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发展

2024-08-27

中国西部发展(通用12篇)

中国西部发展 篇1

西部高等教育几乎是在零起点上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 西部高等教育几乎为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 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50余年的较快发展, 从小到大, 有些省区从无到有, 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教育。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部地区面积辽阔, 农林牧业、旅游资源、能源与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人口相对稀少,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速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仅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推动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 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国防, 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国内外相比, 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滞后的, 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还是比较低的。突出表现为:一方面, 中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后, 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扩展的发展要求, 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更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另外一方面, 西部高等教育总体状况薄弱、发展失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资源利用不当等。

一、21世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满足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但同时必须看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新时期的中国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三重任务。

任务1:西部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由于历史、经济、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造成了西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迟缓、滞后且不平衡。但随着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西部高等教育要解决自身的问题, 比如说学科设置、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发展等。

任务2:培养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清醒地看到, 西部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 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 杰出人才缺乏。因此, 西部高等教育的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为西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 而是在培养人才基础上, 考虑培养创新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问题。

任务3:服务地方发展。主要要解决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与西部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 也就是说, 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要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改革与发展, 其中突出问题是学科门类结构与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

简而言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 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旧双重任务。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会影响人才的培养与创新, 而西部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又反过来会影响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此形成一种循环关系。

二、21世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挑战

由于受历史的和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水平还较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内小背景给西部高等教育当前的发展即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那么如何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处理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缩小区域教育间的差距, 实现西部教育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面对全球化, 显然西部高等教育对此并没有作好充分准备。首先, 西部高等教育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封闭, 如工厂化的培养模式、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工具式”的育人方式等比比皆是。虽然我们正在努力改变, 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束缚, 我们还没有从封闭的教育模式中完全走出来。其次, 教育管理方式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目前政府的教育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 尽管进行了很多改革, 但到目前为止, 管理观念、方式、效率仍难以适应加入WTO后的节奏。再次, 不断强化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教育改革, 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基础上更加向效率方向倾斜。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与国际化, 可能从某些方面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促进。对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而言, 这也是在国外强有力的教育竞争下中国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摘要:西部高等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50余年的较快发展, 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教育, 为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21世纪的西部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西部高等教育如何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关键词:西部高等教育,任务,挑战

中国西部发展 篇2

一、西部开发要根据生态适宜度进行区域限定? 自从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后,西部开发的范围似乎已从10个省扩展到19个省,甚至中部偏东的一些省份,也要往西中靠。我们认为西部开发要限定区域。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应选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内蒙西北7省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5省区。? 这样限定的西部地区总人口3.3亿;面积67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其中西北7省区人口9 412万、面积542.7万平方公里;西南5省区人口2.4亿、面积135.8万平方公里。以秦岭为界,西北降雨量较小,生态适宜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所以西北地区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必要时应休耕休牧,甚至把生态系统难以承载的人口迁往西南5省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西南降雨量较大,生态适宜度较高,生态环境较好,所以西南地区的重点是生态开发,尤其要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绿色食品及畜牧加工业。?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为主,而工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市场等则很不发达。由此产生西部开发的下列特点和优势。?

作 者:刘宗超 黄顺基 于法稳 作者单位:刘宗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黄顺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于法稳(中国农业大学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中国西部发展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农业信贷补贴

一、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各省份每年都成立新的村镇银行,给当地的农村经济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截至2009年12月,西部地区成立村镇银行50多家,但仅仅占全国村镇银行的三分之一。从国家整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村镇银行为主力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

2011年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迅速,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高达117个,位居西部第一,其次为四川和内蒙古,机构数目分别为78个和58个;西藏自治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最少,仅为1个,其次为青海、陕西、宁夏,机构数目分别为3个、9个、10个。

二、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宏观地域上看,村镇银行在西部出现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西南各省份近年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数目逐年快速增加,而西北地区每年新成立的数目相对较少,尤其是青海、西藏等地区,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为宗旨,且发起金融机构必须为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而这些地区恰恰缺乏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造成村镇银行发展极其缓慢。因此,西北地区商业银行普遍对投资村镇银行缺少足够热情,西南地区的发展情况远好于西北地区,以致我国西部村镇银行在宏观区域分布和局部区域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资金来源的有限性

西部村镇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对其的认可度远不如那些大型商业银行,且村镇银行都是自成一体,互相之间没有互联网,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它的吸储难度特别大,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的局限。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认可程度,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当前整体情况看,资金来源成为整个西部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缺乏完善的信贷制度

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村镇银行信贷主要以“三农”为服务目标,而农业在我国一直是弱势产业,加上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造成信贷资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镇银行多以信用贷款为主,而贷款人从事的产业绝大多数都为农业,农民每年都面临着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收入极其不稳定,因此村镇银行同样面临着信贷的道德风险。总之,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缺少一套完善的信贷制度,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设计

(一)关系型信贷与村镇银行发展相融合

关系型信贷是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村镇银行与农户、涉农微小企业靠长期关系积累的有关农户和微小企业信用状况的“软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有关财务状况的“硬信息”的缺陷,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降低其贷款利率,减少抵押和担保要求。

关系型信贷的发放必须依靠那些掌握着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信用“软信息”的基层经理和信贷人员,村镇银行内生于农村,其股东及信贷员多来自于附近农村,熟悉机构客户信用状况的“软信息”;村镇银行的地理位置与其潜在的客户距离较近,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地缘、业缘是获得借款人信用“软信息”的主要途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抵押品,村镇银行业务人员的地方性特征使其与大中型金融机构相比,在提供小额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西部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各省份与局部区域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农村地区的居民传承着几千年古老的文化,人们对个人及家庭信用非常重视,因此结合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建立一套获取农民及微小企业信用“软信息”的方法,尝试采用关系型信贷的方法,融合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打破传统抵押、担保的贷款模式,进一步接近农村客观事实,提高服务“三农”的力度与效率。

(二)政府、监管部门与村镇银行协同转变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角色,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扶持村镇银行,比如将财政支农资金划出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中央银行也应该给予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市场资金拆借资格优先等优惠政策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村镇银行步履蹒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政策,采取更灵活更适合村镇银行的措施,保障其顺利发展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比如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甚至可以对一些刚成立的村镇银行采取免税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其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健全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帮助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机构要适当放宽新成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且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监管部门还应该支持村镇银行适当设立分支机构,增大其服务半径,建立互联网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和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也应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发展自己,比如建立人才引进计划,每年以丰厚待遇招聘一些熟悉当地业务的职员,建立长期的人才引进计划,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员工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村镇银行必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协同转变,让村镇银行快速发展壮大, 彻底走到服务“三农”的路子上来,切实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經济研究,2011,(2):44-58.

[2]叶文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以铜陵铜源村镇银行为例[J].金融会计,2011,(8):76-80.

[3]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1):83-85.

[4]黄达.货币银行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6.

[5]吴国联.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样本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中国金融,2011,(2):50-52.

