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中国

2024-05-25

发展观中国(精选12篇)

发展观中国 篇1

近年来, 全球性的能源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能源利用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本措施。当前, “绿色”作为—个国际化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大力发展绿色商业已经成为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 成为我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时代要求。

中国商业已驶入绿色商业年代,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快速发展, 倡导应用和销售节能绿色商品, 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当前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及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面临的关键及迫切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商业联合会将于2010年元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将围绕“走绿色创新之路、发展商业新机遇”为主题, 邀请国家领导、专家学者、国内外商业企业高层权威人士与会演讲交流, 具体包括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战略及热点问题高层研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研讨、商业节能减排专题研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品推介会、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及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实地考察及企业个性化商务对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及成就, 进一步提升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品牌形象,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促进商业企业绿色品牌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 大会同期举办“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表彰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及绿色产品, 在大会期间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推介原则, 通过建立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 倾力打造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权威荣誉平台, 向全行业及全社会广泛推广, 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绿色商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及“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无论是从规格水平还是权威效应方面都将成为观察和了解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窗口, 也是展示和弘扬我国绿色商业优秀企业风采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炫色舞台。截至目前, 大会已引起各级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各商业企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已有200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已有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与组委会商谈参会事宜。“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和强劲引擎。

发展观中国 篇2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我是一个七零后,我见证了中国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我见证了中国人的物质文明的崛起,我也见证了中国人的精神文明的退化,我也见证了中国人在物质世界里的迷失。我是一个北方人,北方发展经济发展的要比南方要晚一些,我来说一下在经济发展没波及到北方之前,北方人的幸福感,北方人的道德人性。在经济没发展到北方之前,北方人的幸福感相对于经济发展波及到北方之后明显要高很多,经济发展波及到北方之后人们的压力上升了,人们的虚荣心上升了,人们的劣根性上升了,相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了,人们变得浮躁了,道德人性下降了,宽容心,包容心,爱心下降了,人们没有了充实感和方向感,人们迷失在了物质文明里。我想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大致相同吧,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南方人亦或是北方人。发展经济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用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这种方向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不会是错的。但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人们富裕了反倒迷失了呢,反倒越来越幸福感下降了呢?这就像计算机,分硬件和软件,硬件和软件分工不同,功能不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正常运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中,经济物质是硬件,精神,思想,文化,观念是软件,在经济发展中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或是硬件软件不适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只有硬件,没有软件,达到了物质文明确没有相应的精神,思想,文化和观念来引导人们,所以中国人迷失在了物质文明里。中国领导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只关注了硬件,并把硬件发展的很好,(中国经济在世界已经很有影响力了),中国领导人对软件关注的不够,所以中国人迷失了,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了。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迷失实际就是对物质跟自己的关系认识不够,有一些问题需要找一些好的哲学家,科学家来为大家辩论和指出方向,比如物质是用来伤害我们的还是用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的?再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面对人们的迷失,幸福感的下降,各种各样的负面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辩论和研究,在辩论和研究中让公众受益。

中国要讲究空间科学发展观 篇3

“城市”两个字,说文解字,应该是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观象与结果:市,即是交易;定期交易,即是市集;人因市集而聚集、而工作、而生活,为了安全,乃筑城围之,即有城市。

中国在1979即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率是9%,32年后的2011年,提高为51%,提高了42个百分点,平均一年增加1.3个百分点,但速度是越来越快。需要指出的是,50%或许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分界点。

过去30年,重要而且是高度集中在沿海,特别是珠三角及长三角,原因很容易理解:“两头在外“。一方面,中国缺乏的原料、资本、技术、管理等都来自海外,这些生产要素与当地的另两种要素整合,制造出产品,因国内市场尚未成熟,必须外销,因此,沿海即成了生产中心,原料、资本、技术等可源源不断引进,一旦当地劳工不足了,也可自内陆省份源源不断移入,于是两个三角的城市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起,深圳由几乎是零到一个逾千万人的超大城市,就是一个发展史上的神话与典范。

以外需导向为主的沿海城市化,虽然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是因此在中国的空间布局上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与麻烦,典型地体现在中国特色的“春运”上!中国因此出现了全球史无前例的人口大移动,国家资源为了春运高峰而不得不在交通运输上投注的巨大资源未必符合经济效益,与此类似的还有西电东输、西气东运的巨大投资与巨大损耗。至于各城市因人口过多导致的各种包括了交通、垃圾、住房等困扰那就更是不在话下了。中国必须从这些昂贵的教训与代价中总结经验,因为中国城市化的路还要走下去。

根据统计,全球200个国家城市化率平均约75%,发达国家是85%,美国为90%,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现在大约正好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将在新世纪中完成。

对于将在新世纪中迎面而来的中国城市化“2.0”,可以有以下的观察:

(一)将由外需导向转变为内需导向。这是因为市场形势的“外消内长“,这有利于中国整体空间的合理化布局。

(二)经济产业的内需导向与城市化是两件事,但相辅相成。内需导向会加速“内陆”城市化,城市化也有利于拉动内需。

(三)中国潜在内需(大约八、九亿人的规模)的持续开发,将改变全球产业发展的导向,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为中国制造“;也因此,会促进全球对中国的贸易、对中国的投资,并进一步,微妙地牵动到全球的政治关系与战略关系。

(四)内需化与城市化一个必然的共同效应是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壮大,鉴于中产阶级的特殊性格——保守稳健却又期待改革进步,相信也将对中国的社会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这样的观察分析,城市化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诸多发展机遇与问题的核心,所以是中国新世纪的大功课。也因此,我认为中国极有必要成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研究院“,为新世纪中国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擘划:

——在宏观面,擘划全国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产业在全国范围中的合理布局;

——在中观面,擘划“中心——卫星城市网络”,避免超大城市的出现;

——在微观面,为个别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千篇一律,如何善用自身人文、历史、自然优势打造独特风格提供建议。

发展观中国 篇4

[15]姜望琪:从《语用学手册》看语用学的最新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2) :1~7

[16]况新华谢华:国内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 :6~8

[17]李广凤:浅谈外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1) :63~64

[18]廖定中蒋澄生:于细微处听“弦音”——略谈语用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 2001, (2) :60~63

[19]林俐杨晶雷聪:论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语用学教学改革及语用能力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 2008, (4) :123~125

[20]刘根辉李德华: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J].现代外语, 2005, (1) :72~81

[21]刘建达:语用能力测试研究:现状、问题与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52~58

[22]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4) :259~265

[23]刘芹戴炜华:语用测试及其在英语口语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4, (1) :61~66

[24]刘润清刘思:语用习得的认知特性和影响因素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218~225

[25]刘小珊:跨文化交际中褒奖行为的比较及语用失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40~43

[26]蒲婧新:语用失误现象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104~106

[27]钱冠连: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 2001, (4) :7~16

[28]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J].现代外语, 1990, (2) :

[29]冉永平: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J].外语研究, 2006,

[30]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1) :

[31]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

[32]魏玉燕:2001, 语用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109~113

[33]文旭:中国语用学20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4]吴亚欣于国栋:《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评介[J].现代外语, 2003, (3) :326~330

[35]许国璋:语言学译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36]杨维秀宋云霞:语用测试与复合式听写评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5) :172~173

[37]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38]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52.1~82.1

[39]庄冬文:语用失误与英语口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近年来, 全球性的能源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能源利用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本措施。当前, “绿色”作为—个国际化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大力发展绿色商业已经成为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 成为我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时代要求。

