力和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可顺应其土地住房市场高价、高效的客观发展趋势,合理适度地抑制人口和中低端产业的过度集聚;同时,将劳动、土地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或安排至中小城市和县域。中小城市位居特大和大城市以及县域之间,应成为全国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力,应发挥其土地、资源、环境和住房等比较优势,在接纳特大和大城市转移过来产业的同时,发展地域特色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大镇将成为全国广大县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层,应可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市民的就地转化,成为现代农牧林矿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产业基地和农民市民化生活服务基地;中小村庄将有相当部分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逐渐消亡;县域镇村应在维持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向特大和大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提供剩余土地的有效置换。

特大和大城市可采取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方式,将占地多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同时实现与县域镇村剩余土地的置换。中小城市也应为县域农村剩余建设用地整治为新农地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县域镇村在人口大流出的同时,应在特大和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的资金、智力和技术支持下,承担将剩余建设用地整治为新增农地的任务,以弥补特大和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为增加建设用地而减少的农地,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农致富。按实际情况,此机制可分别先在地级市域内,再在省域内,最后少量在跨省域三个地域范围统筹协调、梯次实施。

3.健全土地、财税、金融、人口等配套制度和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公平高效的土地利用制度。国内外经验表明,住房问题主要集中在特大和大城市,而土地供给是住房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土地制度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全面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上。

建立以“三位一体”为骨干,重保有、可持续的房地产税费体系。根据“稳定税负、简并税种、优化结构、三位一体、梯次负担、适当分权”的原则,建立有效支撑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发展的房地产税费体系。

发展直接融资和中长期开发融资,降低保障和租赁房建设运营成本。一是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房地产企业上市、发债和再融资,以获取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发展公共和私营租赁住房公司,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将以养老为主的社保资金和大额保险资金引入租赁房投资领域。二是完善住房按揭贷款制度,扩大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三是建立国家层面的开发性住房银行,为那些从事基本住房保障、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及低收入人群商品租赁房建设的企业和机构提供长期、大额、专业、稳定的住房建设融资支持。

中国消防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近年来,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不计其数,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的消防技术还难以完全阻止火灾的发生, 因此, 加强我国消防技术建设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我国目前消防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一、我国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社会消防安全工作仅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很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非常淡薄, 单位内部消防安全责任制度不明确, 消防设施不够完善, 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 没有在消防安全方面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资金, 完全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存在侥幸的心理, 最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2. 消防法制建设不完善

(1) 立法方面。尽管我国立法工作发展迅速, 但还是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法制的需求。法律责任不够具体, 相关部门的消防职责不够明确, 立法周期比较长, 程序相对复杂, 不能及时根据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等都是我国在消防法制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 守法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多数公民法制观念薄弱, 守法意识不强, 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消防安全的建设, 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对消防设施进行建设, 甚至知法犯法, 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视而不见, 最终导致最大火灾的发生; (3) 执法方面。一些消防执法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没有正确的法制观念, 执法时不按规范进行, 也会存在火灾隐患, 最终导致火灾的发生。

二、加强消防建设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贸易也在不断地加强, 标准是保障一个国家根本利益的合法工具, 也是一个国家技术和商品输出的桥梁, 其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消防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积极顺应国际潮流, 跟踪国际动态, 引进、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与国际标准水平一致或更高水平的消防技术标准体系, 才能促进消防相关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消防技术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1. 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 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 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 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 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 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 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 (每小时15加元) , 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 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 但由于条件较苛刻, 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 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 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 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很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 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与中国的现役军人制度不同, 有些国家的消防工作已经职业化。但职业化资金投入比较大, 因为消防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需要很大的物质保证, 没有足够的财力寸步难行。目前, 我国现役制的消防员占人口比例为万分之零点九一, 也就是说, 每10万人口里只有9人是消防员。在美国, 每千人就有一名消防员。警力严重不足有两个原因:一方面, 城镇不断扩大工业, 消防任务繁重;另一方面, 消防职能不断拓宽, 更加凸显警力的不足。从世界范围看, 消防员的职业制是主流, 也是发展方向。

我国的消防为现役制, 两年服役期限使得稍有火场扑救经验的士兵就要退伍, 尽管一些素质较高的士兵会被选为士官继续服役, 但人数远远不够。消防指挥、监督管理人员也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 这就很难稳定军心, 他们无心钻研业务, 最终导致中国消防监督和执法部门素质很难大幅提高, 事实上还有下滑的迹象。消防职业化会部分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尽管做起来非常难, 但这是趋势。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 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 火灾报警乃至扑救。总之, 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 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 又是生产者, 还是受益者, 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空间相当大。再者, 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 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 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 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 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 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 应该采取政府采购, 增加竞争机制, 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2. 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

1998年颁布的消防法中明确规定, 要“抢险与救援并重”, 由消防部队承担社会抢险救援这一重要任务。因此在新世纪里, 我国消防部队的任务将不仅仅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指导下的灭火作业, 另外, 抢险救援并重的理念扩展也是我国消防部队的职能。

社会的消防防治能力和消防服务程度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表征。可以通过对火灾的有效扑救, 达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 也体现了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消防工作提出一些新要求, 火灾形势十分严峻。而我们的消防技术发展又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火灾的总体扑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 在强调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消防科技投入, 以提高我国的消防扑救能力的同时, 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战略, 一是开发并推广智能化消防预警系统, 二是消防监管部门依法监督各种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备, 及时解除火灾隐患, 防火于未然。即使在消防科技发达的国家, 也十分强调依法治火和通过消防宣传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 在发展中国家, 在预防和扑救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 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消防宣传尤其重要。2004年2月15日, 中百商厦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是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造成的, 有关领导干部对此负有重要责任。

火灾的发生主要是人为因素。比如:侥幸心理, 消防安全意识差, 违规违章操作, 领导不重视等等。因此, 通过消防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相关领导的重视, 另一方面要加大消防执法和监管力度, 实施中央垂直领导, 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明确后, 严肃依法处理事故责任人, 是增强消防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消防犯罪低成本性, 是火灾事故发生和很多人违规、违法操作的主要原因。中央对2003年11月23日、2004年2月5日与2月15日三起特大安全事故的严肃处理, 和因之实施的主观领导干部的“问责制”, 表明了中央在安全事故处理上的决心和态度。消防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

四、总结

上一篇:规范养护下一篇: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