【作者简介】

中国西部发展 篇4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精髓以及历史见证,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随着地球村的建设日趋完善,各国的经济文化之间的发展也逐步进行整合,而文化发展的强弱对于一个国家的强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通过不断地进行文化的传承,全面地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开拓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是现阶段发展的要求。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逼进,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高,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西部地区重点关注的产业。中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代的特点,使得整个文化产业的作用与其他的一些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只有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差异,才能使整个西部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的西部地区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指引下,以地方区域的发展以及经济优势作为基础,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一系列信息的优化,大力地解决了由于人才流失以及产业要素变化不齐备引起的一系列发展不顺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

在中国大力倡导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中国的西部地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人才,资金吸附能力极强的城市。东部地区早年在中国的政策引领之下,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们应积极地利用这种优势,大量地引入外来的资金进行本地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的全方面改变,从根本上优化西部的生存环境。

(一)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西部地区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处于偏远的地区,受到干旱的自然气候以及风沙环境的影响,常年降水量较低,整个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由于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心,资源分布不均使得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加缓慢。因此,在进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经济发展落后是西部地区的一个普遍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整个行业的资金较为短缺,视野不够开阔使得整个城市的产业规划能力较弱,并没有以政策为导向进行城市产业集群的规划以及发展。同时,从整个文化产业上而言,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习俗等分布较于分散,并不利于统一管理以及进行全面的宣传。虽然中国的西部地区具有极强的文化资源的优势,集中了中国的大量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但是由于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以及经济条件的一系列制约,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产品并没有走向全国,甚至有机会走向世界。

(三)人才力量较为不足

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三大战略才能完成自身的转型,即是战略层次、管理层次以及相应的操作层次。其中,操作层次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销售的中心,发展的命脉。管理层次是以二线管理人员的身份对一线的操作员工进行团队化的管理,以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分配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任务。战略层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高层次,掌握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决策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战术。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处偏远,发展较为落后,使得中国的大部分人才不愿意到西部进行服务,造成了当地的专业人才的匮乏,也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在中国处于一个新兴的阶段,相应的人才以及教育体系更加缺乏,这使得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与人才的提供程度并不匹配。文化产业作为中国一门新兴的行业,在整个的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上仍然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阶段,难以与现下的成熟产业进行竞争。

二、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

(一)拓展文化产品开发空间

中国的西部地区地大物博,当地的人民政府应当恰当地运用这种优势,将当地的产品进行对外宣传。将地方的文化特色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留下来的古迹,通过对历史的产品模拟化,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当地的特色。例如天津的麻花,苏州的刺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另一类是通过时下流行的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将民族文化产品渗透到千家万户,通过对文化产品反复地宣传达到良好的效果,湖南长沙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等,营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例如,中国西部打造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培育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品牌。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加大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鼓励各地培育、发展“一地(县、镇、村)一品”,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领域,形成一批藏羌彝文化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各地依托民族传统节庆,规范举办主题文化周、文化月、电影周、旅游节等,形成具有产业优势、艺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的新兴文化活动品牌。建立健全品牌授权机制,建立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平台,扩大优秀品牌产品生产销售。支持区域内文化企业在境外开展宣传推介、投资合作,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

(二)形成文化发展的新理念

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进步以及世界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迈进。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时期,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时代的大机遇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应不断地抓住机会,丰富图书馆、文化场所等全方面的公益事业,通过加大群众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地掌握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进行百姓文化水平丰富的同时,进一步地加强文化产业与社会利益的整合,通过转变政府的职能,进行政府事业的全方位改善。通过思想创新以及理论跟进等多种方法进行文化产业的改革。再者,由于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公益性特点,使得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企业较少,整个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国家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在进行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时,政府部门应大力地鼓励企业进行文化教育事业的倾斜,通过资金以及人才力量的注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整合虚拟文化和实体文化

文化产业的开发是近几年来一个较为热门的词语,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较大的作用。由于西部地区处于较为偏远的内陆,其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进行文化产业科学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西部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以及创意的产业,这使得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的精神生活的提高为基础,使人民能够得到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新技术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以及理念,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化发展进行文化产业的传播,使得文化更具表现力以及打动人心的魅力。例如,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西部地区首个文化保税中心———“陕西国际文化贸易基地”落户西安综合保税区,让文化产业享受保税政策优惠”的实施路径,积极推进两头在外模式,打造集文化仓储、文化加工、展览展示、文化交易为一体的“陕西文化产业保税园区暨陕西国际文化贸易基地”。同时,项目将引进国内外文化进出口贸易、文化品牌企业、海外文化机构办事处等入驻西安综合保税区,并建设保税仓库进行文化产品免税仓储,建设保税展厅举办文化产品展览、拍卖,建设保税文创院开展文化产品加工修复、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另外还将建设主题文化酒店,完善综合配套服务。

(四)推动文化产业园的进程

西部地区进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单单地依靠当地政府的力量,还必须引导企业进行文化产业的投入。在进行文化产业企业的培育上,应有优惠的政策以及完整的制度进行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使企业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充分地加强文化产业的竞争以及促进其形成。文化企业应利用政府以及市场提供的各项资源,通过对行业内外以及社会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建成综合型的产业集团。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方法,不断地加强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快速地提高企业的竞争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全方面的人才,受到现有的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西部人才聚焦效应较弱,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严重地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在进行文化事业发展时,应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制定全方位的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人才的培养,全方面地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化的发展。

结论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通过对西部文化的提取,进行人民的思想积淀。西部地区应利用地方的发展优势,通过不断地引入资金以及高素质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发扬下去。

摘要: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成为了一个国家展现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当文化与一国的经济进行完美的融合时,将产生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文化发源地,对于全国的文化产业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作为基础点分析,从而提出加快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建议。

中国西部发展 篇5

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国家历代领导人都给予高度重视,它对于提高西部多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全国的改革深入和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西部大开发的内涵和形式均有所不同.

作 者:邵朋来 袁刚 孙胜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刊 名: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OF HEBEI UNIVERSITY 年,卷(期): 3(3) 分类号:F2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三线建设   观念更新   知识经济  

中国西部发展 篇6

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状况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基础教育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讲,指处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人口资源,包括广大从事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职员工以及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在校少年儿童两大部分;从狭义上讲,则单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生产、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教职员工的总和。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三部分组成。

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伴随产物。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农村,城市基础教育便能优先获得资金和资源,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持续改善,城市基础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而广大农村地区因为自然地理条件差,传统的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很少从中得到直接实惠,造成农村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逐步扩大。时至今日,基础教育问题已成为西部教育问题的症结。

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的差距现状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西部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办学条件难以获得大的改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教育发展一直滞后于人们的观念和需求。而西部城市地区则在近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直接受益,正在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差距。这一发展趋势使得西部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日益扩大明显。综合起来,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状况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规模的差距

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教师供不应求且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而大、中城市学校则出现饱和甚至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差距

像东部许多城市一样,西部城市基础教育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此只考察比较重要直观的学历一项指标。从考察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师学历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特别表现为高学历层次师资的城乡差距。

西部农村教育质量长期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就越导致贫困。

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差距原因分析

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的主要差距之一是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差距大,也因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同而日益呈扩大趋势。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

(一)城乡工作环境差异。西部农村自然条件、居住、工作、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许多农村地区至今无法保证健康干净的饮水,一些地区农村学校老师教学环境与城市有天壤之别,去西部农村任教便成了支援、奉献的代名词。教育人力资源更倾向于流向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环境好、设施全的城市地区教育机构。