中国商业已驶入绿色商业年代,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快速发展, 倡导应用和销售节能绿色商品, 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当前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及实现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面临的关键及迫切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商业联合会将于2010年元月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将围绕“走绿色创新之路、发展商业新机遇”为主题, 邀请国家领导、专家学者、国内外商业企业高层权威人士与会演讲交流, 具体包括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战略及热点问题高层研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研讨、商业节能减排专题研讨、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产品推介会、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及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实地考察及企业个性化商务对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为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及成就, 进一步提升优秀绿色商业企业品牌形象,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促进商业企业绿色品牌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 大会同期举办“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表彰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及绿色产品, 在大会期间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推介原则, 通过建立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流程, 倾力打造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权威荣誉平台, 向全行业及全社会广泛推广, 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 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绿色商业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及“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奖”推介表彰活动无论是从规格水平还是权威效应方面都将成为观察和了解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窗口, 也是展示和弘扬我国绿色商业优秀企业风采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炫色舞台。截止目前, 大会已引起各级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各商业企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已有200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已有国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与组委会商谈参会事宜。“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成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和强劲引擎。

中国梦——浅论中国经济发展 篇5

内容摘要:“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经历一系列的战争,欺压之后,中国这只始终屹立不倒的雄鸡正走在更加强大的道路上,而在最近,在201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继续稳中求进,并且2013年的经济走势有望略高于2012年。

关键词:中国 崛起 中国梦 复兴 强大 经济

中国意即:“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中原大地为发祥地的国家”。在英文中的单词是CHINA,是陶瓷的意思。中国是唯一拥有官方记录的历史的国家。距今约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和朝代,后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夏、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战,众多民族融和而成为中华民族。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有着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戏曲、书法和国画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为传统节日。在国际上我们中华民族是享有盛誉的历史大国。

在古代,我们华夏民族的光辉照耀全世界,但因为清代政府的闭关锁国,也像印证了一句中国的古话:“盛极必衰”,中国的光辉逐渐衰弱,到后来,因为世界上的生存定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祖国遭到了当时的强国的无情的侵略。例如: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年爆发的日本侵华战争······。这系列的耻辱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不会给他人来欺负自身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让我们伟大的祖国重新在世界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实现我们的伟大复兴。

在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中求稳,预计全年增长略高于7.5%。在接近第四季度时,一些积极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首先,外贸趋向好转。新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促使世界经济短期向好。自欧央行实施直接货币交易、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后,英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相继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短期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消费信心,我国出口增长将逐步回升。【1】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阅读我们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之路历程,使我回顾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详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经济复兴之画卷。100多年来,民族经济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执著追求。

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2】,特别是今年习总书记提出的要严厉打击贪污犯罪,实行节约消费。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经济复兴的基石,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力。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经济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3】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们首先应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并且我们需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然,要让中国经济实现伟大复兴得以实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仍然复杂,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仍然复杂。因此,我们对于梦想的追求和期盼,一定要有现实的前提和基础,将困难想的充分些,将问题考虑得深入些,就会让梦想插上现实的翅膀,脚踏实地地努力,实实在在地奋斗,中国的未来就有更光明的前景。

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有喜有忧。【4】今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至于增势是否减缓则存在未定因素。改善的原因,首先来自新兴大国的持续高速发展,有力地稳定了全球态势,不仅保障了世界上1/3人类的经济进步,而且给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传统经济发达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同时,发达经济区也在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地区经济。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率先改革金管体制,弥补旧制不足,以确保未来不会再次发生类似危机,这一努力的效果将逐渐显现。对欧元区少数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已创设永久性的救助机制,以维护整个欧元区的稳定,并对接受救助的成员国附加严格条件。

但是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以邻为壑、过河拆桥的短视还屡见不鲜。一方面,欧洲一些央行已开始退出危机期间采取的紧急救市措施。另一方面,美国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欧美分别出台的货币政策各有缘由,但各方埋头自顾而缺乏协调的做法,无益于国际社会通力协作,更不利于克服贸易保护主义,这使新年中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蒙上阴影。

从我们国内看,【5】经济结构一日得不到优化调整,尤其是房地产支柱产业政策得不到切实改观,那么中国经济就一日无可持续性可言。同样,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日得不到治理,那么中国经济也一日无安全稳定可言。房地产领域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但是那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由此造成中国经济更加困难。同时,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有所收敛,中国会进入一个加息通道,但力度不会太猛,主要原因是房地产绑架了中国金融系统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体系。在维持房地产不涨也不倒的前提下,管理层会竭力寻找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的办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会把目光放到基础建设(包括高铁之类)、农村改造、内需消费、新兴产业等领域中。

同时,我国外贸依然处于增速放缓阶段,但也应看到,在整个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取得现有的成绩来之不易。在2013年的外贸形势不容乐观。现在从国内外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分析来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深度转型调整期,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依然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仍然抬头。

因此,在现今的国际形势之下,我们要想实现习中国的经济的伟大复兴就更需要我们全体华夏人民的共同努力。这个伟大的梦想,蕴藏着中华儿女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我们需要从我们的身边事做起,由此上升到一个一个的小人际圈,再到每个社会阶层,到整个中国,最后向世界人民郑重的宣布:“我们华夏民族从未衰落,我们一直是屹立在亚洲板块上的雄鸡,向着每日升起的旭日。” 在过去30多年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即使与同行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缓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3.体制不合理,产业和市场化程度低4.国际竞争力薄弱,参与全球化程度低。根据上述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2.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3.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4.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十分重要,我们要全面看形势。既要看局部,又要看全局;既要看现状,又要看趋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引起高度重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形势与政策》教科书 【2】新华网 【3】人民日报

【4】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及营销模式变革分析【5】论非公经济人士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责任

发展观中国 篇6

第一,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说世界城市是分级的,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第一级的综合城市大家耳熟能详:纽约、伦敦、东京,为什么是这三个城市?为什么不是其他的?非洲为什么没有?在这些世界城市的背后,支撑它们的其实是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城市是当年大英帝国的遗产;纽约是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强大的国家;东京得益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历史的轨迹还在往亚洲移动,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经济重心可能进一步地向中国聚集。有不同的预测:有早期预测说在2045年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但归根到底是认为中国在不太长时间内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中国成为经济体第一位时毫无疑问就能够为中国建设一个甚至不止一个世界一级的城市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际上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世界城市,那我们可能就要反省为什么没有世界城市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来看,建设世界城市是我们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加快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走一条参与全球分工,为世界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双赢的和平发展之路。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恰恰是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转向集约式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那种依靠土地、劳动资本等等生产要素投入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靠效率、靠创新促进发展。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利于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来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应该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事务,在全球的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系列机制,最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建设世界城市会让更多的国际组织聚集于此,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到这里,从而有力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第三,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城市有很多功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扩大和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世界城市也将会大大增强对跨国公司总部的吸引力,也会推动中国的很多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就使得中国能够利用聚焦到世界城市中的跨国公司总部影响和控制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环节,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从而支撑中国的和平发展。

所以说建设世界城市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同时和平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且,中国建设的世界城市将有别于现有的世界城市,它是新一代的世界城市。

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思路

北京建设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它反映的应该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是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它应该是一个低碳的、绿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城市,它和工业革命时代的遗产,和以往世界城市有延续,但是一定也会有更多新的元素。世界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从一开始建设世界城市的时候就要理清思路,要思考很多问题,是继续重复那些“摩天大楼”,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等等。

世界城市发展有很多基本的要求,它要对全球,特别是高端的生产要素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是一个宜居的,让每一个人有着蓬勃发展机会的城市。它有畅通的对外交流:人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对外是畅通的;对内是高效运行的。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弥补。比如过去的世界城市都是国际贸易中心,都有国际港口的支撑,北京是近海但不是沿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现在虽然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缺乏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诸如此类。

首先,建设世界城市要处理好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当未来有一天北京真正成为世界城市的时候,不管是本地的北京人还是外来者到了北京,他一定能感受到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北京,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是能够反映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它又能反映时代要求,反映生产力发展最新进展的城市。

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首要推动方向是加大它的国际化。但是在加大国际化的进程中,时刻都不能忘记保持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是什么?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流,有中国特有的制度、中国特有的建筑、中国特有的城市规划。中国特色和现代的技术进步、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理念相融合,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要打造一流的环境来汇聚全球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拥有大量的国际组织才能建设成一个一流的世界城市。