(二)城乡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直到200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改为由县统一发放,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善,但农村学校经费还是基本上只靠学校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收取的学杂费,很难保证日常所需的开销。而城市学校由县市级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基本无拖欠教师工资情况,学校还可以依托自身条件创品牌搞产业创收。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机会不均。农村教师办公教学条件较城市艰苦很多,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连接网络和实行电化教育,有的农村学校在上级政府投资配备了电教室和计算机房后却因为负担不起电费而闲置。教师同学生一样无法获得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只有课本和教参及种类很少的教学杂志。而且在职称晋升上,往往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标控制,农村学校可分得的指标少的可怜。农村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的最新知识和信息,教学不容易出成果,职称和评奖评优指标少,一个城市教师三五年就能拿到的职称,农村教师要奋斗数十年才能评上。

缩小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发展差距的建议

随着人民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同感的加强和对教育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增加,西部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了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

要彻底改变西部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不仅体现在建造校舍等硬件设施上,更应突出在建设基础教育人力资源方面,只有培养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高现有教育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扩大教育人力资源数量,才能整体提高西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二)扩大农村基础教育人力资源规模,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

西部地区城乡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现状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农村教师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在争取扩大农村基础教育人力资源规模方面,除了改善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和教育教学环境外,还应当考虑与地区师范类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以定向方式培养专门服务于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应当如此;同时应考虑将一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业务培训, 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素质;同时,还应该与志愿者组织积极联系,建立起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的志愿机制,以流动方式减轻基础教育工作压力。

(三)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工作者收入水平

市场体制下影响人才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薪酬的多少,近年来持续出现的西部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背后的主导力量就是东部经济发展快、劳动者收入高。西部绝大部分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农村,可考虑在现有水平上对从事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人员加大补贴,适当高于城市教师收入水平,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岗位成为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地方,使现有基础教育人力资源不外流,更能吸引新毕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让教育事业重新振兴起来。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农村基础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在教育人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竞争机制,也造成了一些学校老师缺乏责任心的现象。许多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影响了教学计划和教育质量。因此,要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在农村施行的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并能对教育工作者产生激励作用的办法和措施,挽救农村基础教育滑坡的局势,逐步改善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面貌。

中国西部发展 篇7

3.市场实体的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年的建设大部分都集中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 虽然两地规划了西咸经济共建区, 在招商引资方面, 真正落

台, 但这也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 市场实体真正参与其中的还不是很多。

为了克服和解决在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使得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彰显出来, 西咸经济关中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能越来越明显, 并且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示范。

1.统一认识。对于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展, 两市政府应该加强并统一认识。虽然西咸经济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双方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健康开展。在利益的取得方面, 可能最初双方的受益是不均衡的, 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一方吃亏、一方得利的现象。但是西咸经济一体化是能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 是一种互动双赢发展模式, 最终合作双方都能从中取得均衡的经济效益, 获得长远发展。

2.加强合作。西咸两市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虽然也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 但是我们看到, 涉及具体的实质性的操作时, 却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信息同享, 从2002年底的提出, 到真正实现西咸电话并网却经过了将近4年的时间。因此虽然有好的政策以及两地政府的高度认识, 在具体的操作中, 两地还应当加强合作。在两地的合作中, 西安应该抛开片面的想法, 不要怕咸阳拖后腿, 从咸阳在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咸阳无论从认识上还是行动上表现都是很积极的, 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因此只要西安主动一些, 西咸一体化的经济效益会更明显。

3.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需要两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及协调, 特别是在西咸经济共建区, 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资金的投入、土地的合理利用, 这些都需要双方的积极合作, 才能使西咸经济共建区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建设。而这与政府的管理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双方政府的通力合作, 提高管理水平, 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容易达到共识, 从而也就容易解决。

4.加快招商引资。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招商引资对于西咸经济圈的发展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一步, 仅仅依托当地的资源, 很难实现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因此为了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招商引资可以说是目前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景俊海:按照“一线两带”发展思路共建“西咸一体化”大都市辐射圈[J].西安-咸阳都市圈暨清华科技园 (陕西) 园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 2002年12月20日

[2]赵正永:在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2006年12月

[3]萧雨:聚焦西咸一体化[N].城市经济导报.2006年9月

[4]2006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经飞跃李国锋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西部地区的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日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当前,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对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 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巩固国防,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 西部体育事业应抓住这良好的契机, 加快发展步伐, 为西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加快发展西部体育事业的重要性

1.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的需要

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 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 也是祖国边疆的要冲地区,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统计, 西部地区人口达2.85亿, 占全国的23.1%,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0.5亿, 占该地区人口的1 7.6 4%, 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4%。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各种特征, 包括民族历史、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情感等方面的知识, 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它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地结合, 与其他民族文化形式相辅相成。通过民族间的各种交往和交流, 可以了解民族同胞的精神世界, 使民族体育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已成为增进民族团结、开拓民族视野、促进民族交往、加强民族合作的纽带, 为我们建立文化认同感, 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树立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远大抱负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缩小东西部差距, 促进西部经济和社会全面繁荣

加快西部体育事业的发展, 并通过体育事业促进西部经济繁荣, 缩小东西部差距是当代体育人的神圣使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就不可能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因此, 如何发展体育事业已不单单是一个体育问题, 而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

3.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时尚, 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而且还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不仅展示着民众的精神状态和文明风气, 而且营造出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不仅能促进交往、增进友谊, 而且能增强社会安定团结。其意义已超过体育本身。因此, 加快西部体育事业建设, 从根本上讲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美化了国家形象。

4.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需要

西部地区目前尚欠发达,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从根本上讲,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 二是劳动者素质差。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除了抓好“科教兴国”战略, 抓好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外, 重要的一点是抓好人口质量的提高。国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物质基础。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 缩小差距, 最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除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外, 要求劳动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是西部地区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二、西部体育事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西部地区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由于受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教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因素的影响, 体育的发展还不理想。从体育人口看, 目前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达31%, 而西部地区体育人口达15%左右, 远低于全国水平。从体育行为看, 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缺乏自觉锻炼的意识, 有些人有参加健身的愿望, 但由于不懂得锻炼的方法, 或是缺乏场地器材等, 从而影响个人健身行为。从体育消费现象看, 大部分人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受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和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低等因素的影响,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尚未被群众广泛接受。从体育场馆建设看, 国家对东部地区的投资占全国总数的7 0%, 而占有大部分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有1 0%。

2. 原因分析

(1) 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着体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西部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镇经济发展滞后, 西部的经济发展总体还相对落后, 体育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 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竞赛、体育表演难以进入市场。经济滞后制约着体育发展和体育消费, 二者又制约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 文化教育发展滞后, 市场意识淡薄

经济与教育是相互制约的。西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必然影响文化教育的进程, 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 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 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人们封闭的意识, 也禁锢着改革的思路与意识。等、靠、要的思想和计划经济思维习惯依然存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保守、封闭的小农意识使西部居民生活方式落后, 消费习惯也比较陈旧, 加上工资收入低, 使得多数人对市场机制、价格信息反应迟钝, 对与之相适应的一些体育消费现象不理解、不能接受。