第三,现在的世界城市都是跨越行政区划的,有“大伦敦”、“大纽约”,包括“大东京”。北京要弥补贸易和港口方面的不足,让北京更加高效,可能就不能局限在北京的行政区,更不能在五环内考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考虑京津冀的统筹规划。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是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很多层次的。所以我想用“大北京”比用“首都经济圈”更能反映它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为未来的国际组织聚集区预留下好的空间(有山有水的地方),同时能够合理地规划核心功能区,能够提高内部的畅通性。

第四,必须考虑如何加强和上海、香港的协调。香港是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家规划的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能够加强三个城市的协调配合?整合资源才能更好推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

(本文由新华网提供,略有删减)

发展观中国 篇7

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截至2010年,“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32.2‰、39.7‰下降到13.1‰、16.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53.0/10万下降到30.0/10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以上。“纲要(2011-2020年)”儿童与健康和妇女与健康主要目标有: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其它目标还包括: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性疾病。提高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等。

两部新纲要的颁布实施引发了我国卫生和医药工作者对今后在临床医疗和医药研究与开发的深度思考。

中国流通业科学发展观的阐释 篇8

以科学发展观研究流通问题必然成为今后流通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但是如何准确理解流通领域的科学发展,流通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的阐述,本文欲对此进行探讨。

根据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结合流通业的实际,本文将流通业的科学发展观理解为以消费者利益为本,坚持流通业全面发展,协调城乡、区域流通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协调发展,转变流通业的发展方式,鼓励流通创新,追求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流通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体现以消费者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流通业中应该主要表现为以消费者利益为本。

流通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在零售业中服务对象主要是消费者,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应该是流通企业的宗旨。对于这样一个理念,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只有较少的企业。现在流通业里存在的大多数是两种状况:第一种是口头上也讲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本,实际操作中则是置之不顾。第二种是在思想上已经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则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不能始终如一地贯彻。

要真正做到以消费者利益为本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零售企业认识到维护消费者利益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当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就会做出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情。例如曾被媒体曝光的知名大卖场修改生产日期将过期食品卖给消费者的事件。有的经营者在做出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影响的只是少数消费者,而消费者数量庞大,本店客源不愁,因此问题不大。

然而,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不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是远远不够的。以消费者利益为本应该是处处为消费者利益着想。在这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外一些著名零售企业的整个购物过程中都会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可在中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去购物时被当作“上帝”,去退换时就享受不到“上帝”的待遇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我国流通企业的“以消费者利益为本”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号阶段,而没有形成真正的经营理念。

流通企业既具有营利性,也具有社会性,坚持以人为本不只是企业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当然这需要企业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要求流通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要考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为消费者利益着想。

流通企业以消费者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可理解为:第一,流通企业要不讲条件、始终如一地保障全体消费者利益。第二,流通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商品和方便快捷的服务之外,还要在与商品经营有关的环保、后续服务方面主动承担一定的责任。第三,流通企业要及时对消费者需要和关注的问题做出反映和调整,按照消费者需求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和经销方向。

2 流通业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诉求,在流通业,全面发展体现在许多方面,而以下三方面是尤其值得注意的:

2.1 既要提高集中度,又要为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流通业长期以来存在小、散、弱、差的状况,从产业层面审视,市场集中度低是主要症结。市场集中度低是导致我国流通产业整体实力不强的原因之一,在低市场集中度情况下,流通业内易发生无序竞争,行业绩效低,企业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倒闭频繁,资源难以优化配置。提高市场集中度是流通产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投入,优化结构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流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一定提高。2007年我国连锁商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为3.09%,CR8为5.15%,CR100为12.0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连锁百强企业中有不少具有多种业态,甚至包括批发、生产资料经营等,看似很高的年销售额分散在企业各个业态就很小了。这些数据反映的市场集中度实际上并不高。除了家电连锁业之外,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

提高市场集中度是我国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同时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仍然要重视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显著,这些基本国情对流通产生的影响是需要大量中小流通企业发挥作用,大型流通企业不可能很快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布局完毕,也没有能力完全覆盖农村甚至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些空白就需要中小流通企业去填补。目前我国中小流通企业约占全国流通企业总数的99%以上,大部分商店仍以单体店形式存在。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私人经营的小型批发零售企业在流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仍然有极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即使在城市,中小批发与零售商店在许多业态中的作用短期内也是不可完全替代的。鉴于我国的国情,积极扶持与发展中小流通企业,是实现流通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提高市场集中度与发展中小企业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提高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是培养大型流通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对中小流通企业具有替代作用。但是大型流通企业对中小企业不可能完全替代,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流通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也是流通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要防止强调提高市场集中度而忽视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扶持,大型流通企业与小型流通企业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空间。在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小企业在流通的总量中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积极扶持和促进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是繁荣我国流通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2 既要引进国外商业的新形式,也要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组织

近20年来,我国不断引入国外的先进业态和流通组织形式,极大的提高了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程度,目前在零售业大中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家电专业店、大型建材超市等比比皆是,这对于丰富零售市场,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引进国外商业的新形式是我国流通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组织,中国既是制造业大国,又是消费大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人口庞大、需求多样,商品流通呈错综复杂之态势,流通组织形式必然丰富多彩,不可能完全局限于国外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商品流通方面创建了一些适合国情、具有很高效率的形式,如日用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各地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流通渠道。

流通业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商业形式的同时必须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组织。目前我国流通业做的比较多的是引进一些新业态,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硬件设施和营销手段方面模仿国外,但是创新能力较差。流通业的创新应该在把握世界流通业发展的大趋势中,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城乡、区域的具体情况,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层次和消费习惯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消化吸收、推陈出新。

2.3 既要坚持对外开放,也要大力扶持国内流通企业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流通业对外开放成绩卓著,据原国家经贸委统计,自1992年开始试点至2005年底,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50多家,总投资额为40多亿美元,分布在国内20个省市。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40多家在我国登陆,2006年外资投资流通企业已经达到1000多家,其中投资零售业187家,在流通领域投资企业申请中,外资占了63%。外资商业的进入不仅缓解了国内流通企业资金短缺,有效地促进了各种新型业态的产生和发展,直接繁荣了国内市场,而且带来了先进经营理念、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流通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取得政绩,违反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擅自放宽外资进入的条件,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一些商业项目合作期过长,条件不平等,我方控股比例过低;土地廉价出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合资项目以出让黄金地段为代价,在市中心盲目扩建、改建和新建,破坏了传统的商业中心;有的业态如大卖场任外资自由发展,不加限制,导致同类企业过分集中,出现竞争无序,对内资零售业造成很大冲击。

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内资流通企业始终是我国流通业的中坚力量,在促进流通,活跃市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是外资流通企业不可能完全替代的。因此要积极扶持内资流通企业,给与足够的关注和可能的政策支持。对一些业态新颖、规模较大、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族流通企业要重点呵护。同时,国内流通企业也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先发优势和政府的扶持,不断发展壮大。

坚持对外开放和大力扶持国内流通企业是流通业全面发展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经常左右摇摆,一段时间有些地方过度开放,外资零售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内资流通业的发展不受重视,当这种现象被曝光后,又出现强烈的呼声要限制外资零售业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坚持渐进式扩大开放的战略方针,制定引进外资质量标准,避免对外资企业过分“青睐”,规范外资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让外资流通企业在我国流通领域发挥健康的作用。

3 流通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实现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协调发展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就流通领域而言,我们认为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批发与零售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3.1 实现城乡流通业的协调发展

城乡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启动农村消费需求、开拓农村市场,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它同时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流通业能否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占我国人口数量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由于流通业的落后,长期以来并没有足够享受到我国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国有商业、物资、供销系统的流通企业在农村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断萎缩,目前仅占10%~15%左右,而民营流通企业在农村又没有充分的发展。乡以下的农村地区缺少规范化经营的店铺,流通渠道不正规,出售的商品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农民的消费安全没有保障。相对城市的流通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的流通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实现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二是加快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流通体系与城市流通体系相脱离,这是导致改革开放30年农村流通业仍然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当前加快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城市流通网络融为一体,也就是要用城市先进的流通组织和业态改造农村流通业,在流通渠道、组织结构、经营形式上形成全国统一的大流通格局。这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途径。实现一元化的流通格局关键在于城市的流通组织向农村发展,城市的流通渠道向农村延伸,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使农村的流通业逐步实现现代化,提高流通渠道的透明度,保证流入农村商品的安全。当然,城市的流通企业到农村去发展不是尽义务,而要有利可图,对此需要有政府的政策导向,例如对下乡的连锁经营企业减免税收等。

要实现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必须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流通业发展。首先,要建立适应农村的业态形式,建立正规的经营网点。2005年商务部推出了“万村千乡”工程,通过对在乡村新建和改造的农家店予以直接补助,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其次,各级政府应当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流通环境,为流通企业到农村投资提供条件。目前农村的基础建设还很落后,也是城市流通企业不愿去农村发展的原因。所以应当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流通企业到农村发展。

实现城乡流通业的协调发展核心在于提升农村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村流通业向城市看齐,城市与农村的流通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纽带,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

3.2 实现东中西部流通企业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我国商业现阶段在区位上的平衡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全国商业在不同区域上的共同繁荣,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商业发展实践的产业目标(刘建湖,2004)。2006年,中西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56%,但该地区拥有限额以上流通企业数却只占全国的33%,限额以上流通企业从业人数占全国的40.50%。在2007年中国零售百强中,中西部地区个数仅占百强的26%,而销售额所占比重更小,仅占11.14%,可见中西部与东部在流通领域发展的差别之大。在西部流通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成都、西安、重庆等大城市。中西部流通业的落后首先影响的是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次,也不利于我国大流通、大市场的实现,阻碍全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快发展中西部流通业关系重大。

东中西部流通企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加快促进中西部流通业的发展。中西部在发展流通上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要充分利用东部的流通资源向本地区辐射。甘肃兰州、四川广元在当地创办义乌小商品城的分市场,其核心是引进浙江籍经营者到分市场经营,这些经营者带来了资金、渠道和新的经营理念。这种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在零售业方面,可以通过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将东部的连锁企业引入中西部,利用东部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繁荣中西部零售市场,实现东部和中西部的双赢。

区域流通业的协调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流通产业的政策倾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同样重要的是,中西部流通企业要有创新意识,利用西部独特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流通业,如建立特色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与东部紧密联系的高效的流通渠道,发展边境贸易等。

3.3 实现批发业与零售业协调发展

批发业与零售业的合理比例是流通高效率的保证。因此批发业与零售业需要协调发展,任何一个方面发展的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导致比例失调,从而造成效率缺失。我国批发业的发展曾经大起大落,在计划经济年代,过分强调批发业的重要性,批发层次过多,使流通渠道过于冗长,流通效率降低。改革开放以后,厂商直接挂钩,现代大型零售企业崛起,又出现“批发无用论”,否定批发的作用。很长时期以来,许多学者及业内人士一直对我国批发业的状况担忧,原因在于:原先国合批发业的萎缩,批发无用论的泛滥,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批发企业发展缓慢,与零售业发展相比批发业相对落后。

保持合理的批零比例是流通业健康、稳定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学者认为,国外流通业的发展实践显示批零比总体在2左右。近年来,我国的批零比总体维持在3~4之间,见表1,由此可见我国的批发业并没有萎缩,相比世界来说批发与零售的比例还是相对较高的。并且批零比上下波动也不太大,近几年有小幅下降的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1999年到2006年我国批发销售量不断上升,近几年更有明显加速上升趋势,见图1。

但是以上批零比数据并不代表没有隐患,相对于零售业,批发业的发展有些落后。近年来,零售业发展如火如荼,世界零售50强企业大都进入我国,与此同时,进入国内的世界著名批发企业寥寥无几,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批发企业发展缓慢,低层次的批发市场承担着大部分的批发功能,原先实力强大的国合批发业难以重整旗鼓,批发业的总体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批零比不能完全参照世界平均水平,原因是:(1)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庞大,产销之间的距离往往较远,批发的沟通程度比一般的中小国家更加高;(2)中国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与零售企业直接挂钩的情况比较少,也没有能力自建销售网络,大都需要批发企业作为中介;(3)中国的零售企业90%以上是小企业,不可能向生产企业直接采购所有的商品,中小企业也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与物流系统,对批发业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中国的批发业作用比起中小国家来更大,批零比比国外高是完全有理由的。

批零比仅仅是一个经验性的数据,合理的批零结构取决于流通业具体状况。中国的零售业本身面临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产业集中度要不断提高,而中国的批发业也有一个功能优化、效率提高的问题。批零协调发展不是追求一个批零比数据,而是要有助于流通业的发展。从理论上分析,在批发与零售的关系中,零售业是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最终环节,直接服务于消费者,是相对活跃的变化因素,批发业适应零售业和生产行业的发展需要而变化。批发与零售的协调发展首先要求批发业要有张力,能够适应零售业的变化和发展;其次是要求批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满足社会流通需要的前提下使流通成本最低,类似于实现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批发零售的协调发展应该是提高整个渠道的效率而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同时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诞生于美国的“有效顾客反应”理论就是通过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密切合作消除供应链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以获得更大的效益。欧洲供应链管理系统报告显示,批发企业融入“有效顾客反应”系统后,销售额增加了5.4%,毛利增加了3.4%,仓储费用减少了5.9%,存货量减少了13.1%,同时还增加了无形资产,提高了企业信誉,改善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可见,加强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是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另外,要实现批零协调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批发业改造,使之适应现代流通竞争的需要,批发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转化组织职能,向多功能转化,加入配送、仓储、融资、信息咨询等功能,大力推进批发流通技术革新,发展电子商务等。

4 流通业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

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流通企业在发展中要注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使资源环境能够满足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流通企业要寻求一种适应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4.1 流通业的发展应做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我国流通业在过去发展中没有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例如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各大城市投入巨资开发商业房地产资源存在浪费;面积不断扩大的大型商场耗能惊人,2006年零售业用电量高达343亿度,相当于每万元销售额耗电45度,但这些现象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我国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很低,根据消费部门反映,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每天人均消耗塑料袋2个以上,2005年塑料包装材料成为固体废弃物丢弃的约为250万吨,占塑料包装材料总产量的30%左右。虽然2008年政府下发“限塑令”,超市、商场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是小商店和农贸市场并不受此约束。

流通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流通业是供应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向上可以通过采购选择、进场选择等影响制造商的生产行为;向下可以通过商品销售、市场营销等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流通企业对产销都有重要的引导力,可以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做许多有益的工作,如要求生产企业节约包装材料和向消费者回收可再利用的包装材料,拒绝采购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等。流通企业的这种环保行为,不仅仅在眼前保护了环境,更可提高生产者的环保标准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使得环境保护达到长期效果。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流通业必须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保证。流通业应该在商业布局、物流设施建设、有形市场规划等方面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做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4.2 转变流通业的发展方式

我国流通业在过去3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流通业的发展方式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注重于铺摊子、开新店、比规模,流通企业的绩效不甚理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的利润还很低,美国的零售业利润平均都在10%至20%,而我国零售业约在4%至7%。我国零售业经营费用开支大,物流配送成本偏高,资源利用率低(如每平方米销售额)。流通企业在经营中过多追求降价促销手段,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缺少创新的经营理念,经营手段单一,专业人才不足,可以说都是流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所在。另外,大型零售企业急功近利,对供应商的商品进入商场收取名目繁多的通道费以及其他各种过分索取行为,引起供应商强烈不满,导致工商关系紧张,影响了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流通业的发展方式应当从外延为主向内涵为主转变,大力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着重提高流通要素的使用效率,更多关注提高企业效益;盈利模式应当从依赖“后台毛利”向注重经营绩效转变,优化渠道价值链,改变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利益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通过整个渠道的协作来降低运营成本,向创造价值、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流通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流通业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形式与业态创新等。