(3) 物质基础差, 体育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对体育的投入有限, 导致体育场馆、设备质量差、数量少、利用率低, 在改善训练条件、场地设施建设、外出训练比赛、举办竞赛等方面举步维艰。又因为观念落后, 还缺乏把体育作为产业开发的气候和条件, 缺少具有规模效应的名优产品, 更缺乏喊得响、站得住, 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气候的拳头产品。

(4) 人力资源缺乏, 体育科技水平较低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 是提高现代生产率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样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教育相对落后, 人才流失严重, 大部分人对依靠科技振兴体育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仍寄希望于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的方式来发展体育, 体育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质量不高, 给社会体育和体育经济的管理与发展带来巨大阻力。虽然近年来在竞技体育方面, 西部地区也培养出不少优运动员, 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还有明显差距。

三、加快发展西部体育事业的对策

1. 体育经济方面

就体育经济而言, 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 发挥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 开发体育旅游市场。西部民族地区风景点多, 景观奇特, 资源丰富, 因此可考虑在中心城市区选择休闲、娱乐产业, 在资源富集区选择体育旅游产业, 在贫困地区和边境开发区选择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把旅游观光、度假、购物、商务活动、娱乐健身融为一体, 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体育旅游和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一条龙。同时, 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立法、严格执法, 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管理, 还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本地区高层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

2. 社会体育方面

就社会体育而言, 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宣传、介绍体育活动的价值与功能, 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增进健康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使更多、更广泛的群众了解、熟悉、热爱体育活动。要利用文化使团的出访活动, 加强宣传, 推广富有特点的民族体育, 使西部民族体育走向世界。要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审美性, 大力发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同时, 要增加各级别的民运会、农运会以及非奥运体育项目大会的次数, 使西部地区的群众有更多机会参加体育竞赛活动, 推动西部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

3. 学校体育方面

就学校体育而言, 应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使学校体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整合与吸取现代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构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多梯度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学校体育的客观指导与调控, 建立多维研究, 以研究促发展, 这是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走向前进的重大举措。

4. 竞技体育方面

就竞技体育而言, 应发挥优势, 突出重点, 坚持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吃苦耐劳、体质健壮的特点, 适合开展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如内蒙古的摔跤、柔道、马术;广西的举重、体操、羽毛球;云南的中长跑、竞走;青海的射箭、马术等, 这些项目在当地有群众基础,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要进一步加强现有高原训练基地的建设使其承担更多的国家训练任务, 并以此带动本地竞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形成拳头项目。

参考文献

[1]赵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2]谢小龙:西部体育产业开发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第1期

[3]王天军: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4]龙佩林: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中国西部发展 篇8

尽管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以来, 伴随着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支持,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但是从整体来看,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要明显弱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起到了理论上应有的支持作用却依然值得研究。

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践检验上,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争议。Goldsmith (1969) [1]、Mckinnon (1973) [2]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 其研究结果表明,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Patrick (1966) [3]、Thakor (1996) [4]通过实证检验研究认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在经济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中,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会呈现出互为因果的特征。以Lucas (1988) [5]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 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这种需求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 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Greenwood和Jovanovic (1990) [6]、Levine (1992) [7]、Greenwood和Smith (1997) [8]等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和进入成本, 揭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双重均衡。Atje和Jovanovic (1993) [9]认为, 经济增长率与股票市场流动性指标呈正相关关系。Levine和Zervos (1998) [10]通过对47个国家1976~1993年的股票市场和银行发展研究, 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出互相促进的关系。为了改进Levinehe和Zervos (1998) 在技术分析上的不足, Beck和Levine (2002) [11]运用广义矩阵法 (GMM) 和面板数据进行了重新研究, 结论表明, 股票市场和银行系统均独立地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Rajan和Zingales (1998) [12]认为特定产业在金融发达国家的发展比在金融落后国家要快。而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 (1996) [13]对30个国家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 能进入发达股票市场的企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从以上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情况来看, 各自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和研究的切入点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 (1) 实证数据多为国际间的数据, 很少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视角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2) 没有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的角度进行研究; (3) 较少从金融资产结构的角度来研究。

国内学者就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也存在较大分歧。以区域经济研究为例, 杨起予 (2009) [14]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而张萍 (2009) [15]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会产生负效应。以全国为对象的研究为例, 谈儒勇 (1999) [16]、朱小平等 (2007) [17]、孙力军 (2008) [1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志强等 (2003) [19]指出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而韩廷春 (2001) [20]、康继军等 (2005) [21]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微弱或是负影响。

关于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最早谈儒勇 (1999) [16]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基于中国股票市值与GNP的比值和GNP增长率严重负相关这一事实, 有些学者认为股票发挥晴雨表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本不存在。李广众 (2002) [22]认为不应把股票市场的发展当做反映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其实证分析结论显示股票市场发展对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和居民储蓄的作用均不明显。同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股票市场发展与居民储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可能说明股票市场在某些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分歧, 主要原因在于上述实证分析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显著差异所致: (1) 用什么指标变量来衡量金融发展, 存在差异; (2) 所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选取上存在差异, 包括模型中采用了哪些变量, 哪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文在研究指标上力图在以上指出的问题中有所突破, 采用银行机构年末全部贷款余额 (包括投向公有部门和非公有部门的) 来衡量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 在贷款中按照期限和投向做了分类, 也充分结合已有研究的不足, 在实证研究中对经济体从三次产业构成的角度做了分类。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西部地区 (包括除西藏外的11个省份) 。但是, 尽管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以来, 伴随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支持,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整体来看, 西部地区经济还是要明显弱于东部地区。金融对西部经济是否起到了理论上应有的支持作用却依然值得研究。

2 中国西部地区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说明及指标选取

当前中国西部地区[23], 但是由于其品种有限且相关的统计数据难以获取, 故未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所采用的贷款数据, 以《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各省的统计年鉴中公布的银行机构年末贷款余额 (包括投向公有部门和非公有部门的) 为准;对贷款构成的分类, 本文依照《中国金融年鉴》对银行资金运用表的分类进行调整。学术界普遍认同以当期的保费收入来衡量保险资产, 本文沿袭这一处理方法。对股票资产价格的计量, 本文采用股票发行市值来计量 (A股和B股总体的发行市值) 。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初创于上世纪90年代, 所以实证分析中关于股票资产变量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范围设定为1992~2010年, 西部各省区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年度数据均来源于1985~2010年西部地区各省区的统计年鉴、1993~2010年的《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年鉴》以及相应年份的《中国金融年鉴》。本文所有的实证模型, 均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2.2 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文章以贷款额、A股发行额、保费收入等变量来衡量金融资产结构。在近些年里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对其经济增长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虑到这一点, 在模型中引入了外贸进出口额这一变量。

全文的实证分析中以名义GDP来表示经济增长;采用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来代表西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采用保费收入来表示;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用西部地区企业在A股市场上的发行市值来表示;用进出口总额来代表外贸市场的发展, 下脚标i表示年份。模型整体以取对数以后的GDP (记为:y) 作为因变量, 以取对数以后的贷款额 (LOAi) 、保费收入 (IINi) 、A股发行市值 (STOi) 、外贸进出口额 (EMi) 作为自变量, 构造模型1:

yi=β0+β1LOAi+β2IINi+β3STOi+β4EMi+εi (1)