(1)制度创新。我国流通体制的改革就是实现制度创新,30年来在流通管理体制、流通企业所有制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流通企业在体制上和运行机制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大型流通企业虽然改制,但仍然保留着许多旧体制的痕迹,在用人、分配、管理、企业运作等方面经常承袭老一套做法。与一些跨国流通企业相比,我国流通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较为保守,这导致了中外流通企业在制度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当前我国流通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化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与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2)技术创新。我国流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流通业对技术创新也存在某些误区,一些企业认为流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我国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因此要多用劳动力,不宜大力推广技术。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流通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指出,在流通领域劳动与技术的互替性是有范围的,有的方面劳动无法替代技术,不使用技术就意味着落后。近年来,我国流通业形成出许多规模庞大的企业,但是技术没跟上,规模优势还是无法发挥。现在有许多新的管理理念是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如供应链管理(SCM),有效客户反映(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等,这些管理的应用同时要求企业技术升级。因此,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持,管理创新也难以实现。

流通企业应该对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敏感,应充分评价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前景与价值。当前流通企业技术创新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信息技术,因为大部分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都与信息技术有关,包括现在热门的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但是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技术上与跨国流通企业有很大差距,商务部2007年上半年对部分流通企业的调查显示,我国仅有6.84%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流通企业信息化投资占总资产平均不到2%,与国外大企业8%~1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中国零售行业的IT投资是8亿多美元,日本有51.87亿美元,是中国的5倍多,而IT总体投资目前在中国零售业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远不到0.2%,国际零售巨头基本占到2%以上。可见,中国流通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创新。

(3)经营形式和业态创新。近几十年来,流通企业的经营形式与业态创新给流通企业带来很大的生机活力,中国零售业的繁荣与业态创新是分不开的。根据国外的零售理论,零售业态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新旧业态的交替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要求的结果,零售业态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不断创新业态是零售业保持活力的保证。而零售业的经营形式如各种形式的连锁经营则是零售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营形式和业态创新,在这方面,中国流通企业创新的空间非常大。同时,经营形式和业态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关系密切,是推动后者创新的重要诱发因素。中国流通企业可以此为创新的突破口,推进流通业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骏阳.我国商业的科学发展观探讨[J].北京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3-8.

[2]郭冬乐,宋则主编.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3]文启湘,赵玻.新时期我国流通产业政策创新研究[J].财贸经济,2003.7,64-68.

[4]刘建湖.树立商业科学发展观[J].商业时代,2004.29,28-31.

[5]付宜飞,张铁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12-113.

[6]黄国雄.我国商业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J].国际商业,2005.2,11-13.

[7]中国社会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2002.4.49-53.

简论中国发展要靠中国方式 篇9

自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来,中国在不断地寻求富国强国之路,不断地寻求自身的方式。洋务运动是利用“以夷制夷”的策略来发展大清帝国,让它走上强国之路,历史事件证明模仿西方的方式在中国并不能取得成功,“百日维新”则想利用日本的方式来变革,最终也是失败了。孙中山先生利用“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来改造中国,模仿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共和模式也没能在中国取得成功,毛泽东主席则利用马列主义同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国走向了革命的成功,但在经济模式上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最终没能让中国走向富裕之路。改革家邓小平利用市场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进行改革,尝试让中国经济逐步模仿西方方式之路,部分激进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全盘西化之路,最终导致了“6·4事件”的发生,社会出现了混乱,实践证明中国完全模仿西方方式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其后,中国在保持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逐步放开的改革,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但是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医疗、教育、环保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下一步的发展。中国挺住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而西方国家则陷入了危机之中,西方方式受到了质疑与挑战,中国方式引起了全球的注意。《2012》这部影片就表达了中国方式救了全世界的观点。在影片中代表俄国的大佬为自己的下一代牺牲了,代表欧洲的意大利总理殉道了,印度科学家做完外包的活儿就被抛弃了,几百号国家直接被忽略了……至于传统的救世主么,美国总统被自家的航空母舰以极富隐喻的方式“击沉”了,只有中国的表现堪称完美,在影片中中国方式体现为集权决策过程、稳定至上的社会管理方式等。中国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发展下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新制度流派的经济学家主张中国应当继续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模仿西方市场经济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改革;郎咸平等学者则认为中国不能完全地按照西方方式来发展,要预防跨国公司对产业的垄断与控制,防止跨国公司危害中国经济的安全,中国政府应当制定恰当政策来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喝洋墨水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任何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发达国家一直想将他们的西方方式强加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西方方式是以西方文化与基督教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它同中国文化[1]、中国人性是不相融合的,强行将西方方式与其他方式应用到中国只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在这方面已有历史经验的证明。佛教是基于印度文明产生的宗教,在佛教没有同道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时有过快速的发展,但由于佛教教义与中国人性与文化的不合产生了社会的混乱与经济衰退,从而出现了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之灭佛、唐代武帝之灭佛、后周世宗之灭佛事件。基督教很早就传入中国,但由于基督教同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格格不入,同中国人性的不吻合,因而一直没能在中国获得发展。同时,阿根廷、俄罗斯等完全按照美国方式来发展的国家都遇到了救灾效率低、经济安全性降低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振兴。在经济全球化、西方强势主导国际交往话语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出现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中国需要在审视自己的文明与人性特征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身生态位的方式。

二、中华文明的特性决定中国发展靠中国方式

中华文明是一种源于自然的文明、归于自然,符合自然生存规律的文明。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图腾文字,依据自然界物体的形状来形成文字,很容易通过视觉进行识别,文字的特征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的视觉思维方式,信息的传递、决策方式等都以视觉为基础,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注重仪式、注重可视、美观化的思维特征与决策模式。中国书法讲求结构美观与整体的相互呼应,讲求运笔的流畅与气势,围绕一个核心来谋篇与布局,视觉的思维[2]方式促进了我们人性中的集体观念、等级观念、威权观念的发展,同时视觉思维的决策模式也使得中国人在进行决策时不是靠理性的计算与分析,而是通过观望、模仿、改进来进行决策的。因而,中国爱搞运动也有搞运动的基础,中国的发展也是依靠各种重大的运动与理论推动进行的,这也决定了中国发展不能依赖于理性思考[3]的西方方式来推动,而应当以中国的方式来解决。正如李铁映[4]同志所说,“抓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的猫”。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思考,总结自然界的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哲学模式。诸子百家通过对自然与社会不同角度的观察、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了不同的哲学理念。《易经》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要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验证了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性。老子通过观察自然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指出了宇宙的本原是无。而这一思想直接源于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观察,在植物的繁衍过程中,万物都是靠一颗种子发育而成,一颗种子在最初发芽过程中会出两个叶子,由两个逐渐变为三个,直至无穷;人类社会的繁衍也是如此。孔子的思想也源于自然,源于易经的乾卦,他认为君子修得应当向天体运动一样自强不息。自然的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本原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取向,符合自然与社会的进化趋势。在人性这一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在西方也有X理论与Y理论。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其实,自然哲学对这一问题很容易解释,人性是水性的,无所谓善与恶,它是中性的,人性的善与恶与环境和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人体含有50%~60%的水,人体内的水的PH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偏酸性,有时偏碱性,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但不管怎样他都会趋中,靠近7这一点。人的情绪与心理受PH值的影响,也影响人体的PH值,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人性表现出了善与恶。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也是如此,在自然环境较好,受污染程度轻的时候,人们是善良、纯朴的,而在工业高度发达,水被严重污染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不断丧失,社会问题不断增多。随着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大,水逐渐变的洁净起来的时候,人性又向好的方向转变。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哲学思考方式[5],造成了中国人[6]与西方人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是适应自然的决策方式,而西方是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决策方式。不同的哲学思考方式决定了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它具有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的特征。农耕文明也是一种善的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无须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在农耕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与人为善、不好侵略、居安思危、关注内部问题、关注家庭利益的思维方式。而西方文明是一种游牧业发展而来的工业文明,强调与自然争斗、向外发展、尔虞我诈、自由贸易的线性思维方式。不同的文明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完全将其他文明的成功方式复制到一种新的文明上,注定是不相融合、不相适应的。中国[7~8]自农耕文明发展而成的工业文明注定了中国的问题需要由中国的方式来解决,完全套用西方的方式注定不会成功。

中国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知方式,中国人在思考问题与决策问题时大多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中国的企业家的决策很多是拍脑袋、凭经验做出的,因而中国人在决策时不太重视数据,而是通过数据看本质的经验。西方的认知方式是一种逻辑推理的认知方式,是在给定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证明进行认知的。西方的认知方式适合于解决线性的、数据导向性的问题。不同的认知方式、决策模式也导致不同的国家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发展。历史的经验与实践证明自由放任的发展方式不适合中国,自由放任会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中国“文革”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蔑视权威、自由放任的发展方式,但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大动乱、经济的大衰退。改革开放后的广东,是一种弱政府、强企业的发展方式,人们只关心赚钱不关心政治,这种相对自由放任的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发展,但广东的社会治安很差、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问题增多,使得广东的投资环境恶化,直接导致一批台湾老板将企业迁移到强政府、弱企业的上海周边城市进行投资。

三、中国人性决定了中国发展要依靠中国方式

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受地域环境、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性格,这些性格使得中国人与西方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在决策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中国人在性格上面存在以下的特点:注重面子问题、节约持家、注重礼节、忽视精确、爱搞社会风暴、信仰不专一、缺乏公心、性格内敛、好窝里斗、尊重权威。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中国人在决策是大多会以感性决策为主,在人际交往方面以关系为导向而不是以利益为导向;尊重权威、好搞社会风暴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大事与运动来推动,在大的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等方面,中国人的这种性格特征能很好地适应并解决问题。中国人忽视精确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中国人注重感性认知忽视数据与逻辑推理,因而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往往难以深入。中国人勤劳、节约持家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人能居安思危,能很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

中国的文化对中国人的性格与心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自身所带有的自卑心理使得中国人天生具有自卑性与依赖性,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模式助长了中国人的依赖心理。在当今社会中国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靠父母养着,形成了“啃老族”,这种社会现象是中国人天生具有很强依赖心理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浓浓的思乡情绪与落叶归根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一种对自身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的一种不自信,这种自卑心理的补偿就依靠衣锦还乡来进行。这种自卑性与依赖性性格特征使得中国人爱热闹、爱聚群,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性格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成就导向的性格特征是完全不一样,而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体制、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都是基于西方人性特征上建立起来的。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导向的方式同集体主义导向的性格相矛盾、相冲突,不能完全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中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中国发展要依靠中国方式来解决。

四、结论

中国历史、文明、人性、地域资源决定了中国人与别的民族人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决策、行为等方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人自己的问题需要用中国的方式来解决。正如李铁映副委员长所说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的猫来抓,中国的猫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猫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应当是建立在中国文明、历史、人性基础上的一种解决方式。中国方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去提炼、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汪振城.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J].学术论坛,2005,(2).

[3]章颖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初探[J].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1-96.

[4]李铁映.抓中国的“老鼠”要靠“中国猫”延安会议精神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0-08-23.

[5]汤一介.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雅克.布罗斯.发现中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发展观中国 篇10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梦”的内涵

在每一个时期,其政治体系及其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当下,正式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尤为重要。中国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国家,政治体系由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以及人民政协组成。中国政治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必须要形成全国上下、全体社会公民的政治统一。所谓政治统一,就是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之中,其政治主体,也就是社会公民在其政治生活当中在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都统一表现出对于现有的政治系统、政治手段、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人物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同时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决定表现出实际的支持。高度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因为政治的主体是人,也就是中国合法的社会公民,如果没有政治公民的支持,那么政治体系所出台的所有政治决定都无法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无法实现。所以,全国上下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认同,由此保证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理想”,由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和共同追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精力了鸦片战争、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其中更是有无数次的战役,不管是在经济、社会还是人民心理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中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而这条道路,也正是一条伟大的复兴之路!所以“中国梦”的提出,是顺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的。“中国梦”并非只是表面上简单的三个字,它是中国自建国六十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以来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理想,是全国上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理想归宿。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这就体现出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有追求来实现“中国梦”,这是需要全社会人民在思想上达到统一,在行动上有所支持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需要有政治上的引导,做出正确的政治决定,人民群众高度认可并且全力支持,保证当下中国的政治发展,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梦”,其内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中国政治发展是“中国梦”的动力支撑,而“中国梦”则是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当下中国政发展能够有力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也能够保证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

1、当下中国政治发展是“中国梦”动力支撑

当下中国政治发展作为“中国梦”的动力支撑,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中国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全体政治公民的认同和支持,也就是说,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形成高度统一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将全体社会成员团结组织起来,从中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向人民群众传达共同奋斗、全体进步的重要思想,同时,高度的政治认同也是社会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人民群众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在当下中国政治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有力支撑。因为人民群众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创造者,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更是实现政治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当下中国政治发展,有了政治认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力军,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同意表现出对于中国政体的支持,当“中国梦”提出的时候,人民群众会在思想上认同,改进自身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行为上也会予以支持,艰苦奋斗,提升自我,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渺小的,但是当千千万万的人同时行动,就会积累形成一股不可撼动的力量,全力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所以说当下中共政治发展是“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意识来自人民群众,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中国将会很快实现“中国梦”,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

2、“中国梦”是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中国政治发展是“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反过来讲,“中国梦”同样也是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全国上下都有了统一的梦想和奋斗目标,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中国梦”使得所有的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达到了共识,同时也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国政府作为“中国梦”的提出者,将会得到精神力量的全力支持,同时也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也就是说,“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而“中国梦”同时也鼓励了群众在实际行动上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结合。这样在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支持,对于政治认同的形成有着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中国梦”是从近代中国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从中国近代以来,就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中国国土满目疮痍,中国民众也受尽剥削。从历史中,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所以必须要加强国家建设,使国家富强起来。在此基础上,有了“中国梦”的提出,这符合所有人的期待,所以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对于“中国梦”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是对于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因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些就是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有利条件,能够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同时也是支撑“中国梦”的支柱。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梦”的认同与支持,实质上就包含在其对于中国政治、中国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所以当前首要的就是要保证中国政治的发展,让社会公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高度的政治认同,这样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想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机道路,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无数先人前辈根据实践总结得出的,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的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路。而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还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之相结合的是中国特色,这样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创新之路,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能够实现他们的远大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这条道路是通过历史选择的正确道路,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蕴含着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科学发展、和谐共赢、改革创新等种种先进的理念,从时间、理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它也能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需求,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方向,在它的引领之下,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也就是全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立足于基本国情之上,把握住其发展内涵,在这样的道路背景之下,“中国梦”将会很快得以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中国梦”的提出,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而要想实现“中国梦”,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了正确的道路,还需要正确的行动指南,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梦”所弘扬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要想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它是经过长期实践,最终得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包含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诉求,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武装人们思想,凝聚人民共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实现“中国梦”,除了要有正确的道路支撑和理论支撑,同时也需要有正确的制度支撑,那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至今的九十多年里总结得出的,其中更是包含了中国当前的社会制度、制度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其涉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使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奋斗,所以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实就是凝聚中国力量。有了中国力量的支撑,“中国梦”就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很快得以实现。

四、结语

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必须要达到全国上下高度的政治统一,这样就奠定了广大的民众基础,在此情况之下,“中国梦”的提出,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中国梦”的提出,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使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这样就会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是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条件。所以,当下中国政治发展能够使得在“中国梦”得以实现,同样的,“中国梦”也能促进当下中国政治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政治生活当中,广大人民群众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统一的认可并支持中国的政治体系,对于“中国梦”,也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且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治认同建设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出版社,2012,2.

[2]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3]包心鉴.以中古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J].学习论坛,2014,1.