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对应变量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对应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C为常数项, 下表同。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银行业发展、保险市场发展、股票市场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 在5%的显著水平上, 股票市场和外贸市场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相关系数较小, 可见股票市场和外贸市场二者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小。其中股票市场的贡献率仅为0.0834, 这种状况同中国股票市场成立时间相对较短, 西部地区整体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及筹资额度较小不无关系。而LOA和IIN的T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分别是0.0913和0.1326均大于0.05, 说明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在5%的水平上不显著。

基于西部地区每年的直接筹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这一现实, 同时也为避开因样本数量不足可能产生的回归分析失真所带来的麻烦, 模型2将数据采集的出发点退回到1985年, 同时剔除A股发行市值 (STO) 这一变量, 以便在增加样本数的条件下 (即采用西部地区各省1985~2010年的相关数据) 进一步研究, 基于这种考虑构造模型2:

yi=β0+β1LOAi+β2IINi+β3EMi+ei (2)

模型2的对数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模型总体的拟合度很好, 银行贷款和外贸进出口对应的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下的T检验;同时, 银行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 (P<0.05) 的正相关关系, 这意味着银行贷款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为 (P>0.05) 的正相关关系不明显,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外贸市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 (P<0.05) 的正相关关系, 贡献率为0.1667。

2.3 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1和表2的实证结果说明, 在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下, 西部地区的银行信贷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 (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贡献率高达0.82) 。为便于更深入地分析银行信贷供给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本文进一步采用银行贷款期限结构, 来说明西部地区银行贷款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

本文采用《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中对经济结构和银行贷款分类的划分方法, 利用短期贷款总额 (SL) 代表短期贷款的发展、中长期贷款总额 (LL) 代表中长期贷款的发展。我们把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分为两类:短期贷款总额 (SL) 、中长期贷款总额 (LL) , 二者共同作为解释变量, 名义GDP (y) 为被解释变量, 构造如下模型3:

yi=β0+β1SLi+β2LLi+ei (3)

使用西部地区省1985~2010年各指标年度数据进行对数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显示, 模型的F统计值对应的概率值为0.000, 同时R2=0.9971, Adjusted R2=0.9928, 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很好, 通过了F检验;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T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均为0.000, 在显著性为5%的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这说明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这两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 二者都有显著的贡献, 其中短期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 经济增加0.77个百分点, 而中长期贷款增加1个百分点, 经济只增加0.36个百分点。其中, 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 是中长期贷款贡献率的2.13倍。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除短期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之外, 另外可能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中长期贷款沦为不良贷款, 对经济增长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2.4 各种短期贷款与三次产业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 西部地区的各种金融资产中, 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最大的是银行贷款, 在银行贷款中, 贡献最大的是短期贷款。为进一步观察各项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因变量, 短期贷款为自变量, 各指标采用1985~2010年的数据进行对数回归。

2.4.1 短期贷款对第一产业的贡献

在银行短期贷款中, 我们把投向于第一产业的贷款近似的分解为农业贷款总额 (AL) 和私营经济贷款总额 (PL) , 二者作为解释变量, 以第一产业增加值 (FV) 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模型4, 结果如下表4所示:

FVi=β0+β1ALi+β2PLi+ei (4)

从模型4的回归结果来看, 自变量AL和PL均通过了T检验;并且, R2=0.8692, Adjusted R2=0.8637, 可知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 也即农业贷款和私营贷款对第一产业增长的动因能够解释86%, 且对第一产业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农业贷款的贡献率为0.63, 私营经济贷款的贡献率为0.29, 前者要远大于后者。

2.4.2 短期贷款对第二产业的贡献

采用工业贷款总额 (IL) 、建筑业贷款总额 (BL) 、私营经济贷款总额 (PL) 为解释变量, 用第二产业增加值 (SV) 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模型5, 结果如表3所示:

SVi=β0+β1+ILi+β2BLi+β3PLi+ei (5)

表5的分析结果显示, 西部地区工业贷款对第二产业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力地推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工业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将增加0.91个百分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私营贷款每增长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将增加0.4个百分点, 工业贷款和私营贷款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推动效应, 私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

2.4.3 短期贷款对第三产业的贡献

下面利用商业贷款总额 (CL) 、私营经济贷款总额 (PL) 为解释变量, 第三产业增加值 (TV) 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模型6, 分析结果如下表6所示:

TVi=β0+β1CLi+β2PLi+ei (6)

从模型6的结果来看, Adjusted R2=0.9517, 且F统计量对应的概率值通过了检验,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与变量CL对应的P值为0.000**, 相关系数为0.1047, 这意味着西部地区的商业贷款与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只是贡献较小, 商业贷款每提高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仅提高0.1个百分点。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 西部地区的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显著;股票市场对西部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很小, 仅为0.0834;银行贷款显著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其中短期贷款的贡献最大;从贷款投向来看, 工业贷款贡献率最大, 其次是农业贷款, 最后是第三产业贷款。结合以上结论, 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 优化和改善西部地区银行体系的信贷结构

(1) 以结构优化为原则的信贷投放能够较好地兼顾实体经济需求和积极引导经济布局调整两个方面的政策目标。信贷结构直接关系到信贷资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信贷投放应在平稳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 由保‘量’转向保‘质’, 促使信贷在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产业和行业, 以配合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还应当对企业、行业和产业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识别和判断, 尤其要加强对资源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信贷投放重点领域的研究和分析, 避免产生较大波动,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银行体系通过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小企业、“三农”、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等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领域, 能够以信贷增量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的边际调整, 在改变经济增长对粗放经营的路径依赖、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增加社会效益。

3.2 继续增加对西部地区农业的有效资金投入

一方面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另一方面, 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 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 集中财力, 突出重点, 加强监管, 把钱用在刀刃上。财政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积极探索改进财政支农方式, 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和建立专家评审制度、项目业主制度、资金报账制度、集中采购制度等, 使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 要改进资金支持方式, 利用公开招标、贷款贴息等方式把投入落实到具体项目、关键环节和广大农户。

尽管西部地区农业贷款的投放近年来大幅度增长, 但正规金融对西部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仍不容乐观。应当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是国外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毫无疑问, 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离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大距离, 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就是主要表现。主要依靠现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不可能解决有效服务“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必须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 以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为目标, 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

中国西部发展 篇9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进步迅猛, 尤其是城市的飞速发展几乎已经让人到达了应接不暇的程度。这一切, 使得城市郊县农村, 包括较远的村镇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过度的乡村城市化, 让乡村失去了很多本应有的景观与文化特色。“2006年, 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国家对今后城乡合理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 对推动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背景下, 拥有农业自主条件的可持续景观, 且具备粗放的乡野大地背景, 让田园文化、田园风格成为景观建设条件, 同时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文化、自然环境的一门综合系统景观。由于乡野景观在众多景观中受到的干扰程度很低, 所以它极具自然属性, 这种自然属性将在乡野景观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并引导发展方向。

2 乡野景观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研究与参考西方的乡野景观建设, 不得不承认它们在这方面的学科理论和实践, 是走在我国前面。“20世纪初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乡村经济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 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整理、自然保护、景观保护、历史古迹保护等法案, 来保护和谐的乡村景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所带来的破坏, 一般会涉及到生物、社会、地理、水利、历史、生态等各方面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也会有风景园林设计师介入, 但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情况介绍。”