[4]丁素.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凝聚共识[N].河南日报,2013-12-11.

[5]胡伟,顾杰.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驾驶的制度基础[J].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0.

[6]陈前.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吉林日报,2013-10-18.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3-03-18.

乡土中国另类发展 篇11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多地出现了以小区、社区为单位的居住聚集区。狭义社区是现代意义上住宅楼聚集而成的居住单位,有着共同的地缘特征和在物业上的共同利益。住宅小区在中小城镇更多地表现为某工作单位的集体居住区域,比如某工厂工人的聚居小区,某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聚居楼,某村农民平改楼后的聚居楼等等。小区中的居民虽然可能彼此并不熟识,无法到达“熟”字,但因工作关系,都互相有所了解,也算是较为熟悉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种另类的熟人社会。对乡土社会中的乡土性有一定程度上的传承,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变异。在这样的基础社会中的行为模式也更与现今社会相联系,是某些当代中国人行为模式的模型。

本文仅以某工厂一居住小区为例,寻找乡土性的遗存和变异形式,探寻其亚乡土性。

在亚乡土性社会,居民彼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建立在长期邻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而建立长期关系,作为熟悉的基础。在亚乡土社会中的人并不经常流动,通常由进入工厂起就居住在固定的某一单元,留给下一代,基本不向外搬迁。第二代继父辈而定居于此,并进入工厂工作,基本也属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了。但毕竟工厂工作具有可变更性,人口的流动较乡土社会多,但并不频繁,总体上来说,整体的流动不强,基本固定,但存在少数的相对流动。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居民之间彼此了解,多为十几年的邻居街坊,也算知根知底。彼此也可称得上熟人。虽为熟人,但也还没有几代几世生于斯,长于斯,因此彼此的了解也仅限于当世当代,并不向前追溯。因此在居民小区里没有世交世仇,最多也不过是一代人的恩怨罢了。在亚乡土社会中,人们彼此也是信任的。但是楼房的结构和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也决定了彼此的熟悉比不上乡土社会中的熟悉程度。这样小区中的居民有交流,但不频繁,有了解,但不透彻,与乡土社会相比,并不能完全知道一个人。这也就区别于乡土社会的完全乡土、完全熟人。

在这样的亚乡土社会中,文字的魅力还是较为明显的。在现代社会中,手机已经成为了必备交流通讯工具,偶尔的一条祝福或玩笑的短信,为原来已较为了解的相互关系增添了一分联系增进因素。在乡土社会中,一个“我”可以由声音、语调等等附加而成为一个人的符号,在亚乡土社会中,同样有这样的功能,邻里间串门子,一个“我”,就已经都代表了这个人。只是,在亚乡土社会中,除了登门造访、相约出游外,还有更多快捷的交流方式可供使用。亚乡土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因现代社会压力等因素并不甚频繁,但也有快捷方式予以弥补。在亚乡土社会,文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与乡土社会有很大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种“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中,将乡土社会秩序定义为礼治社会,社会中的个人按照既定成俗的规律行为,个人的行为并不超越“礼”,这并没有如法律般的强制力,但每个人都习惯地自觉遵守。在亚乡土社会,相互间的情谊、交情是行为规范的秩序,大众道德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但最为强势和根本的仍是法律,法律占约束力的主导。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对于妨碍到他人的道德的行为,基本只要利益受损方不提出强烈异议,都不会产生不容于亚乡土社会的排斥行为。然而,如果因为家长里短的事,两方发生争执,双方都会受到周围的舆论非议,这一点上就与乡土社会相似了。但无论如何,都不会产生排斥行为或当面指责,都不会使双方在这个社会中不能相容。冲突后双方还是会恢复原来的生活。但周围邻居的脑中会留下一种印象,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偏向。在熟人社会中,这种主观色彩会影响日后的生活和社会行为,会影响个人在这个小区中的个人形象,在日后遇到困难时,就会较少得到不熟识的人的帮助了。在亚乡土社会,社会行为秩序是礼治与法治的融合,起主导性作用的是法治秩序。

发展观中国 篇12

中国歌剧产生的背景是1919年“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话剧运动、特别是新音乐运动为歌剧在中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随着西方新思潮的涌入, 西洋歌剧开始进人中国, 因此中国歌剧是始于“五四”以后, 随着“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中国新音乐文化 (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进入启蒙教育阶段。在留学回国的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的不懈努力下,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乐歌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 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系统地输入西方音乐知识.“这一时期西洋歌剧传播以歌剧著作的翻译、介绍以及二十世纪20、30年代外国歌剧在华频繁传播活动为主, 比较早地向国内读者介绍欧洲歌剧发展概况的是欧阳予倩。他于20年代初期, 在民众戏剧社编的《戏剧》杂志上发表《英吉利之歌剧》和《俄罗斯之歌剧》等编译文章。西方的一些西洋歌剧团也开始光顾中国并给我们带来西洋歌剧名作, 仅1925年、1927年、1929年意大利歌剧团就三次来沪, 在夏令配克 (今新华电影院) 和兰心大戏院上演了《阿依达》、《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蝴蝶夫人》等几部意大利歌剧。《卡门》、《浮士德》等50多个剧目, 更由俄国歌剧团几度在沪上演。1931年6月, 商

文化性、趣味性上多下功夫, 才能走出技能化的怪圈。另外, 京剧进校园的方式应多样化, 不应仅局限于进课堂一种手段, 比如校园演出、举办讲座、邀请学生进团看戏, 等等, 这些真实的现场体验都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

四、是不是只有京剧才能进校园

因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种不仅仅是京剧, 所以京剧进校园活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剧种的关注。苏州市评弹团团长助理盛小云就指出, 要肯定京剧进课堂的积极意义, 但推广传统文化不该独尊京剧。她建议采取“1+N”的因地制宜的模式, “京剧为主, 地方戏为辅”, 开设戏曲课, 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则在本次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传统艺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建议指出, 在浙江, 越剧有几十万爱好者, 在长三角地区有上千万爱好者。相反, 杭州的公园、社区里, 很少有人唱京剧, 浙江的民间京剧团数量几乎是零。因此, 江浙地区的课堂里应教授越剧, 而不是京剧。如果只把京剧送进校园, 就会削弱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 文化保护需要本土化, 因地制宜。著名粤剧大师红线女前辈的弟子之一、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文武生欧凯明也说:“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又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为什么要局限于京剧这一个剧种呢?在我看来, 最好的做法是结合地方特色, 双管齐下, 既介绍京剧, 也介绍地方剧种。如果到时候各地的孩子只知道京剧, 而不懂地方戏, 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来说, 岂不也是悲哀?”[4]但据报道, 教育部表示, 目前只试点推广京剧, 并不考虑其他剧种。对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 京剧进校园活动还在刚刚试行当中, 很多面临的问题都没来得及解决, 在这个时候, 教育部、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其他的精力来推行其他剧种, 所以在目前怎么解决好京剧进校园这个问题应该是当务之急。当然, 这务印书馆出版了叶遇春的《西洋歌剧考略》, 系统地向中国观众介绍西洋歌剧的艺术和西洋歌剧发展的历史, 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西洋歌剧名作的故事梗概。使中国观众进一步的了解西洋歌剧。[1]

20世纪中国歌剧诞生前的发展

中国歌剧的诞生, 一般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黎锦辉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为开始的, 他自1920年开始创编并逐渐形成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黎锦晖创作的这类作品, 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歌剧, 但是它己经具备了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有故事情节、有布景、有抒情性的独唱、对唱, 有载歌载舞的场面, 还有个人内心独白的场面等。黎锦晖在8年间先后创作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剧创作采用了一定的西洋戏剧手段和配器方法, 这个时期也被认为是中国歌剧的雏形期。还有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1925年他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广为流传的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和传统, 戏曲音调创作了歌剧《观音》。这部歌剧的音乐和唱腔是按照西洋歌剧的形式进行结构的, 而演员的服装则是中国的传统戏装, 此剧在北京上演后, 他又将其带到美国波特兰演出,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歌剧《观音》较多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可以说, 它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2]

样做并不意味着只有京剧才能进校园, 全国有300多种地方戏, 其中有很多也和京剧一样进入了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些有丰富地方剧种的地区而言, 只推广京剧显然是不适合的。另外, 对于少数民族的孩子, 还应该让他们本民族的歌舞进校园, 比如蒙古族的孩子就应该多学习蒙古长调, 才能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继承。这些都是在下一阶段应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 教育部推动京剧进入中小学校园, 体现了对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就大方向而言是值得肯定的。近些年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文化, 还是教育, 强调学习西方者多, 而重视弘扬传统者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艺术——作为国粹的京剧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本身就标志着民族文化的自觉。京剧进校园, 无疑能使青少年在精神成长过程中, 接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从而避免出现疏离民族传统文化甚至民族情感淡漠的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 的确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好事。至于京剧进校园所引发的争议和讨论, 我们更应该抱以积极应对的态度, 因为这正是人们对于这一举措重视和关注的体现。我们相信,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一定能在新的时期绽放新的异彩!

注释

[1]摘自:《2008两会热点之京剧进校园》,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2]摘自:《京剧进校园, 仅仅是个‘开始’》, 中国青年报网络版。[3]摘自:《京剧应该姓“京”——黎园、朱世慧对话录》, 京华论坛。[4]摘自:《京剧进课堂四问》, 金羊网。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 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 在中国逐渐出现了大量模仿西洋歌剧艺术形式而创作的歌剧,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秋子》。除此之外1937年, 陈田鹤在山东省立剧院创作了歌剧《荆柯》, 此剧基本上也是按照西洋歌剧的形式写的。比如有序曲、幕间音乐、场面音乐以及合唱、重唱等。全曲采用西洋管弦乐队伴奏。还有陈田鹤于1939年创作的《桃花源》、陈歌辛于1935年创作的《西施》、张昊作曲的歌唱剧《上海之歌》 (1939年) 、还有蔡冰白编剧、钱仁康作曲的《大地之歌》 (1940年) 等。1943年, 延安兴起了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运动。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 (安波作曲) 、《夫妻识字》 (马可作曲) 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 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年4月, 由马可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获得成功, 它是我国歌剧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标志着中国歌剧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第一次较好地解决歌剧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 从而使中国歌剧进入了新的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歌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不但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程, 而且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向当代歌剧艺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适应全国解放的新形势, 使歌剧艺术从观念到体制实行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建设时期的战略性转变。新的形势向当代歌剧艺术提出了两个最根本的任务:一是从创作和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从战时体制向和平建设体制的战略转变, 二是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观众产生新的歌剧观念和审美理想, 向歌剧艺术提出了在秧歌剧和《白毛女》的基础上提高一步的迫切要求。所以这期间产生了一大批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歌剧作品, 从音乐上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路子。

第一种采用紧靠戏曲的路子, 摸索中国新歌剧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手法, 即不仅从音乐语言上广泛吸取戏曲音乐的朗诵性、戏剧性等方面, 也大胆吸取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和调式转换等传统手法。力图通过继承和借鉴戏曲音乐来解决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刻化和音乐戏剧等问题。这一类作品以田川等编剧、马可等作曲的《小二黑结婚》 (1953) 、石汉编剧、张锐作曲的四幕歌剧《红霞》 (1957) 、九场歌剧《红珊瑚》 (赵忠、钟艺兵等编剧, 王锡仁、胡士平曲, 1960年首演于北京) 为代表。第二种是直接继承了《白毛女》的艺术经验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的歌剧样式。这种歌剧样式由于广泛吸收了戏曲、话剧和西洋歌剧的种种优长, 避免了过份执于一端可能造成的艺术整体性上的偏颇, 因此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主要标志是诞生了中国当代歌剧史上两部值得骄傲的作品—六场歌剧《洪湖赤卫队》和七场歌剧《江姐》。第三种是:音乐语言的风格主要建立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 在音乐形式的创作手法上更多地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 如尽可能地安排一些具有朗诵性质的戏剧性唱腔和具有咏叹性质的大段抒情唱腔, 使音乐自始至终贯穿发展, 克服当时有些人批评的所谓“话剧加唱”的缺点, 并配合较多的合唱和重唱, 对乐队和配器的运用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这一类歌剧以《草原之歌》、《王贵和李香香》、1966年八场歌剧《阿依古丽》 (海啸编剧, 石夫、乌斯满江作曲) 、五幕歌剧《望夫云》 (徐嘉瑞编剧, 郑律成作曲, 创作完成于1957年.首演干1962年) 为代表。

此外这个阶段还创作演出了《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 (1955) 、《槐荫记》 (1958) 、《柯山红日》 (1959) 、 ( (红云崖》 (1958) 、《星星之火》 (1950) 、《春雷》 (1959) 、《两代人》 (1959) 、《草原烽火》 (1960) 、《刘三姐》 (1960) 、《窦娥冤) ) (1960) 、《阿诗玛》 (1963) 、《嘎达梅林》 (1963) 、《向阳川》 (1964) 、《南海长城》 (1966) 等歌剧。

“文革”的来临, 使歌剧艺术惨遭灭顶之灾, 中国歌剧几乎是停滞发展的10年, 在十年浩劫中, 全国各地的歌剧院团陷于瘫痪, 优秀作品横遭批判, 此间虽然也有不少小歌剧创作演出, 在歌剧事业与歌剧艺术方面可以说没有建树与提高。初步形成的歌剧队伍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许多歌剧艺术家蒙受政治迫害的屈辱, 歌剧园地一片荒芜。[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随着改革开放, 到了20世纪80年代, 各种新的文艺思潮、新的戏剧观念、新的作曲技法也在歌剧领域强势登陆, 对作曲家和剧作家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形色色的歌剧实验也在悄悄地进行之中。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 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雅化趋势, 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 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 (黄安伦曲) 、《伤逝》 (施光南曲) , 随后是《原野》 (金湘曲) 、《仰天长啸》 (萧白曲) 、《阿里郎》 (崔三明等曲) 、《归去来》 (徐占海曲) ,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 又有《马可波罗》 (王世光曲) 、《安重根》 (刘振球曲) 、《楚霸王》 (金湘曲) 、《孙武》 (崔新曲) 、《张骞》、《苍原》 (徐占海等曲) 、《鹰》 (刘锡津曲) 、《阿美姑娘》 (石夫曲) 等作品。另一种是俗化趋势, 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 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作为俗化潮流主要标志的音乐剧创作, 据不完全统计, 自1981年至今, 在全国各地公演的原创音乐剧早已超过百部, 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80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 (刘振球曲) 、《风流年华》 (商易曲) 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 (徐克曲) , 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 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 但鲜有成功者。影响比较大的只有80年代的《搭错车》《芳草心》《山野里的游戏》等为数不多的三两部。[5]

进入新世纪, 痴情于艺术创造的歌剧作家们仍然在忘我地倾心在歌剧发展事业中。歌剧创作面临着种种困难, 除了音乐方面的问题之外, 还涉及文学、戏剧、美术甚至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协调和配合, 还有社会诸因素等, 这些都增加了提高歌剧艺术质量的难度。然而, 进入新世纪中国歌剧舞台上出现了许多歌剧作品。其中几部代表性新歌剧作品有《悲怆的黎明》、《司马迁》、《赌命》。在这之后,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2005年相继上演了《八女投江》, 《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 此外还有历史题材的《秦始皇与万里长城》也相继上演, 为中国歌剧艺术舞台增添了新的面貌。

摘要:本文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洋歌剧在中国的传播谈起, 简述“歌剧”传入中国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歌剧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西洋歌剧,中国歌剧,诞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杰浅论西洋歌剧对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影响[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O

[2]张晓农文革_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 音乐研究.2005

[4]居其宏中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音乐学1991

上一篇:企业的薪酬管理下一篇:本科院校生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