虽然乡野景观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 但是乡野景观的研究和探索在我国仅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乡野景观也只是构架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的一个辅助性研究课题, 例如在地理学科、农业学科。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中国乡野的景观的发展已刻不容缓。

3 我国乡野景观建设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乡村的生态环境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步步受到威胁, 走上慢慢退化消减的道路, 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生态环境的退化消减通常是指一种结构性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旦遭到破坏, 就失去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律性, 其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无法自行恢复的, 需要在人类的调控下逐渐恢复其功能, 但这种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低效率使用和过度消费, 并由此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或生态污染。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景观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人口问题

3.2.1 人口数量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 在2010年2月2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 30年后中国农村人口将由现在的9亿减至4亿人。中国过去30年来, 城镇人口增加了4亿人。中国城镇人口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亿人。”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人口大幅度向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的减少, 使得土地与人口的比例严重失调, 这种人口的分布对乡村的生产、生活都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3.2.2 人口结构问题

“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 在6亿城镇人口中, 有27%是在城市工作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中青年都去了大中城市工作, 将老少妇孺滞留在农村守家护院, 这样的人口的不均衡结构, 对西部乡村的劳力结构以及日常的生活行为都形成了很明显的破坏作用。

3.2.3 人口素质问题

农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的受教育意识一直以脱离农村生活为主要目的, 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生活生产环境为目的, 许久以来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现如今滞留人口素质低下, 这也就是近几十年来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难以提高的因素之一。

3.3 社会问题

为了适应国家的大趋势, 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进行得非常积极, 然而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新农村乡村建设速度失衡, 盲目的建设规划等等都使农村在“新农村”名义下, 遭受着破坏性的建设。乡野景观的进程在这样的恶劣人为条件下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4 新农村乡野设计概念、原则

4.1 农村乡野设计概念初解

(1) 乡村。乡村, 是指非城市化的区域。乡村是以农耕生产劳作为主要社会生产力的独立的社会综合体, 同时它还具有特殊的经济模式、相对独立的社会群落以及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体系, 乡村是一个特殊综合区域的合称。相对城市来说, 乡村具有地表面积广阔、人口密度较低、社会结构较单一、人们聚居的规模较小、群落之间分散较大等结构特点。

(2) 乡野景观。“景观”这个词汇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词汇, 无论是从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的角度, “景观”一词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知景观的概念, 从而来进一步了解“乡野景观”一词的意义。地理学中认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 它是在通过复杂的自然发展, 并留下人类对大自然产生影响的过程, 是拥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

4.2 新农村乡野设景观特殊文化符号

(1) 祠堂、宗庙。祠堂和宗庙都是祭奠祖先的场所, 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祠堂平民祭奠祖先的场所, 而宗庙是皇家帝王祭祖的场所。在我国古时的封建制度下, 家族祭祖的观念非常根深蒂固, 一个村落可能就是一个大家族, 所以在如今的个别乡下地区, 还可以看到祠堂的身影, 或者过去祠堂的遗迹。

而宗庙则是在一般村落里是无法找寻到的, 古代制度非常严格的规定“庶人不得设庙”。所以即使有宗庙的地方, 是能够跟皇家某些遗址有渊源或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 宗庙与乡野景观是一种风格与文化上都有反差却又确实存在于发展至今的现代乡野景观中, 乡野景观给人以自然、低调、亲切之感, 而宗庙却给人以人工、崇高、威严之意, 可以说发现在乡野之间的宗庙景观称为了乡野之间的一个旅游与参览核心, 带动了乡野景观的经济效益, 也丰富了乡野景观的结构。

(2) 打麦场、戏楼。打麦场是乡村农户特有的景观空间特色, 也是西部地区乡间特有的劳作建设。打麦场有各家的, 也有公用的, 大多数是一片空地的形式, 它的作用也就是打麦与屯物, 但是因为季节和地域的不同, 打麦场的景观内容不一样, 由于打麦场是人们农耕工作的重要区域, 可以将它理解为动态的乡野景观场所, 这是新农村乡野景观内容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笔。

在城市里, 真正的戏楼已经消失, 但在乡下, 个别地区过去遗留下来的戏楼还存在着。但是在西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今天, 更多的是存留下来戏楼的使用意义, 而在形态上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而绝大多数的变化是遗弃掉了祖辈们的建筑形式和文化色彩。在这一点上, 应该在乡野景观建设上利用其本身的民俗文化特点, 建设有特点的戏楼, 这对于传承本地文化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也使得乡野景观规划建设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3) 庙会、集市。无论是庙会还是集市, 它们都是临时性却又不可或缺, 而且极具农村乡野特色的一种民俗民风文化的表现形式, 它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庙会与集市的覆盖面广、传播性强、流动性大, 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经济上都对新农村建设起到推进的作用。

(4) 农家乐。农家乐大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拥有特色民俗风情, 西部新农村的建设, 让农民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一排排连栋的住房极具本地特色, 这为农家乐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农家乐的主题灵魂是乡野文化, 在拉动乡村经济的同时, 深刻挖掘乡村带有的浓郁泥土气息的村落文化, 这是实现乡野景观建设和旅游经济产品对接的重要项目。

(5) 草根文化。“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生于民间、长于民间, 充满着乡土气息, 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草根文化不仅定规乡村人的生活理念, 更影响着乡村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上的文化对景观建设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毕竟乡野景观面对的绝大多数的对象是乡村人民, 这里是他们栖居和劳作的主要环境, 这些精神文化是和景观建设分不开的, 它们就像是灵魂与身躯的关系, 若要乡野景观做到位, 那么草根文化必不可少。

(6) 野趣。乡野景观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同于人工景观的刻意设计与人为风格, 它自身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然之美, 在乡间郊野之间“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意境是其它景色所不能表达和替代的, 这是乡野景观的基本属性。在面对西部特有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下, 在关注自然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遵循“野趣”自然景观内在的发展演化秩序, 结合生态发展的需求, 建设新农村城乡富有特点又不失自然趣味的乡野景观。

4.3 设计原则

农村生态景观是坚持以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为大背景下, 以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实践活动。乡野景观与以往的景观不同之处在于, 乡野景观的“景观”本身就是环境的主体资源。乡野景观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 而过去传统的农村景观只拥有农业生产这一个内容, 而现在, 乡野景观的第二、第三内容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从乡野景观的发展以及农村产业结构来看, 乡野景观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 乡野景观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结构相结合, 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 重塑自然优美的景观环境。

(2) 保护林地、耕地, 乡野景观的主要景观内容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农耕地形成的大地色块镶嵌体是乡野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控制建筑用地的盲目扩张, 合理组织分配居住、生产、休闲的结构。建设宜人的村镇人居环境。

(4) 正确利用乡野景观特有的资源, 景经结合。在农村发展旅游业, 庭院景观与经济结合, 可推动农家乐的发展, 农牧业景观与经济结合, 可大力拉动乡野景观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农村生产、生活本身就组成了乡野景观的主要内容, 西部新农村建设给西部的乡野景观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我们的目的在于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 面对的不是单一的村镇内部居住环境, 而是整个乡野环境。在资源需求不断扩张的今天, 乡野景观正在不断地遭受到冲击和破坏, 对人们素质和意识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然而我们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却可以起到宏观的推动作用。乡野景观是城市景观和自然风景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域, 拥有自身特殊的宝贵价值, 西部地区之间气候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应得到规划者的重视, 将这些有利、宝贵的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地加以利用, 建设有特色的农村乡野景观, 对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也是一种宣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1.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M].华中建筑, 2005.

[4]刘滨谊等.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 2000 (6) .

[5]王广野.中国西部地区人口和环境生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中国西部发展 篇10

(一) 自学考试助学手段落后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89.16%的人通常采用的交流途径是自考教材, 而利用互联网络的仅占35.13%, 对于通常依赖的学习

资料96.18%的人选择的是自考教材及辅导资料, 选电子媒体的仅有23.16%[2]。说明目前西部农村地区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传统途径, 以纸质版的教学材料为主, 选择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考生比例很少。除了考生自身助学选择的原因外, 根据数据 (图1) 显示自学考试对于现代远程技术应用也是不全面的, 农村自学考试助学手段仍属落后水平。

(二) 网络助学课程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

农业、农村的发展, 农民经济的增收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与知识, 要求国家不断地提供各种教育和培训, 使广大的农民在任何年龄都可以以最适合的方式, 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根据目前提供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华夏大地网显示, 在开设的本专科专业共73个中, 具体涉及农业知识仅仅只有农业经济管理。目前我国自学考试正在做逐步调整以满足农村需要, 如增加了农学、蔬菜、畜牧专业等, 为西部农村地区培养专业人才, 但是目前处于发展和完善的网络助学体系仍没有跟上调整的步伐。

(三) 城乡发展不平衡, 教育资金缺乏

长期以来, 西部自学考试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根据2006年四川省自学考试工作报告显示农村户口考生为36 149人, 仅占当年报考人数的10.3%。西部农村地区就面临经济落后、教育意识不强的严峻问题, 自学考试主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开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教育资金的匮乏成为自学考试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国家针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进行了资金和政策扶持, 如西部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债资金资助西部高等教育基础建设等扶持, 但是这些主要是针对西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对于西部农村继续教育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西部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 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同时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由于多种原因, 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尚不足, 不清楚或者不认同继续教育对于未来自我发展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 农业经济逐步走向产业化, 高科技在农业中全面拓展, 农民需要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 才能适应高科技在农村种植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二、开展西部农村地区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 对西部农村地区进行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西部地区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但是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正如学者所说“西部的落后和政策是有关系的, 需要用特殊的人政策和特殊的方法来解决西部教育的特殊问题”。因此, 要在西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自学考试网络助学, 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不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方法, 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 促进西部地区自学考试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使西部经济的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轨道上来。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到农村地区开展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必要性, 并对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展开广泛的宣传, 鼓励和支持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在西部地区全面开展。

(二) 关注灾区教育、推广自学考试网络助学,

现代网络技术的是实行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新兴项目在建设初期, 往往是不能够被接纳, 开展对于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广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在网上通过体验课程、在线问答等方式给考生机会了解和体会;另一方面。还需要依托当地教育部门配合, 做好宣传工作和普及工作, 树立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做好舆论宣导引导。

(三) 开设适合西部农村地区的课程

西部农村地区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开展, 应该以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基础, 以满足广大西部农村地区自考学员的需求为目标, 建立一批适合农村发展经济发展的精品课程, 推进专业和课程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教育对农民的回报补偿将会大幅度增长, 这个增长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腾飞, 需要农村人口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因此现在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应该开展广泛的岗位培训, 使得非学历教育才农村广泛开展, 促进农村地区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适应了农村对于人才的需求, 也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转移, 实现城市化。

(四) 规范西部农村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管理

西部农村地区网络助学的展开一定要在一定的管理规范下开展。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作为新兴事物,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及时的制定, 各级教育部门也没有指导性文件, 因此网络助学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下很容易走向不规范, 尽快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也成为当务之急。具体来说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 可以利用原有的教师优秀教师资源, 可以定期举办教师相关课程的座谈会, 提高专业素质;在办学机构方面, 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只有符合国家办学条件的网络助学机构才能够开展西部地区的网络助学, 这样可以避免办学单位混乱、办学不规范的问题;在质量监控中, 应该广泛应用现代技术, 除了有相关部门进行例行的检查之外, 还应实现学员的有效监督, 通过学员的真实体验, 来对开展网络助学的单位进行监督。

(五)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推进西部农村自学考试信息化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给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手段, 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教学分离、时空分离、辐射面广的优势, 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 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目前自学考试信息化已经初有成效, 以四川大学为例, 为方便广大考生, 四川大学自考办开通了英语听说网上报考服务和自考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避免了学生为了参加学习和考试路途遥远、花费过高的问题,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自学考试的热情。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成熟为自学考试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自学考试网络平台的建设应该迅速开展。西部农村地区自学考试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随着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部网络建设的展开, 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不断完善, 西部农村自学考试信息化已指日可待。

(六) 建立适合西部农村的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质量评价体系

网络助学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 其助学质量如何保障是重要问题, 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解决助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自学考试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从助学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农村需要, 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是否适合西部农村人口知识文化水平, 对于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能够做到及时反馈, 学生学习的资助体系是否畅通, 学生学习是否可以得到有效指导, 学生学习情况是否处于进步中以及学子资源是否充足等方面展开西部农村网络助学质量评价。建立适合西部农村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质量评价体系, 是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质量和效益的需要, 是确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有效保障。

摘要:西部农村地区开展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是自学考试助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是网络助学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开展面临课程不符合需要、教育资金缺乏等问题, 文章通过对这些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西部农村

参考文献

[1]2003年中国各地区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中国农业部, http://www.agri.gov.cn/sjzl/2003/15.htm.

[2]李盛聪等.农村自学考试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14 (2) , 80-86.

中国西部旱码头 篇11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促使临夏成为黄河上游重要商埠的外在条件。探究临夏千百年来商贸流通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应当说是独特的人文环境使然。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其中东乡、保安两个民族为国内独有。少数民族中回族为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善于经商,精于谋利是其突出特点。从回族和东乡族形成的渊源来看,与东西亚之间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和军事碰撞密不可分。元明时期,伊斯兰教从陆上向东传播,伊斯兰传教士自西亚、中亚来到临夏设坛传教,使临夏成为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重要基地。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同时也输入和传播了阿拉伯商业思想和文化,对穆斯林聚居的临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崇尚商业,倡导贸易的思想观念,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回、东乡等民族秉承伊斯兰文化崇尚经商的思想观念及经商方式,与本民族传统相濡以沫,逐步形成了以回藏贸易为主,以阿拉伯式长途贩运为特点的区域性商业文化。“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分钱投入贸易才会用之不竭。”对这一真理的普遍认同,已成为临夏广大穆斯林固化的观念。当你听到悠扬而凄厉的花儿歌唱着“脚户哥下四川”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那就是临夏传统的商业文化自历史深处传来的天籁之声。

有一个典型事例很能反映临夏回族善于经商,思路开阔,脑子灵活的特点。有回、汉两人同到集市上去买羊,买了羊后赶着回家,半路上有人出价买羊。汉族羊倌认为自己大老远上集市买回的羊,挑来捡去好不容易选定了中意的,没有道理再卖与别人,因此决计不卖;回族羊倌则不然,他看到有人出的价钱比买进的价高,有钱可赚,于是就立刻成交,然后回到集市上再买了一只赶回家。两个羊倌买羊回家,目的都是为了饲养繁殖,然后出售赚钱,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但当出现赚钱机会的时候,两个人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归根到底,就是商业意识的差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推进到20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临夏大地的时候,临夏人的商业意识和经商才能开始迸发,大批临夏人凭借传统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四面出击,全面开拓贸易市场,向东采购纺织品等日用工业品,运至甘肃南部、青海、西藏、新疆等地销售;把西部畜产品大量运销至东部地区,为东部轻工业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料;三甲集的皮毛交易量大面广,成为全国重点集市。临夏市作为东西部贸易的重要枢纽,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敢闯敢干的临夏人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开拓了广大藏区市场,临夏商人的足迹不但踏遍西北各地,而且扩展到东南沿海和国内各大城市,部分人已跨出国门,做起了边境贸易。在商贸业迅速起飞的那一段时间,首先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私营老板,民营经济如火如荼发展起来,从事商贸业的人口比例之高,民营经济比重之大,城镇居民自主就业率之高,成为国内罕见的经济现象。著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考察临夏后由衷地赞叹:“东有温州,西有河州。”

临夏民营经济的资本积累,几乎全部从商贸流通的收益转化而来,各类商业企业在全部经济实体的总数中占到了九成以上。商业是现代化特征比较突出的产业,临夏的商业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漫步在城市街道,昔日杂乱的地摊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环境优雅、富丽堂皇的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特色商品街,电子商务、大型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不断涌现。在风味小吃的吆喝声中,在传统文化的映照之下,临夏人正悄然地更新着商业观念,临夏的商贸业正追逐现代化的浪潮而健步如飞。

中国西部发展 篇12

关键词:前陆盆地,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构造学

伴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我国在石油开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化发展, 石油化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加上我国资源的匮乏, 也先后与中亚各国进行了合作, 铺设了大型的管道, 而且我国石油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构造学方面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与新型理论的创建,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反思。

一、前陆盆地

从国外来看, 前陆起初定义为与造山带毗邻的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的边缘地区, 也普遍认为它是不受褶皱大构造单元作用的影响; 但当板块构造学说于1974 年提出并获得大泛围承认后, 前陆盆地的命名就被正式提出, 主要是根据板块地壳的会聚方式进行类型划分, 大致分为周缘前陆盆地 ( 印度———恒河盆地、阿尔卑斯北麓拉石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 ( 落矶山盆地) ; 至1980 年代, 全球中、新生代巨型构造体系对环太平洋与B - 型俯冲带配套的A - 型俯冲带进行了明确划分。

在前陆盆地概念方面, 将其当作较为特殊的沉积盆地, 用板块会聚与碰撞解释; 而在前陆盆地系统构件中, 则以聚集区、地球动力作用、周缘或弧后褶皱冲断带活动作为解析依据, 具体而言有四个单独沉积带, 如顶部尖灭带、前渊、前缘隆起或称前隆、后隆, 通常的研究表明前陆盆地的延伸长度相当于冲断、褶皱带长度。

从前陆盆地的构造单元组成方面看, 其中包括中、新生代岩浆弧 ( 喜马拉雅造山带) 、褶皱与冲断带 ( 深部有堆叠构造, 也称为前陆盆地活动翼) 、深坳陷或前渊 ( 常见陆相磨拉石沉积) 、前陆斜坡 ( 稳定性强) 、前缘隆起 ( 采用薄板弹性负荷原理) ;

在成因模式上多以克拉通边缘岩石圈负载作用相关联, 如造山带相对隆起、负载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与后期粘性形变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前陆盆地动力学机制。

二、中外比较

在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方面, 陆内俯冲型 ( 也就是C - 型冲断带) 油气勘探方面的研究表明, 我国中西部盆地边缘的八个冲断带跟前渊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并通过对这方面的探析, 提出了九个前渊, 论证结果也常实证, 尤其是对深部地壳结构运动学的论证推断出了它向造山带潜滑的可能倾向;

首先, 在陆俯冲型前陆盆地发育时间方面, 塔里木、华北、扬子古板块与准噶尔、柴达木板块, 通过广海沉积转移为陆盆沉积阶段, 也就是说它形成于晚古生代 ( 四川、柴达木盆地除外) , 与国外的中、新生代结论存在差异; 而在与其相邻的造山带未发现同时的岩浆弧, 也与国外的结论有区别, 而且非常明显 ( 中天山南缘除外) ; 在天山南、北缘, 祁连山南北缘、西昆仑北缘冲断带, 以新生代形成为主; 而内蒙一带的山冲断带多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 至于前渊与前陆斜坡则存在不对称坳陷、陡翼, 可以根据陆相地层来加以解析; 前隆表现在此并不明显。

其次, 中外对比可以发现在前陆盆地方面我国与国外共性之处较少, 差异较大, 尤其以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为例, 个性差异很大; 比如在区域构造位置方面, 国外以巨型造山缝合带、大型克接通确定, 我国以造山带、微陆块确定, 而在盆地的基本结构方面, 国外均有四个显著特征, 我国基本结构规模较小, 发现前隆并未显著表现, 且缺少岩浆弧; 在动力学背景方面, 全球性的洋、陆俯冲或陆陆碰撞会涉及到A型俯冲, 而我国以C -型领会冲相关, 且仅在局部范围; 还有沉积体系配置、前陆冲断带发育程度、前陆盆地发育程度、盆地沉降、发育阶段都有差别, 需细致探析。

三、反思

A - 型俯冲、前陆盆地作为构造术语, 给我国地质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的探讨与勘察及理论解析、论证方面的结果却表明, 生搬硬套国外的命名与理论, 很难正确的解释我国石油构造学; 其间的原因在于欧美地学界建立了构造模型, 但对于地质背景的了解较少, 而中国内陆却存在微陆拼接、软碰撞等活动性较大的基本地质结构演化特征, 因此, 在套用时往往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反而是以理念进行从上到下的形而上指导, 所以, 近年来我国诸多学者与业界人士也不断提出对含油气盆地的定名问题的置疑, 目前中国陆地质结构方面的探索者也提出了一些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理论, 比如C - 型俯冲、陆内俯冲等, 这也与我国内陆的多块体拼合构成有关, 而前陆盆地等也是在先前非常有创见性质的学说认识, 所以, 在构建石油构造学、盆地模式时, 应该积极增加勘探工作, 以事实为基础, 在充分调研与丰富材料中进行整理、抽绎、衍生出原则与规律, 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地质情况的新型理论。

总之, 在新的时代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先导,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 尽管这些年来, 随着科学认知不断的更新与理论建设, 我国在这方面也将做出新的认知与新的理论创建, 而且这些理论将以我国的具体实情为基准。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广泛的交流, 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侯连华, 王京红, 邹才能等.火山岩风化体储层控制因素研究——以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卡拉岗组为例[J].地质学报, 2014 (4) .

上一篇:给水厂自动控制系统下一篇:县城城区